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2024-06-29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通用8篇)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归纳、总结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小学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制订本教学模式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落实新课程理念为宗旨,构建和实施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二、改革目标

1、目标多维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还应包含学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征的形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新型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诸如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价值观、品德、审美情趣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2)掌握学科思想方法与学习方法——过程方法目标;(3)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知识与能力目标。

2、多元互动

传统的课堂教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缺乏和谐的师生双向交流,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新型的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师生实现交流、互动,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在教学中是合作的伙伴、交心的挚友。在新的课堂教学中,多元互动成为教学的亮点,只有多元互动才能产生教学的共鸣,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使课堂教学收到最大的教学益。

3、以学定教

学是教学活动的本源、基础与条件,教必须建立在学的基础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完全取决于能否按照学的客观规律而施教,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因学论教”。其一,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来筹划。其二,课堂教学要渗透学科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只有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才能产生积极的整体效应。

4、方法优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风格等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一方面倡导“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科学把握好和运用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遵循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主旨。

三、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其才能,发展其个性;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满

激情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发扬教学民主,还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的权力。

——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学生心理安全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心态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既不拘泥于教材,又也不局限于教师的知识视野;表现在思维空间上,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思维训练,不能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探索;表现在教学结果上,不满足于课本、权威、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过程性原则。要改变过去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的简单做法,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主转到引导学生探求未知上来,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加强思维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挑战性原则。教师要倡导和鼓励学生开展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敢于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敢于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质疑权威的结论等。——差异性原则。学生是具有差异性的个体,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学生的智慧类型、学习速度、个性特征等方面。通过实施差异性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需要。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

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

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

(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论文 篇2

一、明确读的目的, 保证读的时间

初读课文, 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如教《钱学森》一课, 我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钱学森生平的资料。接下来设疑:钱学森在美国有那样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 为什么他会毅然放弃而一心要回国呢?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种目的明确的阅读, 效率极高。如果只读不思, 就不可能深刻掌握文章的内容。所以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充足的思考空间。

二、创设读的情境,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精读课文, 要注意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学习古诗, 我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 把课文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 学生看得清楚, 感受得真切, 从画面的颜色、明暗中能迅速地感知课文内容。如教《荷塘月色》时, 我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挂图, 配以柔和的音乐, 再现教材所描述的意境,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池塘的美景:清澈见底的池塘有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来, 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 池塘边长满了水草……通过创设情境,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

第一, 创设问题情境。“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醒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学生的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学《“科学怪人”》前, 先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 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科学怪人”是谁?为什么称他“科学怪人”?他的“怪”说明了什么?然后教师确立研究的重要问题, 让学生在自读中探究问题, 在探究中感悟语言。正因为教师给学生创设了“生疑”情景, 才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欲望。

第二, 借助媒体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介入,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广阔领域, 学生能得到来自于课堂内外的各种知识信息, 使语文课堂富有时代气息和立体感。如我在教《詹天佑》时, 在引导学生探究“八达岭”和“居庸关”隧道不同的开凿方法时, 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尝试画一张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把画的作品拿到视频展示台上进行比较, 以深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学习“设计‘人’字形线路”时, 学生对“原先推的火车头拉, 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一句提出了疑问:火车怎么会掉转头行驶呢?这时我适时演示多媒体动画片, 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学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而学生如何学习, 就涉及到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 学生探究性阅读方法的获得, 除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以外, 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来进行训练和培养。

第一, 重视质疑能力的训练。一是抓住课题, 设置学习悬念。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如教《燕子》一文时, 问: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为什么喜欢带一个“燕”字?有的学生说, 因为燕子聪明伶俐, 有的学生说, 因为燕子很勤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句段。如我教《草船借箭》时, 引导学生围绕文中关键词“神机妙算”提出问题: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为了保证借箭成功, 他还算到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体会人物特点。

第二, 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 我对一般性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决, 对解决不了的关键性问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教材, 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二是作简明扼要的讲解, 以突破教学难点。倡导自主学习, 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必要的讲解, 对学生确实解决不了的疑难, 我还是要讲, 而且要讲深讲透, 取得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注重课内的联系和延伸, 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 课内时间是有限的, 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及时掌握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适时鼓励、引导、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很多课内的问题在课外阅读中解决了。有谚语说:“生活是无字之书, 眼光敏锐的人能看见精彩的词句, 书是有字的生活, 情感丰富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学习《一个地球》后, 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环境保护的情况, 然后在班上汇报。有的说控制“白色污染”, 有的说到河边、树林里放标牌, 提醒人们不要把垃圾倒进小河, 不要把污水排进小河, 不要乱砍乱伐树木……看到同学们的收获, 证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提高了。

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为了保证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设计的一种程序,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具体化。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尤其重要。选择有效模式,可以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串讲互问式教学

串讲互问式的课堂模式,能充分体现教师在分析问题方面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通过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的互动,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提问——练习——强化”的流程,要求教师要讲清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问答、练习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教师的讲授应尽可能要言不烦、抓住要领,适合儿童的理解水平。问题、练习设计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尽可能减少同一层面的机械重复;并加强反馈矫正,以巩固学生的练习成果。

这种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可以使学生尽快地获得前人积累的知识。设计精当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把掌握知识落到实处。但这种模式,使学生较多地处于被动地位,反复练习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导读思考式教学

导读思考式教学,根除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弊病。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所谓以教师为主导,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教师设计最佳导学方案,采用最佳导学手段,探索最佳导学方法,取得最佳教学效能。所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使他们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有效的读书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所谓以能力发展为目标,就是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其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提高。

导读思考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导”。

学生循导而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要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根除了“应试教育”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教轻学”、“重讲轻读”、“重知轻能”的弊病,确立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学会学习相统一、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训练相互促进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内化为学生素质、外化为学生能力”的目标。

导读思考式教学模式的流程分三步。一是引导预习。预习可在课前,也可在课上。与过去一般意义上的预习不同,导读思考式教学赋予预习以崭新的含义。教师要着力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设计预习提纲,设置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通过圈、点、批、注,使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引起思考。二是指导精读。这个环节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住重点问题,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与所谓“串讲”、“串问”截然不同的是,“导读法”要求教师牢牢把握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体地而不是肢解地、重点地而不是泛泛地指导学生在反复读书中去领悟课文的思想和语言。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师与生、生与生的群体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大胆地说出来,经过相互启发、借鉴、补充和矫正,得出正确的结论。“导读法”强调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议论、发表和交流的机会,做到有读有议、有启发、有共鸣、有争辩。所有结论的得出,都不是来自教师的灌输,而是来自学生自己的思考。这样就打破了教学参考书的框框和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思想。三是辅导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辅导学生进行阅读基本能力的训练,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写作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种模式因其直观、富有鲜明的指导性,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效果比较明显。

三、自读自主式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是基本原则。只有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保证学生的参与兴趣,变“讲堂”为“学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亲身实践,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自读自主式教学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自读自主式教学的流程应该体现在学生的独立学习上。第一,独立学习。在这个环节学生主要按“五步常规教学法”完成自学任务。即:一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二定,根据教师设计和课文前面的提示,明确学习目标;三找,找出课文中易错的字、词和问题;四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五分,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划分段落。第二,讨论与交流。根据教学重点,安排学生有组织地进行讨论,并请有关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在群体交流中达到释难、解疑、明理的目的。第三,评议归纳。评议归纳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学习内容的评议归纳。教师应指导学生回顾课文的结构,明确课文的知识要点以及训练的基本要求。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议归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就自主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以后应注意的问题。第四,巩固练习。根据课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以巩固学习成果。

自读自主式教学,可采用“自读——操作——领悟——运用”的策略,也可以采用“自读——质疑——研讨——小结”的策略。不管采用哪种策略,都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于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 篇4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小学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提高写作的水平。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我们边行走边思考,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积累了点滴的做法,我们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评改三方面入手,做了初步的探索。

一、课前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传统的习作教学老师们大多只顾在作文课上下功夫,但却忽视了课前准备这一重要环节。只有营造自由、开放的习作教学氛围,灵活巧妙地把习作指导延伸到课前,引导学生事先轻松获取习作之所需,这样才能为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提前示题,了解内容。

我们通常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作文课才开始告诉学生要写什么,面对突然而至的习作任务,学生往往会手忙脚乱,无从下手。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材料准备和思想准备。每次作文课,提前一周告诉同学们下次作文课的题目,并给他们提出详细的要求,让孩子们提前预知习作任务和习作的基本要求。为了防止孩子们遗忘,在这期间,不时地检查孩子们的习作准备,及时了解孩子们的习作动向。正是因为有了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们的作文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不再是胡编乱造,而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2.引导观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老师和家长是引领学生汲取营养的引路人。为了写好一篇文章,带领参与活动,或者布臵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情境。例如春天来了,从早春抽出的第一个小嫩芽开始,我就带领孩子们到校园去寻找春天,并及时记录自己的观察。同时,利用周末让家长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感受初春的景象。正是因为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引领,使孩子们对春天有了感性的认识,因而孩子们的笔下,春天是那样充满活力。孩子们在一系列的准备活动中观察父母的表现,记录父母的言行。同时,表达完毕之后让家长也写写自己的感受。父母与孩子双方的共同参与,使孩子们深深地懂得“爱,要大声说出来,也要真心做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

3.情景创设,捕捉灵感。

学生写作文最怕的是无话可写,言之无物。小学生现在生活单调,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用心体验。

作文前对素材的有意搜集十分重要。比如说明文、读后感等题材的文章都需要提前搜集材料。比如有一次让孩子们写潍坊博物馆,就布臵孩子们提前去网上搜集资料,甚至不少同学在家长陪同下亲自观察。还有读后感、观后感,都要提前阅读,并及时记录好词佳句,摘抄打动心灵的一个精彩瞬间或者一句话。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孩子们在写作时就会轻车熟路,抓住重点,并真实感人。

二、课堂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写作状态,并经过指导,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如果课堂上给予学生太多的条条框框,往往会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使学生不敢放开手脚,因而说假话、胡乱编造、套话就会一大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畅谈交流,相互启发。

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说话就是用口作文。”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表达。因此在写作前我们都是根据每次的写作要求,让学生之间相互畅谈写作意向,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然后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下,梳理习作素材,整理习作思路。学生喜欢交流,箫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两个以上的思想。”的确这样,每次的交流都看到孩子说得不亦乐乎,侃侃而谈。交流,让孩子相互取长补短,从中受益。

2.指导方法,编写提纲。《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习作的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教师平日阅读课写作方法的渗透已经无形地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让他们自然地掌握了写作的要领。首先要求孩子们编写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如果说方法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石,那么写作提纲也让孩子们理清了写作的思路,明确了文章的详略,避免了层次混乱重点不突出和流水账式的作文。因为有了方法的指导,孩子们的作文中充满灵性,写景与抒情的巧妙结合让文章有了大师风范,耐人寻味,水到渠成。

3.示范引领,抛砖引玉。

示范引领,抛砖引玉,能开阔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出学生的好词佳句。写作贵引,依引写文,文思如泉。

4.尊重个性,完成试写。

课程标准给了小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因为小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避免给学生定下许多的条条框框,鼓励他们从自身生活经验入手,“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还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不同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和自由。习作中还要把写作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避免千人一面。同样一件事无论是选材还是布局,语言表达上要独立思考,尽显个性。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作文,一气呵成,不能拖拖拉拉。教师在学生写作时最好巡视,对写作速度快、书写认真的同学及时表扬鼓励,激发其他同学用心写作。巡视中出现的错字及时纠正,发现的好词佳句当场表扬激励。

三、作文赏评

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了作文,很多学生总是认为作文写完了就是写完了,放在一边,开始做别的事情。殊不知,刚才一气呵成写成的文章,还有很多地方欠思考。如果不进行修改,只是一篇比较粗浅的草稿而已。在一些大师的笔下,确有一气呵成、流芳千古的美文,但是大部分好文章却是改出来的。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都是告诉我们不下苦功夫锤炼语言,是写不出生动有文采的好文章的。“推敲”的典故,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故事都是说明好词佳句需要反复斟酌的道理。吕叔湘也说:“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曾经修改他们的作品三遍五遍乃至十几遍才定稿。在文学史上传为佳话,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有些同学寄希望老师批阅后,再进行修改。这样一来时间不那么及时,作文的灵感也会随着时间拉长而慢慢消失。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当务之急。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改作文呢?

1.对照要求,自读自改

老舍先生告诉我们:“一篇文章写完后,一定念几遍,你念给别人听也好,轻声念给自己听也好,念了一遍又一遍,看看文中的每句话念得顺口不顺口,用词准确不准确,听起来会不会感到别扭。”老舍说的这段话实际上就是一种修改文章的方法。只有通过反复地读文章,自己就会知道哪里需要修改。这个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很适合学生。因此,学生写完后,对照习作要求,反复诵读自己的文章,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语句修改通顺。

2.互评互改,取长补短

课程标准对修改作文也有明确的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学生由于受到自己的思维定势,一些作文中的问题找不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合作。一开始,学生面对同学的作文,怎样进行评改,无从下手。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评改方法的指导。利用班级的电子白板,教师分别把好中差三类文章展示出来,指导学生评析这些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需要修改。从书写、标点符号是否正确,到词语搭配是否得当;再到布局谋篇是否合理,教师一一引导学生用标准的符号进行标记。根据学生提出的修改意见,接着在电脑上写好眉批,进行修改,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最后请学生对全文进行总评。在这个环节,我总是把比较优秀的作文给写作较吃力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机会欣赏学习到优秀文章,修改时也不会感到太吃力;把水平较差的作文给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在互改中提高写作水平。拿到别人的作文,我要求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的文章,既要看到别人的进步,也要看到别人的不足。对同学的优点要不吝赞美之词,对不足要诚恳地提出,使之愿意接受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在小组之间进行赏评。课程标准指出:“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习小组之中,一个人念自己的作文,其他三人提修改意见。大家一块儿修改一人作文,集思广益,有利于修改意见的统一,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种小组互评的方式,提高了同学们合作探究能力。小组赏评的时候,教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发现学生们有争议的意见,及时进行分析、指导,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修改方法。

3.集体赏评,明确方向

教师在小组赏评的过程中,通过巡视,明确学生作文的基本情况。找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作文或是典型片段。通过交流,发现本次作文出现的共性的问题,教师通过点拨指导,学生明确修改的方向,有目的地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结尾也是如此,一件令人兴趣盎然的童年趣事写完了,这件事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回味,启示,感想,一一写出来,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让人读来绵绵回味……

4.教师批改,多样评价

教师批,学生改”是我们日常教学中最常用的作文批改方式。但是限于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批改作文慢,导致批改周期长。这周的作文往往到下周才能够反馈,使得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降低,只是看看批语,改改错别字了事。教师费了大量的时间批改出来的作文最终这样的结局收场,真正是高耗低效。鉴于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种快速的批改形式,教师能够及时反馈学生作文情况;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教师对自己的作文评价,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利于修改作文。因此,教师需要找到一种高效快捷的方式。面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评改作文的方式。学生的文章得到及时正确的评价,心中有数,再去修改便胸有成竹。但是限于班额较大,这样的批改作文方式操作起来有难度,教师不可能在每一次作文课都对全班学生面批,所以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分类进行面批,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这对他们作文评改是大有帮助的。为了鼓励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必须对学生习作有恰当、及时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成就感。

小学语文习作课教学模式 篇5

一、缘起和阐释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习作存有畏惧心理,对其缺乏兴趣。教师批改作文时感到负担很重,而且实效性并不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既减轻教师作文批改的负担又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双赢呢?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尝试把“自主习作,赏评结合”的方法应用于习作教学。

二、操作模式

(一)放手积累

学生写作之前要有一个积累素材的过程。素材从何而来?怎样使学生乐于积累习作素材呢?

1、自主阅读

小学语文学科识字教学模式 篇6

富江乡学校小学部

识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传统的识字法是建立在教师“教”的基础之上,而没有真正从“学”的角度,从学生独立自主识字的目标去建构。即使学习了一些识字的方法,但由于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而有意识的指导,加之方法多而无序,缺少优化整合,学生遇到生字不知用什么方法合适。导致识字效率和识字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新课标强调以学为主,以教为辅,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格局,要求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探求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会学习,掌握科学方法。因此,构建识字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果,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质量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生字,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识字教学水平,使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轻松,我校语文教师开展了识字教学的研讨,我们开展了课例的展示;教学中的困惑讨论、反思;识字教学的经验交流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我们在思想上达成共识。我们认为识字教学要富有情趣,课堂上要创设情境,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老师要根据汉字的特点和学生认知汉字的规律,把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养成看形、读音、想义的习惯。另外还要把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整合起来,让孩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课堂上要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运用较直观的方法识字,教给孩子多种识字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逐步研究出适合我校低年段语文识字课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由读文,自主识字----总结方法,归类识记----重点观察,指导书写。

模式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诺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声音、颜色、动作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识字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在教学中顺应儿童的心理,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就能激发他们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因此,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以弥补他们生活经验的不足,诱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饱满热情。①用多媒体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感兴趣的事物、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需要老师的巧妙设计,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想,动手做,积极参与探索,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让他们自读文本,根据自己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借助课本中所提供的图片,或者向别人请教等方式丰富词语的形象。

3、在感知了词语的丰富、生动和美丽后让学生再自读词语,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习。

三、总结方法,归类识记

1、首先是小组内互助。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查生字和词语的认读情况,整理出易读错、易混淆的生字或者词语,并讨论用哪些方法来记住它。

2、再次是师生互助。老师把小组内易读错、易混淆的生字出示在黑板上,让大家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老师做必要引导点拨。在此环节,我们可以渗透多种的识字的方法,如: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熟字加笔画”、“形近字对比”、“同音字”、“熟字去偏旁”、“拆部件”、“减笔画”、形声字、象形字„„也可以用猜字谜识字、编顺口溜的方法识字。另外还可以用给生字找朋友的方法、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玩游戏的方法„„这许许多多有趣的方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充满情趣,3、第三是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进行整合。要把识字融入到阅读中,学生完全掌握生字后,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一遍又一遍的读文章中带有生字和词语的句子或段落,达到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进而加深对生字和词语的识记巩固,伴随着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识字。

四、重点观察,指导书写。

汉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一定要打好学生的写字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识字能力,重点指导,严格要求。

1、观察字形

可让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特点、笔顺规则、关键笔画以及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等,以便指导书写时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2、范写指导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规范书写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教师要有重点地在田字格中书写示范。

3、描红临写

教师范写后,要让学生在课本上先描红再临写。此时,教师要走下讲台,巡视学生的书写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姿势,促使学生养成提笔即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与正确的书写姿势。

4、展评激励

学生练写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书写进行展评,及时给予鼓励与帮助,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另外,我们要把一些与本课联系密切的形近字和多音字进行整合,做到触类旁通,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用自理识字,真正达到学会运用。课例展示:

《丑小鸭》教案

富江县学校 陈海玲

教学内容:《丑小鸭》第一课时识字课 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联系词句理解字义。会写4个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使儿童初步懂得要从小善待他人,互相尊重,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丑小鸭图片、天鹅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情境激趣: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在童话故事里你认识了哪些朋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可爱的小红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童话中的朋友。看看这是谁?(出示丑小鸭的图片、天鹅图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鸭子?对,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丑小鸭。一只什么样的天鹅?对,就是这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快快把书翻到28课《丑小鸭》,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请身边的小老师帮忙。(读完请坐好)

2、你能快速画出文中的生字及连带的词语,大声读两遍。不认识的找拼音来帮忙。

3、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想不想当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同桌轮流当小老师考考生字、词语,说说你是怎样识记的)。不会的请你负责教会他。

三、总结方法、归类识记:

师:小老师教得可真认真,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一定都认识了。老师马上考考你,有信心吗?

1、出示文中词语:暖烘烘、裂开、篱笆、讥笑、芦苇 剩下、孤单、卧在、冻僵、幸亏 欺负、讨厌(带拼音)自己读一读,一会读给大家听。谁来领读?哪组同学想开火车读?(教师及时正音)齐读。

2、老师把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你还认识他吗?贴一个读一个。让我们齐读一遍。拼音宝宝着急了,谁来帮帮忙,把它贴在正确的生字上?(七名同学贴字音)大家拼读一遍,看对吗?谁知道在读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让我们正确地读一遍。

3、大家再认认真真地看看拼音宝宝,瞧,它们都藏起来了。没有拼音宝宝的生字你还认识它吗?(男生读,女生读。)

4、这么多生字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学生交流识记字方法。教师及时归类,可引导使用多种识字方法识字)(字谜:厂里一条狗——厌 贝壳上面长鱼头——负 共有一把火——烘)

5、认识了生字,让我们来组词吧?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句话。(随机进行扩词、说句子的训练.如:欺负、讨厌等)。

6、认字、组词难不倒大家,老师把词语单独拿出来考考大家。(出示词语卡片)藏在句子中,你还认识它吗?(出示句子)谁来读?(较长的齐读)

7、拔萝卜游戏:老师快速说生字,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就可以把萝卜拔走。

8、字词大家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一定读得很棒。谁想展示一下?其他同学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重点观察、指导书写:

师:字词掌握得好,课文读得棒,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字写得很漂亮。

1、出示“欺负、讨厌”读一读,想一想,怎样把这两个词写好?

2、学生说,教师写。强调重点笔画的书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厌”是厂字旁里是“犬”,不能少写一点,注意写好“竖撇”。

3、学生写,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评议。指出优缺点。

5、学生针对自己的问题再认真写。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28、丑小鸭

烘 卧 剩 裂 孤 欺 负

探讨小学语文互动教学模式 篇7

一、互动合作教学的作用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这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 普遍活泼好动, 学习能力不强,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主动加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而互动学习恰好可以填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互动学习, 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课程时, 可以穿插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或者和学生做游戏, 安排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合作学习等,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 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

互动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通过互动学习, 可以帮助学生互相整合信息与资源, 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 加深她们的友谊。互动学习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借鉴别人已经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和成果, 可以将一项繁重的任务分担给几个人完成, 这样就能够为我们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以此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现在, 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 课业负担重,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在合作学习中, 每位组员分担一部分, 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压力, 而且还提高效率, 可谓一举两得。

(三) 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居多, 独生子女一般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和他人分享合作, 他们的整体思想都比较自我化, 做任何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 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很不利, 这样长久下去, 会让学生无法与她人和谐的相处, 对以后学生走向更远的社会来说非常不利。所以, 我们在小学阶段就要纠正这一不好的习惯, 要鼓励学生多多互动交流, 擅于和同学、教师进行沟通, 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意识, 加强集体荣誉感。

(四) 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不是可以相互倾诉、相互交流的好朋友。因此, 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主动和学生做朋友。例如, 在教授《从现在开始》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扮演狮子大王, 以狮子大王的语气激发“小动物”通过读文感悟交流, 这样就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真正做到畅所欲言。通过互动教学的模式, 恰好可以很好地实现这种关系的转变, 教师和学生也能恳切地交谈, 也能就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 合作学习还能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紧密联系, 培养良好的友谊。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构建互动教学模式

(一) 创设“表演”情境

创设情境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创设表演情境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的时候,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个和乌鸦有关的物品, 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组四至五人, 每位组员挑选一个“乌鸦喝水”中出现的角色, 其中一名组员头戴“乌鸦帽”, 饰演乌鸦, 全组共同合作将乌鸦喝水的故事表演出来。当然, 不一定要照搬书本中的内容, 还可以酌情地添加或改变故事情节, 这就需要组员的充分想象了。通过这种表演情境, 将学生的积极性都带动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让学生轻松地了解“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与“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这两个难点, 还能通过表演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 学会倾听

互动的课堂模式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另一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说到师生互动, 就涉及教师要善于倾听的问题。教师要做好一个倾听者, 细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在这里, 教师一定要放下身段, 把自己当成学生的好朋友、好伙伴, 让学生能够“放心”把自己的心里话说说来。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和自己进行探讨, 通过这样的互动, 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心里想的是什么, 再根据学生的心理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

(三) 给予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我们一直在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事实是现在的课堂上并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仍然是以教师传教为主。因此, 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 应努力体现开放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探索。例如, 还是之前的《乌鸦喝水》一课, 在表演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方法, 比如说将瓶子打碎, 往瓶子里填塞土块等等, 这时候, 我们一定要给予学生积极肯定, 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虽然课文中的乌鸦也很聪明, 但是这的确不是唯一的办法, 我们的学生能够想出这些方法, 是值得鼓励的。教师要提倡学生创新、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胆地拓展思维。

参考文献

[1]王香荣.低年级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应用浅议[J].华章, 2011 (6) .

[2]颜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技能训练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 .

小学语文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探究阅读教学模式 问题 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促使学生的身心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处于最佳的活跃状态,情绪始终轻松愉悦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当中。教师如果能在一堂语文课的开端,就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带入和谐美好的教学氛围中,这样一来就会更加有效地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浓烈的求知欲。

(二)合理设置故事悬念

小学生向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的时候,常常会十分地关注故事的发展以及人物的命运。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去合理地设置一些故事悬念,促使学生对故事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而正由于受到这种心理的诱惑,学生立马就会对课文产生浓烈的兴趣,他们便会主动地阅读、思索、探究。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文一开始就布置疑阵——“如果现在天上正有一只大雁飞过,同学们会用怎样的方法把它打下来?”学生定会依据自身的所见所闻,回答道:“弓箭、枪、石头、弹弓……”对此,教师首先应该肯定学生答案的正确性,然后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古代有这么一个射箭高手,他只是拉弓,却不用箭,仍然直接将大雁给射了下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当中,大家仔细阅读文章,看谁最先把答案找到。”

(三)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自身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把学生引进认知矛盾的状态下,促使他们产生独特的好奇心,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激励他们自行地探究未知领域。

(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众所周知,问题是探究的发端,而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所以,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创建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内容是相当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务必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不同的内容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提出这些的问题:“圆明园原来是什么样子?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又比如读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就应该有这样的思考:“桂林的山水是怎样的?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会甲天下?”只有学生脑海里存在了问题,才会更为容易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自行地实施阅读行为,进而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积极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地实现语文的再创造。

二、让学生享受探究阅读的乐趣

(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用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探究阅读教学模式,那么教师就务必应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阅读,让学生通过朗诵、默读、分角色读、赛读、复读等等阅读形式,自主地探究文章里面的情与理。

(二)小学生阅读的文本往往都是一些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里面一般都会为学生描绘出一个一个生动形象的特定角色,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熟悉他们,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扮演、体验这些角色,进而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热情,加大对文本的认识,最终有效地培养其探究阅读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往往会具备意境美,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的时候,应该将学生引入作品中所描绘的特定意境,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般,通过自己对作品的探究,深刻地认识到作品的美学价值。例如在教学《火烧云》中,当学习到“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什么作者不用‘红’而用‘烧’呢?”然后再通过现代媒体教学再现火烧云出现的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其中的缘由,领悟出“烧”的精妙之处。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也不会缺乏一些具备构思美的作品。众所周知,人们在欣赏某一个建筑艺术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会惊叹建筑师的精巧设计,对建筑物的构造美惊叹不已。而我们在赏析一篇精美的文学作品的时候,也依然应该惊叹于作者巧妙的文学构思。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探究阅读体悟到作品的构思美。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文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阅读文章,并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如个人研读、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梳理出诸葛亮三方面的神机妙算,神机妙算之一:知天气,他知道三天后必将刮东南风,且必有大雾;神机妙算之二:知地理,他知道只要变换船向便能够顺水而下;神机妙算之三:知人心,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周瑜天生妒忌,鲁肃可以信赖。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很好地掌握事情的前因后果,而且还能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精美构思。

三、拓展视野,激活探究之源

(一)挖掘文章的内涵,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该始终紧扣小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焦点、难点,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思考文章。探究阅读既可以探究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也可以探究文章中的重要字、词、句。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的时候,会出现这样一句话“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引导学生比较、讨论句子里面的“好像”这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延展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比如在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学生就可以在课外查找一些关于鲁迅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了《倔强的小红军》后,学生就可以查找与长征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学习了《捞月亮》之后,学生可以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资料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

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务必要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创建探究的学习情景,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促进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开展。另外也要求学生学会成为阅读的主人,展现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借助教师提供的条件,努力学习探究方法,和同学交流探究内容,进而提高自身的探究阅读能力。本文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阅读教学模式的方法,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是要让学生享受探究阅读的乐趣,最后是拓展视野,激活探究之源,以此希望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小林.关于自主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12):24-24.

[2] 单锋亮.小学语文探究阅读的切入点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1,(7):11.

[3] 陈冬英,陈文团.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02(5):150-150.

上一篇: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十七届年会主要观点简述下一篇:高考作文写作思路及高级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