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论文

2024-06-12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论文(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论文 篇1

语文教师要利用好现代教育手段, 要用爱心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 消除代沟, 俯下身走进学生的世界, 打开孩子们的心扉, 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教师要真正了解和感受学生的想法, 正确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 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 把学生培养成有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笔者教学多年, 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1. 使用多媒体, 增加学生的识字兴趣

在写字训练时, 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 蓝天上白云荡荡, 野地里芳草萋萋, 底幕上的田字格散发着室外的清新与芬芳, 格外惹眼。一只被同学们称为“马良神笔”的笔潇洒地给大家示范着每一个生字的一笔一划, , 轻声柔柔的解说, , 淡雅袅袅的音乐, , 在这种情况下, 哪一个小朋友会不爱写字?哪一个小朋友还一次次地写得歪歪扭扭?看着同学们的认真劲, 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2. 让历史重现, 加深学习印象

四年级有一篇教育课文《开国大典》, 这篇课文有不同凡响的教育意义, 是引发学生继承革命优良传统的好文章。不过, 开国大典过去这么多年了, 已经成为历史。这篇课文的文字庄严肃穆, 抽象简约,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都较弱, 只有借助录像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开国大典中的万人空巷、激动人心的场景。录像一播放, 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重要的节日, 那庄重的场面, 主席庄严的宣告, 铿锵有力的声音, 全场几十万人的欢呼, 可谓气势磅礴, 普天同庆, 小学生们看得鸦雀无声, 怦然心动, 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3. 多媒体让学生深入生活场景, 突破课文重点

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文章, 此文重在写景, 细致地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旖旎风光和丰收景象, 赞美了北大荒的富饶美丽。此文文字洗练、清词丽句, 全篇流畅优美, 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原野热闹非凡”。我让学生找出关于“热闹”的句子并划出来, 同学们马上划出诸如“乐呵呵地演唱”“哗啦啦的笑声”, 我给予鼓励以后, 发现“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因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薄弱, 他们无法感染到人们的喜悦之情。

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感受到了“成片豆荚、高粱成熟时发出的声响, 人们在田地里欢快的收割”的兴奋之情, 让他们体会到了“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的意境, 使得教学高效, 突破课文重点, 学生轻松地理解了难点。学生静静地上课, 没有喧闹, 没有心神不定, 下课了, 还沉浸在课件里的美丽画面中。

二、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朗读诗歌的过程当中, 仔细品味诗的特殊的语言。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 和日常口语有一定的区别, 和普通的散文、议论文等文章也有很大的差异, 它表现出来的是简洁和智慧的综合, 诗歌的文字都高度凝炼, 言简意赅, 往往改动一个字都非常困难。古人说得好:“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形象地说明了写诗的艰难, 也从这里能够看出一首好诗来之不易, 有的诗歌因为一个字而传神, 有的诗歌因为一句话而千古流传。所以, 在学习诗歌的时候, 不仔细阅读, 根本体会不了诗人创作的情感, 根本就得不到深彻的感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都耐心地咀嚼, 都融入自己的情感, 这样才是对优秀诗歌的“优秀”阅读。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自有规律, 一方面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让教学风格变得丰富明快。有了多媒体, 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有了质的飞跃, 有了可喜的进步。另一方面, 做为教师, 我们要对自身提出严格的要求, 以顺应时代的高速发展, 不断反思, 不断总结, 不断取长补短, 不断积极探索, 不断探求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最佳结合, 让语文教学最优化, 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春光熠熠。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论文 篇2

[作者] 龚秋云

[内容]

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更不是搞“花架子”,而是在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好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课堂教学的启发性。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果都能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起着重要作用。那种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不能培养能力,自然也无艺术性可言。有两位教师教《燕子飞回来了》这一课中“飞过”一词,就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飞过”一词在课文中出现三次,词义却不一样。前一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点出了三个“飞过”,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意思,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接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后果往往是“消化不良”。后一位教师所用的方法截然不同,当课文第一次出现“飞过”时,稍微点拨了一下,“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你们阅读时注意了没有?找出来,结合句子思考一下,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将能力的培养渗透其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式教学离不开课堂提问,但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决不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最讲究分寸。因此,对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不仅要在备课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预测,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这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艺术。

作业设计的艺术性。

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消化、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组织好学生的作业,对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才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学生作业的问题上,比较普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数量多,学生负担重;二是纯知识的机械性的作业多,不利于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从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上设计好学生的作业,一般说来,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灵活性。

很多字词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几遍、抄几遍,就没有多大作用,应该根据词语特点进行各有侧重的训练,有的重在读准字音,有的重在比较中掌握字形词义,有的重在理解中运用等。阶段性。小学有低、中、高三个阶段,一个学期也有初期、期中、期末三个阶段。作业设计也应有阶段性,不要总是“老面孔”,要有变化和发展。综合性。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基本功训练,作业设计也要相应地体现综合性。单一性的训练,不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这个工具。

趣味性。

作业设计与课堂教学一样,也应该讲究趣味性,要让学生爱做作业,而不把做作业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

激发性。

谈小学语文课堂语言艺术 篇3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和优化设计,出现了种种严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大忌,是必须下苦功夫戒免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本文拟就语文课堂教师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一、语文课堂语言的精致美

精致的语言是教学艺术化的媒介。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与其他学科又有区别。这是因为语文学科除了它的科学性之外,还有一个其他学科很难具备的艺术性特点。语文教学真正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种完美统一得以展现的中间媒介,便是语文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要力求“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 但讲究语言的美,并不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字字珠玑,句句似诗,出口成章,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为它毕竟不同于照本宣科的背书,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生成的资源随时调整自己预设的语言。

(一)要讲标准普通话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有的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首先,教师必须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并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语文教师如果经常说不准普通话,不但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而且还会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对教学质量也会有影响。而讲究语音的抑扬顿挫,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恰当地调节语速语调,以形成跌宕起伏、张弛相间的节奏美,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只有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流畅自然、娓娓动听,注意语音的抑扬顿挫,把自己的真切情感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抑扬顿挫的语音中受到感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的课堂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讲课中尽可能使用妥当的词汇,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正确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思想、感情。避免口头禅,话语罗嗦,语无伦次, 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拖泥带水。最后,要讲究语言的畅达精炼,应如行云那样舒展自如,应像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教师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应像血液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而且有生命力。

(二)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生动美

深入课堂,我们发现教师语言常常令人嚼之如蜡,黯然无色。1、“流水帐”语言:一堂课,教师表情严肃,语调平淡,没有重点突破。一堂语文课教师问“是不是呀?”“对不对呀?”“懂了吗?”的问题多者加起来不下五十次,毫无价值的语言占了三分之一,大大削弱了课堂教学效率。2、“指令性”语言:“我再说一遍。”“请大家给我听好了。”“打开书,读第一自然段”。 3、“处处铺石搭桥”: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学生因为受教师的前半句的牵绊,后半句的回答往往毫无深度,说法单一,毫无个性。4、简单打断: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听到“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 “你能不能多想想?”“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学生能有更好的回答。长此以往,学生爱说、爱动、爱幻想的天性,就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泯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学生能从原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

世界是多彩的,学生是鲜活的,课堂是灵动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是灵活、有灵气的。“活”的语言是引发学生兴趣的钥匙,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感知敏锐、想像活跃。教师的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化难为易,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二、语文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虽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但因为语文教师所教的作品大多数属于“文学”一类,加上语文教学本身的需要,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与文学融合,使之带有文学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作到文学语言讲文学作品,力求在语言上使学生受益。

(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语言要生动形象。给学生讲课,教师用直观性强的语言说话,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层面描述事物。三是适当运用故事或谜语讲述。

(二)推理严密,环环相扣

教师的语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每一学科的知识处处充满辩证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据充分,要有鲜明的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从教师逻辑性强的语言中对知识有一个清晰、透彻、深入的了解,那种罗嗦、自相矛盾、词不达意的语言要堅决摈弃。不然就会使所讲内容尤如一堆沙子,没有一点粘性,前后内容连贯不起来。同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要抓纲张目,准确地把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全面概括出来,使整个一堂课的内容好像一串有大有小的葡萄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印象和完整的记忆。

(三)富于激励,启发引导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当。

三、语文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有位名人这样说过:“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这就说明了老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幽默的语言也好像一串鞭炮,一点就响,一讲就笑,在笑声中绽开了智慧的花朵。幽默的教学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欢迎语言寡淡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的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的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从而顺利地达到教育目的。综上所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就必须把课文讲得生动、形象、有一定的感染力,并带有趣味性、启发性。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谈 篇4

一、课堂导入艺术

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 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 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 立意鲜明, 眉目清晰, 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 有这么一节课, 一上课, 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 都来精神了, 你看我我看你, 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 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 就开始讲《jq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 就学习j这个声母, 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 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 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 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q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 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q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效果显著。

此外, 课堂导入艺术的方法还有很多, 如:问题导入, 审题导入, 妙语导入, 练习导入等等, 但不论哪一种导入方法, 都要求简练, 短小精悍, 以尽快进入主题。

二、课堂应变艺术

课堂应变艺术指教师对事先未估计到的偶发情况善于及时、巧妙、灵活地加以处理, 从而收到意外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它是一切教学智慧与机智的艺术结晶。

课堂上的偶发情况是相当复杂的, 教师不可能都预料到或防止它的发生。在偶发情况下, 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它, 以从容的态度面对它, 并灵活机智地处理它, 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甚至获得比原来预期还要好的效果, 这是一种高智慧的艺术。

三、课堂形象艺术

课堂形象艺术指巧妙地利用具有直观可感性的事物、图形、模型、模式等来描绘抽象知识的原型或者模样的课堂艺术操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精讲重点, 又要展示变化多样的板书与板图, 图文并茂, 二者有机结合, 更能加深学生以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这样, 学生就会一目了然。

课堂教学形象艺术主要有手势、体势形象、口语形象、板书形象、挂图形象、模型教具对象等。

口语形象是指用口头言语的语词语句和语气来描绘事物形象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区分声母bdqpg的形体, 我教给他们顺口溜“正6b, 反6d, 正9q, 反9p, q字拐弯变成g。这样经过一番口语形象的艺术操作, 汉语拼音变得有趣又好学。在教生字时, 为了便于记忆, 提高学习兴趣, 我出字谜让学生们猜, 如“高”:一点一横长, 口字在中央, 大口没关门, 小口里边藏。还有“心”:半个锅炒三豆, 蹦了一个, 跳了一个, 锅里还剩一个。这些语词语句生动丰富, 使抽象知识形象化, 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了。

此外, 还有手势形象、板书形象等。例如:识字课上, “闯”字形体难记, 我就在黑板上画一扇门, 一匹小马“闯”进门去, 学生们看了很感兴趣, “闯”字也一下子记住了, 这就是板书形象所起的作用。

课堂形象艺术是最直观的艺术, 也是最适合小学生特点的课堂操作艺术, 所以被广泛应用。但也应该注意它的科学性、严肃性、逻辑性和教育性, 否则将不能称之为艺术。

四、课堂情绪艺术

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 以调动学生情绪, 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 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 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 学生精神振奋、愉悦, 如饥似渴地学习, 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 课堂教学艺术, 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 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所应追求的最佳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一种, 是受制于教师个性风格, 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艺术的个人才华的体现。课堂教学艺术实质上是教师本人的教学技巧与他或她的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倾向相结合的产物。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谈论文 篇5

内容摘要: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的朗读,有选择的朗读,要给学生示范朗读,要多形式的朗读,要有评价的朗读,要有迁移性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艺术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活动,又是一种言语艺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当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要有目的地朗读。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朗读。初读课文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品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它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只有提出明确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朗读的重要意义。

二、要有选择地朗读。

教是为了不教,语文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有质疑地朗读。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

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笑,说的一段话“我非常感激你使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好。”这段话中有三个永远,第一个永远说明林肯的宽容大度。第二个永远说明林肯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而自豪。第三个永远说明林肯对父亲的尊敬、爱戴和感激。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悟,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

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不仅在写柳树,同时也是在写人。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就会产生奇迹。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

课文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二泉映月》一文中,“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这些句段句子优美,表达了阿炳对辛酸现实生活的沉思,寄托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闭眼、想象,让学生走近阿炳,走进文本进行有创意的阅读,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要示范朗读。

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会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教师的范读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和老师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都跃跃欲试。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时,我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全篇的主线,给学生进行范读。读的时候抓住重点词句,把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热通过情绪激昂的朗读表达了出来。同学们听得热血沸腾,都争先恐后的想读。通过这样的范读,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就连平时很少举手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对朗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而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四、要多形式地朗读。

形式多样的朗读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常见的朗读形式有:齐读、个别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特别是配乐朗读,它是感情的推进器。在朗读课文时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它可以使学生在音乐情境的熏陶下,自主地走进课文,在文字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神情并茂,互容互通,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什么朗读形式要因文而异,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让学生乐读、爱读,读得有成效。

五、要有评价的朗读。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另外,教师除了用鼓励的语言,还可以适当的加上一些肢体语言,如鼓掌、点点头、翘起大拇指等,一定会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六、要迁移性地朗读。

鲁迅先生曾这样说过:“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进行迁移性朗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读书生活,使学生对学校课程所学的基础知识理解得更加清楚,而且提高学生的修养,充实思想,陶冶情感,从而成长为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例如教学《七律·长征》时,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上课时有的学生因此学会问:“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呢?”“他们在过草地时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生过什么故事呢?因

为课文内容实际与学生生活距离较大,有条件的就需要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故事片,或者帮助学生搜集一些反映长征的文字、图片资料,以增加对长征的了解,通过拓展迁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长征故事会等形式鼓励学生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长征的其他作品。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老师应该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授之以法,引导学生去朗读,去走进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出自窦桂梅《构建理想的课堂》

(2)《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12期。

(3)《小学教学》2011年10月出版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艺术 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5-0032-02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基本训练。它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是发声阅读。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十富的内涵和情感,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实谓语文教学之佳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成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n巴。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1.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顿读。

2.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

3.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

(二)注重朗读的训练形式

1.创设氛围,进入情境。首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孩子们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大海》一文时,我播放课件,让学生在海鸥哨叫和波浪声中欣赏大海的图片,直观地感受大海的美,然后我放出了一首有关大海的钢琴曲,让学生跟着悠扬起伏的琴声开始朗读,入情入境,大海的宽阔、美丽、富饶都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了出来。

2.评读,促进发展。在多种读的形式中,评读是不可缺少的。课堂中,教师们常用“赛”的方式组织朗读教学,如小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赛,就有评。评议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评价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主体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体地位之后而渐渐形成的,有了主体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发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养成欣赏学生看问题的不同立场、方式、方法的习惯。“—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是学生读出真情实感的,能准确理解和表达朗读内容的,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不要只是强调某个字词该读大声或是读小声,以免造成形式化、表面化的指导。这就是新理念的最好体现。

3.创设情境,进行比赛。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引入竞争机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不管是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都给打分,在评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了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其次,经常利用早读课、读书课开展朗读比赛,每次评选出一名“朗读天使”,让得奖的同学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失败者继续努力,争取夺魁。

4.提供示范,让学生模仿。学生的朗读水平Lj教师的示范朗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重视示范朗读的积极作用。示范朗读即通常说的范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讲应该怎样读,而不应该怎样读,学生是很难学好朗读的。他们的认识还是很模糊的,并不知道怎样读才算表情达意了。但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他们亲耳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学起来就容易得多,读起来也就有情有意得多。因此,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以后,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5.表演读。学生是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对于这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担当课本剧中的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那么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好的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一开始,学生有可能顾此失彼,注重了演的形式,又忘了词。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诵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自由读。就是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诵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邀老师一起读。

7.变换形式,常读常新。人经常吃一种饭菜,即使做得再香,也会感到腻味。同样,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如果只用一种形式,一个腔调,长此以往,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为了让学生对读书永远保持极大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要求,做到“堂堂有新招,篇篇有花样”。教学说明文,采用默读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童话,采用轮读课文的方式讲故事;教学散文,采用师生赛读的方式比输赢;教学对话多的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口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7

语文学科教学的导入环节越来越被重视, 很多人都说导入是一门艺术, 它好比一记敲在学生心灵上的重锤, 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它好比一把金钥匙, 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之门,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环节着手来做好小学语文的导入环节呢?

一、品题解读, 导入新课

题目犹如一篇文章的“眼睛”, 在引入新课时, 引导学生观察课题、探知题意, 能激起学生急切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在教学中, 尝试抓住课题进行解读, 酝酿出与课文情调相应的课堂氛围, 然后导入课文进行深入学习, 可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故事渲染, 导入新课

教师在上课之初根据课文, 精心设计导语或小故事, 渲染气氛,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习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是好奇心重, 喜欢了解和探究那些他们感兴趣的知识, 只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 做好有效的铺垫, 很快就能把学生吸引到即将学习的内容中来, 他们内心期待能够找到故事的答案, 这种动力会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巧设疑问, 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 采取巧妙方式引导学生质疑,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我们在这一环节进行时, 可以安排学生事先对所学知识进行预习, 到了课上, 我们教师可以就本节课知识的一个环节进行设问, 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动力。

四、联系生活, 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人和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 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最好的老师, 学生印象最深的, 也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因此, 把生活中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我们的课堂中来, 学生会因为熟悉而觉得有话可说, 这样就会积极地参与其中,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尝试联系生活实际引入课文学习的方式, 实现课内外的结合, 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五、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在语文教学中, 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 必须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 在导入新课时,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 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激起感情共鸣, 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一) 表演导入, 寓学于演

为了使新课一开始就打动学生的心, 有时不妨恰当创设表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精选一些适合表演的课文, 适当地进行课前准备,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以全新的感觉走进课堂, 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促使学生深入地学习、求知。

(二) 游戏导入, 寓教于乐

把游戏引入课堂, 寓教于乐, 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习的自主意识, 而且可以高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兴趣。因此, 在开课之初教师若能设计一个精当的游戏情境, 往往可以出现人人参与, 个个争先的热闹场面, 营造好整堂课的气氛。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注意导入方法的选择, 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二要考虑教材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三要考虑教师个人文化素质情况。同时, 因为学生的年龄不同, 认知结构等都有差异, 所以, 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一般来说, 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在设计导入时最好以具体、形象为主, 直观性强一些, 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可以采用唱歌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导入等。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 篇8

一、运用留白艺术设置悬念,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虽然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就会产生学习的惰性心理, 而没有发自内心的学习动机, 就只能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被动学习, 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劳累的, 结果是低效的。因此, 在讲解一篇新的文章时, 我们不要急于将知识一股脑的抛给学生, 而是要学会制造悬念, 以问启思, 以问导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 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体现新课程所提倡的生本教学理念。如在学习《山中访友》这一课时, 我将文章题目板书在黑板上, 提出:“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可能访问的是哪些朋友?”没有了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 学生拥有更多思考与发表的时间与机会, 这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 学生们纷纷举手, 回答:所访问的一定是自己的一位挚友。接着再问:作者所访问的是这样的朋友吗?请同学们翻开书来仔细阅读, 看看作者要访问的究竟是哪些朋友?这样的疑问在学生心中激起了涟漪, 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便可以很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从而为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运用留白艺术实施个性化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生虽小, 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与思维方式, 有着明显的个性, 在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爱好特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以往的教学中忽视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将学生视为标准的器件, 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这样只会将学生培养成为整齐划一的机器, 毫无个性特点可言。新课程倡导个性化教学, 提出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要因材施教, 兼顾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课堂留白, 可以让全体学生拥有更多主动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让学生能够将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更能够产生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在此基础上鼓励全体学生的独立发言, 而并非让部分优生来回答所谓的标准答案。在这些富有个性化见解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学生间的差异, 更能够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化的发展。实践证明, 留白艺术是对学生个性差异的极大尊重, 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尊重, 是落实个性化阅读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运用留白艺术拓宽探究空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现代社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下各科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思维既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过程, 在人类的整个智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只重结果, 忽视过程, 教师所要的不是学生思考的过程, 而是只片面地看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且只限于教材与教参, 为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这样的教学模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 学生做事只会循规蹈矩, 而造成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的缺失。运用留白艺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将学生将整个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可以让学生生发生出更多独特的见解与全新的看法, 这样在课堂上便会拥有更多的独树一帜与标新立异, 这样的课堂是灵动的,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突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以教材为本, 立足文本, 同时又需要超越教材、超越文本, 拓宽文本空间, 学会运用留白艺术, 将学生带入主动探究与积极思维的空间,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到释放, 拓宽学生探究的深度与广度, 闪现智慧与创新的火花。

四、运用留白艺术激活学生想象, 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著名心理学专家王相盛教授也指出:“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 使各种信息富有活力。”想象可以穿越古今、横跨中外, 将不同时空的事物与知识点联系起来, 通过分析、比较等进行不断的提取, 通过再加工与再创造形成新的形象与见解, 这对于学生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学科, 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 在静止简单的文字背后包含着优美的景象、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情节, 这对于读者来说本身就具有着无穷想象的空间, 我们要利用文本的形象性, 运用留白艺术, 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的空间, 同时还要加强教师的启发与诱导下, 使学生能够展开充分而丰富的想象, 超越文本, 超越课堂, 超越时空, 基于文本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与情景, 这对于学生语言素材的积累, 对于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想象可以让学生头脑中涌现更多生动传神的词语, 闪现更多的灵感, 生发更多的新意, 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可以写出更多内容丰富, 富有新意与个性的文章,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 教学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艺术, 而留白正是这种主体艺术的重要体现。我们要研究留白艺术, 运用留白来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与量, 只有掌握好度与量, 把握平衡点,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优势。这需要广大教师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实践, 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让课堂教学因留白而更精彩、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孙玲莉.在课文“留白处”等待精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课程教育研究, 2012, (31) .

[2]张宏君.巧妙留白, 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学周刊A, 2013, (4) .

小学数学教学“点拨”艺术谈 篇9

一、遵循原则,区分层次对象

在教学实践中,点拨应遵循这样几点原则:

一是点拨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语言简洁明了,学生通过细心体会,就能从中体出“味”来,从而顺利疏通其学习障碍。

二是点拨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及问题,有的可明确些,有的可含蓄些,点到为止。

三是点拨要面向全体,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对于学困生或特长生,可在课后采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加以满足。

面向个别学生的点拨,要因人而异,千万不能搞“一刀切”,而要针对被点拨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强其解决问题的信心,鼓励其思考,以便将其思路引向正确答案的通道;面向全体学生的点拨,要照顾到“一般水平”,对于他们思考一下便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就不必点拨。对于他们认真思考后虽有所认识但较模糊,不能正确流畅地解决的问题就应当适当的点拨,但点拨的深度也要适可而止,犹如怀抱琵琶半掩半露,留给学生继续探索的余地。

二、讲究艺术,点在关键之处

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点拨要讲究艺术,点在关键之处,使其达到画龙点睛、水到渠成的目的。

1. 点在缺乏兴趣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学那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时,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点在思维偏离时。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处,此时,教师就应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实际甲比乙计划多加工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和这两个分率都是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接解答出这道题。

3. 点在理解肤浅时。

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习中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学生常常会一带而过,貌似理解,但尚未读懂,而这些内容恰恰又是深化理解知识的关键处。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引导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运用点拨的艺术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比如,在学习了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后,我们常常归纳这样一句话:分数化小数,一般要分子除以分母。学生对于这种方法似乎已经懂了,觉得没有问题了,其实这种理解并未全面和深刻。此时点拨:这里所说的“一般”是什么意思?这里为什么要用“一般”?不用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终于明白:分数化小数,除了分子除以分母外,还有别的方法(如先把分母化成10、100、1000、……再化小数等)。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就更全面、更深刻了。

4. 点在理解错误时。

试谈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篇10

一、导入的作用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从一些有影响的特级教师的书籍和他们的教学案例, 我从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善于捕捉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细节, 从“小事”入手, 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 创造出完美的课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断, 或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 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在课前导入这个细节中, 更是他们精心设计的环节。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 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

确实好的开头是成功课堂教学的一半。简洁生动的导语配合相应导入新课的方法, 像巨大的磁石, 使学生倍受吸引, 让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 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课前导入的目的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这种定向的中介作用在教与学中有着激情引趣、促进和谐发展的功效。

二、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用语策略

课堂导入技能是指授课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及手段等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进而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的教学行为。课堂导入多用于一节课的开始阶段或者教学重、难点的铺垫,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应当受到重视。

俗话说,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的导入, 如同拉开的大幕, 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 犹如乐章的序曲, 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 又像是打开殿堂的大门, 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当注重导入语的运用。

1. 沟通

导入语的“沟通”有两层含义。一是心理沟通。“亲其师, 信其道。”有经验的教师登上讲台往往不匆匆开讲, 而是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询问或提示, 架设信任、理解的桥梁。二是教学内容的沟通。教师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用简明扼要的讲述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或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介绍, 然后解题明旨, 进入新课的教学。

2. 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高昂的学习兴趣, 就会产生求知的“内驱力”, 获得学习上的自觉性, 愉快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3. 布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同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语调从容不迫, 语势异峰突起, 一个强调性的重音、一个回味性的停顿, 会很快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4. 激情

即激发情感。一上课, 教师就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 把学生很快带入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与氛围中去,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获取知识。

三、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温故知新导入法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复习, 过渡到对新知识的讲授。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导入法是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 通过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 进而引进新知识, 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旧的知识, 进而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运用这个导入法时可以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让学生从旧的知识里得出新的结论, 从新的知识中去寻找和追溯旧的知识, 新旧结合启发学生。此导入法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 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 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提问式导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特定问题情境, 层层深入地提出问题, 启动学生的思维, 然后因势利导, 自然地进入新课, 这样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问题导入法”就是以问题为一条引线, 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 以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实践能力为教学主线, 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一个好的问题引入具有艺术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能激发起学生的思趣, 创设出良好的入课情境,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问题的引入一定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年龄实际和认知实际出发, 所提问题要有梯度、有层次, 要有思考的价值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既不可肤浅到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随口可答的程度, 也不可深奥到学生思索了许久都答不上来而导致“冷场”或老师自问自答的程度。同时, 将提问放在一定的情景之中, 如讲完故事, 广告、诗歌、音乐、绘画作品展示之后马上提问, 效果最好。

3. 设置悬念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人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学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 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 存放着求知好学理解、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 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如在上《诸葛亮和小皮匠》一课时, 我告诉孩子们关于小皮匠和诸葛亮有这样的一句话——“三个小皮匠, 赛过诸葛亮。”读了这句话学生会想三个普普通通的小皮匠是怎样赛过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的呢?小皮匠和诸葛亮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这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趣味性 课内外拓展 艺术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所应追求的教学,使小学语文课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一、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教师要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必须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注意趣味性。如用“找朋友”“开火车”“打电话”“猜谜语”“讲故事”“编歌诀”等活动进行拼音教学。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学生对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难以区分,有时默写声母把整体认读音节也默写进去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一套打电话找朋友的游戏节目让学生表演,使学生在愉快有趣的游戏活动中,由抽象到具体,分清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二、课内外拓展

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外多阅读文学著作,形成课堂内与课堂外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人文学科结构,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比如说,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文化程度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阅读与其年龄、文化程度等相适应的课外读物。另外,可以开展其他多种与学生语文知识学习有关的各种教学与实践,如,专题讲座、写作大赛、辩论会、朗读比赛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延伸,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让他们全方位地接触语文文化艺术的熏陶,使其形成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考试模式形式僵化、内容空洞,“闭卷考背功,一卷定输赢”,只是单纯地完成教育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完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脱节。所以,改革完善考试模式也是改革完善教学模式重要的一部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正渐渐摆脱应式教育的束缚,不妨尝试口头与书面、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灵活考试模式,口头测试重点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利用“头脑风暴法”,大力提倡畅所欲言、自由讨论、就某一主题引发联想,提倡“群言堂”;书面测试重点让学生掌握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各类文体的写作要点,加强练习,拓展知识面的同时,锻炼实用写作技能。

三、艺术教学

1、课堂导入艺术。教师一节课要讲的内容很多,不能把所讲的东西都写在黑板上,所以好的板书要中心突出,立意鲜明,眉目清晰,条理工整。例如我在进行一年级拼音教学时,有这么一节课,一上课,我说“:今天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爱听故事吗?”一年级小学生一听要给讲故事,都来精神了,你看我我看你,齐声说“爱听!”私下里还偷偷地笑呢!我接着说“:好!我看谁坐得好听得认真,老师一会儿还奖励他红花呢!”我看小同学一个个坐得笔直,就开始讲《j q x和小ü交朋友》的故事。当我讲到小ü和j交朋友时,就学习j这个声母,并与ü练习拼读。待学生掌握后又继续讲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集中起来。就这样边讲故事边学习,学生感觉就是在听故事,但却不知不觉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结尾时我问:j q x为什么和小ü交朋友,而不和大u交朋友呢?至此又对小学生进行了文明礼貌教育。学生对j q x和ü相拼去掉两点记忆非常深刻。这种导入艺术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又满足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心里。课堂教学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显著。

2、重视教学艺术设计。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

(1)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

(2)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

(3)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教,又要指导学生的学,让教法与学法协调起来。

3、重视课堂指导艺术。课堂指导的艺术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①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②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③多向交往。④评价适当。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⑤富有情趣。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4、课堂情绪艺术。课堂情绪艺术指教师通过自我情绪传达,以调动学生情绪,师生形成情绪交流和互动状态的课堂教学艺术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虽然是一种理性活动,但它需要内心力量的激活和驱使。课堂上教师以充沛、高昂、蓬勃向上的情绪讲课,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精神振奋、愉悦,如饥似渴地学习,必然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艺术,不仅仅具有使教学顺利进行的实用价值,而且因其创造性和令人愉悦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教师掌握和运用课堂教学技术所应追求的最佳教学。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不断使之升华,为广大学生所欢迎和接受,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吴双凤.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7,(05)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篇12

关键词: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状态, 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产生疲劳。”好的导语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的金钥匙。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 一定要注意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最佳的学习与思维状态, 使一堂语文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1 开门见山法

我所任教的学校提倡一种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它是之前采用的目标教学法的细化、拓展和延伸。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完整、正确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 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 确定目标。一入课堂, 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即“目标展示”导入。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我很重要》这篇课文时, 我先让学生清晰果断地齐读课题两遍, 然后告诉学生:本文作者毕淑敏要表达的观点是“我很重要”!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阐明作者观点的?学了本文, 你觉得自己重要吗?这就是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解决清楚, 就真正达到“一得”, 本课的教学任务也算完成了。开门见山的“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 直截了当, 直切主题, 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2 资料朗读法

这是我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开课方法, 也是我最喜欢的方法之一。所谓资料朗读引入法:就是通过朗读精心搜集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序言资料以及自己总结的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的其他资料, 引入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调动和凝聚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了解, 还能渲染课堂气氛。

在参加一个片区的赛课时, 我上的是四年级的一篇美文《夹竹桃》, 我就采用了资料朗读法。课前我精心搜集了季羡林先生和夹竹桃的故事, 然后总结成一段资料:“有这样一种花, 她并不美丽, 但是她却默默地绽放……”用大屏幕把这段文字打出来, 一开课, 让学生投入地朗读这段资料,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资料的介绍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在参加另一次青年教师赛课时, 我上的的是自主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 我也用了同样的引入法。课前我搜集了史铁生为《秋天的怀念》写的序言, 在学生深情朗读了这段序言以后, 在意犹未尽和浓浓的余味中直接就进入课题的学习了。

3 问题导入法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问是点燃学生思想的火种,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为此, 我们在教学伊始, 要善于给学生制造疑问,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处于欲答而难以言表的愤懑状态, 促使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地驱使下主动地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我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恐龙在我们头上飞》一文时, 围绕课题, 我就提出了如下问题:恐龙不是早就灭绝了吗?怎么会在我们头上飞呢?这一定是作者的幻想吧?在我们头上飞的究竟是什么呢?又如在教学《神奇的九寨》时, 我又设置疑问:同学们去过九寨沟吗?那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本文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了九寨沟的神奇的呢?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刺激诱惑之下, 就会积极主动的到课文中去探索, 寻求答案。

4 故事引入法

小学生对故事都情有独钟,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在教学中运用“故事导入法”来引入新课的学习, 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情绪, 让学生在欢快和激情中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我在教学《空城计》一文时, 先给学生讲述了几个与诸葛亮有关的小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三气周瑜》, 通过我声情并茂的讲述, 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 故事讲完以后, 我问学生:“听了这几个小故事, 你心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一个人啊?”学生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 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的情况下, 我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大家有兴趣吗?学生们自然是欢呼雀跃, 急不可待了。在优美动听的故事吸引下, 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 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5 情境导入法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教学之初, 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协调的情景, 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在教学《翻越大雪山》一文时, 由于文章涉及的年代距离已经很远, 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于是, 我在教学之初, 就通过屏幕展示了夹金山白雪皑皑、狂风怒号的情景, 然后在适时地播放《过雪山草地》的歌曲。在惟妙惟肖的画面、深情悠扬的旋律中, 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到了情境中。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高山流水》一文时, 我先给学生播放了《高水流水》的乐曲, 在舒缓优雅的乐曲声中, 我用低沉忧伤地语调给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有一个叫伯牙的人, 琴艺高超……后来, 子期死, 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了最后一首曲, 摔琴谢知音, 不复弹……”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渲染下, 不知不觉就沉醉其中了。

6 多媒体展示法

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 才能引起强烈地感动。”多媒体图文并茂, 声像俱全, 以图像、动画、声音、文字、视频等综合手段传递信息。这与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更容易激发学生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密西西比河风光》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 但是由于距离我们太遥远, 单凭静态的文本很难让个学生感受到它的美。于是, 我在课前广泛收集各种资料, 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 课前先向学生播放, 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真实地感受到密西西比河两岸风光的静谧与粗犷的和谐。然后在读文本, 学生就能更深入一步地了解文中所描绘的境界。

7 名言导入法

名言警句是思想艺术的结晶, 每一句名言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在教学中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名言警句, 以此来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样更利于深化文章主题, 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匆匆》这篇课文时, 开课前, 师生一起交流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光阴似箭, 日月如梭……通过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的朗读, 学生就更容易了解文章的主题了。

上一篇:会计文化建设企业会计下一篇:扩大减压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