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

2024-06-04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共10篇)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老话题,但如何激发兴趣却永远是教育教学的新话题。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真理与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愿望。在课堂教学中激活主体,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使之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内趋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断地激励使之对知识充满渴求之情,不但能够培养其学习探究的能力,还能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快的发展,彻底打破了那种惟师独尊的灌输式教学的沉闷局面,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更多成功和进步的机会,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

一、沟通师生情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情感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积极情感的催化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师生之间良好的感情是兴趣形成的前提。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仪表和精神状态对学生来说起着教育的作用,它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对教学效果起着不可估量的效果。所以上课伊始,教师要整理好自己的仪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奠定一堂课的成功基础。

第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应该想方设法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恰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的年龄原因,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缺少观察和思考。如果把生活中典型情境搬到课堂中来,就能唤起学生大幅度回忆,引领孩子们在情境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因此,无论是知识内容的呈现还是活动方式的选择,教师都要努力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进入情景,在情景中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有所获、学得快乐。

三、设疑激趣

“疑”往往能使人感到“奇”,“奇”能引发学生求知的“趣”,并由求知的“趣”很快地转成求知的“行”。教师可设置一个一个紧密联系的有趣的疑问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答案的强烈欲望。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深入思考、猜想,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适时点拨,学生合作讨论推断结论等方式,让学生一步一步解疑,待问题圆满解决,一堂课的任务也完成了。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犹如一个个路标,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设置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在求疑中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体验,即成功的体验,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另一种主要的动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设置相应的、不同梯度的问题,使学生能通过努力自己解决,使各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同时,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使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这样学生就会在尝试一次次成功的体验的基础上得到较大的发展,从而亦能在成功的体验之上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态势语言,灵活多样

在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种表情、一扬眉、一皱眉的细微变化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倘若教师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怎么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用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善于用态势语言以加强语言的刺激性和新鲜感,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强化兴趣,活跃思维。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少,单凭抽象的思维,机械的死记硬背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此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的时空领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仪、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等多媒体,发挥其直观性、形象性、高效性的特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用多媒体手段,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训练学生阅读技能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学生只有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长期保持旺盛的精力去探索。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开创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 篇2

一、课堂教学源于班级教学

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在其所著的《大教学论》中奠定了班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教学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逐步推广。中国采用班级教学最早的雏型是始于同治元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以后,逐步地在全国采用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于是课堂教学随着班级教学的出现而出现。课堂教学的优点不言而喻,但其局限性也比较突出,有些甚至难以一下子加以解决。比如,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多由教师决定,学生易受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课堂教学由教师传授知识,接受的是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精神,探索精神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课堂教学的内容固定化,进程程序化,学生主动性不够,等等。这就使得学生对课堂教学有所不适应,甚至反感和抗拒,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慢慢地被销蚀了。

二、有效实施课尾激趣艺术

既然课尾激趣艺术对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实施这一艺术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长期思考,笔者认为要有效实施课尾激趣艺术,必须完成如下逻辑程序才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迁移与延伸,激发兴趣

迁移就是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应用。它能使学生从课文比较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而联系现实进一步比较思考,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悟,从而对课文产生余味无穷的感觉,再度激起语文学习的兴趣。延伸结尾指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在知识面的扩大中感觉到语文的趣味,从而再度激发自己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评述与激励,激发兴趣

评述结尾是指对一篇文章或文章的人物、事件等做出评价,进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兴趣。激励结尾指在教学快结束时,向学生发出号召,提出请求或进行变样鼓励。

3.悬念与解谜,激发兴趣

制造悬念是说书时常引用的技巧。在快收场时往往制造一个精彩的悬念,然后说一句“且听下回分解”就戛然而止,使听众欲罢不能,欲弃难舍。同样,教师若能在课堂结尾利用悬念,也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放之不忍,解之不能”的思维状态,怀着急切的心情去关注悬念所涉及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对语文的主动学习和再学习的兴趣。所谓解谜,是指在课堂的开始或中间如果设置了些悬念,在课堂的末尾便可以用解谜结尾,使学生在恍然大悟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4.抒情与讨论,激发兴趣

抒情指在和学生一起感受、分析文中故事、人物、情节等之后,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文章内核加以引申或发挥,学生也能产生共鸣,情入其中,从而引发学生兴趣。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在老师的指导或参与下,学生以集体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一知识点,各抒己见、互相启发,通过交流获取或巩固知识的一种课堂形式。在课尾展开讨论,以讨论作结,不仅能消除学生疲劳厌倦的心理,还能再次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畅所欲言中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 篇3

众所周知,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知识的传授, 师生情感的交流, 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 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 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 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 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 黄黄的, 发光的, 宝贵的金子, 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 丑的变成美的, 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的变成尊贵的, 老人变成少年, 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 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 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 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学习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 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 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 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 于无疑处设疑, 相机而问,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竞相发言,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 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 结合课文内容, 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 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 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 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 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 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 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近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 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象致趣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激趣教学 高效教学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从“激趣”着手。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激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于课堂教学之中,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参与度及语文素养提高。那么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进行有效的激趣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呢?

一、电教激趣

电化教学手段的合理使用是创设教学情境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是活跃课堂氛围与激发教学活力的有效办法。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电教手段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首先,时间与空间限制被打破。如学习《暮江吟》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诗中蕴含的自然之美,适时将电教手段引入课堂,借助“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将多个镜头组合在一起,层次分明地向学生展示作者构思出来的画面:先是远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后是全景,再是近景“水面摇动,红绿光闪烁,草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诱发学生想象,用电教激趣,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实现多种感官的调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能否用电教合理激趣便成了能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发挥电教的价值和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教师要积极挖掘电教视听结合、声像并茂的特点,以此让学生在课堂中持续保持兴奋的学习情绪,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最后,创设思维情境。电教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大脑常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创造力,还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如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先用相关视频将学生引入课堂,看完视频后,有学生问道:“如果曹操射的箭带有火怎么办?”这时,教师就要明白学生的思维已被充分打开,然后,教师再将之前的视频通过电脑处理,使之产生一种“雾蒙蒙”的感觉后再给学生播放观看,这时学生就会有进一步的领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游戏激趣

小学语文教学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游戏激趣主要可以运用在课堂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课前。新课导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必要的环节。如学习《夏天的衣物》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以谈话方式为主的教学导入,采用“运衣服”的游戏进行教学,即先给学生出示一个小猴子玩具,要求学生给小猴子穿上衣服,并让学生两两一组,将衣服放于篮子中,运送给小猴子。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一上课就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进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课中。课中运用游戏激趣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将知识与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学习《猫》中“屏息凝神”这个词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做这种表情,以此调节教学氛围的同时,唤起学生对猫的喜爱,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程度有所提高,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巩固环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知识巩固得好,可以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但是这一阶段同时是学生最易产生疲劳的时候,因此,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维持向上而饱满的学习情绪,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如十分钟默写比赛、课文背诵接龙等,以此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三、故事激趣

首先,故事激趣,加深对文章作者及背景的理解。言为心声,课文的背景、文化等都是学生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如在进行《观潮》这篇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周密的生平经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又为学生补充了课文中没有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理性认识。其次,故事激趣,突出文章主题。“条条大道通罗马”,不难发现有些故事和课文的主旨是不谋而合的,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特点,做到教学上的举一反三,以此加强和深化学生对课文的记忆及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再次,故事激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力的集中对增强语文教学效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常用“敲黑板”提醒学生集中注意效果却不理想,一是学生的自控能力还不够强,二是学生年龄尚小,还缺少一定的情意品质。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激趣,适时将故事引入课堂,用趣味的故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上完体育课后讲《这是我小学的老师》时,教师就会明显发现学生很疲惫,这时可以适时插入居里夫人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注意力很快集中起来。然后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文中。

总而言之,要想激活小学语文教学,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教师必须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引入“活水”,努力创新教学思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此将课程上得有声有色,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有兴趣,才能使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张琦.妙用激趣提高教效培养习惯——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与实物投影仪的整合策略[J].海峡科学,2008.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激趣艺术六法 篇5

一、情境激趣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 作为一门艺术, 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的导入, 创设必要有趣的情境, 使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措施。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时, 课一开始, 我便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将一幅美丽的森林情境图展现在学生面前, 图中有1棵大树, 飞来两只小鸟, 河里有3条鱼, 岸上有4只小兔在采蘑菇, 一共采了5个大蘑菇……在这样寓教学于情境之中, 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情境交融的森林世界里迅速地被教学内容所吸引, 通过观察, 数一数, 发现并认识了5以内的数, 开心地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二、故事激趣法

大家都知道, 小学生最喜欢听老师讲故事了。如果在课的开始, 能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 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位教师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是这样讲故事引入新课的:“孩子们, 请看大屏幕!从前, 在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看, 小矮人来了!”随着学生数数, 前三个小矮人手中气球上依次出现数字7, 14, 21。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这三个数字, 说说发现了什么?孩子们发现了第一个数字是7, 第二个数字是7加7的和, 第三个数是3个7相加的和。“接着第四个小矮人气球上的数字是几?你是怎么想的?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呢?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等学生发现了这些数都与7有关时, 再让学生试编7的乘法口诀。用这样的故事引入新课, 学生兴趣盎然, 能久久地沉浸在新知的探究中。

三、悬念激趣法

教学中设置一些启迪思路的疑问和悬念,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简易方程》这一课时, 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悬念导入:“同学们, 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吧!请你在心中想好一个数, 不要说出来, 把你心中想的数先加上55, 然后减去53, 再乘以9, 最后除以9, 只要你说出结果是多少, 我就能知道你开始时心里想的那个数是几, 你们相信吗?”学生纷纷回答说:“不相信。”“那好, 我们来试试看, 看谁能难倒老师。”学生想好数后都开始认真计算起来。不一会儿, 一位学生报出了结果“7”, 老师马上说:“你想的数是5, 对吗?”“咦, 我想的数正好是5, 老师你猜对了。”另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喊道:“老师, 让我来考考您, 我的结果是18。”老师又说:“你想的数肯定是16。”这时, 有个捣蛋的孩子敬佩地说:“老师, 您真神!能教我们解题的诀窍吗?”这时, 全班沸腾起来了, 孩子们个个精神抖擞, 迫不及待地让老师教给他们猜数的诀窍。这样设置悬念激趣, 能顺利地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探究状态之中。

四、谜语激趣法

谜语形象、生动、有趣, 也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 可以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 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吧:小小骏马不停蹄, 日日夜夜不休息, 蹄声哒哒似战鼓, 提醒人们争朝夕。 (打一物) ”以这样的猜谜形式导入新课, 显得形象、生动, 又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使学生对时间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能顺利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五、歌诀激趣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 歌诀不但易于接受, 而且便于记忆。如果用歌诀的形式识记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认识时间》一课, 这节课的重难点是教会学生怎样看几时几分。在教学快结束时, 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看时间的方法, 老师在直观演示的幻灯片上编写了歌诀, 并谱上曲子教学生唱:“时针走过数字几, 就是表示几时多。要问多了多少分, 请你仔细看分针。分针走过几小格, 就是表示多少分。”没想到, 此歌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识记认识时间的方法, 还在同年级的学生中迅速传唱开来, 这也算是“愉快教学”吧!

六、变式练习激趣法

题型多变的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而且能使学生从解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一题多解的乐趣, 领会到数学无穷的奥妙,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爱上数学。如有位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小朋友学习了“前后”的知识以后, 设置了这样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1.小朋友排队做早操, 小红前面有7人, 后面有8人, 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学生回答:7+8+1=16 (人) ;2.小朋友排队做早操, 从前面数小红是第8人, 从后面数小红是第9人, 这支队伍共有多少人?有的学生回答:8+9-1=16 (人) , 还有学生变换思考角度, 回答8+8=16 (人) , 还有学生回答7+9=16 (人) ……这样一题多解, 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还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无穷的魅力。

总之, 课堂激趣的方法多种多样, 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贵在方法得当。所以, 对于一个有教学艺术魅力的教师来说, 要善于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和途径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最终实现“愉快教学”。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 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 篇6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情感互动, 激活学生思维。课堂提问并非只是简单的师问生答。其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需要教师综合考虑, 以“问”出效能。

课堂提问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以“问”激趣。只有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感兴趣, 学生的回答兴趣才会被激发, 从而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效果。为此, 教师应结合小学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需求, 优化课堂提问艺术。

一、巧设问题, 激发学习兴趣

1. 设计话题, 促进学生互动表达

要达到激趣的目的, 首先必须能够引发学生关注。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 设计与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问题,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促进学生互动表达。

例如, 小学英语6年级上册中Unit 3 Holiday fun这一单元主要围绕学生的假期经历展开。假期本身属于学生的兴趣话题, 笔者以此为切入点, 如下设计话题:

T:Do you like holidays?

S:Yes, I do.

T: Can you share any funny things during your holidays?

该问题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假期中有趣的事情。由于话题十分轻松, 学生之间很快就能互动交流起来, 积极分享自己的假期经历。有的学生说:“I went to the zoo with my family. The moneys in the zoo are very funny.” 有学生则说:“I went to the park. And I took the boat. I am very happy.”这样的互动交流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 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让学生乐于表达。此外, 教师也可以参与学生互动交流, 分享自己的假期体会, 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2. 设计竞猜, 活跃学生学习思维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还可以设计竞猜类问题, 以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这一提问方式尤其适用于新单词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方式来强调新单词的特点, 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内容竞猜。实践证明, 这样的提问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他们的参与度能得到极大提升, 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 能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动思维。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4 年级下册中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这一单元时, 笔者利用竞猜问题激趣,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所要学习的新单词与subject相关, 包括Chinese、English、Math、Science、Music以及Art等。为了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笔者设计了一些竞猜问题, 如先朗诵“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然后提问:“What subject is it?”学生根据学过的诗歌, 快速竞猜出Chinese。又如先歌唱“Happy New Year to you, Happy New Year to you.”, 然后提问:“What subject is it?”学生根据教师唱歌的信息, 猜出Music。教师以这样的方式依次呈现出所有学科, 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互动积极性。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利用竞猜类问题, 融合一些趣味元素, 激发了学生的互动回答兴趣, 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活跃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 在设计这类问题时, 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兴趣, 让提问真正达到激趣的目的, 带动学生参与英语课堂。

二、注重分层, 带动全班回答

小学生在思维、生活、个性、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 在小学英语课堂提问中, 教师不能使用“一刀切”的提问方式, 而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 在提问设计时注重分层, 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互动中。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还应进行差异化评价, 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5 年级下册中Unit 8 Birth⁃days这一单元时, 笔者进行分层提问, 带动全班回答,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生日”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有特别的意义。笔者围绕生日进行如下分层提问:

T: When is your birthday? (主要提问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 学生回答出自己的生日即可)

S: My birthday is May 1.

T: Wow, great. How do you celebrate your birth⁃day? (这个问题难度增大, 要求学生用英文说出自己如何庆祝生日, 因此提问对象以中等或者中上水平的学生为佳。)

S: I make cakes with my family. / I get many presents.

学生回答后, 笔者及时实施激励评价。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注重提问的分层, 因而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此外, 教师增加了评价环节, 更易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

三、充分时间, 激活学生思维

要想取得良好的提问效果, 教师还必须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中, 提问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急于从学生口中听到答案。学生稍作犹豫, 教师立马给出答案, 导致提问逐渐演变成教师的“自问自答”。小学生的思维虽然活跃, 但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激活。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5年级下册中的Unit 7 Chi⁃nese festivals这一单元时, 笔者在提问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 学生对之也十分熟悉。笔者向学生提问:“How do you celebrate the Spring Festival?”问题难度不大, 但学生在思考时需要将中文答案转换为英文。因此, 笔者给予学生三分钟的思考时间, 让他们组织语言后作答。三分钟后,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学生说:“We have a big dinner with family.”有学生说:“I play fireworks with my friends.”还有学生则说:“We visit grandparents.”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学生的思维得到彻底激活。

在这个案例中, 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中英转换所需要的时间, 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冷场”的现象。由此可见, 教师在提问时, 不能“逼迫”学生快速回答, 而应考虑学生的思考需要, 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只有合理地“等”, 才能等出精彩, 等出不一样的思维与答案。

四、学生提问, 点燃英语课堂

提问并非教师的“专利”。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应以生为本, 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 鼓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实践证明, 通过提出个性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教师应从中挑选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 引导他们进行互动讨论, 从而点燃小学英语课堂。

例如, 在学习小学英语5 年级上册中Unit 6 My e-friend这一单元时, 笔者转变教学思路, 变“师问”为“生问”,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网络的便捷性, 很多学生都喜欢交e-friends。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这一现象发散提问。平常活跃的学生先举手提问:“Do you have an e-friend?”紧接着又有学生提问:“Where is he/ she from? America? Canada? Africa?”课堂氛围开始变得活跃起来, 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越来越高。有学生提问:“Can he / she speak Chinese?”也有学生提问:“Does he / she like China?”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从这些提问中, 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趣点, 有利于开展针对性教学。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教师大胆将提问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进行提问。这不仅活跃了学生思维, 还点燃了英语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 篇7

一、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亦是如此, 要想上好一堂课, 首先要有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趣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 对文本感兴趣,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思维的同时, 培养学生提升人格情操, 体验真、善、美, 造就独立、健全的人格。教师要采取如故事、图片、动画、音乐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要引导、鼓励学生读题质疑, 初读课文后自主质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 表扬质疑行为,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要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学习情境, 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突破教学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服务, 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为学习新知识铺路搭桥。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一课, 新课伊始, 教师组织学生玩“蒙眼捉人”的游戏,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游戏心得:“蒙眼捉人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呢?”学生通过游戏体验, 有了真实的感受, 就为后面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铺垫。接着, 在教师的引导下揭示课题:“是啊, 在一般的情况下, 人们可以借助灯火和触摸物体在黑暗中前行, 可是在茫茫的夜空中飞行的飞机, 这些方法可都用不上啦。那飞机是如何在黑夜中飞行的呢?是谁帮助人类解决了飞机在黑夜中飞行这一难题的呢?”课题的揭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 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让学生读通课文,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围绕课题自行设问, 然后带着疑问读课文, 在初步弄清疑问答案的同时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课文, 进入课文, 要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地读书, 自由地读, 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速度, 边读边感知语言, 在读中咬准字音, 在读中感知字形, 在读中理解部分词义, 直到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 找出精读课文的切入点, 师生共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为探究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文以一辆汽车的得而复失反映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崇高境界:诚实、讲信用比物质财富更珍贵!这一课题本身就足以吸引学生:谁中彩?中了什么彩?中彩那天发生了什么事?中彩结果怎样?……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盘旋。学生初读课文, 就能带着这些问题潜入文本, 探寻答案。教师在学生读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拮据”“精湛”“器重”“梦寐以求”“迷惑不解”等词语, 梳理文章的脉络, 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交流互动, 在“为什么母亲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为什么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 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为什么中了彩, 父亲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喜悦?什么叫道德难题?为什么车被开走后, 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等一系列话题的探讨中为品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精读课文, 品味体验

针对学生学习的需要, 教师要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抓住重点问题, 以学习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读”与“悟”的方式, 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生读的过程要有目的、有层次, 做到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的见解, 在交流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 经过相互启发和借鉴、补充和矫正, 得出正确的结论。在精读的基础上, 教师要加以点拨, 促进学生的感悟, 要抓住重点句子或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品读课文, 在读中充分地揣摩词语, 读出味道, 读出情感, 读出感悟。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生命》一课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从三个事例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 结合学习提示自主开展学习:1.找一找, 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句;2.读一读, 在读中思考;3.议一议, 把自己的体会交流一下;4.品一品, 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如教学“听心跳”这一段时, 对“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句讨论的焦点要落实在:怎样的生活态度 (或方式) 才算是“好好地使用它”呢?怎样的生活态度 (或方式) 是在“白白地糟蹋它”?你能举例来说说吗?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潜心读文, 在心灵的感触与碰撞中思考问题, 在品味与体验中领悟文本的内涵。

四、诵读课文, 掌握学法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 教师要重视朗读, 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在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诵读课文, 促使学生入情入境,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要让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 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 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读书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边读边思, 用笔圈出关键的词语或句子, 有感触的地方要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感受。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带着问题学习, 透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想象背后的蕴意, 大胆发表看法, 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与合作学习。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仅写出了山水美, 语言文字更美。教学“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段时, 可安排几个层次的读:1.自由读。把句子读准, 读流利, 读顺畅。2.个别读。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在读中思, 读中悟, 领会水的特点, 感悟作者的情感, 并在句中重点字词上做出标志, 写出体会。3.范读, 指导读。入情入境地读, 读出文字中对水的赞叹, 对漓江的热爱。4.想象读。读出画面, 情景交融, 并逐步达到熟读成诵, 积累语言。5.仿照句子, 沉淀内化。小组讨论:漓江的水除了静、清、绿的特点外, 还有什么特点?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学生经过一番合作探讨, 文思泉涌, 回答可谓精彩纷呈:“漓江的水真平啊, 平得像一面镜子;漓江的水真甜啊, 甜得像一罐浓浓的蜜……”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 学生能更深入地领会桂林山水的美, 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风光, 在习得学习方法的同时, 提高阅读能力。

五、迁移创新, 学以致用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艺术 篇8

一、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教学法的重要性分析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的确, 不管什么样的教师, 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最终都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 而这一切都应落实在学生愿意学、有兴趣学的基础上。所以,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愿意参与的活动、有兴趣听 (看) 的材料。只有这样,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有效性。因此我们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激趣教学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胃口”对提高课堂有效性大有裨益。

二、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教学法开展的主要思路

1.艺术化课堂授课语言, 用“情”激趣

长时间以来, 教师的“一言堂”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 教师们总感觉小学生年龄小, 知识面窄, 我讲什么他们听什么就行了, 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 而且总是以主导者的身份来看待教师的角色, 学生做得不对、学得慢就批评。其实, 小学生年龄小, 恰恰需要教师用更为合适的语言来交流和沟通, 这样学生才会喜欢这位教师, 进一步就会喜欢这位教师的课程。当他们认为自己和老师关系很近的时候, 他们有问题也愿意问, 有话也愿意说, 显然, 这样一定比学生不敢和教师说话的课堂学习效率要高很多。另外, 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年龄不同, 安排不同类型的授课语言。研究显示: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三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已经开始初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但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以来形象思维主导, 五六年级的学生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较为宏观和抽象的语言授课。

2.进一步完善课堂模式, 用“境”激趣

小学生普遍喜欢温馨、活跃、真实的课堂气氛, 在这种环境下, 他们会感觉很轻松, 学习起来也是没有抵触心理。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 把一些相关的内容用特殊的情景展示出来。比如, 学习新课标第二册《要下雨了》一文时, 教师可以特意把这节课选在一个雨天再去上, 把学生们带到窗前甚至是室外, 然后让学生们观察雨天时天空的颜色、周围的景色、来往的行人等有什么变化, 看谁观察得最仔细。这样学生们都看得非常仔细, 而且兴质很高。等回到教室, 教师再让学生们分小组总结, 然后展示汇报。再比如学习一些描写景色的课文时候, 教师可以展示相关景色的图片和视频, 以及与此相关的故事和神话等, 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氛围中, 知识不知不觉地就会进入学生们的脑海。以新课标第五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为例,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些西沙群岛的图片, 然后讲讲海军官兵如何战胜困难驻守西沙群岛, 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教师播放图片、讲故事的时候, 学生都会聚精会神地听, 因为他们喜欢听这些, 仿佛真的置身于魅力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时, 教师在学生兴致最高的时候引入课文, 学生听课的兴致必然很高。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用“行” 激趣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是最有效的。因此,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采取学生、教师“角色转换”的模式, 也就是说在学习一部分知识的时候, 教师可以预先布置下去让学生去分组搜集整理, 然后在以后的几节课的最后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各个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成果, 每组派一个代表去讲。小老师可以提问学生, 当然学生也可以提问小老师, 真正的老师现场指导, 给出成绩。各个小组为了能让自己的小组获胜, 必然都竭尽全力去搜集整理资料。这个过程中, 不仅是知识搜集得多, 而且学生们的自学潜力也被充分地发掘出来, 集体协作能力也得到了非常有效的锻炼。另外也可以开展学案导学模式, 即让学生参与教案的制作, 尤其是那些课堂上的例子, 教师就让学生们选择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例子, 最后由教师负责整理, 并把例子在上课时穿插进去。这样学生们都会感觉教学中有自己的功劳, 听得也是津津有味。

3 结语

浅谈初中语文的激趣艺术 篇9

新时代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需要思维创新。语文,尤其如此。针对以上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改变教法、提高认识,用心地设计好每一节课,展示语文教学的激趣艺术,让学生不仅从在课上学到应有的知识,而且使他们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且郑重去学习祖国的语言。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西·孛洛维契克所说:“只要有兴趣,好分数自然会来到。”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从这样几方面来做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语文课堂的激趣艺术发挥得更好:

一、课堂融入绘画,激起学生兴趣

《背影》是现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作品,读着这篇散文,一幅幅感人肺腑使人流泪的父子情深依依惜别的情境如同播放电影一般出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讲授本课时,我让同学们动手把自己想的用笔描绘出来,并让一两名同学在黑板上绘画,画完之后,给其他同学讲解绘画的缘由,或根据这幅画,结合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们都有很高的兴致。虽然学生们没有高超的绘画技术,描述得也不是很流利,但学生们能用绘画把自己心中所想以及所感更加形象化,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们体会朱自清先生描绘的依依惜别情景,更能使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加以迁移,得到巩固。课后,好多学生拿来自己的让我看,并兴趣勃勃地向我讲述他的绘画目的及想法。此时,学生已经真正地融入自己的绘画以及朱自清先生的描绘之中了,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最为难得的就是有一位学生竟然画了四幅背影图,而且,每幅背影图都有一个恰当的名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感人的情景。

绘画教学,拥有直观性强的特点,学生们不仅能动手、动口,还能让他们动脑,帮助他们巩固新知识,迁移旧知识,有效地开放他们的潜能,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为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为学生创设合适的表演情境,能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内容。在《皇帝的新裝》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两个骗子织布的动作,皇帝穿上新装的动作等。我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去表演,绘声绘色的演出引起了同学们一阵阵的笑声。这样做,不仅带来了活泼生动的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到了情境的角色中去。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再如在教学魏学伊的《核舟记》这篇课文过程中,课文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一个是苏、黄、佛印神态。一个是两个舟子的神态。分成小组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声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表演位置。

三、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中设置疑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对教学进行启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须教有疑”,就是通过设置巧妙的疑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惑,引发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英国教育家爱德华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激疑时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激疑的方式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设问题的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善于激疑,才能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产生极大动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促进学生的思维运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创造成功机会, 培养学习兴趣

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这是老师的职责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都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收获,并给他们创造了更多成功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真正地学好语文,必须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有很多办法:可以办手抄报、杂志、小阅览室,还可以采取接力朗读,挑战朗读等。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亲自参加,充分发挥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能,真正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贯彻执行,为培养新型的创造型人才而努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又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并从课内拓展到课外,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实践证明,兴趣支持着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而稳定。同时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篇10

下面笔者将联系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 谈谈自己对中学语文教学激趣艺术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学习目标, 挖掘教学内容美感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教学的特殊性, 语文教学绝不能一蹴而就, 它需要在较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慢慢渗透, 而且语文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外, 还要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去学, 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语文学习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年轻的学生们都有一颗向善向美之心, 而且语文教材大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佳作, 可谓字字珠玑, 美不胜收。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从形式、内容、情感等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和发掘教材的各种“美”, 引“生”入胜。例如诗词的音韵美、散文的意境美、小说戏剧的人性美等等, 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品鉴、体验中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感悟人性的灿烂光辉。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向我们展示了祖国山川辽阔高大、巍峨宏伟的壮丽景象,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 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这首词朗朗上口的韵律之美、宏伟壮观的艺术意境之美、博大精深的内容之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 去探索, 去感悟;学生在“美的历程”中, 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 学习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 刺激学生感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 多媒体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它具有直观性、动态性、针对性, 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繁复为简单, 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展示教学内容, 刺激学生的五官, 帮助他们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语文知识信息, 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

例如《景泰蓝的制作》, 说明文的问题特点决定了它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学生阅读和学习起来很容易感到枯燥无味, 这时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全可以起到良好的调剂作用, 优化这类文本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品图片, 可以播放景泰蓝制作工艺流程的视频资料, 形象直观地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诱导他们走近了解景泰蓝, 感受我国传统工艺的精湛制作水平, 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和先决条件, 有疑问才有思考。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巧妙地设置悬念, 引导学生质疑, 点燃他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答案的强烈欲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课情”和“学情”的基础上, 因势利导巧妙设置悬念, 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开始学习欧亨利的著名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 我们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说为什么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篇文章有没有沿袭欧亨利一贯的小说结尾模式, 它是如何体现的?巧妙的悬念设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思考, 在不断探究中鉴赏名家的写作风格, 品味作品的丰富意蕴。

四.结合学生生活, 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

学习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时间和空间, 我们应该走出教室, 将语文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将单调枯燥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化为灵活有趣的活动课,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上一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下一篇:肌皮瓣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