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精选12篇)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1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当然要有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却往往会生成一些在预设之外的闪光点, 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内容。这些内容稍纵即逝, 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这些资源, 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就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生成不一样的精彩。语文课堂就像是一个大舞台, 随时都会呈献给我们惊喜。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及时捕捉这些“非预设生成”的火花, 构建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一、捕捉课堂“插曲”, 活跃课堂气氛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语文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同时发展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 在进行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转变以前高高在上的观念, 学会和学生平等对话, 让教学活动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机智, 巧妙捕捉课堂上的“灵光一现”,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和谐自主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在课堂上碰到学生不经意间说出的某句话, 而且还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关注, 这时, 教师的适当引导就会使课堂呈现不一样的精彩。例如, 在执教《江雪》这首诗时, 在课堂上教师已经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讲解, 学生对于这首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深刻认识, 在此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当一个学生背到最后一句时, 一时想不起来了, 这时教师为了启发他, 这样提醒:“想一想, 他最后在钓什么啊?”老师这句话问出来后, 有一个学生却突然说:“他钓的是寂寞。”同学们哈哈大笑, 显然都想起了那句网络流行语。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果教师选择沉默或者批评都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法, 因为沉默会让学生认为教师过于呆板, 不够幽默, 和老师之间缺乏默契, 而批评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伤害学生的自尊。所以, 教师笑着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说得太好了, 他钓的就是寂寞。所以, 大家想一想, 这一句中还有个什么字?”所有同学都想到了“独”, 背诵的学生也将这个句子顺利背出来了。
实例中的这位教师就非常聪明, 而且有智慧, 他巧妙的将课堂中的小插曲引入教学的正轨, 不仅让学生对于这个句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还感觉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 相信学生一定会和老师配合默契, 这样教学质量也就有了保证。所以, 如果教师能够捕捉到课堂上的“灵光一现”, 那么,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还生成了不一样的惊喜, 使语文课堂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捕捉问题“异点”, 生成教学资源
在新课改浪潮的冲击下, 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 而是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理念渗透其中。在课堂活动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探究,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 就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见解, 教师就要善于抓住交流问题的“异点”, 并且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 将其生成为教学资源,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 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以下的情形。很多学生对于《鸿门宴》发生的背景以及整个故事都有一定的了解, 尤其是男同学, 有的甚至阅读过原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有自己的见解, 尤其是关于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的探讨非常激烈。有的同学非常喜欢刘邦, 认为他能够从一个小人物发展到率领一支队伍, 可见其能力非常强, 而项羽本性懦弱, 优柔寡断, 难成大器, 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而有的同学则不这么认为, 对于项羽, 他们看到了他对士兵的关心爱护, 他的失败其实不能归结于他自身的原因, 而且项羽宁死也不度过乌江苟且偷生, 可见是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这样的局面, 教师并没有肯定哪一方, 而是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机会, 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于是, 在班里组织了一场辩论大赛, 题目就是“刘邦和项羽, 谁是真正的英雄?”在辩论的过程中, 学生引经据典, 侃侃而谈, 使其认知又深入了一步。
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 因此对事物的分析以及看法也不同, 在解读文本时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面对这样的个性化解读, 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肯定和否定, 应该意识到这是教学过程中激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次绝好的机会, 适度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当然, 教师要从旁及时点拨, 为学生把好方向,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不出现错误,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捕捉探究“火花”, 引发智慧碰撞
现在的语文课堂, 提倡“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 在课堂探究的过程中, 由于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思想的个体, 所以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 必然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这也是教师不能预料的。但是, 正是这样的智慧碰撞, 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精彩。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捕捉这些课堂中出现的始料未及的情况, 从而生成“非预设”的精彩。
例如, 教学《渔父》这篇课文, 教师的预设是渔父在恳切的劝告屈原, 人要学会明哲保身, 学会保护自己, 即便是随波逐流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但是屈原不认同这样的看法, 最终还是选择了葬身汨罗江, 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 很多学生基本得到了这样的最终观点, 应该说这也是符合文本的意图的。但是, 有的同学却不认同, 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人就应该能屈能伸, 忍一时, 也许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呢。”面对这种不一样的声音, 教师并没有敷衍了事, 而是鼓励学生们就这位同学的看法自主探究讨论, 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 提出来很多的意见, 这样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那就是深刻领悟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能怕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观点, 而是应该鼓励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寻找答案。可以说, 在大家探究的过程中, 必然会擦出智慧的火花, 而教师就要捕捉这样的动态生成, 适度引导, 这样, 既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也能轻松且有效地解决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 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灵光一现”的情况非常平常, 可能学生的活动或者课堂的氛围都能使课堂出现预设之外的情况, 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住这样的“灵光一现”, 适度引导, 那么就会收获不一样的精彩。教学之所以被称为一种艺术, 其原因就是这种意料之外的惊喜。抓住“非预设生成”的火花, 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课堂就像是一个大舞台, 随时都会呈献给我们惊喜。文章拟从捕捉课堂“插曲”、捕捉问题“异点”和捕捉探究“火花”等角度, 对如何及时捕捉这些“非预设生成”的火花, 构建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非预设
参考文献
[1]王红娇.《项羽之死》教学设计的理由, 过程及反思[J].黑龙江教育 (中学版) , 2012, (10) .
[2]蒋爱萍.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学周刊B版, 2014, (10) .
[3]张华良.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29) .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一、语文课堂导入的功能
(一)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二)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一方面,从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上看。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高学习效率,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而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技能,获得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另一方面,从个性发展的过程上看。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经常处在快乐——兴趣情绪下,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也会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另外,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积极性,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承上启下拓展的功能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四)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
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疑团”(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五)发挥美感的功能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二、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导入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
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
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二)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系,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三)新颖性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说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
(四)趣味性原则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五)简洁性原则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
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三、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一)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二)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枝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枝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三)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四)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五)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六)其他方法
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歌曲绘画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对话——构建精彩语文课堂 篇3
一、潜心会文,预约精彩
虽然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在于其“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在对话过程中生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课前准备可以草草了事,恰恰相反,對话式教学更需要师本之间的“先期”对话,更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高林生老师说过:“要深入到文本中去和作者、文字对话,在理解文本客观意义的同时,去追求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我想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把教材钻研好了,才能呈现给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纵观本次研讨活动上的每一位名师,课前无不对文本进行了精心的解读,因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对课堂的预设也就更独到、更有效。虞大明老师在《珍珠鸟》一课的教学设计里,就紧紧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句来展开本课的教学,整个课堂一线串珠,简单明了,充分体现出略读课文的特点;王文丽老师在进行《迎接绿色》一课的教学预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理解“自然的风景”比较容易,而要由此深入到理解“人间的风景”会有难度,因而她预设了一个口语交际活动——“都有谁说着丝瓜以外的话题”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由于有了深入的师本对话,名师们才呈现给我们一节又一节精彩的课堂。教师只有在课前深入文本,潜心会文,与文本“零距离”、深层次地接触,与人物对话,与景物会意,才能把握住内在的意境和情趣,才能让课堂生动、高效。
二、个性阅读,生成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种个性化的行为就是学生走进文本,与人、与景、与物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本的解读,要让学生凭借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经验积累,自由地理解,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对话、展现个性的舞台。
在尊重学生个性这一点上,虞大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执教《麦哨》一课时,在“整体感知,梳理内容”这一环节,学生找出课文一共写了“割草、翻跟头、竖蜻蜓、摔跤、采集茅茅针、吹麦哨”这六件事情,他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件。本来重点应该聚焦在“吹麦哨”这一重点上,可全班喜欢“吹麦哨”的却只有三个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翻跟头、竖蜻蜓、摔跤这一段。此时,虞老师并不着急,而是耐心地问学生为什么喜欢翻跟头、竖蜻蜓、摔跤,学生的回答让虞老师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于农村孩子能在柔软的草地上翻跟头、竖蜻蜓、摔跤是多么羡慕,这可是他们从来没玩过也不敢玩的游戏,难怪他们齐唰唰地喜欢上这些游戏。
这就是学生的视角,这就是他们生活体验的局限性,虞老师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且鼓励他们平时在家里可以尝试着竖竖蜻蜓、翻翻跟头,然后说:“孩子们,这些活动乡下的孩子可以做,我们也可以做。可是文章中什么活动是我们做不了的?”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转移到“采集茅茅针”和“吹麦哨”这两件事上来。最后,学生明白了,因为“采集茅茅针”和“吹麦哨”这两件事最独特,最能体现乡村孩子独特的生活,因而作为重点来写。假如虞老师没有蹲下来聆听这些学生的心声,置全班大多数学生的感受于不顾,只肯定那三个孩子的理解,只顾按着自己的预设走,那课堂将会多么生硬、无趣。
三、多元对话,缔造精彩
新课堂应该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当教师作为对话者,平等地介入关于文本的对话,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和价值观,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融合时,学生才能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虞大明老师为了让学生发现“人呵护鸟——鸟信赖人——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相关性,进行了两次模拟情境对话:第一次,虞老师读描写冯骥才的语句,学生读描写珍珠鸟的语句,这一次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对话之后,学生已能有所感悟和发现;第二次,虞老师陈述修改后的描写冯骥才的语句(此时冯骥才变成不爱鸟的人),而学生要根据教师的陈述自由应对,这一次对话,已经是对文本的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这一次对话,也成了这节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4
一、平等对话,营造动态生成的心理空间
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展开平等、民主的对话,让学生说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理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不能硬把学生往自己的标准答案上逼。课堂气氛应该是融洽民主的,学生的情绪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开放的,学生已完全摆脱了课文叙述顺序的束缚,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汇报。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课堂进行的是和平的、无权威的交流,不但“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个各不相同的带有个性的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动态生成—探究”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事后也不会被简单重复的教学过程。
二、抓课堂教学“争论”,促进动态生成
在互动对话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学生面对某一问题纷纷发表不同意见的情况。面对学生的争论,我们应牢牢把握良机,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彼此交锋、碰撞、融合。例如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有学生质疑开凿八达岭隧道采用“中部凿进法”,他认为:既然中部打竖井可以增加工作面,那就应该多打几口竖井,工作面越多,工期越短。可其他学生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打竖井也需要时间,不是竖井打得越多工期就越短。究竟打几口井?点应该定在哪儿?此时,学生情绪亢奋,正是探索的契机。教师适时提出,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场所和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针对以上问题仔细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为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教师提示学生画示意图。学生将课文上的语言表达在示意图上,又将图示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达到了真正的内化,最后形成了一致的观点。可见,教者要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学习,通过纷纷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心灵碰撞,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争论中交锋、碰撞、融合,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三、捕捉生动细节,促进课堂生成
布鲁姆说的“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就说明了课堂生成具有不可预测性。虽然课前我们可以对学情、学法作充分预测,但也无法穷尽课堂万千的变化。《鸟的天堂》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在上课时,我发现学生把“不可计数”的“数”读成了第四声。仔细想来,学生的这种误读是有原因的。在《火烧赤壁》一文中,学生曾学到“不计其数”一词,那里的“数”读第四声,它的意思是“数目”,整个词语的意思是“不能计算它的数目”。因此学生受定势的影响把“不可计数”的“数”也读成了第四声。可是“计数”的“数”是第三声,意思是“计算”,而不是“数目”的意思。两个词语虽然意思大致相同,但其中的“数”的读音不同,意思也完全不同。在这里我抓住学生的误读,将字词的教学渗透在教学环节之中,与理解榕树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榕树的特点和巴金运用语言的精到有了更深的体会。教学需要机智,这种机智需要教师对学生、对文本具有高度的敏感,能及时捕捉课堂上生动的细节,这样才能有真正的课堂生成。
四、让学生学会选材,在活动中生成
选材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解决制约作文教学的这一瓶颈,需要教师摆脱传统的作文教学的观念,为学生积累素材,积累生活。如第十册第三单元中有一则有关“活化石”——扬子鳄的训练要求。对于扬子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更无从深入地谈出它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要求。为了解决学生生活源的短缺,我依据作文的要求,开展了一次“走进动物世界”的活动。从学生了解的动物入手,让学生通过猜谜等形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相关习性;接着我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分辨动物的种类,通过对动物种类的分辨,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同一种类动物的特点;最后我提出人类遇到的“活化石”——扬子鳄,学生通过以上活动不仅了解了扬子鳄的有关特性,而且能用各种形式来介绍扬子鳄,从而避免了原先那种单一地介绍扬子鳄的写作方式,使学生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篇5
通过高效课堂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帮助教师充分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本文主要探讨了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所谓的高效课堂,即为使用尽可能少的时间与精力,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通过高效课堂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教学水平,而且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掌握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且对其语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那么如何有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其会直接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
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师才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制定出科学的教学计划,才能够按照教学计划高效、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而构建出高效课堂。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个人的理解能力还较差,假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那么就会使得学生在上完整节课以后,仍然抓不住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更谈不上教学效率。
因此,在开展一堂课之前,教师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更加科学、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活动。
二、科学导入新课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
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效课堂,那么教师就要科学地导入新课,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开始初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导入新课。
例如,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图片、视频,通过为学生讲故事与听音乐等形式,为学生导入新课。
如在讲解《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多媒体教程,使学生充分了解桂林美丽的山水与秀丽的自然景观。
进而使得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到桂林山水之美,更好地领悟《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所渗透的内涵,更好地与作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相关知识,有效地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科学合理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进而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高效课堂构建的保障
为了可以构建高效的课堂,那么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轻松、愉悦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有利的保障。
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地转变原有的不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认识到自己是教学的引导者与指导者。
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开展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与引导作用;其次,要积极鼓励学生。
教师要及时鼓励与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在学习上所取得的一些进步,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挫折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且合理地引导学生,使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才可以奋发向上,不断进步。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因此,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科学、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小组合作式学习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
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探究能力、与他人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并且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要科学地导入新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出高效课堂,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龚春艳.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J].未来英才,,04(11).
[2]叶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03(11).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6
一、创设奇妙的问题情景导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构建精彩的“序幕”
课前导入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某些难度适当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伊始就在老师的引领下带着各种疑问和好奇心走进文本中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从“渐入佳境”到“如痴如醉”,从而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揭开精彩的序幕。比如,笔者在教晋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是这样揭开序幕的:“请问,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世外桃源‘无人问津这两个词语的出处和意思?”笔者的话音刚落,同学们便纷纷翻开语文书快速浏览起来。不一会,就有同学举手发言:“老师,‘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访求、探求。这两个成语都出自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笔者赞扬了这位学生的才思敏捷后,马上又抛出第二个问题:“同学们猜猜看,我们今天会学习那哪课文?”“《桃花源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之后便非常自觉地、快乐地走进了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桃花源记》,并在《桃花源记》中与远古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创设奇妙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导入方式,起到了揭开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序幕”之作用。
二、运用作者的照片及歌唱家对作品的深情演唱视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构建精彩的“序幕”
这种导入方法主要运用于名人名篇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只有名人名篇才会产生如此的名人效应。中小学生虽然年纪不大,阅历不多,但是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某些名篇的作者还是有一点了解和一定的崇敬之情的。比如,同学们对伟大领袖毛泽东,对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鲁迅等,都异常崇敬。所以,教学这类伟人的名家名篇时,我们可以采用展示作者的照片、播放网络中的配乐朗诵视频等方式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笔者在教学当代伟人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就采用这种导入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时,笔者一边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毛泽东主席的照片,一边对同学们缓缓地说道:“这位就是我们当代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被《时代》杂志评选出来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更是一位热情洋溢的伟大诗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他在1936年2月满怀激情创作地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现在,我们先欣赏歌唱家霍勇激情演唱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随着雄宏、激越的音乐声与霍勇的深情演唱声在教室里激扬飘荡,同学们顿时沉静在了美妙的听觉盛宴中;之后,便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教材。不用说,这种以作者的照片和歌唱家对作品的音乐演唱视频导入的方式,起到了吸引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之作用,起到了揭开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序幕”之作用。
三、运用网络中的音画素材导入,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的上审美体验,构建精彩的“序幕”
网络中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音画作品。教学时,我们可以选择某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作品进行导入,让同学们在美美的视觉盛宴和美美的听觉盛宴中美美地、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比如,笔者在教学现代诗人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时,就是用网络中的音画朗读视频《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入的方式将同学们引领到戴望舒的诗歌所营造的具有深沉、悲壮、强烈的爱国主义氛围之中。当音画视频中的名家朗诵在教室里悠扬飘荡之时,同学们也被作品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禁不住在音画视频低沉、悲壮的背景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诵读起了这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那里,永恒的中国!”笔者发现,同学们在诵读这首诗歌时,其神色与平时对经典美文的朗读截然不同:他们精力集中、表情凝重,他们的目光时而显得忧郁时而显得明亮,他们的语速时而显得缓慢时而显得激越,他们的感情基调时而忧伤时而欢快……不用说,他们已经被戴望舒在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永恒的中国”的深情赞美所感染和陶醉了。不用说,这种选取网络中与教材内容相同的音画朗诵视频导入的方式,给同学们带来了视觉、听觉等方面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起到了揭开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序幕”之作用。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7
一、在“ 玩”中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 玩”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形式之一, 也是构建精彩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方面。 所以,我们可以将“ 游戏化”教学活动引入实际课堂活动之中,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找到探究的兴趣,进而,为精彩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 时、分、秒》 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 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在授课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 自我介绍”的游戏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学生要以时间自居,然后,进行时分秒之间的变化,比如:我是1小时零30分钟,是90分钟, 5400秒。 这样的自我介绍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能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在“ 演”中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 演”是指表演,是指教师要创设一定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表演欲强的特点,而且, 对精彩数学课堂的构建以及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搭建“ 表演”的平台,鼓励学生在演中学, 在演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 混合运算》 时,我引导学生对“ 小熊搬家”这一场景进行了表演,首先,引导学生分别扮演“ 三只小熊”,然后,对商场中的商品进行自主买卖,比如:我要4个面包和一瓶饮料,收银员要按照实际给出的商品标价进行计算,并进行交易。 可见,通过这样的过程不难看出,熟悉的场景表演,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高,以及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为学生健全良好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三、在“ 做”中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 做”是指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这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下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印象,而且,对精彩数学课堂的构建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要鼓励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 统计》 中的“ 扇形统计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为了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更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对一些数据自主进行扇形统计图的设计,比如:“ 某班共有学生36人,男生17人,女生19人”,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男女生的人数;“ 某校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看电视的人数是80人,喜欢打球的人数是68人,喜欢听音乐的人数是74人”,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喜爱,等等。 鼓励学生借助“ 圆规、直尺、量角器”等辅助工具动手进行操作,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轻松地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四、在“ 练”中构建精彩数学课堂
本文中所提到的“ 练”不是让学生进入无休止的习题练习中, 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后,进行小组自主出题,自主练习, 这样不仅能够改变以往题海战术中的枯燥感,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的厌烦感,同时,为精彩小学数学课堂的构建作出相应的贡献。
例如:在教学《 分数乘法》 时,为了减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感,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 自主分组”,然后,进行试题互换。 这样学生至少能够做两套试题,而且,学生要想出一份有价值的试题,首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要清楚地掌握。 所以,这样“ 练”的过程不仅能够提高效率,更能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深学生的印象,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同时,也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众所周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考虑到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有限,多样化活动课堂的构建势必会让学生在“玩”“演”“做”“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价值,进而,以积极的态度走进课堂,同时,也确保课堂价值最大化实现。
小学语文课堂因情境而精彩 篇8
一、联系生活感悟情境
学习离不开生活, 只有把语文的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学生们才能更透彻地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在文中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 也能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 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要把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们的生活, 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 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 强化他们的体验, 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中秋快要来之前, 给学生们上阅读课时, 教授李白的《静夜思》。首先我给学生们看了许多关于中秋的资料, 里面有月饼, 有圆月, 也有许多合家欢的照片。让学生们想象, 在中秋的晚上, 月圆时, 我们都在干什么?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说一说。然后我再让学生们读《静夜思》, 让他们体会一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孩子们在轻声地读, 在慢慢地品味作者的心情时, 我适时地介绍了这首诗的作者和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经典佳作。在写这首诗时, 他刚刚离开他的家乡, 离开他的亲人,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 面对皎洁的圆月时, 勾起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孩子们听了, 都纷纷点头, 或许他们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吧!在其他人都合家团圆时, 作者却一个人远在他乡, 是那么地孤独, 那么地凄凉。通过这样的渲染, 孩子们对于这首诗、对于作者都更加感兴趣了, 他们很快地进入了诗文的学习中。
二、借助课件再现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许多时候, 光靠老师的讲, 学生们很难体会到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要想让学生们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 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 引领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享受审美的乐趣。
例如:在教《台湾的蝴蝶谷》时, 蝴蝶谷的美丽景象在课文中被描述得活灵活现, 但是孩子们没有切身的体验, 我便为他们播放了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画面上展示了山谷、花海、蝴蝶, 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 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欢笑声。孩子们感到十分新奇, 完全被吸引住了。他们用心听, 仔细看, 仿佛身临其境。此时, 我再巧妙地引导孩子们以“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开头, 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这三方面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的学习情境, 让孩子们真正地走进了“蝴蝶谷”。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阅读、欣赏的过程中,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
又如:在教《我不是最弱小的》时, 我为了让孩子们深刻理解课文中写野蔷薇的作用。我通过多媒体课件, 分别展示了下雨前和雨停后的野蔷薇, 让他们在进一步的对比中, 发现雨后的野蔷薇是那么的柔弱, 从而深刻领悟到小萨沙那颗美好、并对弱小事物的关爱和保护的心。如果没有这娇小而弱小的野蔷薇, 也许难以真切地体现小萨沙那颗纯真的心。
运用多媒体, 使得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下, 对于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件的展示, 也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文本变得生动、美丽起来。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在听, 兴趣盎然地在看, 他们被音画带入了文中情境, 学习起来更显轻松愉悦, 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三、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情境不仅可以由老师创造,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创造。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 让他们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 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他们由自己变成了别人, 在他们深入角色时, 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 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例如:在教《三打白骨精》时, 因为学生们对于西游记的故事本身就很熟悉, 而且里面的人物性格特征, 多数孩子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来。即使不讲课文, 他们也可以把故事内容活灵活现地讲给我听了。因此, 我没有赘述, 我让他们自己把课文默读一遍以后, 自己挑选文中角色, 喜欢谁就演谁。这时, 孩子们可兴奋了, 都争抢着要演孙悟空, 他们在争论中, 自己找到的选角色办法, 然后自己慢慢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们的热情高涨, 而且他们对于人物的把握也能恰到好处。再回过头来, 品读课文时, 孩子们更是得心应手。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文章都可以用来表演, 当然不一定都是演课本剧, 也可以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 可以让他们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 虽未见其人, 却已闻其声, 从而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如何使小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篇9
一、优化课堂设计, 提高教学实效
1.精心设计预习, 为课堂学习铺路。
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往往是教师事先布置任务, 让学生读读课文, 再看看生字, 这就是预习。 这样预习千篇一律, 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尤其培养高年级学生独立阅读能力起不到显著作用。 因此, 课前教师引导预习, 布置的预习内容准确、有开放性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教学实践, 可以将预习作业分为三大类:一是生字认读。 生字认读并不是单纯地读读字音、认认字形, 而是通过各种工具书, 让学生先了解生字的音形义, 然后找到与生字相关的资料, 如一字带多字, 一字带成语, 一字带古诗等, 拓展生字学习;二是读书质疑。 古人云:为学患无疑, 疑则进也。 若对预习内容提出几个为什么, 则说明预习是成功的[1]。所以, 引导学生预习时要从课题上质疑, 从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 从难懂的地方质疑, 从写作方法等方面质疑。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把学生引入问题天地,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三是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如教学《长征》一课时,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红军长征手抄报, 使学生对长征的背景有深入了解, 为学习毛泽东的诗词做充分准备。
2.精彩导入新课, 为课堂学习激趣。
上课伊始, 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选用最有效的方法, 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学习状态。 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 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
一些教师上课时总是千篇一律、 枯燥乏味:“请大家把书翻到××页,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 ”这种导入固然简洁, 但它势必大大减损语文教学效果, 同时失去绝佳的教育时机。 反之, 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 在走进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地推敲这堂课开始的三言两语, 那么, 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方法列举如下:
(1) 引用法。 利用诗、词、名篇或名人名言导入, 生动活泼, 知识性强, 充分利用诗、词、名言自身知识凝练、意境优美的特点, 顺利导入佳境, 极具艺术魅力。如讲《第一场雪》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吟诵有关雪的诗句引入新课。
(2) 音乐法。 借助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乐曲作为导入途径。 这种方法灵活多变, 利于调动学生情绪, 并能克服紧张心理, 活跃课堂气氛。在讲《月光曲》时以乐曲引入, 让学生在欣赏《月光曲》、感受音乐意境的同时, 引起对乐曲作者及创作背景的探究兴趣。
(3) 渲染法。 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优势, 精心组织一段含义深刻、意味隽永、充满激情的语言, 渲染气氛, 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加以引导。 这种方法感情真挚而浓烈, 极具吸引力。 如《养花》一课, 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言:
师:同学们, 喜欢花吗?为什么?
师:你们都是有生活情趣的人, 古人也爱花, 常用花传递无声语言。 他们胸怀大志, 便有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他们热爱生活, 便有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他们情深谊厚, 便有王维的“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还有一位老人, 不但爱花、养花, 而且从养花中感悟生活的情趣, 让我们走近老舍先生, 感受他养花的乐趣。 (揭示课题)
(4) 故事启情法。 故事对学生来说有一种特殊的魅力, 以此法导入,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入境极快。 在讲《一夜的工作》时以总理逝世前的故事引课, 学生情感起伏, 思绪万千, 学习兴趣浓厚。
此外, 还有很多好方法, 不再赘述。
3.引导灵活识字, 还课堂识字本色。
一些高年级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 所以课上抽出一两分钟读读生字就算落实识字环节了, 有的甚至把识字环节省略了直接进行阅读教学。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生字掌握不扎实, 还直接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使许多后进生的基础越来越差。 因此, 我们采取的办法是课上给学生适当汇报时间, 让学生把通过生字拓展的相关资料以小组汇报形式展现。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 其中的“瑜”字, 一个生字带出了人物故事, 带出了“瑕不掩瑜”等成语, 带出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样的歇后语, 更带出了本课的故事背景。 类似于这样的汇报, 让学生人尽其才, 都能品尝到独立学习带来的学习收获。 此外, 让学生把搜集到的好词好句和同学分享, 并把他人的搜集成果以下课传抄预习卡的方式整理到自己的“采蜜本”上。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生词, 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制成课件。 这样,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 学生就不会感觉到识字枯燥, 而是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丰富多彩的识字环节为第二课时阅读教学扫清了障碍。
4.充分诵读课文, 让课堂书声琅琅。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阅读教学, 读是根本。 要使学生在第二课时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就要在第一课时抓住“读”这个根本, 明确读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读的质量, 讲究读的方法, 让语文课堂充溢朗朗的读书声。
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应完成两项任务:一是读的本身,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二是读中学习生字, 初步理解词语, 理清课文思路, 提出疑难问题等。 初读要读充分, 多读的目的在于将课堂学习时间还给学生, 增加学生的感知时间, 从而为他们渐悟, 及至最终感悟奠定基础。 教学中读可分以下四步进行: (1) 读通。初读课文, 对文章整体感知; (2) 读懂。再读课文, 对文章重点之处、疑难之处、精妙之处达到领悟程度; (3) 读熟。 反复诵读, 达到积累词、句、段的目的; (4) 读好。 即有感情地吟读, 从而加深感知、领悟, 直至应用。
二、师生同读,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争强好胜, 爱表现自己。 针对这一特点, 可以采用师生赛读方法, 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其学习效率。
1.教师参与,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课标中向学生推荐的书目很多, 激发兴趣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并结合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2]。 如学习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一课后, 学生中流行起了《昆虫记》。 这本书虽然文笔优美, 但毕竟是一部科普类书籍, 我怕学生不能坚持读完, 急忙从图书室借来此书, 在学生面前宣布:老师也十分喜欢这本书, 你们愿意跟老师比赛一起读这本书吗? 学生见到能与老师比赛, 各个跃跃欲试, 我趁机与他们定下比赛规则和奖惩条例。 为了监督彼此的阅读效果, 我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交流自己所读的内容, 对里面许多内容都津津乐道。
2.巧妙设疑, 鼓励学生探寻答案。
小学生的兴趣维持时间短, 当他们读一本书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时, 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将这样的兴趣维持下去。 这时, 根据书中内容巧妙设疑,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探寻答案的意识, 从而坚持阅读。 当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降低的时候, 便及时根据书本内容设计一些小问题。 课间休息时, 有意识地向他们提出问题, 或者装作自己对这段内容有疑问, 请他们为我解答。 学生为了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常常会带着这些疑问再次走进书本。 《三国演义》是学生必读的课外书, 原著中一些内容不好理解, 减缓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慢慢地, 有些学生想要放弃。 我根据故事情节设计了一些小问题, 如煮酒论英雄讲的是谁? 三姓家奴是书中哪一个人物等。 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读得更细致, 理解得更加深刻。
3.及时评价,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过程中, 教师提几个小问题考考大家, 既是检查学生阅读态度是否认真仔细, 又是不经意地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阅读, 从书中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 丰富自己的见闻。 因为教师对学生所读内容比较熟悉, 可以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及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评价, 有效改进学生的阅读态度, 提高阅读质量。 同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学生已形成的好的读书方法, 及时加以表扬, 并予以推广。 如有一个学生在《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中写道:鲁滨孙说:“我的脾气只要决心做一件事, 不成功绝不放手的。 ”他没有助手, 工具不全, 缺乏经验,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精力, 但他从不灰心失望, 总是总结失败经验又重新开始。 从这些描写中, 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坚毅的人。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心理活动描写, 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对此我给予充分肯定, 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读书方法就这样不知不觉地渗透下去了。
师生共同读书, 学生意识到老师在陪伴他们同步阅读, 阅读兴趣特别浓厚, 加上老师熟悉他们每天看书的内容, 与他们谈论起来更有说服力。 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不断扩大, 习作能力自然而然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马艺华.小学生预习方法浅谈[J].文摘选刊, 2003.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篇10
一、发挥网络有利的一面, 鼓励学生积极上网
这是一个信息时代, 要让小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计算机的特点就是通用性和多用性, 学生上机以后, 网上诱惑非常多, 这是计算机和其他的教学仪器迥然不同之处, 计算机功能强大, 几乎无所不能,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 构成诱惑, 对学习、生活有的就构成不利的一面。比如说, 有的学生对网上游戏迷恋, 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所以, 教师要正确引导上网, 发挥有利的一面。网上有一些相当好的网站, 有利于小学生的学习。比如小学生作文网,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作文, 从叙述、写景到看图作文、寓言童话的写作, 包罗万象, 同学们进入这个网站, 就好像到了阿里巴巴的藏宝洞, 一个个笑逐颜开。
二、让学生认识到想象思维的重要性
绘画留有空白使得观赏者充分想象, 许多课文的作者在文章中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发挥创造才能设下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这些空白之处,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立体思考, 合理想象, 给文章这些空白之处上加上一段插叙或补续, 使文章表达得更为完整, 如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结束后, 我让学生写写这个故事。很快学生就写出了一个个情节生动的小故事, 我不禁为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而暗暗喝彩。
三、利用学生们争强好胜的特点
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提高, 这是令我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为此, 我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施行技能竞赛, 学生们踊跃参加, 其他班级也争相效仿, 掀起学习热潮。比赛的内容很多, 比如打字比赛, 词语接龙比赛, 作文比赛、查找资料的速度比赛, 形式多种多样, 不一而足。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对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语文学习的热情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动, 同时也挖掘出了很多学生的潜力, 非常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11
一、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培养学生健康的生命意识,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彬彬的文学作品,它们往往是作者生命意识的再现,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的正确解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了解生命、感悟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等美好的、健康的生命意识,从而丰富学生的生命阅历,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情操,继而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东晋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自传体散文《五柳先生传》和五言律诗《饮酒》(其五)时,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思想价值、艺术风格等后,再引导学生重点研讨下列几个问题:
1.自古以来,有不少人为了求得一官半职竟然不择手段,既然如此,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还要弃官隐居呢?
2.请说说《饮酒》(其五)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还妄言”中的“真意”的具体含义。
3.从陶渊明的这两篇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和怎样的生命意识?
通过正确引导,很多学生都能很快地意识到:
1.陶渊明具有率性真挚的生命意识。
2.陶渊明生活在中国古代政治上最黑暗、社会上最混乱,然而也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富于浓情”的汉末魏晋南北朝时代,因为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于是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远离政治、退隐山林、以田园生活为乐、在清净美丽的大自然中求得悠闲、和谐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
二、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生命意识的关注,培养学生健康、美丽的生命意识,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生命意识教育,除了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意识元素,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热爱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典型事例,并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上述生命意识元素加以体味和感悟,从而丰富学生的生命阅历,完善学生的人格情操,继而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冰心的散文《谈生命》这篇课文时,笔者并没有仅限于引导学生鉴赏冰心在作品中对于“生命像什么”的文学性表述,而是联系现实社会中频频出现的生命个体遭到不应有的伤害、摧残甚至被无辜致死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
1.冰心在散文《谈生命》中把人的生命比喻什么?这些比喻说明了人的生命具有怎样的美学价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命意识?
2.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很多美好的、美丽的生命因为遭受人为的伤害而在瞬间灰飞烟灭,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说明。
通过正确引导,同学们很快就达成了下列生命意识的共识:
1.冰心在《谈生命》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是一种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是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乐观地生活的指南针。
2.人的生命极其宝贵。如果有人故意损害、摧残、甚至有意致他人的生命于死地,那不仅是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摧残,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与践踏,这种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比如,2011年10月13日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令人愤慨的漠视生命和摧残生命的典型的悲剧性事件。对于这件悲剧性事件的肇事司机与18位路过但都对之视而不见漠然而去的行人,法律都应该给予制裁。
三、通过引导学生对大自然中的生命意识的关注,培养学生健康、美丽的生命意识,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笔者认为,对学生进行健康、美丽的生命意识的教育,除了采用上述两种方式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我们生态环境中各种不同生命形式的动物、植物等生命加以关注和爱护,从而健全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继而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沈石溪的短篇小说《斑羚飞渡》时,通过引导学生从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人物(斑羚)形象、故事情节、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鉴赏这篇课文后,尤其是引导学生重点鉴赏镰刀头羊为了斑羚种群的延续而表现出的震撼人心的自我牺牲精神后,再引导学生在《斑羚飞渡》中自选一头斑羚运用第一人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控诉人类残害生灵——斑羚的滔天罪行的文章,并要求文章不准凭空捏造,必须要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等阐述自己(斑羚)遭到人类迫害的血泪史。结果,很多同学都写得有理有据,有的甚至写得声泪俱下,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对自然界的动物朋友——斑羚的高度的生命关怀、自觉的生命保护意识以及高度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笔者就是采用上述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意识,构建精彩语文教学课堂的,而且收效甚佳。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 篇12
一、实施互动教学, 让学生由被动为主动
实施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 构建互动教学模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比较少, 加上一些课文讲述的内容与背景离小学生的生活久远, 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 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障碍。而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 小学生就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不能采取其他办法?司马光有力气把缸砸了吗?等等问题进行了质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于是就把课本内容改变成课本剧来让学生进行课堂中互动。在班级中选择多名同学扮演文中各个人物角色, 这样, 每个同学思考自己的角色。特别演司马光的同学要考虑如何去营救落入水缸中的伙伴, 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不容许考虑的太多。在急中生智的情况下, 毅然决定把缸砸掉。通过大家的互动, 用直观的课本剧让学生得到了启发, 从而多课文中人物特点有了很深入的了解。这种互动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被动化为主动。
二、在突破重难点时,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 当学生出现思维障碍时, 这就是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当出现这样的问题时,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成绩好的学生对难点问题理解的半信半疑, 自己都觉得没把握;成绩一般的学生有的一知半解, 有的似是而非;学习较差的学生则更摸不着头脑。在这种情况下, 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真理愈辩愈明。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你一言我一语, 难题中的“真相”就会慢慢地被揭开。互相交流的过程就是相互启发的过程, 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让教学中的重难点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 很多同学不理解蔺相如的做法。提出为什么不采取其他办法, 却一味的忍让。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当面告诉廉颇。就这个问题, 可把全班同学分成“两派”, 一派是“廉颇”方, 一派是“蔺相如”方。随后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了好长时间, 大家还是觉得从“第三者”的口中告诉廉颇, 蔺相如真正的意图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这样的效果比蔺相如直接说出来要好。
三、根据学习需要, 开展不同形式小组互动
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的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教师在开展课堂中的小组互动, 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开展形式不同的课堂互动活动。要针对不同的课题, 采取不同的分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 学习小组应由性别、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个性等具备各不相同因素的同学组成, 以4人一组比较好, 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开展之前, 小组成员都要进行分工, 明确各人的职责。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分组形式:差异组合式, 即在同一小组中既有优等生又有后进生;男女搭配式, 不同性别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各不相同, 往往产生互补效应;自由搭配式, 小组成员自由组合兴趣爱好相同, 有利于合作交流。不同形式的灵活分组, 使学生没有永远固定的伙伴, 获得了和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流的机会, 在学习中逐渐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 提高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群体意识。
四、启迪发散思维, 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
心理学研究理论认为, 大脑思维的创新其实就是对所学知识的外化, 在知识的外化阶段, 大脑中要采取对思考对象进行扩展、想象、质疑、举一反三等方法。为了能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知目标, 不妨在师生之间开展相互之间的互动。使问题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 在朗读课文后学生的复述中完成了初读课文的要求。但是, 很多学生感觉这样的过程让兴趣意犹未尽。对课文中老虎与狐狸的思维没有弄清楚。于是就开展老虎与狐狸之间对话的互动, 很多男生争着想要扮演老虎, 都不愿意扮演狐狸。为了能让表演变得更精彩, 教师先引领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 认真的品味其中的对话。在分角色对话中讨论“神气活现”“大摇大摆”等词语, 来感受狐狸的狡诈;体会“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 这些词语表明老虎被狐狸蒙住的神态。学生在分角色对话与合作表演中, 教师进行深入的点拨与引导。经过师生的共同探讨, 让每个同学都理解了狐狸之所以能骗取老虎的信任, 是狐狸狡猾的思维起了作用。
总之, 构建互动语文课堂是新课改理念实施的必然趋势。在互动的课堂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都得到了发挥。在互动的过程中, 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让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课堂教学的氛围也变得十分活跃, 和谐的师生关系得到了巩固。
参考文献
[1]熊银祥.浅谈小学语文互动式阅读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9) .
[2]户利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互动教学[J].试题与研究, 2011 (11) .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推荐阅读:
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07-04
小学语文构建高效课堂10-06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10-28
构建小学高效课堂10-13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07-15
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09-21
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08-27
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10-30
构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5-15
浅谈如何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