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生态课堂(精选12篇)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篇1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提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系统”普遍指生命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把生命的有机体与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 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其精髓是“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
语文生态课堂是从生态学及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 使语文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 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发挥,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 以生命活动为本质, 以情感意志为动力, 让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生态的和谐美。
二、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
(一) 开放性
1. 教学目标的开放,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学习, 归根到底是为了自身的发展, 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身心是否愉悦、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要看他们是否以之为乐。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教学目标过于狭隘的传统教学模式, 使教学目标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 教学内容的开放, 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而是从课内向课外延伸。网络、录音、录像等众多的现代化媒体为拓宽学生的知识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
3. 教学形式的开放,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孤立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沟通与合作。
(二) 整体性
1. 突出语文知识的整体性
语文知识的教学, 有一定的序列性、系统性。我们应该在对教学内容总体把握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计划, 对所教内容进行有效监控。如关于小说教学, 大家都知道应该突出小说的“三要素”, 而“三要素”中尤为重要的是人物形象。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不可能做到每一篇课文都面面俱到地分析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而只能从小说教学的整体出发, 根据不同小说的特点, 有所侧重地分析其中的某个方面。这样等所有的小说教完后, 学生就会在有序的训练中完整地掌握相关的全部要点。
2. 注意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很多学生认为, 语文知识不像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那样联系紧密, 即使几天不学习也不会影响成绩。其实, 语文也是一门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学科。一位高明的语文教师应该依据语文各知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与之相关的原有知识, 前后融会贯通, 使新旧知识连贯成一个新的整体。
(三) 创造性
创新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本身就应该是不断创新的。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自己创新, 又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的创新表现;既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固有的创新因素, 又要及时点燃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火花。在生态的课堂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 要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鼓励学生同权威论争, 敢于否定权威的结论。
(四) 可持续发展性
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必须是和谐的, 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也必须是和谐的, 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个生态的语文课堂, 必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 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胸怀远大, 对语文教学有长远的计划,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三、如何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一) 营造绿色生态的课堂环境
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生物圈。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宽松和谐, 让人心境明净、心旷神怡, 犹如一个充满关爱的大家庭, 使人乐在其中。课堂物质环境是课堂活动的基础, 它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立足于学生学习的最小压力和最大效率。比如, 教室内物体的颜色、教室的采光以及座位的编排方式等, 都应该符合健康心理学的要求。可在教室角落开设“生态角”, 让学生展示自己种的小植物和自己养的小动物, 课间欣赏, 充满情趣。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良性物质空间, 仿佛是一个温暖的家园, 师生在此可以最大程度上获得身心的放松, 从而以饱满的情绪共同投入教学活动。
(二) 关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与天职。”语文教师应把爱心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 就越信任老师, 也越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
(三) 进行对话教学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里的“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建立多元互动的信息通道, 进行信息沟通并产生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昭示着学生、教师的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景, 接受感染和熏陶,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双赢境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有生本对话、师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以前的语文课堂, 学生只是倾听者, 谈不上和谁去对话、交流。而生态的语文课堂, 则给学生一个对话、交流的空间, 以促进师生、生生的互动。
(四) 发挥教育智慧
什么是智慧?《辞海》认为:“智慧就是对失误能认识、解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有人说, 知识只是让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智慧则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精髓与灵魂。生态的语文课堂追求智慧教育, 它以教师或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关注学生的未知世界、智慧生成。构建充满智慧的语文生态课堂,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五) 追求课堂的开放和灵动
开放的语文课堂, 不仅仅是学习时空的开放, 还包括思想的开放、心灵的自由、感悟的多元。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 呵护学生闪现的创新火花, 彰显学生的自由阅读时空, 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比如教学《端午的鸭蛋》一课, 在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之后, 教师可以设计多姿多彩的实践作业, 以拓宽学习时空。常见的形式有: (1) 尝一尝, 买来红咸鸭蛋尝一尝; (2) 做一做, 在父母的帮助下, 自己动手腌制咸鸭蛋; (3) 找一找, 通过网络、书籍查找自己家乡的特产; (4) 写一写, 写一篇赞美家乡特产的佳作; (5) 说一说, 把收集到的资料到课堂上来说一说, 让大家分享; (6) 办一办, 动手出一期黑板报或者手抄小报, 专门介绍家乡的特产。
总之, 生态的语文课堂追求课堂的自然、和谐、民主、平等、开放、快乐、生成。在生态的语文课堂上, 师生能够心灵融通, 思维碰撞:学生会妙语连珠、兴趣盎然;教师会怦然心动、神采飞扬。这样一来, 学生的心灵就放飞了, 想象就张开了, 灵性就唤醒了, 智慧就生长了, 课堂就会洋溢着诗的激情、诗的意蕴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感悟、主动探究就会卓有成效, 教师的引导、点拨就会恰到好处, 课堂教学实效就会明显提高。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篇2
老营中学 蒋德军 2013年3月
生态课如何上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终生受益为目的,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教师在引导自学时,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以练习应用为本”的策略,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读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育自学自助而助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思想上自育、人格上自塑、学习上自研、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控、心理上自调、方法上自炼、评价上自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一、问题引领,生态课堂新模式
文本研究如水,教学变革如舟。如果仅仅把课程改革停留在教的方式的转变上,那么这种改革就可能在浅水区搁置。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引领,通过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高质量的问题呈现与习题呈现为操作平台,成功地实现培养素质与应试的双赢。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课业负担;既要提高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应试能力;既要实现学生发展,又要实现教师发展;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减轻教师负担。
1.问题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把日常教学中问题的呈现由“口头形式”转化为“文本形式”。口头提问有其直观亲切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相对随意难以留存的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材沙里淘金提炼整理,把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由“气态的语言”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得课堂简洁凝练,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例如《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引领导学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②划出作者介绍闰土外貌特点的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闰土的特点。
③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④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⑤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模式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低效课堂常常处于这样的循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语序紊乱行为紊乱丢三落四──对于教学效果不放心──留大量作业──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新课准备不足……。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文本研究为切入点,在问题设置与习题编排上求突破,直击教师备课之痛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得体适量的“半成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使用上的再创造),把日常训练中拼数量、拼时间、拼体能的“红海战术”转化为超越竞争、自主自由自在的“蓝海战术”。把日常课堂上教师的“临场发挥”转化为课前的“运筹帷幄”。
2.课堂结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以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宗旨。它不惟形而惟实,不惟新而惟效,求常态而不求包装,把课堂的聚焦由“老师教得怎么样”转向“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了衡量有效课堂的三条标准:即以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为标准。一般操作步骤为:
自主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质疑再探的问题→拓展创新的问题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把日常过于复杂的学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前的教案复杂而空洞。在表达方式上,出现诸多学生不关心的文字,淹没了核心知识,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的排列,过于追求课堂形式。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具体到每一个引导问题的出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把学生让在“前台”。
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二、兴趣引领,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多写,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基础作文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实践的活动中。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兴趣引领,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一个小故事、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小实验,组织一个小游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望求问题的答案。尤其在习作教学中,有趣的兴趣引领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比如在作文之前,我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然后再对选材、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话会说,有话趣说。
愚以为,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用趣”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见“好”即收,功成“趣”退,决不可滥用,“滥”则“贫”矣。一味地求趣“搞笑”不仅会冲淡教学的主旨,甚至还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趣”是为“旨”服务的,只能以“趣”助“旨”,不能以“趣”害“旨”。“万绿丛中一点红”,只要有一点或几点用得好,就足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标引领,把握要点方向明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一件事的方向是错误的,做得再用心,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有清晰的、合理的、易于评价反馈学习效果的目标。目标引领内容的实践,不是一种仅仅在认识结论支配下的机械操作,而是所有的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认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实践领域的问题仅仅作为一个认识问题去解决,实践的过程,总是在发生着、展开着。这样一种理解,使引领的目标丰富、生动、鲜活地在我们面前显现。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要经常性地反思,形成对教育教学宏观追求的理解;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好是研读整个学段的教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
1.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求落实两点:一是落实到学生其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比如“说出”、“阐述”、“写出”、“做出”等等。二是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上,比如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会做的某个类型的习题等。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转换成了学生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目标,这样的引领目标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人人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教师易于把握,学生自己也一目了然。我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育理念正在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变换。
2.带着目标观察课堂。对照教学目标观察课堂,应该关注知识教学的落实,关注学生的操作和合作能力,留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是否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中,学生在解决学习过程生活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合作的精神,是否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等方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带着目标自主实践。三维目标的灵魂在于它对生命发展的关注。愚以为,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生态课堂的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最终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来落实。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案例只有那些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的学者才做,现在及经常精读那些来自名师课堂的典型的又能引起内心共鸣的经典语文案例,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找到语文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和研究方式。尽管一些教师已经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与习惯,但仍存在反思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而且缺少自我指导和发展性的反思。因此,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就语文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度的专题思考,其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从多年来观课议课的考察中,我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一些教师草率盲目,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合理性、系统性与渐进性。
其二,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理解”“体会”“培养”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
其三,教师对目标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
愚以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用三维教学目标引领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儿童会觉得玄奥莫测而难以接受,这样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因厌倦而导致教学效果越差。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树立真正的目标意识,其目标往往体现在“教”上,而不是落在“学”上。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非常多,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变化的词汇用得最为普遍。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却是无法准确评价的,学习效果难以衡量。
其实,三维目标就在自己的课堂,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应该把日常过于复杂的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在目标引领的有效课堂中,追求复杂问题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以目标引领为主要板块的体例设计,凸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凸显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为课堂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这种目标引领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四、方法引领,比较对比智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引领式的生态课堂的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把课本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与热点联系起来,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引导学生注重联系实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引领式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取胜的基础。
1.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注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自学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自学能力逐渐建立起来,就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发展的基础。
(1)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语文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作准备。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外,要做好标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才会达到事来功倍的效果。
(2)看懂例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对于新知识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例题就是提供了自学的平台。它汇集了知识要点,可以解决许多语文问题。所以,要认真、仔细读懂例题,从中体现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之处,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自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3)尝试练习。教材往往会以例题创设一种解题情境,而剩余的几种情境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以检验学生自学效果,这是语文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自学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集中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从教和学的方法上看。对老师来说,过去主要的精力放在上课和批改作业上面,最困惑的是我讲得这么明白,学生为什么就学不会呢?“引领式教学”可使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面,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过去主要的任务是上课要认真听讲,最讨厌课下写不完的作业。“引领式教学”,上课首先要自己看书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大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少量的时间听老师讲解。课下,大多数学生再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以前,老师要等到学生学不会时,问题出现了才花费大量的精力补差,弥补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引领式教学”,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进行问题预设,所有的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力争课后不遗留问题。
从评价上来看。首先,以前老师们评课时,最喜欢讨论哪个老师讲得最精彩,大家听得聚精会神;“引领式教学”,老师们评课时,说得最多的是谁的课堂学生思维最活跃,哪个学生的发言最精彩,哪个老师的引领最巧妙。其二,哪个老师在放学后留学生改错最多,谁就最敬业,准就是好老师。“引领式教学”,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作业写完,让学生放学后一身轻松地回家,谁才是最有能耐的教师。其三,以前学情分析活动就是一场差生批斗会,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是如何差,抄作业的人如何多。“引领式教学”,大家研讨的主要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引领的方法和技巧。
从教学理念上看。以前我们只关心教学成绩,但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引领式教学”,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越来越令人满意。以前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生学不会是因为学生太笨。“引领式教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学生没学会是因为老师的引领不到位。
五、习惯引领,奠基终身重养成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习惯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习惯引领”。
1.兴趣引领。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自学兴趣是自学效果的关键,在自学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思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自学的习惯。兴趣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资料中找答案,给他们空间去说、去交流、去争论,充分体现个性的发挥。因此,他们就体会到了自学的快乐,同样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快乐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觉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未来的文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要让学生会学语文,首先应从引导自学开始。自学就像赛场上赛跑运动员的“抢跑”,开始“抢跑”领先,距冠军的把握就近。学生一旦掌握了自学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六、状态引领,情趣激扬动态生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状态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状态引领。
1.精神引领。“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自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自学绝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而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目标自学的,积极开动脑筋,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自学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自主探究,有时会有新的发现。
2.信心引领。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树立自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时时引导学生我能行,我会学,我会想。实际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敢于答问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假如学生在自学之后,那么他对内容的熟悉程度要比没有自学的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这就说明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说“知识引领与方法引领”有更多的“理性与科学”成分,那么,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现场,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引领”则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艺术”成分。“状态引领”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的成分在发挥作用,引领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不断反思、优化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学习习惯,纠正之,强化之。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评价和引领艺术,引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一门心思用到思考问题上,愉悦地、专注地、有效地学习。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或向导。
目前,一些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引领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状态引领”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提升空间还非常大。这也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过程。
综上所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映射出“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素养。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美丽的转身”。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需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重构知识概念,为教学转型奠定知识观基础。从性质上划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事实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而价值性知识以“自我实现”的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显然,当前的教学系统仍然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第二,提高课程意识,为教学转型奠定课程观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重视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视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不一味追求近期的外显结果,更注重长期的内在基础。第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转型奠定学生观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互动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第四,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预习—交流—反馈”的课堂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3
关键词生态课堂高中语文构建
一、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
生态课堂概念是指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课堂,把课堂看作为一个特殊的、完整的生态系统,一个自然的整体,各属性之间或单独、或相互、或共同作用而产生,课堂中的各属性包括空间、时间、人物、活动、文化五属性,不同的课堂,因为属性本身的差别和各属性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差别,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生态。例如两个采用不同课桌布置结构的课堂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课堂生态;又如课堂具有时间属性,那么不同课时长度的课堂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态;又因为课堂的时间属性既可以包含单独的时间点,也可以包含连续的时间段,那么课堂的生态可以是一个时间点的静态生态,也可以是一个时间段的动态生态。
二、高中语文高效生态课堂的构建
(一)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学生自然成长。
高中阶段语文的学习更加深入,文章内容愈加丰富,知识点增多,对于不同接受水平的学生,常常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在适合当前的教育发展规律,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两级分化,生态教育理念的引入,倡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可以较好的解决两极分化的现象,实现课堂的高效运转。 例如:对于语文课后作业布置的分层。各层学生的作业量基本一致,但内容有所不同,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分三个层次:基础层学生作基础训练题,中等层学生以基础训练题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对于优层学生完成基础性、灵活性、综合性题目。由于作业分层推进,不仅让学生感到完成作业轻松、愉快,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打开封闭的课堂与社会发展接轨。
生态系统自身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环境,环境的内与外和谐统一,自成一个和谐的循环系统,那么语文课堂应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让课堂内容融入到社会大课堂的环境中,注重课堂的与外界社会的互动。例如,对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涉略一些社会的实事,或者教师主动给学生讲解一些实事,让学生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并鼓励学生多写一些关于实事评论的文章,既增加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又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创作的能力。
(三)和谐人际关系——不做教师做朋友。
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是课堂生态中重要的活动因素和环境目标,具有很强的教育性。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的精神面貌,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效果。教师在这一环境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角色应是课堂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行为由“教”向“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而学生是知识的学习者,探索者,自主学习的建构者,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社会背景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要尊重赏识、理解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尊重差异,因材施教,让处于这一系统中的学生感受到平等和谐的待遇,实现自身个体的最大化满足。
(四)教学形式多元化构建生态语文課堂环境。
生态课堂体现的是课堂的生命性和生动性,这就离不开多种教学形式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和声音等特征,营造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操练,实现课堂高效运转。而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方式中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应敢于创新,实现教育模式多元化发展。比如:古代诗词朗诵会,可以把教室布置成古代的书斋,挂着古画、古诗的卷轴,涂成山水花草或边塞风光,或挂起宫灯,贴上对联,再播放《春江花月夜》等古典音乐,对体会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可能有很大帮助。所以,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加深体会。
(五)多元化评价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元素共成为课堂的主导因素,教师在课堂中起到主体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发展应该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欲望,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从学生优秀的一面出发,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从学生自身整体的角度和过程出发,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多元化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是一种体现先进理念的评价方式,它的实施,不仅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使学生在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遵循“评价积极性原则”。
课堂回归自然,构建健康和谐的课堂生态系统,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展现个性的平台,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更加侧重学生实际语言应用交际能力的培养,按照语言的学习发展的自然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提升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只有以生命存在的自然状态和自然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也只有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健康的综合循环体系,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学会生存,只有不断地把自身融入到整个语文学习之中,才能不断提高语文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舒.论语文课堂生态的提出与特征[J].榆林学院学报,2009,(01).
[2]谭玮.语文课堂生态与学习个性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8,(04).
[3]张舒.论良好语文课堂生态的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4
一.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内容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是指在高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发展个性为基础,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扬自身的特有性格,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与教师共同建立一个理想中的授课课堂,使学生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得到知识、性格、能力、道德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包括民主、合作、自然、多元、开放等等。具体来讲,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方式讲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相互合作的授课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独霸话语权而学生只是学习的陪衬。这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对语文科目教材内容的学习,还包括了对学生思维能力、个性展示、情感培养、课外阅读量以及生活体会的诸多内容的讲解和引导。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语文科目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性格引导、思维方式的引导、情感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语文教师会在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能力。
3.完全平等的教学地位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平等的学习的地位的构建。在高中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长个性尽可能的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措施,而学生则是享受在课堂中多元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两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这与以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授课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并且对学生 的思维方式都要严格禁锢的局面是完全不同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更强调两者共存的自然和谐性。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语文内容的教学以外,更强调对学生性格以及思维方式还有情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最大程度的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长成,而不是只图谋能够培养满足应试教育学习成绩的呆学生,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个人性格良好、拥有敏捷思维能力以及善良情感的学生。
二.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措施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措施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创建教师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学习地位
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抛弃以往教学方式中教师为尊、学生为辅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授课过程固然要求学生仍然遵守尊师重道的基本礼仪,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必须保持在平等的程度上。教师应该对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新的鉴别,学会在授课过程中保持自身引导者的位置,更多的鼓励学生自主的展开对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引导学生自我性格的展现和注意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育。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作出更新,不仅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健全人格、优良性格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引导和提升。
以高中语文课文《我的四级》为例。在课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自读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对这篇课文有何看法,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或者生活历程,鼓励学生主动表达,相互辩论,共同对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作出归纳性的总结。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2.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创建更加真实和更加先进的高中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已经成了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必然措施,在当前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最终达到创建一个与社会实际接轨、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有关、与高中生的个性展示有关、与高中语文的实际生活运 用有关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高中语文课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授《赤壁怀古》 的过程中,通过对《三国演义》 等相关题材以及词人苏轼个人生涯背景的介绍的视频和音乐作为学生学习《赤壁怀古》 的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该词的理解和体验, 并且利用小组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的沉浸在该词蓬勃庞大的意境中,使学生能够对该词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读出气势,熟读成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课文的体验。
3.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程度进行加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其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类与语文实际运用相关的活动多多举行,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与生活结合起来,发现更多的语文应用素材,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的实际场合提升语文科目的运用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且发扬学生的实际个性,增加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高中语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内带领学生与实际盲人进行接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盲人实际生活过程中诸多不便,体验作者海伦对这个世界深沉的爱,并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他人的尊重,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构建生态课堂研究方案 篇5
一、问题提出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就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成批的产品或机械零件。因此,只有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命体验的审美空间,理想与实践同步,传承与创新并存,科学探究与人文关怀结合,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占据了学生的很多时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状况与课堂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的生活状况和生活质量。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更是人的学力(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和发展性学力)和人格综合发展的关键时期,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同样,课堂教学也占据了教师很多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还是压抑沉重的,是不断创新的,还是简单重复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教师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所以,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不能把课堂教学过程只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活中抽象隔离出来,课堂教学应被看作老师和学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课堂教学目标不能只局限于认知方面,要改变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学科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价值轻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发展价值等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应为全面达成教育目标服务。课堂改革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学校加强和重视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课堂改革推进实施的重要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进步,当代教育思想发生深刻的转变,以学生为本的主题性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家所重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得到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已经成为现代课堂的一道风景线。但在教学中也存在较多问题,如小组活动的重要形式,课堂纪律有时处于无序状态,学生间缺发高效合作,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合作不够主动,有些合作甚至是一种赶“潮流”的合作,启示效果并不理想,对学生的学习与能力的提高极为不利。正是在对当前这种现状反思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态学教育观
生态教育是指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思考教育问题的教育观,是在克服了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园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后发展出来的新型教育。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
2、自然主义的儿童观
卢梭认为“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儿童看作儿童”。他批评当时的教育,“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作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的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滋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儿童由于自身的年龄特点、自身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而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成人的看法、思想和情感代替他们的看法、思想和情感,无异于把儿童提升到大人的水平,这是愚蠢的事情。儿童的教育就要把儿童当作儿童,适应儿童的特点,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促进儿童身心自然、自由的发展。“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顺乎自然、敬畏生命、遵循生长的节律,也正是生态伦理的基本理论。
3、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的“为可持续未来而教学”的课程观主要有:
(1)课程目标着眼于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目标有三维目标:即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技能与能力、知识与理解。(2)课程设计采用审美视角。(3)课堂内容强调价值关联。(4)课程组织围绕核心问题展开。(5)课程实施遵循易行和可选的原则。(6)课程评价关注收获及生成。
三、课题界定
课堂是指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狭义的课堂是以教师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的教学空间。从广义的角度看,它还包括校园内开展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内容的第二课堂,以及与教学实践相关的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的社会大课堂,即第三课堂。顾名思义生态就是指生命得以存在的一种状态,它包括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自我性格的合理张扬、生命价值的体现,从而更加突出鲜活生命力的个体。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是教师、学生、家长达到平衡的课堂,它的特点是以和谐为中心,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促使学生发展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个体,而不是千人一面,如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一样。生态的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它是认知领域到生命全域,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对话过程。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并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及对教学产生的价值。(2)探索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和方法。
(3)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促进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的根本转变。
(4)通过研究培养一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实践的创造型教师队伍,以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5)通过研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有关“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二是,有关“生态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的研究。
(一)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树立大课堂观念,以第一课堂为主,以第二、第三课堂为辅,把三个课堂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外,要更多的运用发现法、诱导法、讨论法、激励法、实验法等多种符合课改理念的方法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生态课堂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民主化”、“课堂教学个性化”。
(三)研究生态课堂学生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愿学、乐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研究生态课堂教学操作规范
(五)研究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六)研究生态课堂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评价模式,把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和考试评价结合起来,实行多元评价。制定和实施《杨柳小学学生学习评价标准》。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进行调查研究,为构建生态课堂 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课堂。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索构建生态课堂的途径和方法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在生态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6年12月)
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2、课题论证,落实课题组人员。
3、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9年8月)
1、确立子课题,并制定计划。
2、做好学校现有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3、加强管理,优化和完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杨柳小学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各学科子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学生学习评价模式”等)。
4、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研讨沙龙”、“学术研讨会议”、“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工作。
5、强化总结提炼,通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或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来加强研究和总结提炼。
6、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大约用一年时间)可先在初中三个年级进行,然后逐步推广在高中阶段试行。
(三)总结阶段:(2019年8月——2020年5月)
1、做好相关教学调研总结工作,召开总结会,申请结题。
2、资料回收归档并整理成册,物化其他研究成果。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迎接鉴定组检查评估。
八、预期成果
1、通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来实现广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广大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行为模式的根本转变。
2、为全面启动中小学课改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支学术型教师队伍。
4、通过本课题研究,来达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大幅提高的目标。
5、物化研究成果。把研究的调查报告、考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总结、案例及案例分析研究、学术讲座、教师论坛、学术交流等资料结集。
读写结合,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读中带写;以写促读;多维贯通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着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阅读是从外到内的积累与构建,写作则是从内到外的倾吐与运用。阅读与写作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但两方面又是互相关联的,互为补充,并相辅相成。在一线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常常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人为地割裂开进行教学。以至于部分学生阅读文本时,心不在焉,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提笔作文时,无从下笔,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这样的语文课堂没能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是低效的。教师应将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积累并进行有效沟通,找准读写结合的契合点,鼓励学生积累、表达、运用,让语文课堂变得立体丰盈,彰显出应有的生态。
一、读中带写,积累语言素材
识字、阅读、写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只有坚持长期的阅读积累,到了表达运用时,才能随手拈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本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文质兼美,给学生作文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在课文后的练习中,也常有“朗读课文”“选一些你喜欢的段落背下来”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在理解、鉴赏中体会、内化语言表达的技巧。课堂教学中应引领学生多读精品的课文,在文本中多走几个来回。积累一些好词、好句,习得写作的方法。鼓励学生敞开思维、发挥想象,进行必要的仿写以及续写的练习。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别有《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这几篇课文,我让学生尝试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写作素材与优美词句的分类整理,并试着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指导实践。和学生一起回忆自己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模仿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者游记。在阅读积累中,学生受到启迪,有了自我表达与创作的欲望。品读《爱如茉莉》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习文本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捕捉生活中“爱”的细节,写一写亲人、朋友之间关于爱的小故事。在教材的引领下,学生习作有规律可循。写作也不是什么难事了,“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在模仿中,学生知道了“怎样写”,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
二、以写促读,强化理解吸收
朱作仁教授在《阅读心理》中认为,“阅读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感性的认知为主。部分文本中描述的场景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很大差距,学生很难走进作者心灵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阅读与写作并不是独立存在、自我发展的,它们也互相制约,呈现出动态交互发展的模式。当学生与文本之间不能建立明朗的“意义关联”时,可以巧妙地借助于“写”的形式,架起文本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让作者视世与儿童视界相连通,促进“读”的吸收与消化。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借助于云雀妈妈与小云雀的对话,把环境保护的知识融于故事中。部分学生对森林的重要意义都没有更为直接的认知。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条理地说一说森林对于沙漠、大河、动物的重要性,再写下来。教学《第一次抱母亲》,读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时,与学生一起回忆自己与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并引导学生写话。有学生这样写,“母亲竟然这么轻!上次在医院打点滴时,您一口气把我背上5楼;母亲竟然这么轻!农忙时,您总是一个人忙里又忙外……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啊!”学生的习作,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吸收,与课文内容产生了情感上的共振。学生的认知成螺旋式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三、多维贯通,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发展、站在课程的高度来洞察我们的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更是一种教学的理念。读与写相融合,个体才能协调发展,促进学习者整体的提升。教师应把语文教学的视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开拓学生的眼界。鼓励学生在生活的世界中积累写作素材,运用实践,提升语文的综合素养。
教师应把握好读写结合的点,让读写结合渗透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首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向学生推介一些名家名篇,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比如,教学《鸟语》《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后,我向学生推荐了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学习《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几篇课文后,和学生一起到学校图书室读一读《上下五千年》。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写读书笔记,并定期举行读书交流汇报活动,展示个体的阅读成果。再次,构建良好的家校交流平台,倡导亲子共读,围绕同一个阅读篇目,畅谈收获。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带领学生去领会作者选材立意的技巧,表达情感的方法,推敲语言的良苦用心,让学生学会读书;另一方面,又要将例子中的方式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学会真实地表达自我。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南新小学)
用“生态”的眼光构建语文课堂 篇7
一、从“精心解读文本”入手,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
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解读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殊不知, 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 那课堂任何的动态生成几乎是空谈, 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解读好文本,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 创设情境, 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与作者、教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 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 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 我们理直气壮地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同样的《陶罐与铁罐》一文, 粗略钻研教材之后我们仅仅只是在精美的课件中多读、多演、多活动, 而把文本中值得回味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再次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时, 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 如“朴素”一词的内涵, 如文章中关于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是那么鲜明、那么富有个性和童趣, 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 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因此, 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根据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与学生年龄特点, 对教材大胆取舍, 抓住“一写、一读、一演、一找、一填、一品、一听、一谈”贯穿课堂, 使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
二、从“简化教学手段”字入手,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
简简单单才是真,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语文教学必须“倡简”。一位教师教学《烟台的海》一课, 我看到了这个“简”字的精髓。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非常简明清晰。教师执教第一课时, 解决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分清课文主要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精读描写“冬天”、“春天”的海的段落, 读中品悟, 读中感受;教学生字, 书写生字。
在这位教师的这节课上, 语文课就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基本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诵读文本, 感悟文本”。从中我学到了———扣读导读, 读中见悟。
另外, 这位教师在短短的课堂里不仅教学生知识, 更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冬天的海”时, 教师在让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扶一扶, 指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 反复品读感受;而在教学“春天的海”时, 教师让学生用“你最欣赏哪些词句”, 引导学生自己来用找关键词语体会的学习方法。另外, 教师还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冬天的海”和“春天的海”的不同特点。课后, 教师更是打破以往学生“不带问题来、不带问题走”的情况, 给学生布置了:按课上的学习方法学习预习“夏天”、“秋天”的海, 让学生带着更大的学习动机走出课堂。
三、从“满足学生需求”入手,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
为了建构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 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并给予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
1. 满足学生听的愿望
语文课堂上,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到美丽的传说、有趣的故事、神奇的科技知识、感人至深的佳作朗读, 而这些内容也正是语文学科应有的一些特点。优秀的语文教师便善于抓住这些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特点, 满足他们“听的愿望”。如《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 内容新奇, 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感, 他们希望能多听教师讲讲这方面的实例。那么, 教师何不就此入手, 多讲些“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实例给他们听呢?让他们丰富的想象展开五彩的翅膀, 飞过山川、飞过大海、飞上云天, 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2. 满足学生说的愿望
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 或是那被放飞了的想象有了特别的发现的时候, 他们多么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请教师和同学帮助解答, 或是共同分享那份喜悦啊!然而, 教师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 结果是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 学生却失去了“说”的机会。如此久而久之, 他们再不愿动脑思考, 被压抑在心底里的那些疑问, 那些发现也会变质、腐烂, 将他们本来很灵活的大脑锈死。反之, 如果课堂上学生能有机会去说的话, 指不定哪个疑问的解答或是独特的发现, 就会如破土的春笋, 终长成一片茂盛的竹林。
3. 满足学生读的愿望
教师动情地朗读, 往往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使之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不但佩服教师, 而且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同教师读得一样好。这时就需要教师满足他们的愿望, 让他们通过读, 去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并抒发自己的感受。《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的教学, 如果不让学生去充分地读, 又怎能与作者海伦凯勒站在一起, 来体会一个双目失明者对光明的渴望, 对生命的珍惜呢?
4. 满足学生写的愿望。
教学中遇到好的章节、词句, 反复地读后, 仍觉余兴未尽, 这就需要满足他们写的愿望。教师应适时激发, 或抄原文, 或录诗句, 亦或仿写片断。这样, 在写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使其大量地积累了作文的词句材料, 进一步掌握了作文的技巧, 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阅读、作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不是把大量的作文布置回家里, 让他们舍近求远去找些二三流的例文作参考, 写些文章应付了事。
构建“童趣盎然”的语文生态课堂 篇8
“童趣盎然”就是教师以“儿童视角”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 即“以学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语文教学中, 要紧扣教材中“儿童”的因素,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拨动“情”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构建“童趣盎然”的语文生态课堂。
一、以疑激情, 以情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 而源于疑。只有问题才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倘若要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就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那么不妨从设疑开始, 以一连串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谁的本领大》一课时, 我刚板书好课题, 学生就纷纷举手, 七嘴八舌地问开了:“谁和谁比本领?”“他们比什么了?”“他们为什么要比本领?”“到底谁的本领大呢?”等等。一个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趁机说道:“那我们来看看, 课文里有没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呢?”这不仅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的开始, 教师通过趣味问题的创设, 在营造轻松愉快的交流气氛之余, 还能诱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愉悦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怀着对文本一探究竟的浓厚兴趣, 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在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交流一下对蜗牛的认识。一“问”激起千层浪, 学生对小蜗牛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始议论纷纷, 在他们分享心得之际, 我及时说:“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自然界中爬得这么慢的蜗牛, 靠什么得到了奖杯。”这样激起学生走进文本一看究竟的热情, 从而唤醒了学生对文本的热爱与美的享受。
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喜好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勤奋学习。”只有抓住了学生的“情”弦, 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魅力, 培养他们乐于亲近文本的情感, 才能让语文飞入学生的心灵。
二、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 大多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 读懂课文或许并不是件难事, 困难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其中的情感意蕴。在教学时, 若能创设符合儿童趣味的情境, 则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带领学生很快进入文本, 使学生在读了题目之后就有立即走入课文的向往。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时,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 (笑盈盈地) 同学们, 睡醒了的春笋, 醒来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们读一读课文的这句话。
(出示句子:它们冲破泥土, 掀翻石块, 一个个从土里冒出来)
师 (充满疑问) :咦, 老师糊涂了, 这里的“它们”指的是谁呀?
生 (兴致勃勃地) :是小春笋。
师 (惊喜地望着全班学生) :那春笋做了哪一系列动作?按顺序找找文中的几个动词, 你能带上动作来读一读吗?
(相机引导学生读出“冲破”“掀翻”“冒”这几个词的力量感。并评价:你读得这么轻, 能不能“冲破”泥土呀;噢!你读得真棒, 你把石块给掀翻了)
师:咦?这里为什么用“冒”不用“长”呀? (相机引导:因为冒更能突出春笋向上冲的力量和速度)
师:怎样冒的?噢, “一个一个”地冒。小春笋们, 我们来感受一下。你冒, 你冒, 你也冒, 你, 你! (师站在教室中间, 示意学生以较快的速度“冒”出来)
(学生被教师的情绪所感染, 争着抢着纷纷从“泥土”里“冒”出来)
师:对啦, 春笋就是这样一个一个地冒出来的。泥土盖不住它, 石块也压不住它。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它要不断地向上生长。
师:同学们, 能读出春笋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
师:是啊, 春雷唤醒了春笋, 春笋你追我赶地向上长。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小节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学生再次高兴地、大声地读这句话)
现代生活教育理论认为, 教学环境是作用于儿童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具有“儿童视角”的教学情境, 不仅有益于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 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在本课例的开头, 教师优美的语言描述是在创设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 坐在课堂里的学生仿佛就成了生长在泥土里的“小春笋”。教师带着“小春笋 (学生) ”去“冲破泥土”“掀翻石块”, 用学生的活动去发展情境。为什么要用“冒出来”, 而不用“长出来”, 这是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在深化情境。在这里, 教师正是站在了“儿童立场”, 唤醒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读写结合, 读中感悟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小学语文教材中学生曾经阅读过的文本, 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范例。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情操的陶冶, 还要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语言这种沟通交流的工具予以观照。因此,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在读中学写, 共同提炼写作方法, 并把这个写作方法通过板贴呈现给学生, 加强阅读与作文的联系。
《石榴》一课的课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 按照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课文文笔优美, 语言生动形象, 记述条理清楚, 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因此, 笔者在执教《石榴》一课时, 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如第二自然段写石榴的花, “热闹”是石榴花的特点, 那么作者是如何写出“热闹”来的呢?学生很容易会找到关键词:火红 (颜色) 、一朵朵越开越密越开越盛 (数量) 、小喇叭 (形状) 。此时, 我顺势引导:“小小的花却能写出这么多的内容, 作者观察得多仔细啊!”并相机板书:仔细观察。那么春天的石榴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 学生很容易找到春天的石榴是:抽出嫩绿、抽枝长叶、勃勃生机。两相对比, 体会作者写花时“抓住特点”的写法。石榴果实从生到熟, 外皮颜色发生了变化, 这时再引导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反复朗读文段, 要求学生不仅要读出丰收的喜悦, 而且还要读出石榴娃娃的调皮与欢乐。在把握住“感情线”后, 再请学生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 在朗读中认识石榴果实外形的特别之处, 体会作者写法的独具匠心。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 篇9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 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课堂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制度规范生态三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建设学习型共同体课堂, 就要充分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 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 而课堂同样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我们称之为生态课堂。
所谓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指课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等, 是影响课堂的物质生态环境。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 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 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师与生是和谐的, 教与学是和谐的, 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和谐的, 师生应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早期有关课堂环境的研究, 往往是与一般环境问题的研究融为一体的, 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以课堂环境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才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著名的课堂环境研究是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建筑研究实验室主持, 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赞助的大型系列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二是具体研究课堂环境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在六年的实验研究中, 研究者们分别对课堂的建筑空间、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同时, 他们还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被一般人所不理解, 但是生态课堂确实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它是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 不再是填鸭式教学, 而是珍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从生态学上理解, 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中学生、老师、环境三者和谐共处, 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物质、感情等的交流最终达到一种平衡。那么,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让中学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呢?
1、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生态课堂”的构建中良好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自己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 接下来就是利用良好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发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那么怎么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呢?
我在这里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实例:在《雨巷》的课堂教学中,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让他们初步感受诗歌的基本感情, 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秋日的私语》、《广陵散》, 让学生自行选择和诗歌相匹配的音乐, 再播放自己预先准备好的配音朗诵磁带, 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焉。”音乐与人的情感相互呼应, 配乐诗朗诵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 创设情感氛围。自由的环境创设,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而且更利于教学的深入。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媒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现在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仅仅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上好一堂课。其实,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 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 不能过分依赖, 人为物役。教学原则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 力求简单实用。
比如, 使用传统的教具, 如挂图、模型、黑板、卡片等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不要用课件, 否则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 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讲述《背影》这一课时, 并没有急于向同学讲述课文, 而是带他们到多媒体教室一起观看《父爱如山》电视剧的片段, 然后让他们再去带着感情学习课文, 期间又播放了歌曲《父亲》, 很多学生感动的落泪, 而且也真正意识到了朱自清是怎么利用一个细节来表现父爱的伟大, 放学的时候我还布置了“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3、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特长带动学习
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是构建生态初中语文课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乐土。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对于每个课程设计都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 通过情感的把握, 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充分使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一些设计竞赛、动手实践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让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被动的“教”成为主动的“学”, 最终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没有情感, 就没有教育。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环节上, 我们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当后进生积极回答问题时, 我会鼓励他, 即使没有回答正确问题。如果回答对了, 我会积极赞扬他, 甚至让全班学生击掌鼓励, 让他意识到成功, 并在成功中体味到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我也会进一步鼓励他, 说:“你的思维很灵活, 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你的回答, 令老师很受启发”等等。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增强每个学生的课堂效率, 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 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 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使课堂真正超越了传统的千人一面模式。课堂是有机的, 相信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 等待像云海观日, 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 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愿我们的努力, 会让语文课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方锦娣.让语文课堂回归绿色生态[J].文学教育, 2010, (7) .
语文绿色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10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几乎成为学生的“保姆”,课堂的每个环节几乎都由教师包办替代。学生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实施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驰骋想象,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知识的生命诉求,展现生命的对话,使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借生日》一文,笔者以问学生“自己妈妈生日在什么时间”导入新课,但提问中有许多同学只能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对妈妈的要么记不准确,要么就根本记不起妈妈的生日。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妈妈真的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吗?”“妈妈为什么没有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而孩子却忘记了妈妈生日在什么时候?”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意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平日“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让学生回忆母亲关爱之事,感受母亲的关爱之情。最后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生说说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们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从而产生了“给妈妈洗一次脚“ 、“给妈 妈端一杯 茶”、“帮妈妈做家务”的知恩报恩意识。使感恩情怀在学生的生命里涌动,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拓展思维空间,彰显学生个性
绿色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对话动向,引导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只要抓住课堂的精彩生成,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畅所欲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篇课文,笔者问学生:“除了向瓶内投入石子的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外,同学们还可以为乌鸦想出哪些可以喝到水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对文本深入解读。
三、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自主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场所。小学生具有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引竞争机制进课堂,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这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篇课文时,笔者在班内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辩论比赛。正方的观点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环境,使地球能够持续发展,为人类造福。反方的观点是:地球环境恶化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繁衍生息。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思路清晰,言词犀利,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上不时暴发出阵阵掌声。最后,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评委,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进行了表扬与鼓励。并授予“最佳辩论小组”及“最佳辩手”称号。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学生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思维活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自主交流与探究
现代网络信息的发达,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网络信息充分为教学服务。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大榕树的信息。通过网络教材对文本进行课外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把不能自行解决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小组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交流和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两种不同的鸟儿,他们作息的时间不同,却能够和谐地相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他们对大榕树的旺盛生长有什么作用?”“人类保护鸟类,会对自然发展有什么益处”等问题。除此之外,学生们还提出了有关写作的布局谋篇问题:“作者第一 次经过大 榕树时 , 写了‘鸟的天堂’的静态面貌,第二次经过大榕树时,写了‘鸟的天堂’的动态面貌,作者把静态与动态描写结合得如此自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在理解文本意旨的基础上,还对一些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种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再由课外集中到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身探究为线索的,给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构建中职语文生态课堂策略研究 篇11
关键词: 中职语文 生态课堂 教学策略
中职生大部分都是中考的落榜者,所以基础相对较差,也缺乏应有的学习积极性。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所以,语文学习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构建生态课堂就是要让课堂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生态系统,在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克服传统教学方式下的众多缺陷和不足。从生态学的角度构建语文课堂,能让教学更有效。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国家新课程改革标准下强调中职语文教学应当提高有效性,更注重学生总体能力的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并没有完全的学习主动权,教师通过“填鸭式”的模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创造力,还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善于创造“生态”般的自由课堂,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雨中登泰山》的时候,教师要还原“生态”环境,让学生在“雨中泰山”中开发想象力。教师可以请一位雨中登过泰山的学生讲一讲当时的感受,为所有的学生创设一种“泰山情境”,在相似的情境课堂中让学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善于与教师沟通的态度更重要。
二、合理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将教学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盐只有在水中才能融化,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消化,这是合理创设情境的目的所在。创设情境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关键举措,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如果仅仅从学生认知的层面看,合理地创设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将教学作品深入文化背景中。比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传》的时候,可以请学生复述“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将相和”三个故事,让学生完整复述三个故事的前提是在课前利用手头的资料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铺垫,以此加深对文章故事的体会和理解。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就会感受到廉颇的勇敢果断及蔺相如的谦逊,与此同时能把握段落重点。对于不同的课文内容,教师应当善于找出重点,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的学习和体验空间增添活力,留有丰富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小组合作,开启学生心智旅行
生态课堂的构建要教会学生怎样与他人合作,有效教学应当注重关注教学活动中的人际交往环节。所谓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合作的民主和谐的关系,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能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自我教育水平,真正让学生拥有一个生态般的自由学习的“绿色”环境。
教师在课堂上要将讲台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然后可以根据班内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个单元让每一个小组各选一篇文章,然后让小组专心备自己的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相对自由,为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书,给予全力的帮助。学生通过备课增强知识的掌握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感受到思维碰撞的火花,这样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能够开启学生的心智旅行,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提前根据课文内容排演剧本,这期间的PPT制作及相应的音乐伴奏都要小组自行完成,这样学生便能充分感受到自由学习的乐趣。
四、针对专业学习,引导学生明确方向
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相对普高有一定的特殊性,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意识到学生专业的针对性,熟悉学生日常生活中语文学习和职业的匹配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巩固专业思想和强化专业能力为重点,充分展现语文在中职学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利用价值。对于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可以看到教师是以专业课教学为主的,很容易轻视文化课的学习,所以教师应当给予语文一个明确的定位,让广大中职学生都能接受语文的学习,而且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也很有帮助。明确文化课和专业课之间关系,将教材合理的利用,根据专业设计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方向,激发学习兴趣。
五、结语
中职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要不断革新,这样不仅能顺应当代中职教学的转变,还能符合当代语言学的教学真谛。生态课堂的构建应当给予教师和学生全新的平台,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应当根据中职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中职教育的特点。教师还应当具备很高的综合素养,拥有高尚的心灵和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慧玉.中职语文课堂健全人格教育的教学策略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2]陈静.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
[3]孙玉凤.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4]姜晶.中职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篇12
一、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在实际构建语文生态课堂过程中,需要创新改革守旧教学模式,结合全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始终面带微笑,利用自我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树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学生即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侧重关注学生的学习特性,学习兴趣等因素,科学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如,“我在进行”《小巷深处》时,通过欣赏歌曲《母亲》将学生有效引入到温馨的母爱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立足文本,合作学习。本文文质兼美,文中的浓浓亲情感人肺腑,教师可以利用此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进行结合,
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不断联系生活经验加深体验,有效陶冶情操,培养感受、体验爱心的能力,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记叙文的水平。通过有效创新课堂课堂教学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推动初中生的自主学习。
二、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语文生态课堂过程中,需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教学发展趋势,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科学编排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技术本质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需要合理拿捏应用尺度,不可以过度使用。
如:“我在进行”《桃花源记》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播放歌曲《梦入桃花源》,营造气氛,以文章中村民的视角进行简单介绍故事情节,在学生大致了解桃花源中的情形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挥自我的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头脑中的
的桃花源,以此来有效引导学生感爱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的生活。
三、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初中语文教师在构建生态课堂过程时,侧重关注师生、生生间的学习交流。在正式授课前,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生与教师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在实际构建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需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情感,积极展开学习互动,使其可以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情景中展开学习。
如:“我在进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同学们,有这样两句歌词:“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主题歌里头的吗?”通过重点分析三次“消遣”,有效分析鲁提辖的性格。在教学提问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恰当有效的处理方式。如学生主动举手表达,即便是没有回答正确,教师也需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若是回答正确,则需要积极予以表扬,帮助学生找到答案的闪光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中鲁提辖其他故事,如大闹野猪林,倒拔垂杨柳等进一步感受鲁提辖的形象,提升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质量。
四、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课程教学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构建生态课堂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人文性的熏陶,以此全面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我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时,本节课程的学习难点即为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在学生获悉文章内容后,要求学生围绕文章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如“假如破了产,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有效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课程发展理念积极创设学习情境,进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效实现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目标。
摘要:初中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侧重体现人文性,对于学生语文涵养的培养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语文“生态课堂”,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构建,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推荐阅读: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09-19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07-14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07-20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09-21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10-22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5-09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05-22
构建乐学的语文课堂06-06
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06-15
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