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2024-09-21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共11篇)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篇1

“绿色”是让人向往的,这个代表着生命的词语也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只停留在字、词、句、段落的教学上,应该采取更多的途径触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生命的热爱,让学生通过阅读关爱生命,丰富自己的情感。这样的语文课堂才会绽放光彩,让学生放飞理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走进文本,体会真情实感

绿色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引导学生探索、体会蕴藏的真情实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圣洁,启迪学生的绿色审美意识,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真正的触动。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我播放了《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之后让学生听范读,解决生字、词并注意诗歌朗诵的节奏和情感。随后,我让大家自由朗诵,并将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勾画出来。在我们一起解决了难懂的词语,并纠正了部分学生的读音后,看到时机成熟,我便鼓励大家到讲台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全文,看谁读得更精彩。就这样,我们从“幅员辽阔”“山河壮丽”一直读到了“奋发开拓”部分。大家感情真挚,每当读到“我们爱你……”时,我体会到学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充分体现了绿色语文课堂的内涵。

从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出发,品读语文、体悟真情,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感染学生的呢?简约就是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环保”而充满真情实感。

二、把握形象,感悟精神品质

成功的教学绝不是灌输,而是引导、启迪。绿色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形象的、能让学生获得人格提升的、能撞击学生心灵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地把握和深刻地感悟,能让小学生真正地明确真诚、善良、勇敢、坚毅等优秀的精神品质,从而对其成长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致很高。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故事和角色扮演的形式。之前,我已经在班级信息平台上放置了相关的视频链接,让学生回家观看,要求学生把握时代背景,能复述这段故事。上课一开始,我请学生将自己看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有的讲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有的讲了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还有的讲了“赤壁之战”的故事……从学生的讲述中,我发现大家对三国这段历史、发生的故事、重要的人物都非常感兴趣,并表扬了这些学生,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以后成为著名学者。听了故事,学习了《三顾茅庐》一文后,我引导学生一起表演这段故事。有的小组表演的是张飞、关羽、刘备去请诸葛亮却被拒绝的场景,表演张飞的学生把张飞的暴躁表演得活灵活现,表演刘备的学生则把刘备的谦逊礼让表现得很到位。有的小组表演了诸葛亮辅助刘备之后的故事,表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他们的表演也赢得了小观众的掌声,大家受益匪浅。

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就会创造惊喜。学生的潜能很大,教师要相信学生可以创造更多,要鼓励学生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引发他们的共鸣。

三、交流互动,敢于表达自我

绿色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民主的、平等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构建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和谐共处,积极交流互动,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信任教师。如此,学生敢于表达自我,能够做到畅所欲言,能在教师的鼓励之下积极思索和探究,最终在积极参与和体验中提升自我。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入文本,我采用激趣的形式,在课前导入中交流读书心得,轻松的课堂互动就此展开。接下来,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为什么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我问大家当你们初读课文时,有没有觉得这很夸张呢?很多学生点头,有的还站起来说觉得这是在吹牛。那后来为什么不这样想了呢?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他们的泥土是咸的,有的说他们的水也是咸的,有的说他们需要去国外买土、买水很费钱,有的还说他们种树很不容易,甚至还提到在每棵树下埋下管道……嗯,这样算下来,学生逐渐理解了书中的结论,确实培育一棵树能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句话在书中是句号,谁可以给大家改一下,把语气表达得更强烈呢?大家纷纷举手,一致认为改为感叹号。我趁机告诉他们当你有强烈的感叹时就可以用这个标点符号。就这样,在交流中一个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整堂课精彩不断。

课堂交流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章的情感,而且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锻炼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学生对于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取得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四、多元课堂,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是一门艺术,绿色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创意的,不拘泥于之前的思路,不固守之前的模式,而是根据学情、教材适时调整、适当延伸,联系当下的生活、社会现实,体现语文的人文特性。在教学中体现教师的匠心独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主探究,发展个性,真正体会生命的价值,培育健康的人格。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虎门销烟》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能复述课文,把握人物形象并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采用了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讲课伊始,我先播放了精心搜集的有关“鸦片战争”的视频资料,随后,我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那段历史,体会林则徐的作为。大屏幕上打出了大家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们也开始了自己的探究之旅。有的学生默读,有的学生小声朗读,还有的学生边读边画,教室中充满浓浓的读书氛围。十几分钟过后,我们开始解决问题。第一个问题:“课文当中对虎门销烟这个事件的看法怎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到一两个词语。”有的学生站起来说这个事件是“值得纪念”的,有的学生说是“伟大壮举”。第二个问题:“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是一次‘壮举’?”第三个问题:“请分析林则徐的人物形象。”这些问题有的单独回答,有的小组讨论,有的集体争论,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述独特。

学生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一面,一旦有了多种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就会迎难而上,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令我们刮目相看。

总之,绿色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绿色走进课堂,点亮课堂,播种在学生的心间,让学生有绿色意识、绿色精神;让学生敢于质疑、发言、表达,乐于与教师和同学分担、分享,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爱心、有见解的人。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篇2

课 题 方 案

武进区奔牛实验小学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对现代的教育进行了精辟的解读:“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教育“应该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人”。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的应是培育出具有美好人性、灵性的“好人”、“能人”,而不是丧失“人性”、“灵性”的“庸人”、“坏人”,更不是扭曲本性和迷失自我的“废人”、“痴人”。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站在整个人类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的成长,尊重爱护每个学生的个性,去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追求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绿色课堂就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为学生构建一种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身临其境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能培养锻炼合作交往,探究发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改变当前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课堂内容脱离生活、评价过分强调甄别选拔等现状,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绿色课堂就是要让学生面向丰富的社会生活,课堂不再局限于学校,而是面向整个自然及社会生活;教师也不仅仅是学校教师,而是社会伙伴的有机结合;教材也从传统的课本中突破出来,使学生阅读课本这个“有字书”,更要学习自然这本“无字书”。

在新课程推行的过程中,学校新旧文化的冲突、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碰撞在课程文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长期以来,老师们把教材作为唯一的教育资源;思维束缚于没有生气的教学内容等。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个现实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改变教学方法,落实三维目标。老师们很茫然,怎样走进新课程?怎样转变观念?怎样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纵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由于受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过程比较单一枯燥,很难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课堂教学流程不科学,缺乏时间效益观,讲到哪里算到哪里。(3)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少。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独立思考机会少。(4)、忽视学生质疑问难意识的培养,忽视师生、生生间的多维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健康发展。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又是由学生、教师、课程组成的。这三者的关系犹如水中行舟,学生是舟,而教师文化和课程文化是承载舟航行的帆和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正确的航向才能使学生达到成人、成才、成功的彼岸。学校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切的学生。那么,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是不是应该从建构理想的、崭新的、绿色的课堂生活入手呢?走校本之路,从课堂入手,提出绿色课堂的人,能极大地激发老师们研究的兴趣与活力。

前华中科大前校长杨叔子院士积极倡导绿色教育,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可开发保护、可持续发展、可求真务善、可人文至美。我校在这种人文与科学结合的绿色教育观的启示下,提出了“构建绿色课堂”的课题研究,树立新型的教学过程观、教学价值观和师生观,作为学校主课题下的子课题,我们研究小组根据组员学科特点与研究基础,选择“构建绿色课堂数学教学模式”作为研究课题,促进教师建立新型的教育观和教学观,重点研究绿色课堂理念指导下,不同年级、不同数学课型的一般教学模式,促进绿色教育目标的达成,从而能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师生情感与需求,保护师生个性与兴趣,开发师生思维与创造力,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诸多的反思,我们提出“绿色课堂”,来改判课堂教学现状。因为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不是外砾的,也不是内发的,人的发展只有在人的各种关系与活动的交互作用中才能实现”。绿色课堂是指在“绿色思想”的指导下,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协调平衡各种主客观因素,以促进学生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绿色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产物。绿色课堂是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的课堂,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的课堂,是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也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根据自己先前的知识基础,有选择性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与探究;注重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知识建构的特定的生活情境和实践;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互相合作与交流。绿色课堂就是要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学习环境,倡导一种活泼生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理论思考

1、概念界定 :

绿色:本意是一种颜色,现代社会,绿色成了环保的代名词。这里的绿色,不仅指通常意义上的生态绿色,还指在教学活动中尊重生命,注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构建绿色课堂: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生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课堂。主要特征是:

1、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使每项教学活动都有意义。

2、突出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在宽松和谐、富有激情的课堂氛围中自主地学习,使课堂学习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课堂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活力,真正体现学生生命价值的场所。

3、强调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同样成为激活教师生命活力的过程。

教学模式:又称教学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近年来,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抓住特点,对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作简要概括,以提供教育实践选择;另一方面,对教育实践的经验作概括,抓住特点,则可得到个别的教育模式,以丰富教育理论。

2、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构建绿色课堂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进一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探索出一套激发师生生命活力,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打造绿色课堂,让广大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习活动中成长发展,使他们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情感与能力不断增强。

三、研究内容

1、构建绿色课堂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绿色课堂应以学论教、少教多学、学教互动。绿色课堂应做到“清、实、活”。清是指环境清雅,目标清晰,流程清晰,学生语言清楚,老师评议清晰,有感染力。实是指课堂真实,过程扎实,方法务实,效果在此之前。“活”是提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方式灵活,教师精心预设,能灵活处理教学情况。

2、探索组织与实施绿色课堂的具体策略的研究。

对教学目标、内容、情境、扭转、手段课堂等要素进行研究,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各个要素能激发学生的生机与活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

3、建立体现绿色课堂理念的教学评价机制的研究。

一是改革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式与方法。二是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观察、评价机制,以更好地以学论教,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作用,既关注教师的教,更关注学生的学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与该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资料,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并接纳和运用新的相关信息,确保课题研究的正确方向。

2、行动研究法。运用这一方法适时调整计划,并在实践中采取相应行动,不断观察、反思,逐步推进研究,总结有关变量的属性。

3、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座谈等多种调查形式,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现有基础等及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是否科学恰当等问题,为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撑。

4、个案研究法。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研究,以有利进行针对性地帮助、指导,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5、经验总结法。针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经验教训。

五、研究措施

1、理解课题研究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转变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突出培训目标,实行参与式培训,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学习课改的理念、掌握课程标准、落实课程计划和进程,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要求教师在学习时勤作笔录,勤写心得,结合教学教研实际,撰写教学札记与读书笔记,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2、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课题组集体备课,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课后反思、教案复备”的备课制度。改革备课的内容重点,强调以“活动设计”为中心进行三备,即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课堂教学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学校还定期就教育教学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要求教师将本人在教学中所遇到的疑难、困惑问题,随时记录下来,定期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把问题摆出来,由课题组教师或全体教师共同“会诊”,找出解决的办法。为了探讨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学校以课题组为单位,采用个人构思→集中交流→每人写出个案→交流讨论→创意加减→形成教案(学案)的备课方式。还要求每个教研组开展年级研讨课的上、听、评活动。一人上课,课题组集体听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发表自己的见解,同伴互助,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开展专题系列教学活动,如课堂教学三部曲:绿色课堂模式探讨课—(考核课)模式尝试到模式探讨,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确定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绿色课堂示范课—(外出听课、名师录像课)邀请名师授课,学习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绿色课堂展示课—(同一节课进行对比教学)同年级同学科每位教师准备一节代表自己最高水平并体现绿色课堂思想的课,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通过校本教研,不断探索绿色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渐变的过程中使绿色思想与绿色理念成为学校文化的主色调。

3、加强教学案例研究,促教师迅速成长。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教学案例研究”将成为课题研究的又一亮点。我们将组织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落实,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和实践。在此基础上每位中青年教师每月总结出1篇教学心得,深入细致地剖析、反思,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设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出来,使教师以一名“反思的实践者”和“反思的研究者”的身份进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将自己对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并在“反思”中畅所欲言,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想,教有所得,教有所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校课题研究工作的优化进程。

六、课题研究的计划及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8月-2010年8月)

1、申报课题。

2、学习有关理论,学习国内外有关自主、合作、探究教育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4、召开研讨会,对课题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进行修改。

5、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1月)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月)

1、整理和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展示研究成果。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七、课题组成员

高伟明

季亚珍 孙娟 陈莉 等

(奔牛实验小学 高伟明、季亚珍、孙娟、)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篇3

[关键词] 构建;小学语文;绿色课堂

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中,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强调教和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构建一个良性发展的课堂,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就是绿色课堂。

一、营造和谐的绿色课堂氛围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种和谐、活力、有趣的生态环境。只有构建这样的教学环境,才能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构建绿色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渗透情感教育,可以这样说,没有情感的教师不会是好教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点激情,少点冷漠;多点激励,少点批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利用好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加强对话,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绿色课堂环境中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彰显个性,引导学生学习发展。

教师要关注与学生的问题对话,通过挖掘教材的知识点或者精妙之处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加大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展示才能,表现自我。比如,在学习《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如果你是这只乌鸦,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办法来喝到水呢?”之类的问题,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竞争,让学生感受到激情和快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例举真实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具备较高竞争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取得强者的头衔。教师要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提高能力。竞争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比如朗读比赛、知识竞赛、辩论赛、即兴表演、作品展示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持续发展。形式各样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强烈愿望,在参与中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

四、精讲多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以往单向传授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面面俱到的讲解,使学生失去了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训练时间得不到保证,只能把作业留到课后去做。其实这样的作业布置形式,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效果也不好,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学生在练习中也会学到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要有所侧重,尽量在作业中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效率。首先,让学生能够对作业产生兴趣,这是有效作业的前提。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都喜欢充满挑战的东西,所以教师在留作业的时候,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围绕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去留作业,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能得到锻炼。其次,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使作业形式富有挑战性,做到少而精,使作业题目具有思维价值,把握好学生高效写作业的时间。在教学中要做到精讲多练,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练习,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勤反馈,及时纠正和引导,进而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绿色课堂氛围中,教师不但要积极引导,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发问,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次质疑,保护好学生勇于质疑的热情。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想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变得丰富多彩,就要把生活实际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讲《父亲的爱》的命题作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与父亲之间的趣事,进而在全班交流,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轻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和写作技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过程是多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课堂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显现和发挥出来。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被动听为主动学,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新形势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去,重视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本身也是课堂上的一个学习者,参与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和共享,并和学生一起探究解决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协调好课堂教学秩序,使合作学习活而不乱,确保全体学生都能精力集中,积极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重视并有效指导学生反馈回来的每一个信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缩短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感受合作学习的成就感和喜悦感,树立集体荣誉感。

构建绿色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课堂是活泼、自主、和谐的课堂,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人,用爱心激励每一颗幼小的心灵,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情感环境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在民主、和谐的课堂上享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宏保,易泰玉.绿色课堂:语文课堂新境界[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0,(11B):30-31.

[2]刘合荣.“绿色课堂”之希望:简评武汉市硚口区的增效减负教改经验[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1,(2):14.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篇4

一、创建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 坚持生本理念

(一) 自由是绿色课堂的基调

小学生在内心对老师有一种敬畏感, 在课堂学习中都会显得紧张和拘束, 会影响到学习效果。绿色课堂, 提倡以生为本,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起辅导作用。因此, 在绿色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微笑, 表情不要严肃, 多关心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尊重学生, 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营造和谐、宽松、愉快、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 这就能让学生非常放松地融入课堂学习中, 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潜能、智慧以及好奇心, 学生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积极地探讨、交流、质疑、释疑, 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力, 增加对语文知识更深层次地理解。

(二) 自主是绿色课堂的线条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就是, 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下面听, 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绿色课堂, 让语文学习氛围更加活跃, 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 是一种老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快乐氛围。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要实现自主。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肯定要讲解到, 更多地选材于生活, 或者借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一些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素材, 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

在学习《赵州桥》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提前找一些关于一些著名的桥梁的图片, 如中国古代四大明桥赵州桥、广济桥、卢沟桥和洛阳桥等, 简单地加以介绍, 在课后总结时, 还可以播放一些现代桥梁的照片, 让学生感受到桥梁的魅力。

二、丰富教学艺术, 培养发散思维

(一) 丰富教学艺术是绿色课堂的实现路径

教学艺术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表现方式, 丰富多彩的教学艺术更能体现出绿色课堂, 它涵盖了教学语言、教学幽默、教学机智、教学创造等多种方法和知识, 是一个系统化的教学方法。绿色课堂, 就是要求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语言风趣化、学生学习快乐化。因此, 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发挥自己的教学艺术, 综合各种教学手段, 营造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月球之谜》时, 教师可以用风趣生动的语言先给学生讲几个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 再进行全文的学习, 然后联系到航天科技的发展, 简单介绍我国“登月工程”的一些近况, 最后还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假设你有机会登上月球, 你最想干什么?人类登上月球, 那么能登上火星吗?

(二) 重视知识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在绿色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已经理解和掌握的知识, 要设定一些教学活动让他们去运用, 在运用的过程, 还能增加对知识点的理解,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让学生自主去思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太阳是大家的》时, 当学习完这篇文章后, 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去拓展和延伸, 设置问题“假设太阳消失了, 我们怎么办?”“假设真的像古代传说中一样, 天上有10 个太阳, 我们的生活会变成怎样?”由此还可以引申到关于环保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要珍惜自然资源, 保护我们的家园。还可以告诉学生要学会分享的道德品质。

三、运用真诚、幽默的评价语言, 激励学生

(一) 运用真诚的评价语言, 提升学生的自信

小学生是应该在充满鼓励和关爱的环境成长的, 所以教师在绿色课堂上, 要多鼓励和赞美学生, 其态度要真诚, 像“你真聪明”“回答得太好了”“老师很喜欢你哦”等这样的激励性的语言, 纵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错误, 也不能直接批评, 仍然要用激励性的语言真诚的评价, 比如“你那样的回答并没有错, 但是如果这样……就更好了”“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你这样理解说明你平时很用心生活, 但对于这个问题, 应该从……来分析要更好”等。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一定要切合实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鼓励, 评价语言要丰富多彩, 不能多次套用, 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受到真诚, 也降低了自信。

(二) 运用幽默的评价语言, 丰富学生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通过精挑细选的, 所蕴含的感情很丰富。所以教师在评价课文时, 要学会用生动幽默的语言, 将课本内容故事化, 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绿色课堂上, 多运用风趣的语言, 将会构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幽默的语言更能生动地传递出情感, 学生也乐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在快乐中逐渐丰富自己的情感。

四、结语

绿色课堂, 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也给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 让课堂学习活灵活现起来, 在快乐的氛围中教学和学习是所有的师生所期望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绿色课堂, 是教学效果的促进, 更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

摘要:绿色课堂, 是近几年来提出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它重点强调“以人为本, 以发展为本”、是一种和谐、自由、动态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手段。因此, 打开小学语文绿色之窗, 将绿色课堂理念有效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将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简单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绿色课堂的几种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绿色课堂,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篇5

【关键词】绿色课堂;自主思维;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绿色是生命之源,是和谐、是自然、是健康、是发展。绿色课堂就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在和谐、自然的教学环境下,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绿色课堂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它解放了学生们的天性,相信学生们的潜能,开启了学生的心智,让学生们能够自主思维。

一、和谐课堂关系,是绿色课堂的保障

和谐的课堂关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绿色课堂的基本特征,教学是师生互动、交流的双边活动,是促进共同提高的双边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威严的法官,更不是决定生死的判官,教师一定要改变陈旧的理念,建立民主、平等的绿色师生关系,通过完善自身的知识和修养赢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陶冶性情、享受学习,体验成功。

在《三袋麦子》的教学中,教师总结板书:小猴聪明能干,富有创造性,让大家都向小猴学习。这时,教师觉得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课堂完美结束。可是没有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向小猪学习,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美食,我要请我的好朋友一起来吃。”学生的回答肯定是从自己的生活出发,是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但是教师却说:“你没觉得小猪有点贪吃吗,我们还是多学学小猴吧。”学生悻悻地坐下。这里,教师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根源还在于并没有和学生有平等意识,认为教师的想法,教材的想法才是权威,并没有给学生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那么就失去了一次非常好的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机会,没有发展的课堂就不是绿色的课堂。

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首先得从思想上打破教师根深蒂固的权威意识,应该抱着宽容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表扬学生课堂上大胆勇敢的发言,表扬学生独特的思维见解,教师的这种做法也会激励其他学生,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他学生表现的欲望。

二、尊重天性自由,是绿色课堂的基础

绿色课堂是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的课堂,是尊重学生天性自由的课堂。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们的一切都刚刚开始,每一个学生都有希望,都有未来。教师要学会容纳、接受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这样学生才能充满自信,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迸发创造的激情。

在五年级上册《成语故事》的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严格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大部分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流畅自如的背诵出来。在教师准备通过默写来强化背诵,达到考试要求的时候,一个看起来非常安静、乖巧的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不喜欢背诵,但是我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可以吗?”一个平时话语比较少的学生能够站起来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请求,可以想象学生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此时,如果教师关注的是预定的教学目标,关注的是考试成绩,那么学生的请求可能会被拒绝,但是我们要明白绿色的课堂是尊重的课堂,是让每一个学生找到位置,自主思维得到发展的课堂。“好啊,早就听其他同学说你讲故事非常好,那今天就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吧。”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礼物,他们有着巨大潜能,课堂上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让他们的天性得到最好的启示和发展,而不是为了眼前分数,眼前的利益,固定模式,横加干涉。如果我们的教育远离功利,远离世俗,那课堂就是绿色的课堂,学生就能得到自主发展。

三、关注人文素养,是绿色课堂的核心

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高超的语文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要钻研教材,精选教学内容,课堂上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什么,为什么学。

在《海伦凯勒》的教学中,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遇到知识上的太大障碍,那么学习的重点就放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上,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不屈不挠精神的认识。“同学们,我们先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闭上眼睛,看看哪个同学坚持的时间长,然后再把耳朵盖起来什么声音也听不到,闭住嘴巴不能说话,大家有什么感触吗?”“老师太恐怖了。”“你是不能开口说话的啊。”教师利用这种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们对海伦凯勒的遭遇感同身受,让他们受到很大的震撼。“海伦真了不起,她克服多大困难才能成功考上大学啊!”“我们太幸运了。”“海伦还去帮助其他的残疾人,我们应该学习海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不变的神圣职责,课堂上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精神,这样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绿色课堂的核心。

绿色语文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它倡导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教育改革未来的方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观念,关爱学生,研究教材,探讨教法,把打造绿色语文课堂,发展学生自主思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去努力追求。

参考文献

[1]陈宏保,易泰玉.绿色课堂:语文课堂新境界[J].江苏教育研究,2010(32).

[2]孙春华.营造绿色的小学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10(9).

语文绿色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6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几乎成为学生的“保姆”,课堂的每个环节几乎都由教师包办替代。学生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实施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驰骋想象,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知识的生命诉求,展现生命的对话,使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借生日》一文,笔者以问学生“自己妈妈生日在什么时间”导入新课,但提问中有许多同学只能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对妈妈的要么记不准确,要么就根本记不起妈妈的生日。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妈妈真的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吗?”“妈妈为什么没有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而孩子却忘记了妈妈生日在什么时候?”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意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平日“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让学生回忆母亲关爱之事,感受母亲的关爱之情。最后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生说说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们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从而产生了“给妈妈洗一次脚“ 、“给妈 妈端一杯 茶”、“帮妈妈做家务”的知恩报恩意识。使感恩情怀在学生的生命里涌动,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拓展思维空间,彰显学生个性

绿色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对话动向,引导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只要抓住课堂的精彩生成,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畅所欲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篇课文,笔者问学生:“除了向瓶内投入石子的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外,同学们还可以为乌鸦想出哪些可以喝到水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对文本深入解读。

三、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自主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场所。小学生具有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引竞争机制进课堂,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这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篇课文时,笔者在班内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辩论比赛。正方的观点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环境,使地球能够持续发展,为人类造福。反方的观点是:地球环境恶化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繁衍生息。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思路清晰,言词犀利,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上不时暴发出阵阵掌声。最后,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评委,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进行了表扬与鼓励。并授予“最佳辩论小组”及“最佳辩手”称号。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学生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思维活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自主交流与探究

现代网络信息的发达,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网络信息充分为教学服务。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大榕树的信息。通过网络教材对文本进行课外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把不能自行解决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小组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交流和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两种不同的鸟儿,他们作息的时间不同,却能够和谐地相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他们对大榕树的旺盛生长有什么作用?”“人类保护鸟类,会对自然发展有什么益处”等问题。除此之外,学生们还提出了有关写作的布局谋篇问题:“作者第一 次经过大 榕树时 , 写了‘鸟的天堂’的静态面貌,第二次经过大榕树时,写了‘鸟的天堂’的动态面貌,作者把静态与动态描写结合得如此自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在理解文本意旨的基础上,还对一些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种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再由课外集中到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身探究为线索的,给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构建绿色英语课堂 篇7

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教育以人为本”是保证教育具有持续的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根源。国家在《2010年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靠人才, 基础在教育。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 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现代社会, 人们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科学的标准与要求。在此背景下, 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院士首次提出绿色教育理念, 即“科学人文, 交融生‘绿’”,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发展为本”, 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高效“绿色生态”教学课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英语作为世界语言更突显其实重要意义。为此, 外语教学在各学科中就显得格外的受人瞩目。外语学习的根本是应用。即:为自己的未来生活服务, 为自己的工作服务,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服务。因此我们要极力倡导适合社会发展, 利于学生成长的英语课堂——绿色英语课堂。只有当学生真正有了学习的兴趣, 他们才能自觉地去学习、钻研, 才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绿色课堂的含意

“绿色课堂”是充满生机与活力, 张扬师生个性的课堂;是适合学生获取信息和真实沟通的课堂;是适合学生群体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课堂;是适合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的课堂。“绿色课堂”的基本理念是:热爱与赏识、平等与尊严、激情与活力、合作与竞争、创新与发展、简约与节能、通顺与流畅、纯净与环保。“绿色课堂”所推崇的是“尚自然、展个性”。英语教学应以人为本, 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

让情趣走进课堂, 通过说、唱、讲、演、玩等艺术化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让课堂走向生活, 创建适合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情景, 采用情境式教学, 活化教学内容, 使师生在真实沟通中内化知识, 使生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走进职场;

让文化渗透课堂, 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国际交际能力, 让英语“活”起来, 使学生学到原滋原味的英语。

三、如何开展绿色课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 我追求的课堂是一种绿色的课堂, 和谐的课堂, 而在这样的课堂中, 有与学生知识的传递, 有对生活的认识, 有对文化的崇拜, 更有心灵之间的交流。

1.绿色英语课堂中的关键——教师

真正实施绿色英语课堂, (1) 教师应明确定位, 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要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及时指导学生分享合作参与所取得的成果, 给学生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鼓舞, 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参与热情更加高涨、合作学习意识、创新学习精神得到更好的升华。 (2) 教师应不断完善和更新知识体系, 增加知识储备。教师的知识含量影响到他所教授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层次, 影响到学生对该内容的兴趣度、理解力和应用力。一堂成功的英语课, 老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英语专项技能, 同时要了解国际文化、社会时事、政治动态、历史常识等很多辅助知识, 丰富的知识含量, 使得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视情况自由发挥, 使课堂内容更加盎然有趣、易记易懂。

2.绿色英语课堂中的重点——教学方法手段

教师上课时既要注意课堂秩序, 又要采用多元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 表演展示式:

恰当地进行课堂表演, 让学生扮演课本故事中的角色, 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的距离,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并获得真切的感受。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 为学生营造表演的空间, 使学生在合适的表演空间里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信息, 熟悉课程内容, 掌握知识要点,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 使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 发展素质。

(2) 小组合作式:

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 布置统一任务。根据组员能力擅长及英语程度, 进行任务细化, 大家有分工有合作有总结有讨论, 每个人都动口动脑, 每个人都要为完成任务发挥积极作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调动全员积极性, 并且弥补班级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状况, 使每个人都参与课堂, 保持与课堂进程同步的积极状态。

(3) 任务驱动式:

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 “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 也不是“任务”, 而是学生本身, 更进一步说是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帮助或者启发学生, 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期望达到的标准是开展此方法的重点。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在“任务”完成中探究方法、拓宽思路、掌握知识。

(4) 游戏互动式:

采用小组竞赛、猜字谜、同声传译、传话接力等游戏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寓教于乐, 情趣共融, 学生在“玩”中提高了对英语的兴趣和敏感度, 在“比”中提高了自信自强的意识, 在“乐”中轻松了气氛, 活跃了思维。这样学习学生会百学不厌。

(5) 情境实训式:

充分利用形象, 创设典型场景, 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 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使用典型道具或建设职业场景, 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有实用性, 针对性和专业性。将语言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 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温故专业知识, 增加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视度, 提高学习兴趣。

(6) 利用电教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

使用网络、多媒体视听设备等开展教学, 既能缩短教学时间,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通过网络查询, 影音播放等形式, 使形、光、声、色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系统, 笼统的书本知识通过生动的画面变活, 思维在各种媒体展现训练中得到启迪。它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探索的意识, 是比较轻松的提升英语综合能力的方法。

3.绿色英语课堂中的工具——教材

开发教材、获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业务知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才能把握好开发课程资源这一环节。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自然情况及能力发展特点设定阶段性教学任务和目标, 将英语听、说、读、写以及英语语法、多元文化、职业英语等专项内容学习进行分类、分级编写, 在当前“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的形式下, 要求英语教师做到课型分明、目标明确, 堂堂有任务、日日有重点。此外, 在开发教材的同时, 教师要考虑开发的材料是否符合实际需求;教学材料是否具有扩展性、任务性、趣味性、直观性、时代性、知识性、主体性以及学科渗透性等。

4.绿色英语课堂中的催化剂——效果评价

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方法, 掌握学生情况, 增进师生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绿色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如何参与教学的过程。对绿色英语课堂的评价可以从一下几方面给予考虑: (1) 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 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 是否具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渠道的教学手段; (4) 是否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提高以及其可持续发展; (5) 教师是否根据个体情况, 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和需要; (6) 教师是否循序渐进地讲授了主体内容, 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7) 是否激发了教师对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积极性。

总之, 育人的宗旨是培养学生成为能人, 成为好人,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绿色课堂倡导的即是这种健康成才、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教育者, 我们应将绿色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植根于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堂, 以形成“高效低耗”的课堂规范和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唐炳琼.绿色教育理论与实践.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关注生命成长构建绿色课堂 篇8

了解成长规律,创造绿色的成长土壤

“凡事有道,顺道则昌,逆道则亡”,这是常理,其中的道指的就是自然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或特点。学生生命的成长与发展也不例外,具有自身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具体可以分为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首先就要从了解其成长规律入手,才能顺道而行,如愿以偿。如,就小学阶段来说,孩子的天性就是“游戏”精神,好玩好动好表现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孩子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的。如果不了解这一规律,让学生在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看似课堂严谨有序,反而破坏成长规律,这是不利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因为孩子容易在不合规律的成长环境中,束缚自己的行为,同时也束缚了自己的思维。有一个有趣的案例, 几年前, 我们曾组织一队教育考察团赴美国考察, 其中考察课堂学习时, 发现美国的学生坐得歪歪斜斜, 有的坐着, 有的趴着, 还有的站到椅子上来。当时考察队员的反映是将来这些孩子肯定不会有多大出息。美国也派一团到我国考察, 发现我国的学生坐得端端正正, 规规矩矩, 我们又为学生如此行为而感到十分满意, 心想, 将来我们的孩子肯定会比美国的孩子强, 戏剧性的是, 若干年后, 当时不让我们考察团看好的学生有大部分都在各个领域颇有成就, 其中不乏科学家, 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被自己看好的学生, 却大多过着平淡的生活, 没有多大的成就。当时这一教育现象曾引起我国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的强烈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落差。除了国家社会环境因素、教师因素, 还有学生个人成长因素之外, 还有什么值得我们反思的?很快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国习惯把学生培养成听话的, 按规矩办事的人。这就是所谓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循规蹈矩, 做得端端正正, 要回答问题要先举手, 不能随便插话等。而美式教育反之, 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按自己喜欢的坐姿来做, 还可以随意插话, 提出问题。有时还可以就自己观点与教师争得脸红耳赤, 这正是创造者所应具有的打破常规, 敢于冒险, 勇于创新与发现的创造精神品质。

近年来,我们欣慰地看到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得到很好的改良。在课堂上大胆解放学生的五官与四肢,让学生动起来,活跃起来。其中我听过于永正老师许多节课,他在课前与孩子交流时,说的是“只要自己的行动不影响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学习就行。自己愿意怎么坐就怎么坐……”其目的就是放松自己,消除紧张。让孩子在舒适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习得知识,获取能力。相反,如果一开始,我们要求学生做得端端正正,做到腰正,肩平、手脚放直,眼睛始终看黑板,这一节课效果可想而知,不言而喻,大多是形式会过于内容,并不是什么好事。我们曾就几个班级(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课堂学习坐姿动态与最后成效做过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坐姿较为随意性的,最后综合能力要高于坐姿要求严格的班级。这一研究结果的启示就是:在课堂上,要尽量顺应孩子的学习姿态,只要不影响孩子的身体或学习健康成长的行为,我们都不应该要求统一规范,尤其是课堂学习姿势,包括写字。这听起来似乎与某些教育教学专家的一些言论相左,但却是孩子们所喜欢、所愿意、所舒适的学习姿势。在要求规范统一的背后,失去的往往是孩子们更多的快乐与个性化成长的土壤。有时往往会造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本末倒置,失去儿童认知的规律,失去儿童成长的本真,造成孩子生命成长中的种种硬伤。其中,不乐意学习是因为学习要求过严就是一个例子。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更快乐地学习,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成长的规律,包括学习的认知与心理发育的特点,为孩子们创造一片属于他们的土壤。让他们先爱上这片沃土,再鼓励他们把一颗颗梦与理想的种子洒在这片沃土中,期待一天能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结合教学内容,供给绿色的成长营养

毋庸置疑,无论哪个年代编写的教材,都有该年代的特点,是诸多编者匠心编撰,为了指导教学,让孩子从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与习惯的重要载体。我们大多数孩子了解世界,了解自然,都是从书本开始的。因此,书本的内容对于孩子来说,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精神盛宴。其质量的优劣将影响到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虽然,我们的教材无论内容或形式也一直在改编修善中,但还是不尽人意,这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清楚认识到的。就如我们从街市买来了蔬菜,有可能是新鲜环保的,也有可能是前天刚喷下农药,今天就采上来卖的,刚好被你买到。对于这样的情景,我们要如何保证孩子吃上健康环保的菜肴,获取健康成长的营养呢?事先检测是最好的办法,其次,还要让孩子懂得识别。用在教学中,我们又要如何做呢?一是加强对文本的解读,整合教学内容,提炼出适合孩子们的营养。二是懂得辩证看待教材,关键是培养孩子始终保持质疑与辩证看待教材的习惯与能力。正如古人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也一样,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当然,不是无理取闹的质疑,而应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也是创造精神的核心所在。

关注成长现象,提供绿色的成长服务

在一线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孩子很容易忘性,即刚犯错误谈过话,不久又犯了类似的错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经过我们多年的观察与研究表明,这也是孩子的特性之一。并不像有些教师所想,这是孩子不听话,不尊重教师的表现。没有这么严重。而且可以说80%学生会犯同样的错误。从孩子成长规律这一层面来看,孩子总是在犯错误中学习并成长起来的。刚一开始,孩子因为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少、是非辨别能力低,又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充满探索的欲望。到处都想动一动,看看会怎么样等年龄特点,这是学生犯错误的最原始心理驱动。也可以说最根本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受教育的影响,孩子会渐渐淡化对熟悉事物的好奇心,自然错误会少些。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要如何提供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服务呢?我想一是要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对事物的好奇行为。二是要尊重与保护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理与探究欲望。提供相应的条件支持。

如有位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个学生喜欢带一只小蜜蜂到课堂来,它用瓶子装着,边听课边观察这只小蜜蜂。小蜜蜂在瓶子里嗡嗡直叫,非常扰人。当然这种行为是不利于自己和其他学生上课的。一开始,教师让这名学生先收起来,以后不要带到学校来。以免影响自己和其他同学上课。可是这名学生却坚持这么做,每天都带到学校来。连续几天,几次教育没有效果,要是换成其他老师也许早就采用没收或打电话通知家长了,但这位教师却没有这样做,反而与这个学生进行一次很特别的谈话,先是肯定他对蜜蜂有好奇心是好的。其次跟他商量,能否写一写观察日记,在科学课上给同学讲一讲自己懂得或观察到的蜜蜂知识。但观察的场地要在自己家里或在教师的办公室里。不能在课堂上。学生犹豫一下,答应了。结果这个学生不但写了一本厚厚的蜜蜂观察日记,还意外发现了蜜蜂的发声并不是靠翅膀的摩擦发出声来,而是自己身体本来就具有发声器。这一成果,让许多教师为之惊叹。

其次,我们还会经常遇到另一种现象,我们越让学生不要做什么,他越去做。这在四岁、十一二岁的孩子群中最为常见,前称为“幼儿叛逆敏感期”,后为“少年青春叛逆期”这也是孩子成长的特点,属于正常的教育现象。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一年龄的特点,我谈后者,十一二岁,心智正在成长中,对是非观念有所了解,但还不能准确界定。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但情感还处于敏感、薄弱地带。容易情绪化。心情也是随之起起伏伏。无法很好把控。这时,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教育知识,或者教条化的教育。而是知己,朋友。一个跟自己处得来,谈得开的朋友。作为教师,我们如果能很好扮演这一角色,当好孩子的大朋友,一切问题就容易解决。因此,在教学高年级时,我常与学生朋友式相处,什么都可以商量,什么都好说,让孩子觉得我跟他们很铁。如,有一次,一个平时不是很乖的学生告诉我,如果这单元他能考90分以上,他家长就要带他去自己想去很久但一直不能去的地方玩。我一听,没问题,先借你几分,以后你要还我。借给孩子一个人情,让孩子一个高兴。以后,这孩子比以前变了很多。逢人就讲我的好。还在日记中说到,如果我自己不好好努力,就对不起老师啦。孩子就是这样。你对他好,他会记得,还会想办法还你。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正是我们教育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应该做的事。

刍议构建“绿色课堂”的法理基础 篇9

从法理的角度上去分析, “绿色课堂”应该理解为教师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课堂, 进而对传统课堂教学汲取精华, 去其糟粕;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以整体的生命, 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 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去感悟、理解、期望、认同, 去关注和感受关注, 去启迪和呼应启迪, 让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最终实现立法的目标, 充分体现法律的真谛。

二、法律依据

现代教育法学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功能的充分体现, 关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教师与学生, 观念的重新确立。

首先, 在世界多国教育立法中, 存在许多共识。根据法律规定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我们不难看出, 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每个学生而言, 都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 是其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意义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其实质首先应是学生生命活力焕发;生命价值不断显现的生动活跃的生活过程。

同样, 课堂教学对教师也有着生命价值的意义。每一位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生命的教师, 会同那些充满青春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学生一起, 共同把教学的课堂构建成为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不仅是传统课堂教学所固有的社会价值, 而且也充分显现出它的主体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

三、完善构建“绿色课堂”的立法

1. 法律规范必须确认教育教学的本质:

从认知到建构。在构建“绿色课堂”中, 我们认识到, 教学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师生重要的生命经历, 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在学科教学方面, 不仅传授知识与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学会学习,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绿色课堂中, 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课堂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2. 规定教学的目标:

从单一到多维绿色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 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者是一个统一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 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绿色课堂教学, 首先应该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每一堂课都是教师也是学生乃至学生家长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课堂教学特别关注过程性目标, 突出经历、体验和探索。教学的最终目标, 在于使学生相信, 他能学会什么, 他能创造什么。

3. 涵盖教学的资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 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室, 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 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学生从课堂走向了社会, 通过社会这本博大而深邃的书, 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

4. 转变教学的方式:从传授到互动在绿色课堂中, 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是最本质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就是实现由知识接授向互动生成式转变, 其起点是师生通过互动发现产生新知识, 并构建和完善新知识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理念应从生命教育的高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 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

四、通过完善法制实现构建“绿色课堂”的目标

1. 平等。

短期内实现课堂里师生真正的平等是不现实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时, 与学生一起学习、对话、交流, 一起分享成功品味失败时, 师生间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

我们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的学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生命的成长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重大的。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所以,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树立服务的意识, 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

2. 诚实信用。

课堂里,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 我们学会了话语套路, 也学会了话语霸权, 习惯于用同一个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并进行相同的表达, 于是课堂没有了真诚、真实。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 要制造课堂氛围, 要体现教学艺术。到最后, 什么都想到了, 就是忘记了真实。

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 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 要体会语言的真意, 要让学生真情流露。老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 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 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 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 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 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 教学是朴素平常的。

3. 自愿。

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 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 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 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 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以人为本, 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 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灵魂。

4. 生成。

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 创造火花不断进发, 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 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 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 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具有现代观念的课堂教学, 应该是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 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 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用生命来解释生命, 用生命来碰撞生命, 用生命来补养生命, 这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摘要:21世纪的今天, 教师如何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反思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 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是———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绿色课堂”, 努力开辟一片纯天然、无污染, 让师生都快乐幸福的土壤环境。本文将从构建“绿色课堂”的法理基础为突破点, 从法学原则和立法实施等方面来进行阐述。

绿色生态,课堂构建 篇10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态课堂;健康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小学英语教学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新时期下的小学英语课堂优化配置了各类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命力,特别是“生态课堂”的构建是对现有小学英语教学的创新,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宽松、高效、愉悦、生动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环境生态,系统构建

健康和谐、愉悦宽松的生态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对英语展开学习,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确保师生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英语教学的自然环境应当是轻松的,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并让多种信息技术融入其中,帮助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要注重做好生态环境的构建,让其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添加助力。

在进行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My friends教学的时候,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们对于朋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生态化”,便让学生们运用手边的摄影设备将与朋友在—起的快乐时光记录下来。我让同学们将拍摄的照片悬挂在我们班级中的“展示墙”上,向大家介绍那时那景的“欢乐情景”。有的同学拍摄的是和朋友在海边玩耍的场景,并介绍说:“weare swim in the sea,and we are very happy.”有的同学拍摄的是和自己的小姐妹一起玩滑板车的情景,并说道:“we fell down but we werevery happy.”有的同学拍摄的是和好朋友玩游戏胜利的场景,介绍说:“Our victory,so great!”这些照片悬挂在我们的班级中,成为我们班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同学看到照片还会想到自己丰富多彩的日子,其英语的学习意识在不自觉中得到培养。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立英语角的方式,让学生的“英语能力”得以展现,或者通过双语标注的方式装点一些有情趣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具有人文气息的英语课堂。

二、情景教学,欢乐无限

小学英语教师要积极开展情景教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在欢乐中开展探究学习,寓教于乐。生态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天性,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有针对性地运用丰富的情景,提升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使英语课堂高效、自然地运转,并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方式提高课堂生命的活力。

在进行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们从班级中“搬出来”,走入到我们的校园中,一边感受校园的美景,一边进行英语学习。我让同学们准备好“画笔”,便带着学生们走入校园中“drawing in the park”。我让学生们准备的画笔可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传统画笔,而是口中的画笔。我要求同学们将看到的美景通过语言的形式对其进行描绘,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对其进行“绘画”,让人们能够看到一个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校园。这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同学们做的非常棒。有的同学描绘说:“A lush tree is like a beautiful girl.”有的同学描绘说:“The flowersseem to wave to us.”同学们的语言非常丰富,让我看到了一个唯美校园的图画,这也让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的应用能力获得提高,更加培养了学生们的口语语感,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教师还应当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展现自我和提升英语水平的机会,比如英语听说对话或者是趣味图展示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带着任务自觉地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创新,让英语生态课堂构建更加多样化、丰富化。

三、生活链接,内容拓展

英语教学应当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时积极融入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或者基本知识和内容的讲解,改变传统单向的传递知识模式,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场景做出思考,在开放、生活化的、自然的课堂中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要通过英语教材或者教学资源的应用,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在进行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们组成小组,通过小组沟通的方式让学生们的思维获得解放,让学生们对于自己的周末展开详尽的阐述。这让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飞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周末,其生活的体验在学生们的叙述中延伸蔓延。有的同学说:“At weekend,I will go to my grandmothershouse,my grandmothers little turtle is my good friend.”有的同学说道:“1want to go swimming on weekends.It is very great.”之后,我则让同学们将小组的精彩展示进行汇总,去感受其他同学的周末是如何度过的,与自己的周末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并通过写作的方式描述出来。这让学生们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书面表达能力,提升了对单词、语句的灵活应用。同时,运用写作的方式也让学生们对于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让学生们能够将思想转化成为“笔头”,让学生们的生活“跃然纸上”。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更是生态课堂构件的根源,教师要通过细致观察生活,整合出个性化的、生活趣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对于生活产生深刻的认识,才能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篇11

一、以生为本, 学生为师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实现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自信、愉快的氛围中相互交流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知, 才能构建真正的和谐课堂。韩愈在《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这种师生观我们到现在能真正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并在教学中遵循、实践这一原则的人并不多见。尤其教一二年级的儿童, 他们刚刚步入课堂, 他们还没有真正接触社会, 知识几乎是零, 所以有许多人便对这些儿童有些怠慢, 感到自己具有明显的优势, 少了一种对儿童的应有的尊重。其实, 儿童他有他自身的优势, 想比于我们成人, 他们的心灵要远比我们纯洁, 他们的友谊要远比我们单纯, 他们闹矛盾后的大度都让我们成人有些羞涩, 他们对对方的意图因为年龄相近而理解的比我们准确无误, 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我们只是猜测, 而他们却都是互相明白。面对这样的群体, 我们和儿童比较起来, 还有多少的优势可言。在对儿童的了解上, 儿童才是我们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的孩子的想法新奇而大胆, 我不能很好地理解时, 便让学生当我的老师给同学们讲解, 并理解他们真实意图, 我也常惊讶于他们想法的准确与真切, 他们对对方的理解力时常让我感到这些“老师”的名符其实。在一年级上《平安回家》这一课时, 我随手画了一幅我们小时候常见的《我送老奶奶过马路》的插图, 目的是渗透一些助人为乐的思想, 没想到惹得许多同学忿忿不平, 我很是诧异。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 “老师, 这幅图是假的, 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我们这些小同学送老奶奶过马路。”另一个同学接着说: “妈妈告诉我要让老师送我们才可以过马路, 我们这么小怎么能帮别人过马路。”还有一个同学说: “我觉着老奶奶年龄那么大了, 他知道应该怎样过马路”……这些观点, 对成人来说似乎显得稚嫩。然而, 这却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真实的认识水平和内心世界, 他们相互理解、沟通起来是那么自由而和谐, 每一个教师研究儿童心理的时候, 都应把儿童视为自己的老师, 才能真正走入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充满民主气息的课堂才能成为和谐的课堂

低年级的孩子生动、活泼、天真烂漫, 带有人类最原始的也是最美好的天性, 有的老师对待他们往往采取严厉的态度, 以便使课堂教学在一种安静、有序的情况下进行, 让学生都服服贴贴地听课、学习, 然而在这安静的背后却是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 学生成为一个被动者, 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 学生智慧的火花不能闪现, 孩子固有的美好心灵也不能表现出来, 他们成了一个可怕的“小大人”, 这样的课堂怎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孩子。这种课堂教育下的孩子怎能成为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在上《我也棒》这节课时, 我让同学们先说说自己有什么优点, 同学们很是踊跃, 纷纷发言: “我学习好”“我讲卫生”“我爱干活”“我听妈妈的话”……突然, 有个同学说: “我很勇敢, 打架从来不哭”。我对这个回答有点踌躇起来, 怎么评价这个问题呢? 我想了想, 批评是绝对不可的, 因为这是孩子在这个年龄比较真实的认识水平和思想观念, 还是放给同学们讨论一下吧! 我于是笑了笑说: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我觉得不能打架。”“挨打可疼了, 我不愿打架。”“咱们都别打架, 好吗”……同学们的发言使这个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观念是错误的, 受到了教育。对那些参与讨论和发言的同学来说又何尝不是受到了一种很好的是非观念的教育呢? 这种民主气氛下的课堂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这种课堂下长大的孩子, 一定会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公民, 这样的公民对我们的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课内、课外要和谐统一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教材的源泉, 选择的是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儿童应以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探究、交流和领悟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要让儿童用眼睛去观察生活, 用心灵去感受生活, 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这要求我们必须使课堂与课外的各种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和谐统一课堂内外, 才能完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

课内是一种手段, 要让课堂充满激励和赞赏。空洞的说教是无益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也无法培养出儿童健康的身心。我在课堂中激励每个学生的进步, 赞赏每个学生的优点。哪怕学生进步不大, 只要他努力过, 也要给他赞许的目光, 让课堂充满宽松、和谐、活跃的气氛, 使学生放松地在同学之间、在师生间平等地交流, 愉快地相处。这样, 定会让他们享受到美好的童年, 定会让他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课外是课内的延续, 是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大舞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是展示儿童天性的舞台, 儿童正是在生活中体验到生活的美好。《走进大自然》《金色的童年》《让家园更美好》都是只有走出课堂, 进入美好的大自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的。课内课外互相补充, 互相影响, 和谐统一, 会让学生的成长更加自然, 更加顺畅。

总之,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 师生和谐交流, 学生之间和谐相处, 让我们的孩子无论在课上或课外, 从小都能感受到美好的生活, 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德, 从小就对大自然充满兴趣, 这个世界才会成为和谐的世界, 我们人类才会有和谐的生活, 这是我们构建和谐课堂所追求的永远的目标。

摘要:绿色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平等的课堂, 它是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品德与生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对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联合变换下一篇:计算机散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