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2024-10-22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共12篇)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篇1

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 而且是陶冶学生情操, 提升学生情感的主要阵地。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让学生展开快乐而主动的认知活动, 成为学习的主人, 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才能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构建活力课堂呢?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兴趣, 让学生快乐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产生内心的主观认可, 这样才能主动参与其中, 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不断地推动着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活动。有了学生主体参与, 快乐学习的课堂才是成功的教学, 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板着脸机械地照本宣科, 而是展现自身的教学特色, 发挥学科魅力, 让整个语文教学变得生动而活跃, 这样自然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师性, 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将学生对教师积极的情感转移到学科的学习上来。以往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 学生处于被忽视地位, 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学生对教师只是畏惧, 这样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情感与态度。为此我们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这样才能让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理, 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与喜爱, 进而会对语文学科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二) 运用灵活的教学技巧

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门技巧。如果只是机械讲解, 教学枯燥无味, 自然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教学技巧, 通过音频、视频、画面等来展现文字的无穷魅力, 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探究, 让学生主体参与

活力课堂是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教学。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单向传递,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整个教学只是教师一个自导自演的独角戏, 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注定是失败的。要构建活力课堂, 就必须要改变学生的机械接受, 建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以主体参与来展开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确立主体地位, 成为课堂的主人, 知识的构建者, 让整个教学成师生共同参与、互动探究的学堂。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放手,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自主构建知识, 形成技能。

(一) 巧妙提问,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要改变以往没有悬念的平白直述的教学, 而是要运用提问艺术, 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思维, 以期解决心中的困惑。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精心设计问题。问题本身的价值直接决定着探究活动的成败。一个成功的问题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知识与技能。因此问题既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又具有一定的深度;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关, 又要符合学生的学情。第二, 把握提问时机。提问时机很重要, 把握时机就能成为学生思维的推动器, 为迷茫中的学生找到思考的切入口, 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而不分时机场合的随意发问, 只能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机械解决者。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学生思维受阻、理解困惑时提问, 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二) 相机诱导, 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放权, 但放权并不是完全放手, 放任自流, 而是需要教师以指导者与启发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探究中来,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有效探究。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必要的时机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感性到理性地展开积极的思考与思维, 如此方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三、活动, 让学生全面提高

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实践水平的全面提升。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也不能只是将教学的视野局限在教材上、教室内, 而是要将教学与宽广的生活结合起来, 为学生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 学用结合, 在学习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升, 这样才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 感受到语文学科的实用性,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 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舞台剧表演, 让学生根据教材文章来创编舞台剧, 并进行表演。这样就可以将文字转换成真实的画面,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 而且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 能够深刻地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与表达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开展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就自己阅读中的体会与感受来展开充分而积极的交流活动。这是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 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充分的交流中可以进行不同思想与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

总之, 活力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在丰富的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学习、快乐探究, 是学生知识与技能, 情感等全面提高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 能够将学生与学科学习密切结合起来, 以新课改为指导思想, 这样才能为学生打造富有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篇2

陈军

我们现在该如何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呢?《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与其他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树立大语文观,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去学习语文,在生活的大舞台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1、突破课堂四十分钟的局限

语文课堂教学在力求学好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把学习之根扎在广袤的土地上。在教学中可以给文本注入新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在课外可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报刊、电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还可以开展各种演讲竞赛活动,举办优秀作文展,自编自演课本剧等。这样的语文教学就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是要学生把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教《月球之谜》一课,课前让学生多方收集有关月亮和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的资料,查找、积累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月球的情况,畅谈自己对月球未解之谜的种种猜想,吟诵月亮的诗句,学生交流积极踊跃,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这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把学生学习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课后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的成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展示,有的写了有关月球的日记,有的把自己查找的资料打印整理贴在教室的专栏里,也有办成手抄报进行展示。总之,因这一节课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是我们无法用四十分钟来衡量的。

2、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自成一体的,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学生要借助于语文这个工具去学习其他的学科,同时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各种实践的机会,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和语文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改善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状态。如《捞铁牛》、《称象》这样的课文就涉及到了科学课中的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如果学生不懂浮力的原理是很难理解课文的,教学时可引用科学课程知识;《草原》一课的美景可借助音乐课中的《草原之夜》那美妙的乐曲来烘托,使学生能很快地入情入境,感受到草原的广阔和美丽;《功到自然成》中徐悲鸿所画的栩栩如生的马,美术课上老师已给学生进行了鉴赏,语文课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徐悲鸿对艺术的孜孜以求;《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所讲的道理和品德课中的《要诚实》是相互印证的,孩子们早已熟知于心了;就连作文教学中的学钉扣子也离不开劳技课中的实践体验,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试试才能把作文写生动具体。而数学现在也提倡在生活中学数学,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是在一种生活场景的表述出现的,学生也要会用语言表达自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中学到语文知识,也可以在其他学科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包含着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它们是相通的,不可分割的。

3、走向校外更广阔的天地

古人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联系起来,当作求学的两大途径,就在于人不光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观察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了解风土人情等,把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与生活的外延。校外远足,郊外野炊、工厂参观,市场调查、上街宣传……这样融学校、社会为一体的语文训练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潜滋暗长。我校开展的“五体验,五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一些很好的机会。如:体验在农村的实践活动,金秋时节带学生去橘园采摘橘子。那挂满枝头像红灯笼般的橘子,热情好客的果农,热火朝天的采摘场面,使学生无比兴奋。大家比赛谁摘的橘子大,谁摘的橘子多,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当大家满载而归回到学校时,仍然抑制不住那种“丰收”后的喜悦,再问学生你们收获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自己看到的,自己听到的,怎么摘的,谁的大,谁的多,也有的学生感悟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无论交流什么,都是一种分享,都是一种“碰撞”。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了表达。当把这次活动再现于作文中时,学生自然不会无话可说了,好词妙句是陈出不穷。

4、建立课外阅读的学习阵地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其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分别不少于5万、40万、100万字。可见,课外阅读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语文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读书兴趣和习惯,要给足读书的时间,要指导阅读的方法,还要读写结合,强化语文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读书月活动”、“读书知识竞赛活动”;举办读书沙龙,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搞课前3分钟讲演、语文开心辞典、巧接诗词名句等趣味阅读活动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并努力将学生阅读所获运用于学习生活中。通过几年的培养,学生普遍反映,课外阅读及其活动虽然挤用了我们一定的课余时间,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间接生活经验,丰富了我们的人文知识,培养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课外阅读也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和借鉴样式,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只要学生坚持以读促写,为写而读,读写结合,就能真正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5、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空间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步深入到各学科领域,深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它追求的是教育、教学的高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与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前,我了解到不少学生没有到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是非常陌生的。如果像以前的教学一样,只是让孩子们读读课文,听听教师枯燥的讲解,是很难感觉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壮丽的。为了让孩子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天安门广场的雄伟,从而在情感上激起共鸣,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教学时,当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激动得叫了起来:“真是太美了,太壮观了!”那一幅幅直观的图片加上教师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很快就对天安门广场的主要建筑物有了深刻的了解,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加强了。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的非常壮观的,也是孩子们渴望一睹为快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选择恰当的时机,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断。国旗班战士优良的作风、雄壮的国歌声、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还有数以万计的围观群众,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观看后,我让他们说说自己想到了什么,有的说想到了在奥运赛场上奋力拼搏的体育健儿,有的说想到了解放军战士保卫边疆的辛苦,有的说自己将来也要为国争光……这一节课,架起了学生认知和理解教材之间的桥梁,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学生还利用信息技术来检索、搜集、分析、处理所给的相关资料。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运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等目标,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还在语文学科中渗透了信息文化的培养,实现了跨领域学习目标的综合。

构建开放课堂 彰显语文活力 篇3

一、教学观念的开放——构建开放课堂的前提

美国教育家T.J伯根曾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拥有开放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容易形成这样的一种格局:优生是主角,中等生是配角,差生是道具,教师则是全能导演。教师必须打破这些陈旧的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充当平等中首席的角色,从知识昀传授者转向发展的促进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走下讲台,还要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师生共有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阵地,让他们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二、教学时空的开放——构建开放课堂的源泉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过分拘泥于课堂,应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即社会”。我们只有努力将真实的生活融于学习之中,开放教学的时空,主动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凸显真情实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们应努力将学生由小课堂的语文学习引导到大课堂的语文学习当中去。我们可以把课堂设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以把语文课堂设在菜场,让学生感受菜场的热闹、嘈杂,也可以让学生去购买一样菜,在讨价还价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带领学生走近名胜古迹,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用眼睛去观察,用小手去触摸,用鼻子去闻闻,用耳朵去倾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例如:有一次适逢“世界水日”,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去自来水厂参观访问,然后再让学生分小队调查自己家乡的水资源以及水被污染后带来的种种危害。这时候,自来水厂和社会调查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现在水资源的紧缺以及被污染的严重,还学到了不少“水”的知识,而且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的,此后,一则则小小的调查报告,一篇篇生动的活动散记便呈现在我眼前:《兰州城关区水资源调查报告》、《快乐又有意义的一天》、《未来的水》等等。

的确,课堂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既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工具书的作用,又加大了教学密度。我们要努力把生活中的一个个场合变成一个个课堂,其收效要远远超过一节课的价值。一次辩论会、一次队活动、一次社会宣传等可以增长见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不同的场合会赋予学生不同的感受。只要教师想教会教,随地都是教材,随处都是课堂。

三、学生思维的开放——构建开放课堂的关键

对于语文教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道德标准对其内容的评价、情感体验等作出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教学中唯有学生做主人,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发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以讨论问题激发思维开放。教育学家认为教育最理想的思维是提出一个命题,从中引出大量的知识,任何思维都始于问题,这就是说在课堂中要让学生重视对问题的思考,通过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要求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他们思考,拓宽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教学至第5自然段时,可以问学生:文中的“我”为什么想变大大的荷叶?我请学生结合整篇文章进行小组讨论,有学生认为:因为荷叶很美丽,也有学生觉得是因为荷叶能给小鱼、雨点带来欢乐,还有学生认为是因为荷叶美且它能给夏天带来一份清凉。刚才的一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也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用多元想象激活思维开放。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化的源泉。想象是大脑对表象材料进行加工制作而形成新形象的一种心理过程。想象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具有理性认识的品质,能自由地激发理解力和创造力。因此在阅读和写作中,让学生把教材内容进行扩展、补充延伸也是一种有效的开放思维的办法。再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例,教学接近尾声,教师引导学生:是啊,那里肯定还有很多可爱的小精灵在荷叶仙子下面快乐的玩呢,我们不妨把他们也叫出来一起做游戏好吗?请你说说,池塘里还会有谁啊?(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还有“小青蛙”“小虾”“小蜻蜒”“小螃蟹”),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小朋友,夏天姐姐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如果她问你想变点什么?你想变什么?(学生说:“我想变一只知了,在树枝上放声歌唱”;“夏天来了,我想变一台电风扇,帮助人们驱赶炎热。”“我想变一只蜻蜒,为人们捉蚊虫。”)瞧,学生想象得多姿多彩,这个小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开放的思维空间放飞着想象,盛放着期待,弥漫着梦想。

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构建开放课堂的保障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作出描述和确定,是语文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而传统的教学评价重甄别与选拔,重结果轻过程,“评价”主体和方法单一,使得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开放课堂教学评价势在必行。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导学生多种评价机制相结合。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忽略了生生协作评价,家长、社会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在这种评价机制下,学生仅是学习的接受者,无法体现主人翁精神。开放的课堂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性学习,因此,语文课堂的评价机制应该是多元化的、动态化的,我们可以采用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价相互结合,形成立体的评价网络。

2.评价标准的模糊化。古人提出读书要“不求甚解”,因为书中有不能求甚解的地方。特别是语文学科,有许多无法评价的答案与理解,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鉴别能力,分辨出学生哪些是个性思维,哪些是错误思维。对于个性思维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如对于字词的理解,无须盲从标准答案,同一个字词不同的语言环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再如课文的分段,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制定的答案要具有包容性。我们要跳出禁锢思维的束缚,更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丰富性。

3.学生表达的个性化。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当今的教育提倡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我们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教师要明确练习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在于提供一种机会,使学生甚至于当学生对教材现有的一些答案提出不同看法时,只要他们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都要尊重并鼓励。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因此也是最具生机活力的一门学科。开放式的教学犹如涓涓细流,为课堂注入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也为学生智能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只要我们能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围绕语文学科的特质,充分挖掘开发课堂教学的内涵,并发挥其紧密联系社会步伐的优势,相信开放的课堂,会使语文彰显出更多的生命活力。

(陈源清,城关区兴安路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4

一、让学生在课堂中张扬个性

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的活力, 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的生命力在个性的张扬中显现出内在的活力。所以, 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 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 我以“如果你是顾客, 愿意买谁的葡萄?请充分说明理由”“假如你就是当年参与评价的评委, 我是电视台记者, 我现在采访你们, 你们为什么要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评为最佳路径”“当格罗培斯看到老太太管理葡萄园的方法后, 他会想些什么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 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把教材中的“此情此境”变成学生的“我情我境”。这样一来, 学生就融“我”入境, 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 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 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 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增进了情感体验, 升华了思想认识, 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的内容。不仅如此, 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 便于学生敞开心扉, 宣泄情感。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二、让学生在互动中激情朗读

语文课堂“以人为本”, 就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同为主体又互为客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提高的过程, 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所以, 有效性朗读就应创设这种浓浓的教学氛围, 在朗读之前营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片段中, 一位教师是这样来教学朗读的,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同学们读懂了老天鹅的行动, 但是你们是否明白它的心, 它的情?你们就做一回它的代言人吧。老天鹅啊老天鹅, 难道你就没有看到冰面上那片片白羽、斑斑血迹?”一学生回答道:“没有关系, 为了大伙儿的生存, 我愿意。”接着教师又深情地说:“老天鹅啊老天鹅, 你像石头似的扑打冰面, 难道真是钢铁之躯, 就不怕那钻心的疼痛?”一学生又回答道:“不, 我也知道疼痛与寒冷, 但是为了我们的集体, 我必须这么做!”教师见学生已渐入佳境, 便随即话锋一转道:“请你们想着画面各自朗读。”学生便心领神会地朗读起来。最后, 教师让全体学生一起来感受这动人的情景。学生满怀激情、充满个性的朗读给听课的教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让语文素养在探究中提升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 或者说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 探究能力的形成, 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 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 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学中, 当学生知道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 乌鸦就喝着水了”时, 竟然有学生提出:“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 那乌鸦该怎么办呢?”于是, 全班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各抒己见, 课堂中闪耀着他们思维的火花和个性的光彩。

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灵感, 让学生从课堂、生活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对象或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 学生学到了课本上没有的许多知识, 学会了查阅资料、分析研究问题, 丰富了知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也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让思维在赞赏中“助燃”

“激励”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在课堂教学中, 合理采用语言激励学生, 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 “助燃”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学生发展中不仅要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更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放大镜, 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适时运用激励语言。我们能用一种赏识、激励性的语言来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能发自内心地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 那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会变成“聚光灯”。

在课堂上, 我尊重每一个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 特别是为学生创造发表与众不同意见的机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拓展思维, 发展个性, 我经常这样启发:“来, 请你谈谈这个问题。我从你的眼中看出来, 你的心中一定是有了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看法。”“勇敢地站起来, 老师特别想听听你个人的看法。”“相信你能行, 再认真想一想, 别着急, 你一定行。”“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 真是了不起!听了你的发言, 我很感动……”即使有的学生说错了, 我也会给予热情的鼓励:“说错是正常的, 老师最喜欢爱说的孩子了。没关系, 再说一遍, 一会儿你想好了再告诉大家, 好吗?”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 体会到了尊重和爱, 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进而产生了自豪感, 这是学生成长的动力。

充盈德智相融 构建活力课堂 篇5

江苏省丹阳师范附属小学 王雨峰

学生品德的形成包含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德育课程只能解决“知”,即道德认识的问题。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意志品质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这些方面应该得到和谐发展。从心理学角度看,德育课程的“刻意为之”的特点,有时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往往达不到教育者的期望值。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是的,人是最鲜活的,假如德育能像和风细雨一样沁人心脾,像潺潺溪水一样轻歌曼舞,像诗歌一样弥漫着诗意的芬芳。那么,就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语文,正好给了我们这样的一片天地。语文课堂上,历代名家的作品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启迪了学生的心灵;纵情山水的诗文,给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泉,愉悦了莘莘学子的性情;语文课本,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诗歌,无一不是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纯粹的为文而文是不可能存在的,无文不载道,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记得赵谦翔曾经说过:你不占领美育阵地,假丑恶的东西就会填空补缺。在社会管不着,家长管不了,学校管不好的情况下,语文课是抵制恶俗、养情怡性、培育人文素养的最后阵地。是的,语文,可以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在优美的文字中受到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顿悟。诗意语文可以塑造健康人格,引领诗意人生。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文道结合,让语文教学更具体、形象。

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德育结合,文道结合是必要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这一点更是关键,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诺贝尔》要能使学生在了解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精神。同样,本单元课文的学习都是渗透这种精神的教育,相信如果本单元都这样教学,学生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注重激发,让学生情感真挚,积极向上。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即是晓之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在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即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应当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例如,学习《爱之链》,要使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三、夯实训练,使学生分清善恶,明辨是非

从开学起,我们利用每节课的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讲身边发生的事、讲故事、讲成语、推荐文章,学生讲完之后,都要自己点评一下所讲的故事或推荐的文章,从中引导学生有是非的判断力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必要的时候,我还会带领大家讨论辨析事例中所蕴含的道理,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世界。

四、立足生活、让课堂延伸课外,熏陶品德。

学科教学有两个阵地,一课内,二课外。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学科渗透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前者面对全班同学,后者可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形式多样,因材施教,发展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德育、美育有“面”上的渗透,有“点”上的滋润,点面结合,学生就徜徉于良好的思想教育、情 操教育的氛围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1、提高阅读品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古今中外的作品,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区别精华和糟粕。而课外阅读更须加强指导。由于国家、社会、历史渊源和现实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各种信息中的美和丑,善和恶,健康与腐朽常夹杂在一起,出现在学生眼前,语文教师要抓住时机,及时指导。有的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常喜爱看情节离奇、荒诞不经的作品,好多学生爱看武打的,言情的,如不引导,学生不仅会耗费精力,而且思想、道德、情操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有的学生对西方哲学,西方文化,由于知之甚浅,往往盲目崇拜,有时会错把腐朽当神奇。为此,更要作一点深层次的指导。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他们课外阅读的情况,然后进行 有针对性地指导,来提高阅读品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

2、经常推荐好作品,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

在语文教师的生命辞典里,教语文,不应只是完成语文课本的教学任务,而是中华文化。文化属性规定着人属于“这一个”民族而不是其他民族。它并非与生俱来,但却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由一定民族的血亲或家庭打上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印记,并在后来的生命历程中被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不断强化。赵谦翔曾说: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目中有“人”。既教学生读有字之书(教材与书本),又教学生读无字之书(社会与人生);既教学生学作文,又教学生学做人。确实,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不断开发学生的心智、牢固奠定他们的人文精神基础、培养他们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和表达这种感受的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入、更独到地解读传统经典文章,自由地邀游在鲁迅、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张爱玲等名人名家创作的浩瀚的现代文学海洋里,语文教师有必 要经常向学生推荐好作品,让学生大量阅读。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收集剪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育、讲成语故事,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构建“活力四射”的语文课堂 篇6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会心地微笑,真诚地倾听,将人文关怀融入每个教学环节,消除师生的感情障碍,真正做到“蹲下来”看学生,实现师生零距离的交流。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而产生紧张压抑等负面心理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及时予以调控、疏导。学生发言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或插话,或赞赏,或启发诱导,于细微处见深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构筑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在情境中教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抓住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表演、比赛、当小老师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例如: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一课时我抓住低年级学生爱听故事、乐于表现的特点,让他们发挥想象,围绕“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编个故事。谁编得合情合理,谁就是故事大王。为了能当上故事大王,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发言。经过教师的点拨,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当中学生加深了对骆驼的脚掌、驼峰、眼毛作用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想象创新能力。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过去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当成是课堂的“主角”和知识的传授者、给予者。殊不知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正所谓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我们应该把课堂中学习实践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求得新知。例如:我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在鱼没有出水之前,课文是通过哪些描写,暗示出汤姆钓到的是一条大鱼呢?”然后再让他们在全班内相互交流。有的学生说:“写‘渔竿弯成了弧形’暗示出上钩的是‘大家伙’”,有的学生说:“汤姆当时不是向后上方甩渔竿的,而是把渔竿拖出水面的,这也告诉我们钓到的是大鱼”。还有的学生说:“‘汤姆把渔竿拖出水面’之前,还有个‘小心翼翼’呢……学生各抒己见,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还感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四、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添学习语文的趣味性,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能集教育、教学和娱乐于一体。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就更加浓厚了。比如,我在教学生字的写法时,改往日由学生抄后再默写的教法,而开设了“慧眼诊所”,请少部分学生举着生字卡,其他学生做“医生”,看哪一组找出的“病人”多,让全班学生经历了一次生动而活泼的纠错过程,这时,再来一次听写比赛,让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地听写,由于所写的生字在纠错游戏中得到了巩固,他们的听写合乎要求。

五、课堂上多用激励性评价语言

心理学指出:小学生行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因此,即时评价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那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把握评价的契机,审时度势地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信心,让课堂充满活力。例如:我在上课时,对课文读得好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读得太美了!”“你比老师读得还要好!”“读得还真有点播音员的味道”“你的声音多甜美啊!老师真喜欢听你读书。”……对有独特看法的学生可以这样评价“你真棒”“有创意”“你真会动脑筋!”“你说的太好了,老师真诚地佩服你!”……这样的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中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像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了活力。

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在互评、自评,甚至在评价教师的过程中学会听取、学会发现、学会赞赏,增加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体会自身的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教师多动脑筋,就一定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篇7

关键词:生态课堂,现代信息技术,个性,素养

生态的语文课堂,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尊重与敬畏学生的生命,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感悟、体验、合作与探究, 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以下三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让现代信息技术璀璨语文生态之花

(一) 丰富的资源, 充实的内容, 拓展教师的备课渠道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前备课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人物介绍、相关图片、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 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 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无忧无虑语文网》等, 语文教师可以查阅、筛选丰富的资料, 可以补充、优化教学的内容, 既省时又省力, 不仅能为生态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可以保存电子文档, 为今后的教学储备资源。

(二) 情境的创设, 视野的开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 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新颖、形象、艺术化的特点, 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 创设成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课堂的一开始可以向同学们展示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 那宏伟的建筑、“金字塔”的造型会立刻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

(三) 成果的展示, 课堂的延伸, 便利了师生的交流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作文, 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 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编辑, 汇成优秀作文集, 这些做法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教师、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 把自己的心得和创作放在博客里, 方便彼此的交流。

二、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绽放个性的光芒

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 语文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要像“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一样, 语文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第二, 语文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良好的开端是进行正常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 可通过师生互相问候, 进行双边互动活动、学情调查等来增强教师的亲切感, 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期望感, 拉近师生距离,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三, 语文教师要强力调控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自己, 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进行小组读;检查过程中强调学生互检;汇报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可采用小组自由发言方式, 在讨论中放飞思想、展开辩论、鼓励想象、分角色表演……这样, 通过各种群体参与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让教师的自身素养引领学生全面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及时更新自我, 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 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成为适应时代并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教师。

首先, 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育者自身心灵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是从教的前提。在当前以塑造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 自己的思想要新, 观念要新;公正守信, 诚实谦逊, 言行一致;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 亲和力强, 要以一种足以感染和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出现在课堂上。

其次, 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传情”的高手。在语文教学中要能通过对课文——审美客体的分析和鉴赏,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充分接受审美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等, 做好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 其要求是多方面的。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 篇8

首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优秀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激情。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呢?关键在于情感, 教师在课堂上有激情, 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 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因此, 教师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 让学生在散发着青春与活力的语文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其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生走进文本, 融于情境, 和作者产生共鸣, 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 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 从而体验到更多的情感, 体验到人生, 体验到生活, 学会成长。

二、交流的课堂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 学生只是一个倾听者, 没有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更没有交流和互动。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中自主探讨和交流, 实现心与心的对话, 与文本对话, 生生对话、师生交流, 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构建经典的语文课堂, 对于自读课文的教学, 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三、开放的课堂

(一) 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语文课堂教学不单单是传递知识, 更是一种体验和感悟。教师给学生多大的舞台, 学生就能跳出多么优美的舞姿。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 只要教师努力挖掘, 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 学生的潜力就会发挥出来。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在这个发展平台上得到最真的体验和情感。

(二) 注重实践, 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其实,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运用例子教给学生方法和技巧以后, 就应该让学生多实践, 通过不断的实践, 多学知识和能力, 才能不断巩固和提高,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每一节课结束以后, 教师都需要给学生推荐一下课外书籍, 比如, 在学习《墨梅》以后, 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借物言志的古诗, 比如《竹石》《马》《青松》, 另外, 还可以推荐一些名著, 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精妙所在!总而言之, 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 要把学生引领到更为广阔的天地, 让学生尽情享受, 发展个性。通过让学生充分阅读, 体会感悟, 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说出来, 使语文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四、感悟的课堂

《桂林山水》描写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把有关图片、视频等展示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美丽, 这时候, 学生都会饱含热情地赞美着自己的家乡, 充满了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同时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

五、怎样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 自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在自主、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愉快。首先, 要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 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平等的互动平台, 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不再是课堂上的主宰者, 千篇一律、一成不变地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传授给学生知识, 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所在和可能的走向, 对教学活动随时调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要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 实现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的课堂教学, 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展示课堂讨论, 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不拘一格, 不能千篇一律, 教师要放下架子, 摆正自己的位置,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与学生围在一起共同探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轻松愉快的。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 有趣的作业形式

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繁多的作业也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 实施自主学习模式教学, 学生为了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会付出很多的努力, 比如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总结报告等, 因为这些活动是学生感兴趣的, 所以学生探究和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在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对问题的答案, 要给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注重学生独特的见解。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充分地信任和尊重学生, 让他们有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权利, 给予他们充分地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标新立异, 面对另类的不同声音, 教师要以参与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交流探讨。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给予帮助和指导。这样的课堂才会绽放生命的活力, 才能孕育出创新的火花。

(三)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要生活化, 拓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报纸、杂志等都是教学资源, 甚至电视新闻、图表等也可以引入课堂,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也了解了生活, 了解了社会, 学会了生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快乐、温馨的教学氛围, 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以激发学生情感渴望, 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成长的维生素,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摘要: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上的垄断者, 掌握着教学的方向, 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开展都是依照预设在进行, 课堂上不会有大的调整, 因而在这样的课堂上也就没有了生成的问题和一些不确定因素, 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主体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志平, 雷实.语文课程解读[M].湖北出版社, 2002.

[2]李吉林.情境教学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王君.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9

一、导语精妙??抓住人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开始, 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 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 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生机盎然, 充盈着美的气息, 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如我在上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我们先来猜一个字谜 :“酉时下大雨”, 大家试试看, 是哪一个字, 学生兴趣盎然, 一下子课堂就活跃了,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 反应较快的同学运用谐音就猜到了是“酒”, 我因势利导, 继续引导, “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 尤其我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 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名诗佳句, 同学们能否举些例子?”学生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纷纷举起了手, 说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我继续引入, “这样看来, 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 当你举杯的时候, 你会想起家乡、父母、欢乐、悲伤……看样子, 酒常与某种情感相连, 那么李白借酒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一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这样导入, 就像是一块磁铁,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 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

二、运用媒体??渲染气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创设语文情景, 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 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 都是反映社会生活, 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 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短歌行》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曹操画像, 讲述曹操一生的经历, 播放《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画面, 使学生充分感受形象。借助图片, 可以把人物精神具体化、形象化, 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音乐对渲染情境、创造气氛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再播放配乐朗读, 又不失时机地把学生带入情境中,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参与表演??洞察内涵

新课程的理念, 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为他们营造环境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 全身心地参与。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有时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学生想象并模仿焦仲卿、刘兰芝以及焦母和刘兄的神态、动作、语言等, 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跃在全班同学面前, 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 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课前三分??尽展才艺

在每堂语文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 或演讲、或朗诵、或高歌一曲, 一天一个话题, 传学生心声、扬学生鸿志、抒学生情怀、发学生所思。我再做个小结, 或评价、或借题发挥、或幽它一默。于所悟、所感、所笑中拉近彼此悬殊的心, 让平等与真诚永远回荡在语文教学之中。如最近我们上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每堂课前都有一位学生事先在黑板上写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一上课就像老师一样给大家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上台的同学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其他同学在潜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 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了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 一堂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 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 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 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 有如咀嚼干果, 品啜香茗, 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的结尾, 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 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 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效果。如上完《陈情表》我是这样结尾的:《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你们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是友情, 深深憧憬的是爱情, 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作者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 有所行动, 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最后, 请同学们一起再一次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体会作者催人泪下的真挚情感!

六、教态亲切??尊重学生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心交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鼓励。情感教学是生命课堂的支柱, 真诚的微笑是建立融洽和谐师生关系的良药。带着微笑进课堂, 学生少了压抑、焦虑;多了乐观、自信。学生就会身心放松心情愉悦地去学习。把心向学生敞开, 让每一位学生从老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师爱和鼓励。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就像是一篇流淌着诗情画意的散文诗。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 它是创设活力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情绪饱满, 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富有激情, 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 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 充分显示出教学语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每一堂语文课我都会带着微笑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总之, 创设新课标下高中语文的有效生命课堂还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们不断探索。当我们教师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工作, 饱满的激情投入课堂, 抑扬顿挫的节奏调控教与学的活动, 用真爱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与心彼此沟通的桥梁, 以终身学习的态度和学生达到共勉,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塑造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时, 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构建生态课堂 彰显语文生命活力 篇10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

1.生态课堂是平等与民主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生态课堂首先要做到平等与民主。一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让课堂成为平等的生命体的对话和共同生长、成长的场所。二是要充满爱心,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师生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 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使课堂更具有“人情味儿”, 激发学生潜能。

2.生态课堂是自然与和谐的课堂

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说过:“教育者只能以儿童的先天素质为起点, 按其内在法则, 帮助儿童成长。”我所追求的生态课堂, 是一种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状态, 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安排学习的快慢, 张弛。生态课堂的和谐包括环境和师生情感, 关注学生的愉悦感。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 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比如情境导入等, 尽可能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教师用饱满的情绪带动课堂, 用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 用生动的言语来传递情感, 用热情的微笑指导帮助……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和思考的空间。

3.生态课堂是简约和丰盈的课堂

生态讲究低碳, 同样生态课堂追求简约。教育名家王鹏伟呼吁:“语文教学呼唤简约主义。”“简约的结构, 深入的对话”, 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 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这里的“简约”不等于“简单”。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 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 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简约的课堂就是要以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 去体现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单就一节语文课而言我们的简约体现在简明的教学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设计、简洁的教师语言、简约的辅助教学手段等方面。“丰盈”不是“复杂”, 它是指语文学习内容的广博、学习方式的多样、学习活动的丰富, 用丰盈的语文润泽孩子的生命, 帮助孩子“审美地活着”, “诗意地栖居”。

4.生态课堂是探究与生成的课堂

生态课堂中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核心。“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 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用脑思考、用心感悟, 自己“生产”知识, 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 通过指导、创设情境, 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激发生成, 要适时关注和处理生成, 让课堂预见性生成和非预见性生成成为激活学生思维、落实学思结合教育原则的重要途径。重视课堂朗读与讨论, 读中感悟也正是一种体验的方式。

5.生态课堂是开放与灵动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包括资源丰富与开放、方法开放与选择、问题的多维与开放。要使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选取,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内化、体验与生成等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促进潜能释放及个性成长。开放的课堂是时空的开放, 包括教学内容从生态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放的语文课堂, 还包括思想的开放、心灵的自由、感悟的多元。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 呵护学生闪现的创新火花, 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多元感悟、个性体会中凸显语文课堂的灵动。

二、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抓住生态课堂基本元素, 努力进行语文生态教学环境的创建, 重视生态教学过程的建构, 强化生本化评价方式的探索。

(一) 创设课堂的人文环境, 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平等有效对话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充实, 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生态课堂更看中教学环境。构建“生态课堂”要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包括教室布置, 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合理增设音乐或图画元素等情境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升华情感。当然, 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应该是简约的。

(二)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 推动有效教学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 课堂结构, 可以采用模块教学, 课前自主预习、问题引领;课堂上整体感悟、重点研讨、拓展延伸。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1.领受阶段。包括课前自主预习、问题引领及课堂整体感悟部分。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 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 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当一次新课开始前, 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预习作业, 在规定题型、最低量化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内容, 并提出1-2道具体思考题。课堂在整体感悟环节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 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过程及时作出调整。

2.领悟阶段。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和核心环节或阶段。包括重点研讨部分, 这是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 是“精读”。把时间教给学生, 通过朗读、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 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 质疑问难, 获得知识。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理解文本, 形成自己感悟并适时准确表达。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 尝试体验, 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3.提升阶段。主要是结合拓展延伸部分。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 学会迁移, 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 以及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尊重个性感悟常常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 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 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

(三) 运用多元、延时评价体系, 促成学生个性发展

美国波帕姆教授指出:“合理的教育决策依赖于教育评价的准确性。”生态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 技能的理解掌握情况, 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与发展, 使我们的评价溢满生命成长的气息。

正确运用多元、延时评价是“生态课堂”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势利导,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个性张扬。可以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以延时评价为主。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形成与释放, 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生获得个性发展。

语文生态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发展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提供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氛围, 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所谓生态课堂, 是指用一种简约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 指导课堂教学,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课堂追求。本文围绕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及构建尝试作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生态课堂,内涵要求,构建尝试

参考文献

[1]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第5期

[2]王金艳.对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32期

略论小学语文活力课堂的构建 篇11

小学语文 情境创设 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真正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课堂动起来。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

作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互相交流的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是学生的阵地,学生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课堂上,他们质疑,他们提出问题,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组成小组互相交流,他们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提出疑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间互动,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機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学生真正融入了学习过程,也主动走入了知识殿堂之门,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一、动情———课堂活力的触发器

小学生的情感表现比较外露、激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的情绪体验具有易感、兴奋性的特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把这一活力资源与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机的整合,一个富于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便立刻呈现在你的面前。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往往具有综合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幻灯、多媒体课件、录音、挂图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龙的传人》时,我一边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书中龙的图案,一边播放《龙的传人》这首歌,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好看呀”“太漂亮了”。龙的图案、龙的饰品、龙的艺术……呈现了“祥和幸福、欢腾自由”的景象,龙的身影游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龙的形象扎根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学生们对自己“龙的传人”身份的认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能善于激发孩子们的热情,让孩子们在奔腾激荡的内心情感的引领下,完成一节语文课的学习,其效果肯定比呆板严肃的传统模式要好得多。

二、动脑———课堂活力的燃烧室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善于让学生动脑,这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真正自主有效地“动脑”,教师就必须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要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动脑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不妨多一些创造性的设计。如在教学古诗《峰》中,我根据“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启发学生想象着说一说,假如你就是诗中描绘的蜜蜂,整天辛苦忙碌,采得百花酿成蜜最终是为了什么?真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出人意料的问法,顿时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同学们纷纷动脑思考起来。最后,不但学生能给出不同的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而且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尝到了动脑思考的乐趣,培养了动脑思考的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动脑创新,教师也应该学会创新。

三、动口———课堂活力的加油站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说什么,问什么,都表明他们在独立思考。因此,课堂上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放下教师的威严,平等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动口,积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更为重要。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说话能力,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我们必须多提供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努力创设、营造宽松、和谐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在说中磨练语言。动口说话训练,既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满足学生说话的愿望。从而使学生说话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篇12

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需求, 以真诚的情感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感化学生。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力求做到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邓稼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 而且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内容枯燥,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于是, 我剪辑播放了一段“广岛原子弹爆炸实况”的视频。在播放视频的同时, 我结合情景深情地讲述课文的背景。这样, 视频媒体与教师的声音媒体一下子就把学生和文本的距离拉近了, 既使学生理解了邓稼先科研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又使学生认识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又如,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三单元的内容, 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涉及日月经天、江河大地、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在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朗读教学, 可以采用配音朗读, 在朗读时为学生配上一段适宜的音乐, 就可以使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音乐在教室里弥漫, 可使读者入情入境。自如的声音, 悦耳的语调, 生动的语气, 传入耳鼓, 那深邃的思想内涵, 高尚的情操, 美好的憧憬, 以音乐为媒介, 也流进听者的心田, 激起生动的美感愉悦。

二、把疑问带入语文课堂

每堂语文课, 都可以看成是一部短戏, 学生“唱戏”, 教师搭台。要使戏演得出色, 就看教师能否导演好这出戏。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时而是导演, 时而是演员, 时而是观众。如果教师总是在课堂上自导自演, 让学生从当观众, 那么, 教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所以,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上文言文时, 让学生自主结合注解读文章, 画出自己不解的地方待质疑环节提出, 再与同学或教师共同探究加以解惑。这样, 学生既动脑, 又动口, 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活跃起来了。而且, 学生的质疑往往也会有新的发现, 这就为培养其创新思维打下基础。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 有一位学生就课文中“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句提出疑问:其间相隔几百年, 穿着打扮怎么可能会一样呢?当然, 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如此一来, 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了,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三、出色导演语文课堂

语文课本内容丰富多彩,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 或者只会对照课本内容作空洞、乏味的讲解, 想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本内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故事情节较强的文章, 如《皇帝的新装》这一课,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感悟课文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课本剧, 扮演皇帝、骗子、观众、小孩等等。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 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一课除了片段表演以外, 还可以续写结尾。如皇帝穿完新装后, 当他知道自己被骗后, 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还开放了学生的思维。又如, 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天资聪慧还是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这一辩题让学生辩论。学生在辩论过程中, 问题解决了, 认知提高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变换了角色, 学生成了主角, 教师成了配角,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活动, 如“即兴演讲, 说说自己每天最想说的话”;综合性学习时, 办个“手抄报大赛”, 学生自己评出最佳版面奖, 并及时奖励;诗歌教学时可以举办“朗读会”;古文教学时, 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段落背诵;教学情亲话题的文章时可以教学生唱感恩的歌……这样的课堂既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等等。

四、让反思跟随语文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除了以上做法以外, 语文教师的个人素养也很重要, 如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幽默的教学语言, 能写一手规范的汉字, 等等。还有, 作为语文教师, 上完一堂语文课后, 我们一定要认真教学反思。如上《恐龙无处不在》这篇科普作品时, 为了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把握大意, 我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请问本文说明对象是否是恐龙呢?这个问题一问, 学生的看法就有分歧了, 大部分学生认为不是恐龙而是板块构造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说明的对象是恐龙, 板块构造说是在说明恐龙无处不在的原因。我则做了这样的引导: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有关恐龙还是板块构造说?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恐龙, 因此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板块构造说。不知是因为摄于教师的下定结论, 还是感觉到支持自己的人太少的缘故, 原来认定“对象是恐龙”的学生也不做声了。可是我细心观察他们的神色, 就知道他们还心有不甘, 对我的解释并不满意。课后, 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发现自己的解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于是, 在另一个班上课, 我依然这样设计问题, 他们依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但我不急于定答案, 而是让学生再认真细读文章, 概括内容要点, 从文中悟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特别是抓住第一段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与最后一段的“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运动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与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两句话进行理解, 这样使一部分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部分学生也恍然大悟。这一切都归功于反思。可见,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总之, 中学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很多的美学因素, 怎样使学生喜欢语文, 并在语文课中愉快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让课堂更开放、更有活力,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的学生更期待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苏锦萍.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陕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3 (12) .

上一篇:广西旅游人才培养对策下一篇:违反会话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