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课堂活力

2024-10-22

焕发课堂活力(共12篇)

焕发课堂活力 篇1

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说过:“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 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 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也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课堂,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合作、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全面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然而, 由于广大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本身素质限制, 常常忽视课堂互动与教学交往, 使学生的表现欲逐渐泯灭, 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慢慢地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即使课堂上存在互动与交往, 但仍然显得单一、不公平、不适度。

单一主要表现在:形式单调, 师问生答。目前, 我们的中学课堂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 而对于学生和教师间的交往以及学生和学生间的交往, 小组间的交往仍然比较缺乏。究其原因, 主要是传统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换过来, “师道尊严”的思想仍然存在, 仍然要求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服从。加上教师本身对课堂调控能力的担忧, 怕课堂上“出乱子”而限制了互动与交往。

不公平则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反复被提问, 而有的学生却长期遭冷落。教师往往比较注意那些性格外向、思维活跃或成绩较好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后进生关注较少。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会用较长时间进行启发引导, 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缺乏耐心, 较少给他们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不适度主要表现为:内容偏颇, 要么太难, 要么太简单, 多浅层次互动, 少深层次互动。在课堂教学互动中, 我们常常听到“是不是”“好不好”“是这样吗”等的提问, 把平等互动化为机械问答, 缺乏教师对学生的深入启发与追问, 也缺乏学生对教师问题的深入思考。

针对上述情况,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 更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互动课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变革单一的课堂结构

45分钟的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 要自始至终保持高度注意和紧张思维是很困难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他们的注意力至多可以保持20分钟。超过这个时间, 注意便会不由自主地离开客体。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安排时, 要注意学生的这个具体情况。在课堂教学中, 要讲究课堂组织策略, 主动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互动, 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参与。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适合于学生表演的课文, 可以让学生担当其中的角色进行表演, 用这种方式诠释课文内容和情感。例如学习阿历克斯·哈利的《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 教师可就文章里的动作描写与人物对话安排角色进行片段的表演, 并针对人物动作描写与对话的作用进行讨论, 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激发自我表现的热情。对于课堂上临时出现的教学契机, 教师要善于捕捉并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 叶澜教授认为, 课堂具有生成性, 不能完全预先设计。如在学习沈致远的《科学是美丽的》一文时, 当学生读文章读到“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这句时, 有学生说:科学也是丑恶的。我即时调整教学思路, 将班上学生划分两组, 并组织辩论。虽然正方有优势, 有课文内容作基础, 但反方也不逊色, 纷纷举出实例, 如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导致的灾难、被不良生产者利用而危害消费者生命安全等等。当然, 对于反方观点我虽没正面否定, 但引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去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 既调动了他们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语文课上有了思维、情感、言行的“互动”, 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宽阔空间, 语文学习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合理的期望能够使学生产生自我效能感,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 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教师对学生要有乐观的态度,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及时地鼓励学生。

笔者任教多年, 觉得每一个班里多少总有学生不想与老师甚至同学交流, 课堂上也不愿意发言回答问题, 其中不乏会却不想回答不想表现的;有些虽然发言了, 但声音却小得跟蚊子叫一样, 根本就听不到。记得我任07级商务英语专业班的语文课时, 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学生, 我让她起来回答问题, 我是看到她嘴巴在动, 但听不到声音———她的座位还是第一排呢。我鼓励她说出声来, 大胆地把想法说出来, 但最终还是听不到她说话的声音, 没办法, 我只能让她坐下, 正准备就这事谈一下, 话刚开头就看见下面有不少同学在摆手示意我别说, 从她们的反应我更意识到了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 但我继续把话说了:“不管你的发言如何, 有没道理, 都应该大声地表达出来。说得对说得好, 同学能从你的发言中得到启发;说偏了或是错了, 也没关系, 这样同学老师可以帮你, 互相学习嘛。”然后我就继续上着课, 我看到下面摆手示意的学生松了一口气, 估计她们是以为我要说批评的话。下课后, 我没有走出课室, 我先找同学了解情况, 知道这是一个基础特别差, 不敢抬头说话, 极少与同学沟通, 特别自卑的学生。我看到她在座位上, 于是, 我走了过去, 低声跟她交谈起来, 鼓励她要多与同学说话沟通, 要克服课堂上不敢说话的困难。虽然她仅是低声回应或点头, 但也许是她感受到了我的亲切与鼓励, 在后来的一次课前抽查背诵中, 她主动举手要求背诵, 她这样的举动也许太出乎同学的意料了, 在反应过来后, 课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她也大声地把课文背诵出来, 虽然语音不够标准, 但她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 勇敢地迈出这一步已很难得了, 于是班里再次响起了掌声。试想, 如果当时我弃之不理, 这位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就真的不敢开口说话了。因此,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特别要多关注并鼓励不善表现的学生, 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找回信心, 参与互动, 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营造活泼和谐的互动氛围

良性的师生关系, 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首要条件。建立一种生动活泼、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特别是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只有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从而在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里表现自我, 发展能力。

如我在讲授文言诗文类的课文时, 过去一般要用两三个课时, 其中不少时间是以串讲的方式讲解字词, 而现在教授此类课文, 我改变了教学方式, “课堂上, 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 让自己少说一点, 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叶澜语) 。因为现在网络资源丰富, 不少基础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与网络平台学习掌握, 因此, 在学习课文之前, 我会明确布置预习任务并说明完成流程与奖励办法。因为有充分的预习准备与明确的奖励措施, 课堂上, 学生踊跃发言, 他们非常认真地给我讲解并将整理好的文言字词一一的呈现了出来, 这远远超出了我整理的范围。课堂上气氛极为活跃, 我听着他们的讲解, 有时还会带着疑问发问, 引发思考, 加深理解。过去的课堂是鸦雀无声的, 学生只是埋头记笔记, 毫无反应, 我的讲解既费力又费时, 而当我对重点字词进行提问时, 学生的眼神又是迷茫的, 口干舌燥的我只感到一种失落与无奈。而现在, 我从学生们跃跃欲试的表情中看到了生机, 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

因此, 我深深地体会到要营造生动活泼、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 作为教师, 要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去, 做学生学习的陪伴着、合作者, 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 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 绝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 增长智慧和能力。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要努力变革单一的课堂结构,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营造活泼和谐的互动氛围, 精心设计互动内容, 积极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交往的互动课堂,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 为他们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 .陈新巧、赵书超.课堂交往:生命化教学的启动与展开.教育探索.2007.11:15-16.

[3] .张卫卫.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浅析[J].新课程研究.2008.03:8-10.

焕发课堂活力 篇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基础教育的灵魂。还什么,——时间、空间;为什么还,无需赘叙;怎样还,却是一个关系课堂生命力质量和效益的关键问题。因为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场所。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因此课堂就要真正成为一种探究、发现、创新、成功的体验的历程。我就此作了一些试验和尝试。

1.课堂准备:不妨蹲下来

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的最佳手段,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去主动认识客体,在认识客体中最终掌握方法去进行再创造。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不妨蹲下来,设身自己是学生,改传统的以“教”为核心的教学设计为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的同步推进。教师要做好学习方法的示范,有针对性地设计学法训练;在各个环节上指导学生,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方法要求,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作为认识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形成学习方法——掌握运用——强化迁移的链式结构。

2.课堂引导:明目的,教方法

要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意识,自主思维、自主学习,首要的必须结合学科特点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规程进行训练和实践,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语文的学习,一般 包括预习、赏析、拓展等常规程序。预习时一般按“读——查——思——写”四个步骤进行自学;赏析则要求学生围绕“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三方面理解、欣赏课文内容、手法、构思等技巧,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拓展,则要求学生从拓展的途径、拓展的方式、拓展的最终目的等方面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丰富知识,提高辨析、比较能力。

3.课堂生活:与生活世界沟通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3

教育的全部意義在于塑造人,其终极目标就是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即主题人格的整体丰富与完善。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关系到人的生命发展的基础学科,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过程中应重视主体参与。自主创新学习是建立在人的独立性上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享有人的价值和尊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能独立进行学习活动,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大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使学习活动成为他们真正乐意的生活。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册第五单元组的第二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逻辑性很强,语言优美、平白的科学小品文。文章旨在让少年儿童从小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善待自然,珍爱地球。这篇说明文,分四部分介绍了有关地球的一些知识,说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课文在叙述上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很好的体现了“按一定顺序写”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课题《只有一个地球》清晰的点明了课文内容,透露了文章旨意。从高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心理特征出发,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过去学到的语文基本功进一步实践和运用,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落到实处。我采用了“以题统文,引珠串线”的方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学习上的自主创新。

一、循题理脉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课题就是文章的刚,抓住题眼,启发思维,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教学一开始,我从课题入手:读了课题,你能体会到什么?这样提问,旨在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推测文章思路结构、大致内容,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审题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去实现自主创新学习,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潜力。但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看似很认真,下课询问却又不懂。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不强,课堂上只习惯于以听为主的学习方式,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以及我国教育工作者总结出来的“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尽管方法各具特色,其实质都是以学生自主参与为标志。可见,要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创新学习,必须要由主体的主动参与。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参与机会;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动机;尽可能让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设计了一段录像:在茫茫的宇宙中,地球披着水蓝色的纱衣,是那样的晶莹透亮。学生就像置身在宇宙中看到了美丽壮观的地球,内心一定会充满自豪之情和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动机,激发出学习的愿望。然后再初读课文,从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条理,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而鲜明的印象。从而对理解全文起到刚举目张的作用。

课题《只有一个地球》既写出了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也揭示了中心。整篇课文一层一层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号召,条分缕析,说服力强。教学中,我采用学习小组互助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体会。我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只在关键处作适当的点拨,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一步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讨论中分辨事物,既可提高认识,较好的揭示课文的中心,又可领悟到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了多向交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学得愉快、热烈、主动,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扣题知意 诱导学生质疑释难

古语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中就应以“疑”即“思”,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并能通过解疑的过程,创设自主的学习时空,启发学生创造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还可以使学生彼此触发,积极推想,激发创造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培养创新力。教学中,我紧扣课题,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获取知识。

在学生细读课文第一部分时,当他们从课文中体会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关系后,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觉,谈一谈地球到底大不大。这一环节的设计将调动起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而后提出:让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它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读书的方向明确,读书的主动性高。通过阅读,可以发现作者在这一部分中抓住了地球的一些特点,采用了对比、举例、列数据、比喻等说明方法;通过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科学性、陈述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和通俗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于是,教师也就起到了沟通作者思路和学生学路的作用,教给了学生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样,在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协调运行,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主导与主体的潜能。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获得,形成了和谐的“导”与“学”的双边活动。

三、据题延伸 鼓励学生独立实践

教学研究表明:好的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通过实践活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所,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这片狭小的天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去感受生活,在实践中领悟,去寻找创新的灵感。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社区进行环境现状、环保意识的调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或是进行阅读相关图书资料,用具体例子说一说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并谈一谈怎样精心的保护地球。在课堂的汇报与交流中,同学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喜悦。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向外的思想表达,这两个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写结合,相当益彰,也就是以读为基础,从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突出重点。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写出读后感,把自己想对地球妈妈说的话写下来,或是给破坏环境的人们写封信。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自觉的环保意识,还实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4

一、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用最简捷的方法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可从创设情境着手,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直线和线段,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我们一起到“线王国”去参观一下。然后出示多媒体画面“线王国”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一切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线组成的, 在欣赏中感知线是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然后请学生将不同形状的线按曲、直或其他标准分类, 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被激起, 师生就可一起进入新知识的探究讨论中。还可通过另一种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如请学生拿出自备的一根线, 告诉学生:“每个人实际都是天生的小创造家, 用你手中的这根线, 你能围成什么图形, 请试一试。”这样, 在每个学生的手底下肯定能变幻出各种用线构成的图形。由此再引导学生:“你有什么办法使你围的图形成为一条直线。”从而进入到认识直线的教学中。

再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关键是数位顺序表及数的组成。如何掌握数位顺序表, 可先请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最后选出最好的办法。如可伸出右手, 手心朝下, 从右边起, 小指代表个位, 无名指代表十位, 中指代表百位, 食指代表千位, 拇指代表万位。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地边看手边学: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个位……这样课堂上充满热烈的气氛, 学生怎能不激情进发, 活力四射!

二、互助合作, 激活小组化活动

充分的课堂交往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活跃思维, 形成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只要适时而又充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强度。如教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可分组进行, 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观察, 边看边想:相邻两个数间是多少厘米。掌握后动手量组内准备的小物体 (铅笔、橡皮等) 的边长是多少, 再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当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后, 教师可拿出一片树叶, 请学生观察。在小组内讨论该怎样量, 要注意什么, 并动手量, 看小组内大家互助合作的效果哪组最好。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要多留给学生时间, 而不要急于评价, 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而且在互助合作、讨论中深化概念, 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鼓励质疑, 求新求异, 对比辨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 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使学生内心感到学数学是很有乐趣的。如二年级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根据下面所给的四个数, 你能编有余数的除法试题吗?能编几道就编几道, (1) 3、4、7、31。 (2) 5、7、9、52。 (1) 中可编两道:31÷4=7…3、31÷7=4…3。 (2) 中教师故意想当然地写出52÷9=5…7, 52÷5=9…7, 然后反问学生:“是这样吗?”有些“小马虎”会上当, 而更多的学生则瞪大眼睛, 细细观察, 接着纷纷举手, 甚至脱口而出第二道余数7大于除数5了, 不符合要求, 其他学生也频频点头称是, 最后全班学生都达成了共识。在学习中, 学生质疑问难, 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疑”是学习的需要, 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 而敢于质疑则是一种精神, 意味着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求新求异。如学了口算56+38, 除了原来的“56+30=86, 86+8=94”的方法外, 还应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算法, 如“50+30=80, 6+8=14, 80+14=94”。这样注重算法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求新求异。

四、重视实践活动, 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如通过移动火柴棒不仅可使学生认识各种图形, 而且在摆放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可比比谁摆的图形最奇妙。也可利用七巧板拼出房屋、鱼、小兔或其他图形,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图形。再如, 教学“倍”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引入, 教学各类应用题, 可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 使学习化难为易。教学“克”的认识更要重视直观操作, 要实实在在地称一称, 用手掂2分硬币感知, 用秤称出1克豆并数一数粒数, 再拿出学生自备的其他豆 (赤豆、绿豆) , 先估计几粒大约有1克重, 然后用秤称一称, 看谁的估计能力强。这样, 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他们实践能力和估算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发掘思维的闪光点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5

神农镇团东小学

张瑞芳

时光荏苒,转眼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十个年头。而我也已担任了整整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从事这一平凡职业,让我由衷地庆幸。对新课程,我走过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的心路历程,我体会到了当教师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当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乐趣。我很高兴能与新课改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与新课改一同成长。身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

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造力,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语文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师就成功了一半。”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情绪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浓厚的兴趣会像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学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兴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只有学生真正的“爱”上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产生一种愉悦感,我们的教学才有效。因此,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语文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其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这样老师与学生都会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加强直观教学的作用。鲜明的图象、悦耳的音乐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掌握好使用的最佳时机,并力争取得使用的最佳效果。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具体做法是:

1、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作为课程,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园内的满园春色。当我刚提出问题时,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冒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春色画下来?”这句话提醒了我,作为小学生,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去描绘出他们心中的满园春色呢?于是我立即采纳了这位学生的建议,并让学生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画好了。我让部分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大家那一张张兴奋、满足的小脸,看着一幅幅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鲜活的潜力。

2、师生共同教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

如:在学习生字时,为了让学生轻松识记字形、字音,我让学生们自己编字形儿歌,谁编得好,就采用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来教大家。这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纷纷开动脑筋,编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儿歌,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潮流,我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学生集体评议,可以补充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

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老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希望„„”等这些题目畅所欲言,大胆地对老师提出要求,做出评价。教师则通过评语使自己得到一些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而且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着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营造一个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例如,我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采用 “情境创设法”。在

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学习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这一篇叙事散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这样的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学生的见解,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真正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主人。注重自主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学生的

发展才能有个性。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发展交给学生。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

再以《孔子游春》一课为例,当课临近尾声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当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水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水发起威来,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个同学刚说完,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飞跃,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如清冽的山泉汩汩而出,滋润着他们活跃的心田。我想:新的课堂教学不就是这样吗?只有学生主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课堂才显示出它原本的活力与生命力。

优化课堂教学 焕发课堂活力 篇6

面对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改变其现状,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真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反复思考后认为,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效率,推进素质教育,即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和优化教学方法。

1 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它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学目标通常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等三方面定向功能,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不仅要求教师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难点、关键的知识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有所发展。这就要求目标要具体、多样、尽量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求教师正确认识和准确划分学生类型层次,准确恰当地制定教学目标。

2 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要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特别是电教手段的广泛应用)。同时把握好两个原则:第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完成任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尽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同,内容更是不尽相同,但鉴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其教学环节应按: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探求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的程序进行。优化复习铺垫: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复习旧知识的目的在于对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具有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从“温故”出发,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追求欲望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从新知识相关联的若干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思考性强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从而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

3 优化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在整个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一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境界,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防止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拉硬套,牵强附会。(2)导入对学生接受内容要有启发性,以便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3)导入要有趣味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高。(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要使新课的开始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象磁铁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5)导入新课的时间不宜过长。导入只是课堂的一个开头,它的作用是为教学打开思路,不能喧宾夺主。为此,要优化新课导入,要精心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真正做到“导情引思”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

4 优化新知探求

新知探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感知方法的主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要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教师在启发引导时,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上设疑,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凭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新的问题、陷入了迷惑不解的困境时,这既是新旧知识发生矛盾的焦点,又是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的最佳情境,更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良好契机。(2)整个新知的探求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学生是探求新知识的主体。凡是学生能回答的由学生说,说不完整的让学生间互相补充;凡是学生可以做实验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去做;凡是学生自己能归纳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凡是可由学生评价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指路子、出点子、想法子,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实践、积极探索。(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思想方法的提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4)要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要讲究情感化和艺术化,学生的积极情感主要是在教师情感的影响、诱导下产生的。为此教师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从而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5 优化巩固练习

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对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巩固练习要遵循以下几点:(1)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2)练习要及时,使学生对当堂所获得信息反复循环,实现记忆层次的转化(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练习要有层次性。(4)练习要多样化,为巩固概念,选编基础变式题;为纠正差错选编判断、选择题;为拓宽思路,选编多变、多解题等等。同时,练习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口答、笔算、抢答、板演等多种形式激发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效率。(5)练习中要有反馈。没有反馈的练习是盲目的练习,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特别是在学生板演练习前,教师要有预见、有意识地让能充分暴露练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或失误的学生来板演,通过反馈再次强调、纠正,真正起到课堂练习的效果。

6 优化归纳小结

课堂小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内化,将所学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归纳本节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张奠宙教授以学生独立学的程度为标准,提出五个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每一基本模式都有它的特点、适用范围。一节课内也可以有多种教学方法,不必基于某一固定模式。如引入概念时,可用归纳法;探索公式时可用发现法;知识巩固时可用讲练法;容易混淆的内容运用对比法等等。这要求每位教师就必须广泛涉猎各种教学方法,了解和掌握其特点及其适用范围。在教学实践中练习运用自如,必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和质量。

让化学课堂焕发活力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教材,教学模式,问题情境,实验教学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少自我意识,其创造性、创新意识受到压抑。现代教学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故应采取有效可行的课堂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旨在抛砖引玉,谈谈在教学中采取哪些“做法”才能使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准确把握教材

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习起点及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用好教材时应注意:

1. 仔细研读教材,主动驾驭教材。

教师应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知识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念驾驭教材,多问几个为什么。

2. 合理地确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难度太小,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困生和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适当难度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二、建构学生有效参与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而成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有效参与是指在教师引导下的参与,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研究中外有关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教育思想的前提下,借鉴先进经验,探索符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教学模式。模式结构如下:

教学模式操作要点:(1)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教学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特别是教师要以情激情,以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尊重、要求和期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2)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思维参与。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里已经具有了某种认知结构,其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新知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在认知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学生在心理上的这种认知冲突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心向,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因此,教师激发学生“思维参与”的一个重要策略是:相机设疑,巧妙提问,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需要。(3)方法指导,自主参与。任何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对参与方法的要求,教师要就不同的参与方法给予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参与方法,具有最基本的参与能力,才能自主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发展参与能力和形成策略,并能将策略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提倡问题教学,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教学的课堂讨论和研究中,逐步形成一种学习方式与学习品质。教师也要注意设计问题,在充分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交流与探索提升和生成新的问题。问题不能只按语言表达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采用多种方式呈现,使学生始终对问题感到新鲜和奇特,不断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另外,教师呈现问题时,不能欺骗学生的眼睛和心灵,不论语言呈现,还是情境呈现,都必须做到真实,使学生感到自己接触的问题是接近现实生活的,而不是在研究和探索虚无缥缈的东西。

例如在“钠的性质”一节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自主参与课堂教学。问题如下:(1)你印象中金属的物理性质是什么?钠的物理性质主要有哪不同?(2)在钠与水的反应中,你是否能观察到有关于钠的物理性质的现象?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验证?(3)把同样的一小块钠分别放入装有水和盐酸的小烧杯中,哪一个反应更剧烈?(4)将一块钠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5)钠放置在空气中与在空气中燃烧产物是否一样?怎样验证?(6)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的掌握及学习的方法中你有什么收获?

四、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高中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取代的。化学实验中的化学现象新奇生动,引人入胜,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解决实验教学与课时紧的矛盾,新课的课时紧任务重,必须有选择地、精致地、有重点地开展学生实验。

2. 改演示实验为合作实验,比如:盐类水解的实验,可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几组学生分别测定7种溶液的酸碱性,然后汇总,既省时、快捷,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教材中有关烯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若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课堂教学改为探究性实验,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理念,成为改革的先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好新教材,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走到学生中,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效课堂教学应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学生持续、有效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优化课堂教学 焕发课堂活力 篇8

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教育当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中,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是一门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对于初中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因此, 积极研究和推进中学数学教育研究, 具有极为时效性的意义。那么, 怎样优化数学课堂, 使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活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 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优化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 就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学习效果, 或者说是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 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先决要素, 就像是走路要有方向和目标一样, 教学目标也在指示着教学的方向。在教学前, 教师一定要制定好一节课教学的教学目标, 而且要切合实际, 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这是对一个数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要注意几个问题。

1. 有效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教师要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入的分析, 把其中所有可能要涉及到的问题考虑全面, 反复推敲, 分清楚知识的分布环节, 详略情况, 而后才能制定出教学目标。当然, 教学目标不是制定一次就能够完成的, 第一次制定的只能算是初稿, 而后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仔细的研究, 找出其中不完美的地方, 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帮忙进行指导, 修改完之后, 才能定稿。

2. 注意教学目标的陈述的准确性。

有的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 往往把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弄混淆, 分不清二者的关系, 还有的教师把二者混为一谈, 认为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要求, 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认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不能把教学要求当成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只是教学当中的一些要求, 即该怎样做, 不该怎样做, 而不是一节课要完成的目标。例如“了解”就属于要求的范畴, “理解”就属于目标的范畴, 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 用词一定要准确, 分清楚二者的区别。

3. 要保证教学目标定位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注意是否能够有效地完成, 目标既不能太大, 一节课实现不了, 也不能太小, 只用几分钟就能完成, 剩余的时间就不能合理运用, 而且制定的目标要保证全班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 并且当堂完成, 还要进行检测, 以查看学习效果, 千万不要使课堂教学陷入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学当中, 使整个教学过程环节错乱, 完不成预定的目标。

二、要优化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 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使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合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是保证教学过程圆满完成的基础。在教学中, 有很多教师教学节奏掌握不好, 使教学环节打乱了原来的计划, 应该占用时间较短的环节却占用了较长的时间, 使重点教学环节因为时间紧张而不能充分地进行, 或者根本没有时间进行, 这样整个教学环节就被打乱了, 造成了整节课教学的失败。例如, 导入新课环节, 应该在教学中占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 而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却因为导入环节占用时间太长, 致使后边的讲授新课环节时间缩短, 最后的小结和拓展环节, 根本没有时间进行, 所以一节课就因为导入的环节安排不当, 而使整节课失败, 拖堂也成为必然。

教学环节的优化主要掌握两点:第一,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的空间, 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下, 独立完成任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 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 要尽量使每一个环节符合学生学习知识、认知事物的基本规律, 违反了他们的认知规律, 就是不科学的, 是必然导致教学失败的。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一般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的: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探求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拓展深化, 数学教师在教学环节设计时, 应该按照这样的认知规律设计, 并且考虑到每一个环节的时间, 一般来说复习旧知和导入新课、归纳小结、拓展深化四个环节, 占用时间要相对短一点, 探求新知才是所有教学环节中最主要的环节, 所以时间一定要留足。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气氛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得到指导和建议。教师是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是平等的首席。教学行为互尊重, 教学资源共享, 学习活动互动, 教师对待学生出现的质疑, 不可搪塞, 要珍惜学生学习的结果,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问题的思考, 哪怕是错误的结论和推理, 教师也不能对其否定、冷落, 应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引导、点拨, 并在指导中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三、优化教学方法

所谓优化教学方法, 就是教师在备课时, 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也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主, 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不但教会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教学方法的制定, 要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 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会怎样去学习。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不要墨守成规, 一成不变, 要随着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调整。例如, 要教学某一个公式或定理时, 就不宜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 因为用教师讲解的方式,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 没有新意, 所以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该采用用实际例子, 然后分组让学生自己在组内进行探索, 最后总结出规律和定理的方法, 这样学生对于规律或定理的认识, 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探索之后得出的结论, 所以理解深刻, 记忆牢固, 并且还借此学会了数学知识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探索的学习方法。

精选合作时机焕发课堂活力 篇9

(1) 精心策划准备合作

学生的学习往往受问题驱动, 没有问题就不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目标, 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 精心选择适宜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国外已有的研究表明, “合作学习对许多教学任务都非常适用.当学习目标非常重要时, 学习任务复杂或抽象时, 问题有待解决时, 要想培养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时, 期望学生有高质量的学习成绩时, 需要高水平的推理策略和批判性思维时, 希望学生能牢记所学知识时, 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任务时, 都应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总的来说, 合作学习适合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学习任务, 适宜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例如:有些问题对个人而言较难独立完成, 但又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 这样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 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问题, 相互交流, 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使得问题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样相对于个人独立解决问题变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学完菱形后的一节习题课上, 我出示了一道习题:已知:在△ABC中, ∠1=∠2=∠3=∠4, 你能否判断出四边形AFDE是什么形?我让一个数学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来板演解答过程.他写的过程如下:

因为∠1=∠2=∠3=∠4, 所以AF=FD=DE=AE, 所以四边形AFDE是菱形.他写好后我没有直接讲评, 而是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来评判他的解题过程.

(2) 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合作学习的小组形式、集体目标和团体评价, 这些特征都意味着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加关注学生. 然而, 合作学习必须要以独立学习为基础, 不讲究个体责任的合作学习必将导致责任扩散, 合作小组成为“避风港”. 为了提高个体责任的考察,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 (1) 明确角色分工. 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具体的角色, 可以使责任具体化, 教师可根据各成员的不同特长分别承担以下的角色: 组长、发言人、记录员、观察员等. (2) 随机提问. 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 教师可随机点名提问, 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自觉参与学习. (3) 分解学习任务. 每个小组成员占有学习材料的一部分, 在小组成员分工的基础上, 最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 责任到人. (4) 个别测试. 小组学习之后, 再进行独立完成的测验, 是了解个人学习情况最直接的有效的方式.

(3) 捕捉时机调控合作

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之初通常是很忙的. 在合作学习中, 教师应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观察学生如何活动上, 通过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 由此可以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进步, 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人际交往和小组活动的技能. 根据这些观察, 教师便可有的放矢地介入学生的合作活动中, 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技能. 如在学习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中, 一个小组的四名同学在讲台上汇报合作成果. 甲同学口述操作步骤, 乙、 丙同学依次演示三种位置关系, 丁同学负责总结方法. 这貌似平常的合作, 实际上并非只是个体技能的简单组合, 而是学生思想间的激烈碰撞, 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磨合互补, 达到了理想的学习目标.

在面对具有不同意见的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听取他人的方法, 提升自己的思路. 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 并及时点拨思路;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 还要知道为什么, 使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 为什么不要那样. 当小组活动开展得很顺利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和鼓励.

(4) 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评价时, 要“课堂评价”和 “定期评价” 相结合. 在课堂评价时, 约翰逊等人认为, “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 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 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所以在对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 “小组合作表现”是主要评价手段. 在课堂上, 对小组合作与自己期望相符的小组进行及时表扬, 以巩固良好的习惯. 并让其他同学有一个学习的榜样, 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评语, 或一个被认可的分数, 都会给学生强化自己的管理以暗示, 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不断约束自己的行为, 让课堂有序有效.

在定期评价时, 也要采用合作性奖励结构, 如, 将小组所有成员的平均分、最高分、进步分作为小组成绩作为评估优秀小组的依据. 这样的评价机制将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 把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竞争, 易于把学生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 同时团体的成功又激励学生主动合作, 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0

一、情趣导入, 成功的开始

教师设计精彩的课堂导入, 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乐于思考, 积极地参与探讨, 自始至终参与教学活动, 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当然新课的导入方法应该多种多样, 但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紧密或巧妙的联系。

片段一:《认识年月日》的课堂导入。

第一次执教时的做法:

教学开始, 我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出生日期:1986年11月18日。我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面面相觑, 我一下子急了, 赶紧加一句, 这是一个对老师来说很重要的日子, 猜测一下是什么。学生这才缓过神来, 有人说这是老师的出生日期。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开头让我紧张不已, 也使我对上好这堂课失去了信心, 当然, 学生的积极性也没有调动起来, 整堂课效果很差。

第二次执教时的做法:

我在黑板上写上:1986-11-18, 让学生猜测一下这是什么。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 有人说这是一个日子, 有人说这是老师的出生日期。不仅达到我的教学目的, 更重要的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基本类似的导入, 就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方式从单纯的询问式转化为引导式, 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使得课堂更加有效及有序。

二、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参与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因此, 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在教学的关键处, 不断设计问题情境, 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 从而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片段二:教学一年有多少天。

第一次执教时的做法:

师:请大家看一下2005年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 计算一下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开始计算, 课堂气氛很沉闷, 学生拼命地算, 像是在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 没有积极性。有部分学生还计算错误。也有学生在下面偷偷的玩, 课堂效率很差。

第二次执教时的做法:

师:猜测一下一年有多少天?

有的学生脱口而出365天, 也有学生说200天。

师: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学生很积极地进入思考状态中。

将演算式转化为猜验式, 使得课堂效率很高, 而且学生的参与度也很高。学生觉得计算一年的天数是自己的事情, 而不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一年的天数。有的将每个月的天数相加得出结论, 有的将大月的天数先算出来, 接着算小月的天数, 最后将大月、小月及二月的天数相加得出结论。在学生的各种方法中我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一年的天数。

三、让学生思考, 自己总结结论

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辛苦”的现象, 学生没有兴趣或是不想学就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 加强师生互动,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表面上看, 教师的地位在课堂上变得次要了, 实际上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课堂上学生要唱“主角”, 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尽量留给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合作、交流、推理、论证、质疑和辩论,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情绪等。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 自己总结结论,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引导者。

片段三:记忆大小月的方法。

第一次执教时的做法:

师:老师这里有四句话要送给大家, 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示四句话:要找大月你记住, 7、8两月挨着数, 7月以前找单数, 8月以后找双数。

教师讲解每句话的意思并要求学生背诵。学生很不情愿地背诵着, 课堂秩序有点混乱。在之后的课堂作业中也很明显地发现学生对于大小月的掌握很差, 所以这样的教学效率很低。

第二次执教此课题时的做法:

师:同学们, 观察我们涂的12个月的颜色, 你有没有发现特别的地方?

生:7月、8月都是黄色, 是连着的大月。

师把学生的发言归纳为:要找大月你记住, 7、8两月挨着数。

生1:7月以前1、3、5月三个大月, 都是单数。

生2:8月以后有10、12月两个大月, 都是双数。

师把学生的发言归纳为:7月以前找单数, 8月以后找双数。

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1

关键词:生物课堂;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375-01

新课程改革在推行,素质教育在喊着,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真正的教学实践仍然是在考试标准杠杆下照本宣科。“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受到了质疑,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闪光点”被忽视了。教师面对90后和00后的学生感叹许多,后进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成绩优秀的学生实际上也对学习失去兴趣,究其原因无非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让学生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如果我们教师不认真思考并解决这一难题,必然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生物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帮助学生去感悟、体味生命之真的教育。下面我谈一谈在生物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和感悟。

一、把“生命”还给生物,让学生有兴趣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所以教师应首先应该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中找到兴趣。1、设疑激趣。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在讲到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时,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为什么总是伴随着哭声呢?”为题设疑。2、直观激趣。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呼吸作用"演示实验,将一条小鱼放入含BTB溶液试管中,并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过一段时间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将会发生变化。随着溶液颜色的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不断地被激发。观察形象生动的演示结果,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识冲动,并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积极思考,能很快掌握有关的知识内容。3、情境激趣。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比如我在讲《神经调节》这节课时,我乘某同学不备用棉签戳了一下他的胳膊,结果他瞬间缩手,乘全班同学惊愕我的用意之时,我引入要讲的课题: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他是靠什么察觉到的?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吗?

二、把“生命”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把生命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总结生物的特征时,以学生讨论的形式出现。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但通过集思广益,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2、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探究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 我鼓励学生在实验课前预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如本实验为何要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否采用其他方法?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替代等等。还鼓励学生查阅课外资料,设计相关实验进行探索、尝试、验证。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

在授课当中,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学生在设计中难免有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地方,教师不必急于指正,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纠正,从中寻找正确答案

三、把“生命”还给课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理念,这体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观点。但学生是发展着、活生生的、有个性的人,我们必须尊重他们的差异性。教育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

1、重视学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我任教的每个班级有几十位同学,虽然平时生物学科笔试成绩有高有低,但在生物课堂上都有展示他(她)们自己才能的机会和舞台。如:一部分同学实验能力比较强,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同学的指导者,在实验课上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带领小组其他成员设计实验,选择材料和药品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有条不紊地完成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活动,尽可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才能的机会,潜移默化提高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使他们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2、重视多元化评价,让每个学生得到肯定

教师在学生评价时要善于发现和主动赞赏学生的闪光点。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学生,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赞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及其独特性;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展示的善意和付出的努力;赞赏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大胆质疑,甚至赞赏他们对教师的超越等,充分利用评价的激励意义,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树立自信,奋发向上,走向成功。

生命化课堂的构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任重而道远。我正在努力尝试着,改进着,过去所做的一切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些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我相信“天道酬勤”,付出总有回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加倍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充满新奇感和幸福感,让旨在他们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释放自己的能量,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参考文献:

[1] 濮 涛.在生物学教学中体验生命教育.生物学教学,2006,11.

[2] 王兴媛.让课堂涌动生命之花.中学生物教学,2006,7.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2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 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 能使儿童情绪高涨, 脑细胞活动迅速, 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 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搭设舞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 主角将不再是教师, 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教要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 唱、跳、演, 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 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 朗诵比赛;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要求, 应有不同的“动”法, 使课堂“活”起来。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景,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 创设情境, 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及时评价, 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积极参与做表率, 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 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 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 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对于那些中差生, 我会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 鼓励他们多举手。这不仅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上一篇:服装工效学下一篇:绿化养护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