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

2024-09-16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精选10篇)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 篇1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有效策略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和谐的韵律,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课的《古诗词三首》就收录了唐代吕岩的《牧童》、南宋杨万里的《舟过安仁》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文中的主角都是儿童,描写的都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均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浪漫的天性,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乡村生活的情趣。三首诗词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教学的灵魂所在。那么,如何让古诗词能够喜闻乐见,更生动活泼地走进小学生的心田,让古诗词教学富有魅力、充满活力呢?教学中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使课堂充满生机,焕发活力,并延伸到了课外。

一.抓住关键词,激发想象,体验诗词描绘的意境。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诗词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词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和领悟。而想象又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中,我运用了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先让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动画中理解诗词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轻柔的音乐,加之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开始慢慢沉浸在词的意境之中。于是,我问学生:“来到村居,你仿佛看到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想象丰富,答案各异。当一位学生回答“我仿佛看到小溪旁有一间茅屋,一对老夫妻在茅屋前的小院中说悄悄话”时,我及时地表扬了她,接着抓住词中“相媚好”这一留白之处顺水推舟:“你听到老两口说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老公公或老婆婆,会说些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展开想象,分角色扮演起“翁媪”展开了妙趣横生的对话。学生交流很激烈,慢慢地进入了意境之中,我接着又问: “谁被乡村宁静祥和的生活陶醉了?翁媪为什么会陶醉呢?”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两位老人高兴地喝酒聊天,醉了;有的说农村的田园风光美,老人陶醉了;还有的说老人为家庭的幸福而陶醉了……我借机追问: “陶醉在温馨和谐的村居里的仅仅是老爷爷老奶奶吗?生活中你们看见过这样美好的画面吗?”这样一来,乡村的美景在学生的眼前美起来了,小儿自得其乐的悠闲让学生感到可爱了,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翁媪为什么而醉了。学生完全走进词中所描绘的情境当中去了。景美了,人活了,所有的人都被陶醉了

让学生透过 13 个字,结合表面意思,想象、挖掘更深的内容。正是如此,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是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整个学习过程轻松自然,一气呵成,诗趣盎然。

二.自主表演,感受乐趣,再现诗词描绘的情境。

法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 游戏等激趣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确实大有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表演是孩子们的天性。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运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学生进行角色表演的方法来展示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这样既适合儿童的性格,又让学生感受到学古诗的乐趣。

首先给表演者分配角色,让学生扮演老爷爷、老奶奶、三个儿子,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态,然后进行表演,然后播放音乐,出示诗词,其他学生齐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在表演中,教师适时穿插询问:

“假如此刻你就是那顽皮的‘小儿’,你最想做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反应强烈,完全进入了角色。有的说:“我最想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白云,闻一闻青草的芳香”;有的说“我还想骑在牛背上,吹笛子”;还有的说“我最想到荷花池边,到小溪边去抓鱼。”„„这里我用了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入了村居,成了村居里的一份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体验词人渴望和平、向往安宁生活的情感。这样学生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学起来兴趣高涨,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因为有体验的教学才能深入人心,我想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做中学”吧。

在表演中,学生将对话、除草、织鸡笼、剥莲蓬玩耍的姿势、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细细揣摩,在情境的再现中,不仅把孩童那无忧无虑、憨态可掬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还把一幅一家老小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再现眼前。

三,缘诗作画,激发兴趣,品悟诗词意境之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绘画又是绝大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画,就是缘诗作画。“诗中有画”,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词的绘画美,去探索诗情中的画意。缘诗作画,可以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鲜活化,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教材中的许多古诗都是“诗中有画”,我们可以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在教学古诗《牧童》时是这样设计的:

《牧童》教学片断:

师:刚才听老师诵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草场、绿草、月夜,还有牧童。

师:你真会想象!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来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表达出来呢?(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争着把要表达的画面“补充完整”)

师:好吧!现在请各位小画家动笔吧!(学生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画画,而后进行展示)

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理解诗意,一边用手中的画笔画出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黄昏之后,一位牧童连蓑衣也没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休息了……不知不觉中,学生在绘画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先在脑海中还原诗中的画面内容,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后用画的形式来内化理解诗意,顺其自然。读着、画着、玩着,孩子的眼中、心中,有了自己对古诗词的独特理解,尽管孩子们的笔法还显出些许稚嫩,但孩子的创作、表达是那样天真可爱,充满了智趣。笔随心动,所行之处,趣味横溢。快乐写在孩子们的脸上。

小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情境,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从孩子们的作品中,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不仅体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还体现了课堂的灵动性。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这是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新课程非常注重积累,要增强古诗词积累,提升文化品位,仅靠教材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内联外延,巧妙衔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的积累量一升再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感受童年的快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古诗词中还有许多写小儿的诗,都描绘了他们的天真烂漫,你记得哪些呢?老师搜集了一些请同学们读一读。(课件出示):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 《所见》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宿新市徐公店》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在吟诵中,一个个生动的生活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儿童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这里有林中骑牛漫步的悠闲,有花丛中捕蝶的快乐,有溪头卧剥莲蓬的惬意,有学种瓜的专注„„这就是多姿多彩的童年!天下孩子众生相,在这次的古诗词教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也陶醉其中,有一种回归童年的快乐。

2、分享童年的快乐:冰心奶奶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儿童。”儿童世界永远是一个人最眷恋的精神家园。孩子们,你们拥有这世上最宝贵的童真、童趣、童心,如果我们把古诗词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那么将你们的乐趣转成文字呈现出来,在生活中感受乐趣,分享乐趣,回味乐趣吧!课后也写写你的《童年趣事》。

尽管《牧童》、《舟过安仁》和《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中描写的都是古代顽童的生活写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孩子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时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今天的孩子学起来仍然感到趣味盎然,课堂充满了灵动,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蹦出创造的灵感。而孩子们课后写的《童年趣事》,更是让人欣喜: “掏鸟窝”、“五彩泡泡”、“变形金刚,变变变”„„现代生活中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形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也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古今孩子的天性是相同的——永恒的童真、童趣!

总之,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要让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展现古诗词教学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值得每位教师去思考,呼唤着每位教师去创新,让每一位学生都对古诗有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儿童学好古诗词,使学生轻松,快乐,自然地感受古诗文的魅力。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必定要求与时俱进,更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到实处。相信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定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 篇2

一、立足课堂, 激发识字热情

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阵地。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例如:教学《识字1》时, 教师声情并茂地说:“春姑娘真是位神奇的魔术师, 只要她一出现, 世间万物就悄悄地发生变化。”接着, 伴随《春之歌》的乐曲, 出现课件:春风轻轻地吹, 春雨细细地下。柳树冒出了嫩芽, 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 桃花、杏花、梨花张开了笑脸。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 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美丽的春天呈现在孩子们的跟前, 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 沉浸在美的体验中。这时, 教师让学生从图中寻找春天的影子, 并根据学生的回答, 在景物旁出示相应的字词, 让学生把孤立的字词和美丽的画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识了字, 学了词, 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巧设游戏, 提高识字能力

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 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汉字, 并对识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1. 猜字谜游戏。

教学完《小松树和大松树》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字谜。例如:“一位老公公靠树上——松。”教师多次示范后, 学生就会对字谜产生兴趣, 他们也会编像“一个人立正——位”“两个小人在土上——坐”等谜语来互猜, 虽然学生编的字谜比较粗糙, 但在编字谜的过程中, 学生对字进行了分析、推敲, 思维进入了一种积极的状态, 这促使他们在自学、自悟、自得中不断探索, 这样的教学就能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2. 联想识字游戏。

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小学生善于想象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境, 联想识字, 熟记字形。

(1) 根据汉字联想动作。例如:教学“看”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左顾右盼的样子,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看”字, 学生马上就能记住。

(2) 根据汉字想一幅画。例如:教学“休”时,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

(3) 根据汉字联想神情。例如:教学“笑”时, 让学生想象一个人眼睛弯弯, 嘴角向上翘的样子。

在识字教学中, 教师运用多种游戏进行识字教学, 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探索规律, 掌握识字方法

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 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汉字造字有一定的规律, 所以汉字教学还要符合字理。教师在指导学生识字时, 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 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例如:教学“舟”字, 让学生在字形和图画之间产生联想, 从而记住要认识的字。

让历史教学焕发活力 篇3

缩短时空距离,重现鲜活环境。中学历史是一门客观反映过去事实的人文学科,它具有变迁性,固有的特性使它不可能重演。但历史本身却是人文的、有血有肉的,可通过实验去感知。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形象再造能力、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手段具体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来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去感受历史、发现历史、领悟历史,从而缩短久远的历史与现代的时空距离,使学生情感受到感染、思想受到启迪。

如,在教八年级历史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时,教师先播放电影《上甘岭》片段,然后组织学生思考问题:我国为什么要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说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时间和司令员的名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抗美援朝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取得胜利,它的胜利又有何重大意义呢?

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对过去的历史有了一个鲜活的认识,再去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就容易了。教师还可利用信息技术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实事热点、古迹展示、聚集历史资料和信息等,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好玩、好动、好奇的天性,使这项技术和正确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创设良好的认知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

丰富历史资料,鲜活教学内容。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以学法的传授为主,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找出问题答案。但现行课本的浓缩和学生历史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学生的自学水平很难达到。为此,我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详实历史资料,让他们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内容。在做好背景知识铺垫后,教师再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如,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开国大典”是本课的重点。我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片段,并插入建国前的各种艰难情境的视频资料。这种集光、声、色、像为一体的影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满足了不同学情学生对知识拥有量的要求。看到了这些丰富的历史视频资料,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主旨,才能在课后更好地讨论教师要求完成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能够把多种形式的材料集中展示在学生面前,其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再配以恰当的音乐,使学习内容更加鲜活有趣,学生掌握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学习效果才更好。

自然渗透情感,优化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电教媒体的使用,使思想教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将学生情感溶入教材中,与作者同喜同忧。

教学《挺进大别山》一课时,面对课文中“解放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进大别山”这一高潮情节,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感受,学起来也自然没有感情。这时,教师借助电教媒体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现壮观而惨烈的战争场面:那耀眼的炮火,嘹亮的冲锋号声,密集的枪炮声,高亢激昂的喊声和解放军战士排山倒海的气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好地体会了解放军战士为了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的意义。英雄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印入到他们脑海中,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也达到了一种共鸣。教师不用通过枯燥的说教,就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扩展,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就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篇4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学生都寻找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表面上是课程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双方潜能的开发,个性张扬,意味着经验共享、视界的融合和精神感召。

1.教学方法活

要多种方法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做到用时最少,效果最好、达到教学方法整体优化,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2.教材运用活

熟悉大纲,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精神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教的轻松、学得愉快。

3.互动交往活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 篇5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以最少的时间获得学生的最大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在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畅所欲言”,“课堂练习”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合作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是,静心反思,我们却清醒地认识到:在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折射出却是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极为宝贵的东西——“有效性”;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这样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一、激发兴趣,增强课堂效率。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

二、灵活运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好的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个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建构完整有效的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建立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体系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四、突出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上去,同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对于课本中相对次要或起辅助作用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以适应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五、培养习惯,提高参与自觉性。

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习惯,主动参与活动的习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发言、认真倾听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修正、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6

——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课为例

江门一中李月珍

上学期,我在学校省内公开日中上了一节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受到了省内兄弟学校老师的好评:课堂气氛活动,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这节课,给我一个反思的机会,非常赞成这么一句话:“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老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是足可以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

一、培养换位意识,精心设计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是使学生动起来、教学活起来的框架。因此是很重要的一环。

1、目标为学生而设计

由于我们的培养对象是学生,目标主要也应该是针对学生的。而学生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且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灵活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目标来。

教师在备课时,不应把精力放在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就应当把自己当成学生来想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在沿着自已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去的同时,也要顾及学生自己的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还要充分估计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教学内容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反映,预想的困难一旦出现将如何克服。这是备课时必须认真考虑、周密设计的。这样就会避免了 “以教”代“学”,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的情况出现。

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课,我认为基础知识是航天、生物、计算机的成就,这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归纳、整理知识并通过填充形式完成的,这既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又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能力。“两弹一星”的背景、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学生难理解、分析的,我把它归为难点,要突破。

2、设计开课导言,吸引注意力。

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效果;导入语平淡、刻板,往往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让学生重温“神舟七号飞船升天并首次遨游太空”的视频片段,然后设问:除了“神七”以外,就在这刚刚开始不久的21世纪,我们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上还取得了许多的骄人的成绩,你知道有哪些吗?航天事业的成就让世界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我们中国人也为此感到十分的骄傲,告诉大家这只是我们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的一部分,由此导入新课。影视、问题情景的形式揭示本课的学习方向,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启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赞科夫说:“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创设情境就是形成学生渴求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的“学习场”,达成学生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这节课,针对“两弹一星”的背景,我用了大量了文字资料及图片,把当时的形势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发展国防科技的重要性。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登载美国对朝鲜进行大规模军事干涉,并派兵侵占我国领土台湾,直接威胁我国安全的资料;苏军装甲部队参与进攻珍宝岛的图片及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的漫画,并设问:假设在五六十年代你有权参与国防项目的审批,你为什么认为中国要发展两弹一星呢?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

性。在讲袁隆平培育“南优二号”水稻时,用凯文·卡特的摄影作品 《饥饿的女孩》和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创设情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这一世界性的问题。

4、设置问题,激发思维。

在历史课堂上,问题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存在。教师借助问题设计教学程序、实施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可以说是历史教学的常态,因为教师的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思维疲劳。但教师的问题必须切合书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反,满堂提问、琐碎提问、幼稚提问,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就不是真问题、好问题。《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这节公开课上,我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成就完成填充后,提出两个问题:近代中国科技没取得长足进步,而新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能够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这样就能用最精粹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指向教学重点,形成清晰的课堂教学思路。

5、安排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潜能。

教师如果能借助课文,在课堂给学生提供各种适合自己的实践机会,一展自己的才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能被激发起来。《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我组织两个活动:①学生开展辩论: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让学生当场猜拳定正反方,活跃了课堂。②到最后有一个升学本课的讨论:科学精神比人文精神更重要?让学生明白科学精神是科技给人以力量而人文精神给人以关怀,两者是并重的。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历史教学只看成统一共性的活动,采取统一“知识灌输”的方法,而应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将学生当作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诚然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同一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我们都应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要积极肯定;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时候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流,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就保护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自信心,使教与学互相交融,师与生互相尊重,课堂氛围充满浓浓的师生情,就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开展中国是否需要发展核技术和航天技术辩论活动,学生从各个方面都分析,难免有跑题,但他们能自圆其说,我都充分肯定,然后再分析其观点正确与否。有的同学讲道,这些技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一点都不值得,应该用在改善人民生活、教育方面,语言比较的尖酸。我是先肯定其观点,再引导他认识到国家独立强大是发展的前提,并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让古文课教学焕发新活力 篇7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怎样让学生读懂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是语文教师时常感到头疼的事。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找到一条学习文言文的“捷径”,就能顺利通过文言文这一关,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精髓。

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给学生找到一条学习的“捷径”,优化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每一阶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探索、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实践经验,以抛砖引玉。

一、先自学后教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教师要做教学的热心人,把握好自学提纲的设计,达到“跳一跳,摘到桃”,就能调动学生自学的兴趣,挖掘学生自学的潜能,让学生满怀激情地去“疑”、去“思”、去“学”。如我在讲授《论语十则》时,让学生分类整理字音、重点词义、通假字、成语、难句翻译等。学生根据我所提出的条目自行分类整理,然后交流,自行订正。又如在教授《孟子二章》时,我让学生对文章中的名言警句进行整理,这样学生不仅很快记住了文章中的名言警句、重难点,而且由于要求不高,很容易做到,学生对自己的文言文学习充满自信,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

二、精讲授多诱导

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时间、探讨时间,教师要研究“讲”的策略。教师不可以不讲,但多讲、“满堂灌”绝不是一个好教师,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更要克服传统教学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画龙点睛地讲、启发性地讲、归纳性地讲,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我的做法是: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我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我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我不讲;凡是学生能做的活,我不做。我只在“导”字和“点拨”上下功夫,点拨要精,切中要害,点到接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止,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同时教师在讲课时应突出“四讲”的原则:(1)讲引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讲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3)讲难点———扫清学生的思维障碍;(4)讲关键———抓住解决问题的实质和要领。

三、勇质疑善启思

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含很多对学生来说是“疑问”的东西。“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求知的基础,是探索的起点,有“疑”才有“思”。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希望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动力,进行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精力放在创设情境、设计启发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寻找疑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创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气氛,允许和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答案和结论提出疑问,敢于提出与教材、教师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不唯书、不唯师的创造性人格。教师可采用设问法、自学法、悬念法、图解法、演示法、活动法、情感法等行之有效的教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做到敢想、敢疑、敢问、敢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独特见解,敢想敢说的创造力思维,使学生在不断思索、不断质疑中前进。

如我在教《桃花源记》时,在让学生听完配乐朗诵,自读课文后,进行了第二步赏读课文,屏幕上先显出一个大大的“美”字,然后提问:“你认为桃花源美不美,美在哪儿?你能不能描绘一下。”进而引导学生赏读课文,细细品味,领略文章的精妙,感悟作者的才思气质。

四、调控激情愉悦学习

如今,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已经进入城乡学校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录像、多媒体课件对创设美的情境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掘教材因素,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使之以好奇的心态,投入到文言文教学课堂学习之中,感悟、体会所学的内容,把对课堂信息的接受变成一种享受,在愉悦和满足中自主探求知识。

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咏雪》等一类趣味性较强的课文时,我把课文变成故事,让善于表演的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因为是自己熟悉的同学在演,同学们往往兴趣很浓,就连最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被吸引,这样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了课文,加深了印象,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又如:在上《论语十则》时,我先节选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老师讲的片段,再回到课本,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纷纷举手要求上台模仿于丹老师的讲演,挑战名家,还有许多学生课后“大补”文言文知识,掀起学习古文的热潮。这次活动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热爱之情,使得他们对语文文言文课的学习热情骤涨。

五、积累总结内化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类整理重要的文言词语,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好习惯。这种分类整理的过程,日久天长会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总结就是提高,正面的经验通过总结可以上升到较高的程度,以便更好地坚持和发展,起到先导作用;总结又是转化,还可以把反面的经验通过总结转化为积极的东西,从中接受教育和教训。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探究所得的知识比较单一、零碎,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掌握知识系统结构,这就需要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来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强化知识体系,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而文言文的知识结构,由简到难,有“微观”的单元组成“宏观”的篇章,有纵向沟通到其他章节,有横向联系到相关学科,然后由发散思维转向集中思维,建立模型,产生创新认识,加深其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并增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网络与新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认知结构的内化和发展。

如在《捕蛇者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了“赋”字:“岁赋其二”,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字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再回忆旧知识,《岳阳楼记》也出现过一个“赋”字,“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句中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正是在文言文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科学地训练了技能。

六、反思拓展提高

所谓反思,就是从新角度、多层次对文言文教学问题进行解决的思维过程作全面考察、分析和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规律,获得新的发现。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探索行为,反思是探索,是再创造。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意识,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拓宽思路。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从教育的角度讲,反思性教学能够改进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可以全面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的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借助于反思性教学促进自我的不断学习与提高,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发展,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焕发活力 篇8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77-02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这句话,在肯定启发作用的情况下,特别强调了启发前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重要性,所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能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点亮思维火花,让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新风景。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用朗诵感受情境

文学作品,大多是作者用笔蘸着心血、蘸着欢乐或辛酸的泪水写成的。而朗读,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只有多读,才能品出味道。古人云:“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训练,从读中达到理解、消化、吸收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F/雪》一课时,我用动情的语调、激昂的朗诵,让学生感受词中的壮阔画面和雄伟气势,当用高亢的语调读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以读悟情,以情动情,就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情感激发的氛围中,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

二、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多媒体集形、色、声、光于一体,既可以具体形象地表现静态形象,又可以生动活泼地表现动态活动的全过程,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就利用了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看安塞腰鼓的舞蹈,亲耳听雄浑激越的鼓声,学生们犹如身临其境,不需教师点拨,安塞腰鼓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陕北人民的憨厚朴实、悍勇威猛,学生们已铭记心中,甚至有些同学跃跃欲试,想跳一段豪迈的舞蹈,唱一曲陕北高原的歌,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用表演体验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还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适合表演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是一种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言特点的有效方法。

如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学生的分角色表演就把皇帝的昏庸、大臣们的虚伪、骗子的狡诈、小孩的天真,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这样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富有戏剧情味的故事情节,学生既可以听到又可以看到,,热情高涨,印象深刻,理解也就更深刻了,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四、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绘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可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活泼课堂气氛,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效果,如在教学《老王》时,可出示老王的肖像,由于画得传神,配合文字,学生马上理解到老王是一个饱经沧桑、善良、厚道的人。又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图画、雕塑、模型、工艺品等美术作品,能使学生更好地认清事物、把握说明顺序等,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五、用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或其心灵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以教师、学生语言的描绘,把与教材中所写生活贴近的某一典型场景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在课堂中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会感同身受,情绪倍增,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我先创设了“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然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今天,就让我们驾着这叶方舟驶向《羚羊木雕》。”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真实的体验,形成真实的情感,让课堂与生活不再分离,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课堂中来。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9

生命,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活力是旺盛的生命力、是行动上、思想上或表达上的生动性、也可理解为朝气蓬勃,刚劲有力。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上主要体现为每一个个体的精神上的蓬勃朝气,思维、表达、学习中的主动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冲击着教育、教师。“生命活力”这个名词也频频出现。课堂的生命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来自师生的生命活力,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生命活力”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态度、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具体到数学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身为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吸收各学科教学的精华,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课堂教学,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解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体现自身的生命活力。

一、设计弹性教案,是体现生命活力的保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深陷在“预设”的巢臼里,统得过死,往往会把学生引入狭窄的小胡同,历来的课堂教学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时只能落实为“主动接受”,从备课这个环节起,老师就尽力回避着学生可能会碰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觉得学生碰到的问题越简明,越直截了当越好,一厢情愿地为学生预设着一条尽快接受知识的“绿色通道”。即使现在问题教学的出现,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但课堂教学的进程仍多是教案的翻版:环环相扣的发问,小心翼翼的求证,总想让课堂教学的进程能按老师所设想的“套路”进行,能一直处于老师的控制之中。于是,知识的由来常常被不经意地省略,学生间的差异被不由自主地忽视,学生的不同的见解被“巧妙”地搁置。我们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课前教师应精心设计弹性的“动态生成性”的教学方案,新课程有一个核心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因此要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假设方案,使自己在实施中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能根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认知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我们要落实三个转移:从重视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移;从重视知识传授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转移;从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力转移。

二、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数学课不只是单纯的知识性的活动,而且也是情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做到“三带”,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学习。这种积极的课堂气氛,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1、渲染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依靠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加以渲染。情境教学是渲染课堂气氛的有效手段,如:教学“

6、7的加减法”一课时,先让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六颗石子,将其撒在桌子上画好的圆圈里,接着自己统计圈里几颗,圈外几颗,然后汇报。又如在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没有平铺直叙的讲解例题,而是设计游戏情境。三只小猫开始钓鱼比赛,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当裁判积分,比一比看那组裁判的记分摆放,能让人一眼看出优胜者。这样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使其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发现新知

2、调控课堂气氛。积极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给人以愉快感的教学情境,就像生活在最适宜的气温下心旷神怡、情绪高涨一样。要保持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下的“常温”,教师就应学会自觉地“调温”。“调温”有两种,一是将教学热点进行冷处理,二是将教学冷点进行热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后一种情形。因此,教师应及时在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思维冷却处、兴趣冷淡处、答问冷寂处、质疑冷门处加温或聚热,三、拓展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1、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开发教材资源。

《数学课程纲要解读》中指出: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的余地加大,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能根据教学需要,学会主动的、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同时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2、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的方式还是学的方式,都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而忽略了探究学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我们教师总是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角”和知识的传授者、给予者,没有注意细心呵护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在当今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学习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3、强化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联系。

数学教学不仅要从儿童的生活提出较好的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同时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见到的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四、重视偶然因素,恰当处理偶发事件。

生活中的课堂是没有彩排的,每一次都是现场直播。而“现场直播”的课堂最具有鲜活性、生命力。当学生心灵开放,思维多向,行为活跃,课堂定会因不可预测因素的出现而波澜起伏。也许,偶然的因素会使教师措手不及,造成教学秩序的暂时失控,但是,我们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相反,若能巧妙地处理不可预测的因素,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定能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潮,激发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课堂,也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活泼,充满生活的乐趣。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10

“以生为本”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理念,它是推进课改的起点,好比是开关与电灯,只要打开总开关,就能点亮一大片。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课堂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交流合作少;记忆结论多,探索过程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完成任务多,体验过程少。这样的课堂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谈不上品味生命的价值。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应该把《数学课程标准》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存在,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淡化自我,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以学定教,以需选教,从自己的言行举止做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抚摸„„都要表现出善意的唤醒与鼓励,传递出真情的关爱与温情,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启迪、激励和力量,使课堂更具生命力。

一、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1.如今的课改为我们一线教师创造了参与教材改革的时空。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现实的学习内容决非等同于现实的教材内容,而应是基于学生生活现实而创造性处理现行教材的产物。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篱笆而不能自拔,那么教学以生为本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在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眼光认识、改造、重组教材,以便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从而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数学标准实验教材有很多的事例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教师在教学中也许体会到敢这一点。如一年级(下册)教材,学完单数、双数后第20页有一个练习:两个小朋友分别拿着10号、13号电影票不知从单号门进还是从双号门进,让学生为他们选择。这题的编排只适合城市学生,农村的学生根本没有拿着票进电影院的生活体验,而且农村的电影院根本不分单号门、双号门,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于是,我抛开教材,创造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出示两棵苹果树,让学生说说希望一棵树能结多少个果子,并把希望的这个数写在苹果卡片上,然后判断一下自己写的数,是双数的把它贴在左边苹果树上,是单数的把它贴在右边苹果树上。结果学生写出了很多两位数,还有三位数、四位数,并正确地判断

出了是双数还是单数,不仅达到了教材的编写目的,超出了本课教学目标,而且还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欲。这样与学生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改编教材,学习难点不攻自破。

2.把生活带入课堂,完善活力课堂的内容。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永远无法剥离。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教师要尽量创设情景,创造条件,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同时,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吸取营养,得到发展。如在学习《圆的认识》时,老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发现生活中圆的实际应用价值,使他们觉得数学不是白学,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知识,从而体会到数学本身的强大魅力,感悟数学课堂的智慧和乐趣,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寻找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而变得亲切,由亲切而变得喜欢学习数学了。如在教学“循环小数”的导入中,我指着讲台问学生:“如果让你从讲台的左边走向右边,到了右边又走回左边,这样不断地走下去,你能走完吗?”学生都哈哈大笑;“怎么可能走完!”我接着又说:“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好吗?”全班都大声说:“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这时大家都“扑哧”一声笑了起来。有的说他也会讲了,有的说“重复了!循环了!”我顺势引出“循环”二字的含义,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无形中就被学生消化了。

二、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

要让学生主动地学,课堂上必须让他们来“主唱”。我们把儿童看作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如何激发调动这一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资源?先学后教,让学生走在教师的前面,就是调动资源简单易行的办法。

1.让学生“先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先学”,是预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课前让学生走向生活,进行调查实践,收集信息,课堂上交流、讨论;教师利用这些学生在先学中获得的资源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最近发展区,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障碍,随机调整教学方案。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以学定教”。“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在学生先学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做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如一年级(上册)“认钟表”教学时,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他们对钟表并不陌生。我先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学认钟表,课堂上再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知道了哪些。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多数学生对时针、分针分不清以及对12个数字的位置掌握不了。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改变了教材死板的说法,这样来介绍:针面上有兄弟两个人,哥哥最勤快,天天跑得快,长得又高又瘦,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分针”;弟弟最懒,天天跑得慢,长得又矮又胖,这根针我们把它叫做“时针”。这样学生在笑声中形象地记住了时针、分针。介绍12个数字的位置时,我也是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记忆。如介绍12,师:“中午12时太阳在哪儿?(生说在头顶。)所以12在最上面。下午6时太阳怎么样?(生:快落山了。)所以6在最下面。”学生记住这些后,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朋友,在一天当中你最喜欢几时,说说理由。你能拨出这个时刻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定出许多时刻,并准确地读出了几时。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出了新知的生长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让“先知者”先行

由几十个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的班级,每次学习必然存在着时时变化的“先知者”。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先知”资源,以他们为领头雁去叩响其他学生的智慧大门;甚至教师让出“讲台”、“板书”,让这些小老师说起来、写起来,自己则在一旁把握方向,课后再让这些“先知”者去教学困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走向生本》中说:我们采取了生本的激发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导者,从知识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于是,学生学习的巨大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让学生“先评”

评价是贯穿于课堂教学中的一条情感线,教师要真正地理解评价的激励功能,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发现自己的才能,激励自己,从而获得发展过程中不可少的内部动力,让学困生找回自信,让优秀生发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可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感、学习成效进行互评、自评:“你认为自己学得怎样?”“你认为谁表现得最好?好在哪儿?”„„教师利用学生的评价资源设计下一步的指导方案。如:有一次,几个学生板演后,我让其他学生当老师给这几个学生评“优秀”、“良好”,并说出理由。学生评得真、评得细:“他的3写歪了。”“他的等于号划得不一样长。”“他的8写得真漂亮!”„„被评价的学生也愿意听,下面的几个板演一个比一个写得认真,比老师的说教作用强多了。《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在学习中,还有什么比学生自己所认识到了的自身的行为与成就的美被周围世界所认同,更令他们感到欣慰的呢?

三、把探索带入课堂,充实活力课堂的形式

“送给学生一个信任,学生会还你一个奇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给学生充足的探索时间,想象空间,表达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圆,学生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在交流中分享收获,掌握了画圆的要领,对圆的特征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找回自己的“童心”,与学生溶于一体

数学本来就枯燥,如果教师再成人式地说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教师要深刻理解这一理念,把数学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中,创设优美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数学的花园中。可喜的是,课标实验教科书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可爱的卡通形象,打开数学书,好像走进一个童话王国,教师要利用这些童话资源,创设童话般的氛围,与学生一起享受童趣。

在教学中,遇到学生喜欢的卡通时,教师一定要找回童心和学生一块欣赏,一块笑个够,否则,学生也无心做题。有一次,在教一年级(下册)第35页第3题时,很多学生在笑。我一看,这个卡通是可爱,小兔轻快地跳了23下,还在跳,小猪挺着大肚子满头大汗只跳了2下就不跳了。于是我和学生一块笑,一块评论小兔的可爱、小猪的懒,想象着小兔可能对小猪说的话。说够了,笑够了,然后再做题,学生就专心思考了,而且愉快的氛围能使学生思维飞扬。

遇到没有卡通的题目,教师也设计游戏或应用儿童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一年级(上册)找规律填数的题目:2、4、6、()、()、()。学习这种找规律填数的题目,如果像对待高年级学生那样先找规律再填,多数学生听不懂,我这样教学,效果很好:师:我们一起来看2的后面谁藏起来啦?生:3藏起来了。师:4的后面谁藏起来了?6的后面呢?学生很快发现是写一个数、藏一个数。老师和学生做着动作,手向上抬起是写的数,手向下落是藏着的数,很快学生就把括号里的数找出来了。一个“藏”字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火花调动起来了,以后遇到这种题,学生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很投入地小手时而抬、时而落,而且正确率特高。又如:在练习计算题时,我常把枯燥的计算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如摘苹果、小兔拔萝卜、青蛙过河等等,或小组游戏,或全班游戏。总之,要始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整形式,变着花样“哄”着学生学。

五、教师学会观察和倾听,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

1.课堂上,教学重结论,更应重过程。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不只是按照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不断地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和声音,适时采取措施。教师要观察学生的目光和表情,是昂首挺胸还是低头垂肩,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采,目光是无忧无虑还是毫无希望,是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如果学生是积极的,向上的,主动的一面,那么你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这时你的学生才敢于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意见。你才能与学生平等的参与教学活动。否则,你就要重新调整你的行为和语言,让学生真正的接纳你。如果一名学生无精打采,碰到老师的目光马上躲开,显得无所适从,教师感觉到这位学生需要帮助,就立刻走到他的面前给与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和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学生大胆思维时,教师及时捕捉“火花”。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倾听,从观察和倾听中获益。

2.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别,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层次不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如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解决难度极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成功。如学生完整,准确,精练的回答问题时,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都要及时的给与鼓励,并让其他同学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还要注意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教师在祝贺同学的同时,实际也是祝贺自己从孩子们那里学到了方法。也就体现了师生间共同分享感情愉悦和快乐。

上一篇:手机有哪些广告语下一篇:家电售后常见问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