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与技术课堂焕发(通用9篇)
让劳动与技术课堂焕发 篇1
让预设与生成焕发品德课堂的生命活力
【摘要】品德课堂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预设与生成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看待课堂教学,用教学智慧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从而让品德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精心预设 有效引领 关注情感 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3-0070-01
品德课堂十分重视生成性教学,这是由品德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品德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关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只有在精心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知识、方法、资源,才能使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创设前提
教学艺术讲究预设的科学性,同样讲究生成的有效性。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学会生活,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因此更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预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预测多种可能,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使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可以预约的精彩生成。
如《纸的心声》,教师预设“纸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纸?” 但这样的设计会导致学生回答杂乱,不利于感受纸张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因此,改为按学习用纸、生活用纸、办公用纸、社会用纸四类进行汇报。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社会调查的能力,在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深切地感受纸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二、有效引领,为生成搭建平台
教学预设的弹性?O计、课堂上的互动构建等都为生成搭建了平台。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极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新问题的生长点往往来自学生。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有效引领,从而让品德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例如:教学《从一滴水说起》,当讲到节约用水时,有一个孩子突然发问:“我这瓶矿泉水已经好几天了,不倒掉难道还要喝吗?”面对这题外的发问,我顺势引导:“是呀,好几天的矿泉水不能喝,那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用来洗手、浇花、喂小狗、擦地、擦车……”孩子们成功地找到了一水多用的妙法。受到刚才事例的启发,讲到节水标志时,教师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理解其含义,而是发问:“你准备把这样一枚小小的节水标志贴在哪里?”在同学们的畅所欲言中,自觉的节水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三、关注情感,用生成装点课堂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学生发表的观点,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敏锐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共同进入全新的教学境界。
如执教三上《家庭树》,学生正讨论“你知道哪些尊敬长辈的礼节?”。“我妈妈叫我不用对奶奶好。……”声音虽小,却引起了我的关注。讨论结束,我问这个学生:“你的话刚才老师听见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犹豫了会儿说:“我妈妈跟奶奶吵过架,有时我替奶奶做些事,妈妈就会骂我。” 我又问:“那你想对你奶奶好吗?”该生点点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对全班同学说:“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想出了许多办法:把奶奶对你的好经常讲给妈妈听;找外婆帮忙,让外婆从老人的角度说说晚辈不孝敬他们的感受……
虽然“怎样让他妈妈也尊敬奶奶”并不是我预设的目标,然而这又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巧妙地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预设之外的“和谐家庭”教育,用漂亮的生成装点了课堂。
四、走进生活,为生成延续活力
让品德教学回归学生生活,品德教学对学生才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努力为课堂生成延续生命的活力。
例如教学《养成生活好习惯》,我设计了玩“快乐生活棋”,将学生生活中 “按时起床、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好习惯和“吃饭慢、边写边玩”等坏习惯都融入游戏。遇到好习惯,可以多掷色子或前进若干格;遇到坏习惯,就停掷一次或后退若干格,甚至退回起点。游戏中学生真切体验到好习惯、坏习惯的价值,道德行为悄然内化。课接近尾声,我告诉学生将开展争当“好习惯小明星”比赛。这样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生命的张力得以充分显现。
“预设”诚可贵,“生成”价更高。让我们在科学的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使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焕发生命活力。
让劳动与技术课堂焕发 篇2
一、唤起创新意识, 让学生想创新
教师是创新教育过程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因此教师在思想上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认识,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 学生经常是“可怜”的倾听者, 教师的讲解与演示往往占了大半节课, 而学生上机操作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 一些学生并不理解所学的内容, 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 只能机械地模仿, 而对于如何利用所学的信息技能去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还是茫然的。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 都应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 发扬现代的“教学民主”。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 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 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 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愉快的氛围, 让学生好奇地问, 自信地想和说, 尽情地体验,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二、培养创新品质, 让学生敢创新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 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 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使他们敢创新。例如在学习Power Point幻灯片时, 结合初一学生刚刚走进新的集体, 同学之间互相不熟悉, 以及他们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设计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制作自己的个人简介, 要求有艺术字标题以及图文混排结构。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积极性很高,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制作的“个人小屋”形式多样, 涌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电子作品。有的把自己的姓名作为艺术字标题, 旁边配上漂亮的相片;有的把自己的小奖状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添加到幻灯片中;有的把自己写的短文作为文本框的内容, 短文题目则用艺术字标题制作;甚至有学生用“画图”程序画了可爱的头像, 当成图片插入到幻灯片中。学生的这个创作过程, 不仅是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过程。
三、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会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 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呢?
1. 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 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 让学生充分想象, 大胆讨论, 活跃思维, 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在Flash教学中, 要制作一朵云彩在天空飘动, 我先画了一朵云彩的外形, 正准备填充颜色时, 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说:“老师, 画个彩色的云!”我觉得这个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及时, 对学生的想法给予了肯定, 于是布置学习任务:制作有创意的云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通过动手、动脑进行创作, 学生从云的形状和颜色上都进行了创意, 有可爱的云、五彩斑斓的云、还有像小动物模样的云……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为学习Flash制作动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不仅完成了基本要求, 而且还创作出了很多有特色、有新意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允许他们展开争议讨论, 允许他们独立地发表各种设想和见解, 给予及时地鼓励和充分的表扬,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保护他们创新思维的萌芽, 使学生的思维总是处于积极的、活跃的、开阔的、不断创新的最佳状态。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基石, 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我的旅游计划”为主题的教学时, 我以教材为本设计教学策略, 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 学生以5~6人的学习小组为单位, 利用Powerpoint规划设计制作旅游方案。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 显得非常兴奋, 开始分工合作。每个学习小组中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有的学生善于美工, 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加工, 有的善于表达等, 他们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探究学习, 第一阶段:从网络上获取旅游信息, 下载相关文字资料、风景图片、景点地图、音乐等等, 为旅游方案的创作做充分的准备;第二阶段:作品创作阶段, 每个学习小组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规划设计、反复动手、小组讨论、大胆实践, 各自发挥自己的所长, 共同完成了第一次自助旅游方案的设计制作, 最后进行讲解与展示, 评出最优秀一组, 组员们都获得“最佳小导游”奖状, 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 要求老师还要开展这样的活动。在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 既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体验信息技术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又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 学习新知,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体验创新快乐让学生爱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 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例如让学生利用Word设计制作家长会请柬, 由班委会讨论选出一份最适合的请柬, 邀请家长参加本学期的家长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与快乐, 同时也给家长带去一份惊喜;又如用Photoshop设计学校秋季运动会会徽, 完成后打印出来, 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评论, 投票结果前十名的学生发“小设计师”奖状进行鼓励。另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以“评”为动力, 也是鞭策和鼓励学生“爱创新”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学生完成了主题制作时,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演示自己的电子作品, 看谁的作品能得到同学们的赞赏, 使学生在相互竞争中体会创新成果的喜悦。在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要善于捕捉, 因势利导, 比如刚开始时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实践活动“评价”的引导: (1) 你运用了本课学过的哪些知识, 完成了你的作品? (2) 你的作品真漂亮, 你是如何设计的?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评价”的状态, 进而展开评价, 教师在语言上要自然、流畅, 易让学生接受, 使其养成乐于“评价”和“分享”的好习惯。评价时不仅要评价思维、学习结果, 而且还应注重评价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要及时鼓励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 欣赏他们创造的结果, 既要关注学生个人完成实践活动的评价, 更要注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这样才能不断激励学生去探索创新, 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 它是一个系统过程, 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 长期坚持,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创新是主体教育的核心。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融洽的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放飞不羁的思维, 在认同、碰撞、吸纳、排斥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摘要:青少年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 如何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我们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术教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 为创新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本文试从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探索, 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快乐。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芒, 等.初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11) .
[2]刘成章, 等.信息技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 .
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焕发活力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计算机在家庭中已日益普及,高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开设过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在新事物的影响下,如果再一味地重复教学,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们要让学科学习任务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有利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多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整体创新,才会让学生们感觉到学有所用,学有所乐,信息技术的课堂才会焕发活力。
1 灵活的设计和合理的引导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学生们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压力和情绪波动很大,信息技术的课堂可以成为他们的谈心之地,同学们可以在教师设定的环境中发表自己意见,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私下交流,还可与班主任配合进行思想教育,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同学们还可以进行讨论交流,提高了学生们沟通能力,无形中还高了打字速度。
电脑游戏是让很多的老师和家长都头痛的问题。高中生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很容易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游戏是大多数学生的爱好,这个爱好有利也有弊。他可以锻炼学生的智力、反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但同时如果过于沉迷,不但会荒废了学业,还会造成与人沟通交流的障碍,消耗精力,让人看起来颓废,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会毁了学生的一生。针对那些过于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以免造成反效果,让学生更加的反弹和叛逆。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互发信息,内容涉及上网的利与弊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中学生如何健康上网、控制上网时间,在发送信息的同时也学会了网上邮箱的密送、抄送、转发等功能的使用,为高二的会考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对学生适当的进行指导和帮助。
2 科学的实践和合理的应用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自己的能力。计算机是操作性很强的知识,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头痛。如果通过实际操作则会增加很多的乐趣。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要练硬学生的翅膀,就必须让他们学会竞争。利用良性的竞争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将学校的校报及新生的军训日报的随笔汇总起来,以小组的形式分工合作进行排版设计,最后进行小组之间的评比,选出部分作品进行学习和交流评价,使WORD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应用。还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学科运用电子报刊或POWERPOINT进行设计,把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数、英等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科老师一起进行设计,主题班会的内容也由学生们自己策划和制作,培养了学生勇于实践的能力,将自己设计的课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会觉得很自豪。
3 区别对待和分层施教
高中阶段,学生的电脑知识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差距。有些学生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很早,到高中阶段对计算机已经很熟悉,甚至有些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编程。而有些学生就只会简单的打几个字,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摸过电脑。针对这一情况,必须要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课堂教学必须改掉“少数尖子生撑场面,大多数同学作观众”的被动局面,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参与度,缩小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差异,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有较好的发展。
在课堂练习中教师设置目标要有易有难层层递进,还要发挥好尖子生的作用,让他们做完自己的任务后要迅速充当小老师来帮助其他同学。每年的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大赛,教师们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汽车创新设计大赛是新的设计项目,学生们非常喜欢,课堂上学生们结合的通用技术课本上的知识及网上的相关资料,我和学生们一起进行探讨,同学们分工合作,画图的画图、设计的设计忙得不亦乐乎,同学们克服种种困难,放弃休息时间互相探讨,因为交通堵塞而让患者无法救治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同学们设计了一款会飞行的救护车《速救先锋》在山东省电脑大赛中获省级三等奖,在设计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师生的感情,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价值,更增添了他们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
4 独辟蹊径的问题式教学
问题教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教学要营造“疑”与“思”的良好情境,用疑问打开学生创造的心扉,点燃学生教学求异思维的火花,改变教师“一言堂”的老方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地思考问题,在EXCEL函数应用及VB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容易出错的题,让学生找错误并进行改正,巩固学生学过的基础知识,让他们通过解决问题来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自己不断地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ACCESS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建档案,帮助老师们进行学籍管理。在做之前还可以让学生们先进行自由辩论互相启发思路,实现解决实际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结合,再进行动手操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大胆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有一小部分同学由于喜欢编程,教师们就注重奥赛方面的培养,每年都有全国中小学生信息学奥赛比赛,教师积极鼓励他们去参加,有的同学还获得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有的还得到了高考加分,使他们的兴趣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
5 主体性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注重训练基本知识的应用,教师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把课堂的内容学会延伸到课堂之外,要让课上和课外同样变得生动活泼,促进教与学的效果。在进行网页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同学们都喜欢加上音乐和视频,教师先用任务展示,让他们知道有些软件可以帮助他们获取想要的内容,超级解霸如何剪辑音频和视频,屏幕录像专家如何录音及剪辑,还可以自己用DV录制后再将场景、歌曲、文字及视频进行后期的组合,学生明白了这些软件的应用后就会自己尝试上网搜索进行改编或自己录制,最后将整合好的内容放到自己的网站上,使网站内容丰富。同学们利用放假时间进行图像处理、录音剪辑,遇到问题后就在QQ群里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改变了高中信息拔术的僵化状况,提升了学生们信息技术主体性和创新性能力的提升。
总之,课堂教学的效果要与教师的观念更新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实现角色转换,培养学生个别探究与集体合作相结合的能力,不断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的研究,运用好演示法、游戏法、比赛法,才能让自己课堂真正丰富多彩,学生们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们才能学得快乐,学以致用的教学设计更能让课堂教学散发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永猛.信息技术教学感悟[J].教育教学论坛,2013(35).
[2]吴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13(21).
[3]罗璇.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新课程(上),2011,(07).
[4]郑孝华.浅析新课标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2013,(05).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4
神农镇团东小学
张瑞芳
时光荏苒,转眼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十个年头。而我也已担任了整整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从事这一平凡职业,让我由衷地庆幸。对新课程,我走过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热爱的心路历程,我体会到了当教师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当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的乐趣。我很高兴能与新课改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与新课改一同成长。身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到深入课堂进行课改实验,我从中受益匪浅。
新课程开放而富有创造力,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动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在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语文教师把酷爱语文的火花移植到学生的心里,把酷爱思考的习惯传播到学生身上,教学现状就会大为改观,学生会生龙活虎,兴味盎然,教师就成功了一半。”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情绪大都受兴趣的支配,浓厚的兴趣会像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驱使他们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学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兴趣,就会有效地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只有学生真正的“爱”上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老师,产生一种愉悦感,我们的教学才有效。因此,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敢于参与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在喜爱所教老师的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都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语文的爱;其次,教学要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而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却漠不关心。美国的门肯所说:“儿童最好的老师是本质上富有童心的人。”富有童心,就是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知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知道学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课堂上,一切顺其自然,老师顺势而教,学生顺心而学,这样老师与学生都会全身心地沉浸在教与学的快乐之中。
2、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感知,从而加强直观教学的作用。鲜明的图象、悦耳的音乐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过,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掌握好使用的最佳时机,并力争取得使用的最佳效果。
二、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小语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我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自主性,具体做法是:
1、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切有利因素都可作为课程,如果让学生这股鲜活的力量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把一部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形成一种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局面。那样不仅使课程更丰富多样,为学生所喜欢,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
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一课时,我原本的设计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一下园内的满园春色。当我刚提出问题时,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突然一个急不可待的学生冒出了一句话:“老师,我可不可以把自己想到的春色画下来?”这句话提醒了我,作为小学生,绘画可是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让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去描绘出他们心中的满园春色呢?于是我立即采纳了这位学生的建议,并让学生们画了起来。十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画好了。我让部分学生上台讲解他们的作品,又让其余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望着大家那一张张兴奋、满足的小脸,看着一幅幅五彩的图画,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生这股无限鲜活的潜力。
2、师生共同教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老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教学沉闷死板,学生感到压抑无趣。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打破这种定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的活动中来,让教学活动“动起来”,师生互为补充。
如:在学习生字时,为了让学生轻松识记字形、字音,我让学生们自己编字形儿歌,谁编得好,就采用谁的,并且让他上台来教大家。这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可高了,纷纷开动脑筋,编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儿歌,不仅有利于巩固记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师生共同评价。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适应新课改的潮流,我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效果。通过自评让学生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努力改进。小组学生集体评议,可以补充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而师评则可以作为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
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的不足之处。这样三结合的评价方式更客观,更全面,学生乐于参与也乐于接受。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评价老师,让学生通过“老师,我喜欢„„”“老师,我不喜欢„„”“老师,我希望„„”等这些题目畅所欲言,大胆地对老师提出要求,做出评价。教师则通过评语使自己得到一些信息反馈,以便调整工作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民主意识,而且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是“首席”,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面对着一个个充满着灵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平等对话,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努力地营造一个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例如,我教《孔子游春》这一课时,采用 “情境创设法”。在
讲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静心地聆听那音乐中的山泉叮咚声,那山鸟清脆的鸣叫声„„并让学生描述他通过音乐捕捉到的画面,学生很快便能从他们捕捉到的画面中总结出这是一派春之景。我乘着学生正兴致盎然的时候,让他们说出自己眼中的春天。这时,学生们经过美妙音乐的熏陶、感染之后,纷纷畅所欲言,有的说春就是小草萌发、百花齐绽;有的说春就是细雨蒙蒙、万物复苏;有的说春就是山泉消融、群鸟争鸣、山花争艳„„由于这开放的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敢于去想,去发现,去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感受。事实上,在这节课里,我也被学生活跃的思维所感染。在这教与学之中,我们师、生双方互相影响着、感染着、促动着,所以在进入正文学习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们很快就领悟了这一篇叙事散文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并且对于“春”,学生们也有了一番自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这样的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探究,从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素养,感受主动探索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尊重学生的见解,让课堂鲜活起来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要真正地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主人。注重自主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让学生有个性的学习,这样学生的
发展才能有个性。把课堂让给学生,把学习还给学生,把发展交给学生。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真情实感。
再以《孔子游春》一课为例,当课临近尾声时,我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学了这一课,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共同交流?”当时,就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水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水发起威来,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个同学刚说完,学生的思维又一次得到了飞跃,各种奇思妙想,独立见解就如清冽的山泉汩汩而出,滋润着他们活跃的心田。我想:新的课堂教学不就是这样吗?只有学生主动起来了,活跃起来了,课堂才显示出它原本的活力与生命力。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篇5
数学教学作为一项具有建构生命意义、提高生命质量的活动,理应承担起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激扬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生命意义、让生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诗意地栖居”的重要责任。
生命化教学的意义
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能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教学。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既是一种价值理念,关注教学向学生生命主体的回归,体现教学活动的目标和落脚点,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作为教学模式,高中数学生命化教学是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基础,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丰富的精神生活和自主建构的权利,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使生命活力得以焕发,生命价值得以提升的教学。
教育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活生生、完整的生命,教学要实现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与发展的目的,首先就必须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内在特性与规律,这样的教学才是本真的教学、好的教学。学生是具有自身特点的“个体”,其品质、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相互联系与配合,互相影响与制约。教学本应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活力为核心,在成就性动机维持下进行持久性学习活动,实现生命的超越,使学生个体的智慧生命得以延展。
数学本身的精神、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使数学具备自己所独有的魅力。它是一个包括实验、猜想、尝试、证明、改进等多样活动,并依据个体和群体共同努力实施的社会过程。数学在现实世界无处不在的应用中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环境,这一切足以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丰富的条件和源泉。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能够给予人并可以影响其一生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教育中如果没有情感投入和心灵体验,就不会剩下什么东西。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精髓,就要用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这就意味着要把数学教学过程看作重要的生命历程,体验到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体验到学生是有差异的,每节课都是学生的生命历程,体验到数学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细节中。
生命化教学应具备的特点
尊重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又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有句名言:“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学生。”因此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做起,公开、坦诚、相互信任地接触每一个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恰当体验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个性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愉悦、民主、宽松的生命成长空间。只有在教学过程 中“突出个体独立人格的培养,让个体真正成为生活价值承载的主体,积极地谋求自我价值选择和价值创造”,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愉快的、有效的。
关注差异。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差异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暂时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差异,教育必须根据差异来进行,谋求适合差异的教学方略。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风格、愿望、学习步调等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现在先天形成的差异中。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形式,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因此,教育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方法。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每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都是不同的,数学教学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关注生命的独特性,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愿望、目的和价值从所在关系中创造自己,按自己的愿望对所属的关系作出自我选择,进行自我建构。
关怀生命发展。从生命化数学教学理念来看,数学教学有三件事情要做:授受数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这三件事情是相互贯通的,既逐层递进,又相互制约。数学知识处在教学的边缘,它的内在根据可寻索到智慧。所以,点化或润泽生命是数学教学的深层使命,而不是停留、陷于数学知识的泥沼。关怀学生的生命发展就是要把学生看作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在数学知识传授、开启学生智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意义和创造生命的意义,能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生命化教学的实施路径
创设生境。《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多地表现在策略的指导,为学生创设可激发探索欲望和创造欲的问题情境”。因此,一个善问的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学习中易于混淆的问题和含糊不清的认识疑惑,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探究心理。教师要对学生的好奇心高度敏感,善于营造情境,抓住学生产生问题的可贵瞬间,继而努力助推他们进行锲而不舍的探索,这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中决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释疑、解惑并非是将疑惑全部“冰释”,而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不能让学生的问题止于自己。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问题要典型、要有思想,其次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由问题 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由此广泛的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问题为诱因,紧紧抓住问题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展开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称为问题教学法。这种依托问题训练思维,问题激励创新的方法始终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
让劳动与技术课堂焕发 篇6
一、通过信息技术, 创设优质情境
在当前的小学苏教版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 课堂教学内容枯燥等原因, 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产生厌学的情况。针对这一现实情况, 就需要教师能够有效的采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先进手段, 在第一时间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所谓创设优质情境主要就是教师在针对教材文本和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之后, 利用多媒体平台将视频、图像以及声音等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 其主要讲述了九月时节北大荒秋天那种让人心醉的美丽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于北大荒的秋天那种由衷的热爱之情。文章主要是通过一碧如洗的天空、一团火一样的榛树树叶, 蓝绸子一般的河流, 以及成片的大豆等来描述。所以, 在教师进行具体的讲述过程当中, 就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文中所描绘的具体景色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 有效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在脑海当中形成的场景, 最终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通过信息技术, 攻破教学难点
在当前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中, 几乎每一篇课文都拥有着自身的重点和难点。这些重点、难点就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拦路虎, 使教师和学生一筹莫展。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理解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的。在传统的重点、难点教学一般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讨论, 或者是教师的单方面讲解的方式, 但是, 这种方式在教学当中取得的效果完全是事倍功半的, 学生并没有直观的认识。而在当前信息技术普及的时代, 就完美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当中《虎门销烟》这篇文章的时候, 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理解当时销烟的重要意义, 从而更好的体会到作者那种为国为民的情怀。所以, 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鸦片对于人的危害, 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 学生因为自身对于鸦片这种事物的了解过少, 就很难形成一个形象性的内容。所以, 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便利, 先将鸦片用图片表现出来, 使学生对于这种事物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此之后, 教师还应该展示两幅图片, 即虎门销烟时代未曾吸食鸦片正常人的模样和吸食鸦片之后人的模样, 通过这两幅图片的对比, 学生就能够充分的了解到鸦片会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此一来, 整体教学当中的拦路虎已经被清除一半了, 另外一半则是具体的销烟过程, 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完美的展现。所以, 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采用多媒体的设备进行相关的历史史料, 并且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段, 使学生对于这次销烟的过程和结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并且通过视频资料当中的内容, 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最终提升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三、通过信息技术, 提升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作文教学, 一直以来都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难点, 如何让小学生积累到足够的写作素材, 从而有效摆脱写作过程当中的畏难情绪, 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但是, 在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之后, 这些问题就可以获得良好的解决。具体办法如下:第一, 小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当中经常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针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新颖的教学模式开发。例如, 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一副“香山红叶”的照片, 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描绘。描绘过程当中,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会毫无掩饰的展现出来。在这个时候, 教师就需要针对于学生的问题, 进行相应的讲解, 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并且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这样在有具体事物并且面对面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学生提交作文教师修改的模式来说, 更加的直观和具体,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 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 教师要多进行鼓励式的教学模式, 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修正自身存在的问题, 而不是一下子就指出错误所在, 在教会学生知识的过程中, 更需要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第二,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所在, 但是, 在当前的城市当中, 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小学生想要更大程度上去接触生活不太现实。而多媒体也在这一时间有效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写作题目, 将现实的生活搬上多媒体的屏幕, 使学生在观看的过程当中, 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 从而有效的积累自身的写作素材。
信息技术和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其所能够提供的新颖的教学模式, 也必将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魏会杰.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2014 (12)
让政治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 篇7
关键词:典例 提问 讨论
当代中学生个性独立、思维活跃、渴求知识、喜欢思考,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常常感到迷茫、困惑,希望通过政治课堂学习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我们现实教育中却存在着教与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的学校以分数作为衡量政治教师教学成绩的优劣,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并非立竿见影、短期奏效的,那么在功利与非功利面前,人们容易选择前者,用传统的灌输方式教学,省心省力,课堂上“划条条”、考试前“背框框”,很少有人花大量精力去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久而久之,学生对政治课产生了一种厌学情绪。一些调查表明,思想政治课成了最不受欢迎的一门课。这种局面已构成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障碍,形成了恶性循环。如何让思想政治课成为素质教育的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使其焕发出生机与活力,真正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一、讲述典型事例,提高学生兴趣
政治课理论性强,如果教师只把概念、原理和有关信息一一罗列、简单堆砌,势必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内容单调、形式呆板,课堂上“睡倒一大片”的状况。针对这些问题,平时我就注意搜集一些寓言、成语、典故、古语、俗语、笑话及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保存下来留做上课时用。
例如,讲“积极对待人生挫折”时,我引用了蒲松龄的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问学生:“知道这副对联中的典故吗?”不少学生都摇摇头。于是我讲了项羽破釜沉舟打秦关、勾践卧薪尝胆及蒲松龄晚年事业有成的三个故事,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明白一个道理:要想事业取得成功,必须积极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讲“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时,我讲了“名曲诞生”的故事:美国著名的斯坎德爵士乐团的指挥请作曲家乔治·格士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可格士温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此他拒不从命。无奈这位指挥家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周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士温的交响乐新作。格士温看到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得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两星期以后,交响乐“蓝色狂想曲”问世,并且首场演出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此曲奠定了格士温音乐家的地位。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如果不是乐团指挥家的妙计,格士温可能与名扬天下的机会失之交臂;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如果格士温没有作曲的深厚功底,再使妙计,佳作也难以催生。
在讲这些故事时,学生全神贯注,眼睛里充满了热切与渴望。听完以后,有的点点头,有的会心地笑了,有的陷入了思考,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讲解知识,自然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二、运用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性
每一位学生都有创新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古人云:“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在政治课堂中,通过设疑启发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好比投出的一粒粒石子,会在学生思维的水面上荡起阵阵涟漪。但是提问要讲究艺术,如果提出的问题思考价值不高,兴趣性不高,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既浪费时间,又无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预先设置好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问。
如讲“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时,我讲到了《一钱斩吏》的故事。崇阳县有一位县令,见一管钱库的小官每次从钱库出来,手中总有一个钱,便要杀他,库吏不认错,生气地说:“我拿一个钱算什么,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县令拿过笔在判决书上写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于是杀了这个库吏。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认识县令与库吏的思想方法?”然后让一个平时纪律较差、不爱学习的男生回答。他说:“库吏认为‘拿一个钱算什么’是没有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县令不调查实际情况便杀了库吏是没有认识到量变到一定程度上才会引起质变,量刑过重。”他的回答简短而正确,完全出乎人的意料,说完后学生都对他精彩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长,通过设疑启发,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认可和尊重,着力营造一个学生乐于主动思考、自由发挥的情境和民主氛围。
三、进行集体讨论,活跃学生思维
集体讨论是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又称“头脑风暴”法。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常常是我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组(一般4—6人一组)讨论,尽可能提出多种答案。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贴近生活,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讨论。
例如,讲解“消费者权益”这部分内容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商场买了假冒伪劣商品,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较密切,大家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最后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有的说到商场退货,有的说打消协热线解决,有的说找工商部门,还有的说到法院上告,基本上能把解决的途径概括出来,“向仲裁机关请求仲裁”这一点需教师做补充。讨论完以后,学生感到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收获,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彼此交换了思想,拓宽了思路,激发了灵感,又切实获得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从而大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除以上几种方法外,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声音、图像从听觉、视觉上吸引学生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总之,教无定法,可采用的形式灵活多样。无论采用何种教法,教师都要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效应,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政治课堂真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8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也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探索世界的窗口。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激情,是导求新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是构成学习动机最活跃的成分。为了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发挥学生蕴藏的学习潜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重视课前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工作。
如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我这样设计了“导学语”:同学们,你们都和谁赛跑过?小伙伴?爸爸妈妈?可是,你们和太阳赛跑过吗?和风儿赛跑过吗?今天,我们将和作者一起去和时间赛跑!听完我的话,同学们纷纷议论:和太阳赛跑?和风儿赛跑?和时间赛跑?怎么回事呀?他们已被激起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一个生动、活泼、开放的学习氛围营造好了,他们已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主动地要学习新知识。
二、搭设舞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地讲解。”课文课堂教学,教师应搭设一个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演员,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活动起来,而不能让课堂只成为老师和几个学生的舞台。
教学《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全体学生在认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和学生们共同整理了三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①“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②“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结果如何?③通过和时间赛跑,“我”明白了什么?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读自悟,并通过合作学习、研究讨论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看到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并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感受。于是,学生们明白了,时间是宝贵的,和时间赛跑就会获得成功,然后我设计了一分钟的和时间赛跑的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段读一读。短暂的一分钟后,让学生交流一下刚才的一分钟的实践情况,结果,有的一分钟读了近300字,有的只读了不到100字。通过这种亲身实践与体验,学生与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碰撞,领悟到和时间赛跑的乐趣。
三、及时评价,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性评价可以激活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课堂上,不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都应倡导真诚、客观、公正。
如果在课堂上能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力量,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强化他们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让劳动与技术课堂焕发 篇9
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意义
我们把教学改革的时间目标定在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的“对手”
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是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的缺陷
总之,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运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求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是忽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之突出表现,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为了改变上述状态,我认为,必须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认识活动论”的传统框架,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包含着多重丰富的涵义。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使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摘自《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
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要真正成为实现上述新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情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叶澜先生的十二问)
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教师的创造才能、主导作用,正是在处理这些活的情境中得到发挥,这些活的情境向教师的智慧与能力提出一系列的挑战;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真做?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们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关注课堂文化打造生命课堂——学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张频芳
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有课堂文化才能彻底改变和决定课堂的常态。那么,我们应追求怎样的课堂文化?笔者认为,应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取向;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文化。让课堂回归人的常态生活,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天性的尊重和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一、为什么要关注课堂文化?
谈课堂文化,首先要理解文化究竟是什么。通俗地说,文化就是集中体现一个价值取向———你要什么?你追求的是什么?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近些年小学课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理念到方法,从概念到模式。但真正理想的课堂究竟应该是什么样?我们长久期待的课堂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磨灭?课外活动、观摩课可以搞得很民主、很活泼、很自主,但一旦到了常态课堂,却又会变得异常沉闷、学生负担很重。究其原因,传统的质量观与由此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着主导地位。频繁的检查、机械地应对,让校长忙于事务,很难静心进行课堂教学研究;现行的高考体制、被误读的质量监测功能,阻碍了新的课堂文化的形成。教育所追求的理念与价值并没有在课堂真正体现。
二、我们追求什么样的课堂文化?
(一)追求以人为本的课堂价值观
一所学校的教学,以什么为重,什么为轻,什么为主,什么为次的价值选择,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走向。但现在的教育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种功利,更注重培养为分数而学习的人。这种功利,给教师的教学观、人才观、质量关带来偏执,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应试的模式。考什么,教什么,题海战术,过重的课业负担也摧残着孩子们稚嫩的身体和幼小的心灵。我们的课堂是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是对智慧的激发和启迪,是对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要让课堂回归人的常态生活,充满对人性的关怀、天性的尊重,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1.坚持“有教无类”,真心接纳每一个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教师不能因贫富、出生贵贱、性别、身体残缺、智力有障碍等在课堂上歧视任何一个儿童。我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女聚集的学校,现有学生507名,其中农民工子女占全校人数的98%。这些农民工子女大多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家庭”,由于居住环境特殊、无人教管、流动无常,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为了摸清学情,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关爱每个孩子”的家访活动。一次次的家访,让老师们切身感受到进城农民工子女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恶劣,感受到进城农民工家长的艰辛与无奈。爱的责任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些孩子,自卑、胆怯的内心渴望被尊重,渴望被关爱,渴望融入城市,象城里孩子一样快乐生活。为每个孩子提供均衡优质的教育是每个校长、每个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为此,我们提出“感悟爱心,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不选择孩子,让孩子和家长来选择我们”。刘梦婷同学,右手残疾,其他学校不愿接受,其母亲找到我们学校,我们敞开大门,真心接纳。对此事人民日报也刊发了“让流动花朵享受政策甜果”的报道。魏晶,一个心理上有自闭倾向的孩子,老师与她说话她从不回答,有一次打预防针她竟然吓得钻到桌子下面去。经过老师三年来的精心呵护,现在可以看到老师就主动问好,音乐课上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开心地笑。一年级的王童秋,福利院送来的有智障的孩子,如今也能跟随班级体在大课间快乐地活动。对农民工子女这样的弱势群体,我们课堂上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话语,一个细微的抚摸,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而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我们说,教育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一腔真爱,一份宽容,都可欣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可喜的变化。
2.坚持“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孩子会一天天地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也会一天一天获得成功。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和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对矛盾,我们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因材施教,提高质量。一是降低难度,减轻负担。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较大,存在知识缺失严重的现实,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加强摸底,了解学习状况,分层制定培养目标,加强教学的跟踪指导及质量监测。二是尊重差异,教学多元。由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成同一个班级,多元文化在同一个班级中交流与互动。因此,课堂教学中,学校要求教师尊重不同的文化,倡导多元化的课堂。三是分层辅导,逐步提高。根据农民工子女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如爱心作业的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再如爱心辅导的课分层辅导,让每个孩子在原来学习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坚持“人尽其才”,助每一个孩子圆梦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孩子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优于其他孩子的特殊才能,注意精心保护,正确引导,善于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促进孩子个性发展,为孩子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课堂上,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兴趣特长并精心保护,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圆孩子心中小小的梦想。我们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鼓励他们敢于冒尖。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参加学校合唱、腰鼓、舞蹈、美术、趣味数学、劳技、十字锈、科学、武术、健身操等多个活动组进行专项练习,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许多孩子经过努力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邹超同学喜欢动手制作,勤于钻研探索,获武汉市建筑航模二等奖;李浩同学喜欢数学,勤学好问,获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二等奖;罗晶同学刻苦耐劳,勇于挑战,获湖北省少儿羽毛球赛单打第四名;鲁佳同学勤于思考,喜爱围棋,获全国女子国少队围棋精英第一名。在这些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创造的希望。
4.坚持“习惯养成”,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人”
课堂教学基础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针对农民工子女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开设了“爱伴我成长”的学生行规养成的校本课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身边的小事。根据江汉区“本色德育”的要求,我们结合本校学生在生活、学习、礼仪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的现状,特将德育训练主题分为生活篇、学习篇、礼仪篇和爱心篇。我们以最基本的行为习惯要求、最基础的学习习惯培养、最起码的礼仪常识熏陶,以及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渗透教育等等,来指导学生做人做事。希望通过校本课程,不断提升学生在生活、学习、礼仪等方面的修养。低年段以儿歌童谣、中段以名人故事、高段以古文经典为主要形式,通过诵读,一方面用文化育人,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另外,我们还将在全校内搜集大量学生自己或者身边的育人故事,并将这些故事编入校本教材中,让身边的榜样来育人。
(二)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学习方式
教育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在小班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坚持三个回归:从关注教师的“教”回归到关注学生的“学”;从学生被动的“学”回归到主动的“学”;从以“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回归到以“合作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快乐起来、幸福起来。我们非常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个孩子个体需要,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提升课堂效率,将常规课堂教学扎实推进,努力践行“轻负高效”的课堂。
1.构建“多向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文化需要一定的教学模式为载体去承载。传统的课堂模式,教师为中心,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的。十五期间,我校以“十五”课题《小学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以科研为平台,在构建创造教学模式时,从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流程,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提出创造性教学一般的通用性流程:问题情境———多向尝试———分享启发———评价小结。结合课题一般模式的研究,我们又构建了“主体—创新”语文课程创造性教学模式;“主动探究,合作发展”数学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发现———思辨”思想品德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情境———互动”英语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情境———体验——探究”美术课程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五年来开展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使我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提升,呈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也使得我校教师在创造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智慧得到提升,课题组10 名教师成长为区优青、区学科带头人。该课题研究成果获武汉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论文第22 届学术成果一等奖。
2.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班化教学中,我们尝试并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每个班级有固定的小组,每组有小组长,分工明确,职责明晰。每个组的小组长,负责组织学习、纪律、卫生及组员的活动及评价。如我校冯英老师执教的一年级语文课“太阳的话”,对于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安排了3 次小组活动落实教学内容。如小组活动1:自学生字。小组活动2:讨论:窗子、林间的芳香、金黄的花束这三个词语,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小组活动3:以小组为单位读第一小节,每个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组活动4:讨论:对“阳”和“门”这两个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次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不再是以前的老师一言堂。在小组活动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教师安排了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每个学生都是课堂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受益。
3.先学后教,推行“导学卡”
在中年级及高年级的小班教学中,我们推行“导学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课前预习卡,检查学生自学预习情况,通过自评,他评,教师检查反馈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预习习惯。课中指南卡一,课中指南卡二,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抛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课后练习反馈卡,设计不同层次练习,基本题,发展题,拓展题,根据学生不同学情,自主选择,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发展学生能力。以王媛老师执教的《赠刘景文》一课为例,她是通过“翻翻书”的形式,将导学卡融合到课前、课中、课后,来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古诗的学习。如学前链接卡———预习反馈单,通过对认读生字、读通古诗、掌握节奏、理解诗意四个层面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中指南卡:教师设计了两个学中指南卡,一个是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一个是引导学生怎样去品读古诗。课后分层练习卡: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基础题、发展题和提高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完成其中的练习。评价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把家长评和老师评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在这一节课所达到的学习目标。
(三)追求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打造课堂文化,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核心是转变师生关系。为了实现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目标,我们努力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和课堂环境。
1.营造教室文化
课桌文化:首先改变教室中课桌椅的摆法,以小组为单位环形摆放。通过变换座位的排列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的心向,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学习和交流。如一年级的小班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尽快地从幼儿园生活融入到小学生活,我校一年级教师依旧延续了幼儿园分小组坐的形式。由刚开始的正方形的六个组到现在的长方形四个组,每个组都有一个大组长,其它的同学也各有自己的任务,如领读员、清洁组长、行规组长。在课堂上由于有了小组的形式,学生的集体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上课时的红旗评比,无论你上课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只要你有进步就能为你的小组赢得红旗。这样一来,上课的氛围十分活跃,人人都争抢着回答问题。
墙面文化:使墙壁生动起来,更具人文特色,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利用教室的四面墙壁和走廊墙壁空间,让墙壁说话:如张贴《班级公约》《每天进步一点点》等引导学生争做文明人。教室的墙壁上挂上格言、名句、古诗,让孩子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氛围。对一年级新生在教室墙壁上贴出《上学歌》《早读歌》等行为规范的儿歌。特别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红花评比,学生们特别喜欢也特别在意。在班级内设立图书角,让学生养成看图书、喜读书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拿出来与同学分享,给予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空间。每个教室的墙裙,都贴满学生的作品,写字、算术、绘画、手工制作、剪纸等,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学习自豪感。每个教室星星排行榜记录着孩子们每天成长的足迹,每个教室的心灵之约有孩子的小秘密及梦想。
2.营造教学文化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更主要是情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合作,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更多的情感,形成一种师生之间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学校倡导做有爱心的教师。我们的课堂要求教师①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把爱抚、微笑、激励带进课堂;②多给学生以关心和赞美,以此来缩短师生心灵之间的距离;③尊重、理解和宽容学生。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点,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过多批评和责难,要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课堂上注意形成积极的课堂文化,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和贡献的氛围和环境,以及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形成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高度评价学生对己有思想和观念的质疑等,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敢想、敢干,勇于创新。
3.营造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如一年级的班级设置了许多岗位,如管纪律的、管卫生的、管安全的、管花草的、管图书的甚至管开门关灯的,达到班级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上岗为他人服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锻炼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老师为班上的大小事务制定了一个评价机制,并在班上长期开展小组明星的评比活动。当我们真正地坚持落实下去,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良好习惯逐步养成了,学生打扫卫生主动了,纪律要求严格了,时间意识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随处可见学生自主管理,学生自己的地盘自己作主,会干得更起劲。
【让劳动与技术课堂焕发】推荐阅读:
一年级劳动与技术教案05-09
五年级劳动与技术上册07-02
六年级劳动与技术计划11-07
四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总结06-11
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五年级11-02
关于公布温州市小学劳动与技术08-28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05-15
鄂教版六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案08-15
劳动与技术五下教案6.中国结——平结09-23
从劳动与技术的替代选择谈全面建设小康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