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4-05-15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通用10篇)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黄利锋

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既体现了国家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视,也为这门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认真学习《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觉得纲要阐述的课程理念很富有人性化,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在技术学习与学生品质发展间找平衡。但真正要把这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发展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了些思考。

一、成立指导团队

要在学校中正常开设开好劳动与技术课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热情参与。首先是物质保障,建立一个劳技专用教室,设施要完全按照纲要所规定的配备,并能够经常有所维护与更新。其次是师资安排,各个学校可能有所差别,有的是有专职教师,有的由各班班主任负责,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成立一个学校劳动与技术课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具体督促落实,各年级组也要成立一个年级教师指导小组。因为这门课程的实施,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虽然是某一个教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但在幕后需要有一个教师指导团队在支持。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学校课程领导小组要对一个学期教学内容作出战略性的安排,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办学特色和社区资源,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和学校大队部统一行动,既是课堂教学,又是少先队活动,开发出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与此同时,年级教师指导小组也要在开学之前,参照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依照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能力,设计出比较详细的教学方案,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允许班级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不必统一要求,或者利用班级中的家长资源,开发出具有特色的班本课程。我想,有了教师团队的支持,上课的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利用好大家准备的教学资源上,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注重课程整合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必须要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学科的知识技能相联系。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拓宽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以致用。如在自然学科的学习中,有不少知识是与劳技知识相重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把知识有机整合,设计跨学科的方案。也可以把劳动与技术的课题设计在一个大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中,当学生在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时,需要某方面的操作技能时,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实现菜单式的技术培训。如在开展主题为“母亲节”的实践活动中,有学生提出帮助妈妈烧菜,教师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班教学只是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要鼓励有兴趣的学生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对知识进行延伸,在研究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资料性研究,或到社会上调查的实践性研究。

三、取得校外支持

如果把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似乎有些闭门造车之嫌。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走出校园,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历体验,在社会这本无字书中摸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加强与校外的联系,可以分成二个层次。一是取得家长的支持。小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内容大多与家庭生活有关,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虽然有劳技专用教室,但还是不能够满足学生动手操练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和家长联手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学校还可以聘请有技术特长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在进行相关内容教学时,可以把他们请进课堂,就这而言,肯定要比教师做得更好。二是建立校外劳动与服务基地。基地可以是长期合作的,如敬老院、社区居委会等社会公益机构,也可以是动态变化的,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劳动场所,如具有季节性农副产品基地。

四、科学评价制度

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应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这可以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策略,采用“档案袋”管理,“档案袋”里的内容可以形式多样,工艺作品、心得体会、教师、家长的评价、观察日记、电子文档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体验成长经历。尤其是每一次活动结束,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得与失,并能够对自己提出今后改进措施。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2

劳动教育的目的何在?

学校组织学农。第一天参观新农村,走出校园的学生兴趣颇浓;第二天翻地,也充满了劳动的快乐;第三天种植,学生们更加来劲;第四天继续,有的学生就不太情愿了;第五天干脆累趴下了……在总结交流会上,学生们都说收获很大,体会到了农业生产劳动的艰辛,纷纷表示,回校后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有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说:如果考不上大学,就要干这样又苦又累的活……

看来收获是有的,但听了之后,我却高兴不起来。想到了一位家长在家长会上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当初他为孩子不好好读书而苦恼,便领着孩子去建筑工地看农民工高强度的劳动、简陋的住处和简单的饭菜,于是对孩子说:看到了吧,这就是不读书的结果。之后又领着孩子到高楼大厦看西装革履的白领们在豪华舒适的办公室里工作,然后对孩子说:看到了吧,这些人都是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在回来的路上,看到环卫工人在辛苦地扫地,不忘强化一下教育效果:不好好读书你就去扫马路。这位家长可谓用心良苦,效果也堪称显著,但如此教育可行吗?

劳动教育的第一要义,应该是通过劳动认识劳动的本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但因此产生的情感是厌恶劳动而不是热爱劳动,这就与劳动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其实这种认识有其渊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一些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被许多人奉为金科玉律,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思想同时还灌输给了成长中的学生,这着实令人忧虑。劳动教育不是显性教育,它与升学考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却关系着学生的人格品质,一个人的劳动观也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努力学习,但如果他们努力学习只是想回避劳动,轻视甚至厌恶劳动,那他们将来就必然难以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热爱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要目的!

责任感从哪里来?

某日,一名高一新生在值日,擦黑板如大花脸,拖地板拉着拖把来回走。班主任老师见状后教育了他几次也没有多少改观。后来,值日似乎再也没有“轮”上他。班主任觉得奇怪,几经了解后得知,原来是被人“代劳”了。每每轮到他值日,他便“雇佣”其他同学代做。老师批评教育他时,他却振振有词地说,父母让他“花钱买时间”,为的是让他能够集中精力更好地学习。

班主任立马与家长沟通。原来,该生的父母是做生意的,整天在外打拼,没时间陪孩子,便总是用钱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只希望他能好好读书。谁知事与愿违,家长给的钱越多,孩子的学习成绩就越不理想,还沾染了不少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在初中时他就花钱让别人替他值日、替他写作业。交谈中,家长一直摇头叹气:“这孩子实在不懂事,就知道伸手要钱,一点责任感也没有。我们实在拿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还请老师帮忙教育啊!我们也没有别的要求,只要他不学坏,将来能考上个大学就行。”

然而,实现家长这样的要求谈何容易!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家务劳动的消失,衣食住行各种问题都可以花钱搞定,不少家庭都雇佣保姆或钟点工,连大人都不做家务,更何况孩子?尤其是在“四二一”模式的家庭中,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往往溺爱有加,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甚至连叠被子、理书包之类的事都由家长包办。“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说,一些父母还无原则地用钱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眼里只认识钱,至于钱从哪里来,他们并不知道也不关心。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不能为家庭担当的孩子,将来很难有家庭责任感,更不要说有社会责任感了。

再说学校,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中小学都有了专门的保洁工人,他们打扫校园,打扫楼道,打扫厕所,只剩下教室没打扫了;他们负责擦墙壁,擦玻璃,擦学校的各个角落,只剩下黑板没擦了。也许是因为安全考虑,怕出现意外惹麻烦;也许是因为学生不会,怕打扫不干净;也许是因为学习紧张,怕耽误学生的时间;等等。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的学生连对自己的学习环境都不能负起应有的管理责任,那他们还能对什么有责任感呢?

还记得以前教过的一名学生,她特别简朴懂事,还喜欢帮助别人,学习成绩优秀,老师同学都喜欢她。家访时才知道,她的父母都是菜农,每天早上,她总要跟着早起与匆匆赶往集市送菜的父母一起出门;放学回家,她总是把晚饭做好,等父母回来一起吃;饭后,她还要帮着父母整理明天要送出去的菜。忙完这些,她才安心地坐下来学习。这名学生虽然做了很多家务,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学习。后来,她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从这名学生身上我体会到一个词的内涵——吃苦耐劳。这是一种品质,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够吃苦耐劳,那么在学习上也一定能够吃苦耐学。

责任感不是大而化之的虚无,而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懂得了珍惜,便是“知”责任;学会了担当,便是“行”责任。一个健全的人,首先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对家庭亲人的责任,也有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责任感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甚至,我们不需要过分地去构思设计,只要让他们去劳动,在劳动中体验感悟。

劳动教育的成果是什么?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不少家长、学校可谓动足了脑筋。比如,有家长在家里对孩子立下规定:倒垃圾5元,擦桌子5元,扫地10元……该家长认为,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他懂得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成果”,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理财意识。一时间,这一“经验”引来不少家长的仿效。甚至有家长推而广之,对孩子说:你要好好学习,进了全班前几名,奖你多少钱;进了年级前几名,奖你多少钱;考上什么学校可以摘“三星”,考上什么学校能够吃“苹果”。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劳动者,才有资格享受劳动成果,否则就是不劳而获。让孩子懂得劳动是为了收获,劳动应得到报酬,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反过来是否可以这样思维:既然劳动是为了获得报酬,那么没有报酬就有理由不劳动。作为家长,不仅连孩子本该自己做的事情都包揽了,还要因为孩子做了一些分内之事而支付劳动报酬,岂非本末倒置?!其危害不言而喻。

记得有个故事《母亲的账单》,讲的是芬兰有个叫彼得的孩子,10岁那年的一天,给母亲写了这样一份账单:“母亲欠他儿子彼得如下款项:为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为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为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为他一直是好孩子,10芬尼。共计:60芬尼。”彼得的母亲在餐桌上看到了这份账单,无声无语地在旁边放了60芬尼。正当彼得为自己的小聪明欣喜不已的时候,他发现了母亲留下的一份账单,上面写着:“彼得欠他母亲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他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共计:0芬尼。”彼得看完这份账单,羞愧不已,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发烫的小脸深藏在母亲怀里。他一句话没有说,只是小心翼翼地将60芬尼塞进母亲的围裙口袋。这位芬兰母亲的教育方式让人钦佩。假如这种事情发生在我们周围,中国母亲将会怎样处理?

开展劳动教育绝对不能急功近利,我们不要奢望通过几次劳动就能够完成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劳动教育应该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教育,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培养,渐渐熏陶,慢慢养成,它更是一种养成教育。

一位颇有名气的脑外科大夫在畅谈自己的人生时说,他的父亲是个木匠,而且是个能做精细活的木匠,他从小非常崇拜有手艺的父亲,并常常给父亲打下手,尤其喜欢雕雕刻刻。读书时,他参加了学校的篆刻社,一刀一刀,精雕细琢。正是在这些具体的“劳动”当中,他发现了自己的潜能。老师对他说“你可以做一名很好的外科大夫”的话,更是让他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于是他选择了医科大学。虽然他后来没有成为木匠,也没有成为篆刻家,但之前的劳动体验,都对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大夫做了铺垫。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位外科大夫的成功,难道不正是从小进行劳动教育的“成果”吗?只不过这“成果”不在当下,利在长远。这才是劳动教育,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当今,慈母手中已无线,游子身上自添衣。日当午已无须再锄禾,盘中餐也不见多辛苦。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现在已经没有那么多传统的劳动教育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教育开展,再加上我们对开展劳动教育的顾虑太多,把本来学生可以做也应该由学生做的劳动机会给“剥夺”了。一方面,劳动教育要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劳动的机会还给学生。教育者和家长都不要急功近利地希望这样的劳动教育能立竿见影、效果毕现,我们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会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对我国企业劳动组织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电力企业;劳动组织;设计

企业劳动组织是企业组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使用的劳动组织,可以协调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因此,在发展进程中,许多企业都紧跟市场发展形势,对劳动组织进行了优化设计,有关企业劳动组织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也因此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劳动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一)优化企业劳动组织设计是企业管理提升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各类企业,普遍处于行业发展的导入期和成长期,管理尚未成熟,存在组织设计混乱、权责交叉、定员无据的现象,由此导致的管理矛盾较多。劳动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科学管理的核心有着必然的联系,是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必然要求。通过规范来优化职能配置、明晰管理界面、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科学核定劳动定员及领导职数,逐步建立与企业生产经营和队伍建设相适应的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对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实现规范管理,统一标准,全面深入推进管理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动组织设计及劳动定员标准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

劳动组织设计及劳动定员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组织机构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是劳动组织管理的根本任务和重要职能。企业组织机构改革,一是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明确职责分工,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相同管理职能,消除交叉重复。二是理顺上下级企业机构设置,合理划分上下级管理机构,明确经营管理职责。三是开展劳动时间研究,合理确定劳动定员,减少用人,降低人工成本。

(三)劳动组织设计及劳动定员标准是加强员工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建设务实、高效员工队伍的客观要求。劳动组织设计及劳动定员标准,可以从源头上强化管理,规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优化业务或工作流程及人员配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二、现阶段我国企业劳动组织设计原则

劳动组织设计及劳动定员标准,必须围绕企业发展规划及战略目标,以强化人事管理基础工作、提高人事业务管理水平为出发点,优化组织机构设置,规范岗位管理,完善劳动定员定额标准,有效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坚持以下工作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整体研究。从机构、定岗、定员三个维度出发,充分考虑机构、岗位、编制定员标准三个体系的紧密关系,统筹研究,相互协调,各有侧重,建立健全较为完善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标准体系。

二是科学先进、注重实效。紧密结合企业实际,采取科学合理、简便实用的办法,确保三个体系的建立,既要体现先进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又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三是夯实基础、推进创新。通过不断优化劳动组织及业务流程,积累历史数据,强化过程的管理与跟踪,做好定员的核定、调整及统计分析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为推进薪酬分配、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提基础保障。

三、我国企业劳动组织设计的思路

(一)选择科学的劳动定员标准方法

企业在设计劳动组织时,要将传统管理学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结合起来,科学进行劳动组织设计及劳动定员标准制定,以确保企业劳动组织设计的科学性。企业内部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影响都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影响定员数量的因素、计算定员的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长期以来,企业用作定员参考的因素有劳动效率、生产设备、岗位分布、比例、组织机构等。劳动定额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利用劳动定额来计算劳动定员,并且,不管劳动定额的形式怎样,按照效率、设备定员,照样可以准确计算劳动定员及岗位投入产出比。如果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基础薄弱,不但岗位投入产出比不明确,岗位管理、专业技术岗位核算和测评都要依靠主管经验来完成。因此,在劳动组织定远标准制定、修订的过程中,企业不但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在考虑劳动强度、技术难度等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标准设置。

(二)关注管理人员定员标准确定方法

企业管理人员的定远标准,是企业劳动管理中的难题,因为管理岗位的工作量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难以量化。就目前来说,许多企业在管理人员定员标准上采用的是员工总数比例法,即按照管理人员占员工总数比例对其工作量进行的测算。不同企业的技术构成、人力资源构成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员工的总数也是不确定的,这个时候,员工总数比例法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管理人员定员标准不统一,管理人员定性研究多、定量分析少的情况还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企业在劳动组织定员标准设计时,高度关注这一问题,尽量结合企业实际需要选择适用的管理人员定员标准确定方法。

(三)提高劳动组织设计决策程序的透明度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4

九江六中  程小娟

内容摘要:现在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课程屡见不鲜,笔者也曾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尝试,本文以我设计过的《聚落》、《澳大利亚》、《黄河》、《长江》等学科整合教学为例,对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初中地理教学的若干问题思考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地理教学  资源库

正文:

伴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它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的交叉性等特点,而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广泛地理论联系实际,必须重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必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真正发挥其作用,值得我们探究和思考。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

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学过程结构,不同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知识交流的载体。为此我构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辅以大量资料集合和信息交流工具的地理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意义建构→综合评价”的教学模式,这样知识获取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在老师的主导控制下,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去获取知识。

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将一些地区的气候资料变成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展示这些地区相应的民居景观图及简介),然后提出问题:“请说出黄土高原的窑洞、西双版纳的傣族竹楼和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上网进行自主探索,将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接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达成对这一问题的共识,再到全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进行班级交流(学生发言或通过网络平台演示),得出结论,实现意义建构(总结出民居与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课后再利用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学习评估,可以师生共同进行(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利用已有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

二、要善于借鉴、积累与创新,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

地理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因此需要建设与我们地理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库,其不仅包括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素材,还应包括大量的文字材料。多媒体素材能带给学生感官上的直接刺激,但其容量有限,制作困难,且所耗的存储空间大;而文字材料却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通过学生对文字材料的选取、分析、综合,也能够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我在建设地理教学资源库过程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借鉴。地理多媒体教学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互联网上这方面的`资源非常丰富,几乎包括了地理学科的各个章节,种类也五花八门。因此我在构建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或设计课堂整合案例时,总要在互联网中进行搜索,大量浏览并借鉴,其中的很多素材、资料都可以直接使用,而且在浏览、借鉴的同时,也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带来新的启示。我最近上的八年级地理上册《长江的开发》一课,其中大量的资源都来源于互联网,而且通过借鉴其他地区优秀的教案,使我在课件的设计上大量运用了九江长江段以及九江98抗洪的图片,这些在实际的上课中不仅使学生觉得课堂内容离自己更近、更亲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做出的回答也更有创意,令人惊讶。

其次,多积累、善管理。互联网上的资源经筛选可作资源库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靠平时的积累,扫描的图片、录制的影像和声音、撰写的论文、报纸杂志上的文摘和学校教师制作的课件都是资源库的范畴,只要平时稍加留心,资源无处不在。资料多了,管理时就要注意分门别类,我在管理资料时就分了课件、图片、影片、声音、论文和文摘六个大类,大类中资料多的再按年级、课程或制作时间分小类,这样管理更规范,查找、使用也更方便。我在上《黄河的治理》一课时,发现平时积累的我校和其他学校教师制作的关于黄河的课件非常多,在对它们进行重组、再加工后,就很轻松地完成了该课的整合设计,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

第三,要善于创新。在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不但要借鉴、积累,还要在思想和方法上敢于创新,让资源库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在建设资源库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对于自制的课件必定配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整合案例文字材料,以便以后使用;二、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大量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请他们提出建议或参与,这不仅实现了多学科间的资源共享,而且使很多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三、吸收了部分学生制作的作品(电脑图画、动画、电子报刊、科技小论文等)进入资源库,让资源来源于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入手,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整合教学最迫切解决的两个问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指其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组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是其个人素质的组成,培养起来不是一日一科之功;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考老师的多方引导、多年积累建立。如果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将使整合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地理的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多学科相互配合,特别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我认为:学生要想上好信息技术整合课,首先要上好信息技术课。现在信息技术课程也讲究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其学习生活相结合,例如制作课程表、制作个人网页等,但由于学习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这些结合稍显牵强,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如果能加强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群策群力,设计一些既符合技能要求,又与各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的课程来岂不一举两得。我在上七年级地理下册《澳大利亚》一课时,课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的时间在互联网上搜索与澳大利亚相关的知识材料,而后与信息技术教师联系,让他简单介绍以下网络搜索的知识,使学生的搜索更有针对性,这个建议不仅信息技术教师乐于接受,学生也非常配合,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对信息的搜索、整理和加工,更加丰富了课本原有知识,一些枯燥的理论和概念变得生动直观起来,也更易于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时之功,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课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定帮助,但也要注意教师的自身修养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具有信息量大、视野宽、快速进行时空交换、多种媒体给学生的视听带来全方位冲击等特点, 它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引导他们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让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获得自信,建立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技术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是教师的作用被弱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被忽略,为此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能够运用精妙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对知识进行归纳;能够为教学、为学生设计更多精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能够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师与生、生与生、人与机之间的交流和谐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对中国动漫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5

盛维娜

(渭南师范学院 传媒工程学院 陕西省 渭南市 71400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动漫产业推动下的国内动漫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动漫教育当下存在专业设置太集中、企业同质化、对动画语言的片面认识、缺乏权威的统编教材、师资力量不足几个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专业设置差异化,而不是同质化、企业差异化、观念的改变、优化专业教材、建立国家级师训基地的解决之道,对大环境下中国动漫教育的发展展开了讨论,希望对整个动漫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动漫教育;特色教育;教育品牌

在中国青少年大量的看美日韩的动画片、中国同时遭受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现实下,国家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政治原因以及从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结构的转型的推动下,导致中国动漫热的出现,中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引起的动漫教育的升温,随之动漫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一、动漫产业发展推动之下的国内动漫教育现状

高校动漫专业的纷纷建立;动画教育研究基地的建立;依托动画企业或者动画企业自办的培训机构的建立;这三个方面呈现出来的动漫专业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以及设立动漫专业学校的数量,足以看到中国动漫教育目前的规模是非常大的。但是有规模、有产量、确出现产值很低或者说产值可以忽略不计这种情况是目前动漫行业出现的一个严峻问题。这一方面跟动漫产业自身发展有关系,另一方面跟人才培养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整个动漫产业还处于非常幼稚的状态,整个动漫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国内动漫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动漫教育在从产量的规模向产值规模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太集中

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制作环节,也就是画画和做动画。而其他的动画策划、创意编剧、制片管理、营销推广、版权代理、衍生产品开发等等专业非常缺失,导致动漫产业链的断裂,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整个人才的培养出现既过剩又不足。动漫专业设置单一,不仅仅是使得动漫人才既过剩又不足,同时会影响到我们动漫产业的发展,同时带来我们动漫教育本身集中在某一种专业方面的恶性的竞争。

2.企业同质化

动漫产业它的赢利是在产业链运转起来之后,各个环节上的赢利,而不是一个环节赢利。按照国际惯例它在播放的环节上只是收回成本的10%到15%,完全的收回成本和盈利是在其他的环节里面。只有运转起来以后,才能真正的赢利。而如今大量的动漫企业仅仅是制作企业,其他环节的公司没有,这就导致了产业链的断裂。这也是导致整个人才的培养出现既过剩又不足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产业本身存在着只重视制作而不重视其他环节的状态,就是企业同质化。企业的同质化的结果导致我们的产品生产出来推不出去。

3.对动漫语言的片面认识

以为动画跟影视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然后认为影视的一些相应专业就可以替代动画相应的专业,很多院校将动画导演和动画编剧专业都是放在影视艺术学院或者文学系。

认为动画就是影视,实质是动画它跟影视有关,但是它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除了影视的视听语言系统以外,它还有特定的,影视所不具备的只有动漫才有的一种动漫语言表达系统。是一门区别于电影电视的独立的艺术门类。

动画跟电影电视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又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海绵宝宝跟章鱼哥罢工,离开的那一段,章鱼哥把趴在玻璃上的海绵宝宝拉开的时候,第一次手在上面,第二次拉开眼睛在上面,第三次拉开心在上面。这种把内心的一种情况通过身体的肢解表现出来的、电影电视所不具备的这种表现方式就是动画独特的语言体系,它能够比演员的表演,更加充分的表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还可以通过物体颜色,形状上的变换表达人物情感。比如海绵宝宝趴在玻璃上的时候的整个的面部表现、色彩和形状都跟平常不一样,发生了变化。由原来是黄色变化成一种灰暗的颜色。

动漫语言体系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说具体的抽象化。抽象的具体化等等,有很多特定的语言元素。但是目前,动漫产业界、动漫界对这个问题还是没有注意到,或者是关注得不够。把动画当成电影电视,或者当成跟电影电视同样的东西,同样的艺术类型来进行创作。过多的追求跟真人的相似,动作的相似,表情的相似上。这也是导致大部分国产动画不好看,收视率低不能真正的赢得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的核心原因在。故事问题是一方面原因,但核心问题在于动漫语言的应用上,动画特有的表现方式上,实际上真正的动画作品,它的特点就在于它跟电影电视的不相似上,而不是相似上。电影电视不能表现的题材才是动画表现的题材,电影电视不能表现的方式,才是动画的表现方式。

4.缺乏权威的统编教材

现在市场上关于动漫的教材多集中在制作方面,软件的应用或者是造型、制作环节上。且很多教材本身仅仅是以前相类似专业的一种转换,从其他专业改头换面转过来的,并不能真正表现动漫创作或者动漫生产、动漫教育的专业特点。

比如说动漫创意策划、动漫编剧、动漫导演,或者动漫后期衍生产品开发,或者营销、版权代理类的教育书籍很少,有的甚至没有。而我们看到的那些仅有的,关于动漫编剧的教材也是从影视编剧改过来的。动漫本身它有它特定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体系必须从动漫的创意和策划编剧里面用到的,而不是到后面导演才加进去的。就好象我们的电影编剧必须有镜头感一样,它不是文学创作,它是一种电影的创作。同样动漫编剧它也不是电影的创作或者电视剧的创作,应该是动漫的创作。但是现在,这类教材少,就是有,也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套用的。这样就很难使得我们的动漫专业教学真正的专业化。而这种统编教材的缺乏,甚至规范性都没有,教材的规范性都缺乏,学生当然就无法受到正规专业的训练。

5.师资力量不足

现在全国这么多高校开设动漫专业,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的问题。这个师资力量不仅仅是人数的问题,还有教师本身专业积累的问题。计算机教师或者美术教师承担动漫方面的专业课教学的现象非常普遍,其实美术也好、计算机也好,跟动漫是有关系的,但是还是有区别的。懂美术不一定懂动漫,懂计算机更不一定懂动画。所以,在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不仅仅是难以开设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也很难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动漫人才。

三、动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之道

1.专业设置差异化

专业设置差异化而不是同质化这是因为动画是由很多环节同时组成的一条产业链,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要集中在某一个环节上。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动漫产业链上一个特定环节上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各个学校之间的互补,而不是一种同质的竞争。

学校因涉及到动漫的专业分布在不同的学院里面,学校可以统筹管理与策划,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计算机、文学、经济管理、工业设计等不同院系的与动漫相关的专业可以与动漫专业进行结合设立影视、动漫编导、动漫营销推广、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等相关专业,比如: 对中文系的文学专业可以通过文学语言和动漫语言的训练,侧重于培养策划和编剧人才。在经济学院里面,通过对动漫的营销推广与普通的营销推广进行共性与个性的研究,培养动漫营销推广人才等。

2.企业差异化

只有差异化才能够充分满足我们整个动漫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对于人才的需求,而不是仅仅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比如出现现在动画制作人才过剩,而动画编剧、导演、影片管理、营销推广、衍生产品开发等人才又不足的问题。那么这个方面大家大量竞争,然后另外方面又没有人才,就导致动漫产业人才既过剩又不足的问题。

所以一定要充分利用各个院校自身的优势。比如说新闻传播学,新闻学。北京体育大学它也开设这个专业,上海财经大学也开设这个专业。但是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是体育记者,财经大学培养的是财经记者。所以他有跟专业结合的方法,避免跟综合性专业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相冲突。它的人才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无法竞争的。这就需要进行必要的考察研究考虑,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特色人才的培养。

3.观念的改变

企业单一化、同质化导致产业链断裂的同时,又引起了一种误解,使得我们动漫教育、动漫的人才的培养,也以为动漫人才需求就是制作人才的需求,这样的一种观念,反过来它会影响到动漫专业的设置。而动画编剧、导演人才的缺少又影响到动漫企业,在创作上说,现在很多动漫企业策划、编剧或者是导演,他就去找儿童文学作家,或者是影视编剧,或者影视导演来进行导演、创作。实际上,这一些创作人员他们根本不掌握动漫语言,这就是由企业本身的问题带来的动漫教育的问题。

实际上我们的动漫产业还没有起来,精通所有媒体的人才奇缺,所以学校学电影的,并不是只学电影,也应会有相关的技术。学动漫也不仅仅会画动漫,相关的媒体知识也可以学。

同时,我们不仅要培养创意性的人才,更要培养懂得商务的艺术人才,还有能够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动漫产业才能够良好的运作起来。

4.优化专业教材

要选择翻译一批国外优秀的专业教材,借鉴与学习。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我们国情,编辑出版全国动漫各专业统编教材,以此规范动漫专业教学。不能是相似专业教材的转换,应结合动漫专业特点进行统编的真正符合动漫专业的统编教材。

5.建立国家级师训基地,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是艺术家,更要培养专业的、能创作能卖得出去的商品、能够在产业生存的人才。专业人才就要专业人才或者专家来培养,如果说不是这个业界的专业人才的话,就培养不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所以利用国内外优质师资,第一线的专业人才和专业专家培训国内高校动漫专业教师,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解决现在动漫师资问题的有效措施。

四、大环境下中国动漫教育的发展

1.考察、研究与定位

在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全面认识之上,通过对各个地区动画专业的建设状况,包含课程设置状况,长远的就业状况,进行考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动画专业可以进行特色定位。

2.进行特色教育

在动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础之上走特色教育的道路,即建立动漫教育品牌,设置特色课程、选择特色教师、特色教学内容、特色教学方式、特色教学管理、构建特色专业、营造特色教育环境,进行特色教学、特色人才的培养道路。

总之,发展动漫产业最关键是进行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需要建立起能够充分满足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漫产业与动漫教育之间既要相互推动,又要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 骆哲.《群文天地》[M].2011年第06期.中国当代动画教育反思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6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应用型建设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的安定繁荣、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提出了几点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 多渠道加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团结协作的思政队伍对有效进行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辅导员队伍建设

1.注重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辅导员必须注重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思政问题和事件,增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注重修养,具备深厚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良好的师德,政治过硬;要有积极健康的精?r状态,能时刻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学会自我解压和调试;具备扎实的思政专业技能,熟知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和所带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熟练应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善于总结管理和教育经验,提升理论水平。

2.明确职责,增强工作认同

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到底是什么,需要进一步界定,他并非只是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服务者,而是一个独立的思政教育主体,是思政教育队伍中的骨干。辅导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日常的事务管理。引进辅导员和班主任分层管理制度,班主任承担日常事务管理,将辅导员从“保姆”、“灭火员”、“勤杂兵”的身份中解脱出来,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生思政工作,提高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即自己是高校教师,并非是一般工作人员,从内心深处提高地位。

3.科学管理,调动工作积极性

一是对辅导员的工作要科学评价,建立适合辅导员工作性质的考核机制,不能是学生一出事就不得了,了不得,将责任全归于辅导员,即“功劳是领导的,过失是辅导员的”,而是要看其综合工作状态和对学生事件上的责任;二是从经济待遇上提高辅导员的收入,尽快实行不同于专业任课教师的辅导员职称制度,把业务成绩和理论研究综合起来评定,让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干的安心,有“奔头”;三是营造积极向上的辅导员工作环境,加强对辅导员的情感投入,注重对辅导员的关怀和心理调适,用制度管人,用人情暖人。

4.加强培训,走“专家”路线

由于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对象会出现不同的变化,所以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不能是新瓶子装旧药,总用一个模式和方法去进行教育和管理,而应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研究学生思政教育的新理论,出现的新问题,掌握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能因为辅导员工作的繁忙,地位的重要,无闲暇时间,“一个萝卜一个坑”,而放松对辅导员的培训,特别是校外培训。

(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1.精心选拔,注重素质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必须认真,既要看知,又要观行,选拔的学生干部必须具有模范性和群体影响力,把真正优秀又具备学生干部资质的学生选拔到队伍里来。所选的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工作能力,端正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使选拔上来的干部经过培训和锻炼,能够在学生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能够在学生管理和自我教育中独当一面,真正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

2.关心爱护,重在培养

对选拔上来的学生干部,要从学习、生活和工作各方面予以爱护,真诚地予以支持和帮助,使其真正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好老师的助手。同时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带动培养,为其提供好工作的平台,教给其科学的工作方法,分配具体任务,在实践中让其锻炼和提高,帮助其做好策划,做好学生干部的参谋长。

3.扬长避短,合理任用

对学生干部的任用要合理,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构架进行岗位安排,尽量使每个干部在工作岗位上都能发挥其最大潜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要注意干部团队的合理配置,不能以性格相投来组合干部团队,而应从能力互补上去考虑,避免出现干部队伍的思维僵化,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4.加强监督,严格管理

对学生干部要加强监督,在使用上要“放的开”,但对其过程要监控,并适时给予反馈,因为学生干部兼有学生和干部双重身份,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在学生群体中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同时对学生干部要严格管理,谨防产生居功自傲心理,利用职便在学生利益面前做出不公正之事,不能因为干部对班级、系部做了些贡献就放松对其的要求。而是应因为其是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

1.牢记自身重任,不降低自身素养

牢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这一重任,不能将自己等同于一般任课教师,要不断研究新时期学生生活、行为和心理、思想上的新特点,出现的新动向,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勤思考,多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能够真正通过自身的示范和学识,解决学生的思政问题,不仅要成为理论的专家,更要成为实战的能手,成为思政领域的“双师型”思政教师。

2.改革方法手段,吸引学生参与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争议,劳动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 由审议开始便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迄今热度不减。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以深圳华为公司补偿10亿元人民币鼓励7000名员工自愿离职为标志,连续发生类似的裁员事件;同时,外商撤资减产的情况也有所增多。除了裁员与撤资外,许多媒体还提供了其他负面的个案: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更难找工作、农民工不愿签合同、在各种机构和企业中为达到同工同酬将非正式雇工调离相对优越的岗位甚至解聘等等。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劳动合同法可行性的争议,争议的焦点围绕关于劳动合同签订的硬性约定、劳动合同解除的补偿标准,以及对于劳动合同法所倡导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担忧等。

面对财富分配中资本与劳动的所得严重失衡的局面,《劳动合同法》事实上表明政府准备在法律的构建上,直面当前劳资分配的不合理状况,但是结果却出现了某些资方蓄意规避,一些学者要求修改, 甚至被一些劳动者称为“善良的恶法”的尴尬局面。与之相对,有些学者与媒体回应:对于企业来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绝对不仅仅只是一种压力,更是转变自身发展模式的一个良好契机;《劳动合同法》决非“善良的恶法”;《劳动合同法》无须修改,重在实施。

笔者认为,这场争议本身予以我们很多的启示。笔者在三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劳动关系的矛盾冲突—《劳动合同法》不能承受之重

作为我国劳动法体系的一部专门法律,《劳动合同法》主要规范的是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终止等程序方面的内容,同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违反国家劳动标准,如最低工时制、社会保险等所应负的法律责任等。以社会各界的争论与《劳动合同法》的内容相比可以看出,很多问题的争论超过了《劳动合同法》本身所能承载的范围。事实上,有关劳动关系矛盾的冲突由来已久,《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不过是提供了一次释放机会。目前,劳动关系的冲突和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因素。例如,劳动者的失业或隐性失业现象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日益严重,劳动者的流动频率加快;用人单位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导致劳资争议不断。

在稳定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中,作用最为显著的是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反歧视、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利益配置和行为规范的法律制度。显然,我国目前这些法律调整机制还存在不少缺陷,导致这些制度无法较好地发挥调控作用。针对我国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现状以及相应法律调整机制的不健全,有必要对劳动关系稳定的法律调整进行深入探讨,而不是仅仅针对一部《劳动合同法》。

二、基于企业的责任与义务的思考

企业作为经济个体,有着“趋利”的特性,而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大利润,增强企业竞争力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在企业与劳动者这种劳动者明显处于劣势的从属关系中,以及在我国当前资方强劳方弱的情况下,让企业承担较多的责任与义务,即使对劳资双方合同的规定再完善,也很难避免出现一些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政府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应当用来提高整个社会的保障水平,可通过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和职业素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来促进经济建设,投资兴建各类企业,而没有把主要资金用在劳动力培训方面。如果在法律中能够明确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强化政府的职能,使之能够更好地平衡劳资双方的权力义务关系,将有助于劳资双方矛盾的公平解决。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在员工培训方面,早在1971年,法国政府就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企业必须对本单位的员工进行培训。每个企业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额的培训费,规定最低不得低于工资总额的1%(这笔资金不计入成本,且免税)。上缴国家的培训费由国家培训保险基金会、雇主组织、工会组织管理并监督使用,企业职工的培训可以向国家申请资助,国家培训组织每年都有培训资助计划。这样一来,花在一个员工身上的钱多了,企业自然不会轻易解雇,而是要尽量回收培训利润和价值。

三、基于劳动者的维权力量的思考

面对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合同法,一些企业能够成功规避,而劳动者却不能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只能被动接受。这应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我国,无论是工会组织,还是企业中的员工代表、工会代表都很少。即使有,也并不能起到长期持久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谁来为劳动者说话?谁来为劳动者维权?谁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我认为仅仅依靠法律和政府是不够的,法律和政府只能在框架和原则上为劳动者提供帮助,而在具体的事件中,劳动者需要联系更密切的代言组织及代言人。笔者认为应尝试建立在经济、组织上都独立的工会组织,使之能够真正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不仅是管理劳动者。

面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各种争议,需要有关各界冷静客观地对待,关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作充分的调研,并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声音,作出理性的分析与思考,以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建设,进而增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和谐。

参考文献

[1]、乔健.略论我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及当前特征[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4.28-35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衔接

1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课程衔接是指连接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积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如果不加以适当的组织和衔接,将是支离破碎,凌乱不堪,毫无教育意义。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不同阶段和层次。两者的衔接是多方面的,如宏观的学制,微观的课程;有形的教学模式,无形的培养目标等等。

当前,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已成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各国在探讨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既体现出各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特色,也表现出相同或相似之处。英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教学和课程衔接,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点,以核心技能课程为内容进行衔接。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北京、上海等省市依靠区位优势和经济、人文等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多年来发展职业教育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加上较为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得中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协调水平、发展规模水平和拥有资源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中高职的课程衔接是基础。如何实现中职与高职课程衔接,不仅关系到中职与高职教育专业内部衔接的顺利实现,也切实关系到中职与高职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设置、教学规范、师资力量、生源结构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探求一条适合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道路,显得尤为必要。

3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具体措施

3.1不断深化改革课程设置

当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衔接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是一项由低到高,由浅到深的一个过程,两个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有所不同。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改革,高职院校应与中职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课程设置上要不断深化改革,一方面实行阶梯式培养,使学生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实践操作等三个层次呈现向上的趋势,更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最后达到满足中等学校学生的升学、高职学校的招生、企业任用的要求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3.2规范教学内容,减少重复教学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日常教学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专业划分上,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目录不统一;在课程的设置上,两者内容没有对应关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中等和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和建立一体化的衔接关系。因为职能部门首先要在专业领域加以划分,从而让两个不同层次的院校有针对性的开设专业课程,减少和避免重复教学,减轻学生的学习任务,形成规范的教学秩序。

3.3加强师资建设,重视教学质量

中职和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条件等问题,导致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缺乏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中高职院校的教室往往是刚走出校门,只有理论经验,缺乏实践教学经验。要落实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支持和鼓励教室下企业锻炼和参加培训,不断提升教室的工作能力,将市场和企业当前的需求和行业标准带回学校传授给学生。其次,设置奖励,调动教师多搞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再次,建立职称和职务晋级机制,为教师争取待遇创造平台。同时在教学环节相关部门中也要举行讲课、说课比赛,促进教师在课堂施展自身魅力、传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教授娴熟的技能,通过这些渠道来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总之,有一支良好的教学团队肯定能为教学工作带来明显的效果,但是教学质量不能单单只看教师队伍,也和学校的管理人员、软硬件设施、学习氛围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理念,共同教育学生。

3.4与时俱进,创新衔接机制

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试点,寻求适合中高职对接的新模式。一是学制的衔接。在继续推行“3+2”的模式基础之上寻求学制的突破。二是招生考试的衔接。高职院校在招生的时候应扩大中职学生的招生比例。推行高职衔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和保送制度,对优秀学生实行免试升学制度,努力拓展中高职相衔接的升学渠道。三是单招模式的衔接。近年来,单独招生考试已经在各高校实行,一般分为单独招生和对口单招两种形式。通过这种方式,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平台。四是加强中高职学校之间的联系。对开设了相关专业的中高职学校,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活动,促进学校之间的师生交流,相互了解和沟通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内容,为今后学生的升学和继续教育打牢基础。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十二五”期间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中职与高职的教育也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位置。如何加强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课程衔接、招生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是形成我国职业应用型人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等宇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除了在课程衔接方面需要改革创新,在招考制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马建富.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的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3.

对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9

一、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随合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教师的思想认识、教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已经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基础。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和尊重功地的人格尊严,合理的要求乃至细微的情感需要,尊重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作用.必须坚持“观察在前,目标在后”,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统一规格的、共性化的教育目标,真正使每个孩子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目的是为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立定基础,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群体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统一,要求我们首先应当确立群体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但又要重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要有在每一个孩子每一方面发展的原有基础上确定的个体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规程”中提出的促进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都得到发展的精神。另外,我们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涉及到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系统工程,只有调动三方面的力量,形成牢固的“金三角”,同步调、同方向地对幼儿过好教育,才能全面、积极在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指全面提高孩子的思想品德、科技文化知识,培养健康身体和心理以及全面的劳动技能的一种教育,它是以个体和群体的先天生理条件为基础,以改善先天素质提高后天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升华.为了较全面地理解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我学习了许多理论文章,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到儿童良好素质的基础应包括⒈健康的。心理素质⒉良好的体能素质⒊良好的社会性发展与品德素质⒋良好的才智素质⒌会体验理解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等等.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我认为,在进行幼儿素质教育中,应把着重点放在让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这是一个人能顺利生存于社会的基本能力与条件.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主要是锻炼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习初步的自我保护,增强自理能力,即学习“自己的事化自己做”。

学会学习:主要指培养孩子从小县有广泛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地探究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同时还要重视加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力和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等。

学会关心:指的是要帮助、教育儿童关心社会、国家的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伴,关心其他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关心知识、真理、学习以及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健康.这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高度发展、适应性、创造性、社会性、坚韧性及全球观念等方面的素质要求.

三、素质教育的实施

⒈建设一支高大质教师队伍是幼儿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主要是政治思想和教学业务两大方面.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是爱岗敬业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孩子。教学业务素质方面,我觉得一是要抓好教育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国内办幼教改革的动态和信息的学习。二是抓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在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尝试、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的同时,要逐步形成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作用.

⒉幼儿素质教育的重点是提高的儿园一日活动的保教质量.我们不仅要把幼儿园生活的一切空间都当作幼儿受教育的环境,而且也要让幼儿知道,生活的一切都是他们学习的环境.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渗透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观念的现代信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选择有助于让幼儿学会学习方法和培养幼儿能力的有关内容,使幼儿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要加强全面性和基础性,凡是做人所必须的基本素养和能力,在教育内容上都要有要求。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百:首先要以“启发”为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用知识本身的形力引导功地动脑、动手、动口,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去探索,解决疑难.采取多种形式,让孩子们主动、活泼、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当然,要做到这样,并非“一日之寒”,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注意改变过去单一的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维度的、开放式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个别活动、自由活动、室内活动、户外活动等等。只要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落实,教师们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不拘一格地创造多种有效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总之,我觉得幼儿因素质教育要着眼于抓好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保育、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才能使规程的精神和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篇10

**省地税局在“十一五”规划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战略思路;在03―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提出了“双基”考试人人过关的战略要求;在今年的工作目标中又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战备方针,明确了“七个一百”人才工程建设的具体目标。这说明**地税决策层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已经准确定位了人力资源在地税事业进程中的核心要素地位,更加丰富了人力资源作为队伍建设的战略内涵,日益完善了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为**地税队伍的一名基层税务工作人员,本人经历了省、市、县局近几年在强化队伍建设尤其是提升人员素质方面的创新进程和改革举措,感受到了地税事业发展对自身能力所带来的时代冲击和无形压力,也增强了自我塑造、自我提升的发展意识和内在动力。在品味发展机遇带给我们切身收益的同时,也在思索省、市、县局如何搞好基层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立在不败之地,适应时代发展,促进地税事业发展进程。

一、当前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

可用三组词概括;“少且不精、散且不专、严而不实”。具体说:“少且不精”指的是培训组织的次数少、时间短,但与此相对应的培训内容的精细程度不高,“培训精品”的产出量不多;“散且不专”指的`是培训范围一般是“大锅饭”式的全体人员,培训的形式是“大合唱”式的集中讲座为主,培训内容是“大杂烩”式的一锅汤,但相对的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严而不实”指的是强调短期反应,培训的要求很严格、各项纪律制度贯彻到位,但相对忽视了长期绩效,对培训效果的及时检测和跟踪评估不够。

二、搞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上一篇:招商计划和招商方案下一篇:冰火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