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生命力(共12篇)
焕发生命力 篇1
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围绕教学主线有意识地渗透, 不能生搬硬套。在艺术课上,每节课都有一个教学主线,或者是音乐,或者是美术……其他门类穿插其中,为其增添光彩,这样的课堂既不会显得太“单薄”,又不会让学生在某一节课中吃成个“胖子”。下面我来谈谈如何让艺术课堂中的音乐教学焕发生命力,生出光彩。
一、精彩导入引光彩
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必须采用形象、直观而且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悬念导入,在教学《数蛤蟆》这首歌时,我是这样做的:( 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听一听什么在叫? 下面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 放幻灯片) 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谁回答得最棒,老师就发给他一个小奖品。故事导入,如,我在教学《说谎的孩子会长长鼻子》一课时,出示图画,配乐讲匹诺曹的故事……通过我绘声绘色的叙述,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新课的导入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精彩的意境蕴光彩
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良好的意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情商得到发掘,性灵得到陶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创设可吸引学生的教学意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先出示画有月亮、星星等夜景的画面,让学生置身于一个优美、宁静的夜晚,然后教师讲述这歌曲的意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心境,然后告诉学生画上的这些景物就是这首歌所描绘的,于是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欣赏欲望,这时让学生听歌曲,学生就会用心去倾听,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跃……当学生听到高潮时就情不自禁地挥动双手、摆动身体哼唱。等到学唱时他们很快进入“共振”境界。
三、“ 活”起来的课堂生光彩
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维持在20分钟内, 上课一段时间后,他们的精力就开始分散,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事难免发生,但他们又容易被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大胆地说起来、动起来、跳起来,既动口、动手、动脚,也动脑,愉快地迈进音乐的殿堂,营造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乐园,让学生不仅学到音乐知识、技能,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歌曲《小燕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讨论,自编燕子飞翔的各种舞蹈动作……最后让学生戴上头饰,将这些模拟燕子的动作与节奏、体态律动结合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唱跳,由于学生个性各异,每个学生创造的动作也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学生边做动作,边随着音乐即兴表演,兴趣盎然中他们的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节奏感、表演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学生不由自主地被融入课堂中。
四、学生唱主角的课堂焕光彩
不同学生对同一对象的理解和学习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多听、多看的机会,给他们自己感受和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信心,他们学得更轻松、更投入。在教学歌曲《公鸡》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歌词,自己说说应以怎样的感情来唱,学生非常积极:“老师,第一部分要比较低沉,比较慢,因为公鸡生病了,还咳嗽。”“病好了,要唱得轻快一点。”……接着我让学生说说生病的公鸡是什么样的? 没有生病的是什么样的? 这样一比,学生对歌曲理解更深入了。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听录音,讲讲刚才听到了什么。学生气氛更活跃了,你一言,我一语,有的甚至为歌曲想象出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五、和谐课堂发光彩
课堂气氛也是关系到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中,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气氛,可以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振奋的状态之中。只有在这种温馨的心理状态中,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真正充分、深刻地展开。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怀着对学生的爱和对知识的爱的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需要知识,更需要热情。所以,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为多数中等学生特别是后进学生服务,要让全体学生主动、积极、饶有兴趣地学习。
要想让艺术课程中的音乐教学焕发光彩,最根本的是要深入学习“艺术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彩的导入,创设精彩的意境,让学生在喜欢的音乐活动中边玩边学,最主要的是相信学生,让他们当课堂的主角,再加上良好的课堂气氛,我相信艺术课程中的音乐教学一定会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焕发生命力 篇2
世界上需要我们珍爱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我们最应该珍惜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命。
在现在的社会上,我们经常看到街头的乞丐整天在街头乞讨,为了混口饭、要点钱,他们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了,只能靠别人施舍,但是,他们忘了,他们还有两样最宝贵的、金钱是无法换来的东西——生命和时光。如果他们能够珍爱自己的生命,完全可以去干一番大事业,不让自己被众人讥讽、嘲笑,可是,他们没有。
在报纸上,经常会看到某人因吸毒而死亡或受伤的惨事。为什么要去吸毒?如果真的珍爱自己的生命,那么无论上了多大的.瘾,信念的力量也会把毒瘾制服。只是因为没有想到事情的严重性,轻视了生命;才酿成了如此悲剧。
在某些学校里,也经常有学生逃课去网吧玩,这也是不珍爱生命的表现。那些经常去网吧的同学往往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精神上出现问题。如果他们珍爱自己的生命,努力学习、珍惜时间,那么,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不珍惜就会永远失去,如果珍爱生命,就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就是死也光荣!
伟大的领袖周恩来,她珍爱自己的生命。他将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为人民着想、服务,为了新中国而牺牲、而献身。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实践探究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篇3
[关键词]探究 趣味性 操作性 互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89
实践探究是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它主要着力于学生的学,鼓励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模式进行主动探索。它强调“从探究中学”,力图通过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进行小学数学的“教”与“学”。
一、增加实践探究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习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数学课堂中引入探究活动,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使用“七巧板”,让学生直观认识每个图形后自主探究每个图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巧用“七巧板”,创造出各式各样的图案,让学生经过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图案组合的乐趣。学生除了摆出各种图形,创造出漂亮图案之外,还能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征,感知图形的面积。实践探究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增强实践探究的操作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重演或再现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
例如,教学“认识平均分”一课,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教师可利用直观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可安排如下实践操作:1.有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2.如果把这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4根一份呢?实践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每人准备12根小棒。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小棒按要求平均分,并展示每一次平均分的结果。学生动手操作,很快就完成了平均分小棒的任务,在自己动手实验,在“尽兴”和“轻松”中掌握了数学知识。学生自己动手分小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从具体生活经验到抽象思维的过程。让学生从数学经验出发去解决数学问题,实践探究目的明确,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实践探究的互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
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课堂。教师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常常通过学生课堂的活跃程度,这样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欺骗,误以为学生都已经熟练掌握。其实除了几个表现活跃的学生明白之外,还有多数学生似懂非懂,仍处在迷茫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操作前,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最后通过一些启发性的数学小实验来培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这样教师就能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
例如,教学“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一课,在设计摸球实验时,首先让学生自己装球,教师提出不同要求:1.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白球;2.不可能是白球;3.可能是白球。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不同要求,先在小组里分工协作,然后尝试装球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提问:“摸球前,你们能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吗?你们第三次摸到了什么球,第四次摸到了什么球?上述这些情况,在摸球之前,你们就知道吗?如果让你们再摸一次,你们能确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单记录每次装球的情况,分析数据,进行实验结果的反馈与交流:“竖着看这3组数据,能确定第一次一定能摸到黄球吗?一定能摸到白球吗?仔细观察,三组在第( )次都摸到了( )球,是不是代表所有组第( )次一定摸到( )球?如果重摸一次,结果会怎样?”只有这样注重实践探究的互动,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总之,实践探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做数学”的环境,教师要把更多的探究空间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如何焕发语文教学的生命力 篇4
鉴于上面的认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力求让学习者感受到愉快和虽然感到有些疲倦但因为正在做的事情的吸引而欲罢不能, 孜孜以求。在这里, 我相信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
一、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 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 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
(一) 教师要树立平等意识, 服务于学生。
树立平等意识, 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 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要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树立平等意识, 还意味者要特别关注后进生, 必须耐心地到学生心灵世界中去寻找他们好学上进的脑细胞, 使之兴奋起来, 学起来, 而绝不能在语言上自觉不自觉地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 教师要注重言谈举止,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的言谈举止,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亲切流畅的言谈, 端庄自信的举止, 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高效智力活动, 使其情绪饱满, 思维活跃, 记忆增强, 而且还能使学生由此产生愉悦与共鸣, 获得美感享受, 启迪美好心灵, 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
甚至我还觉得, 语文教师日常的衣着也要与你上课的内容相匹配。当我们一同步入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那一幅幅花卉争艳、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中时, 教师的一套雅致的衣装定会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愉悦地获得知识。
二、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 是保持语文学习兴趣的主战场
兴趣的保持往往比兴趣的激发更困难, 而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更是保持学生浓厚兴趣的主战场。实践证明, 认真对待教学的每个环节, 讲究教学技巧,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更能保持学习兴趣。
(一) 教学要有激情。
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 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相反, 教学激情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 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 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 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当然, 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 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 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 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 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 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直到有一次校长听完了我的课, 特别给我指出:“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 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我这才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 但却尽量调低音调, 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 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联想想象, 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
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启发学生联想想象, 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兴趣, 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 我先问学生:你喜欢文中的爸爸吗?为什么?此时, 学生可能出现对爸爸褒贬不一的评价, 我都予以鼓励, 不过分干涉。等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 我又抛出两个问题:假如爸爸后来没有给“我”送花夹袄, 也没有给“我”铜板, 你认为“我”会理解爸爸的粗暴做法吗?爸爸为什么总对“我”提这样那样的苛刻要求, 而不对弟弟妹妹这样, 是不是爸爸偏心?这样不停地“贬低”父亲, 实际上是为了让学生在替父亲极力辩护时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 为正确理解深沉的“父爱”做铺垫。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谈谈对这种“父爱”的理解, 就更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了。又如在古诗词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 用散文式的语言来展示自己心中的画面。学生在这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去描绘, 去创造, 去渲染, 必会使意趣横生, 诗心交融。
可见, 只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精心设计出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丰富想象力的问题, 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下去。
(三) 重视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
毫无疑问, 学生都喜欢老师能讲些课外的东西, 教师在顺应要求精讲的同时, 也要做好课外阅读书目的推荐工作。
光靠老师讲还远远不够,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课外阅读, 我坚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推荐名家名篇并有意截取部分精彩段落造成悬念来吸引学生, 利用阅读的竞争心理来促进学生。二是每周用1—2节课时间带学生到校图书馆进行课外书籍阅读。强调只能看文字类作品, 不看画图类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摘记或写读书体会。当然也允许学生自带书籍阅读。三是让学生上台当讲师, 向同学推荐自己喜爱的名篇时文。这种做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极为有效。
(四) 开展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嗜好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都是激发学生广泛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小记者招待会”, 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自己, 展示自己;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会, 锻炼学生的论辩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新闻评述”的形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分析评价能力;当然, 更要借助于教材中每学期安排的六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 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 运用多媒体教学, 调节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勾勒出一个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氛围。它以直观、逼真、形象为特点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 具有真实感和表现力, 能较好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兴奋灶, 调动有意注意, 有利于深层次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调节学习兴趣, 增强愉悦感和成功感。
让生命焕发光彩 篇5
第二课、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第三节、让生命焕发光彩 上海市闵行区文来中学
徐枢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懂得生命扎根于平凡,并且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 “寻找生命中的点”、交流自身成长经历、故事情景剖析等课堂活动,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积极面对挫折,使生命更有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观察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每一天的好习惯;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热爱生命,积极向上。
二、教学准备:
1、观察学生生活特征,设计生命曲线和生命中的点;
2、准备相关故事情景材料,制作ppt。
三、教学过程:
导入:残奥中的生命之光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5岁开始打篮球,8岁市级小学生篮球赛冠军,13岁特征入伍成为职业球手,后进入国家青年队,参加了1995-96赛季全国篮球甲级联赛,并获得最佳扣篮奖。
当时他有一个很好的队友,表现不及他出色,后来却变得很优秀,那队友的名字叫王治郅。他说他最最向往的就是像乔丹一样,在扣篮的时候能够享受一种飞起来的感觉,因而练习得总是很刻苦。
就在他前途似锦的日子,有一天却因为搬动过期灭火器发生爆炸,右手失去一节手指,双目失明,右眼珠被摘去。
接着,他的父亲被晚期肺癌夺去了生命,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痛苦万分。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觉得他的生命还有没有希望?(学生讨论回答)大家都说得很好,然而在真正面对这样的命运的时候,是需要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因此,这男孩子付出了很多。
比如在盛夏,他为了训练敏锐的触觉,手上的汗把凸起的盲文都浸湿了,因此,他只用了15天学会盲文读写,创下了当时省里的记录。当他完全掌握盲文后,用盲文写下的第一段话,就是给他母亲的:“从今以后,你不要哭,我要让你永远笑,让你为我骄傲。”
于是,他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探索,虽然失去了手指,失去了眼睛,但是他训练有素的身体和双腿是完好的,于是,他将目光聚焦到了一项自己能够参与的运动上,那就是三级跳远。
然而训练的过程也是辛苦的,甚至练起跳力量时,他让母亲把两个沙袋绑在他的小腿上,除了睡觉外,整天绑着,走路、上学、训练,当有一天他习惯了这样沉重的负担以后,解开腿上的沙袋,顿时他发现自己又开始能够飞翔了。
他叫李端,在这次的残奥会上,是男子三级跳远的金牌得主。李端用这样一句话时时刻刻地告诉着自己:“失去了光明,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看不见道路,脚步不能停滞不前;战士可以受伤,但受伤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军人可以倒下,但军人的意志不能被打垮!”
我们看到,命运让李端在他18岁的日子,虽然遭遇了苦难却也成为了他生命另一个光辉的开始。(作为导入,故事太长,描述性应少一些,至少要缩少一半文字。还有,他18岁是不是获奖,具体辉煌在哪里要讲清楚)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审视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生命线中的亮点,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亮点之后,就能够通过努力来让这些亮点焕发出更大的光彩。
(打出题目:让生命焕发光彩)
我们现在看到一个坐标,纵向的数轴代表了“生命的高度”,如果你认为你生命中的某件事情很重要,那么你可以把它放得很高,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不重要,则可以把它放得很低;横向的数轴代表了“生命的进度”,也就是你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生命进程也会越来越长。
而我们刚才看到的李端,他就在18岁拥有一个影响生命的亮点。而我们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亮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每个人的生命又都是有限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调查获得的数据。材料一:人生的不完全统计
人的一生如果按照80岁计算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各个部分: 0-20岁:共约20年,为一生中懵懂和求知时间。21-60岁:共约40年,为一生中主要工作和娱乐时间。61-80岁:共约20年,为一生中的养老时间。0-20岁中的20年大约可以细分为:
黑夜(休息、睡觉)约8年; 白天(工作、娱乐)约12年。白天(工作、娱乐)的12年中,其中: 婴幼儿时期:12960小时,共约1.5年 吃饭时间约:12960小时,共约1.5年; 上卫生间约:
4320小时,共约0.5年; 发呆发愣约: 6480小时,共约0.75年; 拨打电话约:
2160小时,共约0.25年; 娱乐玩耍约:
4320小时,共约0.5年; 最后还剩下了多少时间?大家能不能算一下? 剩下的7年,成就了你20岁以后的样子!
提问:我们对于这20年中的7年,有什么样的看法?(学生回答)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家同样拥有的不多的时间,收获的东西差距却如此之大?这在取决于是否珍惜时间之余,还有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时间,有的人,会把娱乐的时间用于汲取更多知识和经验,有的人会把发呆发愣的时间用于练习自己的技能,这样的人,必然比那些用很多时间来娱乐、发呆的人更加容易成功。(应该提及具体典型事例或人物)因而,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自己的人生:
提问:什么时候,做到了成功地充分利用时间?
或者什么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浪费了时间?
(学生回答,边回答边把“点”黏在屏幕上,予以保留)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我很聪明的,想要用功的话,一定马上可以进步的。”、“从明天开始,我一定努力读书。”或者“我差别人太多了,想要赶上是来不及的。”„„等等,然而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知道,所谓的珍惜生命每一天,就是努力地不要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不要拖延自己的时间,当你想开始好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从今天开始”。
因此,只有珍惜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才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珍惜生命。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时间利用的合理与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
接着我们所看到的生命中的点,是发生在我19岁的时候的事情。材料二:我生命中的点——19岁
进了大学以后,大家都开始想要找一份能够兼职的工作,我也不例外。于是去参加了一个著名媒体的实习生面试。只需要六个人,却有一百多个学生等待着面试,而且其中多半是交大复旦等名校。因而对于我这个非名校的学生而言,十分惶恐。
面试的地点是一个能容纳所有面试者的会场,要求是叫到被面试者的名字和号码以后,被面试者到台上去回答主考官的问题。面试者一个接一个地上台,当轮到我前面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是否应该先走出座位以避免前一个人下来以后,所有人都看着我慢慢踱上台。于是在那人快结束的时候,我等在了演讲台前的第一个座位。等到面试结束以后,负责面试的人说了一句:“我们面试的人很多,时间也很紧,然而你们中间几乎每一个人都浪费了几分钟让别人等你们离开座位。意识到这一点的,在场的只有一位而已。”
最后,我成为了唯一被录取的不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看似充斥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情,然而当你能够把许许多多小事情都注意到并且做好的时候,就已经很不平凡了。
因为生命是扎根于平凡之中的。在大家的生命中,有没有过一些点:
在你的生命中,有过哪些你觉得感觉不错的小事?(学生回答)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许许多多小却一直能够记在自己心里的事情。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看不到它们散发的光芒,才会去感叹生命的平淡。然而生命是平凡的,却绝对不会是平淡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快乐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乡村邮递员是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彩的。材料四: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
这是一个我听到过的最美丽的事情之一。
看着照片的话,难以想象那个孱弱的叫西瓦勒的法国乡村邮递员,会做出这样惊人的东西。就在他每日徒步在村庄间的时候,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然而就在他回头看那块石头的时候,却发现那块石头样子是这样的好看。于是他把石头放进了自己的邮包,向路人炫耀着石头。
路人都笑了:“这样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够你拣一辈子了。”这个邮递员却出现了一个一般人不会出现的逻辑:如果山上到处都是这样美丽的石头,我为什么不全部收集起来造一座城堡呢?
于是日复一日地,他开始了推着独轮车送信的生涯。此后他再也没有过一天安闲的日子。白天他是一个邮差和运送石头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一个建筑师,按照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构造着自己的城堡。他变成了小镇里有名的怪人,大家以为他的大脑出了问题。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干着一些如同小孩子建筑沙堡的游戏。
33年后,法国一个报社记者偶然发现了他和他的城堡,于是,西瓦勒出名了,很多人接踵而至慕名参观,最有名那个,叫毕加索。
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法国最有名的景点,名叫“西瓦勒的理想宫”。在城堡的石头上,西瓦勒当年刻下的一些话还清晰可见,有一句在入口处的一块石头上:“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据说,这就是那块在当年绊倒过西瓦勒的石头。
提问:了解了西瓦勒的经历以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这个故事主要体现生命扎根于平凡之中,平凡中见伟大)
我想一个法国郊区邮递员的生命应当说已经是相当平凡的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做出了这样了不起的事情。这无异于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色彩。因此:生命扎根于平凡中。而大家身为学生,最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简单的社会生活,因而我们要善于在这些生活环境中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与此同时,除了善于发现平凡生命中的美好之外,我们还要有敢于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成功和失败各占一边的,敢于克服困难,就能够看到更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内容,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应该结合开头的事例,有典型性)
那么,在大家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些点,关于你曾经克服过的困难?(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寻找宝藏”,让学生讲生活中的快乐事或者是从困难中找到快乐的事例)(学生回答)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充满了成就和阻碍、充满了喜悦和悲伤的生命中,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一定是懂得,无论生活中的喜悦还是悲伤、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自己生命中最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留在屏幕上,有那么多的亮点,这都来自于同学们的生命当中,如果 我们能够记得自己所拥有的这些生命中的亮点,一定能够让生命焕发出最美丽的光芒。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在平凡的生命力创造不平凡,无论快乐或悲伤,都热爱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焕发光彩。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想一想,从今天起,自己能做些什么,找到更多生命中的亮点,让生命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师生互动:许愿树
我们现在看到一棵许愿树,大家每许一个愿望之后,这棵树是会听到的,愿望越多、树就会变得越漂亮。
首先老师来许个愿,从今晚起,每天我会复习20页的专业课和背50个英语单词,因为我将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如果我做到了,我想我会成为更加优秀的老师。大家有什么愿望吗?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1、对学生上课问题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鼓励性评价;
2、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探讨问题,重视学生表达的独到见解;
3、借用班级同学的赞许(如掌声)对发言学生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许愿贯彻到生活中去。
五、教学设计说明
针对一些学生尚不懂得时间的宝贵、体会不到发掘生命中的不平凡对于提升生命价值意义的状况,以学生熟悉并且结合时政以及爱国情感的残奥会题材导入本课能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中感悟和认识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勇于直面挫折的情感。
焕发生命力 篇6
一、创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小组合作是其具体组织形式。小组合作中,除了小组之间的合作,教师也可加入,成为他们操作的引导者。
每学期的期中、期末大考后,按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将学生分成A、B、C、D、E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各一个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优秀学生任组长。分小组时,由组长和组员本着自愿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组里每位成员各有分工,教师不压制,有利于学生真诚合作。每次单元测验等考试后,算出每组平均分再进行考核。等下次大考后,再按照上述方法分组,学生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
教师还要实时掌控全体学生学习动态。如有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及时提醒,对于悟性较高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走近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1.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这里的差异性包括性格和学习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做到对症下药。
2.对学生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要有所了解,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通过学生的反馈从而更好地制定计划方能使自己的教育达到更高的水平。笔者的做法是,每节课一定要留5-10分钟,对学生该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每节课5道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由小组长当堂批改,当堂公布组内学生答对情况。教师及时给全做对的学生进行表扬,要求没有全做对的学生查找错误原因。
三、课前准备做到细处
教师应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针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科学有规划的安排。
1.教学目标要难易适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兼顾大多数同学,使其跳一步就能摘到。
2.三维目标应能统一规划。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要能统筹规划,同时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3.重点与难点应做好划分学习,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对重点应多加强调,难点做出针对性讲解。每节课多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确保完成教学任务。
笔者把学生分成五个不同层次,作业也分层布置。备课时准备5种不同层次的作业供学生做课堂作业。
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发言热闹的教室”往往应该向“用心倾听的教室”转变,因为没有认真倾听并加以思考的发言是无法让学生真正获得知识的。
同时,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倾听习惯,并快速做出判断。学生在教师的倾听中更愿意动脑子,更能激发热情。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句话语,捕捉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达到控制着教学,操纵着学生的目的。可以说,失去倾听的课堂永远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
五、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
1.用兴趣和问题引发思考。充满趣味、探索、开放性情境的课堂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带着问题入课。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学会抛砖引玉,设置趣味性问题,诱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用活动带动思考。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是导演,做好引导工作,不要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总结。教学过程中,切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法,而应该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充分调动其上课积极性。
六、鼓励学生归纳方法
焕发生命力 篇7
“目前,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加深认识中边摸索边推进。未来中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特别是政府部门的信用信息如何归集整合、互联共享, 与各省市的信用体系建设息息相关。因此, 需要及时交流分享经验教训。”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建立一个长效的联络机制很有必要, 让研究、探讨、互相启发、交流沟通经常化, 有效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工作。
在与地方平台对接方面, 国家信息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7月初, 国家信息中心与浙江信用中心、安徽经济信息中心、辽宁信用中心、江苏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上海公共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等5个地方单位签署了《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合作备忘录》。目前已实现与浙江信用平台对接, 同时与广东、辽宁、江苏、安徽等地建立了平台对接工作联系。通过对接, 浙江平台向国家平台交换了300多万条信用信息。
为推进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工作, 国家信息中心提出需要与地方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加强合作与交流, 共同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和平台建设。国家信息中心公共部应用处有关负责人提出4方面与地方协同工作的设想。
一是国家信息中心将与各地方信用中心等对口单位建立工作联系机制, 开展常态化的信用工作信息交流;二是国家与地方共同制定共享交换标准规范, 建立长效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 实现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对接;三是在平台对接及数据共享的基础上, 联合开发国家、地方联动信用产品, 并开展新型应用试点示范及推广;四是国家与地方合作开展信用课题研究, 加强与外部的学习交流等, 不断提升信用业务水平。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此次会议对于推进国家与地方信用共享和平台建设工作十分必要, 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此次会议, 国家信息中心与16个省 (区、市) 信用单位建立了初步联系, 进一步了解了各地信用信息共享和平台建设情况及面临的问题。针对如何加快推进国家与地方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互联共享, 国家信息中心提出3点建议:
首先, 建议加快江苏、辽宁、浙江三省承担的国家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体系方案、政务信用信息共享目录、信用信息分类标准和规范指引等三个课题的研究, 争取在近期完成课题, 将相关成果以适当方式发布并开始试行。
其次, 拟选择3~5个平台及信用信息资源建设基础相对较好的地方作为试点, 先行开展国家平台与地方平台的示范性对接试验, 同时摸索对接经验、验证有关标准规范, 并通过对多方数据的清洗、比对提高数据质量, 在保障隐私前提下依法依规进行公开。
再次, 会同百度公司, 进一步完善在“信用中国”网站进行地方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和应用成果、建设完善计划公开的展示方案, 确定并细化展示和公开的内容、形式等。
保持学习新鲜感焕发课堂生命力 篇8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让学生在情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好的课堂导入能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信息安全的有关内容时, 我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案例, 发现学生兴趣不高, 疲于应付教师的提问。于是, 我告诉学生要登录邮箱下载课件, 我操作完后直接单击浏览器的关闭按钮, 反应快的学生便叫起来:“老师, 你不能单击关闭按钮。”“老师, 这样不安全。”“老师, 别人还能进入你的邮箱, 会窃取你的信息, 给你的朋友发垃圾邮件。”我点头赞同他们的说法:“同学们, 你们能再举一些生活中有关信息安全方面的案例吗?”这时便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二、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
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自主地学习时, 他们爆发出来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潜能是难以估量的。如此便能持久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讲使用数据库这一内容时, 第一个班我给学生详细地演示、讲授了数据库的优势, 虽然我费尽口舌, 学生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第二个班我改变了教学策略, 要求全班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 每组4~5人, 教师布置三个活动, 学生结合教材及教学资源, 在原有学习基础上探究完成任务, 体验数据库的优势。碰到问题时, 鼓励学生独立解决, 或小组内、小组间协作解决, 完成任务后要求学生将成果展示或做总结发言。这节课, 师生和谐地融为一体, 学生学得开心而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而顺利。学生的作品完成得有模有样, 学生的总结发言出人意料, 他们的旁征博引赢得别人的喝彩。在这样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 合作能力提高了,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 学生更有自信了, 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便回来了。
三、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学科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中任务的设计尤为关键:任务设计得太多太复杂, 学生会在无法完成任务中失去学习的自信心;任务设计得太少或太简单了, 又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也会让学生不屑一顾, 自大起来。因为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有大有小, 所以我们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每位学生。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如在学习制作电子版报作品时, 我布置以下三种类型的题目:第一种是提供一个图文混排的范例及有关的素材, 让学生模仿制作;第二种是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及若干范例作品, 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完成作品;第三种是学生独立收集素材, 教师提出格式上的具休要求, 让学生编辑出自已的报纸。学生根据自已的学习情况选择一个合适的任务去完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 让每位学生都得有所收获。
焕发生命力 篇9
交流、合作是人类社会生存至今的重要动力。面对竞争越发激烈的21世纪, 合作意识更是21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因此, 在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 实施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 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素质的发展, 其实践意义是很明显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间单向交流的模式, 改变了老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 有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增进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增加学习过程中学生与老师、同学、教材之间的多种方式的互动;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以, 我们可以说,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的思想能得到碰撞, 学生的能量能得到释放, 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得到满足, 因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对数学课堂的积极影响
1. 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 活跃数学课堂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多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而学生只要听和记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氛围下, 我们的数学课堂只会是一潭死水, 激不起一点波澜。可是, 若老师能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将会出现极大的不同。
在课堂上, 老师抛出一个问题, 要求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交流, 并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这里要注意的是, 探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活跃课堂气氛, 但不能过“度”。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团结合作的意识。只有在有序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 才能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奖励机制的激励下, 在合作学习小组的氛围熏陶下, 良好的、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很容易就形成了。在这样氛围的引导下, 有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的出现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2. 小组合作学习能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 学生听和记, 这正应了一句老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这样的模式中, 学生学习数学是“被迫无奈”。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仅仅是出于“应试”的目的,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 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 他们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更加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数学问题。
合作学习小组的运用, 则将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思考结果表述出来, 这就完成了从“被迫学数学”到“我要学数学”的转变。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后, 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另外, 在奖励机制的激励下, 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升。同样的经历过一段时间后, 这种积极性就会内化, 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数学的内在动力。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了, 那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就是必然的了。
3. 小组合作学习能开发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 老师说什么, 学生就听什么、记什么。也就是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目时说了什么样的解题思路, 学生就只学得了那一种解题思路。而且, 老师几乎都不会给学生阐述其他解题方法的机会, 学生的潜能被压抑, 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
而在合作学习小组里,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 让自己的潜能尽情释放。即使说错了, 在其他同学的观点碰撞下, 也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合作学习小组如此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里, 每个学生都能尽情地展示自己, 还能在其他同学的引导下激发自己的潜能。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 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时不时地出现精彩的创意, 或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4. 小组合作学习能提高学生解决实践类数学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 而老师在讲解时也是中规中矩。学生学习数学纯粹是为了应试, 根本无法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新课改的有力实施下, 数学课堂已经有了不小的改变, 其中一点就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则让这种结合更有效, 提高学生解决实践类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 为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老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让每位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 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并从多个角度来体验数学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一方面, 则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更乐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升解决实践类问题的能力。学生兴趣的调动、能力的提升, 正是课堂生命力展现的有力说明。
三、总结
细节,让语文课堂焕发新的生命力 篇10
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该如何以强烈的细节意识,去把握开发哪些教学细节,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和谐而美丽呢?
一、关注课前五分钟热身
课堂上的精彩,源于上课之前的精心准备。要想让语文课堂呈现精彩,就必须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课堂,精神融入课堂。要让学生尽快进入语文课堂,融入语文课堂,教师可提前五分钟进入教室,有效地用好课前这五分钟,使学生对本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将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一首美妙的乐曲,总少不了优美动人的前奏。巧妙创意,充分开发利用课前五分钟,就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它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在上《苏州园林》时,可在课前让学生欣赏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等内容,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眼光,引起学生的注意,既省去了课上导入的时间,又能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课堂的情景中来,避免铃响后学生的思绪还沉浸在课前的讨论、活动中,缩短了学生适应课堂的时间。
课前五分钟虽然比较短暂,但还可以做很多文章。比如还可以让学生做五分钟演讲。演讲是一种非常好的口才训练方式,能大大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这五分钟里,让每个同学每天按照次序轮流到讲台演讲。可让学生利用周记为演讲提供素材,学生为了创作自己的演讲稿,就会去广泛地搜集书刊报章,广泛地浏览、查阅,精心地摘取名言警句、名人轶事、优美诗句或经典论据,以充实自己演讲的内容。这样既切实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内外联系,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口才,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真正体味到了学习语文的愉悦,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课前五分钟的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心情愉悦,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教师有必要关注课前五分钟的热身,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注重语文课堂提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它是师生双边交流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怎样让课堂教学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呢?巧妙的提问,成了沟通教与学的一条纽带,它架起了师生交流的桥梁,将师生的认识、情感紧密相连,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有所发现和领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提问,认真打磨提问这一环节。如何才能把握好提问,充分发挥好课堂提问效果呢?
首先,重视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方式之一,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充分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精心设疑、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使学得的知识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重视有效提问的原则。1.有效课堂提问要遵循科学性。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2.有效提问要遵守因材施教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中,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问要“量身定做”,提问要“量才而问”。3.要遵循激励的原则。教师在提问时要有亲切的态度、肯定的眼神,要向学生灌输一个理念:“答错没关系,只要你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在这样的鼓励和期待之下,才会有积极思考的兴趣,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不是因畏惧提问而讨厌上语文课。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使我们向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迈出了一大步。
三、关注课堂的意外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意外的出现是必然的。虽然课堂意外有时会让我们手忙脚乱,但却不都是坏事,对于这些课堂中的“意外”,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寻找“意外”中的有利课程因素,这种“意外”有时也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该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引导,巧加点拨,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事件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例如,在教授《名著推荐:水浒传》时,教学过程起先如我预设的那样进行,可突然有学生提问:梁山好汉里有一些是土匪强盗,在上梁山前,杀人放火,做了很多伤害善良百姓的事,像母夜叉孙二娘,原本是在十字坡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像这样的人也称得上是好汉吗?也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个问题是超出我原先的设想的,一下打乱了我的设计。我稍微考虑了一下,觉得虽然出乎意料之外,但何尝不是新的教育因素呢?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亮点”,正好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随后,我让学生把梁山好汉分分类别,看看哪些是真正的英雄好汉,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哪些是要结合实际生活正确分析对待的,哪些是要坚决抵制的“败类”。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把梁山好汉归结为三类:第一类,也就是真正具有反抗精神,称得上是好汉的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武松、鲁智深等人,这些人都是看透了社会的黑暗,以自己的力量奋起反抗,为人直率,打抱不平,是真汉子。当然,结合现代实际生活来看,他们是以暴制暴,对人民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我们应该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见义勇为,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利益。第二类,被逼无奈投上梁山。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宋江、柴进、林冲等。第三类,原本就是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土匪强盗或者地方上的土豪恶霸。如清风山剖人心肝做醒酒汤的燕顺等人、十字坡做人肉馒头的孙二娘、蛮横的揭阳三霸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水浒传》中的人物了解得更透彻,而且树立了更正确的价值观,也在自然而然中把课堂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所以课堂中的“意外”,是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意外是课堂的“亮点”,我们要正视意外,善待意外,把握意外。化意外为亮点,给课堂增光添彩。
四、关注学生成功的体验
还有一个细节被普遍忽视,就是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心理学家盖兹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给自己带来的巨大荣耀以及成功过程中所产生的快乐。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教师的肯定评价,可以使他们受到鼓舞,精神上得到满足,以更大的积极性投入学习。
新课程提倡:“教学评价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可现在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往往用简单地“对”“错”来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时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就像严肃的法官,学生往往因为害怕回答错而显得畏缩不敢发言,思想也因怕老师问到自己而时刻处于紧张状态,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也让教师的教学无法顺利展开,导致课堂冷场,更不要说学生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了。我们应该改变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展开教学工作,把眼光投向学生本身,发自内心地欣赏学生,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学生的进步而高兴,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正确的、正向的评价,让学生在赏识中得到尊重,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如:学生朗读后,可这样评价:“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字音更准一些就更好了”;学生回答出人意料,有点跑题,可以这样评价:“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很独特,平时肯定喜欢动脑筋”;学生阅读分析做得有错误时要委婉地进行矫正,可这样评价:“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可以运用眼神、动作等体态语言。如学生表现好,回答正确时,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向他竖起大拇指,或用掌声,都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体态语言,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亲近距离,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焕发生命力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验教学 生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基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效利用身边的物质材料、技术手段,设计一些数学形态下的数学实验内容,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书中的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能依据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一、趣味实验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使得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着眼点都停留在用纸笔的演算上,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传统的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实验。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高速发展,数学实验开始得到关注和应用。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作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手段和有效工具,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接受并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以有趣的数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推动学生学习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来自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因素中,兴趣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教师根据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在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课堂中引入实验,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便可以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动手实验,体会其中的乐趣,从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刚开始,笔者也觉得内容比较枯燥,这些知识即使不教,学生也早已经会了,因此这节课慢慢地变成了不同题型的练习课,而且比较方法的归纳也显得非常枯燥。课程改革之后,笔者依据“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整堂课的知识点都巧妙融入三轮同桌摸数比赛中,让学生从比赛中感悟并总结出两个数比较的方法,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知识就更能扎根于学生的心底,并能在以后灵活运用。数学实验为枯燥的抽象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实现了“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二、增强数学实验的操作性,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改变以往机械的、死记硬背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教授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正确处理好学生自学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掌握好收放的度。在教学“比较数字的大小”同桌摸数环节中,第一轮笔者设计游戏规则:先摆十位,再摆个位。一般看来孩子比较数的大小顺序都是从最高位开始,通过十位数的比较,他们第一次发现比的结果是谁的数大谁赢。然后笔者再提出要不要抽个位数?学生开始反复地抽个位数,结果发现,即使个位数再大也没有用,只要十位数上的数字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此学生便明白了十位上的数字的重要性。
接着第二轮,笔者设计的游戏规则是先摆个位,再摆十位。开始摸出大数的学生非常高兴。笔者趁机问学生是否能确定哪边赢?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即使自己摸的数再大,只要十位上的数小,他也赢不了。最后一轮自由摆数。通过学生已有的数感和经验进行数的摆放并比较,笔者只是在旁边给予适当的指导,最后学生通过在画好的方框中填数字的方式总结出了如何进行数字比较的规律。这种将数学实验引入课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究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实验帮助学生拓展了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堂课下来,从学生的反馈练习以及作业情况看来,这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非常好,学生对“百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位”以及每一位“数字”的关系都已经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数学实验的互动性,增强师生间的学习交流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只是作为听众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否主要通过课堂上较活跃的个别学生的反应来判断,这樣会被一些活跃的学生掩饰了全班的真实情况,误以为所有学生都已听懂。其实除了几个表现活跃的学生明白之外,还有很多不爱表达的学生似懂非懂,仍处在迷惑的状态。为了照顾到每个学生,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的目的,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将没有听懂和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反馈给教师。
笔者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一课时,设计摆数实验比较数的大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摸数、摆数。教师只是提出不同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不同要求,先和同桌分工协作,并记录每次比赛的结果。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相机进行提问:“你高兴吗?为什么高兴?你能确定你赢了吗?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想摸出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通过实验单记录每次结果,总结出比较数的三种方法。这样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关注了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和答题情况,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是否都明确了实验的步骤,掌握了实验的目的。同时注重数学实验的互动,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最佳的,教学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保证。
四、探索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知识层面而言,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都是前人已经发现总结出来的知识,但是不同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不同深度的理解,也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累怎样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被动听为主动做。学生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创造出“新的”实验结果,得到相关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和列表”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学生将作为家里的小管家,帮助父母整理近一个月的开支情况。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天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记录内容主要包括衣食住行的消费明细。每天记录一点,最后整理到一起。从这天开始,学生回家后帮助父母整理每天开支情况,每一项都认真地记录下来。一个月之后,笔者将一堂课设置为学生小组展示实验成果的分享课。每个小组都积极展示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有的是按时间的顺序总结的,把每天的消费记录都一项一项地写下来,算出总数,最后把每天的总数都加到一起,再算出一个月的总数;有的是按照衣食住行分类整理的,最后算出总数;还有的是通过画大圆小圆的方式,大圆表示总数,里面的小圆表示每天的消费数……总之每个小组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并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将问题解决了。这节课的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真正做到了学生自学,教师指导的新课标要求。课堂变得异常活跃,学生的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了。
将探索过程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总结,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探索,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对新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新知识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其从小养成了遇到问题主动进行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和规律的数学思维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小学)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2
一、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用最简捷的方法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可从创设情境着手,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直线和线段,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我们一起到“线王国”去参观一下。然后出示多媒体画面“线王国”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一切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线组成的, 在欣赏中感知线是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然后请学生将不同形状的线按曲、直或其他标准分类, 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被激起, 师生就可一起进入新知识的探究讨论中。还可通过另一种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如请学生拿出自备的一根线, 告诉学生:“每个人实际都是天生的小创造家, 用你手中的这根线, 你能围成什么图形, 请试一试。”这样, 在每个学生的手底下肯定能变幻出各种用线构成的图形。由此再引导学生:“你有什么办法使你围的图形成为一条直线。”从而进入到认识直线的教学中。
再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关键是数位顺序表及数的组成。如何掌握数位顺序表, 可先请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最后选出最好的办法。如可伸出右手, 手心朝下, 从右边起, 小指代表个位, 无名指代表十位, 中指代表百位, 食指代表千位, 拇指代表万位。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地边看手边学: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个位……这样课堂上充满热烈的气氛, 学生怎能不激情进发, 活力四射!
二、互助合作, 激活小组化活动
充分的课堂交往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活跃思维, 形成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只要适时而又充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强度。如教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可分组进行, 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观察, 边看边想:相邻两个数间是多少厘米。掌握后动手量组内准备的小物体 (铅笔、橡皮等) 的边长是多少, 再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当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后, 教师可拿出一片树叶, 请学生观察。在小组内讨论该怎样量, 要注意什么, 并动手量, 看小组内大家互助合作的效果哪组最好。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要多留给学生时间, 而不要急于评价, 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而且在互助合作、讨论中深化概念, 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鼓励质疑, 求新求异, 对比辨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 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使学生内心感到学数学是很有乐趣的。如二年级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根据下面所给的四个数, 你能编有余数的除法试题吗?能编几道就编几道, (1) 3、4、7、31。 (2) 5、7、9、52。 (1) 中可编两道:31÷4=7…3、31÷7=4…3。 (2) 中教师故意想当然地写出52÷9=5…7, 52÷5=9…7, 然后反问学生:“是这样吗?”有些“小马虎”会上当, 而更多的学生则瞪大眼睛, 细细观察, 接着纷纷举手, 甚至脱口而出第二道余数7大于除数5了, 不符合要求, 其他学生也频频点头称是, 最后全班学生都达成了共识。在学习中, 学生质疑问难, 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疑”是学习的需要, 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 而敢于质疑则是一种精神, 意味着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求新求异。如学了口算56+38, 除了原来的“56+30=86, 86+8=94”的方法外, 还应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算法, 如“50+30=80, 6+8=14, 80+14=94”。这样注重算法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求新求异。
四、重视实践活动, 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如通过移动火柴棒不仅可使学生认识各种图形, 而且在摆放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可比比谁摆的图形最奇妙。也可利用七巧板拼出房屋、鱼、小兔或其他图形,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图形。再如, 教学“倍”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引入, 教学各类应用题, 可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 使学习化难为易。教学“克”的认识更要重视直观操作, 要实实在在地称一称, 用手掂2分硬币感知, 用秤称出1克豆并数一数粒数, 再拿出学生自备的其他豆 (赤豆、绿豆) , 先估计几粒大约有1克重, 然后用秤称一称, 看谁的估计能力强。这样, 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他们实践能力和估算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发掘思维的闪光点
【焕发生命力】推荐阅读: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12-31
让早读焕发生命活力05-16
让识字教学焕发生命活力12-17
自主,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7-15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06-11
焕发光彩11-18
焕发课堂活力10-22
让作文教学焕发光彩07-04
焕发党员队伍活力09-28
让劳动与技术课堂焕发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