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24-06-11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精选14篇)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

构建有效的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有内容、有针对性,还要可实施、可观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激励、调控、评价等功能,并规定、限制着课堂教学的运作。显然,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关键。然而,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主次不清、个性与共性混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正制约着物理教学目标乃至物理课程目标的达成和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关键词】

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 物理教学目标 新课程 教学设计 课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行为 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有内容、有针对性,还要可实施、可观测。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激励性。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如何走进新课程,如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更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但是课改多年,教法多多,孰优孰劣,莫衷一是。那么,怎样的教学行动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教学?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目前教学目标的制定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抄写他人教案中的目标。②简单罗列知识点。③模式可以套用。我认为,要避免教学目标的格式化和简单化。

二、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卢梭说过:“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以亲切感,使课堂充满温馨的气氛,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从而愿意与我们合作。我们在教学中要多肯定学生、少否定或尽量不否定学生,哪怕学生取得了一点点成绩,也不要放过表扬的机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努力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三、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创设往往取决于一堂课的起始和导入环节,它犹如社戏中的一套开场锣鼓,又像长剧的序幕和交响乐的序曲,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之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

四、让现代教育技术为物理教学推波助澜

电教媒体声像兼备、图文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其效果显然是靠单纯的语言讲授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学习初三物理《分子热运动》时,可将这些不易弄清楚的内容,采用动画模拟的方式,变抽象为具体,图文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受,使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五、让物理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物理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压强》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生活中图钉为什么钉帽很大而钉尖却很尖、书包背带为什么做得很宽„„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物理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物理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参与度

要多元化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确定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在物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扮好自己的角色,教师只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让他们通过合作交流,在实践中去求得新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ISBN-303-05875-3/G.4265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第三版)郭根福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3】《普通心理学》(修订版)作者:彭聃龄 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4】《儿童心理发展学》刘金花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5】《揭开儿童作文的奥秘》(第一版)袁浩等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7年

【6】 《小学德育》 2011年第3期(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及成因分析)作者:冯文婷 吴发科)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有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如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成为众多历史教师所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高质量的历史课, 下面笔者谈谈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教学的有效性的理解。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亚夫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即指在课堂上,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去处理知识问题, 通过主动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 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

一、准确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此时,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了变化。授课老师不再是“中心”, 学生成为“中心”, “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不合时宜。教师将讲与议、讲与练结合起来, 在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使师生“双边互动交流起来”, 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思想交换。因此, 准确理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例如:我在上《鸦片战争的烽烟》这一课的时候, 就注意到这一点, 充分调动学生, 将课堂主导权交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前, 事先让学生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去收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图片与资料, 然后, 在课堂上板书出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四人为一小组, 进行资料的交流与讨论, 以解决黑板上的内容。接着, 各组派出几位同学在讲台上进行总结, 本节课自己了解了哪些内容, 还有哪些内容并没有解决。通过这种方式, 十分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理解教学目标,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目标是授课前进的方向, 也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之一。目标不明确, 无用功则多。因此,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 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设问题情境,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第一学期的第十四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时, 先通过秦始皇皇陵之谜的故事导入, 即是皇陵的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进而让学生去思考并回答。问题一提出, 学生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 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在这基础之上, 我再引用资料解释道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 是因为古代有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的概念, 具地理之势。”注入水银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 与“上具天文”相对应。在知识传递的同时, 再进一步提出, 秦始皇为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这样设问题的方式, 一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神秘的历史事件中去, 顺利地进入新课的讲解。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设备重现历史情境, 引发学生思考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丰富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由于教科书中历史资料有限, 不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貌。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使用多种教学设备, 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 通过相关的影音图片材料, 让学生了解“历史的全貌”。这种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资料, 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 并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 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历史事件《南京大屠杀》与当今日本政坛反华相关的视频图片影音进行播放。丰富的内容、直观的图片、往昔与当今的展示, 学生全面感受日军的凶残、日本政坛拒不承认错误的态度, 特别是播放中国百姓遭受屠杀的图片时, 学生悄无声息地观看着, 这种无声的教育胜过千言万语。

因此, 在课堂上, 把音乐语言、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结合起来, 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共鸣,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历史, 激发起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重视学习效果信息的反馈,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 需根据双方相互的信息反馈来判定自己的行为绩效, 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作出调整和控制。因此,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自己学习, 重视学习效果信息的反馈, 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

著名教授聂幼犁先生认为:“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 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 而不是某种形式。”

例如:在讲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时, 我采用导学案的方式, 事先让学生利用导学案, 自学完成这课的内容。然后再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 遇到的新问题, 学生有些能自行解决, 不能解决的将问题找出后, 进行整合、展示。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针对性地讲解。最后, 再以课堂练习的方式将本课的问题设计成不同的题目, 让学生去做, 加强巩固, 效果十分明显。

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3

在新的物理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能力,教學应力求贴近学生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从中看出,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构造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动态的、和谐的大课堂,让教学的双边互动在知识与智慧的碰撞中,协同生成“活生生”的课堂。“活”的目的在于全力引导全体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而实施更有效的教学。

在过去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在物理教学中采取一些基本的措施来搞活课堂,下面就对此作一个粗浅小结:

一、结合日常生活,揭示物理规律。

所谓物理,即“见物思理”、“悟物穷理”。人的生命伊始便开始感知身边的物理事物和现象,只不过之前没去“道破天机”而已。我经常针对教学知识,引导学生去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走路、骑车、穿衣、吃饭等等;骑自行车转弯时摔跤是由于摩擦力不足以提供需要的向心力。利用重心的概念去解释奥运会的跳高记录为什么不断刷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切身体验为背景,能使学生乐于探索、容易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并自然地产生将物理规律应用于社会实际的意识。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优化情感体验,应变偶然事件。

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是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管你在课堂上如何夸夸其谈,那都是做无用功。为此,教师需与学生共同创设一个极具探究氛围的活跃课堂。当发现学生精神不佳时,我会在课前讲一个科学家的小故事、小笑话,请学生表演即兴小节目,甚至自己也一起表演,目的仅为激活他们的兴奋点。巧妙应用一些突发事件,也可缓解可能失控的课堂气氛,同时有效完成即定的教学计划。一次上课,挂在黑板上面的镜框突然掉下来,砸在我的咫尺之外,学生满堂大惊,我定定神,淡然一句“不就是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别怕,它没有对我做功。”另一次,课上请一个学生回答“振动和波动有何区别?”该生茫然不知,我灵机一动,请他坐下,随后又请他站起,又坐下,重复了几次,其余学生大笑,该生也露出不满情绪。我解释说:“这就是振动。”再请一排学生依次站起、坐下,学生们说:“这就是波动。”显然他们意会了我的用意,原先不满的学生也笑了。

三、注重实验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科学、严谨、系统等特点,新颖有趣的实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除课本中的实验外,还可增设一些自创的小实验。如:人称体重时,当人做下蹲动作或者起立时,体重计的指针会左右摆动,说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在发生变化,人在这个过程有超重和失重的变化。如:当理解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之间是没有相互作用力,是把两个叠在一起的两个板擦扔出去并不分离,如同生活中建筑工地上,工人往上扔砖一样。如: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学生用橡皮、直尺、硬币、书本等演示了多个生动的“惯性”实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的机会。教师演示实验时也可请学生协助或完全由学生完成,其中自然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但这正好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性学习。

四、开展自主学习,倡导探讨研究。

教师精心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必须认同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并且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条件。我曾尝试开展一个学生自主性复习活动,一改教师总结、学生训练的传统复习方式,要求学生课前自己进行知识反刍、提炼典型例题,课上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宝贵经验。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已学知识,又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个体单调的思维方式也在群体互动中得到了填补。我只是适时点拨、鼓励,整个课堂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进行。这样的课,非常受学生的欢迎。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4

读叶澜教授《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有感

读叶澜教授《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有感正文:细节决定成败读叶澜教授《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有感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改革是关键,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如何让师生共同感受着其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新课程要求我们必须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有责任感、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和创新力的公民”。因而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我们的培养目标。细节决定课堂。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谈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惊喜?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或者悠然心会?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怦然心动、浮想联翩或者百感交集?……叶澜教授所说的其实就是要我们注意教育的细节、课堂的细节。教学细节往往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握细节,关注学生,尊重学生,随时调整教学思路,做到以学定教,以情定法。让学生真正做“动脑、动手、动口”,课堂教学中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功力,细节决定着教学的成败,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要让学生课堂上有幸福感和快乐感;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在课堂上要加强多维度的交流,课堂提问要采取启发式,提问必须有效,要把学生置于和自己平等的地位,作为学习的合作者,心灵的对话者,作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要追求教学的高品位,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要充分挖掘课本上的德育题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行为教育、价值观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有责任感、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和创新力的公民”。中国大学网()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5

——云阳中学听课感言罗小耀

课改是一个旅程,对于刚刚启程的我来说,更是一个艰难和迷茫的旅程。“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老师该做些什么?”„„ 带着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5月11日,我们平水中学一行30多人,走进了株洲市课改样板校——茶陵县云阳中学。我们深入到云阳中学的课堂,领略了师生们的风采;我们聆听了云阳中学校长颜文祥同志的报告,了解了他们学校课改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

课堂----学生的“大讲堂”

一间教室,三面挂上了黑板;40多张小课桌,拼成六个“田”字;黑板前几名学生正在认真书写;其他同学或坐、或站、或蹲,簇拥在黑板前;老师则站在学生中间„„这就是云阳中学课堂教学的一幕。在他们学校,教鞭、粉笔、黑板已不再是老师的专利,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专属舞台。现在的课堂已经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们的“大讲堂”。

我听了谭辉芳老师八年级的一堂课地理复习课----《中国的河流和山脉》。课堂程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叫每一小组的两位同学分别画出我国的山脉和长江、黄河的位置图;然后,老师叫本组另一个同学上台给本组同学纠错,接下来就是三个同学上黑板分别讲山脉名称、地形特点,说长江,道黄河,同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在现场看到,学生不再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座位上,可走近黑板看得更清楚,可走近老师问得更多,也可走近同学讨论得更热烈。在课堂50分钟里,老师讲解时间只占10多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参与。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不时地给予点拨或补充。

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在主宰。他们不管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还是展示质疑,都是那么的积极主动,他们回答问题的语言是那样的精炼、流畅,他们善于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回答问题能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展开,„„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深感我们的学生在课堂表现上的差距。

课后,我问了一位同学喜不喜欢上这样的课,那位同学一脸兴奋地说:“我很喜欢!”。他对我说:“从前,都是老师一个人不停地讲,我听不进了就打瞌睡。”现在同学们成了主角,大家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时都不想下课了,因为有的小组还没展示完呢!”

课外-----老师的“练功场”

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不作为。在新的课堂模式下,课堂的主动权、出彩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表述,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真正落实新课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云阳中学在这方面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第一,实行集智备课,精心编写导学案。同年级同学科,每位老师编写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的导学案,然后由备课组长召集老师讨论、修改、定稿。这样既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让大家共享教学资源,又节约了时间。当然,这也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外备课时,花更多的时间钻研大纲和文本;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导学案;要花更多的精力考虑问题的生成和预设。第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越能难倒老师越好。云阳中学“三六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老师。以前老师备一个教案用几年,现在学生的思维被打开后,每个班、每个学生问的问题都不一样,有的学生的问题涉及的知识很多、很难,可能是老师知识的盲点,这样

迫使老师在课前要做更多的准备,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现在的课堂,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道具、素材,解答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会老师的创造力,也促使老师成为真正的学习型老师。

“我的孩子终于敢大胆的说话了!”“我的孩子原来粉笔字写得这么好!”“我的孩子俨然像个小老师。”这是颜校长在报告中转述的学生家长的话,是啊,有这样的课堂,有这样的舞台,何愁我们的学生不进步呢?何愁我们的学生不优秀呢?

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6

生活让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文/张秀娥

摘 要:生命科学和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使课堂更生活化,学习起来不再枯燥。对如何让生活使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命科学;生活;学习;教育

传统教育,教学与生活常常是脱节的,教师和学生都捧着书本和习题,使得教师感到枯燥,学生感到乏味。这让学生很无奈,也让教师感到惶恐。有人曾这样说传统教育:“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真正的知识,仅仅是其离开学校后最终剩下的可怜的一丁点。”这就是传统教育的悲哀。

新课程告诉我们,要关注生活。生命科学,更要关注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研读课本的时候,更要研读厚重的生活,把生活和生命科学联系起来。用生活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学,让生物学指导学生学会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很有用的。我们要给学生真正的教育,让学生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

在此,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如何让生活使生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生物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关注生命科学的新动态,积累生活素材,并教会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是源头活水。我通过传播媒体、生活实际、社会热点、实践活动、学校的宣传、参加各种培训等不同渠道,来学习和探索,使自己不断进步。并且不断从电视、网络、书本上学习养生的知识,并把自己的学习途径也告诉学生。

二、让生活融入学习过程

学生在来到学校之前,他们已经拥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经验,并且随着学生的成长,他的生活经验不断的丰富,基于这些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各种活动将生活和知识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出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从生活实际中获取生命学科常识

教学中,把生活实际中的生命科学常识细化到教学各环节的知识点中,引导学生获取相应信息。在讲解《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时,引导学生关注食品、保健品(如,钙片、锌剂、铁剂、加碘盐等)的说明书或广告,从中了解人体所需的元素,了解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在讲解《组成生物体中的化合物》时,让学生观看各种果汁、维生素类营养品、药店中各种维生素类药剂等,了解维生素的种类及作用;引导学生关注与酶有关的日常生活用品,观察加酶洗衣粉的使用说明,了解酶的特性;从酸奶、黄豆中,让学生了解人体肠道内存在的有益菌群。

2.从社会热点中获取生命科学知识

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根据知识点,有机地与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相联系,拓展知识,使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在高中生命科学的内容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与之相关的社会热点、社会事件结合部分,如下所示:

细菌

i炭疽杆菌与美国9.11事件后的炭疽病联系

ii与学生饮用课间奶中毒事件联系

病毒

i艾滋病毒与12月1日世界艾滋病的主题活动相联系

ii甲肝病毒与1988年上海爆发的甲肝病联系

DNA、基因

i DNA与今年DNA发现50周年这一纪念活动的联系

ii基因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联系、与我国已经研究出水稻基因联系

iii免疫与非典型肺炎联系

神经系统

i与脑科学发展的联系

ii与6月26日国际禁毒日的主题活动联系

三、用生命科学知识指导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养成良好的习惯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生命科学知识渗透到了社会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将生物科学知识加以运用和延伸,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1.生命科学知识指导生活

有些知识看似不起眼,却大有用途。天气温暖的时候,早晨剩下的饭菜如果想等到晚上再吃,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杀死期中的细菌,以防变质;如果误吞了金属物,可以吃些纤维类的.食物,纤维会将消化道内的金属层层包裹,从而顺利排出。

2.生命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困惑

很多学生不理解,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那么有名,那么香甜,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后,稍微点拨一下,学生就会明白,新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物少。所以一天中积累的糖分多,瓜果自然很甜。

3.生命科学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会让人受益一生,但靠说教培养他们的习惯容易适得其反。利用知识进行无形的教育是很好的办法。

例如,学习“食物的营养成分”时,可以引导学生不偏食,保证营养的均衡,不然会发育不良;讲解“免疫调节――艾滋病”时,学生会学会保护自己,洁身自好。

生活实际与学科学习紧密联系,不仅仅限于生物学科。每一个基础学科都是生活精华的体现。生活和学科学习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7

一、情境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用最简捷的方法获得最有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可从创设情境着手, 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如教学直线和线段,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今天我们一起到“线王国”去参观一下。然后出示多媒体画面“线王国”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一切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线组成的, 在欣赏中感知线是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然后请学生将不同形状的线按曲、直或其他标准分类, 学生的求知欲就自然被激起, 师生就可一起进入新知识的探究讨论中。还可通过另一种情境教学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情绪。如请学生拿出自备的一根线, 告诉学生:“每个人实际都是天生的小创造家, 用你手中的这根线, 你能围成什么图形, 请试一试。”这样, 在每个学生的手底下肯定能变幻出各种用线构成的图形。由此再引导学生:“你有什么办法使你围的图形成为一条直线。”从而进入到认识直线的教学中。

再如, 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关键是数位顺序表及数的组成。如何掌握数位顺序表, 可先请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最后选出最好的办法。如可伸出右手, 手心朝下, 从右边起, 小指代表个位, 无名指代表十位, 中指代表百位, 食指代表千位, 拇指代表万位。学生肯定会兴趣盎然地边看手边学: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个位……这样课堂上充满热烈的气氛, 学生怎能不激情进发, 活力四射!

二、互助合作, 激活小组化活动

充分的课堂交往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活跃思维, 形成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只要适时而又充分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就能提高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强度。如教学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可分组进行, 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观察, 边看边想:相邻两个数间是多少厘米。掌握后动手量组内准备的小物体 (铅笔、橡皮等) 的边长是多少, 再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当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测量方法后, 教师可拿出一片树叶, 请学生观察。在小组内讨论该怎样量, 要注意什么, 并动手量, 看小组内大家互助合作的效果哪组最好。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要多留给学生时间, 而不要急于评价, 让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这样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过程, 而且在互助合作、讨论中深化概念, 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鼓励质疑, 求新求异, 对比辨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情感的诱发和融入, 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使学生内心感到学数学是很有乐趣的。如二年级数学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根据下面所给的四个数, 你能编有余数的除法试题吗?能编几道就编几道, (1) 3、4、7、31。 (2) 5、7、9、52。 (1) 中可编两道:31÷4=7…3、31÷7=4…3。 (2) 中教师故意想当然地写出52÷9=5…7, 52÷5=9…7, 然后反问学生:“是这样吗?”有些“小马虎”会上当, 而更多的学生则瞪大眼睛, 细细观察, 接着纷纷举手, 甚至脱口而出第二道余数7大于除数5了, 不符合要求, 其他学生也频频点头称是, 最后全班学生都达成了共识。在学习中, 学生质疑问难, 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疑”是学习的需要, 是思维的开端, 是创造的基础, 而敢于质疑则是一种精神, 意味着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求新求异。如学了口算56+38, 除了原来的“56+30=86, 86+8=94”的方法外, 还应鼓励学生想出其他算法, 如“50+30=80, 6+8=14, 80+14=94”。这样注重算法的多样性, 有利于学生求新求异。

四、重视实践活动, 加强直观教学, 培养实践能力

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如通过移动火柴棒不仅可使学生认识各种图形, 而且在摆放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最后可比比谁摆的图形最奇妙。也可利用七巧板拼出房屋、鱼、小兔或其他图形,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图形。再如, 教学“倍”的概念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引入, 教学各类应用题, 可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 使学习化难为易。教学“克”的认识更要重视直观操作, 要实实在在地称一称, 用手掂2分硬币感知, 用秤称出1克豆并数一数粒数, 再拿出学生自备的其他豆 (赤豆、绿豆) , 先估计几粒大约有1克重, 然后用秤称一称, 看谁的估计能力强。这样, 学生大胆猜想、质疑, 提出自己的看法, 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他们实践能力和估算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五、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发掘思维的闪光点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篇8

当教师仅仅是个“知识传授者”时,教师的职业是可以被同等学历的人所代替的;而只有当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时,教师的职业才具有了不可替代性。教师的专业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支点。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从“新基础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其次,教师的专业教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再次,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要具备三种基本的能力,即理解他人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

具有教育智慧,是未来教师专业教养达到成熟水平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对象实行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及选择,并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新基础教育”使教师自身变得更加自主、自信、自尊和自豪。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学习、探讨、研究与实践。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9

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真正焕发其生命活力

 

郑壮波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如今,在课改浪潮的带动下,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演绎成“自由活动”;守旧的“师说生听”更新为“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却是放任与浮躁,表面上看,我们的课堂轻松活跃,实质是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的同时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1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我们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们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切实存在,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表面积?

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③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④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用?……

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通过有效思考提出来的,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当学会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实物,如:长方体的小鱼缸,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方体的表面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那么该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和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时,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种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签,借助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我顺势问:“如果你去了这家玩具店,允许你买两种玩具,那么你想买那两样呢?”这时,孩子们顿时精神百倍,争先恐后选玩具,我接着说:“可是你们知道自己挑选的两样玩具的价钱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计算,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们要做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

谁要是能准确地算出价格,老师就把你喜欢的玩具奖励给你!”小朋友们一听,跃跃欲试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学起本课的新知,他们就非常的积极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购物时自己计算价钱。以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也体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求知过程自主,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还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形式;甚至自己设计课堂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努力实现求知过程“自主化”,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在课堂上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供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的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也充满了灵动性,并使学生明确了只要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剪拼成长方形,收到殊途同归之功效,在表面热闹的课堂外表下,掌握了新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无限生机。

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0

一、激发兴趣,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 语文课的导入设计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儿童的兴趣, 能使儿童情绪高涨, 脑细胞活动迅速, 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 感知力、理解力和创新力都处于最佳发挥状态。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就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搭设舞台,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课堂的舞台上, 主角将不再是教师, 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教要积极为学生展示才华搭设舞台:包括听、看、说、读、思、写, 唱、跳、演, 画、做、玩。既可以搞同类词语联想, 也可以对对子、猜谜语, 朗诵比赛;不同的教学内容, 不同的教学要求, 应有不同的“动”法, 使课堂“活”起来。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动起来,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情景,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要进入课文角色, 创设情境, 带着学生一起去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因素。《新课标》认为:在语文课堂上, 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 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争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四、及时评价, 激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要积极参与做表率, 为学生呐喊、加油、助威, 抓住时机给予奖励。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取成功, 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样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活起来。对待优等生, 我一般都给予他们比较高的期望;对于那些中差生, 我会用微笑或眼神去支持, 鼓励他们多举手。这不仅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1

响水县陈家港中心小学

张文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质,落实人文教育是语文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关注我们的学科、关注我们的教学的同时,关注我们的学生,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儿童文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掘、展示自我,发现生命的灵动。

一、通过多元的评读 发掘学生的灵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如在苏教版第十一册《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

再如,《夹竹桃》一文中由夹竹桃产生的幻想,老师首先进行了入情入境的配乐朗读,随后学生们在轻柔的乐声里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产生了不同的幻想与感受,有“环游宇宙的飞船”,有“神奇的海底世界”,还有“夹竹桃仙子轻盈的舞姿”……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悟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堂,个性化体验的遵循也是多元的,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体验去自由读课文;对词语的理解也大可不必照搬词典,一字不差的熟记,只要大概意思了解,会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去就行了;对语句的理解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讲的有理有据,都可以接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可以让学生深山一段反思体验的语段……例如教学《蒲公英》一文时,学生对于蒲公英的三种不同做法作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要听大人的话,有的认为应该有创新精神,要敢于闯。学生在相互据理力争中,把课堂氛围推向了高潮,并且在争论中逐渐明白了:生活中需要听从大人的话,因为他们都是普遍的,为大家着想的,但生活中也需要敢于创新,不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实践,不过不能盲目从事,要懂得珍爱生命,注意安全。课堂上要是能够让学生敞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的话,相信课上就会有智慧的火星或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那么,学生也会在相互争论、相互探讨、相互吸收中获得真知,得到共同的提高。

二、利用人文的平台,展开合理的想象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还是以《夹竹桃》为例,当学生对韧性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教师通过“悄悄的,一声不响的,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争艳的繁华美景,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默默无闻以及它那顽强的生命力,使我们想起了很多很多……”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今年战斗在非典第一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如苏教版第五册中的《第八次》,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说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的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如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文时,在众多的资料中,我就选择了一张苹果横切的插图,以此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尔后又以这一幅插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思维闪动着智慧的火花,绽放出了许多绚丽的色彩,他们的思维又一次经历了洗礼。

三、创设自由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诗情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麻烦哪位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美丽小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教者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又欣赏了一首歌咏夹竹桃的古诗,激发学生放飞诗情,体验诗情,还语文教育人文性。于是像“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之类的美文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学生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再如《灰椋鸟》一课结尾的“浩淼太空,精彩世界,有多少事物值得我们去爱,去歌咏啊,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神奇的笔,去描绘美丽、歌颂崇高吧”,寥寥几句,点起了学生创作、抒情的欲望,像《野菊花》、《黑母鸡》、《小山羊》之类的文章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再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如教学中,当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完课文时,“啊!谢谢你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鲜花盛开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富有个 性的答案时,“你可真是个思想家呀”,当学生的回答绘声绘色、妙语连珠时,“今年的‘金话筒’奖应该属于你”……正是这些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如教学《槐乡五月》时,带领学生到槐花盛开的地方,观察槐花的样子,闻一闻槐花的香味,看一看槐花飘落的场面,请农民伯伯做一些槐花食品让学生品尝等,这样,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理解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可以丰富体验。结果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感悟深,发言热烈,写出了不错的小诗。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2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内容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一主题,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具体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来描述。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教学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新标准》倡导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出发,强调阅读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话”特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本质上就是学生主体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体验式阅读教学的主要机制就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修养,其关键在于如何顺着文本内部的情感体验线索,激发起学生相应的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教学达到和谐共振的境地。实施体验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借助体验进入课文内部世界的问题。我执教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和品读词句,体会海水的瑰丽。就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几个特色教学设计理念:

一、情绪蕴染,整体感知

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学生感知一篇课文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与作品的情感内容相通的自我情绪体验。阅读也需要一种心境,较好的环境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对大海难得一见的山区孩子来说,更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教学情境的营造,利用多媒体课件声像并茂,视听结合,能以直观的图像、艳丽的色彩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以一种纯净的心境去面对课文,进而沉入到课文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向与课文相应的情感转移,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组织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图像情境中慢慢品读领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丰富了感知形象又积累了语言实践,增强了阅读体验。

二、多次阅读实践,积累语言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在本课的学习中,我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情境创设法、情感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制作学习课件,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体验中,满足了学生的视觉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非常重视学生对西沙的第一感官形象。我利用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直观形象,又让学生很快理解了群岛的意思。接着我又播放《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的音乐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的魅力风光和富饶物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这一环节,我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词语,并让学生借助拼音读读和说出哪些较易读错的字让生再读读及“摘星星”游戏等多种形式学这些生字词,真正地做到识字教学和品读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完生字后,我又组织学生再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我先让学生边读边“找出了一句能概括西沙群岛特点的句子,并用——画出来。”和“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的?”。由这两个问题铺路,学生自主读文,自主感悟,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这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学会质疑解疑,学会边读边思考。接着在品读词句,体会海水的瑰丽这个环节。我先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并使用多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又在教学“五光十色“这个词语时,我适时出现“五光十色的海水课件”,学生从课件上看到海水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明白了这就是“五光十色”,并通过比较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在学生感受到海水的颜色多而美,弄清了原因后,我又创造机会,让学生亲历语言实践。我巧妙安排了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不仅让学生快速把握了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巩固了“因为„„所以„„”的表达方式。朗读是语文课的主旋律,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养。因此在学生学完这段后,我又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品读体验,最终达到积累语言。通过以上的反复语言实践,熟读文本,学生既积累发展了语言,又激活了思维的片片涟漪,西沙那美丽的影像植入了学生的心田。

三、直观体验,教学字词

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写字指导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由于三年级写字量大,因此教师不可能每个字都范写,只能抓住典型的字进行范写,让学生直观体验到字形的难点所在,避免错字。所以我结合本班的情况在这里范写“懒”“威”“武”。其他的生字让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自己感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观察——思考——仿写——完成书写,做到把字写正确、端正、漂亮。

构建有效教学行为,让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13

一、创设个性课堂, 关注生命需要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些学生目光呆滞, 无所事事, 思绪游离于课堂之外, 对课堂完全丧失了兴趣, 而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他们大多是这样两类:绩优生, 后进生。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很简单———我们的教学对象, 个性是丰富的, 潜能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 从而铸就了其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 “中庸课堂”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 努力完善课堂, 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目标和学习任务,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课堂,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徘徊于课堂之外, 失去了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

二、结合教学内容, 呼唤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 是感染灵魂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三种和谐关系。具体来说, 教学中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 从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入手, 让学生感悟生命, 尊重、敬畏生命, 同时要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真正地享受生命, 学会珍爱生命。教会学生在遇到危机时该如何做。早一点给予学生危机教育, 多教授学生一些避险逃生技能, 当学生具备了这些常识, 今后碰到灾难, 就知道该如何逃生, 该如何保护自己。

三、提炼生命故事, 关注生命发展

“生活即教育”, 德育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没有时空界限的生活课堂。新课标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 结合学科教学, 提炼学生生活中一些典型的、反映学生思想面貌的英语故事, 作为很好的教材来使用。

四、教师的“爱之力”, 给学生“生命力”的信心

教师的情感教学就像早晨的太阳, 给学生信心和朝气;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像晚上的月亮, 驱散学生的愁云。英语作为外来语言, 学生在学习时肯定有许多不适, 学生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性, 我们首先要正视这种差异。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课堂才丰富多彩;因为有了差异, 我们的社会才有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我们应把差异当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加以运用。虽然我们的学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它只是学生现在的状态, 即他们缺乏知识、经验的一面。我们应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的一面, 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旺盛活力和潜能。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 我们才会懂得欣赏每个学生, 对每个学生都暗含期待。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会成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的诱因, 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尽管学生之间有差异, 但在最初学习的瞬间, 都有一种“愿被老师肯定”的愿望。因此, 在英语课上我们应全力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 保护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学生的课堂活动都给予发自内心的赞赏,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篇14

张而小学刘洪梅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实现人文关怀、动态发展、和谐实践的有机结合,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起点、成为教学动态生成的园地、成为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成为培育学生和谐精神的基石、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让数学课堂充满人生的阳光雨露,最终让课堂成为师生人生发展的一片绿洲。

【关 键 词】课堂教学人文动态和谐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贯穿和谐精神,与人生同在,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人生课堂”;必须实践动态发展,从人生的高度指导教学行为,构建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总之,只有把数学课堂变为教师与学生动态发展的课堂、生命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但有认知的收获,而且有人生的感悟。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起点

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四块糖果”的故事。这说明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是有着独特个性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总之,教师要把师生关系的和谐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做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努力放大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了解学生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要给学生提供“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空,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例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呈示12,学生探索得出了如下计算方法:①连加法:12+12+12=36;②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即10×3=30,2×3=6,30+6=36;③把两位数拆成几个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如12=5+7,5×3=15,7×3=21,15+21=36„„就本题而言,以上算法并无优劣之分。紧接着教师改变数据,出示23×5、34×9等算式,让学生选用如上方法试算,从而发现用“连加法”口算34×9太麻烦;“把两位数拆成几个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口算23×5太复杂;只有“把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再分别乘”才简便,有着更加广泛的适用范围与普遍意义,从而成为学生认同的口算方法。这个教例,教师并没有直接把算法告诉他们,而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比较、探究中进行一次生动而充分的课堂活动。

实践证明,当教师真正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潜能,激发出创新的热情,课堂上就会有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就会充满学生生动学习的气息,课堂就会成为他们人生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每一节课,都会是学生发展的起点。

二、让课堂成为教学动态生成的园地

课堂是动态存在的,是变化的,因为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也在变化。动态生成的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动态的课堂,挑战教师的智慧。教师在课前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理解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更需要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讲究策略性、灵活性,变一种固定的计划方案为多种假设方案,关注学生可能的反应,拟定各种相应对策,使自己能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应付自如。

例如,我在执教《圆的认识》,努力尝试变成一节典型的动态生成的课。一节课中的三个主要环节,都是先有学生操作,再自行总结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一开始,老师就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练习纸上试画两个圆,要求一个比“我的脸”稍小一些,另一个比“我的脸”大一些。学生拥有充分的活动与体验时间。有了感性认识后,请几个学生用语言描述怎样才能满足这一条件。学生的语言明显存在个性差异,教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及时合理地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双方产生积极地互动,最后得出结论“圆规两脚尖之间的长度决定圆的大小”。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示出令人事先无法预料到的动态生成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知识是在活动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的,通过语言表达自主“内化”的,教师的作用就是设计了这样的一条发展通道,把“教”转化为“学”。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实现在“动态”中落实教学,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使课程变得更具人文关怀。

三、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

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余文森指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这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把师生关系恢复到‘人的关系’上来,建立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基本任务。”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课堂是师生沟通合作的过程,师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呼唤;课堂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师生互相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课堂,也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同时,教师自己也在反思、研究、学习和创造中得以成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工作的创造性、挑战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在因材施教中将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学生的人生价值统一起来。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我结合学生课堂的表现情况,让学生找“高兴”、“漂亮”、“聪明”等近义词。教师接着问,谁能说说“后面”的近义词?“末尾”和“后面”一样吗?当学生产生不同的看法时,组织学生做“听口令站队”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请某个学生后面的学生站起来,请某一排末尾的学生站起来,请某个学生到某行第几个学生的后面去„„开始是教师说口令学生做游戏,接着让学生说口令教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最后是学生自主做游戏。一个简单的游戏,既区别了“后面”和“末尾”的不同,更为下一阶段准确表述小数的性质奠定了基础。

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的时空,师生全员参与、全员互动,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里,师生以完整的人格相互交流着、沟通着,创造着体验生活、内化生活的要求,编织出了一幅激动人心的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动人画面。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碰撞、全面发展的历程。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赢”的时空。

四、让课堂成为培育学生和谐精神的基石

和谐课堂就是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和谐课堂意味着学生敞开心灵,激荡智慧、畅所欲言,老师作为“平等的首席”转换角色,使教学水乳交融。还包括师生关系的融洽、学习氛围的民主、学习方式的自由、教学方法的创新灵活以及师生个性的积极展现。和谐课堂如何创建?大家都在探索。我觉得,首先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追求“真”。即归真——,基于真实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我以为基于真实的才是最美、最和谐的。一堂好课,应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这种“真实”应体现在教师真情实感的批评和发自内心的表扬之中;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晰、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和谐而自然的“知识生成”过程之中;体现在充满爱心的循循善诱和真诚相待的引导帮助之中;体现在教师机敏地捕捉、动态地生成教育教学资源,对预设教案的灵活处理与取舍之中。

有一次,上级领导号召学生捐款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就学。我是班主任,有 组织、动员孩子们募捐责任。我又是数学老师,正好要讲授《元、角、分》。我决定把两件事二合为一,设计了一次义买活动。

义买活动前,我给学生放映了山区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的片断,让他们感受和目睹山区儿童的艰苦,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换起他们的爱心,使他们乐于伸出援助之手。义买开始,先让学生竞选拍卖员。让对元角分认识最深刻的学生当选,又可以先让学生感知元角分。学生通过竞选、交流,加深对元角分理解,也为活动顺利进行铺垫。接着自己教室进行了真正的义卖活动。“拍卖员”出示一件小商品,让学生真正竞买,并把自己出价的钱数用若干的纸币表示,并在投影展示。学生的竞价不断提高,当增至十分和十角时,学生发现这种的表示方法与现实生活的表示方法相矛盾,就要十分换一角或十角换一元。这样又不知不觉地领悟了货币单位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整一节课,我创设了一个真正的义卖情境。课堂洋溢这浓浓的爱的气息。能够帮助别人、奉献爱心这样的事实,在孩子心目中唤起了自豪感。当孩子们在充满激情的竞价中,他们奉献了爱心的同时也收获了知识,掌握了使用货币的技能,也收获了自尊,塑造了自信的人格,培养了和谐相处品德。而我,也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教书育人的使命。

五、让课堂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更为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学生是未来的“社会”的人,我们要站在学生未来发展与生存的高度,关注他们的生存需求。要打破课内外、校内外的界限,挖掘生活内涵,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联系自己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本地本校本班的资源,开展多渠道的数学学习。要让研究性学习走进数学教学中,将课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舞台。

例如:在执教百分数应用题时有个“折扣”问题,就组织学生开展“我看打折”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余时间到本地的超市、商店实地体验、调查,搜集“三折优惠、促销价、清仓大甩卖、大放血、买四送

一、降价70%、买200元送50元”等“打折”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分析,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而从商品经济的角度来分析“折扣”问题。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打折”的问题实际上可以转化为数学知识,即现

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打折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能带动消费、盘活货源、促进资金周转。但有的商家抓住顾客的心理,以次充好,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抬高原价,欺骗消费者。还有,“砍价”也大有学问呢,一不小心就会上商家的“套”。建议有关部门要规范商家的“打折”活动,同时消费者也要学会自己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不要贸然购物„„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研究之趣、实践之意,体味到成功之乐。不仅学生的分工协作意识、研究意识、探究发现意识、信息处理意识、数学应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商品经济意识也会得以增强,这为学生未来走上社会大舞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爬梧桐山小学叙事作文400字下一篇:镇级数学教研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