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2024-08-06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精选10篇)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篇1

关注课堂行为 提高有效教学

【摘要】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主动建构,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技术素养。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很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低效现状,以有效教学理论为依据,围绕新课程教学理念,立足于课堂教学,探讨信息技术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策略,优化地组织实施教学,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 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策略

1、确定合理教学目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准备策略,即怎样备课。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角度来备课。一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有几个思维高潮,怎样安排,知识构建采用哪些手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营造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怎样与学生互动,知识怎样动态生成,能力如何提升,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这些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在教学进行中动态备课,更重要的还要学会事后备课,进行教学反思,积累第一手材料,丰富教学理论,形成教学风格。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分析教学对象,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求知创新的源动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社会经验组织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灵活多变,同样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班级特征、不同的学生对象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并在教学后不断反思、总结和改进。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分层次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2、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靠教师讲解,学生只会学得一知半解,学后就忘。但如果能够结合实例,创设情境,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如《信息及其特征》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对人类产生的重要作用,我选择了唐海平老师设计的“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活动。)

课件显示:“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物品有:笔记本电脑、钢枪、水、饼干、指南针、打火机、钢刀、火石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前后四位同学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学生在阅读生存实验时按自己的理解提供了三件物品,通过全班的讨论得出最佳组合“工具刀、火石、指南针”,从而获知“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适当教学模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例如:在教《信息技术基础》第六章的“网站制作简介”部分时,为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课之前,我搜集了一些好的网页给学生看。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要有优美的学生爱听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学生会立即表现出兴趣。学生有学习兴趣后。我就安排好了一个任务,用这些任务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网页设计。任务有:①新建站点②添加新网页③利用表格布局网页④插入表格⑤添加图像⑥插入动画⑦设置背景⑧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⑨设置超链接等。在学生制作网页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自己看教材,多看一些别人设计好的优秀网页,从易到难地学习。在网页制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中,由于创设了愉快的教学环境,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和感性认识,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和上机实践,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因此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

再如:《网上信息检索策略和技巧》这节课的课堂活动问答题中,我有意给出了几道有争议的问题,例如:宇航员在月球上留下的脚印,理论上可以保留多少年?这个题目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学生们在搜索时找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几十万年,有的几千万年,有的甚至还是永远保留。于是教师就要趁这个机会让学生知道,网上检索的信息并不是权威的,如果要知道问题的真正答案,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图书馆翻阅科技书籍。又如:校运会上你的同学参加跳高项目的成绩是1.8米,他在月球上能跳多高?大部分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马上搜索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然后就简单地把1.8米乘以6作为答案。事实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运用物理上的知识,考虑到地球月球相互的引力,以及每个人身高不同从而重心高度不同等等因素,才能得出最终的结果。

大量的实践表明,“任务驱动”,“问题解决”都是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但其有效性是有条件的,不能滥用。一般来讲,教师要预测的教学程序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的。关键是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艺术性地引导,教学过程的构建,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在课堂有效教学上做出持之以恒的探索与尝试,加强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研究,探索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才能最终实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迈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6年4月。

[2]余文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J].教育发展研究,2007,(7)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篇2

一、分析教材学情, 优化教学设计, 培养学习动机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保证有效教学, 营造出更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需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 由教材内容、学生学情入手, 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 选择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凸显学生课堂地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如《君主集权的强化》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了如下内容:满洲的兴起与清朝的建立;君主集权的强化。教学难点:君主集权的强化及其利弊作用。 (2) 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历史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理性分析能力, 对历史课程也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避免枯燥教学, 让学生更有学习热情, 教师需要融合学习趣味性和历史学科的科学性、严谨性。同时, 这一阶段的学生一般有着较强的表现欲望, 有着较为活跃的思维, 因而, 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 巧妙设置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3) 教学思路:在本课教学中, 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教师可灵活调整与拓展教学内容, 以3个“1”作教学主线, 即1个民族———满族的兴起;1个政权———清朝的建立;1个主题———君主集权的强化。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归纳历史规律, 达到教学目标。 (4) 教学方法:比较法。将宋元时期的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与努尔哈赤加以对比, 分析其共同点;比较历代强化思想控制的措施。讨论法。比较、交流、讨论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有关措施的利弊, 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现象。归纳法。总结历代王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在比较分析过程中深刻理解知识。借助资料, 加深理解。如分析“文字狱”时, 教师可补充相关的实例或资料, 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二、结合学生实际, 组织学习活动, 增强情绪体验

鲍良克在《教学论》中提出, 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而得到心理上的或者主观上的感受, 情感的或者理智的感受。同时, 这些情绪感受影响了学习者对教学的积极性与态度, 换而言之, 情绪感受决定了学习者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教学活动, 即教学对学习者而言是具有吸引力, 还是会引起反感;学习者对课堂活动是否存在较大的兴趣, 又是否感觉适当;是感觉枯燥乏味, 还是生动有趣;是厌烦, 还是喜欢等。同时, 情绪感受也决定了学习者在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力集中与否, 是精神振奋、充满兴趣、积极主动, 还是散慢压抑、消极冷淡、不满足。另外, 从新课程标准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情感感受, 并善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来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情感体验, 拉近知识与学生心灵的距离, 让学生更乐于学习。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由学生自身实际入手, 选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 设计丰富多样的学生探究活动, 以唤起学生积极情感, 振奋精神, 以饱满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教学《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时, 该课内容十分贴近现实生活, 教师可通过多种实践活动, 激活学生学习情感, 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感受,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比如引导学生根据衣食住行等方面小组合作查阅有关实物、图片、文字资料, 提炼信息, 筛选整理, 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提高历史学习热情, 并形成合作意识, 提高获取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 引导学生由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资料, 并借助计算机将所获取的图片、文字等资源整合成多媒体课件, 动画演示改革前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另外, 为了避免重复, 保证能够涉及到衣、食、住、行各方面, 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项内容, 构建探究小组, 展开调查研究, 抓住改革前后的变化, 经过交流讨论, 深刻认识改革成果。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分析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现阶段,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主要是依据教师教学的内容、目标以及现状,并且结合实际应用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和优化,从而确保教学方案落实到实处上。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的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删减,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具备完善的历史知识链,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注重知识的深层讲解,从而导致学生历史知识没有深入了解,以此促使初中历史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本文主要是对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

一、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

目前,在初中有很多的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用的方案太过单一,大都选择单方面的灌输形式,这种授课方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科技技术并不相符,促使学生对于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倦,难以提高自身学习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对初中历史学科进行有效的改革,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有趣的、有意义的、有发展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依据传统教学方式的分析,发现学生很少会对背熟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学生还缺少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导致初中历史的课堂是枯燥无味的,促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产生厌烦心理。除此之外,学生在复习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背诵的方式,缺少自身对于知识的分析和研究,阻碍了历史在学生学习中的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编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初中的历史课本书是由国家教育局统一进行定制的,导致每一位进行排版的作者都会融入一些自己的观点,但是由于各个作者的历史体系不同,导致编排出现混乱,而学生接触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材书,作者忽略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导致在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出现差异。在实际编写的过程中,历史书的各个性质很难得到统一,同时学生又很难抓住学习的重点,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多为零散的部分,不利于提升初中生的历史知识。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设置恰当的历史教学目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课堂的质量。例如,在讲解清朝历史时,清朝政府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教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你穿越到那个年代你会怎么做?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营造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

(二)优化教学方法,使课堂讲授生动有趣

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要注重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以此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以及深入研究的学习能力,促使初中历史课堂可以有效的发展下去。教师可以依据现阶段的高新技术有段,如多媒体、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前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深的了解到改革过程的艰难,从长征到国共两党共同对外,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的知识。

(三)系统整合初中历史教材

在实施编写的过程中,所有作者应该进行统一的交流,将历史发展的时间进行整体的规划,从而促使整本历史教科书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图,以此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提出更具特色的建设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初中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知识接受能力,从而建设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历史教材。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当政的历史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问: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暴君,你同意哪种说法?或者还有你的第三种看法,请说出来。注意说明理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深层的秦朝历史,而不是表面了解秦始皇的昏庸和无道,从而培养学生深入探讨的学习精神。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时期的历史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研究和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喜爱历史的学生而言,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促使我国历史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一方面指的是事件,也可以称为人类事件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还指历史的事实报道,也是当前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需要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依据事实和时间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分析,促使人物与事件有效的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历史思维导图。

【参考文献】

[1]李红珍.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段利坤.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篇4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014――2015第一学期

姜英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得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

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动起来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葡萄”之感;而且要使问题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案例:

在人教版二十四章第四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我提早一天叫学生自己做了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说:“这节课我们学习《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圆锥的侧面积怎么求呢?

你能以你制作的圆锥模型为工具,运用已学的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吗?能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经过约2分钟的时间,我看到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方法------把圆锥的侧面剪开展平成一个扇形,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

又问:“圆锥的侧面是曲面,怎么求曲面的面积?”“利用转化思想把曲面转化为平面。” 大多数学生齐答。

一小部分学生欣然一笑,把圆锥的侧面剪开。

又过约1分钟,有一学生高兴地喊:“老师我知道了:其实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剪开的扇形面积S

圆锥侧面积=

S扇形面积= ”,“还有别的表示方法吗?” “老师我的是S“我觉得是S

圆锥侧面积=rl”,圆锥侧面积=πrl”,“我认为是S圆锥侧面积=πl”学生抢着答。

大概过了五分钟后,我叫各种答案的代表站起来解释。

“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S圆锥侧面积= ”

“能解释n、R各代表什么吗?”

“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但得到S扇形的半径。”

“我的方法也一样,但得出的Sl是圆锥的母线。”

“我得到得S圆锥侧面积=π

圆锥侧面积=π

圆锥侧面积=lr,其中

l是扇形的弧长,r是

rl,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r,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h是圆锥的高。”

“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作为公式该选哪个呢?为什么?”

“第四种,求圆锥的侧面积,就该已知圆锥的相关量,而第三种虽然也已知圆锥的相关量,但比第三种复杂,所以我觉得应该采用第三种作为公式。”笔者笑着为他鼓起掌。接着,教室里掌声一片。

课堂上十种有效的教学行为 篇5

一、在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

由于在课改中教师角色转换,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在变化,我们认为,在教学关上,师生互动中的教学行为应主要表现为:引导与帮助。用“引导”与“帮助”的有效互动,来实现有效教学。

所谓引导,应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对话;引导学生自我对话;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情境对话;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是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帮助,就是服务,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同学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帮助不是包办,在课堂中要清除教师的“霸权”现象,要克服学生的“盲从”现象。

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同学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在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

四、在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

创境。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创设系列的情境,组织大量的刺激要素,以不同形式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

设疑。教师要通过设疑,刺激学生对问题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通过问题的刺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问题刺激的设疑方法很多,这里提供若干个设疑点,如:在课题上设疑,在重点上设疑,在衔接上设疑,在联系上设疑,在思路上设疑,在实践上设疑,在比较上设疑,在谬误上设疑,在疑难上设疑,在运用上设疑,在深化上设疑等。但设疑应注意;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整体性和主体性等。

五、在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

有效教学主要指对全体学生教学有效,不是指对部分基础好的学生有效,否则就要产生新的不平衡,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使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更大。我们需要的是让原来的不平衡,逐步趋于平衡,这也是对有效教学的要求。

六、在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 动态生成教学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应对动态生成。促进,就是采用生成性策略,促进问题的生成。其中,策略有:生动的讲述策略,技巧性提问策略,引导学生质疑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策略,头脑风暴策略等。

应对,就是当课堂动态生成时,要运用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其中,策略有:倾听回应策略,因势利导策略,随机应变策略,把握分寸策略等。

七、在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

整合,指把媒体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发挥“技术”的优势,改变教师中心论,把“技术”与学科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相应的引导方法。整合的方法有几种:技术与学科整合,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技术与某种知识的整合,技术与某种策略的整合等。通过各方面的整合,使之产生1+1>2的效果。

巧用,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技术”的运用不能占用时间太多,防止产生“技术现代化”而“感情淡漠化”的不良倾向。

八、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

发展,指对学生要进行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表现情况的全面考查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与帮助,以达到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目的。同时,发展性评价则更多是一种自我参照的评价,即把评价结果跟学生以前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学生的进步与缺陷,以针对性地进行激励并提出补救的措施。因此,发展性评价真正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指对学生进行开放性评价。“开放”有以下几方面:评价内容的开放、评价标准的开放、评价主体的开放。它既有教师评价,还有自评与互评;将来自各个角度的观察意见交汇起来,最后作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

九、在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 课堂管理首先要有反馈信息,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信息接受应该敏感,判断应当准确,处理应当果断,对后续落实目标的教学要调节,回授、补偿应及时。反馈的方法可以用提问、观察、质疑、训练等收集信息。反馈包括当堂反馈和课后作业的反馈。

在学习过程中,要提倡学习的“自我反馈”,其具体要求有三:一是自我观察,二是自我分析,三是自我评价。同时,还提倡“同步反馈”,其中“同步”指:与学习内容同步;与学习进程同步;与练习过程同步;与学生心理兴奋点同步等。

课堂中的调控,不一定都是对“问题生”的调控。首先是目标调控,即要考察三维目标的贯彻度和达标度;其次是“度”的控制,即控制思维的密度,内容的深广度,教学的进度,训练的程度,使师生处于“共振”状态。最后是对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控。特别是对以下几个问题的调控:(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你能使他们振作;(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使他们归于平静;(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给他们指明方向;(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5)当学生有差错时,你能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十、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反思产生于问题,要让教师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反思。可指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会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地形为;课中反思会使教学活动高效率地完成;课后反思会使教学经验理性化。

改进。指在教学观念上的改进;对教材及“课标”钻研方面的改进;对教学方法与策略的改进;对教师自身素养方面的改进等。并提出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学要反思,现在人人皆知,但是在反思实践中,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即只顾反思,不会“决断”,没有行动,未解决问题。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即反思要有广度;反思要有深度;反思要有高度;反思要有创新度;反思要有灵活度。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分析论文 篇6

【关键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的观点在20世纪上半叶就作为热点教学问题出现,它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从出现到现在一直都是教师们研究和探讨的首要教学方式。在许多教育文献和教学工作者的个人作品中都有它的存在。经过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有效教学不是止步不前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发生着改,亡以玉乙。

一、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创设有效、有价值的教学J庸境。所谓有效、有价值的教学J庸境就是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教学J庸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和解答数学问题。数学和生活实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把结合现实生活作为人手点,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J庸境。1创设教学情境时目的必须明确教师在创设教学J庸境的过程中,要把教学的目的作为创设J庸境的基础,创设出来的教学J庸境必须要以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为前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方向,通过有效的教学J庸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不仅可以拓展自身的数学思维,又可以在教学J庸境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魅力,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J胃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2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征进行情景创设教学J庸境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主要有:竞争J庸景、实验J庸境、故事J庸境、问题J庸境、互动J庸境、合作J庸境等等。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段和不同学生之间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差异创设不同的教学J庸境。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都比较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稍弱,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很强,所以教师不妨抓住这一个特点对它们进行有效的教学J庸境创设。在学习“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故事J庸境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数学问题“刘奶奶养了五只老母鸡,今天三只老母鸡都孵化了一只小鸡,请问现在刘奶奶一共有多少只鸡?”中,教师可以先挑选八位小朋友来扮演这五只老母鸡和三只小鸡,让学生跟着问题的思路一步一步来解题,在故事中得出正确的数学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还使学生在扮演小鸡和母鸡过程中不断的开发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面对高年级的小学生,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思考能力,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合作J庸境或是互动J庸境的教学膜式,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氛围中学会数学知识。比如探讨数学问题:某小汽车每小时可以行驶160公里,该汽车昨天一共行驶了300公里,今天一共行驶了2个小时,请问该汽车这两天一共行驶了多少公里?这样的数学题里设计乘法和加法的,教师可以利用合作的教学J庸境,把学生按照成绩遵循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分层次的分组,让学生在组内再进行分组,有的小组成员可以对加法进行运算,有的成员对乘法进行运算,最后再结合在一起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膜式不但使得学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洲目酬导班集体更加和谐融洽,学生们可以在轻松友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会更加放得开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思维也会更加灵活,效率会更加高。

二、开展有效的课堂评价,增进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

根据众多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体验了学习的成功之后才能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把关心放到学生的成长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使学生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改善自我、实现自我。教师要积极去表扬和鼓励每一位有成绩的学生,及时批评和教育有错误的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自信。比如,面对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为了防止他们因为教师的表扬而骄傲自然,除了要毫不吝音地对他们进行赞赏,还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素质教育,值酬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成为成绩优秀且品行兼优的学生。而对于学习成绩稍弱的学生,教师要更加有耐心,看到他们有一些小进步就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以此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综合整篇文章的论述,有效的数学教学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发展平台,把教学中有效的时间和有效的空间归还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在发展中认识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淑侠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探究田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篇7

有效教学的理念最早出现于公元20世纪以前的西方。随着后世的新思潮对其产生影响,有效教学的理念越来越丰富而到了现代社会,有效教学已经成为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其内涵为通过对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强化, 使得教师的工作效益得到明显提高。目前, 我国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下面笔者做具体分析。

第一,课堂教学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身份, 从教学的主体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发挥主导作用。实际上,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仍然占据上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然作为主体存在,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节奏、学习方向等都随着教师而变化[1]。

第二,学生对地理没有较大学习兴趣。地理课程具有逻辑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容易在学习过程中受挫,从而降低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僵化也影响到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第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地理的学习不是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需要综合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等进行学习。而事实上很多学生和教师都认为地理学习只需要背知识点就可以, 所以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停留在浅层学习当中。

第四,教师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并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从当前的情况看,“填鸭式”教学、“一言堂”式教学仍然存在,在这些教学手段的主导下,教师更多的是关心教学的结果 ,而对学生 的学习过 程不够重 视 ;同时 ,教学方式 比较单一, 没有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式, 教学缺少情境。而在这些比较落后的教学手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

2.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分析

第一,教师要做到有效备课。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在上课之前甚至是在开始教授地理这门课程的那一刻起, 就要做好充分准备,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2]。对此,教师要做的是:首先,提高自己的地理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地理专业素养是地理教师教授地理学科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通过广泛阅读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要通过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等论著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感染学生。其次,教师要通过“备学科”的方式改变“地理无用”的观念,使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地理学习与教学的重要性。对此,教师要在课前充分掌握地理学科的一切理论知识,并建立起科学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对地理有一个全面且正确的认识。再次,教师要做好教材上的准备。地理教材中既有理论公式、图标、案例,又有示意图、思考题,而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就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精心整合,从而使教学重点与难点得到合理解决[3]。最后,教师要做好学生方面的准备,比如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及技能水平等,根据这些特点因材施教。

第二,教师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做到引人入胜,吸引学生注意力。拥有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导入方式,比如图片导入、音乐导入、视频导入等。例如在讲授《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章时,就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河流干涸等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并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程学习。其次,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具丰富性。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手段有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在案例中展现教学重难点的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它所必须经历的几个环节是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评价。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积极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情境教学是指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某种情境的方式使学生深入情境当中,从情境中领会情感。这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优点在于它能够降低学习难度, 使学生有充分的信心继续学习地理。多媒体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而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指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展现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优势,使课堂更加丰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4]。

第三,教师和学生都要做课堂总结与反思。课堂总结与反思是巩固知识、发现问题的最好方式。对学生而言,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的时间内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对教师而言,做课堂总结与反思能够帮助自己找到教学中的缺陷,从而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3.结 语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所提出的要求,同时是地理课程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广大教师要积极完善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使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形势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虽然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等有了很大改进,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仍有待提高。本文分析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并提出几点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分析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措施;教学分析;效益最大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新时期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加以转变,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在于:(1)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坚持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不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2)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整个教学课堂较为枯燥,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致使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课堂收获比较少。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1.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常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缺乏互动,以至于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当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需要教师做好辅导工作。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兴趣是其主要的学习动力,因而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此课文,然后让学生分段阅读,在学生读完之后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去。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王二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情节,以此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整个故事情节中,以加深对王二小这个人物的了解,从中体会王二小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比如,教师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利用投影仪播放与雪景有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观看与雪有关的视频,以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顺应了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存新.中职工科专业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廖英.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篇9

一、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让学生预习好。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集中给学生展现一些必要的知识,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例如,我在讲解冀教版四年级下册《种茄子》时,提前让学生在家里进行了播种观察,同时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督促学生做好定期的观察记录。等到上课时,切实做好观察实践的学生,就对所学内容有了较多的了解并踊跃发言。于是,我对取得较好实践成果的学生给予了表扬,这样,对其他学生就起到了榜样的作用,能够鼓励其他学生重视以后的课前准备。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另外一个途径是,教师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预习作业,如查阅资料或者实地观察等。对于一些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小学科学学科的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观察新课要求观察的内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够在课上获得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课程改革推行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仍然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仍然满足于给学生“讲科学”。这样的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我们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由侧重教师讲解转变为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不能用教师的讲解或者放投影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单一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习惯。而教师的讲解往往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势必不能达到科学这一学科的目标要求。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比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费尽口舌地讲解效果要好很多。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应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在学习小组划分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情,既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能够促进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能够让学生放松心情,更有兴趣去听教师讲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次,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必担心因为回答错误而被教师或者同学嘲笑,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为了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语言要平易近人,设计的问题要与生活密切相关。只有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的问题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要针对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具有梯度的问题设计,防止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及时进行鼓励。

四、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在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后,课堂有效教学就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但是仅仅做好上面一些环节是不够的。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该注重教学评价,恰当的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对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这也是改进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依靠试卷进行教学评价,这已经不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采用恰当、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对学生进行评价,应该采取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不能千篇 一律,毫无新意。对高年级的学生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让学生实验操作比赛的方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乃至综合素质与能力。

第二,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平时课堂进行评价。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是评价学生的重要因素,可以把平时的课堂评价纳入学生的期末考试评价。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不注重课堂表现、只关注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的情况。评价学生的目的不能止于评价,应该以评价为手段,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之,小学科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这门学科的新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善于课前、课后反思与总结,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行为方式设计 篇10

刘秋敏

一、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任务与目标

关于小学英语课程的任务,《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英语课程标准》中同时对教学目标也进行了明确地阐述: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1.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学英语初,学生害怕发错音,不敢说英语,进入中高段后,要记住单词、背诵课文很难,学生又害怕学英语,这样在他们的心里就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的存在削弱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

2.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

1)学生对学习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教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因素,它能使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当老师把教学材料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活动呈现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老师提出的任务感兴趣,并产生学习的原动力,使他们愉快地、主动地投入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

2)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 心理学上讲,“能力是实践的产物。”由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所决定, 小学生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具体形象思维好,富于想象,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任务活动中,会发现一些新知识,并进行积极的思维,容易对所学知识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设计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设计,旨在促使任课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考,增强教学设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我区小学使用英语教材是外研社出版的《新标准英语》,这套教材是采用“以题材为纲的功能-结构-运用性任务体系”编写的。

《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中指出:“任务型”教学的内涵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过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所学语言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简单的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课堂教学行为方式,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下面是任务型教学的设计: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教师的教

一、任务呈现

学生参与老师呈现的各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初步感受即将要学的新语言知识。通过直观呈现、情景呈现、问题呈现、音乐呈现、游戏呈现等把新的语言知识呈现给学生,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其他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二、任务执行

学生在各种任务的驱动下学习语言和进行技能训练,获得完成任务时所必须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理解,以达到本课学习任务。

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理解新知,对学生进行多种语言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新学的知识、技能与运用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形成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三、任务完成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将在前一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完成各种任务,对于那些能力要求较高的任务要求学生集体完成,能力要求一般的任务可以要求学生单独完成。

四、教学行为方式设计的论证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情”,即设定一个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它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实践空间,比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任务呈现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他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学生在有教育意义、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的生长和发展。

任务呈现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这种学习过程学生特别感兴趣,带着任务并用英语做事情,学生产生了主动的学习愿望;在学习中,学生间有较多的交流机会和思考空间,培养了孩子的性格、情感,发展了语言交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任务引导,学生能自主学习并运用新知识,并在学习之初就了解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运用,体现任务的真实

2.任务执行

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通过实践来检验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是否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任务执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知识与能力准备的过程。学生在双边或多边的交互式活动中,能用英语做事情了,感到很兴奋,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油然而生。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学生通过师生活动、同桌活动、小组或整个班级的活动,对本课所学语言得到了充分的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也有所受益。3.任务完成 任务的完成是任务型教学程序的最后环节,也是教学的归宿。学生因为有前面的自主活动和有效的操练设计,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体验到了实践和成功的喜悦,能将在前一环节中学到的知识和形成的技能转化成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英语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表演或者习作,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交流。其次,在老师有效的、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活动更加有序,并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大成就的原动力。

五、教师在使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呈现”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1)呈现的时间不宜过长,形式不宜过于复杂,应该注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宗旨。

(2)注重实效性。不是为了呈现而呈现,呈现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一节课中涉及的新知识点较多,应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做到有序合理安排、巧妙组合、分步呈现。

(3)在进行导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所教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尽量多采用形式活泼、手段灵活的方法来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要变化,不要使孩子产生疲倦以至分散注意力。

(4)呈现时不要受制于教材,而要驾驭教材。只有这样,才可使学生不做印刷符号的奴隶,教者也才可取得主动。

(5)不要失去自我,要体现个人风格和特色。2.“任务执行”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1)任务实施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操作的模式,使活动有可操作性。

(2)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获得公平的学习机会,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迅速理解的操作指示语言和示范方式。

(3)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位置,密切关注课堂活动进展情况,以便给予指导或及时调整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活动时间。

(4)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5)应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等综合素质。

3.“任务完成”这一环节应注意的是:

(1)教师在提炼本课教学主题时最好让学生自己归纳、提炼,避免教师代替学生、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

(2)教师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点评与指导时,要公平、公正。应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肯定成绩与帮助改进为主,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上一篇:小学生暑假游玩日记200字下一篇: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