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

2024-09-06

有效的课堂教学(共12篇)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1

在新课改的实践中, 对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的探索已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如充满个性的朗读指导, 基于文本的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 多样的情境下写话实践等, 但对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可能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下面我就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几点肤浅的见解与做法:

一、做好课前预习

从制约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来看, 学生和教师占了其中的两大因素。学生基础的有无, 准备的充分与否, 会直接影响他的听课效率。预习成了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何谓预习?就是指学生在上课前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预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预习能给接着要上的新课打好基础, 有助于提高听课效率。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 经常预习的学生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平均成绩, 而且差异显著。

同样的年龄, 坐在同一间教室里, 听同一位老师讲同样的内容, 但同学们对新课的理解和吸收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其原因就是不同的同学听课的起点和接受能力不同。

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 上课时才匆匆打开课本, 对新课内容一无所知, 听课完全处于一种盲目被动的状态, 听天由命, 一节课下来有的听懂了, 有的似懂非懂, 有的甚至就是听天书。而有的同学听课是有备而来的, 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 对所学新课有了整体的了解, 对新课要讲什么, 重点是什么, 难点是什么, 做到了心中有数, 听起课来如鱼得水。介于此, 我一直倡导课前预习。有时口头布置, 绝大部分是进行书面提示, 如教学三年级《军神》, 课前给全班学生分发了预习讲义:1.给课文标上小节号。2.读一遍课文, 边读边把文后的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的注音标在课文里, 并用“———”画出这个生字组成的词语。3.再读一遍课文, 写下你读懂的内容, 标出你有疑问的地方。4.如果有条件的话, 上网查阅或向家人询问有关刘伯承的个人资料, 上课时在全班进行交流。5.提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这样的预习作业, 从读到写再到思, 学生在课前对这一课文已有较深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只需做一个会引导的思想者, 学生就会学得轻松。事实如此, 学生在学这一课文时, 个个眼放光彩, 听得专心, 读得动情, 议得深入。一节有效之课, 于学生来说, 就是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于教师来说, 就是精心设计预习作业, 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师生要通过备课预习, 把身边的资源科学合理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整合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看似各有侧重, 互不关联, 实际上是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协调统一的。在一堂课中, 三维目标往往需要以“一维”作为突破口, 以此来实现三维的联动, 并不是面面俱到, 机械体现。教师要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 要在把握课标, 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文本资源进行合理取舍, 有效整合, 根据教材的路径, 尊重学生的学径, 去设计、去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 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彰显文本特色, 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最佳教学路径,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沿着这条路径自由徜徉在文本之中, 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如教学《春联》一文, 我紧紧围绕“让学生在与春联有关的系列活动中对春联这种中国固有文化的形态特点和意蕴有所发现和体悟, 从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目标, , 设计了“说过年、议春联———贴春联、评贴法———读春联、赛吟诵———说发现、议意蕴———拼春联、写春联”这样的五个环环相扣、互为衔接的教学板块, 让三维目标得到有效的整合。

三、关注学生发展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这是课程改革的宗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 教师则做“导师”。把文本中最关键、最本质的东西作为切入点, 引领学生学习。如我教学《少年王冕》一文时, 以“你从哪些词句中读出少年王冕是个勤奋学习、孝敬母亲的孩子”为切入点, 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2-4自然段, 边默读边圈画出关键词句, 然后组织交流, 当交流到“王冕得到了腌鱼腊肉, 他总舍不得吃, 留给母亲, 体会到王冕孝敬母亲”……我利用追问而导:“王冕还舍不得什么?”“王冕舍不得花钱买点心”。“王冕又舍得什么呢?”?“买书”……

这样一个总领问题,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两个“舍得”, 一个“舍不得”, 整合在一起。对照问题理解, 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学习的形象, 活脱脱地站在学生的面前, 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样的对重点词语进行整合, 帮助学生选准解读的突破点。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而是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走进文本, 把解读引向深刻, 同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2

活动是人类特殊存在的一种方式。小学英语课堂上总是少不了活动,而且活动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形式。那么,小学英语课堂上是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呢?我认为就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接下来我就从七个方面具体地谈谈如何设计好一堂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活动的设计要和学生的生活背景或生活经验相联系。

我们常说,备课不光是备教材,更重要地是备学生。因为不同的地区,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学生,其成长的背景、生活的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他们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存在着差异。但教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的是统一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一定要关注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是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特别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这样,才能把教材上的语言知识内容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掌握,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以真正做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提倡的“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让英语成为学生真正用来交际的工具,而非仅仅是停留在脑袋中的语言知识。

二、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因为没有自然的语言环境,通常第二外语的获得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定的方法,花费一定的时间,循序渐进地学得。所以,作为一个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比如:活动一和活动二的内容是什么?这两个活动在对学生语言训练上面是否有递进的要求。通过连续的几个活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或增大语言输出仍旧是停留在同一个层面上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有所提高?如果忽略了这些的话,表面上学生参与活动的面或许很广,课堂气氛或许也很活跃,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却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这对于扩充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加学生的语言量输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帮助不大。

三、活动设计要有趣味性

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指的正是“兴趣”。《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填灌式教法单纯以灌输语言材料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又令小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五年级下册What are you doing?这一单元第四课时的时候,我发现直接让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同学猜的“Do and guess ”游戏对于五年级学生已经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该课时我采用了“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同时也把学生分为A、B两个大组进行比赛。首先每组派两名学生到前面准备做动作,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我喊“Ready, go.”时台上的学生开始表演,喊“Stop!”时停止表演,但要保持当时的姿势不动,其他学生这时候可以睁开眼睛并根据那些“木头人”的姿势猜测What is he/she doing? A组提问B组回答,然后B组提问A组回答。对方回答完毕后提问的这一组可以向本组的表演者提问:“What are you doing?”以求得正确答案,同时判断对方的回答是否正确。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本来就对于闭眼过程中台上学生的表演内容感到好奇,加上睁开眼睛之后看到的“木头人”的动作确实滑稽,连我都忍俊不禁,孩子们的兴致就更别提有多浓厚了,因此,这项活动进行得很顺利,直到我打算进行下一个环节了还有学生央求我让他们再玩一轮。正因为有趣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不知不觉地从活动中学会了也在其中运用了英语知识,我们的教学目的也由此达到了。四、活动设计要有目的性

活动不仅仅只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组织,更重要的是要重视活动本身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对语言的学习者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交流,为了做事情。小学英语活动课,就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活动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活动之前,都要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哪些语言?运用了哪些语言?” 这样才能设计出有目的性的活动,它是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活动的关键。对于前面提到的“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我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兴趣,还为了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语言。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比赛可以让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既练习问题What is he/she doing? 又有机会练习回答He/She is„.让提问的这组提问“What are you doing?” 台上的表演者回答“I am„.”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理念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活动设计要有真实性

教育学家杜威强调,学习者要有一种“经验的真实情境”,而且在这种情境里面,要有促使学生去思考的“真实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如讲授 “When is your birthday?”这单元第一课时时,有学生问我的生日是在几月,我卖了个关子,到了第二课时让他们运用新句型Is your birthday in January/February„?来猜测,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提示Please up, up/down, down!(配以手势)学生对老师生活中的真实信息很感兴趣,自然就会踊跃地提问了。另外,我们要利用交际中的信息差,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只有创设一个有信息差的语境,学生之间才会产生交际的愿望,也才会乐意开口。例如教What’s the weather like?这一单元时,我们可让同桌的两位同学看互为补充的两张世界各地天气图,然后相互问答从而完成自己手中的图表。如果在这活动中,一个学生指着图片直接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hanghai?”这个问题是明知故问式的,即问答双方之间没有信息差,是一种假交际,这种活动其实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

六、活动形式设计应有多样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具有新鲜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运用多变的活动方式,可以不断的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维持,从而使活动更有效。如在操练单词时,当学生对于“one by one”的活动形式感到有些厌倦时,可以把活动形式稍做改动,变为“two by two”,当学生再次有些厌倦时,我们又可以加上竞赛的形式,谁先正确说出单词,就为本组赢得一分,这样学生的兴趣又会被激发出来。英语课堂活动有很多形式,如游戏、竞赛、歌曲、有节奏地朗读、小组合作表演等等。仅在单词教学中,就有许多种活动形式如:猜单词、听听指指、听音做动作、传悄悄话等等。对于歌曲和有节奏地朗读这类形式,我们还可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将歌词进行改编,如When is your birthday? 的歌词“My birthday is in July.My birthday is in July.My birthday is in July.When is your birthday? ”其中的July就可改为学生自己生日的月份,然后采取接龙的方式演唱。

七、活动评价设计应有必要性

评价是英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评价可尽量让学生参与进行,让他们在自我评价中增加学习动力,而且要注意及时、客观、公平、易于记录、直观可见。对于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好的同学或小组要给予奖励。为使评价能保持长久的激励作用,可定期累积统计一下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的小奖品(如小贴纸)和加分情况,并评出游戏表现出色的学生或小组以及进步明显的学生。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074-01

怎样才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首先是转变教育思想,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多元化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而多元化的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课堂,有如下四个途径:

一、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的机会,为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这样:

(1)指导学生课前先学,也就是课前预习。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下节课的内容,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科学地使用教材,根据学情、教学的需要,制定一份合理的、有效的导学案。在导学案里,学生可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以自己喜欢的形式呈现。指导学生有层次、有条理地预习所要学习的内容。

(2)引导学生课中再学,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形式。合作学习包括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共同合作。在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自己在预习中学到的知识、遇到的困惑,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如果有的小组写了“思维导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思维导图”有序地进行汇报,其他小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补充、提出质疑,这就是全班合作学习。同学们汇报、补充、质疑的过程中,老师要适当进行点拨、引导、修正,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整堂课中要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活”而不“乱”。

(3)合理的评价与反馈。评价是引领,评价是激励。课堂上学生精彩的表现,潜能的发挥,老师要及时给予评价,加以鼓励。完善小组评价机制,适当给小组加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进行评价、补充、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盘点和课堂检测,这样的高效课堂,学生的素质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上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师生互动,看谁能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由于有预习作基础,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找到答案。这时对于预习做的不够好的学生来说急于想知道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还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1)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

(2)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5+5+5②3+3+3+3③3+5+7④8+8⑤4+4+6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意义。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3)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常用的数学思考方法。

四、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让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就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合作学习给每位学生提供了汇报交流的机会,尤其是学习弱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敢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又能得到其他组员的帮助;在全班合作交流中,又能代表小组展示自己,为小组争得积分,这样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作业练习也要重点指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补充帮助其他同学;在练习上做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在形式上可以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全面的提高。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4

那么, 该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下面, 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立足学生的需求。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 是有效教学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 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 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 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 挖掘了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个课堂的高潮, 课堂显得活泼起来, 热闹起来。比如, 在教学《比本领》的时候, 我在课的开头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太阳和风比本领, 谁会胜呢?全堂课都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提假设, 找答案, 为自己辩论, 再到文中找答案。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 考虑得多么周到, 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 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 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 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 适时调控, 充分利用。因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 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 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 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 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有效备课, 备好课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

教学目标简明扼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多次的听课中, 笔者发现, 很多无效或低效的教学主要原因来源于教师目标设定的不明确。如一位教师教学《画风》的第一课时, 教学伊始以谜语导入, 紧接着是自读课文, 读完后划出文中小朋友怎样画风的句子, 然后是利用大量的教学时间重点感悟划出的文段, 最后是教学生字。这样的教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文本的感悟, 还想兼顾识字教学语言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一节课下来, 老师教得越来越辛苦, 学生也越学越累, 听者也自觉索然无趣。如上述教学案例, 教师想兼顾的方面实在太多, 而忽视了低年级 (特别是一年级) 应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读与拓展阅读巩固识字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 从教学效果来看是低效的。毫无疑问, 只有以高度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 才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 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 在组织教学之前, 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 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 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 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 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 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全文以“背影”这个特定的形象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爱子深情, 重点部分在描写父亲买桔子的背影。上课时, 我们便以“背影”为切入点, 设以下问题:课文几次写到父亲的背影?哪一次写得详细?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样的?各处描写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用意?切入点找到后, 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切入点喷涌而出, 解决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理解《背影》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 找出文章学习的突破口, 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就能做到“由一斑而窥全貌”,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 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读、写、说、悟, 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教学《金色的鱼钩》, 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 引导学生“批注”, 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可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可摘录文中优美词句, 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 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四、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 它直接关系着教学工作的成败, 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 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学实践也证明教师如果不能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 会导致师生消耗大, 学生负担重, 教学效果差, 给工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教会学生预习,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也是课堂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地学习与思考、探究与体验, 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课前阅读课文, 对所要学的课文有了整体感知, 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倡圈圈画画, 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如用“———”画出关键部分, 用“ooo”画出重点, 用“~~”标出难点, 用“?”标出疑难, 在文中加旁注、批语, 写上自己的看法、感受。同时, 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关键处给学生予点拨, 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此期间, 还以学生讨论为主, 指导为辅, 应是“画龙点睛”式的指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课堂质疑。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自读中的困难时, 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围绕课文题目、课中文字、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课中结尾等质疑。但由于个体差异, 学生提出的问题, 水平高低各不相同, 而且具有明显的个性倾向。对于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障碍, 让学生提出来, 师生共同疏理, 浅显的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 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 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 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 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 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 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 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 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永, 张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5

——谈对“四有”课堂“环节有效”的看法

开学以来,学校进行“四有”课堂教学实践,“流程有序、环节有效、学教有法、节节有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环节有效”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环节有效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西方学者德加默指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常用教学手段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如果教师没有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不仅会导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降低,而且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高效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优化课堂提问环节,即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些低效、无效的课堂提问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表现为:

1.问题的表面化、简单化,缺少思考价值,要么“满堂问”,连珠发炮;要么蜻蜓点水,处处开花但不着边际,问题的数量多、回答的人数多,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尤其是一问齐答是造成学生思想懒惰、盲目附和、学习被动的主要原因。

2.问题的随意性,问题未经精心设计,随意发问,问题没有价值,缺乏科学的依据与科学设计的,表面上启发学生思考,实则缺乏针对性,收效甚微。

3.问题形式的单一化和教师点评的简单化,课堂教学基本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不到位、不准确,或不予评价,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缺乏创造性。

4.问题设计缺乏梯度,要么过于简单,“大合唱”,热热闹闹;要么过于深奥,启而不发。

5.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只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至于大多数学生则被冷落一旁。这样一来,优等生兴趣盎然,而其他学生则无精打采,对于提问心不在焉。另外,回答问题时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影响课堂提问的效果。

6.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而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7.提问缺乏艺术性。由于问题过于呆板、机械,或者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很多时候成了“应声虫”,异口同声“是”或“不是”。

“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设计课堂问题的前提是“疑”。从“疑”入手,给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辨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探究动力。

那么,应如何进行设计,才能使课堂提问更为科学有效呢?

1.课堂提问应具有科学性。课堂提问科学性的前提是熟知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问什么”是教师在提问前必须仔细思考和慎重考虑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课堂教学应该提出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程序的问题。课堂教学“提问什么”的实质是选择和组织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的问题。因此科学性的前提是吃透教材,要熟练掌握课程结构和特点,理解其深刻内涵。同时课堂提问科学性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了解学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其认知水平,即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认知他们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

以“经济生活”中《信用工具与外汇》为例,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外汇、汇率和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热点是“这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同时学生可以感受到当前人民币升值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是学生

平时关心讨论的话题。因此可以这样设问:一方面我国要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但另一方面我国自2005年8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出现不断升值的现象?升值以后会带来哪些影响(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分析)?就对企业的影响而言,我国企业该如何应对?你对人民币升值持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等像这种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

2.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精心设计的问题要侧重思考型、启发型和开放型的问题,好的提问应该富有启发性,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于走向结果。启发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师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知问题,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3.课堂提问具有适度性,包括适度、适时、适量。

一要适度,就是把问题提得准、提得富有启发性。适度,每一堂课的提问要有广度、深度、坡度,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或抑制心理。那怎样的提问才算是适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让学有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的懈怠。要让学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适度的提问促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这会使学生感到由衷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最近发展区”上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二要适时,教师要注意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自己推敲出新知识的结论时,会感到无限的欣慰。

三要适量,就是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不能提问不断,否则学生无法冷

静有效地思考。每一个提问后,要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促进学生有效思维。

4.课堂提问应具有互助性,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高质量的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巧妙的提问一定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想问题、发现问题。老师的问是为了让学生问,几个学生问是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问,互动性提问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学习,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5.课堂提问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和开放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具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如: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对我国从事出口贸易的企业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中国企业该如何应对?请你为从事鞋类、服装加工外贸企业的发展制定一份合理的经营战略等等。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展示。这样有利于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提问有效性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提问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因学生不完整的回答或无意义的回答,就对他们失去耐心,更不能用伤害感情的语言来对待学生,否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2.要提问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做到目标、教学和问题的统一。当目标层次较高时,要注意问题的梯度和层次性。

3.要面向全体学生,多方位提问。在提问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避免老是由相同的几个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注意以各种方式提问,以适合能力水平不同的同学。教师不能因学生成绩的差异而忽视部分学生,也不能因个人习惯而无意识遗忘视野中心区外的同学。

4.教师要注意在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正如音乐中的“休止符”一样的短暂停顿,给学生恰当的思维时间,保证学生思维的转换和思

维过程的时间,便于大多数学生及时调整思维内容和思维情绪,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

5.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注意继续跟踪提问和追问,如“为什么”、“能举个例子加以解释吗?”、“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以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思维的过程和答案同样重要。

6.课堂提问既要有预见性,又要注重生成。

教师在课前对问题的设计是有预设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某些原因,教学往往会偏离我们的预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让学生配合我们来完成“教案剧”,而应该树立起强烈的资源意识——把课堂上即时生成的情况、学生不正确、有争议的回答也当作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利用,让课堂活力在学生的思考、体验、讨论、争辩中迸发。

有效的活动、有效的课堂 篇6

一、活动即交际,以有效的活动内容,促进生成有关键所在的课堂教学

应当看到,我国英语在开展活动时受到诸多的局限。除了一部分活动可以具有真实的交际性外,多数活动是准交际性的。这对有效课堂的发展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障碍。在教学活动中,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活动呢?在英语里,与“活动”有关的三个词:act(行为)→activating(活动)→activation(激活)。我们根据英语的教学情况,把活动理解为“活”和“动”,活指活化或激活(activate);动为行动(act)。活动即先“活化”后“行动”。我校英语教研组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其摸索的过程中认为:把教学过程活化为交际,在交际中学到知识,拓展知识。具体操作如下:

1.将课本文字活化为生活中的话语。

在教学英语中,教材提供的语言输入大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教者可以把这些语言通过自己的加工整合,通过教师的录音或录相活化为有声有色的话语,让学生全面认知新的语言。

在Welcome 这课时中的Comic story进行加工,整合成生活中的话语。由易到难,增添浓烈的生活气息,更加适合在具体生活中操作使用。通常学生的自由发挥,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大大的提高了,不由自主的活跃起来,带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参与的主动性进入到课堂中来。如果依照课本,不活动,照本宣科,从文字到文字,或者有声音无形为,学生只是跟读,眼睛看书,坐着不动、面无表情,读熟再读,语言功能消失,这自然不能提高课堂效率。

2.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语言的乐趣。

英语基础阶段的教材按照结构—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以对话的形式体现语言功能。这些对话已经设置了情景,为教学提供了模型,可以先按教材呈现,但应结合实际,结合生活情景进行练习;既学习了新词,又练习了语言结构,还形成了交际,增进了了解。有时,教师还应触景生情,利用现场情况化教材为生活。如要学习:“Could you help me…?”时,我准备了一个书包,就应该介绍This bag is heavy.这就比课本中的Could you take this box to the classroom?更切合实际、更加生动形象。不把教材内容活化为生活实际,就难以贴近学生,就难以开展有效的训练;把课本中的话变为学生想说的话,语言学习就自然了。

3.把教学活化为交际,在交际中强化信息的有效输入与输出。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要交际化。要实现这些理想,就要有活动;没有活动,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自己生讲硬练,那是没有效果的,学生很容易前学后忘,也不会运用。现代英语是living language,是用于交际的。学习英语要学生自己亲身实践,在活动中掌握英语的特点。形象的说,教材是剧本,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内容活化给学生,即指导他们怎么说,怎么做。说得不好,加以鼓励纠正;动得不当,加以指点,真正的将课堂变为丰富多彩的有效课堂。

二、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堂活动的类型推进有效课堂的高效

关于英语课堂离不开活动,活动必须得有效。按照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分为:A.呈现活动;B.练习活动;C.交际活动。不少于活动身以交叉进行,相得宜彰。比如游戏(Games),在课堂上做游戏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生涩枯燥的语言项目,游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五句连说、五词故事、接龙等等。当然具体用怎样的活动,要依据情况而定,什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什么就是成功的游戏,成功的活动。在课堂上,活动受到很多限制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究课堂实效。

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需要有效的活动的支持,有效的转变教学方式,改变英语课堂面貌,是提高英语质量关键的一步。我认为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要注意以下三点:

1.推陈出新,转变观念。观念的改变带来行动的改变。课堂没有活力就无从交际;要使课堂交际化,必须从组织活动入手。教师的备课,应紧扣教材,但也不能全部依赖教材,应该设计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次上课前都要问问自己:今天开展什么活动?活动如何进行?学生会不会感兴趣?这样的活动是不是有效或多余?没有活动的课堂就犹如一潭没有生命的水。不能教师讲、学生听,机械的重复,总是老一套,学生既无兴趣又学得辛苦,教学效果得不到保证。

2.依托教材,组织活动。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我们的英语教学没有外部英语的大环境,不宜完全松手,而应该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要多在活化教材上下功夫。

3.积累经验,勤于交流。许许多多的英语教师已经在开展有效的课堂活动中做了努力,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创造出来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7

一、课堂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状

1. 拘泥于预设, 缺乏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大多是“打乒乓球”式的提问。教师在备课时, 已经预设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 上课时这些零碎的小问题就像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发射。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的问题, 实质上还是老师在讲授, 学生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 其回答就好比乒乓球一样又及时地“打回”到教师的乒乓球台 (教案) 上。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 虽然很多时候也是热热闹闹的, 但总有点浅尝辄止, 缺乏灵气。

2. 停留于表面, 缺乏深度。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曾经研究过, 中国的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中大多采用的是“小步提问”。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 根本无暇深思, 重结论轻过程, 提问流于形式, 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有些是教师的口头禅, 比如“同意吗”、“对不对”、“好不好”诸如此类, 因为这些口头禅提问的存在, 使得问题数量很多, 但线索不清, 课堂重点不能突显。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 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 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3. 游离于目标, 缺乏变化。

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 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 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提问在我们的课堂是很常见的, 确实了无新意, 让人产生审美疲劳, 也就很难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

二、实施有效提问的策略

提问是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通过提问才会引发高效的思考。那如何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 谁问?

现代教育理念下, 提问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教师, 也可以是学生。因而,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所以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 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谁问都可以, 关键是该学会的要学会, 谁主导不是问题。

2. 问谁?

在当前如何实施好素质教育, 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 如何使课堂提问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提问中, 教师的提问是针对哪些人的提问, 要求哪些人回答, 即问题的指向。一般而言, 教师提问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指向单个学生个体;二是指向一个特定范围小团体;三是指向整个班级。如果教师的提问, 只针对少数学生, 课堂上就会出现“冷场”, 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为实现有效课堂提问, 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提问方式,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合理分配答问对象这种技巧的关键点有三:一是支持一些学习失败者;二是鼓励那些尝试回答者;三是重视学习成功者所做出的贡献, 因为他们对课堂教学进程很有帮助。

3. 问什么?

(1) 问疑点, 诱发讨论。教学内容的“疑似”问题是问的关键, 它能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 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例如, 在教学“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时, 在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后, 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2) 问重点, 启发思考。每堂课都有重点, 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 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考。例如, 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 学生在计算312÷4时, 可以提问“7为什么写在商的十位上?”这样能解决学生在初学这种计算时, 商的最高位的数容易写错的问题。

(3) 问难点, 化难为易。难点的突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难点之处设问, 有铺路搭桥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 为了突破难点, 可以这样提问“第一步算的是什么?第二步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十位上的1×28得280?‘8’应该写在什么位上?‘2’呢?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如此提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笔算方法。

(4) 问反馈, 突出根据。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提醒学生说话做事要有根有据, 逐步养成叙述思考过程的习惯。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在学生拿出一堆小棒的1/2和1/3后, 提问“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你是怎样想的吗?”

4.怎么问?

(1) 提问要有新颖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 出乎学生的意料,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认识平年、闰年”时, 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小明今年7岁, 他的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小明的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3岁”, 有的说“小明7岁了, 他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就连平时不怎么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加入了讨论。继而提问:“小明的姐姐过了3个生日, 应该是3岁。弟弟7岁, 姐姐3岁, 这可真奇怪?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样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 引人入深, 扣人心弦, 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

(2)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课堂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 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启发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 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例如, 在教学“面积的含义”时, 在学生学习例1的基础上, 再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并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同时,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 说出办法。这样的提问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 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8

备课是教学的源头, 是一门科学, 一种技术,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师生负担、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化解新课程实施矛盾的关键。而当前的备课往往出现不充分、不到位、不得法、不深刻等问题, 例如备讲案, 以教代学;形式化, 无效劳动;缺创造, 设计肤浅;图省事, 照抄照搬;求规范, 束缚个性;时间紧, 精力不足……

按照传统的说法, 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统称为备课。教师在备课前要做的工作很多, 如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选择和参考有关资料、制定授课计划、了解学生、撰写教学方案等。因此备课应当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等。而撰写教案是教师日常备课显性化的工作。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上课、改作、解决学生纠纷、与家长沟通、“书写”教案, 例如按固定的格式填写教案本的内容达到上级或学校的检查要求。教师真正用于思考教学的时间又有多少呢?然而这样精工细写的教案往往成为一种摆设, 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少参考。这样的备课便是徒劳的、无效的。

有效备课应是备而有用的, 有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 有助于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应以先进正确的教育思想做支撑, 要研读教材, 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 有效组织处理教材, 优化课堂设计, 要注重历练教师基本功, 要注重教学个性化。有效备课最重要的是思考与钻研。教师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 只要适合自己、学生就行, 能达到高效就行。

有效撰写教案就是有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理论上讲, 有效撰写教案具有训练教师写作能力, 同时具有预测、记录、评价、研究和提供教学评价的原始材料等多方面功能与价值。从实践层面看, 有效撰写教案应着重体现三方面价值:实用价值, 科研价值, 交流价值。

实用价值是指撰写的教案要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要感受到有无教案上课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差别。差别越大, 教案的价值体现越明显。作为数学教师, 要从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把握教案,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记录性, 每一轮教案都是教学实践记录和体现正确教学理念的完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在第一轮课时借用电脑, 避免重复工作, 在二轮备课时突出理念, 调整教案结构, 抓住重点, 把握核心内容,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 撰写出实用又有参考价值的教案。

科研价值是指教案中记录的教学设想、理念、实践变化过程和教学体会等有价值的原始材料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帮助。例如教师应重视对教案中运用到的理论部分的撰写, 注重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度及达成度的记录, 注意记录学生的思维误区和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交流价值是指撰写的教案应具备交流和展示个性创造的价值。检查教案不应停留在是否撰写教案、教案结构是否完整、是简案还是详案这一层面上, 应注重教案的实用价值及科研价值, 为教师教案撰写指明修正方向。教师通过教案检查的过程, 发现自己的不足, 对比同行的教案进行科研交流, 提高教学水平。

有效撰写教案应理顺四个关系:继承与创新, 教材与学生, 理论与实践, 超前与滞后。 (1) 继承与创新主要是指教师对课程标准、课本及其配置的教学指导书的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处理好新旧教案的关系, 正确参考他人教案及其他参考资料。教师的教案不应该是教材及教参的翻版, 如选例可以结合地方及学生实际, 设置一些学生熟悉的背景。 (2) 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的, 要处理好教案选择的内容与学生直面的教材内容的关系, 了解学生对教材的预习程度、估计学生对教材的学习能力, 与学生交流教学内容选择的意图, 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 备课时思考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理论基础是什么, 主动学习最新的教学理论, 从更高层次去理解整个教学过程。 (4) 参考其他材料应滞后, 即在撰写教案时先不参阅任何资料, 根据课题凭感觉写, 再对照教材、参考书、课程标准、他人教案等。把握教案撰写时间与具体授课时间的超前度, 提倡备课时间提前量为一周左右, 有充裕的思考和修改时间。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9

然而,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中,笔者也发现许多音乐教师的提问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提问没有突出音乐性、指向性不够明确、问题过碎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课堂的有效性。 那么,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提出有效的问题使音乐课堂更有效吗?

一、创设情境提问,引人入胜

创设情境提问是指教师通过语言、场景、活动,激起学生对音乐的丰富想象,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中的一种提问方式。 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重要手段。 创设情境提问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根据播放音乐视频等方式进行提问。

1.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征 。 从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出发,引人入胜地将问题融入故事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 如,在《 大鹿》 一课中,老师可以用讲故事创设情境提问导入,“ 同学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 听! 你仿佛来到了哪里? ”( 师播放音乐) 老师神秘的语气让学生对这个老师及教学内容充满了期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提问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的聆听与体验 。 老师在《 大鹿》 一课中设计了这样的提问, 让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关注对音乐的聆听与体验。“ 请聆听动物的脚步声,会是谁的脚步声呢?这种脚步声是轻快敏捷,还是笨重迟缓的呢? ”

3.提问要紧紧围绕音乐本体 。 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小兔子和大鹿不同的脚步节奏,对比鲜明、形象生动地让学生体验到节奏与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如:“ 谁能模仿小兔子的节奏呢?”“ 大鹿的脚步节奏怎样敲? ”

4.提问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小兔和大鹿是好朋友,他们一起走来了,你有办法表演吗? ”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在情境问题推动中进行情境活动,借助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不但能体验到节奏与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还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精心创设的情境问题推动着师生间的互动,有效地调动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使教学内容产生巨大的诱惑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有序提问,循序渐进

有序提问是在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音乐内涵,感悟音乐的艺术之美。 比如,有一位老师在《 雨滴》 欣赏课上的问题设计是:

“ 大自然中有许多声音 ,聆听后说说 ,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 ”

“ 聆听音乐 ,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 表现的是什么雨 ? ”

“ 是什么音乐要素让你觉得是小雨 ? ”

一个话题产生另一个问题,由话题而产生环环相扣、一步步对音乐展开“ 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的作用”的探究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音乐的愿望。

有序提问要提得巧妙、具有艺术性,需要做到:( 1)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连续性很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步步剖析,然后逐一提出并加以解决。 ( 2) 在解决问题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路人,启发学生,而不是把答案“ 强塞”给学生。

三、列表提问,步步为营

这种方法也叫列表式提问法,就是教师深入挖掘教材音乐,把音乐的各种要素罗列成一张表格, 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并让学生在聆听与分析音乐中完成表格, 最后揭示音乐各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或归纳总结某一种音乐创作手法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比较常见。 笔者在《 伏尔加船夫曲》 一课中也用了这个方法。 在分段聆听完毕后,在课件上出现表格:

师生在表格中总结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的作用。 这种方法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有效方法。

四、开放提问,动态生成

开放式提问是有别于传统的封闭式唯一答案的提问方式。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生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 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帮助学生培养发展思维有很好的效果。

我在《 伏尔加船夫曲》 一课中设计了两个开放式的问题:

1.“ 下面请用心聆听一段音乐 ,展开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段音乐描绘了伏尔加河边上一个怎样的画面?请留意这段音乐中音乐要素的特点。 ”然后聆听音乐,聆听后诸学生说说自己想象的内容。

2.追问:“ 是什么因素让你有这种感觉? ”学生一个个从不同的角度( 音色、旋律、力度等) 来说明让自己感受到的音乐要素。

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艺术,就像“ 一千个读者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相同的音乐在不同的听众听来,感受是不一样的。在这堂课中,师生在互动中生成精彩的思维碰撞,产生美丽的火花。正如《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中说的:“ 音乐教学要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 ”这就需要这种开放式的提问。

开放的提问方式要注意:( 1) 教师要有教学机智。 因为开放式提问后会有“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教师要珍视这些教学资源,敏锐地发现问题,及时地做好引导。( 2) 注意提问的适时有效。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提问的适时有效,才能像驾驶员牢牢控制住方向盘、刹车和油门一样,牢牢地控制住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10

初中数学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更多的只是走走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围绕这一问题几年来我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具魅力,更有效益。

一、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设计有效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设计情境的方法很多,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便于操作,效果不错。

1.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强化教学效果。

案例1:在教《余角和补角》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要测量两堵墙所成的角AOB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有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既感觉到这一问题很熟悉,觉得自己能解决,同时又碰到了困难,陷入了沉思。当他们思考后提出可以把AO延长,先测量旁边那个角,再用去减刚才量出的角度时,再自然地引入补角的定义,很顺畅,学生也兴趣浓厚。

2. 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2:如在教学《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引入:猜谜语:

(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其设计意图是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能很好地概括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3.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新课标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提倡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真知,不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及识别的过程中体验怎样能展开,怎样不能展开,而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但是,动手操作所花时间往往比较多,情境设计得好,固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但若为了情境而情境,则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情境不如不要。下面我举一个失败的例子。

案例3:我在杭师大组织的浙派名师新课程展示活动中听了《圆台的侧面积》这一课后颇有感触:上课铃响后,老师布置同学们用手上的纸自制一个圆台型的茶杯,学生立刻动起手来,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过去了,还是没人完全做好,老师显得很着急,但也只能等,最后将近二十分钟才有部分同学完成,时间显然不够了,拖堂二十多分钟才下课。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该老师的初衷固然是好的,能让同学们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之中让同学们明白圆台的底面周长就是扇形的弧长。但就这堂课的效益而言,我觉得是低下的,可以说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完全失败的。倘若这一制作过程放在课前预习完成,课堂效果或许是另一种结果。”反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是好方法,但要用得恰当。

总之,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设计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让学生在迫切愿望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更有效地展开,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设计更有效的开放题教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开放题教学的特点正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所以《纲要》和《标准》都为开放题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证明:设计得好的开放题,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案例1:七年级的学生初学完《整式的加减》后,往往对多项式的次数、系数、项及项的次数及系数混淆不清,老师经常在复习时要反复强调,但还是会有许多错误,后来我干脆布置同学自己写几个二次三项式,要求含有两个字母。这一改变,学生不再觉得枯燥,自己动手写之前,他就必须弄清楚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把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写出符合要求的代数式,答案又是开放的,当然也有写错的,我就把它展示出来,让同学们帮助纠正。这样,他们不但印象深刻了,错误也明显减少,目的达到了。

案例2:学完二次函数时,如果详细地去复述基本知识,要花大量的时间,学生也不喜欢听,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公司推出了一种高效环保型洗涤用品,年初上市后,公司经历了从亏损到盈利的过程。下面的二次函数图像(部分)刻画了该公司年初以来累积利润s(万元)与销售时间t(月)之间的关系(即前t个月的利润总和s与t之间的关系)。根据图像(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由于题目的开放,答案的不唯一,刚开始都能说出一二,但越到后面越有挑战性,通过启发,学生就能从图中捕捉到大量的信息,在解释为什么的过程之中,他们就很自然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使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案例3: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点可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E,使CE=CA,连接BC并延长到D,使BC=CD,求证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

这是课本上的一个问题,将它做一些改变,就成为一道很好的开放题。如图,要测AB两点的距离,用你所学的几何知识如何测量,写出一种测量方法。

实践证明:开放题要求教师注意讲究“放”的策略,既要大胆地“放一放”,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全面、正确的结论,又要善于把握全局,调控“放”的力度。凡是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真正做到适时而“放”,提高“放”的整体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使教师实施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设计好每一道题、上好每一堂课的重心中去,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做到减负增效。

三、设计变式教学,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数学问题变式”,就是将数学中各种知识点有效地组合起来,从最简单的命题入手,不断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层层推进,不断揭示问题的本质,从不断变化中寻找数学的规律性;通过构建有价值的变式探索研究,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使所有知识点融会贯通。变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及问题本身的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概念、定理、公式的本质特征,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变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案例1(以下是我在教《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的片段教学设计)

例: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 AD坡度按i1=1∶1.5, BC坡度按i2=1∶2,坝顶宽CD=4,坝高4m,根据现有题干你能设计出哪些可求的问题?

运用拓展(变式一):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现要把大坝加宽2m,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二):

如图,若大坝坡度不变,将大坝向上加高1m,求加高部分的横断面积?

运用拓展(变式三):

如图,将大坝加宽2m, AD坡度变为i1=1∶2,求加宽部分的横断面积?

坡度问题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如果在教学时只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解答,学生往往是听得懂,但自己独立面对时又困难重重。我把原例题改成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起点低,兴趣就浓,他们设置的问题很多,包括求α的度数,求AD、BC、AB和梯形ABCD的面积,这就达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通过变式教学,学生把堤坝问题搞得清清楚楚,很好地深化了难点,也使得这一节课更有实效。

案例2: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 AB, AD上各有一点P、Q,△APQ的周长为6,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变式:如图,正方形ABCD(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的边AB, AD上各有一点P、Q, PQ=DQ+PB,求∠PCQ。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正方形外以BC和AB的延长线为边作△CBE,使得△CBE≌△CDQ。

(1)△CBE可以看成是由△CDQ怎样运动变化得到的?请你描述这一运动变化;

(2)图中PQ与PE的长度是相等的,请你说明理由;

(3)请用(1)或(2)中的结论说明△PCQ≌△PCE;

(4)请用以上的结论,求∠PCQ的度数。

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多变题,在课堂中利用变题引导学生去探索,甚至让学生自己变题,学生会沉迷于他们的数学世界。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挖掘不同知识点的联系,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变的广度和深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才能收到更佳的效果。

四、设计分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

将难点分成若干个容易一点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解决比较难的问题,并且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把问题展开,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使难点分层得到消化,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发展。

如: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 0),连接OA,将线段OA绕原点O顺时针旋转120°,得到线段OB,

(1)求点B的坐标;

(2)求经过A、O、B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C,使△BO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点C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如果点P是(2)中的抛物线上的动点,且在x轴的下方,那么△PAB是否有最大面积?若有,求出此时P点的坐标及△PAB的最大面积;若没有,请说明理由(注意:本题中的结果均保留根号)。

分析: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尤其第3小题,更是学生的难点所在。对此,我做了以下铺垫:

铺垫1:如图,有一条小河边有A、B两个村庄,

(1)在河岸边找一点P到A、B两村的距离相等;

(2)在河岸边找一点Q到A、B两村的距离之和最短。

铺垫2:如图,A是半圆上一个三等分点,B是弧AN的中点,P是直径MN上一动点,⊙O的半径为1,求AP+BP的最小值。

分析:通过铺垫1唤醒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回忆,铺垫2则是这一知识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的运用,如果没有这两题题作阶梯,而是直接解题,学生就会感到迷惘。有些课题需要的旧知识较多,要查漏补缺,为讲新课扫清障碍。有合适的阶梯,学生对解决原问题不再棘手。

后续研究方向:

1. 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的策略研究。

2. 设计变式问题的策略研究。

3. 分层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公平性研究。

4. 设计有效数学作业的方法研究。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的好坏是我们能否进行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优化我们的教学设计,方能更轻松地驾驭我们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发展。实践证明:教学设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早日摆脱走形式的误区,多在教学设计的重点环节上下工夫钻研,就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成,从而让我们的数学课堂魅力无限。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 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性变革, 有效的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但由于部分教师未能深刻地领会新课程的新理念, 致使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即走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为了提问而提问, 为了活动而活动, 为了合作而合作, 更多的只是形式主义, 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课堂更有实效?几年来围绕这一问题作者进行了实践研究, 发现教师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根本所在。本文结合作者的实践, 谈谈如何通过更有效地设计让课堂变得更具魅力, 更有效益。

关键词:初中教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章建跃, 朱文芳.中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金霞.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河北人民出版社, 2010.

[3]欧阳芬.有效教学的基本功 (1—7册)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9.7, (第1版) .

[4]刘萍.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开放题教学[J].广东教育, 1999, (6) .

[5]余华东.创新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6]戴再平.开放题——数学教学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效率上,更体现在教师对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上。首先,教师要转化教学的主体,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每一次参与课堂活动或问题交流时都能使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提高。其次,教师在讲课时要有意识地提高讲课的效率,改变备课的方式,争取从精从简,减少讲课时间,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问题探讨与交流,从而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使师生都感到愉悦和轻松。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

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地理课堂教学是实现高中地理教育使命的途径,组织好一堂课,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目的和任务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恰当。知识技能方面要明确哪些应该理解,哪些应该掌握。比如通过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外,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相当的技能。

二、精心设计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曾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提问呢?我认为,在教学中,提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课堂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问题设计的难易要适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问题如果设计得太容易,那么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正确的答案,而不用去认真的思考,这样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从而不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如果设计得太难,学生就会不知道怎样去解答,这样会极大地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造成对地理科目恐惧的心理,制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进行。

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问题的设计不宜过于简单,要给学生留有可以思考的空间,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使学生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好学的思维品质。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判断性的提问,应多用疑问性的提问,注意运用开拓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3.设计提问角度要新颖,要具有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问题,如果教师这样问,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那样问,则会是“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设计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出发,切记问题设计得太过于平淡,老调重弹。要想方设法使自己设计的问题精巧、新颖,我们不妨试着采用一些曲问、逆问等方式,使学生顿时有了一种新鲜感,继而会对本节课的地理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学习效率才能提高。

三、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要更加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所以教师要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不断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学生感到困难,找不到规律,只能死记硬背。为此,我指导学生把影响气候的三大因素进行分解,在理想大陆图的基础上制成三幅图:第一幅图只考虑太阳辐射因素,在图上表现出热量带;第二幅图只考虑大气环流因索,图上表现出了东岸的季风气候,西岸的雨林、草原、沙漠、硬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等气候带;第三幅图只考虑地面状况这一因素,图上显示出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还可表示独特的高山气候等。这三幅图,每一幅图只表示一个因素影响下的气候分布状况,叠加在一起正好形成世界气候类型图。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学生掌握住这些学习方法后,会使学生由想学向会学转变。

四、加强与学生交流,善于对学生评价

教师不仅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学术上的交流,还要注重课后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及教师的看法,进而便于教师优化、改进自己的教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这种交流也有利于学生了解教师内心的想法,了解教师讲课的动向,有利于学生及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总而言之,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师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具体来说,评价学生能够帮助地理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建议和意见。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要善于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前进的动力和信心。当学生失败时若只是一味地进行批评,就很可能加强学生的挫败感,甚至会使学生一蹶不振,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现学生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鼓励学生在学术的高山上不断攀登,不畏失败,尽可能地让学生从失败中找到自我,在失败中一步步成长,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只有学生的信心得到建立、热情得到激发,课堂有效性才能得到提升。

五、走出课堂,注重社会实践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应该让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使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不但上课时要结合实际经常教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体会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到野外观察更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需的,因为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

比如学习“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他们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增强课堂魅力,让学生享受知识、接受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应对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经过广大高中地理教师不断地努力探索与实践,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会变得更加有法可用、有迹可循。

参考文献:

[1]彭建睿.新课标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王碧云.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0).

有效的课堂教学 篇12

一、紧扣时代脉搏,联系职业学校课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及时而敏锐的发现并跟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也是关系德育教育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近年国家就颁布了《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习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习德育课教学大纲》,教师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积极对《意见》和《新大纲》进行学习。及时摒弃自己已经过时的教学理念,汲取新的教学策略和观念。必要时,学校还可以组织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使相关任课教师正确而充分的了解课程改革的内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教师的整体水平。除了要及时关注、了解、学习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相应内容外,学校还应根据新要求,组织教师编写与新要求相对应的教学参考书,以保证新要求颁布以后,课堂教学顺利而有效的进行。

二、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

新课改突出强调要强化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次是倡导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也就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活动中感受有关道德问题。在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中,在老师的点拨和引导下,形成牢固的道德信念,懂得自己的道德行为。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从教师的“教中学”变为“做中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二个结合,首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学中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在家庭中实践,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新课改实施以来,为教育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用心解读史事,注重学以致用

政治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它反应了时代的变迁和现实社会的风起云涌,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绝佳的例证,对于国家政策和条例的部分更是如此。然而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特性给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必须以鲜活的生活细节来让书本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在讲授经济学的“宏观调控”时,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它的重要作用,我将其与国家出台的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相联系,就提出问题:1.什么是宏观调控?2.物价上涨后,政府采用了什么政策进行调控?3.联系你的生活,说说国家宏观调控对物价的深刻影响。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中,为什么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须的?5.2008年始于美国的次贷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为何我国经济仍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这说明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的优势在哪里?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理论到现实,在深入解读国家调控物价政策的基础上,把学生的生活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调动了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透彻的理解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

四、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设疑引思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但它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在重点、难点和社会热点中处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引起学生认识上的飞跃。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例如:在“不找市长找市场”中,人们就能体会到“市长”与“市场”关系的微妙变化,如今看不见的“手”逼得市长也要“过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关一定要非过不可,市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市场也充满了竞争与挑战,把握好市场的脉搏,经济才能快速的发展,过市场关需要强化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思考:1.为什么“看不见的手”能逼市长“过关”?2.过市场关需要强化这几种意识,这反映了市场经济具有怎样的特征?我们为什么要强化这几种意识?把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后,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对各种结论进行点拨、评价,以达成共识,最后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并进行小结,当大家看到课本中表述的内容与我们的见解基本一致、并且还有新的见解时,都由衷的体会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2) .

上一篇:深化课程改革下一篇:变配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