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

2024-09-25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通用3篇)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 篇1

摘要:英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话语交流”与“问题提出”的场所,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 应当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关键词:英语课堂

一、科学合理的提问对高效课堂的意义

“师者, 传导、授业、解惑也”。高效课堂的提出和实施, 对我们这所办学条件一般, 生源状况一般的学校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和开始,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我们要深入研究、多思善想, 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善于反思、总结提高。

在中学英语教学的课堂里, 师生互动更是由教师话语尤其是教师提问来引发、导向、维持和概括总结的。教师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话语的重要形式, 对学习者的信息接收与交际能力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目前阶段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提问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所发指令突兀僵硬

教师发出的教学指令不够明确, 导致学生不能及时领会教师的意图, 进而导致师生互动的无效或低效。比如大多数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文时习惯性的一个指令就是:go through the passage and find wha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s.实际上能否迅速浏览课文去总结文章大意也是因文而异的。结果弄得学生诚惶诚恐, 不敢回答。

2、给学生反馈趋公式化、纠错没有人文的温暖关怀

对于学生的正确回答, 很多老师上课时习惯性说:“good!”“very good”等用于对学生进行表扬, 结果学生听的日趋麻木, 或者心底里认为老师你不是在真心表扬。教师反馈时一些无效话语重复与口头禅, 如“well”“now”或者“ok”让学生颇感课堂的无趣。可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反馈过于直白, 直接回答“no”就可能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很少能运用目光注视、微笑与肢体语言缓解学生的紧张感。

3、提问对象的选择单一化、设问层次不明显

教师提问在选择答问对象时, 随意性与习惯性往往很明显。提问对象仅限于那些学优生, 提问缺乏层次性, 问题一个一个不是由浅入深, 问题的难度与学生的关联性不强甚至错位。

4、教师向集体学生提问, 学生集体回答, 少有学生主动提问

在很多的公开课上, 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满怀热情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问学生, 却很少看到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有时教师会象征性地问句: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Are you clear?而后便匆匆转入下一个话题。试问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在教师的提问“霸权”中得以体现。学生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又如何有主动积极的思考和较高的学习效果。

5、无效问题与课堂场面的“虚假繁荣”

教师的提问按照事先的设计思路进行的, 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与情感需求。提问问题的质量普遍不高, 展示性问题占了绝对多数, 不少提问“走过场”色彩浓, 一些低层次问题或假问题构成课堂的“虚假繁荣”现象。

6、对学生的思维缺乏关注, 不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

当学生未能及时地响应教师的提问时, 为了保持课堂教学的流畅, 在学生沉默但思维活跃的时候, 不少教师就迫不急待地提问别的学生或干脆自己作答, 这样做势必会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如何通过教师提问的预设与调控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

如何通过教师提问的预设去促进与引导师生互动的生成, 通过动态生成更出彩地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值得我们去探究与思考。

1、明晰教学目标, 优化问题组合

教师只有精心备课,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效。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教师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 而不是教学的目的问题的设置应体现层次性, 根据认知的复杂性程度灵活地预设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

2、关注“生本”, 适当拓展预设

有些课依着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一步一步下来, 完全不顾学生的主体性与思维发展需求。问题提出要考虑学生共同参与基础上的个体思维发展。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创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启发学生的思维。

3、树立生成意识, 构建动态预设

课堂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有着许多我们难以预见的“变故”。教师提问的预设必须是细致而富有弹性的, 能为师生互动中的创生留有空间, 体现以合作、探究、创造为旨趣的过程性特点。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能根据学情对师生互动中的生成资源进行动态预设与巧妙导控。

教师应灵活运用言语与体态培育自身灵活多样的反馈系统,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更为有效的纠正或引导,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课堂有效提问, 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

1、运用修辞策略确保学生语言输入的质量

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与接受, 通常会对自己的话语作些调整。教师在组织提问时, 应选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表述指令与问题。适时地重复 (包括改变措辞的重复) 问题以帮助学生对语言输入的理解;教师不应以牺牲学生思考理解问题的机会来换取课堂教学的顺畅。

2、借助思索性问题增加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传统课堂较多地强调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语言输入, 不关注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与输出。教师提问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鼓励自我表达, 使学习者从教师那里得到积极的情感与认知反馈。

(1) 注重提问的思维含量

不少教师为了保持课堂的流畅, 设置的问题往往是需要用几个单词或词组就能回答的。过多的展示性问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索性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 调控课堂教学进程, 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语言实践和输出的机会。

(2) 拓展答问方式, 提出利于学生思考的开放性问题

教师寻求问题答案的方式有: (1) 指定学生回答; (2) 学生集体回答; (3) 学生自愿回答; (4) 教师自己回答。然而在现实课堂中, 有的教师习惯于轮流式提问, 俗称“开火车”, 有的教师喜欢随机式提问, 还有的教师偏爱集体提问。教师应积极拓展灵活多变的答问方式, 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应激状态, 引导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结论

英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话语交流”与“问题提出”的场所,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 应当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提问的预设需要在师生互动中创生中调整与优化, 课堂动态推进的建构过程需要教师教学积淀与教学机智的。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 篇2

博罗县龙溪第二中学叶新星

摘要:课堂提问是促进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死记硬套,学习知识的表面;而“有效”的课堂提问在于能启发学生把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师生的互动、共同的发展,使学生经过自己独立思考,能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提问、启发、参与、坡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动力。历史课堂教学中,每节课教师都要向学生进行多次提问,但是在这些提问中,有许多的提问是多余的——“无效”的。本人就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无效”课堂提问的四种现象

1、课堂提问的表面化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是问“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类似的问题,学生也就简单的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氛围貌似热闹非凡,实则提问的质量低下,学生也只能是简单附和,并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达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课堂提问要求过高

例如,初一教材讲《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时提问: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学而优则仕。教师问:到隋唐以后,古代读书人想实现这个目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有些学生答:科举考试。教师又问: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什么,其文体形式又是什么?科举考试的实行有何影响?很多学生就无从回答.于是教师讲授了一大堆有关科举考试的问题和知识,讲得津津有味,眉飞色舞,殊不知许多初一学生却因为不能理解这些问题而开小差。在这种老师的观念里,认为问得越深、越细、越透,学生就能理解得越好。事实上这样做是“无效”的,容易造成学生疲乏,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能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效率低。

3、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观念。但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开始注重“启发式提问”教学。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 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 1

想圈套,而学生则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见解,要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才是正确的。

4、提问对象的片面性

有些教师提问只盯住几个尖子生,不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答对了就理所当然,答错了就嘲讽、挖苦。每节课只让几个尖子生回答,这些教师的理由是差生基础差,脑子笨,答不下去,浪费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成是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学生机械的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

因此,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多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设计“有效”课堂提问的原则

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达到启发学生智能培养的目的,本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问题难易要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力求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情感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梯度。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时,通过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提出:秦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这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归纳、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因此这个看似“难”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2、问题数量要恰当,体现知识系统性和科学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共同发展,通过质疑、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并不是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恰当。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在把握住问题的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

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出的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该显示一定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全面的理解知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首先,问题中概念的含义要明确,问题范围要大小适中。一个问题已经提出,就限定了其答题范围,若范围不适中,指向不明确,就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其次,问题中的概念应是不相容的关系,否则也使人无法找到答案。再次,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这些都是遵循科学性原则所应注意的。

3.问题要面向全体,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虑:

ⅰ.问题要有坡度,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问时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提出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激励他们探究的欲望。如教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秦帝国的兴亡》一课时,可设计四个阶梯式问题:(1)灭六国,统一中国的王朝是什么?(2)秦统一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作用?(3)如何评价秦始皇?(4)轰轰烈烈的秦王朝仅仅过了15年就很快灭亡了,这是什么原因?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ⅱ.变一人提问为人人参与提问。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是课堂提问的一贯模式,学生没有学会“问”,而是只学会“答”,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问”的权利和能力,陷入被动状态。只有当问题从学生心中自发冒出来时,才能真正实现提问的目的。在七年级上册《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学完“春秋形势图”后展示“战国形势图”问学生,你们观察、讨论后发现这两幅图有哪些疑问?让学生人人参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主动质疑、释疑中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开拓学生的思维。

4、创设问题情景,体现历史再现的原则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社会又很宽泛,带有高度的哲理性,要想让课堂生动,学生有趣,教师就得联系现实,创设情景,是历史再现,学以致用。在《中华大地的原古人类》一课中,我让学生看书,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谈谈“假如你穿越时空,成为原始人,向我们谈谈你一天的生活情况?”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 篇3

过程及感想

开阳二中教师:杨 青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引起教学过程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 和重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都要求老师的教要主动地去适应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能促使教师从自身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提高小学课堂有效教学与有效提问的策略途径和方法,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这对于提高课改的实效性、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以教师专业化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有效学习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不断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并通过 教学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自我调适,优化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有利于学校改变教学管理制度。通过探索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优化体系。”

(一)研究内容:实施有效学习与有效提问的策略的实践研究。

1、个案研究法。从本学科出发,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断或者学生某一发展时期等进行个案研究,最终提炼出共性的结论来。

2、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积累丰富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3、调查研究法。将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与研究过程中、研究结束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4、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关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借鉴到本课题的研究中。

5、观察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四、主要创新点

(一)有效教学设计策略研究。准确把握教材、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优化利用生活资源,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教学行为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 等策略的研究,探索出可以采用的一第列具体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通过研究优化课堂结构 的策略、改进师生 课堂交流方式的策略、优化评价方法的策略;激发学生动机、训练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的策略;课前预习、课堂构建、课后复习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构建教师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的操作体系。

(三)有效教学评价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综合评价及教师教学行为综合评价策略研究,为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

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

首先,课堂提问不是一种随意迁就而问,不应是无计划的提问,为使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起到最优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适时设疑,巧妙发问,这样既防治打击后进生的自尊心,又可以激发先进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其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习起来充满活力。提问是巩固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制服学生的法宝,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提问,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而提问。

第三,问题设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可接受性、有启发性、有趣味性、有开放性,问题要层层递进,层层加

上一篇:中学数学记忆方法新探下一篇:利益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