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共8篇)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 篇1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宿松县广福初中吴在南)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它主要是通过师生在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的互动,让学生获得普遍进步,实现个体的充分发展。在这里,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否体现全面性、普遍性,是鉴别“有效”的核心指标。有效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此种情形之下的课堂教学势必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尤其要注意探求问题的设计,注重提问的实效。
一、控制“度”,化难为易
语文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剖析教学内容,在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的基础上,仔细研究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力求表述清楚、详实、准确,切忌笼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感到所提出的问题既不是高不可攀,又不能唾手可得,有让学生“跳一跳够桃子”的难度;对一些繁难复杂的问题,可转化为一系列小题、浅题,或以旧探新,或铺路搭桥,或触类旁通,以平缓坡度,化难为易,在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到问题的中心。这样既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有一种自豪感,又能开动学生的脑筋,让他们在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会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对文本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要翻译这些句子也并非难事,如果将问题设计为:“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有哪些?将这些句子翻译过来?”学生会很快答出,问题没有难度,没有了思考的空间,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能力,那么稍作改动,变为“请用优美的语言创造性翻译文中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在思考时就要先想一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桃花林美景的,然后才能思考下一步如何作答。这样的提问既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又适合中考出题的方向,这样的课堂提问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握“量”,循序渐进
语文课的内容多而杂,要在四十五分钟内让学生理解消化,作为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过去不少课堂是一问到底,表面上显得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质上收效甚微、误人误己。要避免这种误区,就要问得适时,问得巧妙,问得有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一节好的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当然不能解决问题,提得过多过繁又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陋室铭》一课教学中,可设计以下问题:“从文题看,本文采用什么写法?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借助对陋室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志趣的?”在这样的诱导下,一般学生都会认真阅读,积极思维,考虑怎样把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并清楚地表达出来。抓住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明了而思路清晰,由浅入深,有的放矢,学生完全可以顺着课题这一线索,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主旨以及写作方法,收到预期效果。《湖心亭看雪》可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谁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什么样的雪景?看雪中有着怎样的奇遇?为什么要在看雪中写奇遇?”只是这样几个问题,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又不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因为这样的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结构——赏雪、奇遇,同时去深入思考作者所表达的“痴”的深层含义。避免了繁琐而简单的提问,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其实对于很多文章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只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的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力争做到少而精,就能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三、讲究“法”,面向全体
首先,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既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如教《湖心亭看雪》一课,我就因人而异,为差一点的学生提问:“谁去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湖心亭上有怎样的奇遇?”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雪景的?对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做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则思考:“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对于古代文人雅士的遗世独立你有怎样的看法?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会激发更高的欲望,当他们的表达欲望,表现欲望都被激发,我们的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提问要得法,还必须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对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提问的形式要不断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从而失去有意注意,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四、动以“情”,因势利导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完成教学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关键,提问又是课堂气氛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一次听城关中学朱金华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赞叹不已、深受启发。难怪这位老师的教学成绩如此优秀,除了她有很好的素质,能够高效驾驭整个课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她的教态极具亲和力,特别是提问的措辞及语气恰到好处,很多时候她在提出问题时会说“你知道吗?你想说吗?谁来告诉我?谁愿意告诉大家你的想法?……”看似很随意的几个字,听起来却特别亲切,不给学生高高在上的感觉,而成为学生的姐妹朋友,从而让学生乐于走近教师,乐于倾听,乐于表达,最终达到了乐于共同探讨的目的,踏上探求知识之旅。
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给予恳切评析,不应直截了当简单告诉其答案
就完事,应该用委婉的口吻告诉他们回答有理的地方在哪,不足之处何在,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委婉指出其不足。要以激励为主,适当指出不足为辅,要经常用:“这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还不错,这很好,但是某某地方还有一点小小的不足,总体还是不错的”这类话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总之,巧妙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提问问题;二是立足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提问方法。只有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 篇2
关键词:精品课活动,蔡道平老师,《诱导公式》
在苏州张家港举行的首届“苏派名师”精品课活动中, 笔者有幸观摩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蔡道平老师的《诱导公式》的一节课, 整个听课过程如同阅读了一本好书, 受益匪浅。特别是对诱导公式中角的终边对称处理, 体现了蔡老师对新课程的深刻理解, 先把课堂过程摘录如下:
一、教学过程
1、复习回忆, 提出问题
师:我们知道, 在α角终边上任取一点P (x, y) , 令, 则, 特别当点P在单位圆上时, sinα=y且cosα=xo先看这样一个问题:求的正弦、余弦值。
生1:在单位圆里做出的终边, 交圆周于点P。
师:那这个终边怎么做呢?
生1:和π/6重合的。
师: (赞赏) 很好, 和我们熟悉的锐角π/6有一定关系,请继续!
生1:这样的正弦就和π/6的正弦一样了!
师:那你能解释为什么这两角的正弦值、余弦值一样吗?
生1:因为终边相同, P点重合, 坐标相同的!
师:那和sina有什么样的关系?还有余弦和正切呢?
生2:都分别相等, 因为它们终边相同。
师:很不错, 不仅回答对了, 并把我想问还没问的都答对了。 (学生抱以会心的笑声)
师:若把锐角换成任意角α, 上面的等式依然成立吗?
生3: (犹豫一会) 成立的, 还是因为它们的终边重合。
师:根据之前的知识, 对于任意角和角α和角2kπ+α是同终边的。刚才已经发现, 我们可以把一个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换成与它同终边的[0, 2π]上的角的三角函数值了!也就是说可以把一个任意角诱导到[0, 2π]上, 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板书) 如果正好诱导到范围内, 直接就是熟悉的锐角, 但如果在内呢例如?
2、拾阶而上, 引导探究
(教师在黑板上的单位圆上做出的终边, 一边问:哪一个锐角的终边和的终边有关系?一边在第一象限转动一根小棒)
生: (大部分) π/6
师:对了, 其余的边没有这层特殊性。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纵坐标相同, 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所以和π/6的正弦值相同, 余弦值互为相反数。
生4:即,
师:若上任意给出一个终边, 哪一个锐角α的终边与之有关呢?
生5:关于轴对称的那个。
师:好, 我们设锐角为α, 则上这个角就表示为……
生: (齐声) π-α
师:虽然两个终边不重合, 但有关于轴对称的性质, 设锐角α终边上这点P (x, y) , 则π-α终边上为点P' (-x, y) , 你们能得到怎样的一组公式呢?
(学生口述公式)
师:现在α依然是锐角, 当α取任意角时, 上述三个等式关系保持吗?
(教师继续板书演示, 当α角任意变化, 角π-α始终和其关于轴对称, 特别是当α角终边在x轴上和y轴上时, 教师解释了恒等式成立前提是两边都有意义。)
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的研究方法。
(投影上打出:角间关系→对称关系→坐标关系→三角函数间关系)
师:让我们再回到十分钟之前, 角度诱导到[0, 2π]后, 已经解决了和两个区间, 剩下的问题就是和了, 下面请大家按照刚才的研究过程, 探讨一下!可以独立做, 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着做。
(投影仪上给出问题, 以及刚才的小步骤, 教师在学生边上巡视, 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师:下面请两个同学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7:对于中一个角, 我找了一个与它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的锐角α的终边, 这样它就写成π+α, 然后圆周上两点的横纵坐标都是相反数, 所以……
生8:对于上的一个角, 找一个锐角α, 让它们终边关于x轴对称, 这样它就写成2π-α, 因为横坐标不变, 所以我得到了……
师:对于2π-α的终边, 还可以表示为哪些角的终边?
生8:2kπ-α
师:现在我们把0, 2π]中四个象限的角都研究过了, 合到一起再来看一下。 (投影上出现四组公式) 怎么来记住这些符号呢?
生9:用图形, 用对称性。
师:归纳得很好, 这几组公式就是数形结合的很好体现, 利用与角α终边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等特征, 找出函数值关系, 诱导公式实质上是将终边对称的图形关系“翻译”成三角函数之间的代数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图形更准确地记忆公式, 并通过练习不断熟练。
3、回归本质, 解决问题
师:让我们来看下面的练习, 同学们在下面做, 等会儿请同学们口述过程。 (出示习题)
师:在初用诱导公式解题时, 先把角度变化写清楚, 这样才不至于出错。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师:有不同的解法吗?
(另一位学生口述不同解题过程)
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做法都是把绝对值较大的角化为绝对值较小的角, 但正负不同, 按做题习惯, 正角处理起来更不易出错, 所以应先让角度变正。因此此题还可以怎样做?
(师生共同解题, 并归纳出角度转化的一般步骤。)
4、回顾总结, 思维升华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另外同学们的发言和板演对你有何帮助?
生15:利用转化的方法求出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和上的角三角函数值有关, 要准确记住四组公式;注意数形结合。
生16:用好图形的对称记公式, 要按照从负角到正角, 再到小角。
师:大家总结得都很好, 我们一起完成了诱导公式的推导, 并利用公式求三角函数的值, 并请大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思想。今天的作业在学案上, 请大家按要求分类完成。
二、听后反思
托利亚说过:积极的教学应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是数学知识的教学。反思这节课笔者觉得类似这样的数学概念、原理的教学应特别重视“过程性”, 强调“参与性”, 从而激发其主动性, 确立其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真实生动的探究, 让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讲清楚会做题并不是高效课堂的根本特征,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 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 通过问题解决, 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让每位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才是高效课堂应该具备的特征。
《诱导公式》这一节内容一直是老师们纠结的课题。到底要不要花大力气讲解公式的由来?每一组公式该怎么讲?笔者也曾听过这样的课:老师花十分钟不到的时间解释了一下这几组公式, 然后给出“函数名不变, 符号看象限”的记忆口诀, 像这种“短、平、快”地给出“一个定义, 三项注意” (章建跃语) , 让学生直接进入运用结论解决问题的练习, 也会收到很好的应试效果。确实, 伴随着课程改革, “过程”和“结论”孰轻孰重的争论从未停止。新课程倡导教学重心前移, 适度延长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但课堂教学时有限, 知识的发生过程延长了, 必然导致知识的运用过程被缩短, 于是, 像“诱导公式”这种确实要加强后续练习的教学内容, 有的老师就认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引发概念上不实惠。但蔡老师这样一堂课, 再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案例。“过程”与“结论”并重, 且更要优化“知识的产生过程”与“结论的使用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中, 笔者也听到这样一些声音:一节课必需拿出一定时间来让学生解题才叫突出“主体性”, 甚至会规定教师的“启发式讲授”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 否则就叫做“满堂灌”, 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就本课的教学内容而言, 诱导公式中的等式已超出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 蔡老师为学生营造问题情境 (三角函数值和单位圆周上点坐标) , 按照“最近发展区”原则, 引导学生构造“与之相关的锐角”, 并推证到“任意角”。在此过程中, 教师启发铺垫, 学生思维活动深层参与, 师生讲练交融, 质疑反思, 浑然一体, 一贯到底, 这样的启发式讲授,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
小学数学课上,有价值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评价学习效果、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以及激活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基本控制手段,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不是“满堂问”,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厌倦,就是“高深莫测、模棱两可”,让学生无从答起,不知所云,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更有甚者是以问代罚,使学生觉得难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等等,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应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自如地驾驭40分钟课堂?
一、提问既要抓点又要顾面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要做到照顾全体学生,不要形成老师问,学生答,“一对一”的问答场面或者只向学习好的几个学生提问,问题的设计要面向不同水平的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只有少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长此下去,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的心理,不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为了给大多数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这节课结束时,我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哪些同学发言了?请站起来。发言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请没发过言的王红(化名)同学来回答。
2.谁知道王红占她所在组同学的几分之几?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
3.为什么同样是一位同学,他们说的分数却一直在变?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给坐了将近一节课冷板凳的学生一次表现的机会,又借机了解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而且还使全体学生对单位“1”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讲解中适当插入一些提问,可以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既起到锻炼学生思维与听说能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正确把握提问时机,灵活设计一些提问,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体现教师教学的重要方面,如,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首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96÷6=( )÷3=192÷( )=16/( )=( )/18
并提出了如下问题:
1.解答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
2.怎样把这道除法算式改写成比的形式?
3.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4.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比值有没有变化?
5.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
6.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提问1、2,可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会被除法算式怎样改写成比所吸引,新课便在学生对结果的好奇期待中展开。
通过提问3、4、5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从而解惑,既激发学习兴趣,又活跃课堂气氛。
最后,通过问题6的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以及对本节课的理解掌握情况。
另外,教师在提问时不应过于盲目,应随时注意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变化,正确把握提问时机,及时提高并保持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
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的难易程度,使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取知识,激发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的提问是利用系列提问,从易到难。例如,学习小数乘法时,关于小数乘小数法则的推导过程,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这道题第一个因数和第二个因数各有几位小数?
2.怎样使两个因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要使积保持不变,小数点的位置应该怎样处理?
4.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问题1相对简单,比较适合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只要认真细心,就能轻松回答,问题2、3、4相对偏难,需要学生深入细致地思考,方可找到答案。总之,这四个问题由易到难,有很强的逻辑性,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数学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主要有:
1.单个提问法——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2.小组讨论法——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
3.全班讨论法——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如,学习了互质数的概念后,可设计出如下问题:3与5互质,5与7互质,3与7也互质。思考一下是否会有这样的规律:假设A与B互质,B与C互质,A与C也一定互质?这样的提问使得全班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探索性。
总之,课堂提问要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提问的方式,才能避免“满堂问”带来的思维训练不到位的弊端,才能使学生养成遇事肯动脑、会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毓信.关于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若干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07).
[2]曹庆红.浅谈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4
课堂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教师了解课堂、把握课堂的主要途径。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上讲,“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为问题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诱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这既要求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也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提问策略。下面我就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提问的用语是否准确、提问的目的是否明确、问题的难易是否恰当等方面决定了提问问题的有效性。
1.提问问题的用词必须准确
课堂上,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普遍存在提问随意、问题没有精心准备、用词不准确、思想表达不清、语言过简或过繁或者有歧义,让学生不知如何思考和作答。这样的提问既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降低课堂效率。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表述清晰、准确,使学生对问题形成一个正确的感知,这也是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2.提出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目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都是识记、理解的低水平层次的问题,而对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思维应用、综合思考的问题却很少。教师普遍认为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走,或者仅仅把课堂提问作为一种考查学生的手段。这样的提问使整堂课只能听到教师的观点,而不是学生的观点,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知识也是被动的接受。一堂课下来,教师表面上完成了自己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却偏离了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就要正确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功能与课堂提问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样,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是建立在他们是否真正经过思考的前提之上的,教师要正确协调好教学目标、考查学生与学生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其实现的前提及核心。学生是否经过积极思考应成为有效课堂提问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
3.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设计问题阶段,教师对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储备,还要根据教学经验明确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认识上或思维上的混沌或障碍,然后有目的地设计课堂问题,这样才会使提出的问题具有有效性。在准备问题时,教师应考虑问题的难易度和提问的方式。
简单又无需思考的问题表面上能使学生踊跃参加,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却不能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实质上的探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一种随便应付的坏习惯。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只有“高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经常问一些怪题、偏题。这些深奥、难以琢磨的问题不仅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反而挫败了学生的自信心,打消了学习的兴趣,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不会太难,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又不会太容易,使学生觉得轻而易举,没有思考的价值。为了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有梯度。问题也有多种类型,形式和内容要统一,也要和问题的目的相协调,既可以让学生个别回答,也可以小组派代表回答,或者抢答,充分关注每个学生,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
二、掌握有效的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课堂提问分为教师发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反馈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师都应该掌握一定的策略和技巧,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
1.教师发问的技巧
在发问时,教师要让学生听清楚问题,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重音、表情并通过这些给学生以引导和提示,还要注意学生听到问题时的反应,观察学生是否明白教师所提的问题,需不需要再重复一遍问题。教师一次应只提一个问题,这样学生回答才会有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被迷惑,如果教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之前连续问多个问题,会使学生搞不清楚究竟要回答哪个问题,回答什么。
2.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
等待学生回答是一门艺术。若教师等待时间太短,学生没有充分思考,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公布答案,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若学生一直回答不上来,教师一直等待,就会使课堂氛围变的很沉闷。研究者发现,教师将发问后的候答时间增至3秒到6秒,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将学生回答后候答时间增至3秒以上,师生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提问式”变为“对话式”,这种微小的改变,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使学生学习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应积极点拨,给学生铺垫一些问题的阶梯使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回答。
3.提问学生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有几个学生能迅速回应并大声回答,结果使教师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的感受。长期以往,会使少数几个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优越感,对其他学生不屑一顾,也会使大多数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兴趣,使班级学生之间的关系复杂化、紧张化,因而教师应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对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的问题,教师应抑制部分学生自由发言,给那些思维处于困顿中的学生锻炼和参与课堂的机会,鼓励学生大声回答问题,为课堂创造轻松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疑虑,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论文 篇5
有效性提问的概念是这样说的“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学生角度看能促进其思维,激发求知欲望,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从教师角度看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进教学的实效性。就现在的素质教育而言,我们整天喊着高效教学,有效教学,其实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相对而言的无效教学,反思这种教学,反思自我教学,这些无效教学不是一个片面,而是一种共性,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问题缺乏科学设计:简单、随意,表面很热闹,实则空空洞洞,尤其是一问一答式,缺乏探究性和具体性。
2、问题缺乏思考价值:问题没有精心设计,没有思考价值,缺乏针对性。
3、问题缺乏普遍性:教学中指围绕几个优等生发问,冷落了大部分学生,还有发现不注意听讲而进行惩罚性提问普遍存在。
4、问题缺乏艺术性:语言不准确,不合逻辑,过于呆板、机械或口语过多(如:嗯、啊等)给学生一种没备课的感觉。
5、问题缺乏启发性:像“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学生只能回答“是”或“不是”之类的无效提问。
综上现状,我认为要做到有效性提问,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紧扣一个“实”字,抓课堂提问的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纬度”展开: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涉及到发散性思维问题的同时,教师必须适时地把本节课的主题拽在手里,以免过分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
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
二、紧扣一个“序”字,抓课堂提问的结构
课堂提问“是反映课堂师生互动的行为,是一系列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行为链’”。这个回答“行为链”的“链节点”主要有四个:组织----诱导(发问)----回答----反应(评价)
据此,落实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序列为:发问----侯答----叫答----理答。
1、发问
除了以上所论及的有关“发问”的诸多问题之外,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着重指出:
问题的难度和认知水平:教师发问的问题难度和认知水平对学生成绩有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低难度问题有效;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高认识水平更有效。为此,针对目前教学中课堂低认识水平问题比例较高的实际,应提高高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因为研究证明,高认知水平问题对学生成绩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听课、评课中,应分别对高认知和低认知水平问题分别作出统计和评价,区分问题的有效度,以此作为课堂教学评估的依据之一。
问题的清晰度:问题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回答问题或回答所能达到的水平。问题设计,应尽量避免用语言结构复杂的、抽象的、笼统的、概念化的语言。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措辞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以达到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
发问次数: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教师高频率发问对学生学习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一般说教师能围绕学业问题高频率的发问,是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表现,二是频繁发问的教师,采用有意注意不断的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注意力适时高度集中,这就是积极作用的所在。发问次数很难用具体数字量化,它与问题认治水平高低有关,认知水平高的问题,所用的侯答、讨论、归纳的时间也多,一堂课问答的次数也就相应减少;
反之,问答的次数就越多。
2、侯答:
侯答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到学生回答前的时间和学生回答后到教师对回答作出反应之前的时间。
大量的调查表明,许多教师为了显示教学的效率或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活跃,运用了不断的发问,最多可达10-12个问题/分。侯答时间通常在1秒-3秒之内,有的甚至不足一秒。有一项实验证明,教师的侯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原因首先在于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机会;
其次是创造了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更为宽松的课堂气氛。而当侯答时间,由通常的1-2秒调整到3秒以上,师生之间的问答性质就会由“质问式”变成“对话式”。这种变化有益于学生集中注意,提高成绩。
如果教师叫答“非自愿回答者”,这位学生没有说话,教师也应等待,直至学生给出实质性回答;
或请求帮助,或要求教师进一步解释所提的问题,或直接说“不知道”。如果侯答时间过长会对课的连续性造成威胁,这时可适当缩短侯答时间,及时采取理答。
3、叫答:
在课堂教学中,叫答集中表现在叫答的方式和叫答的范围这两方面。
研究表明,按一定的型式,依次请学生回答,学生可预知的规则叫答方式要比教师随机叫答方式效果好。因为规则叫答方式使学生有心里上的准备,有利于集中注意。随机叫答往往倾向于个别好生,这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研究同时也证明,叫答范围越广,教学效果也越好。所以教师要适当控制自愿回答者的叫答,保证大多数人回答问题的机会。有一项调查发现,在叫答所有的学生情况下,学生表现出较多的专心行为,较少测验焦虑,学业成绩也较好。
叫答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好差兼顾式;
男女搭配式;
情况相近式;
角色扮演式;
教师指名式;
学生(小组)推选式;
呼喊学号式;
座位顺序式;
四角开花式;
(10)自告奋勇式;
齐声回答式
4、理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有以下几种行为:
积极反应:如口头表扬或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教师表扬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怎样理解受表扬的原因,如果学生认为只有能力差的学生才会受到表扬,那么表扬就会失去有效性;
如果表扬太频繁,也会失去它的价值性,尤其对高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
消极反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反应有表示赞成、否定、批评、训斥等。在一项有关教师的批评中,往往与学习相关的正相关系数远远小于负相关系数,这样就严重的挫伤了学生(特别是低成绩的学生)今后应答的积极性。
转问与探问:转问与探问是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确切的情况下,教师所做出的反应。转问就是同一问题向另一学生发问。探问是对同一学生继续发问,这种发问不是原提问的重复,而是提供回答的线索予以提示;
或是将原问题进行分解,简化为若干小问题;或是问一个与原问题相关的问题等等。给学生以启发,以达到正确回答为目的。
再组织:再组织是指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组织概括,给学生一个明确、清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避免班上某些学生将应答中的某些错误回答当成正确回答。
三、紧扣一个“悟”字,抓课堂后的反思
课前的小组研讨和精心设计逐步落实与课堂后,课后的反思也至关紧要。我们对教师的课堂后反思主要围绕三方面:第一,反思你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重点突出了吗?第二,你这节课哪些问题较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和和课题理念?哪些问题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第三,你认为这节课再上一次,你准备如何修改?这样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寻求努力方向,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我,最后真正做到的是反思后的落实行动。教师的课后反思就是对课堂中的所产生的效应及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一些问题做记录、谈感受。在定期组织的课题组活动中老师们会津津乐道自己的感受,畅谈自己亲自参与课题后的得与失。
总之,课堂提问是科学,也是艺术。恰当而富有艺术性的提问是启动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的金钥匙;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 篇6
2011-01-12 12:31:06|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现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提问作为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有着启发学生思维、提供教学线索、教会学生学习的功能。研究课堂提问,尤其是课堂的有效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教师提问的内容处于浅层化或不管学生实际,盲目透用外来教案设计的问题不无关系。问题设计的随意化,导致我们的课堂里充斥着太多的无效提问。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对于我们学校教师来说,对课堂提问的理解还有失偏颇,运用起来大多满足于为问而问,不管实效。由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向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2、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整体性、启发性、层次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启发式”的教育理论:提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问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与分析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通过调查,呈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就教师在课堂中提问时存在的问题,具体从问题的梯度和效度、等待时间及反馈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不足,难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会引起智力困窘状态。这样的状况人们称之为心理问题情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也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3、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研究:问题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促进学生领悟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思考。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培养教师课堂提问的效率意识,促进转变观念,构建有效互动的语文课堂。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随机在1-6年级中各选一个班级,在语文学科进行实验。
(2)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4)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参加实验教师和学生的宝贵经验。
2、研究思路
(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
(3)从课堂提问的类型、特点、提问的过程、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定为二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1月——2月):
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
第二阶段:组织与实施阶段(2011年3月——2012年10月):
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的撰写。
阶段成果:相关案例、论文,课题阶段研究小结。
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2年11月——12月):
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完成课题实验,做好各项成果资料工作。(3)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阶段成果:课题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织:
(1)课题主持人:范国新校长胡秀芳老师
(2)课题组成员:吴丽娜、林高明、谢建设、庄金星、林文芳、黄巧云、茅丽萍、庄晶、郭春兰、詹秀钗、林喜娟、张燕钦
张开洪 陈少霞 蔡丽琴
九、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结题报告。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 篇7
一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 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 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悬念, 在学生可能形成专业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变为“已知区”。
2. 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 “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 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 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难点得不到化解, 从而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 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 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 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问题过于烦琐或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 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 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既不有效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因而,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 即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 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 我认为, 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 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而不是“一对一”式的回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 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 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 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 而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 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 二者的最佳比例则为6∶4。
5. 恰当利用鉴别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 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例。其中, 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 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 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 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 在一节50分钟的专业课上, 某老师提问60次, 而学生沉默了48次, 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为45秒, 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 (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 , 问题缺乏启发性, 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 或回应人数寥寥, 或答非所问, 不知所云, 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 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 (至少是低效的) 。
一般地,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 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课堂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 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 (内向型) 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 (外向型) , 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更高一些。其实, 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 (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
为此, 在设计提问之前,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 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 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 (如将综合性的问题改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 ;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达自己的问题, 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 适当减少课堂的沉默率, 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 这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有效提问的设计
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点建议作为参考。具体如下: (1) 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 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 (3)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 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 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6) 回答问题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7) 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8) 鼓励学生提问。 (9) 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 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综合以上的观点, 有效提问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问题的设计
核心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因此, 我们在设计有效提问时, 需要注意提问的两大功能:一是要集中观点;二是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思考的进程。同时要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因而, 笔者认为表达清晰的核心问题应该注意几点: (1) 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 (2) 陈述简单, 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 (3) 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 (4) 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
因此, 在设计这些问题时, 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在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中, 要运用精确的认知操作语言来提示学生必须执行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例如, 在细胞形态教学中,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分辨两组不同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特征, 那么, 核心问题的模式或支架可以是这样: (1) 观察类:你在中性粒细胞 (或嗜酸性粒细胞) 的图中发现了什么? (2) 回忆类:你想到哪些关于这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 (3) 比较类:它们有哪些特征是相似的? (4) 对照类: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异?
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分两种细胞的异同, 我们在这个例子中按照观察、回忆、比较和对照的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进程。从观察开始,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收集关键信息, 帮助他们确认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接着, 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关于“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知识, 只有当他们立足于自己的观察时, 这些知识才能为他们所用。另外, 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特征, 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细胞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最后, 因为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的特征差异, 所以, 又让他们确定两种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不同处。
2. 提问顺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借助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这些回答转化成有意义的理解, 但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方面, 提问的顺序比问题的类型更加有效。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 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激发思维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提问顺序中, 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的问题——加工性问题, 就能体现其内涵。加工性问题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 并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框架。例如:“你怎么知道哪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请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等为课堂实践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正是学生的回答, 而不是教师的提问, 能挖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 学生的回答, 掀开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掌控自身思维操作的神秘面纱。
3. 设计处理问题的主线
任何的问题, 都会引来学生的两种回答:切中要领的回答和答非所问。例如在观察课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通过个体的感官获得的, 它们清楚地鉴别出某个物体、某一事件或某种情境的关键属性, 并且这些物理属性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或触觉得到反复验证。而答非所问的回答并不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获得的, 它们虽然以感官为基础, 却被学生转换成了另一种思维操作。因此, 教师在设计观察问题时, 一定要设计好这两种回答的处理主线。
如在让学生观察显微镜涂片下的尿液管型时,
问: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
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是:
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其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答非所问的回答是: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
处理问题的主线:重新聚集答非所问的焦点。也就是把那些“答非所问”的回答聚集起来, 使他们的思维回到初始的问题中去, 调整了学生的关注点。如A.你看到了什么让你觉得管型很漂亮?B.请你再仔细观察, 镜下的管型确实像虫子吗?
4. 杜绝问题的无效性
当我们开始努力改变无效的提问行为, 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语言生产、改进思想表达的方式时, 提问教学就变成了一场喜剧。
第一, 必须抛弃无效提问, 即封闭式提问。封闭式问题的格式一般是由“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这样的句子构成。这种问题会被解释成“教师不能确定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是让学生不必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同时, 封闭式问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也失去教师考查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最佳机会, 阻碍了教师了解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再者, 当学生回答“会”或“能”时, 教师必须提示学生要用更多的词汇来表述教师提问的主题。这样, 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一个表述清楚的问题就能解答一切,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
第二,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有效教学的对话依赖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 措辞合理的问题将获得学生的优秀回答, 也将生成教师预设的回答。同样, 问题用词合理、简洁与含糊、繁复相比, 能激发更多的有效教学对话。有效问题的主干通常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怎样”或“为什么”等作开头。如“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观察滴虫的形态, 说说它是以什么方式来适应环境的?”等。
三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 其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 次序连环法
这是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方法的需要。按照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依次递进, 这几个问题解决后, 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就解决了。如“依据此病例你可做出的诊断是什么?其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主要的检查有哪些?护理措施有哪些?”
2. 铺垫引路法
在讲一个新程序或转入新课题前, 提出一些准备知识的问题, 以便引出新知识, 减少新知识的讲解难度, 指点方向, 解决思维定向,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精心点睛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主要是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点, 问题的答案是讲授内容或课题的关键点、中心句。从一问一答中再次提出关键点、中心句, 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 从而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 引导迁移法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操作、作业练习等,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从已知迁移到未知的学习。如问题“比较鼻饲法和洗胃法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已学过的鼻饲法知识迁移到洗胃法的知识。
5. 想象发散法
不局限于所讲内容, 而是根据教学中能力技能的培养, 诱导学生想象, 进行发散性思维, 求得多向理解和多个答案。
6. 破题综合法
根据题目、重点词设问, 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题目是内容的眼睛, 重点词是理解教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窗口。教师抓住题目的题眼, 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词语、概念定义, 进行适当归纳, 综合设计提问, 必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内容。
7. 诱发逆问法
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求因思维心理, 这时教师可以从果求因, 倒过来逆问学生, 以现象求实质, 以结果推出原因, 以个别寻求一般等。如让学生观看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 思考其成像的原因, 并进行讨论发言, 最后教师再进行推导讲解。
四结束语
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是有效的提问。这种提问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堂设计, 它结合有效提问共同促成教学对话的实现, 最终达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话时, 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如果说, 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 那么, 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为理解而教学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口号, 它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变成现实。只要精心地设计提问, 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350
[2]蒋宗尧编著.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00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 篇8
不断创新、提高提问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教师应该在课堂组织中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提问活动中要想真正实现这些转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清晰连贯
要使问题表述清晰,意义连贯,必须事前精心设计,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所提问题要进行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可提出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启发、点拨学生列出算式:1012×103,如何计算1012×103呢?引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果1015,指导学生观察上面算式中幂的底数,指数特点,初步总结规律:aman=am+n。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有使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不仅提问的语言要带有启发性,问题内容本身也要有启发性,一是课堂上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学会寻找、整理;二是能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三要有两个以上的思维层次;最后,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环节,启发学生说明理解、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矩形的性质时:
师: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来总结)
师:你能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只要将一个角变成直角即可)
师:你能说出矩形比平行四边形特殊在什么地方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矩形的性质。)
(三)提问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准备,停顿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后可停顿一下,观察学生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叙述,而较复杂的问题,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性格特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不积极回答问题,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对提问进行适当的分配,对于不善于表达、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地赶上去。
(五)提问要有所迁移
新的知识点形成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本和考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促进发散思维,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3.五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求吗?
4.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5.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求解的关键,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六)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提问,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纯粹是知识的容器,在新的课堂改革的目标下,课堂提问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为使提问真正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
(七)提问要形成新的提问技能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做总结性评价,并给出明确的问题答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强化,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迁移,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整合,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问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也是一门值得广大教师认真研读与实践的艺术,要想提升自身对这门艺术的表现能力,还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实践中去总结、去反思,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新课程改革会在我们富有活力的课堂上顺利推进。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推荐阅读:
有效的课堂提问09-22
简约有效的课堂提问06-28
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10-07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11-05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5-08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06-20
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07-08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把握07-13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09-20
有效的提问互动的课堂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