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通用12篇)
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1
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提得较多的一个名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教学的有效性, 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构成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提高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 为了体现师生互动, 在课堂提问中, 不注意提问设计而存在一些误区: (1) 提问过于简单, 思考价值低。 (2) 问题空泛、难度大。 (3) 为了完成任务, 提问急于求成。 (4) 提问没有新意。 (5) 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只顾优生, 忽略差生。基于此, 笔者在不断地反思中, 对课堂教学的提问策略及提问设计有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一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调控课堂提问的难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 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 不断转化, 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 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 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 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 不仅使学生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心理, 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因而, 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提问总能在不知不觉中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逐渐提高问题的难度。这些教师常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设悬念, 在学生可能形成专业思想、价值观念、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原始生长点处设置问题。这样, 才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并最终使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变为“已知区”。
2. 调控课堂提问的频度
显而易见, “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而频繁提问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讨论式的课堂, 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事实上, 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 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 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 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 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 难点得不到化解, 从而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而, 课堂提问的次数应当适量。
对于如何控制课堂提问的频度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 抓住知识的重难点, 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 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 避免问题过于烦琐或直白。这样的提问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探索新知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才可能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
3. 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 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 通常无法回答或仓促回答而导致错误, 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提示或纠正学生的错误, 既不有效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是低效的。因而, 有效的课堂提问, 一方面要根据问题的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的等候时间, 即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 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 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 我认为, 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 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 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另一方面,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而不是“一对一”式的回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是中国大班额教学的必然, 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4. 恰当搭配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
在有效的课堂提问中, 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 封闭性问题是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 而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没有固定的唯一答案。封闭性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既定的、有确切答案的知识而设置的问题, 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设置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有关调查表明, 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性较低时, 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例是7∶3;而当课堂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较高时, 二者的最佳比例则为6∶4。
5. 恰当利用鉴别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沉默率
衡量课堂提问有效性最简单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课堂提问的沉默率做出判断。这也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抓手”之一。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 是指课堂提问后学生沉默的次数与提问的总次数之间的比例。其中, 沉默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发出问题信息以后, 学生由于信息接收不畅, 信息理解出现困难、偏差或根据现有信息无法做出判断等而出现长时间的“无语状态”。这不同于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回答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比例, 或前文所说的“提问的问题难度”。例如, 在一节50分钟的专业课上, 某老师提问60次, 而学生沉默了48次, 课堂提问引起的沉默率达到了80%, 每个问题占有的平均时间仅为45秒, 多数问题的思维含量普遍低下 (多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假问题”) , 问题缺乏启发性, 无法真正启发学生的思维;或提问引起长时间的沉默, 或回应人数寥寥, 或答非所问, 不知所云, 让听者云里雾里。实际教学表明, 这种提问几乎都是无效的 (至少是低效的) 。
一般地, 课堂提问的沉默率不宜超过20%, 这取决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堂教学的风格。课堂中有些问题的提出只是引发学生深思而不是直接回答, 就不宜判为沉默;沉思型 (内向型) 的课堂教学风格相比活泼型 (外向型) , 其课堂提问的沉默率更高一些。其实, 沉默率只是一种模糊的刻画方法 (而不是数学上的精确度量) 。
为此, 在设计提问之前, 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结构特点。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沉默不语, 教师可以考虑转换自己提问的角度, 从另一个方向来发问;或者转换问题的种类、改变问题的开放程度、改变问题的层次 (如将综合性的问题改为应用性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甚至事实性的问题) ;或者用更清晰、简练、明确的语言重新表达自己的问题, 进而提高提问的效度。
当前, 适当减少课堂的沉默率, 注意提问的有效性, 已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成功做法, 这也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有效提问的设计
Wilen为教师的有效提问提供了九点建议作为参考。具体如下: (1) 设计提示课文结构和指导的关键问题。 (2) 问题的措辞必须清晰、明确。 (3) 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4) 要有逻辑地、连续地提问。 (5) 问题要紧追学生的反馈。 (6) 回答问题时,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7) 采用能调动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的问题。 (8) 鼓励学生提问。 (9) 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剖析学生观点的提问中, 利用这些回答来强调重点。综合以上的观点, 有效提问的设计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核心问题的设计
核心问题主要关注和指导课堂对话的内容和认知操作, 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课堂互动中的内容。因此, 我们在设计有效提问时, 需要注意提问的两大功能:一是要集中观点;二是要通过对话来推动思考的进程。同时要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因而, 笔者认为表达清晰的核心问题应该注意几点: (1) 包含学习者容易理解的措辞。 (2) 陈述简单, 问题中没有混杂额外的问题或说明。 (3) 让学生关注课堂内容。 (4) 确定学生回答问题时将会用到的单个思维操作。
因此, 在设计这些问题时, 教师必须精心挑选包含认知操作的行为动词。“在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中, 要运用精确的认知操作语言来提示学生必须执行某种特定的思考方式。”例如, 在细胞形态教学中,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分辨两组不同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特征, 那么, 核心问题的模式或支架可以是这样: (1) 观察类:你在中性粒细胞 (或嗜酸性粒细胞) 的图中发现了什么? (2) 回忆类:你想到哪些关于这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 (3) 比较类:它们有哪些特征是相似的? (4) 对照类:二者之间有哪些差异?
为了让学生学会区分两种细胞的异同, 我们在这个例子中按照观察、回忆、比较和对照的顺序来引导学生的思考进程。从观察开始,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收集关键信息, 帮助他们确认两种细胞的重要特征。接着, 让学生回忆已经知道的关于“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的知识, 只有当他们立足于自己的观察时, 这些知识才能为他们所用。另外, 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特征, 帮助他们理解不同类细胞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特征。最后, 因为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区分“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形态的特征差异, 所以, 又让他们确定两种不同类细胞 (白细胞和红细胞) 的不同处。
2. 提问顺序的设计
课堂教学借助有效提问把学生的这些回答转化成有意义的理解, 但在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方面, 提问的顺序比问题的类型更加有效。提问顺序是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 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激发思维和加深学生对课程概念的理解。
在提问顺序中, 对学生的回答穷追不舍的问题——加工性问题, 就能体现其内涵。加工性问题主要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 并构建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框架。例如:“你怎么知道哪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请用另一种方式解释。”“你怎么想到这一点的?”等为课堂实践者提供了很多关于学生思考了什么和如何思考的信息。正是学生的回答, 而不是教师的提问, 能挖掘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样, 学生的回答, 掀开了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掌控自身思维操作的神秘面纱。
3. 设计处理问题的主线
任何的问题, 都会引来学生的两种回答:切中要领的回答和答非所问。例如在观察课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通过个体的感官获得的, 它们清楚地鉴别出某个物体、某一事件或某种情境的关键属性, 并且这些物理属性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或触觉得到反复验证。而答非所问的回答并不是直接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获得的, 它们虽然以感官为基础, 却被学生转换成了另一种思维操作。因此, 教师在设计观察问题时, 一定要设计好这两种回答的处理主线。
如在让学生观察显微镜涂片下的尿液管型时,
问: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
可能出现的学生回答是:
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其中, 切中要领的回答是:C.它似管状;D.它似蜡样状的管状体;E.它似结晶的透明体。
答非所问的回答是:A.它很漂亮;B.它似虫子。
处理问题的主线:重新聚集答非所问的焦点。也就是把那些“答非所问”的回答聚集起来, 使他们的思维回到初始的问题中去, 调整了学生的关注点。如A.你看到了什么让你觉得管型很漂亮?B.请你再仔细观察, 镜下的管型确实像虫子吗?
4. 杜绝问题的无效性
当我们开始努力改变无效的提问行为, 学习能让学生参与语言生产、改进思想表达的方式时, 提问教学就变成了一场喜剧。
第一, 必须抛弃无效提问, 即封闭式提问。封闭式问题的格式一般是由“是不是”、“会不会”、“能不能”这样的句子构成。这种问题会被解释成“教师不能确定学生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是让学生不必经过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同时, 封闭式问题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也失去教师考查学生是如何进行思考的最佳机会, 阻碍了教师了解学生生成答案的过程。再者, 当学生回答“会”或“能”时, 教师必须提示学生要用更多的词汇来表述教师提问的主题。这样, 问题就出现了——既然一个表述清楚的问题就能解答一切, 为什么还要问两个问题?
第二,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有效教学的对话依赖于所提问题的精确度, 措辞合理的问题将获得学生的优秀回答, 也将生成教师预设的回答。同样, 问题用词合理、简洁与含糊、繁复相比, 能激发更多的有效教学对话。有效问题的主干通常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怎样”或“为什么”等作开头。如“运用感官, 你观察到什么?”“观察滴虫的形态, 说说它是以什么方式来适应环境的?”等。
三有效提问的常用方法
提问的方法有很多, 其选择取决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1. 次序连环法
这是教学程序或教学内容、方法的需要。按照逻辑顺序, 依次提出一系列问题, 环环相扣, 依次递进, 这几个问题解决后, 所涉及的理论内容就解决了。如“依据此病例你可做出的诊断是什么?其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治疗?主要的检查有哪些?护理措施有哪些?”
2. 铺垫引路法
在讲一个新程序或转入新课题前, 提出一些准备知识的问题, 以便引出新知识, 减少新知识的讲解难度, 指点方向, 解决思维定向,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3. 精心点睛法
对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主要是解决主要矛盾和关键点, 问题的答案是讲授内容或课题的关键点、中心句。从一问一答中再次提出关键点、中心句, 必要时加以补充说明, 从而加深学生对难点的理解。
4. 引导迁移法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 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通过操作、作业练习等, 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 从已知迁移到未知的学习。如问题“比较鼻饲法和洗胃法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已学过的鼻饲法知识迁移到洗胃法的知识。
5. 想象发散法
不局限于所讲内容, 而是根据教学中能力技能的培养, 诱导学生想象, 进行发散性思维, 求得多向理解和多个答案。
6. 破题综合法
根据题目、重点词设问, 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法。题目是内容的眼睛, 重点词是理解教材的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窗口。教师抓住题目的题眼, 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词语、概念定义, 进行适当归纳, 综合设计提问, 必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理论内容。
7. 诱发逆问法
通过实验、演示,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产生求因思维心理, 这时教师可以从果求因, 倒过来逆问学生, 以现象求实质, 以结果推出原因, 以个别寻求一般等。如让学生观看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现象, 思考其成像的原因, 并进行讨论发言, 最后教师再进行推导讲解。
四结束语
为理解而提问, 让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是有效的提问。这种提问策略是“一系列以过程为中心的课堂设计, 它结合有效提问共同促成教学对话的实现, 最终达到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对话时, 发展和完善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如果说, 教学过程是理解性教学的核心, 那么, 有效提问就是整个教学的生命线。为理解而教学不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个口号, 它必须在我们的课堂中变成现实。只要精心地设计提问, 就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美]丹东尼奥等.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 (宋玲译) [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350
[2]蒋宗尧编著.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基本功[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7:100
[3]邓红、曾小英.运用提问技巧提高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 :60
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2
作者:夏吉宏 单位:重庆市涪陵区李渡小学校 地址:重庆市涪陵区李渡镇和平路7号
邮编:408100
联系电话:*** QQ:393420506
【摘要】课堂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与学生思维的驱动力,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任务。本文就当前课堂教学提问存在问题、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原则和实践策略进行粗浅探究。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提问
策略 初探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材教学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重难点及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观察、探究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方式。它是教师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技能之一。教学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学生探究“新知”的引领,能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考,有效引导和促进学生观察、探究,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为此,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探讨。
1.课堂教学提问中的常见弊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教学方式已不再有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重视开发学生智能的启发式教学。但在平常教研活动的“听”、“看”课中发现部分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片面地理解为“师问生答”式教学,课堂教学中“满堂问”,“一问到底”。尽管这样,课堂学生发言仍然不积极,气氛依旧缺少活跃性,教学效率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无的放矢、主观随意、时机不当、缺乏驱动力等诸多弊端。
1.1提问随意无矢,缺乏针对性。少数教师教学中提问无目的,主次不分,“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随意而问,问题目标与提问对象不明,指向不集中,甚至离题遥远,脱离目标,问什么,向谁问等,缺乏针对性,导致学生目标不明,重点难分,思维模糊、紊乱,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1.2提问或难或易,流于形式,脱离学生实际。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过于笼统深奥或过偏、过难,问题外延过大,超过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远离学生思维“萌动区”,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难于理解和接受,导致学生思维梗阻,思维激情骤然退减,启而不发;或提问流于形式,问题简单化,蜻蜒点水,未设置思考台阶,缺少思考性,学生不假思考就可齐声回答,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实则既未能促进学生思维,又无法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和有效诊断学生知识缺陷,导致教师诊断结果失真,不利于教学过程调控。
1.3提问对象面小,忽视整体参与。教师提问的范围缺少普遍性。教学中,教师仅是总只围绕三两个优等生发问,提问对象范围缺少普遍性与层次性,让大多数学生坐“冷板凳”,成为被遗忘的一角冰川。教学课堂犹如平静的湖面偶尔泛起星点涟漪,时而“冷场”,多数学生无精打采,无动于衷。
1.4提问不精准简炼,忽视“火候”。课堂提问中,问题指向、目标模糊,缺乏“如何问?”斟酌推敲,问题语言表述含糊、冗长,忽视提问陈述核心点、准确性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升华点等关键处思考,提问未能起到断层桥梁引路,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不易理解,思维难于跟进,影响教学调控与效果。
1.5提问语言抽象生硬,缺乏趣味性。教学提问忽视问题与学生熟知事物的联系和学生生活情趣,问题缺乏吸引力,缺少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听来索然寡味,兴趣无生,影响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发挥,削弱课堂教学效果。1.6提问频繁无效,学生缺少思考空间。教学中处处开花,“满堂问”,“懂了吗?”、“会不会?”、“找到(发现)没有?”等无效提问四处横生,提问频繁,不给学生学生思考讨论空间,缺乏互动,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洞无效。提了问题时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讨论空间。提问缺乏互动性,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几乎没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等现象却普遍存在。
2.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和原则要求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师组织、引领和实施与调控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为此,教需有疑,问须有用,疑须有果,问须有据。有效的教学提问应具如下作用和原则要求。
2.1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
2.1.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恰当有效的提问,可激发学生兴趣与求知欲望,并将学生将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处,明确探究方向、目标,强化教学针对性。
2.1.2启迪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培养能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第一步。没有疑问,就不会思考,就没有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养成。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观察、探究,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释放情感,提高增强听讲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并在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迁移,获得新知。
2.1.3迁移过渡,调控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教学知识内容和教学程序是相互联系,通过提问,承上启下,调控教学,构建思维与知识理论的严谨逻辑和知识体系;同时,通过提问,调整学生学习状态,强化兴奋,避免学生由于注意力集中时间较长引发疲劳、分心走神,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保持和良好课堂秩序。
2.1.4反馈教学,评价学生,促进反思。通过教学提问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提高信息交流效益,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反思调整教学目标、手段和方法,高效优化课堂教学。
2.2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要求
2.2.1针对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无论是启迪学生思维,复习铺垫,反馈信息,了解学情,还是突出重难点、关键处等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问题目标具有导向性,提问对象要有明确的指向性,把握问题目标,明确提问对象,弄清“问什么”、“向谁问”,有的放矢,因材施问。
2.2.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是课堂教学提问的灵魂,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可在瞬间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思索、引导探究发现。课堂提问,应富有启发性,所提问题,要能揭示矛盾,指引思维方向,点拨思维方法,“投石激浪”,引发思索,促进思考,引导探究,帮助发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
2.2.3趣味性原则。人对事物的关注和认识总是从兴趣开始的。学生对教学提问有了强烈兴趣,就会萌动参与意识和激情,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思考探究动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设计提出适合学生情趣、意味,引发学生好奇心,触击学生兴奋点,激发强烈探究欲望的问题,学生就能以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探究和发现,寻求获取新知。如果教学提问平淡,引不起学生兴趣与好奇心,必然会削弱教学效果。
2.2.4量力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应坚持由浅入深,要难易适中,高低适度,梯度适当,问题设置要依据学生知识与心智水平,量力而提,保证可行,让学生“够得着”、“上得去”。如若提问深奥,偏高过难,造成学生思维梗阻,就会望而生畏而止步,导致问而不动,启而不发;如若问题偏浅,过易太浅,缺失思考价值,学生会不假思索,思考方法与思维能力难以培养提高。
2.2.5精准性原则。课堂教学提问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指向明确,直入关键,切忌离题遥远;问题语言表述准确、简洁、清晰,逻辑严谨,经得起斟酌,受得住推敲,规避模糊、冗长,繁琐;问题数量、密度精练,宁精勿滥,避免“满堂问”与无效提问。
2.2.6广泛性原则。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基础、素质在微观上又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为此,教学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与问题难易,结合学生基础素质层次与个体差异,统筹兼顾,分类,“因材施问”,点、线、面结合,“金凤凰”与“丑小鸭”并重同育,既照顾个别学生的引导点拨,更重视全体学生启发诱导。
2.2.7时机性原则。在对的时间提出有效的问题,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中应把握提问时机原则。一是要把握好学情了解、激趣设疑、思考导疑、疑惑释疑、承上启下、知识迁移升华、小结评价等提问时机;二是给予学生思考时间与思维空间及回答问题的时间。
3.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技巧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持续不断的活动”。启发式教学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教学提问,设疑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学贵有疑,教贵善问,善教者必善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的作用,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各环节有效提问的技巧和策略,讲究提问艺术。
3.1导入情景提问抓联系,明方向。课堂教学引入前,教师结合学生原有已学知识,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连接点、结合处、生长点,设计启发导向性提问,铺路搭桥,构建认识新知桥梁,促进新旧知识的渗透过渡,迁移升华,加深理解,并建立完整认识结构。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先让学生板演:①286+37(列竖式);②13.8+2.16(列竖题);③5/9 +2/9;然后提出问题:“第①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末位对齐?第②题在列竖式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第③题为什么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学生经过比较以上3题的计算过程,展开紧张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就能得出共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最后教师出示问题:1/3+1/4=?并提问:“分数1/3和1/4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时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能将1/3和1/4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吗?”学生在提问启迪引导、点拨思考中推陈出新地发现:“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
3.2设问把握教学重难点。在教材重点处有效设问,方可突出重点;在教材难点处提问,方可化难为易,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小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概念时,其重点在于,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分数,老师可以拿出一个月饼小丽和小强分着吃,并且问到: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合理?学生答;平均分。老师就把月饼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人得半快。老师问:你们手里的半块月饼是几份当中的几份我们就叫它几分之几好吗?
3.3提问促成知识深化。学生对事物与知识的认识掌握,总是从特殊到一般,经历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为使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可进行深化性的设疑。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内容后,为了巩固知识,可以把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然后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不少学生回答为180°÷2=90°。又问:“对吗?量量看”。通过度量,学生便清楚地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它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深化,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3.4设问解决模糊点。由于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注意力的限制,他们对知识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准确理解与全面掌握所学知识,澄清模糊认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5提问过渡迁移,承上启下,调控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及各环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课堂教学中,从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到另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要平稳过渡,衔接自然。否则学生会感到茫然,不能同步跟进。为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间的有机联系,恰当准确提问,承上启下,以实现知识点间或教学环节间的自然衔接与平稳过渡迁移,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积极参与思考、探究,学习新知,并培养、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
3.6巩固评价提问,了解学情,反馈教学。巩固评价提问一堂课或其中的一个环节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或检验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而设计的一种提问。通过对概念、知识的复述、回忆、理解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及时了解、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利于教师反思教学不足、进一步调整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3.7课尾提问,设置悬念,延伸思维。一堂课的结束,并非意味着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学生探索新知永久动力。课堂教学结束时,提问设置悬念,既巩固深化教学内容,又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同时保持兴趣与思维的持久性、连续性。
课堂教学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更是实施启发式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问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中唯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提问作用,遵循提问原则,切实弄清“问什么、向谁问、如何问”课堂教学提问“三要素”,运用各类教育资源,通过灵活有效的多样提问形式、方法,科学有效设疑提问,激情促思,点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帮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综合水平、发散数学思维的主要方式。身为教师,应把课堂提问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从而保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一、有效提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有效提问是高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事实证明它的应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面对很多数学问题,但是很少有人关注这些数学问题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它们有着什么样的深层含义,通过借鉴和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他们能够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等。而这些恰恰是有效提问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牵动学生一步步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去发现其与相关数学知识的联系,并运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逻辑分析能力,来最终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解题方法,还能使得自己的读题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解答题目的能力在一个有效提问的牵引下,得到有效提升。有效的提问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让他们由出于对题目的好奇和对答案的渴望,自觉地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有效提问能够激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动发散性思维,对题目进行谨密的逻辑分析,通过步步推导,在不断的假设和检验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教师设计题目的考验。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亚于教师的苦心督促,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自觉自愿地对题目进行解析。学生为了解决题目,会不断地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学习更好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有效提问的应用,从各种经典的数学题目的设置中,去寻找有效提问的方法,应用有效的提问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1、设计题目时要注意衔接课本知识。教师通常在讲解完课本知识和例题之后,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要求学生借鉴例题的解答方法去解决题目。例题体现了教师对课本原理知识的初步应用,而有效提问则是在例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要让学生突破例题的范围的局限,体验所学的原理知识在其他范围的应用。教师要为有效提问设置更多的限制条件和新的应用环境,而学生要学会适应新题目设置的条件和所规定的情境,对课本的知识能有一个所深层次的理解,能透过题目看到原理的本质,了解到它和例题之间区别,从而在应用相关的知识原理时,能够做到坚守本质,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从最本质的解题要素入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2、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提问。①优选问题点,循循善诱。问题点应选在知识的重点和关键之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转化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的地方。②把握分寸,难易适中。课堂提问应注重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不易启动学生的思维。要尽量避免运用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单纯的判断性提问,注意多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放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③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等具体情况不同,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些层次不同的课堂提问,使各类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各得其所。
3、课堂提问要注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课堂设计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合适的设计,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的问题情境。如我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同学们观察教室内上房梁的任何一条线和地面上的任何一条线的位置关系,因为学生都身在其中,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看、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到底谁的答案正确,这时再进入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兴趣增强了,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也就提高了,假如直接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就会感觉很困难。
4、课堂提问要难度合适,难易适度,问题少而精。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有经验的老师提问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提出的问题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5、结合时事,设计生活类题目。高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有效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与当前的时事新闻、热点问题相结合,或者是与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相结合,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为背景,设计一些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以此体现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样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共鸣,可利用学生对问题背景的关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对现实事件的设置和引入,学生会对提问更加感兴趣,希望去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意义和经济意义、社会意义等。教师设计生活类题目,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强大功能从而爱上数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生活类题目,消弭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让学生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身边的世界,分析事件背后的数学原理,增强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师要重视有效提问所具备的优势,积极引进好的提问方法,从而促进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和数学素質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罗春燕.关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
提问[J].语数外学习,2013(10)
[2] 徐水龙.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4
一、问题设置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难度原则
教学过程中, 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材中, 重难点的知识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较为困难, 因此, 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表面, 而是要深入教材重点, 在避免学生机械重复的演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其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提高课堂效率.设置问题时, 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兴趣爱好出发, 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提问情境.比如在学习《统计》的时候, 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植树节那天, 我派了三个绿化小组去帮助学校植树, 三个小组分别植了:8, x, 10棵树, 现在知道这一组数据只有一个大小等于中位数的众数,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多少呢?
2. 坡度原则
在遵循难度原则的基础上, 问题的设置还要有适宜的坡度.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智力状况, 在设计问题时由易到难、由简入深、循序渐进进行.在学习的过程中, 避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要以大众教育思想为指导, 设置有层次的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课堂发言的机会, 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不等式方程》时,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中遇到这样一道题:在一次环境卫生知识竞赛中一共有20道问答题, 比赛规定为答对一道题可以得5分, 答错或者不答题扣一分, 知道在这次比赛中小明被评为优秀奖 (85或85分以上) , 那么他答对了几道题?在这一问题中, 我先给学生预留时间思考, 然后提问层次高的学生, 让这些学生列出不等式并说明原因, 然后提问知识层次稍差的学生进行解答, 并对二者都予以表扬, 使一道难题在两种学生的共同参与下解决.
3. 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
数学问题的设置还要遵循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原则.设计问题时, 多从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出发, 结合其兴趣爱好及教材内容, 提出有趣、新颖的问题, 提出问题时可以将幽默风趣的语言穿插其中, 使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 求知的欲望被充分激发.另一方面, 问题的设置还要使学生在激情洋溢的学习中能够受到启发, 学会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比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 往往不仅仅有一种解决方法, 这时候, 就可以根据问题的启发, 引导学生寻求其他解决途径, 使学生的求异和发散思维得以培养, 在不断探索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提问的时机
在创造出适宜的问题的同时, 教师还要注重提问的时机, 使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还能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
1. 课堂导入提问
导入是新课开始的前奏, 导入效果的优劣决定着一节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新课导入时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 使学生注意力得以集中的同时为新课的讲解奠定基础.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时, 可以提出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问题, 在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转向新课学习的同时, 也能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 对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
2. 学生情绪低谷提问
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良好情绪不可能从课堂开始一直保持到结束.实验证明,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只能持续25分钟, 而通常25分钟之后教师讲解的内容才是教学重点.因此, 教师应当善于在学生情绪低谷提出问题, 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能够重新集中起来, 在高涨的情绪下重难点的知识才能够被良好掌握.当然, 这一时机提出的问题不易过难, 应使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 避免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影响教学效果.
3. 知识交融点提问
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5
毕业论文
(2014界)
论文题目: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毕业生姓名 李闪闪 毕业生学号 2009135 指导老师姓名 胡元明
专业名称 小学教育(理科)所属系科 数理系 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12月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摘 要:数学教学活动,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字:小学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的策略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之一,大家往往习以为常,但研究表明并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认真地思考过课堂提问的内涵,也不是每一个教师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课堂提问的策略。
一、小学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在数学课堂中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提问能增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重难点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观设计一个出一个好问题,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提问能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著名教育家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知识重难点,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重难点。当学生头脑中有了解不开的问题时,就会使其在认知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以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3、提问时及时反馈信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在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要保证教学的质量,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提问比其他形式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更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和及时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提问,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根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差异程度,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度,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得有的放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的对象要明确。
目前很多教师忽视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常为了课堂气氛活跃,获取完美答案,提问主要集中在几个优等生身上,或为了不让后进生不分散注意力,挑些简单的问题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把我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留给优等生解决。此法往往无法突出重点,很难搞活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无法提高后进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提出的问题尽量放宽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问题的难易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来提问,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的问题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
2、课堂提问要注重度。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着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思维发展特点,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实质问题的难易度在学生的知识水平内。问题太过简单,没有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会不似考就作答。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会使学生不能作答,时间久了学生会看到难题直接放弃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回答。例如,教师在讲解“平均数”时,列出了下面的数据: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期末考试数学的平均成绩是 89 分。接着提出问题:“上学期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平均成绩是 85 分,是不是每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是 85 分呢?”引导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进行思考,然后讲解平均数的具体意义,使学生能够对平均数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勇于探究,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教师在提问的效果与提问的时机有关。在教学的知识关键和本质之处及时提问,可引导启发学生正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使学生能快速的进入学习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重点处提问,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提出深浅适度、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教学难点出提问,设计指导性提问,已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还可在定律、法则性质推导处提问设计探索性提问,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中得出结论,学生独立思考出来的知识,可达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目的。
(一)、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总要经历导入、展开、总结几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任务。如导入阶段主要目的是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激发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展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知识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而总结阶段则主要引导学生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提升思维方法。因此提问时要围绕教学各阶段环节目标,明确所提的问题预计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样才使提问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然而有的课堂提问往往目的不明,随意性大,片面强调开放性,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
如:教学“可能性”时,在抛硬币游戏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抛硬币游戏之后再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可能性”,这样有目的的让学生从问题的解决中感知不确定现象。
(二)、问题要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设计课堂提问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用词简洁明了,语义正确。对小学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若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若问题太过简单,学生会不动脑筋轻易回答出来,也起不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提问最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够使学生“跳一跳,摘下那个桃”。提出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可以使学生形成一个兴奋中心,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知识来积极探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才能找准最近发展区,设计出适合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问题。提问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尽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这样就容易被学生理解,进而作出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某一问题在关键处或疑难处进行追问或补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念或问题的本质,强化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教学活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仅培养一小批尖子生,而应该是立足于全体学生。但在现代小学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没有做到这一点,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提问叫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的次数比较多,叫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比女生多,而且教师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一旦学生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回答,叫他们坐下。反之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及时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
教室上课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同学们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唤起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与思考。即使提出的问题有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在听这位同学回答,更不等于全班同学都理解了问题的答案,所以要多让一两位同学回答,或是全班一起多重复几遍。要做到优等生要吃饱、中等生要吃好、学困生要消化好。如教师在讲《认识小数》在练习环节中,给出了四题喊了优差生混合做,差生回答错误教师没有立即做出改正,而是让同学说出关键词,指出错在哪里,从而使会的同学巩固了新知识,不会的同学更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最后教师再次举出反例,利用书写、批注等功能将反例呈现,让全班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
(四)、提出的问题要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
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的这段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据美国心理学家罗(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做出回答这段时间平均不到1秒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回应的时间也不到一秒钟,而且常常用一些简单的评语,如“很好”、“真棒”、“嗯”、“不错”来结束。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把时间增加3倍(3-5秒钟),学生回答内容会增加4-8倍,作出回答的人数也会大大增加。同时,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学生今后回答问题就会更积极,课堂纪律也改善了。延长等待时间能吸引更多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慢慢改变参与回答问题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成绩。这样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刨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教师要学会认真、耐心地听学生的回答,这也就是第二种等待时间的问题。对一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在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与问题不相关,教师就不耐烦地将他们的思路打断,讲出正确答案或去寻找另一位同学的正确答案,实际上教师的“不耐烦”更多时候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所以,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回答“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的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从而引起、思考和探究。教学中老师是引导着,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的探究 篇6
摘 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题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数学课堂;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23-01
在数学中,问题教学贯穿了整个课堂。问题教学发展的是学生的智力和情感,是创造性思维。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而这其中最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我认为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组织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把握提问的原则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提问充分发挥作用,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关键,设计课堂提问一般要遵循两个原则:
1、要符合数学学科知识本身的规律
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弄清问题的实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教学中心,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着重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有机的数学问题序列。
2、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设计提问,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基于对课堂提问的两条基本原则的分析,现就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提高课堂提问效能的策略探讨
1、提问类型多元化
要创造高效能课堂提问,首先要使提问类型多元化,问题设计上下功夫。
(1)提高问题的思维含量,给学生探究的空间。数学本身就理性思维的成分就多,在设计问题时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教师不僅要考虑提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使每一个问题既为活跃学生的思维服务,又成为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一个组成部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使提问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清晰的层次性。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
一节《圆的周长》研究课上,教师为了研究圆的周长和半径(直径)有关,转动系绳的小球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小球运行的轨迹形成的圆的周长。然后缩短绳子的长度,再转动,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后提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学生一看,心里都很明白,肯定与半径有关。这样的提问,实际上教师已经告诉学生答案,提问只是表面的,看似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如果换几个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③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
(2)要给学生恰当的问题思维空间。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我们都知道,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并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
2、掌握数学课堂提问的技能技巧
(1)立足教学资源,创设提问环境,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教师的提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功的创设问题情境能造成学生认知失调,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乏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新版数学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情境图,而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往往是老师编一个故事或直接出示图片,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其实最终也将陷入一问一答的无思考性回答模式中。这些情境图的出现,要让孩子自己搜集出信息、自己提出问题。
(2)课堂提问关注课堂的意外生成。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课堂的生成往往要围绕着问题而展开。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的内化,转化生成问题,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巩固,使课堂气氛和睦融洽,民主浑然。在教学时,尽管教师精心预设,但难免有意外发生。正确面对并针对意外有效提问,这样便能有效的化解意外。
一教师在教学画圆时,准备画一个圆。当教师把一个脚尖固定在黑板上时,刚画了一半,圆规便从黑板上滑下去了。发生这样的事,底下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为上课的教师捏了一汗。谁知,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说:“刚才老师画圆失败了。你们能帮老师总结一下我失败的原因吗?”一学生说:“因为老师圆规的一个脚尖没有固定住。”教师说:“那说明,我们画圆时首先要固定一个脚尖,也就是要定点。这样很好的启发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问题。
3、全体学生,分层设计数学问题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7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师生双边的思维、心理活动。课堂上提问和回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课堂提问显得尤其重要。但提问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直白,则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学生思维也得不到训练、提升;而所提的问题如果恰如其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施原则
1. 针对性。
提问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教师要依据不同的语文知识、不同的教学篇目甚至是某个具体的知识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点、难点的主要方面、关键之处积极创设问题,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阿累的《一面》中,“把握鲁迅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紧扣这个重点,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课文中描写鲁迅抓住了他最明显的什么特征来写?(2)文中表明他“瘦”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为什么要多次突出鲁迅“瘦”的特征?(4)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四个问题都紧扣重点,但是是从不同的方面发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强化学生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把握。
2. 渐进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围绕教学目标、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为旨归、最终实现教学目的的渐进过程。教师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根据教学要求,紧扣重点、难点,掐准时机地创设一系列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即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最终领悟文章主旨。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注意:前一问题的创设要为解答下一问题做铺垫,做到层层推进,步步引导。设计第一个问题时,要求教师找准本篇文章的切入点。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一文,可创设以下问题逐步将学生引向深入:(1)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文中童年的朋友指谁?(3)为什么把外祖母称为童年的朋友?(4)外祖母与我的关系如何?分别从哪些语言看出?(5)这些语句分别属于什么描写?又分别刻画出外祖母怎样的性格特征?(6)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这几个问题逐层深入,前一个问题的作答都对后一个问题的作答做了铺垫,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深处。又如《社戏》一文,可设置这些问题:(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2)课文开头就写“我们”去赵庄看社戏吗?那么写了些什么内容?(3)看完社戏回到家后还写了些什么事?(4)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划分本文层次。(5)去赵庄看戏一事可分为几个片段?按片段划分本部分层次。以上几个问题的创设也是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并掌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类似这种由时间推移、地点转换入手创设问题的方法,还适用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孔乙己》《鲁提辖拳打郑关西》《故乡》等课文;而对于情节集中、紧凑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小说情节结构入手去创设问题,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说明文则大多可以从结构方式入手创设问题,如《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议论文大多可以从“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入手创设问题,如《纪念白求恩》《多一些宽容》等;戏曲大多可按人物出场的情况入手创设问题,如《陈毅市长》《威尼斯商人》等;散文大多可按线索入手,如《枣核》《白杨礼赞》等。要强调的是,每一种方法都是灵活的,这些方法的应用并不固定,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可交叉运用。只要教师肯钻研,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从而创设出渐进性的问题。
3. 角度。
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在于同样的意思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同样,相同的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问。提问的角度不同,问题表述的清晰度、学生的明白度也不同。如《紫藤萝瀑布》“这些花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如果笼统地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也可以,但是就需老师一步步引导深入,所花费的时间也就比较多,如果改为:“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就很具体了,因为对于前一问初中生大多已经熟悉拟人这种修辞,对于后一问“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则可以从“推着”“挤着”“活泼热闹”的人的动作、情态,自然联想到藤萝花繁密开放的情态,从而回答出:“表现紫藤萝花开得繁密、旺盛,充满活力”。第一种提问,学生思考时可能会想到点明中心,或为下文做铺垫,或过渡,或渲染了花盛开的景象等,这些答案不是显得空泛,就是不够准确,不尽如人意;而对后者的回答则一语中的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如《孔乙己》中,“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里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问“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就不如问“这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神情姿态?”学生从“踱进”“坐”可以直观地看出是动作描写,再结合“慢慢”一词,自然想到“悠闲自在、养尊处优”的神情姿态。可见,提问的角度选得好,学生便于回答,思考的思路清晰明白,答案自然也比较正确、丰盈。有时提问的问题的范围过大、太笼统,学生不便回答,可能会出现懵懂的表情,这时的处理方法就是把一个大问题细化为几小问题,使问题直观明白,当然问题的表述还是要清晰明白、简明扼要。
二、语文课堂提问实施的注意事项
1. 注重基础。
面对课堂提问,学生需解答问题,而这需要的语文知识应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即学生有回答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有回答该问题的信心。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得到”,这样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收到突破重点难点的成效。教师问题提出后,学生要对原有知识进行回顾、整合,并通过感知、分析、综合、鉴别等思维活动,进而明确和掌握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依纲据本逐一把相关的语文知识讲透,而且要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层次、水平。教师要对哪些学生掌握了、掌握到哪个层次、哪些知识点掌握得好、哪些知识点掌握还欠佳等问题要了然于心,从而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创设新问题。创设的问题符合学生认知水平,难易程度一定要根据学生基础,符合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才有回答问题的基础和信心,问题太简单,流于形式;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了,久而久之,丧失信心。
2. 因材施教。
教师依据文章创设出的系列问题,总是有难有易。学生的基础、接收能力、领悟能力有差别。课堂提问时,可取的做法是: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基础的好坏,随机点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就让他回答稍简单的问题,基础好的学生让他回答难度稍大的问题。基础差的学生回答对问题增强了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发挥了潜能,这样就顾及到了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且,课堂提问要吸引并引导全体学生,这样课堂气氛才会热烈。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轻松自信,这样的课堂气氛才是理想的。
3. 赏识鼓励。
针对老师创设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这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或是补充,或是讨论,或是点拨,或是委婉指出不足并进行修正,最终要使答案准确恰当(当然,并不是为了追求标准答案或唯一答案),总体上要以肯定学生为主,鼓励学生大胆作答,增强学生自信,切不可全盘否定,甚至指责、批评,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篇8
当前的科学课堂提问中经常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课堂提出的问题缺乏探究性, 引发思维价值不大;问题的提出过大, 不够清晰, 缺乏指向性;问题的提出时机不够合适, 随意性较大;问题的提出只针对个别, 没有面向全体;还有是问题转换过快, 缺乏思考的时间;甚至有些问题问得过于简单, 缺乏思考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等, 影响科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因此曹金雁老师提出:“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 要善于在 ‘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注意课堂提问的实际性、 启发性、探究性和趣味性。” [2]
针对以上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和专家的观点, 笔者提出以下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问得有价值, 引发思维, 具有探究性
探究性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查找资料等方式得到信息, 再经过分析、综合、归纳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获得的答案。这类问题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如在教学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热往哪里传”这一课我这样创设情境, 一群小朋友在喝热水, 引出一个话题:这么热的水怎么喝呀?怎样使水凉得快一些?从而引出“热从哪里传”的探究任务, 为以下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2.创设认知冲突, 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时学生通过之前的摩擦、撞击、压、挤等方法让物体动起来, 发出声音, 学生知道了动起来能让物体发出声音。接着教师创设情境, 演示一个慢慢移动的瓶子, 此时不发声;再迅速上下移动瓶子, 让其发出声音。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同样是动, 为什么有时听到声音, 有时听不到声音呢?从而提出下面的探究问题:那要怎样动才能产生声音呢?
这样为下面要进行实验探究而提出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接下来实验的观察、记录、归纳等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得清晰、紧扣要点, 具有指向性
问要清晰、准确。如教师在课堂中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等问题则缺乏指向性, 不够清晰, 虽是一个知识点, 但不易把握, 答案要么过于肤浅, 要么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如在前面的课例中, 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 它能不断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教师继续问: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过大, 他们无从入手, 教师应该把问题准确、具体化。
我们可以尝试这样来提问: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一杯水有多有少, 盐的多少怎么算?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 考虑实验方法;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 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问题的设计必须清晰、准确地表述, 提问必须清楚问什么, 学生方知如何回答。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则不够清楚;“疾病是由什么引发的?”则不够准确……可调整为“上节课在**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疾病是由什么造成的?
三、问得适宜, 把握时机, 具有时机性
课堂提问具有时机性, 教师要考虑提问的时机:什么时候问, 问什么。如果教师想什么时候问就什么时候问, 就会使得课堂较为松散, 较随意, 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和体现提问的价值。所以课堂的提问一定要认真斟酌, 要提在点上, 要精心设计, 把握课堂的每个提问点, 实现提问的时机性。
1.为激发兴趣而问
就是提问能够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如在教学“浮力”一课时, 教师通过铁钉演示, 在水中下沉, 而图片出示同样是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却浮在水面上。教师提问:同样是钢铁制造成的物品, 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呢?
2.为突破疑难点而问
在教学时, 教师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借助外物观察鼓面和音叉的振动现象, 由于它们的振动现象是不明显的, 应该怎样办呢?教师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我们明显地观察到音叉或鼓面振动的现象呢?接着教师演示在鼓面上放些泡沫, 鼓面发声时, 泡沫在振动, 从而证明鼓面在振动, 再让学生自主设计音叉的实验,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3.为引发思维而问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这就要求在提问时强调求异思维, 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如在教学“使沉在水里物体浮上来”我们在让学生知道橡皮泥揉成团时就下沉时, 提出:橡皮泥在什么情况下能上浮?先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说:“橡皮泥捏成薄片能上浮。”有的学生回答:“橡皮泥捏成船的样子能上浮。”等等, 学生在思考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四、问得适度, 面向全体, 具有广泛性
教学内容有难有易, 问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相符合, 但不能太过简单, 不能让学生简单地回答对与不对。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 让学生经过努力, “跳一跳”就能摸得着。问题要让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实验后能回答, 而不能只面向个别优秀学生。如问题有一定难度, 则可以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做些铺垫性问题, 化难为易, 达到面向全体的效果。
如在教学“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时, 教师提问: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让糖溶解得更快, 学生通过讨论能得出“加热”或“搅拌”等方法, 但比较难说出“碾碎”的方法。教师可以先提一些铺垫性的问题, “方糖能马上溶解吗?”不能;“那方糖是怎样溶解的?”一点一点地溶解。“那是里面先溶解还是表面先溶解呢?”表面。“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让表面积变得更大呢?”慢慢引导学生提出碾碎或切碎的办法。只有适度的问题, 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学生才能更自信地回答;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 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才更加符合新课程标准。
有效的科学课堂提问还不仅仅于此, 它还包括其他一些影响因素, 如教学有效的问题反馈, 有效的提问方式, 有效的引导等等。但无论如何, 只要教师提的问题是有价值的、有思考性、启发性、趣味性, 面向全体学生的就是有效的问题;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调整, 问题问得更加具体、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更加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实现问题的价值, 那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鲁建国.优化科学课堂提问的策略[J].科学课, 2006 (12) :20.
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 篇9
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积极思维, 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教师的提问形式新颖, 富有情趣, 学生喜闻乐答, 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进取,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就课堂提问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课堂提问的特点:
1.优化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人活跃状态, 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教师应通过质疑问难,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 探索领悟。他们或用提问法, 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 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 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 让学生在纠错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
2.通过“布白”艺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就是进入积极思维前心理上的“空白”。“布白”艺术, 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 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 迫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布白”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地说, 教学中过于“实”, 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 生搬硬套。唯有适当地化实为虚, 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 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
课堂提问应在启发上下工夫, 也只有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才是“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 教师要巧妙提问, 给学生指导思考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 引导、鼓励、启迪, 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 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 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提出的问题要有序, 内容要有度, 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提问的语言要有艺术, 具有趣味性, 要根据学生实际;提问应问在当问之处、当问之时、当问之人;要精心、巧妙地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提问, 才是切实有效的。
2.目的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设计目的性明确的提问。比如:复习型提问, 包括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和方法的回忆;理解型提问;应用型提问;评价型提问等等。
3.逻辑性原则
渐近性提问的程序是否一环扣一环, 使问题提得自然, 解决得顺利。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 循序而问, 由表及里, 层层深入, 使学生积极思考, 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如果前后颠倒, 信口提问, 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有顺序的提问, 会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比如使学生加深理解掌握平方根这一概念, 为进一步学习立方根、二次根的概念以及解一元二次方程打下了基础。
4.适度性原则
提问的适度性、针对性提问要适度, 即根据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阶段应提问不同程度的问题, 若提的问题难度过低, 学生用不着思考就能回答, 若过高, 学生感到束手无策, 抓不住中心确定不了思维方向, 不能进行思维活动。提问的针对性是指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的疑难之处, 如果所提问题不切中学生的疑难要害, 学生就不愿意或不用思考。对难点问题, 要设计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 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逐步突破难点, 只有适度的提问, 恰当的角度, 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问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 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有些课堂上热烈的气氛, 只是学生揣摩教师心思, 投其所好的齐声应付, 并非整体性的效果, 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 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5.趣味性原则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同样一个问题, 提出时平平淡淡, 既不新颖又不奇特, 而是“老调重弹”, 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 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 使学生有新奇之感, 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比如, 讲解“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 学生小学已经认识了这个结论, 但对其原因不是很了解, 笔者问:“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在一起, 你们会有什么发现呢?”这时他们发现三个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 全班得到同一结论, 这样大家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规律, 后面的几何证明也在拼凑中得到启发, 找到了做辅助线的方法, 学生兴趣很高, 达到了开发智力的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能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就传授知识, 那就只能使人感到冷漠和疲惫。”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试想, 在整整一堂课中, 如果没有提问, 那课堂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课堂提问又是一门艺术, 良好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还可以沟通师生间的情感, 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金井平, 沈鸿博, 史天勤.教师教学技能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于敬莲, 马维民.试论数学课堂的提问艺术[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 (1) :21~22
[3]朱振荣.论中学数学课堂设问[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 (12) :74~75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篇10
一、问题要有梯度
课堂上的提问既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难,而是要有一定的梯度,初始的问题要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重点问题直指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祝福》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提问:大家看看课文的题目,它有什么含义吗?学生们陷入沉思之中,不一会儿,几个人举起了手:祥林嫂死的那一天,鲁镇的人都在忙着祝福,所以,就用了这个题目。教师接着提问:可是祝福是一个吉祥的词呀,本文中的祥林嫂却很很可怜,难道她的死应该被祝福吗?大家再好好想想,鲁迅以祝福为题目的用意何在?他是在祝福什么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纷纷议论起来,最后,很好地回答了问题。可见,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目前,高考语文的试题设置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的,这样提问,对学生的临场做题也极有帮助。
二、提问要灵活
1、提问要逐步推进。提问不能急于求成,而要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例如,在为学生讲解一首诗歌的时候,绝对不能如高考的试题那样,直接抛出几个问题,突兀的要求学生回答。而是要体现层次性与引导性,提问要逐步推进。可以先问一下:与这个问题有关的诗句在什么位置?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诗句中包含了怎样的意向呢?通过诗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在进行《归园田居》这首诗的教学时,可以先这样提问: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田园,从中你们可以看出诗歌作者喜欢的是什么?之后接着问:“误落尘网中”,谁落网了呢?落入了怎样的网中了呢?最后提问:“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鸡鸣、桑树”作者描绘了怎样的生活呢?这样,通过逐步推进的提问,学生们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陶渊明,厌恶官场,向往自然,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
2、提问要抓住关键。要让提问有效就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关键进行提问。例如,在讲《赤壁赋》这篇课文的时候,文本的前两段主要描绘苏轼与客共游赤壁的情形,他们唱歌喝酒,吹箫看美景,极力描写他们玩乐的髙兴。可是突然,作者却愀然,正襟危坐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关键点,教师抓住这个关键点进行提问,就可以让学生对全篇进行系统分析,经过学生之间讨论,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终于明白了:作者想到了转瞬即逝的英雄豪杰,产生了哀我生之须臾的感叹。这个时候,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下作者该消沉了吧?学生经过认真思考,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认为作者是乐观旷达的。
3、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好的问题一定不能限制住学生的思维,而要使学生思维有充分的空间,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要让学生在足够的空间中展开思维的翅膀,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目前的高考试题中,这样的问题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文章中有两个主角,你更喜欢哪一个?假设一下,你就是那个主角,你会怎样做呢?
三、提问要设置悬念
首先,教师要通过悬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上课之初,教师最好通过设置悬念来导入新课,这样,就会迅速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其次,教师要用故意出错的办法引起悬疑,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深刻起来。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凡是教师说的都应该是对的,只要是教师给出的答案也一定不会错的。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不利于独立精神的。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通过设置悬念,让学生敢于质疑。例如,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或者讲授习题解答的时候,故意的给学生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并产生疑惑,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要善于辩证的分析、要勇于挑战权威的教育。如果学生无视错误,教师就要发问了:老师刚才说的你们认为没有问题么?老师给出的答案你们认为是完美的吗?这样有目的的引导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正确的轨道。
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初探 篇11
一、精心酝酿提问内容
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有效的课堂提问内容应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目的性
课堂提问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2、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或学生完全不加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利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趣味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即使去思考了,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就不能充分调动起来。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与满足。
二、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1、要注意关键性
一个单元、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例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联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来圆的什么?解决了这两个关键问题,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圆的面积公式。
2、要增强灵活性
课堂教学有时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所要提的问题,事先周密地考虑到、设计好,并根据课堂上教与学的发展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一旦问题出现,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三、灵活应用提问技巧
1、提问形式要多样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曲问,巧设提问的角度,让学生的思路拐了一个弯,搭上桥,才能找到答案,这样就能更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反问,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发问,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激问,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追问,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这样便于易中求深。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2、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说,如果问题太长可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个学生回答。不过学生若不明了问题的涵义,而要求教师解释,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3、提问态度要自然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地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篇12
英语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中最普遍的师生互动方式,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激活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但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 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 而英语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通常就更少了, 且问题的设置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因此, 研究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有效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 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提问中,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教材, 寻找合适的切入点,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 问题的设计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 并要有梯度和层次性
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教师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情况, 在所学内容基本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较高思维水平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 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善于提问的教师, 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 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机会, 基础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型或记忆型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问题,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分散在课文里、蕴含在课文内容中的知识加以综述;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性质的问题, 如让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判明真伪, 找出原因, 并作创造性回答。
3. 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跳出对教师的依赖, 多说敢言, 主动质疑, 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把握课文知识重难点, 设计出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 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的问题, 又要设计出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对已有认知结构重新组合、编码, 提高思维水平的问题。比如说在听力之前, 可设计一些听力预测问题, 以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 展开想象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 既为听力的处理埋下伏笔, 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堂问题设计时, 还要考虑设计若干能深化主题, 涉及解释、分析、综合、推理归纳等复杂的认知过程的高水平问题。
4. 问题表述要清楚明了, 并给予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 要注意问题的陈述应该严密、详细和清楚, 为学生思考指出明确的焦点和方向, 避免模棱两可。清楚的发问会提高准确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另外, 教师在问题抛出后, 要根据问题的难度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有研究表明, 发问以后等3~5秒时间, 可以促进学生高水平的思维, 学生会得出更为详细和全面的答案, 并有利于自信心的增强。
5. 提问态度要和蔼, 问题反馈要及时
如果教师提问时态度生硬, 会造成学生答题时有心理负担或产生恐惧心理, 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提问时态度和蔼, 应该以喜悦、友好、轻松的语气进行提问。教师提问时尽量多使用体态语言, 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能在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教师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明确、有效的评价, 要让学生体会回答问题的成就感, 学生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应当给予肯定、赞扬, 这样对增强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非常有益。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 教师应立即纠正, 纠正速度越快, 越有效。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 教师可用鼓励性的方式启发学生答题, 也可以叫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6.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
教师对自己呈现问题的方式、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展示序列、层次的清晰性、时机的选择应进行及时的自我评价, 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发问技巧, 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还应注意养成反思的习惯:自己提出何类问题能启发学生的心智?是否还有别的好的问题?叫谁回答问题等等。只有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才能不断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课堂有效性提问策略】推荐阅读:
课堂中有效提问策略10-06
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11-05
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策略论文07-15
课堂中教师提问有效性的技巧及策略07-08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09-22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08-31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上半年研究总结10-26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11-18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