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精选12篇)
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 篇1
一、数学有效提问的含义
就数学课堂教学来说, 所提问题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主要是受数学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制约, 同时还与教师提问时的措辞和表述有关, 提问前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而所提问题的功能的实现程度则受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堂情境的制约, 一般难以在事前预见.这里讲的问题的功能, 主要指两方面:第一, 所提问题本身的固有功能与提问的目的是否一致.第二, 教师提问时措辞是否明确, 表达是否清楚.
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 得出结论: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置问题, 通过提问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灵,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的智能, 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 促进学生参与, 发展学生认知, 有效组织课堂, 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提问.
二、影响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
数学教育是思维的训练, 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来处理问题是不可或缺的.每个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都会形成一套自己的提问体系, 但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现状并不乐观, 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一) 重量不重质
有的教师不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 反而用课堂提问的数量来衡量课堂里学生活动是否丰富.大数量的无质量的问题导致学生根本无暇思考, 更别说是能消化吸收, 最终导致学生不知所学.
(二) 提问抓不住关键
有的教师习惯性地提一些以“对不对”“是不是”等结束的问题, 对这些肤浅的问题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大声回答.这种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没有丝毫帮助, 反而容易使教师造成错误的判断, 影响学习效果.
(三) 提问对象过于集中
有的教师上课总喜欢提问那些表达能力强或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使得没有被提问到的同学无精打采, 心不在焉, 长期下来就不会去积极思考问题, 甚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 不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
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会表现出不耐烦或者注意其他学生的小动作.这会导致学生草草结束回答, 也有可能导致学生把事先想好的要点给忘了.这种不尊重学生的行为, 会使学生认为教师在内心里对我没有多少期待, 从而大大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 互动效果不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教师没有把问题表述清楚;或者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 超出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或是认识能力;或是教师在提问后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 学生还未来得及思考, 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 再次提问.
三、提高课堂教学中问题有效性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上有效提问是教师的追求, 那应该如何提高职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研究:
(一) 提高所提问题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有用性
1. 所提问题的功能要与目标相一致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功能与提问的目的是否一致, 对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影响重大.教师课堂上的提问, 有时是为了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有时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有时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有时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某些疑难问题而做的思维性铺垫, 等等.针对不同的提问目的, 设计问题时, 必须考虑其功能与目的要保持一致,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在实现提问的功能时达到相应的目的,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师提问时措辞、表达要准确
教师课堂提问时要讲好普通话, 发音要准确, 吐字要清楚, 要让学生听得明白.另外教师提问时要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 不能把生活语言代替数学语言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准确地读出和书写出数学式子, 避免让学生产生歧义和误解.
(二) 提升所提问题固有功能的实现程度
1. 问题难度要循序渐进, 层次梯度要合理分配
职高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程掌握情况参差不齐, 各个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尽相同, 有的班级所提问题的梯度可以大点, 而有的班级所提问题的梯度只能小一点.在设计问题时, 先根据分好的层次分配好各层的大致问题数, 再在各个层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出相应难度的问题.提问时, 较难的问题要向基础好的学生发问, 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
2. 课堂提问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数学知识, 逻辑性较强, 在课堂提问时, 大多数问题, 除了要回忆相关的知识点, 还需要推理和计算, 得花时间.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 要对学生回答问题所需时间作出估计,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 以便准确地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3. 学生回答问题后要恰当评价
完美的回答, 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扬,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从成功走向成功;对于不好的回答, 教师首先要肯定其正确的一面, 然后再指出回答中的不足, 分析造成不足的原因;对于错误的回答, 要引导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帮助学生突破障碍, 逐步向思维目标靠拢.
4. 提问语言要亲切, 面部表情要和蔼
课堂上教师亲切的话语与和蔼的面部表情, 会使学生感到友好, 气氛会变得和谐融洽, 学生听起课来感到轻松、愉快, 也就会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职高的学生, 即将成年, 形成了牢固的自尊,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点滴不是, 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反感, 从而影响听课的效率.
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 篇2
来源:大学生论文网
作者:admin 添加日期:2010年08月28日
点击数:1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思考价值不强的、指向不明确的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就会使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相对差一些,长此以往,一定会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stulunwen.com 提问;有效性;学习兴趣;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实施校本小课题的意义
校本小课题研究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旨在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困惑,并总结经验。因为这种小课题研究具有“小”、“近”、“实”、“真”的特点,所以实施校本小课题研究,对于促进我们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更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以诱发学生探索性的思维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听别人的课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时,却发现我们的有些课堂提问却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其中这样几个问题比较突出:提问过于频繁,思考价值不强;提问过于追求标准答案;不重视学生的提问;提问指向不明确;不讲究提问方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有效性课堂提问的研究,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
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通过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在研究过程中,觉得有这样几种研究策略对课题研究的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问卷调查,准确把握问题重点
在课题研究中,我采取了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的初期,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后,我就针对自己的课堂提问,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首先列出了本节课我提出的所有问题,以便学生回忆。接着问卷中对学生进行了这样一些调查:(1)在本节课中你感兴趣的问题有几个,请标明序号;(2)在本节课中你觉得哪些问题过浅,请标明序号;(3)在本节课中你觉得哪些问题过深,请标明序号;(4)在本节课中是否有没听懂老师问什么的问题,请标明序号;(5)在本节课你是否回答了问题?回答了几次?请标明回答几次;(6)回答问题后老师是否及时给以评价?评价对你是否有帮助?请标明有帮助的评价次数;(7)在本节课中,你觉得哪个问题可以不问?请标明序号。
这份调查问卷暴露了自己当时的课堂提问中存在一些问题:问题设计只顾数量,不求质最;难易不尽得当;有些问题的提出目标指向不明,含混不清等等。既然找到了自己问题的症结,下一阶段的研究就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在后来的研究工作中,我也定期的进行这类的问卷调查,这样不但随时了解了自己一阶段以来研究的实效,而且为下一阶段的研究确定了重点,避免了课题研究的盲目性。理论引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卷调查的结果更加明确了我的研究方向。为深入开展研究,我开始认真学习课堂提问的相关理论,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课堂提问的基本原理,课堂提问的优化原则、方法、设计艺术等。在有效性课堂提问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课堂问题设计。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针对巩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目标,我曾经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根据给出的底和高,你能计算出下列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对照皮亚杰式的提问分析我提出的这个问题,只是让学生套用公式,而不是为学生设立自己学习和发现的环境,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于是我转换了问题设计的角度,把问题设计成:“你能画几个面积为8平方厘米的三角形吗?试试看?”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对这一问题饶有兴趣,教学效果非常好。主题听课,剖析案例推进研究
在运用课堂提问相关理论指导自己设计课堂问题的同时,我也把运用理论分析别人的(名师课例、同事常规课)课堂提问当作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我把这种方法叫做“主题听课”法,这个主题就是我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有效性提问”。听课后再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自我感悟、自我反思。通过在“主题听课”中持之以恒的观察与反思,自己也形成了一些有关提问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 导入环节的提问策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好的导入能够激活相关知识间的链接,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为下一步的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这里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不需学生作深入思考,问题的答案也要简单明了。在课题研究中,我针对几种不同的导人方式,总结出了这样一些提问策略,以达到“问必简洁明了”的目的。
(1)精选指向明确的问题谈话导入
(2)巧设来源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
(3)采用突出主题的问题多媒体导人 引领探究处的提问策略
通过理论学习,我认识到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地领会知识,获得体验与感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开放有度”成为我提问的标准,具体来说有这样一些策略:
(1)设计思考角度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动态性原则要求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动态处理。如果对同一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由于问题设计的角度新颖,方式丰富多彩,学生对问题就会饶有兴趣,就会有好奇心。
(2)设计解答方法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设计的问题解答方法是开放式的,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问题的解答方法的开放,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能回答。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解答方法开放的问题。如有軙样一道怍考题,要求学生唨多种方法比“998/999和997/998的大小”,学生可能想到化同分母比较、化倌分子比较、化小数比躃等不同方法。在解答这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开放的、发散的。也只有发散思维,才能于多种可能中捕捉机会,提高创造成功的概㎇。
(3)设计最终答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
我们一线教师都非常熟悉“一题多解”,“一题多解”的问题答案就是开放的,标准化答案会禁锢人们的思想,导致死记硬背,而开放性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答案,重视的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讲的三点“开放性”,必须在“有度”的原则下开展,否则就可能成为漫无边际、目标不明、甚至正误不分的“开放性”,那样的问题又怎么能成为有效的问题呢? 巩固深化环节的提问策略
在课堂巩固和深化环节,我注意把问题设计在以下几个关键之处,以促进学生的思考:(1)抓住知识的兴趣点提问
(2)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提问
(3)抓住思维的发散点提问
(4)抓住知识的聚合点提问 总结延伸处的提问策略
一节数学课成功与否,课堂总结应该是画龙点睛的一笔。那么,如何运用有效的问题进行课堂总结呢?我认为“全面有序”非常重要。具体提问策略有这样几个:
(1)结合知识目标设计问题,梳理全课知识
(2 1 2 下一页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大学生论文网
喜
本篇文章来源于 大学生论文网(/jy/jyll/15917.html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来源:大学生论文网
作者:admin 添加日期:2010年08月28日
点击数:2 【字体:大 中 小】)针对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问题,发展数学思维
(3)围绕后续学习设计问题,激发求知欲望
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促进了课堂的高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其实就说出了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秘诀。每天的有效提问催生了学生的有效思维,促进了课堂的高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使自己走上了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道路。两年来,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了一些相关论文,其中《反思我的课堂提问》、《有效提问催生高效课堂》等文章发表在省市区级各类报刊上。同时也带动身边的同伴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在2010年上学期,我与我们学校的老师以及松原市四县一区的网络成员还专门围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在真心教育房间进行了两次网络研修。通过这些活动,更多的老师开始关注有效提问策略,并投入到研究有效提问的队伍中。
上一页 1 2
毕业论文搜集整理:大学生论文网
喜欢就分享给大家: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问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现状 有效性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运用的普遍方法,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教师在对问题的提问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教学内容,随之讨论解决方法。可见问题是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切入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教学现状
现如今,课堂提问教学已经成为课堂上运用的普遍教学方法,但许多数学教师对其具体运用方法和基本原则并不明确,使课堂提问始终停留在表面,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过于追求“量”的变化,忽略“质”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不顾课堂的有限时间,不分主次,过多设计提问问题,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种提问教学尽管看起来比较充实,实际只是教师在填补教学空挡,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降低了教学质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挥。
⑴提问内容不符合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前,没有细心钻研课本,设计的提问问题也不能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导致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不能及时理解,反而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而增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的思维不能正常打开,使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现象。
⑵提问问题难度设计不合理。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一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不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不能考虑学生的不同等级,一味追求教学进度,放弃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会使部分学生再提问课堂中不能集中注意力,逐渐出现自暴自弃现象,最终使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在课堂中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进而使思维不在进步。
2.问题出现原因。通过总结教学现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以下文章主要列举了三方面:
⑴教师不能正确理解新型教学理念。新课程教学主要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提供较多的交流讨论平台。因此,许多教师将其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少说,多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理解,要求学生自学并在课堂上独立讲解自己对课本内容的见解。
⑵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提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与学生建立的仅仅局限于师生学习关系,对于学生的衣食住行全然不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漠不关心。可见,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精神不能领悟,在提问过程中也不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不能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对数学内容的深刻理解。
⑶教师忽视对提问问题的挑选设计。一个好的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牢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部分教师对于课堂中的问题并不能进行精心准备,不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引导性、高质量的问题。
3.提出解决对策。在发现提问式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后,一些专家对其出相应解决方案。提问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提问的主人公,需要做一位细心的人,灵活结合生活实际将问题整理,设计高效率的提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锻炼数学思维,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⑴合理安排时间。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合理安排好讲课与提问练习的时间是教师的重要任务。对于课堂的时间,教师在备课期间需要进行安排设计,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每分每秒,在适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带动学生动脑思考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⑵减少提问数量,提高提问质量。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较多的问题,反而增加学生学习压力,不能使学生静心思考问题,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教师首先需分析教学内容,提炼其重点、难点,设计综合性问题,尽可能包含较多的所学知识,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同时使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只有教师提出精炼的问题,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通过上文对小学教学的分析、研究,有效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提问过程中,注重问题的设计,结合学生的喜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其对数学更加喜爱,同时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提高。总之,提问式教学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希望更多的教师可清楚明白这种教学方法,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溪头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游爱霞.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研究,2009(6).
[2]沈宣旺.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J].吉林教育,2008(3-4).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4
一、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提问效率
1. 创设情境, 问在学生的“兴趣点”
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 我创设“摸球”的游戏情境。盒子里放一个红球、一个绿球, 让学生回答问题:能摸到红球吗? (可能) 能摸到绿球吗? (可能) 能摸到白球吗? (不可能) 把“摸球”中的现象分为两类:确定和不确定的。
师 (揭示课题) :今天继续学习不确定现象 (可能性) 。现在, 我们继续玩游戏, 盒子里增加一个红球, 第一组摸到红球算赢, 第二组摸到绿球算赢, 请问一组和二组同意吗? (二组的同学纷纷表示不同意)
生1:不公平。红球多, 绿球少, 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 摸到绿球的可能性小。
生2:摸到红球的概率大, 摸到绿球的概率小。
师:“概率”这个词说得很好!我们今天主要讨论摸球的可能性, 用一个分数表示出可能性的大小, 你能吗? (学生用分数表示了“可能性”)
2. 分析学生, 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教师要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 即在知识的“增长点”处设置悬念, 在学生可能形成的知识生长点处设置问题。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 在课前教师与学生交流后, 板书一个字“角”, 然后问学生:“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要具备什么条件?”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就讲开了。教师接着板书:平角、周角。问:“如果从字面上理解, 你觉得平角和周角应该是什么样的?”先让学生说一说, 再让学生用手中的活动角摆一摆自己认为的平角和周角。接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平角、周角为什么也是角呢?”这一问题抓住了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很快就能够结合角的定义进行分析、解释, 进一步明确了平角、周角的特征。
3. 研究教材, 问在学生的“疑难处”
教学内容中有许多学生容易忽视、极易混淆的知识点, 容易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和运用。在这些学生疑难的“相似处”设问,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 搞清它们的区别。如教学“比的意义”时, 教师设计这样一组题:
第一组男生5人, 女生4人;
水果摊香蕉的价格是5元4千克;
小军买了5本笔记本, 每本4元。
师问:你认为哪题能用“比”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这一组问题的设计同样都包含“5”和“4”这两个数字, 但第3题就不能用比来表示。教师的设计意图, 是让学生明白, 并不是所有的量都可以用比来表示, 只有它们表示相除的关系时才可以。
4. 把握重点, 问在学生“探究问题”
如“圆的认识”一课, 有很多教师总体感觉学生对“圆心”、“半径”及“半径的特点”等的认识不够深刻, 探究的力度没有很好体现, 数学的本质没有真正凸显。为引导学生探究,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先设计一个情境:几个小动物骑车比赛, 车轮有圆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椭圆形的, 让学生说一说哪一种车轮的车参加比赛可能获胜。学生以自己的经验, 马上说出是圆形车轮的车, 但教师并不满足于此, 再次出示圆点不在圆心的几张图片后提问:是不是圆形的车轮就一定能赢?学生一下子就被问住了, 那应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点, 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思考。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给你一个圆片, 你能找到它的圆心吗?”这样的设计极具思考性, 给学生留下的思考空间较大, 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能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不仅仅是手动, 更重要的是心动、脑动。
二、掌握提问技巧, 提高提问质量
1. 巧妙启发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时面对问题无法解答是难免的, 教师的启发十分必要, 方法也很有讲究。然而, 现实教学中, 教师向学生提问, 当学生回答不出来或回答错误时, 有些教师很快就会将注意力转移向另外的学生, 请另外的学生回答, 这是一种不佳的选择。经验告诉我们, 在这种情况下, 先前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会感到困惑, 并从心理上排斥, 不愿意再参加后面的讨论。正确的做法是:启发先前的学生, 让其自己获得正确答案。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 由元认知提示过渡到认知提示。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启发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呢?以前的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提升思维水平。
2. 延长等待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那么课堂将会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会加大, 随意回答的情况会减少, 学生的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 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会明显增强。如在教学“平行线”时,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在创设了“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的情境后, 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对图形分类吗?”在学生分类引出平行线之后, 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在多数学生得出平行线概念之后, 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平行线?”教学中, 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 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 组织相应的活动, 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去充分地探究和交流,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纵深发展及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 适当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追问”一般是通过连续提问, 让学生证明或解释自己的回答, 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在追问中, 许多教师常常只注意学生回答的“对”与“错”, 不注意给学生进一步加工信息的机会, 让学生很少有机会回答“为什么”?“怎么样”?和“根据是什么”?如教学“统计中的中位数”时, 我创设了两个小组口算比赛的情境, 第一组的成绩是91、92、93、94、25;第二组的成绩是80、81、83、84、89。
师 (提问) :怎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
学生1:求总分。
师 (追问) :想知道他们的口算水平, 该怎么办?
生2:求平均数。
(学生求出平均数, 第一组78分, 第二组83.4分)
师追问:这样的平均分对第一组公平吗?
生3:不公平!25分的同学把其他同学的分数拉下来了。
师 (追问) :平均分受到了一个很低分数的影响, 那我们该用一个怎样的数表示第一组的口算水平呢?
生4:92或93, 它们位于90多分的中间。
师:大家提到了中间数, 请问92或93是这组数据的中间数吗?我们要选的这个中间数能代表第一组同学的水平吗?
生5:必须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这组数后, 挑出中间数。
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先提出方案“求总分”, 教师追问后, 学生想到了“平均数”。结果发现平均数受到了偏小数的影响, 对一组同学不公平。教师继续追问:用一个怎样的数更能代表一组的口算水平?学生逐渐地探索到了“中位数”。在教师的追问下, 学生比较、发现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点, 并且懂得了怎样找中位数。
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 篇5
【摘要】Contor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往往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正如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更是任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法。然而,目前的教学提问中在问题设置、提问对象、问题导向上常存在着提问肤浅,形式单调,联系不紧密,要求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提问;问题;有效;注意
为了达到“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最优化”,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教材的处理大部分的教师都能注意到这一点,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正是我们教师应该要引起重视的。对教材的研究,我认为要达到以下三点:
首先要理解教材,弄清哪些问题是本节应该掌握的基础。可以通过“怎样”“如何”来提问;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可以通过“还有什么好的想法”来提问;还有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需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其次就要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前后联系、重点及难点,掌握并且融
会贯通。
最后,适当改变看问题的角度,试想自己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对学生的处理: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性特征,适当,灵活地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地调节问题的范围,使教学问题让学生易于感受,适合学生智力与能力,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方向。此外,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设地设计问题,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启动了思维,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
2、提问过程以学生主体,鼓励其质疑、解疑
作为教师,不能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更要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陈京山《数学教学中提问的误区与对策》
3、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谈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措施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恰当有效的提问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然而,目前的数学提问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设置问题方面,老师只注重问题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复习的问题过于全面,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让人抓不住重点;在提问对象方面也不能很好地做到分门别类的设置,有时对于一些学困生提出的问题过于难,这样既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又会让其失去自信。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只注重问题数量而忽视质量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式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课堂提问设置在课前是为了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设置在课中则是为了达到课堂互动,时刻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但是一些教师在提问时只注重了问题的数量,而忽视了质量。比如,在课前提问的复习阶段,老师切不可以将所有的知识点都拿出来进行提问,应该注重难点和重点的突出总结,这样学生可通过提问这一环节,很好地屡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网络。
2.只注重答案而忽视思考过程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只是注重答案,而不注重其思考过程,有时一道题答对了这道题也就过去了,但很有可能其他学生还没有会;如果学生答错了,老师就会直接公布正确答案,然后进行讲解,并不对错误进行分析,这样就可能导致这位学生下次遇到这个题还是做错。在提问时结果很重要,但知识就是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牢记于心,提问时可以让学生说一下思考过程,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点,还能让其他不会的学生再学习一次。
例如,课本中我们在学习正弦余弦角时,老师提问时大多都是正弦30度是多少,60度是多少等这种角度问题,然后学生说出结果后这道题就过了,这一节是很简单的内容,但也不排除有人不会的可能,因此,在提问时老师要注意引导,正弦是对边比斜边,余弦是邻边比斜边,这样学习一遍,让那些不会的和记得不牢固的学生巩固了一遍。
3.思考时间少且急于让学生回答
在提问时老师还容易犯一种错误,就是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去回答,根本不给思考时间。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活跃课堂,激发思维的火花,如果不给思考时间学生还怎么可能配合,站起来之后不会做、反应慢、被同学笑话,很可能就打消了学习的积极性。所有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的,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时间去思考,做好了这一点才能真正地做到和谐的课堂互动。还有的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忽然提问,让人措手不及,这样也根本起不到教学提问的效果,这个只能检测他有没有在听讲。
二、改善初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措施
1.问题要侧重知识点的深入
温故而知新,所有的知识“网眼”都是相通的,旧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连,不断扩展知识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在提问的过程中不应该单单局限于平行四边形自身的特点,注意知识点的深入,由此提及到其他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异同点,比如,什么是四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同点?四边形都是平行四边形吗?等等。这样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巩固了旧知识。
2.有效提问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提问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好地融入课堂中来,但如果提问环节设置得不当,就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其特征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学生的,对问题所做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由此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老师可以先讲一些有关赵爽弦图的故事,引起学习兴趣,接下来进行勾股定理的学习,能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在引入图形学习之前,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生活中应用此图形的实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还能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有效的提问,新颖的设置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3.学生应积极配合上课环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而课堂提问的融入很好地改善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一种很好的互动模式。但是单单地融入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也达不到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老师设置一些问题和环节时要积极配合,否则很难达到课堂效果。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加、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老师应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例如,在课堂中设置提问时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探讨,活跃课堂气氛,然后在回答时就能更加积极,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配合。
4.设置演示性提问环节
初中生对于学习的认知性已显著增长,可以长时间地集中精力学习,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初中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大多数是直接兴趣,因此,他们对于演示性实验很感兴趣,特别对于课堂中成功而有趣的实验能让他们很自觉地提高注意力,而且初中生也有着强烈的操作欲望,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转嫁到提问环节,在课堂中巧妙地设置演示性的操作提问,例如,画出内错角,画出半径为2.5 cm的圆等,此种提问方式可以让初中生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精力,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课堂提问可以很好地打造一个和谐的互动课堂,合理的问题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习兴趣。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利用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强化专业基本功,在课堂中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激发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扎西东知.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策略[J].考试周刊,2013(11).
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7
一、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的问题
1.提问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
教师需要调整传统的教法方式 (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 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这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然而部分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判断数学教学堂课内学生活动是否丰富的重要依据, 从而忽视了问题的质量。在许多较低质量的提问下, 学生机械地进行回答和应付, 缺乏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这样就使得学生自己不能进行消化吸收, 结果造成学生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
2.提问缺乏艺术, 不会倾听学生的回答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向学生提出问题, 更加重要的是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然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回答时, 教师表现出不耐烦的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很容易会很快地结束回答。这样的教师不懂得注意和倾听学生的回答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鼓舞, 也就是说这样的教师缺乏教学艺术。
3.提问具有针对性, 没有顾及到全体学生
在进行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喜欢提问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那部分学生, 在数学学习中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就使得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出现无精打采的现象, 这样就更加缺乏主动的思考, 更为严重的是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结果就使得这部分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数学课程的学习[2]。
二、教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1.要抓住重要的概念提问
由于数学中重要的概念通常是比较抽象的, 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 通常会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这样就容易产生疑惑,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及时地引导, 一旦教师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 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牢固, 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因此, 教师要对重要的抽象概念进行有效地引导, 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数学重点概念的理解。
2.针对重要的数学方法提问
数学逻辑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是数学方法, 采用正确的数学逻辑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 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方法的教学, 也就是说需要就重要的数学方法向学生提问, 如果出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存在困难时,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要安排好充分的时间来针对这种方法进行提问, 在进行实际提问时, 对学生的定势思维进行纠正, 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法。
3.提问要以鼓励为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 那么学生很难学好数学, 因此, 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提问,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应该以鼓励为原则, 问题难易的控制可以看成是鼓励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外就是要鼓励每个学生都来回答问题, 敢于回答问题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体现, 也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体现。
在回应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以鼓励为原则, 因为学生站出来回答问题已经是一种勇气的表现, 但是如果由于回答不全面或者是错误的而招致老师的批评, 那么学生肯定会逐渐对数学失去兴趣, 渐渐不主动回答问题, 最终肯定是学不好数学的。所以教师要以鼓励的原则来回应学生的回答, 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回答的可取之处为切入点鼓励学生, 进而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回答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照顾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引导每位同学都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之中, 大大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4.具备幽默性
教师通过风趣幽默的方式进行教学,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消除紧张感,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佳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样就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数学教学提问中, 如果教师能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幽默性, 那么学生将会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 积极回答问题, 从而增加提问的有效性。
三、结论
总之,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 没有通用的提问模式, 所以要做到尽善尽美比较困难, 因此, 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提问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 需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对其提问方式进行有效地设计。
参考文献
[1]陆玉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9) :30-32.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 篇8
课堂提问一向被默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因而设计课堂提问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年来,人们从来没有对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发生过任何怀疑、产生过任何动摇。然而,当新课程理念犹如和煦的春风迎面扑来,在对新课程的理念加以认同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对我们心中默认已久的课堂提问进行审视和反思,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氛围,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目前高中数学课堂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不愿意提出问题,或不敢提出问题,从而导致大多数的数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这取决于老师在教学中能否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是否给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及和谐的氛围。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所以,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以保证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都处于最活跃状态。教师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的给予肯定,及时表扬,不合理的或很简单的,不轻易否定,尽可能揣摩学生提出问题的依据、角度和方法,从中挖掘蕴涵的思维新异之处,适时、适度地给予点拨和鼓励,引导学生自悟自明,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兴趣。最终达到“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学生辩论——得出结论”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因而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
二、教师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标
提问作为“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与学生三方面的桥梁,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新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因此,提问的用语必须明确、具体、表达清楚。教师切忌含糊其辞,使学生不知所措,同时还应做到不盲目提问、明知故问。要使提问有价值,教师提问之前首先向自己发问“为什么问”。例如在讲完“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中,老师在总结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意义是什么?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什么?分析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个定理?使用这个定理应注意什么?这些提问旨在检查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这样的提问,具有明确的目的。
三、课堂提问应掌握的难度和控制频度
通常课堂上的提问,往往是一些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和叙述性问题,只要学生回答“对不对”“是不是”或“是什么”,这类问题在课堂上反复出现,对学生思维方面的要求很低,难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必须要求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其次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找到问题真正的切入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提问深度要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
四、课堂提问应巧设梯度和增大跨度
为了提高提问的效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思维规律,采用阶梯式提问的策略,即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紧随学生回答继续发问,形成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如果……就会”“你还有什么想法吗”问题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渐深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思维活动。这种问题链,不仅有梯度,而且有跨度,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增加了知识的跨度。
五、课堂提问要讲究艺术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问作为教学的组成部分,也贵在得法。因此,要使提问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讲究提问的方法和技巧。①要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学习成绩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提问。②选择提问的方式。提问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正问、反问、有直问、有曲问、有悬问等等。③把握好提问的时机。④把握提问的角度。例如,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前,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我愿意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1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你必须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即后一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2倍,有谁愿意?”此问题引起学生极大兴趣。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9
一、课堂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究性的空间
大家都知道, 问题越大, 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 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 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 课堂生成就少.
【案例】《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片段:师:问题1:对于一次函数y=kx+b (k≠0) , 它的图像是什么?我们如何作出它的图像?问题2:对于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 我们能否像一次函数那样进行研究呢?
【分析】教师在《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通过回忆一次函数y=kx+b (k≠0) , 它的图像是什么, 我们如何作出它的图像, 进而产生问题:怎样画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由于学生有了内心的需求, 就会激起探究的欲望, 就会积极地去检索已有知识.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研究, 确定画一次函数图像只需描两个点, 又产生了核心问题: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描几个点呢?又一次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当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描多个点后, 教师又适时提出第三个问题:自变量x如何选值, 选值时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去展开讨论, 归纳结论, 这时又激起了学生的认知矛盾, 怎样去描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经过了一番探究后, 学生惊奇的发现, 原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两支曲线, 这时学生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非常惊喜.通过了这一层的体验, 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也使本节课达到高潮.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 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最好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并能给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心理学研究表明, 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 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 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 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 课堂问题的提出要难易适中, 过难或过易都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指向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设计指向明确的提问.有效课堂的原则是每个学生的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教师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开动脑筋, 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提问活动中.教师课堂提问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回答对象.每个学生的自身能力和个性是不同的, 教师提问时应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经验的教师从来都不只把课堂提问看成单纯地回答问题, 而是将它与发掘学生潜质, 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兴趣很好地结合.做到精心设计, 有备而问, 把每一次的课堂提问变成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和鼓励, 营造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的课堂氛围.
【案例】《反比例函数图像及其性质》的教学片段:回忆画一次函数y=x-2的图像时, 我请了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回答, 这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 属于基础知识.每个学生都应熟练掌握.通过提问这个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 带领学生们回忆知识, 增强他继续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需描多个点后, 教师又适时提出第三个问题:自变量x如何选值, 选值时需要注意什么?我请了成绩中等的他来回答.例如, x的取值不能为0;成绩中等偏上的他回答:x的取值要具有代表性 (正负兼顾) ;大小要适度 (描点时好操作) 等.再提出问题:如何判断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在哪个象限?在常用方法画图的基础上, 班上少部分同学提出:xy=4, 因为40是正数, 所以x、y同号, x、y同为正, 同为负, x、y同为正, 图像的一支在第一象限;x、y同为负, 图像的一支在第三象限.从而推广到对于一般的反比例函数 (k是常数, k≠0) 的图像, 当k>0时, 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当k<0时, 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篇10
小学数学课堂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以为,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求.
一、有效提问要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的情境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与困惑, 引导学生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去质疑、去探索、去求解.创设课堂提问的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切入重点.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探究问题的欲望, 促进思维的发展, 对展开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许多教学实践表明, 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影响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的表达效果.在不利于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境下, 学生的个性难以张扬, 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束缚, 有时仅仅是因为一点点紧张的情绪, 便使课堂提问的效率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种良好氛围, 营造有利的答问情境.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认识负数”时,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教学:“同学们上课之前, 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 大家迅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师说: (1) 1路公交车从正阳桥站上来3位乘客, 学生齐答:下去3位乘客. (2) 这个学期五年级转学进来了15名学生, 学生齐答:转学出去了15名学生. (3) 小明打乒乓球, 赢了三局, 学生齐答:输了三局.师说:上、来、赢都是正数, 用符号表示就是“+”;而下、出、输都是负数, 用符号表示就是“-”.在生活中, 还有许多地方, 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大家能说出来吗?
在课堂活跃气氛下教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 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这里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切入口, 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 并以此为据展开提问, 不仅突出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盎然.
二、有效提问要把握教学重难点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引领学生展开探究, 获取新知的关键点.教师在数学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 能帮助学生迅速扫除学习上的各种障碍.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提问, 对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教五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 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整堂课的教学难点, 而让学生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教具, 使用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 其中内在的知识联系是拼割后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的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来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指导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割成8份、16份, 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适时提出问题: (1) 把这个圆继续平均分割为32份、64份……那么拼出来的图形会是什么样的? (2) 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的哪些部分有关联? (3) 如何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一连串的提问, 使同学们通过知识的连接, 激活了思维的通道, 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与猜想, 知识的正迁移, 使学生迅速地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可见, 在数学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 探寻得到了新的规律, 使之享受到了探索与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思考点
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深化环节,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 循循善诱,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分析、判断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 启迪学生思维, 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设置问题“一个长方体, 假设增高了2厘米, 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也比原来增加了48平方厘米.那么,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过了一会, 反应寥寥.这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相机引导:
(1)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按照常规的方式有几种方法? (生答:两种.V=Sh和V=abh)
(2) 能根据题目已知的条件, 直接计算吗? (不能)
(3) 根据题目的第一个条件, 你有什么想法?再根据题目的第二个条件, 又能看出什么? (生答: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
(4) 表面积为何会增加?从“48平方厘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生答:增加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的面积是48÷4=12 (平方厘米) ]
(5) 根据这个条件, 能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
学生通过上述的分析、判断, 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列出了算式:48÷4=12 (平方厘米) , 12÷2=6 (厘米) , 6×6× (6-2) =144 (立方厘米) .
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由浅及深、从易到难, 层层引导, 步步递进.合理设置坡度, 降低问题难度, 精心设置提问, 导向预设目标.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数学学习的规律.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把学生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要掌握这门艺术, 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 深入钻研, 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开拓的精神,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
摘要:提问是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误区, 影响了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本文试结合有关教学实践, 提出相应的对策.
如何强化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一、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其中,最好的渠道就是备课环节。数学教师如果想要上好一节数学课,就需要做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要想将引导者或者是指导者的角色发挥到极致,提问就是很好的试金石,因此,一节课中,好的提问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强调过程式的情境教学
要想有效的理解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原理,就需要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这些原理的推导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着重教授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不能果断地给出相关的结论,要回答学生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呈现并且说明这个过程的由来,讲解时还要简单通俗且饶有趣味。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同学们猜测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然后再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分别剪下来后再拼接到一起,最后再向同学们展示其证明的过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证明过程最好的方法是采取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证明的过程当中,这样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这些知识,接着更为彻底的掌握这些知识。
三、问题要新颖,要问在有疑之处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当中,任何有价值的问题一经提出,都能够吸引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活动当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不能机械呆板,而需要抓住时机,把握住火候,要在学生有疑的地方设问。这样的提问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们的探究兴趣,这样的问题也才能在学生思维的最佳处得以突破,既能启迪他们的智慧,又能促使提问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先出示与11相乘的算式让同学们去计算,接着,教师再将算式的结果直接写出来,正当同学们都感到惊讶之时,教师再提问:“这些算式都有哪些特点?它们的积与因数有关系吗?”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则能够将课堂的气氛顿时激活,同学们的思维也一下子被激活起来。这也就使得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们也就会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利于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
四、提问突出重难点
数学教学时,单刀直入式直奔重点难点是纲举目张,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相关内容时,就可以这样进行教学:一把香蕉4根,每根香蕉则是这把香蕉的1/4,一共有8个面包,每2个面包是一盒,算1份,分成4份,每份则是这盒面包的1/4,同学们,你们还有用其他的方法来表示吗?这个时候学生们也都踊跃发言:
生1:香蕉的每一份是可以用1/4表示的,但是面包每一份应该用2/8表示。书上是不是写错了。
生2:我觉得面包的每一份应该用1/4表示,这是正确的。
师:你们说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是怎么想的呢?
生1:有4根香蕉,平均分为4份,很自然的每份就是1/4了,把8个面包平均分为4份,每份就应该是2/8。
生2:我觉得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应该是1/4。
师:这两位同学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看个数”,还是看“平均分的份数”。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3:我是这么想的,分数的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把8个面包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分母就应该是4,其中的1份也就应该是这合面包的1/4了。因此,书本上的1/4是对的。
师:对的,我们在研究分数的过程,主要看的是平均分成了几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应该是几分之一。拿面包做比喻,同样是把8个面包看作是一个整体,但平均分的份数是相同的,所以都应该是1/4。其实1/4和2/8是大小相等的,但是意义则是不同的。
生1:这时候我明白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的提问既需要讲究科学性,又需要讲究艺术性。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同学们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激活他们的思维,一个好的提问还能够引领学生在数学的王国里遨游。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提问,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精心的设计,要时刻做个有心人,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们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来精心的设计好每一个问题,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以及疑难处。这样,才能将提问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也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每一根神经,引导他们有效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从而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志军.发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的探讨.课程·教材·教法.2004(1)
[2]雷新河.创设生活意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J].教育教学论坛.2013.(28)
[3]徐君平.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中).2011年05期
[4]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分析 篇12
1.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内涵及意义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较多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连续提问, 将所有问题一次性提出,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二是教师设置的问题针对性太强, 问题的涵盖面过小, 造成许多学生不能加入课堂讨论; 三是教师缺乏提问的技巧, 问题较为生硬, 没有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 容易造成学生的定式思维. 这些问题都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初中数学教师应深入思考, 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今, 新课改正在进行, 针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中之一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设想. 初中数学教师想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效的问题就首先要明白什么叫“有效提问” . 有效提问主要是指“那些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提问” .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清晰明确, 让学生清楚理解问题的内容. 而且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能够明确了解应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解答;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三是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要及时反馈, 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解答, 并且要对问题进行深入加工,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从课堂的具体情况出发, 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 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具备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2.1 面向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每一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他们自身素质发展的情况也不同, 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所以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 充分了解到学生实际的学习水平及能力, 从而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 制造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回答的机会.
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回答. 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受到了老师关注. 训练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从而创造出活泼的氛围, 促进每名学生更多的主观思维活动. 选择适当的问题,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促进学生思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要及时反馈教学情况, 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 活跃课堂气氛,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2 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客观的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要给出一个明确的、有效的评价, 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 当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是值得肯定的, 然后可以问其他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 教师必须肯定正确的部分, 然后询问其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 当学生回答错了, 教师可以使用间接的语言去转向或重新提问.
2.3 加强有效性问题设置
课堂提问的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问应针对教学难点, 不能过于简单, 更不能只是机械式的操练, 这会使学生失去对问题的兴趣, 进而导致教学活动的展开受限; 二是问题的设置要有坡度, 要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课堂的提问要做到循序渐进;三是问题的设置应兼具趣味性和启发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 当然, 不仅问题的设置要有趣味性, 问题的表述也要有趣味性,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特别是初中数学教学经常涉及一些公式定理的运用, 趣味、开放的问题设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在实际问题的回答中理解公式定理的意义.
2.4 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一些教师提出问题后立刻要学生回答. 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适当的停顿, 学生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那么如何保证教学效果呢? 一般来说, 教师在提问后应该给学生一些时间进行思考或交流, 时间的长短与教师提问的类型和难度相关联. 这也就是说, 教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应采取不同的等候策略.例如, “平方差公式如何表述? ” 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的记忆, 停顿时间可以短些; 再例如, “如何判断一条直线是否是圆的切线? 有几种方法? ” 这样的问题很明显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而提出的, 对数学思维的要求较高, 停顿时间可稍长. 另外, 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敏捷程度而变化. 本人认为, 至少要给相当于中等水平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才能保证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教师合理利用之后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 关于初中数学提问有效性的探索任重道远,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有充分认识, 不断思考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带领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数学天地.
摘要:近些年来, 我国逐渐提高对数学教育的重视, 数学现已成为了我国新课标的必修课之一.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不断改变以及进步, 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社会人才.而数学教育在现代教育理论与体制下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教师们也在不断寻找改进的方式, 能够有效提高数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一项教学活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式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内涵入手, 探究数学教学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11-18
浅谈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10-04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10-29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09-22
追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5-08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06-20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把握07-13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结论05-28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讨09-20
有效的课堂提问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