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2024-10-01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精选12篇)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1

在数学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提问,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的疑惑,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课堂提问也是师生有效沟通,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让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生动起来。

一、激趣法提问,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很枯燥,缺乏趣味性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设生动愉悦的情境,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体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我先借助学生最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来提出“乌鸦为什么会喝到水?”、“水有没有变多了?”、“水位为什么慢慢升高了?”等问题。这时我就抓住“瓶里的空间是一定的,瓶里的水所占的空间也是一定的,由于投进去的小石头占了一定的空间,所以水面就升高了”来说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体积”,帮助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然后在课堂上做实验进行验证,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状态探求新知,把乏味的数学课变成趣味无穷的数学课。

二、情境法提问,激发好奇心理

学生具有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激疑法,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说出心中的疑虑,有了疑问,也就会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这个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课堂气氛也就被调动起来了,老师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小芳和小林三个小朋友去图书馆看书,小明两天去一次,小芳三天去一次,小林四天去一次,4月3日他们三人碰到过一次,至少经过多少时间他们三人又能在图书馆碰面?”学生看到题目就会说出各种不同的答案。这时我就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的方法,引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联想法提问,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原型和依据。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活并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联想与之相关的新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引导学生联想探索圆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十六份,切开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启发学生联想: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切开后拼成的几何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圆柱体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合理性,并不断丰富对有关图形转化方法的感受。

四、迁移法提问,提高学生技能

数学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例如: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首先我让学生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几个整十数连加(40+40, 30+30+30, 40+40+40+40),提问:“你会算吗?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复习了几个几是多少、几个十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同时还让学生复习了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为后面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教学搭建了“脚手架”。这样,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能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对象上。

五、演示法提问,增强动手能力

演示法就是借助实物,教具,多媒体等,对某个知识点所要揭示的规律进行演示,再让学生根据演示的情境提出问题。但是演示应掌握一个度,切不可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先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容器各一个,并提问:“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呢?”经过学生猜测之后,我用圆锥容器装满大米提问:“需要几次可以倒满这个圆柱容器呢?”学生一边看我演示一边数。根据3次正好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演示法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把教学内容生动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可以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得出结论。

六、谈话法提问,增强表达能力

在课堂提问上运用谈话的方法提问,促使学生大胆思维,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能使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然而运用这种方法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谈话中心,谈话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度,富有启发性,给学生以积极思考的余地,讲究追索答案的方法,技巧;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解答线索,教给学生思考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扩大学生课堂发言的面。如在教学《面积意义和面积单位》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的学习很有方法,不但会判断,而且会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与以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今后使用时要特别区别清楚。你们还有问题吗?”这种类似于聊天的提问,能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多方面,多层次的了解,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打破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数学课堂提问的优劣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强弱。教师应根据多方面, 多层次的了解, 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打破沉闷枯燥的数学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收到最理想的效果。教师可采用激趣法、情境法、联想法、迁移法、演示法、谈话法等提问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提问方法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2

论初中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桥梁,是课堂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要想教学有效,教师就要把有效提问作为重点,在课堂上合理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增添课堂教学的色彩,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作 者:王柱根 作者单位: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湖南长沙,410005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历史 有效提问 策略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3

【关键词】课堂提问 ; 积极主动性 ;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42-01

有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而且新型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需要有动态的信息交流,而这种交流就需要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来解决。所以,教师能否有效的提问,是师生间能否成功互动的关键。然而,课堂提问的方式参差不齐,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什么是有效提问呢?有效提问是指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问。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优化教学结构,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这样的提问才是有效,那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有效的提问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有效提问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包含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教师切忌随着教学进程而随性提问,将课堂当作是过场,应当注意该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清楚问题的指向,明确问题是否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进入学习生活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达到提问目的。最好在备课时就准备好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便于随机应变,精心的设计提问才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二、铺垫性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课堂气氛从始至终严肃、紧张,学生即使内心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很难举手发言;与之类似,如果教师开头就引问难度系数大的问题,会无形中增加学生对于本内容的距离感,认为它高深莫测。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可以进行铺垫性的提问。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比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什么叫做平行线呢?”当这个简单的定义问题被回答之后,可以进而提出问题:“那么两条平行的直线,同位角是否相等呢?”这样提问,就为平行线性质的讲授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平行线性质积极思考,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很容易被突破。

三、提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并体现尊重

作为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体现在课堂提问中便应该做到:不能只提问班里的优秀学生,而忽略大部分的普通学生,比如性格内向的和成绩落后的;学生回答正确了,适当的肯定便可,学生回答错了,不可指责与嘲笑,应该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无论怎样的答案,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有效教学的课堂能使每个学生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以人为本的教师懂得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甚至能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应具备包容意见的雅量,使学生敢于和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只有创设出一个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才能使师生间情感交流畅通,才能消除学生的诸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多进行场景式的趣味提问

数学包含大量的公式和概念,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听来也索然寡味。相反,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趣味性问题,创造出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教师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心理着眼,对习题的形式和内容作适当的修正,在提问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能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解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例如在讲解价钱问题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实际情景,装扮为商店售货员,学生则装扮成顾客进行买卖交谈。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从而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看似简单的事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五、掌握课堂提问的言语技巧

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则是言语交流,语言又与思维的关系极为密切,其中教师提问的言语是传达信息、刺激学生思想的主要工具,因此教师应当十分重视课堂提问的言语技巧,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最终目标。

首先,教师提问的语言要具有一定的形象性、情感性和节奏性。如果教师以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进行引问,往往容易被学生所忽略或者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但是,如果教师以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引问的话,可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景,使得他必须集中精神来进行思考,并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问题。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

其次,把握提问的顺序才能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教师在提问时间上应适应学生心里的接纳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过早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结构上的混乱,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失去提问的真实意义。而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有坡度,这样学生才可以顺着教师的思路,逐步推进,逐个击破重点、难点。

最后,最好在恰当的时机地进行有效追问。教师应当掌握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在提问中体现追问和启发的精神。追问是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提问组成的提问组,它们常常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此及彼的连贯性问题组成的。追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更清晰,使学生的回答更规范、更详细。

六、结论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需要教师研究和掌握的艺术,绝非小事一桩。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问的环节,加深对班级每位学生的认识,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大胆发言的勇气。只有精心准备的课堂提问,才能对全面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參考文献

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再议 篇4

一、要求明确, 让学生有言可答

教师提问的语言必须明确, 发问时一般只需说一遍, 以避免学生养成不注意老师发问的习惯, 提问的对象也要明确, 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还是个别回答;所提问题的答案要明确, 使学生能正确对答;所提问题的含义要明确, 让学生能迅速判断且有言可答.相反, 如果教师的提问语言口罗嗦, 题目含义不清模棱两可, 学生将会感到无所适从或所答非所问.例如, 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教师问:“请同学们利用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探究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在这些位置情况下, 有何数量关系?”这样既渗透了类比学习的方法, 又要求明确, 而且还揭示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内在联系, 学生的回答也会很从容, 并且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重构和建立学习自信是极为有利的.

二、有备而问, 让学生问有所得

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应在备课时通盘考虑精心设计, 提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预计会达到什么效果, 从而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真正做到有备而问, 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由此教师在备课时, 应该考虑下列因素: (1) 刺激因素:包括提问的时机、频率和方式, 是向全班提问还是个别提问, 是简单提问还是综合提问等; (2) 反应因素:即学生可能出现的表现和各种回答; (3) 其他因素:包括表扬、批评等.对不同学生的回答, 要采用不同的态度来评价, 或扬或抑, 以促进学生们的学习, 要使他们学过后感到, “我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的那种看法不正确”“老师反驳了我一个又一个看法, 就好象他知道我要说什么似的”或者“老师表达了我心灵深处的想法”.这样的教师提问就和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有效地碰撞, 真正使所有学生问有所得, 这也应该是教师提问不断追求的境界.

三、审时度势, 让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就要在启发上下功夫, 就要求教师善于审时度势, 抓住契机, 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时”, 教师用巧妙地提问, 给学生指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惊和疑开始.”教师的问要创设那种使学生感到“惊奇的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审问之, 慎思之”, “问”正是为了“思”, 如果教师的问不能引起学生的“思”, 那就等于白问或者不如不问, 因此教师的问不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 而应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的提问, 要按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 采取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提问, 让学生积极思考.特别是初中学生, 他们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还较低, 就更需要教师采用逐步启发式的提问.教师在实施提问时, 要善于用语言、手势、表情、演示和实验操作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景, 力求灵活多样.

四、出其不意, 让学生从中受益

有些问题本来难度不大, 可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或没有思考过, 一旦突然出现, 就会感到措手不及.然而, 一旦搞懂后, 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初中几何推理论证入门教学时, 可让学生判断如下一组问题: (1) 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短. (2) 判断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通过测量、分析、讨论, 让学生感受到所谓“眼见为实”不一定为实的事实, 从而认识到几何推理论证的必要性.

五、角色互换, 让学生成为主角

课堂提问就像玩投球游戏, 不能只让教师投球, 学生只接球,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投球.倾听学生的发言, 特别是学生的发问, 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 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 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 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 如果教师也能准确接住的话, 学生后来就会奋力投出更好的球来, 这样投球般的快感, 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根本.让学生主动地发问, 可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成长, 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迫使“上当”, 让学生增长才智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5

导读: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分析。指导学生学会提问。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数学,学生,提问能力,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地影响,长久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讲,加之“尊师重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学生的服从意识观念较强,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课堂上表现较拘谨、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完全没有时间去自主地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提问。初中数学课程摘要的应变技能,思维方面具有机械性,往往无意或者不善提出新问题。

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思维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其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别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自古以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方法,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例如,在教学“变量与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其中一边长为10,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启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思索和热烈讨论后提出:“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其中一边长为X,S如何表示?”等等,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给所有想表达的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高中英语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6

【关键词】课堂提问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02-01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现象,除了与学生的素质及问题难度有关,还与教师的提问艺术与技巧有关。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开展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思考、并获取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有效平台。教师如何才能创造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问答,这是很值得探讨的技巧问题。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种提问行为。

一、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并与实际相结合

课堂提问的主体对象是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除了要根据课本知识要求外,更应注重学生的基础和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让所有学生都有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

二、提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过程中,有的问题的答案明了,无需学生去发挥。有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可自由发挥,各抒已见。从效果来看,答案明了的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因为这些问题偏向于明知故问,问与不问都无所谓, 学生作答时会觉得没有意思,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没有限定的答案,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大胆的,不同的回答。这类问题将使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将变得越来越敏捷。一节优质课要求我们选择正确的提问形式和提问内容,兼顾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如果只是单一的, 机械性的“yes/no”,或者学生只需照搬课本回答,那课堂气氛将会十分沉闷,没有趣味。如果掌握了提问技巧,并灵活地设计了提问,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也将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提问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过渡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何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我觉得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导入是课堂的暖场部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导入问题。 在准确把握课文文本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理解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设计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分析和综合相结合,部分和整体相结合,由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同时,经历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察言观色,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对象。在提问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四、提问后给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

新教材的内容很接近生活,很多句型在生活中是经常可以用到的。这部分问题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文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否吸引学生对教学成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时候,许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愿意举手发言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提问,使一些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充满生气。 有时,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够全面完整,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对表现突出者还要多加鼓励。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要及时引导,适当暗示。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适时说出Very good! Well done! Try again! Think for a moment! You are half way there.等鼓励性言辞。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7

一、从学生心理出发, 注重需求性

新课程实施中, 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数学教学应建立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数学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需求。

例如,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 教师出示世博会的10张连号券, 提问:拿两张连号的券, 你想拿哪两张?学生回答后,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呢?并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寻求答案。这时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呢?”成为学生愿意“跳一跳, 尝一尝”的问题。正是教师找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才会兴致勃勃地去尝试、去操作、去猜想、去验证。

二、从教学内容出发, 注重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的提问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1) 提问过“小”的现象。有些教师不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会把一个问题细分成几个小问题, 学生不用多动脑筋就能解答。 (2) 提问过“多”的现象。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提出大量问题, 学生看似热热闹闹地参与在活动中, 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活跃。 (3) 提问过于“简单”的现象。过于简单的问题, 学生只需回答“对”还是“不对”, “好”还是“不好”就可以了。 (4) 提问过“难”的现象。问题过难、过于复杂, 学生就会无处下手, 心灰意冷。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所以提问是否有质量, 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我们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 提出有效问题。

例如特级教师周卫东教学的《二进制》。

师:周老师常跟我班上的孩子讲, 咱们学数学有一种高的境界, 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你能不能就利用这个特殊的计数器, 创造出一个2呢?

学生小组合作, 集体交流。

生:我觉得这个计数器就是个二进制的计数器, 满二进一, 这个“二”就相等于十进制里的“十”。

……

师:十进制中, 它可以直接写2, 那二进制中这个2怎么写呢?

学生创造的火花时时迸发, 学生充分地体验到了二进制这一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这就是教师认真研读教材, 有效地设问的结果。

三、从提升思维出发, 注重挑战性

学生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全方位的挑战。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

师:4个小朋友有多少只漂亮的小眼睛? (2+2+2+2=8)

师:我们班40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呢?有没有勇气把它写出来? (学生都“奋笔疾书”)

师:怎么还没写完, 老师用几秒钟就写完了。

师:老师是怎么写的? (用乘法)

师:想不想学?

教师几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征服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当他们写得有些手酸的时候, 心中自然会产生疑问, 产生一种“有没有简便写法”的欲望, 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下面的学习活动中去。

四、从学习方式出发, 注重探究性

教师应在教学中要提出探究性的问题, 明确探究的目标, 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给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例如特级教师蔡宏圣教学的《混合运算》。

教师出示3组题目:

第一组:12+3-5=

12-3+5=

第二组:4×9÷6=

第三组:7×3+1=

1+7×3=

通过第一、二组复习学过的运算顺序。

师:第三组的1+7×3先算什么?

生1:先算前面的 (加在前先算加, 乘在前先算乘) 。

生2:先算1+7=8, 再算8×3=24。

生3:应先算7×3。

师:这一组题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 乘加混合, 是先乘、先加还是先算前面的算式?下面我们就从一个游戏开始研究这个问题。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教师的提问, 不是为了告诉学生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而是通过具有探究性的提问“第三组的1+7×3先算什么?”, 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进而激励着他们通过探索、研究、思考等过程找到问题的结论。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8

一、把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加工成“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基于问题学习的核心, 所有学习活动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提问, 学会思考问题.”那么, 数学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设置的数学知识这条主线, 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特点以及在知识系统框架中的地位和学生的数学现实、认知特点为依据, 对教材内容合理地进行二度开发, 通过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 引导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中, 我们必须寻求数学知识的现实背景, 把数学知识还原到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去,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从现实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 让8名同学上台模拟买铅笔的生活场景, 选取的8名同学有不同特征, 性别上有男有女, 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角度思考, 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 学生兴趣盎然, 毫无倦意, 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

2. 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推理”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是数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依据它们本身之间的逻辑关系组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基础上提出自己还想学习的知识和解决的问题.如学习了关于“9”的减法后, 教师提问:“你们还想学习什么?”在此基础上通过“推理”提出自己想学习的问题.

3. 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问题.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观念从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数学教学中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教学中, 我们可以抓住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不一致”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 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时, 一位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能被2, 5整除的有哪些特征?请举例.……教师接着问:“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迁移”很快说出“个位上是3, 6, 9的数, 都能被3整除”.教师紧接着问:“13, 16, 19能被3整除吗?”使学生在矛盾中形成“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呢?”的问题, 产生急于探究的心向.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相信学生能探究.

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在日常生活中, 在以往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对很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 即使他们没有接触过, 没有现成的经验, 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 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 依靠自己的认识, 通过探究活动,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因此, 要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 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种种反映, 捕捉点滴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2.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 绝不能流于形式

只有在充足的时空保证下, 才能有更多的成功探索, 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使学生的学习实现由传统的盲从学习到现代的“有独到见解的学习”的跨越.

3. 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能减少思维的惰性, 能令学生思维活跃, 思路开阔, 形成思维的碰撞, 进而互相启发, 互相激励, 共同完善.从而, 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

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顺利地内化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有用的数学, 就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的办法;同时学生将问题解决, 只能说明已经理解, 但要真正掌握, 成为自己的本领, 还必须将所解决的问题内化.由此可见, 学生内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后, 学生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后, 我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 利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框架, 并说说:你选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你选用的12根小棒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选?又如, 学习“轻重”后, 让学生去比较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轻重, 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这些教学设计, 都是对知识的内化,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 内化真知, 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浅谈数学课堂上的有效互动 篇9

一、为学生发展而设计教学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 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那么一堂数学课后, 学生学会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 还有哪些疑问, 这主要是靠数学老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学生学习的学案。学案能否恰当将三维目标在各知识点中有机渗透, 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来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学生, 我会遇到什么问题, 在设计教学的流程时, 应把如何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作为重点。学案设计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教师课前对教什么要进行精心预设。通过提供优质素材, 还原知识的生成过程,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过渡, 巧妙地提出问题。要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激励诱导学生, 尔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 去探寻“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通过这样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 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生的过程展现出来。注重学生自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同时, 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素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相应有弹性的、有层次的、具有开放性的练习,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着力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数学的思维活动之中。学案的设计主线是提出问题、提供课题、引导启发、当堂反馈。学生自主学习, 共同参与, 教师指导答疑。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互学。坚持深入挖掘学习内容的思维内涵, 并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呈现出来。能让学生因“心动”而“行动”,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感觉。

二、开放的课堂, 让师生有效互动

好奇、好动、好玩乃孩子们的天性。如何解放孩子的思维, 让孩子们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动起来。这就是要开放课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 要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乐于学习, 让学生会学习。我根据班级学情, 有计划地逐步放手, 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我经常提供机会让学生动嘴、动手、动脑, 把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有机会思考问题。学生能思考的问题, 我从不暗示, 学生能解决的问题, 我从不插手包办。课堂上通过利用数学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 利用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作为我的教学过程重要组成部分。让同学们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让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一种互动、互助过程。在组织讨论时, 我经常采用激励性和追问性的语言来激发学生, 让同学们充满自信, 敢于表达、乐于表达。

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上时刻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课堂上我也经常鼓励全体同学敢于大胆地表达个人见解。使好、中、下三类学生都能从中受益。作为初中生, 特别关心自己的形象, 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被人尊重的欲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强烈, 自我表现的愿望十分迫切, 愿意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希望获得成功。我在课堂上常把简单容易的问题让给中、下生, 如八年级数学《旋转》这节内容,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旋转中心, 在旋转过程中保持不动及图形旋转由旋转中心旋转角度和旋转方向所决定的,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旋转现象吗? (2) 你们刚才举出的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 你能结合例子说明什么是旋转吗?什么是旋转中心? (4) 图形的旋转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我只是让这些问题作为“引子”, 然后把它交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 去回忆、思考, 去分组讨论、展示, 当小组成员意见一致后, 由各组中心发言人展示本组结果, 并且 (1) (2) 两个问题都是由中、下生去解答, 其它小组同学也可发表或补充讨论意见, 我只是作适当的引导评定。整堂课学生学得生动, 学得主动, 学生学习热情高。通过这样的讨论展示, 交流活动, 同学们取长补短。他们尽情地表现了自我, 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更加了解了自己, 欣赏自己, 相信自己了。在课堂上经常性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讨论甚至争论。经过对与错的碰撞, 然后再总结概括,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同样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慢慢学会有根据地思考、有条理地表达, 掌握数学思维的策略。

三、开展反思与评价

⒈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是人们以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和结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 数学学习的反思即对数学学习的反思性活动。一堂数学课即将结束, 我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活动, 反思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和思考症结。反思错题出错的原因, 哪些地方走了弯路。今后怎样克服?对有疑问的问题, 知道解决方法后, 反思是哪个环节造成思维受阻?反思解决的方法中使用了什么思考方法, 运用了哪些知识点, 运用了哪些自己还没想到的知识和技巧。这样学生在反思中慢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在反思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体验学习的乐趣, 交流学习的快慰。

⒉师生共同评价

课堂上我经常引导学生小组自评, 引导学生把小组合作的成功经验具体地表述出来, 共同交流。同时, 还让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与相关的原因, 鼓励同学们正视本组在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导致问题的可能原因。作为老师的我只提出改进建议, 我根据小组的总成绩进行评价, 特别是对一些学生的个人合作学习的独创性、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作出评价。并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班里的部分中、下生, 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评价, 让他们能感受教师的赞许和欣赏。

⒊教师的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一堂数学课后我经常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仔细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得失, 反思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差距, 可以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去进行下一个教学设计。

中职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探究学习 篇10

在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文化基础课程和部分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将中职数学学习内容划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建议用128课时学完,即为一学年时间;职业模块是适应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建议用32—38课时学完;拓展模块是满足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原本这是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需要而做出的改变,并没有要改变数学学习在中职三年学习中的基础性地位的意思,只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但是由于受到专业课教学的冲击,尤其是目前大力倡导的“二加一模式”———学生第三年全年到企业参加实习,迫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很多学校只在第一年开设数学课程,有的虽然是开设两年或三年,但周课时很少,学生比较轻视数学学习。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职一、职二数学周课时为3节,职三每周开设2节,教学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由于本校专业以文科类为主,学生的入学成绩中数学成绩较其他科目差,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他们认为数学知识对日后工作的作用不大,因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动力,部分学生甚至持放弃的态度,这给日常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中忽视能力形成和学习策略的指导。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有意识地降低知识的难度,随意删减教学内容,对全体学生做统一简单的要求,忽视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对想要读高职的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了不良影响。

要改变中职数学教学的现况,只有从课堂教学入手,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改变单一的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美国学者卡罗尔提出:“如果提供足够的时间(或是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学习材料和教学环境,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可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这就是说在学生身上蕴藏着学习发展潜能,教育的过程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从而掌握相关知识的内化过程。采用探究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主形成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数学课堂焕发活力。

二、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有效策略

1. 巧设职业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在正确认识学生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设置恰当的诱导性问题情境,将学习内容置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结合中职生的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唤起积极心理效应。

中职学生在踏入校园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老师给他们介绍所学专业的特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群体介绍,等等。在三年的职中学习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会关注与职业相关的话题,利用这一特点设置与他们职业相关的数学学习情境和数学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

2. 组建合作小组,为探究添动力。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中职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果单纯地采用独立学习方式,必定会给探究学习带来障碍,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组建数学学习小组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对思维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小组共同探究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开展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在讨论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

在探究学习中常会出现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场面,要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投入到了探究学习中,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教师采用各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习情况进行及时了解。笔者一般采用小组展示、个别提问、小组辩论等形式对探究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通过课堂测验检测学习效果。在对小组评价时,关注小组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投入程度;评价学生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情感与态度。同时还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对凡是能积极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小组予以加分,组员解答问题正确再另外加分,在单元测验中小组平均分排名前五的加分,一个月汇总一次,并奖励前五名的小组,下个月全部清零重新开始记分。总之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时间内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时刻关注自己及同组成员的学习效果,在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下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获得成功体验。

三、中职数学探究学习的成效与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在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组织探究学习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数学课上真正动了起来,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气氛有了很大的改变,师生在探究学习中共同成长。

1.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无论是独立思考还是小组共同探究,同学们都能认真地投入,积极地参与。问题一出,立即拿出笔不停地在本子上比划;小组成员讨论时而点头时而大声争论;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板演;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这些都让我感到高兴。学生质疑表明他们在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敢于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这在以往的数学课上是很难见到的。

2. 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成长。

在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问题的呈现遵循阶梯性,注重启发性。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不同形式的探究学习中,在分析、讨论、辨析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实事求是、认真细致、不怕困难、与人合作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在中职数学课堂上开展有效的探究学习,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状态,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这有助于中职生的成长,对其专业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当然,在探究学习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恰恰相反,在探究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组织等作用显得更重要。教师应认真分析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思考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找到解决办法;尤其要关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找到帮助他们进步的有效途径;还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合理处理教材,为其专业学习服务,这些都有待在后续工作中认真学习探讨。

参考文献

[1]雷玲.中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韦秋兰.浅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4) .

[3]张志芳.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22) .

[4]张海波.浅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J].山西科技, 2011 (01) .

[5]苏玉红.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J].教育革新, 2009 (10) .

生物课堂上有效提问的技巧略谈 篇11

【关键词】生物课堂;有效提问;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的本质就是由不同的问题所组合而成的活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问题都包含一个或者几个知识点,而提问行为则成为了分析、解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提问环节才成为了一堂课的核心环节,成为了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提问看似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教学手段,但实际上,在提问的过程中却处处蕴含着技巧和策略。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必须要掌握有效提问的技巧,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提问,这样才能发挥提问环节应有的功效,借助提问的功能推进整个生物教学活动的质量提升。

一、提问目标要明确

前面我们已经阐述了提问的本质是分析、解剖、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手段,课堂上每一次的提问都是为了掌握某些知识而服务的。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却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原则,提问常常缺乏目的性,课堂上的提問显得杂乱无章,很多提问既浪费时间又缺乏价值,这样的提问必然会影响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秉持着目标明确的原则,将所要讲解的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知识网络,在网络的结合点进行提问,使得问题能够尽量辐射较多的知识点,这种目标明确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问题设计要层次分明

提问的整个环节其实是通过学生的头脑思考分析,以实现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过程,因此,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既然如此,提问就应当符合思维的规律,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这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得学生步步深入,通过对问题的层层深入的分析,最终实现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例如,在讲到“内环境”的概念时,笔者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采用了从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的方式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血液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负责运输哪些物质?人体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得哪些物质来维持细胞的正常活动?为了运输物质和氧气,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和一条毛细血管相通吗?还是它有更为科学高效的运输方式?就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逐渐把学生引入了本节课的核心难点知识。

三、提问要讲求趣味性

提问环节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途径,很多时候,课堂上的提问还承担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提问环节中,可以有意识地增加提问的趣味性,以有趣的提问内容或者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述来呈现问题,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行为。例如,笔者在讲到“染色体变异”这部分的内容时,就给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水果是不是都是有籽儿的呢?”问题提出以后,学生想来想去,好像没有哪种水果是没有籽儿的,苹果、梨子、葡萄、西瓜等等,都是有籽儿的,而且再仔细思考一下,没有籽儿就没办法繁殖,于是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认可“水果都有籽儿”这样一个观念。这时候,笔者说道:“你们有没有谁在吃香蕉的时候牙齿被香蕉籽儿崩掉吗?”听到教师这么一问,学生立刻哈哈大笑起来,这时候,学生才想起来,香蕉似乎是没有籽儿的,但很快就有学生反应过来问道:“如果香蕉没有籽儿的话,香蕉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就这样,通过有趣的提问,不但活跃了整个课堂气氛,同时,学生的思维也渐渐被引到了本节要学习的知识点上,从而顺利开启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提问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

很久以前,就有人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成为生物科学世纪,而如今,生物科学知识的确越来越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生物科学的这一发展使得我们在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时候,拥有越来越多可以为生物学习服务的生活经验素材。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将生活经验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一旦以生活化的生物知识背景,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也能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生物学科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细胞中的无机物”时,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难,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的相对也比较紧密,因此,笔者在设计本节提问环节的时候,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作为提问内容,包括:给学生展示运动员饮料中的化学成分表,让学生思考水和无机盐的作用有哪些?将一些小麦的种子进行焚烧,最终会产生一些白色的灰烬,思考一下,这些灰烬是什么物质?为什么缺铁会导致贫血?为什么比起青年人,上了年纪的人更容易发生骨折?为什么大量运动以后需要补充适当的盐水?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围绕着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而设计的问题,并且几乎每个问题都是一些生活中常见事例而引发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问题都是熟悉而又陌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上往往拥有很强的动力。

提问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技能,不仅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最能检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学技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提问技能的恰当运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提问为整个生物课堂教学增质增色,更好地实现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文美容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1期

[2]徐丽娜.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其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 篇12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数学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 而不是单向的过程, 因此, 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关心, 主动交流, 才能不断拉近师生距离, 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从而使自主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首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主动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之后, 成就感和信心不断增加, 增强探寻知识的积极性。然后, 要建立一个明确的奖罚制度, 教学过程中, 做到奖罚分明, 从而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最后, 要注重学生对数学的了解, 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 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散思维, 敢于创新,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给学生留有自主的时间去思考, 在自发性的学习中发散思维, 享受学习中的快乐。因此, 在一节课或者一项新的学习内容的引入时,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课堂引入作为一节课的开始, 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合理有趣的课堂引入, 能够将学生从课间放松的状态迅速调整到听课的最佳状态, 是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因此, 做好数学课堂的课堂引入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勾股定理》一课的学习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鼓励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问题情境: 在很久以前, 一个小贩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 但是当他走到城门口准备进去时发现, 他的竹竿太长了, 无论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 都不能进去, 小贩为了赶时间, 就将竹竿截断带进了城, 但是他的竹竿变短之后就失去了意义, 同学们, 如果你们刚好和这个小贩一起进城, 那么能不能帮助小贩将竹竿完整的快速带进去呢。假设城门内高3米, 内宽1 米, 竹竿长3. 1 米, 那么怎么将竹竿带进去呢。此时就会有学生提出将竹竿斜着带进去, 再加以引导,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可以斜着带进去呢? 这样, 思维敏捷的学生就会想到勾股定理。这样就引导学生自主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 从而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三、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制定符合学生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 根据学生本身存在的差异将学习目标分层设置, 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 在自主学习中增加对学习的认同感, 从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实现其全面发展。例如,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这一课时, 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 将自主预习目标进行划分, 然后要求所有的学生先将一元一次方程的重要知识点复习一下, 然后再预习二元一次方程的内容, 并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异同, 完成这一目标之后, 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再根据所预习的内容不断深入, 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同学都融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四、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当中, 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催化剂, 课堂评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课堂评价可以分为两部分, 即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 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 可以作为主角来讨论自己的优缺点, 从而培养起敏锐的思维, 教师在评价时要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的情况, 善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 促进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引导, 对与学生的疑惑或者不了解的地方多多进行指导, 并提出有引导性的问题, 帮助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多学内容, 从而有意识地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逻辑性, 提高自主学习效果。例如, 在学习一次函数时, 可以通过一次函数的研究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画一次函数图像有几个步骤?一次函数图像在研究函数性质中发挥着哪些作用等这些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索。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 为了保证开展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知识, 从而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其学习积极性,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实现数学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睿.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效的开展自主学习[J].成功, 2013, (02) :59.

[2]张岚.关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方式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28) :40.

[3]庄宇勤.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上一篇:设计矩阵式管理下一篇:维护教师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