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矩阵式管理

2024-10-01

设计矩阵式管理(共5篇)

设计矩阵式管理 篇1

键盘电路是嵌入式系统中基本的输入设备,有独立式和矩阵式两大类:独立式键盘每个键占用一个I/O口,因此当按键较多时,I/O口占用率高;矩阵式键盘资源占用率低,用8个I/O口即可实现4×4键盘,但按键的读取需要用处理器进行编程扫描,相对比较复杂。虽然有键盘电路接口专用芯片,但使用这类芯片不但增加了系统的成本,而且体积大不利于降低系统功耗。

随着数字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发展,可编程逻辑器件密度越来越高,单片FPGA的规模可达上千万门,逐渐成为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核心器件。将电子系统的核心模块设计成IP核,嵌入到FP-GA中,无论是在减小系统体积、降低系统功耗,还

是提高系统可靠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还能提高开发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1 键盘IP设计原理

笔者设计基于FPGA的4×4矩阵式键盘(图1)接口IP核。键盘接口IP核的总体设计思想基于矩阵式键盘扫描原理。IP核的结构主要由分频器(division_even)和键盘扫描状态机(keyboard_scan_machine_state)两个模块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分频器用于将系统时钟(sys_clk)降低到键盘IP核所要求时钟周期范围内。键盘扫描状态机是IP核设计的核心,有键按下时在键盘时钟(key_clk)的作用下,循环输出列线扫描码C3~C0并接收行线R3~R0信号检测按键位置,设置键盘状态标志(n KEY)并输出四位按键编码KeyCode[3..0]。

2 分频器设计

由于扫描状态机对时钟频率无严格要求,故扫描周期设计为20ms,有利于消除按键抖动,提高按键检测的可靠性。当系统时钟为50MHz时,采用偶分频器实现106分频即可得到20ms的时钟信号。其核心Verilog代码为:

3 键盘扫描状态机设计

键盘扫描状态机是IP核设计的核心,当有键按下时启动扫描状态机检测按键位置,输出按键编码并设置键盘状态信号有效,供微处理器或控制器以查询或中断方式读取按键值。扫描状态机定义了NO_KEY_PRESSED(无键按下)、SCAN_C0(扫描第0列)、SCAN_C1(扫描第1列)、SCAN_C2(扫描第2列)、SCAN_C3(扫描第3列)和KEY_PRESSED(有键按下)6个状态。在没有键按下时状态机处于NO_KEY_PRESSED状态,键盘状态信号nKEY无效。有键按下时状态机进入SCAN_C0、SCAN_C1、SCAN_C2和SCAN_C3进行循环扫描,寻找按键位置。确定按键位置后进入KEY_PRESSED状态,输出按键编码keycode并设置键盘状态信号n KEY有效。扫描状态机采用标准三段式进行描述,由时序进程、逻辑进程、同步输出和按键编码4个模块组成。

时序进程用来描述在时钟脉冲的作用下现态(curr_state)和次态(next_state)的转换关系,其核心代码为:

逻辑进程根据现态和行线信号ROW[3..0]的值确定状态机的次态。为了与外接矩阵键盘在时序上满足状态机检测要求,逻辑进程设计成时序逻辑电路,其状态转换图如图3所示。

输出进程功能见表1,在时钟脉冲作用下,根据次态给C[3..0]赋值,为下一个状态检测提供列线信号,并设置相应的键盘状态信号n KEY。

检测到按键位置时,状态机进入KEY_PRESSED状态,同时键盘编码模块根据列扫描码和行扫描码的值按表2所示编码逻辑输出键值,同时设置键盘状态标志n KEY有效,以便微处理以查询或中断方式读取键盘编码。

4 仿真与测试

分频器和扫描状态机设计完成后,在Quartus II开发环境中按图2所示的原理框图设计顶层原理图,建立仿真波形文件进行仿真,键盘扫描状态机的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IP核能够正确地检测出按键位置,给出相应的按键编码。

完成引脚锁定后,将IP核重新综合下载到FPGA中,与图1所示的键盘电路相接,测试键盘接口IP核功能正确,满足设计要求。

5 结束语

在FPGA内部资源富余的情况下,应用键盘接口IP核不但不会增加系统的体积和成本,而且可以简化系统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同时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按照笔者提供的设计方法,还可完成更大键盘接口电路IP核的设计。

设计矩阵式管理 篇2

个模式下,企业基层员工敢于向高层提出问题,而高层经理人不管是哪个部门,哪个级别,可以跨级行使自己的权力,并采取措施对问题予以解决;中层经理可能要向几个不同职责的高层经理人负责。

现在,矩阵式结构已经在跨国公司里普遍使用,最有代表性的公司要数ABB公司。ABB公司全球拥有25万员工,在每一个国家都采取矩阵式结构,将公司按区域和业务维度划分。这样做是为了既保证公司产品的本土化特点,又保证规模效应和技术的领先性。ABB本土的经理负责自行开发新产品,开发市场与政府公关,而业务经理负责全球的产品战略决策。根据这样的结构,ABB在全球范围成立合资企业,每个合资企业规模都很小(ABB全球有1200个合资公司),但大约1100个合资公司的总经理都同时向区域经理汇报,也向全球业务经理汇报。通过这样的管理,ABB仍然作为一个有整体战略的公司,成为世界企业巨人。优点 随着现代技术型企业的崛起,企业内知识型员工不再满足于重复性工作;在世界级的巨人企业中,层层繁琐冗长的行政指挥链和等级森严的职级,弱化了员工之间的协助和资源整合;不同核心业务板块的分兵作战又削弱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矩阵管理”应运而生,它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机制。但需要说明的是,它决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完全无序地进行“越级管理”,它仅仅是对“直线职能制”作出的补充和更新。

矩阵式结构的优势在于它能使人力、设备等资源在不同的产品/服务之间灵活分配,组织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要求。这种结构也给员工提供了获得职能和一般管理的两方面技能。在矩阵式组织里,关键组织成员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这些关键组织成员包括:高层领导者、矩阵主管和员工。

高层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是维持职能经理和产品经理之间的权力平衡。高层领导者也必须愿意进行决策委托,鼓励职能经理和产品经理直接接触,共同解决问题,这将有助于信息共享和协调。

缺点 矩阵主管的问题在于如何控制他们的下属。由于下属接受两个主管同时领导,不自觉的员工会利用这个机会钻空子,造成主管对他的管理真空化。因此,职能和产品主管必须一起工作,解决问题。职能主管主要解决下属的技术水平问题,而项目主管则具体管理下属在这个项目上的行为、工作结果和绩效。这些活动需要大量的时间、沟通、耐心以及和别人共同工作的技巧,这些都是矩阵管理的一部分。

员工接受双重领导,经常能体会到焦虑与压力。他的两个直接经理的命令经常会发生冲突。这时双重主管的员工必须能够面对产品经理和职能经理的指令,形成一个综合决策来确定如何分配他的时间。员工们必须和他的两个主管保持良好关系,他们应该显示出对这两个主管的双重忠诚。

条件 相对于矩阵管理的矩阵式组织,适合于某些较为庞大的全球性公司。比如某家跨国公司有三块核心项目——针对企业用户的服务器业务;针对家庭用户的电脑产品;面对金融系统的软件开发业务。按照传统的组织架构,企业组织架构都会十分庞大,比如在三个业务板块内都安排研发、生产、财务、销售等部门,结果是部门间职能相互重叠,然而却又相互隔离,长此以往必然会弱化员工间的协助,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大企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效率?矩阵式组织是一种好方式。

企业是否应该实行矩阵式管理,应该依据下面三个条件加以判断:

条件一:产品线之间存在着共享希缺资源的压力。该组织通常是中等规模,拥有中等数量的产品线。在不同产品共同灵活地使用人员和设备方面,组织有很大压力。比如,组织并不足够大,不能为每条产品线安排足够的工程师,于是工程师以兼职项目服务的形式被指派承担产品服务。

条件二:环境对两种或更多的重要产品存在要求。例如对技术质量和产品快速更新的要求。这种双重压力意味着在组织的职能和产品之间需要一种权力的平衡。为了保持这种平衡就需要一种双重职权的结构。

矩阵式项目管理分析 篇3

一、矩阵式项目管理关键控制环节

从矩阵式项目管理自身特征出发, 其关键控制环节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管理沟通和绩效考核与激励四个方面, 具体分析如下。

1. 组织结构。

由于矩阵式项目管理是在传统职能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基础上强化了组织成员之间的横向协调, 因此, 在组织结构设置方面, 矩阵式项目管理既要有传统职能制组织结构下的集权特点, 也要具备现代分权制组织结构下的扁平化特点, 尤其是在科研类项目管理中, 其组织结构要综合考虑专业分工与协作、集权与分权等因素来确定, 实现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同时, 矩阵式项目管理也要考虑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在组织结构的设计过程中应当根据项目任务所涉及的不同领域适当增加或减少中间管理层, 比如在产品和技术具有较高相通性的项目组中, 可以在原管理层级中挑选部分组织成员组成一个新的管理层级, 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缩小管理幅度。

2. 权责分配。

矩阵式项目管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一大缺陷就是权责划分不明确, 由于矩阵式项目管理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都有相关负责人, 组织成员既要向纵向的传统职能部门经理人员负责, 又需要向横向的项目经理负责, 很可能由于横纵向项目负责人具体权责不明、职能交叉等原因导致组织成员无法报告工作情况, 甚至项目组织内部人员互相推诿责任, 最终使得项目进程难以推进。具体而言, 在矩阵式项目管理中, 传统职能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应当全面承担项目管理工作责任, 合理安排人员和分配任务, 并对项目运行状况加以控制和协调;部门项目主管人员应当根据项目整体目标将项目任务层层分解至各个部门和成员, 并对本部门项目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组织成员应当接受职能部门经理和项目主管人员的安排和指挥, 充分运用自身专业技术和能力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任务。

3. 管理沟通。

在矩阵式项目管理中, 其成员来自于组织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 可能会涉及财务部、技术部、销售部等多个部门, 各成员具备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因此, 项目负责人有必要加强项目内部成员之间的管理与沟通, 深入了解不同组织成员对于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充分发挥不同成员专业技术和能力在协同合作中产生的共振效应, 促使项目目标的达成。同时, 对于多类型、多目标的项目管理而言, 项目负责人有必要对项目组织现有信息管理平台进行适当的扩展和延伸, 将项目组织日常管理和沟通纳入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保障项目组织内部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共享。

4. 绩效考核与激励。

由于矩阵式项目管理成员的复杂性, 与传统职能部门中各成员日常工作高度相似的特点不同, 矩阵式项目管理中各成员来自于不同职能部门, 其日常工作性质和内容差异非常大, 传统的统一量化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不适用矩阵式项目管理工作, 在对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成员的考核中, 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全面考核。同时, 矩阵式项目管理在员工激励方面与传统职能部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矩阵式项目管理需要考虑横向维度的需求, 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助互利是构建项目组织激励体系的重要目标。

二、完善矩阵式项目管理应用建议

从矩阵式项目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出发, 完善矩阵式项目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强化矩阵式项目管理理念, 健全内部管理体系。

首先, 项目负责人应当转变传统职能制组织结构管理观念, 深入了解矩阵式项目管理的实质含义和工作要求, 充分认识到矩阵式项目管理对于高效完成非常规性的复杂项目的重要作用, 强化矩阵式项目管理理念。其次, 项目负责人应当建立健全矩阵式项目管理的内部管理体系, 一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综合考虑项目目标和组织成员专业技术和能力, 科学设置岗位和合理安排人员, 比如项目负责人可以根据项目产品研发技术属性将相关技术人员分为一组, 由于组内成员之间具有相似的技术背景, 组织成员之间交流沟通会更加便捷, 协同合作效应会更加明显, 有利于促进组织整体任务高效地完成;另一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深入分析项目组织工作任务之间的内部联系, 将项目组织日常工作内容细化、具体化, 明确各岗位和人员的具体职责, 提高矩阵式项目管理工作效率。

2. 加强内部交流, 统一矩阵式项目管理平台。

在矩阵式项目管理中, 组织成员之间信息及时交流与共享至关重要。首先, 项目负责人应当完善组织成员日常工作的横向和纵向交流机制, 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在项目组织内部设置专门岗位并安排专业人员负责纵向交流沟通工作, 增强项目管理负责人员、技术主管人员、项目组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另一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适当分权, 在有效管理幅度范围内赋予组织成员充分的自主权, 增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其次, 项目负责人应当联合技术部门加强矩阵式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科技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制定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对项目成员的工作任务、规划进程、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统筹管理, 加强组织成员内部信息的交流、反馈和共享。

3. 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加强项目日常执行。

首先, 在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方面, 项目负责人应当完善传统职能制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下仅仅注重纵向绩效考核的不足, 在项目横向的绩效考核方面也应当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 评价某一特定项目成员对于其他项目成员完成项目工作任务所做出的贡献, 全面考核项目成员。具体而言, 矩阵式项目管理组织应当设置项目组绩效和项目成员个人绩效两方面的考核指标, 在项目组绩效方面, 从项目总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质量以及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程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在项目成员个人绩效方面, 从个人目标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及个人工作行为等方面进行考核。其次, 在薪酬福利方面, 应当进一步细化项目成员工资制定标准, 将组织成员的薪酬福利与其在项目中所承担的任务和做出的贡献挂钩, 提高项目成员工作激情和积极性, 加强项目的日常执行。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矩阵式项目管理关键控制环节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分配、管理沟通和绩效考核与激励等方面, 通过强化矩阵式项目管理理念、统一矩阵式项目管理平台、完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等措施, 可以完善矩阵式项目管理的实际应用, 推动矩阵式项目管理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跃虹.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矩阵式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分析[D].云南大学, 2014.

[2]王绍山.矩阵式管理模式在型号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航天工业管理, 2014 (3) :11-14.

矩阵的概念教学设计 篇4

矩阵的现代概念在19世纪逐渐形成。18德国数学家高斯把一个线性变换的全部系数作为一个整体。1844年,德国数学家爱森斯坦讨论了“变换”(矩阵)及其乘积。1850年,英国数学家西尔维斯特首先使用矩阵一词。1858年,英国数学家凯莱发表《关于矩阵理论的研究报告》。他首先将矩阵作为一个独立的数学对象加以研究,并在这个主题上首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因而被认为是矩阵论的创立者,他给出了现在通用的一系列定义,如两矩阵相等、零矩阵、单位矩阵、两矩阵的和、一个数与一个矩阵的数量积、两个矩阵的积、矩阵的逆、转置矩阵等。并且凯莱还注意到矩阵的乘法是可结合的,但一般不可交换,且m_n矩阵只能用n_k矩阵去右乘。1854年,法国数学家埃米尔特使用了“正交矩阵”这一术语,但他的正式定义直到1878年才由德国数学家费罗贝尼乌斯发表。1879年,费罗贝尼乌斯引入矩阵秩的概念。至此,矩阵的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通过这次在朱善华老师的课程上我了解了很多获益匪浅,我通过矩阵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矩阵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矩阵的理论知识,掌握各种矩阵分解的计算方法,了解矩阵 的各种应用,其主要内容包括矩阵的基本理论,矩阵特征值 和特征向量的计算,矩阵分解及其应用,矩阵的概念,了解单 位阵、对角距阵、三角矩阵、零矩阵、数量矩阵、对角距阵 等。这些内容与方法是许多应用学科的重要工具。矩阵的应 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在数学领域里,而且在力学、物理、科技等方面都十分广泛的应用。 我通过学习得知,矩阵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是代数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数学研究和应用的 一个重要工具。从行列式的大量工作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为 了很多目的,不管行列式的值是否与问题有关,方阵本身都 可以研究和使用,矩阵的许多基本性质也是在行列式的发展 中建立起来的,而矩阵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是依赖于元素的。 在逻辑上,矩阵的概念应先于行列式的概念,然而在历史上 次序正好相反。 矩阵和行列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行列式代表着一 个数,而矩阵仅仅是一些数的有顺序的摆法。利用矩阵这个工具,可以把线性方程组中的系数组成向量空间中的向量; 这样对于一个多元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情况,以及不同解之间 的关系等一系列理论上的问题,就都可以得到彻底的解决。

认识总是随着时间和已有知识的积累在不断修正,我对矩阵论的认识也大致如此。从一开始的认为只能解线性方程,到如今发现它的几乎无所不能,我想我收获到的不仅仅是这种简单的知识,更是一种世界观,那就是对所有的事物都不要轻易地下定论。同时,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就会发现未知的东西越多。作为一门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学科,我对矩阵论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唯有终身学习,不断探索,才可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之真谛,我亦将为此付诸行动。

设计矩阵式管理 篇5

根据单片机P1口电气特性, 结合机械按键的抖动特性设计硬件电路。该电路采用10KΩ电阻作为上拉电阻, 较好的保证了按键电路的抗干扰能力。P1口低4位P1.0、P1.1、P1.2、P1.3依次作为第0行, 第1行, 第2行, 第3行按键的行信息采集, 高4位P1.4、P1.5、P1.6、P1.7依次作为第0列, 第1列, 第2列, 第3列按键的列信息采集输入单片机。通过软件延时的方式去除机械按键的抖动问题。16个按键的编号依次为0号至15号, 第0行与第0列的交叉位置为0号键, 第0行与第1列交叉位置为1号键, 第1行第0列交叉位置为4号键, 依次类推到16号键。

二、软件设计

2.1软件流程

根据本系统矩阵按键的设计意图, 结合硬件电路的连接关系, 对本系统的控制软件进行了编制。首先需要通过软件延时的方式对机械按键进行去除抖动处理, 经过硬件实验验证获知, 延时9毫秒可以有效的进行去抖处理。软件去除抖动可以节省硬件去抖所占用的硬件资源, 降低产品成本。在检测到没有键按下的时候直接退出子程序, 返回主程序进行其他操作。在确认有按键按下之后, 依次开展行扫描和列扫描处理。结合行扫描和列扫描的结果确定当前按下的按键的键号, 将全局变量KEYNO的内容作为返回值返回主程序, 以备实现按键功能的各子程序调用。

2.2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2.2.1按键按下检测

分析硬件电路的接连关系获知, 本电路将矩阵式按键的8连接线全部连接到单片机的P1口, 因此, 在检测按键是否按下的过程中, 需要通过P1口送出F0H, 接着将P1口的信息读入单片机进行检测, 如果信息仍然是F0H, 那么说明没有键按下, 直接退出子程序, 否则, 说明可能有键按下。然后进行软件去抖处理, 调用延时子程序, 延时10ms之后, 重复对P1口的发送和读入信息, 如果发送和读入的信息仍然一样, 说明前次扫描是由机械按键的抖动引起的, 直接退出子程序。如果此次发送和读入的信息不同, 则说明确实有按键按下了。

2.2.2行扫描、列扫描过程

确定有按键按下之后, 进行矩阵式按键的行扫描和列扫描。行扫描通过一个循环体实现, 因为有4行按键, 行扫描的循环执行4次。

首先对第1行进行扫描, 设置第1行的行信息偏移量为0, 存放于临时寄存器R10中, 通过P1口送出F1H, 接着读入P1口信息, 将其保存在累加器ACC中, 并逐一检测ACC的高4位。如果二进制位ACC.4为0, 则说明是第1行第1列的按键按下了, 将第1行的偏移量R10内容和第一列的偏移量0相加, 得到的即为该键键号, 此时是0号按键按下了。如果ACC.3为0, 则说明是第1行第2列的按键按下了, 将第1行的偏移量R10内容和第一列的偏移量1相加, 即1号按键按下了。依次重复上述过程对第3列和第4列进行扫描。如果在对第一行的扫描中ACC.4-ACC.7均不为0, 则说明第1行的按键均没有被按下, 那么, 修改行信息为第2行信息, 行偏移量寄存器R10的内容改为4。通过P1口发送F2H, 重复上述第1行扫描的过程对第2行进行逐列扫描, 如果第2行有键按下, 返回第二行的键号, 否则, 继续修改循环变量, 对第3行进行扫描。最终, 完成对4行按键的扫描, 通过全局变量KEYNO返回键号。

2.3键盘扫描子程序

三、结论

上一篇:常见网络故障的维护下一篇: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