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矩阵理论

2024-09-29

符号矩阵理论(精选5篇)

符号矩阵理论 篇1

摘要: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群山》的故事情节看似简单, 却寓意丰富。本文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的理论为基础, 通过分析文本的人物关系, 探索隐藏在表面的人物关系之下的复杂内涵。

关键词:符号矩阵,《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一、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

格雷马斯是法国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 其符号矩阵理论首先先设立一对对立项X和反X, 与X矛盾但不对立的项为非X, 与反X矛盾但不对立的项为非反X, 而非X与非反X不一定会有对立的关系, 他们之间是一个动态的关系, 如图1 :

( 虚线箭头: 表示对立关系; 实线箭头: 矛盾关系; 虚线直线: 蕴涵关系)

二、《白象似的群山》的符号矩阵

( 一) 行动:“手术”

理清人物间的关系脉络是分析出人物关系之下的复杂内涵的基础;而要理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们需要找到那个始终反复出现的形象为突破。男人一直在用各种方法反复劝说姑娘去做“手术”, “手术”一词在文本中总出来了13 次之多, 海明威用多达2/3 篇幅的直接人物对话叙事了一对男女因为是否要做一个“手术”而产生争执的故事。

把握住“手术”这一关键词后, 我们将进一步抽象出其深层内涵。通过分析, 首先将“手术”从文本形式中抽象出来, 作为图示的第一项, “手术”就是图1 中的行动。

( 二) 价值:“开心”

“行动是西方意义上的做事, 即取得成功, 价值指的是西方人的行动中缺乏的意义。”根据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 在我们可以在复杂的文本符码层面之下抽象出基本的“行动”和“价值”的二元对立。

文中两人针对手术与否的问题争论导致两人恋爱关系处于紧张。姑娘爱这个男人, 也爱腹中的胎儿, 憧憬美好安稳的家庭幸福生活, 而手术代表着失去孩子, 失去价值 (即“开心”) ;男人劝说姑娘只要手术了, 他就不再烦心而是开心。

“行动”与“价值”的二元对立, 也就是“手术”与“开心”的二元对立。两者的二元对立形成了一种强大力量, 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行动”作为符号矩阵示意图的第一项, “价值”为第二项, 剩下的两个矛盾项也就很容易推出, 第三项是与“行动”矛盾的“非行动”, 第四项是与“价值”矛盾的“非价值”。这样可以得到以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为基础的图2 :

三、人物关系与主题探析

男人一再强调自己不会勉强姑娘去做这个手术, 同时一再强调那是个非常简便的手术, 显然男人希望姑娘去做那个手术。而姑娘说他们本来可以惬意的享受生活, 但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 姑娘的情绪爆发, 连续用了7 个“请”字, 请求男人不要再说下去了。最后姑娘的情绪气氛达到极点, 小说内在的激烈而紧张情节也随之达到高潮。姑娘不想做手术, 因为她腹中胎儿代表着希望和幸福, 是他们爱的结晶, 手术代表一切都将失去。

“手术”与“非手术”决定孩子的去留, 也决定了两人今后生活的“开心”还是“非开心”。男人认为行动了 (手术) 就是有价值 (生活开心) , 不行动就会很烦心, 这是面对两种情况男人的不同心理, 这里分别用:男和男’区分。而姑娘是不希望手术的, 手术了代表着失去, 生活不会幸福, 这里分别用:女和女’区分。男’和女’代表着不同选择让两人面临的不同生活处境。

两个人在火车中转站休息, 这预示着两人的人生转折, 也许他们将一起走向幸福, 也许也将走向各自的低谷, 而是否做手术孕育着两个人关系的发展趋势, 决定着将来生活的“开心”与否。白色通常预示了纯洁的东西或是虚无的东西。姑娘对男人的爱是纯洁的, 对胎儿的珍视感情是纯洁的, 但是, 这一切必将随着是否手术的决定而变得虚无, 而小说也反映了海明威空虚而又迷茫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孙慕嘉.符号矩阵理论在《雨中猫》主题探析的运用[J].外国语文.

[2]徐蓓蓓.海明威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叙事判断[J].短篇小说:原创版

符号矩阵理论 篇2

关键词:格雷马斯符号矩阵 道连·格雷 谋杀案 王尔德

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是由法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发展而来的。格雷马斯将简单的二元对立扩充为四元,使叙事方法更为完善。语言学认为人所能接触到的“意义”,并不是由“语义素”本身产生的,而是由于“语义素”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对立的相互作用才产生出来的。应用到叙事文本中,这种对立可以分为两类:即实体与实体的对立面、实体与对实体的否定。而由这种对立关系,又进一步形成了解释文学作品的矩阵模式:即设立一项为故事元素为x,它的对立面称为反x,与x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的一方称为非x,而与反x矛盾而不对立的一方即为非反x。文学故事起源于x与反x之间的对立,而在叙事过程中又引入了新的辅助性因素,于是出现了非x和非反x。

在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出现了几个基本的人物:道连·格雷、画家贝泽尔·霍尔沃德、亨利·沃登勋爵,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元素,即那幅蕴藏了灵魂的画像。正是这几个因素支撑起了整个故事,因而在运用符号矩阵进行分析时,他们成为了矩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第一种矩阵形式中,充当元素x角色的是道连·格雷。他毫无疑问是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故事就是在叙述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事件,展现他由一个纯洁善良的少年逐渐堕落的过程,因而他也就成为故事最基本的元素。而充当反x角色的是画家贝泽尔·霍尔沃德。虽然画家在作品中以道连·格雷的好朋友兼崇拜者的形象出现,但是在道连·格雷出场遇见亨利·沃登勋爵,思想开始发生变化的一瞬间,这种友谊就走到了它的终点,开始土崩瓦解。当画家完成那幅精妙绝伦的肖像画,并让道连·格雷像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时一样发出:“如果我能够永远年轻,而让这幅画像去变老,要什么我都给!是的,任何代价我都愿意付!我愿意拿我的灵魂去交换!”ii的感叹时,画家霍尔沃德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会强烈反对这样的安排。”iii这种表态让道连非常的生气,说出完全不像他说的话:“你爱你的艺术甚于爱你的朋友。我在你心目中不会比一件青铜小雕像更有价值。”iv两人最初的隔阂与对立由此可见一斑。而故事发展到后来,道连·格雷与亨利勋爵越来越亲厚,与画家愈加疏远的状况,则更清晰的表现出两人越来越远的人生轨迹。尽管这种对立只有道连·格雷隐隐约约的意识到了并产生了怨恨的心理,而画家本人并没有特别察觉。

小说中的辅助性因素无疑便是亨利·沃登勋爵和道连的画像了。二者中,画像充当了非x的角色。画像虽然是四个因素中唯一的非人类,却因道连的一句许愿而拥有了道连的灵魂,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道连的灵魂,是道连不愿表露出的人性本身,因此它与道连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甚至还可以说是一体的。但是,道连不变的容颜是以画像的衰老与变化为代价的,而画像恢复青春也是因为道连的衰老,所以二者之间又存在矛盾。亨利勋爵即是元素非反x在故事中的代表。他与画家有着不同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追求自由的、理想的享乐主义,认为“理智的表情在哪里露头,真正的美就正那里告终”v,而画家则是一个看重社会道德,重视现实的人,正如亨利勋爵所评价的是“充满理智一类东西的”vi。两个人的观点基本矛盾,但这种矛盾并不妨碍两人的交往,画家知道亨利总给人带来坏的影响却还是和他成为了朋友,而亨利虽对画家的思想不予认同,却也没有对画家怨恨到杀人泄愤的地步,二人的交往是求同存异的,而不是对立的。因此,整部小说第一种形态的符号矩阵如下:

道连·格雷(x) 贝泽尔·霍尔沃德(反x)

亨利·沃登(非反x) 道连的画像(非x)

这个看似简单的符号矩阵,其实反映出道连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揭示出小说中的高潮——谋杀案出现的必然性。画家霍尔沃德与道连是小说中最强烈的对立,当画家出于友情对道连·格雷进行劝导时,对道连享乐腐朽的生活是一种无形的监控,形成了对他无节制放纵生活的潜在威胁,逼迫他面对自己丑陋的灵魂,这种强烈的压迫使道连喘不过气来,让他感觉到痛苦,无法忍受,让他下意识的想要奋起反抗。于是悲剧发生了,道连杀死了画家,消灭了这种让他产生强烈不适感的因素,第一桩谋杀案发生。随着故事的发展,道连的人性越发的堕落,使他不能承受一丁点对他的指控和揭露,他最初的敌人画家被消灭后,画像就成了现在唯一对他造成威胁的因素,是唯一能够显示他灵魂深处最不为人知的罪恶的事物,是能看透他伪装出的善、让他无法自欺欺人的证据。因此他与画像的矛盾在他看来就成为了生存与死亡的对立,是他身败名裂的隐患。他不允许有任何哪怕是不为人知的威胁存在,所以即使只是一幅画像,他也必须做出谋杀画像的选择,可惜他不知晓他的生命也会因为灵魂的毁灭而消亡。从反抗画家霍尔沃德的无形监控,到消灭代表他罪证的画像,一个是被逼迫而产生了冲动,一个是主动掩盖罪行,从中能够看出道连·格雷在罪恶的深渊中越堕越深的痕迹。到此为止,符号矩阵中的四个元素由于三个已经不复存在,因此故事也就此走到了终点。

除了上述矩阵外,小说中还能够得出第二种不同的符号矩阵。抛开小说的具体人物不论,在小说中展现的最明显的,就是一种理想的自由的、完全抛弃现实的个人享乐思想。发觉了这种理想的元素x后,便可以找到与之对立的因素反x,即现实的、理性的伦理道德,接着便能够发现非x元素——非理想,和非反x元素——非现实。虽然道连·格雷在亨利勋爵的诱导下,由最初的善良、正直、遵从现实的伦理道德,转变为之后的自由、享乐、罪恶,但他并没有真的完全脱离了现实道德的影响。最初,当他发现画像中的自己嘴角挂着一抹冷酷时,他曾想过要弥补自己的过错,检讨自己的行为,后来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药可救时,又以不想再伤害一个女孩为由与乡下女孩海蒂分手,借这种伪善的做法自欺欺人,说服自己相信自己已经改邪归正。这些事件都表明,道连·格雷实际上并未真正放下现实的伦理道德,只是这种道德的力量始终无法超越他追求享乐的欲望罢了。他是理想自由与现实理性两种因素的混合体。而画家霍尔沃德则是现实与非理想的结合。他是一位十足理性的艺术家,遵从现实生活的一切道德伦理要求,始终劝诫道连·格雷回归现实,按照道德原则约束自己的行为。他并不赞同亨利追求的自由、理想、脱离现实生活,但由于艺术创作也需要丰富的自由想象,因而也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不赞同却也无法反对的因素。亨利·沃登勋爵则是理想与非现实的结合体。他个人赞同理想自由的享乐主义并不遗余力的用他的思想去诱导他人,但他同样不否认现实的力量,他认为美都是非理性的,但是承认“天才无疑要比美耐久些”vii,因此现实生活中的人才要尽可能的多学知识。他明白活着有时候不得不屈从与现实,所以始终没有做出偏激的行为。至于道连·格雷的肖像画,由于它本身只是一幅画,并不受现实伦理或者是理想自由的制约,因而它是非现实和非理想的融合。由此,小说的第二种符号矩阵就形成了:

道连·格雷

理想(自由) 现实(道德)

非现实 非理想

画 像

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道连·格雷的形象原型就是王尔德本人。“他道连·格雷]的衣饰、言谈、富于修饰的物品, 以及他进入房间后就‘扑倒’在一张座椅里的行为习惯都近似于王尔德本人所广泛宣扬的公共行为。”viii而在小说的初稿中,道连·格雷的年龄甚至都和王尔德一样。此外,通过符号矩阵,能够得出更有力的证据。从第二种矩阵的分析可见,道连·格雷在理想化的过程中仍旧具有现实道德的因素,而真实生活中叛逆的王尔德同样如此,“他的道德感使他一直对自己身上邪恶堕落的一面有所意识”ix,霍尔布鲁克·杰克逊也早就注意到,在王尔德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一个时刻是彻底不顾道德的,“他作品中总是有那么一种细微的声音,它终于冲破障碍,在《从深处》一书中发为穿云裂石之声”x。在小说的结尾,王尔德为道连·格雷安排了死亡的结局作为对他一系列罪恶的惩罚,这是王尔德内心深处一直存在的现实道德的表征,而这种对罪恶的惩罚,和对道德最终胜利的隐形认同,甚至让小说中理性的画家霍尔沃德也带上了一点王尔德本人的色彩。

但是,除了道连·格雷,在亨利勋爵的身上也能看到王尔德的影子。王尔德喜欢穿奇装异服,在大庭广众之下刻意求美引人关注,并经常拜访社会名流以此逐步获得声望,他还长于发表怪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中自诩为煽动者,说最有害的人就是那些努力行善的人,认为“新世界的入口处,应该写下‘做你自己’”xi。由此可以看出,现实中的王尔德也同时具备了第二种矩阵中,亨利所具备的两点因素,即理想的自由和对现实迫于无奈的“屈服”,即非现实。更何况,小说中亨利也是一位煽动者,他的观点与王尔德极其相似:“人生的目的是自我发展”,“肉体一旦犯下罪恶,也就摆脱了作恶的欲念,因为行动是一种净罪的方式”xii。

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把自己分裂为道连·格雷,分裂为亨利·沃登,甚至一小部分分裂为贝泽尔·霍尔沃德,体现了佛洛依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的一个观点:“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是他自己的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xiii这表明,《道连·格雷的画像》并不是一部单纯的长篇小说,也并不只表达了王尔德个人的唯美主义观点,还体现了他既渴望无限制的自由享乐又渴望不违背道德,恬淡自守的矛盾思想。通过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分析,小说中更丰富的内涵被发掘出来,也使得对作品的研究能够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9

2.李志艳.悖论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谋杀案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2007,(1)

3.王尔德著.萧易译.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伍鑫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5.罗玉红.镜子的魔力:《道连·格雷的画像》意象世界探微[J].现代语文,2008,(10)

注 释

i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9:14

ii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9:30

iii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 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9:30

iv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 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9:30

v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9:7

vi同○3.

vii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9:16

viii李志艳.悖论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谋杀案分析[J].外国文学研究, 2007,(1):93

ix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9:10

x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2009:14

xi王尔德著.萧易译.谎言的衰落:王尔德艺术批评文选[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

xii王尔德著,赵武平主编.荣如德、巴金等译.王尔德全集[M]. 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9:22

xiii伍鑫甫.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

符号矩阵理论 篇3

但是在使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理论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确定叙事元素x。关于确定叙事x,我们需要建立在细致阅读的基础上,这一步骤是整个叙事分析最为关键性的一步,直接关系到最终叙事分析的结果。确定叙事元素x的方法除了依赖于我们平日积累的语感外,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方法的,因为作为关键性的叙事要素x,往往在整个叙事中是重复出现的。当然,也不一定是某个词语的简单重复,有可能还会以同一表达的义素———以词语组合的形式出现。在确定叙事要素x后,我们就可以清楚知道它的矛盾项、对立项。在确立这些基本点之后,接下来的工作便容易很多了,我们可以整体考察叙事的结构,通过符号矩阵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当然,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来推理广告所要传达的深层意义,是比较复杂与费脑筋的,而且,推理的结果有时会超出人们的预期,令人感到惊讶。

一、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法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法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巴黎学派”。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是在法国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列维·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基础上,而研究出来的一种利用符号分析叙事的结构模式。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简单的二元对立相比,格雷马斯提出的四元对立及矛盾更为丰富,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四元对立及矛盾分析文学叙事、广告叙事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深层次内容。事实上,这种符号矩阵分析法最早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解释篇》中提出了“相反命题”的概念。所谓“相反命题”,即在叙事文本中,存在一个具有全称主项的全称肯定命题,一个同样具有全称主项的全称否定命题,这两个命题便是“相反命题”,我们可以根据这两个全称命题真假性判断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反对的关系是指这两个全称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命题;矛盾命题是指这两个全称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命题也不能同时为假命题;当两个全称的命题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为真命题时,它们二者之间是差等关系[1]。可以用下图表示:

用字母A 、I、O 、E表示四个全称的命题,假设A命题为真命题,根据差等关系,I命题必然也为真命题,由反对关系知A命题、E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命题,则E命题为假命题,根据矛盾关系,O命题必然为假命题。我们可以得知,E命题和O命题同时为假命题,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逆差等关系,两个具有逆差等关系的命题必然同假,这便是亚里士多德所论述的命题之间的关系[2]。

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相反命题”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格雷马斯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俄罗斯语言学家雅各布森两位学者提出的关于语言二元对立的基本结构研究所启发。索绪尔与雅各布森提出了“意义”的概念,所谓意义,是语义素单位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结果。意义并不是由自个别语言符号的自身规定性所决定,而是依赖于符号矩阵结构中各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所决定。因而,在使用矩阵理论解读广告作品时,要特别注意语义素之间的对立关系。基本上有两种对立关系,元素与元素的对立面,以及元素和对元素的否定。

格雷马斯认为,基本的对立关系是在任何意义结构中都存在着的,它们之间除了反义关系外,还有矛盾关系。简单地说,我们假设有一个基本元素x,那么它的对立面就是反x,非x就是与x矛盾但不一定对立,非反x就是与反x矛盾但不一定对立的。一般来说,用此矩阵模型分析广告后,我们会发现非反x为广告的诉求对象。矩阵模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x为黑色,其对立方就是白色,黑色的矛盾面就是非黑色,白色的矛盾是非白色。黑色中蕴含着非白色,白色中蕴含着非黑色。

以上便是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的内涵,其理论经常被用于文化研究等领域。

二、黄金酒的广告分析

(一)黄金酒的广告展示

在保健品类广告中,一般来说,他们的诉求都很明确。比如太太静心口服液,目标受众是更年期女性;汇仁肾宝片针对有肾病的男性,“他好我也好”;劲酒与这些广告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比较有人们关怀的,“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少喝一点为健康”等等。当然,最经典的保健品类广告非脑白金莫属,碍于研究脑白金广告的文献过多,在这里,主要来分析保健品中的五粮液黄金酒的广告词。

在黄金酒的电视广告中,有两个大爷在研究一个大爷的女儿送的黄金酒,配上京曲,广告词如下“,啧啧啧...入口柔,一线喉、洋参、鹿茸(五粮液集团保健酒公司黄金酒),五种粮食、六味补品,好喝又大补,谢谢了。哎,我女儿送我的,要喝呀,让你儿子买去。送长辈,黄金酒...满上满上满上满上...”。在这个广告词中,广告画面叙事如下:黄金酒———好喝又大补———要喝,让儿子买———送长辈,黄金酒。

(二)以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分析黄金酒广告

x就是送黄金酒,其对立项也就是反x就是收黄金酒,矛盾项非x就是长辈,非反x就是儿女。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辈需要收礼品,是由儿女送的黄金酒。送长辈,就得送黄金酒,这是孝道的体现。这只是本广告的浅层次,或者说,基本层次的表达。我们可以再仔细分析,深挖本广告中的深层叙事结构,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广告。

这个广告中,有一个隐含叙事是好喝又大补,也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叙事元素x,这是这个广告深层次想表达的内容,其对立项反x就是不好喝也不大补,与之的矛盾项非x就是非好喝或非大补,而其蕴含关系中的非反x就是非不好喝也非不大补,也就是广告所要表达的黄金酒是既是送长辈的礼品,也是送给长辈健康。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清晰地看出:

综合上述两个图示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长辈需要儿女们送的黄金酒,因为喝了黄金酒,不但好喝大补,还会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是儿女孝心的表现。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产品营销过程中,即产品从“商品”转换为“用品”的这一步骤里,广告的目标人群(产品的适用者)不一定就是最终购买的人,也就是广告商及商家所讲的目标消费者。在实际中,产品的适用者与消费者往往不是一类人,如保健品、护肤品等。初元往往被用作看望病人所送的礼品,静心口服液往往是女儿买给妈妈的。所以,即便老年人是保健品市场的产品适用者,老年人也有行为能力和购买能力(退休金),他们也很是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但是由于自身的消费习惯,以及真实信息获取缺乏有效的沟通等原因,保健品的实际消费者往往不是他们,而是晚辈。所以,广告创意设计者在一开始就需要考虑产品的适用者与实际消费者双重对象。保健类酒———黄金酒的广告就是这么做的,我们通过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分析这个广告后可以发现,其真正的目标因素主要是儿女,也就是目标消费人群。黄金酒系列广告的诉求便是鼓动儿女们为了父母的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就需要购买黄金酒送给他们。这与当年洗脑型的广告代表———脑白金在广告诉求上有些类似,但是脑白金强调的是送礼,而黄金酒强调的是孝道,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传承与推崇的道德品质,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当然,黄金酒也强调我们除了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外,还要感激老师的教育以及领导的栽培。但是,父母是首先需要感恩的。综上,儿女便成了产品的目标消费者。

三、百事可乐的广告分析———新一代的选择

(一)百事可乐的广告形象变迁

百事可乐品牌原是用来治疗胃部疾病的药剂,由一名北美的药剂师所创,1903 年被现在的百事公司改名为“Pepsi”。从此,百事可乐公司成为可口可乐公司在碳酸饮料界的主要竞争对手。20 世纪80 年代前,百事可乐相对于可口可乐一直处于销售劣势,这与百事的其竞争手法不够高明,尤其是广告的竞争不得力密切相关,因为二者的口感相差不大。在不断调整自身销售策略之后,1998 年,它以“新一代的选择”、“渴望无限”作为自己的新广告语。以此,百事可乐从年轻人的身上夺得了广大的市场。百事可乐的定位方式是在消费者的定位上实施差异化。百事可乐摒弃了将所有人群作为目标消费者的销售策略,将主要消费人群定位为年轻消费者。百事可乐通过广告传播,力图树立其年轻活跃时尚的形象,以此来暗示可口可乐老派蔫然与落伍的形象。在其完成了自己的定位后,便着手研究年轻人群的特点。经过调查发现,年轻人当下最流行的东西是“酷”,“酷”代表独特、新潮、有风格、创意等意思。百事便推出了一系列年轻、时尚、酷的明星代言的广告,且强调购买百事可乐是“新一代的选择”。百事这“佞臣般”的形象很快赢得了年轻人的认可。配合百事的广告语,其广告内容一般是与音乐、运动有关,比如迈克尔·杰克逊、郭富城拍摄的广告片都是劲歌热舞。在世界杯期间,百事借势推出了百事足球明星版的宣传片,以吸引广大球迷,扩大了销量。依赖于销售策略的调整,百事可乐所占市场份额正直击可口可乐。

从1984 年起,百事以其“佞臣”形象,即百变形象———新一代的选择作为产品形象及广告口号,虽然在中国的广告效果也不小,但始终没有完全融入中国的国情中。自2012 年百事贺岁片起,百事推出“把乐带回家”、“把爱带回家”的系列温情广告片,向人们传递“亲情”的理念,但因短片主题年年不同,且第三期,即2014 年贺岁片表达效果较差,与之前两期的感动画风完全不一样,我们需要继续观察其贺岁系列短片的后续发展再做总结。

(二)百事可乐“新一代的选择”广告口号分析

本文主要以格雷马斯矩阵理论来分析百事扭转颓废市场、最著名的广告口号“新一代的选择”。

在这个广告口号里,叙事x就是年轻活泼;它的矛盾项就是反年轻活泼,也就是老迈、落伍、过时;它的对立项就是非年轻活泼;它的蕴涵项就是非反年轻活泼,也就是个性、新生代。通过下图可以清晰表示出来: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百事的目标受众是个性的、新生代的。这是百事可乐广告的表层叙事,我们可以利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发掘它的深层叙事。

综合百事的广告词,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隐含叙事x就是多变,它的矛盾项就是反多变,它的对立项就是非多变,蕴涵项就是非反多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佞臣”形象,具体可以用下图表示: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出,百事可乐的宣传形象是多变的“佞臣”形象。综合上述两图可知,百事可乐的广告策略是喝百事可乐,不但能体现你是个性的,新生代的,而且你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百变的。再加上大批的明星阵容,百事可乐在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结语

用格雷马斯的矩阵理论分析广告,虽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广告的深层含义,但是并不是广告设计与解读只能或者必须运用格雷马斯的矩阵理论这种方法。例如,有的广告受其产品诉求简单、目标消费者单一、广告创意设计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不需要利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的理论去设计广告,以求广告的深层次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必要运用格雷马斯的矩阵理论分析。当然,还有些广告的基本符号元素的对立项和矛盾项很难寻找和区分。但是,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比较复杂的广告文本,通过找到广告文本的基本元素,根据元素之间的矩阵关系,可以得出广告文本所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内容。我们不管是广告创意设计者,或是分析广告叙事者,都可以运用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以便深入分析广告文本中的深层次的内容,以实现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关于“症候阅读法”所期望的,用阿尔都塞自己的话说,所谓症候式阅读法就是在同一运动中,把所读的文章本身中被掩盖的东西揭示出来存在于前一篇文章中[3],只有采用符号矩阵理论分析出这些被掩盖的东西,才能从作者所展现的文字表述中发掘它深层次所要表达的内容,一旦掌握好这种叙述表达能力,那么在其自身所开辟的领域中必然就会出现叙述的空缺,即寻找出文本中想说却没有说出的内容[4]。

注释

1[1]亚里士多德.解释篇[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3.

2[2]郭云飞.亚里士多德命题理论简述[J].网络财富,2010(16):191-192.

3[3]张一兵.析阿尔都塞的“症候阅读法”[J].南京大学学报,2002(3):65-65.

《拉帕西尼的女》的符号矩阵解读 篇4

一、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是著名的结构主义符号学家, 他对符号学和结构语义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和雅各布逊的影响, 认为语义素本身并不能产生意义, 人们所接触的意义是由语义素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及基于这种对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在此基础上, 格雷马斯提出从结构语义学的角度出发, 居于对列维 · 斯特劳斯的二元对立模式的扩充并发展建立起一种符号分析模式, 即符号矩阵 (semiotic square) , 供人们实际操作的文本形式化叙事分析。

如果设立其中一项为X, 那么与其对立的一项就是反X ;与X矛盾但是并不一定对立的一项就是非X ;同理, 那么与反X矛盾的一项就是非反X。格雷马斯认为文学故事始于X与反X的对立,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又不断引入新的元素非X和非反X, 当这些因素都得以发展时, 故事的叙述也就完整了 (格雷马斯, 2009) 。

二、《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符号矩阵模式

二元对立是意义产生的最基本模式, 因此意义只有通过二元对立的存在才得以保存。而符号矩阵模式恰恰就是将这种认知模式扩充而来的, 它充分体现出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从而能够阐释文本的深层含义。《拉帕西尼的女儿》故事的所有意义就来源于叙述中四个主要语义素的二元对立关系, 因此分析由这四个语义素所构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就能更深刻地解读小说地深层涵义。

《拉帕西尼的女儿》主要讲述了帕多瓦著名医生拉帕西尼的女儿, 比阿特丽丝, 从小在父亲的毒素喂养下长大, 与意大利青年乔瓦尼相爱到最后死在爱人和父亲面前。故事涉及五个人物, 分别是著名的顺势疗法坚持者拉帕西尼、青年求学者乔瓦尼、对抗疗法坚持者巴格里欧尼教授、比阿特丽丝以及丽萨贝塔。

根据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理论, 故事都是围绕着对立的关系展开的, 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 故事以乔瓦尼和比阿特丽丝的爱情关系为主线发展。如果比阿特丽丝是X, 那么与他对立的乔万尼就是反X ;比阿特丽丝与巴格里欧尼教授是矛盾的, 但是有不对立, 因此巴格里欧尼是非反X ;同理, 拉帕西尼医生也是其中一个因素非X。那么这四义素构成的符号矩阵如图1 :

三、《拉帕西尼的女儿》中二元对立关系分析

从这个符号矩阵来看, 这个故事的二元对立关系和结构就很清楚, 首先是乔瓦尼与比阿特丽丝是恋人关系, 他对性的欲望和自私使他对比阿特丽丝百般怀疑, 最后被巴格里欧尼医生利用, 用所谓的解药杀死了比阿特丽丝。

巴格里欧尼医生和拉帕西尼医生所遵循不同的疗法派别, 他们之间是对立的竞争关系。在文本中比阿特丽丝始终没有和巴格里欧尼医生直接接触过, 但是他们之间也是竞争关系, 巴格里欧尼医生对乔瓦尼说:“在医学上, 她得到拉帕西尼的指导, 据说她已经可以坐上教授之位了。” (霍桑, 1844) 。巴格里欧尼医生是乔瓦尼父亲的挚友, 他觉得有必要保护乔瓦尼不受比阿特丽丝诱惑, 这又使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了, 巴格里欧尼虽然和比阿特丽丝没有正面的冲突, 但是通过乔瓦尼和拉帕西尼医生, 巴格里欧尼已将比阿特丽丝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他对乔瓦尼说也许比阿特丽丝就是拉帕西尼用来对付他的 (霍桑, 1844) , 更说明了他对比阿特丽丝的敌意。

乔瓦尼和拉帕西尼医生在学校走廊上见过一次, 乔万尼从出租屋看到过拉帕西尼医生在花园里几次, 他们没有直接接触, 但是他们之间除了有比阿特丽丝这根纽带外, 还有一个丽萨贝塔。乔瓦尼之所以能够进入拉帕西尼的花园, 丽萨贝塔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她乔瓦尼不可能这么快就直接见到比阿特丽丝, 没有她拉帕西尼和乔瓦尼也很难联系起来。拉帕西尼在学校见到乔瓦尼以后, 刚回来丽萨贝塔就告诉他有进入花园的小道, 这不是巧合, 而是拉帕西尼精心设计的。乔瓦尼不是拉帕西尼为女儿选的交往对象, 他是在为自己的科学研究选择实验对象。

巴格里欧尼医生是乔瓦尼父亲的挚友, 乔瓦尼的父亲拜托他照顾乔瓦尼, 在表面上他表现出一个长辈对晚辈的关爱, 担心乔瓦尼被拉帕西尼医生利用;但是, 他又利用乔瓦尼对比阿特丽丝的怀疑来替他除掉比阿特丽丝这个威胁, 同时也是给竞争对手拉帕西尼以重击。

比阿特丽丝是拉帕西尼医生世俗的孩子, 也是其实验品。拉帕西尼从小喂给比阿特丽丝毒液, 将其培养成一个“有多美丽, 就有多毒”的与世俗隔绝的女孩。她无比漂亮, 却奇毒无比, 蜥蜴和昆虫们呼吸到她呼出的气会当场死亡, 花儿拿在手中马上枯萎。比阿特丽丝不仅是拉帕西尼世俗的孩子, 是他科学的研究对象, 事业成功的产物, 也是他手中的王牌, 还是他用来引诱另一个实验对象的诱饵。父亲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堪称无比复杂。正是由于故事中多组关系的相互交错, 相互矛盾或对立并完美的交织在一起, 才使得故事的每个情节有序的发展, 有层次的进行, 从而完成故事的叙述。

四、《拉帕西尼的女儿》的多视角分析

格雷马斯提倡的使用固定词汇和微小变化反映相互关系的方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 可把《拉帕西尼的女儿》的矩阵模式可抽象为:

通过将《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矩阵关系抽象化, 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 从而更加深刻的认识文本的内涵和意义。从这四个语义素可看出, “女性”所占的比重为25%, 有75% 的其他语义素, 他们要么和“女性”对立, 要么和“女性”相矛盾。这深刻揭示出生活在男权主义社会下的女性是那么的孤立无援, 男性的限制和压迫使她们的生活和人生失去了自由。正如露丝 · 伊瑞格瑞所说的那样女性在社会活动中是为实现男性的欲望而活的, 而女性这样做是以放弃自我为代价的, 她们不惜一切代价屈服于占主导地位的欲望与经济, 但她们始终是性愉悦的客体, 而不是主体 (露丝 · 伊瑞格瑞, 1985) , 生活在男权主义下, 女性备受压迫。

比阿特丽丝作为拉帕西尼医生的女儿, 没有得到应有的家庭关爱, 面对自己的命运她无权过问, 沦为父亲实验的对象、佣人、手套、工具以及父亲用来诱惑其他实验对象的诱饵。她和乔瓦尼的相遇, 不是偶遇, 而是父亲一手安排的, 他们的相遇是父亲另一个实验的开始。

在感情路上, 比阿特丽丝注定与健康理想的爱情无缘。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没有婚姻主动权, 更别说健康的爱情。她和乔瓦尼的爱情一开始就是畸形的, 比阿特丽丝“与众不同”的有毒之身注定了爱情的夭折;其次, 乔万尼对她的爱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 当乔万尼因为自己也深陷其毒时, 比阿特丽丝成为他怀疑的首要对象, 他认为是比阿特丽丝故意害他的。面对困难, 乔万尼中毒时不经思考就怀疑自己的爱人, 这种爱也许根本就不存在。最后, 比阿特丽丝喝下所谓的“解药”, 她不但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爱情, 却因爱情而丢了性命。

在事业上, 如果作为父亲的实验对象也算事业的话, 比阿特丽丝还未出道就被人嫉妒, 并想方设法置其于死地。比阿特丽丝与巴格里欧尼教授素未谋面, 从未冒犯过医生们医学领地, 仅仅凭借外界的传言, 巴格里欧尼教授就认为她将来会对他的事业造成威胁, 把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处处想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最后, 在巴格里欧尼教授的精心布置下, 比阿特丽丝喝下了他所谓的解药, 倒在爱人和父亲的脚下死去。

如果说在男权社会, 女性处处受到男性的压迫与控制很可怜很可悲的话, 那么当她们也被她们的同类所设计, 简直就是女性的悲哀, 女性的无知。比阿特丽丝的爱情可以说是丽萨贝塔赐予的, 她的死与丽萨贝塔也脱不了干系。如果说乔瓦尼第一次发现花园是丽萨贝塔的好意, 那么带他进入花园则是她的生财之道。丽萨贝塔接受拉帕西尼医生好处引诱乔瓦尼进入花园与比阿特丽丝相遇, 她明知道这样做会给同类带来怎样的命运, 但是她为了利益放弃了对同类的同情和怜悯, 反而害于她。在男权社会, 如果女性之间都不相互帮助, 那么女性所遭受的悲惨命运也就无可厚非了。

五、结语

利用格雷马斯矩阵模式分析《拉帕西尼的女儿》, 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故事中人物关系, 让我们对故事的内涵了解更加深刻。比阿特丽丝的死不是偶然, 而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命运, 女性只是实验的对象, 性的发泄对象, 男人竞争中的牺牲品, 女性同类残害的对象。

参考文献

[2]Irigaray, Luce.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M].Tran Catherine Porter.Ithaca:Cornell UP, 1985.

[3] (法) A.J.格雷马斯.符号学与社会科学[M].徐伟民, 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

[4] (美) 霍桑.霍桑短篇小说精选[M].青闰, 丹冰, 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2.

[5]李尔萍, 康有金, 《拉帕西尼的女儿》的“脸面性”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 2015 (3) 35-37.

[6]廖茜,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拉帕西尼的女儿》[J].科技信息, 2011 (15) :181-182.

[7]刘文洋, 《拉帕西尼的女儿》的社会生态学解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2) :180-183.

[8]刘意青.谁是妖孽?霍桑短篇小说《拉巴契尼的女儿》新探[J].国外文学, 1993 (3) :1-9.

符号矩阵理论 篇5

《草莓冰淇淋苏打》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小说, 它采用第三人称顺叙的方式, 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乡间的小故事。故事主人公艾迪是从纽约来到乡下的孩子, 随他同来的还有他弟弟劳伦斯。艾迪富于冒险精神, 但在乡间的生活终日百无聊赖。劳伦斯是个气质柔弱的男孩, 喜欢音乐和钢琴。在午后夏日的一天, 劳伦斯在室内练钢琴。练完后, 劳伦斯提出想吃草莓冰淇淋苏打, 可艾迪身上仅有的三十五分钱是打算用来去湖边找女孩约会的。艾迪带着丧气的劳伦斯来到湖边, 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失望的艾迪突然看见湖边停着一只小船, 便怂恿弟弟跟他一起跳上船到湖心玩。船划出一段时间后, 一个农夫发现自己的船被两个小孩划走, 生气地在岸边叫嚷, 要他们回来。等艾迪和劳伦斯上岸后, 农夫生气地要揍劳伦斯。艾迪这时提出, 应该让两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单独打一架。农夫便让自己的儿子纳森跟劳伦斯在森林里“决斗”。劳伦斯迟迟不敢应战, 俩兄弟在农夫和儿子的奚落声中狼狈离去。走在路上, 艾迪很愤怒, 不断指责劳伦斯的懦弱。在艾迪的骂声中, 劳伦斯终于鼓足勇气, 回去找纳森打了一架。从森林出来的两人都伤痕累累, 但成了好朋友。艾迪在这次回家的路上, 给劳伦斯买了草莓冰淇淋苏打。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草莓冰淇淋苏打》作品中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艾迪、劳伦斯、农夫和纳森。艾迪是这个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 我们将他锁定为符号矩阵中的x;农夫是他的对立面, 即反x;劳伦斯是艾迪的弟弟, 虽然对艾迪的许多做法并不认同, 但一直顺从于艾迪的命令和要求, 从未做出违逆之事, 我们将他设定为非x;纳森是农夫的儿子, 听命于农夫的一言一行, 在作品中, 两者是统一的, 正是通过纳森, 农夫才能达到教训两个顽皮孩子的目的,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 纳森处于非反x的位置上。因此, 我们可以将《草莓冰淇淋苏打》中的四个语义因素用“符号矩阵”的方式表现出来:

于是故事的基本结构和人物关系就清晰了:主人公艾迪与农夫呈现直接对立关系 (尽管到故事结尾双方和解, 但故事还是建立在双方对立的基础上展开的) , 这一对立关系是故事的基本矛盾。而这一核心要点集中体现于劳伦斯身上, 劳伦斯与纳森在森林中的争斗, 使这一矛盾得到最为彻底的显现。以中线为分界线, 这四个元素分别处于A、B两个区域之内, 这两个区域是相互对立的。艾迪与劳伦斯是侵犯者, 他们与农夫呈现直接对立的关系, 农夫是被侵犯者。纳森以他的年纪还不足以成为侵犯焦点 (船只) 的所有者, 但由于他是农夫的儿子, 听命于农夫, 因而他与艾迪、劳伦斯形成间接对立关系, 与农夫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二、《草莓冰淇淋苏打》中二元对立意义浅析

小说巧妙建构了代表现代都市的人物艾迪 (x) , 与代表乡间自然的人物农夫 (反x) 这一对立矛盾。艾迪本是现代都市的诞生物, 身处乡间也时常怀念纽约的生活。但是由于并未道明的原因, 艾迪和劳伦斯来到了乡间, 开始艾迪所认为的百无聊赖的生活。农夫和纳森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人, 他们性格直率、淳朴, 爱憎分明。整部作品围绕着现代都市文明与乡间自然生活之间的矛盾对立展开。艾迪带领劳伦斯偷农夫的船玩, 可以视为现代文明对乡村自然的入侵。劳伦斯与纳森在森林中的争斗, 是其背后所隐喻的两种力量的冲突。这一争斗的结果是, 劳伦斯与纳森的身上都伤痕累累, 但是, 随着争斗的进行, 双方也逐渐对另一方产生了体认与好感。故事最后以双方和解作为结局, 这也是一个隐喻。

以符号矩阵中的某个语义元素出发, 探究主要语义之间的动态关系, 不仅能够挖掘作品的深层结构, 明确作品展开的原因, 还能更好地分析故事内涵与本质。结构主义叙事学大师罗兰·巴特曾经断言说, “结构主义是一种活动, 其目的是通过揭露一个对象的运行规律来重构这个对象, 就此而言, 结构实际是这个对象的幻影”[3]。对于将索绪尔的语言学引介给巴特的格雷马斯而言, 他的“行动元模式”与“符号矩阵”亦是作为探究文本叙事行为的尝试, 从而使对象过去某种被掩蔽的, 在自然客体上无法显现的东西逐渐明晰起来。

摘要:格雷马斯是叙事符号学中的重要人物。他用自己独特的“行动元理论”和“符号矩阵”为叙事符号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为后来评论者对作品进行解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他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到, 正是出于二元对立, “我们感觉到差异, 正是由于这种感觉, 世界才呈现在我们面前, 并为我们的目的而存在”[1]。因而, 一段故事得以产生意义就在于其中的二元对立, 而这也是叙事作品结构中的最根本方面。他所建构的小说叙事模型是:在小说文本当中, 假设小说的“主角”是x, 那么在文本中必然存在另一个意义上的对立项, 也就是与x相矛盾的另一项, 我们称之为反x, 这两者之间是对立的关系。在文本中, 还会存在一个与x矛盾但不对立的一项, 我们称之为非x, 同理, 也会存在一个与反x矛盾但不对立的一项, 我们称之为非反x, 在此, 非x与非反x分别对x与反x形成补充与辅助的作用。用符号矩阵来表现上述关系则是:在此, x与反x对立, 非反x与非x对反x和x产生补充。“在格雷马斯看来, 文学故事起于x与反x的对立, 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引入了新的因素, 从而又有了非x与非反x, 当这些方面因素都得以展开, 故事也就完成。”[2]

关键词:格雷马斯,符号学

参考文献

[1]格雷马斯著, 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2]格雷玛斯著, 徐伟民译:《符号学与社会科学》,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9年版

[3]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贺年编:《世界经典短篇小说金榜》,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上一篇:体艺项目下一篇:松解高位结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