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矩阵法(精选10篇)
风险矩阵法 篇1
采购是组织购买物资 (或接受劳务) 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它既是一个组织“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组织所采购的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订立、物资的运输、验收等供应链状况, 会影响组织的生存与可持续性发展[2]。如果缺乏对采购风险的预测和管理, 将使采购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导致企业生产中断、采购成本增加、利润损失等, 进而导致企业丧失机会。
在项目管理中, 我们经常使用风险矩阵评估法 (Risk Matrix) 来管理项目, 达到项目的预定目标。本文中, 也研究将风险矩阵法引入到采购风险评估中, 识别出潜在的采购风险, 利用科学的数学工具构建了用于采购项目风险评估的风险矩阵, 使企业能制定有效的采购风险管理措施, 提高采购管理水平, 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化, 实现利益最大化。
1 采购风险的识别
从企业采购风险来源角度划分, 常见的采购风险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大类[3]。内部风险是指由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 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3]。外部风险源于外部环境因素, 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商和采购主体自身难以避免的风险因素。外部风险主要包括意外风险、价格风险、合同欺诈风险、采购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
在企业采购风险识别过程中, 识别出如下采购风险事项需要进行管理:风险1—送货延误;风险2—备件积压;风险3—数量不符;风险4—质量不合格;风险5—价格波动;风险6—合同欺诈;风险7—技术进步。
2 基于风险矩阵的采购风险评估的方法体系
风险矩阵指“通过测定后果和可能性来排序和显示风险的工具”, 是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识别项目风险重要性的一种结构性方法, 并能够对项目风险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 是一种操作简便且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该方法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 (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 的采办工程小组于1995年4月首次提出, 并在美国军方武器系统研制项目风险管理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下面以企业识别出的采购风险为例, 来说明风险矩阵在采购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2.1 确定概率 (P) 、影响 (C) 的采购风险准则[1]
利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对评估项目的影响和概率分为5个等级 (表1、表2) 。
2.2 成立专家组, 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确定C值、P值
为了能够在详细的评估过程中通过定量分析较好地评估采购风险, 我们假设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成立了专家组, 经过长期的经验和合理的判断, 对企业主要面临的7种采购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对采购成功的影响, 根据C、P准则 (表1、表2) 进行了如下的预测 (表3) 。
2.3 风险等级、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影响以风险带形式用采购风险矩阵表示
R (风险等级) =C (风险后果) ×P (发生可能性) 来划分风险的重要性, 一般以图表来直观显示的居多。对于相同风险等级的风险可能处于不同的风险带中, 风险带是风险重要性的体现, 不同风险带中的风险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本采购风险案例中, 根据风险C、P准则对照表, 建立三个风险带 (如图1) 。
上风险带:0≤R≤4, 无论活动带来什么利益, 风险带中的风险都是不可容忍的, 无论应对成本多大, 都必须应对;
中风险带:5≤R≤10, 对该风险带中的风险, 要考虑实施风险应对的成本与收益, 并平衡机会与潜在的后果;
下风险带:12≤R≤25, 该风险带中的风险等级微不足道, 或者风险如此之小以至于无需采取应对措施。
3 采购风险应对措施
对于三个风险带, 构建了风险应对方式和应对原则, 见表4, “可控”、“不可控”指风险原因是否在企业内部。
结合表4的风险应对方式和原则, 企业可以对处于不同风险带中的七个风险选择应对措施。对于处于下风险带的风险5 (价格波动) 和风险7 (技术进步) , 无须采取应对措施。处于中风险带区域的风险2 (备件积压) 和风险6 (合同欺诈) , 具有相同的风险等级, 但C、P值不同, 它区分了影响 (后果) 占优势, 还是可能性 (概率) 占优势, 很显然, 风险6 (合同欺诈) 一旦发生, 那后果就是很严重的, 所以必须采取措施避免发生。此类风险一般与人为因素存在一定的潜在联系, 从内部因素而言, 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 实行监督、管控、操作的分离原则, 并加强对采购业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培养既懂招投标、合同、法律、市场调查, 又懂材料、设备等专业知识、有敏锐的洞察力与趋向性判断力的复合型业务人员。而风险2 (备件积压) , 虽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但产生的后果却很微小。所以, 破解此类备件积压风险时, 企业要认真检查编制物资需求计划的依据、盘库利库程序、物资需求计划分级审核体系中审核的内容分工是否清晰, 超储或缺失风险点是否全方位覆盖等。处于上风险带的风险3 (数量不符) , 发生的可能性很大, 产生的后果属于中等, 一般与人为因素存在一定的潜在联系, 入库前未按合同及制度要求对采购数量进行审核和验收。因此, 从内部因素而言, 要严格执行内控制度, 实行采购员到货验收与库管员接受入库验收, 若验收时发现是供货方发货数量不符, 那就按合同约定追究供货方的责任, 让其承担风险。对于风险4 (质量不合格) , 一旦发生就比较严重, 对于此类风险, 一定要避免发生, 要严格供货商管理, 严格执行验收程序, 必要时对采购物资进行实地跟踪生产或监制, 若致使我方权利受损, 那必然要追究供货方责任。对于风险1 (送货延误) , 企业可以制定采购物资跟踪机制, 有人负责与供货方协调物资的生产与备货发货情况。若是供货方自身发货延误, 那就按合同约定追究供货方的责任, 让其承担风险。
总而言之, 对评估分析出的风险, 可能因企业规模、实力不同对风险的偏好和容忍度也不同, 采取的措施也可能有所不同, 但总体而言, 风险应对方向和原则是一致的。采用风险矩阵法对采购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应对措施是有价值的。
4 结语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 采购活动无处不在, 采购风险贯穿始终。本文对风险矩阵法在采购项目风险评估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尤其对评估的方法体系作了重点阐述, 细化了采购风险的评估流程, 融入了定量化数学计算方法, 使其应用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并对采购风险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如何用数学工具量化风险及加强风险管理的效率可能是采购风险领域需进一步关注的重点。
摘要:采购是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 影响着企业的生产与发展, 建立科学的采购评价机制是极其重要的。随着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推广和应用, 企业采购引入风险矩阵法来评估采购风险是区别于经验派预测和管理的一种结构性的评估方法, 为企业采购的有效性创新了管理思路。
关键词:风险矩阵,采购,风险评估
参考文献
[1]党兴华, 黄正超, 赵巧艳.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 (1) .
[2]风险评估专业人员职业培训指南编写组.风险评估专业人员职业培训指南[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3]刘彬, 万薇薇.电力建设企业采购风险的防范措施与应对[J].电力建设, 2007, 28 (2) .
风险矩阵法 篇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摘 要:柔性机构是一种依靠构件元素的弹性变形传输所希望运动的机
构.具有集中柔度的全柔性机构是其中的一种类型.由于空间全柔性机构中存在球副,使得目前通用的伪刚体模型法受到限制,为此提出了一种扩展伪刚体模型法.并以62RSS并联全柔性机构为例对其位置解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结构分析中的位移法建立起柔性铰链的刚度模型,,建立起机构的变形协调方程、,.该方法充分考虑了机构中弹性构件的变形,.
键:;柔性铰链;伪刚体模型:A 文章编号:1001259650320323204
柔性机构是一种靠构件元素具有的柔性来输
[1]
出运动或力的机构.全柔性机构是其中的一种典型.它包括两种:一种是集中柔度的全柔性机构,其特征是用柔性运动副代替全部传统运动副,与构件合为一体,柔性分布集中在运动副上.另一类是分布柔度的全柔性机构,其特征是柔性相对均衡地分布在整个机构中.由于全柔性机构具有免于装配、无间隙和摩擦等优点,故在微电机系统及微操作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对集中柔度的全柔性机构研究中,文献[2]推导了柔性铰链的变形表达式;文献[3],[4]对平面全柔性机构的分析与综合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伪刚体模型”法.但球副等因素的存在限制了现有的伪刚体模型法在空间机构中的应用.国内也对全柔性机构进行了一定的探[5]
索.从总体看,目前国内外对全柔性机构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对集中柔度的空间全柔性机构的分析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为此提出了一种刚度矩阵法,主要拟对空间全柔性机构位置解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利用结构分析的位移法建立起柔性铰链的刚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坐标转换,建立起单元节点与终端的力平衡方程、闭环位置方程及变形协调方程,联立求解可得到机构的位置解.
1 伪刚体模型法
伪刚体模型法可用于设计和分析具有短长度柔性转动副的柔性机构,尤其适合于集中柔度的平面全柔性机构的分析与设计.该方法首先将弹性杆(或铰链)模型等效简化为相应的刚性杆模型,即重构机构的“伪刚体模型”,然后再沿用大家所熟悉的用于刚性体中对机构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拓扑结构法、图论、矢量分析法等),加之能量法(如虚功原理等)的运用,即可实现在保证了精度的同时也使问题的求解得以简化.用以分析和设计平面全柔性机构运动学问题的这种伪刚体模型法已得到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该方法对分析空间机构却存在着“先天不足”.
2 柔性铰链的刚度模型
图1给出了两种型式的柔性铰链.可以将柔性铰链看作变截面的变形单元,承受拉弯扭组合的空间变形.
下面建立一般形式柔性铰链的变形刚度矩阵.柔性铰链单元两端的节点分别设为1和2,在受到节点力的作用下产生空间变形,根据结构分析的.位移法可建立以下形式的方程:
Δ=FA
(1)
收稿日期:210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075010);863计划资助项目(98204226) 作者简介:于靖军(1974-),男,河北卢龙人,博士生,100083,北京.
32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标轴方向与OAxAyAzA一致.C点坐标系{3}为
OCxCyCzC.D点坐标系{4}为ODxDyDzD,E点坐标
系{5}为OExEyEzE,F点
的坐标系{6}为
OFxFyFzF,{3}~{6}坐标系方向一致,z轴沿DE
方向,其初始位置相对OAxAyAzA的方向余旋矩阵为R0.运动平台上的参考点P的坐标系{P}为
图1 柔性铰链的类型
K11 K
12K21 KK11 K
12K21
KTT
1Δ
Opxpypzp,相对参考坐标系的方向余旋矩阵为Rp.
=
F1F(2)
具体如图2所示.
式中 K=为柔性铰链单元刚度矩
Δ阵
;Δ=Δ1
F=
F1 F为柔性铰链单元节点位移;
T
δixiziΔi=δ=Fi=
fxifyi fzi mxi myi mi=1,2
T
(3)(4)
图2 62RSS机构分支结构及坐标系的建立
文献[6]给出了确定柔性铰链单元变形矩阵的方法和具体表达式.由此很容易确定具有柔性
铰链型式的转动副和球副的刚度矩阵表达式.
各坐标系的方向余旋矩阵表示如下:
i
Ri+1=Rθi,θi,θi
xyzRi+1=R0Ri+1=I
i=1,3,5i=2i=4
3 位置分析的扩展伪刚体法
实质上,空间全柔性机构是一种结构体,因此
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应更为合适些.但结构本身的复杂性势必带来分析上的不便,为简化运动分析并考虑到这类机构多用于微动,可提出以下假
设:机构中只有柔性铰链产生弹性变形,且变形在线弹性极限之内,构件本身视为刚性;另外,在运动学分析时可忽略惯性力的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下面给出了两种全柔性机构位置分析的方法.前者采用的是刚度矩阵法
,而后者在应用刚度矩阵法的同时还利用了伪刚体模型假设.为与前面所提的伪刚体模型法相统一,本文将这两种方法均称为“扩展伪刚体模型法”.3.1 全柔性机构位置分析的刚度矩阵法
为方便分析并不失一般性,本节以一具体的空间全柔性机构为例,说明这种机构的位置分析方法.该机构采用62RSS空间并联型式.给定输入
T
角位移Ω=<1<2<3<4<5<,运动平台的输出位置P=xpypzpφpθpψ3.1.1 坐标系的建立
T
ii
(5)
3.1.2 力平衡方程
在相邻单元共同的节点上,所受的节点力应
满足平衡条件.由平衡条件得到:
(1F2)0+(3F2)0=0(6)
(3F4)0+(5F4)0=0
(7)
而分支中各柔性铰链单元(AB,CD,EF)变形方程
为
ii
(8)Fi=Ki,i+1Δi+1
i
Fi+1=Ki+1,i+1Δi+1
i
(9)
分支中各刚性构件单元(BC,DE,FP)变形
方程可由下面公式得到:
i+1i+1
(10)Fi+1=SiFi式中
(i
Δi+1)0=0TiiΔi
+1(iFi+1)0=0TiiFi+1(iF
i)0=0Ti-1iFi+1
(11)(12)(13)
.
其中
选定其中一分支,参考坐标系为Oxyz,A点
坐标系{1}为OAxAyAzA,其坐标轴的方向与参考坐标系一致.B点坐标系{2}为OBxByBzB,其初始坐
Ti=
Ri0
0-I
Di
RSi=
风险矩阵法 篇3
[关键词] 风险 识别 矩阵 方法
一、引言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起点,也是风险管理者首要的或许是最困难的一项工作。它是在各类风险事件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对风险进行系统、连续地辨认和鉴定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辫认项目所面临的风险有哪些并确定各种风险的性质。只有通过风险识别发现项目隐含的各种潜在风险,才有可能进行风险度量、评价并选择最适当的风险管理对策,避免被动自留风险而给项目带来损失。
早期的风险识别主要是依靠风险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经验进行。1978年,Boehm认为依照风险源清单( Risk Checklist),可发现项目中大多数严重的风险因素。1993年,Marcin等提出了“基于分类的风险辨识”思想。1995年,Haimes等提出了“层次全息模型(HHM)”风险辨识思想。2001年,Schmidt等认为有效的风险因素序列有助于项目管理者把握风险的本质和类型。
现有的风险识别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静态的风险识别方法,如财务报表分析法、分类结构法、风险源清单、风险档案表、条件——转换——后果(Condition- Transition- Consequence)图等;二是动态风险识别方法,如流程分析法、阶段风险报告法等。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通过权衡风险辨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辨识方法。
项目活动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在活动实施的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着同一类别特征的风险,比如因人的因素引起的风险,但其质和量可能完全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在项目实施的同一阶段也可能同时存在,从而呈现出一种不同类别特征的风险与项目活动实施不同阶段动态交织的复杂局面。因此,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同时对项目活动各类风险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均能够进行系统识别的结构化方法。
二、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原理
1.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与流程分析法
分类结构法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按照某种特征,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对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系统归类的风险识别方法。运用该方法时首先要确定风险的类别特征,并对其进行清楚的界定;然后,要制定项目风险清单或风险档案表。本方法以风险的聚类性与复合性特征为基础,符合风险识别的分类分层识别原则。
流程分析法也是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图展示项目活动实施的全过程,对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逐一进行调查分析,运用风险源清单或风险档案表等确定项目风险的一种方法。这种风险识别方法基于风险的动态性特征,符合持续动态识别的原则。
以上两种风险识别方法易受风险源请单和风险档案表的影响,可能误导管理人员只注重风险源请单或风险档案表中的潜在问题,从而忽视了检查表以外风险的存在,使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不足,以至留下隐患。
2.风险矩阵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矩阵是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风险(风险集)进行系统识别并对项目风险(风险集)重要性进行评估,以便采取有效改进策略的一套系统性、预防性的结构方法。这种方法是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 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于1995年4 月提出的。1996年以来,ESC的大量项目都采用风险矩阵方法对项目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为了改进风险矩阵方法的应用,美国的MITRE公司还开发了一套风险矩阵应用软件,能够自动交叉检查风险矩阵所分析出的风险等级。在ESC所提出的风险矩阵中,风险矩阵的栏目包括需求栏、技术栏、风险栏(risks)、风险影响栏、风险概率栏以及风险等级栏等。
项目风险是指某些不利事件对项目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或可能遭受的损失。在风险矩阵中,风险是指采用的技术或工程过程不能满足项目需要的概率。风险矩阵识别项目风险的主要思想是通过考察项目需求与技术可能这两个方面,以此为基础来分析辨识项目是否存在风险,如果可采用技术不存在或不够成熟,从而不能满足需求则表明项目在这有方面存在风险。需求栏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即高级操作要求和项目管理需求,前者如项目操作要求文件,后者如项目管理指南中所列出的需求方面。技术栏列出了根据项目具体需求可以采用的技术。
风险矩阵通过对项目需求栏与技术栏的比较来确定项目活动是否存在风险。但如何确定项目需求和项目技术,对于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大量的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正因为如此,风险矩阵目前多用于工程技术类项目的管理,因为这类项目的需求与技术比较容易判断。
3.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
通过对风险识别的分类结构法、流程分析法以及风险矩阵方法的分析,根据项目实施风险的特征以及风险识别的要求,基于实施流程与分类结构的风险识别矩阵方法的原理可以这样进行描述:首先,对原始风险矩阵风险识别的部分进行重新构造,即风险矩阵中的项目需求栏作为矩阵的列向量,风险矩阵中的项目技术栏作为矩阵的行向量。然后,风险矩阵的列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时间维度即不同实施阶段表示,风险矩阵的行向量以项目实施过程的风险类别特征表示。这样,行向量与列向量的交叉之处就是不同的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产生的具体风险项。
这种风险识别矩阵主要考察项目实施的进程阶段与项目风险的类别特征两个维度,以此为基础来辩识项目实施的某阶段是否存在某种特征的风险,从而能够系统、持续地对不同类别的项目风险项进行动态识别。另外,由于项目风险识别的流程分析法与分类结构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方法,因而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上也是可行的。风险识别矩阵见表1。
表1 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矩阵表
另外,利用矩阵分解的思想和方法,如果将项目实施阶段和风险特征进一步进行细分,可以深度挖掘不同层面的风险项。比如,对阶段1进一步细分为阶段11、阶段12、阶段13等,将风险特征A进一步细分为风险特征A1、风险特征A2、风险特征A3等,按照风险识别矩阵的原理,可以构造一个子矩阵,利用这个子矩阵能够对深一层次的风险项进行挖掘,这也是风险矩阵识别方法的又一大优势。风险识别子矩阵见表2。
表2 基于流程分析与分类结构法的风险识别子矩阵表
三、项目风险识别矩阵的运用
1.运用风险识别矩阵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应当依据下列的程序进行。
(1)成立专家小组。专家小组的任务是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专家小组由管理咨询专家、项目实施单位相关人员和项目服务提供方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小组人数一般为10人~12人,为了便于做出决策,以11人为最佳。
(2)提出初步风险清单。由专家小组成员分别单独就每一个风险类别特征在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可能引起的风险进行识别,然后以每个专家识别出的风险项为基础,再结合相关研究资料或其它类似项目的实践信息,按照风险项不重复的原则整理成初步风险源清单。
(3)确定项目风险源。基于初步风险源清单,按照专家意见法的原理,进一步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当多位专家(6位)认为某风险项存在时,即确定该风险项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
2.按照上述风险识别程序,以人员特征为例,运用风险识别矩阵对人的因素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引起的风险项进行识别,形成如下的风险源清单:
(1)项目规划阶段的风险项:决策者素质风险、管理者经验风险、信息管理能力风险等。
(2)项目合作联盟建立阶段风险项:信息收集能力风险、服务提供商选择风险、沟通风险、价格谈判风险、合同条款风险等。
(3)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项:服务提供人员素质风险、服务接受者的素质风险、项目活动管理者的素质风险、领导支持风险、沟通风险等。
(4)项目总结评估阶段的风险项:领导重视风险、评估者的素质风险、信息收集风险、员工支持风险等。
四、结束语
项目风险管理是提升项目绩效的重要手段。目前,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对项目风险识别方法研究重视不够。本文以流程分析和分类结构法为基础,对原始风险矩阵进行适当改造,提出基于项目实施进程和风险类别特征的项目风险矩阵识别思想和方法,运用该方法能够对项目风险进行系统、持续的动态识别,比较好的解决了项目风险识别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朱启超等:风险矩阵方法与应用评述[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1月:89-94
[2]洪锡熙:风险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28
风险矩阵法 篇4
一、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结合人力资源外包行业的现状, 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源外包风险指标体系, 共计4类11种。第一类是外部环境风险, 是指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和外包市场不成熟所带来的风险。第二类是信息不对称风险, 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有可能让企业选择了不合适的外包商, 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让企业因为无法掌握全面的信息而承担很多隐形成本。第三类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除过商业信息泄露、外包商服务绩效难以保证、合同协议不完善以及双方的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风险外, 还存在资产专用性制约带来的外包商锁定风险, 选择新合作者时需要承担较大成本。第四类来自于企业内部风险, 一方面外包有可能弱化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导致部分员工的转岗或失业, 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与积极性, 还有可能导致员工的流失。
二、风险矩阵法的应用
风险矩阵法作为一种识别项目风险重要性的结构性方法, 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在1995年4月首次提出了风险矩阵的方法, 它在军方项目的风险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风险矩阵法综合考虑了每一个潜在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性与发生可能性, 由专家按照预定的标准划分各个事件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的等级, 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矩阵来评价风险的严重程度,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
1.风险影响。人力资源外包风险事件的风险影响可用RI来表示, 用来评估风险事件的发生对外包项目的影响程度, 即后果严重性。将风险事件的风险影响按照严重性的大小分为关键、严重、一般、微小和可忽略五个等级, 由外包管理小组的成员结合企业现状与自身经验对每个风险事件的等级作出评判, 等级赋分的范围为1至5分, 分别对应5个风险影响等级。处理外包小组成员的打分时主要遵循专家等权的原则, 对所有成员的打分取简单算术平均值, 即可得到各风险事件的风险影响等级。
2.风险概率。人力资源外包风险事件的风险概率用RP表示, 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对中小企业来说, 系统地收集大量人力资源外包的历史数据无论从人力和物力上讲都不太现实, 因此风险概率主要依靠专家的经验与积累作出主观判断。在原始的风险矩阵法中, 仍然将风险概率按发生可能性分为1分几率小、2分几率较小、3分可能发生、4分几率较大、5分几率很大五个等级, 不过, 由于风险矩阵法在使用时并不需要每一个风险事件发生概率的精确值, 只需得到风险概率的相对值或是相应的概率等级即可, 因此可以得到风险概率评价标准。需要指出的是, 为了确保风险评估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应该根据企业的发展与运营情况, 定期对风险概率与风险影响的评估结果进行调整与修正, 尽量减少主观预判带来的偏差。
三、风险带的划分
得到了风险影响与风险概率的评估结果之后, 便可以进行风险预期的计算。风险预期用RE来表示, 本文将之定义为风险影响RI与风险概率RP的乘积, 即RE= RI*RP, 是评估风险事件的综合量化等级。风险预期的数值越大, 代表某项风险事件可能的负面影响越大。在原始的风险矩阵法中, 根据风险影响与风险概率两个维度的不同等级组合, 确定了高、中、低三档风险等级。不过, 三个等级无法全面地识别潜在风险的类别, 因此很有必要对原有划分方法进行优化。基于这样的考虑, 本文提出了风险带的概念:即在风险矩阵中具有相似的性质并处于同一风险预期值范围的风险组。在5×5的人力资源外包风险矩阵中, 风险影响与风险影响的五个等级被依次被赋予了1到5分的分值, 根据风险预期值的范围, 得到了四种外包风险带: 下行风险带 (1<=RE<=3) 、 中级风险带 (4<=RE<=9) 、 上行风险带 ( 10<=RE<=16) 和高危风险带 (20<=RE<=25) 。
四、 Borda序值法与风险排序
为了便于决策者在众多的风险模块中辨析出更为关键的风险, 在此引入Borda序值法来解决风险矩阵中各风险事件的排序评估问题。假设风险事件的总数为N, e表示评判准则, 共有m个 (在风险矩阵法中m取2, 即有两个准则:e=1表示风险影响, e=2表示风险概率) , 用Rie表示第i个风险事件在准则e下的风险等级 (在风险矩阵法中, 将比风险事件i风险影响程度大或风险概率大的事件个数作为风险等级) , 则风险指标i的Bor da数值Bim可由下式得出:
例如, 某企业组织了9名相关人员进行人力资源外包风险评估, 对法律法规风险 (设为R1) 的风险影响等级赋分为2, 共有4种风险事件在这一项上的等级赋分大于2, 因此R11=4;它的风险概率赋分为4, 只有2种风险事件的等级赋分大于4, 因此R12=2。由于风险事件的总数为11, 所以法律法规风险的Borda数值B1= (1 1 - 4 ) + (1 1 - 2 ) =16不过, 这里采用的等级赋分是对小组成员的评分进行简单算术平均后得来的结果,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应整个小组的意见, 在进行风险排序时应该分别计算所有成员评判的Borda数值, 再将这n个数值相加得到某个风险事件的最终得分。这样就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风险结的产生 (不同的风险事件有着相同的Borda数值) , 能够更好地满足风险排序的需求。
得到各风险事件Borda数值的最终得分之后, 进行横向数值大小的对比便可得到Borda序值RB。例如, 将所有9名评判人员的评价意见汇总之后, 法律法规风险的最终得分为145, 总得分大于145的风险事件一共有6种, 因此它的B orda序值为6。某种风险事件的Borda序值代表着其他更关键的风险事件的个数, 当法律法规风险的Borda序值为6时, 说明除它之外, 还有6种风险更为重要。如果商业机密泄露的Bord a序值为0, 则说明它就是最为关键的风险事件。
由此可见, Borda序值法的引入可以帮助决策者更为清晰和准确地识别关键风险, 进而集中精力进行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工作, 对外包风险的排序更是可以让企业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成本控制和防范更紧迫和更重要的风险。
五、结语
风险矩阵法 篇5
由于噪声及其感受主体均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本文通过对S大学声环境质量的现状监测并结合在校师生主观感受调查结果,运用模糊矩阵法对校园声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校园声环境质量与教学生活的适宜度进行了分析论证.
作 者:温小乐 林征峰 作者单位:温小乐(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350002)
林征峰(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福州,350003)
风险矩阵法 篇6
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常性的活动, 通过投资能够有效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延伸企业产业链、获取品牌和渠道等核心竞争要素。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数据的模糊性、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影响, 投资项目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管理活动。从企业投资活动的目标角度, 获得经济效益是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价值体现, 从财务角度加强对项目可行性分析也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基础。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和决策往往始于项目立项阶段, 通过评价对备选方案进行优先序排序, 发现财务风险最低的投资方案, 是有效规避项目投资风险的关键所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特征在于相关指标数据通常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 难以用精确数值表征, 指标数据通常需要用区间数等模糊方法表征, 这就要求相关的评价方法 (指标赋权方法、备选方案排序方法等) 能够有效结合企业投资项目财务评价问题的上述特征。因此, 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加强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和决策方法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投资项目风险评估问题始终是理论研究与管理学实践中的重点问题。焦媛媛等 (2002) 将信息论方法引入项目组合风险测度问题中, 提出了项目组合风险测度模型, 并运用该指标测算了项目组合的净现值, 从而为多项目的投资组合决策提供了新的路径;仰炬等 (2004) 将神经网络方法应用到投资项目风险评估中;梁静国 (2005) 针对投资项目信息不确定、高风险的特点,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聚类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进而将人工智能领域的证据理论引入投资项目风险评价中, 提出了一种考虑权重的证据合成方法;杨青等 (2006) 根据投资项目选择问题的特点, 结合其特征设计了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 进而开发了一种具有较快收敛速度的遗传算法;党兴华 (2006) 提出了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模型, 并将多属性决策理论中的群体Borda排序方法应用于项目风险排序中;张识宇等 (2011) 从产品竞争力、团队素质、资源利用等方面建立了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了基于Theil指数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和灰色关联综合评估模型;将多属性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投资项目风险评估是该问题的新方向, 刘晓峰 (2007) 系统研究了多属性决策方法在投资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先后提出了确定性信息、非确定性信息、决策时空环境、决策主体环境等不同情况下的投资项目多属性决策方法。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问题由于其普遍的现实性成为多属性决策问题的研究重点, 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方面, 朱方霞等 (2005) 定义了区间数的相离度, 进而提出了将区间数决策矩阵转换为相离度矩阵的方法, 并以相离度矩阵为基础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的区间型指标客观赋权方法;陈侠 (2006、2007、2008) 对多属性决策问题中的专家有效性以及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通过定义专家决策矩阵与综合评估矩阵对应元素之间的距离提出了一种对专家进行分类的方法, 通过定义区间数距离提出了专家意见一致性的测度方法, 进而提出了专家群体共识性的测度方法;朱方霞等 (2007) 综合考虑区间数多属性决策问题的效益性和方案的成功率, 提出了区间数的可行度概念和一种能够有效兼顾效益和成功率的区间数多属性排序方法;高峰记 (2013) 证明了四种可能度排序方法的等价性, 提出了基于优序数的区间数排序方法;常志朋等 (2014) 提出区间型多属性决策问题可将区间数视为属性空间的超长方体, 并应用二维正交表表示待决策方案, 提出了基于信噪比的决策方法与理想点贴近度和排序方法。在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应用研究方面, 冯卉等 (2007) 将该方法应用于空中目标威胁评估中, 提出了基于决策心态指标的区间数评估技术, 实践证明该评估方法能够有效减少评估误差;张亦飞等 (2007) 认为区间型数据代替精确数表示灾害等级更具有适用性, 提出了基于线性加权的区间数隶属度距离评估方法, 从而有效提高了灾害评估的有效性;于涛等 (2006) 应用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解决了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遴选问题。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 发现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评价问题是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通过评价和决策, 在初始投资阶段发现最有价值投资项目, 规避财务风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 现有的企业投资项目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侧重传统评价方法的简单应用, 评价方法缺乏与企业财务风险评价问题特征的有效结合。本文认为, 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特征在于评价指标的非确定性以及指标数据表现的模糊性。为此, 将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中, 该方法有效结合了研究对象的特征, 也为提高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可行路径。
三、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设计
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问题的特点在于为决策提供支持的数据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 受外部经济环境、项目管理水平、市场需求变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与项目相关的财务数据通常难以以精确数表现, 而以区间数等模糊性的指标数据表示方式 (例如预测项目收益为500万~800万之间, 将其表示为[500, 800]) 更符合实际要求。因此, 结合研究对象的上述特性,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问题具有理论适用性。
(一) 决策指标体系分析与构建
投资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常性经济行为, 概指通过厂房、机械设备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生产规模直接扩大的目标, 或通过收购其它企业股权实现生产规模间接扩大的目标。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事前决策、事中决策和事后决策, 其中, 项目的财务风险分析是项目事前决策的重要内容。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分析的目标在于通过特定财务指标的分析, 遴选最优投资方案, 规避投资决策风险。一般而言, 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盈利风险、融资风险和偿债风险等方面:
(1) 盈利风险。企业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目标在于实现经济效益, 缺乏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孕育着盈利风险。盈利风险通常可以通过项目净现值、项目内含报酬率和项目投资回收期三项指标度量。净现值是绝对数值, 指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项目初始投资之间的差额, 净现值越大表示项目的盈利风险越低, 因此净现值为正的项目具有投资的财务可行性, 反之则不具有投资价值;内含报酬率是相对值, 是指使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与项目初始投资相等的贴现比率, 项目的内含报酬率越高, 表示项目的盈利能力越强, 盈利风险越低, 投资价值越高;投资回收期是指使项目生命周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能够覆盖初始投资的时间, 亦即初始投资能够回收的时间, 投资回收期越短, 表示项目的盈利风险越低, 项目的投资价值越高。
(2) 融资风险。大型投资项目由于投资数额较大, 单纯凭借企业自有资金的积累往往难以项目投资的资金需求, 这就产生了投资项目融资的需要, 也就带来了融资风险。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 融资风险受到企业自身信用结构、投资项目优良性、宏观经济与金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具有较高担保能力的企业和能够产生较为稳定的现金流量的企业较容易在各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从风险表现的角度分析, 融资风险可能表现为无法成功融资或者融资额度难以满足项目投资需求等。为了评估融资风险的高低, 以项目投资的“自有资金比率”指标作为融资风险的评估指标, 该指标越高, 表示项目投资的融资需求越低, 融资风险也越低。
(3) 偿债风险。偿债风险与企业融资风险密切相关, 通常而言, 金融机构在向企业提供融资安排的同时, 要求企业履行分期支付融资所产生的债务利息的义务。按期履行融资所产生的债务利息的义务是企业获取后续融资安排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评估偿债风险的高低, 以项目投资的“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作为偿债风险的评估指标, 该指标通常以投资项目产生的息税前利润与项目融资产生的债务利息的比值作为计算依据。该指标越高, 表示项目投资的债务偿还能力越强, 偿债风险也越低。
(二) 财务风险决策属性赋权方法
权重体现了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差异, 权重越高, 代表了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越高。科学计算指标权重, 是有效进行多属性决策的基础, 权重的研究也是多属性决策问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指标赋权方法包括以层次分析法为代表的主观赋权法、以熵权法为代表的客观赋权法和结合两者特征的组合赋权法, 但是上述方法均面向指标数据为精确数的指标赋权。为了将上述方法拓展到指标数据为区间数的指标赋权问题, 朱方霞 (2005) 等定义了区间数的相离度, 进而提出了将区间数决策矩阵转换为相离度矩阵的方法, 并以相离度矩阵为基础提出了熵权法应用于区间数指标赋权的算法流程:
定义4称相离度矩阵D为规范化决策矩阵, 其中pij=dij/蒡dij。
定义5称相离度矩阵D各指标的熵值为Sj=-k蒡pijLn (pij) , 其中k=1/Ln (n) 。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指标赋权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 (1) 将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相离度矩阵; (2) 将相离度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相离度矩阵; (3) 计算规范化相离度矩阵各指标熵值, 并根据熵值的归一化结果确定各区间型指标的权重。
(三) 财务风险决策方法与算法步骤具体如下:
结合区间型多属性决策熵权法, 可以计算得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结合区间型属性信息熵赋权方法, 区间型多属性决策排序的基本步骤可以概括为: (1) 根据指标类型的差异, 将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 (2) 根据指标权重将规范化决策矩阵转化为加权规范化决策矩阵; (3) 确定区间型理想点, 计算各决策对象与区间型理想点和区间型负理想点之间的距离; (4) 计算各决策对象与最优目标之间的贴近度, 并根据贴近度计算结果排序与决策。
四、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模型实证应用
(一) 案例背景
2012年12月,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将汽车产业划归为产能过剩行业, 提出通过整合的方式促进汽车产业有序协调发展, 并提出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新能源汽车以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为汽车提供动力, 能够在有效保证汽车续航能力和提速动力的情况下,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代表了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
某汽车制造集团拟抓住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 积极投资新能源汽车项目。经过论证, 提出四项备选方案:方案1 (X1) , 全面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研发、四大工艺 (冲压、焊接、涂装、总装) ;方案2 (X2) , 考虑到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 仅投资高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研发;方案3 (X3) , 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动力电池、电控系统研发, 并与电力供应商合作开展快速充电桩的研发;方案4 (X4) , 仅投资具有高续航能力的动力电池和电控系统研发。
现根据各投资方案相关财务风险指标的预测值, 应用本文建立的属性权重未知的区间型决策矩阵方法选择最优投资方案, 各决策方案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二) 区间型指标赋权
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估中, 净现值指标、内含报酬率指标、自有资金比率指标和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 而投资回收期指标为成本型指标, 根据指标的上述特点, 根据区间型决策矩阵计算相离度矩阵D和规范化相离度矩阵D*:
计算各指标的熵值:I1=0.788, I2=0.645, I3=0.763, I4=0.745, I5=0.758, 通过归一化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分别为0.213, 0174, 0.206, 0.201, 0.206。
(三) 计算区间数与最优向量贴近度
具体如下:
(1) 区间决策矩阵规范化。根据净现值指标、内含报酬率指标、自有资金比率指标和债务利息保障倍数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 而投资回收期指标为成本型指标, 区间型决策矩阵转化为规范化矩阵, 规范化决策矩阵如表2所示。
(2) 计算加权区间决策矩阵。根据各指标权重和区间规范化矩阵计算加权区间规范化矩阵,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3) 确定区间型理想点和区间型负理想点。区间理想点= ([0.053, 0.074], [0.042, 0.073], [0.036, 0.126], [0.051, 0.078], [0.045, 0.081])
区间负理想点= ([0.036, 0.060], [0.023, 0.039], [0.024, 0.063], [0.026, 0.056], [0.032, 0.063])
(4) 计算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并排序。经计算, 各方案与区间理想点、区间负理想点的距离以及贴近度如表4所示。
根据各决策对象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关系可以看出, 四项投资方案的优先序为X2、X4、X1、X3, 即方案2仅投资高续航里程的动力电池研发是该汽车集团现阶段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最优投资方案。
五、结论
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 认为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点主要存在于盈利风险、融资风险和偿债风险等方面, 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问题的特征在于财务指标数据通常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 难以用精确数值表征, 通常需要用区间数等模糊方法表征。结合研究对象的上述特征, 认为区间数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具有理论适用性, 进而将基于熵权的区间型数据赋权方法和基于贴近度的区间型数据排序方法引入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中, 并通过具体案例详细演示决策方法的应用步骤。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相结合的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进一步拓展:一方面, 可以结合具体项目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细化和优化问题研究;另一方面, 为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可以开展区间型群决策方法在企业投资项目财务风险评价中的应用, 研究重点在于专家赋权、专家意见一致性检验、专家意见集结方法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焦媛媛、韩文秀、杜军:《组合投资项目的风险度分析及择优方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
[2]党兴华、黄正超、赵巧艳:《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评估》,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1期。
[3]朱方霞、陈华:《确定区间数决策矩阵属性权重的方法——熵值法》, 《安徽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2005年第5期。
[4]冯卉、邢清华、宋乃华:《一种基于区间数的空中目标威胁评估技术》,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年第8期。
[5]张亦飞、程传国、郝春玲、赵海涛、徐伟:《一种灾害等级的区间数评估模型》,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7年第4期。
[6]于涛、章桥新:《业务流程再造效果的区间数模糊评价研究》,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11期。
风险矩阵法 篇7
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 自升式海洋平台已成为滩、浅海海洋石油作业的主要装备[1]。由于拖航作业非常频繁且风险性高, 因此拖航过程中的事故防控非常具有挑战性[2]。因此, 对自升式海洋平台拖航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评价, 制定消减、控制措施, 是保证拖航作业安全进行的重要措施, 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工作安全分析法 (Job Safety Analysis) 是目前国内外工程施工作业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定性风险分析方法, 频繁地应用于建筑等领域日常的作业安全管理工作中[3]。近年来国内也逐渐开始将JSA方法应用于施工作业[4]、项目安全管理[5]、大型机械的安装作业[6]等领域。从目前文献查阅情况来看, JSA应用于自升式海洋平台作业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缺乏。与此同时, 风险矩阵 (Risk Matrix) 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价方法, 在国内外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7,8,9], 且欧美各国均制定了相应应用标准。
本文在简要介绍工作安全分析与风险矩阵法的基础上, 构建融合风险矩阵的JSA表;然后根据自升式海洋平台的作业特点, 综合运用风险矩阵法和工作安全分析方法, 开展了拖航作业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并根据分析结果就拖航作业安全保障提出相应建议。
1 工作安全分析法 (JSA)
工作安全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葛理玛教授于1949年所提出的一套防范意外事故的方法, 它由工作分析推演而来, 也是一种危险源辨识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事先或定期对某项工作任务进行风险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 达到最大限度消除或控制风险的目的。与其他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相比, 工作安全分析法最大的特点在于更加关注人、机、环境系统的协调问题, 其主要关注的对象是生产活动和工作过程。它的基本原则是将所选择作业按顺序划分若干个步骤, 对作业步骤逐步地从人、机、物、法、环等5个方面进行危害识别分析, 能够为员工安全高效地完成每一个工作步骤提供分步指导, 是工作安全培训和事故预防领域经常使用的管理手段[10]。其主要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该方法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对潜在危险的可能性和严重度没有量化的标准作为依据, 因而无法直观的识别出作业过程中风险程度高、后果严重的关键性步骤, 从而更好地起到防范事故发生的目的。
2 风险矩阵法
风险矩阵是在安全管理过程中识别风险重要性的一种结构性方法, 它能够对项目风险的潜在影响进行评估, 是一种操作简便且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SC (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 的采办工程小组于1995年4月提出的, 目前已被广泛的应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领域[11]。
风险矩阵法基于“风险等级=风险的概率×后果的严重度”模型, 综合考虑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两方面的因素, 可对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进行最直接的评估。该方法不直接由专家意见得出判断矩阵, 而是通过事先对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确定等级划分, 由专家通过较为直观的经验, 判断出风险水平的量化等级, 从而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这种方法的决策过程规范可行, 可以直观地判断出风险的等级水平, 且较好地综合了群体的意见, 因此越来越受到更广泛的重视。表1-表3为风险评估过程中各个要素的等级量化表。
参照上述基本标准, 绘制风险矩阵表, 进行实际的安全评价工作。表4给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风险矩阵表。
3 构建具有风险矩阵的JSA表
根据工作安全分析法与风险矩阵法的主要特点,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风险矩阵的JSA工作表, 从而使工作安全分析法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定量的目的, 从而更好的适应现场风险管理工作的要求。具体的表格形式见表5。
基于风险矩阵的JSA工作表在原表的基础上添加两个风险矩阵, 分别表示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前后作业步骤的风险等级。其中, P代表风险发生的概率, C代表后果的严重程度, R代表风险的等级指数, RR代表采取安全措施后的剩余风险等级。在实际的安全管理工作中, RR等级必须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以保证作业安全的可靠性。
4 改进的JSA在自升式平台拖航作业中的应用
4.1 拖航作业特点分析
拖航作业是自升式平台最常用的迁航方式。进行拖航作业时, 平台从一个作业地点迁航到另一作业地点, 拖航时桩腿全部升起, 平台处于漂浮状态, 整个平台受风面积大, 重心升高, 摇摆惯性矩大, 对平台的稳性和桩腿的强度影响较大, 同时拖航时对整个自升式平台的稳性和自然环境条件要求也很高, 因此将拖航作业过程中平台的安全性能受到很大挑战。下面以自升式海洋平台的拖航作业为对象, 应用前面所建融合风险矩阵的JSA方法进行风险分析。
4.2 划分拖航作业步骤
根据自升式海洋平台相关操作规程和拖航经验, 自升式平台的拖航作业可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2]:
(1) 准备工作:在进行拖航作业前要对影响船舶的风、浪、流等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确定拖航路线和作业态势;同时, 人员分工站位明确, 拖航作业所需的工具和设备设施准备到位。拖轮和被拖平台拖航前要进行安全检查, 符合相关要求和规定后才可进行下一步作业, 确保拖航作业顺利进行。
(2) 拖轮就位:主辅拖轮按预设的靠泊路线控制好船速进入作业区域, 在计划的作业态势验证船位保持能力, 并修正态势使船舶在最小环境力的影响下保持船位, 经验证后, 逐渐接近作业位置。在平台拖航之前, 主辅拖轮到预定海区抛锚待命, 并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沟通工作。
(3) 平台与拖轮连接:主辅拖轮移至平台附近, 连接缆绳, 实现拖船与平台的连接, 拖缆拖力应指向并切入航线起点。连接完成后, 拖轮抛锚待拖。
(4) 拖轮加力拖离平台:自升式平台经过降船、冲拔桩、升桩过程后进入适拖状态, 平台漂浮, 主拖轮加力将平台拖离井组。
(5) 调整航向角:在辅拖轮的协助下, 平台及拖轮实现航向角调整, 确保正确的拖航方向。
(6) 驶入航线:在进入航线后确认无误, 开始逐渐提升拖船速度, 加速拖航。
(7) 拖航:按照预先计划和航迹图航行, 将自升式平台拖航至目的井位。
4.3 拖航过程风险分析和控制措施
划分自升式平台拖航步骤后, 结合基于风险矩阵的JSA工作表, 按步骤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 确定风险等级, 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评价剩余风险等级, 如表6所示。表6中初始风险的概率P参考自升式平台历史事故统计数据, 结合表1风险概率说明确定;后果严重程度C参考表2确定。风险评价指数R及剩余风险评价指数RR参考表3标准。
根据表6所示内容, 以步骤5“调整航向角”为例, 作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为“航向角各种参数设定错误时可能会造成平台失稳甚至倾覆”, 其风险概率值为2, 后果严重程度值为5, 初始风险等级评价指数R为10, 依据表3所示, 为不合要求等级。采取风险控制措施“自身转角由辅助拖轮绑拖完成”及“在调整过程中, 航速、自身转角速度、横倾矩和纵倾矩务必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后, 风险概率值将为1, 剩余风险等级评价指数降为5, 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按此法进一步分析可得步骤4、5、6、7初始风险等级相对较高, 易导致严重后果, 确定为关键作业步骤。
由上述分析可知, 融合风险矩阵的工作安全分析表是JSA核心工作的体现, 它不仅系统展示了整个分析的主要内容, 包括作业步骤, 风险识别, 控制措施以及每一步骤的相关责任人, 而且对于不同作业步骤中潜在风险可能性和严重度, 应用风险矩阵对其量化, 现场工作人员可直观的识别出作业过程中风险程度高、后果严重的关键性步骤, 针对性的加强安全操作意识, 采取安全控制措施减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因此, 该表具有实际的现场指导应用价值, 同时, 安全责任到人的制度更便于进行安全管理。
4.4 与拖航作业员工交流沟通和改进
将工作安全分析的结果与员工进行沟通交流, 让每一位员工熟悉拖航作业的基本流程, 并根据每位员工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改进措施, 完善分析过程, 直至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取得一致意见, 如果不能达成一致, 不要擅自开始作业。
拖航作业完成后, 进行拖航总结, 根据作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改进工作安全分析表, 为以后的拖航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因此, JSA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在持续的审查和改进中不断进步, 力图为现场的作业提供最为充分的参考依据。
5 结论
本文采用基于风险矩阵的工作安全分析法对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高风险拖航作业过程进行风险评估, 分析得到以下成果:
(1) 构建一种融合风险矩阵的新型工作安全分析表, 在继承JSA工作表系统展示某一作业过程作业步骤、风险识别、控制措施的基础上, 运用风险矩阵实现对作业步骤中潜在风险可能性及严重度的量化, 便于操作人员识别出关键作业步骤。
(2) 基于新型工作安全分析表实现对自升式平台拖航作业的风险分析, 划分自升式平台拖航作业过程为7个步骤, 辨识出不同步骤的作业风险及其风险等级, 确定4、5、6、7为关键作业步骤, 提出控制和改进措施, 为保证拖航作业的安全、有序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汪张棠, 赵建亭.我国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海洋平台, 2008, 23 (4) :8-13WANG Zhang-tang, ZHAO Jian-ting.The development and foreground of the self-elevation drilling platform in our country[J].China Offshore Platform, 2008, 23 (4) :8-13
[2]李红涛, 汪震宇.拖航状态下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结构强度分析[J].中国海洋平台, 2012, 27 (4) :10-14LI Hong-tao, WANG Zhen-yu.Research on leg structure analysis for self-elevating drilling units under transit condition[J].China Offshore Platform, 2012, 27 (4) :10-14
[3]Ophir Rozenfeld.Construction Job Safety Analysis[J].Safety Science, 2010, (48) :491-498
[4]刘杰.工作安全分析JSA模式在施工现场实践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9) :190-194LIU Jie.Practicable research on job safety analysis format in construction project are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9) :190-194
[5]都书海.工作安全分析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 (7) :204-208DOU Shu-hai.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JSA management in practi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 7 (7) :204-208
[6]李凯, 张贤波.工作安全分析法在游梁抽油机安装中的应用[J].职业安全, 2012, (1) :98-100LI Kai, ZHANG Xian-bo.The application of Job safety analysis in the installation of beam pumping unit[J].Occupational Safety, 2012, (1) :98-100
[7]朱启超, 匡兴华, 沈永平.风险矩阵方法与应用述评[J].中国工程科学, 2003, 5 (1) :89-94ZHU Qi-chao, KUANG Xing-hua, SHEN Yong-ping.Risk matrix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editorials[J].Engineering Science, 2003, 5 (1) :89-94
[8]Paul R, GarveyPR, Lansdowne ZF.Risk matrix:an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assessing, and ranking program risks[J].Air Force Journal of Logistics, 1998, 25:16-19
[9]Lansdowne Z F.Risk matrix:an approach for prioritizing risks and tracking risk mitigation progress[A].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1999 Seminars&Symposium[C].Philadelphia, USA, 1999
[10]James E.Roughton.Understanding Job Hazard Analysis[J].Developing an Effective Safety Culture, 2002, Pages 294-309
[11]罗多.基于风险矩阵的PHA在矿山排土场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矿山机械, 2010, 38 (4) :30-33LUO Duo.Application of PHA based on risk matrix to the mine dump safety assessment[J].Mining&Processing Equipment, 2010, 38 (4) :30-33
风险矩阵法 篇8
电网拓扑分析(厂站间的网络系统)主要根据开关状态进行电气岛的划分,其作用是把电力系统物理模型转化成网络分析所需的数学模型[1,2,3,4,5,6,7],为潮流计算、状态估计、故障分析等提供网络拓扑及参数信息。
电网拓扑分析的实质是电网连通性的判断。目前主要包括矩阵法和搜索法两类。矩阵法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获取表征系统全局连通性的全连通矩阵[8,9,10,11]。而搜索法则由某一节点出发,按一定路径搜索相关母线及支路,进行连通片的划分,主要分为深度优先搜索法(depth first search,DFS)和广度优先搜索法(breadth first search,BFS)两种[12,13,14,15,16,17,18]。
上述方法主要应用于静态网络拓扑分析,在适应网络变结构的拓扑快速更新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19,20,21,22,23]。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电网拓扑适应系统结构非预设性变化的水平,这就要求当电网结构发生变化时,拓扑能够进行快速更新,以适应当前的运行方式。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关联矩阵标记法和回路矩阵的网络拓扑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在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下,利用关联矩阵标记法,完成电网静态网络拓扑分析。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后,借助回路矩阵,判断变化支路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破圈法和半径搜索法,更新局部网络拓扑及回路矩阵。IEEE 39节点和IEEE 118节点系统验证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计算量小,更新结果快速准确,对于多种网络变结构情况均适用。
1 电网静态拓扑分析
1.1 关联矩阵及BFS
1.1.1 关联矩阵
设图G=(V,E)的顶点集合和边集分别为V={v1,v2,…,vp}和E={e1,e2,…,eq}。bij表示顶点vi与边ej的关联值,B=(bij)p×q为图G的关联矩阵[24]。简单网络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系统的关联矩阵B可表示为:
由式(1)可知,关联矩阵B有如下性质。
性质1:每条边关联两个节点,即列对应边,每列中元素为1的行数对应本边的端点,且每列元素之和均为2。
性质2:B中每行元素为1的列数对应该节点相连的边,因此,每行元素之和表示本节点所连接边的个数。
性质3:若某一行的元素均为0,则这一行对应的顶点是一个孤立点。
1.1.2 BFS
BFS基本思路:从图的顶点中任选一个作为根,添加与该顶点相关联的全部边,并将这些边对应的其他顶点作为生成树第1层的顶点,再将第1层的顶点任意排序,然后逐个访问第1层的顶点。在访问过程中,若不产生回路,则添加与这个顶点相关联的边,且边的另一端顶点成为第2层的顶点。遵循同样的搜索原则,经有限步即可得到生成树,树上每个顶点即为电气岛所包含的节点。
1.2 关联矩阵标记法
关联矩阵标记法是将关联矩阵的物理意义及BFS的搜索原则相结合,判断电网拓扑连通性,其思路如下。
1)设关联矩阵B的第1个非零元素为bij,则电气岛I的第1个元素为vi,以vi为根,搜索B中第j行的所有非零元素,将这些非零元素对应的边标记为树支,并将树支另一端节点加入电气岛内,作为系统生成树的第1层顶点。
2)由电气岛I内第2个元素开始,逐个搜索与其相关的边与节点,若节点vm为被访节点,则搜索B中第m行的非零元素。若非零元素对应列未标记过,且其另一端节点不在电气岛内,则将该列对应边标记为树支,并将该节点加入电气岛;若非零元素对应列未标记过,且其另一端节点已在I内,则将该列对应边标记为连支。
3)当搜索节点数与网络节点数相同,或全部边均被标记过,分析结束。
1.3 基于关联矩阵标记法的静态拓扑分析
利用关联矩阵标记法,判断图的连通性,同时标记网络的树支与连支,网络静态电气岛分析步骤如下。
步骤1:利用系统开关状态,形成电网关联矩阵B。
步骤2:将B中未被标记的第m列(m取1~q中的最小值)中第1个非零元素bim所在行对应的节点vi作为根,即节点vi为电气岛Ig(初始值g=1)的第1个元素。
步骤3:搜索第i行中全部非零元素bij所在第j列中的其余非零元素bkj。若第j列未标记过,且节点vk不在电气岛内,标记支路ej为树支,并将vk和ej分别加入电气岛Ig和树支集合Sg;否则,执行步骤4。
步骤4:判断电网节点是否全部已经形成电气岛,若全部形成电气岛,则转入步骤6;否则,执行步骤5。
步骤5:判断电气岛Ig内元素是否全部被搜索,若全部已搜索,电气岛编号g=g+1,转入步骤2;否则,取电气岛Ig内下一个元素vn,令i=n,返回步骤3。
步骤6:电网静态拓扑分析结束,并将未被标记的边作为连支,加入连支集合A中。
以式(1)为例,利用关联矩阵标记法分析电网静态拓扑。B中第1个非零元素为b21,由步骤2可知节点v2为根。首先,搜索B中第2行中非零元素,对应的列为1,4,8,这些列中其他非零元素所在行分别为4,5,1,将节点v4,v5,v1加入电气岛,再由电气岛第2个节点v4按此方法向下搜索直至结束。上述步骤标记的途径为e1→e4→e8→e6→e7→…,网络中所有节点均在同一电气岛内,被标记的树支集合为S1={e1,e3,e4,e7,e8},连支集合为A1={e2,e5,e6}。
2 电网拓扑更新
因停运、检修、扩建等因素,原始的电网拓扑将发生改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支路断开和支路闭合。其中,支路断开的情况主要包括:断开的支路为回路中的连支、断开的支路为回路中的树支、断开的树支不属于任何回路这3种情况。闭合支路的情况主要包括:支路两端节点在同一电气岛内、支路两端节点在不同电气岛内、支路一端节点为新增节点这3种情况。
2.1 回路矩阵
设u与v是图G的两个顶点,若u与v之间的途径l所经过的边互不相同,则称l为迹。若l中的顶点亦不相同,则称l为路。若G中存在一条u-v路,则称顶点u和v连通,并将起点和终点相同的路称为回路。由此可知,回路中任意两点间不只存在一条路,即回路中,边的断开不影响图的连通性,反映在电网拓扑中,即为电气岛分布不变。
为提高拓扑更新的效率,考虑到回路对拓扑的影响,本文定义回路矩阵为Lg(g表示电气岛编号),其中Lg第1列存放基本回路中连支的编号,该行其他位置存储本回路中树支,空位补0。根据静态拓扑分析所标记的连支与树支,离线形成回路矩阵。以图1所示系统为例,通过静态拓扑分析,标记出的连支为e2,e5,e6,则离线形成的回路矩阵L1如式(2)所示,其中第i行表示本拓扑下第i条回路。
2.2 支路断开情况下的拓扑更新
2.2.1 回路中连支断开
连支支路断开,电气岛分布不变,因此,仅需更新回路矩阵,将断开支路从连支中删除,并将其所在回路从回路矩阵Lg中删除即可。
如图1所示系统,若连支e2断开,电气岛不变,将e2从标记的连支中删除,并将式(2)中回路1(即第1行)删除,形成新的回路矩阵L1,如式(3)所示。
2.2.2 回路中树支断开
破圈法基本思路:若图G中至少有一条回路C,在C中任取一条边e,则G-e仍连通;直至最后一条边从最后一个回路中删除,所得图T即为G的一个生成树。因此,同一回路中任一树支可与其连支互换,而不影响其连通性。
回路中某一树支断开,不改变系统的电气岛,仅需更新系统的回路矩阵。根据破圈法,将断开树支所在某一回路的连支变为树支,并修改相关回路中元素,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情况1:若断开树支仅在一条回路中出现,则直接将本回路中的连支变为树支,并将回路删除。对于图1所示系统,若树支e4断开,离线更新回路矩阵式(2):将支路e4所在的回路3删除,并将回路3中连支e6标记为树支。电网拓扑变化后树支、连支集合和回路矩阵分别为S1={e1,e3,e7,e8,e6},A1={e2,e5}及式(4)。
情况2:若断开的树支在多条回路中,选取包含支路数较少的一条回路i,将i中连支变为树支,并将回路i逐一与其余含断开支路的回路合并,在此基础上,删除两条回路的公共部分,再将回路i从矩阵中剔除。对于图1所示系统,若树支e1断开,由于e1同时存在于回路1,2,3中,选取支路数较少的回路3,将其连支e6变为树支,再与其他回路合并形成新的回路,得到更新后电网回路矩阵L1,如式(5)所示,该结果与电网拓扑吻合。
2.2.3 断开的树支不属于任何回路
若断开的树支不在任何回路中,电网的连通性将发生变化,导致电气岛分裂。为此,本文借助半径搜索法,由断开节点沿树支向下搜索,当有一新电气岛形成即结束搜索,拓扑更新完成。
根据图论的基本概念,设G是一个赋权图,每条边vivj上的权为wij≥0,每个顶点vi的权q(vi)≥0,d(u,v)表示在考虑边赋权下图G中顶点u到v的距离。图G的半径为:
对于某一连通图,若支路断开前连通图中树的半径为r,则支路断开后,最多仅需向下搜索至n=r-1级相关树支即可到达树的边界点,形成新的电气岛。
当电气岛分析结束后,利用如下步骤更新回路矩阵。
步骤1:根据搜索路径将新电气岛的树支从原拓扑中分离。
步骤2:将含新电气岛树支的回路存入新的回路矩阵。
步骤3:将新回路矩阵中的连支从原拓扑中分离。
图1所示系统中,树支e8断开后,回路矩阵如式(7)所示。
此时,若将树支e7再断开,考虑到树支e7不在任何回路中,电气岛将发生分裂,根据半径搜索法,由断开节点v1和v2同时分别向下搜索树支,搜索1级相关树支后,即可形成由节点v2,v4,v5组成的新电气岛。拓扑更新完毕,离线修改回路矩阵,新电气岛内包含的树支e1和e4均在回路2中,因此将回路2由L1中分裂,形成新的回路矩阵L2,如式(8)所示。
2.3 支路闭合情况下的拓扑更新
根据闭合支路端点的位置,支路闭合亦分为3种情况。
1)闭合支路两端节点在同一电气岛内,此时,电气岛分布不变,闭合支路为连支,离线修改回路矩阵即可。
2)闭合支路两端节点不在同一电气岛内,此时,将两端节点所在电气岛合并,并将两个电气岛树支、连支、回路进行合并,且将闭合支路加入树支集合。
3)闭合支路出现新节点。将新节点加入另一端节点所在电气岛,电气岛内闭合支路为树支,连支、回路均不发生变化。
3 算例分析
采用IEEE 39节点系统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该系统的电气接线图如图2所示,支路编号及其对应节点如表1所示,其中加粗字体表示连支。
3.1 电网静态拓扑分析
根据表1中支路与节点的连接关系,以及开关状态(系统中断路器都闭合)形成关联矩阵,再基于关联矩阵标记法,进行电网静态拓扑分析,可得系统中节点均在同一电气岛I1内;所标记的树支、连支集合分别为S1={1,2,3,4,5,6,7,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3,24,25,28,30,32,33,35,36,37,38,39,40,41,42,43,45,46}和A1={8,22,26,27,29,31,34,44},然后离线形成基本回路矩阵L1,如式(9)所示。
3.2 电网拓扑更新
3.2.1 支路断开
情况1:断开支路为回路中的连支。连支8断开后,电气岛的分布不受影响,仅需将支路8从原拓扑连支集合中删除,并将回路矩阵中其所在回路1删除即可。离线修改的回路矩阵如式(10)所示。
情况2:断开支路为回路中的树支。若系统在连支8断开后,树支6也断开,电气岛仍不变。式(10)中树支6包含在回路1,2,3中,选取支路数较少的回路2,将其连支26变为树支,然后将回路2与其他含有树支6的回路合并,同时删除公共支路,形成新的回路,最后将回路2删除,得到更新后回路矩阵如式(11)所示。
情况3:断开的树支不属于任何回路。树支36断开,由断开节点向下搜索系统树支,根据半径搜索法,搜索两条树支即可得到新电气岛,新电气岛的树支集合为S2={37,38,39}。离线更新回路矩阵,由于S2中的支路均不在回路中,因此无回路、连支从原电气岛中分离,即A2=0,两个电气岛的回路矩阵如式(12)与式(13)所示。
3.2.2 支路闭合
情况1:闭合支路两端节点在同一电气岛内。若式(11)中支路6闭合,其两端节点本身在同一电气岛内,电气岛分布无影响。离线更新回路矩阵,由于支路6为连支,因此增加一条回路,结果如式(14)所示。
情况2:闭合支路两端节点不在同一电气岛内。若式(12)与式(13)中支路36闭合,其两端节点分别在不同电气岛内,将两个电气岛合并,所得结果与3.1节中静态拓扑分析结果相同。
情况3:闭合支路出现新节点。若3.1节中静态系统增加一条新支路47,其两端节点为为新增节点。将节点加入节点所在电气岛,支路47为树支加入树支集合,不属于任何回路,回路矩阵仍为式(9)。
IEEE 118节点系统的计算结果进一步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详细分析过程见附录A。
4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电力网络拓扑分析新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正常情况下,利用关联矩阵标记法,将关联矩阵的物理意义及BFS的搜索原则相结合,判断图的连通性,同时标记网络的树支与连支,完成电网静态电气岛分析。
2)当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借助回路矩阵,判断变化支路的属性,在此基础上,利用破圈法和半径搜索法,修改局部网络拓扑及更新回路矩阵。
3)IEEE 39节点和118节点系统验证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计算量小,更新速度快,可适用于多种网络变结构的情况。
本文得到河北自然科学基金(E2012502034)、北京市科技新星支持计划(Z141101001814012)、北京市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3B009005000001)、霍英东教育基金(141057)的资助。
风险矩阵法 篇9
关键词:财政风险矩阵,公办高校,债务,风险
一、我国公办高校负债运转的现状及面临的风险
(一) 我国公办高校债务规模现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 2005年以前, 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 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 平均债务每所学校1亿元以上;《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截止到2006年底, 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已达4500亿~5000亿元;而2007年7月全国政协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 全国高校贷款总额约2500亿, 仍有规模不断扩大趋势。贷款总额的不断累积, 使很多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达50%以上, 负债收入比多达150%~190%。虽然, 不同部门或研究机构对于高校债务的估额有所不同, 但我国高校已经形成的巨额债务不容忽视。
(二) 公办高校负债经营的风险
1. 影响社会安定的风险。
公办高校巨额债务导致了学校财务运行困难, 使得学校不能按期支付基建与维修工程款项。有些公办高校已经发生投资商及基建民工围堵学校大门、禁止学生入住公寓的现象, 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国家对于高校债务尤其是地方公办高校债务没有出台有效化解办法的情况下, 投资商上访或集体到政府请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这已影响到学校及社会的安定及正常运行。
2. 导致高校财务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
一方面由于财政拨款数额不足, 加之学生欠费现象, 高校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学校各项支出日趋增加, 教育成本上升。各高校既要维持日常运转, 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经费开支需要, 又要有发展, 财务支出压力巨大。在此情况下, 高校债务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冲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风险。
高校巨额债务形成的利息负担和还款压力引致学校运行经费严重不足, 这影响到了高校硬件设施的改善与教师待遇的提高, 对教师队伍的稳定与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是由于经费不足, 学校压缩了学生经费、办公经费, 教育质量大大降低。二是有的学校长期拖欠教师工资, 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削弱,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种不良环境影响下势必导致学科的衰退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 进而冲击毕业生就业。
二、财政风险矩阵模型与公办高校债务
(一) 财政风险矩阵模型
世界银行的高级经济学家Hana Polackova Brixi通过建立财政风险矩阵模型来分析政府面临的财政风险。他认为:“政府面临着四种财政风险, 每一种风险从广义上都可以定义为负债。每种负债均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中的两个:显性的、隐性的、直接的、或有的, 把这四个特征两两组合, 可以划分为直接显性负债、直接隐性负债、或有显性负债和或有隐性负债四种类型。”根据财政风险矩阵:“直接显性负债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政府法定或是合同规定的责任, 当债务到期时, 政府具有法律上的清偿义务。直接隐性负债指的是在经济运行中不依附于其他事件而必然发生的、后果可以预见的、任何情况下都存在的负债, 但并非基于法律或合同关系的政府责任, 而是基于公众和利益集团压力的政府道义责任。或有显性负债是指在某一特定事件发生的条件下政府应当履行的法定责任, 最常见的或有显性负债就是以法律合同为基础的政府担保项目。一旦被担保人无法偿还债务, 政府就负有代偿的义务。或有隐性负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承担的非法定的责任或义务, 它常常是由于政府行为导致的连带性债务, 可能发生, 也可能不发生。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迫于来自公众和利益集团的压力, 或者不这样做的机会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才会承担这些负债。”
(二) 高校债务属于“政府或有隐性负债”
高校债务虽然表现为学校的直接负债, 但其实质是公共债务的一种形式。公共债务是以政府债务为核心, 所有与政府相关联的单位、机构和团体乃至企业所举借的债务与欠款都属于公共债务。作为公共事业单位重要组成部分的公立学校, 就组织性质而言毫无疑问属于公共部门。而在银行与公办学校的债权债务关系中, 学校属于债务人, 由于债务人是公共部门的性质, 学校贷款形成的债务自然就属于公共债务。
公立学校贷款属于公共债务里的政府或有隐性负债, 当学校无法偿还贷款时, 学校与政府之间虽然没有法律文本约定政府必须替高校清偿债务, 但公立普通高校的特殊作用和身份, 使得国家出于道义上的责任必须担负起债务最终支付的责任。一旦学校无法向银行偿还贷款本息, 政府对学校贷款负有最终的偿付义务。
三、我国公办高校债务性质
(一) 我国公办高校性质
1. 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 将产品分为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其中公共产品因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由市场提供不经济, 只能由政府来提供。高等教育由于其特殊性和非盈利性属于准公共产品, 其主要也应由政府来提供。弗里德曼说过, 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 是政府应该做的也可以做得到的。政府是提供高等教育这个准公共品的“第一责任人”。不管政府是否愿意, 它都必须履行这一基本职能, 否则政府就是失职, 就是“缺位”。
2. 我国公办高校担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的重任。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时期, 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高校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重任方面责任重大。作为我国高校主体的公办高校, 责任尤为突出。
(二) 我国公办高校办学主体
1. 各级政府是公办高校的实际办学主体。
首先,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公办高校的法人资格, 但公办高校在资产的处置权、办学自主权、组织收入、筹集经费等很多方面自主权受限, 控制权仍掌握在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机构手中, 高校法人地位没有真正落实。其次, 本次高校大规模贷款, 政府实际上是最主要的推动者。国家出于拉动经济的需要, 开始高等教育大扩招。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政府并没有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比增加。为此, 政府作为最重要的推动者, 积极促成了公办高校与银行间的合作, 帮助公办高校拿到贷款, 并承担了隐形担保责任。
2. 公办高校债务带来的社会效应的最大受益者是政府。
一是在国家没有增加投入的情况下, 公办高校利用政策贷款, 扩大了学校规模, 形成了大量国有资产, 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优化与增值。虽然公办高校具有法人资格, 但在现行体制下, 无论任何方投入高校的资产, 最终都将归国家所有。二是拉动了教育消费, 促进了经济增长。三是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为社会储备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所以, 无论从财产归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看, 政府都是高校贷款建设的最大收益者。
(三) 我国公办高校债务的形成原因
1. 响应国家号召, 扩大基本建设, 适应快速扩招的新形势。
在国家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后, 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565.9万人, 增长了4倍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从9.8%增加到23%, 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过渡。但由于财政资金投入相对有限, 高校日常经费满足不了快速发展带来的基本建设需求, 迫切需要从银行等部门融入资金, 解决基本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负债办学成为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
数据来源:根据1998-2007《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制定。
2. 公办高校收入单一, 国拨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有限, 满足不了扩招带来的急剧膨胀的资金需求。
我国公办高校经费来源渠道主要有三条: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学费收入及其他收入。首先看国家教育经费拨款, 和国外相比, 我国教育经费及其占GDP的比例很低。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5.1%。而我国仅占2.5%左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使之达到4%。”现在的境况是政府投入与4%的目标尚有很大差距。其次, 作为学校收入另一重要来源的学费收入由于受办学规模和收费标准的限制不能达到目标。一方面是招生规模在2008年已达高峰, 生源不再增加;另一方面, 我国高校学费标准已接近居民承受能力, 增幅有限。除此之外的其他收入, 如:事业收入、经营收入、校产收入、科研经费收入等, 在许多高校收入中占比很小, 作用有限。综合看来, 高校收入只能用于学校的基本职能, 维持学校经常性开支, 难以满足扩招带来的基本建设资金需求。
四、公办高校债务风险的化解和防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无论是从公办高校的性质还是公办高校的办学主体, 无论是从公办高校的债务形成原因还债务的形成过程, 政府都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因此, 公办高校债务的化解最终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努力。
(一) 强化政府对高校债务的监管责任, 建立高校负债风险预警系统
作为高等学校举办者的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 要科学把握高等教育规模, 防止高校盲目扩张。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现状, 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作出一个科学的、长远的规划, 以指导我国各级、各类高校的发展, 避免由于资金紧张形成大量银行贷款以及生源不足资源闲置的状况发生。同时, 也要设置一个“高校负债风险预警系统”, 通过预警系统的设立, 设置相关的量化指标, 分析、评价高校负债办学的资金使用合理程度、财务管理水平和真财力情况, 为学校决策者提供依据, 并对学校财务运行中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预报的作用。
(二) 加大政府政策倾斜力度和财政投入
我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 逐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保证国家举办的学校教育经费的稳定来源。在现有负债规模下, 完全靠高校自身是无法化解负债风险的, 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统筹化解高校财务风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使之达到4%。”各级政府应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有计划、分阶段实现这一目标, 尽快化解高校债务危机。
(三) 积极帮助公办高校主动寻求债务化解之道
1. 鼓励公办高校多渠道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通过“资产置换”开发学校土地资源。当地政府要通过土地出让所得更大的比例, 来偿还公办高校的巨额债务。二是将属于高校法人及个人的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学术积累等“知识资本”内涵物聚合起来, 以自营或外包方式进行公司化运作, 将由此获得的资金用来偿付高校债务。三是借鉴BOT项目融资方式。将BOT项目融资方式应用于高校后勤设施建设, 由校外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 并在有限的期限内经营项目获取必要的投资回报, 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高校, 解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后勤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 组建教育基金。通过理事单位赞助、社会捐资、校友捐助等方式集中广泛的社会资源筹集资金。
2. 要求高校内部加强债务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
一是合理控制债务规模, 加强高校债务资金运作管理。二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 强化节约意识、成本意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目前, 高校一方面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资金十分紧张;但另一方面, 也确实存在着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为此, 必须要求学校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节约意识、成本意识, 量入为出, 自觉防范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田志龙, 史维庄.西方经济学视野下的高校债务.现代教育科学, 2008 (6)
[2].余杰, 刘跃.中国高校债务化解理论与实践述评.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3].尉凤英, 高勇.中美高校债务管理与风险防范的比较研究.煤炭高等教育, 2009 (4)
[4].张湘洛.我国高校债务形成原因及风险化解.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5].杜莉, 李海涛.高校债务重组与化解路径选择.经济纵横, 2010 (1)
风险矩阵法 篇10
1 建立公路工程招投标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招标投标是建设市场的交易方式之一,是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的一种买卖行为,其特点是由唯一的买主(招标人)设定标的,招请若干家卖主(投标人)公平竞争,通过秘密报价,择优选定投标人并达成协议的过程;招标投标是建筑产品的价格形成方式之一,是价格机制在建设市场产生作用的体现;招标投标是市场竞争的表现形式,是工程建设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建设市场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是竞争机制在建设市场产生作用的体现;招标投标是承包合同的订立方式,是承包合同的形成过程;招标投标是一种法律行为。
公路工程招投标风险因素众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资金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及其他风险。
2 风险矩阵的构建
2.1 确定风险矩阵表
风险矩阵表由风险栏、影响栏、风险发生概率栏、风险等级栏和风险权重栏构成。风险栏主要识别和描述具体的高速公路项目业主建设期的风险;影响栏包括量化值与等级两个子栏,评估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一般可分为 5 个影响等级,其对应的量化值在0~5(可保留一位小数)之间;风险发生概率栏评估项目中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等级栏包括量化值与等级两个子栏,它由影响栏和风险发生概率栏共同决定,其量化值取值在 0~5(可保留一位小数)之间;风险权重栏评估项目中风险的重要程度,取值在 0~1(可保留 3 位小数)之间,且各风险权重之和为1,如表1所示。
1)确定风险栏。
根据上面建立的公路工程招投标风险指标体系可知风险栏包括资金风险、竞争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性风险和其他风险5大模块。
2)确定影响栏。
利用风险矩阵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一般将其影响分为5个等级,如表2所示。
3)确定风险发生概率栏。
风险发生概率及说明如表3所示。
4)确定风险等级栏。
根据风险特点和有关文献,风险等级可划分为三级,即:0~1为低级,1~4为中级,4~5为高级,风险等级的对照如表4所示。
由此得到的风险等级只是一个范围,可用线性插值法求出确切的风险等级量化值,即:设某风险的影响量化值是I∈[I1,I2],风险发生概率是P∈[P1,P2],风险等级为RR,由表4可知属[RR1,RR2],则
由此就可确定风险等级的量化值。
5)确定风险权重。
以往常用专家打分的方法来确定权重,但该方法具有太大的盲目性和主观性,本文选用Borda序值法,其具体算法如下:
设N为风险总个数,i为某一特定的风险,k表示某一准则,用k=1表示风险影响I,k=2表示风险发生概率P,如果RRik表示风险i在准则k下的风险等级,则风险i的Borda数为
得到Borda数就可以排出各风险模块的Borda 序值。一个给定风险模块的Borda序值表示其它关键风险模块的个数。例如:某一风险的Borda 序值为0,说明该风险为最关键的风险;另一风险的Borda 序值为5,则说明另外5 种风险更为关键。
利用层次分析法中求根的方法确定出各风险模块的权重。设开方后的值为Ai,则有
2.2 确定综合风险等级
设各风险模块的风险等级量化值为RRi,风险权重为Wi,则公路工程招投标的综合风险等级量化值为
再与风险等级标准比较即可得公路工程招投标的风险等级。
3 实例分析
本文应用风险矩阵评价法对广州市某公路工程的招投标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3.1 风险等级的计算
对该公路工程,假设经过专家打分,并计算其平均值后所得的风险影响量化值和风险概率的数据如表5所示。
以资金风险为例,由公式(1)得
同理可得其他风险的风险等级,将具体数据填入表5。
3.2 风险权重的计算
仍以资金风险为例,由表5可知,比资金风险影响高的风险因素个数是4,风险发生概率高的风险因素个数是4,则由公式(2)得
同样,由公式(2)可求得其他风险的Borda数分别是10,6,5,8。由此又可得Borda序值分别是4,0,2,3,1。
再由专家分别给出各自的评判矩阵,并将其平均得综合评判矩阵为
则
同样可得其他风险的权重,将数据填入上面表5。
3.3 综合风险等级的计算
由公式(4)求得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该工程招投标风险处于中度风险,而且其中竞争风险对招投标风险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应相应地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这个风险的管理。
4 结束语
本文针对公路工程的招投标风险,应用风险矩阵评价的方法,对各个风险因素进行了量化,并以一实例加以论证,对公路工程招投标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公路建设飞速发展,但其招投标过程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因素,对招投标人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工程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公路工程招投标风险进行分析。结合公路招投标的特点,运用风险矩阵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风险因素的计算方法。
关键词:招投标风险,风险矩阵,公路工程,风险因素,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琼.公路工程投资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评估[J].广东公路交通,1996(3):421-422.
[2]胡利群.公路工程招投标分析与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8):372-373.
[3]徐姝,胡明铭.风险矩阵方法在业务外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管理前沿,2004(2):403-404.
[4]刘俊娥,张洪亮.风险矩阵的供应链风险评价[J].企业天地,2007(4):25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