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微课

2024-05-17

数字微课(共4篇)

数字微课 篇1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learning。数字化学习依托于数字化学习环境和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就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学习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网站、电子邮件、在 线学习管理系统、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而视频教学资源是学生有效进行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 式获取。如何由师生自行开发贴近学情的视频教学资源呢?微课恰恰可以为数字化学习提供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自主探究、多层次探究;富有创造性的视频教学资源。

一、微课为数字化学习提供即时可信的视频教学资源

数字化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终身学习,可以在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上进行;可以在学校里、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在家 里、课后进行;可以是新知识的学习,可以是旧知识的复习,可以是错题的纠正,可以是一个专题的研究,可以是一个知识点的内化……这就需要其教学资源切合实际,即时可信。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为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传播形式多样(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讨论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 端设备 (如笔记本 电脑、手机、平板 电脑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为数字化学习提供即时可信的视频教学资源。

二、微课为数字化学习提供多层次探究的视频教学 资源

数字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 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这就需要教学资源具有层次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如学习活 动、主题、实验、任务 等)的教与学 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 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更具有独立性。

可以将一个复杂的知识点或一个繁杂的问题分 化成若干个层次,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分别制作微课,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满足其自主学习、逐层探究的需要。而一个微课自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又具有全面的系统性。

三、微课为数字化学习提供富有创造性的视频教学 资源

数字化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创造性学习需建立在相应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基础之上。正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所以,人人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教师可以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处理、对重难点的突破创作成微课,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创作成微课,形成数字化学习的视频 教学资源,以供师生 共同观摩、学 习、研究。

以《美图秀秀抠取及合成图片》为例,一般学生理解美图秀秀抠取图片的三种方法都是相对孤立的,那么遇到复杂图片时,使用自动抠图达不到需要的效果,使用手动抠图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没有相对的耐心和足够的精力是无法坚持的。而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生会将自动抠图和手动抠图结合起来使用,先利用自动抠图抠取大概轮廓,简化图片,再使用手动抠图处理细节,完美抠图。

微课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视频教学资源,为数字化学习者自主学习取得了最佳效果。

数字微课 篇2

微课征集与评选现状分析与建议

2013年北京数字学校征集和评选的微课是以光盘的形式提交的,全市17个区县近900所中小学和教研机构共上交了2483节微课,覆盖全学科和所有年级;而2014年的微课征集与评选强调了应用,因此采取了在北京数字学校平台网上提交的方式,不仅可以统计和看到浏览量、学习人数和参与讨论人数,中小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微课应用与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专题讨论和学习总结,最后网上提交561节,但依然覆盖了全市15个区县200多所中小学和教研机构的所有学科和年级。

在评选过程中,笔者总体感觉2014年微课情况好于2013年,但两年都发现存在一些之前认为不该出现的普遍问题。这可能就是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的现状,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做这种规定和要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 微课概念理解问题

2013年,北京市第一次面向基础教育进行大规模微课征集与评选。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微课概念的理解没有十足把握,不少老师打电话咨询,他们不清楚微课里该不该有学生,不确定“面对的对象是教师或者教学研究者”的是不是微课,很想知道微课和微格教学的区别。 到2014年则基本没有出现这类概念问题咨询的情况。

老师们的困惑可以理解,因为关于微课的定义的确非常多,这是由于不同人在不同阶段认识、实践、研究的不断丰富和深化,强调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多数专家强调并认可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或呈现方式,内容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 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时长以5~10分钟为单位。因此,微课是否应该有学生,以及对象到底是谁,都要看实际的需要。

而微课与微格教学似乎有相似性,如时间都相比传统课程短,且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但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的重点目的是考查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理念及对学段目标的把握、对教材的理解与驾驭、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操作、对典型课堂教学细节的预设与处理,以及最终可预见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 微格教学是一种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而微课是解决一个知识点或展示一个教学环节的可作为师生教育教学资源的真实的课。

关于微课的定义,尽管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还是实践,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对微课的理解。

2. 时长问题

尽管两年微课征评都要求微课视频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建议不超过10分钟,但2013年有22%的微课视频都超过10分钟,其中2%超过30分钟甚至是40~45分钟,大大超时。此外,也有一些内容尚可、但片长只有2分钟的微课视频。2014年微课作品时长基本都在5~10分钟,可能也和网上上传有关系,因为时长太长实在不方便上传。

之所以要建议微课视频的时长不要超过10分钟,是因为已有研究表明短于6分钟的微视频最吸引人。基于ed X数据的统计,无论视频多长,用户实际观看时长的中位数都不超过6分钟,6~9分钟的视频基本是个拐点。 而2分钟左右太过短小的微课则会给人感觉太过单薄。

3. 选题问题

这两年微课征评都发现有的微课选题太小或太普通,内容单薄,重点不突出,没有太多价值和意义; 有的选取的内容和案例属于个例,对其他老师的借鉴作用不大;有的微课只是罗列了一些知识类资料,也不属于难以查找的稀缺资料,难以称之为课;有的微课选题过于宽泛,缺乏对关键问题的整体设计,没有突出主题;或探究性不强,不适合作为研究主题;或动画片视频所占时间太长,教学内容安排不当;有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年龄段,或理论分析较浅,或难度太大,等等。

微课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 但选题、内容和设计应该有一定独到之处,有新意。在设计微课主题时就要考虑它的目标人群是谁,目标人群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什么,微课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一些专家建议微课选题可以从重点、难点,特别是易错点入手,因为尽管微课的形式多样,可以非常新颖别致, 但无论形式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微课的主题和内容是核心,只有好的、恰当的选题和实实在在的内容,辅助以新颖的形式,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内容的表达。

4. 基本功问题

在微课征评中,笔者也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基本功薄弱,如教学语言不够生动、缺乏激情和感染力。而与之相反的是,还有的老师表演的味道太浓,不够自然; 有的老师叙述啰嗦或部分内容描述欠精炼,甚至不准确,有明显错误;英文微课有的老师发音问题比较多; 有的老师板书凌乱、不规范。这些都说明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和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

作为公开、可借鉴的微课,对教师基本功要求会比较高。教师在微课中的语言应该得体,叙事时要清晰、 简洁、生动,分析要逻辑性强、精准到位;板书要清楚、整洁、简约,对内容要点起到提示作用。整体给人感觉要有激情和感染力,方能吸引人看完视频。

5. 录制质量问题

征评到的微课有的摄像技术严重不符合要求,如画面不完整;或录像拍摄画面晃动;画面黑、模糊;录制噪音和杂音大,音质比较差;视频拍摄没有近镜头,板书看不清楚,或视频中的PPT看不清楚;或中间有几次快进处理得不好,应该进行必要的剪辑;2013年征集的微课有的光盘或视频质量不高,无法正常播放,2014年上传的视频也有一部分无法播放,等等。

一些研究表明,52.18%的教师认为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如片头片尾、画面效果、字幕显示等),48.77%的教师觉得微课视频的拍摄难度大、制作成本较高。一些地区调查发现,教师自己录制微课较少,微课主要由学校信息技术老师拍摄(约占60.68%),其次是学科、教研组教师协助拍摄(约占25.73%),还有大约8.25%的教师是聘请专业公司拍摄的,仅有3.4%的为教师自己拍摄。正是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教师参与微课制作的积极性,影响了微课的制作。

6. 应用问题

尽管2014年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强调应用,但参与学习和应用的学生和教师数还是偏少。虽然有上千名学生参加了学习,但仅有342名老师和学生参与了讨论, 总体不够活跃,讨论互动的质量不是太高。

2014年参加征集与评选的微课特别是真正能够应用的微课数量少,源于不少中小学教师对微课设计、 开发与应用的目的还不够清晰明确,动机也各不相同。这一点和目前很多专家的研究与发现是一致的。 一份对教师参加微课制作的动机调查发现,84.63%的教师希望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证书奖励,66.98%的教师希望比赛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指标之一, 61.1%的教师希望有奖金奖励,56.55%的教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先进典型被推广宣传,48.58%的教师希望得到政策支持和优先立项等。该项动机调查显示,目前的微课热很多是出于功利动机,不少微课的设计、 开发与制作都源于参加微课评比或参与项目开发与研究,而非以应用为目标,也就是并非课堂教学的需求。因此除了个别地区和试点学校,多数微课仅限于 “参赛热”,很少真正地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更是少之又少。参与者对于为什么要设计、开发微课,设计开发了微课之后,应该如何使用,可以在哪些地方使用,以及以哪些方式方法使用,都没有清晰的认识。

微课与传统课在设计、制作和应用方面有何独到之处,如何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解决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问题的建议

(一)微课设计建议

优秀微课与传统课有不同之处。根据这两届微课征集与评选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专家的建议和意见, 笔者认为微课设计时就应该特别关注以下方面。

1.“一对一”的专属感

传统课堂是“一对多”,一位老师面对一个班的受众群,而微课突出反映在它应该让学习者感受到“一对一”的效果,也就是像被单独辅导一样,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专属感。因此,在讲解时,语言不得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词汇。

2.名称和主题要明确

微课名称应主题明确、浅显易懂,方便学习者在网络上精确搜索。因此,建议微课名称要包含知识点,并尽量能够体现出适用对象。

3.内容要精炼和恰当

由于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为5~10分钟,因此要求内容非常精炼、简洁易懂,仅围绕一个知识点或课题展开, 不泛泛而谈。不仅学生看了容易理解和明白,老师也可以从中学习和借鉴。这种简明和方便使用恰恰是一种凝聚了大智慧方能做到的化繁为简的创意。如果内容较多,则建议制作系列微课。

由于并非所有学科的所有课都适合采用微课的方式,因而应该慎重选择微课内容。研究表明,比较适合微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不会变化且需要重复讲解的核心概念讲述、基本的事实、定律等,包括已成定论的观点、基本的方法和规律、基本的过程演示和操作步骤等。而不适合微课学习,必须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思辨性很强的内容、情感性很强的内容、生成性很强的内容,以及必须立足于现场的、有赖于灵感激发和教师风采展示的内容等。

4.切入主题要迅速

微课切课必须迅速。可以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主题;或从基本内容引入;或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主题。

5.讲授线索要清晰

在微课的讲授中,要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通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活动设计等多种策略,精要讲授、巧妙启发、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可以给学生提示性信息,必要时用颜色线、符号图标或关键词强调和标识;或问题引导的方式,恰当设计问题,从基本问题到核心问题,灵活使用多样化的提问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力争在有限时间内圆满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6.小结要简短到位

尽管时间有限,微课结束前还是要有小结,用简洁的话进行归纳和总结,概括要点、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强调重点和难点。在注重内容总结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科方法的总结。

7.有个性有创意

微课不应罗列书上的知识,对现有的知识以及课本上该知识的表述应有一定独到的理解和见解。因此, 微课制作者应该留心学习国内外优秀的微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学习其他领域的设计经验,注意借鉴、模仿和创造。例如,可以从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中获得可以借鉴的创意和灵感。

(二)解决微课制作与应用问题的建议

由于现在的微课和微课热很多只反映在“形” 上,即数量足够多、视频足够短,而在“神”上仍存在一定差距,也就是微课在内容质量、共享应用率方面效果不佳。这两届微课征集与评选中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为了今后更好地设计、制作和应用微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制定比较明确的微课录制标准

现在各种网站的微课种类较多,而中小学教师平时教学工作比较繁忙,没时间去广泛了解、学习和分析, 因此容易茫然。因此,在征集和录制微课时,一方面允许个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比较明确和统一的录制标准。如文件格式、视频制式、视频编码类型、颜色格式、扫描模式、视频码率、音频类型、 音频采样率、采样精度、声道数目、音频码率等。

2.提供相关业务培训

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微课了解不够充分,中小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应用,加上视频录制方面还存在相对比较专业的技术问题和要求,因此需要相关教育部门或组织、承办方提供相关培训,进行科学指导。中小学教师既需要普及微课和微课制作知识和要求,更需要加强应用的指导和引导,微课相关业务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微课制作的质量,更有利于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3.加强微课应用的研究和探索

微课应用的方式和方法更是重视不够。微课在制作前首先就应该考虑到应用,而微课的应用必须和日常的教与学相结合,真正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例如: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评选活动目的不仅是引导教师交流研讨微课设计、制作、实施等方面的经验,推出一批具有典型有示范意义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微课课例,更开始注重强调开展微课教学应用探索,促进教育信息化深入课堂教学改革。

研究探讨可以从选题开始,研究微课可能辅助哪些教与学,如何利用微课的实施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什么选题是老师和学生关心的,比较有创意,能解决他们教与学的困难和问题;如何通过在线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式和资源,辅助学生学习,解决优秀学生“吃不饱”、问题学生“没学会” 等个性化问题;目前还缺少微课应用于教学的效果分析、学生对微课资源的学习体验的调查;以及教师如何通过微课的实施与反馈,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等。

加强微课以及微课应用研究,对完善微课资源设计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把微课与日常教学、科研、活动相结合,探索运用微课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更有利于营造开放、积极、创新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4.不断完善评审标准

为促进和落实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2014年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与评选不仅要求微课能够应用到教学中,要求老师和教研员设计完成、上传微课后,组织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微课应用与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专题讨论和学习总结,最后做好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数字学校还鼓励所有有账号的老师、学生,包括区县教研员上网学习及使用,并打分、 留言和点评,并在评审标准中加入了“网上评价(传播性)”这一项。“微课发布后受欢迎,点击率和回复高、人气旺,同行及学生评价好,作者能积极与用户互动”这部分占百分制的15分。根据线上的点击量、投票数量、收藏数量、分享数量、讨论热度等来综合评价。

评审标准往往可以起到一项活动和评比的风向标的作用,很大程度应该促进教师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但同时也必须适度,以避免没有真正深入,形成一些表面现象。

5.重视微课应用平台的建设

目前好的适合中小学师生的微课应用平台还比较少。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征集与评选平台由于是第一次尝试,还有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的地方,如使用还不够方便,互动交流性还不强,微课资源没有与平台其他资源共建共享等。

数字微课 篇3

一、课前应用,完成高效预习

微课的课前预习设计一般为学生不易掌握的重、难点,以其小而精的特点,可以使学生将新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将不理解的知识进行记录,做好预习笔记,然后带到课堂上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共同探讨、释疑解难,真正实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 例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判断”学习中,通过观看微课课件,知道了要想对直线与圆锥的位置关系做出正确判断,首先从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分析判断开始学起,直线与椭圆的三类关系有: 无相交点( 相离) 、有一个唯一相交点( 相切) 、有两个不同相交点( 相交) ,并且掌握和运用好直线被椭圆所截得的弦长公式: 设A( x1,v1) ,b( x2,y2) 为椭圆上的两点,| AB |叫做椭圆的弦长. 回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通过距离公式化简整理,得出弦长公式: ( 其中k为直线AB的斜率) . 在此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反复进行微课学习,温故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二、课堂应用,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有了微课生动的课前预习作为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课堂学习,形成的往往是“生成性”知识[2]. 微课在课堂应用中一方面可以制作简短的课堂导入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数学教师通过微课当堂讲解可以集中在数学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可以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让课堂交流更充分,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加轻松容易,教学重点、难点得到顺利突破,课堂时间得到有效利用,增加了宝贵的数学课堂教学容量,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例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是高考数学题中的反复考查的热点,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也是核心内容. 本课“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判断”主要是培养学生直线与圆锥关系的判定、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能力,以及等价转换、“点差法”设而不求在解体中的灵活运用能力. 通过每个知识点的微课课件在课堂上的播放,渗透到归纳、推理、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探索数学的学习兴趣; 通过点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及其判定,培养学生结合运用直线、圆锥曲线的各方面知识的能力.

三、课后应用,使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

微课的及时性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摩学习,将课后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多次、反复地观看微课,既可以将课堂上未理解透彻的知识进行有益地补充,又可以加深数学知识的记忆,同时能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对数学内容进行拓展、创新.

综上所述,微课不但实现了高中数学的课堂高效应用,而且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发挥了引领铺垫与查漏补缺的作用[3]. 数字化教学的普及应用开创了划时代的教学模式,网络教研结合学生特点与教材特色的应用研究,不但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进步,而且推动了现代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通过微学习,聚沙成塔,培养学生的数学大智慧; 通过掌握微知识,积少成多,让学生懂得知识中内涵的道理,塑造健全的人格,顺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需求.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应运而生,构成了现代社会“微时代”的特点.微课作为数字化教学的产物,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通过对微课学习的概念描述,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判断”为例分析了数字化微课学习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中的“蜘蛛网效应”.这种方法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辟了高中数学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数字微课 篇4

在化学高一初始教学时,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困惑:初中化学———感性、形象性、趣味性强;高中化学———理性、抽象性、逻辑性强。化学学科经历初中到高中的跨越, 学生常常反映:太难了、听不懂、跟不上!但每个学生原有的化学基础不同, 理解力不同, 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不同, 高一化学课时又很有限, 教师没有足够的课时帮助新高一的学生统一梳理自己的化学知识体系。有什么好办法能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定制自己的“初高中化学衔接课程”呢?数字化教学能不能帮助学生度过这个学习的瓶颈?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媒介具有短小、精练、个性化强的鲜明特征, 用微课创设初高中衔接的化学课程, 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可以帮助不同基础、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搭建起初高中化学学习的平台, 使每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 遵从自己的时间安排, 自主地学习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相应主题。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 (课例片段) ,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一、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突破初高中知识衔接的忽略点与延伸点

从客观角度看, 现行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都大大降低了, 那些在高中阶段经常会用到的初中知识, 都集中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 这本身就造成了初高中知识的断层。新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 由不同的教师教学, 本身知识结构就是参差不齐的。比如, 就化学分类法教学, 初中教材仅让学生掌握到:物质是由混合物和纯净物组成的, 而纯净物可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 化合物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细分为氧化物、酸、碱、盐。对于氧化物再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酸按照不同标准再细分为:含氧酸、无氧酸、一元酸、二元酸、多元酸;盐可以细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等。初中教学没有过多要求。这就为学生学习高中的过氧化物、强弱电解质、盐类水解带来了知识上的忽略点。于是, 我们利用微课视频的形式制作了物质分类的视频演示课件, 利用学生初中原有的分类知识体系进行延伸。

可以利用微课录课软件Camtasia Studio 6 制作一些类讲解ppt, 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这样的系列教学视频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接收, 已具备这部分知识的学生就可以选择不学, 没掌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情况选择学习几遍。我们还制作了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化学计算等一系列微课教学视频供学生自由选择性学习。

二、利用微课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化学具有启蒙性、符号性的特点, 学生在初三才开始接触化学, 经历约半年的知识学习就要备考中考, 所以, 学生的学习对教师的依赖性比较强, 学习方式上也大多以记忆为主。高中化学的学习具有“理性”的特征, 高中化学知识相对来说“博而深”, 知识由“形象”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浅显”到“深入”, 知识更加系统而全面、有深度, 因此, 高中化学学习必须变“感性学习”为“理性学习”。这些在学科知识体系下的特征需要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体会、去感悟, 但由于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不同, 有的学生能快速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 而有的学生面对“繁”而“难”的高中化学学习会出现畏难情绪。为此, 我们利用微课制作了一系列关于化学学习方法的视频讲座, 内容涉及预习法、类比法、归纳法、实验法、探究法等, 并配以例题指导,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感受这些学习方法的应用。

三、利用微课传播化学学科思想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 物质的性质是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 (3) 物质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失, 只可能有规律性地转变; (4) 环境问题较多是由人类不正确使用科技成果或使用不成熟的科技成果造成的, 各门科学可以继续为解决环境问题贡献力量; (5) 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人的生存、成长和发展需要借助科学知识、遵循科学规律; (6) 自然是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 也是人类的朋友; (7) 科学研究有方法可循, 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化学的基本观点:物质观、微粒观、元素观、运动观、分类观、结构观、守恒观、科学价值观。怎样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 让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感受到这些化学观念, 微课又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支持。利用微课可以制作化学基本观点系列讲座, 配以动画、视频, 可以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感受化学基本观点。如, 学生对于抽象的粒子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而粒子观中又包括粒子的构成观、间隙观、运动观、作用观、能量观和空间观。利用微课制作微视频动画就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一难题, 使对抽象空间想象困难的学生走出困惑。

四、利用微课实现学生初高中转化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的提升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教育的更高境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过程, 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地学习也是学生由初中到高中学习要提升的能力, 对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微课也具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 因此, 在学生步入高中学习之初利用微课作为桥梁, 搭设学生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学习的阶梯, 可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高强度、密集型知识学习, 实现学生自己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自己调节学习进度,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化学知识的初高中衔接, 一直以来都是高一教学所面对的难题, 微课这种新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 设计化学学习情境、资源和活动, 为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化学初高中教学支架,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帮助学生顺利穿越初高中能力上的“最近发展区”获得进步, 为我们破解化学初高中教学衔接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支持。

专家评述:

教育是被发现和认同的过程。走进天津市第五中学张莹老师的课堂, 会发现, 这一过程在教与学的交互作用中被淋漓尽致地放大, 她的化学课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范儿, 也多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看到了生命的蓬勃发展。发现、认同, 课堂的价值不正是在于此吗?

课改深处是课堂, 师生成长也在课堂,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张莹老师就是从一线教学中, 从课堂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她钟爱课堂, 因为课堂上有一个个灵动的生命。她钟爱化学课堂, 因为她的课堂上不是给予和告知, 而是师生智慧“化学反应”的新生成, 课堂上充满了惊喜, 她的学生也钟爱她的化学课堂。

上一篇:高级劳动者下一篇:风险矩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