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流域

2024-07-19

数字流域(共4篇)

数字流域 篇1

数据是流域信息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数字流域的核心[1]。数据的处理与管理是数字流域的内核。随着数字流域工程的实施, 越来越多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出现, 这些系统在完成各自领域业务或经营管理需要的同时, 建设和运营后往往暴露出数据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和系统之间难于整合的问题。同时, 随着现代空间数据采集手段的丰富, 水利行业面临的是日益增长的海量空间数据, 以及以前编绘的大量纸质地图等信息载体, 这些数据在应用、管理与共享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2,3]:

(1) 数据标准的制定依据定义各异。不同标准对于相同的业务分类标准各异也是导致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标准难统一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 相同的数据经常被重复采集和存储多次, 不仅造成管理信息存储的冗余, 也增加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处理难度。

(2) 系统之间缺乏数据共享机制, 同一数据在各系统多次录入、难于共享, 系统间同一数据、信息缺乏一致性并难于识别。

(3) 由于对共享数据缺乏业务解释和技术定义, 导致系统间的衔接和整合困难。

(4) 现有数据和信息难于充分利用, 不利于数据信息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等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业务发展和技术实现的瓶颈。

为要解决上述问题, 确保流域管理信息数据的一致性、完备性和有效性, 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 使各应用系统的数据有机共享, 提升管理信息的可用性, 真正实现流域信息化, 在数字流域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入数据标准。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为降低建设成本, 提升数据质量, 加强信息共享。因此, 在本文中对数字流域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了研究, 首先对数据交换需要遵守的原则进行了描述, 然后阐述了数据交换模式和数据交换方式。

1 数据交换原则

数据交换应遵循标准性、准确性、唯一性、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就近性等基本原则。

(1) 标准性。所有交换的数据应按省部级数据交换制定的数据共享交换标准格式或相关行业标准格式进行交换。

(3) 准确性。用于共享交换的数据应是经审核准确无误的数据。

(4) 唯一性。共享交换的数据应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避免一个属性数据出现多个不同数值。

(5) 安全性。信息交换的安全性是信息交换的基础, 包括信息交换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否认性及可认证性。

(6) 可靠性。数据传输过程中, 如遇到网络故障或系统出现异常的情况, 要保证数据的安全, 可靠地继续传输, 确保信息交换的准确、完整和一致。

(7) 有效性。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 应该选择最有价值的信息和最适合的传输方式, 用最经济的办法传输尽可能多的信息。

2 数据交换方式

数字流域水利数据中心基于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方法[3]和技术手段, 构建交换平台和服务平台。

(1) 交换平台交换方式。通过使用现有的消息中间件、交换中间件、数据交换工具, 实现异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

(2) 服务平台交换方式。通过服务平台, 采用Web service架构[4], 以XML技术为基础, 将异构系统的数据封装为数据服务 (数据集成服务和数据共享服务) , 利用服务集成组件对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代理进行服务发布、查找和绑定, 实现异构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3 数据交换模式

数据交换模式分为数据交换平台交换模式和数据服务交换模式两种。

(1) 交换平台交换模式。通过交换平台的消息中间件、交换适配器组件, 创建源头业务数据库系统与目的业务数据库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流程, 采用基于时间戳的数据交换同步方式和基于触发器的数据交换同步方式实现数据信息交换, 数据信息交换的结果为:源头业务数据库系统的数据信息增加、修改和删除同步表现为目的业务数据库系统相应数据信息的增加、修改和删除。这种方式适用于主动推送方式的数据补足、定时交换、实时交换。

(2) 数据服务交换模式。借助服务平台的服务集成组件, 提供基于Web service技术标准的服务传输、服务集成、服务交互、服务安全和服务管理机制, 实现异构业务系统数据服务之间集中式服务注册、发布、调用、管理, 实现水利数据中心与各水利业务单位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

4 结语

为解决多源数据、异质数据共享的问题, 减少数据转换, 促进系统集成, 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数字流域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能力的发展, 提出了数字流域的数据交换标准的规则以及方法, 此标准的制定满足了数字流域集成架构中数据交换、方面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数字流域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光谦, 刘家宏.数字流域模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刘海燕, 刘晓民, 魏加华等.组件式流域模拟模型集成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3, 11 (1) :20-25.

[3]杨炜鸿, 孙震宇, 马力.通用数据标准制定方法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0 (3) :91-93.

[4]Haiyan Liu, Xiaomin Liu, Baohui Shi, zheng Wan, Kun Tian.Research on Framework of Integration Platform for Digital Watershed based on SOA.Energy Education Science&Technology Part A:Energy Science and Research, 2014, 32 (4) :2895-2904.

数字流域 篇2

1 研究区背景概况

1.1 流域概况

青龙河是秦皇岛市的重要水源地,青龙河流域是秦皇岛市限制纳污控制考核的重要水功能区。青龙河流经滦河流域东侧,地处东经118°37'~119°37',北纬39°51'~41°07'之间,流域面积6340 km2,占滦河流域面积的14%,是滦河水系年平均来水量最大的支流。该文拟以桃林口水坝址以上流域为例,进行流域数字河网的提取研究。

1.2 数据来源

DEM的数据来源是SRTM DE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数据,是2000年2月11日美国发射的“奋进”号航天飞机上搭载的SRTM系统采集的地表面数据。SRTM DEM数据采用WGS1984投影参数,通过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可下载空间分辨率为3"(约90m)的中国区域数据[11]。由于下载的图像数据不一定刚好在一个图幅范围内,需对下载的数据进行剪裁及修正,从而得到青龙河流域部分。

2 河网提取方法

2.1 DEM预处理

在利用SRTM数据提取流域的数字河网之前,首先需要对SRTM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SRTM中存在的无效数据区域。此外,由于原始的DEM图像中数据缺陷或是一些真实地形的存在,使得DEM表面存在着一些凹陷的区域,使水流无法按照其本身流向流出。所以为避免水流出现逆流或中断的现象,首先要对DEM进行无洼地的填充。洼地填充的基本过程是先利用水流方向数据计算出DEM数据中的洼地区域,并计算其洼地深度,再依据这些洼地深度设定填充阈值进行洼地填充。

2.2 流向确定

栅格单元的流向是指水流出该栅格单元的方向。每个栅格中的流向是通过计算该栅格周围最大的落差坡度来确定的,这种计算方法称为D8法。D8法将栅格中的水流方向分为8个方向,即与该栅格相邻的8个栅格分别代表一个方向。在此基础上计算中心网格与各相邻网格间的距离权落差,取距离权落差最大的网格与中心网格的连线作为水流流出方向。水流方向的确定过程就是在栅格周围寻找坡度变化最快的方向。

2.3 汇流累积量计算

区域汇流累积量的计算需要建立在水流方向的基础上,实际是曲面上水流过程的模拟。水流方向确定后便可计算每个栅格单元的上游集水区范围,并生成与之对应的水流方向矩阵,计算该矩阵中某个栅格的累积流量,正是根据该栅格周围的流向数值编码计算而来的。

2.4 河网生成

通过汇流累积量的计算,完成栅格之间流量传递的过程,汇流累积量代表着栅格在流量传递过程中累计的栅格数。每一个栅格都携带着一份流量,当栅格携带的流量在同一位置累计到一定值时,便会产生水流,这些水流形成的路径就是河网,累计到形成水流的值称为河网阈值。其原理是把所有大于或等于给定阈值的汇流栅格单元标记为1,其余栅格则没有数据,遂将赋值为1的单元格提取出来。

3 实验与结论

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运用坡面径流模拟方法,提取桃林口书库坝址上游流域的河网。对区域设置不同的阈值,所绘制出的河网疏密程度不同(图2)。当阈值较大时,形成水流所需的累计栅格数较多,不易形成河网;当设置阈值较小时,形成水流所需要的栅格数较少,容易形成河网。设定汇流累积阈值时,要充分考虑水系的实际情况,并通过观察和与地形图相比较等方法适当的选定阈值,保证径流模拟准确性和实际性。如当面积阈值从25.8164 km2(栅格数为3000)调整为129.0822 km2(栅格数为15000)时,河流分支数量相应从197个河道减少到37个河道。在确定上游集水面积阈值为15000个栅格单元时的提取结果与1:25万的国家五级河网叠加分析可知(图2(a)),图中河流水系与实际河网基本吻合能够满足水文模拟与生产需要。

该文介绍了基于ArcGIS平台支持下河网特征的提取原理,以青龙河流域为案例对其进行DEM的预处理、水流流向的确定、汇流累积的计算,并基于流域不同集水面积阈值提取不同疏密程度的水系特征。选用空间分辨率为90m的SRTM DEM数据作为数据来源避免了传统地面测绘容易出现的数据插值误差从而导致平坦地区河网提取效果不佳,基于SRTM DEM数据进行河网提取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提取的河网的准确性。该文成功提取青龙河水域数字河网,这对青龙河流域的水资源规划及配置提供技术条件并对实现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科.基于SRTM数据的流域水系提取与三维可视化[D].长沙:中南大学,2008.

[2]邹鸣.基于DEM的数字河网提取及其应用[J].水资源研究,2013(2):14-15.

[3]Puecker TK,Doughlas DH.Detection of surface—specific points by local parallel processing of discrete terrain elevation data[J].Computer Graphics and Image Processing,1975(4):375-387.

[4]Lawrence WM,Jurgen Garbrecht.Automated recognition of valley lines and drainage networks from gri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a review and a newmethod[J].Journal of hydrology,1995(167):393-396.

[5]叶爱中,夏军,王纲胜,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河网提取及子流域生成[J].水利学报,2005(5):531-537.

[6]曹玲玲,张秋文.基于SRTM的数字河网提取及其应用[J].人民长江,2007(8):150-152.

[7]吴冰,李昌文.基于SRTM DEM的盘龙河流域河网提取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6):157-162.

[8]周国园,侯志华.基于DEM的汾河流域水系提取试验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11):60-63.

[9]沈中原,李占斌,李鹏,等.基于DEM的流域数字河网提取算法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9(1):20-23,28.

[10]热紫燕,阿不都沙拉木,穆艾塔尔·赛地,等.乌鲁木齐河流域数字河网提取分析[J].新疆水利,2012(6):11-15.

数字流域 篇3

1 数字化流域概述

自数字地球概念提出后, 由其延伸而来的各种数字工程概念和实践不断涌出, 如数字国家、数字省、数字城市、数字校园等, 同样, 在水利领域也提出了诸如数字流域、数字河流、数字水利等数字工程的概念, 并进行了相应实践, 由于上述各种数字工程概念都是从数字地球的概念中演化出来的, 而当前对于数字地球概念及其内涵的理解尚未统一, 这便产生了不同的对数字工程的理解和实践, 也导致了数字工程建设中不同的目标及运行导向。当前, 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和水资源相关的数字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断的丰富了起来, 比如说数字水利、数字流域和数字水文等等。在这些数字技术当中, 大多数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是人们对数字流域的理解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在水文科学研究和发展的过程中, 流域通常就是指只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水源。此外在规划工作中, 流域实际上是分行政区域的, 数字流域在研究对象上主要是数字地球, 所以其所发展的方向也跟数字地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在水资源规划的过程中, 数字流域通常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 一个是早期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是流域管理信息系统, 一个是数字化流域系统。

2 水资源规划的发展

我国从建立以来就一定开展了大量的水资源规划研究工作, 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 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在不断的调整和改善, 而从其发展的总体要求上来看, 水资源规划工作通常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 我国的水资源规划工作主要任务是对现有的江河进行全面的整治, 主要针对的是各种各样的水利工程。在这个阶段发展的过程中, 其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 一个是其看似研究的是流域, 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 其所针对的并不是整个流域, 只是针对某一个工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所以在这一阶段是缺乏全面性的。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的80年代到90年代, 在这一阶段, 国家相关部门引进快乐系统分析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 流域的水利工程规划更具综合性和多样性, 此外, 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要通过相关的环境内容做好评价工作。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对已经制定好的水利工程调度规划进行全面的调整, 对相关的内容要进行重新的制定, 在这一过程中, 其还是需要使用系统分析的方式, 这样也就可以对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和地下水的综合应用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一直到现在, 且当前还是处在当第三个发展阶段当中, 其是伴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和水资源环境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而出现的, 当前,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同时现代水资源规划工作中关注的问题也具有了更强的综合性, 所以在这一过程中, 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更加的明显。

3 现代水资源规划过程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3.1 水资源规划的复杂性

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和科学性都非常强的工程, 当前,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的提升, 所以水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水平也有了非常显著的改善, 在水资源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其内部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水权的控制上, 而这种问题也会使得当地或者是周围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不利影响, 这样也就使得水资源的社会属性不断增强, 此外, 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也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所以其所涉及的范围也会有所增加。

3.2 水资源失真和失效问题

在对水资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好水文资料的还原工作, 但是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在不断的提升, 还原水量比重在逐渐的增加, 这样也就使得水文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保证, 如果其所占据的比重在不断的提升, 水文资料的作用也会受到影响。

3.3 蓄水预测偏大

近几年对于蓄水预测的结果普遍偏大。在预测的过程中处出现需水因子本身的趋势在不断变化, 没有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4 水资源规划数字化平台框架

基于数字化流域的水资源规划平台, 是为适应现代水资源规划的要求而提出的, 水资源规划平台吸收了决策支持系统的思想方法, 借助数字流域的技术而实现, 它在以数字化流域为核心的框架下, 将规划预案生成技术、规划方案决策支持技术纳入系统, 在水资源规划的预案生成、情景分析和决策支持三个层次上提供支持。本文中所设计的水资源数字化规划平台, 具有以下特点: (1)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对地观测系统等现代观测技术, 能够更快、更完整地获取流域的地学、水文学资料, 而高速网络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等数据可以及时汇总传送,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流域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应用空间数据仓库与挖掘等技术, 则可很好地解决了空间信息与非空间信息的组织与融合问题。 (2) 在充分利用3S技术获取并处理流域地形参数、下垫而属性等空间数据的基础上, 采用以物理机制为核心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 流域参数大都可以直接获取, 使参数率确定过程简化, 效率提高, 从而大大提高了对流域特性变化的反映灵敏度和对水资源循环过程辨识的精确性, 将对流域滚动规划提供有力支持。 (3) 本平台在全流域范围内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各自的目标约束, 以流域作为水资源整体配置的对象, 在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下, 按照整体最优的原则确定最终方案.在最终满意方案确定过程中, 采用多目标分析机制、多准则评价机制和群决策会商机制, 以求在现有水资源条件下兼顾社会经济与生态均衡发展, 达到支持全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5 结论

数字化流域的水资源规划能够更好的顺应现代水资源的发展, 达到规划的要求。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和技术, 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索。虽然现如今我国的水资源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通过加大研究力度, 必然会使数字化流域在水资源规划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水资源规划的发展。

摘要:当前, 科技发展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 在社会发展的众多领域当中, 数字化技术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在水资源规划管理当中数字化技术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水资源规划工作的全面发展,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注意到现代的水资源规划当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予以改进和处理。

关键词:数字地球,数字化流域,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邵茂清, 曾杰, 柴宏祥.水资源规划及其应用[J].山西建筑, 2007 (28) .

数字流域 篇4

一、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现状

(一) 传统影像技术为数字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目前, 传统影像技术是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其中主要为电视节目制作和光盘刻录两个方面。近年来, 百色电视台为展示百色多彩人文风情, 完成了文化类节目《千姿百色》的制作, 节目直观地展示了百色的历史人文和民风民俗, 但节目内容较为单一。2011年1月11日, 百色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馆;2014年, 广西高校第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博物馆——百色学院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立。博物馆对周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壮族织锦技艺”“靖西绣球制作技艺”“靖西陶器制作”“靖西壮族端午药市”“布洛陀经诗”“田阳舞狮技艺”“壮剧”等进行拍摄与视频录制, 并刻录光盘留存, 这批光盘是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的载体。

(二) 电视台与新媒体“百色广电网”融合

2010年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百色电视台也与新媒体“百色广电网”融合, 节目制作互通合作, 在“百色广电网”首页有“视频点播”“电视直播”“公共频道”“综合频道”等菜单选项, 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以音视频的形式呈现。数字化技术的使用与更新, 使得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突破过去的小群体范围, 地域局限渐趋弱化, 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随时随地地在网络平台上观看、点评、转发、推荐等, 既增加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又提高了受众对文化传播活动的参与性。

二、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策略

从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现状可看出, 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主要以照片和视频为主, 博物馆没有自己的网站, 也没有非遗数据库, 更没有建立起数字博物馆, 数字技术应用单一、滞后。因此, 笔者就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 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库

信息数据库, 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分类和信息化存储, 进而建立资料性的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字库的建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 如“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等, 进行数字化编程后存入数据库;二是建立检索功能的数据库, 把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如图片、录音、影像等, 编辑转化成为数字格式保存于硬盘中。研究者和保护者们可通过资料性符号库和素材数据库查询相关的数据资料, 提高了查询效率, 并扩展了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空间。

(二) 依托实体博物馆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这一类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展示藏品、介绍博物馆功能、更新博物馆新闻资讯、发布博物馆展览信息和学术成果、提供在线服务和互动、接受人们的反馈意见等。近年来, 国内著名的博物馆陆续开设建设自己的网站, 并利用3G、4G移动互联网技术让数字化博物馆手机版上线。手机版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流动数字博物馆, 让博物馆进入“掌上时代”, 充分发挥了博物馆公众教育和学习功能。[1]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可依托已有的实体博物馆, 建立互联网版的数字博物馆, 可在网络版首页设立“新闻”“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讲坛”“交流与论坛”等栏目。可利用3G、4G移动技术将互联网版的数字博物馆移植到手机上, 同时在数字博物馆网站首页中扫描“手机版二维码”即可进入手机数字博物馆, 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浏览数字博物馆的内容。

(三) 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数字博物馆

第一, 普通虚拟网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的特质, 适宜构建虚拟网站。目前, 较为完善和成熟的虚拟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当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在导航栏设置有首页、机构组织、法规文件、联合国名录、国家名录、传承人、申报指南、保护论坛、记忆非遗9项, 内容丰富, 互动性强。

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也可借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建设“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网站。在网站导航栏可设置“首页”“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论坛交流”“申报指南”5项。在“首页”中设置“动态新闻”, 滚动报道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资讯;设置“展演专栏”, 提供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音频、视频的浏览;设置“人物”模块对应导航中的“传承人”, 报道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守护人的故事。

第二, 三维环境虚拟漫游体验馆。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创建一个三维的虚拟世界, 让受众模拟视听触觉等感官感受, 对空间内事物进行多维度观察, 如同身临其境。[2]“超越时空的紫禁城”由故宫博物院和IBM合作开发, 是国内首个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互联网上展示著名文化遗产和再现文化历史的虚拟世界。这座“紫禁城”用高分辨率、精细的3D建模技术虚拟出宫殿建筑、文物和人物, 并设计了6条观众游览路线。用户只要轻轻点击鼠标, 就能身临其境般游览虚拟故宫。“游客”不仅可以游览, 还可以在“虚拟故宫”中设定自己的“清代身份”, 参与昔日的活动。

利用3D建模技术, 构建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虚拟数字博物馆, 在虚拟场景中混合视频、音频、图片及文字建立场景的混合模型, 供人们查阅、了解、认识、掌握。我们只需轻点鼠标即可漫游其中, 浏览布罗陀诗经, 欣赏田阳舞狮、壮剧, 观看壮族织锦技艺、绣球制作技艺的全流程等, 从而使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地域限制, 实现资源共享。

(四) 利用移动终端App传承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

移动新媒体终端, 是指“可以伴随人的移动使用, 进行信息浏览、查询、交流的电子传播工具, 互联网与无线通信网络相结合的移动互联网是其传输载体”。[3]目前, 移动新媒体终端已有的传播形态有手机新闻短信、彩信手机报、WAP网站、App应用等, 文中主要研究的是App应用。目前, 在安卓软件商店搜索“非物质文化遗产”App应用, 发现并无与“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App应用, 搜索到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在中国》系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户》《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等。

因此, 为使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播和继承, 可设计相关的手机App应用。比如《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手机App应用可包含“新闻资讯”“非遗名录”“论坛”“我”四大模块:“新闻资讯”模块能浏览相关新闻资讯;“非遗名录”包含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名录, 并将其分为“表演艺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节日与仪式活动”四方面, 用户可以查阅右江流域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质量, 含图片、文字、声音、视频;“论坛”模块可发表主题或参与讨论, 与其他用户进行交流;“我”模块提供“关注”“收藏”“发表/参与的话题”等。除了手机App应用的使用, 同时还需要开通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微信及微博公众号, 充分结合移动终端App应用的便捷性、即时性和“微传播”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推送优势。

三、数字化传承是一把双刃剑

数字化录入仅限于其表演形式, 人的思想活动则难以呈现。比如壮族嘹歌、壮剧、田阳舞狮技艺、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是机械复制所难以实现的。以人为主体参与或负载、进行过程性创造的文化遗产形式, 是无法具体量化其核心价值的。[4]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它与个体的生活经历、爱好等联系在一起, 带有生命体验的痕迹, [5]如靖西壮锦制作工艺, 它根植于民间, 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壮锦上的图案和用途, 还有作为壮锦制作主体的传承人, 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代代传承的技艺, 以及壮锦上所蕴含的历史底蕴和民俗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演进过程中, 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和形态, 数字化形式难以全面地反映文化空间错综复杂的知识联系。[6]同时, 媒介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现并非镜像似的全面反映, 而是经过选择的结果, 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信息缺失和消解, 给公众理解上造成偏颇。因此, 要创新右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 保持其原真性, 就必须利用好数字技术这把“双刃剑”, 使技艺和艺术达到最佳的融合。

参考文献

[1]祝翔.数字化时代中国女书的保护与传承[J].当代传播, 2014 (4) :87-89.

[2]卜星宇.新媒体语境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D].北京印刷学院, 2014.

[3]唐旭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 (2013)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11-13.

[4]贾秀清, 王钰.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传播, 2012 (2) :112-115.

[5]常凌翀.媒体语境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11) :39-42.

【数字流域】推荐阅读:

流域电站07-16

滇池流域10-16

典型流域10-21

流域控制06-21

清河流域08-05

东江流域08-23

流域模拟09-04

流域污染09-11

流域调水11-03

流域开发11-15

上一篇:小学数学中的体验教学下一篇:芍药甘草汤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