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流域

2024-10-16

滇池流域(精选5篇)

滇池流域 篇1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日前审议作出了三项决议, 旨在改善滇池流域生态系统, 恢复和重建森林、河流、湿地及滇池水体生态系统。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俊斌介绍, 三个决议的主要内容是设立滇池高原湿地保护区、加强城市生态绿化隔离林带规划建设和在滇池流域划定禁止建设区。其中, 《关于设立滇池高原湿地保护区的决议》规定, 要设立高原湿地保护区, 并对湿地保护区的范围作出明确界定;将滇池周边规划范围内的湿地, 出入滇池河道两侧控制区范围、城市饮用水源水库保护区的一级保护区纳入保护范围。

《关于加强城市生态绿化隔离林带规划建设的决议》规定:生态绿化隔离林带属禁止建设区, 明确了要将生态绿化隔离林带的内的林地及其他生态用地纳入生态建设规划, 切实加强建设与保护。

《关于在滇池流域划定禁止建设区的决议》规定:划定了禁止建设区的具体范围:包括滇池水体、滇池流域水域和湿地、城市生态绿化隔离林带、基本农田保护区、各类水源保护区、各类森林公园、各类公园广场、滇池及出城面山一定等高线以上范围、滇池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控制区以及山体延绵、植被茂盛, 生态状况良好的山林绿化区域范围。强调了在禁止建设区范围内, 要严格禁止有损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与滇池保护和治理无关的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对原有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 应当逐步拆除或者搬迁。

昆明市人大还发布了《关于整治违法排污, 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的决议》, 该决议规定, 要铁腕治污、科学治水、综合治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现污染防治全覆盖, 实行污染防治“一票否决”;对任何违法排污行为, 要进行最严厉的查处。

昆明市副市长王道兴说, 这四个决议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城市规划等方面, 充分体现了全市民众“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要求, 更是集中表明了昆明市铁腕治污, 综合治理, 将昆明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的决心。

滇池流域 篇2

摘要:通过对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系数的调查、监测和研究,统计分析得出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排污系数,为滇池流域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作 者:严婷婷    王红华    孙治旭    吴德喜    宁旭明    YAN Ting-ting    WANG Hong-hua    SUN Zhi-xu    WU De-xi    NING Xu-ming  作者单位:严婷婷,王红华,孙治旭,YAN Ting-ting,WANG Hong-hua,SUN Zhi-xu(云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昆明,650034)

吴德喜,WU De-xi(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

宁旭明,NING Xu-ming(晋宁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云南,晋宁,650600)

滇池流域 篇3

长期以来, 滇池作为国内重污染高原湖泊的典型代表, 开展水环境污染方面的多项研究, 从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入湖全过程解析、到陆域-水域污染输入响应关系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研究, 在流域非点源模型、流域总量模型、流域水环境质量模拟、水环境容量计算、污染负荷总量分配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这些成果并没有转化为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有效生产力, 长期积累的流域的数据、信息和各种模型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揪其原因, 主要不外乎是这些模型方法相互独立, 参数复杂、需要的支撑信息来源分散、监测手段落后等原因。本项目提出建立滇池流域综合管理平台, 整合流域水环境监控信息, 集成滇池水专项研究成果, 不断完善流域水环境技术支撑体系, 不断提升流域水环境监管水平, 实现流域水环境信息化、支撑多元化、管理智能化, 创新流域水环境监管模式, 以此带动流域管理理念和机制转变。

滇池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动态监控系统是该项目的一个应用系统, 按照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平台确立的目标, 采用SOA面向服务体系构架思想, 在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基础平台上, 遵循基础平台统一的技术规范, 结合流域水污染物总量监管需要构建的应用系统, 整合利用流域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等基础信息、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控等信息, 集成水专项HSPF模型研究成果, 实现了从水污染物总量模型计算、场景模拟到总量动态监控的一体化管理, 为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 有针对性地制定减排、治理措施提供了方便。本文介绍了系统的总体构架、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与业务管理功能的实现, 希望能为流域水环境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借鉴。

二、系统构架设计

2.1系统总体架构。为实现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动态监管目标, 系统建设需整合多种来源的流域基础信息 (如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等) , 需要水环境模型的模拟, 集成其他的水环境模型方法成果, 利用水质自动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 并承担为滇池流域水环境预测预报系统提供数据支撑的任务。因此, 本项目采用SOA面向服务体系结构的设计思想进行系统基础平台框架设计, 利用Web Service、中间件、面向对象等多种技术进行系统开发。系统采用多层架构, 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平台服务层、应用层。总体架构图如下:

基础设施服务层:为系统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网络基础环境和服务器运行环境, 包括服务器、网络、存储设备和操作系统。数据中心层:采用对象化方式表达数据, 结合ORM中间件、实时数据中间件、空间数据引擎和数据访问引擎等构建数据中心, 存储和管理元数据、实时数据、空间数据、流域基础数据和流域业务数据。平台服务层:采用面向服务构架 (SOA) 设计思想, 为应用层提供的公共基础服务, 主要包括数据共享交换、数据接入适配、业务流程引擎、统一权限管理、身份认证等基础服务。应用层:在数据中心、平台服务层基础上, 定制开发各应用系统。包括滇池流域水环境污染物总量动态监控系统、流域污染源及水环境质量动态实时监控系统、流域水环境预测预报系统和流域污染治理项目评估系统。

2.2主要关键技术。1.SOA架构设计思路。SOA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是一个组件模型, 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 (称为服务) 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 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2.Web Service技术。Web服务是使应用程序可以用与平台无关和与编程语言无关的方式进行相互通信的一项技术。Web服务是一个软件接口, 它描述了一组操作, 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标准化的XML消息传递来访问这组操作。3.消息中间件技术。消息中间件是利用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流, 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通过提供消息传递和消息排队模型, 它可以在分布式环境下扩展进程间的通信。4.HSPF模型的应用。HSPF模型起源于Stanford水文模型, 能够综合模拟径流、土壤流失、污染物传输、河道水力等过程[3], 本系统采用HSPF模型, 实现入湖污染源的总量核算与动态监控。

三、系统实现

3.1流域数据中心构建。流域环境数据中心是在昆明市环境数据中心基础上, 遵循统一数据模型和标准规范, 按照流域管理需要, 构建流域空间数据集、污染源数据集、水环境数据集、水文气象等流域基础信息数据集。其中: (1) 空间数据集:包括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昆明地区环保专题图, 滇池流域和子流域图。 (2) 基础数据集:包括流域农村社会经济、常驻人口、流域农村生产、流域水土流失、畜牧养殖、土地利用、流域水系等。 (3) 水文数据集:包括滇池流域各主要河流流量日数据、月数据等。 (4) 水质数据集:包括滇池底泥、滇池各入湖口、滇池流域各河流水质数据等。 (5) 污染源数据集:包括昆明市各污水处理厂数据。 (6) 气象数据集:包括昆明站、晋宁站和呈贡站气象地面站全要素气象监测逐时数据以及流域内29个自动雨量站监测数据。

3.2系统建模。HSPF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 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 HSPF模型结合了美国环保署多项非点源污染模型的研究成果, 集成了HSP、ARM、HPS等模块, 其中HSP模块为积水式水文模式, 水文仿真功能强大且精度高, 而ARM模块和NPS模块的功能在于正对农业区的非点源污染模拟。HSPF提供水解、氧化、光解、生物降解、挥发和吸收等沉积化学作用模式, 并结合水动力实现砂、粉砂和黏土三种沉积物以及DO、BOD、氮、磷、农药等多种污染物的地表径流、壤中径流过程和蓄积、迁移、转化的综合模拟。该模型是半分布式水文水质模型的优秀代表, 在国外得到广泛的应用。

系统建模中, 我们通过三步来实现HSPF模型与系统的融合。

第一步:滇池流域各入湖口HSPF模型水质计算。滇池流域各入湖口HSPF模型水质计算是模型系统的关键, 它保证了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并提供系统建模和分析的核心数据来源。具体步骤如下: (1) 入湖口流量计算。我们组织历年来滇池流域各子流域的日降雨量、日温度的时序数据文件, 通过HSPF模型的计算生成各入湖口的日流量时序数据文件。 (2) 入湖口水质计算。我们使用步骤1中得到的日流量时序数据, 结合滇池流域各子流域的点源时序数据和面源化肥使用量数据, 通过HSPF模型的水质模块计算出各入湖口的日水质时序数据。

第二步:HSPF模型数据的标准化。HSPF模型系统中, 涉及到大量不同来源, 不同格式的输入输出数据, 分布式的应用使得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平台都不可能做到统一。如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土地利用、水质数据污染源数据等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应用HSPF模型系统运行在这种异构平台上, 我们选择了一种基于标准的、独立于计算机硬件及操作系统的开发和运行环境的消息中间件技术。利用tonglink q消息中间件提供的高效可靠的消息传递机制进行与平台无关的数据交流, 并基于数据通信来进行分布式系统的集成。

第三步:HSPF模型的成果展示。第一步和第二步为HSPF模型的成果展示提供了底层支持, 成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 河道总量模拟计算。通过对模型输入输出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后, 结合HSPF模型特点和流域水环境污染物总量监控的需要, 以情景参数为基础模拟计算河道污染物总量的数据。并以情景模拟数据与具有在线实测水质监测的数据进行对比展示。 (2) 流域排放量监控。通过与在线污染物排放监控数据的对照, 实时调整情景参数来进行河道污染物总量排放的动态监控。 (3) 总量控制。根据河道总量模拟计算和流域排放量监控两大模块的数据支撑, 以流域总量控制目标为前提, 根据各类污染源排放强度占比和在线自动监控预警中超标状况的统计分析, 分配各类污染源的削减指标, 实现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辅助决策功能。

3.3系统集成。应用系统集成由数据集成、应用服务集成以及应用表现集成三部分组成。

数据集成:数据集成利用流域数据中心的数据成果, 通过数据中心的相关接口, 实现对数据的统一录入、统一存储以及统一输出。

应用系统集成:基于流域综合管理基础平台集成框架, 在基础架构上具有“热插拔”的高度伸缩性的特点, 基于Web Service规范进行二次开发, 将本系统的业务功能分成一些原子服务, 接入系统的相对应的业务功能中, 同时, 也可为其他系统所调用。

应用表现集成:采用统一的应用表现方式, 保持系统表现模式与数据展现一致。

四、功能模块

1. 数据的采集与接入。

实现气象数据、水文数据、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断面水质监测数据的接入, 存储以及统计分析。

2. 河道总量模拟计算。

(1) 结合HSPF模型特点和流域水环境污染物总量监控的需要, 创建情景生成器, 以降雨、水文、点源排放、农药化肥和土地利用等参数为设计条件, 组合设计各种与流域管理现实需求贴合度最大的情景, 以情景参数为基础模拟河道污染物总量的数据。通过情景生成器实现模拟河道总量的场景, 配置相应的模型参数以及初始化条件, 实现总量模拟计算。 (2) 对情景计算的总量模拟结果可结合GIS进行信息展示。模拟计算结果以图表数据和列表数据两种方式进行展示, 图表数据能够以时间系列和空间点位系列的方式把模拟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曲线对比, 列表数据以表格的方式展示情景计算河道的基础数据和模拟数据, 包括监测对象, 河流名称, 时间, 检测对象类型, 流量, 水质, 通量总量等如图2。

3. 流域排放量监控。

(1) 通过总量模拟计算结果与各子流域最大允许排放量的对照, 实现对各个流域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动态监控。界面以图表方式显示各流域每年最大允许排放量、当前累计负荷、当前排放所占比例, 并根据当前累计排放负荷占最大允许排放量的比列进行预警, 预警等级划分为五级, 当占比超过100%, 即发出红色警报, 超过150%, 则发出黑色警报, 并能以自动无线通讯方式发送报警信息给相关责任管理人员, 为总量控制工作提供必要的辅助决策依据。 (2) 系统同时还提供了对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与河道污染物排放总量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监控的功能, 以入滇河流为单位统计重点污染源入滇排放总量, 并能够将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监测数据和河道排放总量计算数据进行图形化的比较, 分析重点污染源排放总量在各流域的占比情况。 (3) 系统同时提供对滇池主要子流域的排放总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GIS展示的功能。选择模拟情景后列表显示个主要子流域的污染物排放量情况, 并通过饼状图显示各个子流域排放量所占比例, 在GIS地图上通过色块渲染, 分析各子流域在空间位置上的污染物排放分布情况如图3。

4. 总量控制。

以流域总量控制目标为前提, 根据各类污染源排放强度占比和在线自动监控预警中超标状况的统计分析, 分配各类污染源的削减指标, 实现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辅助决策功能。系统提供的总量控制管理功能包括流域总量控制和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 (1) 流域总量控制界面提供流域排放新信息, 包括实际排放总量和年允许排放量, 已分配削减量, 配置状态;界面能够显示超出年最大允许排放量的流域, 并根据超出数量分配削减量。 (2) 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显示重点污染源排放新信息, 包括实际排放总量和年允许排放量, 已分配削减量, 配置状态;能够显示超出年最大允许排放量, 并根据超出数量分配削减量。

5. 基础信息配置。

实现对流域信息、断面信息、监测站信息、重点源信息、环境容量信息的管理与配置。

五、结语

本文采用SOA构架思想, 利用Web Service、消息中间件等技术, 基于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基础集成平台建立了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动态监管系统, 并成功地将HSPF水文水质模型集成整合到统一的管理系统中, 实现了从模型参数输输入、总量模拟情景设置、到模型模拟计算、结果输入和GIS展示, 以及总量动态监控的统一管理, 提高了环保部门的监管效率, 改变了以往水环境模型模拟难以直接为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局面, 同时, 整合汇集了大量分散的流域水环境基础信息和监测信息, 实现流域信息的共享。该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可为各地环保部门在流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周晟.基于SOA的数字规划集成平台设计与实现—以常州市标准化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例[J].城市规划, 2011, 35 (7) .

[2]茅静静.基于SOA的水环境监测信息分析处理系统设计[J].信息技术, 2012 (11) .

[3]刘云浩.昆明市环境监控中心系统建设研究[J].环境工程, 2009, 27 (增刊) .

[4]邢可霞.基于HSPF模型的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J], , 2004 (2) .

滇池流域 篇4

摘要:选择流域内6种代表性的蔬菜、花卉秸秆,研究其对滇池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水平的秸秆投加量下,TN、TP负荷量在秸秆投入水中约45d和30d左右均达到最大值,花卉秸秆在水体中TN、TP的总释放量明显高于蔬菜秸秆;水体TN、TP含量与秸秆投加量均成显著正相关.花卉、蔬菜秸秆进入滇池水后的.最大潜在污染负荷量分别为:花卉秸秆的TN污染负荷为54.11g/kg,TP污染负荷为23.19g/kg;蔬菜秸秆的TN污染负荷为41.16g/kg,TP污染负荷为13.56g/kg.随意弃置堆放的花卉蔬菜秸秆对滇池水体可能存在的潜在面源污染负荷TN、TP极大值分别为12815.43t和5290.51t.作 者:王磊 张乃明 杨育华 杨振兴 张刚 崔红伟 WANG Lei ZHANG Nai-ming YANG Yu-hua YANG Zhen-xing ZHANG Gang CUI Hong-wei 作者单位:王磊,张乃明,杨振兴,张刚,崔红伟,WANG Lei,ZHANG Nai-ming,YANG Zhen-xing,ZHANG Gang,CUI Hong-wei(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杨育华,YANG Yu-hua(昆明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2)

滇池流域 篇5

一、滇池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占到全国污染比重的42%以上, 尤其是农村面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污染影响巨大, 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 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据有关资料显示, 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 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 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我国农村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 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养殖动物粪便、秸秆焚烧粉尘以及农村生产生活污水等, 没有经过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就排放, 进而污染了水体、土壤、大气等生态环境。与点源污染相比较, 面源污染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长期性等特点, 空间上具有分散型、隐蔽性等特点。

1.我国农村的面源污染状况

我国农村面源污染的一个最主要污染源在农业生产环节。首先, 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 主要表现为农药、化肥过量使用引起的污染。[2]有关资料显示, 近10多年来, 我国农药的施用量增加了一倍多, 而农药的利用率很低, 仅有约10%~20%留在农作物上。化肥施用量在1998年为4083.7万吨, 2007年达5107.8万吨, 10年间化肥的施用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以上。而且现在农村使用的多为有毒农药, 过量的有毒农药残留在水体、空气和土壤中, 最终随着降水和灌溉等转移到周围的河流、湖泊等地表水或渗透到地下水中, 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污染, 威胁着农村甚至是城市的用水安全。而残留在农作物上的过量农药, 直接威胁到城乡居民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其次, 养殖业包括畜禽和渔业等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动物粪便和其他废弃物也是重要污染源。我国每年仅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的排放其化学需氧量为6900万吨, 是全国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化学需氧量1381.9万吨的5倍。大多数养殖场粪便、污水处理能力不足, 处理率仅为5%和2.8%, 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措施, [3]

2.滇池流域的农村面源污染

(1) 滇池流域的自然概况。

滇池流域位于云贵高原中部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河流水系的分水岭地带, 属于长江 (金沙江) 水系, 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盆地, 流域面积2920km2。滇池在正常水位1887.4m时, 平均水深5.3m, 湖面面积309.5km2, 湖岸线长163km, 湖容量15.6亿m3。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两个水域, 其中草海水面面积为10.8km2, 占滇池水面面积的3.6%;外海水面面积为289.2km2, 占滇池水面面积的96.4%。滇池流域入湖主要河流有29条, 其中, 外海入湖河流有22条, 草海入湖河流有7条, 几乎所有河流都从人口密集的城镇、乡村穿过, 沿途的工农业生产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都汇集到河中, 从四面八方流入滇池。草海、外海又各有一人工控制出口, 分别为西北端的西园隧洞和西南端的海口中滩闸。滇池的出水都经螳螂川、普渡河入金沙江。

(2) 滇池流域农村经济的社会概况。

滇池流域是云南省经济社会的中心区域之一, 流域人口众多,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社会发达。滇池流域包括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晋宁、呈贡、嵩明等7个县区的38个乡镇, 2007年总人口为414.7万人, 占全市人口的67%, 城镇化率为78.5%。有乡村农家21.48万户, 农村总人口64.83万人, 劳动力资源总数45.44万人。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1224亿元, 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7.8%, 人均生产总值达2962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为878.56亿元, 农民人均收入为4066元。滇池流域优良的农业生产条件, 丰富的自然、矿产、旅游、文化资源, 使其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3) 滇池水环境污染状况。

相关数据显示, 滇池水环境容量严重超载, 主要的污染物年环境容量为:化学需氧量42563吨, 总氮1456吨, 总磷123吨。然而, 2005年滇池主要污染物入湖量化学需氧量44417t/a、总氮8554t/a、总磷568t/a, 每年入湖污染负荷量与滇池纳污量相比超出数倍。单是总氮一项, 其超标的情况就需要约6年的时间来净化。据云南省环境公报, 2005年滇池草海水质类别劣V类, 水质重度污染, 主要污染物为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 污染物年均超标倍数分别为0.61、5.36、7.71、9.74倍, 超标率分别为83.3%、95.8%、100%、100%;外海水质为Ⅴ类, 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 污染物年均值超标倍数分别为0.04、0.82、2.73倍, 超标率分别为42.7%、99.0%、100%。[4]

(2) 运用环保疏浚技术, 内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

针对滇池草海底泥污染十分严重的特点, 滇池污染治理一期工程运用环保疏浚技术, 清除草海内底泥424万m3, 使草海水体旅游景观得到一定改善。机械清除蓝藻780万m3, 打捞水葫芦53万吨, 有效降低了滇池内源污染。

(3) 启动流域内生态保护和治理机制, 部分区域水体水质有所改善。

“九五”、“十五”期间, 在滇池进行绿化和植树造林143000亩, 使得滇池流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50.8%。实施规模化治理、集中连片、小型水保和坡改梯等措施后, “十五”期间水土流失整治达到325.5平方公里。种植生态林和恢复生态湿地各2100亩, 退塘还湖3.3平方公里。这一系列的生态治理措施, 对滇池流域部分区域水体水质的改善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5]大力支持重点乡镇的给排水、污水处理、环卫设施等改善农村环境的公用设施建设。其次, 通过完善产业、环保和水价等相关政策, 促进滇池流域污染治理目标的实现。对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坚决关停并转, 扶持建设一批“零排放”示范企业, 依法制定出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标准, 加快推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等制度。第三, 建立多元化污染治理投入机制, 创新融资手段。流域内各级政府在争取国家滇池综合治理投入的同时, 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利用国债资金、开发性贷款以及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贷款或赠款、商业银行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并积极探索生态建设、环境污染治理与农村土地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改善环境中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在土地开发中积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资金。

2.创新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生态补偿机制

过去滇池治理中生态补偿的重点主要是在对工业点源污染的控制上, 而对广大农村面源污染却采取简单的“禁、限”一刀切办法, 从而严重损害了滇池流域农民的利益。因此, 滇池治理要寻找生态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 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共赢。各级财政应逐步增加滇池综合防治的预算安排, 加大滇池流域生态补偿力度, 一是滇池流域所有城镇开征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 完善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 加大各项资源费使用中用于生态补偿的比重;二是规范排污费的征收, 针对滇池流域的水污染特征, 应特别提高工业企业氮、磷的排污费征收标准, 切实把乡镇企业的排污收费用于当地农村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的供给;三是在生态脆弱的农村地区, 对于污染物实际转移到郊区农村的城市企业缴纳的排污费, 应该主要用于其实际造成污染的农村地区居民的补偿, 确保污染防治收费补偿的公平性。

3.建立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

滇池流域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 必须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综合治理长效机制。[6]应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执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准入制度。根据总体治理目标和流域内各水域水质的要求, 重点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和总氮, 在认真执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肥料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的相关标准基础上, 建立农村面源污染的监管机制。同时, 应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 进一步完善流域监测网络, 建立流域统一的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实现流域内水量、水质、污染源等水环境信息的共享, 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流域内省市政府能够实时掌握流域重要水体和控制区域 (点) 的水环境状况, 为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和技术服务支撑。不仅如此, 还应健全水环境预警系统和执法体系, 建立水环境预警信息统一发布制度, 加强省市水环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加强对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入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违法查处。

参考文献

[1]卞新民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红旗文稿, 2004, (20) .

[2]曾志勇等.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4, (08) .

[3]杜受祜等.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9, (02) .

[4]杨健强.滇池污染的治理和生态保护[J].水利学报, 2000, (04) .

[5]王华梅.城市污染转移视角下的农民环境权保护[J].观察与思考, 2008, (08) .

上一篇:溶胶-凝胶优化法下一篇:市政沥青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