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流域

2024-07-19

乌江流域(共12篇)

乌江流域 篇1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体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如何乌江流域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业,能够有效地促进乌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乌江流域的民族体育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 民族体育旅游概述

1.1 民族体育旅游的概念

关于民族体育旅游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胡海胜(2004)认为:民族体育旅游是指民族地区充分利用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旅游产品的形式,为旅游者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刘少英(2004)等认为:民族体育旅游业是以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民族体育旅游者为对象,通过提供民族体育旅游和优雅的自然环境,来满足体育旅游者要求的综合性产业。本文认为民族体育旅游可以界定为:民族地区以当地民族体育活动为依托,以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而进行的,并能产生一定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很显然,民族体育旅游是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发展民族体育旅游的意义

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对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势必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从文化效益上来看,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能够增加当地人民对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同感;发展民族体育旅游能吸引各地旅游者的到来,促进文化的交流。从社会效益上看,发展民族体育旅游符合国家“全民健身”的倡导,能够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发展民族体育旅游能增进各族人民感情,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2.1 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概述

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高原乌蒙山脉东麓威宁县石缸洞,流经我国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重庆及湖北4省市,流域面积为87920平方公里,囊括了55个区、县,其大部分地区在贵州省和重庆市。这里是少数民族世代聚集的地方,各族人民的文化经过长时期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不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交通不便,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至今仍保存完好。比如有摆手舞、傩戏、龙灯舞、追灯、爬花杆、滚山珠、划龙舟、赛马等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竞技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非常适合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业。

2.2 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活动开展状况

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使得乌江流域的民族体育项目进入人们的视野。比如黔江县的“摆手舞”在全国第七届农运会上获得一等奖、彭水县的“射弩”在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夺得4枚金牌、秀山县的“抢花炮”参加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被评为“精神文明运动队”等等。通过参与这些体育赛事,让人们意识到乌江流域存在大量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除了参与各种体育赛事,乌江流域还在本地举办一些民族体育赛事和民族体育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参赛者和观赏者,以此来带动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最典型就是2011年9月在贵阳市举办的“第九届民族运动会”,此次运动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国内游客来到贵阳,同时还有许多国外嘉宾,仅参赛的民族运动员就有6773人。除此之外,还举办了其他的民族体育表演活动。比如彭水县举办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酉阳县举办的“中国武陵山区摆手舞大赛”以及2014年12月27日在武隆举办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汉式雪地集体婚礼”等。通过举办这类活动促进了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据资料显示,彭水县在2013年春节7天假期中举办“第二届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吸引游客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20万元,比2012年同比增长58%。

3 乌江流域目前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传承乏人,一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失传

乌江流域的各政府和群众对民族传统的体育旅游项目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了一些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流失。比如巴渝舞,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渝舞早在武王伐纣时就用于战争,汉高祖定三秦以后,巴渝舞成为宫廷的一种乐舞,并流行于日常交际,如今它的原版已经流失,只保留了另外的一种形式,就是今天土家族的摆手舞。另外一方面,随着对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人们也意识到了民族体育技能带来的经济收益,有些思想不够开明的民间老艺人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落后思想,不愿意将自身的技艺传授他人,有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人亡艺绝”的情况,导致有些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

3.2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影响力不强

乌江流域目前已经发展了一些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比如摆手舞、踩花山节、划龙舟等,但规模都不大,大都各自为政,没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乌江流域强大的、具有高辨识度的民族体育旅游品牌。从各地发展旅游的情况可知,旅游品牌可以使旅游产品自身区别于其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旅游者。因此,乌江流域如果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将会在竞争激烈的民族体育旅游市场中丧失竞争力。

3.3 对体育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

文化内涵是旅游产品的灵魂,没有内涵的旅游产品注定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乌江流域对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多半是停留在体育项目外在的表现形式上,没有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导致产品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刻。比如纳雍一带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参加过很多次演出,但知名度却不够高,这跟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有一定关系,很多观众不知道这个项目的意义,看后感触不深,甚至会奇怪怎么会有那么多“打滚”的姿势。

3.4 与旅游项目融合不够

乌江流域有着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但由于长期闭塞的环境,使得该流域的民族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缺乏交流。从历史发展经验可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文化单独存在,一种文化想要保持它的活力就要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乌江流域的民族体育文化虽然可以通过参加民族运动会增加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但毕竟四年一次的民族运动会难以满足乌江流域体育旅游的发展。乌江流域的生态旅游、体育旅游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民族体育旅游没有抓住机遇,与其加强融合,增强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乌江流域发展民族体育旅游的对策

4.1 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培养传承人

年轻一代人存在的“传统的就是落后的”思想,以及思想不太开明的民间老艺人存在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都不利于乌江流域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些错误观念。对于不愿意传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能的民间艺人,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奖励等手段让其将技艺传授他人,避免传统体育项目的失传。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课程,增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培养他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高校体育和旅游等相关专业中增设民族体育旅游专题的课程,培养高学历的民族体育传承人才。

4.2 整合资源,与其他旅游项目有机融合

乌江流域不仅有丰富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也类型多样。其中红色、生态、宗教、少数民族等旅游资源各具特色。民族体育旅游应该提高与这些旅游项目的融合度,努力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例如乌江重庆段的乌江百里画廊,凭借优美的风景赢得游客的青睐,这一带聚集了大量的土家族,可以设计“乌江百里画廊—土家民风民俗体验—酉阳桃花源游”精品线路,游客不仅可以观看美丽的乌江风景,也可以欣赏和体验土家族的饮食、服饰、体育运动项目等,以此来促进乌江流域民族体育的发展。同样,毕节地区的“滚山珠”、“撮泰吉”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可与织金洞、百里杜鹃、草海、大方九洞天等旅游景点组合成精品旅游线路,或者是直接组织这些民族体育项目表演团队到景区内表演,以此增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乌江流域的民族体育旅游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只有通过与其他旅游产品组合,才能促进其快速发展。

4.3 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在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产品时,要注重挖掘和宣传产品的文化内涵。有很多体育旅游产品的形式看似简单,但因其特殊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其深刻的意义,因此深受游客青睐,比如说傣族的泼水节。乌江流域的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动作优美,而且富有内涵,极具欣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比如纳雍苗族的“滚山珠”,在游客观看演出前,应该向大家介绍这是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苗族迁移时苗族年轻小伙们为了给大部队开路,用身体在荆棘中滚出一条道路而表演的节目,表达的是一种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的精神,观众就能深刻领会舞蹈的内涵,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体育旅游应注重参与性和趣味性,可设计“情景再现”环节,即模拟当时苗族迁徙的场景,游客可以参与其中。对其他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也一样,要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挖掘,同时还要体现参与性与趣味性。

4.4 打造独特的民族体育旅游品牌

好的品牌可以使自身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乌江流域的民族体育旅游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因此,需要进行研究,打出独特的品牌。在品牌设计时,要突出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特色,在打造品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但同时要注意与周围的四川、云南、广南、湖南等省份相识民族体育旅游的区分,品牌的打造一定要区别于这些省份。

乌江流域在发展民族体育旅游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个人共同携手努力,较好地解决乌江流域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乌江流域自身的资源优势,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随着旅游者对民族体育旅游兴趣的激发,政府对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关注度的提高,专家学者们对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江流域的民族体育旅游业必将迎来崭新的发展契机,实现跨越性的发展。

摘要:乌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域内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为此,对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找到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具体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乌江流域,民族体育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胜.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08).

[2]刘少英,赵志强.武陵山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1).

[3]张琴.彭水:春节黄金周全县旅游揽金3920万[EB/OL].中国彭水网,2013-02-19.

[4]杨莎莎,钟学思.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19(6):57-60

[5]王亚琼,罗建新.贵州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11,32(4):136-140.

乌江流域 篇2

夜晚乘坐山峡一号船,在县城逗留很久,县城的夜景五颜六色倒映在乌江里面,清晰,婉转。外地来的客人们纷纷赞叹,拿出自己手中的手机开始合影拍照。那高楼上以及江岸的彩灯在闪闪发光,好像是一段音符一样,如此美丽,动情。她能让人们幻想,或者勾起人们对往事的追忆。

这里的人们载歌载舞,夜晚在游玩的过程中,船上的才艺表演,摄入心扉。那姑娘些一个个水灵的让人想去抚摸,听着他们弹奏着有趣的情调不想离开,只想沉醉在他们琴声的世界里长眠。

第二天在思州酒店一大早起床后就又坐船游玩,这次游玩即将漂流到几个小时左右,才回酒店吃饭。

来到船上,风真是大的不得了,不过为了满足一下内心的期许,人们纷纷又到外面看看一路的美景,真是如画一样出现在人们视野里,那些负责船上客人的女子些个个身材苗条,连忙给远方的客人些端上茶来。有的人在外面开始拍摄起图片来,以保存一份珍贵的记忆。

船上的美女些,正在我与人谈文学时,我看到一美女,她身材苗条,高高的身材,水灵汪汪的,于是我在心中想到一定要找个机会去要下联系方式,我与她聊了几句,就把联系方式给要来了。

风景果然名不虚传,在这里还能看到在两岸的边上,有着吊脚楼。这里给人遐想,使人心静,我把她定义为诗与远方的角落。归结在一起,形成一道风景。

文:木子舟

乌江流域 篇3

本土文化的丰厚绵长,特色资源的得天独厚,这都为我们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这些地域资源,有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生活、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丰富的风俗民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当地音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意识,同时又更好地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院生源覆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50%以上,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特定的内容理解、风格把握和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在毕业以后,他们将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于当地的音乐教育事业,承担起收集、整理、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一、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

近年来,长江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学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能够扎根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和三峡库区的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了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为办学特色的目标,依托两个相关市级科研项目《乌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与本科特色课程建设研究》,提出了合理开发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融入教学,促使特色课程建设的思路,对特色课程理念、特色课程模式、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研究与改革,精心设计并有力实施了整体改革方案,在实际运用中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依托于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融合有本地特色的课程资源,逐渐建构了地方高校特色课程。

1建立采风基地和研究所

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其自然奔放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至今久唱不衰的鞍子著名的苗歌曲调“娇阿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区那气势恢宏、凄婉动人,在深山峡谷里回荡了上千年的“南溪号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自然、参与者众的“摆手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那古朴诙谐、抒情优美,集歌、舞、打击乐、琴弦乐为一体的“花灯”,是我们主要的收集源。建立“乌江流域民间音乐研究所”,承担对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进行开发和研究的任务。

2收集原始音乐资料

为了使学生了解民风、民情,能很好地学习本土民间音乐歌舞,我们长期组织师生深入到乌江流域地区采风,请当地民歌手演唱,请原秀山花灯剧团团长王世金讲花灯的发展及演唱特点,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赵毅讲民族音乐的研究,请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贵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张中笑教授讲音乐采风的具体方法,指导师生科学地收集原始资料。

3资源整合

将师生收集的原始音乐资料和图片资料分类,综合汇总,汇编成册,并对其融入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实践性进行了反复细致的研讨。精选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聘请校内外专家、民间艺人作为课程开发顾问。

二、引入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建设特色课程体系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我们遵循“加强基础、整体优化、突出特色”的建设原则,以音乐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为龙头,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方案、大纲和教材上精心设计方案,注重实施效果,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修订教学计划

在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融进研究成果,专门设置地方和学校特色课程板块,开设课程《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乌江文化概论》、《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赏析》。

2修订教学大纲

在《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课中通过图片、音乐、课件的欣赏,使学生了解乌江流域民间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音乐文化特质、音乐形态等特征;《钢琴》课程中融入乌江流域原始民歌伴奏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钢琴小品;《声乐》课程中融入原始民歌演唱和以民歌为主题创编的歌曲;《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中融入原始民间音乐音调和节奏练习;《形体舞蹈》课程中融入“摆手舞”、“花灯歌舞”。

3特色教材建设

筛选出优秀的原生态民歌60余首,分别由指导教师写出教学分析和教学指导,使学生把握演唱、弹奏中的基本技巧及风格。

如《钢琴》课中的武隆民歌《三月秧鸡》“教学指导”写道:“这是一首劳动号子,#C羽调式,从整个段落结构看,每段均停在属音上,只是到尾声即全曲结束时才落在主音上。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落音都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呼应关系。在配置和声时应充分注意这一点,采用D、T的配置来加强应和效果。配奏时应以柱式和弦为主,以强调劳动节奏。

《声乐》课对民歌《黄杨扁担》的“演唱提示及要求”:这首歌为稍快优美的单乐段结构,比较流畅规整,并用了很多衬词,达到补充和加强感情,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活憧憬的目的。首先,注意演唱风格,从“人说柳州(即渝东南酉阳县)”这个地方到“姑娘好”这一句以借代手法来抒发情感,要唱得热情愉快,表现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其次,用简明的音乐语言准确地创造出生动的音乐形象。再次,最后的拖腔衬词乐句,一是要控制好,用假声收为佳。

同样是这首民歌《黄杨扁担》,当我们把它引入“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时,老师重点对本曲的音调、节奏练习要求进行提示:“此曲重点区分前十六和后十六,同时注意结束句中复大二度的音准”。

2005年特色课程教材《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教程》出版了,并且完成了《土家族音乐简介》讲义、《渝东南苗族音乐简介》讲义、《秀山花灯简介》讲义、《土家族摆手舞基本动作及组合》讲义等。

4更新教学方法

各教研室定期对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研讨、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对于乌江流域的民族民间音乐,很多学生是从小听着长大的,加之我们采风收集,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再在理论上加以升华,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堂表演教学、观摩教学,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经过六年的实践教学,以乌江流域民族民间音乐构建的特色课程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教材配套,教学直观,简洁易懂。

三、创建“研、创、演”三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

乌江流域 篇4

1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

1.1 历史契机

1996年6月, 乌江流域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下有了极好的发展机遇。而渝黔“1+16”区域合作协议中的旅游合作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乌江流域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加之乌江流域的历史辉煌悠久,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人杰地灵, 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 是中外旅游爱好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对境内外旅游投资者和观光者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另外, 旅游的发展对地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以点带面的经济发展速度, 已使旅游产业成为拉动乌江流域各省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重庆市人民政府已经将旅游产业确定为“十一五”期间优先重点扶持开发的优势产业。从而显现了旅游特色经济的优势, 进一步确立了旅游特色经济的产业地位。

1.2 雄厚的节日体育旅游基础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的形态满足现代旅游资源的要求。首先, 节日体育活动与民族歌舞活动一样也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 并且其规模都比较大, 有着众多的参与者和观众, 气氛浓烈, 很好地体现出了各个民族的风采, 感染力极强, 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 旅游者能够融入其中, 放松心情, 尽情的欢乐, 从而达到审美观赏、文化交流的目的。其次,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本身的特质也满足现代旅游资源的要求。节日体育有着娱乐、健身、艺术等多种功能, 具有广泛的民俗性、显著的健身性、良好的观赏性、娱乐性等特点, 因而其具有逐步成为旅游经济新增长点的潜质。再次,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极强的观赏性和极强的参与性以及民族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良好配套性等特点, 因而都能使之成为一种极富潜力的旅游资源。

1.3 得天独厚的节日体育旅游资源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的民俗性、观赏性、娱乐性、亲和性等特点使其极具旅游潜力。乌江流域有着奇异神秘的民族风情习俗, 革命传统优秀, 从而使其具有颇具特色的人文旅游景观、历史名胜和纪念地, 而这些又蕴含着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深刻的融入了民族生活, 在民族节日中通常开展民族体育活动, 集体进行, 充分的反映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生活、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如苗族的上刀梯、八人秋、爬竿、摔跤、接龙舞、祭鼓节等;土家族的“茅谷斯”舞、抢贡鸡、跳马、摆手舞等。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使使旅游产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富内涵和情趣。并且乌江流域还有着丰富的地貌景观和动植物景观, 这些都是极具潜力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芙蓉洞、酉阳的桃花源等, 如果给这些已有的旅游资源辅以深厚的节日体育文化色彩, 联合开发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 使旅游文化更加丰富、有深度、有层次, 则必将受到人们的青睐、欣赏。

1.4 良好的经济社会保障

西部大开发重庆市、贵州省实施了“推进转变, 优化结构, 发挥优势, 持速高效, 加快发展”的发展战略, 培育了电子信息、旅游、建筑、食品四大新的支柱产业, 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同时, 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 从而使开发乌江节日体育旅游市场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消费水平和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也有了更长的休闲时间, 这些都极大的提升了节日体育旅游的拓展空间。并且近年来重庆、贵州的交通通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也为乌江流域的节日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条件。

2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旅游存在的困难

2.1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虽然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但是该地区节日体育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业发展水平与该地区的地位不相称, 旅游业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经济也相对落后。另外, 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 消费能力有限, 这些直接导致了节日体育旅游市场需求的相对不足。

2.2 节日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乏力

因乌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政府直接投入较少, 因而其宣传促销、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不能满足节日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因设施的缺乏, 从而使许多可开发的项目都无法开展, 并且其他项目没有突出特点, 也缺乏特色或优质服务, 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生存力不强。这种项目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协调, 从而使区域节日体育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 进而使乌江流域的开发利用程度大大的降低了。

2.3 观念与消费行为习惯制约

乌江流域各级有关部门对节日体育旅游在整个旅游经济中的地位以及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整体上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划。他们缺乏对节日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认识, 市场开发严重不足, 没有突出的项目特征, 活动不具吸引力, 缺乏品牌效应。这些对乌江节日体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该地区的消费理念和行为习惯对人们选择节日体育旅游也有较大的影响, 人们的旧的消费行为习惯也接纳不了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形成现代生活方式, 从而最终使他们不能真正从“健体”意义上参与节日体育旅游活动。

2.4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专门人才匮乏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旅游业人才有着很大的缺口, 行业人力资源总量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没有足够的节日体育旅游经验。另外, 没有突出的体育旅游特色, 服务体系也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服务质量不到位, 这些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3 开发节日体育旅游资源的对策

3.1 发掘节日体育旅游资源, 推出特色节日体育项目

乌江流域开发节日体育要通过立足地方特色, 充分开发资源, 推出专项产品, 创造新的节日体育项目来吸引游客, 推出与节日体育相关的专项旅游。如依托乌江流域地势地貌开展漂流、攀岩、探险、越野等一系列刺激娱乐体育活动;利用节日体育文化风情开展爬竿、摔跤、接龙舞、上刀梯、茅谷斯舞、摆手舞等民间大众体育活动, 组织游客参与其中, 享受深厚的巴渝文化。

3.2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引导消费

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开发体育旅游产品, 引导消费是拉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节日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相关产业和地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体育事业与旅游业联姻, 打造乌江流域体育旅游品牌, 这些对乌江流域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3.3 充分利用会展业、广告业和各种媒体宣传节日体育旅游的优势, 招商引资

建立和统一规划节日体育旅游基金, 全方位开发节日体育旅游产品, 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理念, 加快节日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 使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旅游与国际体育旅游接轨, 从而振兴乌江流域体育旅游。

4 结语

综上所述, 乌江流域节日体育资源得天独厚, 只要找出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旅游存在的困难, 并相对应的采取一些解决措施, 定能振兴乌江流域的体育旅游, 使乌江流域变得更为繁荣、富庶。

摘要:乌江流域节日体育突出以人为本, 贴近人民生活, 亲民、便民、利民。而乌江流域节日体育又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节日体育与旅游产业有着密切联系, 研究者通过论述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以及他们存在的困难, 寻找到了一条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的最佳契合点, 从而为乌江流域的经济振兴提供了思路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乌江流域,节日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王长寿.重庆体育直挂云帆济沧桑[J].重庆调研, 2002 (5) :54-56.

[2]柳伯力.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3.

乌江流域 篇5

小流域水体污染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以花溪河流域为例

流域水体污染问题目前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以花溪河流域重庆理工大学段为例,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水体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水质的措施;结果表明,沿线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是导致该流域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花溪河水体污染对周边居民健康及经济发展带了严重影响:应从环保意识、执法力度及科学规划等方面着手.

作 者:何先伟 刘聪林 亢洋 秦建成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0054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年,卷(期):2009“”(3)分类号:X824关键词:水体污染 周边居民 治理措施

乌江流域 篇6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存在问题;径流调节;见解

五里镇河小流域综合治理从零九年开始经过3年水土流失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治理面积7953.77hm2,治理度100%,其中,梯田1849.65hm2,乔木林1247.80hm2,经果林1356.31hm2,生态修复3500.0hm2。新增治理措施面积为6500.5hm2,占流域总面积的78.0%,占水土流失面积82.0%,新增梯田631hm2,乔木林1031.8hm2,经果林1337.7hm2,生态修复3500.0hm2;蓄水池(涝池、窖)1060眼,沟头防护7.19km,生产道路1.94km。

由于项目区内基本农田面积小,坡地面积大,且土地生产力较低,粮食单产偏低,土地利用率低;由于外力蚕食塬面,尤其是下游,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恶化,使得项目区的环境容量下降;林地和草地中天然林占大部分,人工林地占用面积甚微,荒山荒坡占土地面积的比例相当大,极为有必要治理开发,农村的产业结构完善调整。所以根据实际情况要侧重农田治理,以解决粮食问题,加大生态修复治理,其他项目次之。

由于本人多年来从事该项工作,对我县小流域治理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中得出自己的一点浅见,文中的见解,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1.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工作经验,使得自己对小流域治理有一点自己的见解

1.1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最小单元,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在坡度不同的地块上分别配置相应的适合的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布局各项措施综合治理的防护体系。

在措施的总体布局上,本着“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原则,由人口预测和粮食需求平衡分析计算基本农田发展规模、由当地经济生产发展方向确定经济林果发展规模、由水土流失程度和植被覆盖度、宜林地面积合理定水土保持林发展规模、由适宜生态修复地类面积范围分析确定各项生态修复措施规模,经大量分析计算,提出了以坡改梯、水土保持林、经济林果为主,辅助生态修复及小型水保措施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案。

(1)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林草措施的实施可以使流域治理的可持续和开发得到顺利进行,建立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其分为:沟头防护林、坡面防护林、沟道防护林、沟底防冲林、地埂防护林(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等。树种的选择以当地的土壤成分和小气候条件的适宜度而决定。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消减地表径流,减少流失,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发挥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具体有:、山坡防护工程:包括梯田、排水沟、水平阶、鱼鳞坑等。主要是增加土壤水分,引到地表径流进入蓄水工程。

沟道治理工程:淤地坝、谷坊等。主要作用是排洪、调洪,防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和河床抬低,沟道比降增大。

小型蓄水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塘坝、涝池、水窖等,主要是聚集地表水和地下潜流水,以便在天旱时提供附近人畜用水,变害为利。

(3)农业措施:采用沟垄耕作、等高耕作、留茬、秸秆和地膜铺盖田面、等农业措施以达到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提高粮食单产的目的。

1.2综合治理的主要作用

(1)保护了水利设施。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的治理,为水利工程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治理,可以使流入水利工程的水质得到净化,减少泥沙的流入沉。

(2)调控了坡面径流。改善坡面径流的主要措施是径流调控,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径流量、削弱其流速、减少冲刷、在时空上调节降水,以减轻水土流失。我县水土保持径流调控分为三个步骤:调流、蓄流、用流。

调流:是截流与分流的统称,是调控坡面径流的第一步,是将坡面径流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其分散与聚集,不再顺坡而下而形成的股流:在坡耕地治理方面,一般先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在水平梯田的基础上修建截流分流工程,主要做法是反坡梯田。反坡梯田就是在施工时使梯外边略高于梯内侧,形成5°~10°坡度,可使梯面雨水顺坡流至梯内沟;在坡式经济林整改方面,原有经济林地势坡度较大,且有经济果木,就不适宜进行坡改梯等土方工程了,一般是对每棵果树加以树盘固根,即在每棵果树根部做一个半径1m的半圆形树盘,根部刨土为坑型,结构以干砌块石为主。树盘高度约在0.5m 左右,盘顶高度以高于树根0.3m左右为宜,这样可以为每棵树在根部范围拦截降水和坡面径流,起到蓄水保土作用。

蓄流:是将坡面径流,通过蓄贮措施,储存备用。主要是通过三种方法来达到蓄流的目的。一是对坡耕地施行坡改梯,它是坡耕地拦蓄降雨径流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二是坡林地整治中的苗木树盘和等高埂,可以起到蓄水保土的功能;三是人工建造蓄流设施。如沟头、路边蓄水池可作为蓄流备用。

用流:主要是将蓄流之水用于发展生产。一是通过自然的“土壤水库”补给农作物和林草;二是利用蓄水池之水可作旱季耕地灌溉及周围居民的人畜饮水的水源保障。

2.其治理成效显著,但是也存在着问题

(1)由于近年来项目的方案都是有资金额度限制的,不是按照实际需要做预算的,所以它就限制了治理工程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甚合理。

(2)地方配套资金根本跟不上,致使治理进度缓慢,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由于地方财力不足,经济贫困,群众自筹能力差,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就不可能是规划时候的所有资金,还要求项目必须完成规划任务,所以只能使治理工程标准和质量偏低,治理进度缓慢,治理措施不配套,使有限的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需要。

(3)虽然是治理,但是工程措施的实施,致使植被的再次破坏,形成水土流失的循环破坏和治理,这一点是历年治理中从未考虑到的。

(4)对于建成后的各项措施,其建后的管理和养护跟不上。致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5)由于后来项目的实施部门比较多,并且不一定是专业对口的部门,比如各乡镇、农业、林业、土管等部门实施水利水保项目,所以其规划的侧重点和标准也不一样,他们各自为政,有时可能在相同的流域各自做其规划,所以就会造成布局的不合理性和工程标准的不同、治理措施不配套、甚至是工程措施的重复建设,造成资金的浪费和效益的不能如预期地发挥。

3.结束语

在水土流失区,要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在坡面治理上以治理坡耕地为主,兼顾治理荒山荒坡;在水土流失轻微和无流失区,以预防保护为主,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产生。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土保持法,2012.

[2]中国水土保持,2012(11).

乌江流域 篇7

一、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一) 民族语言文化。在乌江流域世居少数民族中, 苗族、彝族、布依族、仡佬族、土家族、仫佬族、侗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随着历史的进步, 民族之间的融合, 规范汉字的推广, 年轻一代的外迁, 少数民族语言逐渐推到边缘, 更多的人轻视或忽略的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极大的危机。贵州的仡佬族拥有五十多万人口, 但是目前只有千余人会说本民族的语言, 民族语言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二) 口头传承文化。乌江流域拥有许多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 这些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贵州有侗族大歌、花灯戏、傩戏等;重庆有川江号子、南溪号子、酉阳民歌等, 其中侗族大歌已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傩戏已经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 传统表演艺术。乌江流域有大量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其中包括著名的侗族琵琶歌, 石柱土家族民歌, 南溪劳动歌, 秀山花灯, 土家摆手舞等。这些表演艺术为文化旅游增添神秘色彩, 注入活的灵魂。重庆的秀山花灯就是一个典型的艺术代表, 这种歌舞表演始于唐宋年间, 然后不断得到传承延续, 到了清代达到了繁盛阶段, 虽然主要是一种歌舞表演艺术, 但是其融合了戏剧、民间吹打等重要的文化因素, 使得其独具特色[3]。

(四) 民族服饰文化。乌江流域是著名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居住地, 在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 区域文化的形成, 民间习俗和服饰的风格迥异于其他地区。服饰样式丰富多样, 多刺绣, 镶补等装饰纹样。民族服饰文化彰显一个地区的特色, 透过民族服饰, 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民族浓厚的民族色彩, 从另一方面来看, 服饰又是礼俗的一种体现, 厚重的服饰体现了习俗的厚重。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大多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 其中的图案、手法都体现了民族的特色, 民族服饰既是对文化习俗的一种传承, 同时也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体现,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通过其民族的服饰将族人联系在一起, 聚集在一起。

(五) 民族节日文化。乌江流域很多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民族节日, 当少数民族聚集在一起时, 这一区域的节日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这些节日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多与婚姻生活有关, 这也就为年轻男女来这里谈情说爱提供了场所和环境, 毕竟男女的美好爱情是一种自由的象征, 另外男女交往又寓意着生生不息的繁衍, 有的少数民族以风味浓郁的会餐作为节日, 比如苗族的吃鸭节、杀鱼节、吃猪节, 布依族的过了年等, 另外也有以祈祷为主的节日, 比如土家族偷瓜送子节, 这个节日是用来祈祷生子的, 同时也是对美好收成的一种祈祷, 希望来年能够取得好的丰收。另外苗族的敲巴朗节是巫术性质的节日, 其本质体现的是人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二、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

(一) 民族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某一民族独有, 并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 体现了特定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智慧, 世界观, 价值观, 审美意识, 情感表达等因素[4]。乌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当地的民族特色, 当地人民勤劳勇敢, 与大自然斗争但又尊重大自然的历史, 是一代又一代沉积的国粹, 文化理念, 被列入国家价值观。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 并为世人所熟知, 需要当地人民在保持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倒的同时, 与时代同步, 贴合现实生活, 为文化创造足够的发展空间。

(二) 独特性。独特性指不一般的、与众不同的、他处少见甚至没有的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而文化旅游资源的相似性差别较大, 因为人类和他们的活动是复杂多变、与时俱进的, 它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形成条件。乌江流域是多民族聚集区, 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得本流域的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且具有迥异于其他区域的文化特色。

(三) 可传承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有目共睹的, 但传承并不等于永久留存, 保存的久与不久,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保护意识及思想理念。如果人们不重视文化遗产的传承, 可以预见文化的消失指日可待, 这对于文化来说是毁灭性的。目前主要有两种传承方式:一种是群体间无意识的传播, 另一种是有意识的世代之间的口传心授。不管是自发的还是被动的传承, 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人的口传心授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可以流传至今。

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现状

(一) 旅游开发的商业化及初级化。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很多, 随着民族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盛行, 地方政府积极开发本地区的民族特色, 招商引资, 吸引外来游客。但是, 一些政府和开发商只看到眼前利益, 导致民俗文化的过度开发。乌江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体系还不成熟, 工艺品仍沿袭小作坊的生产, 效率低下, 费时费力。由于制作工艺繁琐, 成品销售渠道狭窄, 即使民间艺人有意传授, 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学, 导致传统工艺的丧失。

(二) 旅游开发人才的储备情况。旅游开发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进行, 人才是开发工作做的好与坏的关键, 如今很多高校都已开设旅游专业, 但因现有旅游市场的不规范及员工利益得不到保障, 很多学生或主观不愿意, 或迫于家庭压力而选择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有的只把导游当兼职, 或成为就业的缓冲器。这都造成市场缺乏大量旅游人才的假象, 并以很高的速度流失着人才, 如何为旅游开发储备更多的人才及吸引旅游人员从事本行业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 乌江旅游市场不断扩大, 伴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扩大, 但旅游行业的大环境依然不规范, 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在乌江流域现有的旅游管理人员中, 大部分专业知识不精深, 更谈不上推动乌江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

(三) 民族文化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乌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政府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越来越重视, 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通过教育才能实现。而青少年又是主体, 以雷山县为例, 近年来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到高中开设民族文化课程, 并作为学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考核评估内容之一, 2008年11月出版了《雷山县乡土文化试用教材》, 使全县中小学校有了统一的民族教材。

四、保护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对策

(一) 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文化旅游在乌江流域的旅游业中占有很大比重, 属于乌江流域的优势和特色, 所以, 要注重它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强引导, 积极和开发商协商, 遵循节庆活动原有的日期, 开发其潜在的节庆价值, 对于一些传统竞技, 文化表演等活动注重游客参与度及满意度。不断创新其表演形式, 增加回头客的满意度。物以稀为贵, 只有赋予节庆活动本来的内涵, 才能更好地开发, 吸引游客。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 重视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给予他们上升的空间, 乌江旅游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规划。政府应拨款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市场的设计与研发, 开发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拓展其生命线, 摆脱局限性。

(二) 保障传承人的权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财富, 必须通过立法保障传承人和传习人的各种权益,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保证生活的稳定性, 并对一些拥有独特技艺的艺人授予相应的荣誉称号。政府部门应拨款专项传承和传习资金, 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场所, 并给予大力支持, 引导年轻一代学习的兴趣。而人们观念的转变也必不可少, 政府应起带头宣传作用, 让民众从内心升起对传承人的尊敬与赞赏之情, 让他们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 从而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支持。

(三) 重视民族文化的教学。家庭的文化学习是散乱的, 而学校则可以展开系统的教授, 政府应该给予民族教育机构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尤其是中小学, 对开设民族语言课程的学校给予扶持和奖励, 完善其教育设施和教学设备, 邀请有资历的文化专家对民族文化教材进行评定, 增加双语教师工资, 增强教学水平。把民族文化考试计入成绩考核范围, 聘请有经验的民族文化老师, 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了解本民族文化。在教授学问的同时, 加以必要的民族思想层面的教育, 让学生明白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意义, 进而从内心升起自愿学习的愿望。

(四) 寻求文化旅游的改革之路。乌江流域可供开发的的文化旅游商品非常多, 如蜡染, 芦笙, 腊肉制作, 涪陵榨菜等, 为寻求更好的传承, 需当地政府的重视, 而申遗是一条较好的道路。政府应积极做好前期工作, 保持当地的特色, 可以多个项目捆绑式申请, 增加竞争力。政府可借鉴其他地区申遗成功的案例, 取长补短,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 而不是为了获取更多商业利益, 政府不能只注重前期开发, 更要注重后期保护过程。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一章第二条, 2003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8

[3]田阡.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J].西南大学学报, 2008, 34 (5) :177~182

[4]普永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治学解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8, 1:31~33

乌江流域 篇8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乌江流域民族问题的归因

民族是按照一定的“物质关系和利益”规则结成的共同体,在共同的民族利益之下,人们自然地产生民族意识,并且鲜明地表现出排他性。这种排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生成为民族主义,所以民族问题无小事。

1.乌江流域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生民族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因此,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在纵向上有了划时代的进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向小康社会迈进。但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并且还在进一步拉大。在乌江流域内,虽然从纵向上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仍有部分县市至今没有甩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很多条件差、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就是流域内的各个民族,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普遍来说,汉族的发展水平要相对高于其他民族,在城市附近的民族要比农村偏远地区发达。就是同一个民族,处于不同省份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如分布于乌江流域的4个省市的土家族,相对来说,下游的要比上游的生活水平要高,重庆直辖市的土家族发展速度要比贵州土家族要快。

2.竞争的平等性与民族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之间存在矛盾

市场竞争规则是保证各市场主体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竞争。但是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经济,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基础薄弱,又未享受投资和开放政策的优先倾斜,发展步伐严重滞后,造成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因此,乌江民族地区在进入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同发达地区相比,明显地处于劣势,竞争一开始就不在同一起点上,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又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价值规律的作用,追求效益的结果,又必然导致优胜劣汰、贫富悬殊和社会两极分化,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平。在条件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来参与竞争,不仅少数民族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而且给乌江民族地区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极大难度,成为乌江流域民族问题的重要形成原因。

3.民族人口流动产生民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乌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人口也和其他地方一样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情况,大量的劳动力外出到沿海等地打工。打工收入成为乌江民族地区人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如乌江流域经济发展较好的黔江区,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828元,其中就有36%的收入靠的是在外打工工资收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的。随着流域内各民族与外界交流和联系规模及深度的不断增强,矛盾也不断增多。一方面是乌江流域内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向外流动,另一方面流域外人口也不断流入。与这种人口流动同步发生的就是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利益冲突加剧。乌江流域民族人口外流进入城市,给流入地城市的民族管理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造成城市民族问题产生。随着打工族人口外出,特别是在三峡工程移民和乌江流域各电站移民过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被移民到新的民族地区或者城市居住。在此过程中,外来移民和本地人口之间就存在资源争夺、生态保护、就业压力、性别差异、身份认同、生活习惯等多种冲突。这些冲突和矛盾的存在,已经并且还将带来民族冲突和民族纠纷,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

4.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导致民族问题

市场经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影响有: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与少数民族承受力弱的矛盾;发展严重失衡下的竞争与少数民族心理承受不平衡的矛盾;资源配置的取向与少数民族地区市场发育滞后的矛盾;投资政策向发达地区倾斜与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投资力度的矛盾;民族间经济交往扩大与保持和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1]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乌江流域内不同民族、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利益也会在经济交往中发生碰撞,而经济开发本身所引起的资源、生态、宗教、民俗等各种利益冲突也就产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将使乌江流域各民族、各地区、各部门融入全国经济一体化当中,而如果忽略了当地居民的优先受惠权以及其他各种矛盾的协调,也会影响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之间的团结。[2]近年就存在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当地居民优先受惠权的案例,强迫当地民族群众种植政府指定的农作物如烟叶等,引发民族矛盾,导致流域内部分地区不稳定的案例,值得深思。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乌江流域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

1.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解决乌江流域民族问题的重要法宝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和外界存在的发展差距,是乌江流域民族问题的总体表现。因此,不断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西部大开发顺利而深入的进行,建立部门和地区的联合协调机制,确保不同利益全体的受惠优先权,实现各个群体的利益共享,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消除贫困,缩小差距,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从而缓解和解决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过程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同时,人才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智力保障。要通过市场经济手段加大乌江流域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加速流域内少数民族骨干人才的培养,促进乌江流域民族高等教育和民族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一大批民族高级技术人才和理论人才,为乌江流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和谐、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资源保障,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2.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农业产业化培育为抓手,大力推动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乌江流域民族问题的重要经济手段

一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特色农业产业。抓住渝怀铁路通车、渝湘高速公路修建的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全力加强高新科技龙头企业的引进,同时鼓励、扶持已有的实力企业做大做强。二是政府要积极支持发展富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对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加大对骨干农业产业的财政扶持力度、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以及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三是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信息、融资和基地建设及销售服务,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和跨区域发展,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实力。

3.不断健全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乌江流域民族问题的重要政治手段

在乌江流域55个县市中,就有1个民族自治州,10个民族自治县(市、区),自治地区比例相当高。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民族自治区域有很大自治权,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全和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原有区域自治法很多条款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实际需要,因此,重新设计中央和自治地方的事权关系,使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关系制度化、法律化显得迫在眉睫。同时,自治法中某些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以及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保障和落实的条款应该及时得到修订,自治地方也要大力宣传并切实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和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郑信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问题——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暨学术顾问座谈会综述[J].民族研究,1995(1).

乌江流域 篇9

一、苗族跳花节

“跳花”为汉名, 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得名。苗族称之为“欧道”, 意为“赶坡”。跳花主要在春节或农闲时进行, 花场一般设于寨中或开阔的山坡空地上, 花场中央立花树一棵。参加跳花者多是未婚男女。跳花时大家绕着花树跳, 众男子排成一排持芦笙在前吹奏, 众女子紧随其后, 踩着芦笙吹奏的节拍翩翩起舞。每个花坡跳花日期为三天。第一天栽花树, 第二天前往花树地跳花, 第三天结束后客人留在苗寨, 饮酒吹笙, 通宵达旦。

跳花常用乐器为芦笙、手风琴、唢呐及花背扇。跳花目的, 一是为青年男女提供谈情说爱机会;二是为长年不生育者祈求儿女;三是预祝农业丰收, 风调雨顺;四是娱乐休息和展示苗族服饰及刺绣工艺品。跳花节为猴场苗族传统节日, 长盛不衰。

二、苗族酒礼

(一) 拦路酒礼。

进寨拦路酒礼。凡要进入村寨参加活动的嘉宾, 在迎宾寨门将被衣裙绚丽的男女青年在芦笙舞曲中分排路侧。站在最前两侧的男女青年各持竹杆或红绸布横拦于路中, 双手端着羊角、牛角酒具。当酒具从竹杆或红绸布上端试探两次后, 第三次由下而上递给你时, 你就可接过酒具一饮而尽。这时竹杆放于脚下, 红绸布高于头上, 以示你已通过江河阻拦, 通往与亲人同乐的幸福之路。进门拦路酒礼。多用于苗族嫁娶活动, 由主人家请做厨者组织进行。主事客聚当日晚餐结束后, 组织者从炉灶旁点燃火把, 笙手吹着芦笙, 歌手高亢古歌, 来到主人家门前。这时主人让亲友帮忙备烟酒, 找来竹杆, 两人各握一端横拦于门外, 双方跳着习俗舞, 继而进入主人家屋中跳迁徙芦笙舞、唱祝福古歌。笙歌此起彼伏, 热闹异常。

(二) 敬传酒礼。

简单敬传礼仪。当酒敬给首位客人时, 他必须接过酒具, 再回敬给敬酒的人。敬酒人须饮第一杯, 斟满后再敬给这位客人。客人一饮而尽后, 将饮完的酒具侧立递给敬酒人, 敬酒人再逐一敬与围坐的客人。一般敬传礼仪。按上述礼仪敬完第一杯后, 第二杯再由被敬客人先从右至左交叉敬传各三杯, 而后自己再饮。敬酒人便往下按顺序敬酒。

三、射弩

射弩源于苗族先民为了生存和防卫而猎杀野兽的一种方式, 他们不但用弩狩猎, 还将弩作为装饰和定情信物。弩的结构分三部分:臂、弓、机。“臂”一般为木制;“弓”横于臂部;“机”装在臂偏后之处。弩最重要部分是“机”, 弩机为铜制, 装在弩“郭”内。在铜郭下有“悬刀”, 用于发射箭矢。弩有三种使用方式:一是跪姿。单膝下跪, 一膝半蹲, 上身直立, 双手托平弩身射击;二是立姿。双脚一前一后站稳, 身体直立, 双手托平弩身射击;三是自动发射。用于猎捕凶猛的野兽或暗杀敌人。弩分标准弩和民族弩。标准弩是经过精确测量利用机械加工而成的弩;民族弩是选用良木精制而成。弩绳多用牛皮制成, 系于弓之两端。弩箭由刺竹做成, 箭头用铁包裹。弩具有力量大、射程远等优点, 在猴场苗族中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四、蜡染与刺绣

蜡染与绞缬、夹缬并称我国三大印花技艺。苗族蜡染产品主要为服装、背包、背带等, 技艺有点蜡和画蜡, 制作工具有铜刀、瓷碗、骨针、谷草等。猴场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 布满几何螺旋纹, 图案结构相互交错, 主要记载苗族迁移史及其记忆中的家园。刺绣是苗族代表性手工艺术, 绣品不用单一刺绣技法, 而是几种刺绣技法的集合体, 这是苗族刺绣一大特色。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运用、图案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刺绣手法有锁绣、马尾绣等。苗族妇女凭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不需起草信手绣出, 其纹样造型多为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和花鸟鱼虫。苗族刺绣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蝴蝶、飞鸟、浮萍花等图案纹样深含民族的文化, 是民族情感的表达, 折射出苗族历史和变迁过程, 有极高的文化品味。

五、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流传最早的史诗, 分四部分:《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诗中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 生动反映苗族先民对天地万物及人类起源的解释和开创人类历史的功绩,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苗族用古歌记述自己的历史, 如《迁徙歌》记述先民受大自然灾害的侵袭及战争的威胁, 被迫携儿带女迁入他乡;《觉力滔元老》记述苗族迁徙原因、经过和落脚点。古歌保存着完整的苗族活态文化体系, 表现了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 与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密切相关。可以说, 苗族古歌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

六、民族乐器——口弦

口弦是汉语称谓, 苗语称为“阿江”, 是猴场苗族特有的一种乐器。在历史发展中, 口弦由苗族部落战争中传递信息、庆功报喜的工具演变为苗族青年表达爱情的乐器。苗族男青年均会制作口弦, 有了心爱的女孩后, 他就会自制一个口弦送给女孩, 琴片工艺和琴鞘花纹图案都能表达对女孩的爱慕程度, 有的还在琴鞘上刻上表情达意的文字。如果女方也有意, 会收下口弦, 作为爱情“信物”, 所以送口弦又称“丢把凭”。之后, 男女双方就以之发送约会信号和倾诉自己对对方的感情。

结语

乌江流域的猴场乡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这里的苗族等族人民注重加强文化建设, 突出建设中的文化个性。[2]可以说, 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值得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彭寿清.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

乌江流域 篇10

一、地域民间文化与艺术

“地域文化”是指人类主题活动赖以进行的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总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的社会民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曾有专家指出:“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传承上”。对地域文化与艺术的研究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有了继承和发展的条件和可能。也就不必担心中国当代和未来的文化形态不至于被“同化”而缺失了自己的特征。从人类发展的文明史来看, 文化的差异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正是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使得人类文明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 尊重文化差异, 重视地域文化的价值, 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 具有积极意义的。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性, 才是世界的”也非常适用于当代的艺术创作。我们在这里提到的地域民族文化, 就不得不从民俗本身谈起,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传承, 它主要表现在:首先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代代相传;其次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文化模式, 这种模式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乌江流域, 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 地域民族特色鲜明、民俗文化极为丰富。优美动听的歌舞、精美的服饰、精湛的民间工艺、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中无处不在的展现着朴素的艺术追求。如;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从纺织、蜡染、刺绣、挑花, 直至配以各种挂饰、头冠、颈圈、手镯等, 均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容, 图案纹样无论是从题材选择, 还是寓意构图都遵循着“祈福求吉”的主题, 图式造型也多运用谐音、寓意、象征等手法, 形体夸张、注重装饰, 加上娴熟的技巧和随意自如的造型表现, 显示出了民间艺人极高的艺术性。曾也有专家说:“一种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其传承上”。对地域文化与艺术的研究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文化有了继承和发展的条件和可能, 使中国当代和未来的文化形态不至于被“同化”而缺失了自己的特征。从人类发展的文明史, 可以看出文化的差异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然也正是由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 使得人类艺术的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因此, 尊重文化差异, 重视地域文化的价值, 是当今中国艺术发展的必须, 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艺术创作在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在创造、丰富着地域文化

有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之中的, 不同民俗中的审美风尚也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一致性。现实中的艺术家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一定的阶层中的。一定的社会发展时代、一定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的形成、一定的地域环境和风土人情等, 也都会对艺术家创作个性和艺术家风格的形成, 产生深刻的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到, 艺术家的风格就不仅仅需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而且还需具有明显的时代的、民族的特色。人是环境教育的产物, 而环境正是由人来改造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创作的艺术作品丰富了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又无时不对人的心灵进行“净化”。

回看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艺术界, 在创作题材和绘画语言的探索中, 就十分注重社会文化情境。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件, 对于艺术家选取何种绘画风格方式加以重新创造和提炼是十分重要的。透过罗中立的故乡组画《躲雨》《过河》等与王沂东的画《吉祥烟》《新娘》等, 南北当代画家具有地域风格代表意义的作品, 强烈地感受到地域文化与风格, 及作品的产生的背景和画家生活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从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对传统的民俗文化精神的热爱。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造的主体, 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每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又总是千差万别的, 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物质条件迥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阅历、文化教养和艺术个性, 所有这一切因素, 都必然会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站在什么立场, 以什么样的艺术观去观察、认识、评价和表现客观的现实生活, 也必然会影响和决定着他们怎样去选材, 怎样去立意, 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去塑造形象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纵观人类艺术的发展史, 任何被公认为好的优秀传世作品都具有他所表现主题的艺术性、个性、民族性等许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三、在地域人文基础上拓宽艺术创作视野

地域文化是少数民族的一种文化形态, 即包括了物质文化也包括了精神文化, 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日常起居、风俗习惯、人生礼仪中感受到一个民族“人文气息”, 它的哲理、智慧、意识、境界,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 并鼓舞着无数的艺术家去探索、发现和弘扬民族的精髓。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客观社会文化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这种反映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纯客观的反映, 而是一种积极的能动反映。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 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 它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其自身醇厚的艺术语言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给习惯了城市喧嚣的人们以心灵上的抚慰, 逐渐让它所带来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至此, 当今不可能回避在传统文化情境中对艺术语言的重新创造。乌江的山水、一草一木和土家的吊脚楼下男耕女织辛勤的劳作, 盛装的苗家少女在芦笙的伴奏下欢快的歌舞, 为画家笔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 并为研究民族文化的很好准备了条件。杨贤艺是位生活在乌江流域的土家族画家, 生活的环境使他对本地的民族文化充满了热爱, 也创作了大量带有民族文化气息的绘画作品, 如《苗岭欢歌》《山寨系列》等, 通过多种表达方式丰富的展现了乌江流域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原生态的文化魅力。

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下, 美术学院正努力的用各种艺术形式在发掘、整理、继承民族文化, 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和创作, 并成立了乌江流域文化研究中心, 从文化、艺术各个方面对该地域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拓展研究。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让民族文化在新的土壤里恢复旺盛的生命力, 凸显更具民族性的现代民族文化。在当今艺术界大力倡导振兴民族传统文化中, 作为艺术工作者研究当地文化, 并在浓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坚持艺术创作, 其作品反映了民族精神, 这将会使我们自身的艺术思想得到充实和提高, 并且也将会给我们不断的带来艺术的惊喜和享受。

参考文献

[1]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消失的乌江渡 篇11

乌江渡,是乌江航线重庆涪陵进入贵州的终点码头,也是红军长征强渡的战斗遗址,因此而闻名于世。1935年1月,中央红军冒严寒、战恶浪、破天险、抢渡乌江,在这里取得了长征途中第一次大胜利。渡口北岸的“十八学士峰”,像十八支巨型毛笔,卓然灵秀,直插青天,仿佛依然书写着那段决定红军生死存亡、波澜悲壮的历史……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江,也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乌蒙山东麓,全长1037千米,横贯贵州中部。干流总落差达2124米,平均径流量达534亿立方米,接近黄河流量,是水能集中的富矿,为我国十二大水电基地之一。如今,在乌江渡下游,建起了一座便于乌江开发的控制性大型水电工程,总装机为300万千瓦的构皮滩电站,容量超过葛洲坝电站。不仅是贵州历史上最大的水电站,也是贵州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

电站建成后,乌江渡水位提高了150多米,湍急的江水,变得柔和平静,形成了美丽的高峡平湖。清澈的湖水,洗去了历史的沧桑。如今,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如诗如画。为了缅怀革命先烈,纪念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和“猴场会议”伟大的历史转折,人们把它称为红军湖。蓝天下的红军湖,四面青山环抱,像一位佩带绿色花环的少女,用她那水灵纯净的明眸,含情迎送朝霞夕晖。又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绿色黔南的喀斯特群山中。

下午时分,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把我们送抵乌江渡景区。江风习习,吹走了疲乏;潋滟的湖水,洗亮了双眼。使我精神为之一振,天堂般的湖光山色,令人沉醉。碧水柔波与叠翠的群山交相辉映,江天一色,景致迷人。七月的阳光,把平静的湖面照耀得银光闪烁,充满诗意和梦幻。游艇轻盈地剪开绸缎般的湖面,载着我们沿湖游览后便朝上游开去。虽然我们再也感受不到浪挟风霆的乌江急流,但湖谷相连,与雄峙的悬崖峭壁,形成的“乌江画廊”,却使人心旷神怡。沿途两岸,气势恢宏,天然地质壁画,如鬼斧神工。真是“山似三峡而水胜三峡,水似漓江而山胜漓江”,让人流连忘返。

游艇行至火金山,只见临江崖壁上镌刻的“乌江天险”四个红色大字,如燃烧的火炬,唤起人们无限的遐想。导游指着南岸一个陡坡对我说:“那里就是老虎洞。”讲起了当年红军强渡乌江的壮烈场面:1935年1月2日寒夜,连长毛正华带领4名战士,从那里出发,偷渡到对岸,在岩石下躲了一夜。第二天,在红军强渡中,生死未卜的小分队突然冒出,像尖刀插入敌人心脏,一下打乱了阵脚,使强渡成功,书写了红军长征最壮丽的诗篇。

行至震天动峡谷,凌空飞架的江界河大桥映入眼底。大桥全长461米,宽13.4米,主孔跨径330米,雄跨绝壁对峙的悬崖之上,在桁架拱桥中,居世界第一,使重庆、四川经贵州入海通道更便捷;也为发展区域经济和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是乌江峡谷一道雄奇的风景。在桥上游览,举目眺望,江界河上下十里峡谷风光,可尽收眼底。当游艇行至桥下,我仰视如钢铁巨人般的大桥,顿时被一种巍峨壮观、横空出世的气势所震撼!这不仅凝聚着我国桥梁工程人员的智慧和精湛的技术结晶,也宣示了一个民族向大自然成功的挑战,使我不禁想起伟人的豪言:“人定胜天!”

夕阳映照下的红军湖,泛起了一层红色的氤氲,显得格外宁静祥和,远眺,群山苍郁,秀美雄奇,宛如一幅水彩画,让人赏心悦目,使人不禁想起毛主席的诗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此时,被夕阳抹红的“十八学士峰”,透出一种悲壮的色彩,显得格外雄伟挺拔。它不仅见证了那场伟大的战斗,也见证了乌江渡的历史和变迁。

乌江渡消失了,红军战斗遗址浸润在湖底里。但那段历史,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如今,江界河大桥和红军湖,构成了瓮安江界河景区最亮丽的风景,是生态、自然及人文景观的净土。现已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也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刘高亮

乌江流域 篇12

河系及流域的定量地貌学研究是R. E. Horton于1945年[1]开始的。根据河流分汊来划分子流域,然后利用河流的拓扑关系进行编码有Gravelius法、Horton法、Strahler方法、Shreve方法和Scheidegger法等[2]。王光谦等提出了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数字流域模型框架应用于黄河数字流域[3]。王皓、李铁建等提出了大尺度流域河网二叉树编码方法,并进一步对此方法进行了修正来表示河网内部的拓扑结构[4,5]。Pfafstetter流域编码规则由Otto Pfafstetter于1989年第一次提出[6]。罗翔宇对Pfafstetter规则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整个黄河流域[7]。叶爱中等提出了不需要对DEM进行填洼处理,从DEM直接提取河网与划分子流域的方法(AEDNM)[8]。Zavoianu研究了能够由主干到支流且由支流到主干逐步分类编码的方法,并发展了新的基于Horton-Strahler原则的流域编码系统[9]。Fuerst利用程序对河网及子流域自动进行Pfafstetter编码以支持基于GIS的不同尺度的水文分析[10]。

自20世纪70年代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思想提出以来,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其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结构和对空间分异性的全面反映,是探索和认识复杂水文循环过程和机理的有效手段。由于现有流域水文站网分布密度及其观测数据不足,缺资料地区水文预报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11]。为了清晰、高效地模拟流域内单元之间的水文过程,河网与子流域之间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12]。本文提出新的流域河网复合编码方法,和基于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的子流域分割方法。研究中流域内各微小河段编码用RRS表示,河段连成的河道编码用RS表示,河道级别编码用RL表示,河道节点编码用RE表示。子流域分割以河道编码RS为基础,子流域编码与河道编码一一对应。子牙河流域河网中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被划分为15个河流级别,将整个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71个子流域,这些网格集水后分别汇入到71条主干河道中。

1 子牙河流域模型的建立

子牙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的中南部,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南临漳卫河,北界大清河,跨越山西、河北、天津3省市,如图1所示。流域面积46 868 km2,其中山区面积31 248 km2,占流域面积的66.7%,平原面积15 620 km2,占流域面积的33.3%。子牙河流域由滏阳河和滹沱河两大支流河系构成,两河系洪水在献县枢纽汇合后经子牙新河下泄入海,图2所示为子牙河流域水系图。滏阳河有大小支流20余条,其中艾辛庄以上各支流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山区,艾辛庄以下各支流发源于平原。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流经代县、原平县及忻定盆地,在盂县阎家庄流入河北省,岗南水库以下右侧纳入最大支流冶河,经黄壁庄水库穿京广铁路,向下流经石家庄、衡水两市,在饶阳大齐村进入献县泛区,至献县枢纽与滏阳河汇流。滏阳河和滹沱河在献县枢纽汇流后,经子牙新河下泄入海。

流域网格剖分采用程序自动划分、逐级加密、分区优化的剖分方法。流域划分采用2 km×2 km空间步长的背景网格;在背景网格基础上,将流域水系网格化,河道将流域内矩形网格划分为不规则形状的多边形网格,河道本身被网格截为连续河段,各连续河段成为网格的通道之一,如图3所示。

将实际弯曲河段转化为不规则网格直线通道后,为避免将实际河流长度大幅缩减,记录原河段长度赋值给这些特殊网格通道的长度,保证在实际产汇流计算中汇流时间的合理性。由此建立的子牙河流域模型中共有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

子牙河流域西部为太行山,最高峰五台山海拔3 068 m,东部为平原,一般地面高程在20~45 m左右。从图4流域三维地形图和图5流域等高线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子牙河流域自西向东,地形落差非常大,西部山区还包括忻定盆地等相对平坦地区。由于地形测点稀疏、且流域内地形复杂,采用DEM进行子流域划分有一定的困难。

2 河网复合编码

2.1 河流分级方法

采用的河流分级方法为:把最小的不分汊的河流称为1级河流,RL=1,只接纳1级河流汇入的河流称为2级河流。接纳相同级别河流汇入的河流,其级别在上级河流级别数上加1;接纳不同级别河流汇入的河流,其级别按汇入中级别较大的河流级别加1,其数学表达式为:

RL=max{RL(1),RL(2),}+1(1)

式中:RL(1)、RL(2)等为该河道的上游来水河道的级别,如图6所示。依此类推,直至将河系中大小河流命名完毕。

流域水系中的一般河道,其流向根据其地势自高处流向低处,并对部分特殊地形河道流向进行修正。如图7所示的河道中的特殊河道如分流或环状河道,汊口流出的河道级别为汇入汊口河道中级别较大的河流级别加1。

2.2 河网复合编码方法

在流域内数字化的河网中,每一条河道都由若干线段组成,这些线段即本文中所指的河段,所有河段在数据输入时要确定河段上下游和各河段交汇处汊口分枝的衔接河道。然后按照汊口衔接情况确定河道级别,最后按照河段级别顺序进行RRS编码。河道是指上游端点是上级河流汇入点或河源,下游端点是汇入下一级河道的汇流出口的一组连续河段,每条河道都有独立的RS编码值,每一个RS编码值与相应区段的RRS编码值相互对应。为了便于河流分级,在研究中将流域内所有的河道汊口按河段数据存储遍历顺序进行RE编码,并将该汊口所接纳上游来水的河道RS值和流入的下游河道RS值记录。

按照前述河流分级方法,利用计算机程序对所有河段进行河道分级的方法如下:

(1)遍历搜索流域内所有始于河源止于其汇入汊口的连续河段,将所有一级河道RL全部赋值为1,同时记录各个一级河道所包含河道的RS值及其汇入汊口的RE值。

(2)遍历搜索RL值未被赋值的河道,若其上游河道RL均已经被赋值,则按照式(1)对其进行RL赋值。依此方法,直至将流域内所有河道的级别RL赋值完毕。在赋值过程中,同样同步记录各个不同级河道所包含河道的RS值及其汇入汊口的RE值。图8给出了河流水系编码中各属性值赋值情况,图9与图10给出了研究流域内河网复合编码结果,将流域内71条河道分为15个河流级别。

3 子流域切割

3.1 子流域划分方法

子流域划分是基于流域内的河网水系分布和地形高程来进行的。利用程序自动划分子流域,分两个阶段对流域内所有网格进行遍历搜索进行子流域编码。

(1)第一阶段如图9所示,黑色线条表示河道,因每条河道内各河段本身为其两侧网格的通道,设河段两侧网格编号为A和B,这两个网格单元集水后全部汇入该河段,其子流域编号为该河段编号RRS,图11中灰色区域表示搜索到的河道两侧的网格。

分别从河段两侧网格A和网格B出发,采用向周边单元扩展搜索的方法,通过比较周边网格与起算网格的高程值大小来确定搜索到的单元所归属的子流域。以从网格A开始搜索为例,若网格A有n条通道,通道编号分别为pass(1),pass(2),…,pass(n),相应的周边网格分别为unit(1),unit(2),…,unit(n)。将这n个网格中未确定归属子流域网格的高程与网格A的高程相比较,若网格A周边第i个网格高于A的高程,则认为此网格内水流流经网格A汇入相应河段内,对其所属子流域进行编号后,等待下一搜索过程,以同样的方法从unit(i)出发沿其各个通道对它的周边网格进行搜索,直至搜索到的周边网格高程低于其相邻的已进行子流域编码的网格高程,则认为此网格为第一阶段搜索得到的子流域分界处,此网格内水流未经过网格A汇入相应河段,此阶段搜索停止。从网格B出发进行搜索的方法与此搜索方法完全相同,待此河段两侧搜索结束后,进入下一河段的搜索,直至将流域内所有河段搜索完毕。图12中灰色格点显示了第一阶段搜索到的归属于各个河道的集水区域网格。图中的空白区域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网格(区域)没有确定所属的子流域,必须进行第二阶段的搜索。

(2)由于自然界地形起伏变化复杂,或采用的地形高程局地资料不够详尽,第一阶段子流域分割完毕后会有局部地区的洼地未被搜索到。如图12所示,灰色格点代表的是第一阶段搜索到的汇入邻近河段的网格单元,黑色虚线条表示河道,数字标识出的网格区域为洼地,需对这些区域进行二次搜索以确定其子流域编码。

以图13为例,说明二次搜索的思路和方法。比较洼地边缘1, 2, 5, 6, 11, 16, 15, 14, 13, 12, 7, 3这几个单元的高程值,若单元2的高程值最小,则单元2是洼地水流的出口单元;从单元2开始,按照第一步骤所述方法搜索,黑色线框范围内的单元水流均从单元2处流出,汇入与单元2相邻单元中高程较低的单元U1中,此范围内的子流域编号与单元U1子流域编号相同。单元10, 11, 14, 15, 16因地势低洼再次被遗漏,比较这几个单元的高程,单元14的高程值最小,那么灰色线框范围内单元水流经单元14汇入单元U2中,再次从单元14开始以相同方法搜索,直至所有洼地均被划分到各个子流域中为止。

依据前述子流域划分方法,将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分别汇入71条河道的71个子流域,图14给出了整个流域各级河流子流域划分结果图。采用此方法进行子流域编码,给定任意河道过流断面,其上游集水面积可以很方便地提取出来,流域内几个代表性子流域出口控制集水区域如图15所示。

3.2 子流域划分结果验证与比较

根据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子牙河流域防洪规划做的项目研究报告统计资料,本文对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的子流域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见表1。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模型中得出的子流域划分与编码结果是可靠的。

图16所示为子牙河流域详细河网图与子流域划分结果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子流域划分结果与实际河网分布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通过河道主干采用本文方法确定的子流域区间与河道主干上的支流所覆盖的流域范围基本一致。分析部分子流域覆盖面积与支流覆盖面积之间的误差,主要原因是主干河网描述支流河网具有一定误差,同时地形格点不够致密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子流域划分精度基本能满足模型要求。

作者采用同样的地形高程数据,生成DEM 数字地形,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模块, 对DEM 数字地形进行填洼处理,按照自然水流从高处流往低处的自然规律,根据区域地形的水流方向数据计算每一个栅格的汇流累积量。当汇流累积量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就会产生地表水流,根据给定的阈值,由这些潜在水流路径构成河网。图17中给出了阈值分别为50和10情况下提取出的河网,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地形数据不够精确情况下,提取出的河网连续性和真实性都不能令人满意,无法进一步进行河网分级和子流域切割。

4 结 论

在只考虑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能够高效、有序地模拟流域水流过程。采用上述方法,将子牙河流域河网中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分为15个河流级别,将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71个子流域,这些网格集水后分别汇入到71条主干河道中。子流域划分结果经与流域较密集河网比较,代表性子流域出口控制集水面积比较,说明子流域分割方法能较好的反应实际流域情况。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优点在于:①河网复合编码方法精确描述了河系拓扑关系,实现了河系中任意河段的快速定位;②子流域分割方法适用于地形资料相对缺少地区,且无需进行洼地填充等前处理,避免地形资料的失真;③方便数字流域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运算,为模型中进一步进行分区计算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本文提出的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为今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建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对改进的流域河网复合编码方法和基于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的子流域分割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河网复合编码将流域内各微小河段、河段连成的河道、河道级别、汇入节点逐次进行编码。子流域分割方法采用相对粗糙地形资料,无需进行洼地填充等前处理,直接从各微小河段出发遍历搜索汇入河段的集水区域,并对低洼地区进行二次搜索。将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应用于子牙河流域,子流域划分结果与实际河网与流域控制面积资料对比基本吻合,为研究区域内各子流域的分区计算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数字流域模型的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切割方法,能快速对流域中河段进行直接定位,方便流域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运算,为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前处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河网编码,子流域分割,子牙河流域,测点稀疏地形

参考文献

[1]Horton R E.Erosional development of streams and their drainagebasins:hydro-physical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morphology[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45,56:275-370.

[2]雷晓辉,田雨,白薇,等.基于DEM的子流域划分方法改进与应用[J].人民黄河,2011,33(2):32-36.

[3]WANG Guang-qian,WU Bao-sheng,LI Tie-jian.Digital yellowriver model[J].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2007,1(1):1-11.

[4]王皓,李铁键,高洁,等.大尺度流域河网二汊树编码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499-504.

[5]Li Tiejian,Wang Guangqian,Chen Ji.A modified binary treecodification of drainage networks to support complex hydrologicalmodels[J].COMPUTERS&GEOSCIENCES,2010,36(11):1 427-1 435.

[6]Verdin K L,Verdin J P.A topological system for delineation andcodification of the Earth's river basins[J].Journal of Hydrology,1999,218:1-12.

[7]罗翔宇,贾仰文,王建华,等.基于DEM与实测河网的流域编码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6,(2):259-264.

[8]叶爱中,夏军,王纲胜,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河网提取及子流域生成[J].水利学报,2005,36(5):531-537.

[9]Zavoianu Ion,Herisanu Gheorghe,Cruceru Nicolae.Classifica-tion and codification systems for stream networks and drainagebasins.Networks and Drainage Basins[C]∥Annals of DAAAMfor 2009&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DAAAM Sym-posium,2009,20:715-716.

[10]Fuerst Josef,Hoerhan Thomas.Coding of watershed and riverhierarchy to support GIS-based hydrological analyses at differentscales[J].COMPUTERS&GEOSCIENCES,2009,35(3):688-696.

[11]徐宗学,程磊.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J].水利学报,2010,41(9):1 009-1 017.

上一篇:监督考评下一篇:羔羊常见疾病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