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高考优秀作文(共4篇)
题乌江亭高考优秀作文 篇1
题乌江亭(高考优秀作文)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情绽放成矛尖锋刃的湛蓝。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的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釜破舟沉,是你无畏的誓言。“何弊之乘”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那杆长予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刘邦。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范增如是说。当楚强汉弱之时,诛刘邦之机会何止千万。然而你没有。“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我只看到你的诚信。“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刘邦。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刘邦有心明修栈道,暗渡(度)陈仓!韩信谓刘邦不善用兵而善用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然而刘邦不足以与你相比;刘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的起事,英雄的南征北战,英雄的失败。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虞姬虞姬奈若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与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的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的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简评】
仅仅用“中心明确,语言优美”来评价这篇散文,是远远不够的。这位考生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以“诚信”为中心,深入探究人性的善恶美丑,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种不拘前人旧说,用充满思辩色彩的严密推理得出的结论,表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科学的创新精神。再加上严谨无隙而又流动自如的结构,优美畅达而又灵动轻捷的语言,便将这种深邃的哲理思考悄无声息地融进了充分诗化的语言和无处不在的情感氛围之中,显示了作者相当成熟而扎实的语文素养。(方开胜)
征服高考第一大题:作文 篇2
一些考生把高考作文理解为仅仅是一个写800字文章的考试题目,没有掂量出60分或70分的作文题对于整个高考成绩的重要性。高考作文题是高考的第一大题,是高考的“得分大头”,但不少考生把高考作文分数的高低押在运气上。这种认识很可能让高考作文这块“大肥肉”变为“冤大头”。
尤其是,当下,“禁打保险分”和“敢于打高分”已成为高考作文阅卷的两大基本原则。“让作文分数体现出鲜明的区分度,真正发现好作文,发现人才”成为各考区作文阅卷组的共识。
寒窗苦读十余载,阅卷老师的一句感慨、一次心动、一声叹息都与考生的命运息息相关。考生的前程不仅掌握在自已手里,还与阅卷老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如果能够揣摩到阅卷老师的心思,就能增加成功的把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怎样才能征服高考作文!
写完高考作文后,我无地自容
蒯小洋(合肥工业大学)
那年,我高考。
那年,我爸妈的朋友、同事们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儿子今年高考吧?”频率就像问“你吃了吗”一样。
那年,没有什么比学校上一届的高考录取榜更能让我兴奋与激动的。
对于一个立志要成为时尚“理工男”的我来说,最担心的就是语文,原因很简单——我作文不行。语文老师在我作文本和试卷作文纸上写得最多的批语是:“文章很有思想,表达流畅,但错别字太多,今后注意克服。”“克服”二字,看起来容易,不过高中三年来,我始终没能克服这个老大难问题。因此,高考来临之前,语文老师看起来比我还紧张我的作文,他反复嘱咐我说:“写作文不要急,思维活跃是你的优势,你一定耍控制写作速度,克服错别字。”
考场上,我写下《人生的追求》这个题目。写完后,我自己都佩服自己:这个题目真好啊,又大气,又好写。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和活跃的思绪,洋洋洒洒地写出一篇议论文:从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小追求”,拓展到一个人一辈子应该一以贯之的大梦想,再到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应该追寻的理想。
交卷时,我一副踌躇满志、舍我其谁的模样,趾高气扬地走出教室,后来回忆起来,我估计自己当时是横着走路的,简直太嚣张了。
高考结束之后,报纸和网络上很快刊登了真题和答案,我和一些同学回学校找老师帮忙估分。语文老师最关心我,他一见到我就赶紧问:“你作文写的什么内容?”我把自己的思路告诉他,他还是很不放心,居然叫我把作文默写一遍,让他看看。尽管无语,但感到老师关爱心切,我还是极其认真地把作文大致默写了一遍。递到老师手里时,我仍然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心想:哼哼,这次让您瞧好了吧。
然而,老师看到中间,就慷愕地睁大眼睛,不解地问:“你当时确实是这么写的?”我有些不安了,说:“是呀!怎么了?”老师不相信地问:“真的,没错?”我说:“是呀!没错。”
老师指着一处,让我看看。我凑过脑袋仔细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有的人认为‘适食物者为俊杰,适者生存’…一”我没反应过来,说:“是呀。”老师哭笑不得的样子,说:“你小子是吃撑了吧!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他又指着另一处,痛心疾首地说道:“哎呀,‘人生就像一杯白开水,平平淡淡的;但又像一杯加了糖的白开水,甜甜的;也像一杯加了盐的白开水,咸咸的’。这……你写的这人生,还是白开水么?什么逻辑?以为学别人炫耀文笔,是随随便便瞎编就可以的呀?……”老师还说了些什么,我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时自己满脑袋“嗡嗡”乱响,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思维活跃的写作过程中,会犯下这么低幼脑残的错误。那天从学校出来后,我再也没有颜面去见语文老师了。
高考语文成绩可想而知,还好我总分上线,顺利考上了大学。从家乡出来上大学,两年时间过去了,我再没见过自己高中的语文老师,因为内心有愧。然而,真正是从那以后,我就时刻注意自己生活中的习惯,写作也好,做事也好,用心、细心、不骄不躁已经作为自己一生不变的追求。
名人说高考作文
步非烟(“80后”女侠作家):我觉得高考是选不出大作家,选不出大诗人的。高考作文写得好的人最后百分之八九十的都不能成为作家。而很多著名的作家高考作文都写得一塌糊涂。
于丹(文化学者):我一直觉得,作文对于人来讲,会是他思考方式和他跟社会交往方式的一个很大的导向。
叶倾城(作家):艺高人胆大,剑走偏锋,才有机会得高分,当然也可能惨败。
赵丽华(诗人):再次看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这几个字,真是悲哀。看来“以诗取仕”的时代真的是一去不复返了…
叶永烈(科普作家):我觉得高考作文题目要大气,不要跟考生作对,有些专门是一些偏题、难题,题目应该有一定的大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海岩(作家):我一直认为篇作文写得好坏,更多的体现了写作者的思想意识和他的思想品质,重点并非文笔。只有有了思想,才能写好一篇文章。
阅卷老师来吐槽
尽管高考作文的意义重大,不过,参加阅卷的老师每年总会遇到不少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全都《致青春》,“内容提要”让人想吐
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青春不朽”,一位阅卷老师改到好几百篇作文,都是把《致青春》的故事先讲一遍,他看了几百遍同样的故事,感觉特别难受,实在想吐。“也有换各种方式用《致青春》的,但都用得不太好,总围绕着故事情节。”素材大乱入,谁人吃得消
近年的高考作文,考生们使用了太多同质化的素材:“非常忙”的廉颇、蔺相如,不下十万次地“负荆请罪”,哪个受得了;熟得不能再熟的马云、马化腾、李嘉诚等商界人士轮番登场;体育界出镜率最高的林丹、李宗伟,不下十万次地厮杀与拥抱……总之不顾食客感受,一通“东北大乱炖”,阅卷老师连喊“吃不消”。试卷当画稿,真敢开玩笑
nlc202309011939
有的学生把试卷当成了画稿,写下题目之后,只画了一个类似于QQ表情的哭脸。这篇作文也毫无例外地成了菲主流,只得到2分。某省有一年的作文题是: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请考生以此为话题,谈谈自己的见解或者经历,写一篇文章。有一个学生估计自己的作文不行,写到最后,就在试卷的末尾画了一个猪头,还写了一句话:“老师,你看这个像不像你?”这样的作文,肯定会减分。写废话,写好话,通通没有用
有学生在文章末尾写上“老师辛苦了”,如果作文写得不错,那还好,但如果写得不好,这就显得功利思想太明显了,而且根据规定,不能写跟作文无关的内容,这也是要扣分的。还有考生在写完作文后,写出家庭地址和QQ号,请老师看着随便给分,打分后可以加QQ告知一声。
“跪求零分”,得了一分
有阅卷老师改到不止一篇的零分作文,那就是通篇一字没写的。但让人惊奇的是,2014年的高考作文出现了“跪求零分”的作文。有的学生通篇空白,只在标题上写了四个字“跪求零分”。结果,阅卷老师表示: “只要写了题目,还是会给分的。”最终,这位考生作文得了1分。
阅卷老师有话说
漆永祥教授(北京):学生们习惯了没心没肺地赞美时代,看起来太假了。我们只是希望孩子们说真话,说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想法。
陈妙云教授(广东):阅卷老师的时间很短,最好用直接的单一的角度,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你在说什么,千万不要玩深邃。
陈玉秋教授(广西):好作文应该是“四美”文章,即思想品质美、思维方式美、文章层次结构美和语言文采情感美。
骆冬青教授(江苏):大面积的学校训练议论文,也蛮遗憾的。大道理大家讲得都一样,写作格式三段论,然后学生写出来的,你看了几篇就想吐的感觉,你想想怎么可能得好的分数呢7
高云老师(山西):你真正有价值的地方,可能更多的是你的思维角度、你的立意的新颖程度、你的文章里所体现的思维特质和思维品质程度,这是更闪光的地方。
钟峰华老师(浙江):对于高中生来说,我觉得写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太模式化,不要去套作,要写出你真实的水平、你的思考、你的体验,这是我所建议的。
耿双鸣老师(上海):关于网络词汇,一般情况下,被中国语委认可的词,比方说“给力”,这种词语是可以用的;如果没有被语委认可,仅仅是在网络流传的,比方说“人艰不拆”“东东”,这种词语是不被认可的。
郭战利老师(河南):至少要留出50分钟写作文,60分钟更好。用3分钟至5分钟读材料,避免留下慌慌张张看材料、慌慌张张写跑题的遗憾。
这样的文章受到阅卷老师青睐
结合备考区现场阅卷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具有以下特点的文章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1.注重“情感投资”,留下与众不同的“第一印象”
大多数习作的标题有些随意,开头过于平淡,四平八稳,或者过于程式化、流水线化。如果能有一个个性化的题目、简洁而有吸引力的开头,对于阅卷老师来说,无疑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很多阅卷老师一天要看300多份作文,一般化、滥俗化的文字居多。有一定基础的考生,应该好好考虑第一步怎么走,多花上几分钟也是值得的,这其实就是对阅卷老师的“感情投资”。
2.有真情实感,“绿色无污染”
作文如同做人,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学生通过作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视野,提高认识社会和生活的能力,让灵魂在作文中得到升华。这就要求在写作文时应该和做人一样——诚实,要讲真话,写真人真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所为实事求是地反映出来,摒弃矫揉造作和胡编乱造,摒弃抄袭和套作,学会用眼睛观察人、事、物、景,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使作文成为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塑造健康的灵魂。
3.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表现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
一则材料有不同的立意角度,你思考的层面展现出你思维的开阔性。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应该是一个视野开阔的人,放眼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现实、有感而发,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体现出思想的深度。写作时,恰当地把自己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积累变现出来,露出“才气”。
4.观时事,接地气
古语讲: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是观察生活,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思考的体现。这就要求作文具有现实性,所用材料应该新鲜丰富,与现实相关联。考生应该多联系平常了解的社会热点和新鲜事物进行深入思考,而不是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学生。
5.语言富有表现力或哲理
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无论哪种体裁的作文,都十分重视语言,这就要求考生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贴切的用词、灵活的句式、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都有助于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是考生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独特感受和思考的体现,是考生思想的展现。
6.书写工整大方
阅卷老师都是通过文字——具体说来,是看着考生的笔迹阅读文章。难以想象,一篇连字迹都难以辨认或字迹别扭的文章,怎么会获得老师的“芳心”。因此,要求笔画干净清晰、卷面整洁。对当前的无纸化阅卷来说,字迹的干净、清晰显得更为重要。
杜牧《题乌江亭》鉴赏 篇3
绝句鉴赏:乌江亭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又重来!
据《史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在垓下兵败后率领从骑八百余人突围南奔,沿阴陵(今安徽定远县)经东城(临淮关)到达长江边的乌江亭(今和县乌江镇),这时只剩下二十八骑。面对茫茫的大江,当时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另一种是认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笈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笈独不愧于心乎?”于是心甘情愿自刎而死。围绕着这段历史公案,一些咏史诗的作者从不同的创作动机、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往往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安可知?
杜牧认为乌江亭长的意见是对的,胜负乃兵家常事,能忍辱负重方是真正男儿。如果项羽能有这样的心胸和眼光,凭借着聪明勇敢的江东子弟,未必不能卷土重来!南宋诗人李清照的观点则同杜牧相反,她赞同项羽的观点:“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咏史》)她认为项羽之一生:生得英伟,死得壮烈,不肯过江东正是他英雄性格的集中体现。初唐进士、武则天时代员外郎于季子的观点与李清照近似:“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咏项羽》)。也许李清照的《咏史》就是受此启发,以来抨击偏安江左,不敢渡江北伐的南宋小朝廷。
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既不同于杜牧的《题乌江亭》,也不同于李清照、于季子的《咏史》、《咏项羽》,而且同上述的观点都相反。上述的观点尽管角度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他们都站在同情项羽的这个传统立场上来分析问题。王安石却一反传统,认为项羽在军事上败局已定,在政治上也失去了人心(包括失去了江东老根据地的人心),因此不论他是否渡江,都不可能卷土重来了。诗人能站到民心向背这个高度来分析问题,似比杜牧等人的咏史诗稍胜一筹,同时由于这首诗力翻传统旧案,也给入耳目一新之感。
诗的首二句是叙事,叙事之中杂有咏叹。百战,指项羽兴兵灭秦以及与刘邦争天下所经过的上百次战役。百战既是虚数也是实指,因项羽就说过:“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项羽本纪》)。疲劳,不只是指连年征战造成将士的疲于奔命,更重要的是带有对项羽失败原因的探讨。汉高祖统一天下后大封功臣,他采纳鄂千秋的建议,列萧何功为第一;而把“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的曹参列为第二。因为刘邦认为萧何能守住关中根据地,补充军卒,输给粮草,按时不匱。这是“万世之功”(《史记·萧相国世家》)。相比之下,项羽虽自封为西楚霸王,但对江东地区并未很好经营。兵源既不足,粮秣供应又经常受到下邳彭越的袭击。所以“疲劳”二字暗中也包含了由于没有巩固的后方,因而给人民和军队带来的种种不利,这也为下面所说的江东子弟不肯为之效命埋下了伏笔。“壮士哀”的含义也是如此,它不只是征战疲劳而发出哀叹,内中也是包含了对项羽本人的不满和失望的。项羽入关后,火烧阿房,分封诸侯,焚掠百姓,这就失去了民心。表面上为人“仁而爱人”,实际上“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史记·高祖本纪》),这当然要造成部下将士的哀叹和不满了。项羽在争天下中的这些问题和失误,在垓下一战中彻底暴露了出来,从而也导致了总的崩溃。据《史记》记载,垓下之战,项羽不但军事上失利,而且也失去了民心,自己也失去了斗志。《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军壁垓下,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下数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是同情项羽的,这段描叙满怀感情地为我们刻划出一位失败了的英雄悲壮的形象,但通过这段描叙,我们也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项羽无论在军事、政治、民心、士气上皆大势已去,不可挽回了。王安石把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用一句话加以高度概括;“中原一败势难回”。这句诗既是由上句“百战疲劳壮士哀”导出的必然结论,又是一反历史上传统看法,对项羽的结局作出品评,充分体现了咏史诗以分析品评为主的特色。下面两句,则是针对前人的传统看法进一步加以评论。王安石的分析,别出机杼,他不着重于军事上的得失,经济上的足乏,而主要从民心的向背来判断战争的胜负,确实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是比杜牧等人咏史诗高明之处。值得指出的是,这种观点也始终贯穿于王安石所写的其它关于楚汉战争的咏史诗中,如《范增二首》;
中原秦鹿待新羁,力战纷纷此一时。
有道吊民天即助,不知何用牧羊儿!
巢人七十漫多奇,为汉驱民了不知。
谁合军中称亚父,直须推让外黄儿。
项羽准备屠外黄城时,听从外黄城内一个小儿的劝告,为争取民心,放弃了屠城。这首诗也是一反传统观点,认为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民心的向背,号称亚父的范增还不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儿懂得这个道理。
王诗后两句在艺术处理上也很特异,从形式上看似乎不通,宋与秦已相距八百多年,当年的江东子弟不可能“今虽在”,今天的江东子弟更不能为八百年前的项羽效命。实际上,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大跨跃,用情感来改造时间。在诗人眼中,战争胜负决定于民心的向背,这是古今一理,由于项羽失去民心,不管他在何时何地,人民都是不肯为之效命的。这种从现实中提取出来又超越现实的客观真理,我们谈起来不但没有时间上的荒谬感,相反觉得诗人观察敏锐,识见高远。当然,这种用情感改造时间的写法,也不是王安石的独创,如白居易的《和燕子楼》:“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诗经·釆葛》。“彼釆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都是这种写法,王安石不过善于借鉴,善于翻新罢了。
王安石一生写过不少咏史诗,就其内容来说都是一反传统,标新立异,但在艺术上却可分成两种水准;一种是象《商鞅》、《范增》那样的咏史诗,纯粹议论、章法平直、诗意浅露,这在王的咏史诗中算是下乘;另一种象《明妃曲》,虽有议论,但全诗景物描写细致,人物形象鲜明,感慨深沉隽永,则应算其咏史诗中的上乘。这首《乌江亭》,议论之中兼有叙事、描写和感慨抒发,读后耐人寻味,虽比不上《明妃曲》,但也可算咏史诗中的佳品了。
最后想说的是,王安石此诗虽然立论新颖,批判尖锐,但也并非全是新创,其中也有继承。晚唐进士汪遵就写过两首关于评论项羽不过江东的诗作,皆写于和州乌江,一首叫《乌江》:“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英雄去尽羞容在,看却江东不得归”;另一首叫《项亭》:“不修仁德合文明,天道如何拟力争。隔岸故乡归不得,十年空负拔山名。”立意皆是批判项羽暴虐,不修仁德,违反天道,自然败亡,最后是英雄末路,有家难归。汪遵是安徽宣州泾县人,与和州为邻州。王安石年轻和晚年皆在金陵,与和州、宣州都很近,读过此诗并受其影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题乌江亭高考优秀作文 篇4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期:期望,预料。【试题】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
;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
牧:
李清照:
【参考答案】
1.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乌 江
1126年,女真贵族侵略者长驱南下,北宋都城汴京陷落,中原大好河山沦入敌手。1127年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帝位后,不仅不思抵抗,反倒仓皇逃命、忍辱偷安。面对着祖国破碎的山河,满含着家仇国恨,诗人痛心疾首,吟出了这悲愤慷慨之歌。
李清照的词以白描见长,但在诗中却颇喜欢用事。她一向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才情过人。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她在诗中往往能十分自如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抒发感触、寄托情怀。在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里,诗人巧妙而灵活地借用了两个典故,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问题。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屈原在《九歌·国殇》中说:“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李清照认为,人活着应该于国于民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做一个杰出的人物;死也要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爱国将士们一样,做鬼中的英雄。这是诗人久郁心中的激愤之辞,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有力地表达了这位山东女诗人、同时也是中华儿女那种宁为玉碎、不作瓦全的浩然正气和英雄主义理想。短短两句,语虽浅近,却寓意深永,发人深省。八百余年来,始终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为人们所传诵不绝。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追昔抚今,感触万端,不禁想起那曾经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来。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为刘邦击败。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当刘邦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时,项羽冲破重围,来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眼看追兵将至,乌江亭长停船于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还有千里之地,数十万人,也足以为王了。请大王急速渡江,不然汉军追来,就无法渡过去了。”项羽谢绝了亭长的好意,说:“天要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当年率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进,如今没有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仍旧拥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责备我,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毅然自刎而亡。诗人说:直至如今,还让人想念项羽,敬佩他那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他生为人杰,死亦刚烈,宁可自刎乌江,也不苟且偷生。而当时的赵构集团面对金朝贵族统治者的入侵,却是贪生怕死、懦弱无能;先是仓皇南渡,逃窜于残山剩水之间,旋又在临安正式建立起南宋小朝廷,从此苟安江左一隅,过着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丝毫不以光复为念。两相对比,其品格、其灵魂之高下美丑,不也就不言自明了吗?可见,诗人正是要借着对项羽英雄行为的崇敬、赞美,对高宗一伙苟且偷安的无耻行径进行深刻的揭露、尖锐的嘲讽和无情的鞭笞!
李清照的诗才早已为当时的诗坛所器重,他父亲的好友张文潜在为其父写的墓志铭中便指出:“长女清照能诗文。”王灼《碧鸡漫志》也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可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朱弁《风月堂诗话》也指出她“于诗尤工”。细读本篇,便可知这些评论都不是过誉之辞。诗虽短小,却立意高远,写得感情激越、慷慨动人;通篇貌似咏古,却是处处鉴今;运用古人古事,有如信手拈来,寥寥四句,连用数典,毫无刀砍斧削之痕;全诗语言浅近、明白晓畅、一气呵成。我们读罢诗章,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那慷慨高洁的爱国情怀,还可以领略到诗人独到的艺术功力。
【题乌江亭高考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题乌江亭练习题06-09
《叠题乌江亭》原文及译文09-12
乌江流域07-19
乌江流域文化06-03
心里梦里的乌江组诗06-07
乌江水霸王情高三散文诗歌09-16
乌江镇中心小学作风建设年工作方案07-21
李白《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全诗翻译07-28
关于高考作文的预测题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