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生物治理

2024-07-26

小流域生物治理(精选12篇)

小流域生物治理 篇1

朝阳市位于辽宁省西部, 属于低山丘陵地区。朝阳市属于半干旱、半湿润气候, 年均降水量仅为450mm~550mm, 降雨年内分布严重不均, 夏季约占71.7%, 春季约占12.1%, 冬季仅约占1.4%。[1]朝阳市因为自然环境和历史的原因导致境内荒山秃岭众多, 植物覆盖率较低, 并且常常发生大面积干旱和局部暴雨等自然灾害, 因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属于以水蚀为主的中、强度侵蚀区[2]。根据遥感资料显示朝阳市水土流失多年来一直位于辽宁省前三名。朝阳市总面积2954万亩,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408万亩, 占总面积的81.5%,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朝阳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农业生态环境特别脆弱,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朝阳市自1993年开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 取得了一些经验。

1 小流域生物治理措施

1.1 高陡坡面的生物防护

高陡坡面是指坡度大于15°的中、高山区, 高陡坡面一般人类活动较少适于采取封山育林方法, 通过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过程, 恢复林草植被, 在植被状况较差的地区, 可以实施人工播种、栽植等措施, 以促进植被恢复。根据朝阳地区较干旱的特点可人工栽值油松、山枣、山杏、刺槐、沙棘等较耐旱植物。封山育林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可起到保护上游水土, 涵养水源的效果。

1.2 缓坡的生物保护

缓坡一般距离居民区较近, 开发程度较高, 为防止天然草地被破坏, 应圈养牲畜, 同时鼓励坡耕地以及低产田还林还草, 增加生物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近年来朝阳市根据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两杏一枣”经济林, 把经济开发和水土保持治理结合起来,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受到了农民的好评, 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1.3 沟头与沟坡的生物防护

切沟的溯源侵蚀十分强烈, 沟头前进速度很快, 沟头是沟道侵蚀的最前沿, 做好沟头防护是阻止沟头前进的重要措施。为防止沟头侵蚀可采用弧形截水沟埂。沟埂距沟边一般为2~3m, 沟埂间距3m, 长度根据地形和设计拦截水量确定。沟埂下游边坡坡比为1∶1.5, 上游边坡坡比为1∶1, 埂高0.3~0.5m, 埂顶宽0.5m。沟埂之间修建成格田。沟顶每隔10~15m设一处溢流口, 排除过多的来水。沟埂前后坡和埂间种植花木蓝、胡枝子、沙棘、荆条等根系发达的灌木, 在沟内撒播结缕草等草本植物, 护住沟埂。

根据切沟多为土质沟、支沟较多, 沟槽明显、遇暴雨汇流历时短和水流流速大的特点, 在沟岸采取植物措施, 在提高沟岸植被覆盖率的同时, 可固持稳定沟岸坡体。在坡度较缓、土层深厚的沟岸, 采用穴状整地, 营造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水土保持林, 采取密植方式, 株行距1.5×2.0m;坡度较陡、土层较薄的沟岸, 在保护原有灌草植被的同时, 密植花木蓝、胡枝子、沙棘、荆条等灌木, 快速提高植被密度, 拦截径流, 稳固沟岸, 避免沟岸重力侵蚀。

1.4 沟底的生物谷坊拦挡措施

支沟比降较大, 降雨时, 侵蚀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的水流急速进入支沟, 汇集后进入主沟, 由于主沟坡降小, 大量风化岩碎屑便沉积在沟槽内, 也可能冲出沟道, 对下游村庄、农田造成巨大危害。沟底防护一般采用土谷坊、石谷坊、浆砌石谷坊和生物谷坊等, 各有不同的特点:土谷坊取材容易, 但易受山洪破坏;石谷坊和浆砌石谷坊比较坚固, 防护效果好, 但要求附近有合适的石料, 材料的运费较高;生物谷坊拦沙滤水效果好, 对材料质量要求低, 能就近取得, 降低了采购运输费用, 因此成本较低, 同时由于生物谷坊树干是活树, 每年都会生长增粗, 不断增强谷坊的强度, 提高抗冲刷能力, 还可以带来附加的经济效益[3]。

生物谷坊按10年一遇3h~6h最大暴雨设计。生物谷坊适于建在沟底比降较大, 下切剧烈发展的沟段。生物谷坊的修建时要根据地形条件确定每座谷坊的长度和谷坊间距。传统的生物谷坊栽植杨干或柳干, 但是朝阳地区较干旱, 杨干和柳干不易成活, 因此改为种植杨树苗和柳树苗, 也可植更耐旱的枣树苗, 一般在春季植树, 栽完后浇1次透水, 以后不干不浇, 浇则浇透。生物谷坊在选定的建造位置上下游各栽植一行树苗, 树苗胸径5cm左右, 树苗间距100cm, 行内株距30cm, 树苗上下行错开成品字形布置, 用当地植物枝条把各行树苗编织成树篱, 用铁丝将两排树苗绑牢, 两排树篱之间填满碎石, 再用铁丝捆扎植物梢茎封顶, 使整个生物谷坊成为一个整体, 增强抗洪能力。

1.5 河岸植被缓冲带

河岸植被缓冲带是在河道堤岸处建造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结合而成的立体护岸林带, 用于防止降雨时地表径流进入河道时对河岸的冲刷, 以及用于防止水流对河道的冲淘侵蚀, 同时还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河岸植被带的树种适宜选用适于本地生长的杨树、柳树, 单行布置, 树间距2.5m。在乔木邻河侧植2~3行灌木, 株行距1×1.5m。定值后在树间种植牧草, 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控制水土流失, 过滤污染物, 减少河道水源污染。

2 总结

朝阳市采用多种小流域生物治理措施自上而下层层设防, 林草植被建设及沟道生物谷坊工程建设相互配合, 可大大降低土壤侵蚀模数, 减少泥沙入河量, 减轻泥沙淤积对河道、下游水库及其他水利工程防洪压力, 延长工程的使用寿命。小流域生物治理措施还可起到固沙保肥, 有效减少土壤流失, 增加土壤保水率, 增加植物 (含作物) 面积和生物量, 变水分无效蒸发为有效蒸腾, 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的效果, 由于减少了水、肥、土的流失, 可提高土地生产力。朝阳市在小流域生物治理过程中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生物治理方法, 把小流域治理与环境保护、经济林建设、农业集约化生产、改善生活环境结合起来, 使小流域经生物治理后达到景观优美、人居舒适的效果,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鑫, 陈媛媛.朝阳市水土保持普查的难点和经验[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 (06) .

[2]唐驰, 潘雪松.朝阳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分析与治理建议[J].中国水利.2009 (12) .

[3]张杰.辽东山区植苗生物谷坊实验研究[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 (06) .

小流域生物治理 篇2

摘要:为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本文根据鄞州区小流域现状存在问题调研报告,提出小流域整治的对策措施,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措施

1、前言

鄞州区丘陵山地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这些地区山溪性河流众多,形成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区小流域由于雨量丰沛,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台风暴雨及形成的突发性山洪易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建筑、道路桥梁、水利设施、农田土地等损毁,严重影响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提高山区小流域山洪防御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农村的公共安全,针对鄞州区小流域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措施,为科学治理小流域提供参考。

2、小流域概况

鄞州区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总形态呈马鞍形。东南部丘陵山地面积为375.48km2,有太白、福泉、金峨诸山,以太白山最高,主峰高程海拔656.9m。鄞州区内流域面积大于20km2的小流域共10条,分布人口81464人,耕地51472亩,其中横溪小流域已经完成综合治理建设,东钱湖地区上游溪道合并为1个小流域。

3、存在主要问题

由于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到目前为止,全区小流域治理进度和标准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讲,全区80%以上小流域的过乡镇、村庄段都进行了简单的治理,但是防洪标准较低,除部分乡镇段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外,一般仅能满足2~5年的防洪标准。目前,小流域现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防洪标准较低

小流域整体防洪标准较低,一般在二~五年一遇,有的仅为两年一遇以下的防洪标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很低。主要表现在:

防洪堤标准低、不连续。现有河道防洪堤高度不够,基本上为村镇自发修建,大多数堤防只修建于村镇附近,并且堤身单薄,遭遇洪水时易损毁。

溪河蜿蜒曲折,排水不畅。由于缺少全面统一的科学治理,部分溪道淤积,部分河段冲刷严重,受水流顶冲影响,弯曲河段遇大洪水时易漫顶溃堤。

许多小流域上游虽建有山塘水库,但众多水库、山塘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一旦遇到大洪水,容易出现溢流堰毁坏,下泄流量急剧增加,给下游造成威胁。同时,由于一些水库溢洪道出口缺少配套河道或下游河道建设标准低,也易形成洪灾。

3.2环境脏、乱、差

山区小流域非村庄段一般地面植被较好,山泉错落,水质较好,但穿镇过村段沿岸倾到生活垃圾多,生活污水直排入河,水体悬浮物、COD污染物严重超标,部分河道水质发生恶化,臭味较浓,呈黑色混浊状态,河中生物濒临绝迹。

3.3溪道大量被填被占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大规模的村镇建设,各地填溪、堵溪、缩窄溪道等现象普遍,造成河床淤积,行洪断面越来越小,洪水出路变窄,洪水漫堤,形成洪灾。部分滩地上乱搭、违建房屋现象严重,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同时,由于缺少系统的规划,各村镇修建防洪堤时未考虑河道的行洪能力,仅根据自身条件与利益修筑堤防,加剧了河道岸线的曲折程度和局部冲淤变化,致使河道行洪受阻。

3.4管理十分薄弱

鄞州区小流域大多缺少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小流域管理范围不明确,堤防建设标准不一,人类不合理的涉河活动没有受到应有的制约,造成河道缩窄,溪流淤积,水环境恶化。

4、治理标准及对策措施

4.1 治理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当防护区人口<20万人时,防洪标准(重现期)为10~20年。人口密集、乡镇企业较发达或农作物高产的乡村防护区,其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据此,我市小流域防洪标准宜为:

防洪堤:保护农田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村庄达到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乡(镇)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保护县城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4.2 对策措施

山区小流域治理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要求,根据山区洪水和溪道的特点、防治现状及其要求,因地制宜的采取拦挡、疏浚、排导与加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2.1拦蓄措施

对不同类型的山区河道,根据特点与需要,在上游修建或扩建水库,拦蓄洪水。对已建水库针对20年一遇的洪水进行优化调度研究,充分利用水库的防洪库容,减少下游小流域洪水灾害。

4.2.2河道整治工程

对于淤塞的河段,通过疏挖和清障等,扩大行洪断面;对于岸坡垮塌严重的堤防采取护岸措施,同时清除各类阻水建筑物,确保河道行洪顺畅。

4.2.3堤防工程

根据流域防洪总体规划,在规划布置防洪堤的两岸修建防洪堤,堤防标准根据保护对象的重要性确定。堤防工程是小流域治理的重点。

4.2.4排洪渠修筑

为防治山丘区坡水危害农田和居民,应结合防洪工程,可以修建排洪渠,将洪水撇出农田区和居民区。

5、建议

5.1根据规划,分期实施方案应坚持以下原则:“先突出、后一般”的原则,“先乡镇、后村庄”的原则,“先众多、后稀少”的原则,“先附近、后周边”的原则。

5.2以点带面。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根据财力逐步实施。近期,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轻重缓急,筛选灾情严重、影响大、急需治理的小流域,开展综合治理试点,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开小流域治理。对列入综合治理试点的,要将综合治理区的项目进行分解,落实到各相关部门,并将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各司其责,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要因地制宜,针对具体的小流域特点,科学地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综合治理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5.3强化管理。要提高小流域的生态质量,维护小流域的生命健康,不仅要治理,更要重视管理,落实以防为主,切实加强对河道的管理,严禁在河道弃土弃渣和在河道内占地建房,规范河道采砂管理,清理“三无”小水电。切实加强沿溪沿河森林植被保护和培育,引导农民科学山地耕作和营林作业,从源头上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森林植被质量。

5.4加大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又是公益性工程,主要体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难以按市场化运作,因此,必须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社会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例如对接中央国债项目,争取中央国债项目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接省市项目,如新农村建设、“强塘固房”工程、生态林保护工程、山地综合开发、平整土地、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要落实各级财政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费,重点用于小流域综合治理。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参与建设。要用政策支持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投入。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山区小流域治理规划,[R],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7。

2、宁波市小流域治理对策措施,[R],宁波市水利学会,2008.7。

辽东山区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资源;辽东山区;措施配置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6-0069-0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土流失及江河湖泊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日益严重,流域水土环境不断恶化,已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够改善流域内的水土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以水土保持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水土环境污染的加剧,对小流域综合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在水土保持防治基础上,增加了面源污染控制、人居环境改善等目标。以本溪市溪湖区三会厂小流域为例,建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辽东山区小流域治理理念和技术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

1 研究区治理措施

1.1 研究区概况

本溪市溪湖区三会厂小流域为典型研究区,流域面积3.552 km2,其中土壤侵蚀面积0.484 km2(无侵蚀区3.067 km2,轻度侵蚀区0.267 km2,极强度侵蚀区0.218 km2)。研究区地处中纬度,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湿多雨,年平均气温6~8 ℃,年均降水793.7 mm。区域内土壤类型主要为棕壤土,土壤偏砂,含有大量石砾、石片。质地多为重砂砾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8 mg/kg,全氮0.11%~0.30%,全磷0.10%~0.27%,pH 6.0~6.2。项区内植被为长白植物区系,其地带性植被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植被覆盖率73.04%。

1.2 治理原则与措施体系配置

三会厂小流域建设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针对区域水资源问题,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点,在传统水土保持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围绕研究区水少、水脏两大问题,应用“三道防线”小流域治理理论,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并重,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实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本溪市溪湖区三会厂小流域实施的治理措施体系主要有: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使林草植被自我修复,在流域最上游地区形成第一道生态防线;通过生态农牧措施、植被恢复措施和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第二道生态防线;通过沟道水土保持措施、河道整治措施和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等,综合利用水陆交错带和生态过渡带的拦沙滤水、净化水质、美化环境作用,建立第三道生态防线。

在研究区设计的主要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方塘、谷坊、道路作业等,该流域的综合治理历时4 a时间完成。

1.2.1 方塘典型设计 方塘是为拦蓄地表径流而修建的蓄水工程,可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利用自然降雨或泉水,是满足山区、丘陵区农业用水需求的一直有效工程措施。三会厂小流域夏季降雨充沛,为有效利用区域内水土资源,在工程建设中将方塘规划在坡面水汇流的低凹处,并充分利用当地土料,工程造价低,基础稳固,来水充足,能满足三会厂小流域的农、林用水需求。

方塘水位—容积(H—V)曲线见图1。

式中:G为多年平均悬称质年输沙量,G=gF,g取400 t/km2;T为设计淤积年限,取10 a;R为淤积泥沙容重,取1.4;E为岸崩及推移质泥沙占悬移质泥沙比重,取10%。

经计算得V垫=300 m3,垫底水位H垫=2.5 m。

方塘的纵剖面及垂直投影图分别见图2和图3。

1.2.2 谷坊设计 谷坊是水土流失地区沟道治理的一种主要工程措施。三会厂小流域谷坊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抬高侵蚀基准点,防止沟道下切和沟岸扩张。三会厂谷坊设计标准参考GB/T16453.1—200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按10年一遇24 h最大降雨量标准设计,在实际工程中,可结合实际情况相应提高设计标准。

1) 谷坊出流流量计算。当谷坊上游水面高于谷坊高度时,其出流形态近似堰流。若忽略谷坊顶水流的水头沿程损失及杨干的侧收缩影响,谷坊出流流量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2) 谷坊高度与间距的确定。谷坊间距、高度与淤积泥沙表面的临界不冲坡度有关。实际调查资料证明,在谷坊淤积满之后,其淤积泥沙的表面不可能绝对水平,而是有一定的高度,即稳定坡。按照瓦兰亭(Valentine)公式计算稳定坡度:

2 项目实施效益分析

在研究区设计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为:建设方塘3座、谷坊24座,小河道治理1.6 km,修建作业路2.4 km,营造水土保持林10.98 hm2,封育71.36 hm2,总投资551.49万元。方塘能够满足附近经济林果的需水要求,有效蓄积降水,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谷坊层层拦蓄的配置,能够有效阻止沟壑发展,且有很好的景观效果;经济林果的栽植,能够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排水渠的修整,可减少渠内泥沙的堆积。三会厂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效果图见图5—8。

2.1 生态效益分析

三会厂小流域治理措施体系实施后,可有效防治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发挥效益显著,使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截止2016年工程完工,当全部水土保持措施发挥效益时,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可提高至86%,比治理前提高14.67%;年保水量为11.59×104 m3;年保土量0.70×104 m3。主要措施保水、保土量见表1及表2。

2.2 经济效益分析

在研究区内实施的所有水土保持措施全部发挥效益后,预计年可增加效益258.46万元。其中水土保持林年可产生活立木4 941 m3,增加效益197.64万元;方塘年可养殖林蛙12 000只,增加效益18.00万元;封育年可产生枝条214.08 t,增加效益42.82万元。

2.3 社会效益分析

三会厂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刚开工建设,各项水土保持措施还未产生经济效益。工程完工后,林木、牧草、方塘等经济效益显著,预计人均纯收入可达13 611元,比治理前增加1.65倍,解决就业人数38人,增加就业岗位10个,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工程实施后,可有效提高研究区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为区域农、林、牧生产发展及生态旅游开发创造良好条件,拓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三会厂小流域治理是传统小流域治理方式的继承和创新,其将整个小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以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面源污染和提高流域内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工作内容,坚持生态优先、人工治理、自然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当地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采取对应的工程措施与植物保护措施,建立适合辽东山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使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对辽东山区小流域建设具有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振华,李青云,黄茁,等.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研究现状及展望[J].人民长江,2011,42(Z2):115-118.

[2] 张锦娟,叶碎高,徐晓红.基于水源保护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5):237-240.

[3] 刘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0(1):5-6.

[4] 祁生林,韩富贵,杨军,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3):18-20.

[5] 刘震.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0(1):5-6.

小流域生物治理 篇4

关键词: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改,加强管理

0 引言

福建省历来重视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城镇的防洪堤建设。20世纪70年代的河道裁弯取直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20世纪90年代的清水、绿水工程建设;近几年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等等, 都取得非常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以来, 福州市晋安区陆续实施或即将实施解放溪、汶石溪、桂湖溪等小流域河道整治工程。即将实施的桂湖溪流域河道整治工程, 在设计过程中改变以往理念, 以河畅, 水清、景美为前提, 以生态修复为重点, 抓住重点项目的设计, 取得专家和业主的认可。在工程设计与建设过程中, 深深地体会到工程设计能否达到安全、经济、风险三位一体是非常重要的。

1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1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

小流域河道的特点是流域面积小, 河道短, 坡降大, 河道宽度变化大, 河床稳定性差, 冲淤不平衡甚至形成游荡性河道。造成河道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地形、地势的原因。河道上游坡降大, 冲刷严重, 下游坡降小, 流速较小, 淤积较严重, 特别是集镇所在地的河段。二是地质原因。上游河道经过几百年的冲刷, 大部分都出露基岩或者大块石堆积的河道, 抗冲刷能力强。下游河道大部分为砂卵石堆积层, 两岸还有沙壤土等, 沿海 (或潮区) 还有深层的软土层, 抗冲刷能力差。三是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水土流失的严重性目前也被人们充分认识,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搞好水土保持工程, 有非常可喜的成效。人为破坏分两种:一种是有意识的破坏, 即向河道内倾倒生活和生产等垃圾, 在河道边盖房, 侵占河道行洪断面;另一种是无意识的破坏, 如低标准建设阻水桥梁和拦河坝, 单边建堤防, 建坝不修堤等也对河道造成破坏。

1.2 存在问题

根据小流域河道现状调查和分析,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2.1 防洪标准低

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集镇河段。河道宽度不够、河道淤积、防洪堤标准偏低, 质量差, 甚至没有护岸、违章建筑物阻水等问题。

1.2.2 冲淤不平衡问题

由于小流域的河道受地形、地质的限制, 大部分的河道冲淤都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一般的规律是河道在急转弯处, 凸岸会严重淤积, 凹岸会造成严重的冲刷;拦河坝上游淤积, 下游冲刷, 特别是在游荡性河道,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 河床及河岸极不稳定。

1.2.3 超标准洪水问题

20世纪80年代, 福建省南平地区发生50年一遇洪水, 冲毁拦河坝和桥梁上百座, 河岸几百公里。2005年福建省福州地区发生百年一遇洪水, 冲毁上百座拦河坝和桥梁, 尤其是福州市晋安区和闽侯县受灾最为严重。目前全球气候条件趋向恶化, 极端气候频发, 如何应对这种毁灭性的灾害, 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2.4 水土保持问题

在小流域整治工作中采用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等水土保持措施是河道治理的良策, 是治本措施。我省绿化全国有名, 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从山区到沿海, 近几年光头山很少, 山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 生机勃勃。一方面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重视绿化和水土保持, 禁止乱砍滥伐;另一方面农村烧柴草改为用煤气和电气。乡村有俗语“柴山大不如灶门大”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与部分山地实施退耕还林, 山田抛荒也有很大关系。从整体分析, 水土保持成效大, 对今后河道治理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2.5 农田防冲防淹问题

根据防洪标准, 农田的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山区小流域河道的洪水特点是河道坡降大, 暴涨暴落, 而且同一高程的土地面积都不大, 所以山区的农田是怕冲不怕淹。沿海土地同一高程或相近高程的土地面积很大, 河道坡降小, 特别是排水不畅的河道, 受淹时间很长, 有的达2~3d, 所以怕淹, 不怕冲。因此工程建设中技术方案的选择应区别对待, 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1.2.6 运行管理问题

河流给予人类的贡献极大, 称母亲河一点也不为过, 因此如何保护和管理河道是一门大课题。福建省有好几个县市都有石材加工厂, 临近的河道变为“牛奶河”, 常年不沉清, “小桥流水”“桃花源”之类的诗情画意只能在古书中寻找。市区的内河工程不论基建投资还是管理运行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照样臭气熏天, 为什么?“问君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都懂的道理, 现代人难道还不知道, 但是做起来很难很难!

2 河道治理技术措施的选择

小流域河道的治理的目的是通过工程措施, 使治理河段达到《规范》要求的防洪标准, 安全行洪, 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工程措施的作用也是在确保行洪断面满足行洪安全的条件下保证护岸和河床的稳定。具体的工程措施就是清淤 (包括清障和局部河道拓宽) 和防冲, 防冲的工程措施主要护岸和拦河坝建设, 还有生态修复、环境美化、水环境建设等内容。

2.1 河道清淤

河道的清淤, 包括清障和局部河道扩宽,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 技术含量不高, 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工程设计人员一定要深入现场, 不能只在图上搞设计, 不要出现把河床的岩石也清掉的笑话, 不要在桥墩、房屋地基周围清淤威胁到桥梁和房屋的安全。在遇到桥梁的阻水问题比较突出时, 在资金有限暂时不能新建桥梁, 百姓又迫切需要情况下暂时还不能当为违章建筑拆除, 只能允许桥面过水, 加高防洪堤的方案进行完善。遇到局部河道扩宽问题, 应顺势而为。山区河道的走向和河道宽度应尽量尊重历史, 不要轻易裁弯取直, 很多裁弯取直工程均以失败告终, 主要是消能问题没有处理好。而消能问题的处理首选修建拦河坝, 但是修建拦河坝消能造价高, 而且有的河段滩地很大, 缩小河宽, 堤防要修建在深弘区, 增加堤防的地基处理, 有的河段弯道半径不足, 造成急流, 扩大转弯半径又遇上征地和拆迁的矛盾等问题。

总之河道的清淤应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 多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 才能提供最优的设计方案。

2.2 护岸工程

2.2.1 护岸结构形式

护岸工程是小流域河道整治的重点。如何选择既安全又省钱又环保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是关键问题。一定要进行多方案比较, 择优采用。常用的护岸形式如表1。

2.2.2 护岸地基处理

护岸地基根据地质勘探揭示, 山区河道大致有土质, 砂卵石、岩石 (大块石) 等类别, 其承载力基本均能满足要求, 但抗冲性能差, 不能满足要求。沿海感潮区河网式河道岸坡大部分为软土地基, 承载能力差, 抗冲刷能力差, 不满足要求。但由于河道坡降小、流速小、基础埋深较小。

对山区河道堤基抗冲刷能力差的处理技术, 主要根据河道流速, 采用冲刷公式计算冲刷深度, 把基础埋入冲刷线以下, 可满足要求, 但当冲刷线很深时, 该方法不经济适用, 只能采用护脚的方案。护脚方法很多,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是铺设土工布, 采用格滨石笼镇压。它能够适应地基变形, 抗冲能力强, 即保护地基, 块石又不会被冲走, 又为水生物创造栖息地。

当然保护堤脚和河床稳定, 修建拦河坝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但造价高。成功的工程案例, 福州市晋安区日溪乡汶石溪是一条游荡性河道, 治理时采用零坡降, 修建了多座拦河坝, 彻底解决了冲淤平衡问题。如果河道宽度比较小, 也可以采用河床衬砌, 也结合修建消力井或跌水消能, 提高抗冲刷能力。总之应因地制宜, 多方案比较, 择优选用。

2.3 生态修复

河道的生态修复是河道治理主要内容之一, 如何搞好生态修复, 提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提高流域的森林覆盖率, 做好水土保持。村庄的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对农村来说目前还有难度, 但在污水排入河道的出口处, 修建一个沉淀池是完全有可能的。

(2) 防止河道“渠道化”, 即两岸防洪堤采用浆砌石或埋石混凝土档墙, 土工膜防渗等措施;完全清除小生物的栖息场所的做法不妥。因此应在流速小的河段采用土质边坡、生态边坡、干砌条块石护坡 (挡墙) 等结构形式, 这样有利于水生物生存栖息和环境美化。

(3) 不要采用截弯取直, 应尽量保持河道原有的走向, 河道的截弯取直是人为加大坡降、加大流速, 不利于河岸稳定。同时应在河道弯道处适当扩大河床宽度。保留滩地上的卵石和水面宽度。

(4) 适当位置修建拦河坝 (坝高应小于2m) , 形成一定水面长度, 减少枯水期出现干河床的状态, 增加水面景观。

(5) 河道两岸种树或修建绿化带, 村庄处修建亲水平台和休闲场所等都非常必要。

以上5种河道整治工程中常用的生态修复措施, 在福州市晋安区桂湖生态温泉城开发项目中的桂湖溪河道整治工程中均得以采用。

桂湖溪为敖江支流、发源于黄必峰、由北向南再向东流经上店、中察、荣岭、湖山、湖中、山溪等村庄、最后于连江县潘渡乡桃源村汇入敖江。流域面积186.7km2, 河道总长30.9km, 平均坡降2.2%。

桂湖溪水系发达, 左岸有8条支流汇入, 右岸有7条支流汇入。地下水丰富, 特别是温泉储量很大, 水温高, 质量优。水利设施主要有2座小 (一) 型水库和6座拦河坝以及3座水电站等。

桂湖地区为山区盆地, 山清水秀, 气候宜人, 盆地面积大, 地面高程为100m (黄零) 左右, 流域内植被良好, 森林覆盖率达90%, 年峰雨量1 532.3 mm, 离福州市区盘山路的路程为32km, 目前桂湖随道贯通, 离福州市区只有12km。福州市政府决定将桂湖开发打造集旅游观光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生态游泳度假综合项目, 即桂湖生态温泉城。该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 项目区涉及桂湖溪流域部分河段的整治, 整治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桂湖溪河道整治以“河畅水清, 功能健全, 岸绿景美, 人水和谐”为主, 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建管同步、完善机制”的原则, 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为主要整治措施, 达到河道功能恢复、水质洁净优良、生态良性、景观文化永续的目标。具体整治工程措施如下。

(1) 桂湖溪整治应与开发区整体规划相一致, 相协调, 应邀请市政园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共同商议, 提出最优的整治方案。

(2) 水清:桂湖溪的最大弱点就是后垅溪上游的红庙玲垃圾场, 对该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当开发区投入运营期、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也是影响水质重要因素, 因此保持水质的清洁, 应该采用雨污分流, 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措施保证水质良好。

(3) 河畅:桂湖溪的整治理念应与原来的防洪堤设计观念有所不同, 一定要防止桂湖河道进行“渠道化”、“截弯取直”, “大量清淤”、“主河道和支流同标准”等等方案。例如:桂湖溪有2km左右河段布满河卵石, 很好看, 按过去措施, 会阻水应全部清除, 但按生态修复的要求, 不应清除, 应保留。

(4) 岸绿:应根据不同河段、地形、地貌、河道、坡降、功能要求, 并结合市政建设, 开发区规划蓝图等, 综合分析、采用多样化、确保河岸的绿化、例如生态护坡, 路堤结合, 留有绿化带, 种树、草、花, 修建休闲场所等。

(5) 生态修复:河道整治的重点是生态的修复。例如:河岸采用浆砌石, 埋石混凝土, 把水生物的栖息场所都消灭了, 怎么能恢复生态。因此尽量采用土质边坡, 干砌条块石护岸和生态护岸。

3 整治后的河道的运行与管理

小流域河道历来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投资大量人力和物力整治河道又处于无人管理, 真是太不应该了, 特别是集镇河段。20世纪80年代, 每个乡镇都成立水利工作站, 现在有的保留, 有的拆除或者合并, 建议由水利工作站管理或成立小流域管理机构管理。同时应解决管理资金困难等问题。由于小流域河道的治理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 保护对象是城镇和农田, 收取保护费很困难, 地方财力有限, 最后还是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建议在国家投入基建资金中划出管理费是保证管理工作正常化最有效的办法。

4 结语

小流域河道治理工作量大而面广,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稳定。工程在设计和建设中, 由于受资金限制, 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也是设计人员的职责所在。河道治理后, 如何管理, 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转第30页)

参考文献

[1]陈鸿飞.中小型河流综合治理措施探讨[J].中国水利, 2009, (6) .

[2]赵政.上海市春申塘河道综合整治工程设计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 2006.

[3]曹连海, 朱平伟, 陈南祥.禹州市小流域参与式管理的措施与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2, (2) :54-55.

[4]张晓兰.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发展研究, 2005, 5 (1) :68-70.

[5]朱亮, 苗伟红, 严莹.河流湖泊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1) .

[6]胡静波.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初探[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 4 (7) .

小流域生物治理 篇5

分析、研究了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的常用指标,提出了小流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流域生态环境、农村环境和社会经济3类指标和17个子指标构成,从整体上反映小流域治理后环境质量的`改善、生态资源储备价值的增值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为小流域治理的规划、设计、环境质量评价和验收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林积泉 王伯铎 马俊杰 唐晓兰 程金香 张振文 作者单位:林积泉,王伯铎,马俊杰,唐晓兰,程金香(西北大学环境科学系,西安,710069)

张振文(陕西省环境科学学会,西安,710048)

小流域生物治理 篇6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14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08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2.04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被大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造成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影响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在漫长的水土保护及治理的过程中,小流域单元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实践,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了我国水土资源生态保护建设事业中重要的技术措施,有利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技术的优势十分必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实施的必要性

1.1 人为破坏因素影响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全球自然环境的健康程度令人堪忧,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出现、资源不合理利用为典型的环境破坏状况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环保任务。某些山区经济发展受阻,人们生活较为困难,为保障基本的生活来源,部分人对森林、树木的砍伐破坏,让植被失去生长环境,覆盖率大大降低,最终成为引发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同时,土地结构、资源不合理开发,山坡耕地面积较大,耕作过程比较粗放,在肥力失去后,便另外开垦新荒,久而久之,造成了土壤侵蚀破坏。此外,在对水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缺少相应的水土保护措施,忽视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1.2 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恶劣影响

由于我国的地理形态复杂各异,特殊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到小流域水土流失。在全国很多地区,地质条件表现为沙漠化趋向严重、土壤贫瘠,极易受到风雨的侵蚀破坏,而那些降水量多、潮湿温暖且天气变化无常的恶劣气候地区,同样容易影响到当地的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对综合治理方案的要求也更高,所以,积极落实与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2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过程中的要求

2.1 转变开发模式,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长期以来,为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并不十分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尤其是土地资源利用、分配不均,使得地表的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地区采用了较为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顺坡进行耕作,陡坡实施开荒,促使深松面积减少,导致土地暴露时间较长,削弱了其抗蚀能力。由于上述并不科学的开发利用模式,使得小流域和谐、平衡的水土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让植被花草失去生长所需的自然环境,进而扰乱了生态圈,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有效治理由此引发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必须彻底转变基于经济建设目的下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将掠夺资源变为培育资源,以便深入治理生态破坏状况,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积极开发环保式的经营开发方式,逐渐恢复水土生态系统的正常

环境。

2.2 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相应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随着环保意识日渐深入人心,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趋向于生态产业化与商业化的经济结构形式,因此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相应经济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势在必行,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要围绕不阻碍经济建设为前提,推动其发展为目标的模式展开,而相应经济的建设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到小流域水土保护与治理的实施为基础,二者应相互依存、协调

统一。

3 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的优势

3.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为了摆脱贫困,土地结构的不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可谓是导致水土流失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针对以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为典型的综合治理开发建设被广泛运用和推广,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作用,通过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发特色产业,以符合生态化发展要求的水果、蔬菜、畜牧业等产业的打造,逐渐演变为区域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进而刺激市场消费,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先进的管理技术、完善的治理措施,不断改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3.2 保护水土资源环境,降低洪涝灾害

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稳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提出与应用,有助于土地资源、水土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与利用,很大程度上协调了资源、人口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共同发展,提升了绿化植物的覆盖率,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加剧。同时,在层层设防、有效调控和拦截地表径流与降雨量的情况下,极大地减轻了暴雨、洪涝带来的危害,通过对水资源的二次利用,提供给农牧业很大的帮助,并且针对劣质土地的改善、恢复方面也是非常有益的。

3.3 合理运用水土资源,完善农业生产条件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实施综合治理,不但让水土资源得到了及时、有效的保护,根治了水土流失的不良现象,而且也帮助农业生产条件获得了很大改善。例如:在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综合治理时,充分合理利用相应的水土资源,以坡耕地变成梯田的典型改造,可谓是促进农业经济产值快速进步的关键,极大地提高了抗灾与蓄水保土的能力,进而为梯田的农作物产值增倍提供了良好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

发展。

4 结语

总之,小流域水土保护综合治理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复杂任务,相关部门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理技术手段,处理好经济建设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严防水土流失为宗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确保实施小流域的水土保护综合治理能够改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或减轻水土流失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见影,孙虎,常占怀,马安仕.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模拟与优化调控——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4,(4).

[2] 吴晓瑞,信永达,钟云飞.吉兴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体系[J].东北水利水电,2013,(9).

[3] 李士布.山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经济评价与效益分析——以天台县祥和溪等5条小流域为例[J].浙江水利科技,2011,(4).

作者简介:高殿华(1975-),男,吉林松原人,供职于松原市宁江区水利局水土保持工作站,中级职称,研究方向:水土保持。

小流域生物治理 篇7

一、水土流失状况

㈠水土流失现状近几年来, 康乐县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在有关部门督促和监督下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水土流失形势至今还很严峻, 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治理起来难度很大。主要的侵蚀类型是水力侵蚀, 兼有重力侵蚀。截至2013年底, 康乐县苏集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平方千米,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6平方千米, 治理程度为30.8%。水土流失区之所以发生生态恶化,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掠夺式的开发, 这样对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 陷入了越垦越荒的不良局面。另外, 目前小流域的治理规划都只依靠水利水保部门进行规划, 但这项工程的建设涉及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多种部门, 它需要很长的治理时间, 管护起来比较困难, 各个部门如果不能互相协调, 不能调动整体资金的投入, 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㈡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该地区雨量集中, 暴雨多, 强度大, 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区土壤主要组成为黄土, 质地疏松, 容易产生重力侵蚀;小流域内坡陡沟深, 地形破碎, 平均沟壑密度达1.6千米/平方千米, 暴雨时不仅容易产生径流, 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加之该流域植被覆盖度低, 导致土壤抗冲能力差, 水土流失严重。

2.人为因素。人为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是造成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项目实施区内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 破坏、扰动了地表植被和原生坡面, 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㈠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监督管理情况该地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造林种草。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大力开展种草种树, 封坡育草, 封山育林, 提高植被覆盖度, 对改善流域自然面貌, 抗御自然灾害、控制水土流失, 发展农、林、牧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累计水土保持措施面积9850.05亩, 治理程度30.8%。近年来, 康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工作, 县上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中队, 出台了地方性法规, 执法人员着装持证上岗, 对全县范围水保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和查处,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使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明显减少, 水土保持设施保存率较高, 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经验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康乐县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开展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改造, 梯田建设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建设规模由以前的乡 (镇) 村自行组织建设, 转变为整村、整流域推进, 组织形式由以人为主的零星自建, 转变为机修为主、人机结合、部门联合、项目支撑、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把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的单项工程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当地群众的致富收入结合起来;三是把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措施等工作与巩固退耕还林 (草) 、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四是把国家投入与民间投资以及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各级领导的重视。

㈢对小流域水土保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小流域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方针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保塬, 护坡, 固沟。对于小流域的治理, 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同部位, 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引进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 从而提高小流域治理工程质量和效益。要根据康乐县生态农业的条件, 加强植树的研究, 建立完整的工程体系, 建立生态经济型流域, 注重精品建设, 提高水土保持的工程效益。

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成效突显 篇8

一、区域概况

锡林河水库距锡林浩特市最近的一座中型水库,是锡林浩特市重要的城市防洪屏障和水源地。从1964年投入运行到2000年的36年间,锡林河水库遭受了严重的泥沙淤积,已有200万立方米的泥沙入库,库岸向库中心前移了100多米。2001年国家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锡林浩特市委做出了对锡林河水库库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决策,每年投入100多万元对该地区进行综合治理,连续8年治理范围扩展为水库四周。

实践证明,市政府作出对锡林河水库东沟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决策,即是一项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决策,又是一项极具前瞻的战略举措。首先,对水库库区范围内水土流失进行治理,抓住了解决水库泥沙淤积问题的关键所在。据实测资料比对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以来,在水库上游降水量与往年相同或减少的情况下来水量增加,年淤积量减少。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拦截入库泥沙60多万立方米,减沙率超过40%,达到了初步控制水库淤积的目的。其次,对水库库区水土流失的治理,不但保护了水源地,同时也维护了水库上游干流河道的健康状态,减轻了山洪灾害对干流河道的破坏,控制了面源污染,起到了清洁水源保护水质的作用,同时也为下游城市防洪和供水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治理工程既实现了拦沙保库、涵养水分目标,又为锡市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水库东沟小流域治理工程走的是一条既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了生态的系统性,又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了当地牧民生存和生产条件改善的良性建设路子。8年来,治理工程共完成投资800多万元,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平方公里,栽植水保林1.3万亩,经济林0.2万亩,防风固沙林0.5万亩,人工草地1万亩,草场改良2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1万亩,建设谷坊400余座,涝池2000座,沟头防护2万米,坡面拦蓄沟道8万米,封禁封育治理面积9万亩,有效地减轻了锡林河水库的泥沙淤积,改善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了锡林河水入库的水质,加快了牧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治理工程坚持拦沙保库,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相结合,既有效控制了水库的泥沙淤积,又通过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使该地区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创新机制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

强化工程验收,推行资金管理报账制,并把这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和工程建设质量。在验收环节上采取了交叉验收,抽样验收,逐块验收相结合的办法。为了确保报账制的有效执行,在工程立项时自治区、盟、市三级工程技术人员都要对项目区域的现状进行实地勘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三级生态办不定期进行督查指导,实行工程监理制,以确保报账项目的真实性,避免项目的重复报账、其他项目冒充报账。审计部门对报账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对项目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及时性进行监督,保证了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四、继续做好水库东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8年来的治理,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我们必须清醒、客观地看到水库平均每年泥沙淤积量仍然很大,淤积危机并未完全解除,水土流失仍有较大面积,现治理度只有45%,离基本控制标准还相距甚远,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依然十分严重,已经初步治理的还需继续巩固提高,更加重视生态建设,饮水安全和水源地保护。在今后治理实践中,注意解决好资金不足影响工程进度,资源无序开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无节制放牧严重破坏新建植被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加快治理速度,提升治理水平,保护治理成果,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力量,统筹资金、加大治理力度

建议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可以用于水土流失治理的各方面资金,总体安排统一实施。

(2)严格执法,规范资源开发行为

建议政府采取得力措施,联合多部门力量加强执法力度,严励打击不法行为,妥善、科学地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规范资源开发行为,划定水土资源保护区。

(3)

创新管护机制,变革牧业生产方式,解决好林牧矛盾,要加强对牧民的宣传教育,禁止散养乱牧,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走生态与畜牧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之路,同时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护机制,成立专门的管护队伍,进一步提高林草植被的保存率。

摘要:锡林浩特市东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是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中的分部工程, 它是以小流域为单位治理, 高强度集中投入, 集中连片多措施综合治理, 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起到了高效拦截泥沙, 快速恢复生态, 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治理工程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水库周围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建议在今后的治理实践中, 还应注意解决好资金不足, 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程进度, 开山取石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无节制的过度放牧严重破坏新建植被等突出问题。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意义 篇9

1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贯彻落实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当地小气候, 加快推进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保障生态安全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目前小流域范围内各项产业发展迅猛, 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生产污水排放, 将会导致小流域不同程度的污染, 如不加强治理, 将给脆弱的生态系统增加负担。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也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

1.2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流域虽小, 但点多、面广、线长, 流经面积覆盖面大, 好多小河流绕村或穿村而过, 如治理不好, 将会出现污水横流现象;如果治理得当, 将会为村容村貌的改观, 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小桥流水、绿树成荫、花果飘香, 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因此, 将小流域治理好, 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小流域内的水质资源改善后也可用来灌溉农田, 旱能浇、涝能排。

1.3 对改善当地小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横交错的小沟小河, 流水通畅, 两侧林木茂盛, 形成了独具中原特色的农田风光, 是优良的生态涵养区, 能起到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涵养水源、减少污染、释放氧气、调节农田小气候等作用。

1.4 河道治理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商丘市平原农区所处的小流域多为暴雨易发区, 夏季极易爆发洪水。因近几年连续干旱, 小河道内几乎没有水, 造成村民防洪意识减弱, 导致了主河道多处堆积物侵占, 有的甚至在主沟道内建起了养鱼池, 加上河道年久失修, 部分河段已经变成河滩地。由于土质沙化等原因, 好多排水沟道塌陷基本上没有沟状, 完全不具备防洪功能, 如有大的雨水来势急流量大, 整体灌排对土地冲蚀极大, 对房屋及人员的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现状

世界上开展小流域治理较早的国家有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我国1949年以后, 才大规模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截至2000年, 全国已完成5000余条小流域治理。从这些年来小流域治理的成效看, 只要坚持实行全面规划、发挥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综合防护作用的, 均达到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生产的目的, 土地综合生产率 (包括农、林、牧等用地) 提高, 流域内人均粮食产量达500kg左右, 农业经济结构显著改善, 生态环境得以好转。但在治理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小流域好多是年久失修, 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因此, 在今后的治理工程中要做好规划, 统筹推进。

3 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原则

3.1 本着生态至上的治理原则

要对小流域治理工程进行科学规划, 并根据小流域内水土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 本着生态发展优先的理念, 科学合理地安排农、林、牧用地的空间和规模, 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之路。

3.2 本着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原则

治理的目的和原则是有利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小流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在治理过程中, 应本着为当地农业的生产发展进行服务, 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保障性服务, 以达到旱能浇、涝能排、不成灾的目的。

3.3 本着治理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全面进行治理的同时, 要考虑到布置治理的措施, 以达到治理措施与生态修复工程同步推进, 清淤工程与护岸或护坡工程同步进行, 植树造林与栽花种草和农业耕作措施相配合, 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相结合。

3.4 本着治理的顺序性原则

在开展治理的过程中, 要讲究实施的顺序性, 并根据有关操作技术规范的要求, 通常是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 先上中游后下游的治理顺序来展开。

3.5 本着治理与实效的原则

检验小流域治理成效的标准是, 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为当地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在开展小流域治理工程中要讲求实效, 并从提高粮食产量与经济收入和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角度来综合考虑。

摘要:小流域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与规模, 与农业生产, 居民生活关系密切。利用好、发挥好小流域的积极作用, 特别是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 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与作用。本文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现状和治理原则进行论述。

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护坡的应用 篇10

1 植物立体护岸

植物立体护岸适用于大部分村庄河道, 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2个方面。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河坡、青坎和圩堤的土地整治, 路面、堤坡砼导流沟的土方开挖和砌筑。村庄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后, 裸露表土需采取植物防护措施, 采取植物措施进行防护前, 需要对裸露表土进行整地, 以利于植物生长, 整地的主要内容包括找平、夯实、松耕表土等。为防止雨水和坡面径流的冲刷所导致的片蚀和沟蚀, 减少泥沙入河量, 保护水环境, 修建路面、 (堤坡) 砼导流沟。实现乔、灌、草结合, 乔木速生林选择意杨、水杉, 景观林选择女贞、香樟、柏树、银杏、柳树;灌木选择月季、小叶黄杨, 草选择狗牙根、三叶草、茅草。生物措施主要为选择适地和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树种和牧草品种种植。根据气候条件, 建筑物布置、功能分区、绿化美化、防治污染和水土保持等要求综合考虑, 合理选择树种, 突出重点, 分区绿化[1]。

同时结合喷洒水土保持剂, 可减少因地表径流造成的土壤流失, 提高土壤渗透力, 保土保肥, 缓解和调节土壤水分蒸发等作用, 费用为0.3元/m2。以江苏省东台市五烈河段为例, 长5.5 km, 水土保持措施涉及河道左、右岸的河坡、青坎和堤防。左岸的实施范围为“东五”公路南侧至水面以上的河坡、青坎, 右岸的实施范围为水面至青坎和堤防部分 (居民区1.5 km除外) 。左、右岸青坎宽度平均为4.3 m和2.8 m, 青坎平均真高2.8 m。以常水位真高1.3 m测算, 常水位至圩堤 (公路) 左岸水土保持面积3.85万m2、右岸2.2万m2, 合计6.05万m2, 需工程措施费用77.58万元、植物措施费用43.82万元、其他费用15.53万元, 合计136.93万元, 平均22.6元/m2。

2 景观斜坡河段护坡

镇区、风景区等景观斜坡河段护坡采用反滤混凝土砌块挡墙工程系统, 反滤混凝土砌块挡墙工程系统由反滤混凝土砌块、连接件、块石、植物、土工格栅等共同组成的基于加筋土理论的生态挡土墙系统。由高强度反滤混凝土砌块砌筑而成, 上下无顶板或底板。砌块采用渗透系数介于0.01~0.10 cm/s、强度不低于C25的高强度反滤混凝土材料预制而成。反滤混凝土砌块挡墙投资估算情况见表1。砌块砌筑时采用层层退台的方式, 通过连接件及凹槽固定。挡墙砌块内常水位以下回填块石, 形成鸟巢, 为水生植物提供栖息场所;长水位以上回填碎石土, 利于灌木及藤蔓植物生长。反滤混凝土砌块挡墙工程系统能适应一定的地基不均匀沉降, 整个墙体整体透水、反滤, 墙后的水体可以快速排出, 适应自然水体的水位变化, 从而提高边坡稳定性[2,3] (图1) 。

注:以75°坡度为例, 此估算为1延米的造价, 挡墙砌块的尺寸155 cm×80 cm×50 cm为预制, 含运费及吊装。

3 垂直石砌驳岸护坡

垂直石砌驳岸护坡采用石砌岸排水孔藤本植物栽培技术, 石砌岸排水孔藤本植物栽培技术应用藤本植物全株能在茎上各处都能长出不定根, 根据葡萄科等有关植物, 具有耐旱、耐涝、抗洪水冲击力强、耐浸泡、生长快、再生能力强、茎生长较缓慢, 而叶与侧枝生长量宏大的原理;在石砌岸排水孔中安装排水加肥器, 既能将肥液和抗旱用水加入到植物根部, 又能将堤岸内的渗透水, 倒灌洪水以及地下水能迅速排出石砌岸外的原理[4,5];根据石砌岸经植物叶面覆盖后, 能降低温差, 减少石块与水泥砂浆, 因膨胀系数不同而容易缩短石砌岸使用寿命的原理。结合拟选植物物种的特性, 藤本植物选择爬山虎, 栽培行株距为3 m×1 m, 排水加肥器、藤本植物成本约为30元/m2 (图2) 。

4 现浇绿化混凝土护坡

现浇绿化混凝土护坡新技术原理是由碎石、水泥、水与特殊元素配伍, 并采用特殊的设备制作而成。其孔隙率高达35%以上。抗压强度在8~12 N/mm2, 适应根系3 mm以下的各种草本植物生长。由于它的表面产生分布均匀Φ2.5 cm、深6~10 cm的孔洞, 因此在内部能储存一定数量营养土及水分, 能使植物生长更为理想[6,7]。由于其表面产生的孔洞及高孔隙率, 使得植草的根系穿透孔隙后扎入土中, 起到一定的锚固作用, 更提高抗冲刷强度, 而且草根对绿化混凝土不产生膨胀破坏作用。在自然河堤护坡上使用, 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植草被人为踩踏死亡 (图3) 。绿化混凝土底部采用特殊方法而产生分布均匀的小柱子使护坡更牢固, 可现场浇制, 操作简便, 比传统浆砌块植草砖省力又省钱。不同厚度成本相差较大, 厚度取决于项目的坡度、流速以及沉降情况等条件。10 cm厚度造价约160元/m2, 包含生态混凝土的综合单价和绿化120元/m2, 10 cm C20素砼框格40元/m2。

5 灌注型植生卷材护坡

灌注型植生卷材护坡及绿化技术是把种子和特殊有机质资材注入到植生卷材内, 使其在各类边坡表面长期生长, 达到永久性绿化的目的, 由于特殊发育基础材料的作用可以为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基础。河道护坡在实现生态治理的同时, 具备了水土保持能力, 抗击洪水、雨水, 还有绿化效果[8]。灌注型植生卷材由特殊材料通过独特的方法编织而成, 具有较大的抗拉强度和伸缩率, 能保证植生基础材料注入后织物孔隙逐渐张开, 避免妨碍到植物发芽;抗紫外线, 抗老化、无毒、不助燃、裂口不延伸等特点, 能保证植生卷材在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和抗破损能力。适用范围:可以在植生绿化的坡度范围为1.0∶0.3之内;可以在凹凸大的坡面, 硬质的岩石、混凝土、多孔混凝土、浆砌石块表面以及其他无土壤地带进行绿化 (图4) 。根据厚度的不同成本相差较大, 厚度取决于项目的坡度、施工面 (硬质边坡还是土质边坡等) 、流速等条件。5 cm厚度造价约100元/m2, 包含卷材及营养基材的价格, 不包含平坡等施工价格。

摘要:硬质化的混凝土护坡容易对河道自身的生态系统平衡造成破坏, 因此基于生态修复理论, 提出建设生态型护坡。根据土壤质地和气候等实际情况, 选择5种适合推广的生态护坡模式, 即植物立体护岸、景观斜坡河段护坡、垂直石砌驳岸护坡、现浇绿化混凝土护坡、灌注型植生卷材护坡, 从而为城市河道护坡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道,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护坡,模式,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佳妮.生态护坡的局限性及副作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5.

[2]宋安, 邵晶杰, 姜宜辰, 等.扭王字块块体护坡工艺的斜坡结构冰荷载试验[J].天津大学学报, 2008 (7) :788-792.

[3]张小鹏, 饶运东.绿化斜坡的侵蚀机理及侵蚀防治研究[J].土工基础, 2008 (5) :55-58.

[4]王洪广.小区景观河道石砌挡土墙 (驳岸) 稳定分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4) :75-77.

[5]白晓慧, 张晓红, 许彭鹏.城市景观河道不同驳岸界面水生生物多样性[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 :111-114.

[6]郑德戈, 谢修平, 林山华.生态混凝土护坡及灌注型植生卷材绿化工法在水利工程护岸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 2012 (2) :26-29.

[7]仁李.底柱表孔型现浇绿化混凝土在黑臭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技术监督, 2014 (1) :58-60.

小流域生物治理 篇1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着重点之一,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治理过程中,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快坡耕地改造、坡面水系建设和农村林草植被建设,能够有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使水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农村

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新农村建设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丰富,意义深刻,在未来将长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主要是改善农村水土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目前,我国有许多县市已经开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部分,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对于部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山区而言,饮用水和土地灌溉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都严重制约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很大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水土保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通过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兴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水土流失逐渐减少,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实现长远发展。

(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水土保持可以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工作中要着重注意对农村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合理规划,使农村整体布局更加的合理和完善。还要注意加强农村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工作。加大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解决农业生产中灌溉难的问题。建设水土保持林,提高土地水分涵养能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定期对山林进行封禁,以便提高山林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加强水资源和生态防护林建设管理的同时,要坚决打击乱垦乱伐等现象,及时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

(三)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新农村建设,尤其是贫困山区中的新农村建设,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也就要求当地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当地情况,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新形势下,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充分与流域内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水土保持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效益结合起来。通過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当地经济状况,为经济发展寻求新的模式,从而达到致富的目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了当地水文条件,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实现了生产力的长效发展,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要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符合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山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水土流失严重,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如不能及时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互结合,适应新形势要求,以达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

目前,由于各地所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差别较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治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对工程、植物、农业技术三大治理措施优化配置,形成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1)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在小流域中,建设以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是实现流域可持续治理与开发的根本措施。即可以发挥林木特有的生态屏障功能,又可以为社会提供一定的林产品,提高经济效益。(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小流域治理中采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主要有山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山坡防护工程包括山坡梯田、水平沟、水平阶等,主要通过改变微地形来防治坡面水土流失,就地拦蓄雨水,为作物或林草植被生长增加土壤水分,改善生长条件。小型蓄水工程可以将地表径流和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变害为利。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基础,为林草措施及农业生产创造条件。(3)水土保持农业措施。该措施是在水土流失的农田中,采用改变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等方法,保水、保土、保肥,改良土壤,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与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在一些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了以生态农业原理为基础,以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农林复合型、林牧复合型或农林牧复合型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

三、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前景展望

新农村建设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赋予了水土保持新的内涵和历史使命。小流域综合治理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准自身定位,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广大山区而言,生态环境脆弱,当地政府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更要充分发挥政府积极性,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发展当地农村经济。

总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而水土保持工作可以从根门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如果能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并造福于新农村建设,就能使老百姓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水土保持的好处,体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袁晓武.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2012,(12):21.

[2]李仓.冀北土石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模式探究[J].河北水利.2011,(8):18.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篇12

多年以来,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经营活动, 水土得不到有效保护, 产生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面积达1480.3hm2;为工农业生产和山区人民带来了危害, 其主要表现:“三跑”严重, 地力减退, 水土流失加剧, 产量下降;沟壑增多, 耕地不断减少, 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过度放牧, 乱采滥伐地面没有工程和植物措施, 植被破坏、生态失调、地表裸露。主要特点:水土流失量大、面广;侵蚀以面蚀为主;季节性强。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分析

以当地自然规律为基础, 结合实际需要情况, 以科学方式对小流域进行综合的治理。流域的治理应以科学的方式研究当地地理特征, 并归纳出相应的治理方向与具体步骤。在措施设置方面, 不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怀有侥幸心理而降低设防标准, 也无需过分高估自然灾害盲目提升设防标准而导致资源滥用与资金浪费。应参考防护对象的综合价值与抗灾能力, 采取在规定标准内与实际需要相符的设防标准, 维护工程效益与安全相互和谐。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小流域综合治理体系。应采取沟道与坡面兼顾、天然植被与人为工程并重的治理原则, 根据治理对象的地形、保护植被的数量以及保护治理对象的综合价值, 将治理力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对于沟道耕地较多、居民较为密集的区域, 要适度增大治理工程比例, 这样一来虽然该地区工程投资量会相应增加, 但竣工后在农田、水土以及人员安全等各方面的保护程度都会相应提升, 因而对改善村容村貌与各项村级基础建设都有着明显的社会效益。对于沟道耕地数量较少、无人居住的区域, 可采取大量布置植被的方式进行相应保护。从灾害防御的角度而言, 植被防护能力远胜于其他工程措施, 还可以实现较少的资金投入。还可在河道建立水闸、拦水堰、建设河道挡墙, 在不同时期控制地方水流量, 以此来控制地方水土问题。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3.1 加强监督措施

纵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无非是地方由于经济建设, 大量的采石采沙采矿, 滥砍滥伐, 在预防区域内盖房建厂。所以在治理监督过程中, 应该把上述现象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对于在当地实施的该类项目, 应该做好实施审批、施工监管与验收环节, 对于有违地方环境治理的施工行为, 应该从严处理。以此来做好地方水土监督工作。

3.2 采取合理治理措施

从小流域的资源状况以及自然条件出发, 对规划区修复面积进行计算, 并且对土层相对较薄, 并且植被比较稀疏的疏林地、荒坡地开展生态修复补种等措施, 采用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互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治理。

生态治理, 是利用生物的方法保持水土, 比如封山护林, 在退耕还林的山坡或者荒山种植乔灌树木或者植被。在农用生产周边地段, 应该大量种植经济树种, 防止水土流失。在治理过程中应该以村为单位, 以县为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在生态治理过程中, 应该积极利用地方土地资源, 种植的树木也应该因地制宜, 在水土治理的同时, 可以做好地方经济建设。在水土治理过程中, 建立地方经济性园林。在治理过程中, 需要保持树种之间的间距, 在植被的前期, 山坡上应该设置相应的排水沟。应该重点发展村落式经济园林, 发展农家乐旅游业, 通过生态治理发展地方旅游业, 创造地方第3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3.3 预防措施

水土治理, 预防是关键, 只有预防做到位, 治理才顺利。所以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加强宣传力度, 以农户为单位, 将宣传资料以宣传画册的形式分发到家庭, 并以村为单位进行媒体宣传教育, 提高地方群众水土治理意识;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 以科学技术为指导, 对地方经济林进行技术培训, 并制定管理制度, 通过科学技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 以此来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 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

3.4 宣传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 深化宣传内容, 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让全民接受环境保护的概念和相关指导, 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尊重群众意愿, 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 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土保持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宣传的不断深入, 水土保持工作将会形成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大好局面, 为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上一篇:中国的审美传统研究下一篇:土地权益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