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

2024-08-12

珠江流域(精选12篇)

珠江流域 篇1

1 引言

珠江流域涵盖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区,从空间计量经济视角来看,地区经济发展不仅与自身相关,同样与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学者多以区域间经济发展视角对区域、省际贸易开展研究,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方法对中国省际贸易做出了估算。如于洋《中国省级贸易流量在估算与区间分解》提供了一种以铁路货运数据估算省级间货运贸易的方式。行伟波、李善同等人的《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则依据引力模型分析了各省之间的经济贸易结构,并且发现了省际间贸易存在本地偏好的特点。区间贸易能够直接反映各省之间内部区域整合与市场一体化程度,因此对于某区域的省际贸易研究必要且不可或缺。

2 珠江流域经济贸易状况

2. 1 四省区经济情况

2013 年粤、桂、云、贵四省区人口数分别为10644 万人、4719 万人、4687 万人和3502 万人,相差不大; 四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则差距明显,广东省62163. 97 亿元、广西14378. 00 亿元、贵州8006. 79 亿元、云南11720. 91 亿元( 如图1) 。

2013 年粤、桂、云、贵四省区地区财政收入分别为7081. 47亿元、1317. 60 亿元、1611. 30 亿元和1206. 41 亿元( 如图2) 。

综上来看,流域内广东省经济状况好于其他三省区,广东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其他三省之和,人口却远低于三省之和,因此,人口并不是影响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

2. 2 四省区贸易盈余

参考国际贸易平衡分类方法将珠江流域省际贸易平衡关系分类。长期平衡关系分为“长期逆差”、“波动”、“长期贸易顺差”三种类型; 短期内分为“贸易逆差”、“贸易顺差”两类。将珠江流域四省区贸易盈余情况做空间图,如图3 的a、b、c、d所示。

图3( a) 表示1996 - 2012 年珠江流域长期贸易盈余情况,图3( b) 表示1996 - 2000 年短期贸易盈余情况。

图3( c) 表示2000 - 2009 年珠江流域贸易盈余情况; 图3( d) 表示2009 - 2012 年流域贸易盈余情况。

根据四幅图的变化可以看出,贵州、广西两省的贸易盈余状况未发生过变动,贵州一直是贸易顺差,广西则一直是逆差,这与徐现祥老师等学者的结论一致。广东省2000 年以前为贸易逆差,之后开始进入贸易顺差阶段并持续至今。云南省2009 年以前一直为贸易顺差( 此处只考虑珠江流域四省区间的贸易) ,之后进行贸易逆差阶段并且持续至今。

2. 3 贸易产品结构

从海关信息网得到珠江流域四省区前二十种货物贸易情况,整理数据如表1。

从商品的角度看,云、贵两省贸易额最大的商品均为“矿砂、矿渣及矿灰”,广西为“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沥青物”; 广东则是“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如果按产品加工程度划分,云、贵出产原材料,广西出产半成品,而广东则出产成品,由此可以看出,珠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工业化程度逐渐上升。

按照原材料产品( 涉及农牧产品及原材料) 、工业半产品( 涉及半加工或者技术含量较低的半成品) 、以及工业成品( 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成品) 来划分,并将以上三种产品分别定义为附加值较小、附加值居中、附加值较大的产品,则珠江流域四省区贸易额最大的前二十种产品分类结果表2 所示。

从表2 贸易数据来看,广东省贸易额远高于其他四省区,特别是附加值较大的工业成品,产值占本省贸易额的78% 。贸易量最大的前二十种贸易产品中,广东省工业半成品和工业成品类产品多; 云南省原材料类产品最多,占本省贸易总额的49% ,工业成品最少,仅占比10% ; 而广西、贵州两省工业半成品贸易额则最多,分别占到本省贸易总额的54% 、52% 。由此可见,珠江流域四省区经济结构差异较大,广东省偏重工业制造; 贵州、广西偏重工业半成品; 而云南在原材料及半成品供应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高附加值的产品严重不足。

四省区之间的贸易情况如何? 我们并不能从这些直观数据中得出更多信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交通年鉴数据估算了四省区之间的贸易参数。

3 贸易参数估算

3. 1 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中国交通年鉴整理出2002年、2012年珠江流域四省区货运贸易数据(如表3、表4所示的铁路贸易),其中“其他地区”指除四省区以外的国内其他地区。货运体系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类型。2012年公路运输占主要地位,公路占货运总量的77.78%,水运占11.19%,铁路占9.52%,管道占1.49%,航空占0.01%。在以上五种运输方式中,只有铁路运输系统将省际货物运输数据记录于《中国交通统计年鉴》,因此,本文采用铁路货运数据进行贸易参数估算。

单位:万吨

单位:万吨

由表3 与表4 可知,2002 - 2012 10 年间珠江四省区的货物流通量均有所上升。如广东省发送货物总量由4684 万吨上升为8032 万吨,上升了71. 48% ; 其中发往珠江流域内货运量由2446 万吨增加至4927 万吨,上升了101. 4% 。从货物到达总量来看,2012 年运至广东省货物共计6590 万吨,较2002年下降了4. 6% ; 但珠江流域内四省份货物到达量10 年间上升了26. 1% 。其他省份趋势相似,不再逐一分析。以上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流域经济贸易发展越来越紧密,且流域内货物贸易增长幅度要大于流域外,也正符合“贸易本地偏好”理论。以下部分将采用引力模型对珠江四省区贸易参数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3. 2 贸易参数估算

3. 2. 1 估算公式

贸易参数又称为贸易系数,是指一个地区货物或服务向另一地区流动的难易程度,可以测度地区间一段时期内的贸易变动情况。计算公式采用井原提出的基于运输量分布系数来推算产品贸易的方法,如式( 1) 所示。

其中,Qij表示贸易参数,Hij表示从i省向j省发送的货物量,Hio表示i省在该区域内总货物发送量,Hoj表示j省在该区域内总到达货物量,Hoo表示该区域总货物发送量。

3. 2. 2 估算及解读

依据2002、2012 年各省货运数据,利用式( 1) 分别计算出两个年份珠江流域四省区之间贸易系数,结果如表5 所示。

从贸易参数表5 来看,2002 年、2012 年珠江流域各省之间贸易参数有差异也有相似。首先,区域贸易存在本地偏好原则是共性,表现为对角线数据值均高于同行其他数据。值得注意的是10 年来省内贸易存在相对数下降趋势,如广东省贸易参数由2. 14 下降为2. 01; 广西省由1. 55 下降为1. 22,以及贵州、云南均为负向变动; 其次,省与省之间的贸易参数差异在变大,如广东对广西十年来贸易参数由0. 56 增加为0.89,变化较大,但广东对贵州及云南的贸易参数几乎不变。广西对贵州、云南两省十年间贸易参数有所增加,呈现正向变化,但对广东则为负向减少。贵州除了对云南省的贸易系数有所增加以外,对其他两省均为负向变动; 云南对三省区的贸易系数则均为正向上升变动。

2002 - 2012 年的10 年间,从横向来看,云南对其他三省的贸易变动均是上升趋势; 纵向来看,其他三省对云南贸易变动同样是上升趋势,说明云南省近年来在区域间贸易中相较其他三省而言更为活跃。如表6 所示。

注: ( “ - ”为负向变动,表示截止年份贸易参数相较于起始年份下降,即贸易活跃度下降; “ + ”为正向变动,表示截止年份贸易参数相较于起始年份上升,即贸易活跃度上升。)

为更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笔者分别计算了2002、2010年贸易参数以及2010、2012 年贸易参数,比较结果与表6 一致,故此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省内贸易依旧占据较大分量,但省内本地贸易活跃度在下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力量进一步减弱,产品流通性伴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水平。

其二,云南省在2002 - 2012 年的十年里对珠江流域其他三省贸易活跃。区域内贸易参数无论是对外流出还是对内流入,云南省对其他三省贸易参数均是正向变动,这与2010 年开始实施的面向东南亚桥头堡战略不无关系。

其三,相邻两省之间的贸易活动更为频繁。结合各省所处的空间位置,相邻两省之间的贸易参数变动除贵州对广西是负向变动外,其他两两相邻省份之间均为正向变动。

4 小结

通过对珠江流域四省区之间的经济贸易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省际间贸易结构依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原材料及基础工业产品,落后于广东。通过贸易参数估计可知省内本地贸易活跃度存在下降趋势,云南省区域内贸易活跃度在提升,且相邻省份的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

参考文献

[1]洪占卿,郭峰.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J].世界经济,2012,(10):43-46.

[2]徐现祥,李郇.中国省际贸易模式:基于铁路货运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2,(9):42-46.

[3]于洋.中国省际贸易流量再估算与区间分解[J].中国经济问题,2013,(5):101-103.

[4]张少军,李善同.中国省际贸易的演变趋势、特征与展望:1987-2007[J].财贸经济,2013,(10):100-106.

[5]行伟波,李善同.引力模型、边界效应与中国区域间贸易:基于投入产出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0):32-34.

珠江流域 篇2

1、积极开展珠江流域多行业多形式的经济合作

珠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组合,使下游地区的资金、先进技术、人才、经济信息和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经验等向中上游地区流动,与中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能源、原材料、廉价劳动力等相结合,以实现中上游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和下游地区更高层次的发展。因此,就目前来看,合作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资源性合作,为下游地区建立稳定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基地。珠江中上游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是多年来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产品优势。相反,一些地区随着资源的开采,不是越来越富,而是越来越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资源开采企业属于乡镇企业,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大都属于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产业链短,加工程度低。同时,近年来,以依托资源优势形成的产业体系,在全国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市场约束增强的情况下,出现了能源、原材料工业品滞销的现象。因此,当前一方面应当充分利用广东及三角洲地区的先进技术和资金联手开发当地的优势资源,提高产品的加工增值能力,延长产业链,这样,既有助于将上游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又可以为下游地区建立原材料的综合加工、销售、利用基地。另一方面,应当依据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原则,调整投资方向,重点开发那些有市场、发展前景好的能源和原材料加工业。

2.积极开展资产型合作,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包括企业托管、产权转让、收购兼并等,形成新的生产组合和新的竞争力。在20世纪80年代,海外及港澳地区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当时廉价的劳动力、廉价土地、税收减免等要素的优化组合下,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是,随着世界性新科技革命的发展,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迫切需要进行经济转型与产业转移。珠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经过40多年的建设,经济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工业为基础和军工企业相结合的工业体系;而且中上游地区腹地辽阔,已经得到了初步开发,土地、劳动力、能源和矿藏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在相应的产业和产品生产上具备或者正在获得比较优势。通过这些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上下流域的产业结构都可以升级,实现结构的高度化,从而双方都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产业的转移,有效地降低成本,也必然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创造出更多的产品需求。

产业的`转移,必须通过企业来实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也应当成为流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因此,应当鼓励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和民营企业到中上游地区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进行资源型合作。如鼓励三角洲地区的名牌企业与中上游地区的同类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中上游地区的土地、部分设备和资金建立生产基地;采用技术转让、产权置换、产品调整、市场转移兴办合作开发项目等等。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与合作。加强中上游地区的基地设施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也是构成产业群落经济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和中上游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增加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鼓励下游企业到中上游地区投资不仅会有好的回报率,对于开拓市场、转移投资风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中上游地区的农业、环保、旅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当前尤其应当加强在区际交通、通讯信息、江河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尤其是强化在流域整治规划上的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4.积极开展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珠江中上游地区之所以落后,其中科学技术不发达是根本原因。要改变科学技术落后的状况,一方面,要靠自身不断努力,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引进技术包括引进国外的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两个方面。相比较而言,引进国内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成本更低,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应当积极开展流域地区的科学技术合作,充分发挥下游地区科技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技术、专利入股,联手进行科技攻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中上游地区传统产业升级优化。同时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5.积极开展生物资源、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与合作。珠江流域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近年来,流域各省区都把绿色产业、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加以发展。如云南提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旅游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贵州、广西也提出加快旅游业和生物资源开发目标;广东凭借区位优势,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从生物资源开发看,中上游地区由于科学技术落后,开发程度比较低;旅游资源由于跨省区,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整体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生物资源的开发中,应加强流域各省区的合作,尤其是要充分发挥下游地区的科技、人才优势;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流域各省区应尽量做到统一规划,搞好跨省区的流域旅游线的共同开发,加强流域内外的联合促销,实行旅游网络资源、旅游信息资源的共享。

2、珠江流域经济合作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目前,珠江流域经济合作与建设还处于自发阶段或者萌芽阶段,目前的合作还是零散和小规模的,流域经济合作的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因此,流域各省市之间的政府,应当加强沟通与联系,达成共识,加强合作的规划与建设,积极引导下游沿江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通过流域经济专业化协作与综合发展,最终实现整个流域经济的统一、联动和协调发展,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发挥东部地区的主力军作用。

2.与行政性区域经济相比,流域经济活动是经济协作式的,而非行政行为。流域经济组织是以经济关系为核心的,而非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政权组织或者部门,因而组织形式具有多样性、松散性。流域经济合作的上述特点,要求在开展流域经济合作中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协调作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要求坚持互惠互利,力争实现双赢。[4]但是,单纯的市场调节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合作机制上应当是在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调节作用的同时,政府部门予以积极的推动和支持。地方政府在流域经济合作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手段,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又必须树立新型的市场观念,避免不正当的干预。

3.中上游地区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体制机制环境,对外开放程度,企业家创业精神,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珠江中上游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要改变落后面貌,必须硬件软件都要抓,不仅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还要消除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那种不思进取、肥水不流外人田,怕钱被别人赚走、得过且过的自然经济意识。树立“以开放求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政策换效益”[5]的新的发展观。应进一步把扩大开放与本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把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项目审批等方面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改善政策和法制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还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对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软环境建设吸引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方式投向那些具有自身优势的产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

4.正确处理产业转移与接受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下游地区一些产业向中上游地区转移是必然趋势,那些高耗能产业、劳动密集型、耗用原材料多的产业和产品将向中上游地区转移。这些产业和产品的转移,不仅有利于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且对中上游地区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产业的转移不应当是简单的搬迁,必须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以科技为先导,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使环境的破坏严格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在决策过程中合理地制定和选择环境与发展政策,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可持续发展受损。中上游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生态脆弱,必须尽量避免那种“边开发、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梁植松.珠江流域整体开发的战略思考[J].热带地理,,(1):27.

[3]王文长等.西部特色经济开发[M].北京:民族出版社,.

[4]余东勤.流域经济基本特征的探讨[J].陕西水力发电,1995,(3):62.

珠江流域 篇3

摘要:在流域研究中,流域分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组成内容,而对流域分割所得的客观对象如何称名,在文献中有两个常用的表述——“子流域”与“亚流域”,但尚未规范使用。通过使用习惯和语言结构的分析,推荐将“亚流域”设为标准形式,并给出其相应英文表述的辨析。

关键词:流域,亚流域

中图分类号:N04;P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4.007

Abstract: In watershed study, watershed divis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method. For naming the unit of watershed division, there are two commonly used Chinese expressions in literature, ziliuyu (子流域) and yaliuyu (亚流域), but not yet standardized. Based on analyzing use habits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s, we recommend yaliuyu (亚流域) as the standard form, and give the analysis of the corresponding English expressions.

Keywords: watershed, subwatershed, subbasin, subcatchment

引言

随着流域日渐受到关注,流域研究中常用术语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也越来越值得重视。相关讨论,先前已有对流域及分水岭等术语的厘定[1],对流域、水文单元、汇水区和汇水区域等表述的辨析[2]。流域分割是流域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和组成内容。尤其在水文学中,流域分割是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的重要步骤之一[3-5]。另外,流域分割在生态学的流域生态分析[6-7]和地质学的地质评价分析[8-9]等研究领域中也都有应用。

然而,流域分割所得究竟该怎么称呼呢?中文文献中常用的表述有两种,“子流域”[10-11]和“亚流域”[12-13]。但目前“子流域”与“亚流域”都尚未经过审定,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数据库中没有相应记录[14],在各类专业辞书当中也没有相应的条目[15]。

在中国知网的期刊类里对“子流域”进行主题检索,得到的记录有500多条,对“亚流域”进行检索,得到的记录有40条左右;在百度上以“子流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的记录有169万条左右,以“亚流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得记录有1万多条(检索日期2015年11月9日)。这反映了在目前的使用中,“子流域”比“亚流域”更为常用,但究竟哪个表述更为科学合理呢?下面通过对目前的使用习惯、概念内涵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考察,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 使用习惯的分析

在“子流域”和“亚流域”的使用中,主要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文章通篇要么只出现“子流域” [10-11],要么只出现“亚流域” [12-13],在文章内部保持表述上的一致性。横向对比上,“子流域”与“亚流域”这两个表述,都是相对于流域来讲的,所指代的都是一个由流域分割所得的实体,是两个等价的表述。作为流域分割所得的实体,子/亚流域的英文表述相对于流域,是在流域(drainage basin [8,13],river basin [4,16],basin [11,17],catchment [12,17]或watershed [18-19])的前面加了一个前缀sub构成子/亚流域(subbasin/ subcatchment / subwatershed)。

第二种情况,文章中 “子流域”与“亚流域”都有出现,通常以某一个为主,另一个只是偶尔出现,这两个表述在文中可相互替代,亦即在文章内部没有保持表述上的一致性[20-22]。子/亚流域是相对于流域来讲的,所指代的是一个由流域分割所得的实体,其英文表述是在流域前面加前缀sub,用subwatershed [20-22],有时也用subbasin [21-23]。

第三种情况,文章中“子流域”与“亚流域”同时出现,但在指示功能上形成了区分,“子流域”指代的是一个由流域分割所得的实体,而“亚流域”指代的是一个尺度或者说是一个层次,各司其职,不可互相替代[24-25]。“子流域”与“亚流域”都是相对于流域来讲的,其英文表述也都是在流域前面加前缀sub,但为了区别这两个表述,而相应给出了不同的英文表述,“子流域”用subwatershed,“亚流域”用subbasin [24-25]。

二内在逻辑的考察

从内在逻辑来看,流域分割所得的那个实体应该被称为“亚流域”,依据有两点:

第一,从“子流域”与“亚流域”都是相对于流域来讲的,其英文表述都是在流域前面加前缀sub这个事实来看,子/亚流域就是流域这个系统(system)的一个子/亚系统(subsystem)。在已有的规范术语中,subsystem在控制论、电力、自动化、化学工程、计算机、通信等几个学科领域中为“子系统”,在航天科学技术领域中为“分系统”,在天文学领域中为“次系”,在动物学领域中被表述为“亚系(统)”[14]。这个现象可以总结为:在人造的领域,subsystem被称为system的子系统或分系统,它们之间具有控制上的整体与局部、生成上的总设与分包的关系;在自然的领域,subsystem被称为system的次系或亚系(统),它们之间具有认识上的全体与部分、划分上的上位与下位的关系。

在系统科学当中,亚系统和子系统都是指复杂系统中,部分元素按照某种方式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整体特性的集团。不同集团的元素之间往往不是直接相互联系,而是通过所属集团联系在一起。这些存在于系统中又自成系统的特殊部分,如果与整个系统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只有总体与部分的差别,没有辈分的不同,就被称为亚系统;如果在讨论系统的生成问题时,涉及系统的生与被生的关系,那么后产生的系统则被称为子系统[26]。

而流域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单元,其划分所得的低一级系统与流域之间是全体与部分、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只有总体与部分的差别,没有辈分的不同,因此从横向对比上来讲,应该被称为“亚流域”而不是“子流域”。

第二,“子流域”与“亚流域”都是相对于流域来讲的,其英文表述都是在流域前面加前缀sub,而sub这个前缀(prefix),有7层意思:(1)下的,在…下面的(under; beneath; below),比如subsoil layer(心土层),介于表土层和底土层之间的土层;(2)副的,从属的(subordinate; secondary; next lower than or inferior to),比如subeditor(副编辑),协助总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3)亚的,细分的(subordinate portion of; subdivision of),比如subspecies(亚种),种下分类单位;(4)子的,拆分的(with repetition (as of a process) so as to form, stress, or deal with subordinate parts or relations),比如subcontract(分包合同),总包单位将其中某些工程分包给其他设计或施工单位所签订的相应设计或施工合同;(5)不完全的,非通常的(less than completely, perfectly, or normally),比如subclinical(亚临床的),临床症状不明显的;(6)近乎(almost; nearly),比如suberect(近直立的),接近垂直的;(7)接近于(falling nearly in the category of and often adjoining; bordering on),比如subarctic(副极地的),南、北半球的副极地带(约在纬度50°至极圈之间)的[27]。

很显然,对流域划分所得的低一级流域(subbasin/ subcatchment/ subwatershed)中的sub是在“亚的,细分的(subordinate portion of; subdivision of)”这个意义层面上使用的。在已有的规范术语中,在“亚的,细分的”的意义层面上用sub的专业术语其对应的汉语规范用词都以“亚”来称呼,比如生物学中的亚界(subkingdom)、亚门(subphylum)、亚纲(subclass)、亚目(suborder)、亚科(subfamily)、亚属(subgenus)、亚种(subspecies),机械工程中的亚晶粒(subgrain)、亚组织(substructure)等[14]。

而低一级的流域(subbasin/ subcatchment/ subwatershed)作为流域的细分所得结构,从内在逻辑和横向对比上来讲,都应该被称为“亚流域”而不是“子流域”。

三英文表述的讨论

作为流域细分所得的低一级流域被称为“亚流域”,那么其对应英文表述该如何规范呢?subbasin、subcatchment、subwatershed这三个词的应用应当有其内在的规定性。通过对文献的统计和抽样分析结果显示:(1)subbasin用得最频繁, subwatershed次之, subcatchment再次之。(2)在地貌意义层面上(即基于地形地貌分析),流域通常用drainage basin [8,13],river basin [4,16],basin [11,17],亚流域则相应用subbasin;在水文意义层面上(基于水文过程分析),流域通常用catchment [12,17],亚流域则相应用subcatchment;有时地貌意义层面上的流域也用watershed [18-19](尤其指小流域的时候),亚流域则相应用subwatershed;除了在英文表述上保持流域与亚流域一致的文献外,还有不少文献在使用中呈现出英文表述的驳杂,比如流域用basin,而亚流域却用subwatershed [28]。

从subbasin、subcatchment、subwatershed这三个词本身来看:(1)因为basin的本义是盆地(a natural depression on the earths surface)[14, 27],通过drainage basin、river basin、lake basin(lake basin有两种含义,一个是湖泊流域,即湖泊的集水区域,另一个是湖盆,即陆地上贮纳湖水的洼地)而借用为流域义,所以subbasin也相应有两个含义,一个指地理学上的次盆地(a geographical basin within a larger basin)[29],有时候甚至用来表示地质学上的凹陷构造(sag),另一个指亚流域(a section of an area drained by a river)[30];(2)catchment的本义是汇水,通过catchment area、catchment basin而借用为汇水区/流域义,与本义相近,所以subcatchment的含义也相应比较固定和一致,表亚流域义[31];(3)watershed有分水岭义和流域义,所以在地理学中subwatershed的含义也相应有两种,一个指亚流域的边界(topographic perimeter of the catchment area of a stream tributary),另一个指亚流域[32]。

“流域”既是一个上位概念,同时又是一个表“地貌学流域”的与“汇水区”相平行的下位概念[1]。藉此,可以说,如果所讨论的流域(上位)划分是在地貌意义层面上来讲的(即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基于地形地貌的),那么流域(上位)就应该用basin(流域,下位),亚流域则相应用subbasin(亚流域)。其中,如果所关注的是一个小流域,流域(上位)也可以用watershed(流域,下位),亚流域则相应用subwatershed(亚流域)。如果所讨论的流域(上位)划分是在水文意义层面上来讲的(即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基于水文过程的),那么流域(上位)就应该用catchment(汇水区),亚流域则相应用subcatchment(亚汇水区)。同时,文内的术语应用应该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比如basin与subbasin,catchment与subcatchment,watershed与subwatershed彼此对举。

四结语

流域分割所得的实体应该被称为“亚流域”,与流域尺度相对应的低一级的尺度应该被称为“亚流域尺度”。虽然“子流域”比“亚流域”更为常用,但也只能说明更多的人用了一个不合适的表述。

亚流域的相应英文表述可以有三种: subbasin、subwatershed、subcatchment,但这三个表述之间存在细微差异。在使用当中,一方面要注意英文表述的具体所指,另一方面更要注意文内术语应用的逻辑一致性。

参考文献

[1] 杨海乐, 陈家宽. “流域”及其相关术语的梳理与厘定[J]. 中国科技术语, 2014, 16(2): 38-42.

[2] 杨海乐, 陈家宽. 流域研究中几组易混淆的术语辨析[J]. 中国科技术语, 2015, 17(1): 49-52.

[3] 张峰, 廖卫红, 雷晓辉, 等. 分布式水文模型子流域划分方法[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1, 9(3): 101-105.

[4] 雷晓辉, 田雨, 白薇, 等. 基于DEM的子流域划分方法改进与应用[J]. 人民黄河, 2011, 33(2): 32-33.

[5] 黄晓敏, 杨元月, 张奇, 等. 子流域划分对EasyDHM径流模拟的影响分析[J]. 人民长江, 2013, 44(9): 15-19.

[6] 叶麟, 黎道丰, 唐涛, 等. 香溪河水质空间分布特性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11): 1959-1962.

[7] 杨顺益, 唐涛, 蔡庆华, 等. 洱海流域水生态分区[J]. 生态学杂志, 2012, 31(7): 1798-1806.

[8] 张会平, 杨农, 张岳桥, 等. 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第四纪研究, 2006, 26(1): 126-135.

[9] 张建强, 崔鹏, 向灵芝, 等. 基于子流域的地震诱发崩塌敏感性评价[J].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 42(S1): 43-49.

[10] 叶爱中, 夏军, 王纲胜, 等.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河网提取及子流域生成[J]. 水利学报, 2005, 36(5): 531-537.

[11] 何毅, 蔺彬彬. 基于DEM的流域分割及子流域分类[J]. 人民黄河, 2014, 36(7): 25-28.

[12] 胡金明, 邓伟, 夏佰成. LASCAM水文模型在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模型理论基础[J]. 地理科学, 2005, 25(4): 45-51.

[13] 程三友, 李英杰. 抚仙湖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J]. 地质力学学报, 2010, 16(4): 383-392.

[1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事务中心. 术语在线[DB/OL]. [2015-12-12]. http://www.termonline.cn/index.htm.

[15]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CNKI工具书馆[DB/OL]. [2015-12-12]. http://cyclopedia.cnki.net/refbook/.

[16] 程三友, 王红梅, 李英杰. 渭河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1, 27(3): 45-49.

[17] 冯杰, 解河海, 成丽婷. 基于子流域的TOPMODEL模拟研究[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09, 26(4): 4-8.

[18] 邱临静, 郑粉莉, R Yin. DEM栅格分辨率和子流域划分对杏子河流域水文模拟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 32(12): 3754-3763.

[19] 张召喜, 罗春燕, 张敬锁, 等. 子流域划分对农业面源污染模拟结果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10): 1986-1993.

[20] 郝芳华, 张雪松, 程红光, 等. 分布式水文模型亚流域合理划分水平刍议[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17(4): 75-78.

[21] 胡连伍, 王学军, 罗定贵, 等. 不同子流域划分对流域径流、泥沙、营养物模拟的影响——丰乐河流域个例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7, 18(2): 235-240.

[22] 卢文喜, 伊燕平, 张蕾, 等. 不同亚流域划分数量对SWAT模型模拟结果的影响[J]. 水电能源科学, 2010, 28(10): 23-25.

[23] 荣琨, 陈兴伟, 王林, 等. 流域非点源污染与水系分维关系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 16(2): 128-131.

[24] 于磊, 赵彦伟, 汪思慧, 等. 不同时空尺度下流域景观格局与水质的相关性研究——以嫩江右岸典型子流域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5): 254-258.

[25] 吴璟, 杨莲芳, 姜小三, 等. 浙江西苕溪土地利用变化对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完整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08, 28(3): 1183-1191.

[26] 苗东升. 系统科学精要[M]. 3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2-25.

[27] Encyclopdia Britannica, Inc.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Digital Learning[DB/OL]. [2015-12-12]. http://academic.eb.com/levels/collegiate.

[28] 刘佳嘉, 周祖昊, 贾仰文, 等. 基于DEM河网干支拓扑关系的子流域编码规则[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1(4): 288-293.

[29]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Ltd. Collins Dictionary[DB/OL]. [2015-12-12]. http://www.collinsdictionary.com/.

[30] Wordplays.com. Wordplays Dictionary[DB/OL]. [2015-12-12]. http://www.wordplays.com/definition.

[31] HydroCAD Software Solutions LLC. HydroCAD Stormwater Modeling[EB/OL]. [2015-12-12]. http://www.hydrocad.net/subcat.htm.

珠江流域 篇4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扩张,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由于流域是一个整体性较强、关联性较高的较为完整且连锁的生态系统, 其上下游涉及到的功能区划分、环境承载量等的不同, 上下游实际享有的环境权、发展权不尽一致, 这也导致了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失衡从而导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重重矛盾。因此, 在本质上, 要求流域生态补偿得实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出发, 考虑整个流域的整体生态情况, 适当考虑流域各个区划中功能区划分、环境承载量的不同, 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 建立全面的生态补偿机制, 改善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质量。

一、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珠江是我国第四大河。主干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乌蒙山脉, 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四个省区, 流域面积占珠江流域面积的77. 8% 。西江的上中游为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和广西的大部分, 均为少数民族地区。珠江流域地区的情况存在明显不平衡, 珠江三角洲经济非常发达, 但中上游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多数欠发达, 没有商业活动, 经济来源依赖于农业和旅游业。区域定位不同导致对流域资源利用程度不同, 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 为了保证珠江下游广州等地的用水质量和经济发展, 处于珠江中上游的贵州民族地区的大量森林资源被列入限制或禁止开发的区域, 对流域周边有污染的企业大都进行了必要的关停并转, 同时还有退耕还林、封山造林等生态保护工程。这些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从而延缓了该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

二、珠江流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困境

( 一) 生态补偿方式单一

现阶段珠江流域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方式主要是以政府主导的财税转移制度, 成熟的市场机制尚未构建成功。贵州全省2013 年全省公共财政收入才1205. 72亿元, 依靠中央转移支付却达1838. 3 亿元, 从数据看出贵州省大部分财政资金依靠中央各项补助, 而对比其2012 年生态保护创造的生态价值4275. 28 亿元无疑损失较大。生态补偿的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的转移支付、财政补贴, 这些多是政府至上而下、带有强制色彩的行为, 这样的补偿财政收入渠道贫乏致使珠江流域享受资源地区对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付出经济代价的地区的生态补偿积极性平平, 且互相之间并无约束, 这也导致珠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分享而需要负担的责任并不能很好的被各地区承担, 也给流域的保护增加压力。再者, 政府的财政投入始终有个界限, 单纯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支出欲解决贵州民族地区珠江流域整个流域生态环境是不现实的, 补偿目标不明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易顾此失彼。

( 二) 生态补偿相关法律缺位

在我国, 关于环境保护层面已有基本的法律构架体系, 包括国家层面的立法和地方层面立法, 同时也规制了资源合理开发, 污染者治理、环境影响评价等专门制度, 这都是环境保护方面的体系组成。但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 还不存在专门立法。基于此, 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具体来看: ( 1) 对生态补偿进行专门立法。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对来讲非常完善,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却不尽如人意。2010 年《生态补偿条例》的立法规划当中, 涉及到生态补偿概念内涵、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以及补偿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并进行了探讨, 法律法规面对结构性缺位的挑战, 特别是对生态补偿等新的环境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目前, 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还停留在政策和行政法规零星规定的层面上, 缺乏生态补偿专项法律法规, 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 三) 各流域地区管理协调机制缺乏

珠江流经贵州少数民族几大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尽相同, 彼此之间也存在着上下游关系, 地区与地区之间管理协调受行政区划的限制, 同时共同上级政府部门分管不清, 在流域管理上, 水利、环境保护、等部门拥有相关的部分管理权。这些管理部门, 在流域管理活动中自行行驶自己的权力行事的现象大范围存在。同理, 珠江流域的跨度大, 各个地方政府以自己的权益为主, 对整个珠江水域的管理也就同样各顾各而失去应有的公允。而应该拥有统一规划和管理权限的管理机构却缺位严重, 没有能够统一的权力也就无法有效监督。这些种种都不利于流域资源的整体利益, 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也无从展开。

三、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困境解决

( 一) 建立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多样模式

珠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多依赖于政府的转移支付, 鉴于此可设立这样一个管理模式, 即政府的转移支付占主要地位, 引导全社会之力来支持的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体制。欲完善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资金来源体制就必须坚持两条路, 一是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 增加公共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投入;二是要使社会资金来源多样化、参与主体多样化, 拓宽生态补偿市场化、社会化运作的路子, 形成多方并举, 合力推进。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 积极引导国内外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依据投资者收益的规则, 引导和鼓励多方社会角色参与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体制建设中来, 同时也积极寻找将生态和经济发展能够协同并进的路子, 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得以发展却又不会伤害到当地的生态环境。总之就是单纯依靠下游政府的财政支出以支撑中上游地区的生态补偿金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发掘政府和社会多方的共同参与, 在享受了资源优势之后必然要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

( 二) 建立并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构建

目前生态补偿的实践面临着法律法规结构性缺位的挑战, 特别是对生态补偿等新的环境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珠江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还停留在政策和行政法规零星规定的层面上, 缺乏生态补偿专项法律法规, 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贵州省政府也只在省内尝试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方法, 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红枫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办法 ( 试行) 》、《贵州省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办法》。其中按照“保护者受益、利用者补偿、污染者受罚”的原则,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将生态补偿主体规定在毕节市和遵义市之间。办法明确, 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实施双向补偿。同样的为促进红枫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制定了《红枫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办法 ( 试行) 》。在贵阳市和安顺市之间实施红枫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从安顺市境内进入贵阳市境内的河流水质达到规定标准, 则贵阳市应给予安顺市一定的水污染生态补偿金; 反之, 安顺市应给予贵阳市一定的补偿资金。获得补偿的地区, 应将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红枫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和环保能力建设, 不得挪作他用。

作为珠江中上游流域的贵州民族地区的生态补偿与下游广东省相关, 只是省级制定的办法无法约束跨越行政区划的两个省, 因此, 在珠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享受了民族地区牺牲自己的经济发展保证了珠江水质带来的发展机遇却无法受贵州省政府的规章承担相应生态补偿, 这于民族地区不公平。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应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上, 加强生态补偿立法, 为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提供上位法依据, 同时跨省流域也有相对统一且有约束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规制, 以防再次出现当下无法可依、无法可束的尴尬场面。

( 三) 建立流域地区管理协调机制

出于对现状的考虑, 在珠江流域甚至中国各个流域建立流域地区管理协调机制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针对流域资源管理权分工不明确的弊病要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明确, 避免出现互相争执或是无部门管理的情形, 尽量减少管理重叠区域; 或是组建由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产业、相关专家学者参与的全流域管理机构, 这个机构统筹规划, 对全流域的生态治理实行宏观调控, 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产业的权限限制。两种方式对目前流域管理体制的混乱有一定作用。其次, 流域内各个以行政区划区分的地区要建立一个平等对话沟通的平台以促进流域多个地区的沟通、上下游地区能更多的互相了解。下游是发达地区, 上游是欠发达地区, 上游要为下游地区发展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定程度上将牺牲发展机会, 或提高发展成本。而上游受益地区目前并未能充分考虑到上游为生态环保所承担的成本。协调沟通平台的建立可促进流域地区相互之间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区域合作, 还可形成以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对口支援, 建立有效生态补偿机制。下游发达地区的除资金外其他优秀资源可依托该平台与上游贫困地区共享, 不但能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提高劳动生产技能, 还可以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灌输给他们, 从而更有利于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避免越穷越过度滥用资源、越滥用资源越穷的恶性循环。

四、结语

珠江是我国第四大河, 流域上下游涉及到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分、环境承载量等不同, 导致了流域上下游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失衡从而导致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存在重重矛盾。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调整了流域内各利益主体的环境及经济行为, 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域生态环境的稳定, 对流域经济发展发挥了作用。但目前观之, 珠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尚不尽人意, 中上游做出的发展牺牲并没有得到下游的充分补偿及支持。本文基于这种情形提出了几点可供参考的改善建议, 望我省珠江流域民族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能尽快建立并完善。

摘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重要政策工具, 因地制宜构建特色且适用得生态补偿模式对于流域地区环境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研究范围缩小于珠江流域的贵州少数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现对整个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更为有效, 并能带动经济的改善。述评该地区流域生态补偿实践情况以及存在得实践问题, 以小观大, 能从中汲取整个珠江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经验。

关键词:生态补偿,珠江流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

参考文献

[1]王树义等.环境法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2]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3]马晓红.珠江流域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 2014 (07) .

[4]黄敏.对加快构建贵州生态补偿机制的理性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 2012 (2) .

[5]幸红.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法律问题探讨——以珠江流域为例[J].时代法学, 2007 (08) .

珠江流域 篇5

摘要:基于贵州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对珠江流域贵州境内污染源现状及其水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了现阶段珠江流域各类污染源的排污特点及生要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对开展水污染防治提出了一些建议.作 者:何能勇 姜平作者单位:何能勇(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姜平(贵州省环境保护厅,贵州,贵阳550002)

珠江啤酒:借力扩张 篇6

然而,伴随着几大啤酒品牌的跑马圈地以及跨国啤酒巨头的进入,中国啤酒业的“洗牌”变得尤为激烈,国内啤酒厂从以前的上千家迅速下降到400家,而这400家也大多仅是举步维艰、引不起买家兴趣的小厂。青啤、华润、燕京三分天下的格局渐渐明朗。从此,珠江啤酒的舒服日子一去不返,迎接他的将是残酷的全国扩张。

利润不再丰厚

作为啤酒消费的最大省份,广东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几乎没有地方保护,而且利润丰厚。广东市场啤酒销量占全国总量8%,而利润却占全行业近1/3。本土化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这为珠江啤酒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

把持着广东50%啤酒市场份额的区域霸主——珠江啤酒,其市场“奶酪”引起了同行的极大兴趣。于是,国内外啤酒巨头都将目光齐刷刷地瞄准了广东市场。2004年8月,一向活跃在东北和华西的华润啤酒一脚踏进了华南,且直接进入珠啤在广州以外扩张的重镇东莞,投资6.8亿兴建啤酒厂;紧接着燕京也在广东周边的福建、湖南、广西设厂,全面包围广东之后,又在紧邻广州的南海建厂,寻求就地开花;青啤同样不仅包抄,而且深入华南腹地,在广东中心城市落下三子(深圳、三水、斗门三个生产基地),冀望全面突破,抢占高端市场。一时间,国内八大啤酒名牌已有六家在广东圈地建厂。

高度集中的生产线,创造了巨大的啤酒产能。2005年,广东省啤酒产量为264.5万吨。而根据广东啤酒行业协会的估计, 2006年广东啤酒产能有可能突破500万吨,而同期的消费能力只有300万吨。这意味着其中的200万吨需要寻找新的消费市场,否则,就只能在本地市场“滥掉”。

与此同时,广东啤酒市场的利润也急剧下跌。2005年,每吨啤酒利润只有200元,在产能扩充了将近一倍的2006年,利润将会下跌到一个什么位置,广东啤酒行业的专业人士对此都摇头、叹息,不愿发表意见。

残酷的现实,使得珠江啤酒产、销量虽然每年都有新高,但利润却一直停滞不前。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方贵权无奈地表示,广东早已不是啤酒企业的乐土了,珠啤要想生存,必须开拓全国市场甚至国外市场。

遭遇扩张瓶颈

在国内同行挥舞资本之剑在年生产能力上不断超越时,珠江啤酒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北有‘青岛’,南有‘珠江’”的威名也渐成历史。

而实际上,珠啤一直都是国内利润最为丰厚的啤酒企业之一。在刚出台的全国啤酒行业排行榜中,珠啤仍旧排在第三位,实现利润2.55亿元,占全国同行实现利润的15%,人均创利税则更是高居榜首,高达31.9万元/人。以70万吨左右的年产量和不到4%的市场份额创造如此高额的利润,这一点国内任何一家啤酒企业都望尘莫及。

尽管珠啤获利丰厚,但面对青啤、燕啤、华润等要么已经上市、要么有着雄厚资本的竞争对手,对完全靠贷款起家、负债率高的珠啤而言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戴着枷锁跳舞的珠啤不得不在开拓全国市场方面慎之又慎。

其实,早在几年前,珠啤就兼并了湛江啤酒厂、杭州余杭威克集团和石家庄鹿泉啤酒厂,并在广东省内建起了6家珠啤分装厂。但要珠啤靠银行贷款和自身积累与青啤、燕啤、华润在规模上竞争,无疑很不现实,仅改造购并的3家企业的不锈钢发酵罐的投入,就让珠啤“大伤元气”。再加上青啤、燕啤等在华南动作频频,疯狂抢占珠啤原有市场的做法让珠啤稳守珠三角的美梦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珠啤为了生存不得不全国扩张。为了扩张珠啤“被迫”走向上市之路。

借力扩张

珠江啤酒从熟啤发展到纯生啤酒,进而推出珠江“白啤酒”和珠江ALE啤酒,凭其先进的工艺,在全国率先开发出了8度淡爽、10度清爽、白瓶抗光雪堡啤酒、金小麦啤酒、全麦啤酒等系列产品。珠啤多年来一直坚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推行“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构思一代、预研一代”的技术战略,不仅推动了行业技术革命,也以产品差异化赢得了市场。珠啤很想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但在对手大肆圈地和锋芒直指其“老巢”的形势下,沉默着的珠啤不得不“发言”了。

无论是自愿还是被逼,珠啤这次的“发言”都引起了啤酒界的轰动:广州珠江啤酒集团与世界第二大啤酒厂商比利时英特布鲁集团签订合作谅解备忘录。按照协议,英特布鲁将加盟珠啤,作为珠啤集团改制上市的发起人之一,并拥有珠江啤酒股份公司不超过25.1%的股份,英特布鲁将成为除珠啤外五个发起人中的第一大股东。

行事低调的珠啤集团董事长杨荣明给了此次“联姻”一个合理解释,他希望珠啤能利用上市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通过收购、兼并、控股或参股等方式在中国兴建啤酒厂,实施全国扩张进而品牌全球化,争取到2010年发展为啤酒产量规模达400万到500万吨,销售额200亿元以上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啤酒巨头。而英特布鲁集团执行副总裁田博善更是申明,英特布鲁看好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啤酒市场,英特布鲁一定力推珠江啤酒全国发力乃至全世界发力。

战略股东英特布鲁的资金投入,使得一直困扰珠江啤酒的资金问题得到了缓解。之后,身板硬朗起来的珠江啤酒引进新的生产线,全国扩建啤酒生产基地的消息不断从媒体传出。

杨荣明认为,啤酒行业已经步入微利时代,在以规模取胜的情况下,珠江啤酒仅仅依靠在广东发展而得的利润,已经没有办法支撑珠江啤酒的长久发展。

珠江啤酒现任董事长方贵权则认为:外资的进入,不仅对于广东或华南市场,对于整个中国啤酒市场都有着很积极的作用。如果说,过去啤酒业的竞争集中在产品、服务、质量上,而随着外资的介入,各个啤酒企业将在品牌、战略和资本上展开一场激烈的角逐。“与国际知名啤酒巨头合作,珠啤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弥补在管理水平、生产技术乃至赢利能力模式上的不足。对于珠啤来说,为了实施全国化战略,我们目前需要很多发展资金,但由于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使新股发行处于停顿状态,所以我们利用这个时间空档,选择以增资扩股的方式稳步推进发展步伐。”方贵权说。

方贵权还透露,目前,除了广东市场外,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等市场都已经被珠江啤酒确立为重点市场。2006年,珠啤将开拓更多的市场,用方贵权的话说就是争取在中国的重要省市都留下珠江啤酒的“身影”。

或许,这仅是珠江啤酒借力全国化的序幕。

松花江流域跨流域调水方案初探 篇7

国务院1994年以国函[1994]82号文批复的辽河、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中指出:松花江北邻的黑龙江水资源更为丰富, 经初步研究, 可从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引水到嫩江, 即“引呼济嫩工程”。“三大规划”为适应松花江、辽河两流域远景用水的需求, 提出从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引水到嫩江, 作为松花江的后备补充水源。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松辽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利部审查通过的《松花江流域综合规划》成果, 嫩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在2020年将达到44.6%, 超过国际公认的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在保障流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 松花江流域2020年、2030年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水。随着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 松花江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 需从呼玛河调水来保证松花江流域的用水保障。

2 松花江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以上区域包括嫩江流域、第二松花江流域以及三岔河至哈尔滨一个三级区。地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 (自治区) 。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的中段南侧, 源头称南翁河, 流域面积29.85万km2。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 河长958km, 流域面积7.34万km2。嫩江与第二松花江在三岔河口汇合后, 进入松花江干流, 至哈尔滨为松花江干流上游段, 河道长度240km。主要支流有头道松花江、辉发河、温德河、牛河、鳌龙河、团山子河、沐石河、饮马河、拉林河等。松花江流域哈尔滨以上区域现有蓄水工程9015座, 其中大型蓄水工程23座。

根据《松花江和辽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以及采取强化节水措施的用水定额和效率指标测算, 2020年,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以上区域多年平均河道外总需水量306.24亿m3, 其中嫩江为181.78亿m3, 二松为81.26亿m3, 松干哈尔滨以上区间为43.20亿m3。各水资源分区需水量成果见表1和表2。

单位:亿m3

单位:亿m3

3 呼玛河

呼玛河是黑龙江右岸的一级支流, 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北麓, 干流河道总长542km, 流域面积31197km2。行政区划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中、新林两区及塔河、呼玛两县。呼玛河两侧支流发育, 形成典型的树枝状水系。主要支流有塔河、倭勒根河、绰纳河等。其中塔河最大, 流域面积为6606km2, 河道长194km。呼玛河干流上至今无控制性水利工程, 仅在沿河城镇处筑有防洪堤。

规划至2020年和2030年时, 呼玛河流域内河道外需水量分别为5928万m3和6484万m3, 在流域内适当增加引提水工程后即可满足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规划水平年流域内不缺水。呼玛河流域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满足要求, 河道内生态不缺水。呼玛河流域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分析成果见表3。

单位:万m3

4 调水的可行性

呼玛河流域与嫩江流域径流都有年内、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呼玛河流域和嫩江流域代表站间的径流系列绝对关联度一般在0.50~0.70, 相对关联度在0.8以上, 径流曲线相似度较高, 同步性较好。从连续枯水年分析可以看出, 调出区发生连续枯水年的时间与调入区比较一致, 特别是持续多年的枯水年组的发生时间, 两个流域基本一致。总的来说, 两个水文区的径流自然变化及丰枯遭遇特性对引水工程作用的发挥不太有利, 需要呼玛河流域修建一定调蓄能力的水源工程, 即使遭遇枯水年, 在保证流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需水后仍然有水可引, 以满足松花江流域的用水需求。

松花江流域的嫩江干流上的尼尔基水库是一个具有多年调节能力的水利枢纽, 50多亿m3的兴利库容能够为调水工程效益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工程条件;呼玛河流域现状没有蓄水能力的水利工程, 在进一步的工作中需要加快建设水源工程, 以期使调水工程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5 建议

至规划水平年, 送花径流域缺水量较大, 需从呼玛河流域调水解决问题, 松花江流域嫩江干流上建有尼尔基水利枢纽, 呼玛河流域没有蓄水的水利工程, 需尽快开展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 尽早解决送花径流域缺水问题。

在调水过程中还需考虑两个流域的生态情况, 呼玛河流域和嫩江流域上游地区属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的“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东北森林带, 主要任务是保护好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发挥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 此外, 研究区还包含若干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因此规划的实施应该切实重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规划、决策、实施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重点考虑的内容, 将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降到最低。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至规划水平年, 松花江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松花江流域可供水量不能满足需水要求, 需考虑外流域调水的可行性, 松花江北侧的呼玛河流域水资源量较大, 并且其流域内用水量较少, 仍有较大的水资源量未利用, 具有跨流域调水的可行性。

珠江流域 篇8

河系及流域的定量地貌学研究是R. E. Horton于1945年[1]开始的。根据河流分汊来划分子流域,然后利用河流的拓扑关系进行编码有Gravelius法、Horton法、Strahler方法、Shreve方法和Scheidegger法等[2]。王光谦等提出了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数字流域模型框架应用于黄河数字流域[3]。王皓、李铁建等提出了大尺度流域河网二叉树编码方法,并进一步对此方法进行了修正来表示河网内部的拓扑结构[4,5]。Pfafstetter流域编码规则由Otto Pfafstetter于1989年第一次提出[6]。罗翔宇对Pfafstetter规则进行了改进并应用于整个黄河流域[7]。叶爱中等提出了不需要对DEM进行填洼处理,从DEM直接提取河网与划分子流域的方法(AEDNM)[8]。Zavoianu研究了能够由主干到支流且由支流到主干逐步分类编码的方法,并发展了新的基于Horton-Strahler原则的流域编码系统[9]。Fuerst利用程序对河网及子流域自动进行Pfafstetter编码以支持基于GIS的不同尺度的水文分析[10]。

自20世纪70年代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思想提出以来,分布式水文模型以其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结构和对空间分异性的全面反映,是探索和认识复杂水文循环过程和机理的有效手段。由于现有流域水文站网分布密度及其观测数据不足,缺资料地区水文预报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建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11]。为了清晰、高效地模拟流域内单元之间的水文过程,河网与子流域之间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12]。本文提出新的流域河网复合编码方法,和基于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的子流域分割方法。研究中流域内各微小河段编码用RRS表示,河段连成的河道编码用RS表示,河道级别编码用RL表示,河道节点编码用RE表示。子流域分割以河道编码RS为基础,子流域编码与河道编码一一对应。子牙河流域河网中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被划分为15个河流级别,将整个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71个子流域,这些网格集水后分别汇入到71条主干河道中。

1 子牙河流域模型的建立

子牙河流域位于海河流域的中南部,西起太行山,东临渤海,南临漳卫河,北界大清河,跨越山西、河北、天津3省市,如图1所示。流域面积46 868 km2,其中山区面积31 248 km2,占流域面积的66.7%,平原面积15 620 km2,占流域面积的33.3%。子牙河流域由滏阳河和滹沱河两大支流河系构成,两河系洪水在献县枢纽汇合后经子牙新河下泄入海,图2所示为子牙河流域水系图。滏阳河有大小支流20余条,其中艾辛庄以上各支流发源于太行山东麓山区,艾辛庄以下各支流发源于平原。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五台山北麓,流经代县、原平县及忻定盆地,在盂县阎家庄流入河北省,岗南水库以下右侧纳入最大支流冶河,经黄壁庄水库穿京广铁路,向下流经石家庄、衡水两市,在饶阳大齐村进入献县泛区,至献县枢纽与滏阳河汇流。滏阳河和滹沱河在献县枢纽汇流后,经子牙新河下泄入海。

流域网格剖分采用程序自动划分、逐级加密、分区优化的剖分方法。流域划分采用2 km×2 km空间步长的背景网格;在背景网格基础上,将流域水系网格化,河道将流域内矩形网格划分为不规则形状的多边形网格,河道本身被网格截为连续河段,各连续河段成为网格的通道之一,如图3所示。

将实际弯曲河段转化为不规则网格直线通道后,为避免将实际河流长度大幅缩减,记录原河段长度赋值给这些特殊网格通道的长度,保证在实际产汇流计算中汇流时间的合理性。由此建立的子牙河流域模型中共有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

子牙河流域西部为太行山,最高峰五台山海拔3 068 m,东部为平原,一般地面高程在20~45 m左右。从图4流域三维地形图和图5流域等高线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子牙河流域自西向东,地形落差非常大,西部山区还包括忻定盆地等相对平坦地区。由于地形测点稀疏、且流域内地形复杂,采用DEM进行子流域划分有一定的困难。

2 河网复合编码

2.1 河流分级方法

采用的河流分级方法为:把最小的不分汊的河流称为1级河流,RL=1,只接纳1级河流汇入的河流称为2级河流。接纳相同级别河流汇入的河流,其级别在上级河流级别数上加1;接纳不同级别河流汇入的河流,其级别按汇入中级别较大的河流级别加1,其数学表达式为:

RL=max{RL(1),RL(2),}+1(1)

式中:RL(1)、RL(2)等为该河道的上游来水河道的级别,如图6所示。依此类推,直至将河系中大小河流命名完毕。

流域水系中的一般河道,其流向根据其地势自高处流向低处,并对部分特殊地形河道流向进行修正。如图7所示的河道中的特殊河道如分流或环状河道,汊口流出的河道级别为汇入汊口河道中级别较大的河流级别加1。

2.2 河网复合编码方法

在流域内数字化的河网中,每一条河道都由若干线段组成,这些线段即本文中所指的河段,所有河段在数据输入时要确定河段上下游和各河段交汇处汊口分枝的衔接河道。然后按照汊口衔接情况确定河道级别,最后按照河段级别顺序进行RRS编码。河道是指上游端点是上级河流汇入点或河源,下游端点是汇入下一级河道的汇流出口的一组连续河段,每条河道都有独立的RS编码值,每一个RS编码值与相应区段的RRS编码值相互对应。为了便于河流分级,在研究中将流域内所有的河道汊口按河段数据存储遍历顺序进行RE编码,并将该汊口所接纳上游来水的河道RS值和流入的下游河道RS值记录。

按照前述河流分级方法,利用计算机程序对所有河段进行河道分级的方法如下:

(1)遍历搜索流域内所有始于河源止于其汇入汊口的连续河段,将所有一级河道RL全部赋值为1,同时记录各个一级河道所包含河道的RS值及其汇入汊口的RE值。

(2)遍历搜索RL值未被赋值的河道,若其上游河道RL均已经被赋值,则按照式(1)对其进行RL赋值。依此方法,直至将流域内所有河道的级别RL赋值完毕。在赋值过程中,同样同步记录各个不同级河道所包含河道的RS值及其汇入汊口的RE值。图8给出了河流水系编码中各属性值赋值情况,图9与图10给出了研究流域内河网复合编码结果,将流域内71条河道分为15个河流级别。

3 子流域切割

3.1 子流域划分方法

子流域划分是基于流域内的河网水系分布和地形高程来进行的。利用程序自动划分子流域,分两个阶段对流域内所有网格进行遍历搜索进行子流域编码。

(1)第一阶段如图9所示,黑色线条表示河道,因每条河道内各河段本身为其两侧网格的通道,设河段两侧网格编号为A和B,这两个网格单元集水后全部汇入该河段,其子流域编号为该河段编号RRS,图11中灰色区域表示搜索到的河道两侧的网格。

分别从河段两侧网格A和网格B出发,采用向周边单元扩展搜索的方法,通过比较周边网格与起算网格的高程值大小来确定搜索到的单元所归属的子流域。以从网格A开始搜索为例,若网格A有n条通道,通道编号分别为pass(1),pass(2),…,pass(n),相应的周边网格分别为unit(1),unit(2),…,unit(n)。将这n个网格中未确定归属子流域网格的高程与网格A的高程相比较,若网格A周边第i个网格高于A的高程,则认为此网格内水流流经网格A汇入相应河段内,对其所属子流域进行编号后,等待下一搜索过程,以同样的方法从unit(i)出发沿其各个通道对它的周边网格进行搜索,直至搜索到的周边网格高程低于其相邻的已进行子流域编码的网格高程,则认为此网格为第一阶段搜索得到的子流域分界处,此网格内水流未经过网格A汇入相应河段,此阶段搜索停止。从网格B出发进行搜索的方法与此搜索方法完全相同,待此河段两侧搜索结束后,进入下一河段的搜索,直至将流域内所有河段搜索完毕。图12中灰色格点显示了第一阶段搜索到的归属于各个河道的集水区域网格。图中的空白区域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网格(区域)没有确定所属的子流域,必须进行第二阶段的搜索。

(2)由于自然界地形起伏变化复杂,或采用的地形高程局地资料不够详尽,第一阶段子流域分割完毕后会有局部地区的洼地未被搜索到。如图12所示,灰色格点代表的是第一阶段搜索到的汇入邻近河段的网格单元,黑色虚线条表示河道,数字标识出的网格区域为洼地,需对这些区域进行二次搜索以确定其子流域编码。

以图13为例,说明二次搜索的思路和方法。比较洼地边缘1, 2, 5, 6, 11, 16, 15, 14, 13, 12, 7, 3这几个单元的高程值,若单元2的高程值最小,则单元2是洼地水流的出口单元;从单元2开始,按照第一步骤所述方法搜索,黑色线框范围内的单元水流均从单元2处流出,汇入与单元2相邻单元中高程较低的单元U1中,此范围内的子流域编号与单元U1子流域编号相同。单元10, 11, 14, 15, 16因地势低洼再次被遗漏,比较这几个单元的高程,单元14的高程值最小,那么灰色线框范围内单元水流经单元14汇入单元U2中,再次从单元14开始以相同方法搜索,直至所有洼地均被划分到各个子流域中为止。

依据前述子流域划分方法,将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分别汇入71条河道的71个子流域,图14给出了整个流域各级河流子流域划分结果图。采用此方法进行子流域编码,给定任意河道过流断面,其上游集水面积可以很方便地提取出来,流域内几个代表性子流域出口控制集水区域如图15所示。

3.2 子流域划分结果验证与比较

根据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研究院对子牙河流域防洪规划做的项目研究报告统计资料,本文对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的子流域划分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见表1。通过比较可以得出,模型中得出的子流域划分与编码结果是可靠的。

图16所示为子牙河流域详细河网图与子流域划分结果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子流域划分结果与实际河网分布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通过河道主干采用本文方法确定的子流域区间与河道主干上的支流所覆盖的流域范围基本一致。分析部分子流域覆盖面积与支流覆盖面积之间的误差,主要原因是主干河网描述支流河网具有一定误差,同时地形格点不够致密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子流域划分精度基本能满足模型要求。

作者采用同样的地形高程数据,生成DEM 数字地形,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模块, 对DEM 数字地形进行填洼处理,按照自然水流从高处流往低处的自然规律,根据区域地形的水流方向数据计算每一个栅格的汇流累积量。当汇流累积量达到一定值的时候,就会产生地表水流,根据给定的阈值,由这些潜在水流路径构成河网。图17中给出了阈值分别为50和10情况下提取出的河网,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地形数据不够精确情况下,提取出的河网连续性和真实性都不能令人满意,无法进一步进行河网分级和子流域切割。

4 结 论

在只考虑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能够高效、有序地模拟流域水流过程。采用上述方法,将子牙河流域河网中1 775个河段共71条河道分为15个河流级别,将流域内13 548个网格划分为71个子流域,这些网格集水后分别汇入到71条主干河道中。子流域划分结果经与流域较密集河网比较,代表性子流域出口控制集水面积比较,说明子流域分割方法能较好的反应实际流域情况。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优点在于:①河网复合编码方法精确描述了河系拓扑关系,实现了河系中任意河段的快速定位;②子流域分割方法适用于地形资料相对缺少地区,且无需进行洼地填充等前处理,避免地形资料的失真;③方便数字流域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运算,为模型中进一步进行分区计算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本文提出的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为今后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建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摘要:对改进的流域河网复合编码方法和基于主干河网与测点稀疏地形情况下的子流域分割方法做了详细的说明。河网复合编码将流域内各微小河段、河段连成的河道、河道级别、汇入节点逐次进行编码。子流域分割方法采用相对粗糙地形资料,无需进行洼地填充等前处理,直接从各微小河段出发遍历搜索汇入河段的集水区域,并对低洼地区进行二次搜索。将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分割方法应用于子牙河流域,子流域划分结果与实际河网与流域控制面积资料对比基本吻合,为研究区域内各子流域的分区计算提供了良好的数据结构关系。数字流域模型的河网复合编码方法与子流域切割方法,能快速对流域中河段进行直接定位,方便流域点、线、面之间的拓扑关系运算,为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前处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河网编码,子流域分割,子牙河流域,测点稀疏地形

参考文献

[1]Horton R E.Erosional development of streams and their drainagebasins:hydro-physical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morphology[J].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45,56:275-370.

[2]雷晓辉,田雨,白薇,等.基于DEM的子流域划分方法改进与应用[J].人民黄河,2011,33(2):32-36.

[3]WANG Guang-qian,WU Bao-sheng,LI Tie-jian.Digital yellowriver model[J].Journal of Hydro-environment Research,2007,1(1):1-11.

[4]王皓,李铁键,高洁,等.大尺度流域河网二汊树编码方法[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499-504.

[5]Li Tiejian,Wang Guangqian,Chen Ji.A modified binary treecodification of drainage networks to support complex hydrologicalmodels[J].COMPUTERS&GEOSCIENCES,2010,36(11):1 427-1 435.

[6]Verdin K L,Verdin J P.A topological system for delineation andcodification of the Earth's river basins[J].Journal of Hydrology,1999,218:1-12.

[7]罗翔宇,贾仰文,王建华,等.基于DEM与实测河网的流域编码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6,(2):259-264.

[8]叶爱中,夏军,王纲胜,等.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河网提取及子流域生成[J].水利学报,2005,36(5):531-537.

[9]Zavoianu Ion,Herisanu Gheorghe,Cruceru Nicolae.Classifica-tion and codification systems for stream networks and drainagebasins.Networks and Drainage Basins[C]∥Annals of DAAAMfor 2009&Proceedings of the 20th International DAAAM Sym-posium,2009,20:715-716.

[10]Fuerst Josef,Hoerhan Thomas.Coding of watershed and riverhierarchy to support GIS-based hydrological analyses at differentscales[J].COMPUTERS&GEOSCIENCES,2009,35(3):688-696.

[11]徐宗学,程磊.分布式水文模型研究与应用进展[J].水利学报,2010,41(9):1 009-1 017.

珠江流域 篇9

在地球水资源总量中,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0.25%,制约了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在我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水资源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大河流域正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迫切要求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以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流域,人们将视线转向世界其他流域和地区,总结其管理方法和政策措施,在我国黑河、黄河等流域积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流域管理经验[3,4]。目前,关于流域管理的研究涉及区域广泛,包括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和萨斯奎哈纳流域[5]、欧洲莱茵河流域[6]、澳大利亚墨索-达令流域[7]、法国塞纳河等流域[8,9],日本、南非和智利等国家的水资源案例也受到了关注[10,11,12]。

为突破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瓶颈,这些研究以借鉴国外经验为目的,以特定国家的公共政策为主线,总结、归纳、整理了体制方案和管理经验[13,14,15,16,17]。但在实际中,人们总是对是否采纳这些经验议而不决,举棋不定,以致错失良机。从研究的角度究其原因,在于以往的工作未能充分分析国际经验的实施背景,未能就其可借鉴性提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由于各流域的实施背景不同,也即流域管理体制建立的基础各不相同,在某特定流域获得成功的体制方案和治理经验未必具有普适性,因此,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和多瑙河流域为例,对流域的污染水平、经济水平、政治体制、社会基础这4个要素进行分析比较,剖析国际经验,评估其对我国的可借鉴性。

长江流域是我国面积最大、水量最充沛的流域,流域内人口密集,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10年来,长江流域污染状况严重,社会影响深远。因而,从水污染问题入手,探讨长江的流域管理体制具有广泛的意义。

多瑙河发源于德国黑林山,在罗马尼亚注入黑海,在欧洲是仅次于伏尔加河的第二长河。多瑙河流域水量丰沛,水能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干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18]。多瑙河的水污染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多次导致饮用水供水停止。在流域跨国管理下,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改善。

2 研究方法

2.1 要素选取

多要素比较是进行可借鉴性评估的基础。研究选取了污染水平、经济水平、政治体制、社会基础4个要素概括流域体制背景。考虑到流域的面积和人口量,在长江和多瑙河流域分别选择省市和国家作为基本评估单元;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要素比较中选用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旨在对流域背景获得扼要的认知。

2.2 可借鉴性评估

在多要素比较的基础上,从长江流域的现实出发,评判多瑙河流域经验的可借鉴性。由于各要素会对不同的流域管理措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管理措施进行分类。受奥斯特罗姆[19]对日本和瑞士池塘资源分析框架的启发,由介入与干预机制、监督与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3个方面入手,划分流域管理措施并评估其可借鉴性。这3个机制与上述4个要素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3 流域管理多要素比较

3.1 污染水平比较

任何水污染管理都要立足于水污染现状。2010年长江重点断面的COD平均水平是2.2 mg/L,而多瑙河流域每年排放COD约7.44 mg/L,主要污染源是农业灌溉。可见,目前多瑙河流域污染水平高于长江流域。然而长江流域污染物种类更多,问题更复杂,更需要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3.2 经济水平比较

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社会基础影响流域管理体制。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水平在我国占据领先地位,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6 000元。然而流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2010年青海省与江苏省的GDP总量相差超过25倍。流域工业结构以冶金、纺织、机械、电力等部门为主,对长江水质有重要影响。目前多瑙河流域内人均收入约为10 000欧元,流域内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差别更大,2010年德国与摩尔多瓦的GDP总量相差超过百倍。

可见,长江流域与多瑙河流域在主导产业上很相似,在内部经济水平上均参差不齐,在经济总量上长江流域大约落后多瑙河流域20年。

3.3 政治体制比较

流域管理体制是政治体制下的子系统。长江流域涉及中国17个省、自治区和2个直辖市。多瑙河流域覆盖19个国家:包括德国、意大利和波兰在内的10个欧盟成员国、正申请加入欧盟的克罗地亚,以及包括波黑、摩尔多瓦和瑞士在内的8个非欧盟成员国家,既有议会民主制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又有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相比之下,长江流域内的政治体制差异小,其协调当中遇到的政治阻力应当小于多瑙河流域,因此其当今的协调状况应该较好。

3.4 社会基础比较

长江流域现约有4亿人口,人口密度约220人/km2,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多瑙河流域现有人口约0.83亿,人口密度约103人/km2,低于沿岸各国的密度,其人口密度大约是长江流域的1/2。

就公众对水污染的认识和感知而言,参考有关研究[20],可以判断出长江流域要弱于多瑙河流域,在受教育程度、人文素质、参与管理的意愿等方面亦如此。

3.5 多要素比较结果

长江流域与多瑙河流域多要素比较结果见表1。

4 多瑙河经验的可借鉴性评估

4.1 多瑙河流域水污染管理体制和措施回顾

多瑙河流域针对水污染防治问题采取了双边跨界流域、多边子流域及流域3个层次的合作。1949 年成立了多瑙河委员会,负责监督公约的实施。1958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前南联盟和前苏联签订了多瑙河水域内捕鱼公约,要求各缔约国制止未经处理的污水污染河流和危害鱼类。1985年,8个多瑙河沿岸国家召开了国际合作会议,通过了布加勒斯特宣言,达成了在国界断面进行水质监测的协议。沿岸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举办了后续国际会议,对水质监测、分析及评价方法等达成一致,并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共同落实流域环境发展计划。1994年,多瑙河流域11个沿岸国及欧盟签署了多瑙河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合作公约,成立了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DR),负责公约的实施和流域层次的协调工作,制定了流域减污计划,推动流域可持续发展。2000年,缔约国承诺执行欧盟水框架指令,同意将ICPDR作为平台,讨论多瑙河流域的跨境水资源管理,组织进行多瑙河流域的管理规划。目前多瑙河流域管理规划草案已完成,并对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4.2 可借鉴性评估

4.2.1 介入与干预机制

4.2.1.1 第三方介入

欧盟一体化发展及国际组织在多瑙河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流域内国家经济水平、社会基础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第三方国际组织的存在有利于督促各国执行治理措施,协调各国承担的责任。

长江流域的污染水平虽然相对不高,但人口密度增加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亟须流域内各省加强污水排放的管制,同样需要一个介入者。从政治体制看,介入者只能是中央政府,而不太可能是类似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的机构,非政府组织性质的机构在中国现实条件下难以具备足够的权威。与多瑙河流域类似,长江流域由于内部经济差异较大,在污染治理的资金分摊上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当不足为奇,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中央政府介入的必要性。

4.2.1.2 司法干预

多瑙河流域在合作开发过程中也常发生涉水争端,通常由中间机构协商和调解,或通过外交渠道提交各国政府解决,若最后仍无法达成协议则会动用司法手段(包括提交国际法院审理或仲裁)。

跨界河流相当于公共资源,各个国家为了各自利益,难免发生争端,因而独立的仲裁机构是必须的。这种省际冲突在我国长江流域也时有出现,由于政治体制等原因,司法协商未必能达到理想效果,而行政干预往往获得奇效。

4.2.2 监督与合作机制

4.2.2.1 完善的监督

多瑙河沿岸国家经常通过举办系列国际会议,成立专家工作组,对水质监测、分析及评价方法等达成一致。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在于对各国的行为进行监督。水质监测结果有助辨明污染源和分清责任,为水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在公共资源流动性较强的情况下,责任的界定至关重要。

长江流域的污染现状已经需要进行水质监测,当前的经济水平有能力满足监测网的建设和维护,在现有条件下,应当将监测责任落实到各级政府。多瑙河完善的监测-监督联动体系颇值得长江流域借鉴。

4.2.2.2 多种合作机制并存

多瑙河流域有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在集体选择层面包括双边合作和子流域多边合作等。双边合作是2个相邻沿岸国的跨界河流合作(联合委员会等),主要对界河及边界河流的利用与管理进行合作。子流域合作是建立子流域委员会或论坛(蒂萨河论坛等),协调子流域国家利益和行动。较低层面上的双边合作和子流域合作对流域协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尤其当难以达成全流域的共同合作时,开展双边和子流域合作可以有效地激励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

就长江流域而言,其污染现状已经造成跨省的矛盾,无疑需要省际之间的协调,但事实上,除去中央政府,没有谁能够居中协调。但是,多瑙河流域施行的多层面协调方式仍然值得长江流域借鉴,也许从子流域着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协调效果。

4.2.3 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参与被认为是流域可持续管理的核心。多瑙河保护公约鼓励各类组织以观察员身份参加流域管理活动。多瑙河保护国际委员会(ICPDR)将公众参与流域管理作为基本要求,评价正在进行的流域管理实践,并为公众参与制定了战略和计划。信息共享和咨询服务是公众参与的基本活动。

目前,这种公众参与措施在长江流域未必能达到显著效果。多瑙河流域国家多实行议会民主制,公众对自身权利有较高的意识水平。但是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公众的权利意识仍有待提高,公众尚未真正感知长江水质与自己有切身的利益关系,同时,受教育程度、人文素质、参与管理的意愿等社会基础水平也未能达到公众参与的要求。

4.3 可借鉴性评估结果

综上所述,可归纳出多瑙河流域管理经验对长江流域的可借鉴性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5 结 语

a. 相比传统的比较方式,基于多要素对比的可借鉴性评估,更多地探讨了移植国外经验的条件差异,提供了针对移植风险的分析方法。

b. 长江流域与多瑙河流域的要素比较表明:①长江流域的水污染状况略好于多瑙河流域;②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多瑙河流域,两者均存在较大的内部不均衡性;③长江流域是单一政体,而多瑙河流域是多元政体;④在社会基础方面,长江流域的人口及其密度远高于多瑙河流域,受教育程度、人文素质、参与管理的意愿亦较低。

c. 可借鉴性评估结果表明:在多瑙河流域管理众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中,第三方介入和完善的监测-监督体系较为适合长江流域实际情况,最值得借鉴。

d. 在现有条件下,不妨在长江流域先着手探索子流域以下层面的合作方式,这或许可以在实际操作层面取得进展。

e. 长江与多瑙河流域在管理方式上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颇偏重行政干预,而后者则倚重司法干预,若单从管理效率上讲,孰优孰劣实难定夺。

f. 长江与多瑙河之间存在诸多差异,所以,大可不必追求管理体制上的同一性。体制改革兹事体大,当慎之又慎,特别在长江流域这样人口密集的流域,所有改革措施的出台都要非常谨慎。

摘要:结合水污染治理目标,对多瑙河与长江流域进行了多要素比较和可借鉴性评估。在总结多瑙河流域案例的基础上,对比了两者在污染水平、经济水平、政治体制、社会基础4个方面的异同;分别从介入与干预机制、监督与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机制3个方面,评价多瑙河流域管理经验对长江管理体制的可借鉴性。结果表明:在多瑙河流域众多的管理经验中,第三方介入和完善的监测-监督体系最值得长江流域借鉴。

珠江流域 篇10

前人在珠江口盆地作了一系列层序划分及对比工作。秦国权[4]将珠江口盆地自36Ma至今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23个三级层序,其中珠江组分为2.5个三级层序。杨少坤等人[5]和王春修[6]将珠江口盆地中新统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珠江组划分为2.5个三级层序。施和生等人[7]将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黄诚,等人[8]将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珠江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前人的研究大多是对整个珠江口盆地进行粗略的层序地层划分,为早期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指导,但对于后期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则需要开展更精细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惠州凹陷西区包括惠州凹陷西部及东沙隆起北缘,该研究区已发现了大量的油田及含油构造,珠江组是惠州地区的主力产油层段,该层段的埋藏深度一般浅于3 300 m,地震资料相对较好[9],因此惠西地区珠江组具有开展精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条件。

1 区域地质背景

珠江口盆地是南海北部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属被动大陆边缘裂陷盆地,由北向南可分为5个北东向展布的大型构造单元,即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南部坳陷带和南部隆起带,各个构造单元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凹陷和低隆起[10](图1)。盆地经历了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晚白垩世—早渐新世的断陷发育阶段、晚渐新世—中新世中期的坳陷阶段和晚中新世以后的块断升降阶段。惠州凹陷位于北部裂陷带,处于大陆架背景,地层相对比较平缓[11]。本文研究区位于惠州凹陷的西部,南接东沙隆起,是惠州地区油田的集中区。

2 层序界面识别

准确识别层序界面是层序划分的基础和前提。界面的选择可以分为两类:(1)在海(湖)平面或沉积基准面下降时期形成的不整合界面或沉积间断面;(2)在海(湖)平面上升时形成的水进(海/湖泛)面,包括各级沉积旋回中的最大水进界面和初始水进界面[12]。本研究三级层序采用第一类界面,四级层序则采用第二类界面。根据地震、钻井及测井资料,通过对测井曲线、地震层序等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4,5,6,7,8],在珠江口盆地惠西地区珠江组共识别1个二级层序界面SB23.8,5个三级层序界面SB21,SB18,SB17.5,SB17,SB16.5以及16个三级层序内部的水进界面,包括10个地震上能识别的区域性水进界面和6个钻井上能识别的局部水进界面。

2.1 二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特征

二级层序界面往往与构造运动相联系,主要受控于古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通常在地震剖面上能形成易于识别的不整合面,层序界面易于追踪。在惠州凹陷西区珠江组的二级层序界面T60界面是珠江组与珠海组的分界面,是23.8 Ma时期白云运动形成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在近物源方向表现为河道冲刷的侵蚀面,在地震剖面上可见较明显的削截现象(图2)。

2.2 三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特征

三级层序是层序地层学中的基本层序单元,区内三级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顶超及上超特征。顶超为过路不留面,代表沉积间断,是剥蚀与接受沉积的区域上的转换点,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斜交型的前积体的顶面,顺物源方向的沉积物沉积差异是顶超面下的的前积体形成的重要原因,通过前积体期次性分析进行三级层序的划分是珠江口盆地新近系层序的重要依据[13]。

SB21、SB18、SB17.5、SB16.5界面均有顶超的特征(图3)。上超不整合面是盆地由海退向海进转换的一个面,代表着一个沉积间断面,是水域不断扩大时的逐步超覆的沉积现象。由于沉积坡折处的地形坡度更陡,海平面的升降可以明显地反映在地震剖面上,因此其上超面更容易被识别。SB18、SB17.5在东沙隆起北缘可见上超特征(图3)。

三级层序反映的是沉降速率与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沉积环境的变化相关联,在垂向上表现为沉积相的转变,平面上表现为沉积相的迁移,因此三级层序的界面又可以是沉积相带的转换面[14]。该转换面在钻、测井资料上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是根据岩性及各种测井曲线的特殊反映来识别。(1)在测井曲线上,层序界面附近出现有反应沉积间断特征的岩性突变面。一种情况是界面之上为一套泥质沉积,自然伽马曲线较平直或微齿低幅,界面之下为一套反旋回的砂质沉积,自然伽马曲线表现为高幅的漏斗形。另一种情况是界面下部为一套泥质沉积,自然伽马曲线较平直或微齿低幅,界面之上自然伽马曲线突变呈钟形。珠江组内部的岩性突变主要表现为下部砂质为主的沉积向上部泥质沉积的突变,反映了三角洲砂体随海平面升降而发生变迁。如SB17界面之上为浅海陆棚相泥岩,界面之下为一套砂岩[图4(a)]。这种界面特征的形成原因为:高位体系域(HST)时期,在物源碎屑充分供应条件下,海岸线向海迁移,水体逐渐变浅,可容纳空间减小,从而形成界面之下砂岩含量逐渐增高的反旋回;海侵体系域(TST)时期,物源碎屑供应以泥质为主,海岸线向岸方向迁移,水体逐渐变深,可容纳空间增大,从而形成界面之上的颜色逐渐变深的泥岩段。(2)层序界面处表现为地层叠加样式的转换,即“沉积旋回的转换面”。具体表现为界面之下砂岩粒度向上变粗,砂地比向上增加;界面之上砂岩粒度向上变细,砂地比向上减小,由界面之下的进积转换为界面之上的退积,即最大水退面[图4(b)]。这些界面类型随着沉积相带的变化而变化,界面之上由陆地方向的河道冲刷逐渐演变成向盆地方向的浅海陆架沉积。至于哪一种类型为主,主要取决于海平面变化控制下的沉积相带迁移而定。

2.3 四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及特征

四级层序是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基本地层单位,四级层序分析可以精细地研究地区储层、源岩和盖层。关于四级层序界面是选择一个主要的水进界面还是一个水退界面,国内外的学者存在很大的争议。本区四级层序的划分采用水进界面为界,其具体优势体现在:水进界面较容易追踪对比;以水进界面为界划分四级层序,其下部的水退沉积体与上部的水进沉积体具备了相对比较完整的储盖组合;三角洲体系中,以水进面为界可以将分布范围相近的储集砂体(如三角洲前缘砂坝与水下分流河道)划归同一个地层单元有利于储集体的分析预测。而且,以水进面为界划分的四级层序与中国油田生产上长期使用的油层组和小层的地层单位大体相当,便于使用和推广[12]。

依据水进界面对盖层的贡献程度可以将本区水进界面划分为三种类型:最大水进界面、次一级水进界面和局部水进界面。

1)最大水进界面mfs:在一个三级层序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水进,在地震上容易追踪对比,能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盖层控制油气的分布。

2)次一级水进界面cyjfs:在一个三级层序内除了最大水进界面以外的、在地震上较容易识别追踪的、在一定范围内可以作为盖层控制油气分布的界面。

3)局部水进界面:在地震上不容易追踪对比,仅在钻井上可以识别对比,在局部地区可以作为盖层控制油气的分布的界面。

以SQ5为例,在地震上识别出一个最大水进界面SQ5-mfs,两个次一级水进界面SQ5-cyjfs1、SQ5-cyjfs2,在钻井上识别出一个局部水进界面(图5)。最终将SQ5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

3 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通过上述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沉积综合序列图,并建立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将惠州凹陷西区珠江组地层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SQ1~SQ5),进一步细分为21个四级层序。其中SQ1细分为3个四级层序,SQ2细分为8个四级层序,SQ3细分为2个四级层序,SQ4细分为3个四级层序,SQ5细分为5个四级层序。

3.2 层序的构成及分布演化特征

从珠江口盆地海平面变化曲线特征来看,惠州凹陷西区自珠江组沉积以来,总体上处于区域性海进阶段。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期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表明三角洲向盆地内部推进充填的过程;相对海平面上升期主要发育退积式准层序组,表明水体逐渐加深、沉积物向陆地退覆的过程;由于研究区位于陆架坡折带以上,各个三级层序都缺失低位域,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以三级层序内部最大海泛面为界,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相对较薄,地震上不易识别。

SQ1[(23.8—21)Ma]:该层序由3个四级层序组成。测井曲线以箱型和漏斗型为主,砂岩含量较高。珠江组早期,东沙隆起区并未被完全剥蚀夷平,仍然保持相对高的隆起地形,远离物源的区域由于受东沙隆起的遮挡,受潮汐影响较大,可见潮控三角洲发育。层序上部可以见到明显的低角度的前积体,主要是高位期古珠江的物源向南进积形成的高位域沉积。

SQ2[(21—18)Ma];这个层序时间跨度最大,层序发育最厚,由8个四级层序组成。早期,海平面逐步上升,以海岸超覆向岸移动为特征,发育海侵体系域。海侵体系域由5个四级层序组成,体系域内部发育进积砂体,说明此时海平面虽然处于相对上升阶段,但物源供应相对充分,河流作用力远大于洋流作用力,海侵三角洲发育,此时三角洲发育主要受控于物源供给。同时惠州凹陷南部由于东沙隆起的遮挡,潮汐影响大,在东沙隆起北端仍发育有潮汐沉积。18.5 Ma时期,发生了一次全区的最大海泛,海泛的形成主要是盆地的沉降作用,其次是海平面上升,形成了较大的可容空间,海泛使东沙隆起淹没后形成浅水陆棚的清水环境,发育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高位体系域时期,相对海平面下降,古珠江三角洲继续向东沙方向进积,造成东沙隆起北翼的碳酸盐岩台地向南退缩,取而代之的是碎屑沉积,发育进积三角洲和陆架砂脊。高位体系域由3个四级层序组成。

SQ3[(18—17.5)Ma];该层序发育较薄,由两个四级层序组成,分别对应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东沙隆起北缘,可见明显的上超现象。海侵体系域时期,由于海平面的快速上升,沉积厚度不大,主要发育浅海陆棚相泥岩及受潮汐影响的陆架砂脊。高位域时期,“S”形前积反射比较发育,呈进积叠置样式。17.5 Ma海退时期,珠江三角洲向南推进较远。

SQ4[(17.5—17)Ma]:该层序由3个四级层序组成。层序以泥质沉积为主,在工区北部可见少量的砂岩、粉砂岩,表现为一套浅海陆棚和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相为主的沉积。海平面变化幅度不大。

SQ5((17—16.5)Ma):该层序由5个四级层序组成。层序内部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比较频繁,表现为多期进积三角洲和退积三角洲的叠置。

4 结论

(1)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钻测井资料,结合地震反射特征,系统厘定了研究区珠江组的四级层序划分方案,识别和总结了各级层序界面特征,并根据对盖层的贡献程度指出四级层序界面的三种类型,建立了层序地层序列和对比框架,将惠西地区珠江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和21个四级层序。

(2)工区位于坡折带以上,普遍缺乏低位域,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三级层序海平面变化旋回具有短时间快速海侵和长时间缓慢海退特点,故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厚度远大于海侵体系域沉积厚度。

珠江精神永存 篇11

珠江三角洲人民素有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鸦片战争前期,珠江人民率先奋起抵抗,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显示出“民心可用”的强大威力。我的家乡—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也是中国工人运动著名领袖苏兆征、杨殷的故乡。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者陆续侵占了我国东北、华北,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有着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珠江三角洲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下勇敢地拿起了刀和枪,与侵略者抗争,从无到有,在珠三角创立了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珠江敌后浴血奋战;从小到大,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及其前身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成长壮大,并创建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由弱到强,成为驰骋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之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珠江纵队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当年,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军及其帮凶,珠江纵队在远离中央、孤悬敌后、力量悬殊的重重困难之中,紧密依靠群众,充分利用当地特殊环境,坚持武装斗争,与东江纵队等兄弟部队共同开辟出华南抗日战场,与八路军的华北战场、新四军的华东战场一道,在敌人后方燃遍人民战争的熊熊烈火,提高了人民群众、海外侨胞“抗战必胜”的信心,令日本侵略者焦头烂额,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珠江纵队的光荣历史,值得珠纵全体指战员永远自豪,也令当年在珠江地区从事其他工作的同志,以及以各种方式支援部队的当地群众深为骄傲。

1938年10月21日,日军侵占广州后,南海、番禺、顺德等县相继被日军侵占。珠三角各县的中共组织根据中共广东省委指示,发动群众,利用各种形式建立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1月,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东南特别委员会委员兼中山县委书记孙康到香港参加东南特委会议,听取了廖承志传达毛泽东关于武装斗争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广东的指示,返中山后,即成立了中山县抗日别动大队,并举办了多期党员训练班、游击干部训练班、战地救护训练班等,培训游击战争骨干。当时中山中共地方组织共有党员500多名,大多数都踊跃参加省、县、区举办的训练班。这批游击骨干成为日后珠江三角洲敌后战场上的中坚力量。本人参加了县委举办的第一期游击训练班。1939年7月24日至30日和9月7日至20日,日军先后两次从横门入侵中山,县委即以青年抗日先锋队的名义组织横门前线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孙康任主任,我任总务部长,动员了近千名抗先队员上前线协同中山守军抗敌、抢救伤员以及劳军等。国共两党联合抗战和全县军民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下,击退了日军的两次进犯中山横门,大大鼓舞了中山人民的抗敌信心。1940年3月,中山沦陷,5月我受组织委派,到中山大南沙莲池组建了独立自主的中山抗日游击小队。

在顺德,中共南顺工委委员林锵云于1939年2月在大良成立了由10多名共产党员和农民组成的顺德抗日游击队,并通过统战关系,取得了第四战区直属广东第一游击区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以下简称为“广游二支队”)司令部特务中队的番号。中共广东省委也陆续派干部到顺德抗日游击队。至10月,游击队扩大到三四十人。而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吴勤在广州沦陷的第二天,即组织五六十名爱国青年在番禺崇文乡成立了抗日义勇队与日军展开战斗,次月领取了广游二支队番号,自任司令,人数很快发展到200多人。吴勤还主动与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文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联系,请求派干部到他的部队工作。从1939年1月起,中共广东省委先后派刘向东等一批党员干部到广游二支队工作,并在广游二支队中成立了中共支部。

1940年6月,根据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在珠三角敌后建立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统一领导南海、番禺、中山、顺德地区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中共中央十分关心广东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开展,从延安派来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大队政治委员谢立全和大队长谢斌等一批干部南下广东。同年9月,参加过长征的两谢到达顺德西海,任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军事工作。中心县委还先后从中山抽调了我和谭桂明、罗章有等一批干部到广游二支队工作。当时的广游二支队有独立第一中队和第一中队两个中队是由我党绝对领导的,林锵云兼独一中的中队长,我担任第一中队的政训员。部队经过训练整编,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建立了西海游击基地。谢立全来到珠三角不久,就到中山了解武装发展情况,他从梁奇达等处了解到中共中山县委在抗战初期便有经营五桂山区的设想,便先后两次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五桂山濒珠江口西岸,山峦起伏,地势险要;山区有四万多人口,分布于600多个大小村庄,以客家籍人居多,群众基础好,党组织力量较强,而且中山的人民抗日武装正不断成长壮大,战斗力日渐增强。经过1个月的深入调查研究,谢立全确认五桂山区具备进行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遂在中心县委会议上提出要在中山五桂山开展游击战的设想。1941年秋,中心县委决定着手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9月,调广游二支队第一中队加强中山的抗日力量。翌年1月至3月,先遣队、第一、第二主力中队先后进驻五桂山区。5月初,成立中山抗日游击大队,辖3个中队,120余人。中山的抗日武装斗争随之进入大发展时期。

事实证明,开辟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不仅使中山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得到迅速发展,而且为以五桂山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岁月悠悠,珠江滚滚;壮士豪情,精神永存。70年前的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的旗帜在五桂山头升起,成为华南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成长壮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战火虽然平息,而我们这些当年的珠纵老战士,每当高歌《西海颂》,重登五桂山,眺望奔腾不息的珠江,目睹繁荣昌盛的珠江三角洲,爱国爱乡的热血依然在胸中鼓荡如潮。珠江纵队的光辉战斗历程并不孤立。它既是由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共同组成的抗战画卷的一个局部,又是源远流长的珠江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浇灌出来的一株英雄树。正如毛泽东所说:“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处处涌现抗日军民的动人事迹,与其他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的抗日斗争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珠江地区的地方色彩。

nlc202309040519

珠江纵队的指战员,有不少是当地贫苦家庭的热血青年,也有出身富裕之家或来自港澳地区乃至海外的。他们抛开个人的一切,抱着必死的决心投身武装斗争,在珠江三角洲谱写出壮丽的青春之歌。珠江纵队的主要活动范围位于三角洲腹地,离敌人重兵、主要交通线近在咫尺,无险可据,但依靠人民群众,河网交错的西海、禺南等游击基地和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坚如磐石。我军纪律严明,杀敌英勇,处处维护人民利益。我们控制的地区,日军不能收军粮,伪军不能征税,土匪不能打家劫舍。人民群众认识到,若不当亡国奴,一定要依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因此,他们将游击队当作亲人,捐钱捐物,毁家纾难,甚至不顾生命危险,想方设法支援、掩护游击队。

珠江纵队的主要经验,我个人认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二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三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回顾珠江纵队的成长历史,可以发现,珠江地区的干部群众善于学习外来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迅速应用。党中央派来的老红军谢立全、谢斌,带来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的丰富经验。在他们的指导下,游击队的训练、侦察、作战水平提高很快,“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陆续在各主要地区建立,为武装斗争提供了可靠支援。

无论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华北战场、华东战场相比,还是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相比,珠江三角洲的战斗规模都要小得多。但是,珠江纵队指战员从实际出发,创造出许多独特的成功战例,打得敌人魂飞魄散。根据敌我力量对比与当地地形,我军坚持以夜袭、伏击为主,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战法,注意歼灭敌人、保存自己,同时开展麻雀战、海上游击战等多种形式,令敌人防不胜防。

珠江儿女历来富于进取与爱国精神。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曾经指出,他的故乡“不在地形之便利,而在人民进取心之坚强;不在物质之进步,而在人民爱国心之勇猛”。孙先生等先后多次在广东起义,震动全国,最终推翻帝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以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为标志。对全国影响深远的北伐,亦以广州为出发点。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广东先行一步,其经验随后推向全国。珠江精神不断向更为广阔的区域辐射。珠江精神,过去指导人民建基立业,战争年代指导我们闹翻身、干革命。如今,是我们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链接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祠为硬山顶,三间两进布局,面积1602平方米。头进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抬梁式木构架。

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此地。1944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两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古氏宗祠仍为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白石防御战

1945年2月28日凌晨,日军出动步兵一个中队100多人、炮兵一个中队80人,配山炮一门,在伪军黄祥、肖天祥部200余人的配合下,联合向驻扎在白石村的珠纵一支队进攻。珠江纵队参谋长周伯明与第一支队长欧初等研究,决定以班为战斗单位,迅速占据村内的碉楼,并加强村口碉楼的战斗力,扼守进村要道的入口,占据有利地形积极防御。在周伯明的指挥下,一支队沉着应战,同敌军对峙将近一天,击毙日军13人,伪军多人。到下午4点左右,敌人的炮弹已经打了60发,周伯明立即部署反攻。此时,珠江纵队司令员林锵云派第一支队政委梁奇达带领的大布民兵增援部队赶到,两支队伍里应外合,夹击敌军,共毙伤日伪军40多人。

经此一役,日、伪军缩在据点里,不敢随便出动,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及附近地区赢得了四个多月的安宁。

三山虎山血战

1945年5月8日深夜开始,日军1000多人,伪军第43师2000多人和肖天祥、梁雄部等近1000人,共4000多人分六路进入五桂山抗日根据地“扫荡”。珠江纵队根据敌情“扫荡”的战略布置:为保存主力和保卫根据地,将一支队主力迅速转移、隐蔽,不与敌人正面硬拼;派猛虎队、民权队在灯笼坑三山虎山一带截击敌人;派一支小分队化整为零,分散在五桂山区内骚扰或袭击来犯敌军。

5月9日,珠纵一支队猛虎队24战士奉命于三山虎山阻击从灯笼坑进攻五桂山区的一路敌军(日军300多人,伪军近1000人),以掩护司令部及主力部队转移。当敌人行至三山虎山山脚,进入猛虎队的伏击圈后,遭到猛虎队战士的顽强阻击。战斗从凌晨4时开始打响,至上午8时,击退了日伪军两次强攻,毙伤30多人。日伪军又调动大队包围过来,作第三次强攻。此时,猛虎队的弹药已消耗大半,便兵分两路,一路由中队长梁杏林率领12人向外突围请援,一路由小队长黄顺英率领10名战士向三山虎山头转移,继续阻击日伪军。猛虎队用仅存的弹药,连续多次击退大批日伪军的进攻,最后弹药全部耗尽,8名战士牺牲,山头阵地只剩下三人继续坚守。当日伪军再次发动攻击时,机枪手郑其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班长甘子源身上中弹,腹部被敌人刺刀捅得肠子全流出来,重伤昏迷;小队长黄顺英在日伪军冲上来时,纵身一跃,从山后坡向下滚,在密林的遮掩下冲出了重围。正在战斗最紧要关头,猛虎队向外请援的一路和民权队的援兵赶到,日伪军因措手不及,伤亡甚多,遂放弃山头,撤出灯笼坑。受重伤的甘子源,在战斗结束后被群众抢救出来。

三山虎山战斗,猛虎队、民权队英勇顽强,以少胜多,圆满完成了阻击来犯日伪军的任务,为司令部与支队机关转移赢得了时间。

nlc202309040519

人物

林锵云 (1894-1970)

新会沙岗乡人。1922年开始参加工人运动。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广州沦陷后,组建顺德抗日游击队。1940年夏开始,先后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中区纵队司令员、珠江纵队司令员、中共广东区委委员等职,领导建立了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和顺德西海等游击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副省长、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等职。

梁 嘉 (1912-2009)

开平月山博健人。193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沦陷后先后任西江特委组织部部长、珠江三角洲特委书记等职。1945年1月任珠江纵队政委,同年夏率领珠江纵队一部分主力到粤西北、桂东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创建西江地区新的游击根据地。1947年5月任粤桂湘边区工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军区西江军分区政委、中共粤中区党委副书记兼西江地委书记、广东省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等职。

谢 斌 (1914-2010)

江西吉安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红军长征。1940年5月受中共中央委派,从延安到达广东,先后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中区纵队参谋长、珠江纵队副司令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野战军第三纵队九师师长等职,在济南战役中荣立一等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参谋长、福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1955年获授少将军衔。

周伯明 (1918-1998)

大埔三河坝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与曾生、谢鹤创建了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香港沦陷后为抢救文化人和建立港九大队起到积极作用。1945年1月任珠江纵队参谋长。东纵北撤后调到第三野战军,任五十八师参谋长、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曾参加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1966年后任广州中医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等职。

刘向东 (1906-1984)

揭西揭阳县人。曾任新加坡《星中日报》编辑。1937年8月中旬以记者身份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政治部和中区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珠江纵队政治部主任等职。1945年5月率部挺进西江北岸,配合南下的王震部队创建粤桂湘边五岭抗日根据地。1947年后任闽粤赣边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支队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省农林厅第一副厅长、国家建委水利燃料局局长等职。

欧 初 (1921-)

中山左步头村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奉命组建中山抗日游击队,历任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政治委员、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等职,在创建五桂山抗日根据地、九区游击基地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江北地区副特派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会区军管会主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中共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郑少康 (1918-)

中山大布乡人。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山五区组织委员、中区纵队、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两广纵队团政委、后勤处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珠江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中共佛山地委书记、中共茂名市委书记、中国(广州)对外贸易中心总经理、董事长,中国对外贸易(集团)开发公司总经理等职。

林 锋 (1919-2013)

澳门出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起任中共澳门特别支部书记、中共澳门工委书记。1939年后历任广游二支队政训员、中山人民抗日大队中队长、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大队长、粤桂湘边区纵队参谋处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天津日报等单位任职。1980年调任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罗章有 (1921-2010)

中山上栅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山抗日游击队,任中山抗日义勇大队大队长、中区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珠江纵队第一支队副支队长、东江纵队江北指挥部参谋主任等职。1946年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二团副团长。

黄友涯 (1917-2009)

原籍四会清塘,马来西亚出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顺德大队政委、中区纵队和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处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三水县特派员、粤贛湘边支队政委、虔南县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珠江地委青妇委书记、团委书记,广东省设计院院长、广东省建设委员会设计处处长等职。

叶向荣 (1916-2009)

中山吉大人,澳门出生。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中山鸦岗学校支部书记、中山五区组织委员、中山县行政督导处主任,珠江纵队独立第三大队政委、西挺主力大队政委、西江人民义勇队政委、绥江地委书记、广东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绥贺支队政委等职。

刘田夫 (1907-2002)

四川广安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8月后历任中共广东西江特委书记、中区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广东区党委委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豫东、济南、淮海和解放广东等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广东省省委常委、省委书记、副省长等职。1981年任广东省省长。

严尚民 (1905-1945)

惠阳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中区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1945年任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二团政委。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南分局交通运输部办公室主任、广东省工业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

nlc202309040519

梁奇达 (1915-2002)

开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肇庆支部书记、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任珠江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并创办珠江公学,任校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粤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党校校长、暨南大学副校长等职。

邝 明 (1913—1945)

中山小濠冲乡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月曾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秋返乡,先后任中共中山县第八区委员会组织委员、书记等职。1940年6月调广游第二支队工作,历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第一期军政干部训练班指导员、中区纵队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珠江纵队第二支队政治委员等职。珠江纵队二支队主力西挺后,留在番顺地区坚持斗争,后光荣牺牲。

谭桂明 (1916-1981)

中山崖口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山抗日游击大队、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政治委员、中共新鹤县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共珠江地委委员兼武装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珠江地委委员,中山县委书记、县长、广东省人大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

谢立全 (1917-1973)

江西省兴国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1940年5月受中共中央委派从延安达广东,历任南番中顺中心县委委员、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参谋长、代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军政治委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海军第五舰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军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罗范群 (1917-1994)

梅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委员、中共广东中区纵队政治委员、粤中区特委书记等职。1949年9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汕头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广东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杨子江 (1918-1998)

中山申明亭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中山二区支部书记、中区纵队第一支队和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1947年后历任中共新兴县委书记、粤中纵队七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阳江县委书记、广东省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等职。

珠江流域 篇12

一、水土流失状况

㈠水土流失现状近几年来, 康乐县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在有关部门督促和监督下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水土流失形势至今还很严峻, 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治理起来难度很大。主要的侵蚀类型是水力侵蚀, 兼有重力侵蚀。截至2013年底, 康乐县苏集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3平方千米,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6平方千米, 治理程度为30.8%。水土流失区之所以发生生态恶化,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掠夺式的开发, 这样对生态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 陷入了越垦越荒的不良局面。另外, 目前小流域的治理规划都只依靠水利水保部门进行规划, 但这项工程的建设涉及农业、林业、国土资源等多种部门, 它需要很长的治理时间, 管护起来比较困难, 各个部门如果不能互相协调, 不能调动整体资金的投入, 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㈡水土流失成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地形、植被等。该地区雨量集中, 暴雨多, 强度大, 容易产生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区土壤主要组成为黄土, 质地疏松, 容易产生重力侵蚀;小流域内坡陡沟深, 地形破碎, 平均沟壑密度达1.6千米/平方千米, 暴雨时不仅容易产生径流, 而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加之该流域植被覆盖度低, 导致土壤抗冲能力差, 水土流失严重。

2.人为因素。人为不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是造成和加剧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项目实施区内人为的经济开发建设活动, 破坏、扰动了地表植被和原生坡面, 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防治情况

㈠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及监督管理情况该地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造林种草。由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大力开展种草种树, 封坡育草, 封山育林, 提高植被覆盖度, 对改善流域自然面貌, 抗御自然灾害、控制水土流失, 发展农、林、牧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累计水土保持措施面积9850.05亩, 治理程度30.8%。近年来, 康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工作, 县上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中队, 出台了地方性法规, 执法人员着装持证上岗, 对全县范围水保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和查处,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使人为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明显减少, 水土保持设施保存率较高, 为以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㈡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经验在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康乐县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 开展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坡耕地改造, 梯田建设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建设规模由以前的乡 (镇) 村自行组织建设, 转变为整村、整流域推进, 组织形式由以人为主的零星自建, 转变为机修为主、人机结合、部门联合、项目支撑、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把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的单项工程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二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改善当地群众的致富收入结合起来;三是把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封育措施等工作与巩固退耕还林 (草) 、建设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四是把国家投入与民间投资以及群众投工投劳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五是各级领导的重视。

㈢对小流域水土保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小流域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方针可以概括为六个字:保塬, 护坡, 固沟。对于小流域的治理, 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同部位, 采取相应的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引进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 从而提高小流域治理工程质量和效益。要根据康乐县生态农业的条件, 加强植树的研究, 建立完整的工程体系, 建立生态经济型流域, 注重精品建设, 提高水土保持的工程效益。

上一篇:路桥建设公司内部审计下一篇:公路路面的养护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