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态治理(精选9篇)
生物生态治理 篇1
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下游,素有“九河下稍”之称,河道纵横,湖泊洼地星罗棋布。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境内河湖湿地的水体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2008年统计,在1 771.5 km评价河长中,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9.16%,劣Ⅴ类水质的河长占评价河长的66.2%,主要超标项目硫酸盐、氯化物、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等指标,表明天津市河湖水体污染状况严重状况尚没有改变。按照市委市政府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宜居生态城市的要求,对境内河湖水体进行治理是非常迫切的,是一项极为艰巨而繁重的任务。目前,天津市水环境治理主要采取截污、底泥疏浚和调水稀释等传统工程措施,在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治理、汉沽污水库与生态修复等工程中应用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由于水环境治理线长面广,投资大,费时长,寻找先进实用、造价低廉的治理技术迫在眉睫。
1 地表水体污染的生态学解释
确定地表水体是否被污染,是通过检测水中的化学物质是否超过某种浓度。通常以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价标准,采用单指标评价法,以Ⅲ类地表水标准值作为水体是否超标的判定值,Ⅰ、Ⅱ、Ⅲ类水质定义为达标,Ⅳ类、Ⅴ类、劣于Ⅴ类水质定义为超标。
水生态系统是以水生植物为坚实基础构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包括水体中的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水环境。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湿地植物等,吸收水体或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吸附、截留(藻类等)悬浮物,同时植物的茎杆、根系附着种类数量繁多的微生物,具有活性生物膜功能和很强的净化水质能力。另外,沉水植物是整个水体主要的氧气来源,给其它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氧气。水生动物包括鱼、虾、蚌、螺蛳等,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水生植物为食,或以水生微生物为食,延长了生物链,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生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微型动物,它们摄食动、植物的尸体及动物的排泄物,将有机物分解成为植物能吸收的无机物,提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净化水质。在整个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为不同层次的生物提供了生活的空间,也为不同的生物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食物,离开了他们,生物链就会变得相当脆弱。
稳定的水生态系统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使地表水体具有一定生物自净能力[1]。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大量的耗氧物质、营养物质和有毒物质排入水体,当外界物质进入水体的速度超过水生态系统自身食物链循环的速度时,即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超过水体的自净容量,就会造成食物链中某些环节种群失衡,导致氧的传输链断开(光合作用生物相崩溃),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体处于厌氧状态,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等,致使水质恶化甚至变黑发臭[2];因此,地表水体污染实质就是其水生态系统趋于破坏或被彻底破坏。
2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水环境治理应遵循自然规律,以修复水生态系统的氧传输链为切入点,建立或恢复水生态系统,同时优化水生生物种群结构,提高食物链的物质转化能力,以强化水体的生物自净能力。因此,结合社会对物质生产的需求,根据生态平衡原理,因地制宜地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就必然是主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2.1 生物生态修复的概念
水体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培养、接种微生物或培育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遵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动态平衡的原则,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吸收、降解、转化及转移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3]。该技术是对自然界自我恢复能力、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具有以下优点:(1)处理范围广、污染物去除率高、时间短、效果好;(2)生物生态水体修复的工程造价相对较低,不需耗能或低耗能,运行成本低廉;(3)属原位修复,可使污染物在原地被清除,操作简便;(4)不产生二次污染,对周围的环境影响小。
2.2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根据净化水体的主体及其作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分为微生物净化、植物净化、动物净化、生物净化等,就治理水体污染技术发展趋势而言,趋向于多种技术集成。而具体由哪几种技术集成,则要根据治理水域的污染性质、程度、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和阶段性或最终的目标而定。目前,在水环境治理实践中,经常应用的修复技术和工程措施见表1。
3 适用的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根据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表明,生物生态修复必须和污染源控制相结合,采取的技术线路可归纳为“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即先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对河湖流域的污水进行截流并统一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再利用河湖水体的自我调节机能进行生态修复。对于水体黑臭,除厌氧菌外,其它微生物无法生存,水体生态功能丧失殆尽的河道,则必须先采用生态调水、底泥生态疏浚、人工增氧、生物酶制剂和外源微生物投放等工程措施,改善水体质量,为后续生物生态净水技术的介入创造条件。
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550~720mm,且时空分布不均。而当地多年平均蒸发量850~1 300 mm,年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加之冬季寒冷而漫长,期间生物净化作用大幅降低,河湖水体的水量、水质变幅较大;因此,在应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时,必须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而具体的工程措施则应根据河湖水体的水量水质、可引调水量、水系连通情况、施工难易、工程费用综合分析比较确定。
3.1 城区水系
城区水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承担着城市防洪、排沥任务。城区水系污染种类众多,来源复杂,在采取截污措施控制河道点源污染前提下,还受到城市雨水管道系统形成的面源污染和大气降尘污染,一般污染程度较重,主要包括有机物、无机盐、重金属等,污染物排入水体的速度远大于水体的自净速度;因此,在确保城市防洪和排沥安全的情况下,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逐步形成生物群落多样动态稳定、可自我调节的水系生态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立人—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对于水体污染轻微城市河湖,在定期补水的基础上,采用生物滤坝、复合生态滤床、人工生物浮岛、水生植物栽植、水生动物投放等生物修复技术。其中,人工生态浮岛净水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该技术把水生、湿生、陆生等植物完美地组合在一个系统上,把昆虫、蝶类、鸟类、两栖动物和谐地栖息在相对隔离的生态系统内。浮岛净水技术和沉水植物的生态修复相结合,水体可望长期保持清澈与洁净。根据有关资料,浙江慈溪长河镇生物浮床植物净水技术治理该镇主要穿镇河道,两岸设置了近1 000 m人工浮岛和400m塑料浮床,栽培水生美人蕉、再力花、菖蒲、水蜡烛等水生植物,水质透明深度达70 cm以上,与没有经过试点的河道相比,其水质透明度增加了30多cm。人工生态浮岛需要循环操作管理,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和陆生观赏、食用、药用等植物的改良,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为广阔。
对于水体变黑发臭、污染严重的城市河湖,要根据水底污染物淤积量、污染物构成等情况,采取底泥生态疏浚以削减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或采取河道曝气增氧、生物酶制剂和外源微生物投放工程措施,加快水体中有机物降解速度,促使形成水生植物尤其是浮叶和沉水植物的生存环境条件。一旦水生植物介入,即可应用上述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系统就可望能够修复,鱼儿游水草漂、岸绿景美的良性城市水生态景观就会重现。近年来,生活污水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发展迅猛,如SUNPOND-KOT生物处理技术、QBO人工湖泊水处理技术等,利用生物学、水生生态学原理,使人工河湖水域生态平衡,达到并保持地面水域景观水质标准,具有设备少、施工简单、工程建设费和运行养护费低等优点,对于推动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2 外围水系
受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污染(化肥流失、禽畜养殖、渔业养殖)的影响,外围水系的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由于外围水系具有水量大且变化不稳定的特点,因而水环境治理难度大,还存在循环往复的特点。结合国内外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验和发展趋势,主要采用湿地系统、人工生物浮床、生物廊道等来进行治理和修复。
湿地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其净化机理主要是通过沉降、过滤、化学沉淀和吸附、微生物反应和植物吸收等反应过程除去水中的污染物,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可持续的特点。天津市境内洼地众多,湿地资源丰富,拥有北大港、七里海、大黄堡洼、团泊洼等湿地,湿地面积达24.9万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0.9%,具有水环境治理的天然优势。首先完善天津市境内的河道、湖泊、湿地水系连通体系,将河道流水引入湿地。其次,结合气候和水体环境的特点,由内到外培植栽种经过选择的耐污染、耐寒、去除力强的水生、湿生、陆生植物,同时放养水生动物,形成稳定的水环境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微生物的吸收和生物降解等方式实现对污染物的过滤、拦截、吸收、移除,降低污染物浓度,达到净化水体改善水质的目的。
结合农业生产,应用生物浮床技术和生物调控技术对外围水系的局部性水质进行控制。生物浮床技术按照自然规律,在以富营养化为主体的污染水域水面利用特殊材料的浮床种植粮食、蔬菜、花卉或绿色植物等各种适宜的陆生植物,清理下来的水生植物可加工成饲料、绿肥或用于沼气[4],形成一个产业链。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削减富集水体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美化绿化水域景观。生物调控是用调整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控制水质,主要是投放、发展某些鱼种,抑制或消除另外一些鱼种,通过调整鱼群结构,保护和发展大型牧食性浮游动物,使水系中整个食物网适合于浮游动物或鱼类对藻类的食用和消耗,控制藻类过量生长,从而改善水系环境质量。
岸边因素对于控制河流水质、维持河床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根据天津市河道沿岸滩地的分布情况,结合农业区划,利用植被覆盖河道两岸滩地,构成岸边水陆交错带、植被缓冲带、农田耕作带、堤防防护林带,建立生态廊道[5],为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恢复河流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修复功能,提高河道自然净化能力。
4 结语
(1)天津市地处海河流域下游,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而又迫切,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水环境治理,是“遵循自然、师法自然”具体应用,具有净化效果好、成本低的特点,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统一的最佳途径,是水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
(2)水环境治理必须系统规划和综合治理。河湖水系及其生态系统具有完整性,因此需要系统规划,从全局出发,兼顾干支流、上下游、滞洪洼淀、河口、沿岸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统筹考虑,同时将水环境治理与防洪、航运、城市用水、桥梁、景观等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治理,优化突出整体利益。
(3)突出重点和逐步实施。由于水环境治理需要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投入,而且利用生物生态技术治理河湖水环境属前沿课题,因此,在具体实施时,需要突出重点,将河道按优先顺序划分为不同的河段,将治理内容按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优先排序,分期逐段实施。
参考文献
[1]周怀东,彭文启.水污染与水环境修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顾夏声,李献文.水处理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杨海军,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任照阳、邓春光.新兴绿色技术——水生植物修复技术[J].节水灌溉,2007(4):17-19.
[5]蔡守华编著.水生态工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生物生态治理 篇2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质。
我国目前对天然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治理措施基本是依靠市政工程手段,即截污、驳岸、清淤加换水,这些方法对地表水域的水质净化很有好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存在投资极其巨大、建设周期长的致命弱点,一条小河的治理资金往往需要几十亿元,而且配套管网建设、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极其繁杂,需要数年的工期;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驳岸及清淤的工程量大,成本高,清理出的污泥处理不当易引起二次污染;
2、无法做到完全截污,由于河、湖是开放式系统,类似大气沉降这样的污染源无法做到完全截除;
3、治标不治本,清淤后换水的水质无法保持,由于地表水的微生态系统随着底泥的清除被破坏,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外源污染水体将再度恶化;
4、很多地表水域属于封闭性半封闭性水域,如湖泊、水库、海港、大湖湖汊、死河汊、城市死水河道等,由于水体封闭、流动缓慢、与外部交换不畅,呈死水状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极度低下,即便是较少量的污染源进入水体,由于得不到及时分解净化,日积月累也会使水质逐渐富营养化,进而导致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已解决恶化的地表水体水质及生态恢复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包括以由生态坝、生物滤池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由生物滤池及生态坝系统组成。其中生物滤池用于点源污染(污水经排污口进入水体)的控制,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池,污水通过生物滤池的作用,可去除大部分邮寄污染物及悬浮物,削减污染负荷。经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河道旁的生态拦截系统。而生态坝系统用于面源污染(雨污水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控制。生物滤池出水及收集的地表径流进入生态坝拦截系统,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水体,可有效控制进入表面水体的负荷。该系统只需利用河湖的边坡建设,无需额外占地。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最终依靠生物膜上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的直接净化。
并同时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曝气充氧装置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所述的曝气充氧装置是雾化曝气软管,直接敷设在所述地表水体中,并与设置在岸边的压力气源相连接;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设置在所述的雾化曝气软管的上方或附近。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直接设置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充分流动,并使所述曝气充氧装置所充入的溶解氧随水流流向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
通过投加筛选的生物复合酶及微生物来改善水体的微生态系统,加快恢复水体低等生物腐食食物生物链的建立。所述的生物修复剂: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在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在水面的浮岛上。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本所述地表水基底修复技术是指在水体底部投加特殊填料,激活土著微生物迅速繁殖,而被激活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及后期投加的微生物群可逐渐分解底泥,进而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体水质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源头生物处理与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而且可以美化河道、湖泊护岸,无需额外占地。而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可以改善水体微生物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整个工艺不需要清淤,不会引起二次污染。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可短时间内消除河道、湖泊的黑臭、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现象,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
附图说明
图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图
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如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的排污口处设置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包括高效滤料、曝气系统、反冲洗系统、沉淀系统组成。可根据处理量分为钢筋混凝土式(水量大)和玻璃钢一体式(水量小),高效滤料选择适合用于低氮磷浓度的湖水的处理,吸附处理容量大,运行费用低的“F.F”吸附过滤材料;同时具有物理截留(过滤)的作用,过滤水中藻类及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由上部进水,采用多孔管布水系统,出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生态坝拦截系统。
工艺中生态坝拦截系统,包括布水系统,填料床,排水系统,植被等。布水系统为PVC穿孔管布水。填料可由砾石、粗砂、土壤组成。排水系统为设置在填料床底部的PVC穿孔管收集后排水。表面植被可选用挺水植物等。
该系统从源头上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源。(2)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由生态基等生物填料组成,主要由编织层和泡沫层组成,在水流中保持漂浮状态,根据水体深度决定生态基的安装深度。
曝气充氧装置由水流营造装置与曝气充氧装置相结合的一体式造流曝气机,由造流曝气机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连续曝气10天后,水体溶解氧逐步上升至2mg/L以上时,生态基上已经附着部分微生物,水体逐步改善,产生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随后开始投加微生物,水体会在50天发生明显变化,逐步构建起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种植水生植物,根据水深不同,分为挺水植物区、浮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
挺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米以内的种植挺水植物。主要种植荷花、香蒲、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再力花、水葱、伞草等植物。
浮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1.0米以内的种植浮叶植物。主要种植品种为菱角、睡莲、萍蓬草。
沉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1.0~1.5米以内的种植沉水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主要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五刺金鱼藻、苦草。
鱼类种群、大型无脊椎动物构建。适当放养一定密度的鲢、鳙鱼等,抑制藻类生长,控制蓝绿藻水华发生,为水生植被的全面恢复重建创造条件。大型水生动物是水体自净生态系统生物链中重要的“消费者”,它们吞食水中微小生物或其他生物排泄物和有机残屑,从而在水体净化中发挥作用。为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碎屑,进一步改善水质,放养能摄食有机碎屑、腐屑的底栖动物铜锈环纹螺、田螺等。
同时投放专有基底填料,是微生物在基底大量繁殖,对基底底泥起到一定的分解作用,去除湖底内源污染物。
经过上述工艺步骤,水体将会恢复为正常的浅绿色,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将逐步提高至地表V类水以上标准;而河道、湖泊的底泥会逐步降解、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底泥减少,底泥颜色也逐步由黑色恢复为浅黄色,最终,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将得到稳定,持续自净能力恢复。
说明书附图 图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图
生物生态治理 篇3
1 临沧市高优生态茶园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临沧市建设的高优生态茶园面积已达3万hm2,均分布在生态环境良好、交通相对便利的最适宜茶区域。种植模式有茶林复合型(茶与杞树、杉木等间作)、茶果复合型(茶与芒果、核桃等间作)、茶药复合型(茶与龙胆草、虫楼等间作)、茶胶复合型(茶与橡胶间作)、茶桑复合型(茶与桑树间作)等。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保护原有植被生态,使园区的生物种类丰富,有利于利用自然控制力来维持园区的生态平衡,防止某些有害生物的猖獗发生。但茶园优越的自然条件,也有利于某些有害生物的繁殖生长,同时,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极易导致某些传染性病害的发生流行和某些暴发性害虫的发生。
2 临沧市茶园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在临沧市的高优生态茶园中,有害生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害虫种类有假眼小绿叶蝉、茶黄蓟马、茶蚜、红蜡蚧等蚧类、茶籽盾蝽、黑刺粉虱、螨类、茶毛虫、茶刺娥、茶小卷叶蛾、蓑蛾类、茶蚕、茶尺蠖、茶丽纹象甲、茶梢蛾、茶天牛、蛴螬、白蚁等;病害以茶云纹叶枯病、茶炭疽病、茶饼病、茶白星病、茶圆赤星病、茶赤叶斑病、茶褐色叶斑病、茶膏药病、茶轮班病、茶藻斑病等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此外,在低洼阴湿的茶园中,有少量蜗牛、蛞蝓为害;靠近森林的茶园中有桑寄生等为害;衰老茶园中苔藓、地衣的发生较为普遍。蕨类、茅草等杂草为害也是影响茶树生长的重要原因。
3 临沧市茶园有害生物治理的现状分析
临沧市茶园大多分布在远离城镇的山区、半山区,由于经济困难,人力、物力不足,茶农科技素质较低,多数茶园缺乏对有害生物的治理,只有部分茶场进行病虫害防治,但在防治过程中,由于从业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植保知识,过度依赖化学防治,滥用、乱用化学农药,导致茶园中有益生物被杀伤,种类和数量大大减少,使茶园的自然控制力降低,病虫抗药性增强,而导致某些病虫加重发生。农业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物理机械防治措施等在茶园有害生物治理中尚未得到充分应用。
4 临沧市高优生态茶园中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措施
4.1 注意茶树品种的合理配置和间作植物种类的选择
目前,临沧市高优生态茶园中种植的茶树品种均为无性系良种或品系,主要是云抗10号、清水3号、凤庆9号。其中,种植最多的是国家级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面积近2万hm2。其次是自选优良品系清水3号和凤庆9号,推广面积共1万hm2。此外,有少量香归银毫、云抗14号、紫鹃、佛香2号、佛香3号、云瑰、云梅、矮丰等良种和自选优良品系香归春早、探春银毫、探春翠芽、凤庆3号、凤庆7号等。在发展高优生态茶园时,注意各种品种的合理搭配,避免同一区域中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给病虫的暴发流行创造了条件。同时,注意选择适宜与茶树间作的经济林、果、药材品种,种植一些对茶园有害生物有驱避或拮抗作用的经济林、果、药材,以增强高优生态茶园的自然控制力。避免在茶园中或茶园周围种植与茶树有共同病虫害或能为茶树病虫提供越冬越夏场所的植物如豆科植物等。
4.2 保护利用茶园生态系中的天敌资源
临沧市在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中,较好的保持了原有的植被和生态,使园区中生物种类丰富,有许多可资利用的天敌种类,如蜘蛛类、草蛉、螳螂、瓢虫、食蚜蝇、寄生蜂、猎蝽、胡蜂、蛙类、鸟类等,在园区均有一定的分布和数量,对茶园有害生物有较强的控制力。在生产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一是对天敌昆虫进行人工增殖,如赤眼蜂、草蛉均可采用人工饲养繁殖,然后释放到茶园中。二是人工保护和助迁,如秋末将肉食瓢虫移到室内或适宜场所,使其安全越冬,春季再移放到茶园中,或将天敌数量过剩的地块中天敌移放到其它地块。三是自然保护利用,禁止在茶园及茶园周围的森林中烧蜂打鸟,保护食虫鸟类和蜂类;禁止捕捉林蛙、树蛙、牛蛙等蛙类食用。四是设置寄生蜂保护器,即在茶园中放一水盆,水盆中设一支架,支架上放一具有小孔纱网的容器,其上方能遮光防雨。将人工采集的茶毛虫卵块,蓑蛾护囊、卷叶蛾虫苞及各种害虫的卵、蛹、幼虫、成虫等放在容器内,使害虫不能爬出或飞出而寄生蜂能飞出。五是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使用化学农药应选择对天敌危害小,药效期短,无残留或低残留的品种,并避免在天敌盛发期施用。六是引进临沧市茶园中尚未有的天敌种类,增加茶园天敌种类和数量。
4.3 利用茶园栽培管理措施控制有害生物
4.3.1 修剪:
适当修剪,可促进茶树生长发育,增强树势,多发新梢,扩大采摘面,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性能,增强茶树抗性,同时亦可剪除许多病原和害虫,使病原、害虫的数量大大减少。修剪下来的枝叶,要妥善处理,尽可能使其上的寄生峰能飞回茶园,而害虫和病原不能回到茶园。
4.3.2 中耕除草:
可保持地力,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杂草争夺水分、养分,增强茶园通风透光性能,促进茶树健壮生长,提高抗性,并清除很多病原、害虫的潜伏场所,机械杀伤部分害虫。
4.3.3 合理施肥:
注意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促进茶树健壮生长,提高茶树抗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3.4 注意排灌:
目前高优生态茶园多有较好的排灌条件,注意合理排灌,避免茶园过干过湿影响茶树生长而致使抗性下降,同时可避免喜干燥条件的有害生物如茶蚜、茶黄蓟马等或喜阴湿的茶饼病、茶根腐病等的严重发生。
4.3.5 分批多次及时采摘:
茶蚜、小绿叶蝉、茶黄蓟马、卷叶蛾等许多害虫常在幼嫩新梢上取食、产卵,茶饼病、茶白星病、茶芽枯病等也主要为害新梢嫩叶,分批多次及时采摘,可将病虫与新梢一起采下,减少此类病虫的数量,恶化其食料条件和生长环境,有助于抑制此类病虫的严重发生。
4.3.6 清园:
茶园中的枯枝、落叶、落花、落果、间作物的残枝遗骸、杂草等是害虫、病原的潜伏场所,通过清园,可消灭越冬病虫,减少越冬病虫基数,减轻来年病虫害的发生。
4.3.7 摘除茶花、茶果:
茶黄蓟马成虫在茶花里越冬,茶籽象甲的幼虫在茶果内生长,在不采收茶果的茶园,及时摘除茶树花果,既可防止茶树营养消耗,又可减少茶黄蓟马、茶籽象甲等害虫的发生。
4.4 人工捕杀
对茶园中某些目标明显和群集性强的害虫,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消灭。如茶蓑蛾类的护囊,卷叶蛾类的虫苞,可直接摘除,集中处理;茶毛虫、茶蚕、丽绿剌蛾等幼虫群集性强,可摘除虫叶或剪除虫枝集中处理;有假死性的茶毛虫幼虫、茶籽象甲成虫、金龟甲成虫等,可振落捕杀;蚧类可人工刮除或剪下虫枝集中处理。
4.5 物理机械防治
4.5.1 灯光诱杀。
茶园中的许多害虫如茶毛虫、茶刺蛾、茶尺蠖、茶小卷叶蛾、地老虎、金龟甲、白蚁、小绿叶蝉、天牛类等,其成虫均有趋光性。利用高优生态茶园中水、电、路皆通的条件,在茶园中设置诱虫灯进行诱杀,每天傍晚开灯,早上关灯,对抑制害虫发生有很好的作用。
4.5.2 糖醋液诱杀。
地老虎、茶卷叶蛾等害虫的成虫有趋化性,可用糖(45%)、醋(45%)、黄酒(10%)配成糖醋液,煮成糊状,倒入盆底部并涂抹壁上,然后放在茶园中(略高于茶丛),可诱杀大量害虫,在糖醋液中加少量胃毒性药剂,效果更好。
4.5.3 性诱杀。
在蛾类害虫成虫交配期,将未交配过雌成虫或滴有性诱剂的滤纸置于诱虫笼中挂于水盆上方中央(高于盆口2—3cm),可诱杀大量雄成虫,减少雌雄交配的机会,使下一代的发生数量大大减少。
4.5.4 毒饵诱杀:
用花生麸、米糠、麦麸、豆饼等炒香,或新鲜菜叶、新鲜马粪等拌入胃毒性药剂,在害虫发生期傍晚堆放于茶园中,诱杀地老虎、蝼蛄、蟋蟀等害虫。
4.5.5 色板诱杀。
在茶蚜、茶黄蓟马、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发生较多的茶园中,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在田间插上黄板诱杀。
4.6 充分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有害生物
目前已开发出许多生物农药适于茶园使用,它包括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等,其中微生物制剂对害虫天敌影响小,具有可持续控制作用的优点,是茶园有害生物治理的重要手段。目前主要采用真菌、细菌、病毒治虫,真菌中白僵菌粉剂、球孢白僵菌Ef465.3、球孢白僵菌871、粉虱真菌制剂等对茶园鳞翅目、粉虱等害虫有较好的效果。细菌中应用最广的是苏云金杆菌类,简称Bt,对鳞翅目昆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病毒中目前已有茶尺蠖病毒制剂、茶毛虫病毒剂、病毒Bt混剂等产品。使用微生物制剂应注意环境条件。真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且真菌孢子需在温暖高湿的条件下才萌发,故使用真菌制剂应在温暖的夏秋季节(18—28℃)的小雨、雨后或湿度很高的时间喷施,细菌、病毒主要通过取食感染,需将害虫取食部位充分喷湿,细菌对紫外光敏感,只能在阴天或傍晚喷洒,否则易失效。
此外,现已开发出一批新型植物源农药,如鱼藤酮、绿净、印楝素、苦参碱、百部碱对茶园中的茶小绿叶蝉、茶黄蓟马、毒蛾类等多种害虫有较好的防效[2],喜树叶提取物对假眼小绿叶蝉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3],已在临沧市高优生态茶园中推广使用。
4.7 化学防治
当茶园中某种有害生物达到或超过防治指标时,有限制地使用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或无残留化学农药,如杀虫剂中的吡虫啉、除净(虫螨腈)、天王星(联苯菊酯)、吡蚜酮、杀菌剂中的波尔多液(在非生长季节使用)、晶体石硫合剂(非生长季节使用)、百菌清、多菌灵等。使用化学药剂必须严格控制其浓度、使用次数、掌握其最佳施用方法,控制施药时期,防止茶叶产品中农残超标和杀伤有益生物。
总之,高优生态茶园中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必须从茶园生态系的总体出发,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应用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以茶树为主体,以茶园环境为基础的自然生态调控作用,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为主,尽可能减少使用或不用化学农药,使茶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产品符合绿色食品茶或有机茶的标准,符合人们的消费时尚。
参考文献
[1]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中国茶叶.2009,10:10·13
[2]冉隆珣、玉香甩、李良静、汪云刚.大印防治假眼小绿叶蝉和茶黄蓟马的药效试验.中国茶叶.2009,12:32
生态治理宣传标语 篇4
1、重现绿色,托付环复;回归自然,依靠环复!
2、让我们成全地球妈妈的心愿,穿件绿色外衣吧。
3、还我河山,复归自然;环境恢复,人人有责。
4、还我青山复绿水,青山绿水环(还)复来!
5、相信我们,山穷水尽也能变成柳暗花明。
6、丢废矿山,建新高速,还原河道,我们需求。
7、在环保的事业(战斗)中,不止有环复生态。
8、我不知道绿荫还有多少,值不值得我们去爱护。
9、我是你身边的一部分,不要忽略我的存在。
10、环复工程,让大地回归绿色,走向清新的世界
11、自然与人类永续共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12、拯救地球(救世)岂能待,振臂一挥环复来。
13、用我的努力,让我们拥抱一片蓝天绿地。
14、生态工程,利国利民,科技支撑,首选环复。
15、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治理荒山,还是还复。
16、环复生态,生态治理专家,环境维护使者。
17、青山不在,何以言美;绿水常流,世享天福。
18、你我一起,美化自然;你我一起,自然美化。
19、在蓝天下献给您最好的环境(环复生态)。
20、为了明天多一点绿色,就要今天少一点破坏。
21、上帝救世也无奈,求助环复生态(自然)来。
22、让绿色在每一个人心中流淌——环复生态。
23、让我们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浙江环复生态。
24、还您生态家园,复兴美好生活——环复生态。
25、水美人人夸,治理你我他——浙江环复生态。
26、环复生态,还给你一个最原始的生态环境。
27、浙江环复生态工法,河道治理的不二法则。
28、环复生态:让山“环”绿,让自然“复”原。
29、环复生态:“环”我自然,“复”我家园。
30、珍惜人类生存环境,“环复”生命绿色家园。
31、让裸露的山体穿上碧绿的`衣裳,以防水土流失。
32、浙江环复生态工法,为您连接绿色未来。
33、环复生态,还原美好,恢复生机(未来)。
34、保护环境,草木芊芊,浙江环复,一马当先。
35、修复地球母亲的容颜,让母亲的泪不再浑浊!
36、从荒山恶水到杨柳依依,我们一直在努力!
37、碧云天,黄石地,沙土连绵,生态治理还青翠。
38、环复生态,明天的守护神,未来的设计师。
39、我不知道菊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我们去等候。
40、治理环境,造福子孙;环然一新,复郁芬芳。
41、得自然者得天下——生态工法,环复助您!
42、持续发展,科技先行,环复工艺,生态领先。
43、心系人类命运,营造生命绿洲——浙江环复。
44、把绿色脱胎换骨还给地球人——浙江环复生态。
45、让天然的都是绿色的,让绿色的都是天然的。
46、地球需要保护,家园需要爱护,环境需要环复。
47、他倡导的是优质生活环境——浙江环复生态。
48、浙江环复,为社会倾情打造一流生活环境。
49、青山、绿水、碧水、蓝天,环复一直在努力。
50、值得信赖的河道治理专家,环复生态工法。
51、但我知道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后人需要延续。
52、让我与你的青春相伴,一起寻找洁净的未来。
53、环复生态,造福世代;意义深远,人人信赖!
54、环复的所做(努力),就是您的所想(微笑)。
生物生态治理 篇5
河道作为一个容器, 在改善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对生态认识的增强, 在近几年对打造生态型河道方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到, 现代社会对于河道的生态性要求越来越高, 也更加注重水环境的自然化, 使得在新一轮的河道治理当中, “人水和谐”成为了主要目标。
在过去的设计中, 为了增加岸坡的稳定性、防洪排涝功能, 河道治理的设计大量采用浆砌块石、现浇混凝土或者预制混凝土块, 忽略了河道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大量的硬化, 分裂了土壤与水体的关系、水生植物与土体的关系、水生动物食物链的关系等, 造成水质的破坏, 水生动物因无栖身场所及食物而大量死亡和迁移。经学者研究及借鉴国外加固经验, 在我们的加固设计中, 如若空间不受限制, 加固尽量采取护坡型式, 而现在护坡式加固中采用了很多新型材料, 例如: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枝术、宾格网箱护坡、固土植物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坡、生态袋护坡等。
1技术措施
1.1 土工材料复合种植枝术
三维植物网, 是植草固土的一种三维结构网垫, 质地疏松, 柔韧, 留有90%的空间可以充填土壤、细石和草种, 发达的植物根系可以穿过期间生长, 长成后将网垫和坡面土壤紧密连接;土工格栅固土种植基, 是利用土工格栅进行土体加固, 并在边坡上植草固土。此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同时还可以制作人造景观。
1.2 宾格网箱护坡
此法是将石块装于钢筋网箱内, 其整体性也比单一干砌块石要好很多。并设置植物措施, 一般为扦插植物措施, 待植物长成后, 会将网箱及坡面土壤紧密连接, 这种护坡的优点是有效地防止了冲刷的作用。由于块石之间的空隙也实现了水体于土体之间的自然交换, 为水生物考虑了栖息之地, 而且这种措施适合于不同的地基条件, 如发生不均匀沉降、地震等, 箱内填充的石料会因为网箱的约束不会跑出网箱外, 而且会自动调整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 又因箱笼系柔性结构, 因此, 防护工程表面可能会发生小的变异, 但不会发生裂缝、网箱被拉断从而造成防护体被破坏的现象。
1.3 固土植物护坡
即利用根系发达的植物进行固土护坡, 既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作用, 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 同时还可以制造人造景观。
1.4 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
生态混凝土护坡材料采用的无砂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粗骨料、减水剂和营养液等拌制而成。在种植基固体物质间, 由稻草、秸秆等成孔材料形成孔隙, 以便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分和空气。植草后的生态混凝土护坡具有较好的抗冲性能, 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的效果, 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1.5 多孔质结构护坡
多孔质护坡, 是指用天然石料、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 构成的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岸结构形式。我们大家最熟知的便是干砌块石结构, 这种结构下的护坡在时间的作用下, 会慢慢形成植物覆盖, 并解决了水生物的栖息问题。现代新型的多孔质结构比如说连锁水工砌块, 是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预制而成, 每块水工砌块与周围六块共同联锁啮合固定, 形成相对稳定的组合体, 有利于保证护坡整体稳定性, 在砌块中间的空留区域, 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 在植被长成之后, 便浑然成为一体;又比如说宽缝加筋生态混凝土, 砌块之间使用加筋的方式进行连接, 并在空隙间填入混泥土, 在混凝土初凝时, 覆盖土壤及草籽, 待植被长成之后, 也便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护坡材料具有密实度高、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抗冻、抗腐蚀、持久耐用、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不但增加了抗冲刷能力, 也达到了生态化的要求。
1.6 生态袋护坡
生态袋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 采用无纺针刺工艺经单面烧结而成, 具有抗紫外线、抗老化、抗酸碱盐、抗微生物侵蚀、透水不透土等特点。既能防止袋内土壤及营养成分的流失, 又能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生态袋护坡具有生态环保、地形适应性强、抗震性能好、施工快捷等优点。生态袋中植物一般长势良好以达到茂盛状态, 具有抗冲刷的能力, 并增加生态性。
2结语
以上几种护坡型式都具有相似的特点, 那就是具有一定的孔隙结构, 自然界无论是植物还是水生物都是依赖于孔隙、洞穴等区域而生息, 通过河道水体和土体之间的自然交换, 得以进行净化活动, 也因此造就了河道自净的能力。因此, 构造孔隙结构的护坡, 能很好地保护河道生态系统发展, 也让河道的生态恢复具有可能性。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河道加固对环境造成的各种影响, 根据日常单位组织的培训及学习、文献的阅读, 并结合水工设计工作中得到的实践对河道的生态治理进行了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河道生态治理,思考
参考文献
[1]季永兴, 刘水芹, 张勇.城市河道整治中生态型护坡结构探讨[J].水土保持研究, 2001, 8 (4) .
[2]陈明曦, 陈芳清, 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 16 (1) .
[3]许士国, 高永敏, 刘盈斐编著.现Q代河道规划设计与治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4]王新军, 罗继润.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中生态护岸建设初探[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 .
[5]陈利项, 马客明, 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6]李世光, 裴亮, 张玲霞.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 2009 (9) .
生物生态治理 篇6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土地最多的国家之一。特别是中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13省 (自治区、直辖市) 的广大地区受沙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 为了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近50年来,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怀、重视下, 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作,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继续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人口增加, 经济快速发展, 不合理的向自然索取, 使自然植被破坏, 加速了沙漠化的发展, 对经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受沙漠化的影响, 耕地、草场在不断减少, 可利用的土地每年减少约13.3万hm2。沙漠化造成土地肥力减退, 沙漠化土地每年因风蚀的有机质氮、磷总量5591万t, 相当于26849万t各类化肥, 价值达168.77亿元。受沙漠化的影响, 耕地产量下降75%~80%, 草场产量下降30%~40%。沙漠化对1000多km的铁路和数千公里以及水库、水渠、水井构成威胁, 造成轻重不同的损失。
由于沙漠化的影响, 给中国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在中国北方万里风沙线上, 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为30~100d, 经常出现沙尘暴, 仅三北地区, 每年约有0.133亿hm2农田遭受风沙危害, 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有1亿hm2草场由于沙化造成严重退化。有些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地方, 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沙漠化土地的扩大, 沙进人退现象的剧增, 造成中国可利用土地面积税减, 部分地区甚至丧失生存条件, 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 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物种减少, 严重制约了沙漠化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由于中国沙漠地区沙漠面积大, 治理任务艰巨。仅靠国家投资和沙区群众来治理风沙危害就显得力所不及, 使得沙漠治理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难以同步。一些重点区域和重点风沙口仍然对沙尘暴和扬沙天气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但危害区域经济的发展, 而且波及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能够不仅仅依靠政府, 而是社会各界力量为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治理提供一个参与防沙治沙的场所, 通过爱心活动, 不断状大公益事业, 在改善沙漠生态环境的同时, 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增强全社会的关注程度, 显得尤为重要。
1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建立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平台, 提高青少年环境保护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利用沙漠的历史文化特点, 将生态治理和沙漠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将沙漠文化有机融和到生态治理中来, 将沙漠文化、西部文化、历史文化、边塞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融为一体, 所有这些文化资源都为沙漠生态治理赋予多角度的开发视角。古代长城, 古丝绸之路, 古代商贸和现代沙漠生态治理, 以及风沙活动为主线联系在一起。利用沙尘暴的悲残教训, 警示教育各方面的力量, 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开发沙漠生态旅游, 建立沙生植物园, 世界治沙长廊, 青少年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和科研基地。通过调动基层团员青年走进沙漠, 感受和认识沙漠, 利用各级团组织带领团员建造“共青团员林”、“青年林”、“红领巾林”等, 不断提高青少年爱护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利用当代百折不挠治沙精神, 激励各界人士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 利用沙漠治理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开展青少年生态文化教育和治理沙漠精神教育。让青少年深刻领会一代治沙人不断和自然抗争的治沙精神, 认识治沙模式, 宣传治沙英雄, 使青少年充分了解和认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人类的生存危机感, 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倡导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理念, 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2开展生态治理主题活动, 增强社会各界参与意识
动员全社会参与公益性社会活动, 由个人, 单位和团体捐助, 组织绿色生态治理协会, 有组织, 有纪律地开展爱心义务植树活动。协会以营造沙漠生态防护林, 致力于野生动植物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 支持绿化事业和生态公益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 宣传沙漠生态文化, 弘扬生态文明。
协会主要通过向国际环保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华人团体 (企业) 、基金会等募集资金;通过当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捐助绿化资金;申请当地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以及向社会发出倡议, 号召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院校师生和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心捐助等, 募集绿色行动基金, 组织开展爱心植树和公益植树活动。
1) 建立以生态治理为主的“地球家园”绿色大本营。制定“绿色地球行动支援者计划”, 开展沙漠绿化活动。由基层林业组织提供沙漠化土地, 采取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志愿的方式, 建立绿化基地。并划定命名类绿化公益园, 公示志愿者姓名, 载入绿色史册。
2) 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区域性合作, 尽力参与全国性和全球性环境保护活动。致力于本地环境保护活动, 积极组织国内外民间组织参与沙漠义务植树活动。进行国内外科研院所、学术团体防沙治沙技术、新成果推广实验等研究、考察和交流工作。资助沙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性课题研究、发表论文等。
3) 开展“大学生沙漠环保行动”, “青少年生态实践教育基地”, 开展“节约一升水, 多栽一棵树”, “我在沙漠栽棵树”, “人人关注地球家园、人人参与绿色行动”等形势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 倡议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沙漠绿色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让更多的人关注沙漠, 认识和热爱沙漠, 使人们增强环保意识,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积极弘扬生态文化。通过开展沙漠采风活动, 举办沙漠风情摄影、书画创作、沙漠文学研讨, 美食娱乐等多种形式的沙漠文化活动, 促进学术交流, 传播绿色文明。展开力所能及的环境调查, 对一切违反环保原则的事件进行监督、批露。
3以红色文化为主题, 结合红色旅游, 影响带动沙漠治理
以西部久远的红色历史文化为背景, 依托红色文化精神, 借助沙漠独特的自然景观, 宣传和建立以沙漠生态治理和观光旅游活动, 吸引社会各界观光旅游, 带动沙漠生态治理。以此增强社会各界对治理沙漠, 改善生态环境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 通过发展沙漠生态观光旅游, 还可以增加收入, 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沙区资源开发的集约性、高效性、持续性和多样性。
4开发沙产业, 实行林、牧、水等的综合开发治理
依靠沙区无污染、无公害, 充足的光热资源和丰富土地资源优势, 开发和发展沙漠特色产业, 生产纯天然有机食品, 使沙区种植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 地形地貌的基础上, 利用节水设施, 种植经济林、药材, 以较少的地下水资源, 获取较高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5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科普宣传教育
沙漠治理的每进一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各项措施和经营管理活动必须通过周边群众的配合才能得以落实, 不能独立于社会、离开群众而见成效。
5.1开展科普宣传, 普及自然保护知识
大力开展科普宣传, 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尤其对周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来说, 科普工作往往更加重要。科普宣传, 就是要向群众说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自然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是什么?为什么要保护生态平衡?生态效益的含义是什么?保护自然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等等。编写适合当地群众文化程度的《生态环境宣传手册》, 使他们明白生态环境治理是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懂得靠山吃山必须养山的道理和方法。
5.2 经常性的法制宣传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有关制度、通告也要大力宣传, 以提高区域内职工和周围群众的法制观念, 增强贯彻执行法律的自觉性, 依法管理。
5.3采用灵活多样, 群众喜好的宣传教育方法
1) 标牌宣传。将以生态治理为主题的宣传口号和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通告等书写在标牌上, 设置于自然保护区内, 定期保养。
2) 录像宣传。将自然保护区的好人好事和破坏自然保护区的事件和行为摄制成录像, 达到教育和群众警示群众的目的。
3) 图画宣传。制作内容生动的宣传画、连环画、标语等, 张贴在公共场所、交通要道和村寨会议室, 另也可制作精致的图片和明信片, 通过文化和通信部门对外宣传。
4) 文艺宣传。组织一些以生态治理为主题的文艺表演比赛, 吸引群众参加。从文艺节目的选材、排练到演出都贯穿着对群众的宣传教育。
5) 广播宣传。利用有线广播, 经常进行。
刍议河道生态化治理 篇7
伴随着人们意识的逐渐提高, 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在提高, 治理环境生态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其中河道治理工程更在民生工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目前河道生态的现状
1.1 河道污染和淤积严重
河道两侧往往会有很多工厂和居民区, 相关部门经常疏忽管理, 造成大量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到河道当中, 破坏河道内的生态环境, 使河道内的水出现富营养化。
同时, 工厂和居民经常会随意的丢弃工业废物和居民生活垃圾, 造成河道两侧的水土大量流失以及引起河道内的淤泥堆积造成河床升高, 水体的净化能力和蓄水能力明显下降。
这样长时间下去, 会严重影响河道两侧的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制约着经济发展。
1.2 侵占河道致使河道面积缩小
目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政府鼓励大量的修路、修建房屋和居民一些不合理的开发, 为了扩建城市规模, 河网被随意占据, 占据河道面积, 造成河道面积在不断的缩小和河道内储水量减少。同时, 河道两侧的居民经常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排放到河道内, 也造成了河道面积减小, 河网不断缩小, 使河道自身的恢复功能变弱。因此, 由于河道面积逐渐减少, 影响着水分和空气的质量下降, 不利于河道周边居民的生存环境。
1.3 河道护岸不合理的建设破坏其生态环境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河道经常被改动, 以前的河道护岸工程以河道冲刷和防止水土流失为主要方面, 河道护岸的结构主要形式以浆砌石、干砌石、混凝土、钢筋格子笼、竹笼、打木桩等简单形式的护岸结构。这些简单形式的护岸, 阻挡土壤和河道里水体互相渗透的功能, 使河道内微生物、植被的净化能力下降, 造成河流内的生物大量死亡。单一的河道护岸使河流内的生物种类减少, 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降低, 破坏生态平衡。
同时, 影响着河道附近一些鸟类和其它动物的生存空间, 由于很多生物要靠河流中的生物为食, 河道内的鱼虾类和微生物受到破坏而减少, 造成食物链短缺, 使河道附近的生物无法生存, 直接影响这一带的生物急剧降低, 间接的也影响着河道附近的居民生活质量。
当今社会, 人们不合理的开发河道及河道周围的资源, 致使破坏了河道周围的生态链条, 从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糟糕, 此外, 如何能合理的开发河道附近的资源、治理污染、使防洪抗灾的能力增强, 这些都是河道工程治理所面临的严重问题。
2 河道生态化治理对策
2.1 关于治理河道生态化的原则
为了治理河道生态化, 恢复河道的生态化功能, 必须要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要考虑到综合性, 也就是说, 在进行生态河道治理的过程中, 要先确保河道的防洪、抗灾的基本功能, 只有保证这个基本功能, 才能去进行其他的治理功能;
第二方面是要考虑以自然修复为主, 通过微生物或者其他的一些手段帮助河道恢复自身的功能, 提高河道自身的生态功能, 尽量不要打破生态平衡来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第三方面是要考虑到河道整体的协调性, 在进行生态治理的时候, 要尽量使河道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达到和谐。
第四方面是要考虑到与当今社会共同发展, 经济发展和河道生态恢复达到和谐统一, 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关于治理河道生态化的设计
治理河道、恢复河道的生态化工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的设计方案要全方位的, 通过一些人工方法, 使河道治理更加的贴近大自然, 使人与自然相和谐, 渐渐的恢复河道里和河道四周的生物的生态链, 使各物种相互依赖、相互生存, 并到达自我净化的能力和自我恢复的能力。
首先, 要打破原来单一的河道设计理念, 不能只为了能防洪、泄洪等功能, 一直对河道两侧的地面进行侵蚀, 使河道两侧越来越窄, 破坏河道的生态平衡, 使生态自我修复的能力越来越弱。河道生态化的治理要科学合理, 与自然相协调, 恢复河道天然的形态。
其次, 河道的断面设计要科学合理, 河道断面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 考虑到河道的自然性。新设计的河道断面既能满足枯水期蓄水的问题, 也能考虑到洪水期泄洪问题的基本功能,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 不能破坏生态环境, 水生态系统和陆生态系统能相互连接, 有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 满足了以上这些问题时, 要尽量让河道具有观赏价值,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3 治理河道生态化的思路
恢复河道生态化是一项重大又艰巨的任务, 要将这项工程进行全方面的战略规划, 立足于长远的角度。
首先, 河道要考虑到蓄水和泄洪的问题, 还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不能再和过去一样只是单一的对河道进行治理, 而忽略了全面的综合治理。河道生态化的治理主要是为了保护和重建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 使生态系统恢复以前的多样性和价值。
其次, 河道生态化治理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条件下, 采用物理工程和生态工程, 减少对河道资源的破坏, 要恢复其自身的生态功能, 恢复河道的蓄水和排水能力, 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最后, 要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像动物、植物、微生物, 河道系统内部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交换。各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换, 要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在生物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帮助河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 修复受污染的河流, 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 进而改善河道周边的环境。
2.4 制定科学合理河道生态化治理的实施方案
河流的治理要采取因地制宜, 尽量保证维持原来的生态系统。
首先, 在河流宽的地方营造出一个小摊, 构建出人为的生态小岛;在浅水区处建立浅水滩;河流走向要符合自然的规律, 有宽有窄。
其次, 要建造具有生态能力的护坡断面, 以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作为护坡断面上的主材料, 维持其水土的功能、修复其原生态的环境、提高生物种群的多样性、采用先进合理的技术, 结合河道的特征, 重新建造河道四周植被的种群, 提高河道内及河道周围的生态系统自我净化的能力, 建造出安全美观的防护河道。
最后, 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化模式, 河道的生态建设要与当地的市容市貌相协调。对河道要建立相互交叉的河道,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的生态系统建设的数据, 进行河道的生态规划和设计, 使其恢复原生态的生态系统的结构, 营造出安全、天然的河流系统, 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除上述整理措施外, 对于河道的生态化整理, 还有坚持预防和保持为主, 建立健全良好的河流清理队伍、监督队伍, 保持河道内垃圾、淤泥等得到及时清理。
例如, 有的河道污染淤泥情况较为严重, 如此即应在一次性清污后, 做好监督管理和宣传工作, 在河道附近张贴鲜明的公告牌, 提醒附近居民和游人等禁止往河道内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
对此, 可联合沿河的小区居民, 为了大家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其自身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河道干净的同时, 做好河道的监督管理工作。
也可借助当前便捷的微信、网络等通讯工具, 做好河道治理、维护的宣传工作。另外, 河道自身有一定的自身净化功能, 确保其持久畅通十分重要, 所以, 要定期的对河道堵塞情况进行抽查, 若发现堵塞应及时疏通。
3 总结
综上所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河道生态化治理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项目。河道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 河道的通畅和河道的发展加快社会进步的脚步。
因此, 河道的生态化治理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不仅要单纯的考虑到改变河道的方向和宽窄, 还要综合的考虑到如何能真正的提高河流的生态能力, 提高河流水的自我恢复能力, 进而使河道周围的生态系统也恢复到原生态。
河道生态化治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任务, 需要全方面的考虑分析, 保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进而使人和自然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沈全顺.刍议如何进行生态河道治理[J].资源与环境, 2014.
[2]王桂荣, 巴洪涛.河道生态化治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科技信息之管理科学, 2010.
对生态河道治理的探讨 篇8
1 生态河道治理的定义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 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 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
2 生态河道的设计理念
规划设计遵循“生态、人本、环保”的设计理念, 创造人、河流、文化、生态的和谐共生空间。
2.1 突出特色, 创造精品
河道治理, 重在特色上做好文章, 迎合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态需求, 在项目安排上, 力求清新自然, 因地制宜, 因景制宜, 与自然环境密切融合。
2.2 尊重自然, 巧于因借
规划中在满足河道天然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持现有河道流势, 力保自然河道地貌所形成的原生景观 (包括植物景观) , 尊重自然,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 尽量减少人工修饰的痕迹, 减少土方量。
2.3 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新相结合
规划与生态设计手法要体现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特色。使治理后的河道很好地融入地方文化特色。
2.4 贯彻“以人为本, 人与自然共存”的思想
以河道生态学理论为指导, 吸收国外生态河道设计的先进理念, 继承中国传统治河思想, 充分发挥生态河道对环境的改善作用, 形成河道与周边完整的环境体系, 使河流与周边环境能完全融入到大自然中。
2.5“着手项目、放眼未来”的城市经营理念
河道治理工程是一项公益性工程, 也是环境保护工程, 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间接效益。规划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资金的原则。
3 生态河道治理的步骤
3.1 提出生态河道治理的目标
该步骤成型时, 应该描绘出一个总体的治理框架, 或者是一个蓝图, 勾勒出修复工程完成后河道是什么样的。该目标必须是实际的, 可以落地的、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具体的、量化的东西, 是后期设计及实施中必须知道的纲领。
3.2 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利益相关者
生态河道治理是流域管理的一部分。依据河道功能罗列出河道治理后具体受益人群、单位及机构, 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人群、单位及机构, 以便在下一阶段实施过程中很好地协调及配合治理工作。
3.3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功能的影响
对河道未受干扰之前以及现在的状况进行描述,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生态系统和河道功能的影响。综合论证人类活动对河道演变的规律, 为下阶段设计及施工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做到人河合一。
3.4 识别河道的主要天然资产和主要问题
生态河道治理是保护和改善天然河道资产的过程。资产就是河道已经具备的, 并满足相应河道功能目标的那些良好条件。许多河道资产都受到河道问题的威胁, 或已经退化。在这一步中, 要识别出河道的主要资产、退化资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调查河道问题对河道资产产生的影响及河道修复治理中可以借鉴的经验, 保障在河道修复中尽可能解决河道所有问题, 更好地恢复河道资产。
3.5 优化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
生态河道的治理涉及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功能。而每个功能受关注的程度、需要修复的时间又不尽相同, 因此应该首先确定生态河道治理的优先次序。需要注意的是, 修复工程不应该总是从受损最严重的河段着手, 有时候也需要从现存的最好的河段开始。治理优先顺序应该是:影响防洪安全段河道优先、人口集中段河道优先、保护对象重要段河道优先等。
3.6 制定保护资产和改善河道的策略和措施。
确定优先河段后, 列出保护和改善这些河段重要资产的所有方法, 对所列方法及手段进行充分论证, 优选其中最快、最有效方法及手段。
3.7 分析目标的可行性。
目标制定后, 对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 邀请行业内资深专家进行论证, 确保方案的可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及前提, 所以该阶段要客观地分析项目的各个环节, 尽可能做到方案提出的合理性。
4 生态河道集水区保护和恢复步骤
生态河道治理应该有四个尺度:地区、流域、集水区、场所。
在集水区尺度上进行保护和恢复的步骤:
4.1 归纳集水区特征
明确集水区那些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条件产生影响的主要自然、生物和社会过程要素, 充分利用有利因素, 避开不利的影响, 保障治理河段完全恢复其自然功能。
4.2 找出主要问题
明确与管理目标最相关的集水区要素, 以及各种问题、社会价值和环境因素。
4.3 确定目前条件
收集整理目前那些核心问题和重要生态系统要素的状况, 评估这些状况在河流生态恢复过程中产生影响的轻重程度, 以便在修复设计时能更好把控现状。
4.4 描述参考条件
描述已知的或根据历史推断出的集水区景观, 帮助我们了解集水区过去的状况,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否可以恢复历史集水区景观。
4.5 综合和阐述
综合和阐述以上四步收集的资料, 确定生态系统过程之间的时空联系, 充分利用这种相互关联的时空关系制定出合理的修复方案。
5 结论
生态河道建设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加强生态河道的治理, 构建良好循环功能的水生态系统, 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
摘要:探讨河道的生态治理以及生态保护问题, 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结合实际, 针对生态河道治理措施进行了论述。
生物生态治理 篇9
青海湖流域在历史上曾经是水草丰富、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 但由于人类活动频繁, 气候变暖以及缺乏持续的生态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 特别是未能进行整体规划治理, 使得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生态情况严重:一是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 青海湖水位不断下降, 特别是60年代以后, 湖水水位下降, 据卫星遥感显示, 青海湖正从单一的高原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二是沙漠化不断扩大;三是草地退化严重;四是渔业资源濒临枯竭;五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 管理体制问题:目前青海湖流域在水资源利用、林业生态建设、沙漠化治理等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存在条块分割, 部门和地区利益冲突现象时有发生, 在不少草场退化、沙化严重的环境地区, 任有大批牛羊在放牧, 这种以牲畜超载过牧为特点的粗放型畜牧业经营方式只能加速土地的退化和沙化进程。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具有很强执法能力的综合性管理机构来组织协调管理。第二, 生态环境建设主体问题:目前青海湖开发主体与治理主体不一致难以保证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一方面, 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另一方面, 企业和牧民为环湖地区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这种开发与治理主体不一致性导致青海湖地区缺乏一种利益制约、责任共担关系, 从而使资源开发和利用主体可以忽视环境成本, 而缺乏一种责任感。第三, 科技支撑问题: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已经成为青海湖环湖地区的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 通过组织禁牧育草, 以草定畜, 草畜平衡, 林业三大工程 (退耕还林草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 建设, 生态环境虽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科技支撑力度的严重不足。例如, 草原鼠害治理技术、高寒缺氧区防沙治沙技术和植被恢复有待配套完善。第四, 部队土地退耕后的综合利用问题:青海湖环湖地区有300万亩耕地由部队耕作转为地方使用。这批本来生态比较脆弱的土地应由地方政府统一纳入到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中去, 而不应该分给当地农牧民继续耕作, 而后再由政府拿钱实施退耕还林 (草) 。这样, 一方面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另一方面牧民对草场的围栏分割,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野生动物迁徙和获取食物的路径, 这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存在严重威胁。
三、解决办法
第一, 转变管理模式, 实现生态型管理, 加大宣传和提高认识, 从传统的单一资源管理转向系统资源管理, 实现生态资源开发, 生物保护, 环境规划统一协调的生态型管理模式, 以达到区域资源生态系统以及景观格局的更有效综合的管理。第二, 因流域分布在三州七县, 为了便于管理, 应成立拥有一定行政职权的“青海湖流域管理委员会”, 由省政府主管, 省长亲自任管委会主任, 制定统一的综合规划, 并通过制度建设将环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纳入到干部考核体系中去。通过体制创新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主体一致, 加强流域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牧业等经济发展推进整个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第三, 进行多元保护, 完善流域自然生态保护体系。在流域综合管理的基础上, 根据流域生态建设目标, 在适宜区域特别是生态地位重要或受到威胁的自然湿地要抢救性划出保护区域, 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通道、禁渔区、防沙治沙封育区、鱼类洄游通道区等多种形式加强保护管理。第四, 流域内一些河流上水利工程设施的修建, 隔断了自然河流与青海湖之间的天然联系, 造成了湟鱼类不能溯和产卵繁殖, 不仅造成湟鱼资源衰竭, 威胁鸟类生存, 同时还导致青海湖水文变化, 生态功能下降, 其潜在的危害尚无法估量;牧民对草场的分块围栏对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野生动物的迁徙、觅食的路径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对此, 应尽快拿出处理办法, 排除造成生态破坏的人为妨害设施, 恢复青海湖流域的生命活力。第五, 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大力加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青海湖流域的水文、植被、风沙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动态监测网络建设;二是对涉及环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 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采取招标等多种形式组织联合攻关。通过加强省内外的多领域合作, 实现科技攻关与科技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 加强对环湖流域农牧民的科技教育。第六, 转变致富观念, 从根本上改变草畜失衡的状态。一是对环境天然草场实施以草定畜, 草畜平衡项目;二是对环青海湖的现有全部耕地实行退耕还林 (草) , 尽可能的恢复生态植被状况。第七, 对环湖地区牧民实行新农村或新村建设试点工作, 使牧民集中居住和生活, 同时实行新区管理, 这对改善环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候佩玲, 沈小京.青海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生物生态治理】推荐阅读:
生物-生态07-23
生物-生态组合工艺07-29
微生物生态08-23
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结构08-10
七年级生物《生态系统》教学反思08-23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案例10-17
微囊藻毒素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05-11
【水产课件】《水生生物学(养殖水域生态学)》教学大纲06-14
生态治理模式09-24
农业生物治理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