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2024-08-24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精选12篇)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篇1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 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生产, 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个过程或机制, 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它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 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公共选择行为纳为同一分析模式, 即经济人模式。

在传统经济学中, 只有厂商和消费者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政府则是超乎众人之上, 以追求公众利益为目标, 赢得公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府和厂商、消费者一样, 也是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 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 也追求交易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例如, 我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向由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建设, 在决策过程中, 由于缺乏市场调节、公众参与, 出现类似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 如空气污染、水缺乏与水污染、工业危险废物和固体垃圾的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挤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了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 也削弱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甚至为国家安全埋下隐患。要保护、治理生态环境, 政府部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经济学中政府的形象已经大大改变, 在市场经济要求利益最大化观念的驱使下, 政府官员也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人”, 在保护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组织等要共同努力, 通力合作, 才能实

□文/徐聪

现在整个环境保护过程中成本最低、利益最大。但是, 不同的社会团体有不同的利益偏好。例如, 政府偏好社会发展的总体绩效、企业偏好利润、公众偏好个人利益 (健康) 、环保组织等则偏好社会的环境效益。下面从政府与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 (环保组织等) 之间的不同利益追求分析如何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

一、政府与企业

工业污染严重危及社会公众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安全, 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危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工业企业作为污染物排放“大户”, 自然是城市生态治理的主要对象,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 经济尚不发达, 加上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 这是工业污染的内在原因;另外, 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增长, 追求政绩, 往往也忽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甚至是视而不见、偏袒爱护, 这是工业污染的外在压力;再加上政府官员任期的功利主义行为、追求局部短期效益、利益受损者的漠视和弱势地位、没有强烈的维权意识, 这些都是当前工业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

政府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的“经济人”, 在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环保设施的时候, 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同样, 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参与方之一, 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守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政策, 在使用环保设施的过程中要交纳相关的使用费, 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考虑的同样是利益最大化。

目前, 限制工业污染的主要经济措施手段有扩大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扩大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污染企业, 扩大消费税范围, 使污染企业为污染行为“付费”, 推行多污染多交税的政策。补贴政策是针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或政府财政收入的企业, 关闭或停产是不可能的, 政府针对污染进行专项补贴, 建设预防污染的工程技术设施。

二、政府与市民

市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既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也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要主导者和执行者, 政府部门往往为了追求政绩, 忽略甚至侵害市民的权利。

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 涉及一系列公共物品的建设, 比如垃圾处理和城市绿化的建设、维护和经营等。目前, 存在政府重复投资建设公共物品或者投资不当的问题, 某些公共物品投资数额较大, 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 经营过程中出现厂长垄断, 缺乏竞争对手, 出现亏损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应引进竞争机制, 采取由公众选择、民主选举、政府提供 (政府引导) 的方法。

环境保护公共物品的投入使用, 市民直接受益,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特别是某些完全免费向市民提供的公共物品, 公众都有免费使用权, 在使用的过程中公众缺乏保护意识, 往往在投入使用不久就出现损坏现象。比如, 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在通车后的第二天就出现乱贴、乱画现象, 影响大桥的美观, 同时也说明重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低。因此, 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政府要有效提供物质性公共物品, 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服务性公共物品 (规章、制度) 的有效执行。市民的行动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 所以市民要树立城市主人翁的意识, 主动积极保护居住环境, 自觉宣传推广环保知识。

所谓隐性采访, 指的是记者在采访中隐藏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的一种采访方式, 在具体操作中往往表现为偷拍、偷录的涉入式采访。隐性采访作为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 主要运用于采访对象弄虚作假, 不配合, 或以暴力抵制正当采访的特殊情况。采用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可以获得其他采访方式难以获得的新闻事实, 最大限度地逼近事件真相。而《焦点访谈》等一些暗访节目一旦播出, 相关执法部门便立即采取措施, 打击犯罪。

正是由于采用隐性采访的新闻报道往往发挥着极大的舆论监督功能, 近年来, 隐性报道备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的青睐。然而, 由于目前尚无法律规定对隐性采访明确授权, 一直以来, 隐性采访面临极大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常常在“侵权”的边缘徘徊。

从确保新闻自由、公众知情权和舆论监督权来讲, 隐性采访具有可行性。而隐性采访一般涉及到的侵权问题, 主要是对隐私权、名誉权和肖像权的侵犯。为规避隐性采访中存在的侵权风险, 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跟常规采访手段相比, 隐性采访最大的优势就是真实性更强。但是采访者自身的偏见、认识的片面以及采访过程中所处环境和条件的限制, 都可能导致隐性采访获取的材料似是而非, 失之偏颇。因此, 隐性采访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所获材料的客观、公正。当然, 隐性采访的难度要高于常规采访, 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更精确的判断和更过硬的本领。

1954年国际新闻记者联合会通过的

三、政府与环保组织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 社会上出现了区域性的、全国性的甚至于世界性的环保组织, 这些组织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 他们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公众参与、为国家环境事业谏言献策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团体。但是, 目前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 比如经费不足、生存困难、社会认知度低、专业性不强等。

论隐性采访中的侵权问题

□文/饶瑶

《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四条规定:“只用公开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也规定:“要通过合法的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 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要求。”隐性采访中使用的工具也有限制, 不能使用法律禁止持有、使用的特殊器材, 如专用于间谍器材的偷拍偷录设备进行窃听、窃照。

隐性采访也有禁区:涉及国家机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内容不得公开报道。隐性采访必须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与公共职务或社会公益无关的个人隐私是受法律保护的。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不能为获取新闻事实, 而引诱他人违法犯罪;更不能自导自演, 制造新闻事件。

在隐性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伪装身份时不能假扮公职人员, 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 是法定的职权, 伪装成此种身份是违法的。同时, 记者也不能假扮违法犯罪人员, 因为此类假扮过程中往往要从事违法犯罪行为, 如假扮文物贩子就要收购文物。而一旦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 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即使是记者为了揭黑而从事了违法犯罪行为, 也不能免去法律追究。

城市环境保护离不开社会的力量, 只有民间的环保组织发展起来、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 城市的环境保护才有希望。因此, 作为政府部门, 要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 加大对他们的物质资助, 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作为环保组织, 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增强环保专业知识, 树立社会公益捐助意识, 不断壮大自身的力量。

总之, 虽然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

随着社会法制的日益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因新闻纠纷引起法律诉讼是在所难免的。面对新闻诉讼, 媒体具有抗辩权。新闻媒体可以用于对抗新闻侵权主张的正当抗辩事由包括公众知情权、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等。公民有权知道他应当知道的事情, 新闻媒体的职责就是将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真实的事实告知公众, 以满足其知的需要。如果新闻媒体报道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且没有超出正当的报道范围, 就不应当认为媒体侵权。媒体应当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因此, 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对于不受法律保护的人及其行为, 媒体可以进行隐性采访。

在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对隐性采访授权的情况下, 各新闻媒体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自律文件, 以规范新闻采写和发布的各个环节。涉及到隐性采访, 该文件应有明确的态度, 并界定标准、实施范围和细则等, 尽可能给记者的实际操作提供建议, 以规避隐性采访中存在的风险。当然, 媒体和记者应该明确:隐性采访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只有在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无法收集到新闻信息的情况下才能采用。■

的追求, 但是政府、企业、市民和环保组织要端正各自的动机, 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生态平衡保持和谐发展。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 发展经济;企业要改变以往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转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发展;市民要加强环保意识, 保护自己的家园;环保组织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一如既往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篇2

福州内河环境治理与生态城市建设

在阐述福州内河污染及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内河整治存在的生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可以从加强内河水环境科学研究、倡导生态治河、建设城市滨水空间、恢复生物多样性以及开发内河旅游等方面对现有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张江山 ZHANG Jiang-shan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7刊 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1(3)分类号:X143关键词:内河 治理 生态城市 福州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公众参与

自从我国开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同时城镇化的战略也不断的推进。但是,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较为粗放,导致消耗了巨大的能源,甚至是牺牲了一定的环境为。所以目前,部分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较为严重。近些年,国家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其创新之处在于改变了环境治理的模式,改变了环保部门的单一治理,鼓励政府、企业以及公众等主体共同治理,突出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作用。公众参与能够促进城市环境治理的科学性,体现他们的良好监督作用,有利于化解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利益冲突。

一、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较为复杂中,有时政府这只治理环境“看得见的手”可能会失去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为公众参与其中而提供一定的机会,公众参与属于第三种力量的介入,公众参与能够有效的降低社会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由于政府控制政府失灵所导致的环境资源浪费。

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国际上就提出了环境权的口号,关于环境权的理论,其诞生的条件就是公众对于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不信任,所以这个口号的目的之一就是以公民权来进一步保障环境权,限制政府权。根据这一理论,公众把环境的治理权委托给了政府,政府由于是受到公众的委托才能去行使环境管理治理权的,所以就不能去滥用,而公众属于权利的主体,所以他们当然也有权去进行监督。随着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环境权属于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治理,其中参与的最通常的方式就是公众向城市环保部门写信、信访以及举报。就目前情况来看,公众反映一般都是城市的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我国目前的城市公众参与在不断的完善,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因素制约,仍存在一些问题以及不足。

(一)缺乏参与的长期性以及稳定性

我国的环境生态治理的政策一般是政府来管制,公众参与的形式比较限制,这种依赖型的参与较为有效,无法保证公众的参与的长期性以及稳定性,并且参与的效果受到城市环境行政部门的制约,并不取决于公众的持续程度。另外,公众由于过分依靠政府的行政导向,如果没有触发自己的利益,一般不能把其立场充分表达。所以,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功能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

(二)对环境污染情况的末端参与

公众的检举的发生的条件一般是已经发生,也就是生态环境已被破坏,污染现象发生严重时,公众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威胁,所以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控告一些环境问题。但是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恢复的特点,一旦发生破坏,恢复现状较困难。所以公众属于末端参与,不能及时的制止环境危害的发生,无法实现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

三、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需注意的原则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技能提高环境保护的效能,也是顺应环境治理职能力量的转变潮流。公众在参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必须要注意一定的原则:

(一)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

公众在参与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必须要注意科学化的开展,必须要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实际上就是要坚持环境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行的理论指导方针,通过这一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角度以及方法。所以公众在开展科学的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时,需要牢牢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原则;另外还需要深刻的意识到环境治理的意义所在,要时刻的把治理生态环境工作作为提高中国城市综合实力的关键组成内容,总的来说要坚持结合理论以及实际,因时制宜的灵活的将科学治理、防治结合思想的基本原则融合于具体的治理工作。

(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落实

对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具体工作,需要进行量化考核。国家党和政府已经提出了当前不断改进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任务,具体是:要不断深化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技术研究;强化生态环境方面的宣传活动;组织进行全面的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记录编写等任务。对于这些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任务要注意进行分解,同负责人签订责任协议,并入日常工作目标的管理考核范围,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以此落实好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

(三)治理城市生态环境要坚持用科学的制度

开展治理城市生态环境,需要成立治理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领导小组,定期举行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对当前的治理情况进行分析;解决目前一些环保人员力量缺乏以及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关心环保方面的人才的发展,将其作为选拔培养干部的基本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关心环保部门职工,鼓励他们为治理城市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四、结束语

公众属于是城市生态环境情况好坏的利益相关者,所以说,公众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城市环境治理的成本,充分的发挥公众监督的优势,公众属于当前环境管理的关键力量之一。所以如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促进他们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花明,陈润羊.论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7(04).

[2]王文哲,陈建宏.生态补偿中的公众参与研究[J].求索,2011(02).

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 篇4

1 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及必要性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概念, 生态河道治理是指在河道陆域控制线内, 在满足防洪、排涝及引水等河道基本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人工修复措施促进河道水生态系统恢复, 构建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的活动。城市河道生态治理还与一般的生态河道治理有着一定的区别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在保证了城市河道生态的情况下还需要对河道的美观性进行设计, 尽量使其能够与城市的整体风格想配套, 从而使得生态河道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河流的开发会带来经济上的发展, 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是深远的。第一, 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 导致生物多样性受损, 导致了流量的变化及输送泥沙的变化, 很多生物的原有栖息地消失。第二, 频繁发生洪涝灾害, 并且洪灾在城市中的强度有所增强, 河床的不透水面积有所增加, 河流的泄洪被大大削弱。第三, 由于河床硬化, 影响了城市的地下水供给。第四, 影响两岸的自然美景。

下面我们就对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进行具体的介绍。

2 河道生态治理的原则

2.1 综合性原则。

首先我们要是说明的是河道生态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工程, 其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河道本身的生态环境是否能够得到改善, 还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了河道防洪与排涝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使得河道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例如净化水质、生态景观等等, 并且由于其是建立在城市之中所以必须考虑生态河道引起的亲水活动是否会具有风险, 而一旦这些亲水活动出现风险又如何去预防和补救。除此之外, 交通因素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 在建立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 河道是否能够对于交通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不应当过分地强调生态而增加了交通负担。因此, 对于城市河道生态治理我们必须对其进行一个较为综合地考虑。

2.2 自然性原则。

生态与自然永远都是无法分开的, 建立生态河道其主要依靠的不应当是大量的人工干预, 而应当以自然修复为主, 人工修复为辅, 自然本身是具有很强大的修复能力的, 其可以不断地对河流的水质及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进行稳定而又缓和的修复, 这种修复要远比人工干预更加自然, 其效果也更好, 并且我们在进行河道生态修复的时候, 也必须注意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状河道的形态、地形、水文等条件;物种的选择及配置宜以本土种为主, 构建具有较强的自我维持及稳定的水文生态系统。

2.3 经济性原则。

河道生态修复本身是一项较为浩大的工程, 其工程进度是相对较为缓慢的投入也是较多的, 并且其后期的维护费用是极高的, 其本身是需要多方面配合进行, 例如政府必须对周边的工业产业进行排污限制, 从某种程度上是会对经济造成一定影响的, 这样就使得河道生态治理实际上是一项成本较高的工程, 我们应当在工程开始前就意识到这一点, 从而在整个工程的各个阶段都注意成本的控制尽可能降低前期建设成本和后期的养护费, 实现河道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3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措施

3.1 修复河道的形态。

我们要对河道进行修复就必须先从其形态方面入手, 第一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对河道的天然状态进行保持, 因为我们任何的对其状态的改变都会使得当地的水系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四点, 首先第一点是要对河道的持续性进行修复, 这种修复主要是清除原本的老旧拦河坝, 并且将一些让河水形成跌水状态的坡度进行减缓, 并且要对辅助水道进行建设。第二点是利用植石头促使水体流动的多样性。将石头埋入何地从而使得水底的高低不等逐渐形成深沟与浅滩。第三点是尽可能地给河流更大的空间, 最后一点是对于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方案在选择上应当更加谨慎从而使用最行之有效的方案进行治理。

3.2 修复河床断面。

城市中河流的河床硬化覆盖可以进行以下处理。清理之前在河床上设置的硬质材料, 使河床的自然泥沙状态呈现, 局部河段可以用复式断面, 不同河道有不同的保证率, 把他们分成几个等级, 按级扩展河道的宽度。河道的上部护坡和平台的过流频率较小, 一般可以种植矮乔木, 这样还可以促成河道的立体绿化, 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严谨对待河道覆盖和侵占。原来河道与护岸的改造需要建造生态型的护岸。生态型护岸有三种类型, 自然原型护岸和多自然型护岸、自然型护岸。

3.3 采用天然材料修复河堤。

目前我国大部分河堤所采用的材料都是混凝土的, 混凝土对于生态修复而言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应当利用更加绿色的竹笼、木桩作为河堤的修复材料进行河堤修复, 从而使得河堤更加有助于生态化, 在这方面日本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施了一个计划, 倡导一些河段要尽量使用天然材料修建河堤, 例如:竹笼、木桩等。日本国内把它叫做“生态河堤”, 日本政府为了拯救河流的生态状况应用了这种方式, 结果就是流经城市的河岸草木葱茏, 堤坝的修建都是用纯天然的石头, 现如今, 日本有很多自然型河道治理的例子。

结束语

随着我国的发展城市的河道生态化治理和修复已经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我们必须秉持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生态化建设方面既要小心谨慎有需要富有创新意识从而使得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能够更加顺利地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加速,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城市的河道问题已经日益凸显, 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逐步上升加之各类工业对于水资源的污染日益加重所引发的。一方面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 另一方面则是工业的发展无可避免地会对河流造成一定的污染, 因此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成为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对城市河道生态治理及环境修复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希望能够为河道治理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环境修复,措施

参考文献

[1]戴斌, 尉红星.绿化生态河道.造福子孙后代——关于新民市柳绕地区生态河道建设的新思路[J].科技资讯, 2009 (22) .

[2]徐晓艳, 王鹏, 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资讯, 2009 (09) .

[3]谷晓存, 刘景春, 吴庆伟.城区河道治理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尝试[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09 (02) .

城市环境治理倡议书 篇5

作为XX市民,我们既是城市的受益者,更是城市的管理者,我们有理由和义务为我们朝夕生活的城市梳妆打扮,更有信心和能力为我们生活的城市增光添彩。当前,综合整治活动的号角已经吹响,为了营造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整治氛围,深入推进整治活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从现在起,我们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让我们争做环境整治的倡导者。我们要积极响应号召,牢固树立人人都是XX环境整治的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小环境和大环境的关系,自觉宣传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积极宣传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带头倡导文明新风,形成“环境整治我参与,优美环境我受益”的良好氛围。

让我们争做环境整治的践行者。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切实遵守各项行为守则和管理法规,服从有关执法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指挥和管理,自觉维护交通秩序,不驾驶“铁皮车”、不乘坐不符合规定的“黄包车”、不违反交通规则;自觉维护市容市貌,不乱倒垃圾、不乱贴乱涂、不乱占道路;自觉维护建筑规划,不乱搭乱建、不违法建设;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不乱设摊点,不无序经营。坚持从举手之劳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自己身边做起,共同打造景更美、路更宽、地更洁的城市新面貌。

让我们争做整治活动的参与者。我们要踊跃投身到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中,自觉配合整治行动,协助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改进工作,及时劝导待整治行为,举报需整治现象,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献计献策,维护城市形象,让文明的风尚和法治的氛围洋溢在城市大街小巷,渗透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社区乡村、每一个家庭,共同塑造和谐、宜居、文明的XX新形象。

让我们争做整治活动的守护者。我们要争做维护城市环境的先锋,对阻碍整治行为、破坏整治成果的行为敢于抵制,坚决制止。通过监督,做到人人讲文明、树新风、爱家园,为XX整治城市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广大市民朋友们,环境整治,人人有责,环境优美,家家受益。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步调一致,万众一心,以实际行动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相信,有了大家的参与和努力,城市环境百日综合整治活动一定能够取得预期效果,我们的家园一定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XX县城市环境百日综合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关于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探析 篇6

关键词:城市污水;环境工程;治理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由于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并且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工业污水的排放也使水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对于工业污水的治理也势在必行,而这也将是一条漫长又曲折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在城市环境方面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如污水排放与处理等。而在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对污水进行有效处理,这是城市环境工程中研究的热点课题。城市中的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中含有有毒物质,对于城市环境与市民的生活有直接影响。因此,城市环境工程中应该着力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以此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不仅来自于这些不断增加的污水,污水中持续散发的大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对大气也造成严重的污染。作为目前最严重的环境工程问题之一,城市污水研究与治理亟待我们广大环境工作者予以解决。

1.当前城市污水处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城市水资源污染处理问题已经受到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严重关注。各地先后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家应对水资源污染问题。但与人们期望相反,多数污水处理厂并未充分发挥其处理城市水资源污染处理方面的应有作用,污水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并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1 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许多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配套率不高,具体有以下两种情况:(1)只重视排水管网主干道与污水处理工厂的建造规模,忽视结户支管与收集支管的建造,导致原有污水收集管网无法有效利用,不能充分发挥收集污水的作用。(2)一些较老城区的排水管道有很多都是雨水与污水共用管道,在雨水管道中还包含着大部分的城市生活污水,致使污水管网结户支管改造后还不能与污水处理网相互配套,城市生活污水无法顺利接入主干道。

1.2 前期工作有待加强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建设水资源污染处理相关项目重要的前置要件之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涵盖了项目投资额度的大小,实施步骤的可操作性及建成后的营运效率等重要内容。其成果直接昭示着项目的未来发展和最终结果。但是,当前许多地区依然存在重视形象,重视政绩,忽视实际的问题。很多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做得不充足,缺乏考量实际状况就盲目开工。甚至某些项目为了能够尽快通过审查上马开工,使用虚假数据编制可行性报告,导致可行性研究失去本来的意义。许多规模庞大,投资巨大的污水处理项目自建成之日起就面临污染水资源缺乏的情况。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要保障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事先进行总体分析,并综合考虑经济与社会效益。对于污水处理项目的可操作性也需要进行研究,以保障合理的投入资金与较好的成效。但部分企业开展的污水处理工作只是为了完成指标,或者为了炫耀自己的政绩,并没有对企业的实际进行综合考量,这样设置的排污方案缺乏科学性,在后续开展中也可能存在较多问题。

1.3 管网后期维护工作没有跟上

城市排污管网系统是进行污水处理的主要通道,也是保障城市污水处理有效性的必要设备。但当前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忽视了对排污管道后期的维护工作,时常出现管道破损或者堵塞的情况,而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区域,对于出现的管道损坏情况也无法及时修补。排水管网既承担着排放污水职责,也是收集城市污水的重要设施。使用过程中,管道发生破损,需及时修复以保障管网的正常使用。在实际工作中,管网维护工作做得很不够。远离市区或偏僻地方的管网,常常面临损坏而无人修理的局面,而市政设施建设导致管网破损,有时也得不到及时修理。

1.4 污水处理结果不能满足规范标准

部分污水处理设施由于地处郊区,没有收到应有重视,其排放水体的管道被其他设施占用,加上配套的污水网管缺乏,导致这些设施处理后所排放出来的污水质量远远达不到相关标准的要求。城市环境工程中所使用的污水处理设施与其他设施相比较为特殊,且位于城市郊区的部分企业并没有设置相关污水处理管网,加之很多城市排污管道被占用,这样就很难保证城市污水处理满足相关标准.

1.5 工业污水的治理能力差

我国目前有很多污水处理站,在污水的处理上很多企业都没有科学有效的处理办法,而污水处理站的污水处理技术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这样也满足不了污水治理的基本要求,比如在很多河流流域附近小型的工厂采用的污水处理办法通常都是简单的污水处理,并且缺乏足够有效的污水处理方式。因此在污水处理的效果上也不够明显。同时,污水处理的工艺上存在的问题也较多,比如小型造纸厂的工业污水排放处理中常常会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在添加药剂后会形成大量的淤泥,而这些淤泥在经过沉淀后在水中会形成分层的状态,并且所含的有害物质也相对较高,与预期的基本要求还会有着很大的差距。

1.6企业的环保意识相对较差

企业缺乏足够的环保意识,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我国工业污水治理的主要障碍所在。目前,很多企业在进行污水治理时对于环保的资金投入都会认为是一种浪费,但是国家政府对于环保还有着一定的要求,这样在进行工厂设计发展时都会做出一套相应的污水治理方案,而方案的制定是否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却并不重要,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的基本要求。而在环境保护部门进行检查时,污水处理系统在短时间内也可以进行运行即可,这样就可以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而没有进行检查时,污水处理系统是否运行也病没有人去在意,甚至很多企业在被点名批评后才进行相应的污水处理工作。因此目前很多企业都只是把污水处理工作当做是一种应对检查的方式,而这样也就无法科学有效的做出污水的治理工作,从而影响到我国工业污水的排放治理质量。

2 做好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的建议

2.1 科学规划城市污水处理项目

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合理规划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按照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现状与发展相结合、区域环境与水质要求相结合、处理水源体与周边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针,分布实施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厂的选址不能轻易改变。污水处理设施尤其是污水输送主干管及收集系统和接户管要与城市基础设施相配套。污水输送主干管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不能一次形成的,按规划分期分阶段实施。近期不能确定收集支管和接户管的,要在主输送干管适当位置按规划预留接口,待区域位置明确后,再行接入。建设污水处理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实事求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进行深入论证后再予以实施,否则只能是劳民伤财,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留下不和谐的音符。要想提高城市环境工程中的污水处理效率,需要分析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条件等。要求企业选择合理的排污场所,并制定科学的排污系统建设方案,以此为后续的正常使用奠定基础。对于污水输送干管、污水收集系统等重要的排污设备,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设置质量检验标准,并依据施工标准分步骤合理施工。若某些排污管道在短期内无法确定规格,可以在进户口等部分设置预留接口,等到整体排污系统规划完成后,可依据总体设计方案接入相应的管道。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所使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多是依据西方国家的生物处理方法开展的。但这种处理方式所需成本较高,设计人员可以依据本地经济与环境情况,对污水处理工艺等进行创新。

2.2 加强污水管网配套建设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不能单纯加大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作用,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首先,要充分掌握已有在使用中的设施情况,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保障现有设施的正常使用。其次,要梳理污水来源途径,对新建污水输送主干管但缺乏收集支管和接户管的地方,分片建设配套管网,防止个别区域污水不能进入主干管现象的发生。对仍使用污水雨水混合管道的老旧城区,有计划地实施分流制改造,把生产、生活污水引至污水处理厂,从而实现城市污水处理厂对城市各方面污水的全方位接纳。

2.3 做好管网后期维护

管网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污水处理效率。如果管网发生截断或破损而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就会妨碍污水得到及时收集与处理,污水处理厂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为充分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更好地保证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特别是在城郊结合处等偏僻地区,必须做好管网的后期维护工作。对于因市政工程施工而受到破坏的污水管网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不能让污水管道长期处于无人治理的状态。针对当前污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着力构建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系统,促进企业提高污水处理水平与效率。而排污管网的构建也可以充分发挥各项设施的功能,进而保障污水处理的有效性。在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分析已有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情况,并明确污水的来源与处理方式,进而分区域对相关设施进行完善,以此做到污水的合理分流。城市排污管网在构建完成后需要进行定期维护管理,而后期的维护与管网的排污效果与正常运营有直接关系。若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管道有漏水、破损等情况,应该立即安排维护人员进行修补或处理。若部分偏僻区域的排污设施出现问题而没有及时处理,对于城市排污系统功能的发挥将有直接影响。若发现在城市污水管网附近有施工的情况,则需要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必要的管网保护方案。

2.4 采用新的污水处理工艺及提高污水再生效率。

污水处理工艺直接关系着城市污水处理效率。污水处理工艺越先进,污水的处理效率越高。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一般采用活性泥污染法。该法具有较强的降低有机负荷的能力,优点是能耗少,运行成本低。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发展一些高效低耗、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工艺。城市污水再生效率的提高不仅可以节约淡水资源,还能进一步促进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

2.5 改进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对城市污水的处理一般采用活性污泥法这种传统的方式,并且分为前置缺氧段活性污泥法以及缺氧好氧脱氮活性污泥法这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但这种传统的方式操作较为复杂,效率偏低。对此,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工艺势在必行。针对浓缩污泥可将原来的沼气池替换成调质池,通过深度脱水隔膜压滤机将污泥处理成泥饼后近期可进行填埋,远期可焚烧发电厂掺烧。通过对原有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改进,不仅让操作更加简便,考虑到了近期、远期处理,也提高了安全性与工作效率。

3 协调处理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要统和地理位置、风俗文化、城市风格等各方面因素,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城市环境是整个规划的基础前提。它不仅包括自然与地理环境、人文风俗、气象水文等,还包括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等内容。实施环境勘测需要综合评价大气、水文、噪音等环境数据以及城市历来的污染物来源情况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规划的基础组成。城市的规划发展,体现着整体与局部协调统一的辩证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正确把握城市发展方向,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坚持区域化、节点化,积极学习借鉴周围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保障城市规划科学性和可行性。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生活的根本保证。在社会化大工业生产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城市污水处理,还是城市发展规划,亦或环境保护问题,其根本都是自然和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和谐共存,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思想。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需要我们所有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4 结束语

污水处理系统是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之一。在水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日渐紧缺的今天,污水治理的意义更加重大。要实现城市污水治理水平的质变,真正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必须创新污水治理模式,充分引进社会资本,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运行管理市场化的现代污水治理体系,走污水治理产业化发展道路。在城市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工作中,应该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问题。在城市环境工程中需构建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并对排污管网系统进行有效维护,制定合理的污水处理方案与流程,以此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崇成,孙飒梅,林桂兰.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城市环境时空调控范式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4(05).

[2]沈旭.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J].环境保护,2011(12).

[3]刘玉录.影响城市环境的几个深层原因及治理对策建议[J].城市,2012(04).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篇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人们从事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然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 一系列“城市病”也逐渐显现。近年来, 我国大部分城市都遭到了雾霾天气的袭击, 水质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一直以来, 政府都在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治理, 然而从现实中可以看出, 这些治理并未取得多大成效。反而从政府的治理措施中可以看出, 政府对环境的治理多是“突击整治”, 并没有形成长效治理的目标和成果, 城市环境治理陷入困境。

一城市环境治理的困境

1. 观念阻碍,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不乐观, 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高, 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强。另外, 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了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普遍。部分城市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税收收入, 也还是会引进对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 种种原因使得城市环境的治理更加困难。

2. 技术限制, 环境问题复杂多样

城市环境污染不仅包括城市生活垃圾污染, 还有工业生产中的“三废”污染等, 这就导致垃圾种类增多, 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城市生活垃圾, 可以做无害化处理, 但是我国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还相当低, 虽然建立了一些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但处理过于简单, 缺乏规范。我国垃圾处理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更新速度慢, 技术转化率低, 各种工艺技术的产业化能力差。再者, 由于不同地区的城市面临着不同的环境问题, 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与差异性, 这是城市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决定了城市环境治理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的环境特征, 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环境治理目标和环境治理对策措施, 这对技术的运用又是一大挑战。

3. 资金制约, 环境保护资金缺乏保障

首先, 我国实行的是分税制的财政体制, 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来自于中央拨款, 由于收入受到限制, 基层政府可以支配的资金非常有限, 而地方需要发展经济, 这就导致投入环保的资金得不到保障。其次, 由于资金缺乏, 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也滞后, 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 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 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二城市环境治理的新理念

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 是人类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替代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 它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文明形态, 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制度。

2. 城市环境治理

“治理”的本义是指统治、管理与处理, 这里的“治理”不是统治或管理, 而是善治与良治, 被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城市环境治理是一种新的现代环境管理, 集中体现在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权力非垄断性与治理方式民主性等方面。城市环境治理与城市环境管理的根本区别是市民社会的参与, 即政府与市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的互动过程。城市环境治理注重的是过程, 而非单纯的结果, 亦即各类主体集体实现环境治理目标的过程。

三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思路

针对我国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的相关理念和要求, 以下将从增强意识、提高技术、完善制度等方面为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提出解决思路。

1. 以道德教化为出发点, 建立全民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道德教化, 是通过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等软约束, 激发人们内心信念来实施一定的行为, 从而达到一定目标。通过教育, 强化良心效应, 使人们从事外部不经济行为时感到不安, 从而尽量不从事产生外部不经济的事务。运用道德教化的思想教育形式来解决环境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就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使它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 随着二十一世纪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 也要通过教育的方式加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 鼓励公众保护环境, 引导公众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只有在全社会都形成了一种生态文明的价值观, 环境污染问题才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但是这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

2. 以优化技术为着力点, 推动城市环保技术革新

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 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 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等。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受到各方面的技术限制, 因此要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投入, 加快环保技术的研发, 从技术层面推动我国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

3. 以完善制度为核心, 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 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对于“城市”这一特殊区域, 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生态文明制度来保障城市环境治理的有序、长效发展。

第一,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要改变原有的以GDP增长率、财政收入等衡量官员绩效的评估方式, 将环境保护也纳入到官员绩效评估环节中,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使官员的责任与环境保护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迫使各级官员坚守生态底线, 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环境保护责任问题问责制,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刚性, 明晰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地位和责任, 提高环境执法的执行力和权威性, 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

第二, 建立生态文明排放权交易制度。相对于欧美国家而言, 我国的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还相对比较滞后, 以温室气体排放权而言, 我国没有形成真正的温室气体配额排放交易市场。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没有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的强制性义务, 还处在自愿减排阶段, 现有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模式尝试不足。城市作为生产中心, 不仅工厂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汽车尾气、取暖燃煤等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贡献”也不容小觑。目前, 我国已经开展了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 2011年11月, 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国家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启动会议,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东和湖北被确定为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随着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完善, 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治理也将会进一步取得成效。

第三,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坚持“谁开发谁保护, 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 逐步建立环境和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 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我国国土辽阔, 资源丰富, 但是随着工业开采的增加, 我国自然资源也开始枯竭。我国城市人口众多且集中, 对资源消耗有着巨大的贡献, 同时城市的自然资源也十分有限, 因此在城市环境治理中建立这两项制度显得十分必要。在生态文明的框架下, 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应包括两个方面: (1) 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所反映的产品的市场价格; (2) 资源性产品对生态系统影响所体现的生态价值。因此, 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 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加快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

四结束语

生态文明, 是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之后的觉醒, 是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博弈后的权衡, 城市环境治理需要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才能取得长效的进展。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已初步建立了能源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如今沙尘暴、雾霾天气越来越频繁;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出现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这些现实问题。进一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 加强城市环境的治理,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然而, 高速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的累积却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作为代价的, 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 随着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等理念的提出, 社会对于城市环境问题的关注度有了进一步提升, 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 进一步透视了我国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为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治理,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制度

参考文献

[1]于洪波.从“生废”走向“消废”——生态文明建设中城市垃圾处理的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 2011 (10) :97~100

[2]胡欣欣.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5) :28~29

[3]孙淑清.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5) :170~173

[4]陈海秋.城市环境治理新理念及其对城市管理的理论突破[J].上海城市管理, 2011 (1) :43~46

[5]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J].环境经济, 2012 (12) :18~22

[6]陆新元、Daniel J.Dudek、秦虎等.中国环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 2006 (B11) :1~11

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探析 篇8

城市环境治理就是指各级管理者按照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 通过经济措施、教育措施等来对人们的生活进行调节与控制, 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防止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根本上讲就是规范人们的行为, 使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治理的综合性比较强, 且还具有群众性、区域性、动态性等基本特点, 其实质就是对人们的生活进行规范, 实现全新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2. 城市环境治理的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是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对全球很多国家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各种各样的公害事件频繁出现, 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的发展, 给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敲响了警钟, 他们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纷纷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 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控制。其城市环境治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过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非限制过程、城市生态环境工业化治理过程、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严重不协调, 其治理过程如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 实行城乡工业点源治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综合防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 是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城市生态环境已改善不少。

3. 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模式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政府直接控制治理环境;市场化治理以及自愿治理模式。

3.1 政府直接控制治理环境

政府直接控制治理环境, 通俗地讲, 就是指相关政府部门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各种有效措施, 来对企业、公民等被管理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环境治理模式将政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了, 政府直接掌控着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及有关重要制度, 强制性地对环境的治理进行控制, 使环境治理的模式别具一格。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地位是不同的。政府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者与控制者, 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是其它部门无法取代的, 同时, 这也是该模式最显著的特点。第二, 政府行政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 就社会而言, 其对环境治理的贡献是无法与政府相比的, 根本就不值一提。环境质量的监控以及环境服务的提供等各种环境治理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实现的, 也就是说政府成为了环境治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企业、公民等社会成员都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环境治理活动。第三, 该模式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为主的治理方式, 而经济手段只是起了辅助性作用, 经济手段的运行也是由政府操纵的, 政府永远是环境治理的领导者。

3.2 市场化治理模式

市场化治理模式与政府直接控制治理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它主要是指将社会的财产资金有效地利用起来, 成立多样性的投资主体, 使建设以及运营不断地产业化与市场化, 最终实现有足够资金进行建设且运营效率较高的目的。

市场化治理模式具有以下几种形式:a, 合同的管理。所谓管理合同就是指在基础设施健全的条件下, 为了调动企业管理基础设施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减少政府的参与, 政府常常将基础设施的管理以合同形式交给相关企业。b, BOT模式。该模式实质是一种项目融资模式, 是用来建设公共基本设备的, 其主要优点是没有什么风险, 且具有稳定的回报, 在这种模式下, 政府以及相关企业都有承担风险的责任。c, 合资。合资就是指政府与相关企业共同投资来完成基本设备的建设, 也就是说, 二者都有服务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 针对未建设施, 政府与企业能够成立合资企业完成其建设, 并对其进行管理, 而对于已经建立的基础设施, 政府可以分股给企业。d, 社区自助模式。该模式实际上就是在得到社区人员的同意之后, 自主建设基础设施, 有效控制环境污染, 通常, 社区人员是管理者, 而实施者往往是专业公司, 建设费用是由用户自己承担的, 该模式在写字楼、居民小区中的应用极为广泛。

3.3 自愿治理模式

自愿治理模式不言而喻, 是指政府或者企业等采取超出环境政策的有关措施, 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的破坏, 自愿治理模式的种类是非常多的,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 即他们并不受法律法规的控制, 而是自己自愿投入资金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一般而言, 法律是没有资格要求政府及企业等采取自愿治理模式的。

根据参与方及机构作用的差异性, 可以把自愿治理模式分为如下几类:第一, 单边承诺, 是指由企业制定有关计划, 目的是加强与影响其利益的股东、顾客等之间的交流, 由企业自己提出相关规定。第二, 私下协议, 是指企业与受到环境污染影响的居民等签订协议。

与前面两种治理模式相比, 自愿治理模式的优势很明显, 首先, 治理的主体不同了, 主要由企业进行治理, 由原来的“被动式”变为了现在的“主动式”, 可想而知, 这样的治理方式肯定是更有利于减少污染的;其次, 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 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使成本大大减少了。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必须要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 采取有效的治理模式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城市环境治理是指按照环境保护政策, 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调节与控制人们的生活, 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简单介绍城市环境治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 并重点对城市环境治理的多种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伟, 姚薇之.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模式[J].资本市场, 2008年第三期

论当前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 篇9

关键词:主要问题,主要对策,环境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 促进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同时也使城市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废水、废气、废渣的大量排放, 噪音、辐射、光污染的不能控制, 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 所以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并及时的进行维护和治理措施。但目前, 相关部门虽然对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很重视, 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因素还是不能很好的进行, 所以, 城市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还存在的很大的问题。

1 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监测结果不全面

只重发展, 不重环境的错误理念, 导致发展的同时, 环境不断的被恶化, 而相关的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而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导致技术落后, 达不到应有的监测效果, 也就不能真实的反应环境情况, 对环境治理的参考性也大大降低了。由于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刚刚起步, 在许多方面还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 而且在环境质量和环境的污染情况监测的实际工作中, 也不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同时人力、技术、基金、设备等相关方面也没有达到相关要求, 这就导致城市企业排污情况不清晰, 也就无法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导致环境恶化。此外, 环境监测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对大范围的整体环境质量做不到很好的把握。

1.2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水平低

由于污染物种类性质繁多, 对于不同类别的污染物要用相应的方法去治理, 而我国在目前情况下技术方面还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 对于污染物的处理方法措施单一, 对于一些另类的污染还缺乏相应的技术性支持。对于这种情况, 我国必须从技术前沿性的角度出发, 对新型的污染物及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理解决方案。

1.3 缺乏环境治理应急措施

环境监测和治理常常会遇到突发状况, 而对于环境突发状况的应急措施, 我们的环境监测与治理还不能很好的使用, 而且, 环境监测和分析成本高, 资金不足和设备不健全都让应急措施无法真正打发挥作用。

1.4 政策、体系不完善

(1) 产业化的规范性政策不完善

首先, 地方关于产业化的方向性政策不够明确, 仍有大部分省市政府至今未制定下达相关文件, 明确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市场化方向的第一步工作仍未完全到位。各地的产业化推进缺乏结合实际的系统性规划, 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盲从、混乱的现象。其次, 行业缺乏特许经营规范性条例标准化合同文本, 目前只有北京、河北和深圳市出台了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国家还没有出台有关特许经营的规范性条例, 没有对特许经营过程中各方的责权利作、明确的定位, 而且业内还没有完整的可作为依据的标准化合同文本, 所以在特许经营协议达成和具体实施过程中, 各方责权利混乱, 存在相互推诿、扯皮及争权的现象, 以及因为一些外部原因而造成违约的现象 (如政策改变等) , 这些都加大了政府、以及公众所承担的风险, 加大了交易成本。

(2) 激励机制不落实, 优惠政策不明确激励机制是推动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一定意义上也表现为政府对污水处理行业的政策性补贴。但在中央制定相关政策中没有涉及污水处理行业转制后的营业税或所得税优惠问题, 改制后的城市污水处理企业税负压力较大

(3) 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分企业能源消耗费用比重较大。现有关于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的文件多为指导性意见, 法律效力较低, 缺乏从法律层次上对产业化、市场化方向的明确肯定与规定。产业化的一系列配套政策, 如税收优惠、特许经营、收费手段等都没有在法律、法规中得到确认、规范与保障。

2 城市环境监测与治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通过分析, 我们总结出了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要想促进城市环境监测治理工作的发展, 就要从解决主要问题入手, 借鉴经验, 吸取教训, 结合我国城市环境的实际状况, 逐渐改进城市环境监测治理工作。

2.1 确定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标准

由于我国环境监测和治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标准, 所以对于一些环境问题的定性、治理与惩处工作缺乏规范性。环境监测人员要重视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作为一种预警性工作可以有效防治环境问题的发生, 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 所以有效的监测也是做好城市环保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监测标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监测工作的完成。

2.2 确保监测的科学合理

要想反映真实的环境质量信息, 就必须确保环境监测的科学性, 只有掌握了真实准确的信息, 才能保证治理方法的正确有效, 才能保证措施的行之有效, 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首先, 要设置科学的监测因子。根据污染物的浓度对污染物进行评鉴, 把危害大、易产生的污染物作为重点监测对象。我国环境监测指标多为综合性的, 缺乏针对性和特征性, 要想实现监测的合理、科学与真实, 就要确定特征性指标。第二, 改变监测形式。我国主要的监测形式是固定化监测, 就是设置固定的监测装置, 之后就只是定时去检查并记录数据, 这种形式缺乏灵活性和连续性, 使得监测数据发生异常时却无法及时发现, 导致环境问题处理措施滞后。建立灵活连续的监测形式可以保证监测人员及时科学地获得环境问题的变化动态和发展趋势。第三, 对污染物的生物学和毒学原理进行监测。研究污染物质的毒理和生物学原理可以帮助监测人员掌握有毒有害物质的客观特性, 并掌握有害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性。第四, 有效监测和评价监测数据。城市环境监测数据复杂而繁琐, 而且监测环境经常变化, 使得监测数据有很多都没有参考价值。

以城市水环境管理为例。水污染环境问题的监测和治理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要对城市用水主要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管理, 并把水的管理与行政管理结合起来, 对水量和水质进行统一管理。城市水环境监测部门要建立城市流域水环境监测系统, 做到监测工作的动态、连续。由于水资源分布的行政划分界限并不明确, 且各个区域的水资源相互影响, 所以各个行政区域要制定联动联防机制, 增强合作。

结束语

城市化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人口压力, 也造成了不少环境问题, 对城市环境进行监测和治理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市民的健康生活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重要作用。城市管理者要不断完善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 实现城市环境的优质环保。

参考文献

[1]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10.[1]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 2010.

[2]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 2010, 21:2-3.[2]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 2010, 21:2-3.

[3]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2009, 4:34-35.[3]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 2009, 4:34-35.

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分析 篇10

关键词: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方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使得城市中出现许多的工业与产业。而这些工业生产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与废气。如果不对其进行妥善处理,直接导致城市环境污染加剧,从而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长远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研究出切实可行且符合城市发展状况的城市工程污水处理方案,选用恰当的污水处理办法,对城市环境发展以及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污水处理厂配套设施不够齐全

一般而言,许多城市都已经设置了专门的污水收集管网,但是由于城市建造的污水处理厂过分关注其规模,使得污水处理质量始终无人在意。这就使得节流支管与收集支管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被忽视,从而造成污水处理达不到最初的目标。此外还有一些相对较老的城区,因为城区中有污水管道,所以这条污水管道所需要承载的既包括生活用水,又包括雨水,还包括工业废水。长此以往,管道出现打结现象非常正常。于是将无法进行城市污水排放,使得城市污水难以实现正确处理。

1.2 城市环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不足

在城市环境工程项目施工之前,原本需要进行全面分析与预测,这样才能使得污水治理以及污水相关设施建设达到符合标准的目的。可是目前城市环境工程施工开展过程中,往往无法按照污水治理的实际情况开展,这就造成工程项目本身的意义无法体现,进而不符合污水治理原则。

1.3 缺乏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持与专业技术人员指导

城市环境工程中的污水治理环节需要极强的技术性,所以往往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可是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从事城市污水治理工作的部门成员依旧沿用传统老旧的技术以及淘汰的思维模式,用传统的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不能引进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与最新的科学技术,从而导致污水治理手段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城市的污水治理要求。

2 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对策分析

2.1 合理规划布局污水处理厂与污水处理设施

要想有效进行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工作,就必须对污水处理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污水治理厂选址应该利用科学技术作为基础和依托,从而使得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达到最优效果。同时污水的相关输送管道也应该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匹配,且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步骤与规定严格进行。如果是短期的污水处理工程,则需要在管道处预留接口,从而使得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将其引入主管道当中。

2.2 对污水系统进行完善

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是提升污水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因此需要环境工程污水治理项目在实际开展之前,对运营设施进行全面考察。然后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污水治理措施,用以污水治理。其次还需要对污水的根本来源进行找寻,明确城市污水产生的具体原因,并且将污水管网分成众多区域,在区域中设计出相关的流程,用以进行管道改造与污水引流。

2.3 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城市中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污水治理制度与方法,引导污水治理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起维护管网的制度,尤其需要在城市周边地区进行严格检查与审核,确保附近地区的污水治理可以落到实处。同时还应该不断提升污水处理厂以及污水治理相关部门的人员素质,要求其提升技术水准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不断接受新的技术与新的理念,利用全新的治理方法与技术,形成专业化极强的综合管理模式,对城市污水进行有效治理。

2.4 采用科学治理方法进行治理

污水治理厂除了要对污水进行统一收集之外,还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污水治理。一般而言,城市污水治理选用的方法分为三大类。

2.4.1 化学治理方法

这种方法相对而言属于新兴的技术治理方法,科学性相对较强,主要利用化学试剂,将其投入到水中,从而使得有害物质得以溶解。这样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效果也比较突出,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同时也只能处理比较简单的污水类型。

2.4.2 物理治理方法

这种方法所针对的污染物容积相对较大,主要是对水质进行筛选,或者进行水质截留,从而借助一些治理工具,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这样的方法相比较化学治理方法而言,专业性相对更强,往往需要具有极强专业性的技术人员进行辅导和帮助。

2.4.3 生物治理方法

这种治理方法相比较前面两种而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环保性。生物治理常见的方法就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以及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广泛,通过活性淤泥处理法,使得生物不断抑制,进而净化水质,达到污水处理目的。

3 结语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带来众多的污染。而水源污染将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长远发展。所以通过城市环境工程项目开展,应该有效对城市污水进行治理,从而不断改善城市水质,实现城市环境改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顺伟.有关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的分析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05:37.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篇11

关键词:污水治理;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并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标,如果能够兼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各种资源环境,谋求城市各个方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在促进人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现代城市与生态自然和资源的协调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强、关联性强的显著特点,它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我国部分城市建设发挥和实现了其价值和作用,解决了我国各种城市问题,然而,却没有处理好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对环境的破坏之上,最终不利于自然界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进行城市环境治理中必须注重污水处理,给予集中处理,避免污水在城市中的随意排放。但是,污水治理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和消耗资源的,尤其是在现在我国的技术水平中,污水治理中更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污水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缺乏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早已颁布了众多水污染处理和水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和管理机制,导致这些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根本无法起到相应的价值作用。而且,国家在早期颁布的众多法律缺乏政府和国家作为支持者,没有相应的权威性,即使想严格执行,也缺乏服众性。所以,当前污水处理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2.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短缺

污水的治理需要建立专门污水处理厂,而且还需要相应的技术人员、处理材料和机械设备等,这些都需要相当大的资金。虽然,我国的经济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但是在发展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的投入仍然力不从心。而污水处理又是一项需要长期运行才能显现成效的工程,且污水处理的建设需要的资金投入过于巨大,所以就出现了污水处理的资金投入短缺问题,而这就导致污水处理的效率降低、成效不大等问题。

3.群众环保意识薄弱

我国许多人对水资源保护存在错误的意识,认为这些工作应该是国家政府或者大型企业公司之间的事情,个人的节水和保护行为没有什么意义。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根本不重视。

4.设施闲置现象普遍,不能正常运转

由于我国人民群众和上层政府对水污染处理问题的重视度不够以及资金的不到位等,导致我国许多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出现严重的闲置现象,根据统计可知,能够进行污水处理工作的只有三分之一而已,其余三分之二基本都是闲置状态,闲置原因多是设备损坏或者运转资金压力过大等。根据上述可知,我国污水处理厂在这样巨大的闲置率下,其资金和资源的浪费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还严重的拖延了我国污水处理工作的发展。

5.对城市污水系统的投资严重不足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29%―0.88%,而我国仅为0.002%―0.003%。我国在污水处理上的投资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污水处理资金方面缺口太大,开工项目不少,却因资金跟不上进度缓慢。

6.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起步较晚,相应的技术和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其中尤其是污水处理技术,基本都是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污水处理技术,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但是,相较于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而言,其技术先进的差距性仍是十分明显,诸多处理技术上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7.设施排放污染物超标,造成二次污染

污水厂设施由于不能正常有效的运转,有些污水未经处理就原样排出,有的污水厂还采用隐瞒实情隐瞒,谎称排污达标,却造成了二次污染源。此外,很多城市污水严重超标,让污水厂超负荷运转,处理后排放水质无法达标。

8.管理水平低

我国目前的操作人员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都比较低,不能适应复杂的处理技术,如此一来,即使是建成的污水厂也不能很好地运行,这就严重制约了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二、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污水治理对策

针对在污水处理中出现的这种种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处理问题要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针对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以下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

要想做到有效处理污水,首先要加大污水处理资金的投入,强大的资金后盾才可以保障污水治理技术方面的有效开发,人才方面的大力培养,机器方面的大力研发。

2.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

现今社会,阻碍城市污水处理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多,其中,人們的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意识薄弱是影响污水处理发展、水资源节约的重要因子,不仅如此,普通大众对社会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教育工作支持力度与认可度也会随之下降。显而易见,我们有必要使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教育工作社会化,社会化不仅可以起到动员社会大众,从而扩大加强社会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社会基础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节水保护意识,从而从群众基础上推动污水处理工作的进度。

3.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意思就是新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在旧有技术的基础之上进行的,这种道理同样适用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创新技术在分析研究传统技术的前提和基础下,用科学的、合理的技术替换落后的、不合理的技术,促进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治理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整个城市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工作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传统而落后处理技术对城市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的效率过低,浪费资金和资源。通过创新和发展技术来破解这一难题,提高处理效率,降低资源和资金消耗,提高了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也从而提高了我国城市环保治理的力量。

三、污水处理中的实用技术

A一B法工艺原理:A一B法是在低氧条件下,利用废水中的原核细菌活化后的快速吸附、自凝或混凝、沉淀、污泥回流和再吸附有机物,并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再经B级的好氧环境,可进一步去除有机污染物。A一B法与常规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不同,

从图1可以看出:A一B法是二级活性污泥法的一种发展形式。由于A、B两级独立回流,形成二种各自与其水质和运行条件对应的完全不同的微生物群落。A级负荷高,停留时间短(0.5小时),泥龄短(0.3一0.5天),限制了高级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在A级内仅有活性高的细菌。B级相反,一方面受A级的调节和缓冲作用,使B级进水相当稳定,另一方面,B级负荷比较低,许多原生物可以在B级内良好生长繁殖。

四、结语

水资源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必需品,因而开展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处理时机器有必要的,通过保护水资源来保证生物最基本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最终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地发展。这对人类的生存来说也是极为有利的,况且,人类是这个世界水资源消耗量最大的物种之一,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水的处理,可以说是在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对现代发展节奏较快的城市,水污染的意义更是重大。所以,必须重视水污染工作,给予其足够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杨玲玲.对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03:239,247.

[2]陈玉清.跨界水污染治理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03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篇12

1 公众参与理论基础

环境问题中, 不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失灵, 连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也会失灵, 这为发挥第三种力量的作用提供了机会, 公众参与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公众参与即可以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也有助于减少因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所造成的环境资源损失。

20世纪60年代, 环境权的概念诞生了, 环境权理论产生的背景就是对政府权力的不信任, 其目的之一就是以环境权来保障公民权, 限制国家权。该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萨克斯 (基于“环境公共财产论”与“环境公共委托论”而提出的。这两种理论将环境作为人类的共有财产, 并将公众和国家分别置于委托人和受托人的位置上。根据这两种理论, 公众将环境管理权委托给国家, 国家因为是受公众的委托而行使管理权的, 因而不能滥用权利, 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公众当然也有权进行监督。随着环境危机的加重和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环境权具有人权的一般属性, 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项基本人权。

2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现状

环境治理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其利益冲突性, 而这当中各种利益的协调必须倚靠公众的参与。借助公众参与来推动环境治理是当前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都普遍认同, 并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公众参与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推动作用已被多个国家和地区证明。随着居民的环境意识日趋强烈, 加之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越来越高, 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的环境治理是时代的要求。在我国,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最常见的方式见于向环保部门的来信、来访和举报。就目前来看, 公众反映最多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 也指示出了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点。尽管在我国城市公众参与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完善, 但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仍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1) 由于我国的环境政策主要依靠政府管制, 公众参与的形式就限制在智能依赖政府的参与。这种依赖型的参与难以保证公众的参与长期性和稳定性, 并且参与的效果并不取决于公众的持续程度而是受到行政部门的制约。此外, 公众过分地依赖政府的行政导向, 在不触发自己根本利益的情况下, 很难将其立场充分表达出来。如此, 公众参与的监督功能始终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

2) 公众参与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对环境污染情况的末端参与。检举的实现条件是既发生, 即在生态环境已被破坏, 污染现象已经呈现严重事态时, 公众针对危害到自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举报和控告。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恢复的特点, 一旦造成破坏, 便很难回复到原来的样子。公众的末端参与并不能及时制止环境危害的发生, 无法实现公众参与的根本目的。

此外, 从公众参与的主体也是公众参与的基础来看, 城市公众的环境素养仍有待提高;公众参与多是社会组织形式, 其影响程度也十分有限。

3 城市生态环境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技能提高环境保护的效能, 也是顺应环境治理职能力量的转变潮流。然而, 现实中公众参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管理监督情况却不十分显著, 公众并没有积极投入到城市生态的治理中。

3.1 公众参与成本较高

公众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判断只能依靠直观的感觉, 无法或很难得到对于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指标。环保部门是城市环境污染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但其公布的数据资料往往基于自身利益, 资料的权威性、全面性和真实性时常受到人们的质疑。而公众为了得到真实可靠的污染数据, 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 这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是不现实的。另外, 从法律层面来看,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虽明确了环保部门对城市环境状况进行公报的义务, 却没有直接赋予公众环境的知情权。公众要真正参与投入到环境的保护管理中, 不仅花费大量成本, 并且难以预料到参与的结果, 机会成本也随之变大。

3.2 公众参与的预期效用及其实现概率较低

现实情况是, 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时, 已是环境危害的末端。此时, 公众对于环境的预期效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质量的改善情况。通过一定的公众参与程序, 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通常是确定的, 或者说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出来;而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却有着较强的不确定性。公众参与对于环境的改善预期效用与真正意义上的环境质量改善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公众参与对环境质量的改善实现概率在一个较低的程度上。

3.3 公众参与的心理收益较低 (下转第96页)

(上接第93页)

近些年来, 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教育、宣传力度都在逐步加大, 公众参与环保工作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公众自身环境素质的增强, 对环境保护参与的热情也越强烈, 参与环境活动的心理预收益也越高;心理收益得到实现就能激发公众更高的参与热情。反之, 公众的心理收益没有达到预期, 就会对其参与积极性造成打击, 环境治理效果的缓慢性使得公众参与的心理收益不高。

4 结束语

公众作为城市生态环境利益的相关者, 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发挥公众管理的优越性, 是当前环境管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当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如何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鼓励其参与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当中是目前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花明, 陈润羊.论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7 (04)

上一篇:鲁西文化下一篇:谐波的危害和来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