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态城市(共7篇)
数字生态城市 篇1
0 引言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关心环境的世纪,城市的未来将越来越多决定的不仅是国家的未来,而且是整个星球的未来。”[1]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更多地要求以科学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城市与环境问题,以新的生态视角和时空观不断探索研究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存在的系统都是针对相应的业务服务,各个应用信息系统缺乏对其他应用系统的集成,系统之间并不能完全通信,为用户的信息获取、处理带来不便[2]。且应用系统还存在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缺乏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云计算技术[3,4,5]的发展和成熟,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云计算技术以服务为理念,提供了三种不同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 S)[6,7]、平台服务(Paa S)和软件即服务(Saa S)[8,9]。其中,Paa S将软件计算与业务能力进行抽象,形成通用的API,对外提供服务接口,而且还支持应用的托管式集中部署和运行,在降低业务开发难度的同时降低了服务提供的成本。目前,公有Paa S云平台在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已逐步成熟,Google的GAE[10]和新浪的SAE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数字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开放能力的服务,提供应用开发和执行环境,提高应用开发效率,缩短应用上线时间。另一方面,Paa S平台具备存储与计算能力开放接口、应用托管、应用实例弹性可扩展等特征的服务模式和理念,这使得数字生态城市和Paa S的结合变得尤为必要,并且形成了一种数字城市建设的新方案,即DCPaa S云平台。
DCPaa S云平台数字城市是城市信息管理和云计算Paa S的融合,是在传统城市管理的技术基础上,结合云计算的技术特性,以服务为理念而实现的新的解决方案。它针对信息通信技术(ICT)网络融合的大环境,进一步实现了业务自动部署和托管运行、专业化集中式维护等功能,为创建良好的城市信息服务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支撑。
1 D C P aa S数字城市平台设计
DCPaa S数字城市平台构建的主旨是提供一种社会化的平台服务,使得专业的增值业务开发团队和普通开发者都能基于平台进行数字城市融合服务的创新,并降低服务创新的难度及服务创新的成本。图一为DCPaa S云平台的总体架构,该方案采用松耦合、组件化的理念设计。
根据图一中的数字城市平台框架图,平台分成数据获取层、数据层、信息服务层、服务应用层和决策层等五层。
1.1 数据获取层
(1)通过设计一系列高效、能量有效的网络协议如MAC协议、路由协议、控制协议等,并考虑不同协议之间的兼容与优化,使不同协议可以融合在一起协同工作,最终构建一个集成、有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
(2)通过研发无线传感器网络仿真测试平台。基于平台仿真模拟各节点的部署,集成测试相关网络协议,我们能够更加精确地分析比较各种网络协议,评估影响网络结构和性能的各种度量参数,从而测试各项关键技术的有效性。
(3)通过部署低成本的传感器网络,进行各种信息自动采集并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可以为数字城市的各种应用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
1.2 数据层
元数据是指用于描述数据集的内容、质、表示方式、空间参考、管理方式以及其他特征,可以用于数据集的归档、发布和查询。
由于数字城市收集的数据是从各类传感器节点、RS、GPRS和GPS等不同的硬件设计上获取,各种源数据的类型、格式等都不相同,为实现多源数据的无边无缝连接和整合,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兼容性、可转换性,必须利用XML及其相关技术建立一套用以描述数据集、数据集系列和实体属性的符合元素、元素的定义、元素的值域及相关关系的规范。这种规范称做元数据标准。
1.3 信息服务层
信息服务层是整个框架的核心,包括数据分类融合、服务注册、服务检索引擎和服务目录。
数字城市数据纷繁,内容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为了盘活已有资源,必需综合利用统计学方法、模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方法、神经网络技术、粗集、模糊数学、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相关信息技术等对这些海量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分类、融合,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数字城市数据信息,以便于将多类型、多时相、多分辨率的图形、图像、文本等信息有机组织进来,形成能为各种具体应用提供定性、定量、定位分析和辅助决策的信息服务资源。
信息服务层对外提供两个接口:服务注册和服务检索引擎。数据层的数据经过数据分类、融合后,通过服务注册接口将用于描述服务类型的信息和服务;实例所在位置的信息登记到服务目录中;服务应用层的各种具体应用根据所需要服务的类型信息,通过服务检索引擎接口从服务目录找到合适的服务实例的所在位置,各种应用就可以与具体的服务实例进行绑定,从而调用服务所提供的各种功能。
1.4 服务应用层
服务应用层主要包含数字城市中的高层应用。这些应用是建立在数字城市信息服务层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的实现必须通过访问信息服务层中的资源才能得以完成。它们可以被分成电子政务应用、电子商务应用、智能交通应用、公众服务应用等四大类。
1.5 决策层
决策层是建立在服务应用层上的数字城市决策指挥系统。
数字生态城管理平台提供DCPaa S云的管理门户和后台管理服务,包括AP管理、RP管理、工作流管理、资源管理和签约管理等功能,实现了应用从提交、审核、部署到发布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管理平台还负责向开发者社区、应用开发测试环境、应用执行环境和资源汇聚网关同步数据,开发出的应用可以通过管理平台发布到应用商店。
2 结束语
本文针对国内外数字城市建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数字生态城市云平台的解决方案,设计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城市服务平台,实现分布式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供分布式的按需服务等功能,为创建良好的数字生态城市服务创新环境提供了必需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例[J].国外城市规划,2001,(03):35-38.
[2]尹洪妍.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8,(05):204-207.
[3]马苏安.云计算在电信领域的应用[J].中兴通讯技术.2010,16(04):44-47.
[4]罗黎霞.基于云计算的服务平台——Google APP Engine[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08):93-94.
[5]刘鹏,云计算(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6]吴朱华.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7]雷葆华,饶少阳,江峰,等.计算解码:技术架构和产业运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8]林昊,曾宪杰.osgi原理与最佳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9]McGrath M R.Understanding PaaS[M].New York,NY,USA:O'Reilly Media,2012.
[10]唐学韬,何继业,等.sanderson d.GAE编程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数字生态城市 篇2
今年3月国家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 开启了“数字中国”的实践之路。按照“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构想, 我国将陆续推进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设, 可以说,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即将迎来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撑的2.0新时代。
然而, 跟随全球数字化转型浪潮, 加速国内数字化与城市、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 虽然有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但在实施中却也遇到了来自体制机制、系统平台以及转型应用等层层阻碍。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要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 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 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 好办事, 不添堵”。按照中央网信办处长王鼎的说法:我们需要利用互联网, 为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 也就是说, 现阶段最紧要的是, 如何让“互联网+政务”真正落地?
“互联网+政务”如何落地?
王鼎对此提出了4个重要方向:首先, 建立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对各个应用系统的梳理和整合, 研究制定针对公共服务的办理标准和管理标准, 打通业务连接, 形成覆盖政府服务事项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
其次, 积极发挥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作用。技术创新与政府管理创新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趋势, 近年来许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 都开始运用微信平台, 上线各类会议的公共服务, 推动建立公共服务联动机制。“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提升地方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再次, 加快推进公共新资源共享开放。政府和有关部门所采集大量的数据是巨大的社会财富, 推动公共新资源开放, 共享开放, 是促进“互联网+政务”的重要工作之一。“要制定面向不同类型、涵盖各个领域、不断动态更新的数据建设和应用标准, 探索建立统一安全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平台, 鼓励社区民众积极应用公共数据开展应用创新。”
最后, 加快建设在线政务, 加快推动政府服务上线运行, 探索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 开展在线服务受理, 畅通公民信息提交获取和反馈渠道, 完善服务互动机制, 打造公开透明服务型的在线政务。
“数字产城”联盟重在打造生态圈
以上提及的4个发展方向, 可以看作是我国快速落实“互联网+政务”的重要着力点。对于改造一个城市的政务系统或者说重塑其运行流程, 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或是规划问题, 这将是涉及到政策、产业、研究、技术以及规划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产业界与地方政府以及研究和相关规划部门的通力合作。
于是在今年的4月15日, 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举办了“‘互联网+政务’高峰论坛暨中国数字产城联盟签约仪式”, 正式发布了“数字产城”战略, 同时联合多家龙头企业机构共同建立中国“数字产城”的创新生态圈。
在启迪控股副总裁、启迪数字集团董事长赵东看来, 智慧城市需要产业链上的不同层面共同发力, 需要相关产业和数字城市之间的通力配合, 而“数字产城”联盟的成立也正是探索产城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据悉, 启迪控股拥有全球最大集群式创新服务网络, 其联合清华大学成立启迪创新研究院并下设“数字中国研究中心”, 面向信息经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网络安全、军民融合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形成真正的产、学、研“一条龙”。
数字城市与城市的数字化建设 篇3
关键词:数字城市,3S一体化,城市数字化
“数字城市”和“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一样, 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 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数字城市的概念
数字城市, 也可以理解为网络城市、智能城市, 实际上就是信息城市, 即城市的信息化。数字城市的建设需要利用国家公用数据通讯平台, 以GIS技术为基础, 从而建成一个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应用, 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企业、公共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建立一个城市信息网, 信息网应该是数字化、多媒体、智能化的。
通俗的说, “数字城市”指在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中, 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 将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3S一体化:3S是指全球定位系统 (GPS) 、遥感 (RS) 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 , 它们是建立数字城市的三个关键技术。这三大技术工具各有特色, 在实际工作中单独使用各自存在缺陷, 数字城市需要综合运用三大技术特长, 才能提供所需的观测、处理和分析能力。
二、“数字城市”对我国城市交通的影响
随着数字城市的建设, 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核心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构成新的数字化网络, 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 由传统交通通讯网络构成的垂直的城市等级体系将被打破, 出现新的等级体系与空间极化现象。城市在这个数字化网络中的等级将取决于它对信息资源的占有量及信息的更新传输效率。
(一) 数字城市带来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将影响人们的出行需求和习惯
随着数字化网络的发展, 人们逐渐可以在家中工作, 接受教育, 实现网上购物及远程医疗等, 使工作地、购物场所、学校、医疗地与家庭融为一体, 相应地将减少这部分的出行, 随之影响居住区与商业中心, 各种公共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它们之间的交通联系。
(二) 数字城市对城市交通管理的影响
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将是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 它通过全球定位系统 (GPS) 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互连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 利用城市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操作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 建立整个城市的数字交通信息服务体系, 对交通网络的空间、时间和属性特征进行描述, 为城市交通管理、车辆导航、客货运输调度、居民出行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数字城市的海量数据库可以提供道路交通调查资料、路网现状、交通时空分布规律等, 用于辅助城市交通规划与设计。
三、数字城市的建设
(一) 水资源的建设
我国北方城市的发生和发展, 历史悠久, 大都起源于农牧社会, 明显受水源的制约。这类缺水城市生态是比较脆弱的, 环境问题也是很突出的。她们对数字城市的突出需求是围绕着一个“水”字。既要防洪排涝, 又要蓄水节水, 对三水分流工程、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 需求迫切而又普遍。如何利用能源比较充足, 通讯比较发达的优势来解决水源问题, 推广清洁生产和前端处理, 有效地保护生态和提高生活质量, 是至关重要的。这类城市拥有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成为无价的旅游资源;同时也面对着改造旧城区, 保持古文化的困难, 在景观设计方面, 数字仿真和虚拟大有用武之地。
(二) 人才建设
沿海和沿江分布的大小城市, 其中有的发展历史较晚而现代化水平较高。这类城市他们不仅提出要建设信息港, 而且要求建设生态城市、高新产业区、智能小区、智能大厦。以信息流加快物流、能流与人流的速度, 提高效率和增值。这类城市能够承担高技术和资金的投入, 吸引高级人才。
(三) 数字化建设
港口城市的数字化首先是要克服水陆分割的局面, 建立水陆兼顾的地理信息系统。特别是要加强对领海和经济管辖区的数据库建设。
(四) 历史文化建设
山地和丘陵超过国土总面积的70%, 山间盆地中农业经济繁荣, 人口密集, 其中城市又往往成为一方文化、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在历史文化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独立色彩。虽然经过多次民族的大迁徒, 依然在方言和建筑、民俗方面, 保留着深刻的历史痕迹, 成为中华民族多源文化璀灿的瑰宝。
综上所述, “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也是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城市”作为一个战略目标要早启动、早规划为好。要抓住网络资源与数据资源共享与互联这两个核心环节, 作好规划, 解决政策、标准和设计问题, 力争由“数字城市”项目养“数字城市”工程, 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邹军, 叶晨.区域性城乡规划信息数据库及应用平台建设[J].城市规划, 2013 (2) .
[2]罗明海.城市规划数字化及其综合研究框架[J].武汉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0 (3) .
浅谈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篇4
1 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 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 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 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 以下几点建议对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是重要的:
1.1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 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 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 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
1.2 制定行动计划, 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 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 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 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 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1.3 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 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 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 有法可依, 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 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1.4 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可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 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1.5 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 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 积极选择“适宜技术”, 推广生态产业, 保证发展过程低 (无) 污、低 (无) 废、低耗,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1.6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必须加强合作, 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 技术与资源共享, 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 走向生态城市
2.1 生态城市释义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 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2.2 生态城市主要特点
2.2.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自然、人共生, 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 自然融于城市, 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2.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 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 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 兼顾不同时间、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 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 或自身的繁荣, 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2.2.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 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 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 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3 生态城市创建策略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 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 (初级阶段) 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 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制定行动计划, 建立示范工程, 加强能力建设, 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 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第二步:建设期 (过渡阶段) 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 增强城市共生能力, 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 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成型期 (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 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 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结束语
数字生态城市 篇5
关键词:城市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特点,目标,规划,进程
在人类的发展中,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建设更集中于规模与速度, 这虽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城市病”, 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建设的瓶颈。当前应该将城市生态化作为一个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合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 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和谐、稳定、高效, 改变那种单纯发展的建设观念, 形成生态化、综合化的生态文明城市。
1 相关概念的论述
1.1 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化是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 是指通过科学地调整与全面地协调使城市建设达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 有机地达到生态化目标的进程和状态, 城市生态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具体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可以将建设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子系统建设:一是社会生态化建设, 这是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同时, 进行的社会环境建设, 是城市建设必要的保障措施, 创造全面的权利维护系统, 促进教育与自由目标实现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过程, 是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基础。二是经济生态化建设, 通过城市中各项经济方式和行为的调节, 使城市生产、城市生活、城市交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需要, 也更加具有经济方面的效益, 形成最少能源、资源和资金消耗下的最大经济效果。三是自然生态化建设, 城市建设应该以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为基本出发点, 要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的同时, 使生态和文明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 达到在建设中保护, 在发展中开发的自然目标的实现。
1.2 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是当前城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建设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生态文明城市是指在城市的运行和建设中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考虑系统的支持能力和承载水平,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在更好地利用系统工程和环境工程基本措施的条件下, 挖掘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的潜力, 通过对城市消费活动、生产活动、环境活动的有效维护, 建立生态文明、经济发达的文明城市, 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和高效统一。
2 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特点
2.1 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性
生态文明城市讲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之间和谐的发展, 要让城市的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浓郁文化气息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 形成生态高度发展的现代型文明化的城市, 在有效实现各种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城市的和谐、生态、文明等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过程中要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要争取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多层次, 多结构的体系使城市的行业、部门达到有效整合, 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发展。
2.3 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4 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性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提高,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发展。
3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方法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离不开城市生态化建设, 为了将城市生态化建设落到实处, 应该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对城市生态化的全面落实, 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质量。
3.1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该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 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中要以财富、健康、文明为核心, 建立起实现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与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
3.2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规划, 通过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设计使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3.3 控制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进程
一是以水安全为基础, 将生态安全作为重点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控制, 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对水资源的使用, 也达到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控制。二是以产业为基础控制城市的发展速度, 以产业的振兴计划实现企业、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 也是全面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根本表现, 生态文明城市表现为从系统上、理念上、结构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关注, 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城市是倡导城市生活生态化与发展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新时期要对城市生态化建设进行进一步解读, 要在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把握生态文明的要点, 形成对生态文明城市特征的有力突出, 探讨出一条目标明确、规划科学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 使城市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全面、系统的建设轨道。
参考文献
[1]于久宏, 任庆国.浅析城镇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5) :26-27.
[2]黎海彬, 张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89-91.
构建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篇6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学校以“会幸福生活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 其中“人”是核心, “中国”是情怀, “幸福”是指向。“会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是一种具有高尚品德、健康身心、广博学识、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创造潜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品质的优秀人才。
学校着力于以“系统、平衡、自适应、可持续发展”为鲜明特色的绿色生态学校建设。系统思考个人、自然、社会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设计课程满足人类看待世界所形成的自然、社会、心灵秩序所对应的实证、历史、艺术思维要求, 设置多样的课程, 使用泛在和多样的教学形式, 实施多元评价来适应多元化、有差异、有个性的学生,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环境和适合其学习的课程, 节约、开发和再生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代表着自然, 代表着具有能满足个性需要、幸福生活需要的环境特色。
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的建设直接切入绿色生态学校建设, 直指学校文化, 重点支撑学校教育教学核心业务。该系统不仅为学生的课程选择、观点表达提供了环境, 而且也为师生提供了快捷、精细的质量分析报告。
原发需要与文化积淀, 推动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建设
落实人本办学理念, 建设绿色生态学校, 育可持续发展的人和办可持续发展的学校, 学校遇到过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一, 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难保证。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实现自由选课, 受教师编制和学习时空限制。其二, 学生的互动机会受限。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表达、动手、交流机会少, 主动思考、意义建构受限。其三, 有效教学难达成。按照奥苏贝尔关于“探明原有经验, 开展有效教学”的提法, 教师应在教学前探明学生的前经验, 但传统的手工统计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基于上述问题与挑战, 结合学校语文组十多年来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四个递进课题的研究成果, 结合学校全体教师七年来对“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单机版软件使用经验, 以及学校“一三一立体人本课程系统”建设的需求, 学校将“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作为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 用一体化系统服务于课程选择、互动学习和学习效果诊断。
以多样的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激发人力资源;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发展学生的自适应能力;发展“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节约人力资源, 让教师做更多创造性工作。
建设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拓展学校核心业务发展模式
学校建成了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V1.0) (以下简称“课程系统”) 。“课程系统”以“精品课程和作业”和“双基检测分析诊断”为主要模块, 以Web2.0风格个性化桌面为特征。
1.“课程系统”个性化服务于学生特长发展需要, 再生人力资源, 促使人有活力地成长
学校致力于“课程系统”的建设, 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 满足学生的课程选择愿望, 这就是学校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人的差异性, 特别是智能的差异性, 不同感觉器官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性, 需要学校提供多样的课程, 实施多层次的教学, 开展多元评价。
以“做中学”为特征的同层异构美术网络课程, 解决了由于师资不足和时空限制, 无法满足学生自主选择模块的困难。开设美术学科精品网络选修课程, 将美术九个模块的知识、技能性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源, 在现实课堂上, 实施同层异构, 即教室中设置不同学习模块的分区合作课桌, 提供多媒体电脑系统, 选择同一模块的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开发作品, 选择制作方向、合作设计、分工制作作品部件、合成等全过程, 在制作中查阅相关视频资源学习、模仿、制作。作品制作完成后再全班集体分享, 学生获得不同模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既能解决师资不足和学习时空受限的困难, 也能促进学生获取大量信息, 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实现了开放式的学习。教师也真正地成了学科课程的二次开发者、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指导者。
学校语文教师从2003年开始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四个课题的研究, 探索建立了基于“系列主题辩论”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虚拟教室整合现实课堂的语文学科教学和学习方式。课程教学突破传统课堂师生一对一、生生局部互动的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了课堂反馈的时效性, 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拓宽了学生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开辟了专题教学的通道;多元评价得以实施。
“课程系统”在满足学生多样课程选择的同时, 通过“互动空间”建设生成性资源, 增加了学生平均每节课至少四次的表达机会, 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和合作分享, 特别是辩论环节中摩擦出的“火花”,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2.“课程系统”精准服务于教学诊断, 节约人力资源, 促使人有创造性地工作
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快捷的运算和统计功能, 节约教师精力, 让教师做教学改进的开创者。十年前, “课程系统”的开发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工作发现了教学诊断的统计难题, 决定开发分析诊断系统。经过多年的演化, 开发出了“实用、易用、高效”的软件模块, 在七年前投放给了全体教师使用, 深受欢迎。
在七年的软件系统使用中, 学校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益, 中、高考质量持续攀升, 高考本科率从66%发展稳定在近三年的100%, 一本率翻一番, 带动教师聚焦诊断目标编制和诊断试题命制、教学目标向诊断目标转化和教学策略选择的研究。学校先后有60多名教师主持过六个国家、市、区级课题研究学业诊断与教学改进问题。软件在助力教师的教学研究中, 让教师能比较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 助力教师改进试卷讲评课、习题课乃至复习课和概念课, 把脉学生弱点, 精准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学校的学生学习和课堂教学等核心业务,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建设的“课程系统”促进学校人力资源的节约和再生,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激发交换的工作热情, 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和信任, 邀请师生的潜能, 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这是最好的人本理念体现。
系统思考, 课题推进, 深化学校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1. 发展课题研究模式, 推广语文学科实验经验, 发展多学科研究和深化学科资源建设
课题带动, 青年教师先行, 是语文教学实验成功的基本经验。语文学科继续深化发展, 着手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库。继续深化美术学科技能型微课建设, 做到高中资源基本全覆盖。核心解决学生选课难矛盾, 网络微课拓展了课程形态, 美术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发展出了“做中学”教学模式。学校相继多学科投入实验, 为英语学科引进资源和互动教学平台, 鼓励物理和生物学科加入北京数字学校微课建设团队。
2. 线上课程整合线下课程, 优化学校课程系统, 打造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升级版
围绕学校人本课程模型, 梳理课程、教学、评价等学校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流程, 实现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优化学校“一三一立体人本课程系统”, 打造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升级版。学校需要一体化构建升级版, 开发个性化学科课程呈现和教学互动平台, 以课题为载体, 开发课程资源和积累课程生成性资源, 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转变教研方式, 形成新的教学、教研文化。
专家点评: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在“落实人本办学理念, 建设绿色生态学校”过程中, 为了解决学生互动机会少、选课困难等问题, 结合学校语文组十多年来基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四个递进课题的研究成果, 结合学校全体教师七年来对“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单机版软件的使用经验, 以及学校“一三一立体人本课程系统”建设的需求, 将“绿色生态数字课程系统” (简称“课程系统”) 作为数字校园的主要建设内容, 以服务于课程选择、互动学习和学习效果诊断。
“课程系统”以“精品课程和作业”和“双基检测分析诊断”为主要模块, 以Web2.0风格个性化桌面为特征。该系统助力教师的教学研究, 让教师能比较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 把握学生的原有认知, 改进试卷讲评课、习题课乃至复习课和概念课, 把脉学生弱点, 精准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流程, 提高教学效率。该系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了课堂反馈的时效性,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拓宽了学生研讨的时间和空间, 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篇7
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 首先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 生态城市具有几个特点。
1.1 和谐性
生态城市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谐, 这种和谐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和谐,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由于自然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类与自然的发展, 都要体现和谐的概念, 在生态城市的绿化过程中, 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1.2 可持续性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对城市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 同时要考虑到城市的使用时间, 以保证对时间与空间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得城市的生态性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又能兼顾到下一代。
1.3 高效性
传统的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导致各种资源出现了浪费,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 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防止出现能源危机, 比如太阳能就是一种新型的能源, 生态城市的绿化过程中, 应该要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以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再生,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1.4 协调性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平衡, 只有区域协调才能有生态城市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很宽泛,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区域与整体之间的协调, 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以提高生态城市的舒适性。
2 当前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绿化设计千篇一律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 城市绿化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开始加强绿化工作, 但大多数城市绿化设计思路都类似, 没有将城市的特征体现出来。
2.2 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意识比较欠缺
当前很多城市的城市绿化设计行业都缺乏相应的规范要求, 而且城市绿化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因此使得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不够科学、合理。比如在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对树种进行选择时, 很多城市的城市建设都选用国槐、白蜡、毛白杨等树种, 使得城市绿化设计呈现出颜色比较黯淡、缺乏地方特色的现象。再比如有的设计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多种树, 最终导致绿化密度过大, 植物的生长空间较少, 随着树木的生长, 还有可能出现相互拥挤的现象, 使得植物的城市绿化作用有所降低。
3 城市绿化设计的建议
3.1 加强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生态城市绿化管理理念的建立, 要以符合我国生态城市绿化实际情况为基础, 比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态度、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 最终提高小区绿化工程质量。此外, 加强管理体系的完善, 还应该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部分进行充分考虑, 比如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施工所需材料的采购、施工人员的配置、施工程序设计等, 都要进行相应的考虑和管理, 从而能够保证生态城市绿化有序进行, 防止由于不合格的施工组织设计对生态城市绿化质量带来影响。
3.2 加强植物的选择
植物是城市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应该要形成季相变化, 为了保证在一年四季都有植物花草可以观赏, 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过程中应该要合理搭配植物的品种, 展示植物的枝、干、花、果等元素的观赏特性, 以丰富的绿化环境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3.2.1 城市绿化中的颜色运用。
在城市植物城市绿化中, 颜色是植物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冲击人们视觉享受的关键。一般都将常绿针叶树的叶色作为城市以及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主要色彩, 比如石楠、香樟、黄杨、侧柏、柳树等有嫩绿、绿色、银灰绿、黄绿等各种颜色。在城市植物城市绿化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绿色配置出生动的图案, 不同季节叶色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不仅会丰富城市绿化的内容, 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从而给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2 加强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植物的正确选择。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是否合理对于绿化效果有重要影响。比如挺拔的杨树和水杉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感觉, 棕榈形的棕榈、蒲葵则给人带来热带的风情, 而飘柔的垂柳随风起舞时给人缠绵、柔婉的感觉等。不同的树形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因此, 在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充分把握乡土植物的各种姿态, 根据生态城市绿化的不同要求创造出不同效果的绿化景象。在生态城市绿化中主要选择常绿植物, 但也要相应地选择一些落叶植物, 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
3.3 加强绿化植物的养护
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是提高城市绿化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绿化植物养护过程中, 要加强养护队伍的建设, 比如定期对其进行浇水、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定期对植物喷洒杀虫药剂等, 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从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景观效率。
4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促使对城市设计的要求逐渐提高。生态城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建设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 离不开城市的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是根据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将各种景观要素与城市建设进行融合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个性化设计原则的体现, 并且加强城市绿化质量控制, 针对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摘要:近年来, 城市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生态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品质与城市绿化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化, 可以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对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旨在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绿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 2001 (4)
[2] 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 2002 (02)
[3] 王雁.我国城市绿化理念探索的回顾与发展趋势[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