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共12篇)
低碳生态城市 篇1
贵阳, 是地处中国西部云贵高原的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产品曾经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不仅浪费了资源, 还带来严重污染。10年前, 贵阳在“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和“中国三个酸雨污染最严重城市”榜上有名。近年来, 贵阳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 加快转型发展, 现在已经摘掉了“酸雨城市”的帽子, 并于2002年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城市, 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2010年, 贵阳又获得国家低碳城市试点资格, 用实际行动诠释生态文明的真正意义, 正在“蜕变”成一座低碳生态城市。
生态优势, 引领低碳发展
青山绿水是贵阳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最大竞争力所在。贵阳建设低碳城市优势明显, 成本很低。由于贵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受污染的程度也不高, 所以, 治理污染的成本较低, 生态环保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贵阳气候优势明显, 爽爽的贵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相比其他城市, 空调、暖气使用较少, 碳排放较低。
随着对全面、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贵阳采取一系列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促进低碳发展。针对建设生态城市, 贵阳确立了一套基本内涵、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 共6个方面:第一, 生态环境良好, 保持青山绿水;第二, 生态产业发达, 把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将发展工业经济放在重要位置, 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提升一产, 带动三产;第三, 文化特色鲜明, 彰显城市品位与个性;第四, 生态观念浓厚, 生态意识普及;第五, 市民和谐幸福, “六有民生工程”得到全面实施;第六, 政府廉洁高效, 市民参加民主政治程度明显得到提高。贵阳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精髓和内容从这6个方面得到体现。
贵阳是全国最早制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条例的城市, 同时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生态环保法庭, 让每一个人都知道破坏生态就是犯罪。累计审理了250多宗破坏生态和高碳排放这样的案件。
如今, 贵阳空气清新, 彻底杜绝了酸雨, 被评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 还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避暑之都”。贵阳在城区内规划了230平方公里的森林公园, 今后将主要以低碳、电瓶、电能的交通工具作为公共交通的首选。
“千村计划”, 全球十大典范案例
“千村计划”由气候组织和壹基金联手共同发起, 是在世界气候变化急剧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提出, 并在农村开展、实施的一项重要节能减排工程。2011年德班气候变化大会上, “千村计划”在中国贵阳落地的生态建设案例, 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南非总统雅各布·祖马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长克里斯蒂娜·菲格雷斯三位重量级人物的高度肯定, 被评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十大全球典范案例之一。
贵阳市召开第一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 双方商议将贵阳市作为“千村计划”的起始城市, 计划正式在贵阳市花溪区摆贡寨启动, 摆贡寨也自此成为了“千村计划”的“全球第一村”。从2009~2011年, 在贵阳市政府、气候组织、壹基金以及“千村计划合作伙伴”飞利浦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下, 已共计在贵阳市花溪区、乌当区、开阳县和修文县的13个村寨落地, 安装太阳能LED路灯照明100盏。这些路灯采用太阳能离网LED照明系统, 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将清洁能源、离网使用与节能高效的照明结合在一起。不仅有效解决了村内主要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的夜间照明问题, 而且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增加了农民收入, 改变了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这个项目, 极大地普及了农民群众对节能减排、低碳生态重要性的认识, 使贵阳新农村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目前, “千村计划”获得的反响有三个高:质量高、起点高、群众满意度高。将来, 贵阳还要继续第二期建设, 将由10个村子参与进“千村计划”, 约1, 800人受益。农村绿色能源的开发使科技的绿色切切实实走进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是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很好载体。
在西部地区启动“千村计划”十分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 供电还没有联入国家电网, 所以, 像太阳能LED这样的照明技术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替代方案。这种由政府、公益性组织、企业及社会共同组成的紧密合作的“贵阳模式”在清洁节能技术领域是可行的, 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节能、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方面实现的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低碳化, 打造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北携南明, 南衔花溪,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贵州最大的装备制造产业集中区域——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始建于1993年2月, 2000年2月13日被国务院批准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它是一个具有新型管理体制、充满生机与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特殊经济区域, 目前已经成为贵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工业经济区域。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 优质的服务及让利于投资者的各项优惠政策, 使得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赢得了国内外投资者的青睐。开发区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 即以发展工业为主, 引进外资为主, 出口创汇为主, 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实践“五区一体”的发展定位, 即:开发区 (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放区 (贵州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龙头和窗口) 、中心区 (省会贵阳市的城市中心区) 、生态区 (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型都市新区) 、示范区 (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示范区) 。目前, 已形成以装备制造产业、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 以新材料、生物工程、食品生产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为补充, 以现代物流为配套的“多元推进、成龙配套”的多元产业发展新格局, 并初步形成了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产业集群。是贵州目前军工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的集聚和繁荣之地, 是以装备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生产服务性业为主的“现代化工业强区、现代化都市新区、现代化生态示范区”。随着贵阳市六大产业重点的装备制造业着力点“小孟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园”的启动建设推进, 该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 重点培育的产业新材料、环保机械设备等都将促进开发区低碳化建设与发展, 开发区也将成为贵州最大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乃至西南地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贵州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也落户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立足于工业、建筑业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企业和生产环节, 重点扶持、支持园区内的废物资源回收企业, 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内部、上下游企业间、企业内部的原材料流。雨水将成为园区内企业主要用水。园区将推进工业污水集中再生处理及梯级利用并建设雨污分流、雨水利用系统, 使中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农田灌溉用水、景观用水、冲洗杂用水得到重复利用。预计到2015年, 园区内将建成开发区生态产业链的核心开发区资源再生中心, 建成花溪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发展的最佳组合模式, 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形态, 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思路。在全国36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示范项目中,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是唯一一个引进“外援”的园区, 堪称一个最国际的园区。这种模式不仅将给贵阳带来国外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 也将把贵阳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低碳生态城市 篇2
低碳生态城实际是一个“舶来品”。当前我国涌现出一大批国际合作共建的低碳生态城市,一些城市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笔者以为,应把重心放在对几个“方案”的制定上。规划方案
尤其对于大中城市而言,低碳生态的土地利用方案是低碳生态之根本,应在充分吸收国外先进城市规划经验的同时,立足现代化城市新中心的定位,采取紧凑混合用地模式,规划建设交通综合体、社区综合体和市政综合体,建立一套适合高密度城市中心地区的低碳生态规划方案。能源方案
可再生能源比例是低碳生态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利用好本地资源以及相关工厂的区位条件,以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辅助能源系统,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合理能源构架。水资源方案
再生水利用率是低碳生态城市的又一重要指标,在立足本地水资源的实际情况之下,积极制定远期水资源使用目标,同时适当考虑污水回用的再生水利用方案。
绿色建筑方案
这也是目前很多城市非常关注的重要部分。对此政府应予以引导并推出支持政策,尤其是地方性的绿色建筑设计导则、施工导则和验收导则,要切合本地实际加以推进。
低碳生态城市 篇3
英国于2003年首次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由低碳经济派生出的一个新概念就是“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共管理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构建起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使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低碳城市业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许多国际大都市都将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鉴于低碳经济属于新生事物,急需要设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导向机制。
二、实行实质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调整,将低碳发展与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主要是“消费型”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中国仍然处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之中,排放的主要是“生产型”温室气体。目前中国GDP约占世界7%,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能源消费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艰巨[1]。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因此,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高度出发,中国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势在必行。
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方面始终在做着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和政策。2007年颁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200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放缓的形势下,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也提出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区纷纷积极行动起来,对低碳经济展开研究,采取措施推进低碳经济,转变传统的增长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试点陆续展开,参与研究和试点的地方和城市越来越多,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正在加入打造低碳城市名片的行列。2008年1月28日,全球性保护组织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这两个试点城市旨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等领域,寻求低碳发展的解决方案,并总结可行模式,陆续向全国推广。2009年8月,国家发改委已批准吉林市作为国内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项目。不久的将来,低碳经济区可能成为国内各地区竞争的新经济制高点。谁能把握低碳经济的先机,谁就将在未来处于战略竞争的优势地位。
三、政府扮演主角,引导城市公众参与,引领低碳文化的发育和扩展
改革开放之初,经济起飞成为第一要务,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屡见不鲜。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和企业的责任,更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目前低碳城市的建设中,基本上是政府扮演主角。在引导城市公众参与,包括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和企业实施,全民共同参与的低碳发展格局。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广泛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公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建设低碳社会,低碳消费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文化;要创新和推广低碳生活的技术与方法,完善低碳生活条件,鼓励和帮助人们将低碳生活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引导人们更多选择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围绕降低碳排放,建设低碳城市生态系统
对于城市来讲,建设低碳城市,要抓住资源节约和能源开发两个关键,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同时在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中开展节能活动,发挥好各类节能技术中心、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开发一批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生产技术,储备转化一批节能技术成果。建设低碳城市生态系统需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结合城市规划,尽早制定低碳发展路线图
将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发展低碳经济,涉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的调整和转型,政府和城市管理的理念更新和制度创新,低碳经济理论对于大多数人还是比较陌生[2]。一是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未来预期内的低碳经济路线图,并将低碳经济纳入发展规划,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选择,为地区、部门、城市、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低碳经济实践活动提供依据和引导。统筹推进城市的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和科学管理。要切实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二是加强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城市规划、土地使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保证规划的实施,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三是要把城市管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推动城市综合管理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利用科技手段,建立管理科学、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工作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
(二)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低碳节能战略
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二是重点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鼓励公共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对围护结构、供热采暖、空调制冷、办公设备、照明等系统及网络机房等重点部位进行节能改造。三是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为重点,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的绿色建筑典范。四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逐步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倡导低碳出行方式。
(三)引导消费理念及模式的转变,调动全民减排的积极性
一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方式,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倡导市民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鼓励市民养成随手关灯、废弃物分类、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推动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加强废弃物源头分类及减量化管理,积极探索党政机关、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果蔬批发市场等机构或场所的生活废弃物“零废弃”管理试点[3]。二是引导低碳消费行为。积极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引导市民选购、使用低污染低消耗的生态洗涤剂、环保电池、绿色食品等绿色日常用品;鼓励和引导市民选购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等家用产品;鼓励市民选购小排量、低排放汽车;探索实施“绿色电力机制”,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市民购买绿色电力。提倡市民重拎布袋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提倡和鼓励市民在酒店、饭店、大型写字楼等场所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化和国际化关键阶段,走出一条依靠低碳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发展道路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建良,黄越,梁桂枝.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安全问题探讨[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8,(02) .
[2]崔大鹏. 低碳经济——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J].生命世界, 2009,(02) .
[3] 辛章平,张银太.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 城市发展研究, 2008, (04) .
河北港口城市低碳生态发展对策 篇4
一、低碳生态城市理论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A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生态城的“生态”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 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互惠共生,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 建设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城乡一体化发展, 使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并且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的转型模式, 由仇保兴于2009年提出。是以一定区域社会、经济、自然持续发展为基础, 以高效利用能源、节能减排为手段建设的生态城市。以生态文明为指导, 以低碳排放量为特征。它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二、河北港口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现状与问题
河北省沿海港口城市包括唐山、秦皇岛、沧州在内, 拥有487.3公里海岸线, 处于环渤海核心地带, 而环渤海核心地带是我国传统的重化工工业基地。2006年唐山提出建设曹妃甸生态城, 坚持环境优先, 生态立市, 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建设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11年11月, 河北省和住建部共同推进生态示范城市建设, 将唐山湾生态城、秦皇岛市北戴河新区、沧州市黄骅新城等列为生态示范城市。
(一) 产业结构不合理, 能源利用效率低。
从区域层面上看, 产业结构是影响省区单位GDP碳排放量差异的主要因素。2011年唐山、沧州、秦皇岛二产比例过重, 分别为60.1、52.3、39.4, 节能减排的任务重。沧州以重化工业为基础, 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忽视。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以取得一定成绩, 但产业关联度低, 临港工业与城市工业之间关联度低, 现阶段仍为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发展态势, 建设城市低碳生态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 港口城市竞争力弱, 空间集聚力弱。
港口城市竞争力弱, 空间集聚力弱, 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河北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块“塌陷区”。在2011年GDP排名中, 唐山、沧州分别是5, 442.4亿元、2, 600亿元, 而秦皇岛只有1, 064亿元, 人均GDP, 秦皇岛比沧州高, 原因是沧州重化工业资本性投入多, 秦皇岛服务业较好。
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 大城市集聚力不够是影响河北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在河北省沿海开发战略的推动下, 三地的城市化进程会加快。而且人口聚集会使服务和资源分配的集中增加生态足迹、减少碳足迹, 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
(三) 港口发展滞后, 港口能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三地港口总体竞争力不强。秦皇岛港虽然建港历史较长, 但港口功能比较单一, 煤炭吞吐量接近港口运输量的90%。唐山港和黄骅港建设时间较短, 远未达到港口设计吞吐能力, 软硬件都很不完善。根据2010年统计, 唐山是中国内地23个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的港口城之一, 在空间价值排名中唐山、秦皇岛分列第十二和十三, 但无缘港口城市价值综合排名前茅。秦皇岛港虽然建港历史较长, 但港口功能比较单一, 煤炭吞吐量接近港口运输量的90%;唐山港和黄骅港建设时间较短, 远未达到港口设计吞吐能力, 软硬件都很不完善。
而国际港口城市向以低碳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的转变, 对港口城市在节能环保、绿色港口、清洁燃料船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港口城市低碳化、智能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四) 环渤海生态环境恶化。
工业主导的经济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环渤海地区周围云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内三大巨头, 更有壳牌、俄罗斯石油公司、美国通用等10多家世界50强石化化工巨头, 环渤海区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不容乐观。淡水资源缺乏, 地下水开采过量导致地面下沉;陆源污染及油船漏油污染对渤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剧,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还有海平面上升加剧了生态危机。唐山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清洁油脂的能源偏低, 大量开采、消耗煤炭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水资源污染。唐山、沧州二市经济以石油化工以及钢铁等重工业为主, 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
三、河北港口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对策
经济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决定城市的辐射力, 形成区域发展的基础, 只有积极发展经济才能有更大的辐射力。目前, 河北港口城市仍然为一种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形态。这是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艰难阶段和关键时期。低碳生态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应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一) 依据生态文明理念, 科学规划低碳生态城市
1、建设紧凑、多样、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发挥城市空间的集聚效应, 节约城市开发成本。
紧凑型城市是一个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各项物质构成要素具有各自独特的和重要的生态功能。通过土地使用功能的组合,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注重社区、街区、邻里中等尺度的设计和规划,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城市发展中融入区域整体生态体系的均衡和公平。紧凑型低碳生态城市要求城市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方面人口、产业空间高度集聚, 河北沿海三座城市中只有唐山城市化率达到52.14%, 未来三座城市仍是城市化加速期, 紧凑型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2、建设生态节约型社区, 城市空间园林化设计。
遵从“生态优先”的核心原则, 综合考虑因地制宜, 设计和营建与生态过程协调、对环境冲击小的节约型社区。这一设计策略强调生态系统服务的各个方面, 以自然之道对自然进行以保护为基础的模仿、学习、利用的改造。
(二) 产业结构生态化, 拓展城市功能, 形成集聚核, 减少碳足迹。
持续探索结构生态化产业, 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生态服务功能和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并重的配套服务企业。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服务业城市主要集中于沿海区域。从服务业在沿海城市发展的范围看, 各种层级的沿海城市都有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唐山市作为人口规模超过300万的大城市, GDP虽高, 但缺乏大城市辐射功能所应具有的服务功能、研发功能、人才功能、信息功能、交通功能等。
促进产业生产低碳生态化。合理发展临港经济, 促进航运低碳发展, 通过循环经济,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强调“清洁生产”, 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 最终实现“最佳生产, 最适消费, 最少废弃”。
产业片状、园区化发展,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注重强化资源节约和保护, 土地资源要合理、有序、高效地使用。
(三)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推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 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国务院李克强在去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从理论上明确了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同时, 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树立绿色的政绩观。
1、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发展低碳交通体系是节约能源、预防城市病的有效路径。
哥本哈根推行“自行车代步”, 作为国际自行车联盟命名的世界首个“自行车之城”, 市内所有交通灯变化的频率都是按照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设置的。
2、倡导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低碳经济最有效的方式。英国要求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达到零排放。比如, 给窗子换上双层玻璃, 每年可省下80镑的能源费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 它能解决大部分的资源消耗问题, 通过建筑产能、中水利用、雨水回收等一系列成本回收的模式, 将开发商和建造商承担的额外成本变成了持续的收益, 而不是业主和政府一味地买单。在技术方面, 设计被动制冷和自然通风, 利用高质量的日光而非过多强光实现自然采光、通过精准建造降低建筑成本, 实现低碳生态建筑的高成本效益。
3、加大力度, 开展垃圾回收与利用工作。
各地都在打造园林城市, 可各种生活、工业垃圾是影响环境质量而极易被忽视的方面。要减少垃圾的制造, 也要更好地回收利用我们制造的垃圾。洛杉矶垃圾回收率高被称为翡翠城市。日本和欧洲几个国家已经制定了关于工业垃圾回收的法令。
4、积极引导公众参与, 构建低碳生态和谐社会。
中国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着力培育市民的生态文明理念,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哥本哈根市政府通过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来提高公众的低碳意识, 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西雅图公众参与, 并进行家庭能源审计。
5、以特色生态打造个性城市。
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既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 又是发展特色城市的独特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山清水秀、水活石润、三溪穿城的天然优势,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自然发展, 建设“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特色鲜明的宜商、宜游、宜居生态城。
参考文献
[1]沈清基, 安超, 刘昌寿著.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2.1.
[2]刘立涛, 沈镭.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时空演进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 2010.12.
[3]中国港口城市空间价值评估2011蓝皮书.资源安全指数网.
[4]宋德萱.低碳社区的绿化景观设计生态化研究, 2011.
[5]Shulian Wu Research on the Con-tents and Development Mode aboutthe Intensive Urbanization AsianSocial Science Vol.6.No.6;June2010.
[6]孙宏滨.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经济问题, 2012.5.
[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8][美]Joan Fitzgerald.翡翠城市.欧美城市发展启示录.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1.11.
低碳生态城市 篇5
广东生态木厂家一直致力于生产环保健康的绿色生态木,向全国进行销售,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低碳生活。今年,经过内部整合,再次扬帆起航,继续致力于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生活,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珠江三角洲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广东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为广东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为广东与东盟贸易及投资双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山区及东西两翼拥有丰富的农、林、矿、水力、旅游等资源;东翼拥有独特的商贸传统,陶瓷、服装、特色农业发展较早,民营经济较活跃;西翼亚热带农业资源优势突出,拥有临海型重化工业的基础。我国在减少碳排放、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展示了好的领导力和承诺,并已成为其他国家的楷模。广东经济发展带动了外来人口的增加,劳动力方面充裕。在这些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聚集了各领域优秀的人力资源,海陆空交通便利,物流通畅,经济发达;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制造业基地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广东地区,无疑为广东生态木一剂良药,也为广东市的发展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
广东生态木行业中著名的品牌有木头佬绿可木、优粤生态木、奥博森生态木、柏易生态木等,这些知名品牌一直严格要求致力于健康环保的生态木文化建设,不断突破行业难关,并率先提出生态木环保的概念,成为了全国环保装修装饰材料优先的著名厂家,在全国一直拥有中国生态木十大品牌的良好称号。它们运用自身的优势广泛的运用在室内外装饰的各个领域,推动了广东的经济发展,也为广东市打造了绿色环保的生态城市。
展望未来,广东生态木厂家未来的路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磨难,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经济城市并不只是一个口号和一个憧憬,更多的是一个使命,每一个厂家相信让更多的人群了解生态木文化并建造环保城市的路任重而道远
低碳生态城市 篇6
建筑物要如何才能真正达到城市低碳化建设的要求?首先,对于低碳环境的基本逻辑必须坚持三品、三生、四清。三品包括品质、品味、品德,是指文化的涵养;三生包括生产、生活、生态,是指产业的融合;四清包括清净水源、田园、家园、能源,是指环保的落实。
通过将有机植物引入建筑物,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这是一种低碳城市规划的新思维。而怎样才能使这种新理念真正落地?首先,把建地变成“农地”,要摒弃农药、化学原料,让环境宜居。其次,通过有机农作的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提升来完善我们低碳的理念。再者,我们要有“阿凡达”的境界,让我们的农场与我们的生活和城市在一起,让有机农场变得公园化、居家化、校园化、社区化。
同时,利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微生物污废水处理零排放技术、固碳技术与微细藻类养殖在CO2减排应用技术、智能小区节能系统整合应用技术、水源净化技术这五种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有机生活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
在有机农作养殖生态涵养新技术的应用上,把可移动式科技有机农场变成现实。有机农作技术,我们称它为植物的维他命丸,把它离土经营,利用微生物菌系统可以将菜直接送到建筑物里,从而达到改善环境和节能减碳的效果。
而益生菌的功能对于环境的整治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它充分应用于四大领域,即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农业种植及环境工程。其中,益生菌在环境工程的应用,可以治理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光合菌对有机物有很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能有效地消除水体中有机废料、氮化物及硫化氢等污染物,将有机质或硫化氢等物质加以吸收利用,提高氧化单位,净化水质。利用微生物菌整治河川与环境废水污染,而这两个污水处理系统正是打造零碳城市的关键。
低碳生态城市 篇7
一、城市低碳生态城区误区
总的来讲, 我们国家对于低碳生态城市的认识还是起步比较晚, 而且我觉得特别是在各地方申报绿色生态城区过程中, 包括各个研究机构、设计单位参与的一些编制中有很多不足, 为了改进工作我先提三方面。
第一个关于实施技术化的误区。大家知道关于碳研究起源国外, 开始很多专家学者埋头碳汇和碳计算问题, 很多机构专注碳的思考, 研究生态城市发展建设, 社会上几乎把碳作为一个高端的学术问题和技术问题, 专注于碳的计算、专项规划指标体系。其中, 我是觉得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
一是关于碳计算问题。去年我有幸被派到丹麦学习国外生态城和绿色建筑的一些培训, 在欧洲这些国家, 它的低碳或者说节能问题, 已经进行到一个很高很深的地步。他们现在研究的是每平方米的各类建筑的节能和降耗问题, 比如丹麦把每平方米耗能八十多千瓦时控制到五十多千瓦时。我们现在很多问题和他们研究的不在一个层面。我们国家的很多公共建筑还在160~170千瓦时, 我们怎样研究建筑的节能是另一回事。另外一方面, 对于城市来讲, 我常常认为碳的计算很重要, 但我们怎样来进行计算?二是关于专项规划问题。很多机构愿意把绿色生态城区的规划作为一个专项规划推进, 但是大家都知道, 城市有它的相对完整性, 我们城市的交通、水系等有更大系统性, 绿色生态城区是城市空间组成部分, 我们不能简单进行一种比较窄的、一个小的专项规划。法定规划, 特别是城乡规划法明确城市的总体规划, 我们不可能简单用一个绿色生态城区的专项规划来随意调整和修改我们法定规划, 法定规划可能有这样那样不足, 但是必须依法调整。三是关于指标体系问题。它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在的学术界, 把技术体系搞的太复杂。技术指标体系用于干什么?我们考虑到的是这些指标能不能用于行政许可和规划管控——如果不能用, 很多指标没有用。下一阶段推广这些指标能不能考核复制——如果这些指标只是技术推测, 不能考核复制, 那么就没有意义。我们需要指标体系, 但是我们不能迷恋大而全的指标体系。再就是关于实施方案和经济技术成本问题。我们在城市规划中常常要考虑到建设、发展和保护等各类问题。从一个近远期发展角度, 从机构组织到财税, 做出各种实施安排, 然后是经济技术成本。我特别呼吁, 希望所有来研究碳问题的人考虑我们国家的国情, 我们不能离开成本, 离开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来研究低碳问题。我们应该看到, 在国家城市发展中, 低碳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密切关联的, 低碳却有技术和学术问题。当前, 我认为更应该及时制订管理政策, 加强宣传工作。大家都知道, 我国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关于低碳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十分明确, 实施路径和路线十分清晰, 应该广泛动员全社会行动, 在制度和政策上进一步强化落实。做好这两方面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个误区是存在职能部门化。在实际工作中, 碳趋于气候和资源领域的专有责任, 很多专家认为碳的管理责任在发改部门。其实碳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 涉及外交、发改、国土、交通运输等多部门, 每一方面都有一篇大文章可做。前两天我到深圳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专门研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问题的研讨会, 在座各位谁能否定这不是低碳问题?实际每一个问题都是一篇很复杂的大文章, 不是一个部门就能承担或者完成的, 需要从中央到地方, 从发改到各个部门鼎力合作, 相关部门要明确工作重点领域。
第三个误区是存在成效的表面化。这里主要是指一些地方过于把低碳生态发展作为政绩和形象, 对于很多需要花更多财力物力完成的低碳生产完全任务选择性执行或敷衍, 我觉得下面三方面表现特别突出。一个是重事件轻行动。所谓的事件是很多领导愿意去搞一些生态城市论坛, 而我们城市包括各个部门在具体的低碳生态行动上却没有建树。第二重形式轻实效。形式是我们在很多绿色生态城区申报材料规划中, 比如新能源或者再生能源应用上, 一股脑把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甚至把海洋能等等都罗列上来, 不考虑地方自然条件和禀赋, 。实际上, 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特点, 不可能简单的形成一个包罗万象的形式。实际上, 效果大家可想而知, 投入很大 (没有多少效果) , 甚至最后成为一个摆设。第三个是重芝麻轻西瓜, 这个大家更清楚, 也是我在交流中特别想提的。大量技术人员在兢兢业业研究碳的技术、碳的发展问题, 但是我们很多的地方官员把几万平米、几十万平米房子说拆就拆了。我们在研究全生命周期建筑, 这些官员在做什么?我想这就出现了一种叫重芝麻轻西瓜的效果。推进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是历史的责任也是发展的使命, 而且这个方面既有权利和荣誉, 我觉得更多是担当。时代需要我们担当起这个责任和使命, 踏踏实实地从产业转型发展、社会转型发展、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等方方面面做起, 否则的话容易错过时机到后来需要花更大代价。
二、发展难点
一个是涉及的问题很庞杂。碳的问题包括多方面, 应该说不是简单的由一部分人群、一些部门可以完成的, 需要全社会、技术人员、企业家、城市居民等共同面对去完成, 不是单纯在产业、城建方面转型, 而且需要在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做调整和创新;不是简单发挥市场作用去推进, 而且需要政府、市场多方面关注和投入。它不是大家都能欢欣鼓舞主动推进的, 而是需要相当部分单位人群做出不得不做的利益取舍。
第二历史包袱沉重。低碳生态问题引起重视也仅仅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末, 但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从建国以来算已有六十多年。目前我们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七八万平方公里, 既有城镇建筑面积五百多亿平方米, 城市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尽管如此, 我觉得我们不能回避这些老旧城区, 不能回避老旧房屋的节能问题, 而简单去谈新区的绿色生态发展、新建建筑的绿色标准问题。
三是管理手段有限。当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转变政府职能,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方面使我们在低碳生态发展和实际的推进工作中不能简单采取计划经济的那些办法, 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按照政府的职能转变的相关的部署去推进。就是说, 不能简单地再以低碳的名义设行政许可, 但确实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管控发展目标, 引导产业类型、生产生活模式等转变。目前看政策、制度、标准、规划还不够, 没有到位。一句话, 管理手段有限。
四是推进时间紧迫。大家知道, 当前我国的机动车、建筑用地规模快速增加增长, 而且按照相关发展规划和研究, 我国到2020年GDP将比2010年翻一番, 大家试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是否生态?我们的房屋是否绿色?我们的GDP是否绿色?这些工作都需要我们通过全社会各部门、各级政府来扎扎实实地努力来回答。时间确实很紧迫, 很多工作还不能限于示点和示范。当前现有认识在努力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办法工作改善审查办法, 修订各类的城乡规划的技术标准, 也就是说规划要绿色, 我们的标准也有绿色问题, 同时确实要扎扎实实的完善制度和政策, 这里大家都知道, 我们现在经过十八届三中全会, 特别是新型城镇化会议上已经明确研究建筑的拆除制度。
我只能提出这样一个题解。我觉得城乡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科学, 一项战略性、总体性、综合性的工作, 对于城乡一体发展、城市科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统筹协调、总体布局的作用。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发展、各类公共服务体系架构以及各项保障体系。其中有个低碳问题, 但是低碳问题绝对不是城市规划中的全部问题。要把低碳生态放到城市规划中, 把低碳生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来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 但绝对不是简单通过一个绿色生态城区规划或者是低碳生态规划来促进相关工作。
我们相信在低碳生态发展中、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城乡规划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型城镇化会议提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型城镇化规划也给城乡规划工作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和目标, 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全力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 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它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情况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了推动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 进行城市规划改革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行低碳时代要求下的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就是指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条件与城市规划发展情况下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不仅需要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 还应当符合当今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规律, 以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进步。纵观当今国际发展形势, 随着全球化气候资源以及生态危机的恶化, 低碳以及生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与要求, 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城市化发展推进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中应以低碳和生态为主要要求趋势。
1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涵义
1.1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 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 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 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由上述概念可以得知,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规划是以人、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三者为基本要素的, 因此在实际规划时, 应该注意加强这三者的和谐, 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导向型城市。
1.2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下,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突出生态经济的优势地位;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 (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
2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基于如上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以及低碳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的介绍, 目前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已经是摆在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及研究内容。然而, 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之中, 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具体而言,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
所谓生态位, 指的就是某个物种在生态群落之中, 在营养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对于城市生态位, 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基于此, 这就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巨大吸引力。因此, 在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坚持城市生态位最优化的原则。
2.2 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 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 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 生态系统及其脆弱, 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 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 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 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 主要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 (1) 在实际规划过程之中, 要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计算出所规划的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2) 实际过程中, 要综合地考虑各种净化能力, 如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净化的能力等, 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与城市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3) 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 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 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意见建议
3.1 增加“绿色”面积, 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 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 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 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 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 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 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 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 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 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 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 获得了良好的景观, 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3.2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对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把握及认识, 从而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将此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衡量城市生态规划的态势, 且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制定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具体规范及条例等。
3.3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 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3.4加强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的方法探索
对于低碳、生态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改革首先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视野进行拓展, 在进行城市规划中, 注意结合传统的城市规划核心与任务, 以保护城市开发环境、节约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的循环合理的应用, 进行和谐、生态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设置。其次,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的城市规划改革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进行变革。城市规划过程中, 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对于城市规划的效果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不仅需要具有原有规划工作方法的深刻与系统特点, 还应注意在总体规划情况下, 对于城市规划中城市资源情况的详细分析等, 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4 结束语
低碳生态城市 篇9
近年来, 经济发展对生态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全球变暖现象出现, 为应对这一系列的情况, 一新概念“生态城市”应运而生。而现代城市规划中也越来越重视对生态城市设计, 全面的走低碳环保之路。
1 生态城市, 应时之需
随着经济的增长, 城市压力越来越大, 城市规划中对合理城市构建的呼吁越来越强烈。
首先, 城市是有承载力的个体, 最大承受力要求城市规划中还原生态, 保存城市的生命力。经济大发展, 社会大进步, 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单一的经济生产观念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 损害了原有的良好的资源条件。城市的生态系统有自然, 社会, 经济三部分构成, 其中, 自然生态系统是基础, 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相应的空间支持。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与其环境承载力成正比, 与环境污染度成反比, 所以, 要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必须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 城市自身人口的不断增加, 给城市的承载力带来巨大威胁, 人口的高度增长不仅给城市规模本身承载力带来了严重危害, 还制约了交通,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造成城市功能的衰竭, 城市老化, 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是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重点。传统城市建设着眼于城市建筑, 高楼大厦成为城市化的标志, 对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的盲目追求导致城市规划中缺少了自然和生态的因素, 从而导致城市格局不科学, 城市扩展度不大, 城市资源损失, 自然资源被动适应城市发展。今天的城市规划受历史格局的制约, 在实际规划时不能自主开展, 从而造成规划难, 改造难的现象出现。
最后, 宏观上看, 全球气候变暖, 生态危机加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 国家间联系增强, 为实现全球共赢必须关注生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如今面临着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压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 经济压力与动力远远超过环保, 而现代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性越来越强, 要改变“现在用环境换经济, 以后用经济补环境”的状况发生, 在世界经济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下, 现代城市规划必须低碳, 环保, 生态为导向, 这是时代之需。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要进行最大程度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 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生态意识, 促进企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乃至企业综合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改善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提高环境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现代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历史和现实要求而进行的, 无论是从城市建设自身出发, 还是为追求人与自然地协调, 在现实情况下都必须以生态低碳为导向, 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是不能改变的时代要求。
2 城市规划生态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高要求, 生态破坏的加剧, 使得城市生态规划提上日程。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必须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1 扩大资源利用度, 提升城市承载力
如前面所讲, 城市承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化, 是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一个重点。城市的资源不仅仅指城市经济资源, 还包括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 只有充分利用城市已有自然资源,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 把城市中的各项资源价值发挥出来, 才能保证城市全面的发展, 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使城市变成不枯竭的资源。在城市经济资源的利用上, 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控制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调整城市经济结构, 做到不浪费一毫经济财富, 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合法化, 最大化;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 将历史因素, 本地民俗注入其中, 变无形的精神财富为实际效益, 全面实现城市发展。只有全面开发现有资源, 寻找新能源, 开创特色资源, 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2.2 调整城市格局布置, 缓解城市压力
城市是一个大的集合体, 将人口, 建筑, 交通, 环境集结于一体, 所以要以格局促发展, 以布局显城市魅力。密集的人口, 拥挤的交通, 浑浊的空气成为旧城的标志,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必须以改变这种现状。小高层的规划降低了人口对土地的需求量, 减轻了城市用地压力;高架桥的规划, 将交通立体化, 降低了土地消耗, 缓解了交通压力;城市园林规划, 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再者, 我们从宏观上分析, 城市各因素的合理布局, 与城市的良性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工业带, 绿化带, 居住区的合理布局, 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上发挥着重要功能。无论微观上的城市内部规划, 还是宏观上的城市因素的相互作用, 都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才会最大能量的发挥作用, 从而, 减轻城市压力。
2.3 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度, 共享美好家园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 低碳时代导向的城市规划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规划的要旨。新时代下, 人文城市成为城市规划一道亮丽的风景, 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从自然的效度上进行城市规划, 例如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化规模的扩大, 城市园林的构建。再就是, 现在的社会是人的社会, 讲究社会的人性化, 城市的人性化, 所以, 人文规划成为城市的方向标。在城市规划中加大城市文化的引入, 表现城市的底蕴, 显示城市的个性, 将城市文化软件和城市自然硬件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真正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 人文之魅, 以自然布衬人文, 以人文回馈自然。
3 结论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是时代的产物, 低碳生态生活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必然。将低碳生态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过程中, 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增强城市承载力, 促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建一个生态环保, 历史丰富, 底蕴十足的现代化城市。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渐趋提升, 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该文就城市低碳生活为目标, 进行一系列规范研究, 以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优化城市结构, 最终实现城市的综合效益发展。
关键词:低碳时代含义,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管理,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1]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
[2]杨保军, 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8) .[2]杨保军, 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8) .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
低碳生态城市 篇10
1. 适应世界环境的需要
全球气候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早在1896年,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累利乌斯就预测:化石燃料燃烧将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预测在今天已得到验证。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所有这些气候异常现象在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安全。人们不得不冷静思考, 如何寻找经济、社会发展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平衡点?美国经济学家格鲁斯曼等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念, 认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一样也是呈倒“U”型关系。普雷斯科特指出, 英国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与排放减少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低碳行业、低碳经济、低碳工业、低碳城市需要有新的可持续发展形式;气候变化不单是一个环境问题, 而是越来越成为一个经济和财政问题, 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可见,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 而是世界性问题;不仅仅是世界经济问题, 而是世界经济、政治、法律、文化、技术等环境的新变化问题。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及其城市、乡村都要关注这个问题。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聚集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 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 因其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和影响力, 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平台。城市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 进而形成低碳城市品牌。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杭州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有限,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关系杭州经济发展的全局, 也关系杭州的社会和谐和进步。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处理好杭州经济转型升级与打造低碳城市品牌的关系尤为迫切。
杭州不仅面临资源约束, 而且还面临竞争的威胁, 如服务外包、新能源、新光源、物联网、汽车及零部件行业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已迎头赶上。据统计, 2009年杭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24.4%, 而同样的指标, 深圳为54%、青岛为46%、苏州为34%, 这说明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杭州并未赢得优势。
那么, 杭州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转型, 加快结构优化和升级?杭州的工业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从1999年的11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9205亿元, 年均增长25.7%。不论从经济发展历史看, 还是从目前形势看, 在可预见的未来10年, 乃至30年, 杭州依靠工业兴市仍具有战略意义, 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中, 工业仍是产业的主角。不过, 在适应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环境下, 要不断地调整、优化工业结构, 注重节能减排, 以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为突破口, 既要有时间观念, 也要有效益观念。目前杭州经济正在实现新的转型, 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已成为杭州的特色经济和第一增长点, 经济发展正积极转向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其中资讯科技产业的发展, 使杭州经济成分正逐步向更新更高层次转变, 迅速缩短与国际性大城市经济层次的差距, 并有部分新技术的应用已走在世界前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杭州要着力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工业, 构建自增强的产业发展模式, 逐渐提高工业的层次,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增加产品附加值, 打造高端品牌。在低碳经济背景下, 杭州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产品品牌, 应形成良性互动, 形成品牌自我增强机制。
3. 选择竞争战略的需要
在当今“品牌制胜”时代, 只有拥有强势品牌效应的城市, 才能脱颖而出、越来越强。城市的新一轮竞争将是打造低碳城市品牌的竞争。近年来, 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目标。2008年7月, 杭州提出要在全国率先打造低碳城市, 12月, 珠海首先提出申请成为“低碳经济示范区”。2009年1月,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 在北京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 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低碳之路, 广东试办“低碳经济示范区”, 上海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 北京、深圳也不甘落后。在新一轮的新经济模式竞争中, 尤其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城市品牌的角逐中, 杭州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发挥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和产业优化效应, 努力营造低碳城市品牌, 推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杭州低碳城市品牌新定位
1.杭州城市定位的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 杭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然而城市繁荣的背后是较高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 并产生了大量污染物, 未脱离粗放型发展模式。所以, 杭州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是转变思路, 需要对城市发展进行重新定位。从根本上讲, 建立品牌的出发点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成功的品牌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特点属性和情感属性效用。根据品牌定位理论, 城市品牌在于借助无形的利益, 给城市增加价值, 特别是心理上的价值。要实现这一目的, 首先要为品牌建立一种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识别特征或个性, 然后有策略地使目标顾客记住它。目前在品牌建设中可采用的有三种方法:一是以城市的特点和属性为核心, 可称为实体定位;二是以城市品牌为核心价值, 可称为情感定位;三是两者兼顾, 可称为虚实结合定位。有史以来, 杭州城市定位总体是实体定位向情感定位转变。北宋时期杭州是东南第一洲;南宋时期为首都;元朝时期, 杭州被马可·波罗称为“天堂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可见, 宋代的杭州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区域大城市, 城市“定位”是实体的, 而元朝时期的杭州被称为“天堂之城”, 美丽华贵, 显然未强调城市之大, 而是强调人们的情感体验, 并引导人们展开想象。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 至于如何美丽, 去过的人与没去过的人, 答案往往不一样, 原因是人们的体验会因环境因情绪而不同。当然, 城市品牌的情感定位往往建立在实体定位基础之上, 是实体定位理性和情感的升华。新中国成立初期, 杭州作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 显然是实体定位, 战乱之后人心思定, 杭州作为旅游之城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1953年又成为以风景、休养疗养为主的城市, 这种城市定位就决定了杭州的建设规划, 有关部门或专家认为杭州应是“风景兼文教和以轻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之后在“大跃进”时期, 杭州要成为“建设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于是杭州钢铁厂等4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从艮山门到半山初步形成了重工业区。1979年改革开放后, 杭州的总体规划是“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浙江省的省会”, 在产业经济方面重点发展丝绸工业和电子仪表等其他轻工业。1993年在原有定位的基础上, 以“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建设目标, 奠定了杭州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位。2005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 两个月后, 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又在杭州拉开帷幕, 于是杭州提出要打造“动漫之都”。至此, 杭州的城市品牌依然以实体定位为主。近年来杭州提出的休闲之都、爱情之都、女装之都、会展之都、天堂硅谷、生物医药港、生活品质之城等, 就是实体定位和情感定位, 或两者兼具。如“爱情之都”具有明显的情感定位的特色, “生活品质之城”是两者兼具, 是实体定位。生活之城, 表明是适宜人们生活的地方, 交通、气候、人文等环境不错, 而生活品质则表明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 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环境生活“五大品质”, 而这种品质的好坏则是需要消费者来感受、体验的, 带有情感成分。
不论是“人间天堂”, 还是生活品质之城, 人们对杭州总体的印象依然是美丽的旅游城市。从马可·波罗称杭州为“天堂之城”、“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到今天低碳背景下人们对环保、健康的关注, 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所要担负的责任和幸福生活的内在追求, 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杭州城市发展的重新定位问题。
2.杭州低碳城市品牌新定位
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 城市是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非像塑造产品品牌那么容易, 因为建立城市品牌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 不仅要有一套名称、标志、象征和口号, 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这是一个动态的综合平衡过程, 应探寻内在机理。上海世博会城市人馆的墙上有莎士比亚的名言:“城市即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时代, “城市即人”将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城市就是人, 应以人为本, 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为宗旨, 全心全意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城市即人”另外一层含义是, 城市就像人一样, 是个有机的生命体, 有生命体生理发展的规律, 也有个体的人文素养。既有个体成长的规律, 也有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的生态循环机理。城市与居住在城市的人是天然的共生体, 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也就是这座城市是否“宜居”。宜居的城市不仅包括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还包括经济、社会、人口、人文环境等持续优化。上世纪建筑界和城市学界通过了一部《雅典宪章》, 把城市分为四部分:生活、生产、交通和休闲。这种划分可明确城市的功能, 对指导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 城市不是简单的功能相加, 而应是一种能力的复合、理性的复合, 是一个“有机体”, 是一个更高的“具有生命意义”的生命体。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 让生活更美好”, 就体现了“城市即人”的理念。
旺山:低碳绿色生态村 篇11
“苏州最美的山村”独守低碳与生态
旺山村东、西、北三面紧靠七子山山脉,处于自然山林环抱之中,属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风景石湖景区。旺山村山青水秀、林木葱郁、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古迹众多、田园山水风光如画,集中了田园山水的自然、朴素、柔和、秀丽之美。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是苏州城市生态文化环境中的重要一环,加上全村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吴中大道东西向横贯村域南部,成为近郊市民日常生态休闲和观光旅游的最佳去处之一,被誉为“苏州最美的山村”。
近年来,以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森林资源和悠久深厚的生态文化底蕴,以保护和提升生态文化环境为重点,大力继承和发扬具有旺山特色的生态文化,2009年已荣获了“全国生态文化村”。旺山村生长着纵深数十米的毛竹,竹林苍翠茂密,景观优美。目前為止,全村森林面积约5400亩,林木覆盖率达60%以上,是一处龙怀福地。
这里河道池塘纵横密布,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仅水体面积就有约690亩,村域内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在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上,积极引导农民推进生态农业保护与建设,建有茶叶、花卉苗木、葡萄、银杏和蔬菜五大基地,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充分利用旺山村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现有的产业资源优势,对全村的林业进行综合开发,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林业综合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增长点,这既促进了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全村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旺山的美不仅在于它拥有如诗如画的天然景致,更在于它具有厚重的生态文化历史底蕴。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的宝华寺见证了旺山的昨天;古井憨憨井潺潺流水,仿佛在向每一位过客讲述着旺山的种种;而尧峰山间沉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斑驳的烙痕,则是往昔的感叹;旺山人将这些厚重的历史文化予以珍藏,目前这些历史文化自然资源景点都隐掩在粉墙黛瓦间,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建设。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旺山独特的生态文化传统。
居住环境优越,区域特色明显,民居建筑统一白墙黑瓦色调,屋檐、瓦棱、窗户均按照古典式风格进行统一改造,形成了仿古民居式的建筑特征,宅前屋后融入绿化,住宅设施条件较好。
古朴的自然生态文化,浓郁的乡土民俗风情和景色如画的自然田园山水风光,为旺山人传承历史,发展未来增添了新的光彩,是联系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和太湖自然风景之间的一条山水风景和生态文化纽带,可喻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后花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时,这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得到有效控制,并未有环境的污染和气候的不良变化,一直保持着“绿色GDP”。这里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全力提倡使用农家肥等有机肥料和采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这里还先后建成了九龙潭水库景区,钱家坞农家乐景区、耕岛景区、上山塘林业观光游览区、叆叇岭景区、宝华寺景区、环秀晓筑景区、七子山景群等八大景区,如今,已成为苏州生态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是苏州市民日常生态休闲和观光旅游的绝佳去处。据统计,2009年全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亿元。
同时还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广泛宣传低碳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知识,大力倡导村民节能、节水和生活俭朴等新风尚,切实将生态、低碳文化的理念渗透到全村村民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村民的绿色健康、自然环保的消费观念,大胆实践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新农村建设熠熠生辉
2006年村里已分别在旺山居住小区、钱家坞建造了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和处理系统,解决了旺山居住小区村民和钱家坞30多家餐饮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难题。2009年起,吴中城南污水管道从吴中大道延伸入旺山村,将全面实行整村污水管网全覆盖,从而改善全村水环境质量,给村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现有近两千亩的花卉苗木、银杏、茶叶种植区和五千多亩的丘陵山地,一、二、三产业发展趋势,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在此基础上,旺山村积极提倡全村村民参与区域环境治理和保护,不断发展和培育生态文化新农民。目前,全村村民对村域居住环境、社会治安环境、自然生态保护和村委会各项民主管理措施的满意度均达到了95%以上。
在充分保障好8.5 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门面房、集宿楼招租规模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以街道发展为平台,积极筹措资金,投资1000万元建造了7000平方米的东吴工业园标准厂房,并以旺山物业股份合作社参股的形式出资250万元建造越溪农贸市场;投资600万元建造1800平方米的三产服务性用房、3000平方米的社区配套用房;投资67万元建造720平方米的旺山展示厅;利用村庄闲散地统一规划建造房屋,使集体经济大爬坡。
投资500万元完成18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投资52万元完成429平方米的卫生医疗服务站,通过完善各功能配置,加强为民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监控、监管力度。安装13只道路监控、实行户警报警装置580户,安装21只巡更系统,配备11名联防员,实行24小时巡逻。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旺山村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乡规民约,始终坚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古树名木和加强森林防火方面的宣传教育,坚持开展一年一度的“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不断增强村民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同时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做到“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坚决确保森林防火工作万无一失,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求发展,用发展来促保护”的特色生态建设之路。另外,旺山村每年都要发动全村村民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呵护全村村民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在旺山村建设中,坚持念“绿”字经、打文化牌、走特色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受到了各级领导及中外游客的普遍赞誉,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论建设低碳型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篇12
1低碳的时代已经到来
自2008年世界环境日将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以来,“低碳”这两个字已正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有资料统计:我们人类将来从自然界索取50%的原料用来筑穴建居和建造各类建筑、附属设施,在建造、使用过程中又要消耗30%的能源。每燃烧1 kg燃油就要排放2.2 kg二氧化碳,每平方米的建筑就要释放1.8 t二氧化碳,这是客观的现实。然而,在我国单位建筑面积上的能耗,要超出发达国家的2倍~3倍。
在前不久,我国由房地产商、部品商和建筑专家所组成的中国之家低碳发展联盟启动仪式上,住房城乡建设部住房产业化促进中心副总工程师孙克放说:在提倡低碳发展经济的大背景下,建筑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体系。这个体系应以5个方面来组成:1)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体系;2)生态保护技术和产品体系;3)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体系;4)工业化住宅技术和产品体系;5)住宅建设配套技术和产品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以建设的全过程为出发点,它着眼于生产的每个环节和项目建设的每个阶段,要做到有效的控制和降低排放,并且要形成可循环的持续发展模式。
孙克放还认为:我国的发展模式同发达国家相比有所不同,我国是要将从数量到质量再到低碳生态化过程变成一步走。因此,本来分阶段、分时期的矛盾都集中的同时在我国暴露出来了,使我们所面临的形势相对的更严峻了。所以,无论是房地产商还是建筑业的相关机构,都应该把“低碳排放”这四个字牢牢记在心头。
2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要建立什么样的体系和实施战略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关键的途径又是什么。
低碳生态城市是以自然系统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生态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高效的人们工作、生活居住形态;它是以自然、城市和人融为有机整体而所形成的共生、互惠、共荣结构体。
低碳的生态城市化建设的思想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具体化就是要通过零碳或低碳技术的研发在其城市建设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实现节约和集约的利用资源、能源,实现有效的减排低碳。
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今天,如果是经济发展上不去,那么环境生态也会失去平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托基础也将不会存在。所以说我们必须得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能减排型的产业经济。因此,建设“低碳城市”,就是首先制订出低碳城市的建设规划。这里所说的规划是指这座城市的整体上的定位和战略上的规划——它所关注和重视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最小的投入代价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然后按照既定的规划去大力发展低碳产业、引进和鼓励低碳技术人才,倡导和实践低碳的生产生活。
3建设低碳城市要突破的发展瓶颈,发展绿色化建筑
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建筑物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极大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建筑使用能耗已占社会总耗量的30%~40%;就我国而言建筑使用能耗现已占社会总能耗量的28%了,这个比例还是要继续增长这是必然的。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全国房屋建筑的总面积已超过了400亿m2,在今后还将要以每年新增建16亿m2~20亿m2,待到2020年要新增200多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新建建筑如果能够遵循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标准实施,并又能对原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我国自身发展的碳排放瓶颈问题,更能为缓解世界环境压力作出巨大贡献。
1)要选择正确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城市是我们人类美好的梦想乐园。在我国,85%的能源被城镇消耗掉了,85%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来自城镇。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应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将在不久的将来突破50%,每年约1 500万人进入城镇,这一趋势还要在一定时期内持续下去,这就进一步要求我国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倡导对土地使用上要功能混合,大力推广紧凑的节地发展模式。
在城市发展模式的正确前提下,我国在提高城市紧凑度的同时,还要对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社区和生水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基础性设施进行研究。要改变城市园林绿化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的绿化来达到吸附污染物、降低热岛效应等节能减排效果。同时还要推行绿色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供热、供气、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诸方面,也要采取节能减排新技术和经济鼓励政策:如实施直接将污水处理费返回给污水处理厂与实际COD削减成效挂钩,以奖代补政策,以此促进生产企业主动采取新技术节能措施。
2)要加大对房地产业的低碳战略布局力度。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访华时,他以能源学者的专业知识,在清华大学做了一个高技术性的专题演讲,探索建筑节能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在讲演中他一再呼吁中国应重视建筑节能。
那么我们建筑业在绿色能源和减少碳排放方面究竟能做些什么,有多少能够得到落实,社会广大民众对我房地产业是带着很多问号的。撇开固定的思维,房地产业是可以在这方面做出很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如果能够提前布局行业的低碳业务,不仅不会使建房成本提高成负累,甚至它又是决定你公司能走多远的关键性动力。
首先是住宅的产业化。住宅产业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建造住宅。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建造住宅已经是很成熟了。以往在我们业界只是注意到住宅的产业化能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住宅产业化能降低能耗这一重大价值。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减排,不得不去努力实施住宅产业的工业化生产。
实践出真知:我国知名房产企业万科房产曾专门委托专业公司对产业化公司进行比较,发现现代的住宅和环境保护之间相近程度很高。预计到2012年万科置业住宅产业化的比例将接近70%,到2014年将达到90%左右。如果说房屋产业的行业能做到住宅产业化———工业化生产达10%,每年就可减少污水排放量相当于10个西湖水的总量;减少木材砍伐相当于9 000 hm2森林的木材;节能用电量相当于一个葛洲坝水电站的月发电量。目前的情况,在房地产行业万科置业的总精装修已超过了90%,而整个行业精装修比例才只有30%。现在建筑物消耗能源已达40%,超过了任何行业;应该说走精装修之路是与环保理念相契合的。经研究机构的报告分析绿色化建筑和传统的建筑相比,可减少35%~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我们建筑业如果在住宅产业的基础之上,又大力开发绿色化建筑———集成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并实施雨水收集系统和地热供暖系统等的能源供给系统,进而也就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70%自给自足了,也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为加热、冷却传导过程中所需的能源消耗能损。
从实践中证明:实施住宅产业化和建造绿色化建筑物的开发商,不仅能更好的降低成本,更能切实地让消费者体会到购置和持有这类物业所获得的实际节能、减少消耗的经济效益,还能提高住宅的整体舒适度。
所以说在我国进一步推进低碳型生态城市化建设是我们构建低碳型社会、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