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精选12篇)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 篇1
摘要:目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 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态化。在城市规划中, 将生态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并通过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然而, 在城市规划中落实生态化, 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没有一定的法律地位, 缺乏标准化, 内容和方法不完善, 我国的许多城市也在寻找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规划。本文研究了城市规划的两个方面, 提出了城市生态化规划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融合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 他是通过社会, 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 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 换句话说, 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 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 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 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 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 生态城市, 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常为“集约内涵式”,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 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 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像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 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 法律, 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 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 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初在1972提出的,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 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 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 城市环境整洁, 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 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 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 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 科学安置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 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 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 人口密度太高, 公共设施短缺, 交通拥堵, 环境问题, 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 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 低能耗为目标, 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 更要将文化精神, 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 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 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 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 节约能源过程中, 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 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 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 同时, 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 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 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如水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 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 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 节水系统, 废物回收利用, 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 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 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 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 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 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7) .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6) .
[4]戴善伟.城市建设的生态布局规划的探讨[J].价值工程, 2010 (36) .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 篇2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 篇3
摘要:对一个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空间的利用率,还能够增加城市整体的美觀度,本文通过对城市倡导规划的内容进行具体论述,以及生态城市规划化的阐释,以科学开发为原则,提出如何建立一个有序整洁的生态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倡导规划;公众参与;生态规划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未来发展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布局的一种模式,在我国今后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应该更加受到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还与生态环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能够保证这个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1.倡导规划的意义
1.1城市规划服务社会的目的
城市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化网络结构,任何一项政策与行动都是这个网络结构中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在城市中生活的每个人都离不开城市规划,它与人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但是它并不是仅仅为某一阶层或多数人而做的,其面对的目标是整个社会群体。城市的社会发展需求是城市规划的动力与来源,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方式均是在特定时期内为满足社会普遍需求与愿望的真实反映,通过对城市社会系统进行检测与反馈,从而达到控制城市规划的目的。
1.2城市规划的实践性
制定城市规划不是理念上的构画,而是要将其应用在实际中,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规划。空想社会主义告诉我们,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找到改造社会的出路,实质就是要将规划实施出来,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的根本意义在于把城市建设的活动与过程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依据,对城市规划中的实施对象、方法、内容以及规划与实施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使之成为政策的依据。公众的利益与团体的利益在讨论与协商政治参与的过程中体现出来。
2.对倡导规划的认识
城市规划这项工作是由与城市规划有关或与利益有关的人共同完成的社会活动。其对象反映的均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城市中各方面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影响城市规划的因素很多,受到利益方的关注同样很多。
“城市规划人群”包括规划师、城市规划专家、规划行政人员、城市规划司法人员等,同样还包括社会领袖、集团总裁、财团首脑、开发商甚至普通居民,只要是与城市规划有关的人群都可以称之为“城市规划人群”。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人人都参与其中,满足各阶层的要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提供多种选择,实现最终目标。
3.生态城市规划主要内容
3.1城市生命支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重点在于:
3.1.1水资源利用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藏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3.1.2能源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3.1.3交通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3.1.4绿地系统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化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3.2人居环境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4.生态城市科学规划与开发的原则
生态城市科学规划与开发的八项原则:恢复和充分展示土地的生态健康和发展潜力,
平衡开发强度与处理好土地承载力的相互关系,阻止城市过度开发与郊区无序蔓延,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实行低水平的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与效用,在生态环境优美的条件下,在城市建立市民安全,健康的居住,工作与游憩的空间,鼓励社区福利化建设,讲究生态开发策略,创造一个新型、现代的生态城市模式。
5.如何建设一个有序的生态城市
5.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总纲,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分布,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等,编制生态城市规划,首先要建立一套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
5.2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因而,绝大多数城市特别是南方城市大多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充分利用的基础首先在于保护,因为,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要比拟的,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次是提升,提升是在保护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通过工程技术措施维持和提高其生态效益以及共享性,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理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6.在中国推行倡导规划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公众参与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规划在保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城市规划的人民性,主体性,强制性,从我国目前城市管理体制来看,由于非政府的社区组织发育还不成熟,社会公众参与主要是街道办事处及其辖区有关单位和居委会代表作为基层公众角色与到规划的制定与管理。
7.结束语
在发展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将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深深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倡导城市规划理论不仅带给我国城市规划进一步的启发,还要求我们真正将改革做到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沟通是社会各个阶层在谋求自身利益时需要遵守的“契约”。土地调节城市的经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众多城市体系中出现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城市规划的参与人群是由特定纽带联结在一起的集合体,大家共同参与其中,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努力,是城市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接轨的目标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的规划师,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众都能够参与其中的特色城市。
参考文献:
[1]李博.绿色基础设施与城市蔓延控制[J].城市问题.2009(01)
[2]张晋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 篇4
1. 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 虽然我国的城市建设稍有一些成熟,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针对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的现状, 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比较低;第二, 城市建设的方式采取不当;第三, 在城市发展中侧重点方向不对, 在城市建设中, 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利益, 而忽略了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方面的影响, 破坏了生态环境。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居民生活, 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2. 城市规划中规划生态城市的具体措施
针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城市建设中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规划生态城市。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第二,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第三,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第四,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第五, 积极推广绿色运动。具体说明如下。
2.1 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 城市规划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要把生态城市规划考虑在内。因此, 在制定生态城市规划时, 要注意各方面的内容, 要确保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严谨性、全面性。环境对我们只有制定科学完善的生态城市规划, 才能确保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顺利性。制定生态城市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能够改善生态环境。
2.2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是实现城市生态建设目标的前提, 每个城市的特点不同, 因而其生态城市设计不同, 制定时需要考虑每个城市的特点, 对其进行实地考察, 在进行设计时, 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生态城市设计包括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住区设计等。城市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地将景观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 不仅能够保护环境, 还能够提高城市的美观。因此, 要十分重视建设一些生态示范园区, 保证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完善性、完美性。
2.3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风景十分优美的国家, 江河湖海均在其内。面对着如此丰富的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极大地有利于生态型城市的建设。大自然赋予的原始的生态环境复杂多样, 有强大的循环和代谢系统, 任何一个由人工建造的都远远比不上原始的, 在享受原始的同时, 对其进行进一步地保护和完善是最佳的选择。因此, 在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资源的同时, 也要重视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生态资源加以合理利用,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城市的和谐发展。
2.4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
保护城市内外生态廊道体系在城市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 城市生态环境的规划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城市内环境的设计;第二, 城市外环境的设计, 两者缺一不可。从城市层面上来说, 其主要涵盖了城市的发展边界、缓冲区、保护城市内外联系的生态廊道, 此外, 从小的层面上来说, 还包括控制地块的绿色容积率, 其代表着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的过程中的生态范畴。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有着紧密地联系,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设计者认识到这一问题。逐渐在设计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绿色的元素, 绿色的概念。实践出真知, 当将植物与建筑设计进行完美的结合时, 都许多的优势凸现出来。具体表现在:第一, 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率;第二, 扩展了建筑景观的面积;第三, 极其有效地为建筑物降低了温度;第四, 防止了水土流失。在这4个方面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城市绿化已作为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 这一问题值得考虑和重视。
2.5 积极推广绿色运动
近段时间以来, 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所谓的"绿色运动", 提出了一套比较独特的、比较新颖的环保理论。其中, 最为典型的一个是合理地利用绿色能源。绿色能源是可再生的, 对环境没有污染, 例如, 地热能、太阳能、温差能、风能、生物能、水能以及潮夕能均可以归属为绿色能源。以前工业上使用最多的多为煤炭以及石油等, 这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 且对环境有污染。在工业中有效地推行绿色工艺的概念, 能够在生产的过程中, 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 也可以将废弃污染物加以二次利用, 变废为宝。各个城市也应该倡导绿色的概念;例如, 绿色出行, 能够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由于绿色建筑具有节能防噪音, 降低污染的优点, 因此, 要有效地推行绿色建筑, 加大宣传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城市建设中, 既要保证城市化进程的同时, 也要注重生态建设的影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进而其管理水平, 采取合理且恰当的城市建设方式方法, 找准城市发展中侧重点方向。在城市建设中, 保证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并存, 制定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质量, 进而使我国城市建设快速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生态规划学 篇5
定义: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
分类: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生产资源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全国可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多万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主要宜于种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粮油。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净耕地800万公顷。
2、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具有弹性。在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条件下,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动趋势,直接与土地的价格、地租发生关系。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多种:土地自然供给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联系和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而经济供给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二、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分区的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的地域概念,即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因此,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土地管制分区: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
区别
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 篇6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3-58-2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因此,为了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必须加快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1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概述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由各种类型及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有着改善城市环境,为人们提供环境优美的游憩地方的积极作用,其规划必须符合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发展需求,其特点主要有:①可持续发展化,具体是指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空间环境、技术经济以及管理体制的可持续性,规划的绿地系统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②生态园林化,是指生态效益要占城市绿地综合效益的首位,绿地规划工作的出发点要在生态效益上,具体体现在绿地率和绿视率达到最大化,科学合理地设置人工植物群落,提高单位面积绿地中的叶面积系数上;③地方特色化,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地方特色,利用乡土化植物及材料创设地方风貌。另外,还可以利用地方自然条件和人文风情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分类主要包括:一是以绿地的功能进行分类;二是城市规划用地平衡的计算口径,绿地系统要与计算口径保持一致;三是不同类型的城市绿地特点,绿地分类应反映出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四是我国各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及气候特点,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各类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名称;五是绿地的统计范围,投资来源及管理体制,要综合各类因素进行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
按照分类城市绿地系统主要有:第一,公共绿地。此类型的绿地是由市政建设投资修建并且经过艺术布局,具有一定的设施和内容,能够为群众提供浏览、休息、娱乐、游戏、科学技术活动及美化城市等功能的园林绿地。第二,生产绿地。此类型的绿地主要包括苗圃,花圃、药圃、园林部门所属的果园及各种林地,是专门为城市绿化设置的生产科研基地。第三,防护绿地。防护绿地主要是防护林,其功能是改善城市、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第四,风景游览绿地。风景游览绿地指的是位于市郊具有大面积的自然风景或有文物古迹名胜的地方。第五,专用绿地。此类型的绿地是由单位或群众自建的仅供本单位的人使用,包括居住区绿地,公共建筑及机关学校用地的绿地以及工业、企业、仓库用地的绿地。第六,街道绿地。街道绿地是附属于城市道路的绿地,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美化街景等功能。
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原则与理念
2.1 规划原则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必须遵循以下5项原则:一是生态优先原则;二是绿地布局坚持“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三是以能够为人们提供日常游憩、生活需要的公园绿地为重点原则;四是根据规模大小分级管理园林绿地,就近服务并按规划时序分期建设;五是依据国家相关的规范与标准的定额指标来规划建设城市园林绿地。此外,还需坚持现代园林绿化系统性、前瞻性、参与性及可操作性的原则,以及功能结合景观、城镇结合农村、近期结合远期、建设结合管理、需要结合可能的原则。
2.2 规划理念
第一,整体协调发展理念。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从着重考虑城镇“点”和“交通”线过渡到统筹兼顾市域“面”的阶段,要将重点放在区域整体利益的维护上,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将农村空间及生态空间纳入到绿地系统的规划范围内。第二,综合要素统筹考虑理念。如今,人们已充分认识到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规划模式,漠视环境成本所带来的巨大代价以及城市社会极化问题的严重性。因此,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构建基于经济、社会、环境、技术等多元价值目标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第三,有限目标理念。有限目标理念指的是应对具有真正作用的内容进行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当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主要有:①确定全市域层面的自然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发展战略;②进行技术型和战略型相结合的宏观整体结构规划;③合理规划生态空间并确定开敞空间体系要素建立完善的开敞空间体系;④明确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及人文资源及历史文化遗产的防护举措。另外还要建立合理的游憩体系、防灾体系等。
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3.1 树立正确的规划观念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观,这是城市环境建设和评估的关键指标,也是维护公众利益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二,适应空间和生态的自然观。绿地系统的具体规划要强调系统布局结构适应自然环境,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共生。第三,保护环境资源观。此观念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第四,整合环境设计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整体环境规划项目,必须整合环境的设计观和理念去准确把握规划方向和内容。只有树立正确的规划观念,才能保障规划的实效性。
3.2 明确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内容,其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并加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战略性的指导作用,应积极倡导规划战略和战术的融合,实现对动态与稳定城市绿地发展关系的准确把握。另外,我们还要重视绿地系统生态空间布局结构的建立以及发展的多目标性,实现宏观控制、详细约束及具体引导设计的作用。
3.3 规划内容层次化
城市内部空间、外部空间以及群体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三个层面及尺度的空间状态,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也要从这三个层次入手分为市域大环境生态规划、规划区层次规划、规划建成区层次规划。其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宏观把握绿地系统的规划结构和布局;建成区层次的绿地规划要将绿地建设指标体系、结构布局、规划特色反映及具体分类规划作为重点内容,从而实现结构控制、指标约束、分类引导以及可操作性较强的绿地系统规划。
3.4 绿地规划个性特色化
城市绿地空间的个性与特色化体现要有宏观层面规划的整体把握与中观层面详细规划阶段的拓展及设计阶段的完善,个性与特色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城所特征和产业特征等方面。特色的绿地系统规划要能够集中反映人与自然环境的需要、城市社会文化氛围、城市整体空间形态,要适应弹性运作机制。另外,运用强化手法进行绿地系统的规划具有较好的效果,一是从宏观结构布局层面入手,在结构层面充分体现城市特色资源,形成特色绿地系统框架;二是在不同类型的绿地规划中,尤其是公园绿地规划要分类整合、分级体现城市特色资源。
总之,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和理念,才能确保规划的编制效率和可操作性。需要在正确的规划观念的指导下,明确城市总体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系,实现规划内容的层次化以及特色化,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并且符合城市整体发展需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参 考 文 献
[1] 潘启辉.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浅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2] 吴凤婷,王兴伟.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绥棱县为例[J].活力,2014(12):110-110.
[3] 邓玉昆,张浩.东莞滨水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初探——以东莞市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为例[J].城市建设,2010(20):285-287.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 篇7
城市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 城市景观的塑造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同时, 城市景观塑造之后, 又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魏向东2005) 。
1. 自然生态系统是城市景观的基础
城市景观是人类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产物, 无论是大城市那种高楼大厦林立, 还是小城市那种类似乡村淡雅恬静的城市景观, 其底色无一例外是自然生态系统, 因此, 任何城市的建立都基于自然环境条件下, 自然生态系统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是城市景观构建的基础。地质地貌、植被情况是一个城市景观环境构筑的基础条件;水文条件对城市景观的造景也十分重要;气候对世界上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地理区位的优越有利于城市利用资源、节约能源, 有利于人们获得良好的居住环境。另外, 边缘效应影响着新城市出现的格局变化, 它是一种生态生产力较高的效应, 影响着城市的选址。
2. 城市景观的生态特征
城市景观不仅是空间与物质实体, 同时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而言, 城市景观是有悖生态的。从空间与物质实体角度来讲, 城市景观同样有悖生态, 城市景观空间与物质实体有一种生态效应, 即城市景观空间与物质实体的设置是不利于生态的。
3. 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
城市景观具有生物效应, 即城市特殊的景观环境使生物种类减少, 而且只适合特定生物的生存。
其一, 城市特殊的景观环境使生物种类减少。其二, 城市特殊的景观使生物发生变异, 只适合少数物种生存。城市景观极容易造成“气候效应”, 即城市热岛效应、城市雨岛效应、城市干岛效应、城市湿岛效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城市越大, 表现的越明显。
在时间层面, 我们在塑造城市景观时, 必须坚持历史环境观与现实环境观的有机结合, 必须辩证地对待历史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 只是强调保护而忽视发展或只强调发展而忽视保护, 都是不科学的。在城市景观塑造中, 必须把现实环境与历史环境结合, 统一规划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 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是一项生态保护工作, 既要使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运用, 又要保护其生态环境的美景度和丰富性。城市生态景观的演变过程主要表现为城市建设的扩张过程, 因此, 在考虑人为活动对城市景观影响的同时, 也需要重视搞好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和规划, 以及调整水土资源、大气系统、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 并注意与自然地形、河湖水系的协调性, 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 努力创造一个顶级状态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维护生态平衡。
三、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 城市规划与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规划指根据城市现状及相关理论预测城市的发展, 并管理各项资源以适应其发展的具体方法或过程, 以指导城市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的设计与开发。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 规划师需要多注意城市本身的实体特征, 而现代城市规划, 设计者往往通过研究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验证其对土地使用模式所产生的影响, 从而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反映这种连续相互作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 规划城市景观空间结构, 合理地分布基质、廊道、斑块等生态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因而城市景观既符合生态学原理, 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更适于人类居住了 (俞孔坚, 李迪华1997) 。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用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一个持续性的设计过程, 首先需要收集和调查城市景观的基础资料, 对城市现状景观进行分析与评价, 评定其生态质量的高低, 然后运用其生态学原理与方法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其规划的内容主要涵盖景观设计、绿地规划、小区规划、土地发展规划、城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环境敏感区保护、生态规划与设计以及景观人文设计等内容 (刘茂松, 张明娟) 。在城市生态规划中设计师需要对城市景观进行控制, 包括主要城市景点、景观大道、商业街道、中心广场和步行道等, 同时控制城市建筑物的体量、轮廓、色彩以及园林绿化、景观小品等内容。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 结合景观生态规划理念, 确定城市生态建设的轮廓, 体现城市美学特征。
我国城市建设中已有这方面的规划实践, 以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为例。中山市景观生态规划特别注意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具体地讲, 即是在城市和郊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要维护自然残遗斑块之间的联系, 如山林斑块、湿地、农田等自然斑块之间的空间联系, 维持城市内各种斑块作为城市景观背景, 而这些空间联系的主要结构是廊道, 如道路廊道、水系廊道、防护林廊道等。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中, 应将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核心内容, 这就需要分析景观生态过程, 通过对其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判别对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 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俞孔坚等1998) 。
四、发展及展望
一个城市的实力不仅体现在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规模上, 它所呈现出的城市风貌也成为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因素。伴随城市居民日益满足的物质条件, 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居住环境的优化提升上, 生态环境的优劣日益成为人们选择工作和居住城市场所时考虑的重要砝码。因此,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建立起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绿色背景, 并可以提高城市的积聚能力, 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环境的提高都离不开景观生态学, 它将为城市发展秩序提供了新的思维, 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茂松, 张明娟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 篇8
按照景观三元理论, 景观分为3个层次[2]:一是景观感受层面, 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 即狭义景观设计;二是环境、生态、资源层面, 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 即大地景观规划;三是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 包括潜在的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 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以下讨论的是前2个层次的内容。
1 狭义景观设计
进行生态园林建设规划不仅仅是绿化城市, 更重要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从而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4]。生态园林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 显露自然, 尊重生物多样性。生态的观念是尊重自然, 而以人为本则要求征服大自然让自然为人服务, 但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理念, 因此, 在规划设计时必须在这2个理念中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既要合乎自然生态的规律, 显露自然, 尊重生物多样性, 又要充分利用自然尽可能为人类服务且实行可持续发展。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园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将保持和完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园林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植物与特有动物, 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在建设生态城市和生态园林时应该首要并且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这种特有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标准, 每个地方情况都有所不同, 不能为了建造生态园林而不顾城市立地环境, 大量引进外来植物, 造成植物生长不良和生态入侵之类的现象。
(3) 生态园林体系的构建———完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充分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风貌, 保护好城市水体和山体, 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根据系统论, 系统的功能大于个体, 建造生态园林时也要将整个城市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 构建出城市的生态园林体系, 在保护好城市山体水体的大框架基础上构建生态城市园林绿地体系。
(4) 生态园林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既可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目标和方向, 同时又可为规划方案的实施分解和操作提供依托。生态园林的建设, 应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这种考核体系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为其提供目标和方向。但是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完整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 就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 在规划中体现浓郁地方特色。
2 城市的大地景观规划
构建合理的生态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空间结构, 保持景观要素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多样性, 构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景观, 是生态城市功能生态化建设的重要内容[5,6]。
(1) 规划理念。即“大景观”理念, 突出城市整体景观功能, 尊重城市景观的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等原则。城市是一个整体, 做生态城市的大景观规划时, 其尺度远异于狭义的景观规划设计, 必须突出城市的整体景观, 尤其是有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城市, 如果既要保留老城区的历史文化, 又要将其改造成为可适应现代人生活的地方, 并与新城区的景观和功能有机结合, 就必须遵循城市景观个性化、多样性、和谐性原则。
(2) 景观生态格局的构建。即在已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 以生态景观建设和保护为重心, 研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 与产业、人居、交通、水域等功能相融合的城市“大景观”生态格局构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实际是社会-经济-自然相互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 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共同发挥的, 因此, 缺少或者任何一个子系统不健全都会影响到整个复合生态系统, 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必须以生态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为中心, 以自然景观为基础形成地方特色, 通过严密的设计后尽可能通过自身来调节。
(3) 景观生态支持网络的构建。即研究建立功能完善、运行健康, 保障各种景观生态流输入输出的连续畅通, 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环境良性循环的景观生态支撑网络, 尤其是城市组团绿化隔离带建设规划。城市的生态系统相对比较脆弱, 因此, 必须构建起城市的景观生态支持网络, 以周边小城镇的生态支持中心城市的生态, 同时, 中心城市本身也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尽可能通过自身的调节。
(4) 生态景观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体系的构建。与生态园林建设一样, 大景观的建设更应该有完整的考核指标体系, 关键是看城市的生态景观有没有在整个复合生态系统中发挥到最大效应, 并与其他系统相适应, 一起发挥功用[4]。
3 小结
迄今为止, 全球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甚至于生态城市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和清晰的概念。但是, 生态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而且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是最终目标。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以人地和谐、社会公平与经济高效为目标, 使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拥有和谐的理想聚居地。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 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发展, 各种物质流和能量流能够充分交换的城市[7]。
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是景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出发点, 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 只满足这三方面还远远不够。在生态城市建设这个大背景下, 要充分发挥景观应有的生产功效、经济价值、资源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不流于仅仅是应用外来植物创造生物多样性等工作, 从而做到真正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刘邵权, 陈国阶.复合生态区划的系统分级及其实证研究[J].山地学报, 2006 (6) .703-708.
[2]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 2001 (5) :1-3.
[3]倪天华, 左玉辉.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和难点[J].2005, 21 (7) :83-86.
[4]张坤明, 温宗国, 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价与指标体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5]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1 (3) :6-8.
[6]王富玉.生态城市发展之路:三亚建设生态城市的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 2002.
城市生态廊道的规划策略探讨 篇9
“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的, 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景观单元的景观空间类型[1]。一方面城市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 是城市缓解“孤岛效应”和“热岛效应”、减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界定城市边界, 控制土地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另一方面, 随着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展, 地方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开发, 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因开发建设而破坏生态廊道的现象。因此, 规划工作者往往面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抉择。
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是《武汉城市总体规划 (2010-2020年) 》六大生态廊道之一梁子湖到汤逊湖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的北部与武汉外环线 (沪蓉高速公路) 一线之隔, 即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为主体的武汉科技新城, 城市扩张的引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城市的整体利益与当地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相互交织, 使得这一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域空间形态走势变得敏感而又复杂。如何客观、科学地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 使之能够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惠及当前地方经济发展, 造福当地人民, 使该地区及武汉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保证, 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态度。本文拟通过总结其经验, 提出生态廊道相关发展策略。
2 研究目标和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建立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 一方面在保障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 谋求该地区经济;另一方面能为武汉市居民提供持续的生态服务, 同时这种研究机制的建立, 也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廊道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主要通过四方面来实现生态、产业、人口及基础设施, 这四方面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互为补充的对生态廊道内的用地进行探索研究, 并较好的解决了生态控制和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
3 规划策略
3.1 生态策略
3.1.1 确定生态控制用地的分布和形态
主要是基于三个前提条件。
(1) 保证区内山体、湖泊资源不被破坏和侵蚀, 保证现状景观基质不被改变, 对敏感生态资源和节点的认定并保留, 保护良好的山水资源。
(2) 保证城市尺度通风廊道功能的正常发挥。对牛山湖北部廊道格局和其外部梁子湖到汤逊湖生态廊道格局进行系统的现状分类和统计, 包括蓝色 (水体) 、灰色 (道路) 、绿色 (防护林带和山体) 廊道, 各种廊道的长度、宽度、走向、数量和廊道连接度等。目的是构建完整的沟通内外的连接廊道系统。
(3) 内部景观格局的完整性。牛山湖北部地区的建设板块应与生态基质两者在空间上形成有机的融合, 使其融解于绿色生态基质中, 从而使人类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能够消解。规划在牛山湖北部地区建立山 (龙泉山) 、水 (牛山湖) 之间的内部直接联络廊道, 穿插绿地, 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3.1.2 生态分析与人口规模预测
(1) 生态足迹分析
生态足迹提出了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方法, 是在土地量化的基础上, 在需求层面上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 在供给层面上计算生态承载力的大小, 然后比较两者的大小, 进而评价研究对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2]。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 将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六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根据《武汉统计年鉴》江夏区2012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根据单位粮食、能源、木材、水产品等消耗所对应的土地需求面积, 将食品消费转化为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将煤、电力、原油、燃料油等能源消耗转化为化石能源土地面积, 从而分别获得耕地、草地、林地、化石能源、水域等面积的需求。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知, 2012年牛山湖北部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为0.597hm2, 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50hm2, 减去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 则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hm2。由此可以得出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hm2, 人均生态承载力是人均足迹的2.26倍。计算出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承载力大大超过其生态足迹的面积, 建设处于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2) 生态压力分析
Wackernage l等通过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199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的实证计算表明[3.4.5], 从全球范围看, 人类的生态足迹已超过全球生态承载力, 人类现今的消费量已超出自然系统的再生能力。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为0.597hm2, 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350hm2, 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188hm2, 人均生态足迹盈余0.753hm2, 研究区域内生态压力小, 具有一定的城市开发建设潜力。
(3) 合理人口规模测算
预设此地区的开发强度为25%, 则开发建设用地为4000公顷。到2020年, 其建设用地绿化率为40%, 此绿化面积可转化为草地和林地, 水域面积不变, 则剩下的部分为耕地面积。根据相关数据预测牛山湖北部地区生态足迹变化率0.04, 则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163hm2, 安全生态压力指数为3.6, 此时的人均承载力为0.320hm2, 则牛山湖北部地区的生态赤字为0.843, 显著低于2003年湖北省的生态赤字水平 (1.2) , 生态格局比较安全, 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人口, 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和村镇的城市化发展。
根据人均生态承载力计算方法:人均生态承载力=某类人均生产性土地面积×均衡因子×产量因子, 即0.320=2400×2.8×1.66/N+400×0.5×0.19/N+1935×1.1×0.91/N+7336.1×2.8×1.66/N+3928.9×0.2×1.00/N, 计算得出2020年此地区的人口规模约为15万人。
因此, 牛山湖北部地区适宜的开发强度为25%以下, 人口规模宜控制在15万人左右。
3.1.3 建设用地面积预测
根据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110m2/人) , 折算建设用地面积为16.5km2。
3.1.4 生态廊道空间分布
在保障城市尺度的生态安全格局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对整个区域的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和分类控制, 将内部保留生态基质、板块及规划绿地进行合理组织, 再与建设用地“图底关系”处理后, 形成了两条主廊道, 三条分廊道, 六条支廊道的内、外廊道格局。
3.2 产业发展策略
3.2.1 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及经济发展规模预测
针对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问题, 将总体规划中重视不够的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牛山湖北部生态廊道纳入同一层面考虑。根据牛山湖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产业结构、总体经济效率、产业布置的实际情况,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对此区域产业的安排, 通过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对其主导产业的方向和内容予以确定;并通过综合平衡法、地均产出率法等方式综合测算出未来产业发展的规模, 以期对产业用地指标进行调控和指导。
3.2.2 产业相关案例对比及发展选择
针对牛山湖北部廊道的实际情况, 规划在发展模式方面采取“点式高密度的发展”, 主要依托现有的城镇和风景区资源, 相对集中发展, 从而能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发展趋势方面采取“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驱”, 一改传统的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对立关系, 在牛山湖北部地区产业类型的选择上严格把关, 选择和生态保护相关的研发、休闲和度假等产业。
3.2.3 产业发展与生态廊道契合的总体构想
结合生态发展策略中廊道规划的结构和空间走向, 将现有城镇和风景区旅游资源形成“点”式格局, 规划沿着廊道的方向, 在空间上形成“轴”, 并有选择的布置产业类型。采取空间“点-轴”结构的极化理论, 由点连接线最后极化整个区域的产业。在产业空间上形成“三极五带”的空间结构。“三极”为藏龙岛科技园依托核心区、龙泉生态旅游区片依托核心区、覃庙集镇区片依托核心区;“五带”为结合生态廊道的形式, 沿湖呈带状分设五条产业带, 分别为农产品加工带、高尚居住产业带、科研教育产业带、会议休闲产业带和度假旅游产业带。
3.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策略
3.3.1 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
牛山湖北部地区靠近城镇, 受到城镇扩展的冲击, 农民的思想观念更新快, 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规划按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 引导农民向镇区集聚, 加速资本和产业转移, 促进农民职业和空间转移, 这种模式不仅集中安置农民, 同时农民的身份也转变成城镇居民。农民就业结合产业研究的产业定位, 发展以高科技信息产业、绿色生态化产业、房地产业和服务业为主的非农产业。
3.3.2 农居点合并型建设模式
基于节约用地, 牛山湖北部地区采用中心村主导型和小村并点型建设模式。
(1) 中心村主导型建设模式
村湾特征是中心村, 其区域内村湾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相对较大, 交通相对便利;现已发展部分特色农业, 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在农居点的整理中, 强调中心村核心主导作用, 通过对其内部土地的整理, 带动周边小村湾整理, 合并周边小村湾, 形成更大的规模, 以便配套设施的节约化利用。这类农居点用地整体要强调规划的核心指导作用, 合理调整布局, 走滚动式开发利用之路, 切实做到先拆旧后新建, 并按标准确定宅基地面积。产业结合村湾现状产业状况, 发展以苗圃、花卉、莲藕、特色水稻和渔业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
(2) 小村并点型建设模式
村湾规模较小, 只有几户或十几户, 因农民为方便生产而散居后逐步形成的, 离中心村较远, 交通不便;且其靠近牛山湖或位于龙泉山风景旅游区内有较好的旅游资源。规划保留农民原来的生活方式及农民的身份, 并就近联合几个村湾并为一个, 形成一定规模, 以便配套设施的配备。产业以农家乐的方式发展农家休闲娱乐旅游经济。
3.3.3 居民点布局
规划结合以上建设模式, 对该地区的农民安置和布局采取分类、分期安置和实施的策略, 形成了适当向城镇类型靠拢, 中心村安置为基础, 基层村为辅助的整体格局。总体布局框架为:两个集镇、六个社区、四个中心村、两个基层村。
3.4 基础设施建设策略
结合武汉城市总体规划对生态保护的相关要求, 配合牛山湖北部地区用地评价, 在充分考虑地区道路和市政设施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规划考虑将大型、带状基础设施结合生态廊道布局, 例如高压走廊和主干道路的走向, 并制定相应的规划要求。同时高效、完备的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也是对生态控制手段的补充和完善。
4 结束语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工作的推进, 生态廊道规划和应用虽然在城市中刚刚起步, 但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意识到生态廊道的重要性, 很多城市在其编制的总体规划中考虑和应用了生态廊道及其相关理论。本次研究是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生态廊道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从城市规划技术手段方面着手, 通过建立生态廊道的研究机制, 来解决或缓解城市生态廊道和廊道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供求关系。其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相信将会对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玥玮, 秦华.城市生态廊道建设探讨.南方农业, 2010 (3) .
[2]肖化顺.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5 (5) :15-18.
[3]Wackernagel M, et al.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M].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 1996.
[4]Wackernagel M, et al.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nations how much nature do they use?How much nature do they have?[R].Commissioned by the earth council for the Rio+5 Forum.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ocal Environmental initiatives, Toronto, 1997.
论生态城市发展中的景观生态规划 篇10
1.1 生态城市的涵义
“生态城市”这个概念的提出, 是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紧密相连的, 它的产生是城市生态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高效, 社会繁荣昌盛, 人们安居乐业, 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社会各项功能和谐的人类居住区, 也就是生态友好健康, 具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类理想居住区。
1.2 城市生态格局
人工景观元素组合构成了城市中的大部分景观, 如以建筑物为主的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交通道路以及公共设施服务区等。可以很明确地认为, 城市空间规划中的基质、廊道、斑块体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建筑组群是城市的基质, 景观斑块则是内部功能均衡统一, 与周围环境有着明显区别的单元体, 而城市的廊道则是以交通为主要目地的公路和街道网络、河流廊道以及绿色廊道, 这就构成了城市的基本生态格局。
2 城市景观的特点
城市景观作为人工景观的高度集成,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城市以破碎的斑块为主体。城市的交通网络将整个城市景观划分成大大小小的各种斑块, 又根据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 使各斑块分区之间呈现出连续岛状镶嵌分布的格局。 (2) 城市景观中以线状廊道为主。在过去建设城市的过程中, 城市的线性廊道以公路、街道等交通网络为主, 形成了以交通网为纽带的人工景观单元的城市景观的基本格局。 (3) 城市景观的梯度性。城市景观是以人工影响而建立的人为的景观生态系统, 主要分布在人流高度集中的区域。对于单核心型城市, 由市中心至边缘区, 人类活动的强度逐渐减小, 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式也不同, 表现出来就是人口密度、景观功能等呈梯度性递变。
3 城市景观的生态规划
3.1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 改善城市的景观结构和功能, 提高区域整体环境质量, 促进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给予城市中居住的人们一个安全合理、健康舒适、经济便利的人居环境。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 在进行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时, 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1 尺度性原则。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 首先要考虑人口规模合理, 还要考虑城市满足未来人口的增长可能, 最佳方案是将人口控制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交叉点。其次是土地问题, 城市生态最基本的内容是土地生态, 它同时具有自然生态属性与经济生态属性。在景观规划方面, 则需考虑到基质、斑块、廊道等景观结构要素。对这些区域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规划管理方案, 则对实现城市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协调有很大的益处。
3.1.2 稳定性原则。
在自然或人为的干扰下, 城市景观在不断的产生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不同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过程则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 而生态多样性有利于景观稳定性。适度的干扰可迅速增加景观的异质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 景观还是能恢复到原来的生态平衡状态。在实行该原则时, 需注意适当适时地补充自然元素, 协调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 丰富景观结构和生态形式。
3.1.3 生态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是生态合理性, 生态城市要求城市的主导产业应是代表着现代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 因此要在规划过程中, 深入研究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与物质流通特征及规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等, 协调与提高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制造出稳定的生态平衡, 以达到生态合理性。
3.1.4 经济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需要大力地发展循环经济, 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尖锐矛盾。同时, 鉴于人类在景观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特殊地位, 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达到社会效益与景观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3.1.5 可持续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致力于景观生态资源的整合和持续利用, 对整个景观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 促进和改善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景观生态规划谋求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以求达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和景观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 整体优化城市景观, 促进生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3.2.1 斑块的合理设计。
从城市景观的角度, 斑块指的是与周围背景不同的非线性的景观元素。斑块可根据其面积的大小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 大中型的绿色斑块被称为城市的“绿肺”, 富含的生态功能多样, 景观层次和结构也很多元化。小型的绿色斑块则被认为是物种迁移和移居的“踏板”, 提高了城市生态景观的异质性, 丰富了城市景观的视觉效果。城市中大中型的绿色斑块数量相对较少, 但是总面积比小型斑块要大, 所以城市景观规划应以大中型绿色斑块为主, 而小型绿色斑块为辅, 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均匀分布合理搭配, 使其生态环境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2.2 廊道的合理设计。
根据景观生态学学科的研究成果, 廊道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足够的横向长度。我国的城市街道普遍较窄, 建筑异常拥挤, 需要一定的时间整治。廊道的设计意义在于形成一个不同等级和功能的生态联系网络。由于廊道普遍呈线性延伸, 其生态效应可以在沿线性空间深入到城市内部的同时, 充分地利用廊道的延伸性, 将沿廊道分散的各个斑块和小型廊道通过一定的人工途径进行连接, 进而创造出一个更宽阔的廊道地带, 使生态效应在纵深和横向同时扩散。
3.2.3基质的合理设计。
城市绿地系统中, 居住区之类的基质应该实行“大集中, 小分散”的规划原则, 使斑块和廊道能够将基质很好地包围起来, 使居住区最大限度地与自然相接处, 充分发挥生态城市的特点。总而言之, 城市的绿地系统应当建立以绿色廊道组成的网络构架, 将绿色斑块和基质有效地连接起来, 在重要节点设计公园等大型绿色斑块。只有从整体来进行生态规划, 城市的绿地系统才能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我们对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领域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不断的持续探索和实践, 这是对城市景观规划的设计师们和整个人类提出了一个高的要求。相信未来的城市景观发展一定是健康的、生态的, 且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 积极地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居住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董宪军.生态城市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2]王飞儿.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3]任西锋, 任素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园林, 2009, 07:73-77.
[4]贾丽奇.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生态途径探讨[D].同济大学, 2007.
[5]胡忠行.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03.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 篇11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规划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相应的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其中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1 我国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现状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不过还是有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各种难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管理水平低、不科学的城市建设方式以及部分政府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引进高污染的工业,导致城市的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也破坏的十分严重。土地荒漠化、水土的流失、许多物种灭绝、森林的面积锐减、水体受到污染各项问题,在严重影响城市人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
2 生态城市规划的原则
2.1服务性与安全性
另外,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离不开城市建设的服务性和安全性。我们不能够一味的追求城市的生态性,而忽略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安全功能。生态城市需要在满足城市服务功能基础之上再进行生态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另外,城市的安全功能不能够忽视,安全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最为基本的一个功能,在城市建筑上,城市的基础设施上,都需要达到一定的安全要求,如果因由于追求生态性而忽视了城市的最基本的功能,那么就违背了城市的发展初衷。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满足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安全功能之外,再进行相关的生态规划和设计。
2.2经济性
城市只有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的高度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前往进行消费从而带动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的眼光看,什么是一個城市的存亡条件,一是人,二是经济。那么人有了人,经济必须由人一手打造出,经济不断的增长,人就会越来越多,城市就会越来越大,那么这个城市将会经久不衰。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性,才能够不断的促进城市的发展。
2.3地域性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把握相关的地域性原则。生态城市离不开生态植物,在进行生态植物的选择上,一定要遵循地域性的原则,依据城市的地理条件选取植被生存条件,植被的选择符合当地城市土壤,遵循自然规律,注意植被的分布规律,以免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造成植被无法生长或者存活。这样还会导致重新施工以及植被重新选取,进而造成经济的损失,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
2.4完整性
所谓的完整性,就是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注意该城市原来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能在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导致新的生态的破坏,这也是不符合生态城市的设计理念的。因此,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设计的时候,设计人员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该城市生态系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生态城市设计,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3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
3.1 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
在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上,要精心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正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代理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教育、医疗、物流、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产业。要建立生态产品开发、设计、孵化中心,逐步实施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改造,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提高生态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建立企业环境行为、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环境信用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之中,通过多媒体向社会公示。
3.2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设计人员需要根据该城市的的实际情况,充分的利用当地自然生态基础进行规划。原始的生态系统与人工建造的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中,我们可以对原始的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提升,并且对其进行改善,既能够实现城市的生态功能,也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建筑规划的时候,可以利用太阳光,使用节能电器等等。我们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也只有充分的利用生态资源,才能够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
3.3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4 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我国城市的普遍特点是:人口众多、道路网络稀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低,小汽车等私人机动车发展迅速。私人机动车的增加,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上涨,使得私人交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逐渐严重。公共交通优先正是实现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措施,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方法。公共交通优先的含义就是:在整个城市交通体系中,要树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意识,在法律和政策上扶持公共交通,在体制改革上率先引进竞争机制,做好规划和管理的研究,使得公共交通优越于其他交通方式,从而达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目的。在规划阶段提倡公共交通优先,就是要优先考虑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优先落实公共交通发展用地,优先制定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在与其它规划的关系中明确其地位。
4 结束语
总之,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正确选择,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因此,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把握一定的设计原则,坚持生态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完整性,地域性,艺术性,经济性以及服务性和安全性等,只有这样,规划出来的生态城市才能够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也才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善伟.城市建设的生态布局规划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0.
[2] 丁 雷.浅谈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9).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 篇12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建设,生态环境
1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现状
1.1 绿地系统现状
现如今,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设中,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城市绿化面积小、规模小, 城市绿化系统不完善, 绿地结构不合理, 新建城区街道绿地面积不合理, 老城区绿地零散分布。综合来看, 我国大多数城市绿地还不能成为系统, 仅仅能够满足一些外观美化上需求, 而距离具有生态效益的功能甚远。常面临的问题:预留城区公共绿化面积少;因为一些经济效益的问题, 公共绿化面积通常会被侵占;一些开发商在绿地建设上消极怠慢;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逐年减少, 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1.2 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为市民所关注, 现如今,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一些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直接排入大气和河流中, 造成酸雨、雾霾、河水变质等环境问题。工业和生活垃圾的填埋也造成了一些土壤的污染, 垃圾焚烧、冬季煤炭取暖、燃煤发电等排放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正是逐步缓解环境压力, 整治环境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3 规划建设现状
生态园林城市是集美感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一种生态园林形式的系统, 而现有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对城市园林绿地功用分不清楚。城市园林可大体分为公园绿化观赏园林、道路防护类绿地以及其它附属类绿地, 每一种生态城市园林具有不同的功能, 在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这些功能方面的区分, 一概而论。在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中, 出现了很多设计的不合理性, 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
2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
2.1 生态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生态目标
目前, 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还没有取得很好的进展, 在绿地系统、生态环境以及规划建设上还有很多不足, 应当追求合理的生态目标。第一,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其应有的生态效益, 既能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又能改善空气质量, 调节和控制城市温度和湿度, 保护城市水资源不流失。同时还应保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 维护大自然食物链的稳定, 维持能量平衡和城市生态稳定, 对破坏的环境起到实现生态复原的目标。第二,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应当满足多样化、外观具有美感的目标。我国大多数城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都开始加强了对形象美感的追求。20世纪90年代, 我国许多城市盲目吸收他人设计, 大量砍伐树木, 取而代之的是草坪, 这样既不能实现生态多样化, 又不能体现美观的效果。第三, 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应当充分考虑人文目标, 以人为本, 实现现代建筑、人文环境以及古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大融合, 建设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生态园林城市。第四, 建立城市绿化产业。培育植物花卉, 开发城市绿化商品, 发挥城市绿化产业的生态效益, 以发展和推广城市绿化产业为另一个目标。
2.2 制度完善
加强制度建设是生态园林城市绿地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 应当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政府制定的生态环境方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建立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制度, 只有制度规范化, 才能保障园林城市更具生态化。
2.3 合理规划与综合发展
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工程中, 应当充分考虑园林建设规划与建设的问题, 合理布局是生态园林发展的重要前提。根据物种群落的不同理配置;根据物种的功能不同, 因地制宜, 实现生态园林效益最大化。在一些遭受破坏非常严重的地方, 应适当实现封闭式管理, 甚至可以建立保护区等措施。合理的布局是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 可以在屋顶上建立绿化带以及墙壁上实现绿化, 充分利用爬山虎等植物的特点, 提高绿化和生态效率。其次, 还应当储备人才, 依靠科学技术, 完善和落实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科学规划, 统筹兼顾, 做好植被病虫害的防护工作, 实现生态园林的综合长期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绝不是口号, 需要我们认真落实, 应当在制度上完善、在规划上合理、在建设上落实。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规划与建设还需要科学地统筹兼顾, 努力实现生态园林的生态、人文以及美感的效益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红霞, 汤庚国, 张秀省, 郭帅.聊城市景观格局及绿地系统结构分析[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7 (01)
【城市的生态规划特性】推荐阅读:
生态城市规划06-21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06-25
中国生态城市规划10-08
生态海绵城市规划07-15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10-24
城市规划生态化06-01
可拓城市生态规划分析06-18
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规划06-30
城市建筑规划生态化08-03
生态城市规划研究综述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