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拓城市生态规划分析

2024-06-18

可拓城市生态规划分析(共5篇)

可拓城市生态规划分析 篇1

城市生态规划是城市规划同城市生态学相结合的一种规划形式,其重点在于对城市生态改造、生态恢复、生态空间形态等问题的研究。因生态改造与城市用地建设存在非同步性,造成大量此类问题的出现,而对于此类问题的界定,则需要引入可拓学,通过借助可拓学在矛盾问题解决的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来为后续问题的分析奠定坚实基础。可以说,对可拓城市生态规划进行分析,对于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涵义与目标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层次、多介质、多元化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各系统、各层次与各生态要素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以生态敏感性体现的生态限制和社会经济因子显示的生态潜力整合于公式II中,是本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思路。根据主导性原则,当我们只是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这一种土地利用方式时,从一分为二的辩证法观点出发,每个因子都具有潜力和限制性两重作用,但是从主导性出发,城市建成区规模、道路交通优势、增长极核等3个社会经济因子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潜力远远大于限制性,因此作为生态潜力因子。反之,高程、坡度、植被、水域、海岸线等5个自然生态因子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限制性远远大于潜力,因此作为生态限制因子。这种从量到质的差别,是被国内广泛采用的“单纯权重叠加法”所忽视的,也是本研究提出“潜力——限制性评价法”的初衷。

二、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的问题类别与问题模型构建

(一)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的问题类别

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分为三大类,首先,固有问题,如城市自身所处于的生态位、区位、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等;其次,近期规划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的相关治理问题等;最后,远期规划问题,如增加广场、公园、各类绿地的开放空间等。

(二)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的问题模型构建

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模型的构建,可将上述三大类规划问题划分为两类问题,即对立问题与不相容问题。对立问题指的是基于同一条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难以同时实现,具有特殊性,是生态规划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不相容问题指的是客观条件同主观目标间存在矛盾,具有一般性,是生态规划过程当中的重点问题。其中,对立问题有多个规划目标和规划条件共同构成,为便于研究,可将其目标划分为两两进行考虑,其模型表达为:P=(G1∧G2)↑L,而不相容问题的模型表达为:P=G↑L (P为生态规划问题,G为规划目标,L为现状条件)。

三、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界定、分析、变换及解决分析

(一)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界定分析

a.对立问题的界定

在总体的生态规划中,存在着较多的此类问题,且目标较为复杂繁琐,应尽可能地转化为两目标间对立的问题后,再实施求解。其问题模型如图1所示,以求解下位对立目标元素为前提,来实现对立目标的整体共存。

b.不相容问题的界定

在小尺度生态规划中此类问题较多,其目标在于对生态规划中条件与目标间矛盾问题的界定,单一明确是该类问题目标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简化状态。其问题模型如图2所示,以解决下位条件与目标,来支持上位条件与目标的实现。

(二)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分析

a.问题潜显分析

考虑资源自身的动态性,可将其分为显性资源与潜性资源两种形式。生态规划中的潜在问题与显化问题具有可转化性,一定条件下可实现彼此的相互转化,且显化问题具有突出性,其问题的解决需要近期来完成,且不良的处理形式会对城市生态建设产生影响。潜化问题具有隐藏性,其问题的解决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且不良的处理形式就会使其逐渐向显化问题进行转化。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两类问题当中,显化问题的存在是十分明显的,是可以改造和直接利用的条件与资源。

b.问题分散分析

对于生态规划问题,可着手于一个基元的条件或目标,来使其向多个基元进行拓展,即将基元的发散性概括为一值多物、一征多物、一物多征,从而为此类矛盾问题的解决提供形式多样的可行途径。在生态规划问题的解决过程当中,应用发散分析,来优化问题解决途径,来使条件或目标得到深入拓展,是当前矛盾问题得以化解的有效思路。问题分散模型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问题模型的建立:P=G↑L,其中P为规划问题,G为土壤、治理重点、环境,L为重度、污染程度、土壤。第二,进行目标的发散。

(三)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变换分析

对于生态规划问题的分析在于寻求矛盾问题解决的多种思路,要想实现矛盾问题的解决,进行问题的可拓变换是必要的途径,是城市生态规划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工具。

a.问题的分解变换分析

这一问题变换的方式是依据基元本身的可聚分性和可组分性,来实现基元的聚分变换和组分变换。就拿城市绿地规划问题来看,可在细化绿地的基础上,进行分项的规划。首先,进行变换物元M的选择,M分为绿地项(1、2、3…n)功能。其次,保护环境的为防护绿地,净化空气的为交通绿地,改善景观的为公共绿地,进行此类绿地问题的划分,从而形成功能完善的系统绿地网络。

b.问题的置换变换分析

这一问题变换的方式是用某量、某特征、某事物来代替另一量值、另一特征和另一事物。立足于城市生态规划实际,来完成基本元对某一基元的替换,这亦是这一问题变换方式的基本原则。如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生态规划时,应用立体绿化的形式,来促进居民区生态水平的提升,就可应用这一变换形式来对其规划思维进行表达。首先,明确植被组成项M=(植被、绿地、位置),通过发散分析得出M1=(植被1、位置、墙面),M2=(植被2、位置、屋面)。其次,通过置换变换得出,具备防水功能的为屋面,具备承重功能的为墙面。通过对城市居民区的绿化处理,可改善其灰色调,增加绿化的面积。实施立体绿化,可降低墙面的夏季温度。由此可以看出,置换变换方式的应用,在有限用地的前提下,利于城市居民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求解分析

可拓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包括两大类:策略生成求解与转换桥求解,其中,前者是对重点问题的求解,后者是对难点问题的求解。

a.策略生成求解分析

这类问题求解方法是通过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模仿,运用定量化、形式化的方法来实现对单目标不相容问题解决。以不相容问题可拓模型的建立为基础,来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运算,并通过变换矛盾问题,来对规划方案作出最终的评价和筛选。在城市生态规划中,不相容问题大量存在,为构建城市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变换条件来实现矛盾问题的最终解决。对于此类求解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包括以下三种,即条件不变,目标变换;目标不变,条件变换;条件与目标均变换。

b.转换桥求解分析

这类问题求解方法是通过利用“各取所得”的基本思路,在矛盾双方间进行隔离部或矛盾部的设置,来实现对立问题多目标的共存。转换桥求解主要包括分隔式转折部方法和连接式转折部方法,前者的应用,如大量道路面积被停车占据,较差的景观效果等,可通过用地空间分层(设置地下停车场、绿化地面景观)等转换方式来进行解决。后者的应用,如利用城市生态廓道来对两种差异性生态系统的通道进行连接。

四、结语

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其在生态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对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的系统分析,意在对城市生态规划问题作出有效的解决,从而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稳步前行。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篇2

杭州融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摘要:环保、低碳、生态观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要对环保意识、生态观念和低碳发展有科学地体现,要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个重点的方面加以着重考量,应该在规划设计科学化、绿色容积率规模化、生态规划设计精细化、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化的基础上,将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统一起来,形成其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征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体系,指导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本文就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由于我国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各个方面中,因此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和特点

1.1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在城市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城市建设的总体方针、政策和计划,基于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以生态学、环境学、城市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合理地确定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发展方向,建设生态区城市建设体系,重点强调规划区域内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布局的合理设计等,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要解决的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问题,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1.2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

1.2.1生态城市具有流转作用。城市现代化的塞础设施为人类、物质、资源等的运行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当各类流达到快速流转时,就可以降低生产中的经济损耗,减少对城市生态的污染。

1.2.2生态城市具有整合性。生态城市除了要有适宜生活的良好环境,还要能够在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社会的发展要注重人类、自然、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不能为了谋求任何一方的发展不顾其他两方面存在。

1.2.3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指标具有国际性。全球对于生态城市的环境质量有公认的标准,只有加强管理工作,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类资源,才能使城市的环境质量包括绿化率、污染率、管理水平等达到国家标准。

1.2.4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其和谐性主要体现在人、生态环境、社会这三者的关系中。生态城市主要给人类提供了自身发展所需的环境,而这种充满人类文明的文化气息恰是生态城市的内涵。

二、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为设计理念的思考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和谐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的循环再利用法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做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2.1合理布局,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不污染环境,规划和设计的时候,我们将努力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2.2优点和缺点并存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3从自然生态的制衡,自我调节的生态的概念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将设计融入到城市当地自然中去,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积极推广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推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实现生态优先的方法

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离不开居民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向公众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使生态优先拥有相应的法律依据,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的图纸将这一理念融入到具体的行动当中,通过政策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优先原则。

3.1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环境对于人类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关乎人类的兴衰。人们长期以来都缺乏环保意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对我们的重要意义,牺牲环境来追求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环境严重受污染并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理念,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渠道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3.2生态对于人们来说就在身边,生态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所以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为生态优先提供法律支持。建设良好的生态平衡的社会,政府应该成为生态建设的主导力量。政府通过制政策、加强监管、建立环保执法部门以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有效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

3.3以往的城市规划设计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当代的城市规划设计应根据城市生态资源环境的特征来确定和规划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和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现在的发展,还要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目标。

四、现代生态城市规模的规划设计

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口规模。确定人口规模不仅需要考虑到未来人口增长的规模,还要考虑到满足人们一定生活质量的合理化的人口规模。同时由于人口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除了要考虑固定的人口分布规律,还要考虑到城乡之间,城市之间人口变动的规律。这样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可以确定较为合理的人口规模,以免因规划不合理,人口骤增导致生态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失衡。

其次,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用地的规模。改变原来的从工程地质的角度去评价用地情况的方法,从生态的角度来评价用地的类型,将不适宜做建设用地的区域、需要对建设用地进行宏观控制的区域和适合做建设用地的区域划出来并制定相应的城市规划控制标准。现代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中,还应结合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人口的规模合理设计城市道路结构和城市产业发展,加强社区的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饮用水源地、保护河流和水库、保护风景旅游区等;还应重点预防,综合治理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污染进行集中控制;加强绿化区、烟尘和噪声控制区的建设等等,确保城市规划设计以生态优先的原則进行实施。城市规划设计中,也要注意考虑到城市之间的区域合作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现代生态城市也应在确保城市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的条件下,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生态城市的涵义与特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内容及指标体系的探析与思考,将生态思想、低碳经济理念充分地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荣金.现代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

[2]朱锡平,陈英.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J].财经政法资讯,2007,(02).

[3]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9,(14).

可拓城市生态规划分析 篇3

一、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概述

(一) 城市生态规划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可分为3类问题:1.固有问题。此类问题具有客观性和难以预料性。例如, 城市所处区位、生态位、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条件等, 这些都是必须接受或无法自身解决的问题;2.近期规划问题。此类问题是急于面对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 城市各类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等, 规划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都要通过这类问题表现出来, 它是所有问题的爆发点, 它是城市生态规划中显化的矛盾问题;3.远期规划遇到的问题。此类问题是长期的, 具有潜化的特征, 不及时解决将逐渐转化为近期规划问题。例如, 增加各类绿地、公园、广场等开放空间的建设等, 它是规划中潜化的矛盾问题, 缺少它将影响城市的长期发展, 需要在规划中多增加开放空间。

从可拓学角度看, 近期问题与远期问题构成潜显共轭关系, 如果不注意远期问题解决, 必将转化为近期问题爆发出来, 因此在解决近期问题的同时, 更要关注远期问题的解决 (见图1) 。

(二) 城市生态规划问题模型

进行城市生态规划时, 主要面临两大类问题P, 不相容问题和对立问题。不相容问题是指主观目标与客观条件之间的矛盾[2], 属一般性问题, 是生态规划解决的重点;对立问题是指同一条件下两个以上目标不能同时实现[2], 属特殊性问题, 是生态规划解决的难点。

城市生态规划问题P由规划目标G和现状条件L构成, 表达为:

对立问题P由规划条件和多个规划目标构成, 为研究方便, 可将多个目标分成两两考虑, 表达为:

本文的方法体系就是围绕城市生态规划问题模型进行展开, 通过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变换和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方法, 应用可拓分析、可拓变换等手段, 形式化解决矛盾问题 (见图2) 。

(三) 方法体系的菱形思维

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符合先发散后收敛的菱形思维模式, 即问题界定和问题分析是问题的发散阶段, 通过此阶段的拓展, 对问题进行界定、建立问题模型, 找出下位的关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路径等;问题变换和问题求解是问题的收敛阶段, 通过对问题进行各种可拓变换等手段, 生成较好的规划策略, 指导下一步的规划方案 (见图3) 。

二、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界定方法

要正确解决矛盾问题, 建立问题模型, 必须首先界定问题, 即把问题明确化、形式化, 清晰地界定问题, 是城市生态规划成功的关键路径之一。而要界定问题, 还要根据目标和条件的不同情况和涉及问题模型的建立方法, 准确地界定要解决的矛盾问题。问题界定方法是解决矛盾问题的基础。首先要界定问题的目标和条件, 把目标和条件分解为具体化和数量化的目标和条件[3], 增加城市生态规划的可达性。

1.不相容问题界定。主要是指界定生态规划目标与条件之间的矛盾问题。此问题在小尺度生态规划中存在较多, 目标明确单一, 是比较简化的理想状态。通过下位目标和条件的解决, 带动上位目标与条件的实现, 建立不相容问题的可拓模型 (见图4) 。

2.对立问题界定。主要是指条件一定下, 界定生态规划目标与目标之间的矛盾问题。此问题在总体生态规划中存在较多, 目标较繁琐复杂。应尽量化解为两个目标之间的对立问题后, 再进行求解。对立问题界定比较符合生态规划的现实状态, 通过下位对立目标的解决, 带动上位目标之间的共存, 实现对立问题, 建立对立问题的可拓模型 (见图5) 。

三、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问题分析

(一) 问题发散分析

对于问题, 可从一个基元表示的目标或条件出发, 拓展多个基元, 即把“一物多征, 一征多物, 一值多物”等特性概括为基元的发散性, 为解决矛盾问题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3]。在解决生态规划问题的过程中, 利用发散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较优路径, 使目标或条件进一步拓展, 为化解矛盾提供新的思路。

例如, 长春市铁北某工业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 由于工业原料的重度污染, 已经使地段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土壤污染成为主要问题。发散分析的思维过程可表达如下。

1. 建立问题模型:P=G↑L

2. 对目标进行发散:

即从土壤整治、植被恢复和生物群落三个途径进行恢复, 基本能达到当地环境的改善, 为解决问题提供多种可能。

(二) 潜显共轭分析

从资源的动态性考虑, 资源可分为显资源和潜资源[6]。潜在的问题为生态规划潜部, 显化的问题为生态规划显部,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 显化问题是突出的, 需要近期规划解决, 如果处理不好, 影响生态城市建设;潜化问题是隐性的, 属于长期规划解决的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将转化为显化问题。生态规划中的显部潜部必须是成对出现的共轭对, 潜部是明显存在的, 可以直接利用和改造的资源或条件;生态潜部是城市或地段内隐藏存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定的变换, 有可能成为城市或地段明显存在的资源。二者任何一方发生变化, 都会使另一方发生变化, 优先解决显化问题, 严格控制不利潜化问题的显化。

例如, 哈尔滨市马家沟某居住区内的有一自发形成的水面, 由于向水面不断输入污水、垃圾等废物, 使原本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潜部逐渐演变为不利的显部, 最终影响居住区生态环境提升。因此, 规划师需要采用改善水面的岸线、植被和切断污染源等措施, 使生态显部回归潜部, 提升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见图6) 。

四、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问题变换

分析方法只能给出解决城市生态规划的矛盾问题的多种途径, 要想解决矛盾问题, 必须通过实施可拓变换来完成[3]。因此要解决城市生态规划问题, 还需要实施变换, 问题变换是解决城市生态规划矛盾问题的重要工具。

(一) 置换变换方法

用某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用某特征代替另一特征、用某量值代替另一量值的变换称为置换变换[4]。从城市生态规划的实际问题出发, 用基元B来替换其中的某一个基元B0, 这是置换变换原则。

例如:居住区进行生态规划时, 对单调的屋面采用立体绿化方式, 提高居住区的生态服务水平, 这一规划思维过程可以用置换变换表达。

(1) 设M= (植被, 位置, 绿地) , 根据发散分析原理得:

(2) 对屋面和墙面进行置换变换:

即对居住区屋面进行绿化处理, 可增加绿化面积, 改善屋面的灰色调;对墙面进行立体绿化, 可降低夏季墙面温度, 通过置换变换, 在用地紧张条件下, 有利于提高居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二) 分解变换

根据基元的可分性进行分解变换, 根据基元的可组分性和可聚分性, 形成基元的组分变换和聚分变换[5]。

例如, 对于城市绿地进行规划, 对绿地本身和功能进行分解置换, 可以对绿地进行细化, 进行绿地的分项规划。

(1) 选择要实施变换的物元M

(2) 选择分解变换:

设M= (O, c, v) = (绿地, 功能, 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改善景观)

O={防护绿地, 交通绿地, 公共绿地}

M={M1= (防护绿地, 功能, 保护环境) , M2= (交通绿地, 功能, 净化空气) , M3= (公共绿地, 功能, 改善景观) }

将绿地系统规划分解成防护绿地, 道路交通绿地、公共绿地等规划, 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绿地系统网络。

五、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问题求解

(一) 单目标不相容问题求解

不相容问题求解方法是以可拓学思想为基础, 模仿人类的思维模式, 用形式化、定量化方法生成解决不相容问题的方法[3]。通过建立不相容问题的可拓模型, 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运算, 再对矛盾问题进行可拓变换, 最后进行评价筛选规划方案。不相容问题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大量存在, 例如, 在旧工业用地建设生态公园, 对违章建筑进行搬迁, 森林保护区内进行旅游开发, 城中村生态改造问题等等。城市生态规划中, 为了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目标相对合理的情况下, 多通过条件的变换达到目标的实现, 以解决矛盾问题。

(二) 多目标对立问题求解

转换桥是利用“各行其道, 各得其所”的思想, 通过在矛盾双方中间设置的连接部或隔离部, 以使对立问题的双方达到共存[3]。转换桥是解决生态规划对立问题的重要工具。例如, 哈尔滨市松花江大桥的修建使城市两岸变得更加方便, 促进城市整体发展, 属于连接式转换桥方法;地面停车占用大量道路面积, 景观效果较差, 可通过对用地进行空间分层 (地下停车, 地面景观绿化) 的转换方式化解城市景观与停车拥挤的对立问题, 属于分隔式转换桥方法。

六、结语

本文以城市生态规划问题为导向, 以可拓学的理论方法解决城市生态规划矛盾问题, 初步构建了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 在充分进行生态规划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变换和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的方法, 并对部分方法进行了验证和模拟, 此方法体系可贯穿于基于可拓学的城市生态规划的全过程, 为以后的计算机辅助城市生态规划提供了方法支持。

参考文献

[1]蔡文.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北京:香山科学会议第271次学术讨论会文集.2005

[2]杨春燕张拥军.可拓策划.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杨春燕蔡文.可拓工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俞孔坚庞伟.理解设计:中山岐江公园工业旧址再利用.建筑学报.2002/8

[5]李立希杨春燕李铧汶.可拓策略生成系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析 篇4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设计

1.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①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②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规划要有全盘统筹的眼光,促进生态稳定,追求最佳效益。城市生态系统的完善有赖于其子系统的平衡发展,在提倡建筑单体生态设计的同时,建筑设计要着眼于城市设计,从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及所在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2循环再生与节能

①资源的循环使用。建筑材料的选择,首选无害无污的环保性建材,减少木材的使用,同时积极尝试一些新型技术材料;另一方面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良好的管理计划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如石膏、玻璃、砖瓦、未装配的建筑构件以及一些废旧的装饰材料等。建立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及回收系统,便于对垃圾等废物进行生态经济循环利用,变废为宝,走一条废弃物资源化、生态化、产业化道路。建立城市自然资源循环系统,提倡节能减排。

②降低能耗。资料显示,全球能源消耗中有45%用于满足建筑物的取暖、制冷和采光等需求,一幢典型建筑物的能耗费差不多占了该建筑物总营运费用的25%。如能通过设计降低建筑的能耗,将己造建筑改造成节能建筑,将大大减少对能源的需求。此外,应充分利用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如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其中太阳能的利用研究己日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开发利,不但与建筑立面较好的结合,还有效的利用太阳能,完美地解决了房屋的采暖及供冷。

3.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3.1生态要素的调查

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3.2生态分析与评价

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評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②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3.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①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②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议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3.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3.6人口适宜度规划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3.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

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设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3.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4.结语

现代社会应当依靠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基础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真正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这也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生态城市也必然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有助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促进社会更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光宇.生态城市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发展研究,2004(06):41-48.

[2]刘葭.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三明学院学报,2010(1):87-88.

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规划 篇5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反规划;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规划在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规划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段和层次都较丰富,是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一类的总体称呼。同时,生态环境规划是在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从早期《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条例》的颁布,到近年的《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都有强调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提高自然生态坏境在城市的地位,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和改善,同时也需要相关措施来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合理的建设与管理。近年来,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各类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法规层出不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不管是法律层面还是城市总体的发展战略层面,都对城市的环境起到了约束和引导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對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密切关注,也间接体现了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生态环境规划得到发展、完善的诉求。增加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关于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是应对于完善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体系编制所需,也是当前国际以及国内强调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所需,更是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的大大提高,还有效提升了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水平。

一、生态环境规划的涵义以及

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规划所指是为了协调发展社会、环境与经济,把三者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自身和对环境所做的活动,进行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要使得这种合理安排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就必须处理好环境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特别是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为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规模以及发展方向,使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均衡布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对各项建设所作的一系列部署。城市总体规划偏重于从城市的形态设计角度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就在于去实现总规中关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合理的发展。两者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环境规划是组成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部分。城市总体规划与生态环境规划相互看作彼此的基础,也可以相互进行参照。生态环境规划所要达成的目标即为总体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并综合平衡地参与和纳入其中。

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并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项建设一致的进行规划,并贯彻实施及协调发展,能有序地解决城市的生态坏境污染及破坏问题,让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效益实现统一,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即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生态环境规划进行考虑,能够对城市总体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及科学性的有效提高,大大的提升了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水平。

二、城市总体规划中环境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总体规划常常轻视了环境规划,只重视城市的用地发展项目以及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规划仅仅是提出一些如“生态优先”等的宽泛说法。编制过程中对具体的环境影响分析和保护措施只有少数的阐述,还有部分城市甚至是首先对总体规划进行编制,而只把环境规划看作是在补充总体规划。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总体规划的方案协调性不够

现在大多数生态环境规划都是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以专项规划或者单独章节的方式写入到总体规划之中。这类方式通常容易导致城市规划方案与生态环境规划之间呈现脱离状态,两者之间不仅严重缺乏协调,且互相不能得到有力支撑。首先,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措施会与城市规划方案不协调,严重的情况下还有可能会产生明显的矛盾;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中的相关举措很难甚至不会在城市规划方案中得到实现。

(二)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缺乏一定规范性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城市总体规划中都有生态环境的相关内容,但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内容、研究深度和技术方法,根据不相同的规划参与者对于生态环境规划的重视和理解程度,都会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因此,首先确定好生态环境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内容体系,使得生态环境规划实现细化目标、具体化任务和规范化内容,对实践生态环境规划成果的指导性其及提高的可操作性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三、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总体规划

同步实行时的解决途径探讨

(一)“反规划”——基于安全生态环境格局的规划

“反规划”是在当今中国各大城市的迅速发展进程和无秩序的扩张背景下产生的,是一种强调规划城市物质空间的方法论。“反规划”是一种全新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方法,指的是城市规划设计在编制过程中应当把非建设用地看作是首要的,而并非遵循传统模式先进行建设用地的规划,在传统规划中有关于不建设区域基本都是被动的、滞后的、零碎的。“反规划”并不是单纯地强调“绿地优先”,也不是否决现行的规划,而是应对如何在目前迅速的城市化和各种不确定性发展的条件下,在城市中系统地进行空间发展的一种较佳途径。笔者认为把“城市与环境”的关系用“图与底”来比喻显得十分生动恰当,在传统规划设计中通常都是以城市为“图”、而以环境为“底”;反之,“反规划”提倡的是“图”与“底”互换位置,优先的以环境为“图”来进行规划设计。

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处理两种规划关系的方法里,“反规划”不失为一种好对策。这个原理在于:在规划中不仅建造的部分是主要目标,留空的非建设用地更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实行保护。相对于景观中稳定存在的河流水系、绿色走廊、保护湿地、农林耕地等自然景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所拥有的功能和城市的整体规模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更需要换位的思考城市规划的方法,用逆向的思维来直面迅速变革时期城市的不断扩张。

“反规划”的实施方式就是先从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着手,接着进一步布局建设用地。即为了防止因为迅速的城市发展扩张,导致生态基础设施的减少和破坏,首先要进行有力的保护和控制,使其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基础设施指的是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一整套自然生态系统,使得整个城市及其中的居民能够从自然中持续地获得服务。自然生态服务包含有新鲜空气、食物的提供,体育、休闲娱乐场所,安全庇护场所的提供,以及教育等。它涵盖了所有能够供应以上自然生态服务的系统,譬如城市绿地系统、农林耕地系统、以及自然保护源地等系统。

(二)切实落实规划环评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具体是指,规划和建设的项目实施之后,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好影响进行一系列分析、评估及预测,相应地出台一些对策和措施以预防或减轻其对环境不好的影响,一并紧密地追踪期间所采取的办法和相关制度。2003年9月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提到,国务院相关部门、市级以上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下属部门对有关土地利用进行规划编制,区域、海河的建设、开发等措施相关综合或专项的规划都要有关于环境影响的章节,工、农、畜牧林及能源利用、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建设、资源开发等专项规划需要环境影响报告书,因为其不具指导性,所以还需要一些相应固定的程序及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倘若这个重要的战略能够得到确切的实行,环境保护规划能够从基础、从大局方面、甚至从起源開始重视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污染的管控以及对自然生态的保护。环境影响评价使得城市总体规划在编制当中得到充分重视,并且及时地对相关生态环境规划措施进行制定。环评还能够充分发动社会各界一起行动,形成当局负责进行审批,环境保护的相关主管部门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相关单位对规划可能产生的一些环境影响承担责任制的新体系,另外让广大人民群众也能够参与进来,团结一心地护卫环境的新机制。

四、结语

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向前的脚步,城市建成区的逐渐扩张,城市环境也一直在恶化。热岛效应、酸雨、雾霾等各种环境污染造成的极端天气,早已成为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总体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不仅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应当将生态环境规划新鲜的理念更好更多地融入城市总体规划。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融入的过程中,应改变从前传统规划的旧模式,即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的目标,以城市及土地为核心,要在城市发展的新模式上着重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所以笔者认为一个城市的发展要始终保持协调,就要处理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可以看做是城市总体规划集合里的一个子集,但这个子集相对其它子集是独立的,同时该子集又是城市总体规划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参考文献:

[1]徐长久,万玉山.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川煤炭技术,2007,(03).

[2]吕斌,余高红. 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 城市规划学刊,2006,(04).

[3]曹勇宏.论区域环境规划的综合集成方法[J]环境私学与技术,2003,(26).

[4]曹勇宏.尚金现代环境规划学及其创生[J].环境科学动态,2002,(01):14-18.

[5]尚会城.环境规划与管理[M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郭英丽,杨明.关于城市经济和环境规划的几点建议[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03) : 9-14.

作者简介:

上一篇:传统文化之感悟下一篇:农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