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共12篇)
生态城市 篇1
一、概念分析
(一)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在1971年10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中正式提出,一经提出,这种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城市发展模式就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受到普遍认可和支持的定义,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
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 Lsky提出:“生态城市要求把建设城市的技术、自然完全融合,强调人在城市生态中的重要性,民众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环境的质量都要得到一定的保护,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元素,产生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型。”
中国的黄光宇教授(1989)也撰文指出:“生态城市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型生态系统,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
从国内外研究的现阶段成果中可以发现,生态城市的内涵可以界定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用生态平衡等原理推进城市的建设。
(二)生态文明城市
自概念提出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覃玲玲(2011)提出:“生态文明城市要求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系统达到一种良性循环,强调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王家贵(2012)撰文指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为基准,以全面提升居民持久的生活品质为目标,大力提升各类自然资源维护和利用效能,进而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持续促进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
目前国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城市这一概念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总结国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考虑生态系统自身的承受能力,改变以索取自然为主的城市建设方法,寻求适合本地环境和自然的城市建设路径,挖掘城市资源和潜力进行城市建设。
(三)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生态文明城市是近年兴起的新兴概念,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缺乏。
王沛芳等学者(2003)在分析城市水生态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城市水生态建设模式,表明水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黄红(2013)在《广州水生态城市建设构想》阐述了从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防洪潮减灾体系、水生态系统健康调控体系、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等方面建设水城的构想。
综合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为:人类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自觉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水”,紧扣城市水系统进行生态建设,从一个新的视角推进。
二、区别与联系
(一)概念相互关系
1.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与根本
生态城市强调了城市建设中的一个状态,只有达到了生态文明的状态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城市建设,即遵循生态文明本质和要求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城市建设和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城市资源潜力之间的关系,以崭新的面貌和长远的发展眼光全面发展。
传统城市建设观单纯地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索取的对象,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好平衡问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发展的阶段成果
建设生态城市需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前提,而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良好、健康发展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建设生态城市,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就成了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实践。生态文明是生态城市的重要内涵,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最终实践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子系统
水生态文明要求尊重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以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为基础进行人力活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其主要包括水的综合利用、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护和修护水生态系统,水系统的保护机制、法律法规,水文化的积淀与弘扬等方面内容。
生态文明城市中的子系统水生态文明城市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点,以城市水系为骨架、与城市的水资源相匹配的新型城市产业布局,改善居民的水使用情况、水保护思想,使人们融入爱水、节水、亲水的大环境中。
(二)概念区别
1.经济学角度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有与城市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业结构、资源结构以及工业布局,用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合理的方式进行发展建设,既要符合自然环境资源的要求,又可以满足城市社会发展的需要,保证物质和经济的高效性,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系统。而生态文明城市是将人、自然和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几个不同方面纳入城市建设的考虑中,在追求人和社会发展、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减少甚至禁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珍惜和开发资源,提高城市资源的使用效率,以达到经济和生态的和谐发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强调在全国水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之下,使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城市水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灾害威胁、水生态退化三大水问题,推进城市建设。
2.社会学角度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而且要求人类生态化,将科学技术、城市文化、道德法律等元素融入生态城市建设,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提供一个可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城市社会。而生态文明城市将人和自然融到一起,明确人们的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在合理和珍惜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目前,我国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其建设路径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开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现有的城市水生态循环理论、水生态工程理论、水生态护坡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和总结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路径,寻求最大限度适合人类生活的“人水和谐”城市建设方法,为整个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总结
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是三个不同的概念,其侧重于城市建设的不同方面与不同发展状态,生态城市建设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综合研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需要使用多种技术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进而改善城市生活。而生态文明城市在挖掘城市内外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在建设城市的时候,既要考虑社会和城市的需要,也要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保护和珍惜自然环境。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在于水的重要性,即在建设和发展城市的过程中以保护水生态体系、水生态系统为主,实现人水和谐方能保证城市的迅速稳定发展。三者在经济学、社会学意义上面均有不同,是不能混淆的概念。
摘要:生态城市的概念被提出以后,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主动推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然而无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还是实践都仍处在研究和探索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随后衍生出的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名词也面临着概念划分不清、区分度低,概念滥用、乱用等情况。通过分析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内涵及不同角度的概念使用和发展情况,浅析这三个概念并明确其区别与联系,规范概念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内涵,区别
生态城市 篇2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
摘要: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一次质的飞跃,它意味着一场社会革命,这场革命是全球性的,包括文化、思想、信仰、科学、技术、产业、行为、教育、伦理等内容,这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格局以及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作 者:马腾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系,内蒙古,赤峰,024000 期 刊: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CHIFENG UNIMERSITY 年,卷(期):, 26(3) 分类号:X2 关键词:生态文明 生态城市 循环经济 生态文化 生态治理
发展生态经济 创建生态城市 篇3
如今,我们再一次来到钱江源头,感受蓝天白云,青山碧水,鸟语花香。姑娘们多彩的衣裙,小伙们轻盈的步履,孩子们灿烂的笑靥,时时处处展现了“浙江绿源”衢州欣欣向荣,文明和谐的壮丽画卷。
在这个春阳醉人的日子里,《绿色中国》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浙江衢州市委书记厉志海。
《绿色中国》:厉书记,您好!据了解,早在2003年3月29日。衢州就正式启动了生态市建设。您能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吗?
厉志海:你好!我可以介绍一下相关的背景。2003年,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我们衢州地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上游地区,又是“全国生态保护纲要”中确定的9个全国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钱塘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工作关系到全省一半以上地域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安全。衢州的生态市建设,直接影响全省的生态建设。衢州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可以为浙江建设生态省做贡献。为此,衢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生态市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绿色浙江”建设中去。
《绿色中国》:如此说来,衢州生态市建设一定有着较大的优势?
厉志海:2002年春,我开始到衢州任职。经过深入调研,我发现,衢州在浙江虽属欠发达地区,然而令人欣喜的是,衢州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市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小区48个。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与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哪个地方生态与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越强,发展潜力和空间就越大。生态资源正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生态优势是衢州最大的后发优势。因此,衢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充分开发生态资源,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探索一条有衢州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绿色中国》:2003年11月21日至22日,衢州市委、市政府曾与国家环保总局和人民日报社一起,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生态与经济“双赢”论坛。与会的领导专家对此赞赏有加,称衙州生态市建设的实践是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典范。您是如何理解、衢州又是如何实践生态与经济“双赢”的?
厉志海:感谢有关领导专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鼓励。以我的理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只求经济发展而不顾生态保护,或只谈保护而不发展经济,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建设生态市,说得形象些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就是要在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建设生态市,必须确立绿色GDP观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区域经济的“生态含量”,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建设生态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建设,努力营造最佳人居环境,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建设生态市,必须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大方面取得更大发展,建设生态型的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
衢州生态市建设启动早,见效快,工作实,具体做法为:
一是成立生态市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编制规划,确立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
二是研究政策,探索机制。衢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关干力口快推进生态市建设的意见》和《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初步建立起一套政策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三是项目推进,加大投入。《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了生态经济重点建设工程、生态社会重点建设工程、生态文化重点建设工程,生态建设重点建设工程,共64个项目,总投资约275亿元。每年以生态建设“六个一批”项目为抓手,以责任制的形式落实到各县(市、区)和部门,加强督查,确保项目抓实抓好。
四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全市每年抓20个示范乡镇、40个示范村和40个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生态示范点,以促进面上的生态市建设。
五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2003年10月,我们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发动征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主题词,“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便是从400多条中选出的最能体现衢州特色的一句。2004年6月,衢州籍著名演员周迅出任衢州生态旅游形象大使,在杭州召开的全国旅交会上,打响了“神奇衢州,山水名城”的品牌。
《绿色中国》:2004年7月出台的《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可以说是衢州生态市建设的根本大纲,也为未来的衢州构画了美丽的蓝图,您能谈谈这份规划吗?
厉志海:当然可以。按照《衢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的衢州生态市建设“三步走”战略,近期目标是2002~2005年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期目标是2006~2009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远期目标是2010~2015年建成生态市。其中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目标,今年底一定会实现。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山川秀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的“浙江绿源、名城衢州”一定会崛起在钱江源头。
《绿色中国》:在即将召开的浙江省人代会和全国人代会上,您会提出哪些相关建议?
厉志海:作为浙江省和全国人大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会把衢州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问题,通过建议的形式向上反映,以期推动衢州区域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今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的《京都改定书》,也给衢州带来了机遇。可以预见,生态建设将会引起全社会更多人的关注。对衢州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生态市建设,真正成为“浙江绿源”,努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行列!
《绿色中国》:谢谢您接受采访,祝愿衢州早日实现理想!
浅谈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 篇4
1 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 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 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 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 以下几点建议对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是重要的:
1.1 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 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 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 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
1.2 制定行动计划, 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 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 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 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 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 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1.3 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 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 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 有法可依, 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 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1.4 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可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 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1.5 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 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 积极选择“适宜技术”, 推广生态产业, 保证发展过程低 (无) 污、低 (无) 废、低耗,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1.6 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
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必须加强合作, 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 技术与资源共享, 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2 走向生态城市
2.1 生态城市释义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 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 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2.2 生态城市主要特点
2.2.1和谐性生态城市的和谐性, 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自然、人共生, 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 自然融于城市, 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 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2.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 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 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 废弃物循环再生, 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2.2.3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 兼顾不同时间、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 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2.4整体性生态城市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 或自身的繁荣, 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
2.2.5区域性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 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 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之上的, 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
2.3 生态城市创建策略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三步走”, 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 (初级阶段) 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 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 制定行动计划, 建立示范工程, 加强能力建设, 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整, 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
第二步:建设期 (过渡阶段) 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 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环境质量, 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 增强城市共生能力, 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 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
第三步:成型期 (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理想状态, 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 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控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结束语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实验报告 篇5
实验报告
姓名:
学院:建筑学院
学号: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实验报告
——明远教学楼区风实验
摘要:风环境是指室外自然风在城市地形地貌或自然地形地貌影响下形成的受到影响之后的风场,包括城市的风向,风速以及影响城市风向风速的因素以及其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建筑形体及布局和不同下垫面对城市(区域)风热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建筑群和构筑物会显著改变近地面风的流程,室外风环境对建筑防风和自然通风起着决定性作用。建筑规划设计应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区域的微气候,通过周密的规划布局以及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从而达到良好的风环境。
关键词:学校环境
风环境
建筑布局
风速
温湿度
一、实验名称:
不同建筑布局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
建筑物周围的近地风即建筑室外风环境对行人舒适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建筑室外风环境除与当地来流风相关外,还取决于建筑物外型、朝向、间距、建筑群布局及不同下垫面等因素。通过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明远教学楼区域周边的测试实验,掌握不同建筑布局形式对城市风环境的影响情况及其测量、评价方法,并对所处环境的风环境质量做出定性分析。
本次实验通过测量明远教学楼5个点位的风速及温湿度来探究建筑物布局对周围风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仪器:
智能热线式风速计
四、实验条件:
1.风象:实验当天西安的风向为西北风,微风。
2.地理位置:所实验点具体位置如图,即明远一区南侧底层架空处(1)、明远三区中庭处(2)、明远三区连廊处(3)、明远e段三角平台处(4)及明远d段东侧外廊处(5)。
3.人流:实验时间避开上课人群,但11点05分后学生陆续出现。
五、实验内容:
测量校区明远教学楼区域内不同建筑布局对周边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及对通风风道的影响,整理分析测量结果。
六、实验方法与步骤:
测量选取明远教学楼区域5个点(如上所述),按点1—5的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分别从早上9:00-9:42,9:55-10:37,10:45-11:27,11:55-12:37,11:56-12:38,每隔3分钟测得一组数据,每个点测得并记录15组数据,并依次编号,其中包括瞬时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
七、实验原始数据及数据分析总结:
八、风环境评价:
1.相关原理
①风吹过地面时,受到地面上各种粗糙元产生的摩擦阻力作用而使风的能量减少因而风速减小,减小的程度随离地面的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形成上大下小的风速剖面,这一层受地球表面摩擦阻力影响的大气层称为大气边界层,建筑物均处于大气边界层中。而不同的地面条件产生的大气边界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大气边界特征主要包括平均风速剖面、湍流结构和温度层结等方面内容。
②造成局地性风速差异的原因:A:当由于街道的走向、宽度、两侧建筑物的高度、形式和朝向不同时,各地所得的太阳辐射有差异。(局地热力环流)B:盛行风吹过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时,因阻碍效应产生的不同风向风速。
③紊流:空气各质点不规则地运动,测定紊流的速度和压力必须取一段时间间隔的数据进行平均,而对紊流各质点的瞬时速度很难准确测定。
④风场实例表明,对建筑物绕流特性影响最显著的是近地面风,而近地面风是有着显著的紊乱性和随机性的。
2.实验过程中出现风向改变的现象
分析认为是在明远一区背风面形成了涡流区(如下图),又由于建筑进深较小,开间较大,所以其后的涡流区很大。这和实验过程中风向的改变相吻合,而实际情况中湖面上零散地飘落着一些垃圾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同样,当风吹向参差不齐的建筑物时会产生不同的风向风速。
3.不同建筑布局对城市(区域)风环境影响的结论
⑴并列式、斜列式、错列式的布局可以得到比较理想的风环境,而周边式的建筑布局不利于自然通风。
(2)气流吹向同一排建筑的迎风面,在穿过建筑之间通道时风速增大,有利于建筑群自然通风。气流在前排建筑的角部发生绕流,风速较大。
(3)在大部分建筑物的背风面,产生了风速较小的区域,可以通过增加建筑前后间距、调整建筑左右位置、改变建筑朝向的方法来布置建筑,以改善建筑背风面风环境。
九、风环境设计策略初探
⑴建筑物内部的自然通风是由于建筑物的开口处存在着空气压力差而产生的空气流动,室内外气流交换造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有两个,热压作用和风压作用。热压取决于室内外的空气温差导致的空气比重差和进出口的高度,风压是由于风作用在建筑物上由于各部分的风压不同而产生的压力差。影响建筑物出入口风压的因素有很多,如建筑物的体量、来流风速的大小以及与建筑物的夹角、周围其他建筑物的影响等,因而规划设计中应综合考量上述建筑设计形式等方面的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做到自然通风。
⑵城市热环境的高温化、干燥化和通风不良等城市气候特征的形成,其症结所在是城市中外部空间的不足,即无建筑物覆盖的土地包括裸地、广场、绿化地带、森林地、草地即湖泊水面等的不足。因而在城市(区域)风环境设计应宏观综合考虑建筑物布局形式、不同建筑形体和不同下垫面对区域风环境的影响,合理预留城市风道,利用城市绿道、蓝道等在通风导风同时利用水系及绿化的作用来改善城市大环境气候。
百城抢建生态城市 篇6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本是城市建设中最高级别的“绿色勋章”,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命名不少于3年的城市才可申报,在考评内容、指标标准、评审程序等各个方面也都有着相当严格的要求。
但近日,山东青岛市政府却因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荣誉称号,而把自己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为何一项增绿城市、美化家园的行动却饱受质疑?地方政府巨资突击改善生态的内生动力何在?中国需要怎样的生态城市?
一样的“城市”不一样的“生态”
无论是执政一方的决策者,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民众,都希望身处一座环境宜居的生态城市。
“对地方政府来讲,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确实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胡勘平供职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系该会研究与交流部主任,也是《中国环境发展报告(2011)》撰稿人,根据自己多年考察的情况,他认为,各地对生态城市创建活动比较重视,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升,创建活动确实给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好处。
除了地方发展的内在需求、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方向之外,老百姓的现实需要也是动力之一。“现在有很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不能使老百姓满意。”胡勘平说。
今年以来,胡勘平开始着手制定生态城市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国家公益科技项目,全称为“基于分区管理的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分别从省一级和县市一级区域制定标准,两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所不同。他计划从经济、环境、文化、人居、制度五方面来进行评价。
从绿化城市、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生态城市,官方有一系列、一整套创建活动的评选条件。也有学者认为各地情况不同,生态城市不应制定标准。胡勘平表示,评价体系应基于分区管理,要体现差异性。“很多地方资源不同,在制定它的指标体系时,一定要做到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同阶段的侧重点也不同,指标考核应有所区别。”
但他依然认为制定指标体系很有必要。“我们可以分成若干类型,同等类型之间有一套指标体系衡量考核它的成效,有利于检验实际效果以及同等区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一百多个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而国内不同机构对它们生态建设的评价结果却大相径庭,但在公众心目中,却只有“一杆秤”, 《小康》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能够有效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意义。
创建生态城市背后的政绩冲动
甘肃省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刘举科说,要重建生态文明,就要标本兼治,核心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关键是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着眼于转变生产方式、改变生活方式。
“各级政府要真正地从GDP主义当中解脱出来,现在这个问题解决没有?可以说完全没有解决。”中国社科院科学部委员李景源称,中国要把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宜居城市,不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是不行的。
而热衷于创建各种国家级生态城市称号的一些县市,相当一部分的现实动力源自“政绩”驱动。
“人类已经无法阻挡青岛种树了!”近日,不少网友在网上转发一组青岛当地政府部门“在桥底下种树”、“毁草种树”、“石头上挖坑种树”的图片,并以“青岛一年投入40亿元财政经费种树”为题,引来社会各界几乎一边倒的批评。
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今年青岛五市三区投入造林的资金将达40亿元以上,完成新造林13.1万亩,5月底前完成全年造林任务的80%以上。早在今年2月上旬,青岛市相关部门就制定了“2012年全市植树增绿大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按照“高水平、大规模、密种植、厚绿带、多样性、彩相宜”的原则,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全面开展植树增绿美化家园行动。
形如青岛市一样“突击增绿”的情况并不鲜见。2011年,大连市政府投入100亿元植树3.4亿棵,并专门建立绿化基金向全社会筹款,目标直指“国家森林城市”;重庆市更是“大手笔”,同样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连续三年投入402亿元种树15.5亿株。
“现在各地在开展生态创建方面比较突出的情况还是做的工作不扎实。口号提出了,文件下发了,工作做得不实在。没有真抓实干。”胡勘平直言不讳。
“千年树城”已呈可喜态势
在胡勘平看来,从总体上来说,全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现出的是可喜态势,东西部都有一些表现突出的区域。“东部来看,比如江苏、浙江,成效更突出一些。中部来看,比如湖南、湖北都很不错。西部也有一些,比如贵州、四川、重庆,各有所长。”他说,这些地方实际上是根据当地资源等特点,来确定生态创建方面的特点和阶段性目标。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也认为,中国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多样化的国家,如何进行生态建设、绿色发展没有统一的、唯一的模式,只要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增加自然生态资本为宗旨就可以。
去过几十个国家的胡鞍钢认为大庆市的“绿色转型”值得其他城市借鉴。“过去我们都知道‘工业学大庆’,现在如果再到大庆去,就会看到‘绿色发展学大庆’,大庆正在打造‘湿地之都’。大庆将城市建设与湿地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过去把湿地称之为‘水泡子’,没有能够视为‘绿色生态空间’或‘绿色财富’,而现在将‘水泡子’变为‘湿地之湖’、‘湿地之河’,相互连通,沿岸绿化,加快实现了‘生态、自然、现代、宜居’的城市发展目标。”
还有一些城市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理念,在打造生态城市方面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例如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已经由上世纪80年代的9.6%增至现在的35.16%,绿地率由6.7%提高到32.16%,人均公共绿地达8.55平方米。
而地处河西走廊咽喉部位的甘肃张掖市,则颠覆了人们对河西走廊、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城市的概念和传统印象。经过几年发展,张掖市主打“生态牌”收到了切切实实的效果,被确定为全国13个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州、盟)之一。张掖市在甘肃省内率先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发展生态经济上来,在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真正成为一座宜居宜游的千年古城。
生态建设,观念先行,张掖市的做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过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千年树城’。”李景源在3月15日举行的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说。
这份绿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标志着中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道路怎么走?生态城市怎么建设?已成为摆在每个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
(《小康》记者苏枫对本文亦有贡献)
海绵城市:让城市回归生态 篇7
城市已经到了必须深刻反思治水用水观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体现“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系统理念, 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以来,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系列关于解决城市内涝和构建海绵城市的政策要求, 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地方开展试点工作。
2014年11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试行) 的通知》 (建城函[2014]275号) , 对于强化地方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
截至2015年1月, 4个省份 (福建、海南、四川和台湾) 和9个城市 (南宁、昆明、广州、巢湖、南京、西安、青岛、秦皇岛和哈尔滨) 均不同程度在海绵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营等方面率先启动。
2015年4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确定了武汉、济南和重庆等16个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据估算, 中央财政资金补贴累计总额将超过300亿元 (3年) 。
截至2015年8月底, 31省 (自治区、直辖市) 和234个曾受到内涝县级以上的城市中, 分别有51.6% (16个) 的省和32% (75个) 的县级以上城市将海绵城市工作列入政府报告或部门年度工作重点。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篇8
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 首先需要了解生态城市的特点。与传统的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 生态城市具有几个特点。
1.1 和谐性
生态城市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和谐, 这种和谐是一种比较广泛的和谐, 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由于自然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人类与自然的发展, 都要体现和谐的概念, 在生态城市的绿化过程中, 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1.2 可持续性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对城市的空间进行有效的利用, 同时要考虑到城市的使用时间, 以保证对时间与空间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得城市的生态性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要, 又能兼顾到下一代。
1.3 高效性
传统的城市建设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 导致各种资源出现了浪费,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 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防止出现能源危机, 比如太阳能就是一种新型的能源, 生态城市的绿化过程中, 应该要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 以实现物质、能量循环再生, 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
1.4 协调性
生态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是基于区域之间的平衡, 只有区域协调才能有生态城市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很宽泛,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区域与整体之间的协调, 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 以提高生态城市的舒适性。
2 当前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绿化设计千篇一律
城市绿化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 城市绿化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很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开始加强绿化工作, 但大多数城市绿化设计思路都类似, 没有将城市的特征体现出来。
2.2 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的质量意识比较欠缺
当前很多城市的城市绿化设计行业都缺乏相应的规范要求, 而且城市绿化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良莠不齐, 因此使得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不够科学、合理。比如在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对树种进行选择时, 很多城市的城市建设都选用国槐、白蜡、毛白杨等树种, 使得城市绿化设计呈现出颜色比较黯淡、缺乏地方特色的现象。再比如有的设计单位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 多种树, 最终导致绿化密度过大, 植物的生长空间较少, 随着树木的生长, 还有可能出现相互拥挤的现象, 使得植物的城市绿化作用有所降低。
3 城市绿化设计的建议
3.1 加强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的建设
生态城市绿化管理理念的建立, 要以符合我国生态城市绿化实际情况为基础, 比如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员工在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态度、道德素养等方面进行考核, 最终提高小区绿化工程质量。此外, 加强管理体系的完善, 还应该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各个部分进行充分考虑, 比如对施工进度的控制、施工所需材料的采购、施工人员的配置、施工程序设计等, 都要进行相应的考虑和管理, 从而能够保证生态城市绿化有序进行, 防止由于不合格的施工组织设计对生态城市绿化质量带来影响。
3.2 加强植物的选择
植物是城市绿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应该要形成季相变化, 为了保证在一年四季都有植物花草可以观赏, 带来良好的视觉效果。因此在植物的选择以及搭配过程中应该要合理搭配植物的品种, 展示植物的枝、干、花、果等元素的观赏特性, 以丰富的绿化环境来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3.2.1 城市绿化中的颜色运用。
在城市植物城市绿化中, 颜色是植物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冲击人们视觉享受的关键。一般都将常绿针叶树的叶色作为城市以及城市绿化过程中的主要色彩, 比如石楠、香樟、黄杨、侧柏、柳树等有嫩绿、绿色、银灰绿、黄绿等各种颜色。在城市植物城市绿化过程中可以运用各种绿色配置出生动的图案, 不同季节叶色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不仅会丰富城市绿化的内容, 也能给居民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从而给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2.2 加强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植物的正确选择。
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植物的选择是否合理对于绿化效果有重要影响。比如挺拔的杨树和水杉让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感觉, 棕榈形的棕榈、蒲葵则给人带来热带的风情, 而飘柔的垂柳随风起舞时给人缠绵、柔婉的感觉等。不同的树形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 因此, 在生态城市绿化过程中要尽量选用乡土植物, 充分把握乡土植物的各种姿态, 根据生态城市绿化的不同要求创造出不同效果的绿化景象。在生态城市绿化中主要选择常绿植物, 但也要相应地选择一些落叶植物, 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
3.3 加强绿化植物的养护
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是提高城市绿化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绿化植物养护过程中, 要加强养护队伍的建设, 比如定期对其进行浇水、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定期对植物喷洒杀虫药剂等, 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从而可以提高城市绿化景观效率。
4 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促使对城市设计的要求逐渐提高。生态城市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建设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 离不开城市的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是根据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将各种景观要素与城市建设进行融合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个性化设计原则的体现, 并且加强城市绿化质量控制, 针对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摘要:近年来, 城市建设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生态设计逐渐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景观品质与城市绿化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加强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化, 可以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 对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旨在促进生态城市建设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绿化,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庆费.城市生态绿化的概念和建设原则初探[J].中国园林, 2001 (4)
[2] 朱庆华.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J].林业调查规划, 2002 (02)
[3] 王雁.我国城市绿化理念探索的回顾与发展趋势[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03 (03)
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篇9
大型展示专题论坛高价值配套活动:政策宣讲会、多领域产需对接会、新产品 (技7ft) 发布会、企业信息发布会等优秀项目现饧参观第五届中国 (天津滨海〉因际生态城市论坛暨博览会中国首个以生态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展会, 始于2010年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名政要、知名学者和企业界嘉宾参与参展的国内夕卜生态城市、知名企业近1000家次参观观众27万余人次多项商业对接活动达成签约、意向协议金额达115余亿元人民币《环球表计》首次与政府携手, 主办"智慧城市技术与基础设施专题论坛暨展览会'Smart;URBA^Tech2014智慧城市技水与基础设施国际论坛暨专业展览会2014年9月23·26日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5号展馆专题论坛:t大主题, 全面分享城市的智慧发展1、诠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政策与) 去规、发展动议及未来趋势2、智慧城市via物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3、国内外创新技水与解决方察4、能源精细化管理萘例分析与三表 (或四表) 融合的需求与发展趋势。5、国内外创新技水与解决方察6、智慧公用事业的发展、察例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融资机遇7、智慧城市发展的全球视角、发展机遇与挑战官方媒谉环球表计MEIERINGChivu LCOM联系我们国内招展:楚林媚 (Ms Linmei CHU) 国际招展:卢常友 (Mr Alvin LU) 论坛负责人:周菊香 (Ms Olive ZHOU) 销售经理市场推广大会经理·经理专题活动主办方·events电话:+86 010 68001719电话:+86 010 68001603电话:+86 010 6800162211公共传真:+86 010 6800 1673公共邮箱:scity@meteringchina.com
生态城市 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化,融合
工业化在上个世纪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环境恶化也是不容小觑的, 人类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便产生了城市生态化这一新概念。城市规划开始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进行转变, 在转变的过程中要注意原则和方法。
1 生态城市概念
生态城市的简单理解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住宅形式的体现, 他是通过社会, 经济效益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共存而体现的。生态城市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和人的和谐以及自然系统的和谐。实现自然系统的和谐是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这种状态是追求, 而人际和谐是生态城市发展和规划的根本目标。生态城市, 换句话说, 可以自然的自给自足, 也能满足人类发展和进化的要求, 从而达到“人和”的目的。
生态城市的概念,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从生态哲学的观点研究, 城市生态是指不仅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一种价值取向, 它的前提是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 达到一定的水平。从生态经济学看, 生态城市, 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模式, 通常为“集约内涵式”, 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自然保护价值, 而且对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创造也很有利。以建立生态产业系统的生态城市的方法, 将逐步改变物质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化, 像太阳能, 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资源以主要能源方式体现, 然后把不可再生资源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 一个城市的科学和技术, 法律, 道德和制度等系统均需要生态化才会成为生态城市。所以我们必须倡导的生态价值观, 让人们自觉树立生态意识, 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 平等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
2 生态化城市规划的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我们可以知道,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可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 最初在1972提出的, 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是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同时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生态城市是一个展示社会的蓬勃发展, 生态保护成果和经济稳健发展, 自然和技术充分融合, 城市环境整洁, 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的地方。生态城市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会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还需要坚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战略方针, 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仍然需要解决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 如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部门的阶段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及阶段实施效果评价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2.2 以人为本, 综合利益原则
以人为本是指:现代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对人类的生存和长期发展计划提供协助, 从短期来看是使人性亲和获得和大自然的亲近感;从长期来看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将逐步将脱离了自然的人从新拉回到自然环境, 保证人类长期生存。综合效益是指:在生态城市规划的过程中, 应该协调好经济, 社会, 文化, 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确保和谐共存的局面长期存在。
3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方法
3.1 用绿化建设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根本。采取有效措施, 增加城市的绿色面积, 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 严格界定绿色的土地面积, 科学安置绿化布局, 加强城市绿化带建设, 乔、灌、花、草的形成点、线、面结合, 建设环相连接的绿色空间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从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用适合气候的树木品种。城市绿化将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 降低绿色空间维护的成本。惩罚那些各种破坏城市绿色空间的行为, 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 尽快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水平。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
加快旧城区有机更新。重点放在中心城区开发强度过大, 人口密度太高, 公共设施短缺, 交通拥堵, 环境问题, 坚决关闭或迁移城市污染严重的项目, 坚决拆除违法建筑。大力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 改变城市居民家用燃料结构, 减少和控制城市空气污染。以低污染, 低能耗为目标, 通过对城市交通公共交通优先政策, 促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进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人都是直接相关的, 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密切合作, 相互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是建设和改善物质条件, 更要将文化精神, 道德意识的建设和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 相互促进, 均衡发展。
3.3 突出地方本土特色
设计应根植于地方。任何设计的问题, 设计师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哪里?性质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改变?我们经常为桃花源式村庄布局的美丽房子感到惊讶,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设计师的功劳, 需要的是长期居于此的当地居民, 在理解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创意设计而成。城市的形成是“逐水草而居“规则的结果。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才可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建设。
4 生态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
4.1 制度的保障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一的问题。鼓励资源重复利用, 节约能源过程中, 不仅依靠政府的参与, 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经济的发展也参与到其中。因此, 政府应在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强制度的保障, 对一些进行资源回收再造的企业应适当的激励, 同时, 在一些化学公司发生无序排放污染物的现象要严厉惩罚他们, 力争建立绿色环保城市建设体制, 从而为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运行提供好制度保障。
4.2 资金的保障
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工作, 同时可以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如水污染防治, 水土保持等国家专项资金和城市生态建设结合进行, 一起作用于环境保护, 进行财务统筹安排从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4.3 科技人才的保障
人才和科学技术是驱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只有科学技术的提高才可以带来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态城市的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很多如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再利用问题, 节水系统, 废物回收利用, 清洁用品开发等问题都需要科学技术和人才的关注。因此, 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是影响城市生态建设的潜在因素, 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应当牢记的生产力水平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依靠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4.4 思想意识的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为人们所熟知, 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城市规划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 并投射于城市发展中。在对城市生态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的思想转变, 用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行为的转变。因此, 转变以往单纯的物质主义向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引导, 将片面的追求现代化向环保和现代化并存互利共生的思路上引导, 我们必须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 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 引导公民正确的消费习惯和行为。
5 结束语
城市生态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复杂的项目, 人与自然是其发展的核心, 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巨大的创造力, 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维持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健康运行的相辅相生, 在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斌, 佘高红.城市规划生态化探讨——论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7) .
[2]张艳新.浅谈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 (36) .
[3]杨希.关于城市规划与生态化探讨[J].城市建筑, 2013 (16) .
苔藓与生态城市 篇11
当江河不再清澈,鱼儿只能离开家乡;
当空气不再清新,花儿就失去了芬芳……
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争当“环保小卫士”,好好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把你设计的有关环保的方案、调查报告、手抄报或者摄影图片等寄给《红领巾·探索惊奇》,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吧!本期的“环保小卫士”是来自福建省厦门市的杨舒涵同学。
妈妈经常出差去北京。有一次,妈妈又要去北京,而且还带了很多口罩。我问妈妈:“你干吗要带这么多口罩呢?”妈妈回答说:“因为北京这几天雾霾非常严重。还是厦门好,这里生态环境好,空气很清新。”
于是,我问妈妈:“怎样才知道生态环境是好还是坏呢?”
妈妈很神秘地说:“这得你自己去调查,但是,我可以给你一个线索,就是去寻找和发现苔藓。”
后来,妈妈陪我去了漳州云水谣和厦门南湖公园这两个地方做调查。
在漳州云水谣寻找苔藓
去云水谣旅行时,我看到沿着河边的墙壁都是绿色的,我觉得很奇怪,怎么会有绿色的墙壁呢?我走过去摸了摸,墙壁的表面软软的,像绒球一样,原来,墙壁上长满了苔藓。我忍不住伸手抠了一小块,发现苔藓的根湿乎乎的,粘着厚厚的黑土,苔藓大约有1厘米厚。
在厦门南湖公园寻找苔藓
在厦门南湖公园,我和妈妈拿着手电筒,仔细地观察着每一棵树和地面,看看是不是有苔藓,可都没发现苔藓。我突然想到,也许前面的竹林旁边会有苔藓吧。果然,我们在竹林旁的地面上发现了苔藓,那些苔藓虽然是绿色的,但都有些干枯。我拿起了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插进土里,但是,这块土硬硬的,我根本就挖不动,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才挖出了一小块苔藓。这块苔藓长得很稀疏,而且很矮,大概只有1毫米。
我把在南湖公园找到的苔藓和在云水谣找到的苔藓作了对比,发现南湖公园的苔藓只是薄薄的一层,而云水谣的苔藓却长得葱葱茏茏,很茂密。同时,我把这两个地方的环境也作了对比,如下表:
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同的地方苔藓长得不一样呢?
妈妈告诉我:“其实,苔藓长得越多,说明空气质量越好。”我恍然大悟,原来,云水谣的空气质量比南湖公园还好。虽然云水谣有人燃放烟花,路边有烧烤摊位,但那里的汽车很少。南湖公园虽然没有人燃放烟花,也没有烧烤摊位,但南湖公园周边的汽车太多了。看来,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
接着,我查了资料,发现苔藓有这些特性:
1.有助于形成土壤
苔藓能分泌酸性物质,溶解岩石表面,也能积聚空气中的水分,使岩石表面逐渐形成土壤。
2.防止水土流失
一般情况下,苔藓生长繁密,能抓紧土壤,植株的吸水能力特别强,因此,有助于保持水土。
3.作为空气污染的监测植物
由于苔藓的叶子是单层细胞结构,容易吸入空气中的污染物,对污染物非常敏感,当空气不好时,苔藓很容易死掉。
通过这些调查和学习,我认为,未来人们可以在城市里建造很多苔藓森林屋,平时可以进入苔藓森林屋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这些苔藓森林屋还可以用来监测城市的空气,如果发现苔藓变黄,就说明空气质量不太好了。现在的城市充满了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但是,有了苔藓森林屋,我相信城市会变得更环保、更漂亮。
城市河道整治与生态城市建设 篇12
1 城市河道现存的主要问题
1.1 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城市内的一些工厂、企业、个体作坊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 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及牲畜粪便直接排放于河道之中, 形成了严重的污染, 黑水臭水横流, 而部分村镇河道河面上固体漂浮物泛滥, 岸边垃圾随意丢放, 同样使水体受到严重污染。
1.2 河道岸堤及河底生态环境退化
城市河道护岸主要采用施工快, 寿命长的混凝土桩板结构, 它的坚硬结构使湿地面积减小, 割断了土壤和水体的联系, 同时岸上生物与水生生物无法直接接触, 又割断了自然河流的生物链。甚至, 有的城市在河道里铺上水泥板, 严重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性
1.3 规划河道破坏了水体代谢功能
很多城市中的河道被整齐划一走向笔直, 这的确富有现代都市的时代气息, 然而却与生态化河道的理念背道而驰。自然环境中的河道迂回婉转, 除了美观外更为重要的是其在弯转的过程中加大了水流动力, 加快了水体代谢的速度。而现今城市市区内的河道网络无论从河道走向还是建闸设计方面都缺乏合理规划, 造成河道水流不畅, 降低了水体自净的能力。水体在人工河道中得不到即时的代谢交换, 严重的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2 生态化河道整治原则
2.1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文明的任何一次进步都是顺应自然, 改造自然的结果。老子认为:天法道, 道法自然。正是说明人们应当遵循自然本身的规律并对其加以应用, 从而达到改造自然, 为我所用的目的。科学发展观即是在当今时代对“道法自然”的现代化诠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需要在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的同时, 更为有效地保护自然。这是站在生态环境的总体高度对河道整治规划所确立的指导性原则。
2.2 贯彻“人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上善若水。古人曾将最高的伦理标准赋予水。由此可见, 水资源对于人类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具体使用功效, 而是上升到了精神品格的层面。在当今时代, 对于河道整治规划同样不应仅从经济, 社会效应方面考虑, 而应在人文背景的支撑下深入的对其进行重新审视。“人水和谐”的统一理念, 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对人与水的关系所作出的深刻思考。只有深入的贯彻这一理念, 才能使城市河道真正造福于百姓。
3 河道生态化整治规划的具体措施
生态化城市河道的整治, 主要是为了改善人们的居住、生活、休闲环境。同时也应强化其在防洪排涝, 城市水环境整体调节方面的作用, 建设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
3.1 顺应河道自然地势, 抓好防涝泄洪;改善水质, 保护生物多样性
现有城市河道的弊端在于其早期建闸规划不合理, 由此产生了水道代谢缓慢, 水流不畅的问题。因此在生态化河道的整治与规划过程中, 应当注意顺应河道自然的地势特点。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有利于减少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因此, 本着“人水和谐”的原则, 在生态化河道的规划上应该注意其自身的合理性。河道整治的基础任务, 就是改善水质, 也是生态化河道建设的前提。所以一方面要对河道沉积的淤泥进行清理, 清黑除臭, 畅通水流通道, 给洪水以出路。同时禁止在河道保护管理范围内搭建建筑物和阻水设施、填堵河道, 加强河道及沉砂池等设施的养护管理, 对涉及河道的建设工程强化防汛排涝要求, 确保河道畅通和行洪安全。
另一方面, 要突出抓好截污治污。河道污染主要来自于城市污水大量排放, 导致水质恶化, 因而恢复河清水澈, 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应将所有排河污水全部截流并网, 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 保护水体环境。
3.2 建设生态堤岸, 设立亲水设施, 严把材料关
在人工型生态护岸的建设中, 要注意选材的问题, 最大限度的避免水体污染。采用人工护岸时, 要尽量减少钢性结构, 增强其在护岸中的“软效果”, 即达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同时还能促进水道的自身修复能力。在必要的钢结构工程设置时, 尽量使用自然材料, 避免二次污染。
亲水设施则必须保证两点, 一是亲水台阶适宜;二是水位变化不宜太大。同时为了让人们能更多的接触水体, 可以结合周围的景观, 适当安排一些水上喷泉, 地面喷泉等娱乐设施。
3.3 优化河岸植被配置, 遵循植大树, 配小树、布花草, 建草坪的原则
植树有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的作用。大树雄壮, 小树秀丽。二者参差而立, 不仅美观, 更加拉近了人与河道的距离。随着植被树木的增加, 河道周围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极大的改善。
同时, 布置花卉, 草坪, 可以增强城市河道水体系统的亲民性, 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人文效应,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花卉经典布置应以几何图案为主, 植物种类不宜过于单一。可以根据植物特定的习性及作用, 综合搭配, 达到视觉上错落有致的效果。期间可以配以草坪, 草坪面积约占总绿化面积的30%左右。
3.4 理顺机制, 落实职责, 坚持长效, 细化管理
对市区河道的管理责任分工进行调整和理顺, 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 对市区范围内河道防汛清淤、卫生保洁、排污整治、河岸景观绿化和设施维护管理等全面实施环境管理, 并建立日常检查考核机制和责权利相统一的投资分担机制在河道管理中借鉴城市园林绿化、环卫等管理模式, 全面落实河道管理目标责任制, 成立专业化队伍, 分区、分河、分段, 定岗、定点、定人, 每天由河道保洁人员对所负责的区域进行全方位巡视检查和管理, 并做好巡查纪录, 将巡查发现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管理和执法部门处理。广泛开展河道管理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增强全社会维护河道生态环境的意识,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河道管理, 最终在齐抓共管的大环境下, 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市民齐心共建文明生态城市。
总之, 城市中的河道, 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 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和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平衡, 关系着广大市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 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宜居生态城市已成为众多城市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汪恕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J].中国三峡建设, 2004, (05)
[2]李淑杰.浅析生态化河道整治规划[J].陕西水利, 2010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