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2024-08-22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共10篇)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篇1

“十一五”期间, 中国的环境改善力度还是很大的, 五年来, 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环境确实在明显改善。2004年, 中国1/3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是劣三级的, 现在大概不到1/5, 改善的趋势很明显。

但原来的一些污染物减轻了, 新污染却来了, 比如说现在最突出的大气阴霾问题, 由于空气当中更细小的颗粒物的存在使得城市老是不透亮, 特别是在一些城市群比较集中的地区。还有像机动车污染、城市噪声等一些新型的污染物、垃圾等等, 这是我们在“十二五”必须要面对的。

很多地方都在提生态城市, 地方政府需要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 去为自己城市的发展打一剂强心针或曰注入动力。比如环保部门在过去十几年里搞过“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因为地方政府非常重视, 所以推进得很快。创建了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以后就要迈向更高的目标, 这就是生态城市了。

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说如何就是生态城市, 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目标。与十年前相比, 北京现在基础设施改善了很多, 大气的二级天数也确实增加了, 但与国际上没提生态城市这一概念的城市还差很多, 特别是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对比。具体的生态城市概念不用去纠缠它, 基本而言就是人、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比较和谐发展的城市。

重要的是理念上的改变。老百姓说环保做得不好, 政府也要求做好环保, 但一到环境和经济发生冲突时, 基本上还是要环境给经济让路。所以各地方的党委、政府要对城市的发展做一些调整, 就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城市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广场、水泥砌的河道等等, 按照生态学的观点, 都是非常不科学、不合理的, 因为水泥阻断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流动, 生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必须要把生态系统的思想、管理的方法引进到城市管理、规划以及建设中。

一定要真正是为环境、为长远发展服务。当然不能太降低发展速度而去追求有点儿太长远的东西, 但至少要做到兼顾。

生态城建设或者城市要改善环境, 关键还是要靠政策, 特别是要靠经济政策去推动。我在环保部政策法规司工作的时候, 就是制订这些政策的, 要和各个经济部门去协调。只要能够出来一项有利于环保的经济政策, 这个领域的环保政策就会大大推动一步, 这个领域的工作就会进步一点儿, 因为全国环保系统也就十万人, 如果跟经济政策一结合就是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在做环保了。

要加大绿色科技的创新。环境保护问题很多是因为发展带来的, 就像没有发明汽车的这种科技革命也就不会有汽车污染。怎样解决汽车污染?还是要靠绿色的汽车污染防治技术的进步。

要有公众的参与, 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一个基本的环保经验, 国际上的环境保护是靠公众来推动的。日本、美国发生公害以后, 从促进立法到资金执行各项, 都来自于强大的社会力量, 包括NGO。我们每个社区、每项管理政策, 涉及到公民的、涉及到多维环境的, 都应该有公众的参与。如果老百姓的环境权益能得到维护的话, 我们很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就会得到有效地控制。

企业的环境责任的问题。重庆某小区是欧式房子, 还挖了湖、修了喷水池, 从个人来讲这是非常不错的, 但从环境保护的意义上来讲, 肯定不是最好的, 像用那么多水在那儿喷。企业发展初期为了占领市场需要做一些噱头, 但更多地去引导生态的、可持续的建筑才算肩负起企业的环境责任。

IFC国际投资公司有一个包括60多个行业的评估指南, 从酒店业开发到造纸、钢铁, 列出了投资的项目到底有哪些环境风险, 还有社会责任, 文化的影响, 对劳工权利的影响等等。中国现在GDP总量这么大、发展这么快, 应该在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方面多做一些工作, 靠一个个企业做起来很难, 应该利用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协会的力量去做起来。

从环保的角度讲, 做总比不做强。

重要的是理念上的改变。老百姓说环保做得不好, 政府也要求做好环保, 但一到环境和经济发生冲突时, 基本上还是要环境给经济让路。所以各地方的党委、政府要对城市的发展做一些调整, 就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篇2

张勇指出,201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发展改革(经信)系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成为新常态下的新亮点。

张勇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更加突出,经济新常态为环资工作注入了新动力,但资源环境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硬约束,环资工作本身也面临许多新挑战。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张勇指出,2015年的环资工作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的安排,明确目标任务,扎扎实实推进。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抓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贯彻实施,办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二是强力推进节能降耗,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任务。三是推动循环经济做大做强,加快推广典型模式,提高资源产出率。四是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突出环境问题,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五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努力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六是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与实现节能减排 篇3

1可行性分析

1.1城市面积有限,增加绿地能力不足

我国虽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已经划定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除去农村耕地、自然保护区以及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沙漠、山地、荒漠,留给城市发展的土地本就相对稀缺,而城市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在这种情况下若一味扩大绿地面积,大兴土木建造公园广场,势必会对城市自身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记载,2010年全国城市(市辖区)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3 129.63平方千米, 占全国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的41.33%。其中北京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最高,为55.10%,其他城市的覆盖率也基本保持在35% 以上。考虑到2010年城市居住区用地仅占建成区面积的30.10%, 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已处于高位,很难再有提高。

1.2城市绿化成本高昂,多数城市难以为继

城市绿化成本也是影响该理论可行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的绿化成本包括绿化承载单位建设投入、树木草坪购置成本以及养护成本。对于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来说,还要考虑规划、拆迁等成本。这些支出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并不算小。据《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2》记录,2012年,我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5 062.7亿元,其中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投资2 380.0亿元,占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47.0%,比2011年增加53.9%。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往往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将绿化指标层层下压,而财政不甚宽裕的中西部市县则很有可能被迫将一部分本应用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挪至此处,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城市的畸形发展,也会严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

1.3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有可能造成环境破坏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增加绿化面积不一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例如在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强行扩大绿地面积,随之而来的灌溉成本不仅相当高昂,而且极有可能导致当地水源枯竭。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例,2010年市辖区供水总量为10 525万吨,其中48.49% 为居民生活用水。而由于银川干热的气候以及砂质土壤, 城市绿地所需灌溉用水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可以预见,若在诸如银川等缺水少水城市大量拓植绿地,居民日常生活或工厂日常生产必定受到缺水的影响,长此以往,当地水源生态必将遭受破坏。

2有效性分析

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并不能显著吸收碳排放。希望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以减少碳排放者认为,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因此在光合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绿地面积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从而减少碳排放。但该理论实际上是无效的。生长茂盛的草坪,在光合作用时,每平方米一小时可吸收1.5克二氧化碳。为研究方便,假设昼夜平分,按一天进行12小时光合作用计算,一平方米草坪一天可吸收18克二氧化碳。2010年全国城市(市辖区)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13 129.63平方千米。经计算,全国城市绿地一年(按365天计)可吸收二氧化碳86 261 669吨。而据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数据分析中心 (CDIAC) 的记录,2010年中国大陆碳排放总量为2 259 856 000吨。显然,全国城市绿地一年可吸收的二氧化碳不及碳排放总量的1‰,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并不能有效吸收碳排放。

通过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措施在实践中面临诸多挑战,这归根到底是由于疏于对通过绿化实现节能减排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的考察。由于我国城市面积有限、绿化成本高昂以及部分城市自然环境极端恶化,使得大规模增加城市绿地的措施不具有可行性。而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与节约能源性质的不同,绿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与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巨大差异又使得该措施对节能减排并无明显效果。在当前形势下,应积极探索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措施,本着严谨的态度周密论证,标本兼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可行性和有效性分析,从城市面积、绿化成本、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与实现节能减排的不相关性。事实上,由于城市面积不足,绿化成本高昂等原因,传统认为十分合理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来实现节能减排的思路可能并不实际。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篇4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专题部署的第一个文件。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专家吹风会,对《意见》进行全方位解读,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贯彻落实《意见》电视电话会,对全系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加强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着力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地方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力争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突破。组织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专家问诊行动,帮助解决地方制度建设、任务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启动第二批先行示范工作。

二、认真抓好节能减排

加强工作部署和任务落实,发挥节能减排在调结构、转方式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召开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会议,部署全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加强节能减排形势分析,开展2014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现场评价考核,发布各地节能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加强对各地区的工作督导和预警调控。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办结能评项目177个,核减能源消费量93万吨标准煤。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认真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近期行动计划》,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资源瓶颈约束的重要举措,推动形成更大规模。印发《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分解落实工作任务。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会同有关部门确定25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4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17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全面启动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工作,新增年再生资源集聚加工能力150多万吨、餐厨废弃物处理能力76万吨,带动56500台(套)再制造产品消费。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设计,相关文件正在修改完善中。

四、治理突出环境问题

以治理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生态环保方面取得率先突破。完善大气污染防治配套政策措施,印发《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对腾格里沙漠地区工业园区进行专项清理。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示范工作,明确试点范围、内容、要求、路线图等,引导社会力量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探索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和制度。

五、推动改革任务落实

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方案》、《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等生态文明专项改革文件。发布21项国家节能标准,强化标准的引领约束作用。发布《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研究提出电冰箱、空调、平板电视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领跑者实施细则(草案)。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工作力度,取消了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认定,以及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改造的财政奖励审批。简化投资补助项目审批程序,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除重大示范项目外,对特定地区、任务明确,或已有规划且目标任务和领域明确的项目,采取打捆下达方式,具体项目由地方安排。在优化程序、简化手续的同时,强化事后监管,组织开展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监督检查,督促地方对审计、稽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六、深入开展全民行动

举办以“节俭养德、节能有道”为主题的第25届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提高公众节约、环保、生态意识。深入推进家庭、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军队等节能减排专项行动。联合中宣部深入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组织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下一步,我委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改革创新、探索实践,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完善配套政策机制,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篇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总结交流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新技术、新成果, 推动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 5月7日, 我协会在北京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煤炭加工利用及煤化工展览会期间, 同期举办了煤炭工业节能减排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吕英理事长、蔡明华副理事长、朱建荣副秘书长及煤炭工业环境保护办公室王玖明主任出席了论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员、山东省煤炭工业局王立亭副局长、中煤科工北京华宇工程公司麦方代副总工程师、煤科总院安全院张俊英副院长等九位专家在论坛上作了重要演讲。各位专家就生态文明建设、矸石充填、生态环境相关政策、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提供了前沿理念和思想。来自煤炭企业的专家代表根据自身实践介绍了节能减排、生态矿山建设先进经验及技术, 秦皇岛斯泰意达环保公司总经理石洪利介绍的PM2.5抑尘先进技术, 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吕英理事长结合论坛主题作了总结讲话。她指出,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煤炭工业发展的基础, 协会下一步工作重点是推进生态文明示范煤矿建设, 希望企业积极组织申报, 为建设美丽矿山做贡献。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篇6

2013年12月25日,同方数字城市与乌海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乌海市城市节能减排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承诺在城市能源管理和节能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同方数字城市将参与乌海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中供热节能改造及升级、热电厂余热回收、绿色照明等方面的示范工程建设。

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围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集中供热、热电联产、绿色照明等核心合作领域联合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共同实施科研合作项目、合作科技攻关,推进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结合乌海“十二五”期间节能工作实际,同方数字城市将充分发挥自有技术和资金优势,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以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乌海市节能领域的广泛运用,促进乌海市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乌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文杰、乌海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石磊,同方总裁范新、总裁助理兼数字城市产业本部常务副总经理秦绪忠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当日,乌海市来访领导一行还参观了清华同方C座展厅,对同方整体业务进行了详尽讲解。合作协议的达成,不仅将大幅提升双方的合作发展效率,也标志着同方数字城市在节能领域发展道路上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篇7

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 近几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 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作为一个西部的城市, 银川市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许多中国城市的“通病”, 如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等等, 城市中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就是其中之一。

一、银川市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现状

银川市城市交通主要由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出租车交通系统和私人机动车三部分组成。近几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银川市加大对城市交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力度, 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 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大公交”

银川市依照“建立健全多层次、差别化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形成便捷、高效、智能、环保的城市公交体系”要求, 结合银川市的实际初步形成以快速公交为骨干, 普通公交为主体, 慢行系统为延伸的多模式、一体化城市客运系统。

2012年4月开工建设的BRT一号、二号线覆盖全市交通的重点区域。银川市的BRT系统平峰期能提高25%的速度, 高峰期能提高50%的速度以上, 极大地节约了乘客的出行时间。同时, 由于专用道路的路权保障, BRT系统运营的准点率大幅度提高, 乘客运送量是普通公交的2倍, 起到了骨干运输作用和客流运力走廊效应。

同时, 通过增加投入等方式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覆盖率, 使城市万人拥有的公交车数量由2008的10.6标台增长到13.5标台, 公交站点覆盖率中心区由62%提高到85%。

(二) 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促进节能减排

银川市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的使用, 目前为止, 改装双燃料出租车3 600辆, 占全市出租车总数的80%;400辆公交车全部改为天然气, 建设了14家汽车加气站。

(三) 加大技术创新, 推动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

为了实现公共交通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银川市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下, 银川市公交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例如目前正在申请专利的后置式纯天然气大马力发动机是银川市公交车公司的发明创新, 与传统的前置式发动机相比可节约大约为15立方米左右;此外, 它所使用的清洁型燃料天然气的甲烷含量可以达到99%, 燃烧后几乎不会产生污染, 废气物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

(四) 加大立法, 保障城市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2012年8月, 银川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银川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 以立法的形式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 对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二、银川市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途径

(一) 银川市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所面临的诸多挑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 银川市正处于摊大饼式的扩张态势, 导致现有的公共交通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此外, 银川市机动车拥有量以年均25%的速度迅猛增加。2013年上半年, 银川市汽车保有量达到38万辆, 每年新增近6万辆, 但与快速增长的私人机动车相比公共交通的增速明显比较缓慢。

另一方面, 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居高不下, 造成公共交通异常拥挤的常态。车内拥挤、候车时间长、行车慢, 尤其是高峰时段情况更为严重, 以上问题就成为人们乘坐公交车时的难题。

虽然近几年来银川市城市交通得到迅速发展, 尤其是4条BRT线路的开通, 使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从目前的15%提高到30%, 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但比之其他城市, 银川市BRT线路和公交车系统依然有出行分担率相对较低、舒适度较差等问题存在。

(二) 加强城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建设是破解交通问题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使城市居民出行次数也极大的增加。居民出行需求的增长幅度远远超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速度, 导致城市交通拥堵不断恶化, 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使得城市交通的发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因此, 城市交通系统应当通过合理的城市布局、交通规划研究、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 尤其是对新型公交车的研究等一系列环节, 做到既满足人们的日常出行, 同时又安全、高效、节能。因此, 就要通过构建“绿色城市交通”体系,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使得城市居民对公交车的使用方便、快捷、舒适, 达到部分或完全替代小汽车的功效这一途径来实现。

建立绿色的城市交通体系, 就是以“公共交通领导城市发展 (TOD) 理念为指导, 根据城市自己的发展规模、发展的特点合理地有效地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超大和特大城市应加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提高轨道交通的覆盖率。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BRT (即快速公交) , 限制小汽车的出行, 从而形成城市立体的交通体系。大城市应以道路交通为主、轨道交通为辅, 鼓励非机动车出行。中小城市应以道路交通为主, 尤其要鼓励非机动车出行, 合理地发展小汽车出行。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 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路面, 确保非机动车辆的出行通畅。银川市构建绿色城市交通体系应注重一下几点。

1. 加大对城市公交节能的支持力度, 加强对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

提高加气站的覆盖率等、鼓励节能汽车的使用、对特别路段制定合理的道路规则以提高通行效率等。还应通过对新型节能工具配件的使用给予减免税收或奖励等方式, 加强对节能汽车、节能配件的研发, 替代燃料的研发。坚决淘汰油耗高、消耗大或功能老旧的非环保的车辆, 同时加强对现有机动车的节能改造, 如油改气、使用新型节能设施等。尤其是加大对新型天然气公交车辆的研发力度, 对车内合理布局, 以减少拥堵, 进一步降低公交车对天然气的使用。

2. 限制城市私人机动车辆的发展, 以“TOD”理念为指导, 建立绿色城市交通体系

研究表明, 公共交通出行每提高1个百分点, 城市交通用能下降6个百分点。因此, 政府可以通过税费等经济手段, 如提高对燃油税的征收、城市停车费的征收、单双号限行等方式来限制和减少城市私人机动车辆的出行。

3. 倡导绿色出行的观念

绿色出行就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有益于健康、兼顾效率的出行方式。多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合作乘车, 环保驾车, 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等。银川市目前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公交系统, 但人们对绿色出行的理念依然不太熟悉, 许多人在具有低碳出行的条件下并没有选择绿色出行。因此, 有必要通过公益公告的投放、政府宣传来倡导绿色出行的观念。另一方面, 政府也应以身作则, 减少不必要的公车数量和减少不必要的公车出行, 在社会倡导绿色出行, 以公共交通出行、自行车出行、步行等方式, 树立良好的出行的形象。

4. 多渠道吸收社会资金, 引进绿色产业、低碳产业, 实现低绿色术的快速产业化

只有加速节能产业的应用和发展,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的投入, 形成良性发展。持续加强政府和企业间的技术合作, 并聘请研究所专门攻关相关的技术课题。制定和完善关于城市交通节能减排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等, 促使银川市的城市交通形成合理有序的良好局面。

摘要:中国城市交通占我国交通行业能源消耗一半以上, 且是城市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 城市交通能否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对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至关重要。基于此, 以银川市为例, 对城市交通节能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解决之道, 旨在顺利实现我国城市交通的节能减排。

关键词:交通节能,高效节能,绿色城市交通

参考文献

[1]钱伯章.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2]蔡凤田.公路交通运输领域节能减排对策[J].交通节能与环保, 2008, (2) .

[3]胡金东.中国能源安全与交通节能战略[J].技术与经济管理研究, 2007, (6) .

[4]朱跃中.“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部门能源需求展望及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能源, 2007, (12) .

节能减排与生态城市 篇8

目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消耗大, 传统工业比重高, 生态环境技术发展落后,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环境保护压力十分突出[1]。在新的历史时期, 如何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为我国大江大湖区域综合开发提供应用示范, 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界一些学者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 如发展生态产业、创建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城市[2];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促进节能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和进步[3];处理好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保护环境与保障就业、加速发展与持续发展、守法成本高与违法成本低等关系[4];等等。以上研究从不同视角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 但其大部分属定性研究, 进行定量研究的甚少。

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进行因子分析, 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以拓宽大湖流域开发和保护的研究视野。

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因子分析

2.1 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 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因子分析的核心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设有p个原有变量X1、X2、X3、……、Xp, 且每个变量的均值为0, 标准差均为1。若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 (k

其中, xi表示在实际中测量所得的指标数据, 采用矩阵的形式表达为[5]:

式中F为因子, 由于均出现在每个原有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 因此又称为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 aij (i=1, 2, ……, p;j=1, 2, ……, k) 为因子载荷, 是第i个原有变量在第j个因子上的负荷。ε为特殊因子, 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 其均值为0, 相当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残差, 其中因子是不可见的。

2.2 指标选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被众多的因素影响, 指标选取过程主要是提取一些能够描述该系统的指标。根据实际情况, 选取的指标具体如下:X1为能源效率, X2为能源生产量, X3为能源消费总量, X4为能源进口量, X5为固体废物产生量, X6为废水排放总量, X7为废气排放量, X8为烟尘排放量, X9为工业SO2排放量, X10为用水量, X11为SO2去除量, X12为氮氧去除量, X13为治污投入, X14为COD排放量, X15为三废综合利用值。其中, 能源效率X1计算见公式 (2) :

本文数据取自2008—2012年《江西省统计年鉴》[6,7,8,9,10], 部分数据处理方法参考文献[11]。

2.3 指标的同向化

指标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为使因子分析客观、公正, 消除可能因为指标方向选取不同所带来的误差, 需要对指标做同向化处理。本文所采用的指标大部分都是正指标, 指标值越大越好, 因此将逆指标转换成正指标。

2.3.1 正指标保持不变

正指标是指标值越大则表示节能减排工作做得越好。进行数据分析时采用正指标, 不需要对正指标进行处理。正指标包括:X1、X、X11、X12、X13、X15。

2.3.2 逆指标的同向化

对逆指标同向处理, 使其符合分析的要求, 公式如下:

逆指标包括:X3、X4、X5、X6、X7、X8、X9、X10、X14。

2.4 数据标准化

数据的标准化是为了对变量进行比较, 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所造成的影响。将数据样本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变量均值为0, 方差为1。本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 公式如下:

其中, Xi为第i指标的值;为第i个指标的平均值;S2为总体方差。Zi为标准化后Xi对应的值。

2.5 因子分析

通过对2007年到2011年的统计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 得出特征值、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如表1所示。

在计算过程中,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 根据特征值大于1标准, 共提取3个因子。这3个因子能对样本选取的指标方差累积解释率达到100%, 因此, 提取这3个因子能够解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的15个指标。其中, 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占全部方差贡献率的比重最高, 达到52.326%, 综合原有变量最强;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达到38.313%;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9.361%。旋转后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占全部方差贡献率的比重达到50.870%;因子2达到27.595%;因子3为21.535%。这3个因子综合了15项指标的所有信息, 完全能够解释原有的15项指标, 因此原来的15项指标可以转换成现在的3个综合指标。如表2所示。

2.6 结果分析

旋转成分矩阵将原有的矩阵通过乘以一个正交矩阵实现因子旋转, 旋转后的矩阵因子载荷值重新分配, 更易于因子的解释。

(1) 表2显示指标在因子1中的载荷值较高的是废气排放量、三废综合利用值、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烟尘排放量、能源消费量、二氧化硫去除量、废水排放量、COD排放量。这些指标主要描述的是该系统的排放状态, 因此将因子1定义为资源利用率。该系统中的排放指标值都被资源利用率值影响, 二者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因此,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线布局、引用新技术和新设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能够有效改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废气、废物、废水排放现状。

(2) 因子2中载荷值较高的指标是能源效率、治污投入、工业用水量、能源生产量。因子2中高载荷值的指标主要描述的是能源, 调整现有的能源结构、增加绿色能源比例能够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现状的改善, 因此, 定义因子2为绿色能源。通过开发和高效利用绿色能源, 调整可持续发展能源的比值, 达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的目标。

(3) 因子3主要能够影响的指标有氮氧去除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能源进口量、COD排放量。这类因子主要描述的是一些改善措施, 即无害化处理、平衡能源供给等, 因此, 定义因子3为政策措施。政策措施是政府为协调鄱阳湖整个生态经济区的发展, 强制要求企业执行一些活动或者通过制定一些政策调节该生态经济区企业行为。

从以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系统指标的量化因子分析中看到, 因子1 (资源利用率) 、因子2 (绿色能源) 、因子3 (政策措施) 是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状况的三个重要因素。

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的对策建议

从分析中我们得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的对策主要应侧重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3.1 提高资源利用率

(1) 合理运用和更新设备。任何生产都离不开设备, 设备使用合理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 若使用不当则降低资源利用率。因此, 应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和合理的工作程序;同时淘汰资源利用率低的设备, 更新利用率更高的设备。对于那些因生产而产生的废弃物品, 尽量通过引用和更新设备将其变成二次生产的原材料, 以提高利用率。

(2)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减排影响巨大, 如果能耗高的产业比重增大, 则会导致整个区域能耗强度增大。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降低能耗强度。

(3) 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少、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重点建设项目所需指标优先配置;充分发挥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控制阀作用, 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大力支持发展绿色经济, 引导企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3.2 开发可持续发展能源

(1) 太阳能。鄱阳湖东北部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开发新能源潜力大。积极推广太阳能热利用, 在城区普及太阳能一体化建筑、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 并建设太阳能空调制冷示范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 适度发展太阳能发电;利用荒漠化土地资源, 采用先试点、后铺开的方式, 建设并网型地面光伏电站;支持大型工矿、商业企业以及公益性事业单位利用既有建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 重点支持“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的建设等。

(2) 风能。风能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是太阳能的一种转换形势。风能和其他能源相比, 有蕴藏量大、可再生、无污染等特点。江西省的风能主要集中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10千瓦。应合理利用风能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节能工作的展开, 减少环境污染。

(3) 生物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年气候温暖, 日照充足,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十分有利于农林作物生长, 生物质能蕴藏较丰富。应针对该区域的情况科学评价秸秆、林木剩余物资源量及分布, 合理布局农林生物质直燃式发电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沼气, 因地制宜建设户用沼气,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 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

3.3 政策措施

(1) 开征环境保护税。环境保护税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 调节纳税人的环境保护行为而征收的特定税种。缺乏专门的环境保护税一直是我国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方面的一块短板[12], 应该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和“谁收益谁付费”等原则开征环境保护税。应涉及大气、城市环境资源、水资源、生活环境等多个领域, 并且采用专款专用的形式, 将环境保护税收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事业, 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改革资源税。资源税主要针对资源开采环节, 其征收的方式对促进能源高效开发和利用有重要影响。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在税率、征收方式和征收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弊端, 制约着资源税对节能减排的调节作用, 因此应改变资源税的征收方式, 使其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作用。第一, 提高资源税税率水平。综合考虑稀缺资源类型和税收现状, 调高现有的资源税税率;第二, 资源税的计征方式实行从量与从价相结合的计征方式。将税收和资源市场价格直接联系起来, 从而调节生产与消费的矛盾;第三, 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现有的资源税种类较少、范围窄[13], 应按照普遍征收和级差原则扩大征税范围。

(3) 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体系。政府应建立一个配套的相关政策体系与税收政策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达到最佳的节能减排效果。第一, 加快增值税转型过程, 并降低有关节能减排产品的增值税税率, 对节能减排和其他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区域内率先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第二, 加强相关政策宣传力度, 提高公众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第三, 充分利用民间环保组织进行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宣传, 使更多的民众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12]。

4 结束语

浅谈如何让城市暖通空调节能减排 篇9

关键词:城市暖通空调;节能减排;应用策略

引言:当前,暖通空调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影响下,被广泛应用在了民用住宅、工业建筑中。城市通过暖通空调的应用,人们生活品质及居住条件得到了充分保障,工业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1]。然而,在实际使用暖通空调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严重污染环境。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逐步匮乏的形势下,对暖通空调工程中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力度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目前阶段暖通空调节能减排现状

目前,暖通空调的节能和减排在工程应用上做的还是不够好,在很多方面都没有注意到。暖通空调中的节能减排设计缺少标准,随着各种暖通空调的出现,都是节能减排,但性能和具体的参数都不一样,设计方式和理念也各样。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各不相同,区别很明显。因为材料不一样,导致消耗的能源也不一样,其实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材料的不同 具体会有怎样的消耗,在施工的时候,缺失科学的评价依据就是暖通空调工程中的节能减排的水平参差不齐,产品质量混乱不堪。要转变这种轻视现状,要重视节能减排,不能一味偏向效益,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节能减排理念,追上时代的前沿。

二、暖通空调节能减排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保障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在工程上是符合要求的,要提升暖通空调的整体水平和节能减排的整体性,如果要在整体性的原则上规划暖通空调的优化设计,需要的是节能减排的设计水平和减排的措施,由此才能保证暖通空调的运行价值和提高对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二)技术性原则。在技术上,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是重点,需要通过对设计进行一定的改进,使得其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最大化的达到节能效益,暖通空调设计中的技术性原则是在根本上找出其中消耗量大的地方,按照节能减排的过程,是需要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对此进行优化设计,充分发挥技术性原则的指导性。

(三)动态性原则。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设计优化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在优化设计中,提出动态性的原则,用动态性的方法,不断的改进和节能减排的设计,使得其能够达到最佳的效用和设计的标准,使得设计中的节能减排可以和建筑工程好好的结合,这样也能够决定节能减排的效果,促进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的发展。

三、暖通空调节能减排应用策略

(一)合理设计空调系统性能系数。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设备中比较复杂的一项工程,自身性能系数需要合理设计,也是控制能源消耗的关键举措。设计人员要注意不只是设计方案的好坏,还要看在整体的系数是否都达到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要求,那么可以减低系统功率的消耗,实现节能的目的。另外,在暖通空调系统的安装过程中,也要重视安装的合理性和创新性、冷却水系统,还有电力系统等都需要考虑进去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这也需要参考当地的整体气候,保证暖通空调系统运营的低消耗和节约。所以合理设计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系统上的参数是很需要的。

(二)变频技术的运用。将变频节能技术应用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可最大限度降低系统消耗的能源,灵活选择运行的模式,达到节约运行成本的目的;此外,还可进一步完善并优化暖通控系统,充分弥补系统的不足之处。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应用变频节能技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暖通空调在设计时,为减少系统的运行压力,促进使用寿命的延长,通常会留有一定冗余;其二,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负荷会受到室外温湿度、气候变化,以及建筑本身使用状况与室内人员实际要求差别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应用变频节能技术以后,暖通空调系统便能从室内人们实际需求出发,合理选择工作的频率,有效防止额定工作状态下,暖通空调处于全负荷工作状态的现象,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2]。

四、结语

暖通空调的节能减排的优化,这种技术在城市建设中应用是比较有利的。既能改变了传统空调的运行方式和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节能减排的理念,使得暖通空调在节能上处于极佳的地位。针对暖通空调的实行的节能减排的优化设计,同时还采用了设计应用的策略,提高了运行的水平,积极推行改善方式的应用,确保暖通空调的减低能耗标准,达到最佳价值。

参考文献:

[1] 关明岩,建筑暖通空调节能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4(15):55-59

高架网床节能减排生态养猪技术 篇10

1 传统养猪行业存在的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 “脏、臭、累”是我国生猪饲养行业所无法回避的一个严峻问题。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 也是生猪饲养大国, 年产猪肉量几千万吨, 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据实地测算, 饲养一头生猪需要用水0.05 t, 需排废水0.04 t, 碳排放量等同于19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 其氨氮排放量严重超过土地承载能力。按国家标准, 废水处理最低需20元/t, 这对规模化养猪企业来说, 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特别是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出台, 更是使广大养殖企业雪上加霜。但生猪饲养不等同于其他污染企业, 这些企业往往集中于不发达地区, 事关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 且其污染特点不是急剧性的, 不能简单采取关闭就了事;同时, 生猪饲养是关系民生工程的大事, 必须慎重对待之。即使部分地区采用了水泡粪饲养模式可以节约部分用水量, 但因为广西地区气候高温湿热, 虫蛆蚊蝇较多, 各种有害气体很难得以排除, 加之生猪粪污量比较大和区内山区较多实际情况, 配套设置难以大面积展开建设的实际情况很难得到克服, 为此,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模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2]。

2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2.1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概念

针对传统养猪模式中的弊端, 特别是对外在环境产生的巨大污染, 生态养猪模式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其中, 高架网床技术是目前发展较好的一种新型养猪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高架网床、通风道和排污道等主要设施。该技术将猪舍分为2层:底层为集粪区, 表面要用水泥进行硬化, 高度设置成1.9~2.5 m, 并安装好控湿、控温和控风设备;二层为饲养区, 生猪在这一层进行饲养, 高架网床由全漏缝地板编织成, 围栏将其分为几个猪圈, 二层的入口处应设置有降温通风设备, 内部高度应为2.4~3.5 m。

2.2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特点

同传统养猪技术相比, 高架网床技术能够使每头生猪饲养成本降低约200元, 排污量减少约90%, 通过林木和鱼塘的消纳, 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同时, 还尽量少的占用耕地, 不使养殖规模扩大过度;实现了栏舍的免冲洗, 减排节能效果很好;全漏缝, 使猪群远离粪便污染, 尽量降低猪患病概率;实现了集约化生猪养殖, 通过高度自动化, 降低了人工成本;设计了固液分离、干清粪和雨污分流, 结合微生物发酵、沼气及林木消纳, 确保了良好的治污效果。表1为高架网床同传统生猪饲养模式对比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模式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3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工艺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对工艺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 猪在网床上方饲养, 通过下方的全漏缝将排泄物全部落到底层地面。底层的水泥硬化地面设计成30°~40°的斜度, 通过人工就可以很方便地将粪便进行收集。猪尿通过30 cm×30 cm的收集沟进入固液分离池进行处理, 猪粪在这一环节实现了脱水处理, 使猪粪渣同猪尿有效分离开[3]。一般情况下, 猪粪渣都能够控制在60%以下的含水量, 这就便于后期的打包外运工序, 使其非常方便地用于农田有机肥。另外, 工序中所产生的污水还能够通过沼气池的发酵用在经济林木等的喷灌上, 更加节约了种植业成本。猪舍设计有雨污分流, 通过屋顶的集雨槽和栏舍边的雨水沟, 使雨水得以直接外排, 防治污水进入污水池形成二次污染, 而污水沟内污水经过专用管道进入到固液分离系统中。有的养殖企业还将微生物技术配以适宜饲料配比以除去猪粪臭味, 从而降低粪便对环境污染, 或者采取自动刮干粪技术, 克服了现有机械刮粪方式下粪尿水一起刮的传统模式, 确保了清粪技术高效有序。

4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势及前景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 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一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所养生猪排泄的粪便由漏缝板漏到底层地面, 使生猪同粪尿实现了有效分离, 使养殖过程中所用栏舍实现了免冲洗, 养殖所用水量降低了90%以上, 污染处理系统压力大大降低, 从源头上控制了整体排污量。同时, 栏舍的用电量比较少, 每个猪舍平均只需100元左右水电费进行运转, 降低了额外养殖成本。

二是提高了生猪整体抗病免疫力。生猪在高架网床的上方生活, 使其远离了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不良影响, 使空气保持了较好的控制质量, 生猪的抗病力显著提高, 死亡率明显降低, 患病猪的出现大为降低, 并最终降低了药品, 特别是抗生素等的滥用。另外, 由于猪身上的汗腺不是很发达, 自身很难通过排汗的方式排出体内所产生的毒素, 而排泄物又是毒素积累的主要地方, 高架网床饲养模式下, 生猪远离了粪污, 自然就会减少疫病发生;同时, 清洁的环节也保证了饲料较高的转化率, 实现了集约增效。

三是获得了较高的养殖效益。经过实际测算, 肉料比达到了 (1∶2.75) ~ (1∶2.5) , 明显高于传统养猪业 (1∶3.5) ~ (1∶3) 的肉料比, 普遍可以提前约半个月, 即在4个月时达到120 kg时生猪就可以出栏, 缩短了出栏时间, 生猪的平均饲养密度达到了0.8 m2/头。平均测算单头生猪可节约1~1.5 kg饲料, 至生猪出栏每头可以最多节约七八十千克饲料, 很明显可以有效提高生猪饲养利润。

四是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因高架网床模式下并不需要经常对栏舍进行冲水, 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明显降低。如果条件好的养殖户或企业再辅之以自动投料设备, 则单个工人就可以喂养三四千头生猪, 这是传统养猪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经过养殖户实际工作, 采用高架网床饲养方式, 平均猪肉降低成本最低为2元/kg, 提高了经济效益。

5 结语

当前, 广西全区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博白县养猪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提高的关键时期, 由于高架网床所具有的产业增效明显、污染减排效果良好的显著优势, 势必得到业界及广大养殖户的高度关注, 也是传统生猪养猪业的必然发展方向, 这对未来建立生猪饲养中心下全程兼顾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微生态现代农业系统, 并进而逐步推广至肉牛奶牛、肉鸭肉鸡养殖等方向, 意义将会是十分积极的。

参考文献

[1]宣苏哲.生态养猪新模式:高架网床技术[N].中国畜牧兽医报, 2015-11-22.

[2]丘毅.陆川县高架网床养猪技术集成模式评析[J].猪业科学, 2014 (4) .

上一篇:校园文化创设与优化下一篇: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