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城市

2024-08-27

构建生态城市(共12篇)

构建生态城市 篇1

摘要:生态文明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方向, 在和谐、高效的生态文明城市中, 生产和生活都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生态、空间和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将社会建设和人们生活工作纳入到了一个合理而科学的轨道。应该利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基本思想和手段, 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 发挥出城市生态化的优势,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 在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的同时, 为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关键词:城市生态化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特点,目标,规划,进程

在人类的发展中, 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 在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化时代城市发展建设更集中于规模与速度, 这虽然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但是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的“城市病”, 成为了社会和经济建设的瓶颈。当前应该将城市生态化作为一个发展的重要理念融合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中, 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和谐、稳定、高效, 改变那种单纯发展的建设观念, 形成生态化、综合化的生态文明城市。

1 相关概念的论述

1.1 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生态化是当前城市建设的趋势, 是指通过科学地调整与全面地协调使城市建设达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全面发展, 有机地达到生态化目标的进程和状态, 城市生态化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题。具体的城市生态建设中可以将建设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子系统建设:一是社会生态化建设, 这是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健康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同时, 进行的社会环境建设, 是城市建设必要的保障措施, 创造全面的权利维护系统, 促进教育与自由目标实现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过程, 是城市生态化的重要基础。二是经济生态化建设, 通过城市中各项经济方式和行为的调节, 使城市生产、城市生活、城市交通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的需要, 也更加具有经济方面的效益, 形成最少能源、资源和资金消耗下的最大经济效果。三是自然生态化建设, 城市建设应该以合理开发与保护自然为基本出发点, 要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 在最大程度地保护环境的同时, 使生态和文明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 达到在建设中保护, 在发展中开发的自然目标的实现。

1.2 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是当前城市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建设未来可持续发展城市的重要途径与方法。生态文明城市是指在城市的运行和建设中以生态系统为基础, 充分考虑系统的支持能力和承载水平, 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知识, 在更好地利用系统工程和环境工程基本措施的条件下, 挖掘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生态维护的潜力, 通过对城市消费活动、生产活动、环境活动的有效维护, 建立生态文明、经济发达的文明城市, 将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做到有机结合和高效统一。

2 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特点

2.1 生态文明城市的和谐性

生态文明城市讲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生态之间和谐的发展, 要让城市的发展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在浓郁文化气息和人文特点的基础上, 形成生态高度发展的现代型文明化的城市, 在有效实现各种关系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促进城市的和谐、生态、文明等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2.2 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性

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过程中要强调对资源的高效利用, 要争取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通过多层次, 多结构的体系使城市的行业、部门达到有效整合, 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的高效发展。

2.3 生态文明城市的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指导理念, 合理配置资源, 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 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2.4 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性

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 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 更注重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的质量提高,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的整体发展。

3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方法

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离不开城市生态化建设, 为了将城市生态化建设落到实处, 应该对生态文明城市进行全面分析, 实现对城市生态化的全面落实, 这样才能够确保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质量。

3.1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应该以生态产业为龙头走出一条新兴工业化的道路, 在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中要以财富、健康、文明为核心, 建立起实现生态文明的城市发展目标体系, 促进生态文明与长远发展的高度统一。

3.2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的规划

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包括自然和人文生态规划, 通过有效地规划和科学地设计使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得到有效保障。

3.3 控制生态文明城市的创建进程

一是以水安全为基础, 将生态安全作为重点进行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控制, 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对水资源的使用, 也达到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基本控制。二是以产业为基础控制城市的发展速度, 以产业的振兴计划实现企业、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4 结语

生态文明城市是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 也是全面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根本表现, 生态文明城市表现为从系统上、理念上、结构上对生态建设和环境建设的关注, 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态文明城市是倡导城市生活生态化与发展建设科学化的重要基础。新时期要对城市生态化建设进行进一步解读, 要在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把握生态文明的要点, 形成对生态文明城市特征的有力突出, 探讨出一条目标明确、规划科学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进程, 使城市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全面、系统的建设轨道。

参考文献

[1]于久宏, 任庆国.浅析城镇的生态化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5) :26-27.

[2]黎海彬, 张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实践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09, (03) :89-91.

[3]王光谦.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措施[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8, (12) :47-48.

构建生态城市 篇2

《长沙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发布,为我们勾勒出未来五年长沙县发展建设的美好蓝图。长沙县将建设成为国际化发展的三湘门户,长株潭城市群的战略支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高地、活力新城和宜居家园。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构建和谐宜居环境,在城市管理建设上还需要加强。一是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一套不断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是一个城市持续光鲜的必要条件。世界各地的大城市都在完善自己的下水道机能。近年来,与各地快马加鞭式的城市地面建设相比,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却跟不上步伐,面对倾盆大雨,城市排水系统“小马拉大车”,显得力不从心。这种“重地面轻地下”的观念,造成逢雨必涝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长沙县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城市扩张、人口规模扩大、地面硬化增加,如果排水系统的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必然也会使城市“逢雨必涝、逢涝必堵”。因此,政府必须加大投入,抓好城市下水道建设这个良心工程,把长沙县打造成三湘首善的宜居家园。

二是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强力推行垃圾分类,避免二次污染;禁止大货车进入主城区,绕走环城线,减少噪音和尾气排放;划分区域,规范夜市,加强小摊贩管理,减少生活垃圾;公共场所严禁吸烟,营造良好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和谐生态城市 篇3

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工业化水平及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城市生态环境污染负荷超过城市环境容量,是目前我国城市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制约因素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生态城市,实现我国城市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对和谐生态城市的再认识

所谓和谐的生态型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并达到一种有序的稳定、持续发展状态。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谐的生态城市提倡“三化”,即(1)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2)经济生态化。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对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3)环境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保护生命支持系统,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

走和谐的生态城市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二、目前中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结构失衡、环境退化、空气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短缺、治安恶化、失业增多、贫富分化等种种非和谐的城市发展的问题凸现出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非和谐性具体表现在:(1)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片面化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片面化经济发展,均以许多可持续发展力的透支为代价,其显著的特点就是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消耗和低效率的自然资源消耗。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消耗是指大量的农民工和低廉的劳动报酬及社会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这种低成本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的社会成本将日益高涨。低效率的生产效率,表现为每一单位资源的产出低于先进水平,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破坏。(2)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尚未解决。体制与政策障碍造成城市与乡村的封闭,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削弱了城市聚集效应,聚集经济不能充分发挥;(3)城市的结构性衰退与功能性衰退。城市的结构性衰退是指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迁,要求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与之相适应,但由于种种原因,城市结构难以及时适应外部环境和城市自身的发展变化要求,从而导致城市结构性衰退。而功能性衰退是指城市内部各个系统因为不能有效协调,造成城市功能不能正常运转,甚至系统功能相互抵消,城市出现功能性失调。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规模扩大,大大地超出合理的城市环境容量,诸如水资源紧缺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转,出现城市功能性衰退;(4)对环境容量的无偿占用与对环境质量的自觉养护存在着严重的失衡,导致城市生态环境恶化;(5)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低下并存。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水资源是1/4,石油是12%,天然气仅为4%,煤炭是55%。而与此同时,资源利用率很低,浪费比较严重。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6)效率与公平失衡。在追求经济增长的效率与保障社会发展公平之间继续失调,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居民之间的收入与消费差距进一步拉大;(7) 资源的生产价值和生态价值背离;(8)制度供给不足、成本外部化导致“制度失灵”和“政府失灵”等现象比比皆是。

三、构建和谐生态城市的基本思路

一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城市化模式。城镇的最大浪费是由空间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构建资源节约型城市,合理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城镇化和城市发展是刚性的,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一旦形成,若不合理,调整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由此可见,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为建设节能节水节地型的建筑、社区乃至城市提供技术支撑和政策引导是构建和谐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城市化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淡水、能源等重要资源,把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与改善城市环境相结合,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和能源。

二要着力调整资源节约利用方式。节约资源是促进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首要条件,而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又分别是城市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最终目标。可见,资源高效合理利用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实现资源代际均衡的基本要求。首先,资源利用方式,要实现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项式直线过程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经济结构优化,科技含量增加、质量效益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产权明晰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环境资源定价,以及资源税、污染税等经济杠杆,调节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行为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方向转换。

三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在发展农业、壮大工业的同时,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试用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优质能源比重。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四要构建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的城市经营模式。以循环经济理念经营城市是解决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用循环经济理念经营城市,必须从城市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资源的合理开发、环境的有效整治、公共物品的优质供应、物质的循环使用和城市功能的优化配置等一系列涉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城市资源构成了城市发展的载体,也是经营城市的直接对象。如何统筹安排提高城市的整合利用率及其利用价值,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遵照循环经济3R原则,在经营城市中应从科学规划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统筹安排提高资源利用价值,通过“整合经营”和“生态经营”等经营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城市生态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4.

[2]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高殿瀛,郭艳华,黄英敏,等.生态城市初探[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1(4)

[5]BURMILS.关于生态城市的思考[J].彭敏,译.规划师,2003

[6]黄光宇.中国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

城市生态化机制构建路径 篇4

关键词:现代城市,生态化,机制构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 是人类聚居从事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特殊生存环境, 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 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人口聚集、高楼林立、车辆增多、交通拥挤, 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 人与人缺乏交流。加之人类活动产生大量的固体和气体废物, 水质与空气被污染, 噪音、光、热及视觉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危机。同时,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影响地球的碳平衡, 氧、水、热平衡。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认识到在城市内大量植树、栽花、种草, 用园林绿化人为的强化自然生态系统, 人们就可以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 通过它们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利用它们吸收有毒气体, 减轻空气污染和防尘杀菌、防病治病, 用它们降温增湿, 调节小气候、减弱噪音、防止沙尘等以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城市与自然平衡, 城市机体内部协调, 使人类能幸福的生活, 这就是建设生态化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 加快城市生态化机制的构建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科学规划机制

规划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龙头, 是管理城市的依据, 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够在城市生态建设和维护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为此, 要用发展的眼光, 高瞻远瞩, 本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标, 坚持“园林式、开放型、生态化”的原则, 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好规划。从规划的源头上就牢固树立生态城市的意识和思想, 制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建设成本及养护费用低、生态效益高的规划方案。

1.1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重要纽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人居环境为中心、突出“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楼美、商兴、人和”主题, 强化规划的精品意识, 确保规划科学性、整体性、超前性和特色性相结合。要按照发展城市大园林的总体构想, 将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纳入城市生态化的范围, 逐步形成以城郊林地为面, 以道路绿化为轴线, 以城区绿地为点, 点、线、面相结合, 城郊森林和城区公共绿地相衔接的城市绿化网络体系, 使城市园林和山林景观融为一体, 山、水、地、人和谐统一。要坚持“城区绿化与城郊绿化并举, 公共绿化与庭院绿化并举, 平地绿化与山体绿化并举, 全面绿化与重点绿化并举”, 打造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

1.2 加强科学规划设计

在编制规划设计时考虑各类建筑平面、立面、色彩和风格, 对整体环境空间、绿化、小品、主要景观进行同步设计, 以体现不同城市独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特色和吸引力。规划设计中要注意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 增加乔灌木地被种植量, 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绿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要适当降低草坪比例, 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使用。对现有草坪面积过大的绿地, 要合理补植乔灌木、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要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道路分车带和行道树的绿化建设, 增加隔离带上乔木种植的比重, 建设林荫道路。

1.3 注重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的要求就是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通过整体结构的协调而实现人工生态系统的高效能。在规划设计时, 必须确定生态的主体地位。要综合考虑景观元素与其环境的整合功能, 尽量使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绿地、广场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等布局合理。在城市生态化的规划设计中要认真保护原有的生态绿地、林地、水系、苗圃和公园, 使其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要突出高大乔木的治噪、防灰、遮荫三大功能;人行道绿化要铺透水、透气材料拦截雨水, 使雨水合理利用, 发挥其整体功能。要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 做到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并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园林形式。

1.4 做好规划监督检查

要严格审核规划设计方案, 加强监督检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要会同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 按照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要求, 严格审查城市生态建设规划设计方案。要组织专家对城市生态建设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充分论证, 将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方案的评审标准中, 从源头上制止不切实际, 不尊重科学以及铺张浪费的行为, 杜绝高价设计、高价建绿等问题。各地建设、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建设、养护管理的监督检查, 大力推广节约型管理模式, 走节约型、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生态化建设道路。

2. 宣传引导机制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 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 倡导生态价值观, 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 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 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 才能支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维护城市生态平衡。要加强城市生态化宣传引导机制建设, 普及绿化教育, 把生态理念和生态意识渗透到千家万户, 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1 开展绿化普及

要加强和普及城市园林绿化教育, 营造参与绿化、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社会氛围。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面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教育, 以建设生态文明、巩固城市生态建设成果为目的加强舆论导向, 提高广大市民爱绿、护绿意识, 强化公众参与力度, 着力形成生态化城市管理合力。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化教育活动, 向广大市民普及园林绿化知识, 介绍绿化建设成果;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绿化教育, 强调从小做起,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培养其种植花草树木的兴趣和爱护绿化的理念;加大媒体、网站、专栏、广告等载体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宣传力度, 使参与绿化、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观念深入人心。

2.2 提高共创意识

各级建设 (规划、园林绿化、土地管理) 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城市生态建设的战略意义, 把思想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 增强环境忧患意识和搞好城市生态化的责任意识、共创意识, 牢固树立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意识, 制订实施方案, 真正把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并认真组织实施。各部门要统一思想, 明确分工、目标和责任, 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2.3 开展绿化活动

要围绕城市生态化, 积极开展各项形式活泼、手段多样、擅长寓教于乐的绿化教育活动。如发起绿化城市运动、举办园艺班、鼓励绿化校园、编制园艺资料、举办绿化展览及讲座等, 有效增强市民的绿化及环保意识;要大力搞好义务植树的宣传和发动工作, 丰富植树形式, 提倡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制作大量的植物介绍标牌, 介绍各类植物的名称、科属、特点;设立绿化教育资源中心, 发动市民参与绿化城市活动, 体验绿化环保的重要性;举办花卉展览、绿化城市活动资助计划、绿化义工计划、社区种植日活动、社区园圃计划、杰出绿化工程奖、私人物业最佳园林奖等活动, 培育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举办园林绿化优良样板工程评选活动, 提高市民对园林绿化专业的认识及认可, 同时采取措施激励园林绿化专业人员不断开拓创新。

2.4 建设生态文化

城市生态文化是指人们创造的精神财富用来表达城市空间的传统方式, 是洞察城市管理水平的窗口。生态文化建设并不局限于物质层面上的构筑, 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塑造、文化心理的洗礼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要从“园林城市”走向“生态园林城市”, 最终实现“生态城市”, 需要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生态文化内涵, 提高人们的生态文化素养。

2.5 提倡“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主题的, 有益于人类健康、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种现代消费模式。要在追求科学、文明、健康、舒适生活的同时, 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 从而实现“可持续消费”。

3. 科技投入机制

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 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 积极选择“适宜技术”, 推广生态产业, 保证发展过程低 (无) 污、低 (无) 废、低耗,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 这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3.1 建设示范工程

要加大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各项相关技术的攻关力度, 针对不同地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的突出矛盾和优势, 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对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研究成果, 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

3.2 注重创造价值

要结合绿地设施, 以科技手段发展苗木生产, 开辟若干苗圃地, 在不影响生态美化、绿化和防护功能的前提下, 要从林木生产的植物产品中创造价值。要防止过分片面强调生产, 导致林木被破坏难以发挥其主要功能。要分清主次, 充分发挥林木的防护、美化作用和在城乡建设中的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作用。

3.3 循环利用资源

城市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副业等要从各自独立发展转向按生态规律紧密结合, 协同共进, 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使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转化率达到最大化, 既提供高产、优质、安全、多样化的农产品, 又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城市生态化建设要注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 即实现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3.4 加大科研投入

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科技支撑, 加大生态环境科技投入, 推动重大生态环境技术攻关和推广, 组织拟定并实施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要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科研工作, 培植引进适宜当地气候的植物生长品种, 改变植物品种单调的现状, 使城市建设实现立体化、生态化、多样化。要加大对城市生态的科研工作投入, 落实科研经费, 充实科研队伍, 增强科研人员的素质, 提高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能力, 推动城市开展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积极推行城市绿地“认养”与“冠名”, 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城市绿化项目、苗圃和花卉基地。

4. 生态建设机制

要遵守生态学原则, 从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 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4.1 公共性生态建设

要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 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 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即以植物生态系统为主体, 使其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温、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息游憩产生的生态效益, 在供给一个人使用的同时, 还能供给其它许多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大家同等使用, 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 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4.2 无界性生态建设

要从客观上打破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概念, 在范围上要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 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 实施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 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 逐步向国土治理, 使之“大地园林化”、城市生态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4.3 协调性生态建设

要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 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 如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 防尘、防风、减弱噪音,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保护土壤、水系, 保护自然景观;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美丽、有益、健康的环境;使绿色植物能显示季相变化, 把建筑衬托得更美观;使生态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等。

4.4 多层次性生态建设

由于城市中建筑面积大, 可用于绿化面积少, 如何在有限的绿化空间内, 提高绿化的生态效益, 这就需要寻找空间, 进行多层次的绿化。要注重植物材料的多样性, 要乔、灌、花、草、藤相结合, 乡土树种和外来引进树种相结合, 落叶树与常青树相结合, 喜光植物与耐阴植物相结合等, 营造出多种类型植物混交的趋于自然的稳定的植物群落;要注重绿化空间结构多样性, 除平面绿化外, 还应大力发展立体绿化、楼顶绿化、阳台绿化等, 向建筑索取绿色空间, 将成为现代城市绿化的途径之一。要通过多层次绿化, 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空间, 大大提高叶面积指数, 从而提高城市绿量, 使绿化的生态功能在有限空间内达到明显增强。

5. 建管并举机制

一座没有绿化的城市是没有生气的城市, 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城市景观方面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尤其是城市绿化精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但对绿化的城市, 更要加强园林绿化的管养工作, 规范养护标准和定额, 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水平。

5.1 确立管养理念

要进一步确立城市绿化“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 坚持建设、管养并举, 更加注重管理, 积极推行绿地养护标准化、精细化, 量化管理标准, 细化工作规范, 确保绿化管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5.2 制定管养标准

要结合实际, 根据城市生态发展的目标, 按照“科学、严格、精细、长效”方针, 出台《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养护技术规范与标准》和《城市生态园林绿化养护定额》, 把管理对象细化到每一段路、每一片绿地、每一栋楼, 以此作为城市生态绿化与管理的行业规范与检查、监督、管理的依据, 推动城市生态绿化养护与管理的社会化进程, 降低管理养护的成本。

5.3 推进市场化进程

要加快推进城市绿化建设管养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进程, 抓好城区绿化维护的招标管理, 进一步落实专业建设管理队伍, 实现绿化建设管养市场主体多元化。要严把绿化项目建设、管养质量关, 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提高绿地管理的整体水平。要将城市生态化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建立养护管理考核机制, 强化公园、道路、广场、绿地、游园的管理, 制定检查评分标准, 定期组织对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比、现场观摩, 检查结果及时向有关领导、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

5.4 保护绿化成果

保护现有绿地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前提, 要加强对城市所依托的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湿地等自然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 维持城市地域自然风貌, 反对过分改变自然形态的人工化、城市化倾向。在城市开发建设中, 要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 运用制定的管养标准及细则, 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分析仪器, 为管养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并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在道路改造过程中, 不要盲目地大规模更换树种和绿地改造, 禁止随意砍伐和移植行道树;坚决查处侵占、毁坏绿地和随意改变绿地性质等破坏城市绿化的行为。

5.5 积极实施绿化

要积极开展“园林化城市”、“花园式单位”创建活动, 采取“拆房建绿”、“破硬还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的措施, 加大绿化、美化和建设管理力度, 真正做到建一块、绿一块、管好一块、见效一块,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要加大对城市道路工程的生态建设力度, 对立交桥、人行天桥、高架桥等实施绿化。要善于借鉴外来做法并加入本地特色元素, 注重构思、设计、施工和管养等细节, 改变单一绿化品种, 引进开花品种, 营造多层次、多色彩、多花香的立体植物群落, 打造独特的生态风格, 使城市道路工程的绿化成为城市生态的亮丽风景线。

6. 依法治绿机制

在加大绿化建设力度的同时, 要强化依法治绿的进程, 要从健全规章制度入手, 不断强化园林部门的职能管理, 不断提高城市绿化管理水平, 有效保护绿化成果。

6.1 管理法制化

要根据国务院《城市绿化条理》规定, 加快出台《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城市基建绿化工程管理规定》、《城市空间闲置地暂时绿化管理办法》、《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城市绿化管理的法律、法规, 健全城市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行政许可制度, 为城市绿化提供制度保证, 使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管理有方、监督有力。除国家和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颁布有关城市绿化治理的法律法规外, 还应广泛发动各单位、各部门和城市居民, 制定各种园林绿化治理公约和治理办法, 使城市园林治理有法可依。

6.2 加强队伍建设

要紧紧围绕城市生态化发展总体目标, 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依法行政的整体水平, 使管理监察队伍做到知法、执法、守法、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各级管理园林绿化主管部门, 要克服“以权代法”、“以人代法”、“以法代罚”的倾向, 从人治走向法治, 为城市生态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6.3 坚持依法管绿

要严格执行工程项目“绿色图章”制度, 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项目, 绿化工程要与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做到绿化方案有评审、施工有监管、竣工有备案。对因区位、地形等特殊原因导致绿化达不到标准的,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征收易地补建绿地代建费。要进一步规范绿地变更和占用审批手续, 实行申报制, 凡不经园林局同意变更的, 减少绿化面积的, 要缴纳绿化补偿费。要特别重视对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 融城市的现代文明于自然环境之中, 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侵占、破坏绿地, 不得擅自改作他用, 更不能进行新的经营性开发建设。对乱砍、乱伐、毁坏、侵占绿地等违法行为, 依法进行严肃查处, 限期恢复绿地功能。

6.4 加强绿化监察

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 加强绿化监察力度, 依法护绿。要成立城市绿化执法监察大队, 要与公安、林业、工商、城管、交通、建筑等部门密切配合,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不断加大绿化监察巡查力度, 重点对公园、广场、游园、单位庭院、小区绿化、道路绿化和风景林地的执法监察。要从严查处破坏城市生态绿化、侵占绿地的行为, 巩固城市生态绿化成果。城市各级政府可与有关单位、部门、居民小区等签订绿化治理责任制和合同, 并开展城市园林绿化达标评选竞赛活动, 评选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

参考文献

[1]李莉莉, 程胜高, 高建军.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13) .

[2]黄力华, 徐艳萍.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 (02) .

[3]赵运林, 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J].学理论, 2008 (05) .

[4]丁兆运, 唐承佳.中小型城市生态化进程初步研究[J].枣庄学院学报, 2007 (10) .

[5]赵运林, 傅晓华.从可持续发展价值观透析城市生态化[J].城市问题, 2008 (02) .

构建生态城市 篇5

针对舟山现阶段园林树种选择的范围过于狭窄,与大量使用这些树种所造成的千城一面的状况,从未来园林发展的必然阶段——生态园林的角度分析了现实中园林植物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乡土树种在舟山园林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关于舟山构建生态园林城市植物配置6条原则的建议。

舟山群岛是长江三角洲的前沿门户,长江、钱塘江、之江的入海口,属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建设生态园林城市条件得天独厚。随着浙江省政府提出生态省建设思路的提出,舟山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显露出来,笔者就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植物配制加以阐述。

1、舟山构建生态园林现状

1.1总体问题

舟山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经过长期的绿化造林,已经是青山环抱,树木葱茏;占地3hm2的定海公园,设计巧妙合理,功能设施齐全;海山公园,构造浑然天成,颇具鬼匠之妙;沈家门的北安公园,闹中取静,小巧玲珑,别具特色;青龙山公园,绿树成荫,登高望远,海山美景,尽收眼底。道路、新村、楼群、绿地比比皆是,红花绿叶,相映成趣。

总体上,定海、沈家门城区各个建设早的单位(如公园、医院、工厂)绿化较好,绿化率高,乡土树种有一定的比例(具有绿化园林阶段“见缝插绿”的特征),后期建设的单位园林树种种类增加,但是受现今视觉园林的影响,追求视觉效果,忽视生态效益,导致日常养护成本高等问题。现在,乡土树种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力度还不够,很多结构性的问题依然存在。除城区外,道路绿化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国道、省道两侧绿化较好,但是乡道、村道绿化问题比较突出。还有在各个小城镇绿化树种往往比较单一,有些地方连单层式绿化也少,远远没有达到起码的园林化要求。

1.2以往植物配置状况及问题

舟山市在以往绿化中运用的这些植物,基本上都是南方地区应用成熟的树种,乔木、花灌木有梧桐、悬铃木、雪松、广玉兰、香樟、红叶李、桂花、杨柳、枫香等;观赏型植物有夹竹桃、李树、海棠、玉兰、海滨木槿,藤蔓类有爬山虎、凌霄、常春藤、野蔷薇等;草花地被:春季有雏菊、杜鹃、石竹等,夏季有金盏菊、万寿菊、大丽菊等,秋季有大花牵牛、一串红、三色堇等,冬季有羽衣甘兰(多以盆花,花坛为主)。

在应用中,乡土树种少,外来品种多,外国品种多。由于近年来园林植物的发展热衷于从国外引进,许多树种没有经过当地引种驯化就直接投入使用,盲目性大,造成了目前园林上生态效益低下、树种自我稳定性差、配置类同性大、栽种投入大、后期养护成本大等问题。

2、植物配置的原则

长江以南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是由于气候相近,二是由于在进行绿化树种的配置时,设计人员往往采用园林应用较多、较成熟的绿化植物,这样在形成景观的时候,就会给人以雷同的感觉。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骨干材料,配置不当就会影响城市面貌。所以在舟山城市绿化过程中,应选择和培植具有舟山市海岛特色的绿化树种,使千岛新城更具地方特色。具有舟山市海岛特色的绿化树种的选择与配置,不能单从植物本身的外部形态,如花色、花香、花期、抗性上考虑,还必须遵守以下6个原则。

2.1物种乡土化

要注意适地适树,适景适树。乡土树种是指原产于当地或经过长期的(通常是数十年或上百年的时间)驯化证明的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具有适应性强,抗性强的树种。应与外来树种相结合,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这些土生土长的植物具有极佳的适应性、生长性、抗性,可以从多个方面展示地方风貌,显现文化底蕴,因而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尤其是舟山地处海岛,在选择与配置具有舟山市海岛特色的绿化树种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满足体现海岛风光的需要,以及相应的地域、人文等特殊因素。

2.2品种合理化

在选择具有舟山市海岛特色的绿化树种时,要注意选择生长期相对较长及速生的树种,树木生长期长,可以保持相当长时间的景色,生长快,则能较快地形成一定层次的景观。

2.3结构复杂化

结构复杂化与品种多样化密切相关,是指园林设计选择植物除了多品种、多类型外,还要注意植物间的混配和结合,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间的多层植物群落。根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因时因地,乔、灌、花、草并重,构建丰富多彩、季相纷繁的景色。

2.4搭配合理化

遵循以乡土树种为主,生物多样性,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相结合,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等合理配置,在各个层次上,充分使植物各得其所,展现其特有的魅力。还要注意在有儿童、老人活动的场所,禁止或尽量避免种植有毒、有刺、带尖以及容易引起人过敏反应的植物(如夹竹桃、虞美人等)。

2.5培植科学化

即使以乡土树种为主,以当地顶级植物群落为借鉴模式,构建植物的各级层次,也必须根据栽植地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地势高低、地下水位高低、周围水体的有无来选择抗旱抗涝的植物;根据栽植地的土壤pH值与质地,选择不同的植物;根据栽植地的周围建筑物的高低、走向,选择不同的或喜阳或耐荫的植物;根据栽植地的土壤肥沃程度,选择不同的或喜肥或耐瘠薄的乔、灌、花、草;根据栽植地的地形、山势、山坡坡向,选择不同根系的树种,尤其是舟山常年风力较大,一年往往受一至数个台风影响,选择和培植具有舟山市海岛特色的绿化树种时候,必须优先考虑抗风性好的树种。此外,还要注意,近年来,舟山每年夏季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旱情,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必须注意选择有一定抗旱能力的树种。

2.6种苗本地化

在选择具有舟山海岛特色的绿化树种时,种苗本地化是相当关键的一点。本地培育的苗木,出圃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抗性,移植时不仅能较快地恢复根系的生长,而且对当地的各种病虫害有较强的抗性。对于乡土树种,也是要尽量的使用当地园圃地有的植物,因为野生的乡土树种在园林应用中难以保证良好的持续生长。所以在当地园圃中大力发展乡土树种,是当务之急。

3、发展乡土树种,构建生态园林

3.1舟山地区园林植物资源

经过初步调查与统计,舟山市符合要求的园林植物共有300余种,现将有开发、应用前景的主要种类予以介绍(后带号为乡土树种)。

3.1.1木本植物

3.1.1.1乔木类

针叶树种:苏铁、日本冷杉、柳杉、日本柳杉、水杉、杉木、秃杉、池杉、北美红杉、湿地松、雪松、日本五针松、撒金柏、日本扁柏柏木北美圆柏北美香柏罗汉松.阔叶树种:香樟、普陀樟、红樟、紫楠、赤楠、豹皮樟、火力楠、舟山新木姜子、深山含笑、梧桐、石栎、栓皮栎、白栎、化香、垂柳、李树、垂丝海棠、西府海棠、女贞、冬青、合欢、海槟木槿、木槿、红山茶、无患子、枫香、三角枫、黄连木、青冈、黄檀、构骨冬青、鸡爪槭、雁荡三角枫、红枫、南京椴、杜英、木芙蓉、珊瑚树、木荷、玉兰、广玉兰、红叶李、桂花、杨梅、浙江柿、紫薇、柃木、鹅掌楸、北美鹅掌楸、红叶李、竹柏、棕榈、木香、榆叶李、苦槠、甜槠、苦楝、榉树、卫矛。

3.1.1.2竹类粉白竹、雷竹、刚竹、青皮竹。

3.1.1.3灌木类南天竹、红叶小檗、八角金盘、紫金牛、盐肤木、算盘子、金银忍冬、茶莓、继木、柃木、白檀、海桐、十大功劳、迎春、云南黄馨、栀子、火棘、菝葜、大叶黄杨、小叶黄杨。

绿篱植物:槟柃胡颓子法国冬青山茶竹柏罗汉松.3.1.2草本植物

花卉类:雏菊、杜鹃、石竹、金盏菊、万寿菊、大丽菊、大花牵牛、一串红、三色堇、栀子花、月季、茉莉、紫罗兰、千日红、芍药、普陀水仙、菊花类。

攀缘植物类:紫藤、银藤、五叶地锦、爬山虎、凌霄、常春藤、珍珠莲、络石、常春油麻藤、扶芳藤、网络崖豆藤、南五味子、蔓长春花、西番莲。

地被植物:忽地笑、紫花地丁、海沙金、朱砂根、迎春、黄馨、云南黄馨、线蕨、鳞毛蕨.草坪植物:麦冬、苔草、吉祥草、沿阶草、狗牙根、结缕草。

3.2乡土树种应用现状及优点

目前舟山乡土树种,已经和正在应用的乔木、花灌木有香樟、水杉、化香、枫香等;观赏型灌木有海槟木槿、檵木等;藤蔓类有紫藤、五叶地锦、爬山虎、凌霄、常春藤、珍珠莲、络石、常春油麻藤等;地被、草类有狗牙根;草花地被有麦冬。

乡土树种可以有效提高生态效益,而且树种自我稳定性高,配置变化大,栽种投入相对较小,后期养护成本小甚至可以是零养护,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目前舟山由视觉园林向生态园林发展。

3.3乡土树种推荐树种

舟山较有发展前景的乔木主要是樟科的香楠樟、普陀樟、红樟、舟山新木姜子,壳斗科的石栎、青冈和漆树科的黄连木;藤蔓类有南五味子、山锔等;地被、草类有狗牙根、紫金牛;蕨类有线蕨、鳞毛蕨等;水生植物有水烛、空心莲子草、芦苇等。

4、小结

在舟山市的园林建设中,生态性应该逐渐放到首位,在今后的建设中,要遵循物种乡土化、品种合理化、结构复杂化、搭配合理化、培植科学化、种苗本地化6条原则,进行植物配置,避免以前视觉园林的弊端,充分体现地域、人文特色,实现“享受艺术、坐拥自然,居城市而有山林之乐”的目标。

随着舟山的园林生态化的进程和城市森林的构建,千岛新城一定会成为中国海岸线中点上集生态园林、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东海新桃源”。

参考文献:

[1]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朱建宁。英国传统园林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浩香。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谭伯禹。园林绿化树种选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 篇6

关键词 城市生态化;生态城市;城镇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6;F29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要想使城市生态化,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就要遵循自然的发展鼓励,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也要及时补充上已经开采的资源,只有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才能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想要早日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必须大家的共同努力。在自然界中,没有任何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人们要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这样才能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基于此,将对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的进行分析和研究。

1 关于城市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随着各国之间的交往,我国在城市建设上有2个选择。一是走向传统工业的道路,这样所有的生产方式都不会改变,只要合理的进行微调就可以;二是全面进行传统工业改革,探索出新的生态发展道路。而第一种选择是存在危险的,如果选择第一种方案,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将会走许多弯路,人类的生态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只会加剧生态建设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付出更大的代价。而选择第二种方案,将会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挑战。因而,城市生态化的建设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这样才能防止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反复出现,这也是现行的最有效方案。人类要想摆生态城市的建设,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这样城市生态化的建设才势在必行。而要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要加强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宣传,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普及生态化城市建设的作用,倡导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态观,从最基层做起,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同时,这也是建设生态化城市最关键的一部。

在制定城市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要能够制定合理的计划,并积极行动起来,有效实施这个计划,将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贯彻到整个城市生态化建设中,并设立城市生态化机构,使部门能够积极地交流沟通,研究出合理的城市生态化的建设计划,开发出先进的生态技术,并能应用到建设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防治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使用率,维护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同时,要能加强立法,让人们能够做到有法可依,遵法守法,这样才是对生态建设的保障[1]。

2 针对生态化城市建设的研究

在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想使城市具有生机活力,就要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使人类的本能可以充分发挥。这样在建设过程中就可以贴近自然,在建设时也能与市民进行良好的交流,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城市发展氛围,人们也会感受到平等和谐的社会城市。同时,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发展的同时能够兼顾建设的利益,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建设的数量,还可以提高质量。同时,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护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只有从不同的层次研究生态化城市建设,才能合理建设生态化的城市[2]。

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建设更具有威慑力和影响力,它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根本上改变了其方法,这样就使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不在受到制约,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能保持生态的发展和平衡。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人们要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变化,协调城市的建设。将现代生态化建设做到健康、舒适,使人们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设。而在此过程中,生态城市的建设结构合理,具有多种功能,且环境优美,维护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又具有多种特征,如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和整体性,这都与传统的生态城市建设不同。因而,只有遵循其生态建设的原则,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此外,要限制城市人口,使城市能够容纳合理的人数,使城乡之间的人口平衡,这样才能建设生态化城市,而在对城市的规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城市的经济问题,也要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要能够使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避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将城市废弃物回收,以免污染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助推生态化城市建设计划的继续实行。

3 对于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镇建设提出的策略

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起步初期,要大力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倡导人们及时的形成生态价值观,激发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在建设其工程过程中,要能做到示范性,加强生态化建设基础能力建设,要对城市建设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将其功能应用到生态建设的过程中,为建设阶段打下基础。然后在建设阶段,要重视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加强生态的构建和生态的恢复,进一步提升人们的保护生态的观念。最后在成型期要能使人们自觉参与到生态化城市建设过程中,有效地管理、研究,实现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在这一过程中,生态城市不可以形成僵死的状态,而是要通过各种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引导人们寻找切实的解决方法,实现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生态建设已经开始,在研究中,要针对不同城市因其发展水平,做出不同的计划,从而使城市建设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每一环节中,也要考虑其建设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此时要将基础环节与中心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实际发展情况入手,这才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最高境界[3]。

4 结语

只有采取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建设方法,城市的建设才能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生态化的城市不能离开合理的设计方案,因此要针对不同城市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参考文献

[1]袁凤军.建设森林生态城市 改善昆明市人居环境[J].林业调查规划,2012(3):14-25.

[2]余合泉.更新城建理念 建设生态城市——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建设及其启示[J].中外建筑,2013(2):13-78.

[3]刘娟.建设生态城市[J].经济视角,2013(2):33-56.

构建生态城市 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之所以要加强城市的建设力度, 是因为城市不但能将人民群众居住以及出行生活的基本需要更好地满足, 同时, 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城市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各种实际需求, 为市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这样的城市才更加具有生命力。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人们对城市的需求已经逐渐从物质上的需求向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升华, 这也就使得当今的城市建设必须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当前, 在实际的城市设计过程中, 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在实际的城市规划过程中, 如何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需要我国对其进行更加详细和具体的设计与规划。

1.设计和规划生态城市的要求

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工作而言, 并非是一件十分简单的工作, 而是需要从长远的发展眼光出发, 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与规划。另外, 还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实现更好的协调工作与管理工作。对于设计人员来说, 应该对生态城市的各项规划原则以及规划方法足够熟悉, 并且自身具备一定的实际规划经验。除此之外, 还需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只有做到这些, 生态城市的建设才能尽可能地成功。详细来说,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1汇总和分类城市内部的所有影响因素。在汇总和分类城市内部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时候, 需要对城市的水文条件、城市的支柱产业分布图、城市的交通路况以及城市的气候变化曲线有一定的了解, 并且能够全面分析这些因素。只有做到这些, 生态城市的规划才可能是合理和可行的。除此之外, 也可以通过对城市本身特色的分析, 在设计和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城市文化元素。

1.2将节能环保工作切实做好。对于生态城市的规划来说, 其中一种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节能。当前, 国际的能源局势是十分紧张的, 要想实现城市的健康发展, 最关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节能。目前, 我国的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都是十分严重的, 越来越多的市民对城市的环境更加关注, 因此,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 需要从环保设计的角度出发, 尽可能地减少符合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生态城市。

1.3尽可能地选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设备仪器。在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 需要将更多的新型科学技术以及先进的设备仪器加以运用。比如:在构建生态城市的过程中, 十分关键的一个工作就是处理污水。而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如何与污水处理机器的科技含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4将绿化面积合理扩大。对于生态城市来说, 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有大面积的绿化。所以, 在规划和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 需要从城市的本身特点以及气候条件出发, 尽可能就地取材, 使得城市的绿化面积不断增加。除此之外, 还应该将不同季节的绿化景观设计加以协调, 使得城市的市容不受到负面的影响[1]。

2.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及设计内容分析

2.1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分析。对于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来说, 经济发展指标是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指标之一, 经济发展指标所涵盖的指标十分广泛, 比如:年人均财政收入、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以及工业废物的利用情况等等。而经济发展指标对结构、效益以及速度十分重视, 始终遵循发展规律, 对资源加以有效地利用, 进而使得生态城市的经济系统得以和谐稳定的发展。例如:交通、供水以及供热等等。而安全问题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广泛, 如工业事故以及交通安全等等。

2.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分析。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来说, 生态城市规划工作是基础。只有科学有效地生态城市规划加以引导, 生态城市的建设才能得以顺利展开。这一工作要根据实际的城市情况以及人均的粮食指标法等, 量化各项指标内容, 并且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借鉴, 使得城市人口的数量最恰当;要在改造部分路段的时候, 严格遵循自然规则, 对城市的绿化情况进一步优化。不断增加植被覆盖率, 使得水土流失情况得以减少[2]。

3.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分析

3.1将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转变。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要将原有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加以转变, 追求碳排放量的有效降低, 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 对废弃物加以有效地处理与利用, 进而有效地解决和研究生态问题。

3.2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需要有效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并且尽可能地保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建设原则,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 还应该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实现基础设备的共享性。

3.3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 需要正确引导各个产业的发展以及结构, 从市场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 实现产业绿色低碳的有效转变。尤其应该注意的是, 要对重点项目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 使得城市的文化产业以及服务产业实现绿色发展[3]。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 生态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已经势不可挡。在设计和规划生态城市的过程中, 要对城市建设的节能以及环保等因素加以综合地考虑。并且设计人员要着眼于城市的实际情况, 将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态城市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锐.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 12:231.

[2]谢建英.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6, 01:143.

城市品牌生态适宜指标体系构建 篇8

一直以来,由于从城市所拥有资源出发推销城市,我们往往忽略以城市居民为首的需求与感知。错误解读城市品牌的内在,将城市品牌等同于城市形象,以为标志性建筑和形象工程可以展示一个城市的魅力和品牌,盲目雷同和效仿的定位使城市失去了自我。本文基于CBE框架理论基础,将生态系统学、人文地理学和组织认同等原理引入到城市品牌管理中,构建合理的评价城市生态适宜程度的指标体系,解读不同的城市品牌生态环境下“城市品牌”构建的不同体现及其社会文化关系。

一、城市品牌研究现状

自美国著名品牌营销专家Kevin Lane Keller声称“一座城市可以被品牌化”的观点后,城市品牌的概念开始在国内外营销学者和城市管理者中越来越流行,国外文献也多以“place branding”来对城市品牌进行研究,如Zenker和Braun(2010)把城市品牌定义为“消费者基于对一个地方的视觉、言语和行为表现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对一个地方的联想网络”。国内学者近几年也开始了针对城市品牌的研究,谭术魁、张伟民(2009)等运用生态学和复杂性科学理论,提出城市品牌生态系统(City Branding Ecosystem简称CBE)的理念。祁明德(2013)从城市品牌的基础、城市品牌的感知以及这两个方面想结合三个角度研究城市品牌的含义。虽然有关城市品牌的研究已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上述指标体系均从城市内部和自身资源出发定义城市品牌,极少数人从生态感知角度理解城市品牌的深层内涵。基于此,笔者整合品牌生态学概念,将城市品牌作为一个基本的生态单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单元(某城市)都具备相应的生态位“态”与“势”属性。同时结合城市外部资源视角,融入内部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城市品牌感知因素,从而表征城市品牌当前发展环境的优劣。本文主要从城市“人地交互”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和品牌管理学综合交叉点,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品牌指标体系,借鉴生态学态势理论侧重人为生态感知因素,构建全面系统的城市品牌适宜指标体系。

二、城市品牌适宜指标体系影响因素

在品牌管理学领域,众学者普遍认为可通过品牌经营范围、品牌规模、市场地位、品牌强势度、品牌创新能力、品牌传播能力、品牌扩张能力、品牌成长能力等八个方面来衡量传统的品牌模式状况,然而该指标框架是针对商业品牌模式提出的。本文将其引申到城市品牌系统,在传统的城市品牌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城市品牌适宜指标体系。

(一)影响城市品牌态的因素。本文认为城市品牌适宜状态的良性提升可以总结为城市经济活力增强、城市生态结构合理、城市生活质量及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等。基于此,本文将城市生态结构、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经济活力等作为影响城市品牌生态位适宜度态的主要方面。

1、城市生态结构。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城市病”问题,本质是因为没有注重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态结构的健康合理化。本文主要采用建设用地比重、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生物学相关指标来表征城市的生态结构问题。

2、城市生活质量。传统的城市品牌指标体系中,涉及到城市生活质量的指标往往用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整体生活水平所表示。本文侧重考虑人文感知因素从居民的角度出发,在此我们通过衡量国家层面的指标体系HDI、人口密度、住宅基准地价水平来直接体现生活质量的优劣。

3、城市经济活力。城市经济活力是指一个城市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现有发展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是城市适宜评价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是从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经济总量两方面来对城市经济活力进行评估的。

(二)影响城市品牌势的因素。城市品牌的势主要是指城市品牌对周围环境的现实影响力,主要取决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本文认为城市品牌的势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学习创新能力,城市的扩张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对外部的影响作用力。在衡量上述指标的过程中,本文以人文为主体。

1、城市创新学习能力。城市创新学习能力主要是运用城市科研创新能力和城市文化学习能力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建设成创新型城市,这也关系到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及发展潜力。

2、城市扩张发展能力。城市扩张发展能力体现的是城市化进程中,扩张城市规模以及发展经济的原始动力均依赖于科技技术创新的反哺作用,集聚的规模效应使城市的规模发展壮大以及城市各经济因素的组成、构造合理,城市由此扩张发展。基于上述缘由,我们通常从城市经济发展潜力角度出发,由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全球化水平两个指标来评价城市扩张发展能力。

3、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到城市化进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及经济、资源优势,使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同趋于平衡,从而形成一个经济和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提高受众群体的感知,促进城市的扩张及发展。这也体现了国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发展的理念。因此,我们一般从城市的资源消耗程度、城市的环境质量以及协调能力这三方面来综合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城市对外作用能力。城市对外作用能力主要强调了城市品牌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人们的主观评价和联想。本文主要从城市知晓度、城市经营水平以及城市影响能力三方面展现城市的对外作用力。

三、城市品牌生态适宜指标体系设计

生态位态势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包含生物单元态和势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本文将城市品牌适宜指标分为城市品牌的态和势两方面的综合,将城市品牌生态适宜程度作为评价和衡量城市品牌的基准。该评价基准能够全面系统的对城市品牌的发展进行整体的评价,体现某城市品牌在一定系统中与其他品牌的相对地位与作用,同时为城市制定整体的扩张发展策略提供依据。根据上文中影响城市品牌适宜指标中态和势的因素分析,遵循指标分析的基本原则,建立城市品牌生态适宜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四、结语

区别于传统的城市品牌指标体系,本文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侧重于城市人文感知,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受众群体,可以指导各城市在追求自身发展,单纯追求城市GDP的同时注意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一是明确自身的“定位”,即确定城市的“状态”和与其他生态单元之间的差异性;二是考虑“影响力”,即生态位适宜度强的城市对其他生态单元的辐射作用,这也要求生态单元之间相互合作、良性互动以及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集聚优势,这样生态系统才能稳定、可持续的运行。

参考文献

[1]郝胜宇,白长虹.从顾客视角建设城市品牌[J].城市发展研究,2008.1.

[2]M Kavar at zi s&MJ Hat ch.The dynami cs of pl ace br ands:An i dent i t y-bas ed appr oach t o pl ace br andi ng t heor y[J].Mar ket i ng Theor y,2013.13.1.

[3]SC Beckmann&S Zenker.Pl ace Br andi ng:A Mul t i pl e St akehol der Per s pect i ve[R].Eur opean Mar ket i ng Academy Conf er ence,Li s bon,Por t ugal,2012.

[4]谭术魁,张伟民.城市品牌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J].城市科学,2009.8.

[5]祁明德.城市发展成就与城市品牌感知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3.6.

[6]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0.10.

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构建 篇9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全世界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预计到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 城市的数量已发展到6 0 0多个, 城市人口发展到3 0%左右。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 城市居住人口的急剧膨胀, 污染的不断加剧, 环境质量的逐渐降低, 各种“城市病”流行日益严重, 城市变成了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方, 而大力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 规划未来生态城市美好蓝图, 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 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1.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

生态城市 (Ecopolis或Eco-city) 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 (M A B) 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 它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在市域范围内构筑完备的生态体系, 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 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 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生产力, 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人类聚居地。

建设生态城市, 就是要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 创新发展机制, 寻找发展动力, 拓展发展空间, 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 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一定区域内, 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 遵循生态学原理与生态经济规律, 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 培育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诱导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 孵化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殷实、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态社区, 最终实现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就是要达到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最佳居住形式, 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2. 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人口、环境、资源压力等制约因素下, 也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2.1 城市生态建设过程没能形成“理念化”

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 全民参与度不够,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的参与, 从参与的内容来看, 目前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参与宣传教育方面;从参与的过程来看, 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 事前的参与不够;从参与的保障来看, 政府组织的较多, 制度性建设不够;从参与的效果来看, 流于口头的多, 见诸行动的少。

2.2 城市生态建设特色缺乏“韵味化”

城市建设正在迅速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也日益显现。但城市的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却没有突出反映在本地特有的城市空间和特定环境上, 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生态特色和个性。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整齐划一、观赏效应, 缺少地方特色和“韵味”, 一些原来颇具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的城市, 正在被着装一致的新建筑所淹没, 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结果是特色未能突出, 城市文化品位低。特别是往往忽视城市内在“质”的塑造, 更多地是注重城市外在“形”的运作。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一味地追求城市美化亮化, 没有能够强化城市生态和个性发展的主题, 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营造了越来越多的人工环境, 从而使城市有气息无生机、有拓展无内涵, 有发展却难以和谐的局面, 演变成典型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2.3 城市生态建设速度出现“急进化”

城市生态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都存在追求“急进化”问题。由于眼前利益的驱使, 城市建设往往未能从更长远的发展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考虑, 急功近利, 忽视长远, 总是“改造一块划一块、建设一块拆一块、建成一块留一块”, 走一步、看一步, 缺乏改造的整体性、发展的长远性和生态的可塑性。尤其对于城市具有自身典型特色的地段及一些历史遗存的城市文化保护意识不强, 导致自然的景观被破坏、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肌理被肢解, 有机的秩序被打乱, 影响了城市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2.4 城市生态景观绿化建设多现“造假化”

近年来, 一些地方在城市绿化环境建设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地率均有很大的增加和提高。但片面强调绿化的展示效果, 忽视了城市绿化植被的生态功能, 淡化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2.5 城市生态工业建设中不能“清洁化”

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 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 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 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清洁化生产程度低, 工业污染严重。近些年, 一些地方采取措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但力度不够, 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

2.6 城市生态河道整治中的“硬伤化”

有些城市一直比较重视内河整治工作, 相继开展了河水系整治工程等, 并注重了沿河沿江的生态绿化和生态景观的塑造。但由于生态规划的滞后、生态循环的考虑不足, 规划建设的城市河岸功能单调, 且人工痕迹累累, 城市河岸往往被硬渠化, 多采取拓宽河道、截弯取直、水泥衬底、石砌护坡、高筑河堤等传统工程措施, 重改造而轻保护, 难以体现河岸的综合功能。这些措施虽然能够立竿见影, 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整洁漂亮, 但是也人为割断了土地与水体的自然生态交换, 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生态影响。

3. 生态城市建设长效机制构建

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涉及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 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建设生态城市, 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积极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更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入手。

3.1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决策机制

科学决策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从决策上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长期性与不可逆性问题。

3.1.1 强化领导对生态城市的科学决策

把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关键在于领导干部带头, 以科学决策和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市民生态观念的转变, 带动市民素质的提高, 实现领导科学决策到市民的共同意志的巨大飞跃。要强化领导对生态城市的科学决策和协调, 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 部门间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制度和生态工作一票否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形成分级管理、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

3.1.2 积极探索利用数字城市技术进行科学决策

要应用数字城市的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智能决策技术等, 对生态城市进行多分辨率、三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可视化的虚拟表达, 建立数字地球神经系统模型、进化机制与模型等, 监控生态城市各要素的动态变化状况, 实现对城市发展的科学决策。应用现代技术, 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提高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宏观科学决策水平, 建设生态城市信息网络的管理和决策系统。

3.1.3 建立合作、协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办事平台

政府要建立合作、协商、包容、透明、信息共享的办事平台, 在政府与民众、企业之间形成合作互动、平等交流的新型关系, 共同建设生态城市。强化城建环保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地位, 赋予他们参与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决策、实施、资源调配的权力。

3.1.4 建立生态保护协作制度

要充分利用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难得机遇, 积极开展与周边城市在资源、能源等方面的联合监测与治理行动, 建立互惠互利的跨地区生态保护协作制度, 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3.2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科学规划机制

生态城市规划要全面的从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突出以人为本、以“规划统率建设”的“龙头”意识,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总目标, 制定出战略性、科学性、综合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的能指导和控制生态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蓝图与计划。

3.2.1 高标准制定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要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 (试行) 》为生态城市规划编制的参考蓝本, 使生态城市的生态环境良好并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环境污染基本消除、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稳定可靠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有长足的发展。

3.2.2 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

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 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

3.2.3 创新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要按照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标准, 积极转变发展思路, 大量引用先进的规划理念, 高起点、大手笔, 高标准、大气魄地制定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总体规划, 努力打造生态城市形象。生态城市可由不同的功能区构成, 包括行政商务中心、生态居住区、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科技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景观、绿化带、河流、道路等。各个功能小区之间的农田、菜园、自然荒地、河流、湿地、林地、“城中村”等要成为生态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3.2.4 考虑到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优化调整结构布局,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 因地制宜地按照生态学中的“共生”原理, 通过企业之间以及工业、居民与生态亚系统之间的物质、能源的输入和输出进行产业结构优化, 实现物质、能量的综合平衡。

3.2.5 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要改变建设项目提出者、计划者、决定者、运作者同属一个体系的状况, 使每个环节都能有效的得到控制。在建立新的城市规划过程程序,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全局的观点。建立公众参与的正常渠道, 以提高公共决策的正确性。

3.3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政策支持机制

生态城市的功能区划、调整布局、环境设计、建设部署等必要手段就得靠城市建设政策的协调、控制与引导。而城市建设政策就是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制订和实施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 有效地引导、规定、维护、激励整个社会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行为, 继而各部门分工负责, 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浓厚的社会氛围。

3.3.1 财税政策

财政税收政策就是运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投资补助、安排前期经费等财政手段和规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鼓励、扶持生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建设。对高耗能、高耗水和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产品实行高税赋政策, 对低耗能、低耗水和清洁生产的企业、产品实行低税赋政策。

3.3.2 融资政策

融资政策就是要积极支持和帮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申请银行信贷、设备租赁融资和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和帮助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申请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政府的信贷担保机构对社会投资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将特许经营权、污水与垃圾处理收费权和林地、矿山、海域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进行抵押贷款提供条件。

3.3.3 土地政策

土地政策就是对重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用地, 符合国家划拨供地目录的, 可实行行政划拨;对重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使用耕地的, 比照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线性工程项目, 按政府规定的标准收取耕地开垦费, 同时可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地价。

3.3.4 产业技术政策

产业技术政策建立是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要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 开发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 保护其知识产权并依法实行有偿转让, 对其中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并可形成产业化的项目, 按高新技术产业有关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3.3.5 国际合作政策

国际合作政策就是要围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 在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 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高层次的合作。鼓励外商投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和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项目, 同时防止外商投资过程的污染转嫁和新污染源的出现。

3.3.6 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就是要吸引和聘用国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以各种方式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 组建生态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小组, 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

3.4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宣教机制

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进程中, 需确立生命和自然界有价值的新的文化价值观, 形成体现科学发展的生态文化价值体系, 培养人们理性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自觉和文化修养, 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牢固扎根, 使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

3.4.1 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及编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民手册和中小学读本等, 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增强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全社会公众的舆论宣传、科普宣传和文明素质教育, 包括儿童基础教育、青年高等教育、社区生态教育、决策层的培训等。通过教育, 使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目前城市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及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进而增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信心和决心;使每个公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生态文化、观念、意识渗入其脑, 沁入其心, 生态文明真正成为一种信念、一种立场, 一种行为方式内化下的自觉行动。

3.4.2 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开展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示范活动, 倡导节水、节能、消费绿色食品、选用环保产品等绿色消费行为, 组织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志愿者行动和为生态城市建设献计献策等活动, 进一步拓展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途径。要广泛组织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和“绿色机关”等创建活动, 引导公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加强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共建绿色家园的行动中来。除此之外, 还要让市民亲身感受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 树立起“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 污染是要付费的”观念, 建立起“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的理想模式, 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 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3.4.3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要从细微之处做起, 培养科学的生态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要倡导多使用公交车、环保车, 限制摩托车;倡导使用布袋子、菜篮子、饭盒子, 拒绝“白色污染”;倡导“绿色旅馆”、“绿色饭店”, 禁止一次性用品;倡导“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拒绝污染食品;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家庭”, 拒绝非科学生活;倡导使用清洁能源, 拒绝高耗、污染能源;要通过在社区便利店铺设立绿色产品专柜, 以及在小区放置不同颜色的垃圾桶等措施, 来鼓励小区居民进行绿色消费和垃圾分类等绿色生活方式, 进而引导人们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观念。

3.5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

要加大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投入力度, 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公益性部分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确保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正常开展。同时, 要积极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机制, 通过政府筹划、市场运作、多方筹集等形式, 搭建融资平台, 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撑。

3.5.1 明确总体投入和建设项目

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积累资本,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总体部署, 依据城市建设、生态产业等各专项建设规划, 明确提出实现生态文明城市目标的总体投入和筹资渠道。围绕实现各项目标进一步提出具体投资额及项目, 统筹建设资金, 确保建设目标和重点项目按计划推进。

3.5.2 增加政府投入

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支持, 用于发展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生态扶贫、清洁能源等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相关的公益事业。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引导资金, 并逐年有所增加, 用于启动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教育等重点示范项目。要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 切实增加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投入。要统筹安排工业发展、科技、林业、水利、城建、扶贫等资金的使用, 集中投向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项目, 集中解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 加强对生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 加大市政公用市场监管力度, 提高公用行业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5.3 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

要努力运用市场手段创新和完善投资体制,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共同投入的机制, 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强力支撑。要制定因势利导政策, 引导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筹集资金发展生态经济。同时, 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多渠道筹措资金,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发挥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效益, 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 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参与生态城市产业化经营, 并采取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生态城市产业化, 以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组织生态城市产业化, 以现代工业的经营方式管理生态城市产业化, 并定期公布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建设项目融资意向。

3.5.4 培育发展生态城市金融业

要以金融改革为契机, 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搭建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的平台, 拓宽经济建设的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进入生态城市建设, 培育发展地方资本市场, 加快企业股权流动, 鼓励民营企业上市。通过金融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 做大作强金融产业, 提高金融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为生态城市建设搭建区域性的金融资金支持平台。

3.5.5 争取国际合作资金

要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际合作热点的有利时机, 扩大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开拓国际援助渠道, 争取利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及优惠贷款, 支持生态城市建设。

3.6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机制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石。要着力转变生产发展方式, 大力倡导生态经济, 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贯彻绿色G D P观念, 积极构建全面涵盖三大产业的生态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

3.6.1 以绿色环保为方向, 培育和发展城郊生态农业

要加大“林在城中, 城在林中;树成林, 花成片, 植树成景”的生态园林建设力度。要注重推广运用农业新科技、新工艺、新品种, 重点在城郊推进生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实施农业环保工程建设;实施城郊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 推广科学施肥、减少农药施用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施田间“白色污染”控制回收, 减少城郊生态污染;大力推进滩涂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要努力把城乡水系建设成畅通的行洪道、水清岸绿的生态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带、经济繁荣的产业带、内涵丰富的文化带、人水和谐的休闲带。

3.6.2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 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

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 大力发展新能源及生物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防治等环保产业项目。开展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 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清洁生产, 在制糖、能源、化工和建材等行业推广工业生态链循环经济模式。要改造传统企业, 坚持原料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原料——产品——排污单向线性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减少污染, 持续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 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3.6.3 以旅游产业为品牌, 大力发展生态风景区建设

要依托境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 走生态崛起科学发展的道路, 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点。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实施旅游资源开发与自然生态资源保护, 切实将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各种植物异地保护的乐园和景色壮观、环境优美、品位高雅、独具一格的城市旅游景区典范。C H F

参考文献

[1]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5.

[2]黄光宇, 陈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1999.12.

[3]王浒.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2.

[4]石永林, 王要武.建设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3.8.

[5]欧阳培, 赵敏.生态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02.9.

构建生态城市 篇10

我国城市发展速度正在不断增快,同时也有更多的人口正在不断的涌入城市,造成城市建筑建设面积逐渐增多,各种企业也希望涌入到城市中。并且很多城市为了促进自身发展正在引入更多的工业企业,造成城市的可利用面积逐渐增多,绿地被大量占用,无论是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是企业的生产均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城市的污染物也在逐渐增多。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前进发展,有必要将生态理念应用到其中,使城市的环境、社会以及经济均向生态化方向前进。

2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具体应用

2.1 把控好城市建筑以及生态规划之间的关系

现在城市规划建设越来越注重生态的维护,由此很多建筑项目设计人员以及工程规划师已经开始探讨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发展建设之间的重要关系,同时为了维护建筑使用以及居住质量,已有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人员将绿色环保生态理念融入到其中,这也是建筑当前的发展潮流。

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可以得知,科学的将植物绿化应用到建筑项目设计中,可以增加建筑的舒适程度以及使用功能,一方面可以使建筑项目获得绿化景观,另一方面也可以做到生态降温,降低了建筑的能源耗费,也使得热岛效应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另外通过群落化植物的运用可以使建筑的周围环境控制质量得到优化,起到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总之,在建筑设计阶段绿化以及绿色植株的重要程度正在逐步增高,其已经成为衡量建筑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另外现在城市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众多部门机构考证以及衡量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的要点,一般在制定城市绿色容积率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

1)城市规划人员需以城市整体规划效果与其绿化效果的要求来确定绿色容积率;

2)可以根据有地块预设绿化功能的占比大小来选择绿色容积率;

3)可以从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角度上来确定某地块的绿地面积。一般城市规划设计人员需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状态单独使用或者是结合运用上述几种绿色容积率的确定方法,从而使城市建筑以及规划生态量度均得到保证。

2.2 注重产业的生态规划

除了要对城市展开生态规划之外,也需要将生态理念应用到产业的规划方面,从而使城市各产业均得到合理、有效的规划,以增强产业规划质量以及水平。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建设情况,基于科学、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以指导,一方面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使经济效益得到扩展,并不断的降低产业生产所需要的能耗,从而构造出一个可取得高效益同时能耗低的生态产业。在开展城市产业规划时,需要考虑到区域功能特点,并基于生态原则开展产业规划,以使产业得到最大化的优化。另外对于现有的工业行业一定要严格的控制科学的工业规模,并对其施以严格的生态监控,对于市区内所存的一些高污染产业可以要求其搬离市区。最后对于各个工业行业的风口位置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使其受到系统化的防护,以防止污染源头的产生,通过精密以及先进的技术、设备来维护城市的蓝天白云,另外这也适用于城市环境中相对脆弱的区域,一方面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使城市产业规划质量得到增强。

2.3 注重绿色运动的推广

“绿色运动”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近些年已经进入到我国,人们参与“绿色运动”的热情正在不断高涨。在城市规划以及设计中“绿色运动”已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多使用绿色能源,比如说水能、太阳能以及风能等多种可再生同时污染少或者是几乎没有污染的能源,使用这些能源代替缺乏可再生性同时高污染的能源,像是石油以及煤炭等,现在可再生能源已经应用在我国城市的多个方面,比如说太阳能路灯、风力发电机等。另外还需要将绿色技术推广到各个工业产业之中,帮助其进行产品以及生产模式的更新换代,使其生产更多的产品,并将其所排出的污水废水经过合理处理后再次投入利用,比如说在造纸行业中可先通过生物处理以及物化处理方式处理污水,再对污水实施碎浆以及打浆处理等,可以将废水的再利用率提升到50%,也相当于节省了50%的水资源。

2.4 做好城市交通布局的改善

现在城市交通运输状况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的人口数量正在不断的攀升,所以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出行有必要对城市交通布局展开科学的规划。在实际情况上来看,城市人口集中率相对较高,同时城市私家车的拥有量也非常多,在早高峰以及晚高峰时出现堵车问题的几率相对较高,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在实施城市生态规划以及设计的过程中需做好城市交通规划以及设计布局。在交通运输方面可以鼓励推广电动汽车、轨电车以及地铁、公共汽车,注重公共交通的建设,一方面维护了人们的正常出行,另一方面也使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在道路规划方面需要注重主道路以及各支路之间的关系,把控好各主道路以及各支路的宽度,以通过此来缓解堵车情况。另外还需要注重相关法律的优化以及完善,进行经济扶持,使用竞争战略,以更好的完善城市交通环境。

2.5 注重现有自然景观因素的保留,同时科学使用自然生态基础

经过千年的发展,城市中保留了很多的历史古迹,也拥有很多的自然景观,这些景观已经适应了周围环境以及动植物的生存,已经达到了相对平衡,保留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开展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留下现有的历史古迹以及自然景观,注重人工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之间的和谐共存、相互结合。为了增加城市的趣味性,在塑造城市空间的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运行具有一定趣味性同时相对细小的自然人文景观,以便于人们的欣赏以及回味。

另外现有自然生态的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自然本身存在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以及自我维持功能,通过自然的这一特质可以保证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以及再生资源的运用,能够起到节约资源以及降低废弃物出现的作用。总之在建设生态型城市时一定要注重现有自然生态基础的运用以及保护,更好的保留以及使用原有生态环境元素,使自然的原汁原味更好的保留下来,并基于此来适当的修改升华现有的生态资源,使用人工方式适当的修改以及优化现有的资源,可以使其产生新的使用功能。

3 结语

生态城市规划有利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使其更具有生态化,基于此种情况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站在全局的角度,立足长远,无论是城市的整体规划,还是各细小环节的设计均需要坚持生态,考虑到城市长久的发展,注重现有自然资源的维护、利用,将可再生资源应用到城市各处,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更符合居民需求,更符合城市未来发展需求,也使更多生态因素可以很好的应用到城市规划中来。

摘要: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的生态理念,并从产业生态规划、推广绿色技术、城市交通布局、保留自然景观等方面,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构建措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城市,生态理念,规划设计,自然景观

参考文献

[1]张艳明,董靓.生态集成设计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2(4):62-66.

创建森林城市 促进城市生态和谐 篇11

伴随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张举,是国家森林城市的诞生。这一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授予的荣誉,是国家对长期以来坚持城市森林建设的城市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其他城市的鼓舞和激励,是党和政府对于城市生态高度关注的象征。贵阳、沈阳、长沙三个城市先后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我国广大城市城市森林建设的榜样。

城市森林是林业建设的重要领域。建设城市森林,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城市生态和谐的根本所在。城市生态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城市森林的和谐是最根本的和谐。没有城市森林,城市的功能就无法得到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无法实现。城市森林建设,是世界城市建设的时代潮流和发展方向,是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客观需要。而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的成果——森林城市自然就成为城市生态和谐的标志之所在。

在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召开前夕,就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和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有关进展情况,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陈邦柱。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

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在和谐自然的环境中生活,才能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和整个社会关系的和谐,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的目标。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和谐城市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陈邦柱说,我国正处于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质量下降、光电噪音细菌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侵袭等等,给城市的和谐发展制造了不和谐的因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城市森林,充分利用城市森林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防灾减灾的特殊功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状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他说,城市森林是城市中惟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它不仅从质量和数量上改变了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外貌,满足了城市人群与自然亲近的渴望,而且改善和提高了城市居民的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舒缓了城市人群在工作和生活快节奏中形成的紧张情绪。而城市森林文化又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城市森林美学、园林文化、旅游文化、花文化和竹文化等,对人们的审美意识、道德情操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使城市森林成为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素养的标志。

他说,城市森林建设要求将市区、市郊和农村纳入统一的大系统中一起谋划、共同建设其所倡导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绿化宜林荒山、构筑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和发展庭院林业,可以实现村民家居环境、村庄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优美;通过倡导森林文化、弘扬生态文明,可以增强农民群众的生态道德意识,形成自觉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新风尚;通过发展林业产业,可以实现农村生活宽裕、带动农民致富,从而有力推动农村的绿化美化与和谐稳定。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平台

在谈到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意义时,陈邦柱强调: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特点。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城市森林作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措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城市林业和生态建设。由温家宝总理亲自命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把“城市林业”作为一项发展战略,由此确定了我国城市森林体系建设目标,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我国城市森林的建设与发展。许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的设想,并积极付诸实施。但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与国际标准要求达到的水平相比还偏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城市森林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和繁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森林理论研究水平,拓宽城市森林建设思路,总结和推广城市森林建设的宝贵经验,推动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通过举行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搭建了城市森林建设理论与实践交流的平台,并致力于把它办成我国政府城市森林建设领域中市长和专家们的最高讲台。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在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对此陈邦柱给予了充分地肯定,他说: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从2004年起先后在贵阳、沈阳和长沙举办了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论坛规模一届比一届大,不仅在国内影响大,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届论坛即有40多个城市参加,到了第二届论坛就达到了76个城市,第三届论坛全国有107个城市参加,其中包括4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派出了代表团,31个省(区、市)林业厅(局)也组织代表团参加了论坛,代表人数达500多人,韩国、日本、德国、奥地利四国的城市市长、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也出席了论坛并在市长和专家论坛上发言。

论坛期间,与会城市市长、林业工作者和专家们在城市森林建设理念、规划目标、保证机制、资金投入、政策法规、人才科技支撑和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传播了理念,学习了经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认识,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也扩大了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事业在国际上的影响。

在第二届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明确了城市森林建设标准和发展方向,使城市森林建设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在第三届论坛上,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发布了《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办法》,明确了论坛的宗旨、组织机构和申办程序,为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深入持久地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评价指标》和《申办办法》的出台受到了广大市长们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论坛举办以来,许多城市根据论坛的精神,对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制定城市森林建设规划,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投入力度,对全国各地城市森林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各地城市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风气。有的城市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写进了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有的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的森林和生态保护意识;有的城市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积极改善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可以说,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一个良好开端,对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推动作用无疑是积极的,影响将持久而深远。

同时,论坛在选址上与党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承办城市的区域代表性和对全国城市的示范性,先后选择在西部城市贵阳、北方城市沈阳和中部城市长沙召开,既为全国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又对加快和带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城市建设与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起到了有力的生态保障作用。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陈邦柱主任的看法是:许多国外城市的市长和专家学者对中国通过论坛的形式,把城市林业的建设者、管理者、研究者,把国家管理部门、城市市长、专家学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对城市林业建设理念、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很感兴趣,这是我国城市森林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我们应该开放性地接纳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与我们一起共同探讨城市森林建设的前沿课题。

促进城市生态和谐的八条意见

陈邦柱透露,关注森林活动委员会将继续通过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深入宣传城市森林建设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森林知识,提高全社会的森林意识和生态意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森林建设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同时,要协调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城市森林建设的标准和指导意见,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从省会城市延伸到中小城市,对已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城市进行三年一次的定期复查,不合格的,要给予警告直至摘牌,保持加大对国家森林城市建设的监督力度。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建设水平偏低,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城市森林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陈邦柱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城市森林建设,为城市生态和谐出力,为此,他提出了八条意见:

一是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领导是关键,关键在认识。最重要的是党委、政府领导的认识,也就是对城市森林和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生态建设是重要的任务。生态建设搞上去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更高。通过重点抓森林建设,推动整个生态建设,促进城市净化、美化。

二是制定规划,要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整体建设规划中去。

三是要抓具体实施计划。认真抓、具体抓,认真组织监督检查,真正把以城市森林为主体的城市生态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森林建设的投入。不仅要有投入,还要舍得投入。各级政府要在城市财政支出和基本建设中列入城市森林建设专项,并逐年有所增加。同时,要多元化、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如进行生态效益补偿,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和养护森林绿地,鼓励个人、单位建设或认养绿地或树木等,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政策。

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的政策法规。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有关城市森林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和建设标准。国家林业局已经出台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各省(区、市)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建立一些地方法规,以明确和规范本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城市森林应有的地位。

六是要加快培养和建立城市森林建设的科研队伍。城市森林建设需要诸多学科的知识,特别是科研力量要跟上。要成立城市森林专门的研究机构,组建科研队伍;还要加紧对城市森林建设中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如城市林网、水系的合理布局,树种的选择、花草的管护等。

七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要深入普及森林和生态知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创建森林城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要着力营造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形成“植绿、爱绿、护绿、兴绿”的新风尚,形成“保护生态光荣,破坏生态可耻”的浓厚氛围;加强舆论监督的作用。

构建生态城市 篇12

在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绿色生态和可持续等词汇已经成为未来几十年中国各方面建设的主题。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进一步提升中国国民的幸福感,建设生态环保小区已成为未来建设的大方向。本文将结合城市生态小区的含义、目前城市小区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构建城市小区生态环保的方案三个方面来进行详尽分析和讨论,为以后的生态小区建设提供借鉴。

1 城市生态小区内涵和特点

1.1 城市生态小区内涵

城市生态小区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整个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中都要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进行。目前日益成熟的科学技术为构建生态小区提供了可能,成为这一设想的技术保障。通过合理的构想使人类的居住环境完美融入自然环境,使人们生活在其中,既能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为居民提供理想的城市居住区。生态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各个方面,既要考虑到整个小区的空间合理布局,使得各个基础设施的设置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也要考虑合理的建筑成本,以减少居民生活负担。

1.2 城市生态小区特点

城市生态小区的构建是考虑到传统小区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适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构想,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提高居民舒适度的情况下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维护,与传统小区相比,生态小区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2.1 和谐性

生态小区是以生态环保技术为基础,与传统小区只考虑小区建筑的经济利益相比,生态小区通过节能技术的应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能实现建筑商的经济效益又能保障小区内居民的生活质量。

1.2.2 整体性

传统小区是“一级一级”的构建模式,在整个小区建设前对于小区缺乏整体构想,而生态小区在整个小区建设之前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既要保障小区的美观度和舒适性,也要评估小区建设过程中的资源耗费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各方面[1]。

1.2.3 可持续性

城市生态小区的概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产生的,在整个城市生态小区的规划中都要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进行。在生态小区的构建过程中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实现小区更长远发展。

2 目前城市小区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不足

2.1 中国传统小区发展情况

城市的发展步伐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与以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整个城市的建设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居民由原来的分布各点的零散居住变成现在的集中在一定区域内的居住方式,整个城市供水也由原来的零散供水或各自取水的方式转变到由专门单位集中供水,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式也随着居住方式的变化发生了很多改变,例如供暖的分配和基础设施分布等。这种生活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为小区的居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便利,是中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进步[2]。

2.2 中国小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原来传统城市小区的设计已经很难满足不断增加的城镇人口。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许多问题突显了出来。由于目前私家车的增加,小区的停车位十分紧张,很多私家车没有停靠到固定位置,在小区内乱停车,这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通行。很多小区由于物业管理不到位,很多方便居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小区的景观受到很大程度地破坏,小区内部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很多小区出现了脏乱差现象。传统小区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新型生态小区的作用就突显出来。

3 现代城市小区的生态环保方案

由于目前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传统小区的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所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十分必要。整个生态环保的方案必须要在其中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整个设计的重点。在设计中,根据方案要针对周边原有小区进行合理规划和整治,以实现整个目标。严格按照国家生态环保理念建设绿色生态小区,在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基础上实现小区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将对于现代城市小区的生态方案进行具体阐述。

3.1 积极开展城市小区的绿色环保活动

整个生态环保小区的建设过程也是对于小区居民的素质整体提升的过程,小区居民的素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建设生态环保小区的关键,小区生态环境的维护离不开小区每个居民的自觉。需要以小区为单位,不定期举办以“构建生态环保小区”为主题的宣传和演讲活动,并且可以围绕这个主题定期举办一些居民活动,这样既可以提高居民的积极参与性,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使居民认识到维护小区环境的重要性,使居民由被动保护环境到主动维护环境[3]。

3.2 在城市小区构建低碳环保的节能设备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几乎每户居民都有一辆私家车。由于整个小区车位有限,很多私家车不能停到指定区域,只能停靠到小区的一些其它区域,这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给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小区停车位进行合理设计,在原有车位基础上加设第二层车位,解决私家车停靠问题,并需要小区物业人员统计小区车辆,及时征收外来车辆停靠费,以保障小区道路顺畅。

小区能源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区管理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在小区管道和布线的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整个布设的方案,使方案做到科学合理,尽量做到节约小区空间和减少能源输送过程中不必要的流失,满足居民对于水电的需求,减少浪费,要做好对于这些设施的日常维护,减少故障发生率。

为了方便小区居民的日常的娱乐生活,需要为小区的居民提供娱乐和锻炼场地。这些生活娱乐设施的设定要考虑到不同小区的实际情况,在中低档的小区可以建设一个小型娱乐广场,并设置各种生活设置以供居民锻炼、下棋、聊天、散步等,在设计过程中要在节省空间的情况下保障各种的娱乐功能。在高档小区由于小区空间比较大,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植物和景观,建立一个小型公园的形式,并且可以根据功能的不同设立专门区域,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3.3 积极开展城市小区绿色项目

低碳环保是中国目前对于小区建设的要求,要实现这一要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现小区大面积绿色植被覆盖。整个小区绿色项目的积极开展需要小区设计员实际考查目标小区,结合小区实际情况规划整体的植被覆盖[4]。比如为了提高小区植被的观赏性,可以适当在北方地区引进南方植物,需要选择一些易活、漂亮的植物来种植。除了实现植被的观赏性功能外,还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居民需要,选择能够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植物,以提高小区居民生活环境,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从而增加小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对小区的归属感。

3.4 细化城市小区人口管理

由于中国城镇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许多外来打工人员在城市安家落户成为城市的一员,这样大量流动的人口无疑给城市小区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目前物业工作人员已经不能满足对大量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为了有效进行管理,应该细化城市小区人口管理,实时更新小区内每家每户的人口信息,建立详尽而真实的档案,并保障居民私人信息安全,需要加快统计人员的数量,不断完善小区的入住手续,以帮助对小区的有效管理。

3.5 构建绿色和谐的居民关系

由于目前小区构建形式落后,严重影响了小区邻里间的沟通和交流。一个小区的居民之间平时根本没有交流的机会,使得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生疏。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出现邻里纠纷事件,这与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符。为了促进邻里间和谐相处,需要小区管理人员组织小区集体活动,在参与活动中不断增进邻里关系,如举办小区象棋比赛、小区运动会等。

4 结语

在构建生态环保小区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这需要小区管理者和建设者紧跟时代步伐,积极理解建设生态小区的意义和标准。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总结,采取合理和适当的方法实现小区生态和环保,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摘要:分析城市生态小区的内涵和特点,探讨目前中国城市小区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现代城市小区的生态环保方案,以期促进中国城市小区生态建设。

关键词:城市,小区,绿色,生态,环保

参考文献

[1]张秋芳.和谐城市的绿色规划设计[J].建材与装饰旬刊,2008(3):15-16.

[2]李忠.生态时代的城市绿色规划与绿色设计[J].中华建设,2012(12):21.

[3]郑文英,闫春华.小城镇的绿色规划[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5,28(z1):60-61.

上一篇:维修接待下一篇:信息汇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