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共12篇)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1
生态课堂,是指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欲望和学习意识的课堂,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授课教育不仅是对教学知识的传授, 还有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引导。具体来讲,生态课堂是一种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激励和引导以及对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引领。在当前新课标已经颁布并且实施的如火如荼的背景下, 建立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是真正能够发挥语文教学内容魅力的方法,能够帮助教师构建真正的原生态课堂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一.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内容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是指在高中语文的授课过程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个体、发展个性为基础,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发扬自身的特有性格,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与教师共同建立一个理想中的授课课堂,使学生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得到知识、性格、能力、道德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点包括民主、合作、自然、多元、开放等等。具体来讲,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方式讲究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相互合作的授课模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地位,而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独霸话语权而学生只是学习的陪衬。这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内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内容并不仅仅只是对语文科目教材内容的学习,还包括了对学生思维能力、个性展示、情感培养、课外阅读量以及生活体会的诸多内容的讲解和引导。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语文科目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性格引导、思维方式的引导、情感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说语文教师会在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能力。
3.完全平等的教学地位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平等的学习的地位的构建。在高中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长个性尽可能的采取引导和鼓励的措施,而学生则是享受在课堂中多元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和学习过程,两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这与以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授课的霸权地位以及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并且对学生 的思维方式都要严格禁锢的局面是完全不同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更强调两者共存的自然和谐性。
总体来说,高中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语文内容的教学以外,更强调对学生性格以及思维方式还有情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最大程度的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长成,而不是只图谋能够培养满足应试教育学习成绩的呆学生,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学习成绩优秀、个人性格良好、拥有敏捷思维能力以及善良情感的学生。
二.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措施
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措施应该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进行创新,创建教师与学生完全平等的学习地位
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抛弃以往教学方式中教师为尊、学生为辅的教学观念,在语文授课过程固然要求学生仍然遵守尊师重道的基本礼仪,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地位必须保持在平等的程度上。教师应该对自身在授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进行新的鉴别,学会在授课过程中保持自身引导者的位置,更多的鼓励学生自主的展开对语文科目内容的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引导学生自我性格的展现和注意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育。同时,教师还要对教学内容作出更新,不仅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更要注意对学生健全人格、优良性格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课堂,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引导和提升。
以高中语文课文《我的四级》为例。在课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这篇课文进行自读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本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对这篇课文有何看法,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或者生活历程,鼓励学生主动表达,相互辩论,共同对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作出归纳性的总结。教师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引导。
2.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创建更加真实和更加先进的高中语文课堂
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已经成了构建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必然措施,在当前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模式应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最终达到创建一个与社会实际接轨、与高中生的学习心理有关、与高中生的个性展示有关、与高中语文的实际生活运 用有关的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高中语文课文《赤壁怀古》为例,教师可以在教授《赤壁怀古》 的过程中,通过对《三国演义》 等相关题材以及词人苏轼个人生涯背景的介绍的视频和音乐作为学生学习《赤壁怀古》 的背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该词的理解和体验, 并且利用小组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的沉浸在该词蓬勃庞大的意境中,使学生能够对该词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读出气势,熟读成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对课文的体验。
3.对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程度进行加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其目的就是要对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进行培养,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语文生态课堂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类与语文实际运用相关的活动多多举行,对学生语文实际运用的能力与生活结合起来,发现更多的语文应用素材,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的实际场合提升语文科目的运用能力,从而增加学生对语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并且发扬学生的实际个性,增加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高中语文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内带领学生与实际盲人进行接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盲人实际生活过程中诸多不便,体验作者海伦对这个世界深沉的爱,并且锻炼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增加学生对他人的尊重,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相关的综合素养,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尊重、自由和引导的过程,最终促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建立。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2
老营中学 蒋德军 2013年3月
生态课如何上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以终生受益为目的,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教师在引导自学时,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本,以练习应用为本”的策略,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进行有目的、有顺序地读练。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自育自学自助而助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思想上自育、人格上自塑、学习上自研、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控、心理上自调、方法上自炼、评价上自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一、问题引领,生态课堂新模式
文本研究如水,教学变革如舟。如果仅仅把课程改革停留在教的方式的转变上,那么这种改革就可能在浅水区搁置。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运用问题引领,通过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以高质量的问题呈现与习题呈现为操作平台,成功地实现培养素质与应试的双赢。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课业负担;既要提高学生素质,又要提高应试能力;既要实现学生发展,又要实现教师发展;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减轻教师负担。
1.问题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把日常教学中问题的呈现由“口头形式”转化为“文本形式”。口头提问有其直观亲切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相对随意难以留存的不足,学生难以准确把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教材沙里淘金提炼整理,把有价值的核心的问题由“气态的语言”凝结成“固态的文字”,使得课堂简洁凝练,避免了教师口干舌燥、学生疲于应付的教学状态。例如《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引领导学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②划出作者介绍闰土外貌特点的句子。找出关键词体会闰土的特点。
③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④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⑤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认为,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模式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概括,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好的导学案能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导学案与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不同。导学案的制定是基于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学案是师生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而传统的教案和讲学稿是从教师的“教”出发,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只是传授的结果而非学生“学”的过程。低效课堂常常处于这样的循环:教师课前准备不足──上课语序紊乱行为紊乱丢三落四──对于教学效果不放心──留大量作业──花大量时间批改作业──新课准备不足……。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以文本研究为切入点,在问题设置与习题编排上求突破,直击教师备课之痛处,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得体适量的“半成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使用上的再创造),把日常训练中拼数量、拼时间、拼体能的“红海战术”转化为超越竞争、自主自由自在的“蓝海战术”。把日常课堂上教师的“临场发挥”转化为课前的“运筹帷幄”。
2.课堂结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激发其学习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法以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自主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为宗旨。它不惟形而惟实,不惟新而惟效,求常态而不求包装,把课堂的聚焦由“老师教得怎么样”转向“学生学得怎么样”,明确了衡量有效课堂的三条标准:即以学生“愿学不愿学”、“会学不会学”、学会没学会”为标准。一般操作步骤为:
自主探究的问题→合作探究的问题→质疑再探的问题→拓展创新的问题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把日常过于复杂的学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目前的教案复杂而空洞。在表达方式上,出现诸多学生不关心的文字,淹没了核心知识,缺乏激活思维的问题;以教学环节划分、以难度划分的排列,过于追求课堂形式。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具体到每一个引导问题的出现,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自己的情绪理性地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口头(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是设置具体自探问题。根据学科特点,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教师再补充提出,最后将自探问题确定下来。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问题点设置的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适当增加和减缓问题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实践中发现,教师直接提出自探问题,能直奔“主题”,节约课堂时间,但学生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大部分支离破碎,教师需要引导归纳,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占据了课堂时间,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我们认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因此,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如果课型允许,应该先让学生提出,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把学生让在“前台”。
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一般要适当进行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自探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通过巡视的方式关注学困生,通过赞许的目光关注提前完成任务的优等生),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变,有一个底线不能变,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二、兴趣引领,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凭老师的压力而强迫学生多读多写,往往事与愿违,南辕北辙。基础作文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是积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语文实践的活动中。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兴趣引领,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在上课伊始,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通过一个小故事、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小实验,组织一个小游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知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有目的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探究欲望求问题的答案。尤其在习作教学中,有趣的兴趣引领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比如在作文之前,我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然后再对选材、开头、结尾等方面加以指导,学生很容易就能做到有话会说,有话趣说。
愚以为,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用趣”要“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见“好”即收,功成“趣”退,决不可滥用,“滥”则“贫”矣。一味地求趣“搞笑”不仅会冲淡教学的主旨,甚至还会产生极坏的负面影响。“趣”是为“旨”服务的,只能以“趣”助“旨”,不能以“趣”害“旨”。“万绿丛中一点红”,只要有一点或几点用得好,就足以“激活”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目标引领,把握要点方向明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一件事的方向是错误的,做得再用心,再努力,也是没有意义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有清晰的、合理的、易于评价反馈学习效果的目标。目标引领内容的实践,不是一种仅仅在认识结论支配下的机械操作,而是所有的人以全部信念、情感、认识、智慧和力量投入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行动,认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实践领域的问题仅仅作为一个认识问题去解决,实践的过程,总是在发生着、展开着。这样一种理解,使引领的目标丰富、生动、鲜活地在我们面前显现。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要经常性地反思,形成对教育教学宏观追求的理解;教师还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最好是研读整个学段的教材,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结构。
1.带着目标走进课堂。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求落实两点:一是落实到学生其体的课堂学习行动上,比如“说出”、“阐述”、“写出”、“做出”等等。二是落实到具体的知识点或技能上,比如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会做的某个类型的习题等。这样一来,教学目标就转换成了学生围绕知识或技能的具体行动目标,这样的引领目标能有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人人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教师易于把握,学生自己也一目了然。我的目标引领内容的教育理念正在经历从认识到实践的变换。
2.带着目标观察课堂。对照教学目标观察课堂,应该关注知识教学的落实,关注学生的操作和合作能力,留意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是否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中,学生在解决学习过程生活中的问题是否具有合作的精神,是否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等方式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带着目标自主实践。三维目标的灵魂在于它对生命发展的关注。愚以为,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生态课堂的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最终要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来落实。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案例只有那些具有高深理论知识的学者才做,现在及经常精读那些来自名师课堂的典型的又能引起内心共鸣的经典语文案例,能够有效地帮助自己找到语文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和研究方式。尽管一些教师已经形成自我反思的能力与习惯,但仍存在反思的随意性与盲目性,而且缺少自我指导和发展性的反思。因此,如果能够有针对性的就语文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达成进行深度的专题思考,其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从多年来观课议课的考察中,我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一些教师草率盲目,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合理性、系统性与渐进性。
其二,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理解”“体会”“培养”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
其三,教师对目标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
愚以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用三维教学目标引领语文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切入口。教学的成功与否,落脚点不在于教师做得怎么样,而是学生最终学得怎么样。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什么,并不等于学生就一定“收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立场错了,那么教师展示的深度和高雅,儿童会觉得玄奥莫测而难以接受,这样教的内容越多,学生因厌倦而导致教学效果越差。教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我没有树立真正的目标意识,其目标往往体现在“教”上,而不是落在“学”上。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非常多,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学生个体内部心理变化的词汇用得最为普遍。但是这些目标的实现程度却是无法准确评价的,学习效果难以衡量。
其实,三维目标就在自己的课堂,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应该把日常过于复杂的教案,转化为简约而不简单的“问题引领”,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在目标引领的有效课堂中,追求复杂问题简单化,期待简约而不简单。以目标引领为主要板块的体例设计,凸显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凸显核心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知识,便于激发学生思维;简洁而有规律地呈现问题,为课堂勾勒一个简单明了的路线图,这种目标引领设计极大地顺应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便于教师简洁明快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四、方法引领,比较对比智慧生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甚至比掌握语文知识更为重要。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引领式的生态课堂的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有效思考。我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把课本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识与热点联系起来,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引导学生注重联系实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引领式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取胜的基础。
1.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注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自学中学生学会了看问题──提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活跃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看待一个问题;能够结合实际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自学能力逐渐建立起来,就能为终身学习奠定发展的基础。
(1)发现问题。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了解新的语文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理解和掌握知识作准备。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之外,要做好标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才会达到事来功倍的效果。
(2)看懂例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对于新知识应该建立在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例题就是提供了自学的平台。它汇集了知识要点,可以解决许多语文问题。所以,要认真、仔细读懂例题,从中体现出知识的难点和重点之处,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自学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3)尝试练习。教材往往会以例题创设一种解题情境,而剩余的几种情境则为学生提供了尝试练习的机会。通过尝试练习以检验学生自学效果,这是语文自学不可缺少的过程。语文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语文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自学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自学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集中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2.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从教和学的方法上看。对老师来说,过去主要的精力放在上课和批改作业上面,最困惑的是我讲得这么明白,学生为什么就学不会呢?“引领式教学”可使老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课上面,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过去主要的任务是上课要认真听讲,最讨厌课下写不完的作业。“引领式教学”,上课首先要自己看书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解决大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少量的时间听老师讲解。课下,大多数学生再也没有写不完的作业。以前,老师要等到学生学不会时,问题出现了才花费大量的精力补差,弥补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引领式教学”,老师在备课时就要进行问题预设,所有的问题尽量解决在课堂上,力争课后不遗留问题。
从评价上来看。首先,以前老师们评课时,最喜欢讨论哪个老师讲得最精彩,大家听得聚精会神;“引领式教学”,老师们评课时,说得最多的是谁的课堂学生思维最活跃,哪个学生的发言最精彩,哪个老师的引领最巧妙。其二,哪个老师在放学后留学生改错最多,谁就最敬业,准就是好老师。“引领式教学”,谁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作业写完,让学生放学后一身轻松地回家,谁才是最有能耐的教师。其三,以前学情分析活动就是一场差生批斗会,大家说的最多的是自己教的学生是如何差,抄作业的人如何多。“引领式教学”,大家研讨的主要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引领的方法和技巧。
从教学理念上看。以前我们只关心教学成绩,但成绩却总是不理想;“引领式教学”,我们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我们的教学质量却越来越令人满意。以前几乎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学生学不会是因为学生太笨。“引领式教学”,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学生没学会是因为老师的引领不到位。
五、习惯引领,奠基终身重养成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语文的理解过程。”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去构建对语文的理解。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习惯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习惯引领”。
1.兴趣引领。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自学兴趣是自学效果的关键,在自学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思和竞争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觉地养成自学的习惯。兴趣的培养就是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从资料中找答案,给他们空间去说、去交流、去争论,充分体现个性的发挥。因此,他们就体会到了自学的快乐,同样也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快乐引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自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觉性,他们就能感受学习的快乐、探索的快乐、增长能力的快乐。
“未来的文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要让学生会学语文,首先应从引导自学开始。自学就像赛场上赛跑运动员的“抢跑”,开始“抢跑”领先,距冠军的把握就近。学生一旦掌握了自学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六、状态引领,情趣激扬动态生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除了对学生知识和方法上的引领,还要做到状态引领。学习绝不是纯粹的智力活动,学生的习惯、情绪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最终效果。同时,积极的学习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修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学生的专注力、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不骄不躁等。所以,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还有状态引领。
1.精神引领。“学生的教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学会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索创新”精神,自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自学绝不像看小说那样浏览一遍,而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目标自学的,积极开动脑筋,善于从课本中发现问题。自学时要边读、边想、边做记号,边做笔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着自主探究,有时会有新的发现。
2.信心引领。通过引导自学,让学生树立自信。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要时时引导学生我能行,我会学,我会想。实际上,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敢于答问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假如学生在自学之后,那么他对内容的熟悉程度要比没有自学的来得强,回答问题正确的概率一般也要比其他同学高,课堂上的表现也会显得得心应手。这就说明了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确实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说“知识引领与方法引领”有更多的“理性与科学”成分,那么,在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的现场,教师对学生的“状态引领”则有了更多的“经验和艺术”成分。“状态引领”更多的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的成分在发挥作用,引领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对课堂教学细节的不断反思、优化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学习习惯,纠正之,强化之。并且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评价和引领艺术,引领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活而不乱,让学生一门心思用到思考问题上,愉悦地、专注地、有效地学习。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示范或向导。
目前,一些教师的“引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引领和问题解决思路的引领,“状态引领”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提升空间还非常大。这也是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过程。
综上所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两个基本点”即培养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提高人文素养。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充满灵气”,“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映射出“生命的意义”,从而让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其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素养。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到方法、策略进行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美丽的转身”。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每位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学做到适合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基本实现了教育公平。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实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教法创新。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先要让学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避免“把学生的思想赶到死路上去”(叶圣陶语);进而生与生、师与生在重点、难点、疑点上进行思维碰撞,互动交流,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不同年段、不同课文有不同的训练重点),努力实现“例”的增值。指导的方法、策略,要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因文而异,百花齐放。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过程、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师得心应手的,就是更好的。
引领式的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从“传授型教学”向“互动型教学”转型,要建立起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技术,需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重构知识概念,为教学转型奠定知识观基础。从性质上划分,知识包括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其中,事实性知识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而价值性知识以“自我实现”的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显然,当前的教学系统仍然过于重视事实性知识。第二,提高课程意识,为教学转型奠定课程观基础。在教学目标方面,不仅重视实现教学目标,更重视以合理的方式实现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效果上,不一味追求近期的外显结果,更注重长期的内在基础。第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教学转型奠定学生观基础。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互动型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幸福课堂教学模式设法让学生的问题、困惑、思考、见解、兴趣、经验、感受、智慧等要素真实地进入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对话的主体力量。第四,丰富“互动型教学”课堂模式,为教学转型提供技术支撑。当前尤其要改变对于学生的“三不一没有”待遇,即“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和“没有自主学习”。幸福课堂教学模式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将“预习—交流—反馈”的课堂模式操作化和现场化,从而将“互动型教学”从理念转化为实施形态。
构建“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 篇3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课堂生态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它的生活属性特征。语文的属性特征决定了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的本源,社会生活实际上就是无形而开放的语文课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要给学生积极创造相互对话的机会,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坦诚地阐释自己对文本阅读的体验,在“相互关注、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鼓励”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练习五》的“学用字词句”第二题“加标点,再分角色读一读,有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这一内容时,我指导学生用强调的语气反复朗读爸爸的话,用疑问的语气读小昆的话,然后再完成加标点的练习,并让学生试着说说自己这样加标点的理由。如:“‘不能扔,乱扔电池危害可大啦!一节小小的电池扔到小河里,就会把水污染了。’这句话中间为什么用感叹号呢?”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因为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了如果把电池扔到水里对水污染会很大的,所以我用感叹号。”另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用感叹号可以提醒人们不要乱扔废电池。”我又不失时机地说:“你们以前是怎样处理废电池的呢?”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废电池的归宿都是一样的,被随手扔掉了!“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废电池呢?”学生纷纷答道:“把废电池送到回收处。”也有学生说:“如果在街上,还可以把它扔到垃圾桶中的废电池收集箱中。”正因为在教学中的有效对话,使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语文教育的生态关怀提供了条件。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生态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标还建议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机会”。因此,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同时,也应收集了解有关身边生态环境变化的事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我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八》中《庄稼的保护神》一课时,借预习的机会,我让学生们收集了有关青蛙保护庄稼的资料,其中有一则是:青蛙被称作益虫,它一天捕虫可达70只,一年要吃掉1.5万只害虫呢!所以称它是“庄稼的保护神”!青蛙体内还藏有一种叫双槽蚴虫的寄生虫,人吃了带虫的青蛙后会生病的。为了保护野生动物,请不要捕杀、销售青蛙,同时为了您自身的健康,请别食用青蛙!关于青蛙的资料学生还找出很多。课后我结合本练习的第三题,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有关青蛙的知识在主题班会课上交流讨论,让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课后我还让学生调查家乡西河的变迁,并指导他们写了下来。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听舅舅说,他小的时候西河河水清澈透明,每天早上到西河挑水的人络绎不绝。每到夏天小朋友们聚在西河游泳、戏水,可那热闹的情景现在再也看不到了。如今的西河河水浑浊,臭气冲天,这是因为我们的环境被破坏了”。
把生态教育与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与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既增长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获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通过朗读欣赏感受课堂教学生态的和谐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目标中的朗读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恰当而又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丰富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练习八》中《庄稼的保护神》时,我指导学生用轻快的语调读出青蛙动作敏捷的特点;用赞美、欣赏的语气读青蛙是庄稼的保护神,还让学生边读边想象青蛙捕捉虫子的情景。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更是带着一种神往之情指导朗读。这样,将生态体验运用于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会,通过读、想感悟课文的内涵,体验生态美给我们带来的愉悦。
四、留心教材中的“生态”素材,点滴渗透“生态”情结
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如苏教版语文第四册中令人神往的《鸟岛》、美不胜收的《台湾的蝴蝶谷》、古诗《春晓》与《山行》等。这为我们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应不失时机地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开始,借助语文教学,渗透环境保护的思想。首先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做到“有的放矢”,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蕴藏着的有关环保教育的因素,有针对性地确定环境教育的目标,把它融进教学目标中,抓住课堂的点点滴滴机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祖国的宝岛台湾气候温暖,水分充足,花草茂盛,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这是进行生态、环保教育的最佳切入口,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保护这样的生态环境,这仙境般的蝴蝶谷才能永存。
五、浅入深出,时时敲响生态、环保的警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我们倡导“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在两者结合时,要紧密地依托教材,恰到好处地进行环保渗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鸟岛》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想像鸟岛上的鸟儿自由、惬意的生活情景,再通过朗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游人爱护小鸟的行为感染,自然而然地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鸟类是人类的朋友”的资料,使环境保护教育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受到了生态教育。
用“生态”的眼光构建语文课堂 篇4
一、从“精心解读文本”入手,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
平日里繁重琐碎的工作几乎成了我们不用认真解读文本的最有力的借口。殊不知, 一个语文教师若没有对自己手中的文本进行一番详尽的解读, 那课堂任何的动态生成几乎是空谈, 甚至可能连基本的预设都很难达成。解读好文本,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能利用教材, 创设情境, 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 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 与作者、教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 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 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 我们理直气壮地说: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生态和谐。同样的《陶罐与铁罐》一文, 粗略钻研教材之后我们仅仅只是在精美的课件中多读、多演、多活动, 而把文本中值得回味的语言文字忽略了;再次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时, 我们欣喜地发现了许多令我们忽略的东西, 如“朴素”一词的内涵, 如文章中关于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是那么鲜明、那么富有个性和童趣, 这些不正是语文课堂所倡导的, 不正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因此, 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应运而生:根据第二学段的学习要求与学生年龄特点, 对教材大胆取舍, 抓住“一写、一读、一演、一找、一填、一品、一听、一谈”贯穿课堂, 使课堂充满和谐与活力。
二、从“简化教学手段”字入手,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
简简单单才是真,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语文教学必须“倡简”。一位教师教学《烟台的海》一课, 我看到了这个“简”字的精髓。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非常简明清晰。教师执教第一课时, 解决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分清课文主要结构, 概括段落大意;精读描写“冬天”、“春天”的海的段落, 读中品悟, 读中感受;教学生字, 书写生字。
在这位教师的这节课上, 语文课就在教师的指导下, 用基本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诵读文本, 感悟文本”。从中我学到了———扣读导读, 读中见悟。
另外, 这位教师在短短的课堂里不仅教学生知识, 更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冬天的海”时, 教师在让学生品读的基础上扶一扶, 指导学生找出关键词语, 反复品读感受;而在教学“春天的海”时, 教师让学生用“你最欣赏哪些词句”, 引导学生自己来用找关键词语体会的学习方法。另外, 教师还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冬天的海”和“春天的海”的不同特点。课后, 教师更是打破以往学生“不带问题来、不带问题走”的情况, 给学生布置了:按课上的学习方法学习预习“夏天”、“秋天”的海, 让学生带着更大的学习动机走出课堂。
三、从“满足学生需求”入手, 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
为了建构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态环境”,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 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创设不同的、适宜的、能够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使每个学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并给予学生最大的发展机会来解放自己的头脑。
1. 满足学生听的愿望
语文课堂上, 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听到美丽的传说、有趣的故事、神奇的科技知识、感人至深的佳作朗读, 而这些内容也正是语文学科应有的一些特点。优秀的语文教师便善于抓住这些能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特点, 满足他们“听的愿望”。如《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 内容新奇, 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感, 他们希望能多听教师讲讲这方面的实例。那么, 教师何不就此入手, 多讲些“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实例给他们听呢?让他们丰富的想象展开五彩的翅膀, 飞过山川、飞过大海、飞上云天, 激发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2. 满足学生说的愿望
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了疑问, 或是那被放飞了的想象有了特别的发现的时候, 他们多么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请教师和同学帮助解答, 或是共同分享那份喜悦啊!然而, 教师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 结果是教学任务看似“完成”了, 学生却失去了“说”的机会。如此久而久之, 他们再不愿动脑思考, 被压抑在心底里的那些疑问, 那些发现也会变质、腐烂, 将他们本来很灵活的大脑锈死。反之, 如果课堂上学生能有机会去说的话, 指不定哪个疑问的解答或是独特的发现, 就会如破土的春笋, 终长成一片茂盛的竹林。
3. 满足学生读的愿望
教师动情地朗读, 往往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使之与作者或主人公同悲、同喜。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不但佩服教师, 而且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同教师读得一样好。这时就需要教师满足他们的愿望, 让他们通过读, 去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并抒发自己的感受。《假如只有三天光明》这篇课文的教学, 如果不让学生去充分地读, 又怎能与作者海伦凯勒站在一起, 来体会一个双目失明者对光明的渴望, 对生命的珍惜呢?
4. 满足学生写的愿望。
教学中遇到好的章节、词句, 反复地读后, 仍觉余兴未尽, 这就需要满足他们写的愿望。教师应适时激发, 或抄原文, 或录诗句, 亦或仿写片断。这样, 在写的过程中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使其大量地积累了作文的词句材料, 进一步掌握了作文的技巧, 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阅读、作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而不是把大量的作文布置回家里, 让他们舍近求远去找些二三流的例文作参考, 写些文章应付了事。
构建生态课堂 篇5
【摘要】随着生态学理念对教育教学领域的渗透与影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课堂教学的生态属性和课堂教学中“人”的生命性。本文围绕何为生态课堂教学、构建中学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中学政治生态课堂教学等三个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致力于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力图探究中学政治课生态教学的对策,以期实现中学政治课教学的良性生态运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丰富学生智慧。
【关键词】生态课堂中学思想政治课新课改
伴随着现代教育向生态方向的发展,将预示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教育生态时代的到来。教育生态时代的崛起和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它以生态观来思考、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一、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内涵解释
“生态”一词在《辞悔》中的意思为: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联系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是课堂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良性循环的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生机勃发、思维迸发、情感激发、智慧生发的课堂。从“生”角度看,生态课堂就是生命课堂、生成课堂、生活化的课堂;从“态”的角度而言,生态课堂就是智态课堂、情态课堂、神态课堂。可具体表述为:生态课堂就是让学生鼓起生命风帆、激起生命活力、燃起生命激情的具有浓郁学习情境的激情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全程、全员参与,自主探究、知情统一的互动课堂;是预设与生成、收与放、动与静相统一,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相联系的开放课堂;是促使学生自主、自悟、自得,敞开心扉、袒露情怀、表露真情、倾吐心声,充满课堂民主、平等和谐的个性课堂;是讲练结合,以训练为主线,学生具有充分的阅读、思考、交流、操作练习时间的体验性课堂;是让学生从“听者”、“答者”、“记者”单一角色走出来,成为“思者” 1
“评者”、“问者”充满思考与对话、探索与交流的探究课堂;是充分利用学习时间,最大限度让学生说和做,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高效课堂。
二、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的必要性
1、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在社会转型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主张,这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而教育必须以变革来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主张生态教育、提倡生态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2、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
课程改革的动因是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已经变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我们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生态教学理念要求用生态的观点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态课堂教学的策略
1、构建生活化课堂
生活化课堂,就是要把生活的范式引入课堂,将知识与概念赋予生活的内涵,使课堂洋溢着生活的气息,使师生在生活的氛围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将理论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使理论鲜活、生动起来,进而提高思想理论的感染力、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课堂上恰当的创设丰富多样的生活情境恰恰能够弥补政治课本的不足,在形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把认知过程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中“多变的价格”一节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模拟市场买卖进行情境创设,让一个学生扮演屠宰场的老板,再让一些同学扮演卖猪肉、羊肉、牛肉的,另外一部分同学扮演买肉的顾客,现场模拟肉市交易。要求“屠宰老板”在利益方面根据“肉市”漂浮不定的供求变化和各种肉类价
格波动及时作出是扩大畜养规模,扩大畜养种类以赚取利润还是减少畜养规模,减少畜养种类以避免价格下滑,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同学对“屠宰老板”的每一次决策进行评价。可想而知,作为“屠宰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扮演顾客的激烈争论,各方出自自己所在身份利益考虑,不约而同的会使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进行辩论,这样如此贴近生活,形式上又富有趣味性的活动如果教师安排的恰到好处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浓厚兴趣的支配下每个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课堂同时需要课堂教学话语的生活性还原。采用生活化的课堂语言说,使原本呆板枯燥的政治理论生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在课堂内容的阐释中,要广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无形的理论描述有形化,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使课堂语言产生一种“情节性”的效果;其次,要了解“90后”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学会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来阐释概念,言说理论。这样,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共同话语”环境,学生也愿意接受教师传递的理论信息。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2、构建生成性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有价值的、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乃至错误等细节为契机,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的教学。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认为的:“生成性教学就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传统预设求细,传统课堂追求对预设完整落实。这在现实中确实有着它的巨大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里使学生 “获得”知识和能力。但是从它的后续能量来看,这是一种没有后劲的教育,没有在学生学习原动力上起大的积极作用。因为预设过度,使得课堂上教师挤占学生生成的空间,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生发、生成;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知识,而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使教育的实际意义大打折扣。
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理论中,认为生成性资源开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逐步增强,能自觉利用网络、图书馆、阅览室等课堂资源,却忽视了身边的生成性资源。而这种生成性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转瞬即逝。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例如,讲《经济生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关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问题时,我组织学生对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进行了比较,以帮助学生准确区分不同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准确掌确它们的内涵。当讲到私营经济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是存在剥削性质的经济形式时,一位学生举手发问:“既然私营经济是存在剥削性质的经济,私营企业主与雇工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为什么我国还允许私营企业主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还能说明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吗?”我很愕然也很惊喜:因为能提出如此问题的学生说明他对教材知识和相关时事非常关注,学习时有所思考,感情纯朴率真;同时,也说明学生理解上存在诸多疑点,不搞明白,单凭空洞的说理难以服人。
我随即让学生讨论该问题,并利用学生讨论之际进行网上相关链接,将查到的温州本地私营企业发展的事实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一些私营企业主致富不忘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种善举:如浙江华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等就捐资100多万,深入贫困山区、革命老区,慰问特困户、三老人员。此外在胡润慈善排行榜上温州民营企业榜上有名,在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一的是正泰集团,共捐款6800 万元。正泰集团的有关负责认为,“慈善榜比富豪榜更有意义,我们希望多看到一点慈善榜、纳税榜。富豪榜体现的是企业创富能力,而慈善榜则体现了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真实感人的故事使学生获得了对部分私营主奉献社会的感性认识。之后与学生再进行理论总结。有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私营企业发展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思想政治课中,凡能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因素,都应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资源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要利用动态资源开展教学,使课堂呈现动态生成的勃勃生机.这样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课堂里燃烧着火热的激情,闪现着智慧的灵光,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迸发着创新的火花,流淌着诗意的美丽,充满着成长的气息.因此,我们应正视课堂教学中突发的每一件事,善于开发利用思想政治课生成性资源。只要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珍惜课堂生成性资源,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相信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成功。
当然,教师应做好课程资源的重组者,在学生互动过程中应避免课堂教学的散漫无章,零乱而无系统,使课堂生成性资源更具有方向性、成效性。
3、构建生命课堂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提出的,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生命教育有了更广泛的内涵:不仅要教育人珍爱自然生命,还要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自觉意识和生命发展的反思能力,即推进个体精神生命的成长。由此可见,生命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所在,抓住了教育的灵魂。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因此,用生命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生命为中心来设计课堂,以知识学习为手段来促进智慧的发展、人格的陶冶和心性的完善,实现学生生命的和谐。
应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生命特征。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具体的、丰富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所以教育的起点应是鲜活的生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了解课堂中活动着的人,尊重其中人的生命及其特征。还应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化的教学氛围,在和谐课堂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生命在舒展、自由状态下进行高效自主地学习,教师成功地对学生生命进行点化和润泽;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性格、认识、知识水平、感情等不同的生命特征,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课堂,最终实现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的统一。
爱因斯坦曾极力主张:“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而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使人成为人,进一步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课堂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还应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意志、兴趣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各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应将学生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将学习过程看做是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不仅应掌握科学知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又善于搜索信息、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而且有正确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建构政治生态课堂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以上的做法并不是孤立进行的,我们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适时、适度地发挥各种因素的力量,才能达到如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聪明.教育生态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黄忆春.生态主义课堂教学观的再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叶澜.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M]三联书店.1999
[4]李利萍.课堂动态生成的五大方略.[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
构建初中语文的生态课堂分析 篇6
一、创造性的解读文本,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在语文教学中一标多本的教学现象很普遍,但是大部分的地方仍然使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人教版教材采用的是文体编排加主题编排的方式,并且在选文时注重教材的范文作用,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能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但是,也必须了解到教材的不足,即适应性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深入地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解读。首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文本,寻找文本中与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地方,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文本,进而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在教学《木兰辞》这篇文章时,对于文中描写战争的段落,学生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但是对于战争残酷的理解对学生理解整篇的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将古代战争的残酷场景逼真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进行相关的文字解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场面,引导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其次,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参考一些资料,但是决不能够依赖这些资料,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必然要求,但是,一定要合理运用多媒体,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的教学短片和相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在教学中不能够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阅读文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爱以及“父亲”对朱自清的爱。让学生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感受到亲情的力量。
三、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在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积极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语文基础、家庭背景等,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因此,在语文生态课堂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感,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一起学习,共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比赛或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地参与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问答中,要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要善于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进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四、灵活施教,关注课堂精彩的生成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施教,要关注语文课堂的精彩生成,师生一起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例如,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咏物诗并进行鉴赏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选择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和《沁园春·雪》,还选择了一些其他诗人的作品,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了解到了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对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古今的英雄人物的由衷的赞美。然后结合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栩栩如生的画面以及动人心弦的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反复的朗诵。然后课堂上出现了精彩的生成,有的学生说王安石的《梅花》称赞的不过是墙角的数枝梅而已,为什么不用自己的雄心壮志去改变就中国的命运呢?而毛泽东则从自身实际出发,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还有的学生说柳宗元的《江雪》虽然写出了一幅静态的雪中垂钓的唯美画面,但是缺乏一定的气势。课堂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精彩生成,说明学生积极思考,已经能够深入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环节。
总之,在初中阶段构建生态课堂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也存在许多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初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改进。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研究 篇7
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所讲的“润泽的课堂”, 是适合于学习型共同体发展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内涵包括课堂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制度规范生态三个方面。为了进一步建设学习型共同体课堂, 就要充分理解生态课堂的内涵。“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在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中, 每一生态元素都会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 而课堂同样可以看作是这样的。从生态学的角度看, 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组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 我们称之为生态课堂。
所谓课堂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指课堂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教学的物理环境等, 是影响课堂的物质生态环境。以生态学的视野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元素, 既有生物的又有非生物的, 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既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 这些因子相互依赖、和谐共生, 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上师与生是和谐的, 教与学是和谐的, 教学目标与方法是和谐的, 师生应在和谐的环境中共同生长, 教师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的展现。
早期有关课堂环境的研究, 往往是与一般环境问题的研究融为一体的, 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尚未形成。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以课堂环境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的独立的课堂环境研究领域才逐渐形成。这一时期著名的课堂环境研究是一个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建筑研究实验室主持, 福特基金会等机构赞助的大型系列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二是具体研究课堂环境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在六年的实验研究中, 研究者们分别对课堂的建筑空间、温度、光线、声音等物理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得出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实验数据。同时, 他们还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类的互动关系等问题。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实现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被一般人所不理解, 但是生态课堂确实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它是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 不再是填鸭式教学, 而是珍惜“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从生态学上理解, 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其中学生、老师、环境三者和谐共处, 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三者之间的物质、感情等的交流最终达到一种平衡。那么, 如何构建生态课堂让中学语文课程充满活力呢?
1、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兴趣
“生态课堂”的构建中良好的教学方式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首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以自己良好的情趣去感染学生, 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态势, 接下来就是利用良好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发学生最大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那么怎么才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呢?
我在这里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实例:在《雨巷》的课堂教学中, 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第一个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自行朗读课文, 让他们初步感受诗歌的基本感情, 然后播放《二泉映月》、《秋日的私语》、《广陵散》, 让学生自行选择和诗歌相匹配的音乐, 再播放自己预先准备好的配音朗诵磁带, 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之中。古人云:“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焉。”音乐与人的情感相互呼应, 配乐诗朗诵就是要通过音乐的传情功能, 创设情感氛围。自由的环境创设,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 而且更利于教学的深入。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媒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构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实施, 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但这并非等同于课堂教学都要营造成“声”、“光”、“电”一体化的潮流派对。现在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仅仅考虑如何借助多媒体课件来上好一堂课。其实, 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 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 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 不能过分依赖, 人为物役。教学原则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 力求简单实用。
比如, 使用传统的教具, 如挂图、模型、黑板、卡片等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不要用课件, 否则费时费力, 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 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 突出重点, 注重实效, 提高教学效率。我在讲述《背影》这一课时, 并没有急于向同学讲述课文, 而是带他们到多媒体教室一起观看《父爱如山》电视剧的片段, 然后让他们再去带着感情学习课文, 期间又播放了歌曲《父亲》, 很多学生感动的落泪, 而且也真正意识到了朱自清是怎么利用一个细节来表现父爱的伟大, 放学的时候我还布置了“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 这种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3、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利用特长带动学习
激发学生情感因素, 是构建生态初中语文课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闪烁情感和智慧的火花, 让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乐土。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对于每个课程设计都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资源, 通过情感的把握, 让他们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指导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充分使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手段, 因材施教, 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结合一些设计竞赛、动手实践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因素, 让学生主动探索, 激发他们的兴趣, 使被动的“教”成为主动的“学”, 最终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的那样:没有情感, 就没有教育。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环节上, 我们要注意不同学生的处理方式。当后进生积极回答问题时, 我会鼓励他, 即使没有回答正确问题。如果回答对了, 我会积极赞扬他, 甚至让全班学生击掌鼓励, 让他意识到成功, 并在成功中体味到快乐。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 我也会进一步鼓励他, 说:“你的思维很灵活, 我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你的回答, 令老师很受启发”等等。这样就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 增强每个学生的课堂效率, 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三、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要建构学生积极的心态, 营造适宜学生发展的生态课堂, 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挖掘其潜能, 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 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使课堂真正超越了传统的千人一面模式。课堂是有机的, 相信只要灌溉如涓涓清泉, 等待像云海观日, 让师生的主体性充分地、自由地、和谐地发展, 我们必将构建起一种新的教育情境, 一种保持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且生动活泼的教育生态。愿我们的努力, 会让语文课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剑萍, 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2]方锦娣.让语文课堂回归绿色生态[J].文学教育, 2010, (7) .
语文绿色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8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几乎成为学生的“保姆”,课堂的每个环节几乎都由教师包办替代。学生很少有主动思考的机会,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发挥。实施小学语文绿色课堂理念,要求教师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驰骋想象,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探究知识的生命诉求,展现生命的对话,使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例如,教学《借生日》一文,笔者以问学生“自己妈妈生日在什么时间”导入新课,但提问中有许多同学只能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对妈妈的要么记不准确,要么就根本记不起妈妈的生日。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整体阅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妈妈真的是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吗?”“妈妈为什么没有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而孩子却忘记了妈妈生日在什么时候?”通过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意旨。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平日“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例,让学生回忆母亲关爱之事,感受母亲的关爱之情。最后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让学生说说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报答母亲。通过讨论探究,学生们更深入地走进了文本,从而产生了“给妈妈洗一次脚“ 、“给妈 妈端一杯 茶”、“帮妈妈做家务”的知恩报恩意识。使感恩情怀在学生的生命里涌动,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拓展思维空间,彰显学生个性
绿色课堂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最大限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解读。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对话动向,引导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只要抓住课堂的精彩生成,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畅所欲言。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篇课文,笔者问学生:“除了向瓶内投入石子的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外,同学们还可以为乌鸦想出哪些可以喝到水的办法?”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对文本深入解读。
三、课堂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自主开放的课堂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场所。小学生具有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引竞争机制进课堂,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这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篇课文时,笔者在班内组织了组与组之间的辩论比赛。正方的观点是: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保护环境,使地球能够持续发展,为人类造福。反方的观点是:地球环境恶化了,我们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生活、繁衍生息。小组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们思路清晰,言词犀利,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上不时暴发出阵阵掌声。最后,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评委,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及个人进行了表扬与鼓励。并授予“最佳辩论小组”及“最佳辩手”称号。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情境,学生们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思维活跃,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还有助于学生交际与沟通能力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自主交流与探究
现代网络信息的发达,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使网络信息充分为教学服务。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大榕树的信息。通过网络教材对文本进行课外预习,让学生在预习中把不能自行解决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小组讨论与交流,共同探讨交流和解决。例如,有的学生提出了:“为什么两种不同的鸟儿,他们作息的时间不同,却能够和谐地相处?”“鸟儿生活在大榕树上,他们对大榕树的旺盛生长有什么作用?”“人类保护鸟类,会对自然发展有什么益处”等问题。除此之外,学生们还提出了有关写作的布局谋篇问题:“作者第一 次经过大 榕树时 , 写了‘鸟的天堂’的静态面貌,第二次经过大榕树时,写了‘鸟的天堂’的动态面貌,作者把静态与动态描写结合得如此自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探究,使他们在理解文本意旨的基础上,还对一些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种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再由课外集中到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身探究为线索的,给学生开拓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9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
“语文生态课堂”的说法, 应该是指依据生态学, 用生态的眼光审视语文教学, 使语文教学达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长状态。生态课堂首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其次要能够让师生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和动态生成的成就感、激情;另外, 生态课堂必须要以生命活动为本质, 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和谐的空间氛围、愉悦的学习过程等, 让语文课堂教学散发出平等、关爱、合作和自我的人性光辉。
通过比较, 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生态课堂和传统课堂存在以下区别:
因此, 要想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我们必须要思考:
语文课堂要关注生命教育。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原本在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对生命的关注, 所以教育一定要有人文关怀, 满足生命个体走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需求;
语文课堂要力求全面转型。从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课堂主体等方面彻底转变, 以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
语文课堂要与生活保持零距离。我们都知道,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 因此,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式都应当体现生活化,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教师在构建语文生态课堂中的行为策略
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生态”模式, 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转变中, 教师的角色虽然有所变化,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起主导作用, 让学生由不习惯变为习惯, 再由习惯上升为主动, 这样, 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态教学才能名副其实地构建。
1. 教师要有角色转换的准备。
这一点是实行课堂生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教学积弊已久, 给诸多语文教师和学生打上师道尊严的烙印。新课标之新, 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陈旧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教育惰性, 表现为力求打破教学程式化, 讲求语文课堂的即时生成性。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依旧充当整个课堂的“独裁者”的角色, 无疑和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在一堂符合新课标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中, 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转换成“平等对话的一方”, 并应该因此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职责。惟有转变, 才能突破, 惟有突破, 才能求新。
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还有另外一层的含义,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要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时因情的需要而不停地变换, 尤其针对新课程知识体系的动态、开放、生成的特点, 教师不能成为演讲者、宣传者, 而应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2. 教师要有平等交流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语文教师有了平等交流的意识, 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堂由单向灌输转向开放、生成。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为语文课堂要有交流;二为这种交流必须是平等的。其实决定语文课堂能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教学”关键在于第二层次。平等地交流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是师生依据文本而产生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平等的要求有二, 其一是课堂教学态度的平等, 表现为由教学态度的平等创造出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积极参加课堂即时性的讨论、总结, 抛弃不恰当的态度给学生造成的课堂思维障碍。其二是人格上的平等。也就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课堂活动中, 双方都是主动参与者, 没有尊卑之分, 在课堂“生态”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放弃话语霸权, 而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还学生在课堂的自由与灵性。
语文课堂有它的个性生命。师生基于文本的平等交流会从根本上解决语文课堂就文本论文本的狭隘性和封闭性, 大大加强语文课堂的生命力和可拓展性。同时师生的这种平等交流为教学相长、共同探索奠定基础。如在教学《项链》等记叙性文章时, 完全没有必要向学生灌输已有的人物评价和定位, 尝试鼓励学习主体发表言论, 并给予分析或肯定。
3. 教师要有创设“生态情境”的勇气和底气。
敢于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生态教学, 这就需要勇气。因为语文生态课堂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工程, 教师只能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探究, 经历情感体验。当传统教学中的“权威”受到排斥和动摇时, 语文教师的确需要勇气接受挑战。
再说底气, 底气即智慧。生态教学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 否定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灌输的知识传递模式。基于这一点, 语文教师应有足够的底气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生态课堂的构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人格魅力、对合作过程的驾驭能力以及给予被引导者 (学生) 正确的引导和话语培养的能力等, 否则, 语文课堂又会陷入静止、封闭和传统灌输的状态。一个有底气的语文教师犹如一个健谈的人, 总是能让参与谈话的人感到愉悦而不尴尬, 能持久而不疲劳, 满足而不无聊。做到这一点, 语文课堂生态教学的模式与框架便得到建构。
4. 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对话的话题。
语文生态课堂具体流程是师生基于文本 (语文教材) 展开的。语文教材虽然是由已确定的有可读性的具体生动的材料 (文章篇幅) 组成, 但一旦形成, 便是既成的抽象的教材, 不仅失去了原本富有的人文特征, 而且成了控制学生的工具, 理应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师生对话将之还原并拓宽, 结合对话者主动的感悟、交流使这些本只有形式的抽象物多方位多层次的开放、生成。作为语文教师, 如何让一首首唐诗宋词、一篇篇散文小说由静止而呈动态, 并且因参与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 最终又统一到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的高度上。此时, 教师占有一本教参显然已经捉襟见肘。
首先, 语文教师必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 创设话题, 以便学生积极参与,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课堂参与者真正沉浸到完全自我的由文本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生态”, 有声的或者无声的。其次, 教师创设的话题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深度。这样, 学生才有观点, 有讨论, 有质疑, 有探究, 有总结, 有效益。再次, 教师创设的话题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来思考, 否则便流于形式。
语文生态课堂强调的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自在、自为的状态,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还原语文课堂的本质特性,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语文生态课堂, 也是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美好愿景, 成熟的语文生态课堂必将是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但这一切都还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和不懈地探索。
摘要: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组成课堂的要素之一, 教师的教育行为已经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在当前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 生态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而生态课堂特别需要教师角色的真正转变, 既要做改革的实践者, 也要做教育的反思者和改革者, 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将课堂还给学生, 提高教学效率。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 篇10
关键词:生态课堂,现代信息技术,个性,素养
生态的语文课堂, 就是在语文课堂上充分尊重与敬畏学生的生命, 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 让他们通过自主的感悟、体验、合作与探究, 使他们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及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最终使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 如何才能构建生态的语文课堂呢?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和不断探索, 总结出了以下三条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让现代信息技术璀璨语文生态之花
(一) 丰富的资源, 充实的内容, 拓展教师的备课渠道
语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在课前备课时, 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字典词典、人物介绍、相关图片、背景资料、音频视频等, 专门指导语文教学的网站也很多, 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无忧无虑语文网》等, 语文教师可以查阅、筛选丰富的资料, 可以补充、优化教学的内容, 既省时又省力, 不仅能为生态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还可以保存电子文档, 为今后的教学储备资源。
(二) 情境的创设, 视野的开阔,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 就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发生兴趣。”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新颖、形象、艺术化的特点, 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 创设成直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如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 课堂的一开始可以向同学们展示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卢浮宫, 那宏伟的建筑、“金字塔”的造型会立刻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
(三) 成果的展示, 课堂的延伸, 便利了师生的交流
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展示才华的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最优秀的作文, 通过网络发送到作文网站上, 与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教师也可以直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编辑, 汇成优秀作文集, 这些做法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教师、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 把自己的心得和创作放在博客里, 方便彼此的交流。
二、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绽放个性的光芒
在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 怎样才能全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个性呢?
第一, 语文教师必须实现教育理念的个性化, 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要像“一个伟大的教练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去破世界纪录而在于他能让每个队员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一样, 语文教师的优秀不在于让每个学生都去当总统、博士、企业家……而在于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第二, 语文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良好的开端是进行正常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在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中, 可通过师生互相问候, 进行双边互动活动、学情调查等来增强教师的亲切感, 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期望感, 拉近师生距离,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第三, 语文教师要强力调控课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必须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舞台,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自己, 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进行小组读;检查过程中强调学生互检;汇报过程中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可采用小组自由发言方式, 在讨论中放飞思想、展开辩论、鼓励想象、分角色表演……这样, 通过各种群体参与的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三、让教师的自身素养引领学生全面的发展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和教育现代化程度的提高, 新时期的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及时更新自我, 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 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方法, 成为适应时代并走在时代前列的新型教师。
首先, 语文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 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育者自身心灵的高尚和人格的完善, 是从教的前提。在当前以塑造创新人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 作为21世纪的语文教师, 自己的思想要新, 观念要新;公正守信, 诚实谦逊, 言行一致;贴近学生, 尊重学生, 亲和力强, 要以一种足以感染和吸引学生的人格魅力出现在课堂上。
其次, 语文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个“传情”的高手。在语文教学中要能通过对课文——审美客体的分析和鉴赏,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之充分接受审美的幸福与快乐。
此外, 语文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语言素养、思维素养等, 做好一个新型的语文教师, 其要求是多方面的。
语文生态课堂教学形态的构建 篇11
一、初中语文课堂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课堂,核心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要求去学习,学习的内容、方法、过程与步骤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按照老师的设计去按部就班地学习。在这样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缺少学生的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课堂没有形成教师、学生、过程的有机统一,只重视了教学的教,却忽视了学生的学。教学课堂是老师在表演,学生成了观众。
生态课堂应该是学生、老师、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是自然的、和谐的动态的生成性学习。
生态课堂在教学内容上,既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培养,更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重视知识、能力的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教学不再是只注重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面向全体学生。生态课堂应该在关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其人格、态度的培养。
在学习方式上,要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应该是生态课堂的主要学生方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學习的中心和探究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平等互动的教学过程。
二、恰当安排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与讨论,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平等的。这样,就可以更好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智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是生态课堂的形态,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合作学习的设计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一)课前预习中的合作学习
课前预习中,可以查阅工具书,可以搜集资料,这些学生可以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布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独立思考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自学心得,从而丰富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如学习《多收了三五斗》时,可以设计“破毡帽朋友把米运回家,等三个月以后再卖,行情一定会比现在好得多。你认为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进而探究农民不得不贱价卖米的种种原因,这就为课堂上探究小说的主题埋下了伏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应在独立阅读、思考之后,学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观点或疑问后再进行“合作”,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地得到发挥的空间,才能进一步拓宽学生阅读所得的信息量,才能够加深理解,获得深刻的体验。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寻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的变化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互相补充、综合梳理信息就比较容易理解这一问题,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小说的主旨。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互动,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课后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语文课后学习,主要体现在对词语的掌握、课文语段的背诵、课文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写词语、互相批改课文语段的默写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后复习的效率,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练习题,来促进课后小组合作交流。比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假如我的父亲菲利普在购买牡蛎时,恰巧与不经意间抬起头的于勒眼光相遇,接下来故事情节将如何发展?”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作业时,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在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写出了许多想象合理的改写小文章。这既发挥了小组的合作功能,又发挥了学生个体的独立的创造性思维。
三、建构和谐的生态学习环境
生态课堂应该是师生合作探究的课堂,是师生平等互动的课堂,是相互交流与讨论的课堂。在生态课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参与教学,而不是被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生态课堂学习的基本特征。所以,建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生态课堂的学习环境是生态学习的关键。
构建生态课堂 彰显语文生命活力 篇12
一、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
1.生态课堂是平等与民主的课堂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生态课堂首先要做到平等与民主。一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让课堂成为平等的生命体的对话和共同生长、成长的场所。二是要充满爱心, 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师生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协调、和谐发展的互动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润物细无声”的组织引导中, 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使课堂更具有“人情味儿”, 激发学生潜能。
2.生态课堂是自然与和谐的课堂
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说过:“教育者只能以儿童的先天素质为起点, 按其内在法则, 帮助儿童成长。”我所追求的生态课堂, 是一种真实、自然、本色的学习状态, 根据学生的接受特点安排学习的快慢, 张弛。生态课堂的和谐包括环境和师生情感, 关注学生的愉悦感。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 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比如情境导入等, 尽可能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教师用饱满的情绪带动课堂, 用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 用生动的言语来传递情感, 用热情的微笑指导帮助……都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自信和思考的空间。
3.生态课堂是简约和丰盈的课堂
生态讲究低碳, 同样生态课堂追求简约。教育名家王鹏伟呼吁:“语文教学呼唤简约主义。”“简约的结构, 深入的对话”, 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 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这里的“简约”不等于“简单”。语文教学的“简约”说到底, 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 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简约的课堂就是要以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 去体现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单就一节语文课而言我们的简约体现在简明的教学目标、简要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设计、简洁的教师语言、简约的辅助教学手段等方面。“丰盈”不是“复杂”, 它是指语文学习内容的广博、学习方式的多样、学习活动的丰富, 用丰盈的语文润泽孩子的生命, 帮助孩子“审美地活着”, “诗意地栖居”。
4.生态课堂是探究与生成的课堂
生态课堂中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核心。“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生态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领, 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用脑思考、用心感悟, 自己“生产”知识, 这是生态课堂教学生成的重要标志。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 通过指导、创设情境, 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激发生成, 要适时关注和处理生成, 让课堂预见性生成和非预见性生成成为激活学生思维、落实学思结合教育原则的重要途径。重视课堂朗读与讨论, 读中感悟也正是一种体验的方式。
5.生态课堂是开放与灵动的课堂
开放的课堂包括资源丰富与开放、方法开放与选择、问题的多维与开放。要使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方法的选取, 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内化、体验与生成等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促进潜能释放及个性成长。开放的课堂是时空的开放, 包括教学内容从生态课堂延伸到课外。开放的语文课堂, 还包括思想的开放、心灵的自由、感悟的多元。要尊重学生的多元感悟, 呵护学生闪现的创新火花, 给予学生自主发表独特见解的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让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多元感悟、个性体会中凸显语文课堂的灵动。
二、构建语文生态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抓住生态课堂基本元素, 努力进行语文生态教学环境的创建, 重视生态教学过程的建构, 强化生本化评价方式的探索。
(一) 创设课堂的人文环境, 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平等有效对话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即平等、民主、自由、宽容、鼓励和帮助的“伙伴”关系, 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而成长,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充实, 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生态课堂更看中教学环境。构建“生态课堂”要营造氛围、激发情感。包括教室布置, 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 在教学中合理增设音乐或图画元素等情境教学手段, 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升华情感。当然, 多媒体辅助手段的运用应该是简约的。
(二)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 推动有效教学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 课堂结构, 可以采用模块教学, 课前自主预习、问题引领;课堂上整体感悟、重点研讨、拓展延伸。基本流程就可以“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
1.领受阶段。包括课前自主预习、问题引领及课堂整体感悟部分。领受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要适合学生当前心理年龄的最新特点, 学习任务要相对确定, 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当一次新课开始前, 可以安排学生自主进行预习作业, 在规定题型、最低量化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选择内容, 并提出1-2道具体思考题。课堂在整体感悟环节询问即可获得学生领受的现状, 为下一阶段的领悟引导以及对教学过程及时作出调整。
2.领悟阶段。领悟是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主体和核心环节或阶段。包括重点研讨部分, 这是和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 是“精读”。把时间教给学生, 通过朗读、阅读、讨论或相关练习, 让学生深入知识的内部, 质疑问难, 获得知识。这一部分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会抓住重点理解文本, 形成自己感悟并适时准确表达。同时用集体学习的动机促进内化的方法, 尝试体验, 使知识与思维、情感、态度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有机成分。
3.提升阶段。主要是结合拓展延伸部分。提升是在学生领悟的基础上对知识生命的拓展。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成功领悟, 学会迁移, 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精神得到张扬和发挥, 以及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等等。我们在教学中尊重个性感悟常常会有许多意外收获。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 可以对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按教学需要作灵活的选择与组合。教学流程可以在一课时完成, 根据教学需要也可以用几节课来完成。
(三) 运用多元、延时评价体系, 促成学生个性发展
美国波帕姆教授指出:“合理的教育决策依赖于教育评价的准确性。”生态语文课堂上不仅要评价学生知识, 技能的理解掌握情况, 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与发展, 使我们的评价溢满生命成长的气息。
正确运用多元、延时评价是“生态课堂”重要的一个环节, 因势利导,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个性张扬。可以是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以学生评价为主;统一性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 以分层评价为主;结论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以建议性评价为主;即时性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以延时评价为主。以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形成与释放, 促进学生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学生获得个性发展。
语文生态教学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发展为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努力提供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氛围, 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
摘要:所谓生态课堂, 是指用一种简约和谐的生态平衡、动态生成的思想, 指导课堂教学, 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谐发展与持续发展的课堂追求。本文围绕生态课堂的内涵要求及构建尝试作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生态课堂,内涵要求,构建尝试
参考文献
[1]朱开炎.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4年第5期
[2]王金艳.对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32期
【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推荐阅读: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09-16
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07-15
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05-19
构建化学生态课堂05-15
构建英语生态课堂07-30
构建生态数学课堂08-15
德育生态课堂构建研究09-07
构建高校生态课堂研究10-30
构建小学英语生态课堂10-30
语文生态课堂建设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