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要走向真实

2024-09-19

语文教育要走向真实(精选5篇)

语文教育要走向真实 篇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枯燥的教育方式往往引不起幼儿的兴趣。根据新《纲领》精神,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开始尝试以将数学教育和生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且将数学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数学教学看似独立,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幼儿数学教育更加需要与生活相结合,以幼儿的生活为主体,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对数学的认识程度所出发,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和游戏,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纸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帮助幼儿识别纸币,最终达到使幼儿学会组合纸币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区角活动游戏配合幼儿数学教育,让幼儿通过对某些材料的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幼儿坐在各自座位上时,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数出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并一起数出6个小朋友。之后,教师取出5个苹果,问:“把5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呢?”幼儿会齐声回答:“少一个。”接下来,教师可以让每排负责发苹果的小朋友根据每排的人数领取相对应的苹果,并放到每位小朋友的盘子里。用这种“发苹果”的方法使幼儿在脑中形成算数和对比的数学能力,在提供给幼儿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数量少的物品,再提供数量应力等,使孩子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一员,我们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干预幼儿入园焦虑,努力创造有益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环境,使新入园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2]许琼华.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学分析[J].保育与健康,

[3]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多的物品,供幼儿进行分辨,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

2.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3. 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学活动,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学到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橱,或者在与家长共同到超市购物时,运用学到的简单加减法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幼儿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对数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强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时,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学会认识纸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自己认识到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引导幼儿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探索意识。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分别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等,同时准备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幼儿在选择完物品之后结账,比如一件玩具是6元,教师付给幼儿10元,应该找回多少呢?由此启发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并可以趁机提示他“10-6=?”幼儿会及时反应过来:“等于4。”于是他拿出四张1元的纸币找给顾客。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幼儿生活的经验,懂得在超市中购物育(教师版),2006,(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5,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

[8]高斐,李东.幼儿焦虑心里的成因及矫正[J].教学研究,2008,(16).

例谈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江苏张家港

摘要:动手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的获得、个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作者以班上一位小朋友为例,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说起孩子的动手能力,我脑中闪现着许多画面,这些画面都来自于同一个孩子———卢小丹。不管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是学习动手操作方面,只要是用到手的地方,她的动手能力总比班里的其他孩子要弱很多。这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常有意识地观察她的一言一行,抓住自理能力、手工技能这两个突破口培养动手能力,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下来,她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她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重视生活中自理能力的训练

小丹的自理能力比较弱,尤其是穿衣服方面,每次一到穿衣服,她总是采取逃避的手段或者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这其实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通过对她有针对性的观察,我发现她越是不会穿,就越不愿意自己动手,长此以往,形成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小丹是一个极喜欢游戏的孩子,一到游戏时间,她总是乐在其中,抓住这个突破口,我采用游戏树自信的手段,培养她的动手能力。一次户外活动后,孩子们都在忙着穿衣服,只有她还像以往那样把衣服塞在桌子底下一动不动,一提醒她,她就拿着衣服找人帮忙,这时,我灵机一动拿过她的衣服说:“小丹,我们一起来玩抓老鼠的游戏吧?”“好啊!”她听到玩游戏,劲头就来了,我边说边招呼小朋友们一起参加,“好了,游戏马上开始了,老鼠钻在小朋友衣服的领子上了,快抓住它……”在我语言的提示下,孩子们都完成了穿衣服的步骤,小丹也动了起来,最后也把衣服穿好了。我马上表扬了她,她没想到在游戏中已经自己把衣服穿好了,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说:“看!小丹,穿衣服不难吧?就像在做游戏一样。”她抬起头说:“嗯!以后我也会自己穿衣服。”有了这次在动手上的成功感,她变得好强了,再也不会一拿到衣服就找人帮忙了,看到她的好强,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为以后的教育树立了自信。

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在班级里,部分幼儿的每个环节,培养了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幼儿生活,把握幼儿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种情感唤醒和认识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往往会发现幼儿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吃饭时,幼儿会关心其他人碗中的食物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多;在玩投球游戏时,会关心其他人是否比自己投的更远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生活包含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够清楚地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使幼儿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幼儿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

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保教人员在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环境的同时,更要培养幼儿的能力,巧用妙法,培养自信,促进幼儿自我肯定,体验成功的乐趣。

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小丹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我们都感到欣慰。我在家长面前及时汇报小丹的近况,让他们感受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主动配合,一起营造“愿意动手”的氛围。在家里,小丹每天和爸爸妈妈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每天反复多次地练习,小丹的穿衣能力飞速提高。看到小丹一天天进步,我甚感欣慰。

二、重视手工技能的训练

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动手能力应该有所提高,特别是手工技能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折纸活动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折出一片树叶的样子呢?”很多孩子都讲了自己的看法,只见一只小手举得很低,一看是卢小丹,她能主动举手,我很高兴,给了她说的机会,刚开始她思考了一会儿,就在我想请其他孩子说时,她马上回答:“就是角对角,边对边折。”尽管她的回答有些牵强,但我还是想让她自己试一试,刚开始她有些不愿意,可是她看到大家都无意识地拍起了手,主动在大家面前表现,她显得很兴奋,大方地上来折给大家看。这一次她的表现,受到了所有孩子的一致认可,大家都围着称赞她,她已经收获了动手所带来的成功感。

三、重视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幼儿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必须接触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掌握不同的操作方法,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重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动手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数学活动数的认识和数的加减中,我让小丹摆一摆,摆两片雪花,拿走一片,还剩多少?再把一片放回去,又是多少?通过这样摆一摆,拿一拿的动手操作实践,她不仅弄清了两片是一片加上一片,一是两片拿走后剩的,而且弄清了加和减的关系,并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样既训练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获得知识,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新时代的幼儿数学教育提倡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情景教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2]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4]黄凤美.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

[5]肖玉云.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7).

语文教学要有真实的思考 篇2

一、真实的语文教学要扎实进行双基训练,为思考锻造坚实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基础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牢牢夯实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只有这个根本牢固了,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才能通过一堂堂课分解成各项子目标而逐一落实,培养学生进行有价值思考能力当然也就会随之逐渐达成。

实事求是讲,对一堂语文课来说,双基训练的目标不可能面面俱到,达成度也不可能都是优级。但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老师评价一节课是否好,往往侧重于学生回答问题精不精彩、有无新意上;侧重于部分优秀学生的个体表现,即个人的思考深不深刻上;侧重于看表面的热热闹闹,学生主体感官参与率上。从小手如林、对答如流、读书摇头晃脑、拿腔作调上,就能断定学生身心在全力以赴参与教学了吗?对于全体学生是否真正听进去,听得如何?是否读进去,读得如何?是否在思考,思考评判水平如何?是否有了积累,积累了多少?是否习得遣词造句的方法,书面表达如何……教师往往不太留意。语文教学目标是否明确落实,主要是指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目标是否明确落实。课堂上需要教师传授哪些知识,学生应该积累感悟哪些知识,需要进行哪些语文基本功训练,每一项知识、能力训练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具体,因为扎实的双基训练是我们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也是学生思考的坚实基础。

二、真实的语文教学要致力建构有效环节。为思考增加含金量

案例:《李时珍夜宿古寺》的教学。

一老师在讲课伊始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甲:“李时珍是谁?”

学生乙:“他为什么要宿在古寺?”

学生丙:“古寺是什么样的?”

老师:大家提了不少问题,很好,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等会儿老师检查。

我听过不少语文课第一教时的教学,诸如采用这种文题质疑法导人新课的不少,然而遗憾的是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执教者却不置可否,更不去梳理,而是转入读课文、学生字等环节,直到下课也不知道有这些问题还悬在那儿。以上教学片断造成教学环节虚无,耗时低效,本来引发孩子思考出发点很好,但如果成为一种摆设,成为教学流程运作的一个节点,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机械迎合老师进行无谓的思考提问,教学就丧失了思考的价值,丧失了思考的实际意义。

语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引导学生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而这一切都会引发和伴随学生的真实思考。如果脱离了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表达主旨,背弃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去设计教学过程,那么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了,思考也就没有了含金量。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熟请才能精思,多读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更多体现在读书上。在潜心读书中,在静心读书中,在日复一日的读书中,那些词汇、段落、章法、结构、修辞等会潜移默化地进入孩子的脑中,出现在孩子的口中、作文中;那些哲理、修养、品格等就会悄无声息地渗入孩子的身体、渗入孩子的灵魂深处。一月两月也许不会觉察,但三年五载,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因此真实的语文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扣住教学目标,强调有效性,增加思考含金量。教学环节既不要玩弄花样、形同虚设,也不必都要讲深思透,更不必都要老师问个不休、学生思个不停。

三、真实的语文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为思考提供有利支点

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有序引领,设计出既符合教材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思路,指向一定的双基训练目标,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需要。

方老师列举的《太平洋上生死夜》案例,我觉得两处“抽搐”的领会很有必要。学生的思考要建立在对文本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要建立在对语言文字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要建立在词语形象逐步明晰的基础上。没有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就难以形成真实的思考。其实,这也符合小学生思考的一般特点。因为小学生的思考存在很大的惰性和求同性,主动思考创新思考的意识不强,思考更多依赖于可感的形象……根据这样的情况,教学中仍需要老师合理、适度的引导。当然,我们也希望通过老师长期的指导和帮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思维和习惯,从而能主动吸收和自觉应用。方老师文章中提出要重视学生个体主动参与、引导“自由言说”高效思考等观点,我很赞同。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还要学会用真实的眼光看待那些个性迥然的学生,用真实的眼光看待自己朴素平常的教学状况。这样才不至于过于理想化、过于玄乎。因而,教学中还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心审视教学目标,仔细布控目标落实的关键点;认真把握学生阶段性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原生态表达,敏锐界定和应对学生思考过程和结果;掌握好各项训练融合的尺寸,真正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准确找出思考的有利支点,让学生贴近语言文字,真切体会语言的内涵,真实思考、真情流露。

语文教学要从自主走向高效 篇3

自主学习下不堪的现状:

1.教师的引导缺乏驱动力。

目前的自主学习出现了一些怪相:教者或是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 但讨论出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或是课前设计好问题, 回答时, 一个答不出来就换另外一个学生, 换呀换, 一直换到有学生答出来为止。万一学生不能回答出来, 教者就会千方百计地追问, 学生说不出来, 教者就会自己带出答案, 化解尴尬。而真正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者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当学生为学习内容发生争论, 意见难以统一时, 教者要能集中问题, 适当点拨, 化难为易;当学生对问题百思不解时, 教者要适当讲解, 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教者的引导是含而不露, 指而不明的, 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一种激励:当学生迷路时, 不是轻易地告诉他方向, 而是引导他怎样辨别方向;当学生畏惧登山时, 不是硬拽着他走, 而是唤起他内在的动力, 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学生的学习缺乏目的性。

课堂上, 教者往往会让学生去合作讨论、展示讨论, 表面讨论得热烈, 实际收效甚微。简单的问题, 没必要浪费时间让学生“一本正经”地讨论, 而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限于学生知识面的狭窄, 阅历的浅薄, 即使“挖地三尺”, 也不可能讨论出个“丁与卯”来, 所以教者让学生作“讨论状”, 毫无意义。

3.学习的效果缺乏过程性

教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要求不具体不明确, 造成学生学习的茫然, 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教者和学者都只注重结果的正确性, 却忽视了对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高效学习的高效方法:

1.学生的质疑是高效学习的开始。

每篇课文学习前, 教者会布置学生预习, 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这就是指导学生在预习中质疑;学习文本时, 教者会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去读书, 遇到不懂的问题, 先自己读书, 看能不能弄懂, 自己弄不懂的可以同桌或小组讨论, 把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出来。通过长期高效的指导与训练, 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 还知道了如何去解决问题。

教学文言文时, 教者不必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帮学生梳理文本的方法疏通文意, 可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者可以先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读课文, 勾画圈点出不会的词句, 然后由会的学生去交流解答, 教者只需作适当的补充即可。这样初读文言文, 学生就不再呆板地接受, 而是积极的去解决, 字词的疏通不再费时费力。当全班学生不再提出不会的字词自信满满的时候, 教者可以有选择性地出示学生忽略的重点字词, 以检查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这样疏通文言文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者的引导作用, 没有填鸭式的硬塞硬灌, 而是在师生关系平等的情况下, 轻松解决了文意疏通的难题, 学生也能体会到前所没有的成就感;

教者还应激发学生在不疑处质疑的兴趣。那些文中没写到的地方, 往往是文章最能突出主题也是学生最易忽略的, 教者要善于启发学生多做思考。在教学《爱莲说》时, 教者提出“以往我们所学的诗词赞美‘莲’‘别样红’‘无穷碧’, 为什么周敦颐在写‘莲’时没有写莲艳丽的色彩呢?是他忘记了吗?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这个问题, 学生就会在已有的认知上产生新的冲突, 便会去讨论、研究。通过探讨, 学生既能了解“莲”的高雅朴素的形象, 又能感受到“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质与艳丽的“红”和“绿”是格格不入的, 更加能加深学生对“莲”高洁形象的理解。文章学完后, 教者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这样的‘莲’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吗?”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使疑问成为学习的新起点, 让学生不断地去探究、发现, 从而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生的思考是高效学习的深入。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离不开思考, 只学习不思考, 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在高效的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 是高效学习的核心。

教者引导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紧密相连, 学生学习语言, 理解语言, 就必须不断地思考, 不断把语言转化为形象, 在头脑中加工处理。初读文本时得让学生思考写了什么, 深入读文本时得让学生思考是怎样写的, 体会读文本时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写, 使学生所有形式的阅读都围绕思考展开的, 这样的读才是真实有效的。

教学散文《散步》时, 教者通过问题的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 教者在第一个环节中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文中景美、人美、情美, 你从哪一句哪一段读出了什么美”的回答句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朗读,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 教者可设计“一家人温馨散步的场景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为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能够激起学生强烈地再读文本的兴趣;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中, 教者可出示写作背景, 与学生共同探讨“为什么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是整个世界?”, 在教者的步步引导之下, 学生对主题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爱与责任”的表面, 而是会上升到“生命”这样一个高度, 这就是问题引导文本阅读法。教者由浅入深、循循善诱, 学生的认知逐渐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

3.学生的朗读是高效学习的基石。

学生预习或初学文本的读为感知读, 目的是感知语言文字, 在头脑中建立初步的形象, 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人、事、景、物, 在头脑中“活”起来, 形式多为朗读;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读称为理解读, 强调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这种方式的读以默读为主。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 一边读一边想, 在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对文章的理解一步一步深化;研究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在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的, 读完后依然可以讨论、辩论、争论。研究读可以是朗读, 也可以是默读;体味读也是在理解的基础上, 将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及独特的心理感受通过读的形式外化出来。此种形式的读多为有感情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

这些读的方式不但在整篇文章的教学中循环, 而且在每一课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教学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时, 教者可以首先通过大声读集体回忆与物候有关的古代诗词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物候的兴趣, 接着可以教会学生采用精读、默读、浏览这三种方式去读此篇文章。在初读文章的时候, 教者可让学生紧扣“物”与“侯”两个字去浏览, 筛选主要信息, 弄懂什么是“物”, 什么是“候”;通过默读教者让学生去概括“什么是物候”,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默读文章;最后通过精读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这样的阅读方式符合学生学习说明文这种文体时的理性思维的要求。

4.学生的讨论是高效学习的火花。

合作学习能给学生带来一生的财富和快乐。研究表明, 学习者如能在学习中感到趣味,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在学习中表现得更好、更有效率。教者应该把握好学生讨论的时机, 讨论必须在学生充分读书, 产生疑问, 并且这些疑问是自己无法解决时进行的;教者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有疑问或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的地方;学生通过这次讨论确实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绝不是伪讨论;讨论必须是在教者带动下的大多数学生参加的学习活动, 既有师生互动, 又有生生互动, 是一个多元互动的过程。

教学《台阶》时, 教者在引导学生“走进台阶———初识父亲”“我来导演, 聚焦父亲”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之后, 抓住讨论时机, 展开了一个“博客论坛———话说父亲”环节, 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这位勤劳善良的父亲, 在自己的梦想实现后, 人也老了, 身体也垮了, 他这样做值得吗?”的讨论中, 在讨论中学生进一步走近了“父亲”这一辈的自尊要强谦卑善良的农民形象, 正是他们的勤劳与善良才使得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下来, 作为后辈的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 踏踏实实, 为祖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走向美好真实的人生 篇4

郁雨君在她的“辫子姐姐心灵花园”系列里,用温婉动人的故事,浪漫灵动的梦想,真诚乐观的引导,为男孩女孩们的成长添加着温暖与勇气,营造着一个属于他们的精神城堡。其作品《闪着泪光的决定》,沿袭了她一贯明朗、快乐、梦幻的风格,并且在这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中添加了一些更为刚性的力量,以外柔内刚的方式表达着作家对生命、对成长的理解与祝福。

优秀的作家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都有着自己清晰的目标和观念。让读者从作品中知道,“要感受、感恩长大的每一天,无论欢笑或者流泪,一天一天成为一个自然、美好和丰富的人”,是郁雨君成长小说的创作观。作家在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和故事上都贯彻着这一理念。这一主题,在《闪着泪光的决定》中用幸存的白血病少女悟那的故事继续华彩演绎。

作家在构思这部孩子“与自己的难过讲和”的小说时,并未专注于讲述一个有着成长中的疼痛和喜悦的故事,而是以灵性、感性又不无理性的笔触书写着孩子成长历程的丰富性和可能性,执著于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细致观察和雕刻。悟那的经历或许有些特殊,但她的心理需要与其他现代的同龄孩子是相同的。他们面对生命困境时的无助与无奈并非自己的能力可以解决,他们内心世界的彷徨和焦虑需要来自外界的理解与引导。作家在叙述这个故事时着力于书写悟那心灵的困惑、疼痛与挣扎。悟那的身体虽然得到康复走出了医院,但她的内心却没有从生病的绝望与恐惧,朋友离去的伤痛中走出来。于是我们在作品中看到,悟那满头与身材极不相称的长发并非少女的叛逆和标新立异,而是对那份曾经支持她获得新生的精神力量的执著追寻,是对一份在死亡边缘建立的友谊的记忆与怀念。封闭在长发之后的悟那是孤独和脆弱的,她并不像人们所看到的那样有能力抗拒一切,她更像是童话里被囚禁在高塔上的长发姑娘,希望得到王子的救助。悟那幸运地遇到了能够真正有耐心包容和给她友爱的朋友和非凡的老师,在热烈又富有想象力的死党蓝图图和富有“男子汉”魅力的朱穆朗玛峰老师的牵引下,跌跌撞撞过后终于做出正确的决定,挥别巨大的忧伤的过去,真正轻装重新出发,并且从心底里明白了“原来生命真的是那样奇妙的一个礼物,要多少爱的牺牲和付出才能成全那份美妙和灿烂”!

这个有着童话魅力的故事。对孩子的成长表达了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同情而是一份宽厚的容忍与诱导,一种神奇的心灵的抵近,因为作家知道,“一个人如果不曾为一件特别想做的事情、一个特别想珍惜的东西认真努力过,那就不能算是当过一个真正的小孩”!郁雨君作品主人公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小说里,但他们的情绪、他们的感受、他们生活的细节,又呈现出真实的质感。这些看似温柔灵动,大多有着幸福结局的作品,其实外柔内刚,在清新烂漫的故事背后,有一双温暖的手在传递着坚强、勇敢和力量。

郁雨君的作品从未放弃过对当下的孩子精神生态的关注,她不是简单直接地去表达成长的疼痛与困惑,而是从作家的角度来提升他们走出困境的内心力量,帮助他们用明朗、快乐、梦幻的态度,来度过自己的成长期,添加朝向人生目标的精神素质和力量。

作家在作品中准确把握和描述着成长期变幻不定的情绪。这个时期的男孩女孩有时阳光灿烂,愿意敞开自己,有时却又像悟那一样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与痛苦。《闪着泪光的决定》鼓励他们走出有点自闭的世界,用好奇、用热情、用真爱去追寻自己的夢想。虽然迈出自我世界的第一步也许是艰难的,但正像蓝网图对悟那说的那样,“大概你是一颗坚果,被压碎了,我们才闻到你的香味,才知道你内心里有什么东西。不要难过,壳碎了,也许对你是好事情……”

语文教育要走向真实 篇5

教师应抓住“玩”, 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有趣, 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不是在“学数学”, 而是在“玩数学”。

1.游戏性的课堂, 调动学习兴趣。游戏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 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把注意力长时间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 收到良好效果。我们和学生一起玩数学游戏, 让学生在观察、想象、推理、动手、实践, 验证等多项活动中, 多角度, 多层次地看看、做做、想想、试试,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在玩中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 让学生觉得数学更有趣、更好玩!选择有趣的游戏形式, 第一可以讲故事。对于数学知识, 我们可以把知识寓于故事中。通过讲故事的形式, 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讲故事能够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它具有让学生了解数学, 引导数学志趣, 熏陶精神和情感的特点与功能。第二可以搞活动。活动的形式是数学游戏教学法最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包括实验、模拟、绘制、创造等具体形式。这些活动形式的特点与功能是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动手能力、加强对数学的理解等。

2.生活化的数学, 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教学内容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和现象都和一定的数学知识联系着, 选择和贴近学生生活, 极其平常的生活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的内容, 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还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生就乐此不疲。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 自然而然的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如,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首先, 展示生活中有很多表面是圆形的物体 (课件出示生活中圆形的物体表面) 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表面是圆形的物体, 学生交流说出生活中表面是圆形的物体。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其次教学活动生活化。例如, 在初步认识角的本质属性时, 让学生和同桌合作一起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与身边的事物“亲密接触”。在这样的活动中, 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舒缓了紧张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预设“有疑的课堂”, 让学生在“疑”中辨学

(一) 预设疑问与动态生成

教学不仅仅是告知, 更多的是学生的体验、探究和感悟。体验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将“疑”摆在学生面前, 有疑问才能启发学生去参与、探索和解决。于漪老师在谈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知识, 获得了能力。”巧用“设疑”的方法去“钓”他们的学习“胃口”, 使学生在学海中具有“海阔凭鱼跃”那样一种良好的“竞技状态”。如, 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 拿出讲台上的粉笔和粉笔盒, 让学生看见我放了几支粉笔可以用数字表示。老师藏起部分粉笔, 问还知道老师放了多少支粉笔吗?疑问一出来, 孩子就需要迫切的思考, 现在该怎么办呢?用字母表示数就自然而然的提出来了, 学生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疑问要精心“预设”。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 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或改编, 预设要有弹性, 要适当“留白”。疑问要理智“生成”。面对课堂上的提问, 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 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 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 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

(二) 巧设疑问与积极思考

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 “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多提供一些师生互动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 去解决问题。在教学素材的呈现上应该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有利于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合情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体会数学的思维奥秘, 认识数学的思考方法, 养成数学的思考习惯。

三、追求“真实的课堂”, 让学生在“真”中活学

好的数学课, 学生是回味无穷的。自然真实是好的数学课堂的生命, 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理应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理智选择。如果我们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 学生就能在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中享受数学。其中精心预设是构建真实有效课堂的前提。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课, 自始自终, 无论是师生间的对话, 还是同学间的合作, 完全还原于一种生活状态。有平和的语气;有自然的神态;有高兴的欢呼;有思考的激昂。一切是那么自然, 那么真实。所以, 我们的课堂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真切的感受, 情绪的体验, 数学学习的幸福感。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永远的追求目标。

摘要:数学课堂, 应该是“好玩有趣”“有疑问有思考”“求真务实”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真实而又活力,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享受数学的美, 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好玩,有疑,求真,活力

参考文献

[1]吴正宪.《吴正宪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生态型语文课堂的构建下一篇:创业环境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