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

2024-05-25

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精选10篇)

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 篇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 许多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如何让中职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时代对每位教师提出的新课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的技术人才, 试想, 如果作为一线技工看不懂设备说明书, 将如何“对症下药”?如果在工作中不会沟通合作, 将如何发挥交流协作的力量?如果求职者捧着字迹潦草、错字连篇的自荐信, 将如何得到用人单位的接纳?在中职教育大刀阔斧改革的今天, 如何回归语文的本色教学?切实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笔者经过实践, 认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书法练习

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真正达到初中毕业的水平, 自主学习意识淡薄, 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 往往精神贫乏、心灵空虚, 因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其表现在:一张字条, 字迹潦草;一篇作文怪字、错字、别字, 教师无法辨认, 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水平较差。根据中职毕业生大部分直接踏入社会, 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实际情况, 仅有的这点书写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敢要求所有的中职毕业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 但起码要让人认识。我们毕业的学生如果写出来的字仍然龙飞凤舞, 使人难以辨认, 那么, 哪个单位、哪个部门会接纳你?一句话, 这样的毕业生是不受社会欢迎的。因此, 中职语文书写教学应放在重要位置, 既要有认识方面的教育, 增长书法知识, 又要有实践方面的教学, 要提倡练字,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专业加以强化。如学前教育专业, 让学生注意基本笔画、间架结构, 增加学生上黑板锻炼的机会。学生不仅要练钢笔字, 还要练粉笔字, 能正确运用粉笔字书写常见字。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教师要强化对常见汉字的正确书写, 可以每天规定书写一篇小楷, 针对课文要求掌握的词语及教材中容易认错、写错、记错的字, 加强练习, 提高基本的书法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文字表达

领导意图的传达、个人意愿的表达, 以及平时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和各项宣传活动, 都需要文字表达。如何做到言简意明, 恰如其分, 这就要看文字表达的功底了。作文练习从小学就已经开始, 但有的中职学生仍存在常用字掌握不牢固、词汇贫乏, 因而表达单调枯燥、病句多, 写出来的文章语句不通、词不达意, 所写不知所云的情况, 直接影响意思的表达。因此, 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平时多积累词汇, 并准确应用。尤其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佳词妙句用在作文练习中。在练习写作方面, 更要注重实效性。要让学生在各种应用文方面多练习, 多观察社会, 多接触社会, 多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社会需求。尤其是应用文方面的需求, 着重指导各类应用文体的写作格式, 多找一些类似的范文供学生参考。每个阶段重点抓一种文体练习。各个击破, 逐个掌握, 逐步积累。在适当的时候, 就某一样式的应用文写作进行成果展示及竞赛。以此培养习作兴趣和多种方式的多写多练, 进而达到提高应用文练笔的目的。

三、注重说话层次

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是需要多方面能力的, 而说话则是首要的能力。内心要表达的意思, 工作、生活方面的交流以及各种宣传, 能否准确流利地用口表达出来, 这里面都有一个会不会说话的问题。现在中职学生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的说话时手足无措, 语无伦次;有的则信口开河, 离题万里;有的有头无尾, 任意拈连, 啰嗦重复, 没有重点, 且语病与口头禅很多。至于围绕中心、条理清晰、用语得体更是全然不顾。

为了更有效地增强口语的训练力度, 我们应创设各种情境, 课堂的发言、课外的交流、校园的社团、活动的见闻、生活的感言等。当然这有个前提, 即叙述时要围绕中心, 让听者清楚地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 语言力求生动、简明;议论力求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语言要做到鲜明有力, 言简意深。譬如, 课前三分钟讲演就是训练的方法之一。此项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允许学生写讲演稿, 上台照本宣科。但要求发音准确, 声音洪亮, 表达清楚。主要培养学生的胆量, 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阶段, 学生准备腹稿, 但必须脱稿表述, 力求与体态语结合;第三阶段, 即兴说话, 讲话者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语言基本功。音调要抑扬顿挫, 内容要真情实感, 体裁要符合要求。这样的练习, 开始时, 有的学生会心慌脸红, 语无伦次, 但几周后, 就表现得沉着冷静, 谈吐自如了。

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仅限于以上几个方面, 还有其他方面, 总之, 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 要讲究时效性, 更要注重实效性。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中职学校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 兼顾学生未来升学、就业、择业和创业的发展需求, 所承担的特殊任务, 应着眼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学科, 理所当然地要把实用放在首位。

关键词:书法技能,文字表达,说话层次

参考文献

[1]李德伟.中职语文教学实效性探究[J].成才之路, 2012 (5) .

[2]易丽春.中职生就业现状和对策浅谈[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3 (9) .

语文阅读要注重智趣相合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智趣相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39

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不可把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教师的引导作用不能太过,要尊重学生的解读层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是智趣相合的阅读教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是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适合每个学段学生的学力。教师要研究具体学情,激发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好奇心,在激趣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智趣相合需符合儿童视角

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主要是运用感性思维。他们大多会从自身的理解层次出发,用自己的视觉去阅读感悟。小学生的理解层次与教师肯定有差距,因此,教师要有耐心,静等学生逐步地深入理解。但目前的课堂上,教师往往等不及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刚刚接触文本,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干扰学生的阅读思考。有的课堂虽然也设有合作讨论的环节,但是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留足讨论交流的时间,学生的探讨刚刚开始,教师就直接“叫停”,然后把解读观点直接“输入”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样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却每天都在重复。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激活学生的阅读情趣。

《天鹅的故事》一课,为了激发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师进行了渲染:“面对冰封的湖面,天鹅找不到可以吃的东西,该怎么办呢?”学生开始运用自己的智慧为天鹅出谋划策。在阅读“天鹅自救”段落时,教师指导学生找出体现老天鹅用力之重的词语:“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的”“震得颤动”等。学生在阅读、勾画、讨论中体会到了老天鹅的自我牺牲精神。

根据对老天鹅的一系列破冰动作的分析,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老天鹅的崇敬之情。在自主说话的环节,有的学生说:“老天鹅,如果我在你的身边,我一定会尽我的力量帮你破冰,不让你一次次这么痛地撞击冰面。”有的学生说:“天鹅群体很团结,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吃到鱼。”这就是学生的理解层次。没有教师的禁锢,学生可以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二、智趣相合需关注情感意识

智趣相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让学生的意识情感与文本情感相统一,让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情感认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甚至夸张文本的情感表达,让学生的情感随着对文本解读的深入而跌宕起伏。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出现疲劳感时,要及时调节课堂气氛,采用灵动的语言,缓解课堂压力。教材所选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以寻找其与学生生活相契合的点,引发学生的情感联系,实现智趣相合。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学生阅读完文本以后,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读了文章,你对谈迁如何点赞?你将怎样对待文中的小偷?”这样的问题直接调动了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意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铺垫情感:“20多年的宏伟巨制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对50多岁的老人来说,其打击是致命的,寝食难安的谈迁只能流着热泪。制造厄运的罪魁祸首竟是一名可耻的小偷。”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如果有可能,一定要循着蛛丝马迹去抓获这个让别人绝望的小偷。”

教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中激起了学生的社会正义感。

三、智趣相合需聚焦生命价值

关注人的生命价值是智趣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重要的形成初期,对生命成长的价值还比较模糊。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利用文本情感的教育资源,用课文故事所传递出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番茄太阳”》一课传递出来的是浓浓的爱,体现的是盲童明明的善良。太阳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盲童天真无邪的笑带给作者的正是关爱和快乐。文中最感人的句子是“……等我好了,等我长大了,我把我的腿给你,好不好?”盲童明明宁愿自己再变成残疾人也要让陌生阿姨站起来,这种博爱正是生命价值的体现,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情感教育的关键点,以此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形象,实现学生情趣的提升。

智趣相合的语文教学,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认知,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智趣相合把智力和情趣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活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学生的学习情趣,实现课堂教学的智趣相合。

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外阅读 篇3

一、课外阅读的作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堂的教与学, 但同时, 它也需要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课内阅读教学能够带动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又能促进课内阅读, 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 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 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课本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社会才是一部巨大的教科书。课外阅读不受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 具有广泛多样、随意灵活的特点, 学生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等的阅读, 可以使视野从学校、课堂扩展到整个社会, 从而形成广阔的“智力背景”。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掌握知识不能只靠死记硬背, 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技巧。课外阅读为学生运用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场所, 可以更有效地培养自学能力、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

(三)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

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决定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参加适于自己的阅读活动, 这样不仅能发展个人才能, 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

(四) 有利于陶冶情操。

课外阅读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是学生极充实的精神食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感受文章的意境, 受到优美的语言文字的熏陶, 使心理得到调节, 有益于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关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看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新课程教学观要求学生自主、创新、探究学习, 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还要积累知识。从语文教学来看, 大量的课外阅读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能力, 为新教学观的实现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由此可见, 课外阅读在学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而课外阅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成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那么, 作为肩负着重要基础学科教育教学重任的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来说, 应如何行之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对此, 我想就自己的实践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是学生个体完全自觉自愿的活动, 阅读兴趣在课外阅读中就十分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求知欲的具体表现进行启发诱导, 使儿童明确其意义, 把他们读书的兴趣和愿望激发起来。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 或讲一些故事的开端, 但不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和故事的经过与结果, 只告诉他们相关的书名,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或结果, 这样, 学生想阅读的愿望和兴趣就被激起来了, 他们自然会主动地去借书看。久而久之, 就会从中体会到看书的乐趣。人对某一事物的兴趣一旦被激发, 是很难转变的。

(二) 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

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儿童接受事物和掌握知识的快慢。小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制约, 认识的字和理解的词毕竟有限,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效果。教师在阅读指导中, 要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的能力, 即遇到不认识的字和实在无法理解的词时查字典或词典。经过日积月累, 学生认识、理解的字词不断增加, 了解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随着阅读量的增多, 理解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日渐提高, 之后学习起语文来就会轻松多了。

(三) 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

习惯, 是人在一定的情况下, 自动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倾向, 是后天养成的。所谓阅读习惯, 指的是不需要别人强制, 也不需要自己警觉, 就能自然而然地去进行阅读的种种动作。而良好的阅读习惯, 则包括认真看书、一边读一边想、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主要要培养学生善于抵制干扰的能力, 如外界干扰过大时, 可用手把双耳塞住, 用心看书, 切不可心不在焉、囫囵吞枣。此外, 还有培养学生爱惜图书、注意阅读卫生、看书前最好把手洗干净的习惯。

(四)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由于社会文化市场的影响, 小学生中有可能流入一些不适合他们阅读的读物, 一方面, 小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 另一方面,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 他们也许会去接触这些读物, 此时, 教师应相机指导, 提高学生的辨别力, 适时推荐健康读物。《小学语文必读课本》为学生提供了现成的课外读物, 语文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必读》的时间及指导课, 抓住与语文课本的联系点, 以巩固和发展课内教学的教学成果, 提高阅读能力。同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看作文方面的书, 要经常向学生介绍有益书报。目前来说, 2005年刚出版的一套新课标参考书目是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一批课外读物, 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前苏联当代教育理论家与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书——也是学校, 应当教会每个学生在书的世界里旅行。”而古人也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只要能勤于课外阅读, 就能为课内阅读, 乃至作文等语文能力的提高, 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努力提高阅读质量, 有效发挥课外阅读在提高语文素质方面的作用, 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当课外阅读真正成为每个学生的兴趣所在时, 语文教学的质量, 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摘要:小学语文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不仅具有工具性, 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离不开课堂教学, 但也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因为课外阅读能促进课内阅读, 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延伸, 也是课内活动的补充和发展,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能, 陶冶学生情操等。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 篇4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阅读不仅提出了量的要求,而且也提出了质的要求,并且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能力,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鼓舞,可采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的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文章阅读能力的培养要靠长期的日积月累培养,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语文阅读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课的导语教学,要在学生学习开始就进入兴趣的学习状态中。教师要结合课文的背景还有相关的内容进行乐趣教学,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对所学的知识充满希望地学下去。否则老师枯燥乏味地照本宣科,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厌倦的学习感。这样,教师就要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加大学习的兴趣。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多媒体教学集声音、画面、动画、文字等于一体,是现代教育教学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了。它能够达到有机整合、视听感悟、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效果,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教师还可以运用质疑激趣法,利用不同的质问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和兴趣,对学习优势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有难度的問题,对那些基础弱的学生可以设置浅显一点的问题,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同时对问题要循循善诱地启发引导,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更主要的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所决定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是学生本身自主阅读能力的问题了。因此,教师在课文教学时,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去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这样就会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自学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大胆地去联想和想象,更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从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角度进行教学,对学生尽量去多给予表扬称赞,不能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能随便去批评学生,否则,学生会降低学习兴趣,更惧怕老师了,自然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谈不上提高了。所以,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去鼓励他们。“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教给学生的要注重阅读方法,当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后就会提高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就会发扬自学的能力,主动去阅读学习,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而提高。

三、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还有激发学生的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由于现编教材的容量有限,仅靠教材有限的篇目是很难满足学生的阅读量的,更难以提高他们的积累量,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要多读,只有学生去多读,才会积累更多的知识,才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才能在多读中提高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深刻体会到,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回答得非常好,那就是这个学生平时非常喜欢阅读课外书籍,他们就知道的非常多,做起阅读题来也是得心应手。所以,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通过阅读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可以引导他们去读不同体裁的文章,培养他们对各种书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在低年级让他们去读童话、歌谣、寓言故事、传说等等,高年级的可以让他们读传记、好的散文、小说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四、提倡赏识评价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当一个人的思想受到打击就会丧失信心,就会情绪低落,就会极大地削弱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多给他们设置一些交流的平台,创造更好的表现机会。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扬长读的功能,只有读才能提高语文的分析能力。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作出正确的评价,并予以赞美,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喜欢表扬是人的心理共同反映,当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把一个比较长的句子读得准确而流畅时,在他们的心里是多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啊!这个时候我们老师若是说出一句“不简单!你能读准这么长的句子。”学生的心理是非常高兴的,由此就会加大努力去学习,或许从此就会爱上了语文,或许能够取得一定的成就,或许成为作家……因此,我们要积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问题,通过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善于读书,从而读好书,达到以读促悟的目的。这样,我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就会得到迅速提高。学生觉得朗读很快乐,学生才会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学会思考,在读中学会创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因素 篇5

一、营造民主氛围, 培养阅读情感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年龄偏小、经验少, 他们的心理特点是: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 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其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但是, 初中学生情感丰富并且容易外露, 有时情感偏激, 或振奋而洋洋得意, 或沮丧怄气而消极。这就要求用直观形象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动作, 巧妙的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之稳定在最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状态上。这样, 就能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乐学的情境, 使他们在课文那种节奏明快、舒缓、急骤、轻柔相间的旋律所创造的情境气氛中, 情不自禁地和它一起同升降共沉浮, 而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正是在这种情境中, 学生获得深切的情感体验, 并且通过这种情境的长期感化和熏陶, 逐步形成稳定的情感特征。因而, 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更多采用直观教学、趣味教学和情境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必须有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民主的氛围。教师, 不管你有什么情绪, 请微笑着、情绪饱满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有多么的令你生气, 请先平息怒火, 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 决不要板着脸训了半天人。培养兴趣,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 学习语文, 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课堂上, 不必太多的规矩, 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 有话直接站起来说, 说了就可坐下, 营造一种阅读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 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 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能把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寓教于乐, 激发热情和兴趣,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师生相互信任, 情感融洽, 便创造了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个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感受是兴奋的, 情绪是高昂的, 因而促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乐趣。这样互相促进, 就能保障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师生互动, 传递激情

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互动中, 师生激情飞扬, 深入文本, 使课堂效果得到进一步的优化。我国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可见, 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是多么重要!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 而且也有赖于教师能否运用自己的感染力。教师通过情感的感染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 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一类行为和活动, 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特别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向学生提出要求, 使学生感到亲切与善意, 就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成为他们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尽可能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这样有利于联系学生自身体验, 走进文本, 汲取营养;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 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 课本剧表演赛, 班级辩论会, 名著知识竞答赛, 编故事接力等。

三、深入文本, 创设情境, 促进和谐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优化教学, 深入文本, 促进和谐阅读。首先是情境的创设。老师们结合课文内容特征, 结合学生实际, 或通过精心设计导语, 即围绕本节课内容, 广泛联系日常生活创设情境, 来启发学生联想;或通过解题, 引导学生从标题中具有象征意义等方面着眼, 把学生引入情景氛围;或通过范读, 配以适当的音乐把学生带入教学内容的要求情境中, 从而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 是情绪的培养与调节。通过上一环节的渲染以后, 学生的心理渐入情境, 这样适时地分析人物形象, 或梳理作者在作品中抒情的线索, 或赏析作品的景物的描写及情感的抒发, 来引导学生认知作品中的情感, 从而产生感情共鸣, 教师适时地进行调节, 从而使学生能深入地理解内容。第三, 在师生达到了感情共鸣的基础上, 让学生或诵读, 或默读, 深入体会, 从而形成具有持久性的情感体验, 或让学生搜索生活经历, 用文字来表达这一情感体验, 使情感得以巩固。通过以上三个步骤, 师生的感情得到激发, 优化课堂, 从而文本得以深入, 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 促进学生的平等和谐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 篇6

一、教师要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

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教师本身要有对文学浓厚的兴趣, 能广泛阅读国内外名著小说, 俗语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试想一个老师有着高雅含蓄的气质, 对学生的影响岂不是潜移默化, 另外, 小学生的年龄正处在好奇、善于模仿的阶段, 这时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每一句都字字珠玑, 大珠小珠落玉盘, 试想学生一定会在教师的影响之下, 爱上阅读, 爱上语文, 爱上中国几千年来浓厚的古典文化, 这样, 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指日可待了。

二、根据不同的文本与目的, 我们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复述方式

1.可以全文复述, 就是让学生复述的内容与课文上是内容一模一样, 这种复述方式主要可以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能力, 养成学生良好的注重课文内容理解的习惯。

2.可以在预习课文结束之后, 组织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概述, 即把较长的文章、较为繁琐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概括出来, 这样复述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在第一步的基础之上, 加入学生自己的思考, 提高他们的概括能力与理解能力。

3.可以在适当的文本之后, 对文本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等多种形式的复述, 比如《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后来发生的故事进行适当的想象,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这可以说是复述的最高境界, 那么学生想象的内容肯定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复述能否从文本的中心出发, 能否联系文本的主题思想, 还有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学生复述的水平做一个简单的评价与肯定。

三、解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有效的策略方法

如分析一些段落或句子的作用的时候, 如果这个段落或句子是在文章的开头, 那么你一定要首先想想它的作用可能是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或者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等等;如果这个句子或段落是在文章的中间, 那么你就应该想到它的作用是不是应该是为下文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或者为了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而设置的前后呼应, 还有可能是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一定的气氛, 烘托人物的心理等等。如果用在文章的结尾, 那么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是不是该考虑揭示主旨、升华中心、深化主题一类的作用, 这样反复地把这些做题的方法方式给学生渗透得多了, 学生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习惯, 自然会对文本的阅读能力上升一个台阶。

四、要给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实话说, 作为母语, 对汉语的解读仅凭课本上的几篇课文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要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必须得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没有一个量的积累, 是不可能完成质的转变的。从时间上说, 我们完全可以把早自习、晚自习的时间交还给学生, 使其有一定的自主把握的时间, 能够凭着自己的兴趣去主动选择材料进行阅读, 有了他们自己的兴趣, 阅读的效果也自然要好上许多。另外从空间的角度讲, 我们完全可以联系一下学校的图书管理人员, 从人性化的角度讲, 在课外的时间, 可以适时地开放一会学校的图书馆与阅览室, 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去阅读、去理解。否则, 没有阅读时间与空间的保证, 我们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便只能是一句空话。

“送电力科技下乡”要注重实效 篇7

近年来, 为了提升供电企业的形象, 及时了解并掌握客户用电需求,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客户, 各地供电企业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电力科技下乡”活动, 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但有些地方在开展“送电力科技下乡”活动中, 只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征求客户意见、张贴广告宣传等方式, 却不管农民能否听得懂、看得懂、用得上。一些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 理解能力不强, 记得不牢, 往往在生产生活中仍不会运用电力知识, 所以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各种电力科普技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知识, 而是一种专业技能, 安全系数高、操作要求高。对于农民来说, 因受文化水平、理解程度及自身条件的限制, 仅靠听资料上讲的、书本看的、宣传车上广播的, 很难使其掌握到电力技术的要领。另外, 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用电难题, 不一定通过宣传就能解决。所以, 农民朋友希望能花时间去学, 最好办一些短期培训班, 请一些专家讲讲用电知识, 让农民在“送电力科技下乡”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

注重阅读引导 追求阅读实效 篇8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充分有效的朗读才能疏通文义, 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 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因为总是考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忽略了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和培养读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总是自己抢了学生的角色, 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而不敢说或者说得很少, 学生不懂的地方也不敢多说, 一定要经过小组讨论或者是分组辩论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的时候才勉强说出几句“真经”,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师代生言”的嫌疑。我认为, 这样的做法是不合适的,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对阅读能力的提高是毫无实效的。

“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这样的做法, 实际上是放任自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在还没有进入课文情境的情况下就开始阅读, 只会感到茫然, 这样的读书, 只能是乱读一气, 不知道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 不仅学生不知道, 教师自己也不知道。这样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呢?这样的结果只能是流于热闹, 流于肤浅, 教师难以控制课堂局面———有的学生读得快, 因没有人正确引导, 开始溜号;有的学生读得慢照样无人顾及这样做之后, 学情就更加“参差不齐”, 不但不利于教学, 反而会给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教育要面向全体, 课堂教学不能变成一两个优秀学生和教师的表演。这也就是说不能只是一两个尖子生读懂就算完成教学任务, 而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会读。这一要求又对教师提出了新标准, 也就是要从基本的识字、读懂词句开始教学, 这又导致一个悖论, 前面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就成了浪费时间了吗?因此可以说, “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仅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反而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浪费了学生的课堂和读书时间, 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但现实教学中, 还是存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现象, 为什么呢?有些教师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这样做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符合课改的要求。我们在上公开课的时候都是这样上的,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也是从认读字词、领读 (范读) 、学生练读、展示读等循序渐进地进行阅读教学的。”这些教师的话为我们解释了一个尴尬的现象, 那就是明明知道教学效果不佳还坚持这样做, 究其原因就是受当前公开课“作秀”现象的影响。每当上公开课的时候, 尤其是县级或者是校级的教师, 总是喜欢用一些时髦的方式进行点缀, 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加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摘苹果’巩固识字”。还有就是无原则的表扬, 赏识教育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如果滥用赏识教育, 不但不能起到正面作用, 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不能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但是这些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的, 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 这也就是说授课教师追求的不是落实阅读教学的实效, 而是追潮流, 摆花架子, 整个课堂都是热热闹闹的, 刺激了听课者的视觉和听觉, 但是最后一研读却发现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我认为, 造成这样的局面不仅仅是施教者自己的问题, 更多的是制度和指教者 (上级领导) 指导的问题。如果这些听课的领导能够经常到下面听听常态课, 多听听教师的心声, 多问问学生的需求, 就不会为了这些表面的现象而沾沾自喜, 就不会再大张旗鼓地表扬作秀的教师, 不会引导其他人进行效仿了。阅读教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我们只有注重阅读引导, 追求阅读实效, 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学。

一、回归真正的自由朗读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的阅读方式就是自由朗读。然而在实践中, 有些教师错误理解了自由阅读, 课堂上缺少真正的自由朗读, 快慢、高低, 参差不齐, 表面上是自由朗读, 其实是一种假象。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实现深入的、自由的阅读与思考。若要实现真正的“自由朗读”, 必须先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课文的方法, 只有读书方法得当, 才能真正读通、读懂一篇课文, 也才会有个性地理解、自由地朗读。

二、把握新课标理念的真义, 追求阅读教学的实效

曾有一段时间, 教师们为了落实新课标, 都高举“读”字招牌, 一时出现了“百读争艳”的局面。但是, 这并不是真正落实了新课标的理念, 反而更加远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我认为, 要想真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抓好阅读教学的实效, 就必须坚持“阅读是本, 理解是本, 体验是本, 感悟是本, 思考是本, 探究是本, 发现是本, 创新是本”。只有真正实现以上的“八本”, 才是真正落实了语文新课标, 回归了阅读的真实, 也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三、加强诵读指导,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入选教材的文章, 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但是这个美好的感觉不是别人能够代替的,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阅读去品味和领悟, 这才是符合欣赏规律的。

“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我国古代教学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重视诵读, 从现代教育研究来看, 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通过朗读, 我们可以将无声的语言转变为有声的语言, 可以全方位地调动人的身体器官参与语言的学习, 这样能使人产生情感共鸣更快一些。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 感悟作品, 进而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推敲和研究, 能够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果在朗读的过程中, 再配上合适的语言技巧, 将使语言显得更加生动, 给人以更多的美感享受。因此反复诵读, 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有助于文化的积累, 有助于情感的体验, 有助于审美直觉能力的形成, 有助于审美感知能力的提高。可见, 朗读决不是有口无心的念, 而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是读与思、读与品结合的吟诵。

作文评分要注重实效 篇9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B)—0023—01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平时给学生的作文评分,与其“客观”“公正”,不如注重实效。

相信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能认可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教师批改过的作文,真正感兴趣的不是那些眉批、尾批、红杠杠,而是分数;而真正对作文感兴趣又踊跃交作文的是那些作文分数高的学生。可见教师的评分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有多大。

如果教师把作文评分仅仅看作是衡量学生作文成绩的价值尺度,则显然是片面的;作文评分还应该是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这才是作文评分的真正实效所在。

那么如何利用评分这一手段去实现良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呢?笔者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不轻易打不及格的分数

作为一个中国人,说国语写国文都达不到及格水平,这在实践上、理论上都是行不通的。何况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总是按照个人的审美情趣、水准来评估的。一篇作文,这位语文教师认为不及格,说不定另一位语文教师就认为及格,甚至优秀,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所以,给学生作文打不及格分,要慎之又慎。再者,打不及格分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要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二、要敢于打高分

一般说来,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分都比较严。优秀作文打80~85分。良好作文打75~79分,一般作文打70分左右,差作文四五十分,甚至十几分、零分。究其原因,传统使然。或许这里面含有“学无止境”“更上一层楼”之意。其实这种不敢打高分的做法,严重损害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只有敢于给优秀作文打高分,让优秀作文与一般作文、差作文适当拉开距离,作文才能得到學生的重视。有高的目标才会有高的追求,语文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分正是为了推动学生向更高的写作目标努力攀登。

三、评分要因人而异

这主要是就学生的平时作文而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分客观、公正,一把尺子量到底,本无可厚非;但我们还要考虑评分给学生造成的不同影响。既然教育中有因材施教的原则,那么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分也不妨采用因人评分的做法,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比如,对作文写得好,但易骄傲自满、滋生惰性的学生,评分可适当扣紧点;对写作水平较差,心理素质又脆弱的学生,评分可稍微放松一些,以资鼓励。

四、要分项评分

通常教师给学生作文的评分只是—个笼统的数字,这样做,学生就无从知道教师评分的依据。如果教师在作文批改中有眉批、尾批之类,学生还好理解;若是没有呢?笔者是不主张作文精批细改的。其实教师只要在分数上动一下脑筋,对学生的作文分项作出评估。就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具体做法是:作文以100分计,思想内容(观点和材料)40分,语言表达30分,谋篇布局20分,文面10分。教师只要对某个学生的作文认真看一遍,便可以从这四个方面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例如,笔者这样给某个学生的作文评分:36+24+14+6=80。这就给这个学生传递了这样一条评估信息:文章思路内容很不错,语言表达较好,但是文章结构、文面不够好,有待改进。也可以援引高考作文评分方法进行评分,作文以60分计,包括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方面,其中基础等级40分,含内容20分,表达20分,具体按照四档分值给予评定;发展等级20分,从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四方面考虑评分,并具体注明得分点。例如,笔者这样给某个学生的作文评分:30(18+12)+14(创意)=44。那么,这个学生就收到这样一条评估信息:文章内容很不错,属于一等;语言表达一般,属于三等,但是文章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创意。

语文阅读要注重实效 篇10

一、培养学生读数学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主读书, 必须通过教师的正确指导, 学生才能由“读会”转为“会读”。数学教学和一般的科目有很大的不同, 它对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 不仅仅要求学生在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上提升, 同时还要求学生必须在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解题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上提高。在初中数学当中, 各个知识点的连接比较紧密, 前期学习的知识都是为后面知识打基础而进行的。另外, 在考试当中, 虽然是以试卷的形式来表现, 但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调动整个学习的知识架构, 并且从多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 单一的方式并没有办法得到理想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 “会读”要让学生实现有效审题、自动过滤没有用的条件, 通过穿针引线的方式, 由一个条件引导出多个条件,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学能力提升。

二、培养学生听数学课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听法的开导, 教师应首先从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来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其激活原有知识结构, 打开“听门”, 专心听讲, 这样才能把接收到的“频道”调谐到教师输出的“频道”, 达到同频共振, 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现阶段常常发生的“走神”问题, 其根源不仅仅在于学生方面, 教师也有一定的责任。经过一定的调查和分析, 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教师都在主观上提升了教学速度和讲解速度, 学生还没有理解上一个问题, 教师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知识点。到最后, 学生对大部分的知识点都非常生疏, 能够说出基本含义和定理, 却没有办法应用到具体的解题当中, 更不要说应用到生活中了。初中数学知识在表面上很简单, 但是知识和知识之间是共通的。在立体几何当中, 往往需要应用到平面知识。这种循环利用和多角度的知识构成, 必须保证学生和教师在同一个频道当中, 否则学生和教师的思路不一致, 就没有办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三、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初中数学的学法指导, 不仅仅体现在上述的两个方面, 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当学生会读数学、听数学以后, 就需要建立自己的思考模式, 融入教师的教导方法, 将知识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实现一个较大的提升。本文认为,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是学法指导的具体措施,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 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入手, 开展启发式教学。当学生进入初中以后, 很多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知识范畴。其次, 需要从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 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 上述的两个方面仅仅是一个参考, 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情况出发, 实行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方案, 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全面的提升。还有, 我们可以从创设问题情境来开展探索式教学, 引导学生追根究源去思考, 使学生学会深思。综合而言, 学法指导是从学生擅长和不擅长的领域共同出发, 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同时在不理解、不懂、运用不灵活的地方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各个地区的教育工作人员, 应该有效地贯彻和执行学法指导, 帮助学生在初中数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实现全面进步。

总结:本文就初中数学学法指导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同时对如何提高学习实效进行了讨论。从整体的教学情况来说, 学法指导在应用的时候, 还是有所欠缺, 部分教师掌握不好尺度, 并且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的沟通当中, 都应该更进一步。相信在日后的教学当中, 学法指导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成果, 帮助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曾莉芳.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 (06)

[2]赵艺.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卞动探究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 (34)

上一篇:《二十年后》下一篇:检测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