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效率

2024-08-30

语文阅读效率(精选12篇)

语文阅读效率 篇1

阅读理解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各级各类考试中也是重中之重。它是学生理解语言文本内容的重要学习方法与途径, 有效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的阅读教学, 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 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阅读教学也有利于较为直观地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但很多现象已经表明, 如今阅读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在阅读教学方面, 教师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效果却差强人意,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效率依然没有多大改善。因此,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经过实践和思索, 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教师要做好阅读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是阅读课堂的主人, 教师则应该做好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作用在于:

(一) 创建良好氛围,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首先得让学生爱上阅读,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阅读没有兴趣, 原因就是他们认为阅读课太无聊, 甚至是一种煎熬, 因此, 才没有动力, 缺少激情。所以, 教师要创建一种生动活泼、形式多变的阅读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利用影视音乐、故事导入、情境表演等多种手段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 激活其阅读思维和学习的情感, 从而唤起其学习的热情。

(二) 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欲望

引导, 即是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与欲望来主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以及疏导阅读中的阻塞。语文阅读的第一步是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并取得阅读的突破点, 如:文章记叙描写了哪些人和事、情与理?如何提取关键的信息?你认为既深刻而又较难理解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由于受阅历和知识面的限制, 往往不能独立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 我们教师必须给予读法的指导与思维的引导, 组织学生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知识经验来参与阅读。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阅读成为学生思维与心灵共同参与的活动。此时, 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一) 精读和略读

语文课文一般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教师应该对这两类课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有深刻理解。对于精读, 叶圣陶老先生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学生从精读而略读, 譬如孩子学走路”, “其目的唯在孩子步履纯熟, 能够自由走路”, “精读的时候, 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 “其目的唯在学生习惯养成, 能够自由阅读”。因此, 对于要求精读的文章, 教师应要求学生从头到尾地细读, 对重点的、难以理解的部分反复读, 边读边思考、圈重点、划杆杠。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的、逐字逐句逐段的钻研和体味, 并在充分理解的层面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与精读课文相比, 略读课文的教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但理解的深度有所降低, 学生只是尝试运用一下精读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不可能达到熟练, 形成能力还有待于课外阅读中继续实践,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略读训练,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掌握略读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多作跳读练习。常见的略读主要方法有:首先看序文、提要、课文的自读提示, 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其次要在略读的过程中浏览全文, 掌握全文的大意;最后要学会质疑问难, 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提出不同的意见。

(二) 体悟式阅读方法

体悟式阅读的方法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去体验感悟, 去思考内化。体悟式阅读教学的方法是一种符合语文教学特点和规律, 符合文学欣赏和学生阅读规律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 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的探究方式, 学生处于和谐、陶醉的氛围中。因此,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领悟课文,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即在阅读时能把重点的语段或句子划下来, 对精彩的句子加上自己的眉批, 从自己的审美理想出发去体味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意义。

阅读方法还有例如拓展式阅读、研究式阅读等。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引导学生采用。

综上所述, 阅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 是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 是培养现代人的奠基工程。教师要合理引导, 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利用教材, 创设情境, 让学生去读, 去思考, 积极主动、自由自在地遨游在阅读活动中。

语文阅读效率 篇2

——解决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策略

陈红艳

阅读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时最多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形式,但学生始终不能对课文有自己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对话各方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都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都具有阅读教学中自主性、独立性和创新性的责任,教师和学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不是教师的附庸,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无法也不能够代替,不能剥夺;这一过程中教师亦是主体,教师并不会因为学生是主体而退居次要的或者可有可无的地位。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创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有两个“要不得”。一是教师就像往口袋里放东西一样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要不得;二是仅仅让学生跟着自己走,让学生想教师之所想、答教师之所问的课堂教学也是要不得的。看看我们的教学现状,这两个“要不得”确确是我们许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语文考试已经不再把语文课文作为命题内容,但有许多教师仍然是一篇篇课文照本宣科的去教去讲,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依然是被动地接受者,这样地教学模式,怎能不效率低下?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时过境迁,可我们有多少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故我啊!我们的教师应该懂得,语文教学并不能在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不像交付一样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学生虽然很轻松,听不听可以随便。但是,久而久之,学生会习惯了什么都听教师讲,变得永远离不开教师了。

可见,要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必须更新思想,更换观念。坚决反对和摒弃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自己先去理解语文教本中一篇篇的文章,去理解,去揣摩,去得到知识。揣摩不出的,教师再给予帮助。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试着理解、揣摩,教师在学生不能理解之处给予帮助,两者完美结合也许能解决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教师要把自己真正定位“帮助者”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呢?在过去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学生未来发展等问题。随着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专家指出:“作为教师我们不能,的确不能,直接传递信息;相反,当我们帮助他人在他们和我们的思维成果以及我们和其他人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发生作用。”这就是说,教师并不是只把自己的思考结果预先告诉给学生,而是要在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之后,担当起帮助者、协调者的角色。

帮助:是指在学生阐述了自己的思维成果之后,教师给予评析、补充、纠正;协调:是指教师要给予归纳、融合。教师只有这样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阅读教学的学习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我们必须明确教师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的教才能使学生受用一辈子。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才能担当“帮助者”的角色呢?关键是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这就是说,在适当的时机(如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帮助,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对课文的真正理解和学习语文的自我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文本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老师不是来讲书的,尤其不是来‘逐句逐句地翻’,把文言翻为白话,把白话翻为另一个说法的白话的。他的任务在指导学生的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参证比较处给他们指示。”

叶圣陶先生讲得是何等的正确,何等的透彻。要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务必把自己定位为帮助者的角色:启发、引导、点拨、点明、指示。

三、要真正把文本作为“例子”

习惯于对语文课文逐篇讲析,已经是众多语文教师的固定思维,这是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次文本是例子的观点。他说:“青年们个个都捧着语文教本,可是不一定个个都想过语文教本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作用。”那么,语文教本是“什么东西”呢?又有什么作用呢?他都归结到“例子”这一点上。他说:“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人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我们必须懂得课文是“例子”而完全不能把它当作“圣经”来对待。

如何利用这些“例子”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了?一是通过一个个的“例子”形成阅读书籍的能力。学生应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需要翻查资料了解的,自己寻找资料去翻查;需要和别人讨论的,自己去和别人讨论,甚至是争论;应当条分缕析的,自己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自己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二是通过一个个的“例子”形成对文章精辟分析的能力。学生要逐步形成这样的意识,即把文本上的一篇篇文章当作是必须修改、评注、批评的材料。学生把篇章读得烂熟,结果毫无所得,这样的教学必然是效率低下。阅读教学中,学生不必绝对信赖印出来的教本与文本,最要紧的是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看看是不是应该这样分段,这样标点,这样的描写,这样的认识事物,文章的观点是不是正确。也就是说,学生要以挑剔的眼光去阅读文本,文中有疏漏的给予补充,有错误的给予订正,有多余的删去,有错误的认识要给予批驳。我们应该认识到文本是修改而不是必须信服的“圣经”,要为学生阅读文本提供了民主自由的广阔空间,让

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应该值得重视的几种学习方式

1.提倡预习

预习是学生阅读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行阅读文本,并做好这几项工作:认识生字生词;练习分段标点;思考“探究练习”;提出质疑之处;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预习时,教师不要干涉,让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摆脱教师的无形束缚,在极其宽松的环境中,自行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独立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鼓励批注评点

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定对文本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写下来,要指导学生学会圈点、划线、批注。学生可以就文章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就某句话、某段文字写下自己的看法。

3.倡导讨论

叶圣陶先生是这样来评价讨论:“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由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他还说:“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沦,不再是一味听讲。”讨论能够得到“切磋琢磨的实益”。“讨论”其实就是“对话”。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示。课堂教学中对话是多重的,并且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观念、建议、结果和以往经验的得与失。在对话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和学生保持平等,决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不便统一答案,以免损害学生探求真理的积极性。

总之,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载体,提高学生阅读教学的效益,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应该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紧迫的研究课题。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效率 篇3

吕叔湘先生曾尖锐指出:“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期间语文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现状而言,提高阅读效率仍是举步维艰。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探究认知规律,寻求一条易于为学生接受的阅读方法,即教法与学法的接轨。只有这样,学生拿到了“钥匙”,教学才会达到“不教”的佳境。

1.情感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指出:“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想表达的。”“感受”是学生参入作品的第一步,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来考虑。

在客体来说,应具有形象生动、情感强烈等诱人的艺术魅力。选入课本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学生尽可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作者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

共鸣在主体来说,读者要与作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学生在初次接触阅读客体的时候,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当然,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也由于学识修养所囿,教师有时对创作背景要作必要的介绍。

2.技巧探寻

我们在阅读、欣赏一部作品时总是借助于具体形象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读完作品之后,要保持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自我解放,自我觉悟,冷静地思考,使自己与作品保持应有的距离,从而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在这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越俎代庖,包干一切,而是“相机诱导”。以《雨中登泰山》和《长江三峡》为例,李健吾先生为什么说冒雨登山是“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呢?刘白羽先生泛舟三峡为何感觉“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呢?面对这一连串问题,教师应让学生顺着他们自己的思路来梳理,这样,学生在原先感受基础上对阅读客体作次序静而有序的观照,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充分讨论,展开辩论,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教师于此时可趁热打铁,使学生由对作品的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如《雨中登泰山》和《长江三峡》两文都写了山和水,但两文中山水的特点和写法是迥然不同的。同样是写山,前者多从侧面来突出巍峨高大的特点,而后者则从正面描绘山的陡峭、高耸、奇特、隽秀;同样是写水,前者的水是绮丽、多情的,而后者则突出湍急、凶恶、气势磅礴的特点。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向学生作这番明析、比较,既可使学生了解阅读的一般技巧,还可让他们掌握写作的最基本方法,这样以读促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标吗?

3.语言感悟

语文课就是语言课。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以达到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语言修养,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

准确是语言的基本要求。所谓“准确”,就是用极俭省的语言把所要说的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任何所谓完美的语言都只能是“海市蜃楼”。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里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陈从易得到一部杜甫诗集,其中《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诗:“身轻一鸟□”,鸟下脱一字,于是他便和几个朋友来补,有的说“疾”,有的说“落”,有的说“起”,有的说“下”,却都拿不准。后来他得到善本,脱落的原来是“过”字,于是“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过”字所以好,就是它生动准确,能形容出蔡希鲁在战场上往来驰骤如入无人之境的矫捷。“疾”字抽象,其他三字根本不合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作这样的“咬文嚼字”,借鉴大家用语的巧妙,最终达到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

当然,语言最终是为语意服务的。语意内容的丰富性多是得力于语言的表达。所以说炼字和炼意的过程中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诗人臧克家《难民情》中的第二句由初稿、改稿到定稿精益求精的过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初稿: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

改稿: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定稿:黄昏里还没溶进归鸦的翅膀。

初稿和改稿都是一般的陈述句,诗意不浓,定稿用“溶进”一词,才产生言外之意。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请闭上眼睛想像这样的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难于分辨,好似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似这样的对语言加以锤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肯定会充分地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挖掘学生的潜能,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

总之,要想让阅读有所成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通过广泛、深入地研读,广泛、深入地研读来获取信息,提高语言修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否则,提高阅读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刍议 篇4

读者在阅读中成长, 人类文化在阅读中前进。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阅读是语文之根, 学习之母, 是教育之本, 未来教育“四个支柱”的一块基石。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手段, 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 足以傅彩, 足以长才。”把读书对人的影响力, 对人心灵的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

阅读教学的任务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在读书过程中怡情养性、增长见识、体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阅读教学抓得好, 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均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语言文字是一种工具, 它传达思想、情感、意志, 是人与人精神上沟通、交际的工具。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本民族文化的地质层, 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与精神的历史, 装载着民族文化的根。

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既有工具属性, 又有人文属性, 打语言基础和打文化基础应糅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而这一切都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实现。

中学语文阅读, 由于应试教育的逼促, 又囿于部分教师的素养, 长期以来显得先天不足, 发育不良。以习题代阅读, 以训练代感受, 从而篡改了阅读的本质, 降低了阅读的品位, 这样的阅读是没有灵魂的阅读, 也就是精神缺失的阅读。师生投入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很多, 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没有多大提高。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面对这种窘境, 语文教师如何突破呢?

其实, 阅读教学效率低的实质是知能的转化率低。转化率是指阅读所涉及的知识、能力与文本的能力素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阅读能力的比率。这种比率越高, 就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越高, 阅读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人文积淀、教学能力等操作层面的因素, 又与教材、学情、预设达成策略等因素有关。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是根本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许多教师习惯从网上下载答案, 从教参上抄写教案, 从各类鉴赏辞典中“转移”大家的解读, 这些对我们解读文本有一些帮助, 但是一味地“拿来”, 一定会使教师丧失自我以及对文本的“个性化”见解。教师如果不能将自己真切体会到的东西教给学生, 不能贴近学生实际, 这样的阅读教学何来高效率?所以教师要将所有的参考资料放在参考的位置, 要有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教师要用自己的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去独立阅读、钻研把握文本、深入理解文章所独有的内涵, 从而融会贯通, 与作者共鸣。在此基础上, 参阅各种资料补充完善, 纠正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有了这样透彻的理解, 才能对每一篇文章心中有数, 教些什么, 如何去教。

二、了解学情, 尊重学情是关键

作为教师, 都希望自己的课题是精彩的, 于是认真钻研教材, 认真查找教参和其他资料设计自己最满意的教学设计, 但是这种备课是静态的, 要真正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 还必须从学生出发——了解学情并尊重学情。主要指两个方面:

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学生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 掌握教学内容的一般规律, 这两个规律是最根本的学情, 最根本的实际。

二是在课堂上从学生的角度、理解的起点出发, 绝不能从自己怎么教出发, 牵着学生钻进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套。

现在我们使用的学案导学就有不错的效果, 学案的第一项就是“自主学习”, 内容包括资料整合、字词积累、预习所得、自读质疑四个板块。“资料整合、”“字词积累”有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总结积累;“预习所得”是学生在其认知能力基础上对文本理解的“原始”收获, “自读质疑”是重点, 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的问题, 教师通过“预习所得”和“自读质疑”两个板块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 并将这个起点作为教师安排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这也是最主要的学情依据。

三、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保证

课堂教学策略多种多样, 但在本质上, 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对话、共同合作、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形成融洽的、和谐的学习氛围。这就要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 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 提出问题, 相互交流, 了解并掌握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 以便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调整和修正课堂教学策略。

这时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 更是教师协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场所, 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的提出一个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向文本质疑, 向编者挑战, 更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见解。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的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把平等自由的理念交给学生, 并引导学生自我提出问题、合作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笔者从阅读现状入手分析了当前语文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 提出了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语文阅读效率 篇5

本着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初中所开设的基础学科几乎全列入中考科目中,初中生对所有的学科都不能忽视,这无疑分散了学生对所谓“主科”的学习精力。当年,作为三大“主科”之首的语文备受学生重视;而今,语文的地位可谓江河直下,不仅课时减少,学生的学习重心有所偏移,更令人担心的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在消减,学习的积极性在降低。是谁将语文逼入学生不愿涉足的狭窄领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得反思自己,在课堂这个舞台上,是否将语文的精彩演绎出来,是否展现出语文动人心魄的魅力。我们常常看到,让学生恹恹欲睡的语文课堂,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但没有多少内容投影在学生的的心底,引发学生心湖的波动。拖沓、冗长的讲解、分析浪费了学生不少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消磨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紧,任务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要求我们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如何提高课堂阅读的教学效率呢?这当然没有固定的模式,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积累,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找准突破口,提挈全篇。

正如行军打仗,如果谋划得当,巧妙突破,便势如破竹,轻松占据城池。在教学课文时,如果切入点设计得好,可以带动全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便很容易达到,可谓“得来全不费功夫”。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以文题入手切入。

师:(板书课题后,手指着“泊”字)同学们,我们注意这个“泊”字,偏旁是怎么写的? 生(齐):三点水。

师:这说明“罗布泊”原来跟什么有关? 生(齐):跟水有关。

师:这个“泊”字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齐):湖泊的意思。

师:我们再看一看文章题目,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些什么信息呢? 生1:罗布泊已经消失了。生2: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师:“仙”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齐):美丽。

师:哪个同学把他们的意思合起来说说? 生1:罗布泊是一个仙湖,后来消失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师:对了,罗布泊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地方。你再读一读这个题目,你能读出文章怎样的感情基调呢?

生1:惋惜的。生2:悲痛的。

师:还有难过的、遗憾的。老师带来了几幅图片,我们看一看——罗布泊的过去,罗布泊的现在。

这位老师抓住文题的“泊”、“仙”、“消逝”等字眼,让学生迅速抓住了全文的核心内容,并领会了作者传达出来的惋惜、悲痛、遗憾的感情。有了这样的铺垫,后面的语文活动学生就很容易把握。

再例如重庆市特级教师陈跃在教《鱼我所欲也》一文时这样切入: 上课伊始,师在黑板上板书两个词语:选择、抉择。师:同学们认为这两个词语使用上有区别吗? 生1:“抉择”的语气比“选择”更重。

生2:“抉择”是指大事情,“选择”是指小事情。

师:(不急着表态,在黑板上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常常需要我们做出许许多多这样或那样的选择,可我们有过面临抉择的时候吗?

师:同学们刚才对“选择”、“抉择”的比较基本是正确的,老师补充一下,“选择”是较为一般的挑选,而抉择则是人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非此即彼的取舍!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

陈老师从主题入手进行教学,为整篇课文的教学蓄势兴波,降低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理解的难度,并富有激情地对学生进行了人生指导,导入方式颇具匠心,显示出教师的教学艺术。从哪一点切入更易抓住课文的灵魂,这需要教师精心的构思,以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提取主要信息,理清思路

这应该是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主旨句等),理出文脉,从而对课文的行文思路有明晰的认识,对全文结构有整体的把握,就能高屋建瓴,产生整体感知的意识。初中课本中有少说明或议论性质的文章,本身层次清晰,如果将主要信息提取,全文内容一目了然。例如《苏州园林》一课,我们提取中心句: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用心

爱心

专心 2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通过提取中心句,浓缩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也能认识到作者由总到分的结构安排及由主到次进行说明的逻辑顺序。

再例如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我们可以提取过渡句及反映作者观点的句子: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

第一要敬业„„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第二要乐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通过疏理课文,能把作者最集中的意思直观地揭示出来,思路的明晰化使学生领会出作者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并意识到行文的严谨,对他们的写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了概括性的提示信息以外,课文中还常有一些含蓄深刻,揭示主旨或蕴含丰富的关键句,这是作者思考的结晶,应该培养学生对这些语句敏锐的感受力,抓住了重要的信息,就等于抓住了课文的核心。

三、设置核心问题,深入探究。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听到老师接二连三地向学生发问,一问一答,步步紧逼,甚至于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给学生揣摩的时间,更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课堂上气氛紧张,由此让不少的学生怕了语文课。问题太杂,必然导致分解过细,易于让学生产生思维疲劳,引发精神上的倦怠。那么,是否可以设置“大”问题,牵一发而全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课堂交流中体会发现的喜悦感,在与同学思维的火花碰撞中,辨析理解的偏差狭窄与准确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全面。

例如教学《杨修之死》一课,可以设置问题: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刚开始也许只找到表层的原因:惑乱军心。但深入探讨后发现文中有关键句:“数犯曹操之忌。”可见“惑乱军心”只是借口,曹操早有杀杨修之心。那么杨修犯了曹操哪些忌讳呢,学生会一一讲述杨修犯忌的事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全文的内容。如果再深入挖掘,就会发现杨修之死更缘于他恃才放旷的性格及卷入曹魏集团的政治斗争中,为阴险狡诈的曹操所不容,以致招来杀身之祸。一个核心问题,牵动学生对课文全面深入的分析理解,一切水到渠成,岂不美哉!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以从情节入手设置这样的问题:读了《我的叔叔于勒》后,你会发现本文情节曲折跌宕,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呢?这一问题有深度,有广度,极具挑战性。从鉴赏课文艺术性着手,引领学生去发现:悬念的设置使课文波澜起伏,于勒出人意料的命运和巧遇于勒的情节表现出作者构思的巧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形成前后对照。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的结论使他们对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有更深刻的印象。再如《苏州园林》一课,可以探讨: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故乡》一课,可以围绕“故乡的变”展开讨论。

设置能统筹全篇,内涵丰富的“大”问题,既可以整合全文的知识点,又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还有助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既可以改革教师讲授的单一教学模式,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分析综合的能力,可谓一石多鸟。

四、组合相关内容,分类品析。

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如小说类体裁的文章,就可以将课文相关内容优化组合,分类品析,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例如孙犁的《芦花荡》一课,可以勾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进行集中评析,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心境的烘托,对气氛的渲染。可以勾画出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语句,分析人物性格。再如《孤独之旅》一课,也可以将全文分散的环境描写句子组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芦荡的无边无际,浩浩荡荡,感受到它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和恐慌感。另外,我们可以把文中反映杜小康心理的句子梳理出来,走入人物内心世界,和杜小康一起经历茫然无助恐慌胆怯孤独寂寞习惯孤独成熟坚强的心理历程。在对环境和心理的品析中,学生对标题“孤独之旅”有了深入的认识,明确了杜小康在战胜环境、战胜自我的旅程中长大了的主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五、创设和谐情境,激荡情感。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有激情,能引发学生心灵震颤的美文,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就会加大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赵富良老师在讲《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播放日军侵华横行肆虐的电影片段,并配以激情澎湃的朗读,使学生内心随着作者“泛滥”的情感激流而激荡着,引发心灵的共振。还有一位老师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播放陕北安塞腰鼓龙腾虎跃的画面,直观地再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火热的激情和铿锵的节奏。学生在心灵的振奋中朗读课文,就能走入作者所描述的宏大的场面中,感受到心灵的撞击。

除了借助媒体资料,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的事例,相近的文字资料甚至自身的经历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的心与课本贴得更近,沉浸在作者所创设的艺术空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六、分配读写任务,亲近文本。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注重对课文的分析,而不肯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认为读课文是在浪费教学时间。而我却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功”,学生对课文内容都不够熟悉,很难谈得上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所以,课堂上是应有学生的朗读声的,当然这朗读也并非全文一读到底,反复操作就会令人厌烦。教师可以灵活地安排读的方式,如品读、选读,分角色读等。在数学课上,老师讲完知识点后,往往安排学生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立竿见影;在语文课上,老师讲得多学生写得少,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是否也应该在语文课中安排一些写的任务呢?比如写课文中该积累的词句并选词造句;写作者行文的思路,编出课文结构提纲;选取自己欣赏的语句作点评;摘录意蕴丰富的句子作批注;写自己朗读中的疑惑;写学习课文后的感想;仿写文中佳句,仿照课文主旨或艺术技巧写作文等等。

读读写写,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心灵交流,使他们的思维在对文本的解读中驰骋,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以上方式,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诸多尝试。但教无定法,因文而异,怎样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需要每一位语文老师有针对性地摸索。但愿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但愿我们的学生爱上语文!

用心

爱心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它可以巩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甫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在强调多读书的好处。

在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习已不再是单纯的背诵课文、听写生词这么简单,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1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要多钻研和交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入到阅读的世界里,开拓自己的视野,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全面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

要想调动起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时刻都能置身于读书的美好体验当中。人们总是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些名言警句是先人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对于人们的为人做事都有着较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把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制成条幅贴在教室里,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能够激励自己学习的名人名言制成座右铭贴在自己的书桌上,使学生能够每天看到这些,以此来鼓舞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在这个环境里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材料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兴趣,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图书。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他们喜欢的图书。当他们进入图书馆,看到那么多封面色彩缤纷、内容五花八门的图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还有,平时在教室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图书拿到学校來,在班里成立一个图书角,把这些课外书籍编号保存,并派专人负责借阅事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阅,并可以互相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样的管理不仅调动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极大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书籍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在图书馆和教室的图书角这样的环境中,受到了读书环境的感染,其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但是徒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对象,因此,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较短的童话故事或者系列绘本,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像《贝多芬》之类的故事。对于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小学生,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科学家的相关故事,鼓励他们大胆地探索学习,表现自己。总之,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来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图书,使他们能够在这些图书的阅读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四、为学生留足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为学生专门安排出课外阅读的时间,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图书进行阅读,比如,可以每个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这样,学生就会拥有自己的阅读时间,又不会增加课后作业负担,还有利于营造班级乃至整个校园的阅读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或者家长会的形式和家长加强沟通,让家长为学生在家里空闲时间的阅读提供便利条件,使学生在节假日也能够自在地阅读。

五、介绍科学的阅读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有所所获。所以,在组织学生阅读之前,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精读就是对于一些重点的文章和作品,进行细致地、逐字逐句地阅读,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当中去,调动起身体的各个器官一起去感悟和体会,边读边思考,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作品中一些好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抄写下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素材,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2.选读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选择作品中的经典句子、段落,或者写作时需要的素材,有选择地进行相关阅读。

六、寻找先进典型,树立阅读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一些阅读比赛或者检查,评选出读书认真、方法独特的学生作为大家的榜样,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阅读自然会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慢慢形成。

注重感悟,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7

阅读教学中, 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文本形象官能的感觉, 并在此基础上构成知觉印象, 就有了对文本的初步把握。教师在指导中, 调动学生将以往的知识、经验和主体情感带入阅读之中, 去感受、领悟文本, 这主要谈及的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方面。而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还包括教师对文本的感悟和解读, 学生之间在质疑、探究、交流中的感悟, 师生之间在交流发展中的感悟。

(一) 从课堂生成的有效性与和谐性分析

在教学活动中, 既没有纯粹的认知活动, 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任何学习活动的结果都是情感和认知共同作用所致。因而阅读教学需要感悟把知情统一于教学之中, 使认识和情感彼此促进, 和谐发展。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是通过情感和认知的交互作用,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 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同时, 又学到语文知识, 达到情知交融和情理统一。

(二) 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角度分析

教师要创新自己的教学, 必须要用心感悟文本、解读文本。教师对于文本反复的多角度的感悟, 就会得到更多的思想和思考, 这样有利于在教学中生成真切的体验, 有利于与学生一道和谐的发展。否则, 我们很容易把文本肢解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一只手拿着教参, 一只手拿着考题精选, 向学生生硬的灌输下去。

二、教学实践探讨

(一) 在导入中初步感知文本

导入是教学流程的起始环节, 在于有效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愚以为从教师对文本感悟的角度来切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具体可从以下几种方式来操作。1, 教师可将自己对文本之悟凝炼成或借用恰当的名言警句来展示给学生:一方面透露给学生怎样学习和需学习的内容两种信息, 一方面也为学生就名言警句的积累提供了契机。2, 教师将解读文本的感悟演绎成合适的故事进行生动地讲述, 以此吸引学生, 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3, 教师将文本所得感悟联系实例来导入, 以引发学生思考,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教师的感悟为主线的导入, 目的都是力图使教师、学生与文本更好地相容,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创设适宜的学习情景, 使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 在朗读教学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即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感悟文本。大声的、动情的、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本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 也是获得感悟、积累语言材料的最佳途径。

1、以朗读来整体感知文本, 可以

改变阅读学中只有教师滔滔不绝的演讲而没有学生琅琅书声的局面。我们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 应该有一个从感性到理解、由表层到深层的过程。强调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本, 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深切的感受, 使学生站在系统性的高度上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进入意蕴层的理解, 通过文本得到启示, 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情绪激动起来、兴奋起来, 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此, 把阅读的主体权真正的交还给学生。

2、在朗读中整体感悟文本, 有利

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有效的生成学生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学生要朗读文本, 必须先过文本的字词方面的基础关。学生在此中运作已经把握了的基础知识, 又在延伸着对此类基础知识的主动获取。学生在朗读中必定融入自我的理解, 牵动内心情感的体验、观照、反思与评价, 亦包括着联想与想象。这样的阅读, 才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由此而得到的认识与理解, 才是学生自己的、主动获取来的独特的感悟。

(三) 在师生交流与探究中深入感悟文本

1、感悟生成了师生个性化的质疑、

评价, 势必推动着教学对话的生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究与交流。如果说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指导带有很强的目的指导性的话, 那么学生的质疑与评价则带有明显的自发性、生活性、自我观照性——因为这所有的疑问与感受都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悟之上。因此, 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究, 教师的角色定位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必须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作为组织者, 教师需要促进有效的课堂交流, 这其中教师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与独特感受, 以便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话的自然生成。作为引导者, 教师需要把握住文本的重难点与学生的个体特征, 做到适时、适度的点拨。作为合作者,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 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体感受和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 发展各自独特的阅读体验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 让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舒展, 生命意义得以真正的实现。

2、在质疑探究中的合作与交流又推进了对文本更为深入的感悟和解读。

我们感知文本, 融入自我的情感体验, 这一流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 推动我们进行质疑与探究。通过交流与合作, 我们的质疑得以释怀, 由此有了对文本更深和更广的感悟。更为重要的是, 学生通过自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学会了阅读的方法, 并促进了正确价值取向的发展。因为这种方式注重学生自主的感悟与体验, 要求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在对新情境感知的基础上, 通过感悟与体验, 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生成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磨炼了意志——从某种意义上说, 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康:《语文教学探赜索隐》,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年5月。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8

在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语文学习已不再是单纯的背诵课文、听写生词这么简单, 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文章的理解能力,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当中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达到100万字以上。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 教师要多钻研和交流,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式进入到阅读的世界里, 开拓自己的视野, 博览群书, 丰富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 从而全面健康地发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使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呢?下面, 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

要想调动起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使学生时刻都能置身于读书的美好体验当中。人们总是用一些名言警句来提醒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这些名言警句是先人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 对于人们的为人做事都有着较强的教育意义。教师可以把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制成条幅贴在教室里, 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能够激励自己学习的名人名言制成座右铭贴在自己的书桌上, 使学生能够每天看到这些, 以此来鼓舞自己, 随时随地都能在这个环境里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材料

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兴趣, 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 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章和图书。为此, 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他们喜欢的图书。当他们进入图书馆, 看到那么多封面色彩缤纷、内容五花八门的图书时, 就会情不自禁地对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还有, 平时在教室里,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课外图书拿到学校来, 在班里成立一个图书角, 把这些课外书籍编号保存, 并派专人负责借阅事宜。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借阅, 并可以互相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 这样的管理不仅调动了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极大兴趣,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书籍的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学生在图书馆和教室的图书角这样的环境中, 受到了读书环境的感染, 其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但是徒有阅读兴趣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学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和阅读对象, 因此, 教师在这个时候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较短的童话故事或者系列绘本,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学生, 可以引导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等。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外向、活泼好动的学生, 可以推荐他们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喜欢艺术的学生可以阅读一些像《贝多芬》之类的故事。对于一些性格相对内向的小学生, 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科学家的相关故事, 鼓励他们大胆地探索学习, 表现自己。总之, 教师要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来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 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图书, 使他们能够在这些图书的阅读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共鸣, 激发学习兴趣。

四、为学生留足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要为学生专门安排出课外阅读的时间,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图书进行阅读, 比如, 可以每个星期安排一节阅读课, 这样, 学生就会拥有自己的阅读时间, 又不会增加课后作业负担, 还有利于营造班级乃至整个校园的阅读氛围。另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家访或者家长会的形式和家长加强沟通, 让家长为学生在家里空闲时间的阅读提供便利条件, 使学生在节假日也能够自在地阅读。

五、介绍科学的阅读方法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不但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还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使他们有所所获。所以, 在组织学生阅读之前,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读书方法。

1. 精读法。

精读就是对于一些重点的文章和作品, 进行细致地、逐字逐句地阅读, 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当中去, 调动起身体的各个器官一起去感悟和体会, 边读边思考, 还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 把作品中一些好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抄写下来, 为自己的写作提供素材, 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良好习惯。

2. 选读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 选择作品中的经典句子、段落, 或者写作时需要的素材, 有选择地进行相关阅读。

六、寻找先进典型, 树立阅读榜样,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可以不定期地进行一些阅读比赛或者检查, 评选出读书认真、方法独特的学生作为大家的榜样,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 阅读自然会长期坚持下去, 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慢慢形成。

语文阅读效率 篇9

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大量的阅读去积累,要靠阅读过程中的认真体会和领悟。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极其重要。首先,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和欣赏角度,因而要采取不同的阅读引导方法。如,具体、真实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严谨、科学是说明文的主要特征,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议论文的必要条件,生活所需是日常应用文的灵魂。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从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在整个单元、整本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来考虑,使其上下关联,互相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读,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避免课堂教学中用过细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避免无休止地做题,避免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进而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关注学情,激发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由于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阅读总量上的差距很大。农村学生平时接触书籍、报刊和杂志的机会相对较少。据调查,80%的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100万字,有的甚至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积极引导,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阅读兴趣。

三、尊重学生,求同存异,倡导个性化阅读

如,教授《木兰诗》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木兰与周围人相处了十年之久,但竟没人发现她是女郎,因为从常理来讲,男人和女人的外貌、身材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对于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们来说,教师一味的说教,他们是不会完全信服的。

关于木兰女扮男装的辩论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自我感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讲清楚木兰是作者为了抗争男权观念而塑造的巾帼英雄形象,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用心阅读,记录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阅读时,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和体验。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对于这篇课文,不同年龄段的人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他们也许还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当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寻找自己成长过程当中父子之间的点点滴滴,自己说出来,与课文中的叙述形成对比,再认真品读课文,仔细玩味文章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用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处于兴奋状态,最后记录下自己的感受,达到阅读的升华。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通过深入地探究性的阅读,感受文学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做出自己的评价,写出自己的心得。

努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篇10

一、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走进课文

情感是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所构成的关系的反映和评价。它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之一,对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赞可夫认为:学生的积极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相反,消极的情绪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元说:“在促进儿童的学习方面,不能无视感情的作用。情感交结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便会受到压抑。由此可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语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为学生个性化阅读提供有利条件。

二、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当前仍有一些语文教师死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讲为主,以听为辅”,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的。学生的读、说、练只是教师活动的陪衬,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往往强调学生与学生配合得怎样,忘记了教要为学服务,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便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的低下。也有的与其完全相反,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无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学解决,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无目的、无交流、无检查的失控状态,教学效率同样低下。因此,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的学需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得到落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读书、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凡是学生能自己看懂的,要指导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凡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解答的问题,要启发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决不能把自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结果,机械地灌输给学生,也就是说,要从便于学生的学来设计教师的教,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三、帮助学生懂得──阅读要善于抓住要害

阅读关乎修身养性。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使学生终身受益。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关切这一点,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这一点,这对推动全社会的读书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书香社会等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成功的标志、途径及动因是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倘若非要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抓住要害阅读是整个阅读链中的关键,揿定这个关键,必能在习惯、方法等策动下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要抓住文中要害进行阅读,最通常的办法是熟读全文,明了大意,然后进行必要的提炼,并根据提炼所得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体味。现在不少师生共同阅读时所形成、采用的习惯和方法大多如此。我们应肯定这一习惯和方法,但不能只拘泥于这一习惯和方法。为使本应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及阅读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还要讲究畅达和精进。

所谓畅达和精进,主要是指在粗略的阅读中对所接触的内容保持高度敏感,并能抓住一点遍及全部,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地读通、读透全文。下面举例作释,旨在期待师生受到可能的启发,从而推导、演绎类似的阅读。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传统文本。全文通过对邱少云外表与内心的细腻描述,高度赞扬了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严守纪律、直至为了战斗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如用通常渐进式、剥笋式的教学方法去阅读这个文本,虽然能取得效果,但学生的阅读效率及阅读后留下的印象势必有限。而若能抓住文本中的“纹丝不动”一词,并由此生发疑问进行纲举目张式的阅读,效果将会大不一样。为此,我们不妨作以下布点:1.什么叫“纹丝不动”?2.文本中哪几句话正好解释了“纹丝不动”?3.邱少云为什么要在火堆里“纹丝不动”?4.邱少云为什么能在火堆里坚持做到“纹丝不动”?这以核心问题为线索的系列探究,其实就抓住了阅读的要害。凭借这样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不仅仅可对词句有真切的理解,更可对当时环境的险峻、现场情势的危急、英雄内心的活动,以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都能获得具体的认知和深刻的体验。

四、逐句、逐段串讲的阅读教学

有的老师已习惯了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篇课文,一定要从头到尾,逐句逐段,串讲到底,唯恐遗漏一二。这在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教学模式,一种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陈旧的教学观念的体现。即只见教材,不见学生。而对于语文学科,新旧知识的界限不像理科那样分明,这就更需要老师认真加以区分学生已知与未知、能与不能,并做好知与不知、能与不能的转化工作。因此,老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所提的问题,应适时、适度,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并自然地落实课文的重点训练点。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阅读行为依照其社会功能目标指向,可分为:学习性阅读、实用性阅读、审美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小学生的阅读基本上属于学习性阅读,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读者也有创造的权利与潜能。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淡化的突出表现是压抑学生阅读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青少年的个性和灵性。没有阅读创造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当然,阅读创造力的形成有一个磨练的过程,只有把握阅读创造原理和阅读创造技法,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注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评价时,常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朗读、默读、略读、精读、探究性阅读的水平,总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标准。然而,由于学生的文化环境、自身的阅读能力、性格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学生评价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做法是非常片面的,是很不现实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可采取分层次评价的做法:首先,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其次,确定A、B、C三个层次的不同评价标准;最后,除了用激励语言多加鼓励以外,还可以用符号代表,如:“棒极了”就用“A☆☆”代表。这样分层次评价,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有效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11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述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1.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有一次,他的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自己母亲的苦难的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乞讨,没鞋穿,她只好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用双手抱着脚取暖,不愿意乞讨。安徒生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创作了这篇充满泪水的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在故事中,学生们很快被引入教学情境。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学效果非常好。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够调动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竞争中都是非常活跃的。

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级,我一直坚持让他们看课外书,每逢周四或者周五抽出一节课,检查他们的读书情况。时间久了,我发现这样做,自己的工作量加大了,学生也产生了依赖性。我试着用竞争的方法进行分组比赛,把爱读书的和不爱读书的学生分在一个组里面,去和其他的组竞争,每个周五我安排交流课,让他们小组之间互相说自己读书的收获,我来评判,哪个小组读书多,读得深入,得分就高,积分一个月评比一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那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孩子也得去搜肠刮肚的想着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生怕给自己的小组抹黑。两个月以后,我从那些小组里面抽出阅读水平较高的孩子担任评委,并且告诉其他学生,谁都可以做评委,这样一来,阅读的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有些学生对书里面的某个人物或者事件的见解之深刻让我感到惊奇。

1.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即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我在教学《一分钟》这一课的时候,导入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主识字,他们很快就把课文读通读顺了,然后,我问学生这篇课文要学会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要把课文里面的生字会认、会写;有的学生回答要学会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我紧接着就问:你们怎么知道课文要我们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的?学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这样的名词,但是他们通过阅读把问题回答得很好,而且都为了能第一个回答问题而认真阅读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进入与文本的对话,感受一定是很深刻的,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得到体现的缘故。

3.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阅读,有些学生对老师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还很不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什么,老师让他们完成的一些基本的题目,那些优等生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而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则比较困难。教了几课了,我发现课堂气氛越来越不活跃,这样下去,时间久了,那些学生阅读的兴趣会荡然无存,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后来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和课题组的老师进行讨论,受到了启发。

教完《坐井观天》以后,我设计了“青蛙如果有一天跳出了井口,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优等生自由发挥想象说话,对中等生、学困生我则出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高楼大厦、绿色的草坪等。并且在小黑板下面设计了提示练习:青蛙 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远处有( ),近处有( ),抬头一看( ),心想()。对于这样的练习,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而且条理清晰。在笔练中,我也把作业分成两种,让优等生“吃得饱饱的”,中等生、学困生多做基础题,“吃得了”,让他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兴趣逐渐提高,经过半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他们已经尝到了做学习小主人的甜头了,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4.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课堂上阅读方式单一,势必会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才能让学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确定,不能盲目的选择。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篇12

一、阅读教学中应凸显出教学的主题

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学生的及时反馈, 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 教学的重点不明显, 一些繁杂、枯燥的教学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 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也就是说, 备课要充足, 考虑要周到。教师在教课时应该时时刻刻凸显出教学的主题, 要让学生对教师的教课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能够时刻跟上教师的节奏。语文阅读中, 有的文章的重点在一个中心词上, 有的则是在一个句子上。教师在教课时应该善于发现这些文章的中心点, 引领学生一起学习。如在向学生教授《草原》这篇文章时, 教师应该让学生细细品读“蒙汉情深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中心句。在学生品读这句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读作者叙述这句话的本意, 让学生体会到蒙汉两族的浓浓情谊。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该注重课后习题的布置与讲解, 因为课后习题是对文章的巩固练习。以《草原》一文为例, 教师在教课时可以从课后习题入手,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赏析。总之, 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时刻明确教学目的, 突出教学主题, 让学生能够更轻松、更简单地进行阅读。

二、阅读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 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 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的扩展, 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有阅读价值的书籍。比如在教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开始前几分钟放送《好汉歌》, 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一般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 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课时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介绍林冲这一人物, 并借由林冲这一人物引出其他的英雄人物。紧接着就可以向学生介绍《水浒传》这一名著, 为学生简单介绍这一名著的背景知识, 引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课外阅读, 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三、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不能一味地代替学生进行阅读, 要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自己感悟的良好习惯。小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 在阅读时,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 不阻碍学生的自主思考, 不盲目否定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中心, 年龄越小的学生其思维的束缚就越少, 就越具备创新能力。所以,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独特观点时应秉着尊重和理解的态度, 并让学生自主发挥。此外, 教师在进行课文自然段讲解时, 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积极发表意见和观点。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耐心为其解答, 要注意在解答的过程中不要给出一个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反问, 从而展开开放式的讨论,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四、阅读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引导

小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 对事物的辨识能力还比较低下, 在阅读时不知道哪些是适合阅读的书籍。对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到以下三点: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阅读方向、教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及帮助学生进行读后总结。对于要背诵的文章,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表演, 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加深对文章的印象, 这样更有利于课后的背诵。以《蘑菇该奖给谁》这篇文章为例, 教师在授课时, 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如:让学生就“大蘑菇为什么奖给小白兔”这一问题进行简要讨论, 在学生作出回答后, 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假若作为颁奖人, 谁是蘑菇的最佳获得者?为什么?”教师应该对理解错误的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上的引导。当然, 这种引导要有技巧性。小学生在心理和语言上还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时要讲究技巧, 不能一味地否定学生的观点, 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开胜.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25) .

上一篇:配电网运营管理策略下一篇:增生性膝关节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