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语文

2024-10-11

阅读与语文(通用12篇)

阅读与语文 篇1

近年来教育界人士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 尤其是阅读教学。认为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理解作品情感、增强语感, 为学生未来文学水平不断提高而奠定基础。但是, 这一目标的实现, 需要革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使教学活动开展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基于此, 本文笔者重点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 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 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 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 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 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 适当穿插课外文学, 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 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 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 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 写作练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 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 应当以新课标为准,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是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 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 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 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 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适当地指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 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寻求到新知, 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满足新课程要求, 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 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 如此每个同学,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 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 解答问题。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 注意与写作相联系, 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 进行作文写作。如此,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 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 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 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 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 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 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思考文章, 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 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 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 并体会文章情感, 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 主动思考文章, 日积月累, 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依据, 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此, 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 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要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 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1) :117.

[2]李海燕, 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3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9) :101.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16-17.

[5]王丽.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8) :59.

[6]于明三.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1, (5) :69.

阅读与语文 篇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分)

①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上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4:“行道之人”和“乞人”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看法。(2分)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通“避” 逃避②比

小题1: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②高 官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小题1: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每句2分,共4分)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论点。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即可。

阅读与语文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5-02

小学语文阅读,本就是一个不简单的工作,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比较差,需要教师耐心的指导与正确的引导。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通过不断摸索,在摸索的过程中找到一套最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形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深化认识,切实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

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教学。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评价水平。但是,我们这么说是很笼统的,例如:阅读过程中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要理解作者对于文章的中心思想,要对于作者描写的人物以及场景进行思考。要体会作者写文章时的思想感情;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形式的文章,说明文,议论文等。阅读说明文时,要抓住文章的重点,着重学习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阅读议论文时,要找出论点、论据和论证,明白作者如何运用论据去论证提出的论点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描写的各种意境以及描写的人物形象要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2.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题材众多。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都需要學生去揣摩以及加以理解。因此,需要学生具有文学作品赏析能力。但是如何培养学生赏析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呢?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仅这样,我们还要让学生注重作者对于作品情感上的渲染,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能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学校学习写作就是培养学生写的内容以及如何写的问题,而写作的内容是什么以及怎样去写,这是写作最主要的问题。写的内容就是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的事情以及在我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内容。怎样写就属于写作方法的范畴了,这就需要一定的写作技能以及要有一定的词句积累量和要学会应用各种形式的写作手法,要会组织语言从而使文章的表述通顺连贯。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就应该培养出学生自己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够认识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使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开展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水平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并非成年人,无论生理特点还是心理特点,都有别于成年人,但是,有的教师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参考中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就会让学生特别被动,学生们只是接受了教师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认识,自己并没有真正达到理解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认知能力、对内容的接受程度等,让学生在阅读前,带着问题阅读,确保阅读的针对性;在学生阅读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确保阅读的时效性;在学生阅读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提出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学习,就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2.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个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在阅读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其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作者有心灵的交流,从而感受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第三,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正确记笔记。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好的句子、段落,要学会用笔记下来,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从而通过日积月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激发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付出努力去实践。学生阅读学习也是一样的。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生积累的知识会不断增加,学习能力也会不断增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也会不断提高。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呢?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教学前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阅读,教师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阅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在课文讲解中,不断提出各种新鲜的话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激发兴趣。第三,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自己所讲述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课余的阅读学习中,逐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进而爱上阅读。

参考文献:

[1]方胜.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的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12.

语文阅读教学与人格 篇4

一、 语文阅读教学与人格

1.人格。

人格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定义, 哲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文学、教育学、美学都有各自的看法, 其内涵丰富多样。《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人格与个性同等看待, 解释为: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 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1]。在《心理学大词典》中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等[2]。从实际使用的情况来看,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一般将它们混合使用。总体看来,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分析以上人格的定义, 我们不难看出人格虽然是较为稳定的, 但同时也是发展变化着的, 具有可塑性。教育本身意味着人的完善, 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去塑造学生的人格留下了空间和弹性。

2.阅读教学与人格。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的交流, 是个体经验不断积累、唤醒、拓展进而建构意义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品质的培养是人格塑造的适切途径, 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所以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无疑成为人格塑造的主战场。

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格塑造的必要性

1.在阅读教学中塑造人格既是发扬传统又是顺应现代潮流。

中国古代的人格多指个人的道德表现,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 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 最早诗经中《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 是以生则不可夺志, 死则不可夺名”。这里的“格”就是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3]。儒家人格观主张仁义道德的归依, 道家《庄子》、《老子》经典则主张人格要超越世俗之物, 回归自然, 实现人格独立自由。《礼》、《乐》、《诗》、《书》等“语文教材”可以说就是关于人格境界的文化, 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所以在现代我们仍要重视人格教育。

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 大部分国家的教育重心已由重知识传授、重智力转向重人的价值、重人格。我国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更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更重视个性化生成, 更重视意志品质的形成。这些都充分说明语文阅读教学既要重视知识能力, 也要重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2.语文尤其是阅读教学是人格塑造的最好途径。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粗浅地说, 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而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性, 学生在阅读中或理解吸收或创意表达, 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受到言语材料的熏陶、感染, 并有可能形成自己新的观点, 同时人文性在阅读教学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人格塑造就落到了实处。

三、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落实人格塑造

1.根据作品内容不同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 并在阅读中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不论是语言文字还是思想内容都堪称典范的文章, 我们完全可以反复诵读, 在诵读过程中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灵魂的对话。久而久之, 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 认识得到提高, 情感得以净化, 达到了以感染熏陶方式塑造人格的目的。对于一些理性成分较多的作品, 我们可以采用客观并批判的阅读方式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还原事物本来的面目并进行认知, 能迅速理清事物及人物间的各种关系, 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同时尊重别人的观点, 最后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批判性的阅读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独立思考品质和创新精神。

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即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指对真理的追求和真情的表达;善指善良的心, 对他人的善意及帮助;美指事物内涵及形式的美。积极的人生态度具体表现为执著、理智、真诚、快乐、富有正义感、拥有同情心、高雅的审美情趣等。语文教材中很多都是富有文化内涵、人文底蕴的文章, 如其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圣贤之士、格言警句等。教师应将这些东西挖掘出来, 因势利导, 为学生塑造积极向上的理想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磨炼学生的心智。教育本身就是要给人多种可能性, 在阅读教学中, 文章不仅是学生言语实践的材料, 而且自身所拥有的人文价值可以引发学生许多的思考、想象直至引起研究的兴趣, 如学习《宇宙里有些什么》, 就有可能激发学生对宇宙研究的兴趣, 甚至激发他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阅读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是阅读主体的情感、心理、思维与创作主体的内容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心智的磨炼, 要坚持不懈地克服阅读中的种种困难, 不断挑战一个个挫折直到完成阅读, 经历过言意转换的痛苦, 人的意志、毅力、调控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和完善。

4.引导学生增大阅读量, 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和文本、作者、环境交流的过程, 再加上老师的引导, 他们可以深入认识到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表现, 能更深刻了解自己的潜能, 能更客观地对自我进行评价, 进而扬长避短并去主动改变自己, 实现自我价值, 造就一个更好的自我。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生阅读的面越宽、量越大, 就能越多地去认识社会、感受生活, 无疑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提高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 克服主观行动的盲目性, 增强社会的亲和力和参与意识。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文课程进行人格塑造的主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人格塑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探究兴趣及磨炼他们的心智;丰富社会实践能力和提高自我意识。

关键词:阅读教学,人格,塑造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本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289.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225.

[3]袁济喜.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7.

[4]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小学语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篇5

阅读理解的难点在于对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的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1、意义明显的词语,可以再上下文中找到解释

2、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吧他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我们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分析和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2注重文段中关键语句的理解

关键语句是指在文段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在意义或结构上起斜街、照应的作用。要理解它们的含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熟悉语法知识,依靠语法知识对句子进行分析,重点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恰当,次序是否合理等

2、依赖语感。

3注重对文段的概括能力

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与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不片面、不偏颇、简洁不拖沓。其次,需要对文段的重要信息筛选。

4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目的

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探究 篇6

阅读与作文相互促进,两种能力缺一不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可以说是学生“学海泛舟”的双桨。如果能找到阅读和写作之间的“纽带”,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整合,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能达到“读和写”之间相互促进的良好教学效果。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探索,我总结出一套教学方法:以钱梦龙老师提倡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兴趣和习惯为前提,以丰富语言积累为基础,教学中实行“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措施(在阅读的基础上练习写作,写作的过程中促进阅读),从而实现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阅读为基础,厚积薄发

作文难写,怕写作文,是较多学生的所面临的一个突出的困惑和现象。而“肚中无货,无米可炊”是这一问题的关键。没有东西可写,自然没有兴趣可言,搜肠刮肚,自然写不出精彩文章。

如何帮助学生突破作文中的这一瓶颈,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我们都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学士苏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也是说写作吸纳的材料要多要广,积累的材料要充分而丰富;叶圣陶先生说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这些都论述和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语文课程的新策略,去也是语文教育思想的正本清源。少做题是“手段”,多读书是“目的”,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本好书,多背诵名家名篇,多积累诗词佳句。“少做题,多读书”这也是借鉴了我国传统蒙学教育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存其精华,古为今用。

二、以写促读,畅流开源

以写促读,即是说通过写作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畅流”使“源”更“活”。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形象地说明了生活是“源”,写作是“流”,“源”开则“流畅”,“源”塞则“流竭”。阅读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是间接地认识生活,是吸收;写作是直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是表达。

通过让学生勤写勤动笔,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学生在写作中遇到困惑,会进一步激发强烈的阅读和求知欲,不断的获取新知识,进而弥补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在作文教学中恰当的方法指导,技巧点拨和语言的锤炼,对阅读无不起促进作用,写作能力的提高自然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通过作文的修改、评讲、反思、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让学生“读了再写,写了再读”(茅盾),以写促读,反哺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之兴更久,阅读之趣更浓。

三、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爱读愿写”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好习惯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因此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养成热爱读书和自愿练笔的良好习惯,是融合“读写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具体分三个阶段实施。

1.营造阅读氛围,创设写作情境。在阅读中,学生才是主体。老师要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和评价作品,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而写作则是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方便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创设写作情境;解放学生心灵,引导学生利用阅读中获得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亲近自然、认识社会、感悟人生!激起学生内心倾诉和表达的愿望,主动用笔写心里话。

2.引导广泛阅读、鼓励自主写作。学生广泛阅读作品,是调动阅读兴趣的最佳方法。老师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杂志,阅读各类读物,阅读经典文学名著和自已喜欢的作品,并鼓励学生上网浏览、查阅资料,广见博识,不断开阔视野。当学生心中有感悟时,应鼓励学生及时写出来,只要言之有物、感情真实即可。同时要多给学生肯定和鼓励,只要是学生自已的体验,即使看起来幼稚可笑,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3.交流阅读成果、展示优秀作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学生对学习多么冷漠,只要让他们首先从取得成绩入手,就能逐步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努力一旦受到肯定、有了成就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心甘情愿地去读去写。教师应该让大多数学生享受被赏识的欢乐,在学习中寻求到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对话与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对话,语文,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学生、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 以一种谦虚的态度真诚的对主体、文本客体、作品世界客体相互发表、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 并且以一种尊重、宽容的心态接纳主体间意识的差异, 诚恳地找出自己的不足, 接纳对方有价值的信息来弥补自己的缺失和空白, 用批判和反思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对方的观点, 在交流中逐步走向视域的融合和知识的积淀。

一、对话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 教师遵循“对话”教学的基本原则, 合理设计对话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 正确设置对话的话题, 增强对话意识, 营造对话情境和氛围, 寻找对话阅读教学成功的规律, 发掘对话的闪光点, 中和“对话专业户”和“对话困难户”两个极端, 这样长期下来会使课堂效率最优化, 事半功倍, 教师也会远离“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局面。对话和阅读教学功效成正相关的关系, 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师生用心灵在对话, 气氛融合、教学相长的。反之, 用不好对话, 或者形式意义上的对话不仅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会使教师逐步产生职业倦怠, 成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阅读教学由于是读者、作家、作品、世界的四维统一, 所以也能够为对话教学的展开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条件。对话不是简单地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 而是教师和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挖掘, 师生一起寻找答案。课堂讨论在师生平等基础上, 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这样语文课就不会沉闷乃至无效。

二、阅读教学的对话实现

1. 对话的基础:新型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效果的重要决定因素, 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 从而在教学活动中互惠, 相互尊重, 彼此了解、承认, 共同遵守教育的规律和教学活动的规则。教师放弃话语的霸权, 由课堂操控者角色化为与学生地位平等, 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行解读文本。当然, 这不是说教师就一定要放下身份, 对学生放任甚至卑躬屈膝去维护师生关系, 教师“并不是放弃权威, 而是作为社会控制形式的权威理智化”。学生也由教师的对立面解放出来, 站在教师的同一条线上, 共同进步, 虚心求教, 不耻下问, 在“作家—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中, 能动的发挥主观作用, 形成文学审美意识。这样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便是一对新型的和谐关系, 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知识的再创造和升华。

2. 对话的重点:文本的动态解读

在上述提到的三角关系中, 首先教师是一个读者角色, 并且教师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和文学素养,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欣赏文本的视野, 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 在新的文本中有自己的期待视野和自己的价值判断。此时, 文本或者说作品便是以客体的形态呈现在主体教师和主体学生的面前, 被解读, 被审美, 形成了一个客体世界, 会有一个历史性的动态生成过程。任何文本都存在着空白和未知域, 它使作品“召唤结构”得以可能。这种“主体—客体”的活动关系促成了文本意义的动态生成。接受美学上提出了“期待视野”的概念, 阅读就是在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品的召唤结构中动态完成的。由于每个阅读主体的文化背景、人生阅历不同, 所以教学中不存在完全一样的文本解读, 一部《红楼梦》, “经学家看到的了《易》, 道学家看到了淫, 才子看到缠绵, 革命家看到了排满, 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 就是这个道理。传统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作家和作品, 忽视了读者, 导致了阅读教学的枯燥和机械。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阅读分析来代替教师的阅读实践”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 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鼓励学生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鼓励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 形成文学审美。

3对话的方式:合作和沟通

对话是教学活动过程中, 主体与客体、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根本方式。雅斯贝尔斯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 这种我和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 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 均使人类猥琐”。这个教学活动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 需要在反复沟通下达到最优的效果。没有合作, 力的作用有可能是无用功;没有沟通, 教育结果只会是一盘散沙。师生一起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多沟通、多对话, 相互启迪, 相互促进。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师站在讲台, 学生台下端坐认真记笔记”的模式, 让学生也过把教师瘾, 互换位置, 从新安排学生坐席的位置, 依据课堂内容变换形式, 让学生由外到内感到上课是一种享受。用心对话, 真诚的帮助学生, 而不是让教学仅仅服务于考试。

4. 对话的原则:尊重和宽容

由于教学活动中主体的不同阅历等主客观因素, 难免产生分歧, 多元化、差异、个性的存在, 这需要建立主体之间主客之间的宽容, 信任, 尊重。宽容不仅是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民主、平等、自由的保障。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充当宽容意识的熏陶着和示范者, 允许学生犯错和成才前的拙劣。在课堂上, 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尊重学生思考的结果, 多用描述性语言评析学生的发言, 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不管是对异见的宽容还是对错误的宽容都是教师的理性责任]。平等的师生对话, 理解和真诚的合作会使阅读教学活动完美的进行下去, 让学生从心底接受教育者, 爱上精选的文本, 用宽容、沟通、尊重、理解打造新世纪最理想的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蒋成瑀.走出阅读教学的封闭圈.语文学习, 2002, (7-8) :4.

[2]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0 (3) :16.

[3][德]雅斯贝尔斯著, 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2.

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 篇8

一、引导学生感知美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 审美也不例外, 通过感知形成表象, 入境见形, 从而激起美感, 产生美之愉悦。

(一) 巧妙入境

美学原理告诉我们审美感知是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一要素。通过审美感知, 可有效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 教师应该采用易于启动审美主体情感的方式, 以诗歌、绘画、故事、音乐或谈话等导入, 让学生情感开始启动, 自觉地对审美采取一种开放性的态度, 教师再用自己的激情以适当的方式叩击学生的心扉, 引起他们共鸣, 开启审美之门。

(二) 感觉动情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审美感受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审美情感, 即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情绪愉悦和精神快感, 这种体验既决定于主体是否情绪专一地进入审美活动, 也取决于主体是否准确把握了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情绪因素。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将听觉、视觉、触觉、心觉等多种感觉交错运用去完整地把握审美对象, 多方刺激感官所产生的是多点透视般的立体形式, 单一的感官刺激难以产生理想的审美知觉。如在讲朱自清的《春》时, 先播放展现春天美景的课件———田野春耕图、刚刚解冻的溪水、鸟语花香的农家小园, 并辅以音响。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春天信息的, 再让学生结合自己在春天的体验, 了解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节, 产生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真实感情。

(三) 联想体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作状貌和形态的感知, 产生了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 于是就能使审美感受由浅层趋于深层, 因此, 当感官被刺激时, 原来的审美体验也随之被调动, 并在新的审美对象的观照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用工笔描绘出一幅荷塘的优美图画, 将月下的莲叶、荷花想象成了风姿绰约的少女, 有不尽的诗意。这时, 我稍加提示, 学生就很自然地想起《爱莲说》中的“花之君子”, 一个是阴柔之美, 一个是阳刚之美, 这便是由联想体验而引起的审美的位移。

(四) 情境悟理

在审美感知中, 思维的主要表现是直觉思维, 它是审美感受到达一定程度后, 对审美对象的本质意义产生的顿悟。在阅读教学中, 仅让学生感知外在美是不够的, 教师应由表及里强化训练学生能对课文各部分意义及其整体意义的直觉思维, 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揭示形象的内在美, 深化学生的美感。如《白杨礼赞》一课, 作者一唱三叹, 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生长环境不平凡, 外部形态不平凡, 内在气质不平凡, 这样, 从白杨赖以生存的“景美”, 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 又进而提示白杨内在的“神美”, 由远及近, 由表及里。

二、带领学生鉴赏美

鉴赏美比感知美更高一个层次, 它不仅包括对审美对象的性质的深刻理解, 而且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美丑识别。大部分的语文课文都附带着作者的情感, 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折射出作者对于美的认识, 因此, 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该如何把握作者赋予文章的美, 并且进一步挖掘, 使学生能够从文章中吸取作者所创造出的美, 并且从中受到熏陶, 从而进一步对于作品的优劣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如在教《泰坦尼克号》时, 教师先找来VCD光盘播放电影片段, 结合剧本的文字描写感受电影镜头所表现的视觉形象, 让学生更深切地感觉到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 然后采取座谈式的方法, 让学生放开思想, 各抒己见, 为课文及文中的人物“定性”, 最后, 引导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拓展: (1) 《泰坦尼克号》不光重视写纯真的爱情故事, 更注重其中折射出来的伦理光芒。 (2) 在女主人公罗丝与其母亲之间, 在男主人公杰克和罗丝的未婚夫卡尔之间, 在以身殉职的船员与排挤妇孺的乘客之间, 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鲜明对比, 显示了扬善贬恶、褒真斥假的强大的道德力量。老舍曾说:“悲剧是描写在生死关头的矛盾和冲突, 它关心人的命运, 它郑重严肃, 要求自己具有惊心动魄的感动力量。”学完本文, 学生着实感受到了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是一种崇高的美, 即壮美。

三、激励学生创造美

由感知美、鉴赏美到创造美,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是一种吸收、加工、输出的反馈过程, 而所谓的“输出”就是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需要在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相结合的基础之上, 加之自己的审美理想, 创造出具有发散性、新颖性以及独创性的美来。如我在讲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 让学生结合电视剧《水浒传》写读后感, 大多数学生都是赞扬这位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好汉———鲁智深, 而有位学生却独辟蹊径:“……类似于鲁智深的梁山好汉虽是替天行道、打抱不平, 但也有滥杀无辜的时候, 这些人每天杀人放火抢东西, 喝酒吃肉, 他们只在生产关系领域翻江倒海, 而不搞‘生产力’的革新。如果一个民族不在‘生产力’领域里下工夫, 那么这个民族的前景未免会黯然。”读完这篇习作, 我为之一震。今天的学生已经走出思维禁锢的藩篱, 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思考、判断, 这便是创造美的魅力所在。

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初探 篇9

一、高度重视阅读课教学, 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阅读教学要加强思想的交流。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古人之言, 包含无尽, 后人读之, 随其性情浅深高下, 各有会心。”由此看来, 语文教师如果把教学的视角由作品转向学生,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平等自由对话上, 更能体现阅读的意义, 同时也应充分尊重学生“各有会心”的权利。

阅读教学要重视理解的深刻。语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 进而挖掘作品本身潜在含义所能辐射的范围。可以说, 一种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 就是在寻找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的交叉点。而寻找的过程远比寻找的结果更有意义。因为, 这种交点有时可能找不到, 或者即使找到了, 也不可能使最后的结论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完全可以因为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而使每一堂语文课成为精彩的瞬间而永驻学生心中。

二、着力转化教师施教理念, 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水平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 应清醒地认识到, 以前如死水一滩、活力不在的语文教学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能的强化、不尴不尬的“应试教育”境地, 使语文教学徘徊不前。面对新时期教育, 教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在实际教学中,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变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根据课文特点、教学需要而抓重点、解疑点, 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 加强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 做好课后拓展延伸, 增加学习容量,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将机遇和空间给予学生, 让他们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成长。

三、努力激发学习兴趣,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有效课堂教学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的思维激发是一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适当的点拨和提示下, 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研究性阅读中来,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 进而培养他们合作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1. 要求教师精心设置新课导语, 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精准的导语将会点燃整个教学课堂。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也正体现在导语的设计之中。这样,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此时得到触动、感染和熏陶, 将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探讨和研究性学习中, 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事半而功倍”。

2. 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

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 让学生明确“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远行, 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掘玉”,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 再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 也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 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 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

3.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 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让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 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 就如给学生“雪中送炭”,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 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进而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 开启学生尘封的心智, 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

四、重视读与写的结合, 以写促读,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而写作是运用、表达和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读与写的结合。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借鉴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体现阅读为写作服务的阅读观, 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 认真思考如何将其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阅读教学中还能帮助学生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少,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通常, 学校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 即使对学生开放, 也是很有限度的, 有的只许学生阅览, 不能借出;有的借阅只限于教学辅助一类的书;有的图书馆成了“藏经阁”, 仅仅为摆设, 作为语文教师, 应尽可能地与学校联系, 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全体学生的力量, 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向学生介绍好的读物, 推荐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书报和期刊等。

当然, 教与学都无定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方法还有很多, 让我们以实施高效课堂为契机, 坚守课堂阵地, 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促使语文课堂教学渐趋走向高效。

摘要:实施高效课堂, 首先要加强阅读教学, 促使师生获得丰富的知识。对于语文教学, 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能自觉地、愉快地进行大量、广泛和快速的阅读, 将大量阅读、适当背诵与写作活用密切结合,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增强其学习的动机, 拓展学习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 使实际教学发扬中国语言教学优良传统, 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认识异国文化习俗, 熟悉中外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素养,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杨天明.走进高效课堂:与高效课堂建设者对话.甘肃:定西市安定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2012.

阅读与语文 篇10

(一) 是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很显然, 这里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并不能片面地理解成对阅读文本主题内容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还应该包括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新课标在不同的学段都提出了相关要求, 如“能联系上下文, 阅读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思考文中关键词句在描写事物与场景中所描写的意境。”“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够领悟文中所用的表达与描述方法。” (第二学段) “学习说明文, 要在阅读中抓住文章重点, 学习课文中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独自研读文学作品时, 能有一定的感情体验, 对文学著作中感人的意境和树立的形象, 能有自己个人的理解;学习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文字” (第三学段) 等等。

(二) 是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有效方法

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文学作品, 体裁、题材多样, 文中人物形象, 语言及文中思想, 需要教会学生去揣摩, 去体会和理解, 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文字的欣赏水平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机部分,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则必须先提高其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可以加强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对小学生欣赏审美能力的培养, 应注重作品形象的感受能力, 注重情操的渲染, 不宜采取流水型的文字分析与思想概括, 为小学生提高语言欣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做好基础性的培养。

(三)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学习文章的表现形式, 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写作能力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写作内容和如何写的问题, 写作内容主要靠学生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进行累积; 如何写属于方法的范畴, 涉及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必要的写作技能, 还要有一定的语言词汇的积累, 了解词语应用和写作形式, 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 阅读教学的本质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作文的表现形式和写作知识。将揣摩课文的中心思想和学习应用其中的写作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 才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一)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普通教学模式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 将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划分段落, 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 分析作品的特色, 一个流程下来, 生硬地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 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实际上, 阅读教学最关键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在课堂上,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老师传授方法引导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对课文提出自己的理解。为培养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点拨、启发学生,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方法, 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感悟。

(二)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 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静心阅读, 切勿三心二意; 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字里行间的理解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以达到理解文章内涵与中心思想的目的。当然, 还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阅读习惯, 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段落, 可以在读后练习写作读后感。学生形成良好阅读笔记习惯之后, 会让阅读教学取得更加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有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进行阅读学习。只有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 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丰富起来, 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然而在阅读教学中,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 教师要通过文章背景解说,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当学生带着一种求知探索的心情进行课文阅读, 其阅读效果必然是最好的。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围绕课文的时代背景与中心思想, 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 使学生不断产生求知渴望。当学生怀着渴望的心情进入阅读活动时, 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思索和求知欲望, 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 将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进行拓展。这样, 学生就会始终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与求知渴望。这对于拓展知识面, 提高阅读能力, 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结语

总之,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以新的理念、新的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正如第斯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实质是一种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形式, 更是一种教育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与作品情感理解,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并会使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对教师而言, 阅读教学要求树立语文教学过程的对话观念, 变“灌输式教学”为“对话式教学”, 这是新课程教学的题中应有之意。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与探索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探索

阅读有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内心,正确的能读能够陪伴学生一生的学习。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仅仅处在起步阶段,如何塑造正确的阅读理念,如何通过教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兴趣是一个值得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小学拓展阅读概述

(一)阅读教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提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者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人类的重要的学习途径,帮助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传承知识和文化、丰富人类情感和心灵的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语文老师依据教学计划,借助各种专业教材的帮助,侧近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交际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

(二)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

对于拓展阅读,学者与学者之间存在差异,但大体上可以总结为:拓展阅读是以教材文本为中心,但是又突破教材的既定范围,拓展多一个或者多个同系列的作品上。避免学生局限在有限的阅读材料中,对阅读材料的核心精神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而课外阅读是学生在除课堂以外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获得信息的过程。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围绕着教材文本的核心内容选择阅读内容的。

二、改善小学拓展阅读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明确拓展阅读教学目的

要想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阅读能力,首先要明确拓展阅读的主要目的,并且区分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区别。拓展阅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扩充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本,其次就是增强提要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能力,强化对语言的迁移运用能力。拓展阅读的核心点是它所涉及的阅读材料一点要与教材相关,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是与课外阅读的根本区别。教师应该规避应试教育的影响,长远的考虑扩展阅读的教学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

(二)开展“文学味道”拓展阅读教学

拓展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同样应该有一定的文学味道,在开展拓展阅读的时候应该针对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取材,而不是偏离主题,选择与地理、历史等科目。有些材料看似精彩万分,但是往往会像大师讲故事一样,偏离主题,虽然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潜心阅读,因此以文学为中心,选择材料。

(三)增加拓展阅读教学交流

在学校教学中,应该提倡将拓展阅读看成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不仅要时常开展深度有效的观摩课活动,给教龄长的老师和教龄短的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此外,应该针对拓展阅读的材料设置以及教法的应用,组建研讨小组,以便提高对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视。在教法的研讨中,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时刻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兼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程度。

(四)创造良好的拓展阅读教学环境

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是需要外部条件做支撑的,好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在班级创建图书角,摆放一些课程标准上推荐的书目,这样能创建阅读的氛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户外上阅读课,也还可以在阅读课上播放轻柔的音乐,烘托出悠扬的阅读氛围。有条件的课堂还可以开展电子阅读的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响和图片。

(五)小学语文鼓励学生拓展阅读,但阅读不能是盲目的,需要以教材某篇文章为基础,横向扩展训练

可以是同类题材、同类内容、同类写作手法等。例如,《藏羚羊跪拜》讲述了母爱的故事。藏羚羊是有感情的,它用下跪的方式请求猎人放它一条生路,它哀求的泪水并没唤起猎人的同情,当然,在射杀母藏羚羊后,猎人发现自己犯了错误,最后把他的猎枪,同藏羚羊还有它的孩子一起埋葬。屠格涅夫的《麻雀》同这篇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屠格涅夫带着狗散步,看到一只从雀巢上掉下来的小麻雀,狗狗慢慢接近小麻雀的时候,一只老麻雀突然从树上扑下来,挡在小麻雀面前,对狗狗嘶哑的鸣叫,屠格涅夫赶忙将狗狗牵走。两篇文章都讲了动物的母爱,通过这种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白“爱比死或者死的恐惧还强烈,依靠这种爱,生命才能维持下去,发展下去”的道理。

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需要以趣味性为基础,例如,上文提到的例子《麻雀》一文中,首先学生通过阅读《藏羚羊跪拜》已经对这类描写动物的文章有了一定兴趣,此时让学生拓展閱读《麻雀》一文,让学生看到动物世界的趣味性,文章中的狗狗作为“反面”形象,实际上对于掉下来的小麻雀是无心之举,可能只是想靠近看看,毕竟是人类养育的狗狗,并没有那种野性,但是这里的麻雀妈妈却已经奋不顾身扑了过来,一脸想要跟狗狗决斗的样子。这时让学生站在狗狗的角度去看麻雀的这一举动,可能会有着莫名的尴尬。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阅读、拓展阅读教学的概念入手,分析得出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应该坚持以本为本、以生为本、形式多样化的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小学生了写作和创新能力。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就是对拓展阅读的观念理解不透彻,其次就是没有把握好教学的度。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拓展阅读中,应该明确拓展阅读教学目的,其次是开展“文学味道”拓展阅读教学,然后是增加拓展阅读教学交流,最后就是创造良好的拓展阅读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裴红霞.如何有效开展拓展性阅读[J].中学教学参考,2012(28).

[2]戴建春.拓展阅读——主推单元学习[J].小学教学研究,2012(35).

阅读与语文 篇12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 阅读内容单一。

除教材以外,动漫、连环画备受小学生的追捧,其文字少、图片多,成为他们阅读的主要内容。一些小学生喜欢阅读小说等内容,但却不被家长认可。教师要改变内容单一的现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诵读轻体验,忽视了自身的阅读感悟,读不出人物的感情色彩。教师对阅读技巧缺乏指导,仍以分析为主,学生不知为什么读,如何读,不知如何去思考。

3. 阅读内容选择过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管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管学生是否感兴趣而随意选择材料,授课内容往往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范围,纵使教师讲得再精彩,也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共鸣。

4. 缺乏深度探究。

教师的精力有限,在课堂上只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授,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则无暇顾及,只是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再由学生背诵,对文本缺乏深入的探究,以致阅读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策

1. 设疑引趣。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推动着学生主动阅读。教师要在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建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者提出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理很难过。’一句中,从‘竟然’中读出什么意思?”学生从词义上理解为“出乎意料”。教者设疑,追问道,“为什么对熟悉的母亲用‘竟然’这个词?”让学生感受到“我”自己对母亲太不关心的责怪、难过。

又如在“山谷中的谜底”教学中,教者以谜“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引入,“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有信心吗?”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课文,了解“东坡只有雪松”“西坡有松、柏等杂树”之谜,及谜产生的原因———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以及松树的特性决定,从而获得启示,弯曲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 活动激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教师不能拘泥于单一的讲解,要为学生营造展现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阅读兴趣。活动的形式有讲故事、背儿歌、读散文、吟诗词,能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使阅读变为“悦读”。学生在阅读中力求做到以情感人,要深入文本,融入自己的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故事要有悬念,能发人深省,引人深思,让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产生阅读的动力。如学生在阅读中“太阳与风的比赛”中获得温和、友善永远胜过激烈与狂暴的启示。

3. 榜样激励。

小学生具有仰慕英雄的心理特点,他们喜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的雷锋,“舍身救人”的罗盛教,学生被他们的形象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受到启迪,感受人物的正能量,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如在《诺贝尔》一文学习中,教者引领学生反复研读,找出能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从一次试验性大爆炸的情景描述中感受其置危险于不顾,全身心投入研究,从“亲自”“双眼紧盯”“仍然盯着”等词中感受他不放过实验过程中的每一节细节,从他的不甘心中看到他的执着。

当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受正面人物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励,还在分析作品中反面人物的形象,体会其个性特点。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作者刻画武艺高强、忠直淳朴的英雄林冲的同时,也写了自以为是、跋扈嚣张的洪教头。学生读外貌,从洪教头“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中感受其傲慢、自以为是、狂妄;读语言,品个性,从“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等语言中感受其无礼、骄横;读动作,品个性,从招式“把火烧天”中感受其凶猛、险恶。

4. 拓展宽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课本资源,也要引入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将课内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宽度。教师要以单元教学为依托,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书籍,让学生在读后彼此分享、相互交流。

上一篇:作文立意常用方法下一篇:混凝土的冬季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