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与作文

2024-09-22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与作文(精选8篇)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与作文 篇1

悦尔补习社

小学常用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例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具体要求:

1. 首先要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

2. 安排好恰当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 恰当是使用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比较)4. 注意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简明、通俗、生动)

一、打比方

打比方是以人们常见、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达到通俗易懂的目的。例如:翼龙身体两侧长着翅膀,展翅高飞时,如同一架在天空中翱翔的轻型飞机。

二、列数字

列数字就是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例如:梁龙的身体很长,从头到尾足有二十多米。

三、作比较

作比较就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使其特点显得更加突出。例如:我国发现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四、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感念做定性说明。例如: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型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五、举例子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事物或事理,在说明中举出一些恰当的例子。例如:我国名胜古迹十分多。诸如泰山,黄河,故宫,孔府,普陀山,明孝陵

★★★★★★★★★★★★★★★★★★★★★★★★★★★★★★★★★★★★★★★★★★

说明顺序:(简单题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顺序?” 复杂题型:“为什么先写A,后写B?两者能否颠倒?”)

1、时间顺序: 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 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常采用这种顺序。注:把握空间顺序,重点要注意一些标志方位的名词,或标志游览顺序的动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思维的规律)常见的逻辑顺序有:①从主到次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概括到具体④从整体到局部⑤从现象到本质⑥从结果到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从特点到用途、从一般到特殊,从原因到结果等等。总之,只要明确了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都是逻辑顺序。

★★★★★★★★★★★★★★★★★★★★★★★★★★★★★★★★★★★★★★★★★★

学海无涯苦作舟

悦尔补习社

第二部分 阅读练习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海无涯苦作舟 2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与作文 篇2

1. 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新课标总目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 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 维果茨基说过:“语言是人类为了组织思维而创造的一种最关键的工具。”[1]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文既是我们的教学目标, 又是语言思维发展的工具, 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发展。如果把语言比作思维的外壳, 那么纯语言教学的语文课堂只是建造思维的外壳, 是无灵魂的教学, 单一进行思维发展的语文课堂就是思维涣散混沌的教学。笔者认为语言与思维并行的教学, 才能让语言有灵魂, 让思维有外衣, 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课堂。因此, 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密不可分。

2. 比较阅读是实现语文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阅读是语言积累的主要手段, 语言的累积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为了让文字这一语言符号的中介有效地发挥作用, 笔者提出了“比较阅读”的教学策略。这是借用文学探究上的“比较”概念。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利用不同文本、不同文体, 在比较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 它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表达方法、事物的演变和趋势。这样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 既可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又可在比较中把握文本特点, 提高鉴赏力。这与新课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的总目标十分吻合。

认知发展理论家让·皮亚杰在《智力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思维的发展过程就是同化 (assimilation) 和顺应 (accommodation) 的两种作用机制之间不断从某一水平的平衡向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转变。”[3]我们认为同化是思维延展的过程, 个体纳入新认知前, 先对新旧认知进行对照、比较, 筛选出新的认知随之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并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 达到“同化于己。”这是认知量的积累。顺应则是思维的创新过程, 个体通过不断纳入新的认知结构后, 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改变, 甚至迫使创立新的认知结构链来适应新的情况, 产生“外化于物”。这种思维发展是认知的改变, 是思维的创新。引入比较阅读就是要学生对相同题材的作品、不同表现手法的作品、不同观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个体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把新的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引起认知结构的扩展和改变, 产生问题, 针对问题, 结合所读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和思考,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对比阅读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阅读过程完成认知量的积累, 在认知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产生质变, 引起思维认知改变, 产生创新思维。所以, “比较阅读”就是实现学生同化思维与顺应思维相互转化的过程, 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是实现语文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深度开发教学网络环境架设思维发展的桥梁

网络技术日新月异, 网络功能也随之强大和完善。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可以是面对面 (互联网) , 点点 (QQ) 、点面 ( 平板一体机) , 课堂教学是立体式互动式的。教学环境的变化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网络教学环境决定了阅读的内容和方式, 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影响语言的积累, 制约着思维的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引入比较阅读, 课堂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阅读素材, 可为学生存储、展示、合并、比较信息, 还可以改善当今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语料储备未丰带来的语言输出 (即手写障碍) 的现状。学生在阅读过程完成了认知量的积累, 为思维发展提供了可能。所以, 网络环境架设了比较阅读的平台, 是学生思维的发展桥梁。

二、网络环境下比较阅读的策略

1. 可视化阅读

在语文学习时, 学生读懂文本是大前提。学生对一篇文章的认知和把握首先是对整体结构的建构 , 然后思维系统对信息进行重组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将文章中逐字、逐句、逐段重新整合成一个个有关联的思维点。“所谓信息视觉化, 是指对各种信息进行形象化、可视化加工的一种方式”[4], 这是将信息可视化, 就是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把平面信息立体化。学生阅读时, 尤其是快速阅读时, 对材料关键信息的把握、提取和分析处理上, 都有一定能力要求, 可视化阅读就是提高学生这些能力的阅读。

可视化阅读也是一种分析式阅读。它可用在梳理文章脉络, 概括主要内容, 分析重点段落, 理解重点词句, 分析事物特点, 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技术进行画图形, 绘表格, 生成思维导图 (如图1) ,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能更准确地个性化地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结构, 再通过网络进行小组分享或讨论, 互动学习, 取他人之长, 学生便可以打开思路, 在中央图像和分支上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如图1中的“内容”) 。可视化阅读让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系统化的认知, 梳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2. 延展性阅读

6-12岁的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延展性对比阅读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意义重大。所谓延展性阅读即以课文范本为依据, 从横向作更广泛的细致的扩充研读。学生通过质疑——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享资料的学习过程, 对新旧知识进行对照、比较, 筛选出新的知识, 并吸纳新知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程度, 在对比中同时提高对作品欣赏与批判的能力, 形成独特的见解。

延展性阅读是一种解惑式阅读, 阅读的材料由教师提供和学生收集组成, 阅读内容是帮助理解重难点的材料, 有助于学生理解词句的材料。学生可阅读老师提供知识迁移的材料, 也可阅读师生共同整理收集的资料, 来帮助自己解疑 (如图1利用“内容”和“材料”) 。阅读中, 学生针对自己的疑惑选读各自的对比阅读材料, 弥补认知的不足, 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通过延展性阅读, 学生对关键信息把握更准确, 对作品欣赏能力更高, 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加强、思维的批判性提高。语言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批判性正是抽象逻辑思维的集体表现, 因此, 解惑式阅读延展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3. 拓展性阅读

“思维能力至少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思维加工能力, 二是思维加工材料。”[6]拓展性阅读对学生在可视阅读和延展性阅读后的思维进行加工, 立足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创新, 创新应先破后立。学生在任务引导下进行阅读, 其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链, 引起学生思维发生冲突, 这是破;学生在阅读中寻求新的认知方式, 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这一思维发展的过程, 就是立。

拓展性阅读也是一种任务式阅读, 它以可视阅读语言积累为基础, 以延展性阅读的思维发展为积淀。与前两种不一样, 拓展性阅读重在“拓”字, 拓展的内容是根据单元主题, 依照单元学习目标, 从纵向作更深入的探究式研读。阅读任务和材料需要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 我们就要制定不同专题的探究性阅读, 包括阅读经典作品, 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 同一事物不同体裁的文章, 同一题材不同观点的作品, 对读写方法迁移运用的阅读。拓展阅读就是提供任务的阅读, 选取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 学生思维产生歧义, 再阅读后, 寻求新的认知方式, 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了改变, 产生新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向纵深发展。学生语文能力上升, 文学素养提高, 都是创新思维发展的结果。拓展性任务式阅读是建构探究性阅读, 它不仅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动性, 还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三、网络环境下比较阅读促进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皮亚杰理论中的认知发展机制指出:6-12的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 缺乏抽象思维。学生对说明文阅读学习, 只能停留在认知的层面, 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针对五年级的儿童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局限思维 (如表2) , 我们利用比较阅读制定相应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任务, 促进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下面试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鲸》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说明。

1. 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比较阅读, 梳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语言是思维对外部客观事物认知的表象。学生没有见过鲸, 更没接触过鲸。学生缺乏对鲸的感观认识, 更谈不上描述鲸了。为了提高学生对鲸的认知, 教学时, 教师提供了一些可视阅读活动 (如表3) 。可视化比较阅读以图文并茂阅读形式, 补充鲸的种类, 加强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可视化文本比较阅读, 还可替代方法单一的集中讲解知识点和串讲段意。例如, 在梳理《鲸》的结构特点时, 以段落比较的形式呈现, 进行浏览时阅读, 学生在并列式的段落中找到各自的中心句, 很快列出《鲸的特点》的表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字及提取并重整信息的过程中梳理思维空间, 腾出可用空间, 思路更清晰, 认知更丰富, 形象思维不断提高, 抽象思维逐渐形成, 思维向丰富性发展。所以, 可视化分析阅读无形中梳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使学生的思维向严谨、缜密、系统的定向逻辑思维发展, 学生的综合与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表达自然也丰富清晰。

2. 网络环境下的延展性比较阅读, 延展思维发展的空间

语言严谨与思维严谨性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文的教学不仅仅要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 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学习, 明白课文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说明介绍的, 懂得如何阅读这类文章, 为写作这类文章打下基础。因此, 了解说明方法应是说明文教学的根本。《鲸》一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很多, 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 把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说得既通俗又具体,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教学中, 辨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很容易, 理解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则需要联系所说明的事物特征去感悟、品味。教学中, 学生通过对“鲸主要吃小鱼和小虾”与“鲸吃小鱼和小虾”的可视化对比阅读, 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 再利用网络对《松鼠》的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拓展性对比阅读。学生把新旧知识进行对照、比较, 筛选出新的知识, 从中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领悟到说明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以及其说明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信、科学, 客观。

此外, 学生通过延展阅读, 对鲸认识更全面。这种横向的延展比较阅读方法扩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延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发展思维空间越大, 思维活跃的程度就会越高, 求知欲也会越强。课堂中, 学生相继提出“鲸还有哪些生活习性”“鲸是怎么生小鲸宝宝的”“鲸怎样听得见船发动机的声音的”等等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 再次对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对比阅读, 这种阅读丰富了学生认知空间, 延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属于同化思维发展形式的阅读。此种比较阅读使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完整性、科学性思维发展, 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也得到提高, 语言表达趋于严谨有逻辑。

3. 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比较阅读, 创新思维发展的动能

写作是语言运用与严谨思维能力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在理解严谨说明方法的同时, 感悟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好处在于真实可信, 体会平实性说明文科学严谨的文体价值, 在好奇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尝试运用。课堂上, 教师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某一种类鲸 (如白鲸、虎鲸) 的口吻做一个自我介绍, 要注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这个说话练习, 将鲸的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展现得淋漓尽致, 课文的语言已转化为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内化了课文的语言。接着, 教师提供纵向式材料的比较阅读, 让学生完成阶梯式小组学习任务 (如图2) 。在任务的驱动下, 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到的信息, 一下子就有了抒发的平台, 学生们将课文中的内容实现迁移, 思维都自然地流露到自己的语言中。如此, 将课文内容的迁移、思维的表达承载在语句运用中, 落实在语言表达的积淀中, 可谓一举多得。

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比较阅读下的任务和材料需要是能引起学生思维冲突的。学生在阅读体验性活动中, 不断纳入新的阅读方法后, 改变原有的阅读方法或创立新的阅读视角来适应新的纵向型的阅读文本, 从而改变原阅读思维方法的认知结构, 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属于顺应思维发展形式的阅读。学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 或表达方式, 或方法上有关联的文本放在一起进行对照阅读。教师还可为学生提供开展专题探究性交流的平台, 这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向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发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 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得到彰显。

综上所述, 既然小学生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我们就要把语文课堂转化为语言与思维并行的教学。只要我们发挥网络环境优势, 找准大量积累语言的切入点, 利用比较阅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的转化, 就能提升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完善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才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高效语文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维果茨基.心理研究选集.前苏联, 195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kb2011/

[3]让·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0.

[4]陈海妮.信息可视化:改变传统纸媒阅读模式[J].新闻与写作, 2013, (10) :61-65.

[5]林崇德.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9) :21-32.

课外阅读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写作;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65-01

课外阅读对语文教学起到重要帮助,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素材,在遇到开放式作为题目时,能够快速提炼出材料的核心思想,并且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找到合适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充实作文的内容,因此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语文写作兴趣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在学习方面自控力不强,无法长时间的集中在某件事中。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需要培养其对写作的兴趣,才能够使他们长时间专注于写作中。学生一旦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够集中注意力,主动钻研写作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探索写作的技巧。这样一来,写作就不会是学生最头疼的事,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语文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尽可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素养。与课外读物相比,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通常会感到枯燥无味,对于固定的教学内容不敢兴趣。与此相反的是,课外读物多体现的是生活中的趣事,讲述的是各种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名人的传记。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课外书籍,能够培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分析文章的能力。在写作的时候,学生会刻意将自己在书中读到的好词好句,应用到文章当中,充实文章的内容,避免内容空洞的现象。同时,阅读课外书籍也可以发散学生思维,不会出现模板式的作文。

在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相关的读物。对于年级较低的学生,多推荐故事类的读物;对于年级偏高的学生,推荐他们读一些名家作品,通过阅读这些名著,来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同时也能够学习他人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积累书中优美词句,用到日后的作文写作中。

二、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中的故事,而需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学生才能够从生活中找到丰富的写作素材。如果与生活相脱节,那么学生所写出的作为则会显得空洞。在增强学生社会意识方面,课外阅读量的扩充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学生能够了解到社会中发生的事,每件事体现的道理,提升自己的思考层次,使得作文更加有深度。

我们常说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社会”与我们每天生活的“社会”不能等同,两者差别很大。小学生因为年纪比较小,还没有机会真正与社会接触。但是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能够帮助他们寻找通向社会的大门,使他们不仅能够了解身边的事情,还能够掌握世界重要事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分析问題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选择课外读物的时候,老师应当严格的把关,筛选出符合学生心理能力、阅读能力的课外刊物,避免学生接触过多的社会敏感话题。通过多阅读课外书籍,让学生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同时也能够将课本中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升学生语文感知能力。当学生真正了解社会生活的时候,他们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够真正体现社会意识,展示自己的社会视野。

三、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慢慢积累

在作为学习的阶段中,教师应当将写作教学的重点,放在阅读素养的培养方面。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提高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提升阅读素养。写作素材是靠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只有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在面对任何写作话题的时候,都可以游刃有余,举出丰富的实例,充实文章的内容,使得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老师给予指导,帮助他们理解作者在写作时候的心境,同时了解在面对不同人物、风景时,作者的写作方式与写作技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对写作的理论进行讲解。但是因为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解,因为与实际缺乏联系,学生不容易记住,也不容易完全掌握。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就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边阅读、便分析,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掌握更多的写作手法与技巧。在面对同样题材的作为时,学生能够联想到自己读过的文章,能够选择合适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

四、强加课外阅读量,符合时代的需求

在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考试中,作为通常是给定一段材料,学生通过阅读这段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内容的了解,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这种开放式的作文更加注重学生理解能力、语感的培养。多阅读课外读物,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素养。在面对试卷中给定材料的时候,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出材料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同时结合该核心思想寻找自己看过的写作素材,拟定题目,开始写作。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语文作为任何学科的基础,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为了与时代的需求相接轨,老师也需要培养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思考能力,这些都是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课外阅读。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作文占据了重要地位。老师能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写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宽知识面,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积累作为素材,分析文章中的内容,探索作者的写作技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来汲取更多有用的知识,通过写作来讲自己的知识输出。因此,可以说课外阅读与语文写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谭文国,余兴莲,谭文凤;谈谈开展读书活动[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2年08期

[2] 王建奎.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3(12):178.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与作文 篇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效结合人教版

一、选择适合学生年纪的阅读书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儿童文学属于想象文学和创造文学,电子产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往往禁锢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我建议小学生在阅读的初期最好还是选择纸质的阅读书籍,这样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书籍也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以课文为主,有教师的讲解很容易理解文章的意义所在,但是延伸到课外阅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课外阅读的资料范围很宽广,有很多并不适合小学生作为初级阅读的选择,很多家长给孩子买很多国外的文学名著,但是很多名著思想内容特别深刻,即使是成年人也要经过反复阅读去体会,例如一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小学生的阅读书籍最好还是选择儿童文学中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既能引起小孩子的兴趣,并且在阅读的同时,孩子也能随着作者的想象展开一连串的联想。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读物,并且定期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给孩子们充足的想象空间。

二、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作为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一定要注重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同时教师更要教会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很多经典的传世之作并不是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和丰富的写作手法,往往是生活中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心,再华丽的语句也抵不过最朴实的语言。

三、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的效果

阅读的最终成果就是丰富自身的阅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写作的训练能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两者是相依相存的。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应当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在课堂上和课外的大量阅读能够让学生迅速掌握丰富的词汇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经典的语句记录下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加以利用。同样的,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主题布置给学生,然后给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资料查阅,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所阅读的书籍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表达清晰。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学生创

xiaoxue.xuekeedu.com

造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和阅读空间,让学生既能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和乐趣,也能够将阅读的收获体现在写作的内容中。

四、进行阅读情景的设计,有效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为了保证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多元化发展,教师需要利用一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情感育人小学生才能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课堂的生命力。利用情境,让学生进入到阅读的天堂中,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情感融入阅读教学中。例如,某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解上。课堂中教师不仅自身范读,同时要求学生朗读、品读、阅读。通过深刻的语言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又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首先展示给学生各种美丽的桂林山水,同时配上轻松的阅读语气,整个课堂仿佛就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这种简洁的阅读手段不仅打动了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感受到阅读教学魅力的同时感受到我国山水的神奇,让学生从内而外地生出一种自豪之感。

五、总结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训练 篇5

“人造零件”治大病?

董静

①生物化学家告诉我们,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座奇妙的化学工厂;心脏好比是循环泵,遍布全身的血管犹如进行化学反映的管道,肾脏好比是过滤装置。工厂的机器坏了,换上零件就可以照常使用。那么,“人体工厂”的零件如果损坏,能否用新的来更换呢?应该说,人类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

②其实,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有了这种想法。传说25前我国名医扁鹊就曾经作过剖腹换心的手术。西方也有类似的传说,有一则古代故事《冷酷的心》,说得是一个青年换上一颗石头心脏就变得冷酷无情。当然这些传说只是寄托了人们的一种愿望,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类手术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③如今人体器官的更换已成为现实。人体器官的更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人体器官替换,叫器官移植;一种采用人造器官替换,这种器官叫做人工器官。在进行人体器官移植试验的同时,医学界也对人工器官替换进行研究。200多年以前,一位波兰医生曾建议在白内障手术后,把人造水晶体植入眼睛,使盲眼复明。可惜的是,这一设想并不为当时的人们所认同。

④一百多年以后,英国医生理德利将这个设想变为现实。理德利在一次例行的.常规检查时发现,手术中留在一位患者眼中的有机玻璃碎片一直没有引起眼睛发炎。于是,他在做眼科手术时,破天荒地使用有机玻璃制成的晶状体替换了病人严重浑浊的晶状体,记过,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⑤自此以后。人工器官发展很快,先后研究制造出了人工关节、人造肾等。认真能够我们来看看第一颗人造心脏是如何诞生的:1971年,美国科学家开始构想和设计人造心脏。6年后,世界上第一颗人工心脏问世。1982年12月2日,一颗名为“贾维克——7”的人工心脏被植入61岁老人体内,替换了他患病的心脏。人造心脏是用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手术后,这位病人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哪!想不到这是真的,我还活着。”这颗人造心脏在他的胸腔里跳动了11天7小时53分钟,总计1000多万次。虽然病人最终因人造心脏阀门焊缝裂开而不幸死亡,但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拥有人造心脏的病人,他在人造心脏移植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的一笔。

⑥现在,人造器官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希望借助于人造器官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摘自《小百科》第12月A)

1.本文“人造零件”指的是什么?

2.第②段中“传说2500年前我国名医扁鹊就曾经作过剖腹换心的手术”,为什么不能把“传说”这个词去掉?

3.第④段所列举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人造零件”指的是人造的人身体上的肾、关节、心脏等各种器官。

2.由于时代久远且没有确凿根据,用“传说”这词,可以避免绝对化,这里运用“传说”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 篇6

总课时:三课时 复习目标: .理解文章所说的主要内容,明确说明的重点,领会文章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的。

.领会事理说明文是如何抓住说明的对象及本质进行说明的。

.理解说明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领会说明文内容和形式的条理性。

.能理解和分析常用的说明方法,包括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喻等。

.体会说明性语言准确、简明等特点,了解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的不同特点。

重、难点:说明方法 说明顺序 语言特点等知识点的掌握与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检测: 1.字词检查。2.诗词默写。

学生活动:学生板书展示

一、导入(中考形势分析)

说明文的阅读,从近年来湖南省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二、基本知识点回顾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随堂练习一:

黄金的延展性和可锻性很高,一个直径为3毫米的黄金球,可压成0.6平方米的金箔。这种薄得透明的金箔既可治疗皮肤溃疡病。也可用于治疗皮肤烧伤和烫伤。黄金的熔点高达1065℃。消防人员面革上涂上一层极薄的金箔,就能防止面部受到高温的伤,而且不会妨碍视线。金箔还可用于摩天大楼的窗子上,能使射进来的阳光不刺眼,并且能阻挡室外热辐射,改各人们的生活环境。1.上段文字所属都是______,从语言特点的角度看属于______(填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2、上段文字说明对象是___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_____

三、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1.举例子 2.列数字(据)3.分类别 4.作比较 5.打比方 6.下定义 7.画图表: 8.作诠释:9.摹状貌: 随堂练习二:请分别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松鼠的叫声很响亮,比黄鼠狼的叫声还要尖些()

2.主要由4个因素决定:一是建筑物下的土质及地面的移动量有多少能够转移到建筑物上来;二是支柱的数量;三是支柱的牢固度;四是采用何种方式减少横摆度()

3.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

4.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的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纹丝不乱,像地上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5.据最新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报道,世界上三个有名的“长寿村”——巴基斯坦东部的芬扎、厄瓜多尔南部的毕路卡其巴以及前苏联高加索的一个村庄,仅百岁以上的寿星就有数百人。()

6.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四、说明顺序

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所以,弄清文章说明的顺序,有助于对被说明事物(事理)的理解。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等进行说明。随堂练习三:读下列一段文字,想一想这段文字的说明是采取哪种说明顺序的。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五、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随堂练习四:

语段一:把煤和空气隔绝,加热使之分解,便可以得到一种黏糊糊的污臭而黑的煤焦油。这些外貌不扬气味不佳的东西,里面却蕴藏着好几百种化工原料,这些原料的名字为苯、甲苯、萘、酚、蒽、菲等。普通人听来有些千奇百怪的感觉,但这些东西经过化学家们的手,可以()出千千万万常用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把人们带到更美好的生活境界。语段二: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千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1. 指出“语段一”中划线的词语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2. 指出“语段一”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A.变化 B.变幻 C.改变 D.演变

3. 联系“语段二”的内容,说说划线的词语“大约”“可能”“几乎”不能删去的理由。

4. 联系“语段二”的内容,划线的词语“有许多”能否换成 “都”,为什么?

六、如何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和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比较清楚。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2.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的发展过程,或者按时间、因果、条件等关系安排,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除以上三种结构方式外,还有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等。理解并掌握了说明文常见的结构形式,分析结构、划分段落层次就迎刃而解了(具体情况,结合语段再作分析)。

七、教师及学生活动

本节复习课为说明为基础知识的回顾课,本节课采取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并积极思考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回顾的跟进练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引导学生。

八、板书设计

说明文

1、概念

2、分类

3、说明方法及作用

(1)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2)举例子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3)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4)分类别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5)作比较 通过„„和„„的比较,突出说明了„„(6)下定义 准确科学地说明了„„

4、说明顺序

5、说明语言

6、说明文结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筛选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理解、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二、重、难点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文的语言。

三、课前检测

1、字词检测。

2、诗词默写。

四、导入本节

本节课我们继续进行说明文阅读的第二轮复习,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说明文的信息获取与加工的方法和说明的方法和语言。

五、自主学习方案

(一)、独立完成阅读理解训练一

学生独立完成本篇阅读理解并请个别学生板书演示(规范答题的规范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习作。

说明文阅读训练一(信息的获取与加工)

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它们的特征区别很大。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最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有根打狗棒。所以细茵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的良好环境中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因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一旦被排出体外,病毒就活不了几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胞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么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80%。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可能现在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章多处运用比喻说明的方法。下列比喻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①(病毒)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② 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

2、文章从哪几方面把病毒和细菌作比较?请分点概括回答。

3、根据病毒的特征,给病毒下一个定义。(不超过35个字)

4、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回答。教师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答案是:①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没有完整的生命结构。或“说明病毒没有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②形象生动地说明病毒不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越来越大。

第2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在题干的统摄下,跳读筛选文章中的有效信息,并加以概括。答案是:从四方面作比较:①体积大小;②生命结构,或“生存的配套设施”;③生存能力;④对抗菌素的反应。

第3题考查的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和说明方法理解运用的综合能力。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其实就是对信息的捕捉、筛选、理解、加工。解答这道题,首先要准确把握病毒的特征;其次还要懂得什么是下定义,怎样下定义。回答时还要注意要点齐备,表述符合要求,不超过规定字数。答案是:病毒是没有完整生命结构的毫无独立生存能力的可以致病的微生物。

第4题考查对文章说明中心的归纳概括能力。把握说明文的中心,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说明的角度、说明对象的特征。对多角度、多层次、多要点进行说明的文章,要理解文章各部分内容要点间的内在关系,分清主次,准确把握文章的说明中心。答案是:说明病毒并不可怕。或:病毒具有致命的弱点,对人类的威胁是很小的。(意思符合,表述简明。)

教师小结:阅读说明文首先要把握文意,获取知识和信息,这就要特别注意不放过文章中的任何一点有效信息,挖掘文本隐含的重要信息,对信息有完整的把握,这样才能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提取、综合、概括有关信息,顺利地解题。例1中的第2、3、4题都直接用到了这种能力,第1题也涉及到对文本隐含信息的理解。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的重要能力之一。

(二)、独立完成阅读理解训练二

学生独立完成本篇阅读理解并请个别学生板书演示(规范答题的规范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习作。

说明文阅读训练二(说明的方法和语言)

汉文读物的特质

⑴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字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质。

⑵汉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世代传承使用至今的最古老的文字,因此,汉字读物有着悠远的历史源流。自甲骨文以来,汉文字体虽几经变易,都没有使文字出现断代情况,更没有产生新的文字系统。正因如此,才使历代典籍得以流传并保留至今。今天的汉文字读者依然能读得到并大部分读得懂先秦的典籍乃至四五千年前的甲骨文章,这在世界历史上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⑶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⑷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它立即会使人联想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这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⑸汉文读物在形式上具有审美特点。首先,汉字形体的图像性先天具有一种审美基因,加之书写工具的不同,笔墨运用的变化,布局结构的安排等,使字体显得千姿百态,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其次,相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短语、句子,如果结构类型相同,字数相等,位臵一致,就会形成平行、整齐的句式结构,看上去悦目,使人产生一种句式均齐的美感。再次,汉语音节乐感很强。如果利用押韵、叠音、双声、叠韵、反复、回文等手段,让相同的声母或韵母在语流中有节律地重复再现,在听感上就会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婉转的音乐美。汉文读物语言的音律美,为诵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⑹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通读全文,概括汉文读物的特质。

(1)(2)(3)(4)

2、第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

3、第⑶段划线句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 么?

4、请用一句简短的话概括第⑷段划线句子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举这个例子有 什么表达作用。

5、“萤雪”一词能使人产生联想,请你再写出一个词语,并简述由此联想到 的情景。

教师解析与点拨:

第1题考查对信息的捕捉、筛选、概括能力。答案要点是:悠远性、简约性、联想性、审美性。

第2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辨析理解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用图表等,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辨析。说明方法的运用是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服务的,答题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具体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答案是:作比较、列数字,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

第3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所谓准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如何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呢?语言准确主要体现在表示程度、范围、依据、估计等修饰限制性词语的恰当使用上,这道题的答案是:不能,“语义信息量相当”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的前提(限制条件),如果删去,就无从比较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4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和对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要与说明对象的特征相联系,还要考虑说明的效果,如准确、清楚、生动、形象、具体等。答题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分析。答案是:“萤雪”一词会使人联想到车胤和孙康读书的情景,形象具体地说明了汉文的词语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第5题考查语言积累和联想能力,很有特色。答案示例:知音,俞伯牙弹琴遇到钟子期,两人相知相交的故事。教师总结:

例1的第1、3题,例2的第2、4题都是有关说明方法的题目;例2中的第3题是关于说明文语言的题目。不管是说明方法还是说明文语言,都是从文章的技法角度来考查对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六、板书设计

板书为本节课的随机板书。内容有:字词、诗词、阅读题答案及教师的评价。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分析、筛选说明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二、重、难点

1、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文的语言。

三、课前检测

1、字词检测。

2、诗词默写。

四、导入本节

本节课我们继续进行说明文阅读的第二轮复习,这节课我们需要掌握说明文的信息获取与加工的方法和说明的方法和语言。(八班依然完成第一项,七班完成所有内容)。

五、自主学习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两篇阅读理解并请个别学生板书演示(规范答题的规范性),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习作。

我们身边的辐射

①最近一段时间,因受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福岛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一时间“谈核辐射而色变”,辐射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们当下最为关心的话题。

②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与放射线照射的强度、时间和照射的人体部位有关。辐射是无色、无味、无声,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但可用仪器来探测和度量。度量辐射剂量的单位是西弗(Sv),1西弗(Sv)=1000毫西弗(mSv)=1000000微西弗(μSv)。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下表列出了放射线不同强度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照射剂量(单位:毫西弗)对人体的影响 小于100 对人体没有危害

100~500 没有疾病感觉,但可引起白细胞数量减少,患癌症的可能性为 1/130 600~1000 出现各种辐射疾病

2000~4500 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 2 至 6 周内死亡

③从上面列出的数据可见,小于100毫西弗的放射线辐射对人体是没有危害的。实际上,人类是生活在放射环境中的,人类的生活一时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放射线。人所受的放射线包括天然放射线和人工放射线。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例如,太阳光等宇宙射线,人体内的钾-40,岩石、土壤和水中都存在放射性物质。此外,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看电视、坐飞机、抽烟也会产生放射线。具体说,人们摄入的空气、食物、水中的辐射照射剂量每年约为0.25毫西弗,带夜光表每年有0.02毫西弗,乘飞机旅行2000千米约0.01毫西弗,每天抽20支烟每年的辐射照射剂量为0.5~1毫西弗。

④日本的核辐射让人惊慌,而平时就在我们身边的一些辐射源却很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在生活中也有放射性物质能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对机体的慢性损害。例如,含有一些放射性物质的建筑材料造成居室内放射性污染加重,有少量放射性物质的燃煤造成空气污染,佩带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异常光彩夺目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制品对人体也有严重的损害。在日常生活中,医疗辐射的危害是最大的。任何方式的X线检查都是有损受检者健康的,受检者都要承受不同程度辐射致癌的风险,接受的剂量越大,受辐射致癌的风险越高。在生活中,很多人觉得CT等检查是无害的,可以随便做,往往半年甚至3个月就做一次。事实上,这些检查可能给病人带来永久性的伤害。CT等检查是利用X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的原理进行检查的,而X射线也是核辐射的一种。有统计数据指出,做一次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放射线量相当于拍了几百次X线胸片。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个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可能因照射X线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选自《百科知识》2011年第4期,有改动)

11.放射线不同剂量照射对人体的影响不同。当照射剂量是2000~4500毫西弗(mSv)时,人体会受到怎样的影响?(2分)

12.“天然放射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一句中“主要”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3.请你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14.读了本文后,你在日常生活中会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至少写出四种)(4分)

【参考答案】

11.掉头发,血液发生严重病变,一些人在2至6周内死亡。(2分,意思对即给分)

12.不能删除。“主要”一词表明天然放射线大部分来自宇宙射线、地面和建筑物中的放射线、人体内部的放射性三个方面,但不排除来自于别的方面的。若删去,说明天然放射线只来自这三个方面,与事实不符。(3分,意思对即给分)13.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CT检查给人带来伤害,甚至可能是永久性伤害。(3分,说明方法2分,表达作用1分)14.不佩带异常光彩的或廉价合成的首饰,房屋装修后不马上入住,不在燃煤污染严重的地方停留,劝诫吸烟者戒烟,不随便做CT检查,少看电视,少用电脑等。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A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B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C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⑤„„(摘自2011.10《读者》,有改动)

14.选文第④语段中加点的“这种随机性”指代选文中加曲线的A、B、C 中的 句(只填字母),其理由是。(2分)

15.第④语段中加点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16.综合全文信息,结合你的思考,在下面横线上为选文补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作为文章的第⑤语段,要求先明确表述观点,然后进行简要阐述。(80字左右)。(3分)

【参考答案】 14.B(1分); 理由: B句中的“何时何地,有什么样的强度” 即“这种随机性”;A句指地震分布的规律性,C句指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1分,只要说到前一句则可给1分)。

15.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答1种给0.5分,答2种或3种给1分);作用:运用这些说明方法说明了地震是随机性的,没有一定的规律,或说明2010年来,地震算不上频繁(2分)。16.“2012末世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或:近年来地震频发并不能证明2012年就是世界末日。1分,要求明确提出),因为地震的发生,有一定规律可循,但至今人类还没有弄清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1分),地震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是地壳自然运动的结果,地震频发是正常的(1分)。

五、教师总结: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与作文 篇7

一、强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满足新课标阅读教学的基本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不仅要使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作品, 还要在对文章的表现形式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对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进行强化, 就意味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教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作品剖析、作品解读等, 使学生懂得文学作品的表达形式、写作方法、情感的传达, 对作品进行体会和评价。由此可以确定, 强化阅读教学的确能够满足新课标基本要求。

2.提高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会在课堂中进行教材文学作品欣赏的同时, 适当穿插课外文学, 使学生可以对多种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与欣赏, 了解作品人物描写、情感的表达、写作风格的体现等, 长此以往可以逐步增长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由此可见, 强化阅读教学活动, 可以使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学作品欣赏, 从中锻炼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 促使学生文学鉴赏水平不断提高。

3.提高学生习作水平。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措施。因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 会学习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词语运用方式、人物描写等, 促使学生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都有所提高, 再加之学生日常学习中, 写作练习, 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逐渐提高。所以, 强化阅读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习作水平。

二、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 可以确定教师的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但综合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佳。对此, 应当以新课标为准,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具体的做法如下。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传统教学模式展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 是以教师为中心, 按照教师的意愿来展开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使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 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佳。为了避免此种情况, 长期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效果, 应当对阅读教学进行调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学习成绩等, 规划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使其围绕学生特点展开,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 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文学作品、思考作品、体会文学作品, 使学生阅读水平提高。

2.重视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还要语文教师重视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 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适当地指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对文学作品进行有效的阅读, 提升自身文学欣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那么, 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①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引导学生选择与教材相关的课外阅读, 可以使学生对同一类型的文学作品进行欣赏与学习, 对同一类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探索, 从中寻求到新知, 扩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量、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与此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再次复习课堂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②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课外阅读。针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 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还能够使学生有效获取知识。所以, 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 提高自身阅读效率。

3.正确运用教学方法,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为了使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满足新课程要求, 还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 (1) 设置问题情境, 开展趣味性的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为提高文学阅读效果,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融入到情境氛围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地参与文学作品阅读, 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北大荒的秋天》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投放秋天的场景。在此基础上, 教师让学对秋天进行描写, 如此每个同学, 脑海中都会有一个秋天的场景。此时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②与我们所熟悉的秋天有什么不同?③课文是从那两个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④第三段中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教师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来阅作品, 对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答案。在教师情境的影响下, 加之教师正确地引导,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文章阅读, 解答问题。 (2)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提高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标准下, 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中, 注意与写作相联系, 鼓励学生借鉴文学作品, 进行作文写作。如此, 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会认真地阅读文章, 学习文章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等, 促使学生将所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运用到作文写作中。采用此种方法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 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 某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文章阅读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写分析, 并借鉴文章中风景描写的方法, 来对自己生活中的一景进行描写。如此, 学生认真阅读文章, 对其中风景描写的部分进行分析, 了解其中采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词语的运用。在作文写作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运用文章所应用的写作手法、词语等来完成写作。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

当然, 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教师还需要注意强化以下几方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以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讲述作品写作背景、作品简介、段落划分、概括文章中心、说明文章主题思想以及分析文章的特色等, 而学生则是按照老师讲授文章的顺序, 被动地进行作品阅读与理解, 学生自然不会充分地理解文章, 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在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即教师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自由、轻松的空间, 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文章阅读, 思考文章, 说明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及感受, 逐步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至关重要。所以,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 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①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学生好动、爱玩, 很难静下心来阅读文章。为了改变学生这一陋习,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当注意营造安静、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引导学生静心阅读。长此以往, 学生将会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②鼓励学生尝试理解文章。学生在作品阅读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对文章前后段落进行思考、分析, 并体会文章情感, 最好使学生能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 从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中心思想。

3.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积极、主动地阅读文章, 主动思考文章, 日积月累, 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必然能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基于此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以此为依据, 规划设计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 展开阅读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如此, 学生会主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进行文章阅读, 逐步提升学生自身阅读能力。所以, 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要求的背景下,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要。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见闻, 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所以,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未能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情况, 应当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为学生以后良好的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传虎.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1) :117.

[2]李海燕, 臧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2) :132.

[3]李文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培养[J].课外阅读 (中旬) , 2013, (9) :101.

[4]张志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3, (10) :16-17.

[5]王丽.浅析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都市家教 (上半月) , 2015, (8) :59.

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与作文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作文 整合模式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字词的积累辨析以及课文的背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技能培训,使得其阅读、写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提升,以至于到了高年级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同时提升写作水平[1]。

一、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小学语文是语言习惯形成的基础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使二者相辅相成,并且在一定情况下教师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积极引导,力求将阅读与写作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写作技能。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能够增强小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积极引导,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同时还能开阔眼界,随着素材的不短积累,小学生在写作时逐渐有物可言、有情可发、有话可写,这即是将阅读与写作相融合的重要意义[2]。

二、阅读与作文教学整合的策略

1、广泛阅读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是知识在人头脑中不断转化的成果,阅读是知识的输入,在头脑中经过一系列的加工转而将知识通过文字传达出来,这就是知识的输出过程。因此,写作是以阅读为前提的,只有前期经过不断地储备,才能厚积薄发,写出好的文章。因此,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好词佳句以及写作方法的积累,可以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尤其是典型名人的事迹,更应该注意积累记忆,可以在作文中作为观点的支撑材料,有利于使作文的论述更加全面和具有影响力。

比如在学习课文《詹天佑》时,文中将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不畏艰难,为了祖国的荣耀,都能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它,并最终完成自己的使命。这是一个牺牲自己为国家荣誉而斗争的典型形象。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积累这种形象,并将其恰当运用到写作当中。还有一些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比如,在《黄果树瀑布》中,作者有这样一句“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用来比喻瀑布在飞落时的壮观景象。还有《钱塘江观潮》中作者关于涨潮时声音的描写,用词精准恰当。通过此类语句的积累,学生可以逐渐感受到写作的无穷魅力,并有效地将人文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2、在阅读中不断温习写作技能,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学过的写作技巧进行分析,巩固技能,并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文章,找到提升的空间,在写作中适当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甚至名词佳句,进而形成自己的写作風格。只有在不断地观摩和模仿中找到自我提升的方法,才能强化写作技能,并找到適合自己的风格。

比如学习《少年闰土》这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环境描写为辅的文章时,教师应该使学生抓住其本质并结合文章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闰土在瓜地看护西瓜的一段描写中,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将闰土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教师应该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将此类的表现手法一一展示,便于学生强化记忆,从而更好地运用到写作当中[1]。

3、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阅读是一个重要手段。作者在创作一篇文章时,往往有特定的目的,一般来说是为了表达某种特定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往往是主要目的,也就是赏析一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对于一个话题的提出,通常情况下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而形成了议论的不同方向,在这些方向中,包含偏离正确价值观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评判能力,在摒弃错误观念的同时,深化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完善人格,不断成长。

比如在学习《有的人》这篇抒情性诗歌时,就要对这一时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有大致了解。知道这篇文章是臧克家在参加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活动后,为纪念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一生而写的,赞颂其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气节。因此,为了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和敬佩之情,作者在文中说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2]学生在深入体会作者思乡情感时也牢记了人民永远会记住为人民而活着的人这一真理,从而想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很容易生活中挖掘类似的人物进行写作。

4、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加强写作训练。一般来说,教师在写作课上大部分都是先规定写作要求,或命题作文,或给定材料作文,让学生在思考之后下笔写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一直被束缚在给定的材料或者题目当中,很难组织成优秀的作文。教师可以在写作课之前搜集相关典型的写作材料或者参考例文,并就其对学生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人物描写、环境烘托、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写作手法以及整体的排篇布局,使学生有整体的思路,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到的某一点或几点进行实践运用,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强化写作技能的记忆和训练。

比如在学习课文《怀念母亲》时,作者将真正的母亲与祖国联系起来,指出两位母亲在其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在课文结束之后,教师们可以根据“母亲”这一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并运用课文中出现的某几种写作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以及灵活运用能力[3]。

三、结语

小学语文是语言习惯形成的基础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将决定写作技能的高低,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强化写作技能并积累有用的素材,并将其用于写作,逐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这将会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有较大提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立燕.如何改革小学作文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1(04).

[2] 吴健英.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探微[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

[3] 庚鑫.低年级“识字、阅读、作文”一体化发展的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8).

上一篇:加强党建建设 打造和谐运管下一篇:重新解读雷锋精神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