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2024-08-12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共9篇)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篇1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是工具。”(叶圣陶语)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积累语文知识的保证,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一、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帮助个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的信息时刻不停地撞击着人们的大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在一年的新知识、新发明,往往会超过以往的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知识爆炸”正是对此的生动形容。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浅斟低唱,轻吟慢诵,去体味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讲究方法与技巧,讲究阅读的速度,用有选择的鉴别的眼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瞬息万变的生活窒息了人的情感,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心理压抑、焦虑、迷茫。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阅读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净化心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尤为重要。

第三、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凭借。语言的发展与人的成长和发展密切相关。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中有了“墨水”,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运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三种基本技能训练。“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我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实验。在我所带的三年级的一班中有32名学生,由于前任教师不太重视朗读训练,早读课只听到“嗡嗡嗡”的读书声,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发言,课文不能及时背诵。于是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在一节早读课的时间内学习《惊弓之鸟》一课。一组在我的监督下进行大声的朗读训练,先教读,再齐读,单个朗读,最后单个有表情朗读。一节课下来,已经有15位同学已能流利地有感情朗读,占94℅,10位同学已能背诵,占62.5℅。对另一组的同学不作要求,让他们在我的监视下自由读。结果只有5位成绩较好的同学能流利地读完全文,占31.2℅,有4位同学能背诵,占25℅,效果有明显的差别。默读是无声阅读,它比朗读速度快,也比朗读更有利于思考。它省时省力,形式灵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在训练学生的默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影响并规范了口语。背诵还被人们称作“记忆体操”,它也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只要求概览大绎,捕捉关键信息。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又是读书(特别是独一些课外书)不必一下子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了,只要能得到关键信息就行了,大的方面早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留着,有时并不影响已获取到的知识,浏览则适用于查找资料。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学语文就是多读多写。”(施蜇存:《语文教学一定要改》读写应该结合,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能。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学生的量阅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谋篇,遣词用语,指导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形成读后感或书评。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是在积累写作的营养,那么写作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览。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完全自由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少年时代的陈伯吹捧读《一千零一夜》如痴如醉。正是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痴迷,触发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童话作家。课外阅读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四、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即通常所称的“讲读法”)被介绍到中国。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顺序一路介绍下来,硬向学生灌输,这只能算是肢解课文,是程式化的阅读。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这只能算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这只能算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导师,而不是“二传手”或“中介人”。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一位老师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它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们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回答?在讨论完后,分组汇报时说出了三种答案:第一组同学根据课文的寓意作出了回答:让它们去试试,亲自实践;第二组同学对寓意进行了扩展,根据小白兔和大象的身体情况,判断出大象可以过,而小白兔则不能过;第三组的同学回答更加精彩:它们俩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的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这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至观重要。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语言文字材料的心理过程。阅读时,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所读材料的意思,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专心地思考的习惯,就会成为和尚念经式的阅读,毫无效果可言。阅读有是一种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写读后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上作出记号和批语。毫无疑问,阅读动笔在理解消化作品内容和积累知识方面是事倍功半的。最后,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得丰富,语文素养不得提高。

第三,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思想,把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学段,其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新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的不同,对每个学段的阅读标准都作了明确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作出过易或过难的要求,恐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篇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突破过去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材、局限于学科的局面, 树立大教材观、大语文观, 让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应该强调学生主体建构、自主探究, 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 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尊重师生的个性和作品的个性, 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化、科学化与个性化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入手,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灵活运用教材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 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教师在上课时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课文, 教师首先自己要读、悟、探究, 使要教的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 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挖掘不深, 肯定是蜻蜓点水, 无法深入;没有心得, 必然无法灵活驾驭。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精心选择切入点。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 尤其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 不一定面面俱到, 不一定使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但要围绕目标, 根据需要, 顺其自然, 恰到好处。

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 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 附带的说明书, 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因此, 教师不一定就教材讲教材, 还要注意拓展迁移。语文教学应强化内引, 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强化外联, 把学得的成果延伸到生活中;不忘和生活对比, 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阅读文本的改编或改写

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是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文本的改编或者改写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学生在这样的思维过程中自得其乐。老师在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或者改写时一定要循序渐进, 难易适度,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最佳。我们可以把一些叙事性作品改编成短剧进行表演, 学生对此尤其喜欢, 这对阅读兴趣的培养甚佳。我们还可以将文章的人称、体裁、开头和结尾进行一些合理改写。

3.阅读复述比赛

为了促进学生认真阅读, 积极阅读, 教师可以适当组织阅读复述比赛。为了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综合阅读, 我们可以先在学习小组内进行阅读复述, 然后, 由学习小组推荐阅读复述优胜者代表本组参加全班的阅读复述比赛。具体做法:由参赛者向评委 (由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和教师组成) 印发所复述的文章, 然后, 在全班进行复述比赛, 评委打分, 其他同学以举手支持的方式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声音洪亮, 仪态大方, 语言流畅, 尊重文本, 重点突出, 表情得当。

4.凸显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 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 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 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 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展开。我着手在课堂内外尝试了几种阅读方法, 具体要求:①美文美读, 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 培养语感, 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 通读课文, 大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思路, 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学习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 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

5.营造良好氛围, 激励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真正有效。”教师应充分信 任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给读书方法, 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 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责任感, 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 应营造自学氛围, 教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并不是放任自流, 在学生自学前, 教师应教绐自学程序与方法, 采用一读 (将课文读通读顺, 了解课文脉络, 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 二思 (看一看“预习提示”, 读一读课后思考题, 明确新课要学什么) , 三写 (即认真读课文, 深入思考, 在文中圈圈画画, 记下疑难, 写下感受) , 四用 (即使用工具书, 迁移旧知识, 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的方法, 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 明白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 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但不要扮演包办代替的角色。

其次, 激发自主学习动机, 让学生乐学。动机是内驱力, 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 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 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对新知识产生需要和渴求, 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最后, 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走向成功, 体验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 开展合作学习,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 使学生愿学、乐学。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主动汇报, 交流学习。 (2) 互相讨论, 及时评价。 (3) 大胆发问, 鼓励创新。

6.结合生活, 激活经验, 升华情感

利用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7(A)—0030—01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据着整个教学活动的一大部分。因而,语文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注重兴趣培养以提取关键的信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我针对有些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的现状,向他们介绍一些他们各自喜欢的图书,每周安排一节他们感兴趣的阅读课。在课前,我会走访学生,了解他们最需要哪些内容,最需要哪些书籍。课堂上要求他们边读边做摘录笔记,接着谈感受,谈他们捕捉到的最感人最关键的地方,而且在全班或全级进行阅读交流。此外,定期安排学生制作手抄报,以此引导学生翻阅各种书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交流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所读过书籍上的相关内容讲给同学听,如阅读《山市》时,我让同学们讲述有关月亮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以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想象的激情

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直观,指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可使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在想象中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秋天》这篇课文在每节后都会出现“秋天”二字起头的句子,像“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等。我让学生说说:“秋天为什么栖息在农家里,秋天为什么游戏在渔船上,秋天为什么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学生回答后,我利用电脑展示了幾幅秋天壮观的图景,学生不由得发出惊叹。还有文中在写秋的景观时只写到“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我又展示了几幅图片,还没等我说,学生们已经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三、注重阅读视野的开拓,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有限,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针对这一点,首先,我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将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介绍给学生阅读,并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课外作业。如阅读《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一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我让学生阅读“综合学习与探讨”中法国作家布丰的两段文字,读完后,再阅读原文,看看两作者在遣词造句、创作意图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从而收到“以此文补充彼文,以此文比较彼文”的效果。

其次,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如阅读郭沫若的散文《白鹭》,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时,我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阅读郭沫若的散文《芭蕉花》、《铁盔》,叶圣陶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等,使学生受益匪浅。

再次,鼓励学生订阅或借阅质量较高的文学刊物,或是浏览报纸、广播中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好的演讲稿、辩论稿,甚至好的解说词等等。如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我引导学生阅读《人民文学》、《现代散文》、《花雨》等杂志,《未来导报》、《教育周刊》、《甘肃日报》等报纸,启发学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参加地方的某些演讲,让他们了解信息,了解时代,了解社会。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篇4

王晓芳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强调: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新一轮的课改明确提出了小学阶段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要求,每一个阶段又有具体的目标。怎样让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我首先从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入手。小学生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会带着好奇的心理想去了解,心理学家把孩子称为“天然的探索者。”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也正是从孩子天然之本性出发,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并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各种阅读形式,体验阅读带给心灵的愉悦,提高孩子们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悬念 诱发兴趣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悬念,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五年级下册同步阅读第一单元《我读书我快乐》中这样介绍:有个男孩,从小就梦想着外出探险。在他18岁以后的某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登上了朋友父亲的船。第一次出海他就遇上了大风浪,感到“难过得要命,心里又怕得要死”。“这时,父母的忠告,父亲的眼泪和母亲的乞求”一起涌上心头,他退却了吗?他后来又有哪些奇特的经历呢?尤其是当他独自一个人漂流到一个荒岛上的时候,是如何度过长达28年野人般的生活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争阅《鲁滨逊漂流记》,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他们喜欢上鲁滨逊这个人物形象,而且也感受到了课外读书的乐趣。

善于利用故事中悬念,也可以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 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知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或相关的主题阅读内容,学生们便会兴趣盎然。

二、延伸课外 激发欲望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拓宽课外阅读知识面才能举一反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就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学了《牛郎织女》、《姥姥的剪纸》这些课文,向学生介绍《中外民间故事》;学了《示儿》,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负荆请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向学生介绍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学了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则介绍其《渔歌子》系列词;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则介绍李清照的《声声慢》和《醉花阴》,让学生了解其词的风格„„经过课内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这样,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推动,产生阅读欲望,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与书同欢,与书同喜,与书同悲,与书同愁,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活动中,有了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语文教师平时在班级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开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我喜爱的名人名言”如“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意蕴深刻、催人深思,每周两句,轮流抄写,看看记记,耳濡目染,写作文时用上一句,恰倒好处。

利用阅读课向学生推荐书目,如《杨红樱作品系列》、《康熙皇帝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自清散文集》„„这些都能使学生感受到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风云人物的成长历程,使学生懂得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使学生明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开辟“科技小消息”栏目,在课前三分钟活动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让学生各取所需,根据自已的爱好选择要读的书籍,这个窗口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交朋友的愿望。

四、适时评价 保持兴趣

在阅读的整个过程中,随时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评价激励工作,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需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因人而异,分层管理。一方面,评价形式要多样化,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也可以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根据《新课标》对各年级段学生阅读目标的要求制定一些学生人人会做、易做的阅读细化目标,让学生在不断的追求中进步。如:每天能坚持自己读书半小时,一期后能评为“读书小学士”;每天不但能坚持读书,还能常常给身边的人大胆、大声读书并坚持周末给长辈读书,一期后能评为“读书小硕士”;以上两级做到后还能脱书流利讲故事的,一期后能评为“读书小博士”,对每期达到目标的学生,均能在期末我班组织的颁奖会上接受证书,这样更能保持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五、开展交流 渲染氛围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和班级共同加强管理。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充分利用班级图书角,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同时也鼓励学生利用好学校走廊里的图书。采用“流动管理”的办法,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我定期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而且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六、读写结合 培养习惯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高年级学生养成写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的形式多样,有“摘录好词好句”,有“概括主要内容”,有“写读后感”,还有“直接在书中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形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笔记。读书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也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还可以让他们给文字配上插图,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兽虫鱼。对学生所做的笔记,我每周进行一次反馈评价,在学生之间传阅那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笔记,借此指导阅读的方法,向学生提出阅读建议,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为学生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篇5

通过专业实习,我发现了在阅读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也是通过实习我得以反思这些困惑,并通过实践,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根据我调查总结出来的结果,我觉得准教师要处理好阅读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在校期间,基本功训练、理论学习与积极实践齐头并进。

1.在校期间,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认真完成三笔字、普通话、教师语言等基本技能的原始积累。为充分、全面的预设打好基础。只有夯实基本功,才能有科学、充分的预设。这样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

2.理论的学习是预设的前提。在校期间,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儿童心理学、文艺理论、写作学、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口语技能等相关课程构筑成了我们专业的脊梁。对于这些理论的学习,尽信书不无书,关键是思考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反复地检验自己学到的理论,努力寻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具体说来,我们可以通过模拟训练和走进课堂两个途径来实现,如,设计一节课的导入语时,可以先进行预设,然后在班里组织小组,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设计的导入语,请大家帮助你,提优缺点。然后自己进行反思,重新预设;还可以模拟课堂,进行试讲,根据生成的效果,进行反思,再预设这节课的导入语。通过先预设,根据生成然后反思,再预设的反复训练,这样有助于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到最佳点。大三期间,我带着班上28位同学,到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进行授课实践,每周一次,两人一组,前一周知道上课内容同组的两个人开始独立备课,然后两个人将各自的教案拿到一起进行比较,综合成一份教案。然后选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随堂听课,课后进行反思,再重新写教案。并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请教语教老师。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28个人进步很大,在今年的实习和就业中,说课和试讲成绩都很好。

3.在校期间,通过对他人的成功经验的学习,从前辈名师身上学习预设与生成和谐之道,更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与提高。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名师前辈们身上学习呢?充分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的课堂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片段:

[ 经典片段]

孙老师在教学描写玉澜堂里开得特别旺盛的海棠花一段时, 是这样引导学生读书的: 师: 是的, 在玉澜堂里, 他们找到了春天。在这一段里, 海棠树被比作成什么? 生: 比作喷花的飞泉。

师: 你平时看到的喷泉是什么样子? 生: 我看到的喷泉喷出来的水花非常漂亮, 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师: 在这儿, 冰心奶奶把海棠树比作喷花的飞泉, 你仿佛看到怎样的景象? 生: 我仿佛看到花开得很旺, 很茂盛。鲜花繁茂, 充满生机。师: 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 “ 那几棵大海棠树, 开满了密密层层的花, 从树枝到树梢, 不留一点空隙。” 师: 你们能不能把海棠树的繁茂和花的旺盛通过读表现出来?(学生自由练读, 体会。)师: 谁能读得更好些? “ 密密层层” “ 繁花” “ 不留一点空隙”“ 喷花的飞泉”要读出来。

(指名读, 生齐读。)师: 看到这样的春景, 冰心奶奶是怎样赞美的呢?你能读出作者当时的感情来吗?谁来赞叹一下?(指名读)师: 谁能把这两个感叹号读得更好、更美?(指名读)师: 感情非常好, 掌声—— 师: 我们一起来赞叹一下。(生齐读)师: 现在看着我这儿, 看着我的脸, 不看屏幕, 你能不能背出来呢?一起试一试。(生齐背)[ 片段赏析]

孙老师的这一教学片段层层深入, 拾级而上, 可谓精彩。他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 2

际,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情景,从中理解冰心奶奶为什么把海棠树比作喷花的飞泉, 体会出句子内蕴的美感和张力;继而扣词、扣标点, 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读中感悟, 以读见悟;最后学生入情入境, 熟读成诵。整个过程酣畅淋漓, 水到渠成。[4]也正是孙老师尊重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上,弹性预设与动态生成相结合。所提问题,没有局限于书本内容,没有固定模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同时,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成,调整完善自己的预设,达到了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给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阅读课。

通过对这样优秀课堂的深入研究、分析有利于我们的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在备课、课堂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对经典课堂的反思,有利于我们的快速成长。

在校学习期间,要备一节课,可以自己先写教案,然后再参考优秀的成功案例,完善自己的预设,再把这样的预设模拟实践或者直接走进课堂进行生成检验,课后反思总结,再把自己的教案和成功案例进行对比,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学习成为系统,将预设与生成的特点发挥到淋漓尽致,能够完美地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走进课堂,重视预设,感悟生成,及时反思。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走上讲台,进行阅读教学实践,检验我们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我们的课堂,产生了那么多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检验和更好地完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呢?

1.重视预设,要求教师深入细致地解读文本。教师解读文本时体验、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生成的质量和效果。只有教师自己先“披文入情”,才能“情动而辞发”地进行预设,才能有效恰当地应对学生在课堂上五花八门的生成。对于这一点我有很深的感受,预设的精彩,对于一个新手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当你第一次走上讲台,将你在课前预设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如果效果良好,顺利上完课,这样会对你以后上课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实习中,我上汇报课,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还特地准备了课件,我上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5课《争论的故事》,在指导老师的指点下,我根据本课的特点,设计了让学生当堂表演兄弟两人争论的场景。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表演两遍。第一遍,不带动作、表情,让学生上台表演;第二遍,让他们带上动作、表情,再重新演绎一遍。(在指导老师的提示下)我问学生的感受,不管是表演的还是没表演的,他们都说经过两遍的表 3

演,对兄弟二人的争论有了更深的体会,更能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之中了。就这样,这节汇报课上的效果还不错,我顺利的结束了自己的短暂的实习生涯。这节课启示我,预设真的很重要,如果不是我设计了当堂表演这一环节,我想不会有学生在课堂上那么精彩的,富于创造性的“生成”表演。

我们知道科学、充分的预设是精彩生成的基础,充分预设是上好一节阅读课关键。概括说来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准备:

(1)预设学生情况。对阅读教学课堂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要严格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对文本的感悟程度等皆不相同,再加之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设计有针对性的提问和相关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而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在文本的情感点上投入研究时间,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又应如何应对。只有对于学生的情感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取得了良好课堂教学效果。(3)预设个性解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5]所以,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感受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各种解读,当然这种解读也包括那些与文本内容相左的观点。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并对学生在课堂上即时产生的解读有一个准确的,科学的解释。

对于阅读教学课堂的预设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从哪个方面入手,我们都要遵循一个理念,那就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要求教师要更深更细地钻研教材,要求教师眼中更要有“人”的概念,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智慧,找寻自己驾驭课堂的方法。

2.感悟生成,在生成中反思预设。

在实习过程中,我在上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18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时,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课文第5至12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师生表演父亲与汤姆对话的情景,表演结束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样的爸爸吗?”学生表现得很踊跃,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喜欢,有的说不喜欢,而且说不喜欢的还比较多,学生也知道应该遵守规定,但可能是课文中设置的情景让他们一时难以接受放鱼的决定吧,我一看这跟自己课前预设的不一样了,灵机一动,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们是爸爸,老师就是小汤姆,你如何说服我不违反规定,把鱼放掉呢?”于是,就出现了如下的课堂对话: 生(爸爸):汤姆,我们应该遵守规定把鱼放掉!

师(汤姆):爸爸,可是现在又没有人看见我们钓到了鲈鱼啊。

生(爸爸):是的,现在是没有人看见。可是如果人人都像我们这么想,那么谁还会遵守规定呢?我们还要不要遵守规定了呀?

师(汤姆):爸爸,我们要遵守规定,可是这么晚了,又没人看见,应该没事吧!生(爸爸):汤姆,遵守规定是不能打折扣的,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才能做真正的一个好孩子。师(汤姆):嗯,我懂了。

你看,就因为我变通了一下,不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不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严格遵守规定的重要性,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真是一举两得。上面的例子给我的启示是,当我们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产生矛盾时,我们应该及时地感悟生成,变通我们的预设,在课堂上随机地,恰到好处地预设也能产生精彩的生成,这也告诉我们,在学生课堂“生成”之中,我们要更多地反思我们的预设,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才能上出精彩的课。

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只有科学合理的预设与动态的,富于弹性的生成相得益彰时,我们的课堂才会熠熠生辉。

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当我们进行阅读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在促成学生动态生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课堂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时,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预设之外的,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事情。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相信自己,5

相信自己能够应对这一切,能够从容指导学生。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方寸大乱,那么其他的一切教学设想都不可能得以实现了。并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将自己放在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面对学生的种种想法,我们在平等的立场上给予指导,而不能居高临下,一棒子打死。

其次,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用心倾听。当学生在就课本内容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也要用心的倾听,这样才能从中明确学生的观点并对之给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并在之后,进一步的明确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教学。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新梳理。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我们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这时教师要顺应学生思维走向。而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在兼顾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起来,共同研究。还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本身超出文学范畴的理解和认知。对于这部分信息,教师必须加以正确的指引。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成,而忘了我们在做什么。在语文课堂上,一切的生成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感受语文,体会语文。其他的超出语文范畴的生成,无论多么精彩,教师都应该用巧妙的方式将学生的视角引回到语文上来。同时,教师还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能够引发学生新的生成的兴奋点,让整个课堂体现整体性,连贯性。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篇6

富顺第二高级职业中学

陈一

新课程改革似一股浩浩春风给新世纪教改带来了勃勃生机,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如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下面我就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落实自主学习,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因受年龄、心理、经历的限制,自主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教育者多加引导、指导和督促,需要语文教师多做细致的工作。一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但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此,教师一定要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督促、指导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学生来说,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标准;对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目标。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常指导、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做好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上课,及时检查预习作业,使用预习的材料。课后,及时处理相关的作业。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落实好这三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才能稳步提高。二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如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课本,如何使用工具书,如何略读、精读,如何利用网络等媒体搜集处理信息等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经常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方法,及时交流和总结学习经验,鼓励学生创造新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学习效果最佳,效率最高。同时,教师应大力倡导,努力寻求老师间、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与探究,比如教《犟龟》一文,老师指导几位同学合作排练演犟龟在路上遇到蜘蛛、壁虎、乌鸦等动物劝阻的情景。这样,师生在交流合作中达成共识,在思索探求中增长智慧,在相互促进中共同提高。

第 1 页

共4页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觉学习语文的不竭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要达到这个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情动人,激发兴趣。梁启超说:“用情感动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文章本是有情物,它反映的人、事、景、物,都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型特点,利用电教媒体、直观教具、现场体验等形式来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境等。如教《春》可播放配乐朗诵或美妙的春天景象,让学生陶醉于盎然的春天气息中。这种情景熏染,让学生耳濡目染、全面感知,从内心深处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2、体验成功,激发兴趣。学生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众所周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语文素养基础阶段的相对枯燥乏味的部分。比如,朗读背诵,体悟情感,阅读理解训练,教师可举行诗词朗诵会,背诵比赛,限时阅读能力比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学生体会到竞争的激情和成功的欢乐,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劲头更足了。

三、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如果说读书偏重于知识,那么使用则偏重于实践和训练。读了书不进行训练,不能运用于实践,即使读的书再多,也无异于“两脚书橱”,对他人及社会都是毫无裨益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均离不开实践训练,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显得尤为突出。仅以作文为例,老师讲了写作要求:题目要新颖、选材要精当、结构要巧妙,语言要力求简明、朴质、生动,要有真情实感等,学生只记住了这些难道能妙笔生花吗?语文素养的提高绝不能离开训练!打拳的人须“拳不离手”,唱戏的人须“曲不离口”;一个只会背诵游泳动作的步骤和呼吸要领的人,若未经水中的反复训

第 2 页

共4页 练就贸然跳进江河湖海,那是注定要被淹死的。

课改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针对初中生好动,好表现自我的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安排学生表演。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假打真爱”的情景,通过实践体验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加深理解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感情,锻炼了同学的表演、创造才能,增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实践活动不能只局限于课内,应努力开拓课外活动范围。比如,教师组织学生到工厂、社区进行参观采访,举行辩论赛,实地考察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通过课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实践能力增强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现实课题,课堂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一要夯实基础,广泛汲取知识。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没有广博的知识,学生正确的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就缺乏依据,何谈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世界。如果学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新,创造力就会失去源头活水。因此,要引导、督促学生认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注重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向社会、向生活学习语文,做生活的有心人,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要从过去“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者自觉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要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自觉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要善问源于善思,善思则思维发展,创造力得以开发。因此,民主、平等的良好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

第 3 页

共4页

三、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创造的灵魂。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力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赵丽宏的《周庄水韵》这篇游记散文时,启发学生立足课文中对水的声音、色彩等方面描绘的动感意象,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浮现绚丽画面。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悟情感,又能培养想象力。对有故事性的文章,学生读完后意犹未尽,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又如教《犟龟》一文,老师在分析课文丰富、新奇而合理的想象之后,启发同学们发挥想象:“小乌龟要参加狮王的婚礼”这一愿望真的成为现实,在婚礼上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和终生学习的信念

1、树立大语文的观念,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学语文不只是学课文,“语文素养”不只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它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还包括“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语文”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它还包括与语文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正如有人提出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为了突出“大语文”的观念,应该强调两点:①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如教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庭审判”鲁达,使语文、政治、历史、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等融为一体,可谓一举多得。②突出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如:先把郦道元的《三峡》、刘大杰的《巴东三峡》,同当今正在进行创造性开发的“三峡水利工程”联系起来,再让同学、老师搜集资料,自由发挥联想、想象,一同来畅想、畅说、畅写《美丽的三峡》。

2、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知识、信息容量大、更新快,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在“教中学,学中教”的环境中一同成长。因此,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否则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

第 4 页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篇7

一、让朗读贯穿课堂

1.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 教师在课堂上深情并茂地朗读, 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茅盾的《白杨礼赞》时,教师只有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学生才能被文章的美景所陶醉,才能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这样, 学生才能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师才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让学生感受文本。如, 笔者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 ,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 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神态,然后指导学生把握语速,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了起来,学生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课文中一拳比一拳猛, 学生们也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

3.创设情境 , 提倡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增加色彩。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 包括自由朗读、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处理好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朗读之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朗读要做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学生喜欢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感情的舞台。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1.提出问题 , 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在初读课文时,笔者会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尽量让学生多说。同时还可以让多个学生说, 并让其他学生评议。这样的问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定的效果。

2.对话交流 , 组织学生积极探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学生才能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一课时,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因为它是不平凡的树,有的说因为它有力求上进的精神。就这样,在愉快的对话交流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悟到了作品的主题;在激烈的问题探讨中, 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3.品味语言 , 引导学生说出感受。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和词汇训练。笔者在现代文的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 在课文中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段落读一读,并说说喜欢它的原因。这样,学生能在领略语言魅力的同时, 提高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如,笔者在教学《囚绿记》时,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喜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话,因为作者在这里用了排比句的形式, 表达了对绿的不同寻常的理解和深深的爱意。

三、让写作训练得到加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要注重学生“写”的训练,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写读后感等。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 要求学生仿照作者描写白杨树外形特征的方法, 描写一种树的外形特征; 教学第八自然段后, 要求学生仿照课文写一段托物言志的文字。整篇课文讲完后,又要求学生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 赋予它象征意义, 并提醒学生注意从段到篇的过渡。

优化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身就是快乐的事情,我们要注重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快乐有趣地获取新知识,完成学习任务。记得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讲授《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并没有过多讲解,而是抓住“死海不死”“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两句话统领全文,使课文内容悬念环生,强烈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欲,学生阅读兴趣盎然,学生的阅读欲得到充分发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朗读和默读的训练力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生感性,默读会思考。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一定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情境,在默读中思考感悟。尤其在低年级阅读时,学生稳定性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而大声朗读正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课文中生动的语句,多变的句式,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当然,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最好能给学生创设特定情境,如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课前要充分给学生提供一组桂林山水图片,配以潺潺的流水音乐,学生如身临其境。让学生在享受快乐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去感悟课文的诗情画意。

默读对于训练学生思维,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方法。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默读后有自己的感受,并及时组织学生互相交流。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根据课文的内容要求及学生的自身特点,使课文内容的学习由浅入深。

三、深入钻研教材,注重学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在进行精读课文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教材,逐字逐句熟读,深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领悟表达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

一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中“最后把‘?拉成直线‘!,找到了真理。”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二是阅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理清课文思路,体会思想感情。如我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中的科学道理,而是出示大、中、小三个圆形纸片,先让大圆和中圆比,中圆显得较小;而中圆与小圆比,则显得较大。这样把视觉的误差、错觉知识自然而然的迁移到“日出如车盖,日中如盘盂”上。接下来我有取出大小一样的圆,让学生认定大小一样后,我将其中一个涂黑,再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都认为黑色的小。这是我把难懂的物理学上“光渗作用”知识浅显易懂地交给了学生,他们的疑惑解开了,探究科学的欲望增强了。

三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把自身情感融入文中,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我校张老师在讲授《掌声》一课,班上刚好有一位跛脚的学生,张老师现身说教,同学们把发自内心深处的掌声送给了那位同学,掌声给了他自信,掌声给了他走向成功的勇气。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圈点、批注、勾划等方法阅读,引导他们摘抄优美语句、段落,注重语言积累,做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为今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语文课就是要通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促进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所以,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安排练笔环节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材的课文,多为名篇佳作,小练笔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在讲授《假如没有灰尘》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文的想象点,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结尾环节也不单指写几句话或一段话,我们要有目地的把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布局谋篇能力适时融入阅读教学中。

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真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合理设计和优化练笔环节。

五、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爱上阅读,让他们成为终身的阅读者。在这方面,美国中小学有较成熟的做法,他们学校和社区合作成立阅读小组,学生从阅读小组获得图书,并且设置阅读奖励,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读一本书,并写下读书笔记。完成阅读任务,颁发相应的荣誉证书。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多推荐那些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适合学生年龄段、心理特点的图书。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一课时,我们可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及衰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阅读原著,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他们能在这段时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善于分析、归纳、思考感悟,那么,他们的一生将会更加绚丽多彩。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启发他们进行阅读思考,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终生受益。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篇9

一、在语文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语文课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品格培养

当前,高职学生在文学知识基础方面相对较差,而学在课程设计上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而通过高职语文课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主要通过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语言文字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多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编排和选取的,其中有中外经典著作,名家名篇等。选取的这些文学作品通常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表现了国人的情怀气度、品格,体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志趣爱好,对学生精神品格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孔子“从善如流”、“见贤思齐”的人格修养,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与内心修养,屈原“兴国存君”的爱国感情,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无不表达作者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这些都给人带来重要启发。这些内容都是高职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通过选择其中的经典之作进行阅读鉴赏,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学生传达其中的情感神韵,使学生将文字内化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使情感得到升华和提高,让学生在精神上获得熏陶与感化,进而提高对社会生活中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国人的母语。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扎实的语文文化知识是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媒体的发展,现在大多学生更多喜欢用电脑上网,在手机上浏览网页,很少阅读经典著作,致使他们连一些简单的文学知识都不清楚,缺少基本的文化素养,这无疑成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的“拦路虎”。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文学常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多看一些好的文学作品,广泛阅读中外经典的著作,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在高职语文教材中编排有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如唐诗、宋词、元喜剧、清代小说等,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去学习,用文学氛围去感染他们,用文学情趣熏陶他们,用文学形象激励他们,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人生,热爱中国文化的热情,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学校还可以安排一些有关中国文化文学的讲座,让他们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

高职语文课的实用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这种实际应用操作能力表现在学生日常的口语交际和应用写作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与人打交道,跟人进行语言交流,尤其是在求职应聘和工作社交应酬的场合中。现在不少工作岗位把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招聘和选拔人才重要标准之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求职应聘的成败,不少毕业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在应聘时遭受失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课前演讲、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话剧表演等语言训练活动,以个人、分组、集体等多种形式开展。这些活动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个人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今后迈入职场打好基础。再有,在教学中还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应用文写作,如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条据、证明、通知、启事等日常事务类应用文,同时还应该学习求职信、简历、申请书、述职报告等一些工作中会用到职场类应用文。这是所有毕业生在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所必需的写作能力。对于一些特别的专业,比如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合同、协议、招标书、投标书等一些经济活动类应用文书;文秘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各类公共行政类应用写作文书,根据实际情况熟练运用不同的文种,处理工作日常事务。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技巧,对学生以后迈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总结

上一篇:时政热点:电商式扶贫模式,给农民带来真正尊严下一篇:遇见诗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