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通用13篇)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1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设计的背景
本学期,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
1、支解文本:表现在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是以逐段分析讲解为主,支解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
2、以讲带读: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问题琐碎,迂回反复,阅读质量低下,讲解的时间挤占了学生读书与动笔的时间。
3、缺乏实效:讨论主题随意设定,缺乏讨论价值,讨论过多过滥;讨论的组织追求形式上的热闹,缺乏讨论实效;讨论的评价以教师为中心,与教师一致则正确,反之则错误。基于这种现状,在教学研究部门提出“有效阅读”专题研究的引领下,我校高年级语文教研组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这样一个小专题,在高年级段开展本小专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来找寻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二、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2.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教师调控课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课例
语文S版教材第九册语文第四单元《十年后的礼物》 语文S版教材第十一册课文《我的第一首诗》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途径:
(一)成立研究小组,开展理论学习
为保证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能落到实处,特成立研究活动小组: 组长:王丽
成员:李晓伟(市级骨干)李桂梅
杨利燕(市级骨干)闫丽
李迎春
执教教师:熊晓婷
赵桂林
梁学军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和整个活动的组织以及最终的总结,其他教师参与研讨,撰写反思,提炼研究经验。理论学习采用集中于自学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阅读教学的建议)、观看名师的录像课和教师合作方面的理论。
(二)以校各种研训活动为载体,落实专题研究。包括围绕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诊断及教学反思及开展叙事研究。
(三)围绕教学设计----行动研究-------问题反思的方式开展活动
1、参研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9月10—9月12日)
参研教师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诗》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各环节是如何实现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确的注释,并注明设计意图。
效果预设:《我的第一首诗》这篇课文故事简单,但含义深刻。文中的对话简洁明快,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生动。学习这篇课文,要指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作者怎样逐渐认识到“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认识到这两种评价“就像两股方向相反的风”,“我要竭尽全力在这两股劲风中驾稳我的风帆”。从而进一步感悟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深深的爱。
各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尤其在朗读的指导、内容方面会因对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设计方案,这是本次活动的意义所在。
2、教学设计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体老师畅所欲言,把自己所设计的案例的构思、想法在会议上进行交流、讨论,重点要突出在: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二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课堂中如何操作。两位授课教师根据大家的设计理念和意图,选择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进行整合,然后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修改并定稿。
效果预设:这个过程相当于集体备课的过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但是由于参与教师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个人的意见完全同意起来有点不符合现实,所以最后推荐马俊虎老师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既要在解决关键问题上体现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课中发扬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准备上研讨课。3.课堂观察。(9月23日)
由马俊虎老师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诗》,要求听课老师做好课堂观察记录,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如何体现提高学生朗读活动的有效性,并写好评课记录。听课中关注的焦点:一是教师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二是关注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有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三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是如何评价的。
效果预设:授课教师基本能体现教学设计中的意图,但不可能像设计中体现得那么理想,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新问题:承担记录的教师能否将各自的记录按要求记录全面,为后面研讨提供真实的的依据;授课教师在执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会因为长期的教学习惯而不能很好的贯彻设计意图,从而会出现预设和执行相矛盾的新问题等等。4.课例研讨
听课后,组织教师们讨论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讨论案例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的过程。鼓励参与者主动通过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断提出新的设想、新的思路。在研讨中可以就大家共同关注的环节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这一环节大家重点研讨授课教师在解决朗读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还存在哪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因该如何进一步改进。
效果预设:这是第一轮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家讨论的越是激烈,越有利于下一步的研究。通过这一轮研究预计要在解决前面发现的问题上有一些突破:如教师如何通过精讲来节省教师在课堂上占用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教给学生去朗读;怎样丰富评价的语言和方式,可以通过眼神、动作等手段来评价,提倡让学生相互评价。5.再设计再观察再研讨
经过以上议论研究,将大家的智慧集合起来,由马俊虎老师对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诗》一课进行反思,之后与大家共同设计《十年后的礼物》一课,这次备课余秀琴老师主备,其他教师参与到两位教师的设计中,设计好后按原来的程序进行第二轮观摩研讨。这一轮力争在上一轮的基础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
(三)总结提升阶段(10月21日——11月5日)
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对整个教研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将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动中的收获、看到的不足以及对本次教研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以文本的形式写下来,然后再教研会上进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动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方面的认识,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总结,最后通过研讨得到初步的结论(在研讨过程中如果出现分歧,可以通过回放录像课的形式,进行再探讨。在大方向与课程标准一致的情况下,允许求同存异)。
(四)尝试推广验证阶段(11月5日以后)
将大家总结出的结论在各自的课堂上尝试应用,验证结论的科学性、有效性,对不正确的结论及时进行修改。并在实施中将一些新产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时补充在原来的总结中。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2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成长历程不同, 因此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另一方面小学生的所处年龄段的特点, 也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面对这样的参差不齐的状况, 语文教师就要做好阅读素材的提供工作, 不困从素材类别和素材数量上, 都要做到顾全大局, 让每个小学生都能容易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情景教学, 就是在授课过程中, 就所讲内容, 给出思维上相应的情景描述, 并且引导小学生们积极开展想象的一种授课方式。比如, 在讲解《秋天》这篇文章的时候, 我先让学生们自己想象一下秋天的景象, 然后把书中描写秋天的精彩词句, 读给学生们听, 让他们随着我的朗读再次想象书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通过正确的引导, 小学生们的脸上都流露出了神往的表情, 再及时的引导学生们,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可以引人入胜, 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一般, 通过这样的方式, 首先学生们会深刻的记住所学的知识, 并且会充分感受到美感, 留下美好的记忆, 长此以往, 小学生们自然对阅读会爱不释手。
二、开展阅读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
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之上, 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而在小学中开展阅读比赛, 有利于活跃阅读的气氛, 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阅读文化氛围, 阅读比赛多种多样, 常见的阅读比赛主要有校园阅读大赛。校园阅读大赛是让参赛的选手阅读同一份材料, 然后按要求回答所有问题, 谁的得分最高, 谁就是获胜者;校园诗歌散文朗诵大赛, 可采取几种不同的形式, 或者允许参赛选手自带参赛作品, 或者随机抽取参赛作品, 参赛者朗诵, 评委从语言、动作、表情等几个方面综合打分, 得分最高者获胜;辩论赛要求辩论双方阅读大量相关材料, 并要有极快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读书知识大赛主要是考查参赛者的阅读量以及知识面。阅读, 无处不在, 我们的课堂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街道, 路边, 超市等等场所, 到随处可见的科普文章, 新闻轶事, 小到简单的广告牌, 指示标志, 有文字的地方就可以进行阅读, 就可以感受。在这里重点要说的是由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种阅读实践活动, 最常见的阅读活动就是各种各样的阅读比赛, 比如, 从规模上来讲有班级阅读比赛、年级阅读比赛、校园阅读比赛从类别上来说有校园诗歌散文朗诵大赛、辩论赛、读书知识大赛等。举例说明:校园阅读大赛的主要规则为所有参赛选手针对相同的文章资料和相同的问题进行回答, 答案优秀者获胜;诗歌朗诵大赛的细则, 关键在于参赛者对于参赛作品的综合诠释, 包括朗读的语气, 动作和表情等等;阅读表演, 就是将书面的资料转别为以形体和口头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让学生有效掌握朗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教师对其阅读兴趣和习惯进行培养的关键期, 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小学生阅读兴趣并养成阅读习惯和培养小学生掌握有效阅读方法的助推器, 也是小学阶段语文课堂的基础教学目标。在实践课堂中, 我通过培养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逐渐到流利进行阅读的全过程进行培养。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心、眼、口专注同步进行朗读, 逐渐降低学生读错字音、重复以及吃字的不良的现象, 学生们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都能提升阅读能力, 能够做到连读, 且速度适中、口齿清晰;另外, 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基础上, 对于小学生又进行了朗读感情的培养和训练。具体让学生进行朗读之前对内容进行默读以后, 再把内容进行一定的消化理解, 并进行分组进行课堂朗读内容的情境创设练习。让学生进行朗读时, 按照自己的角色扮演进行朗读, 从而有效加深学生进行朗读时感情的投入和丰富, 同时加大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激活。
四、多赞赏鼓励,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常遇到一些自制力差的一些学生, 这些学生通常遇到一些小的挫折, 就会比较容易放弃。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充分对这些学生进行激励, 鼓励这些学生进行课堂发言, 努力创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情境进行朗读训练和阅读能力的训练课程。尽可能的利用轻松的氛围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课堂, 课堂上鼓励学生多进行发言, 对于所有主动进行发言和朗诵的学生进行多种手段的鼓励措施, 让学生在进行课堂阅读理解、朗诵的感悟上逐渐加深对阅读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评价, 引导学生浅入深出。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篇3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经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可以增加3~4倍。有人推出了这样一个描述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1.设计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要讲一个关于他的故事。有一次,他的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这幅画让安徒生想起自己母亲的苦难的童年。当安徒生的母亲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到街上乞讨,没鞋穿,她只好躲在城里的一座桥下用双手抱着脚取暖,不愿意乞讨。安徒生怀着对母亲深切的同情,创作了这篇充满泪水的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在故事中,学生们很快被引入教学情境。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教学效果非常好。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够调动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参与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竞争中都是非常活跃的。
我曾经带过一个班级,我一直坚持让他们看课外书,每逢周四或者周五抽出一节课,检查他们的读书情况。时间久了,我发现这样做,自己的工作量加大了,学生也产生了依赖性。我试着用竞争的方法进行分组比赛,把爱读书的和不爱读书的学生分在一个组里面,去和其他的组竞争,每个周五我安排交流课,让他们小组之间互相说自己读书的收获,我来评判,哪个小组读书多,读得深入,得分就高,积分一个月评比一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连那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孩子也得去搜肠刮肚的想着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生怕给自己的小组抹黑。两个月以后,我从那些小组里面抽出阅读水平较高的孩子担任评委,并且告诉其他学生,谁都可以做评委,这样一来,阅读的效率有了大幅度提高。有些学生对书里面的某个人物或者事件的见解之深刻让我感到惊奇。
1.充分发挥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服务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发展需要。即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我在教学《一分钟》这一课的时候,导入以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课文,自主识字,他们很快就把课文读通读顺了,然后,我问学生这篇课文要学会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要把课文里面的生字会认、会写;有的学生回答要学会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我紧接着就问:你们怎么知道课文要我们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的?学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难点”这样的名词,但是他们通过阅读把问题回答得很好,而且都为了能第一个回答问题而认真阅读课文,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我相信在这样的情境中进入与文本的对话,感受一定是很深刻的,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得到体现的缘故。
3.照顾学生个体差异,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二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阅读,有些学生对老师让他们与文本进行对话还很不适应,不知道该做什么,说什么,老师让他们完成的一些基本的题目,那些优等生轻而易举就完成了,而那些中等生和学困生则比较困难。教了几课了,我发现课堂气氛越来越不活跃,这样下去,时间久了,那些学生阅读的兴趣会荡然无存,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后来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和课题组的老师进行讨论,受到了启发。
教完《坐井观天》以后,我设计了“青蛙如果有一天跳出了井口,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的练习,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让优等生自由发挥想象说话,对中等生、学困生我则出示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上面一片无边无际的天空、高楼大厦、绿色的草坪等。并且在小黑板下面设计了提示练习:青蛙 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远处有( ),近处有( ),抬头一看( ),心想()。对于这样的练习,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而且条理清晰。在笔练中,我也把作业分成两种,让优等生“吃得饱饱的”,中等生、学困生多做基础题,“吃得了”,让他们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阅读的兴趣逐渐提高,经过半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他们已经尝到了做学习小主人的甜头了,学习兴趣越来越高。
4.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式。阅读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课堂上阅读方式单一,势必会造成课堂上的心理疲劳。只有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阅读方式,才能让学生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阅读方式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确定,不能盲目的选择。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4
进入高年级段后,常听老师抱怨说课文这么长,内容这么深,学生不好理解,一篇课文都得教3、4个课时,教学时间太紧张了之类的话。刚开始时我也有同感,不过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我感觉长课文照样可以在一或两课时来完成。现已《鞋匠的儿子》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一、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简。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熟悉课标对本年级段的要求,其次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同时查阅和课文相关的资料,要知道学生需要一杯水,我们教师可能却要有一缸水,再次参阅教参之类的书,在此基础上结合课标再制定本课时教学目标,最后再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教师把教材把握好了,教学设计又很合理,那课堂效率自然会高。我在制定《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联系生活实际、课文的语言环境,理解“尴尬、羞辱”等词语的意思,促使学生深入的理解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做到边读边想边画。
4.能凭借语言文字,重点抓住林肯的三段演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林肯宽容大度的心态和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从而感受林肯伟大的胸怀;学习他襟怀坦荡、热爱父亲的优秀品质,体现出语文教学的“醇厚”感。
所以课堂上我重点抓住林肯演讲内容的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用“批注”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节省了教学时间,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
进入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往的四年的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所以不需要老师再逐段进行批讲,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把很多课堂上不必要进行的教学环节放在课下进行,比如正确、流利的读课文、查一些词语、学习生字等等,这样就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外拓展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和阅读一些和课文相关的书籍、资料,学生对这些课外内容了解得越多,他就越能对文本理解得更深。我在教《鞋匠的儿子》一课时,就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去了解林肯,读《林肯传》等,那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就对林肯这个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林肯所处的时代有更深的理解,就能更好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所以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适当引进相关资源,适当拓宽教学途径与形式,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在学好教科书、实现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学得更多一点、更活一点、更好一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注重读写结合。
“简简单单教语文”,课堂上只有紧抓“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只有真正做到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 篇5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那么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展开主动阅读
兴趣是一种积极而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对象是否感兴趣,直接决定着学生的阅读动机与学习,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兴趣为先导,要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强烈的阅读动机,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调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才能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针对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入故事、游戏、多媒体等,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更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的特点,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特点来向学生形象、直观地播放能够展现桂林山水秀丽风光的各种图片、图像与视频资料,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从而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优美情境中,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置身其中,感受着桂林山水风光的秀丽与优美。这比起枯燥的讲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进而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展开阅读活动。学生有了阅读的激情与动力,更能够突破文字的限制,产生更多的个性化见解,从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领学生品读体味,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这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让学生读书练兵,让学生读出感情。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式,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对读等。教师应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读中品味,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例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作了如下设计:A.自读。学生各自初读课文,引导学生针对课本预习的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B.轮读。在检查预习情况时,指定不同程度的学生,按自然段顺序读。C.试读。让学生各自练习有感情朗读,琢磨语气、语调、语速。D.议读。边读边议,通过课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E.比读。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比较着读,如采取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读后评议。F.听读。学生通过对比读、试读后,究竟怎样读才好,再放录音听读。
三、指导方法,促进阅读有效性
阅读是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阅读活动尽管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任何人的主观意愿都难以强加于他人,尤其教师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精确分析完全可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知识可以传授,可以记忆,但对语言和文学作品的深刻感悟与理解还是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教师的指导很重要,但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可以把一些科学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以利于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开展。阅读伊始,首先要对所读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社会环境进行充分了解,现在是网络时代,为相关知识的寻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这非常有利于及时掌握一些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以探索精神去发现问题,一切新奇的内容,哪怕是一段精彩的描写,小到一个生字,不懂的内容,难以理解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都要一一做好阅读笔记;第一次基础性阅读过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值得研究探讨的内容,一起开展研讨会,总结探索得出一些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深入阅读,这时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鼓励探索、思考,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以听说读写结合为主要渠道,把重点字、词、句、段再进行精读,并且深入研究一些值得思考和记忆的内容。
四、推荐好书,强化内外结合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提供导航,什么书应该精读,什么书应该泛读,教材内的课文应该怎么去读,课外读物应该怎么去读,如何有效进行课内外阅读结合,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文学美,感受语言美,探索意境美。为学生推荐好书,把了解民族语言特色的任务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结合起来,进行有效性探索。通过阅读促进学生提高认识,热爱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多种体材课文都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体。它们反映的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对少年儿童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阅读教学而言,对于重点作品精读是主体,泛读、略读、品读是重要内容和知识积累的补充。但就阅读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阶段,是必须高度重视的阶段,泛读是补充知识。开阔视野的必然经过阶段,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进一步吸收语言精华,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步品味民族文学语言的魅力。
怎样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能力 篇6
其次,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其一是直接代入法。现在有些学生主观表述题不得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文中资源。国家教委考试中
心曾明确表示: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答题要领,即直接从原文中找出与问题相对应的词语、句子,直接录入。
例如,解答高考第21题就可以移用原文中的中心句来回答: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应在失去钟子期之后去寻找更多的新知音;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
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其二是选摘概括法。有些试题,从原文中难以找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学会从原文中摘录相关的词语加以简化概括,形成自己的答案。
例如:回答 20北京高考试题第22题第2小题,可以运用原文第九、十段中的关键句、关键词组合,答案可为:(1)当你生命将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该感到安宁;(2)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
2怎么做好古诗文阅读
一个语段八个单项选择题的题型特点,降低了解题的难度,但却大大提高了因解题技巧而得分的比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清楚语段与选择题之间“树”与“果”的关系,懂得“题”本“段”中来,分析选项当回“段”中去,切不可仅就备选项与题干来简单对号入座。
再者,一个语段可以出八道题,足见这种文言语段的内涵是颇为丰富的,加之八个选择题又以词和句的理解为主,所以要在“音义异同、一字多义”方面多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明白文言词句的理解到位亦存在一个是否“得体”的问题,至于语段中偶有的非浅易部分,当其未作注释时,一般在选项中是不会设歧的,而一旦作了注释,则要充分注意其对选项或对全文文意理解的影响。
如1993年文言试题中对“刘聪”的注释就与选项紧密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多选的是叙述类语段,因而往往不仅有较为完整的叙述情节,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意义。这种意义又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主,即所谓人之常情、事之常理。懂得了这一特点,才能分析文章的内容,才能对文章内容作出初步评价。
3如何有效的读懂古文
可以选择一些入门性的书籍。这类书籍可以选择一些不是很复杂的内容。如《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古代诗歌等等。
可以了解一些文言文常识。我们读懂一篇文言文需要多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如时代、月令、称谓、典故、礼仪等等。
可以有意识的去朗读。我们阅读古文时候,如果有意识的去朗读可以很好的培养语感,那么对理解文章也有些帮助。
可以多查阅古汉语词典。当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候,遇到不太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可以查阅古汉语词典。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进行大胆的猜测,看看你理解的是否正确。
理解基础上去记忆。其实记忆一篇古文最为重要的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这样记忆起来就容易了。
简体字的书籍。一般而言,简体字的书籍还是比较适合文言文学习者,无论是排版还是内容编排。
4学好文言文的技巧
对文言文的兴趣。从一开始,我们可以阅读一些比较生动有趣的故事、传说、历史事迹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因为古文毕竟是以前时代的人们所使用的书面文字,有些字词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外,我们从故事中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了解文言文词语。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其中的字词意义演变也一定经历了较长的时期。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文言词语,如实词和虚词。如“彩”这个字最早出现于魏晋以后,本义与彩色的意思不一样。
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因为不少文言文都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常识,所以我们需要平时多少有些了解和认识。不少文章和诗歌或多或少会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的内容,如称谓、季节、时代、年号、地名等等。
试着阅读原文。我们现代人要想正确的理解文言文的每一句话的意思,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方法。我们可以试着去阅读和理解文字比较浅显的文章和诗歌,在阅读完以后,你可以自己去理解和分析作者的主题思想和主旨大意。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锻炼学习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即使自己理解的不是那样准确。
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篇7
一、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在阅读教学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 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督促学生进行对文章进行预习。在阅读学习中, 对文章进行预习可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对于文章中看不懂的地方, 学生可以采取画线或其他标记方式记下来, 在教师讲课时提出疑问或是听教师讲解,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自我独立思考的类比, 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需要教师在阅读的时候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渗透。如教师在教学时, 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让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一段进行思考和讨论, 帮助学生养成边思考边阅读的良好阅读习惯。同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对某一个词汇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后, 应督促学生将改词汇记录下来, 帮助学生养成边阅读边积累的习惯。
提高学生阅读的技巧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分别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把握, 作者观点的形成进行教学,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辨别和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观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等几项开始对文章进行分析和教学。教师在对六年级课文《詹天佑》进行教学时, 应该让学生通过预习和自学, 在教学前先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詹天佑》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詹天佑对与我国铁路建设的贡献。学生进行了初步阅读后, 不难的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但对于“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章中的重要句子”以及对文章鉴赏等, 就需要学生更深入的阅读, 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小学生的阅读技巧较薄弱,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先指出文章中的重要词汇或是重要语句, 再对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总结出该词汇或是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如在《詹天佑》这篇文章中, 文章的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就是奠定文章方向和内容的重要句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朗读这一句子, 再问学生该句子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这类型的训练, 学生在阅读中就能举一反三, 根据教师所教导的阅读技巧对其他文本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活化的阅读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小学生是抽象思维发育的较弱的群体, 在阅读教学中, 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 可以让阅读文本的教学更为形象化, 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 生活化的阅读教学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能让学生在生活的过程中, 完成阅读的积累。那么在阅读教学中, 如何将教材和生活联系起来呢, 教师的思维引导在这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四年级课文《诚实与信任》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将文章所描述的情景与生活中所发生的情景类比起来。在课文中, 文章的主人公将别人的车灯撞坏了, 主动的承担责任, 但同时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在做错事后不诚实, 不愿承担责任的。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利用生活的实例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引发学生的思考。生活化的阅读教学让教学的模式走出课堂, 打破了沉闷的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在课外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篇8
一、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表现
1.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更应注重能力培养。但有些教师的教学目标似乎只是讲授知识,教师满足于把课文内容讲明白,而不是把文本当成范例让学生学习语言,有所感悟并习得写法,进而喜爱这篇课文,会读这类文章。
2.重词句训练轻语言积累
语文的学科特点是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经历了把阅读课上成思品课、常识课的历史教训后,老师们开始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强化语言训练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课堂又呈现出一番“训练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挖掘语言的特点,设计大量的训练点,却不知训练的目的何在。
3.重朗读形式轻读中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可喜地看到,老师们注重引导学生读书,加强了朗读的训练。在课堂上能经常听到学生们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读的形式多样。但静观此种教学,大多数教师的设计是以朗读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注重了朗读的形式而忽视了朗读的功效,也未能使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引发思考,展开想象,体会到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意味和情感,也就不能把文中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这特别反映在一些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一味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诗句并要求学生读出各种感情来,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为什么要这样读,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没有了思维的激荡,所谓的感情朗读也只不过是卖弄技巧的假感情。
4.重理解感悟轻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然而阅读课过于注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偏重于让学生弄明白词句的意思、段落的内容及文章写了什么,偏重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人文熏陶,忽视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么写的,也就是作者运用了怎样的遣词造句、构句构段,描写叙述的方法。
5.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小组讨论能充分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不失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研究形式,但这种讨论是建立在个人充分阅读,用心思考后产生疑问或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助讨论,而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课堂上表面活跃,难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和多元的结论,也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应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语文文字的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那么如何去落实呢?
1.正确理解教材
教师正确地解读教材,是上好阅读课的首要及必要条件。①教师从教材、学情、教法三个角度研读文本。既要把握语言特点,又要摸准人文内涵;既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知,又要晓悉学生的困惑与障碍;既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又要有教师的讲解。在正确地解读文本后确定教学的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及教学方法。②教师解读文本时应深挖文章内涵。看过教材稍加思索即讲起来,自然也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读书。③正确把握文本的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这样教师才能在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时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
2.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教学设计要确定好三维教学目标。设定目标不仅要考虑学段目标,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其次,教学过程要清楚,不能随机。从字词句到文章内容结构的把握,再到学习语言、感悟中心、体会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写法,带领学生品味文章。第三,教学方法要简便得当,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是最高效的方法。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体会青年忘我的品质是重点,其中对“他已经和游鱼融为一体了”一句重点句的理解,一位教师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融为一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会和游鱼融为一体?怎样读好这句话?围观的人会说什么?而另一位教师则采用了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看到青年画技高超,人们不禁赞叹起来,老人说……(教师手指一位学生);妇女说……(教师手指另一位学生);红领巾说……(教师再指一位学生);然后面向大家问那位青年怎么样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认真作画,周围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教师相机指导这就是“融为一体”。此时青年为什么会如此学生已经了然于胸。
3.加强学习方法的引领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习得方法,从而爱学、会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教给学生品词析句的方法,让学生读出好味道来;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技巧,使学生从读中学写。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是为了不教”,力求使学生的知识迁移为能力。我们提倡“一课一得”,这个“得”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得,更是能力的提升,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在学生学习语言中训练获得;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在课上的引导和点拨,由学习方法转化而成。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对已知形成规律,对学生的未知和一知半解要讲练结合。
4.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默读、思考、设疑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破解疑问。学生学有所悟时,教师应给学生发散的时间,再用感情朗读来巩固、加深、理解、感悟,使他们在充分的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智慧。
总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篇9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由于不被重视导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2-0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阅读教学不也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与语文学科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关。本文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提出建议。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忽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即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但部分老师并未理解新课改中或执行新课改标准,仍然按照以往的传统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积极性被打压,致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一般[1]。由于不能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完全按照个人喜好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底下。还有一部分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说,完全不给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感悟理解,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并且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讲解时,只注重对正确答案的解说,阅读模式死板,完全是为了题目才进行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自然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2]。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许多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维护自身权威性,基本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是一味的进行课堂讲解,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一般。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建议
2.1改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然学习兴趣低下,阅读教学也达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悟理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期望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课文《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们自由组合,对课文角色进行扮演,由于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同学进行表演时,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于人物心理进行把握。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增加,而阅读作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丰富知识并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应当精心选择语句优美的词句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的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语数量和表达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不断进行课内外词汇、名句的积累,持之以恒的进行积累摘抄,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3]。语文课堂笔记的记录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简单的笔记开始记起,比如简单的词句到篇章段落。
2.3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允许学生拥有无尽的想象力,即让学生不断对课文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去欣赏文学。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询问大家“孔乙己的长衫去哪了”虽然课文没有交代,但是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思考[4]。
结束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课堂教学时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科学的、民主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10
一、视听结合,感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1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对阅读产生的期待情感来拓宽学生阅读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极力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的心理状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对严重缺乏生活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小学生来说,阅读是获取丰富信息,体验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阅读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如何利用学生的阅读情感来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呢?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营造适当的阅读情感,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
阅读质量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因素取决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具有强烈的阅读与探索的愿望,如果班级中大部分学生都具有期待阅读的情感,喜爱和热衷于阅读,那么阅读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班级体中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具备阅读的愿望,教师在组织开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就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阅读效果也就会一落千丈。为此,很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在阅读课堂中衡量一个教师好坏的标准表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具有浓厚的、强烈的阅读愿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做好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和激发,争取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学生阅读的愿望是发自内心的,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下才产生的。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只有包含丰富的情感才能够感动读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具有热情才能够感动学生,才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情感。阅读过程不但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审美的过程。如果学生对美的事物没有足够的热情,阅读就会变成一件索然无味的事情。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应该适当地运用语言来营造审美的情绪,增强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激励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理解和掌握文章中的内容。例如,讲述文章《奇怪的石头》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满脸神秘感的表情对学生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块奇特的石头,老师特别喜欢作者的描述,同样也很喜欢这块石头,我们大家共同来寻找一下这块石头的奇特之处在哪里好不好啊?”这个时候学生便像是接到了任务一样,对阅读文章充满了兴趣,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文章的阅读中去。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就像是蜜蜂采集的蜂蜜一样,能够有效地粘住学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愉悦愿望,期待着阅读过程的开展,从而能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文章,匠心独运挖掘出作者在写作时候的情感和思想。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要精神饱满地从事教学工作,能够将文章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渲染出来,唤醒学生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自愿和教师一起走进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二、启迪学生的情感,架起通往文章的桥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文字是一道桥梁,能够将读者和作者的心联系在一起。并且二者能够通过这座桥会面,彼此敞开心扉关于文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语言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能够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从而一点点地挖掘出文章中深入的情感和内涵。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学会运用语言来启迪学生的情感。让教师的语言成为“点水的蜻蜓”,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荡起涟漪,泛起微波。教师要充分运用文章中的情景,选取有趣生动的场景来引人入胜,让小学生在内心深处漾起阅读的情感,对新的文章产生期盼和关注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文章《金色的草地》时,我首先运用语言为学生描述草地的迷人之处,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漂亮、诱人的草地画面,会启迪学生内心对草地的热爱之情,从而急切地想要了解文章中作者描述的草地又是怎么样的情景,产生强大的阅读期待和愿望。然后,教师便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情感脉搏和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文章中的情感和思绪,拨动学生的心弦,推动学生的情感达到沸腾的境地,能够与作者产生共鸣。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表达出来,痛快地抒发自己阅读的感受和情绪,让学生之间通过交流的方式相互启发、相互影响,得到丰富、明确的情感。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说明了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由于自身的生长环境而得到不同的、拥有自身特点的情感体验。由于家庭环境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思想和心理上会拥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阅读相同的文章时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这个时候,教师不要急切地判断谁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好,比较准确,谁的阅读能力比较高,而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认真阅读后产生的情感与思想,并且把这些不同的感受看作是宝贵的信息,学生积极学习的见证,对学生都给予肯定和理解。教师不要盲目地认为会有一种统一的方式适宜所有学生的阅读。为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科学阅读方式,允许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并且获取相关的信息,从而促使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视觉和情感来感受文章中的事及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阅读潜能,促使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
总之,阅读是学生感受事物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语文课堂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12
1. 通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第一步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然而, 由于一些教师把阅读能力等同于识记能力, 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 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因为教学中只注意抓字词、语法和修辞等, 把课文当成了基础知识教学的材料, 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一旦支离破碎自然会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和魅力。文章是情感的集合体, 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学生只有对文章有感情, 才会有深入学习文章的兴趣。因此, 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情景, 还原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内容。但小学生社会阅历少、体会少, 如何才能让他们对文章有更直观的印象呢?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要创设好恰当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在课前深入探究文章的特点, 精心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图片甚至实物,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让学生尽快进入阅读情境, 产生直观的感受。例如, 在讲解《雨点儿》 (一年级上册) 这篇文章时,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 教师可以在课堂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创设跟雨有关的教学情境, 可以让学生对雨过天晴的场景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 通过课堂提问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小学课堂中, 长期以来教师串讲串问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形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 从而使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能力成为一句空话。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我在教《灰雀》 (三年级上册) 一课时, 先提问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 你们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时有学生说:“看了课文, 我知道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 还想知道有只灰雀找不到时, 列宁着急吗。”还有学生说:“我知道灰雀惹人喜欢, 可是还想知道那一只灰雀去哪儿了。”……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我的提问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他们也提了不少问题, 通过分析和整理, 我把它们归纳为三个问题: (1) 灰雀去哪儿了? (2) 灰雀找不到时, 列宁是怎么做的? (3) 灰雀是怎么回来的?我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思考, 接着进行分组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我的引导下, 学生对这些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同时, 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3. 通过理清脉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只有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才能掌握文章的思路, 才能让他们具有良好的逻辑能力, 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小学生还处于阅读的起步阶段, 所以所选课文的脉络都比较清晰。小学语文课本中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观的课文, 例如《海上日出》 (五年级上册) 中第三自然段就用了大段篇幅来描绘海上日出的美丽画面:首先描写太阳露出小半边脸;紧接着描写太阳向上爬升, 太阳冲破云霞, 太阳光;最后描写太阳旁边的云。像这样按时间和事物发展变化顺序来写的课文有很多。另外, 说明类的文章通常按总起分述、由近及远或者从下到上等顺序来写。比如《翠鸟》 (三年级下册) , 作者先在第一自然段写“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接着就按头部、背部、腹部的颜色分别来描述。属于总起分述的典型结构。通过理清课文脉络, 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文章叙述的一般规律, 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能力。
4. 通过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阅读课文时, 如果不展开想象, 不懂得进行再创造, 那么出现在学生头脑中的只能是一行行文字, 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 学生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自然没有欣赏乐趣可言, 更无法理解作品的意蕴。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 图文并茂,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六年级上册) 中有幅插图, 描绘的是一团熊熊烈火整个儿把邱少云包住了, 但他却如同千斤巨石在火堆里一动不动。在阅读课文时, 我让学生联想每个人不小心被火烧着、被开水烫着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 然后指导学生们一边看课文中的图, 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图中邱少云战士的目光、表情和动作, 你们能想象出这时他会想些什么吗?”学生们通过想象, 都踊跃举手发言。比如有学生说:“他想, 为了争取这次战斗的胜利, 哪怕是烧焦、烧死我也不能动!也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经过大家的想象, 邱少云这个人物立即鲜活了, 他不但显现在学生的眼前, 而且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他的形象不仅变得更加真实生动, 而且在学生心中也更加高大了。
5. 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 每篇都有丰富的思想内容, 每篇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体会文章的感情除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还可以通过朗读来实现。朗读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对重点文段要进行反复朗读。课文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之美都是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 对一些表达比较深刻或生动的重点文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 反复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悟出美妙之处, 悟出深邃之意, 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 教师要进行范读。教师的范读可以传导感情, 使学生、教师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 通过教师的范读, 学生也能够学会教师的一些阅读技巧,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有阅读水平提高了, 学生才会去揣摩作者写文章时的情感, 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 才会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第三, 教师的范读一定要充满感情。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 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因此, 教师在范读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情绪, 做到精神饱满, 富有青春活力, 从而给学生一种蓬勃向上的感染力量。
6. 通过借鉴课文促进学生读写结合
课文不过是个例子, 阅读课文的目的不光是解读, 更是为了应用。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用结合上做思考, 在读写结合上下工夫。写好作文的前提, 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首先还要对课文进行学习和借鉴。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非常优美, 对文中精彩的句子要学习, 对文章描写事物的方法也要学习。例如《鸟的天堂》 (四年级上册) 中第二部分, 作者就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描写方法。文章先淡淡地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为下文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作了背景铺设。然后, 作者按“点—面—点”的思路, 从鸟形、鸟声、鸟色和鸟的动作等方面, 多次运用排比句来进行描绘, 形象地描绘出了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 使人联想到群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是多么的快乐和幸福。对于《鸟的天堂》这样的文章, 学习和借鉴的方法很多, 首先是鼓励学生多摘抄, 其次是鼓励学生多练笔。练笔可以写读书心得, 或者对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模仿。只有读写结合, 让学生在不断的摘抄、仿写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才能最终让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和写作。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 篇13
1巧妙预设,精心建构
时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脱离文本进行教学的现象相当“时髦”,“课堂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寥寥”,这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一篇文章怎样教,才能提高效率?不可能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它要因教材而异,因学生而异。只有认真的研读具体文本,设计出符合语文学科基本规律和学生认知基本规律的教学方案,才可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学方案的设计极为重要。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才可能在课堂上省时省力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教学《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至少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有三个:一是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二是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三是了解战斗的经过,接受思想教育。在短短的一课时里完成这些内容和知识,时间紧,任务重。怎样才能把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知识的训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呢?我设计了用三种表达课文内容的方法:分别用一句话或短语,一段话,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阅读感知本文,思考回答,然后让学生明确: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最简洁、最鲜明地表述内容的就是新闻的“标题”;用一小段话简要的概括报导内容,在新闻的开头部分,就是新闻的“导语”;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具体翔实地报导内容的就是新闻的“主体”。通过这样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把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文体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教学过程由复杂变简单,从而提高了教学实效。
2力求简约,有的放矢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去粗取精,返璞归真。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写字、说话、练笔,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教学上既要“深入”,又要“浅出”,把繁琐复杂的阅读教学内容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从课文找准切入口。
例如教学孙犁的《芦花荡》一课时,我单刀直入,紧扣老头子“三不怕”,让学生以特写镜头式地看到他过分自尊、过分自信的性格特点。《伟大的悲剧》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由于篇幅思想内涵较深,很容易弄得拖沓。教学中,我抓住“文眼”――“悲”与“伟大”,悲剧的故事为何蕴涵着伟大?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深入研究,抓重点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3坚守本原,紧扣学科
语文课就是“学语习文”。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的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比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去欣赏苏州园林的.风景图片,了解苏州园林的美景,学生当然兴趣浓厚,但偏离了重点,效果不佳。(www.fwsir.Com)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作者怎样向我们介绍其特征,从而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事物的特征及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等知识;教学《奇妙的克隆》时不可能把目光着眼于什么是“克隆”以及克隆的以展史,否则就成了生物课了,“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上,语文课上就要讲“字、词、句、篇”,就要训练“听、说、读、写”。如果只是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文知识不落实,语言训练不到位,这样的阅读教学,是低效的。
4精心设问,引导点拨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调动是提高效率的保证。阅读教学既要防止满堂灌,也要防止满堂问,一节课的时间,不可能去思考和回答很多问题。所以,提问必须要少而精,要能有效的促进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完成教学目标;提问的难度要适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问题的设置,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问题提出后,要留给学生相应的阅读和思考时间,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沉得住气,对于不能很顺利回答的问题,要予以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必要的点拨犹如指路明灯,比如文字表达的异常处,就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个看似很明显的矛盾:“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确凿”怎样理解?它们是怎样统一起来的?“似乎”表模糊,而“确凿”则十分肯定,是他记不清了,还是记得很清楚呢?这大文豪怎么回事?这样一来给学生设了一个很大的悬念,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来探求所以然了。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5开渠引水,延伸拓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阅读教学应该使全体学生能根据课文所学去主动地学习课文以外的东西,由课内向课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适当的知识延伸,是学生在老师调动下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迁移环节。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课文当作传授语文知识的载体,更应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
“问渠哪得清如水,唯有源头活水来。”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用“活水”,“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如杨绛的《老王》一文,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当中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分析课文后,我向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是一群和老王一样正在苦苦挣扎的人,然后播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明白:我们跟这些不幸的人相比,是幸运的。那么,幸运者应该怎样对待不幸的人呢?我们应该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应该去歧视他们。因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从而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无疑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把阅读教学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机会,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最有实效的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陈玉琨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透视课堂》 陶志琼 王凤 邓晓芳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现代教学论学程》 黄甫全 王本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教研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质量05-22
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11-18
如何提高初二语文阅读理解技巧10-19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效率08-31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11-10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08-14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11-30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06-15
如何提高小学生做阅读题的能力06-19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质量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