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

2024-10-23

中职语文阅读(通用12篇)

中职语文阅读 篇1

摘要: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坚持以学生为本, 深入探究文本,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开展审美性阅读教学, 探索富有成效的阅读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学习, 大部分是为了将来的顺利就业, 对于基础文化课语文往往缺乏热情,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性教育, 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操、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 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早日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 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 提高思维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各种优秀作品, 体会起丰富内涵, 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中职学生入校成绩偏低, 文化素质不高。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更要注重阅读教学的训练, 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拓宽思维空间, 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变“默默聆听”为“研讨求索”。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 教学内容的抉择者, 学生只能是受支配、受控制者, 被动地服从于老师的驾驭。这样, 学生就会丧失创新能力, 会导致视野狭隘、思维僵硬。中职学生要更早的走向社会, 思维能力、交际能力、文化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对话式阅读”是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 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 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倡导民主教学, 增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 让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想情感交流,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敢于对文本、对他人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 让他们共享知识和信息, 共享智慧和情感, 提高自我创新能力。所以这种对话方式强调的是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同时又确认主体间由于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异。而过去的阅读教学往往是对学生进行被动接受和消极吸收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导致阅读时没有主体的情感体验, 没有读者和作者的思想交流。对话式阅读教学在师生、文本的交流中, 注重与学生及时有效的互动, 能随时按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的思路。那么实施对话式阅读教学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情感的交流和分享。第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训练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学生与作者、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思想碰撞、情感沟通, 让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来代替教师的分析。第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加强对话的连贯性,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 激发学习的兴趣, 共享知识与情感的需要。因此,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真正实现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活动, 丰富学生在理智、情感和意志等方面的需要, 提高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审美性阅读教学, 提升人文素养

《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让学生能够在作品中欣赏美、创造美。同时, 这种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让中职学生成为一名既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又具有健全人格、高尚审美情趣的劳动者, 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 深深挖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品味其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

总之,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要立足文本,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引导学生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培养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加强情感和人格教育, 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技能高超的社会栋梁。

中职语文阅读 篇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语文多元化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创设情境,触景生情

选入中职语文课本的都是情辞兼美的文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在情感共鸣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多媒体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并茂,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我在上《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导入课文时,利用了多媒体播放湘江秋季的美景,在滔滔江水中,朗读声响起,让学生在美景与旋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革命者的壮阔胸怀。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唤起期待,激发兴趣

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努力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他们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深入剖析作品。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沁园春?长沙》一课时要求写一篇文章《今天,我站在橘子洲头》。教师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有历史走到现实,有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教材中有些文章言虽尽而意未完,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能走进文章,产生共鸣,同时又能走出文章,想象迁移,灵活运用。激发其思维,训练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学生思维整体结构获得优化,向追求“独到”、探索“最佳”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3.整合资源,彰显个性

讲授情感比较复杂的作品时,教师千万不要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当与学生一起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用心钻研教材。在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倾听,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并组织学生围绕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胡同文化》时,老师可能会问第一个问题:(1)如何从“胡同”中发现“文化”的背景,以及如何认定作者的情感?(2)“大白菜”的内涵是什么?(3)庭院和胡同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有了这些问题之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在一个初步的了解后,提问学生阐述主要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评价,老师进行评估总结。学生的见解可能不同,但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才能呈现出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

4.合作学习,生发新知

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条件,一般由3~5人组成基本组织形式的学习小组,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试点研究教学活动,通过协调彼此在快乐、和谐和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和教学,促进学生达到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技能的形成,它的主要奖励依据是学习小组的总成绩。它这一教学策略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以良好的质量,教学效果的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这种理论和方法主要在中小学的语言教学中适用,并获得了显着效果。例如:中职语文中的《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这是中职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文言文词语课程,虽然文章不长,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对学生来讲还是难度很大的。采取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学生在通过各种形式对全文进行诵读后,各个小组的成员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研究。学习同一部分内容的同学编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要对一些经典文本的特殊含义的话来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通过学习交流掌握精髓后,教师应严格检验,掌控学生的行为,回答学生的提问。最后,各个小组代表组成在整个班级中进行交流发言。由学生和教师分别对学习做出评价。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篇3

一、当前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过分依赖教参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依赖教参,从而带来课堂上标签式的解读。在这样一种“纯教参”的阅读教学模式之下,滋长了教师的惰性,容忍了教师的依赖性,于是很少有教师从教材本身去探寻教材的意义。对一些语文课文中塑造的丰满人物形象,我们很少有人站在“人性”的角度去立体化解读 ,而是一味根据教参解读,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2.教改流于口号,阅读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知识教学上

从当前国内外教改潮流来看,“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新趋势。在语文学科阅读教学中,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应以人为本。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的传统阅读教学仍然停留于单纯的知识教学,使得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内容,由于未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而造成了教学上的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以致在阅读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阅读的渴望。

3.阅读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由“满堂灌”走向“满堂问”

当前的中职语文阅读课堂大多还沿袭传统语文教学的“四部曲”,即:“词语解释”“文章结构分析及段落大意”“文章主旨概括”和“写作特点分析”这个固定的程式。多年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惯于接受这种千篇一律的、似乎是“万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抑制和削弱了学生的创造力,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虽然现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是一方强引灌输,一方消极接受的方式,与课程标准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

1.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理解文本,收获于课堂,成长于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资本来自教者对文本研读的程度。研读文本是对文本本身,对作者、对作品背景、对作品相关因素作多方的搜索和研究,以求对作品有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还要从学生的认知体验上去解析文本,寻找学习的生长点与结合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融合自己的理念、经验和见解,进行个体研究,形成教师自己的阅读与教学风格。研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教师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构的过程。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者要想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层次上的互动、碰撞,涌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动,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拥有一定的高度,就得深入地研读文本、理解文本,准确客观地把握文本,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在感知文本、建构文本、解读文本上展开对话,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表象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这样的解读才可能是个性化的、多元的,才能收获于课堂,成长于课堂。

2.更新教学理念,明确阅读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魏书生老师曾经指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老师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助的平等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使之可以顺利阅读;学生获得教师帮助,从而完成阅读任务。所以,教师以帮助学生为己任,力求做好学生的“助手”,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给自己最恰当的角色定位。教师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始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

3.变换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第一,教学指导性阅读 ,是指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阅读,它的主要对象是教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逐句循诵,摘出不了解的处所;然后应用平时阅读的经验,试把那些不了解的处所自求解答;得到了解答,再看注释或参考书,以检验解答的对不对;如果实在无法解答,那就径看注释和参考书。不了解处所都弄清楚了,又复读一遍,明了全篇或全章的大意。最后细读一遍,把应当记忆的记忆起来,把应当体会的体会出来,把应当研究的研究出来。”叶老把指导阅读的方法归纳成三步:即质疑自答;复读会意;细读探究。

在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过程中,笔者认真总结了叶老的思想,主要着力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指导:

一方面,阅读和思考相结合。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在思考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的思考是扣学生心弦、震学生心灵、启学生心智的关键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与作者的心息息相通,随着作者的感情波澜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泣或歌、或沉或昂。学生沉浸在“阅读情感”的氛围中,兴趣自然高涨,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经常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一起将阅读的感受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萌发求知的欲望。有时,笔者则利用文章的观点,引导学生针对现实,面对现实,发表各自的看法,让学生在侃侃而谈中进行多元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每当这时,教师便鼓励学生“每有会意,便欣然提笔”,摘抄、续写、杂感,不拘一格。

这些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目的,也实现了阅读写作的良性循环。

第二,自由性、研究性阅读。通过一定时间的教学指导性阅读训练,在学生阅读积极性有了一定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就应热情鼓励学生开始进行自由性、研究性阅读。

首先,阅读与兴趣相结合。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自由性阅读便应还学生以自由,教师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被学生“吸收”。学生将吸收来的东西融会贯通,纳于胸中,才能化为己有。自由性阅读方式正好符合了中学生心理发展及个性发展的要求。学生可选择“我需要的”“我感兴趣的”文章来读,只要他们愿读、爱读,才能达到阅读新境界。

其次,阅读与研究相结合。 “一百个人读《红楼梦》,有一百个贾宝玉;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之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专题研究性阅读。专题研究性阅读是指为了解决某个课题而进行的有计划、有选择的阅读。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变换教学模式,让学生由传统语文教学中被动地掌握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并研究解决问题,更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品尝到研究的甜头。

4.掌握提问方法,找准切入点,敏锐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

阅读课堂教学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里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

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如《一碗清汤荞麦面》中“母子三人四次吃面的情景,不同的有哪些?相同的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关照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一堂课有这么一两问就足够了。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烦琐提问的干扰,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

其次要有敏锐地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没有讲完,学生就回答得天衣无缝,一步到位。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就不必再按教案中的步骤一一追问学生,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

三、结语

朱绍禹先生认为:“阅读就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我们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根据就业的需要,不唯考试,只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高,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阅读板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使语文教学丰富化、生动化、快乐化。使学生从语文阅读中真正获取“思想的程序”。

中职语文阅读模块初探 篇4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能力,语文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 对专业技术型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 既要求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又要求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 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 决定了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

受扩招的影响, 中职生源素质低, 语文基础不牢, 对学习失去兴趣导致课堂学无适所从。对学习特别是文化课的学习明显表现出厌倦的情绪, 上课听的人少, 看课外书、睡觉、玩手机的多。作为教师, 所花的功夫就要更多一些, 对课堂的组织和把控就要研究得更深一些,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动机,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 必须想方设法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形成了内在的需要和动机, 他才能具有达成目标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的实现才有保证。下面, 我将从几个方面浅谈中职语文阅读模块的创新与改革, 坚持以“适用、够用”为原则进行教学的选择与设计。

一、要明确什么是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 包括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 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阅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 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 是人类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

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以下要素

1. 认读能力, 这是阅读能力的基础, 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

2. 理解能力, 包括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内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的理解。

3. 鉴赏能力。文学的鉴赏能力是对文学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可以说是“情感的操练”。

4. 评价能力, 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5. 活用能力, 是指阅读的迁移能力, 是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的能力。

6. 阅读技巧, 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中职生虽然进行了较多的阅读, 但是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往往分析、概括不准确, 有时抓不住要点并且缺少自觉活用、迁移的意识, 活用能力较差, 也很少有人认真地做读书笔记。阅读是人类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素质教育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 也是语文教师肩上的重任。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 像沙漏漏沙, 注进去, 漏出来, 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 像海绵, 什么都吸收, 挤一挤, 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 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 像滤豆浆的布袋, 豆浆都流了, 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 像开掘宝石的苦工, 把矿渣甩一边, 只要纯净的宝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阅读时, 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要抓住书中的精髓, 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1. 力求理解

阅读时, 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 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 再串起来看一看, 想一想, 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 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 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 理清思路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 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 不仅要理解结论, 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 就应当把书合上, 自己把思路走一下, 如果走不出来, 再去看书, 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 别人为什么走通了。”

3. 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 因而有不懂的问题。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 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 提出异义或补充。一旦发现问题, 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 并且深入思考, 收获会更大, 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 获得新的见解。

4. 掌握阅读的规律

对于任何一种文体的文章, 我们都要搞清楚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和为什么写, 这是阅读的一般规律。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 这是特殊规律。比如, 记叙文, 要抓住记叙要素、叙事线索和语言的生动性;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语言的准确性;议论文要抓住论点、论据、论证和语言的严密性;小说要抓住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和情节发展;诗歌要抓住意象和凝练的语言;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要抓住意境和情感, 等等。

5. 要独立回忆, 学会准确表达

读一本书, 只要清楚它的梗概, 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 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 然后回顾一下, 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 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 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 以便以后解决。

6. 要记好阅读笔记

做笔记的过程, 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千遍, 不如手抄一遍。”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经过长期阅读之后, 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 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不少学生在阅读时, 轻信自己的记忆力, 懒得动笔, 以致到需要运用其解决问题时, 忘记得一干二净, 感到很后悔。如果在学生时代, 就学会做读书笔记, 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 那么, 天长日久, 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 提高阅读的能力, 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7. 开展各项活动, 使学生读好书

在早读或课前安排5~10分钟的听说训练, 让学生轮流上台, 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 或说一段新闻, 或讲一个故事, 或明一个道理, 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 学生兴趣盎然, 视野开阔, 语感增强。也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读会、辩论会、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 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傅卫莉.中职语文“三主四式”教学法初探.教育与职业, 2009, (26) .

中职语文阅读 篇5

【摘 要】课文阅读的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它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当前的中职英语阅读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一些弊端。教师应改变教学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改善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现状。

【关键词】中职英语 课文阅读 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英语课文阅读,在中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它能够培养学生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语言学家Krashen(1982:9;1985)的输入假说理论认为,接触大量有趣的或是相关的语言输入材料是决定第二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的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受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课文阅读教学的学生因素

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英语课文阅读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欠缺阅读习惯。在执教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用手指、铅笔或尺子等指着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叫指读,它妨碍了眼睛的运动并限制了大脑的快速活动;也有的学生读完一个句子或整个段落又回过去重复阅读,特别是碰到生词或不懂的短语、句子时,忽视了整篇文章的结构主旨;还有的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如一边阅读一边旋转圆珠笔或玩着尺子等,有的甚至弄出噪音;有的学生一碰到生词就借助字典;还有的学生过多关注句子的语法结构分析……

其次,欠缺词汇量。

三、中职英语课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中职英语课文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教材中,阅读课文体裁多样,题材广泛,语言知识丰富,更注重英语的运用。英语课文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快速获得信息。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如此重要的目标呢?如何恰当地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呢?

根据教材,阅读课文总体上可以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个阶段。由此,在各流程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一)Pre-reading(阅读教学准备阶段)

Pre-reading也叫做课文的导入阶段,是整堂课的一个关键点,也是引入正文的最好机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设计不同的导入技巧,将新内容有机融合在导入活动中。

1.背景知识法

中职英语阅读材料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以及风俗民情等各方面的知识。教师恰到好处地介绍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激发其阅读兴趣。

比如Unit 11中的阅读课文Getting Out of the Mine,讲授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做如下背景知识介绍:“2010年8月5日,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圣何塞铜矿发生严重塌方事故,正在矿井地下700米深处作业的33名矿工被困其中,生死未卜。8月22日,经过17天的搜寻,从地下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33人全部平安无事。”

2.话题讨论法

新课导入的话题,最好是师生都比较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鸣。比如Unit 1 A New Kind of Summer Job(一种新型的暑期工作),在教学前,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要求学生讨论:1.Have you ever did jobs in the summer vacation? 2.Why do students do jobs in the summer vacation? 中职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暑期打工的经历,因此这个话题学生是比较愿意谈论的。

3.示图法

利用图片、视频等把即将阅读的部分内容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比如Unit 4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这是不少人都讨论过的热门话题,与天气有关系,于是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信息,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播放一段有关全球变暖的视频,让学生对此有更直观的感受。

(二)While-reading(阅读教学活动阶段)

阅读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交流。在课堂中,学生应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此流程是整堂课的主要部分,教师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至关重要。

1.快速阅读(Fast-reading)

快速阅读是指在英语课文的阅读中,不能、也没有必要采用逐字逐句的阅读方法,而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去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教师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填图表等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如在教授Preparations for Telephone Calls中,我通?^提问以下问题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

(1)Do you know how to make preparations for telephone calls?

(2)What will you do if you receive an unexpected incoming call and you are not ready for it?

(3)What will you do while you’re answering an important call?

2.精读(Intensive Reading)

精读课文,就是让学生自己仔细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寻找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愿回答与教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也可采用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方式。

(三)Post-reading(阅读运用阶段)

此流程侧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其得到巩固和强化,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加以练习。具体可以采用复述课文、命题发言、话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仿写等形式。

比如在My First Interview的Post-reading环节,我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我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中有扮演“the manager”(经理)的,也有扮演“the candidate”(求职者)的,在规定时间内重现课文内容。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中职语文阅读 篇6

关键词:影视资源;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大语文

【分类号】G633.3

引言

当今语文教学是在困境中逐渐前行的学科,职业中学中语文属于文化课,更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方式,不断让自己的教学和时代教学的紧紧相连,在其中笔者找到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亮点——影视资源的使用。影视是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精华成为当今世界最有魅力的综合艺术。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将影视资源引入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来,为学生创设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发挥影视资源的教育功能,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意境,培养中职学生的鉴赏力和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的观念。

中职语文名著阅读现状

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是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巴金语)现代中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并不浓厚,在他们眼中名著就是一座珠穆朗玛峰,魅力无穷却难以登顶。他们由于时代和经历甚至是文化的积淀的隔阂,对经典名著缺乏认识;当今文化信息来源多渠道而且快捷,快餐式的文化冲淡了文化的意蕴;职业中学学生对语文这门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导致了对专业课的重视,对语文尤其是课外阅读甚至是名著阅读都忽略了。

以笔者所在学校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例,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江苏省职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的,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凤凰职教联合出版的教材中由名著改编或节选的有鲁迅的作品《药》《祝福》《拿来主义》、选自《史记》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曹禺的《雷雨》节选、老舍的《茶馆》节选、《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等等。可以看出名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需要学生的重视的,但如何能够调动起学生在名著阅读课堂上学习名著的兴趣,是笔者一直探索的问题。通常老师在讲读名著时更多的是进行知识的灌输,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不到名著的魅力,更多的是枯燥和厌倦。笔者选择了通过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播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的应用

《“大语文教育”刍议》首次提出“大语文教育”,其一就是要求语文要“联系社会生活”,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影视文化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社会的影响力方面不能用普及来概括了,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影视艺术可以更直接的通过“声光画”手段,将名著中的艺术形象走进学生的眼中的真实形象,内化到学生的心灵中感悟力。因此将优秀的影视作品引进语文阅读课堂,能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课程的重难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会作品打动人心的魅力。

将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方法之一:选择合适的影视片段,创设课堂氛围。教师在讲授名著时要善于抓住重难点,并能让学生更快进入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氛围中。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分析了众人的形象后,借助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宝黛初会”时宝黛第一次见面时的眼神交汇演员的表演表达出来,传递给受众。这样的形式给中职学生以更丰富的想象力,更好的感受宝玉、黛玉的形象气质,更深切的感受到“宝黛初会”时那浪漫主义的心灵相通,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抹上一抹亮色。

将影视资源在中职语文名著阅读课堂中的应用方法之二:课前观看影视作品,课堂上进行审美鉴赏。教师在讲授名著时很多时候都忽略了影视作品的积极作用,虽然很多影视作品都是进行了再创作,但进行审美鉴赏时我们可以看到名著与影视作品之间的相同之处。课前观看影视作品更有利于课堂上审美鉴赏活动的开展。在教授《雷雨》(节选)时,课前带领学生观看话剧《雷雨》,可以让生活缺少阅历的中职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之间的爱恋情仇。在此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审美鉴赏活动,例如对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的人性更有深度,更好的实现了对作品的理解。

影视资源的观赏不能代替名著阅读

“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那一代代陶冶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文学名著,不能简单粗暴的理解为通过观赏影视资源就可以为我們的孩子“打底”。

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影视资源的使用不能完全代替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分析。文学名著作品阅读中应该会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应,但看了《林黛玉进贾府》之后学生却失去了在阅读作品时的想象力,所以名著的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甚至让教师担忧的是影视作品的改编往往大量篡改作者和原著的本意,例如根据《史记》中《鸿门宴》的故事改编的影视作品就有了很多戏说的成分,电影版《鸿门宴》《王的盛宴》、电视剧版《王的女人》。

结语

中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他们生活在一个影视的时代,他们能更好的接受影视形象,所以在名著阅读的课堂上适当地借助影视资源,他们可以更快更深入的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忽视名著中文学语言艺术的欣赏,只有自己加强对名著的阅读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受文字的魅力,最终实现“大语文”的观念。

注释:

《新语文读本》之《编者的话》2007.7.25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篇7

良好的语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工具课, 不仅影响着学生现阶段各门课程的学习, 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产生重大影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观念

语文不仅是一种技能, 而且是一种文化积淀, 具有深层次的民族文化背景。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过分强调教学环节的整齐划一, 同样的教学带来了一个同样的答案, 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就抹杀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中职语文必须在培养学生个人的语文知识、文学修养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职业语文能力,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来安排内容重点。如商贸类学生可根据语言准确性的需要和签订商贸合同的需要, 以说明文、应用文为阅读教学内容的重点;旅游类的学生可根据了解和生动介绍风景名胜的需要, 以游记类文章为阅读教学内容为重点;幼师专业学生可以经典名著、神话、童话、儿歌等为阅读教学内容为重点, 等等。只有这样, 中职语文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教师发挥自身的语言魅力

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使课堂成为语文积累、释放、组合、撞击的舞台。教学情境的创设, 应十分重视媒体的中介作用, 如实物、录音、录像、幻灯、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应用, 使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转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 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 使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师的语言。

1. 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

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 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现在的学生自尊心很强, 如果你的口气强硬, 他很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跟你对着干, 那就达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 也可能导致学生讨厌老师, 讨厌这门课。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与学生对话,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如伴着优美的乐曲教学《荷塘月色》, 高声朗诵课文, 有谁不会被那优美的月色及月下的荷塘所感染而怦然心动呢?

2. 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

要想把课教活, 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因为形象的比喻, 风趣的语言, 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能感染学生, 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如可运用一些幽默的教学语言, 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既学到知识, 又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神奇的极光》一文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开始, 描写了古代人心中瑰丽的形象, 充满趣味性。

3. 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 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 既不能废话连篇, 模棱两可, 又不能拐弯抹角, 不着边际。如《奇妙的人体》是一篇特殊的“美文”, 文章不长, 信息相当密集, 使用了几十个数据, 使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身体。

三、加强阅读授课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基础上, 要不断提高阅读的质量, 即提高思辨的逻辑性, 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梳理, 从不同的思考角度进行归类、辨析、引申等, 进行理性认识的提升, 以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1. 了解课文欣赏规律, 加强自身艺术修养。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涉及时代、作者等常识之后, 按不同题材进行授课, 小说 (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 (形散神不散) 、戏剧 (冲突、动作) 等。

如讲授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 抓住“移步换景”之法去欣赏, 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 或观察对象的变换, 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 同一观察对象, 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例如, 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 就是由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又如对“紧十八盘”, 既有远处眺望 (“仿佛一条灰白大蟒, 匍匐在山峡当中”) , 又有下边仰视 (“仿佛一架长梯, 搭在南天门口”) , 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 (石级窄窄的, 搁不下半只脚) 。多角度的描述, 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 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2. 鼓励学生大胆设想, 培养学生聚合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联想拓展的思维形式, 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让学生顺着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事物发展的必然结局和作者创作的思路继续联想下去, 从而拓展纵向思维的空间。

例如讲授鲁迅的《祝福》一文, 开端部分可提出: (1) 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2) 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3) 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 为什么说她“反满足”?让学生展开讨论。在高潮部分又提出: (1) 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2) 丧夫、失子有偶然性吗?

通过课堂讨论, 学生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 可以清楚地看到, 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 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击。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反映了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最底层、最苦难的广大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 表现了鲜明的反封建主题。她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 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3.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 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的场所, 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 即把课堂作为酵母, 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如阅读《胡同文化》时思考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 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又如阅读《雨中登泰山》时思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登泰山而小天下”, 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 用意何在?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等等, 都可以开阔学生思维的空间, 进一步延伸扩展深化课堂。

语文课应最大限度地扩展和延伸, 延伸到书报杂志名篇名著, 以培养语感, 增加积累。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 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历史的、前沿的, 人文的、科学的, 世界的、乡土的, 都可以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大量阅读能够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知识和信息, 拓展视野, 活跃思维, 开启心智, 培养学生对承载着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

总之,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 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 大量阅读可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知识和信息, 拓宽视野, 活跃思维, 发启心智, 培养学生情感。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大鹏主编.语文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版) 语文出版社, 2010.

[2]吴兴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2012.5.

中职语文阅读 篇8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阅读教学模式称可分为预设式和分解型的阅读教学思路和方法。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也认识这一模式存在的弊病和不足, 经过教师的“解剖”呈现给学生是一具具被剥离了血肉的“骨架”, 是没有情感内涵支撑的“躯壳”。导致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阅读的目的取代了阅读的效应。因此, 我们要提倡回归阅读主体,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算是真正实现了阅读能力的提升。

1、功利色彩浓厚的阅读目的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仍以考试作为检验学生的最重要手段,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套用考卷的考察模式。这种功利色彩极为浓厚的阅读目的使得阅读教学的完善理念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极大地弱化了, 大到文体文本的选取, 小到一文一课的解读。学生在进入文本之前就已被设定了他们将要接受的内容。而且一旦进入阅读教学的具体操作, 针对具体的文本, 又或多或少会以考卷为参照。

2、散乱的教学维度

作为母语教学, 语文教育不可避免地带上语感升华的因素。而教师在操作这一部分内容时既不可能按照严格的逻辑体系加以分析, 也无法实现知识点的一一归位。随意和散漫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点, 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把握学生的情绪, 学生也难以构建起整体的认知模式, 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尤为明显。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课文, 其难度虽然低于普通高中, 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却使得阅读教学遭遇了极大地挑战。因此, 我们最为常见的情况就是教师在课堂对阅读技巧、阅读方法反复说、反复做, 学生却在反复练、反复读中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3、阅读深度亟待提高

纳入到中职语文教学视野内的阅读文本多为经典的阅读对象, 需要我们对其展开深入的研讨和理解。一般认为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文本, 而文本自身的属性及其具体文字内容时严格制约着我们对这些文本的认知的。因此, 我们对文本的认知和解读不能具有明显的超越性, 不能离开文本区空谈思想内容, 更不能将文本的基本结构加以扭曲。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限制在一定的思想范围之内, 不能任意发挥和随性阐述。同时, 我们更要认识到文本的内涵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 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却是十分苍白的。对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文本不能任由学生“想象”。

二、回归阅读主体的努力

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上文所列举的只是其中一些较为突出的现象。造成现在这一局面的因素有很多, 解决这一问题也需要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1、阅读教学举例

以舒婷的《致橡树》一诗的阅读教学为例。这是一首极受学生欢迎的现代诗, 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更为注重突出橡树所象征的生命韧度, 身处逆境仍昂扬不屈的橡树的雕像。但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的理解, 就未能完成对这首诗的阅读过程。教师不妨将阅读的主导权下放给学生, 通过单独读、集体朗诵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进入文本。只有真正做到了把握诗人借助于树所暗示的丰富信息, 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才算达到了较高的理解层面。

2、阅读主动权的下放

在这首诗的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阅读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因为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为有限的。为获取、提高、发展而进行的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 这种阅读活动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板书、解说、传递、给予为主, 而是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自我体悟、感受, 在对文本的自我理解中不断升华获得的情感经验。只有帮助学生实现了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才能让他们和文本的“作者”实现思维的碰撞, 进而收获认知的火花。在教学活动的开始, 教师可以首先做简要的描述性介绍:这是一棵橡树, 帮助学生进入到诗人创设的艺术世界中。当学生对于诗歌的内容有所了解和认知后, 教师可以改集体阅读为指名阅读。通过对不同学生在阅读中语气、节奏等朗读技法的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蕴藉于诗中的微妙情感。通过这种阅读活动的开展, 学生逐渐对诗中描写的意象有所感悟。这就在学生的头脑中营造了孤独的树、寂寞的树的感性认知, 他们逐渐意识到诗中的橡树具有不同于其他树的特质。教师在此时应适当加以背景介绍, 比如出示几张橡树的图片、或播放一些介绍橡树生活环境的动画。这就使得学生头脑中较为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化, 他们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当然, 将阅读的主动权下放也不听凭自然, 作为阅读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 教师更应成为这一场阅读教学的“总设计师”。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以主动的精神面貌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去, 无论是制订阅读计划还是布置阅读人物, 无论是实施阅读策略还是检查阅读情况, 都要注意用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要以“平等对话”的心态来倾听学生阅读诉求。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职语文阅读 篇9

一、浅阅读的特征

(一)阅读速度快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在阅读时就自然而然地养成囫囵吞枣、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在进行语文课文的学习时,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缺少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与解读,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阅读以浏览为主

阅读是获取信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而在进行浅阅读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行为习惯阅读那些感兴趣的部分,对于不明白、不感兴趣的部分则选择略读、跳读的浏览方式,这就给学生的阅读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阅读内容碎片化

通过对少量信息的把握,学生很难对问题形成整体而全面的认识,阅读内容的碎片化是浅阅读的又一个主要特征。很多学生通过阅读标题或是关键词来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造成学生认知的不全面。

二、浅阅读情境下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兴趣

浅阅读虽然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对于中职学生的发展却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阅读,培养学生深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字、词、句的用法,体会其表达出来的深层含义,让学生体会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意识到自己的见识浅薄,从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深阅读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成立读书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自由选择读物,在每周五的语文课上交流这一周阅读的收获,或是分享自己读书的体会,学生在这样的活动驱使下会认真地阅读文章,并慢慢体会到深阅读的好处,从而在阅读时会认真思考分析,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对于阅读的认识还过于片面,没有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就要时时地督促学生,将读书任务列入语文综合测评当中,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每天都读书,可以是一篇短文,也可以是一本书的某个章节,但是要确保每个月能够读完一本书,并要完成相应的读书笔记,摘录下自己喜欢的段落,写下一些感想。为了让学生认真阅读,教师还可以以语文知识竞赛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几道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题,强烈的好胜心与荣誉感会使得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更加认真,从而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传授学生深阅读的方法

要进行有效的阅读,恰当的阅读方法是必要的手段。在进行深阅读时,学生要想提高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要在熟读内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仔细思考,并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契合。但是大部分的中职学生都没有具体的阅读策略,他们在阅读时都是随性而读,这就造成了阅读效果的随机性。

在进行深阅读时,笔者觉得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吟诵、摘抄、批注的方法。对于一些优美的散文或是杂文,采用吟诵的方法进行阅读,学生既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也会随着有感情的朗读进入短文中的情感世界,从而便于学生对文章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对于经典的句子或是段落,就可以采用摘抄的方式,方便学生日后的反复研读;对于文章中比较难懂的部分,可以采用批注的方式,标注出自己的疑问或是自己的理解,便于与老师或同学讨论,进而共同解决问题。

当然,对于不同的文章,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书籍,比如《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素养,提高内在的品质。

三、总结

总之,要促进中职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就要在如今浅阅读的情境下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深阅读,激发学生深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深阅读的习惯,传授学生深阅读的方法,使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大众阅读也呈现出快餐式、跳跃式、碎片化的浅阅读特质。而中职学生作为未来的栋梁,浅阅读对于其人格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主要介绍浅阅读的特征以及在浅阅读情境下的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浅阅读,中职语文,深阅读

参考文献

中职学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见 篇10

1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1.1 我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解

所谓体验, 就是由外界事物或情境所引起的内在感受、体味或对亲身经历的唤起。而所谓阅读体验, 包括“阅读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阅读”, 二者的目标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思维发展, 实现学生的成长,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1.2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1) 体验式阅读教学使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因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既是对语文知识体验的升华, 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跟语文知识的关系、自己对获得语文知识后的快感、成就感以及语文学习教育、语文知识价值、语文阅读价值。学生当然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 甚至产生出一种专注与兴趣, 从而努力学习语文, 喜爱阅读, 为未来走向职业岗位, 打下爱好阅读、注重语文实践、运用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

2) 体验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适应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特定情境, 提供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 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学生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 恰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 中职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体验式阅读的教学途径方法有多种, 诸如阅读情境创设、阅读互动实践等等体验形式。我着重谈一谈三大常用的途径和方法。

2.1 阅读情境创设体验

阅读情境创设就是创设阅读情境。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进一步传授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 传授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要提高其阅读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由于中职生往往觉得语文的阅读分析等比较枯燥, 其情感体验差, 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不能把自己的分析强加给学生, 而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内容自己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文学中的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学生对这些文字要想获得较确切的领悟感受, 就必须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特定的审美语境, 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和把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也才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领悟到阅读内容的美, 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也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因此, 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创设浓浓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观察、音乐感受、语言激励等可以创设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比如我教学古诗《春夜洛城闻笛》, 就曾运用多媒体展现无数打工者离开家乡南去北往的镜头, 让学生体验离家的乡愁, 并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 让学生体验打工者思乡的感受, 加之我根据学生从四面八方离开家乡来到我们学校住读的思亲思友情况, 这样创设情境, 很快激活了学生对思亲、思乡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顺势引入这首古诗,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诗人李白行走天下春夜闻笛而产生的情感, 而且我还告诉学生, 李白的家乡就在离我们什邡市不远的江油, 他写这首诗是他离开江油走出三峡北上洛阳后写的, 那时没有电话和通讯, 他怎不思乡啊?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情感的体验创设氛围, 使学生很乐意接受我传授的知识, 并积极配合我的指导进行诵读, 主动地探求、创新这首古诗的意境,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进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我由此体会到, 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想象来理解的形象性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工具, 是可以感知的, 要使学生真正的、迅速的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 以使学生在体验中阅读, 在阅读中进一步体验。

2.2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主要以问题为轴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读书, 获得对课文语言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 多向交流, 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的进行, 必然会产生交流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 唤起认同, 触动联想, 产生争议, 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1) 通过师生互动, 体验阅读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对阅读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体验。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在教室中走动,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学生情感、感知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用板书、投影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我现在就付诸行动》这一课, 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文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这没有错, 但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功吗?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并且我也当作你们的同学, 一起参与讨论, 谈我的看法, 好吗?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后, 与我进行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通过师生争论, 使学生发现并明确了课文引申出来的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 除了行动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 如目标、策略、智慧、勤奋、毅力, 有时还需要机遇等。明确道理后, 我又与学生进行比赛, 互相举出社会上诸多成功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由此,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 要注重语文的质疑精神, 不要只要是课文就无条件肯定, 但又要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老师在讲一篇课文之前, 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 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 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 甚至是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的“认同式教学”, 老师要进来能够避讳这种情况, 多采用质疑式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语文质疑中体验成功。

2) 通过生生互动, 体验协作探究。

在阅读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的问题和分析的思路与结果, 能让学生体验共同探究的愉快。我校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 根据中职生要有协作精神的特点, 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讨论质疑、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一是每次上语文课, 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等规定内容的, 那么小组就可以加团体参与分;二是每月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时完成了阅读问题探究或阅读作业的, 可加团体作业分;三是互动交流探究时的课堂纪律, 小组同学有乱说话的, 干扰讨论的, 经组长提醒, 小组成员接受管理, 纪律良好的小组, 可加团体形象分。

2.3 设计语文阅读积累体验

我把完成语文阅读积累笔记的作为学生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对积累本的检查评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比如把积累本设计为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三种样式,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记录和阅读心得写作任务, 并进行定期检查, 以之作为阅读交流的主要载体。

中职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 中职语文 体验式阅读 教学策略

引言

体验式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利用各种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情境,呈现或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体验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中职语文体验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一、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动性

情景教学主要是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为学生设定相应情景,让学生分角色地体验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更好地把握人物的特点、理解人物的性格。这样,既能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获得更大的进步。例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情景再现,体验文本中的人物的特点。贾宝玉的多情、黛玉的伤情、薛宝钗的专情都可以在情景再现中得到相应的演绎,这样既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行,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体验式阅读方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不足,充分激活了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施展的空间,语文学习的能力日渐提高。

二、课外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已然不能满足需要,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没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这对将来的成长益处不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从而自主地阅读文本,提高素质。体验式教学是很好的体验式阅读的方式,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不一样的情景。例如,教师在教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的过程中,可以带学生去郊外进行体验,让学生对照课文捕捉家乡的秋的特点。生活是艺术的来源,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能力,而不仅仅是在教师的言辞中纸上谈兵地认识自然、体验文化。

三、注重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学习的知识只有表述出来才算是真正掌握。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表达对文章、对人物的看法和意见,以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对文章阅读把握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敦促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产生更多的思维火花,加深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帮助。课上,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及时更正自己的错误观点,精益求精;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达到互相进步和监督的效果。体验式阅读成果的巩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交流,从而使得成果最大化,促进学生更显著的进步与成长。

四、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中职语文的体验式阅读教学方式的成果,可以由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展现出来。学生在体验式阅读中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有更好的发挥。写作是阅读的一种升华,通过写作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别人的东西,而是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思路,形成了对生活的感悟,从而对人生有了新的、正确的看法。教师可以定期为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让学生锻炼并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及时发现在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让学生开展写作时,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水平设定相应的写作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有所进步。写作和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更好地结合,提高语文实践运用能力。

结语

体验式阅读教学方式的引用可以帮助教师更灵活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及在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语文以体验式阅读开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中职语文的教学质量,同时帮助学生培养了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郝志宏.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0:36-37.

[2]钟远平.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初步探索[J].文学教育(中),2012,08:125.

[3]易伟.中职学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浅见[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2:93-94.

中职语文阅读 篇12

一、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中职语文阅读中的必要性

在教育发展中, 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中职院校的主要目的。中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职院校必须要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到中职的语文阅读教育中。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经过长时间在社会中的发展, 逐渐形成的适合企业滋生不断进行发展的体系。由于就业问题的制约, 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很好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 在职业意识、状况等方面都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 所以必须要在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中, 融入企业的优秀文化。由于语文教学的特点比较适合企业优秀文化的学习, 所以将企业的优秀文化融入到了语文的阅读中, 使毕业生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及时的将企业文化进行掌握, 也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途径。

二、将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中职语文阅读中的构架

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学生的就业问题。因此, 在教材进展中融入企业的优秀文化十分的重要, 在进行融入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加强对教材职业性的重视

在语文阅读中融入优秀企业的文化, 必须在职业教育质量保证的基础上进行。在进行的过程中, 保证职业教育的特点。一般情况下, 普通院校进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训, 在融入企业优秀文化的时候必须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进行深化, 合理妥善地将企业文化融入到语文阅读中。例如, 可以在进行语文阅读资料的选择时, 将优秀的企业概况加入到学生进行的语文阅读中, 在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巧妙地将企业的优良文化传述给学生, 提升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对学生的就业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2.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能够独立地完成任务是企业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对人才最基本的需求。所以, 在进行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阅读中的时候, 应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的时候, 给予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并发现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解决。例如, 可以在语文的阅读中将企业中简单的问题布置在语文的阅读中, 要求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开动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 达到企业优秀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的目的。

3.加强对教材模块、综合化的构建

中职学生在工作的时候, 经常会对工作的一些综合性、深度高的问题感到困难, 专业技能的培训就是让学生综合地对企业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训练和运用, 所以在中职语文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对学生阅读、口语等各项的专业技巧进行掌握, 为学生的专业融入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教育内容。例如, 在讲述的时候可以将人文社会的基础和综合性比较强的内容给学生进行逐一地讲述, 将专业的知识划分为中职语文阅读中关键的一部分。通过对专业技巧及模块的分类, 让学生更简单的进行知识的掌握,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逐渐提升中职教育的就业率。

4.注重阅读体验,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上一篇:3G移动可视电话系统下一篇:护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