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2024-08-08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共4篇)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篇1

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基本特点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个性, 但更多的是同时具有多维性。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不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品质, 树立岗位意识, 更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课堂教学本身没有固定的模式, 它需要多维性。这里主要谈谈我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书”“教学”“教规”这几个方面的一些看法。

一、教书

所谓“教书”, 一般我们指的是教书育人。而在中职语文课堂上, “教书”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的知识点, 好好感受所学的知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感悟知识———培养应用——— 形成技能”为主线, 立足于学习者, 突出对知识的感悟, 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 注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形成。例如, 在进行中职《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从作者的独特感悟中受到启发教育, 这对于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是十分有益的。散文家朱自清的名篇《匆匆》, 用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对那“一去不复返”的日子作了生动而细腻的描写。 《我们是一家人》一文中对当今青少年追求独立以及由此产生的叛逆心理作了真实而生动的刻画。当代女作家秦文君那真实的叙述, 那深情而独特的告诫, 令人感动。这一切, 我们作为语文教师, 就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感悟文章主旨, 如何品味文章语言, 如何抓住课文要点。并让学生联系到现实中的自己, 有没有浪费时间?有没有过像秦文君笔下的主人公那样类似的经历? 如果有过, 现在感觉怎么样?可以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这样, 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很自然地在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教学

一般来说,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人才培养活动, 而我认为, “教学”也可简单地理解成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 不但要有渊博的语文知识, 还要有一套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有一套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所采取的独特教学手段。 一个具备较高学历和语文知识水平却不能教好学生的教师, 就好比茶壶里的饺子, 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 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缺乏学习热情, 这就要求我们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方式及方法的转变,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 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创新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问题讨论、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当中, 以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来到职业学校读书, 虽然语文基础较差,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我相信, 他们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规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教规”是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规矩, 懂得做人很重要。学生在中职学校读书, 没有升学压力,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德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把礼仪教学穿插于语文教学中间, 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 还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例如, 我在上《向芨芨草道歉》一文时,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从一些被人们忽视的小事切入, 阐述了人类不可忽视的大道理, 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这样, 学生就会对文中奥地利诗人傅立特说的 “暴力不是开始于一个人卡住另一个人的脖子, 它开始于当一个人说‘我爱你, 你属于我!’”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就会从小事做起, 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总之,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注重鼓励学生, 让他们树立能把语文学好的信心, 我们要和学生有着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支持的关系。正如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语文 (基础模块) 》上册课文《学记》 第一则所言“教学相长也”, 是的, 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 他们会有不同的个性, 但是无论如何, 彼此支持真的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 不单是让学生懂得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的责任与增进学业的方法, 这些对教师自己而言, 也许更为重要, 这也正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多维性。

中职语文教学多维解读 篇2

【素材一】中国建筑师王澍:让自己沉寂10年

2012年2月27日,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普利兹克建筑奖——从此,世界建筑殿堂上,有了中国人的姓名。

王澍1981年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前夕,导师特别叮嘱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体验,厚积薄发。”毕业后的整整10年,他没有参与任何一座房子的建造,放弃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赚钱机会,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与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实践与探求中。在此期间,他常常与工匠们一起工作,在实贱中获取经验,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经济实用性,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这些积累,终于成就了《瓦园》的惊艳出世。

此后,王澍一发不可收,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历史博物馆等系列经典建筑相继问世。这些作品,让西方的建筑权威人士毫不吝啬地将普利兹克建筑奖破天荒地颁给了中国人。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识到那沉寂的10年是多么重 要,看来真诚的工作和弥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多维解读】

角度一:厚积薄发。鸟儿要想飞得更高,必须花大力气练就一双坚硬的翅膀;树木要想长得茂盛,必须在根部积聚大量的营养;人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积累丰富的学识。中国建 筑师王澍用10年的时间为未来积聚能量,终于赢得了一座座顶级建筑的问世。如果他毕业之后就急急忙忙投入到建筑设计中,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少了10年的思考和沉淀,就不会彰显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就难免被打上“普通、平庸”的烙印。勾践长达10年的卧薪尝胆,才积聚了三千越甲吞吴的能量;李时珍品尝百草三十载,才铸成《本草纲目》这一药学经典。无数成功人士的事例告诉我们一个相同的道理:厚积才能薄发。

角度二:守住寂寞,切忌急功近利。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很少有人能耐得住寂寞,眼睁睁地看着挣钱的机会丧失而不为 之心动,但王澍做到了。毕业后,他一直谨记导师的教诲,保持平和的心态,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为设计高质量的建筑积聚能量。当很多同学抓住机遇,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时,他却远离闹市,日复一日地与图案和文字为伴。他说:“当大家拼命挣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很多时间来反省。”他摆脱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守住了内心的平静,才有了日后的爆发,才有了一个个惊人作品的问世,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

角度三:成功在于坚持。王澍的成功,是10年积累的爆发,更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10年里,他一直恪守自己的建筑理想,为设计理想的作品默默坚持。他的成功证明:成功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点滴积累,默默坚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坚持,即使天资不好,也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反之,即便天资聪慧,如果缺少坚持的毅力,也会半途而废,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那样,贻笑大方。

角度四:成功没有捷径。当今中国,无论商业还是学术领域,许多人都在追求捷径,寻找成功的捷径,好高骛远,内心浮躁。但 任何想求得事业速成的想法,都是错误的,真正做学问、搞事业要学会沉下去,沉得越久,将来才 能飞得更高。我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隐藏着辛酸的奋斗故事。成功的路上没有“速成法”,唯有脚踏实地,不断积累。

【素材二】跪下去的世界大师——周仰杰

周仰杰是已故英国王妃戴安娜的御用鞋匠,他打造了Jimmy Choo这个与香奈儿等名牌鞋子齐名的世界品牌。在制鞋领域里,周仰杰堪称世界级大师。

有一次,香港某电视访谈节目采访他。节目录制结束后,回休息室时,女主播边走边问他:“晚上,我要参加一个派对,您说我该穿什么样的鞋子去呢?”听到咨询,他马上站住,仔细打量女主播的双脚。忽然,他不顾身着笔挺的正装,双膝一曲,跪在地毯上,俯身低头,趴在地上,用手仔细测量着女主播的脚长,并伸手拿过纸笔,认真记录着,勾画着,然后,从鞋子的款式选择和色彩搭配等方面,向女主播提出了详细的建议。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神情专注,动作专业,完全沉浸在忘我的境界中。

后来,在节目中女主播说:“或许,正是因为多年以来肯于这样俯身低头,保持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专业态度,周大师才最终打造了Jimmy Choo这个美丽、优雅而又尊贵的世界品牌。”

【多维解读】

角度一:态度决定一切。很多人都认同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的确如此,对事情有端正的态度,对事业一丝不苟,就一 定能有所建树。在制鞋领域里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师周仰杰,就是凭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获得成功、博得美誉的。当主持人问他穿什么样的鞋子参加派对合适时,他马上专注地测量,设计,从而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角度二:敬业。有一 位清洁工,对于自己负责的路段,每天要扫好几遍,缝隙里面扫不出来的叶子,就用自制的夹子往外夹。他扫的那段路一年四季都很干净,行人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因为他的行为折射出一种可贵的精神——敬业。周仰杰伏在地上测量鞋子折射出的精神,也叫敬业。诸葛亮为了蜀国复兴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敬业。只有敬业,才能乐业,才能把所有的聪明才智奉献出来,才能把事情做好。

角度三:谦逊。有很多人,取得成绩后沾沾自喜,目空一切;而有些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仍谦逊平和,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周仰杰作为已故王妃戴安娜的御用鞋匠,已经是享誉全球的大师,但他依然肯于躬身,低头。这体现出的,不仅是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不仅是敬业奉献的品质,还有谦逊平和的胸怀。“谦逊的人十有九成,自满的人十有九空。”他在 取得好成 绩时不自满,再接再厉,才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素材三】托马斯?萨金特:淡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Sargent)及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西姆斯(Christopher A.Sims)。

托马斯?萨金特有一个古怪的习惯,给学生授课或准备讲义时,绝对不允许有外界干扰。一天,正在家里准备讲义的他,不得不接起了已经第三次响铃的电话,他不客气地喊了一句:“你一次次打来烦不烦?”电话那头是一个温柔的女声:“不好意思,请问您是托马斯?萨金特先生吗?这里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您为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所做的努力,您在宏观经济中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令人注目,所以我们把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您。”

“好的,谢谢,我还要准备讲义呢。”萨金特说完就挂断了电话。

半个小时后,讲义弄好,萨金特匆匆乘地铁赶往学校讲 课。临出门,他平静地告诉妻子:“亲爱的,我好像得了诺贝尔奖。”

【多维解读】

角度一:淡定的心境。淡定是一种美德,成功时,要有淡定的心境,和谦卑的胸怀,这样才不会在成功的光环里迷失自己。托马斯?萨金特凭着自己在经济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世界顶级大奖——诺贝尔奖。他得知这一消息时,没有表现出欣喜若狂,更没有到处炫耀,而是继续准备讲义,只是在上班临走时才平静地告诉了妻子。他在荣誉面前表现出来的冷静和淡定,是一种把成就视为过往的睿智。

角度二:专注。托马斯?萨金特在准备讲义时,非常专注,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只有专注,才能把聪明才智发掘出来,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反之,怀着浮躁的心态去做事,对事情的理解和探究只能流于表面。荀子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道出了专注与浮躁的利弊。像蚯蚓那样专注一心,而杜绝螃蟹的浮躁,沉醉于自己喜欢的事情里,一定能取得佳绩。

角度三: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摆脱尘世的名缰利锁,超然于物外,以淡然的心态对待荣誉和功名,完全沉浸在对事业的追求中。托马斯?萨金特获得诺贝尔奖后,只是平静地告诉妻子这一消息,他对待荣誉的这份从容,让他的精神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视名利如水,就不会被其束缚住手脚,限制前进的脚步;视荣誉为过往,就会在追求事业的路上继续前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千古名言,都是对境界最好的诠释。

201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 【素材示例一】我们为何青睐“艺考”

3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专业方向考试合格考生榜单。作为最受关注的艺考学校,北电的专业考试每年都会成为艺术考试的焦点,今年更是出现了1.8万人报考的“盛况”,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了艺考的灼热程度。据了解,近年来,高等艺术专业考试持续升温,艺术专业招考比例超过了百里挑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艺?这当中,有确实具有艺术天赋从小热爱并决心从事艺术行业的,也有文化成绩平平以至于临时抱佛脚把艺术考试作为大学敲门砖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做进入大学的“捷径”。在一些高考声乐、器乐、表演、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任何表演、音乐、美术基础,只是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很多。随着艺考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之路已越来越窄。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1.8万人报考,只录取450人,远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的录取率。全国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每年以30%以上的比例增长,而录取率仅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当“陪考”的命运。艺考从“高考捷径”变成了另一座“独木桥”。【素材分析】

就在人们感叹高考大军一天天萎缩的同时,高考大军的一个分支——“艺考”部队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支壮大的队伍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愿投身艺术的,一是以此为高考敲门砖的。其实即便真正“热爱艺术”,也要分清是愿意为艺术而献身,还是被一些“明星”获得 的名和利所诱惑。参加艺考者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艺考工具化、功利化。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断送在了工具化、功利化上,工具化、功利化的艺考不是对艺术的向往而是对艺术的亵渎。【速用片段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艺考热持续升温,艺考的虚火越烧越旺,引起了教育界和艺术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大多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借此跨进大学的门槛。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是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使艺术教育应试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其实,艺考本是为了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并加以培养,而不是为了造就大批的“艺考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公众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当投入与得到不成比例或悬殊太大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段2】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一夜成名的传奇,期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绎,这样的明星梦让他们“奋不顾身”。不少业内人士每年都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的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明星们其实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艺术之路就一定行之不远。那些没有艺术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 要报考艺术院校,因为艺术本身是很纯粹的东西。没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纵然进得了艺术院校的大门,也难以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速用片段3】论据充足

“艺考热”谁最得益?那些培训机构和辅导老师。大凡有过艺考经历的人都知道:艺考之路是用金钱铺就的,无论对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为了提高专业课的成绩,许多家长除了让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外,还不惜血本让他们利用一切节假日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或接受“名师”辅导。因此,每到节假日,在汽车站、火车站或飞机场,只要稍加注意,就能看到他们外出学习的身影。因此,艺考催火了辅导培训行业。艺考专业课辅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但普遍收费很高,一般每小时数百元至上千元,更不要说还有那些昂贵的乐器和绘画材料。只要走上艺考这条路,花费绝不是几万的事,所以说“艺术之路金钱铺就”毫不夸张。

【素材示例二】“学雷锋热”引爆潮流

“学习雷锋,好榜样„„”随着轻扬的歌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开始了。3月5日,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也加入了学雷锋的行列,开展了“忆雷锋事迹,扬北京精神,做文明市民”主题活动。志愿者在街道工委等部门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向雷锋精神致敬。学院路街道宣传部、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此次活动。主办科室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北京精神”纳入其中,赋予了学雷锋活动新的含义。活动中,雷锋格言被制作成红色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公共文明引导员和大学生们组成的学雷锋志愿者队伍,为过往行人发放“北京精神”宣传册和纪念品,同时开展了量血压、理发、计生咨询、养老助残、修理自行车、交通协管等义务活动,不少志愿者表示:“我们不只是今天才学习雷锋,平常也送服务上门。”社区合唱队的20多名队员带领全体人员合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向复兴》等歌曲。雄壮而令人振奋的歌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聚集到现场,大家都被现场热烈气氛和助人为乐的热情所感染。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学雷锋的热潮。像河南“编外雷锋团”、长沙“雷锋超市”等都坚持50年学雷锋不走样,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素材分析】

人是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动物,当冷漠成为潮流,“见义 不为”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伤及每一个原本健康的肌体;当热情成为时尚,“助人为乐”就会成为荡漾在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请看每年的三月,当那些有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像一支曲子的引子奏响之后,总会有更多公民自发、自愿地加入到这支交响乐队中来。这说明了雷锋精神不过时,也说明需要有人来引导社会的潮流。以雷锋为榜样塑造人的品质和形象,引导年轻人做人做事在今天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惟愿学雷锋常态化,而不仅仅只是一时的风景。【速用片段1】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当前学雷锋的主体——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年代距离雷锋时代已较为久远,若一味强调雷锋形象的“高大全”,而忽视他作为普通青年的青春气息,则不利于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深入开 展。所以,应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发掘雷锋形象中的时代特征,帮助人们认识一位走下神坛的“青年朋友”。而雷锋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时尚、有很强亲和力的可爱的青年,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爱好,与时下青少年一代的气质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

还原雷锋的真实面貌就是要告诉大家,雷锋首先是我们身边的一员,是一个普通青年、一个时尚青年、一个文艺青年。他可以是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然后才是一个优秀青年。不能因为他的优秀而忽视了他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从而拉近这位“道德偶像”与青少年以及更多人的距离,发挥“其人可亲,其言可信”的榜样力量。【速用片段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2011年小悦悦事件把道德 滑坡的“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年恰逢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雷锋精神”被再次高调提出。无疑,雷锋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与我们时代呼吁的主旋律相契合。为此,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以后每个周六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

典型教育法一直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常态化的活动究竟能否有效地贯彻实施,或者说如何能避免其流于形式则值得我们思考。学习雷锋到底是培养道德自觉还是要制度约束,如一旦学习雷锋这种道德领域的问题被行 政制度绑架,是否会产生人们“被雷锋”的嫌疑呢? 【速用片 段3】文句有表现力

“雷锋”这个 名字的意义还体现在,当某些人人应有的品质逐渐流失的时候,一些这样典型的人物和事迹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的社会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个做好事不再那么自然和道德意识需要被时刻提醒的境地。难道真的是人性沦丧、道德滑坡了吗?社会、人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当 各种“彭宇案”此起彼伏的时候,当做好人难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善举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好人得不到好报,谁还会去做好人?更可恨的是,那些对雷锋精神有过更近距离接触,对雷锋有过更深切体会的老人,竟也会对扶自己起来、救自己一命的好人咬上一口,让人情何以堪!

所以请不要把学雷锋也弄成一个好看的游戏,因为形式化的东西实在太多,就不需要“锦上添花”了。希望人人都能有个笔名叫雷锋,把“好人日记”续写下去!

【素材示例三】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和流行文化的关注,“给力”“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伤不起”“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神马都是浮云”“非常艰难的决定”“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网络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了现实语境中。网络流行语何以层出不穷?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内容形式的新异性 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的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会有老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衰亡,又会有新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出现,这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网络语,可能会进入词典。【素材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创造出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人人有发言权而又不容易被盯梢的网络,就得接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出的良莠不齐的植物和妍媸并存的花朵。网络是虚拟的世界,而这个虚拟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折射,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更集中、更直观、更裸露的表达。网络流行语亦如是。它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是现实话语的再创作,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曲折表达。每一句网络流行语都可以找到背景,就像每一个成语都可以找到典故一样,但网络流行语却又是层出不穷彼长此消扑面而来又悄然而去的。【速用片段1】语言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生活需要调剂品,而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恰恰给生活增添了许多酸甜苦辣。

“寂寞党”无疑是生活的烦恼者。一碗面,他们尝出了寂寞;一包烟,他们抽出了寂寞;一首诗,他们念出了寂寞„„不用宣传,不用包装,轻轻一点,寂寞的朋友便蜂拥而至。他们给自己平淡到千篇一律的生活找到了寂寞这个苦闷的源头。幡动是因风动还是心动,人们似乎已经看不清了。一句“哥X的不是X,是寂寞”就囊括了一切。是寂寞融入了生活,还是生活中融入了寂寞,谁也无法看清,只听到风中那呢喃般的笑声在寂寞中飞扬。这是生活的苦,亦是生活的甜。【速用片段2】见解新颖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而且来势凶猛,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人认为这些乱七八糟的网络流行语糟踏了中华五千年的语言文化,我却不这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它自身的魅力,也恰恰体现了中文的魅力。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一段时间内红遍网络。语言很朴实,却让人不禁莞尔,可能是自己也曾听到过这样的呼唤吧。在国庆60周年,有网友曾打出“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人的心声——期盼大陆和台湾早日统一。调侃但不失亲切,让人感觉台湾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出去玩耍忘了时间,更体现了大陆与台湾那种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就是网络语言的魅力——简短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中文的魅力。“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这是“杯具”的最早版本。体现了中文一语双关的特点——“杯具”亦是“悲剧”,“杯具”的每一版本都很精彩,个中寓意,引人深思。【速用片段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多维解读文本 用足教学资源 篇3

一.扣紧目标

语文阅读材料的多元和开放性决定了不同个体对它的解读的多样性。语文老师有必要按照一定的规则约束、引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这个规则就是教学规律制约下的合适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做到品味语言、积累名句段篇、整体把握内容、对话文本、提高文化品味、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等。教材编者把这些目标形成一个个小目标,针对不同单元、不同文本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且按照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依此有规律地列入教材,形成序列。教师要做的就是牢牢坚守这些目标,以灵活多样的形式,解读文本,发挥教材的例子的作用。

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26课《小石潭记》,所在的单元的学习目标是: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意。2.学习古人描写景物的方法。3.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4.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5.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心境理解诗文含义。这就是我们展开本课学习的单元目标。具体到这一课,其课后的练习题针对学习的重点而设计。第一题包含的学习目标有:背诵;写作顺序;把握主要内容。第二题有:品味语言、写法;口语复述。第三题有:资源拓展;名句积累;初步赏析。这些目标均从单元目标生发开来。如果我们把眼光再放开阔一些,还要考虑年级甚至学段目标。

心中有了目标,就不会做无头苍蝇,避免繁琐的解读文本。

二.多点多用

教学目标明确之后,可根据文本和学情实际,锁定若干个学习重点,引领学生逐点探究,定点扩展,扎实学习,学习致用。比如《小石潭记》一课可以提炼出重点阅读点:内容理解;情景交融;品析语言。

1.内容理解。单元学习目标5告诉我们理解内容的途径。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在梳理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知,再适时地交流有关资料,知人论世。课后练习第一题即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示我们可以具体从理清顺序和线索、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书写的感情等几个方面展开。这是阅读教学必然绕不开的坎,必然需要教师花费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逐步揣摩其中的规律,切实培养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2.情景交融。古代游记的散文一般都会使用这种写作手法。这些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非针对景物而言,而是吐露心语,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思考。因此“披文入情”也就成为理解作者心境和诗文内涵的必然形式。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知道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还要进一步弄清楚情景怎样交融的,体会行文艺术。本课其实有两条线索,一是游:发现小潭→坐立小潭→离开小潭;二是感:“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其境过清”。一方面作者要描写好景,为抒情找个凭借,另一方面还要不忘抒情,思考该如何借助写景实现,从而进一步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写景抒情的运作方式,为形成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3.品析语言。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是语文阅读的重要任务,教师务必留出足够的时间,带领学生涵咏咀嚼。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资源,教会学生品析语言的方法,培养语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短短的《小石潭记》一文,其语言处处体现出无限的美意。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品味“潭中鱼可百许头”这段文字。作者先用“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夸张地表现出水的清澈,以致于能清清楚楚地估算出鱼的数量。鱼的影子竟然还清晰地投射到潭底的石头上。这就使鱼的存在和水的清澈给人的印象比较具体。就是因为这样的微妙的景象使柳宗元感觉心清如水,静若坐禅。而鱼动静状态的转换则平添了生气,乃至使柳宗元感觉“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暂时好了许多。当学生领悟到这个层面的时候,他们对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对文旨的理解、对语言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刻。如果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学生即使背诵极熟,也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是无法真切体悟到语言的魅力,遣词造句的能力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大的提升。

三.举一反三

用足资源还体现在善于发现同一个教学点,在不同文本里的表现形式,比较他们的异同,从而使学生举一反三,加强纵横多个维度的认知,抵达教学点的本质。比如情景交融这个教学点,可与《与朱元思书》《三峡》《雪》《雷电颂》《海燕》《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作比较,认识到情景交融在不同文本中的地位和占据的分量,提升认知。

中考作文素材多维解读 篇4

作者/江苏赵遐玉军

素材一:

德国科学家解开动物肢体再生之谜

据《人民日报》报道,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科学家经过30年的研究,成功解开了动物肢体再生之谜。康斯坦茨大学贝格曼研究小组通过对斑马鱼的研究,证明视黄酸是再生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物质。斑马鱼是肢体再生能力最强的动物之一,它的鳍、鳞和部分心脏都可以再生。贝格曼称这项成果是“一个巨大的成功”。因为2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不清楚视黄酸对断肢再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上一篇:物联网商业模式下一篇: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