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生态化

2024-10-25

数学课堂的生态化(共12篇)

数学课堂的生态化 篇1

“生态化问题驱动数学课堂教学”即是基于课堂教学的特殊生态特征, 以生活化、情境化、生本化为基本要素, 将高度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以问题为驱动, 依托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心理成长特点, 借助师生双边有效活动, 使知识呈现和新知建构、学生能力提升和个性张扬等以形象、生动、直观、和谐、简约的方式得以展现的课堂教学模式.数学课堂不仅是生动活泼的, 也应是学生思维高度运转的、不断升华的课堂, 缺失思维含量或者思维含量不高的数学课堂显然有悖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以下仅以一堂公开课“5.5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 ”为例.

问题一欣赏《海上日出》, 从动态演示中你看到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子问题:1.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再现有关日出的情境吗?2.由再现的过程, 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类?3.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安排小组讨论)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驱动,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逐渐探索出三种位置关系以及分类标准.

生1:按直线在圆内、直线在圆外、直线在圆上分类.

生1形象的类比“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认为直线与圆相切叫在圆上, 直线与圆相交叫在圆内, 直线与圆相离叫在圆外.

师: (用问题驱动学生自己发现这样分类的不足) 直线在圆内时, 直线上所有点都在圆内了吗?生1:这样分类有欠缺, 可以按交点个数分三类.

师:你能给这三类各起一个名字吗?生2:外离, 切一点, 相交.

师:很形象, 可以更改成同一类比的名字吗?生:相离, 相切, 相交.

师:你能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描述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举例说明.生3:请勿吸烟的标志. (直线与圆相交)

师:很好, 大家看阶梯教室墙上就有. (公开课正好在阶梯教室上) 生4:火车在铁轨上运动. (直线与圆相切) 生5:乒乓球在桌面上弹起. (直线与圆相离) 生6:刀切黄瓜, 三种位置关系都有.

师:你能上台演示吗?用一张纸卷成一个“黄瓜”, 用笔作刀.生6:做了一遍动作.

师:怎么没有声音呢?生6:边演示边说明三种位置关系.

师:切黄瓜和海上日出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吗?生7:共同点是在动态中都有三种位置关系, 不同点是一个是圆动, 一个是直线动.

问题二上述变化过程中, 除了公共点的个数发生了变化, 还有什么量在变化?如何变化?从变化的量和变化的位置关系中你发现了什么?

子问题1: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去探究?

生:类比.

子问题2:与什么做类比?

生: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子问题3:如何类比? (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由第一小组作报告归纳:如果⊙O的半径为r, 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 那么直线与⊙O相交⇔dr.

生8:提出可以将直线看成是一个点, 就是圆心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那个垂足.这样就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转化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师:充分肯定生8的想法.

师:转化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它会简化很多的数学难题.

问题三如何将发现的结论用于实际问题中?

子问题1:练习感悟

1.已知圆的直径为12厘米, 设直线和圆心的距离为d.

(1) 若d=4.5厘米, 则直线与圆______, 直线与圆有____个公共点. (2) 若d=6厘米, 则直线与圆______, 直线与圆有____个公共点. (3) 若d=8厘米, 则直线与圆______, 直线与圆有____个公共点.

感悟: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几种?

判定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有两种: (1) 根据定义, 由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判断; (2) 根据性质, 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关系来判断.

子问题2:典型例题

例在△ABC中, ∠A=45°, AC=4, 以C为圆心, r为半径的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1) r=2; (3) r=3.

变式拓展:在Rt△ABC中, AC=3厘米, BC=4厘米, 以点C为圆心, r为半径作圆. (1) 当r=__时, 圆与直线AB相切. (2) 当r=2厘米时, 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3) 当r=3厘米时, 圆与直线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4) 思考:当r满足什么条件时, 圆与线段AB仅有一个公共点?

构建生态化数学课堂, 有助于改变当下我们数学课堂仍然以满堂灌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模式, 对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主体性, 将数学学科高度抽象化的知识生活情境化、具体形象化、开放生成化, 改善学生的习得方式, 提高学生的习得效果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 以问题驱动为主线的数学课堂, 不会背离数学学科的本质, 使课堂教学更具科学性和思维的逻辑严密性, 无疑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数学课堂的生态化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07B-0055-01

在生态课堂中,小学数学教师只要适当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让课堂尽量遵循师生双方的教与学规律,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习深入而自然,就能愉悦学生身心,就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从学生视角出发建构知识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是生态课堂的重要根基。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材料,让学生能够在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中自然地建构知识,确保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认识平行》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游戏情境:将课前准备好的一小捆竹棒散开,请学生观察其中的竹棒有哪些位置关系。在观察中,学生发现散开的竹棒可以分成两种关系,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而在学生仔细观察不相交的情况之后,笔者请学生将这些竹棒想象成可以无限延长,再次观察和交流的时候,学生提出其中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竹棒延长之后会相交,一种是仍然不会相交。在这样两次观察之后,笔者跟学生一起揭示“平行”的概念,学生的认识相当深刻。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不是在数学层面上与学生一起研究平行的概念,而是从游戏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寻找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了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比较,从而自然建构了平行的概念,这样的学习过程更丰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从学生体验出发设计环节

生态课堂注重学生的体验,在学习中,不是以知识的传递为唯一目标,而是要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建构,这样无论学生的建构过程是否顺利,他们都能在不断探索的交流中得到诸多的体验,从而充实“数据库”。

例如,《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教学,在出示课题后笔者请学生猜测与多边形面积有关的因素,有的学生认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决定了多边形的面积,有的认为是多边形内部的钉子数决定了其面积,当然也有学生认为是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决定研究的内容、方式,以及研究步骤,在统一意见之后随即展开研究。巡视课堂的时候,笔者发现有的小组是固定了多边形内部的钉子,专心研究多边形的面积与其边上的钉子数之间的关系,也有的小组综合考虑两种因素对于多边形的面积的影响。在规定时间内,小组研究的程度更不相同。在随后的全班交流中,几个小组展示了研究过程,其余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说说自己的体会。通过这样的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生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地挖掘出来。

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教学环节,在学生选定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之后,教师只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有限的帮助,最终的研究结果是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研究陷入困境,但无论成败,学生都能从别人的做法中受到启发,都能有切身感受,积累必要的经验和认识,推动了对数学学习方法的感悟。

三、从学生发展出发推动交流

课堂交流是生态课堂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无论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还是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只要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就能让我们的课堂告别“一言堂”,让学生在广泛交流中弄清知识的真谛,去除内心的困惑。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宽松自由的交流氛围,推动学生的自由表达。

例如,在《和与积的奇偶性》的教学中,笔者请学生在两个加数的算式的基础上依次添加一个加数,组成一组算式(每个算式在上一个算式基础上增加一个加数),这些算式的加数个数不同,加数中的奇数和偶数的个数也不相同。在将这些算式展示出来之后,学生展开了充分的交流:有学生表示“我发现算式中增加一个偶数,不改变和的奇偶性,增加奇数就改变”;有的表示“如果连续增加两个奇数,和的奇偶性不变,其实可以用加法结合律将两个奇数结合成一个偶数”;还有的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看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不需要考虑其中的偶数加数,只要看有几个奇数就可以了,每两个奇数加数可以合并成一个偶数,所以数出奇数加数的个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就能判断和的奇偶性”。在这样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将和的奇偶性规律揭示出来,而且重要的是他们不但发现了规律,还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了规律产生的原因,这对于他们深刻领悟规律,将规律纳入教学知识体系,并灵活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数学课堂的生态化 篇3

关键词:经济应用数学;生态化课堂;应用策略

经济应用数学作为高职经管类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认真分析高职数学教学中的非生态现象,并积极探索生态化教学的合理实施方案,对于提高高职经济应用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化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开始向生态化教学转变。郭志林提出了“绿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学,陈瑜提出了“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乔正明发表了《浅析高职数学与人文素养自然融合的课堂教学》的论文,金正静提出了“生态学习观”下的高等数学课堂文化的构建,蒋文昭发表了《试析高校生态化教学思维方式的转向》的论文,张红做出了《生态化教学的理论构建》的硕士论文,洪頵做出了《“天人合一“和谐教学观”下的课堂生态研究》的博士论文,等等。

本研究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探讨经济应用数学课堂教学的尝试,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运用生态主义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思想,从生态化教学的理论构建、生态化教学的模式探讨、生态化教学的应用实践等方面,探讨经济数学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非生态现象

通过对我院部分师生进行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非生态现象得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原有数学基础不扎实,知识体系不完整,学习兴趣缺乏,缺少自我约束,心理素质较差,自我学习能力不足;教师教授方式单一,教材不能突出高职特色,数学课外实践活动少,学生参与度低;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性别、文理专业、统招单招有一定相关性;教师管理缺失,学生上课学习乏力,学习差异明显。

针对以上现象,本文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教学策略,笔者认为生态化教学就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则,研究教学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去思考和解释各种教学现象和问题,建立一种生态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开展生态化的教学实践。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建精神家园的过程,是一种生命与生命对话的过程。民主、平等是构建生态课堂的最基本原则,要以民主的教学作风实现课堂中师生平等的对话。生态课堂就是利用系统、和谐、创新和可持续性的课堂教学形式,把师生、内容、方法、评价和环境整合成一个生态系统,师生一同自然、和谐地成长。

三、经济应用数学生态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构建生态课堂的要求:课堂环境宽松愉悦,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学设计体现互动生成,生态评价机制要多元发展。生态课堂的实施策略:创设适度开放的课堂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实施无为而治课堂管理方式,培养独具特色的人才。数学生态课堂对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济应用数学教学内容设置要面向专业需求,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融入到经济数学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设置学习情境,讲解知识。例如,物流运输成本分析(用到极限与导数的知识)、物流仓储成本分析(用到矩阵与线性方程组的知识)、物流配送成本预测(用到随机变量与线性回归的知识)等,结合案例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利用网络视频公开课、微课、慕课,将信息化在线学习和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成为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现数学的特色。课堂授课中要摒弃复杂的逻辑推理,通过动画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利用mathmatic等软件进行数学实验。

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考核方式。例如,采用六步教学法,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估反馈。对学生学习进行动态监管。考核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设置合适的互助学习小组,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经济应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营造生态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推进以“自主、探究、协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及灵活的思维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瑜,温红蕾.教育生态观下的高职数学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8).

[2]孙少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职业,2015(4).

数学课堂的生态化 篇4

本文和本区域的“生态课堂”是指生命个体 (学生、教师) 在由教师、学生和环境等生态元素有机整合与协调运动而生成的生态场中主动发展、健康成长的时空场所。课堂除了用来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活动外, 还要关注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自然与人文的背景、环境和资源, 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形态的呈现、展开和变化, 努力提升课堂品质, 让师生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此, 本文将介绍打造数学生态课堂的六个基本原则。

一、生本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生态课堂主张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的生态场中,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 主动学习, 能动思考, 让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得到提升。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切状态, 包括他们发表的见解、心中的困惑乃至错误的回答中有价值的成分等等。

如学生会在学习了基本不等式 (a≥0, b≥0) 后, 对于老师特别强调的三个前提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即必须两个量都是非负数才能直接使用基本不等式、要把函数式放缩到常数、取等号会有疑问, 会有嘀咕。老师大多也没有真正关注学生的认知实际, 没有真正让学生参与研究, 学生只是识记, 仅知其然地套用结论而已。姨ab≤a+b2

生态课堂主张课堂不仅是教师的“讲堂”, 更是学生的“学堂”, 教育者应把更多的思考、提问、表达和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 可以结合几何模型与学生一起探究清楚明白, 使知识的建立有实际支撑。

二、生命性原则

数学生态课堂强调知识的获得与精神的建构同样重要, 不希望学生习得了数学知识, 发展了思维能力, 但却丧失了灵气、悟性。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 其目的是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 努力让学生体验学习中积极向上的情感, 形成一种态度, 建构一定的价值观, 过一种身心愉快的学习生活。

如在日常的教学中, 注意与数学史及数学文化的融合, 使学生看到数学概念的发展不是凭空想象的, 而是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 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理性精神, 感受到数学的文化价值, 培养积极的情感。

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这样评述课堂的生命性:“给知识注入灵魂的过程, 使知识活起来, 成为具有生命状态的知识, 具有活力的知识;另一方面, 通过这种具有个性化、情感化、智慧化的知识养育、心灵滋润, 让师生生命变得丰富、厚重。”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课堂应呈现生命态, 是发展生成的, 具有创生性。”

三、生活性原则

生态课堂主张教学与生活、社会有机结合,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照学生已有的经验, 将丰富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 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情境中求知和体验, 让课堂里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探究的快乐。

如, (m>0) , 可以证明的方法很多, 但是最简洁的一种模型却是来自生活的, 可以称它为糖水模型, 将m看成要加的糖, 加了糖以后比原来的更甜, 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明白, 而且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生活经验来学习数学更易理解掌握更牢, 当然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 这种符号化的代数实物模型可以扩充到其他情况如, (a<b) 下进行理解和应用。

四、生成性原则

生态课堂重视对教学的预设, 更重视课堂上的生成, 预设只是准备和预见, 生成才是课堂真实的呈现。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交流和展示, 让每个生命体得到真正的尊重、关注与发展。数学生态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 而不是单一的、预设的。

学生的疑问、质疑甚至是错误的回答、解法, 都为课堂带来了新的东西和更多的可能性, 允许质疑, 允许为其错误辩解, 都可能催生出新的教与学的资源, 生出创新火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 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知早在一百多年前, 这位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教育家就提出了我们今天所谓的“生成”的概念。数学生态课堂的营建就是将人生来具有的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激发出来。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 即自动性, 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此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智慧, 是让学生在有深度思考后的一种成果显现, 这种心理体验的获得对学生的学习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五、生动性原则

教师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借助教育技术和教育媒体手段, 都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来提升学习的质量和效度。比如对于初入初中的学生来说, 对于“-a”的认识会有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 因为他们习惯看到负号, 就以为它必是一个负数了。这在刚刚进入代数学习、身份刚转为初中生的学生身上是常见的, 他们看问题缺乏整体性, 只是考虑负号, 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正负性或是零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说“小样, 别以为带了负号我就看不明白你了”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再作出分类分析和比较, 慢慢形成从整体来看问题的思维趋向, 真正看到这里蕴涵着的三种情况。再如在学习“负负得正”时, 有学生用生动的比喻来说明, 他借用“开关原理”来说明, 开关两次才能回到原来的状态, 能很好地帮助大家理解。

在高中的数学学习中, 可多借用教育技术的帮助, 比较生动、直观地演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 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架构有极大的帮助。比如运用动态几何软件《几何画板》, 将指数函数y=ax与其反函数交点的情况动态操作, 使学生看到两个交点和变化到三个交点的动态结果。更广义地, 可以进行数学实验, 使数学的结论可以通过实验获得或分析得到。比如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 运用先进的动态软件Fathom, 相当于给了学生一双发现的慧眼, 学习将更加有效。

六、生长性原则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收获, 能获得较好的生长。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它的知识、思想相互渗透性并不强或没那么直接, 可能出现“懂而不会”或“会而不懂”的情况, 因此,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会解答问题了, 就认为他已经掌握或把握了相关知识和思想。数学生态教学能使学生带着一份渴求、灵动的心情去探索求知, 并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学会归纳、反思、验证、升华、补充、完善。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浸润,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构建一层知识, 形成一种品格、一种智慧, 这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在。让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能够自然增长, 让学生的能力像“树”一样自然向上生长。比如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使学生在开阔视野、激发兴趣的同时巧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使探求精神得到不断加强。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 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习更加有效, 更加高效而持久, 使学习的层次更多地从记忆上升到理解和探究上, 真正使学生过上一种愉快的学习生活。

摘要:江苏省张家港市, 近年来着力于全区域内生态课堂的研究与打造, 用生态的观点来理解课堂、构建课堂、改造课堂, 对课堂生态系统朝着最优化方向发展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几年来, 这种区域性的教改实践向纵深不断推进, 取得了实效, 在全市掀起了教学研究的热潮。

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六个原则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之我见 篇5

数学生态课堂应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的三维目标,明确教学目的,更要了解学生特点,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才能激发学生课堂思维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进入课堂探究,通过同学间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构建了优质的数学生态课堂。

如,我在讲授《有余数除法》知识时,知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平均分的活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这样进行教学设计将会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首先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有20支铅笔,每4支一份,可以分成几份?学生通过动手理解了20÷4的含义。再问,如果有20支铅笔,每3支一份,可以怎样分?学生各自动手操作并说出自己分铅笔机的过程与结果。因为剩下的2支不够分,所以20支铅笔,每3支一份,多出2支。趁机讲授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作为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并针对目标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朴实有效,这也是进行生态课堂教学的过程。

生态:数学课堂的应然选择 篇6

一、课堂生态教学现状

1. 教学课堂缺乏创新。近年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但很多教师没有对这一理念进行深入探究,导致教学工作长期停留在较浅的层面。另外,很多院校在知识的考察上仍沿用传统的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有违生态课堂中自然发展的理念。

2. 教学课堂缺乏生机。教学方法上的落后是教学中的另一弊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虽坚持“学生合作,学生练习”的原则,但在具体的操作上过于形式化。很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不得不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缺少生机。

二、课堂生态教学的办法

1. 转变教学态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始终扮演着听众的角色。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长期得不到发挥,必将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必须先更正自身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看作主体,与其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与之进行平等的交流,以便于为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将课堂中的时间更多的交还给学生,使其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习到新的知识。

如讲解《四边形》一课时,让学生自行完成讨论,提出想要学习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使课堂的气氛得到了改善,符合课堂生态教学“学生为主、自主探究”的要求。

2. 转变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教授,而不注重对学习方法的传播。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由于小学数学中涉及到大量的探索性知识,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为学生布置具有探索意义的课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如教授完《面积》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计算身边物品面积”这一课题。学生可以选择身边的任意物品,完成对其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在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使学生相互借鉴彼此的经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对数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学会了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

3. 转变教学方式。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满足生态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其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必须尊重这些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表现的机会。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尽量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进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答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授《三角形》一课时,首先提出了“三角形与四边形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这一问题较为简单,教师选择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学生进行回答。接着教师提出了“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三角形”的问题,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其通过讨论来回答课堂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讨论中去,与学生共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要将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加以利用。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涉及生活常识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教学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关系。

我眼中的数学生态课堂 篇7

一、创造性地改编教材,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大部分的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 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所规定的课时内容, 有些教材上的数学定理、推论的证明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是无法完成的。而生态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的核心是指向生态课堂的主体——学生, 因而教学的内容选择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知识的生成规律、学生思维发展和学习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实际需要来重组教材内容, 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例如在苏教版九上中《圆的切线》这节课时, 教材只给出了一个课时, 同时研究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而切线又是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 显然学生学习内容是很紧的。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分成两个课时, 先和学生复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后探究出切线的性质, 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从探索和发现中认识到了圆的切线所具备的性质, 然后再来研究切线的判定的方法。如果为了赶进度, 这些重要的内容只能蜻蜓点水, 显然是不能培养出学生的探究意识。

又如在苏教版八上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索中, 教材是通过绕三角形一边上中点旋转180°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然而在实际课堂中, 学生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旋转方法来研究呢?如果教师一步一步引导的话, 那么学生是跟着教师一步步走向预先设下的“圈套”的, 没有自己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还能谈得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吗?所以还是从学生的思维出发, 给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放开手让学生自由地思考、研究、讨论, 实践表明还是有更多的学生是通过证明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美国克拉申教授把“可理解的输入量”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因为当新输入的知识或信息保持在可理解或接近的程度时, 原有知识水平与输入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会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语言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重组和置换,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二、创设生动地教学情境, 提供有效生成环境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情境首先要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 数学教学应该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 有趣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之长久地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当前数学教学中, 情境教学已引起普遍重视, 创设好的情境, 使数学知识更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 可以改变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教学状况。但遗憾的是, 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有些情境并非学生熟悉的, 不符合生活情理的或者完全人为编造的, 这种数学情境至少在相关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 甚至是无意义的。

例如在学习《你能肯定吗?》时的引入情境:

师:假如用一根比地球赤道长1米的铁丝将地球赤道围起来, 那么铁丝与地球赤道之间的间隙能有多大 (把地球看成球形) ?能放进一颗红枣吗?能放进一个拳头吗?

生1:一颗红枣可能放得进, 但拳头肯定放不进。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估计的。 (大家一笑)

生2:红枣、拳头都放不进的。因为, 地球这么大, 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赤道长没多少差别, 不可能在间隙里放红枣的。

生3:放得进红枣的, 因为比地球赤道长一米与地球之间肯定有间隙的, 红枣应该放得进的。

师: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 仅仅依靠经验、观察猜测与想象是不够的, 必须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只要学好了今天的内容你就会知道结果了。

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 能有效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好的教学情境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 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设定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可见,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使学生真正受益。这正是我们应研究的问题。

三、多样、有效地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有效性

教学方法应该追求教学的平衡, 教和学互为因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 根据学法采用教法, 所以中学数学教学应立足于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深入了解, 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成长和发展, 让学生在数学特有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发展思维, 帮助学生初步地学会数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教学过程中, 因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难度不同, 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 生态的教学方法就是促成师生双方的转化, 使两者共同获益。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 使教师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 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益, 与人的发展真正的结合在一起。教师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运用方法, 要让学生有领悟和实践的空间, 提高自己的实践水平, 能够根据现实创造性地运用方法。

营造生态数学课堂的探索 篇8

关键词:数学生态课堂,课堂氛围,互动共享,完美生成

教育应该把儿童当作儿童, 顺应儿童的特点, 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规律, 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学习过程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 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 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 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健康及富有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 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及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 平等的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要真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是“平等中首席”, 而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严师。要以平等慈爱之心待学生, 师生情感交融, 教学氛围自然、宽松、和谐, 学生心理自由、有心理安全感, 敢想、敢问、敢说。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切实的帮助。教师的作用, 特别体现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 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 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 对不同的答案开展争论, 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 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 不断启发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 及时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允许学生随时随地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思考的问题、听到的讲解提出疑问。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构建互动共享的生态课堂

生态化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对话、互动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 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 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 而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 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 同时, 学生的见解和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直接或间接的作为个人独特的精神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 对师生双方来说, 都是一种“共享”。例如, 我教学“旅游中的数”, 创设了春游情境, 要求小组合作设计旅游方案:有乘车、买食品、买门票、游玩项目, 其中“买门票”中标价:团体票每人5元 (30人以上) ;成人票每人10元;儿童票每人8元。

本班有学生22人老师2人, 如何买票?需多少钱?讨论后汇报。

生1:22×8=176 (元) , 2×10=20 (元) , 176+20=196 (元) ;

生2:30×5=150 (元) ;

生3:24×5=120 (元)

生4问:买24张票不能享受团体优惠啊!

生3答:“可以去叫6个人来, 钱他们自己付!”同学们恍然大悟, 为他热烈鼓掌!

最后, 要确定预收多少钱时又引发了争议, 由于各组设计的方案不同, 有的说要收40元, 有的说要收50元, 僵持不下, 这时同学们把目光投向了我, 我摊开双手摇摇头表示无能为力 (又把问题抛还给学生) 。这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用投掷硬币的方法来确定!”另一个则说:“可以取50和40中间的钱数45元!”好一个“投币法”!好一个“取中间数!”这正是数学知识不自觉中很好的运用, 这样的互动对师生都是一种享受。

学生的成功、学生的精彩固然需要老师的赏赞和鼓励, 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 出现错误和不足时更需要老师的机智, 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 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例如, 请你指出教室里找到的角。生:黑板的一角, 数学书封面的一角, 课桌的一角……但是都是指出一个点, 很明显是对角的概念的一种错误理解!怎么办?师装傻:你们找到了很多角, 现在, 老师把同学们找到角画在黑板上好吗?师在黑板上点一个点, 停下。学生傻了:“不是这个样子的。”师继续装傻:“你们刚才就是这样指出的呀!”生:“不光只有一个点, 还有直的线。”生补充:“还有两条。”

这位老师的“装傻”是一种十分机智的表现, 它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尊重我的意见;让学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 连老师无法解决的问题他都知道, 增强说的欲望, 使其畅所欲言。这样既纠正了学生对概念的误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三、构建完美生成的的生态教学

1.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比如, 一位老师在上《鸡兔同笼》:“鸡兔同笼, 有20个头, 54条腿, 鸡、兔各多少只”的活动中, 通过列表举例、作图分析等四种方法, 解决了鸡与兔的只数问题后问:“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 一生发言说:“老师, 可以用2×20=40, 54-40=14, 14÷2=7 (只) , 师问:你是怎么想的?生说:“我是这样想的, 假如我给这群小动物喊口令:‘鸡不动, 兔子起立’!”, 顿时, 教室里一片笑声, 一阵活跃。待安静下来, 这位学生继续说:“这样它们都只有两条腿在地面上了, 就得到40条腿 (2×20) 了, 那么, 从少了的14条腿我们就可以知道兔子是14÷2=7只……”师问道:“你为什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能告诉大家吗?”“我让兔子起立, 实际上是将兔子的腿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和鸡的腿一起计算, 一部分单独计算, 抓住这个关健,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他同学听后都鼓起了掌。

没过多久, 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可以假设鸡有4条腿, 那么, 鸡和兔一共有80条腿……也一样可以算出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课堂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语言、他们的行为无不是在这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的。由此可见, 现代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新型教学方式。学生只有在自主探索的氛围中, 才会有新的知识“生长”出来, 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生成的课堂需要及时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在动态变化和发展, 而且情感的偶发性和动态性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更大。比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就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或方式有些繁琐就一律抹杀孩子的想法。只要是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理解了新知识, 解决了新问题, 教师就应极力地给予表扬、鼓励。尊重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 要让孩子在胜利的感觉中自由学习。

例如, 学习《简单分数的减法》一课, 我是这样上的, 当由一道应用题列出算式“35-25”时, 我让学生说出得数, 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思考后说出了以下几种想法:

(l) 可画图直接看出得15 (直观看出) 。

(2) 由15+25得出35。 (由加法得减法)

(3) 3个15减2个15得出1个1515。 (分数的意义)

(4) 学习同分母加法时, 分母不变, 分子相加, 想到同分母分数相减, 分母也不变, 分子相减。 (类推)

我对以上四种想法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并且特别表扬了第4种想法的同学。通过即时的质性评价, 他们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因此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总之, 要想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 就应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由飞翔, 蓬勃发展。

3.生成的课堂需要善待错误

对于错误带来的教学机遇, 每个教师都能碰到, 不同的处理方式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教师在与学生共同遨游知识海洋时, 要允许学生出错, 要善待、宽容学生的错误, 引导学生大胆地尝试和积极地体验, 精心研究学生出错的原因, 从中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 从而挖掘出创新的种子。例如, 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 我先让学生计算15∶5 的比值, 紧接着又出示150∶50 让学生说出它的比值。有的同学不加思索地回答说出比值是30。“请同学们计算后再回答好吗?”片刻, 学生把答案求出来了。我紧接着又出示1500∶500、15000∶5000……这时学生议论开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扩大10 倍、100 倍……比值不变。”“那么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缩小10 倍、100 倍……比值会变吗?”错误引发了学生对问题主动、积极地思考,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探索兴趣。因此, 灵活、巧妙、有效地利用好错误这一教学资源, 为学生的发展全面服务。这是构建生态课堂的需要, 也是新课程强调的思想, 同时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叶澜教授强调:“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我们要能站在发展完善生命的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数学, 我们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而去传授数学。生态的课堂里没有讽刺挖苦, 没有不安和恐惧, 充满平等、安全、和谐与欢乐,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 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 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在这里快乐地学习, 幸福、健康地成长, 师生共同享受快乐的每一节课——享受美好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王敏.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5) .

小学数学教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9

一、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简约性

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与设备,呈现出一种开放、扩大与多样化的趋势,现在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包含了教师、学生、课堂环境、教学内容等许多课堂生态因素.这就使得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基于环保、健康、生态的教学要求,构建生态课堂,这正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简约型要求,是数学课堂走向节约化的显著标志.例如:在教学“圆”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就要想到生活中有许多的圆.可以制作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圆的课件,利用生态性的演示去让学生们熟悉圆的外形,进而理解圆的特征,掌握圆的画法.通过生动实体的展示,学生尽情欣赏课件华丽的外表,也就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式时,摆脱原来旧的教学思维与方式,通过黑白两种颜色展示各种图案,分析圆与其他图形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同时可以通过将三角形围着一个点进行旋转,运动的点也就形成了一个圆.学生们的视角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在数学的感性之美、理性之美中透露着简约之美.从上面可以看出,简约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掌握和利用已有的教学环境、资源与条件,积极探寻和利用生态教育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二、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体现平等性

小学生态课堂的平等性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在教学过程中的应有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信任的基础并相互尊重.作为教师,可以在与学生确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的方式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构建生态课堂.在课堂上,每名学生都可以进行自己设想的活动,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完全开放的,可以尽情地进行自由沟通与交流,取得对方的尊敬与理解,也可以以合适的身份、恰当的方式向对方提出自己的意见,深入探讨,达成共识,共同进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与分享,构建教育教学的生态课堂.例如:在学习“两位数除法”的时候,121÷11,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探索与创新,最终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如下:121÷11表示的是什么?是否能够用算式的形式表达出来?第一步怎么算?然后怎么进行第二步?最后得出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在解决这个题目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在这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我们不能将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回答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连续不断的问与答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这就构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应然的一种关系,构建了疑问相遇、思想碰撞、思维创新的生态式数学教学课堂,让教师与学生在经验和智慧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小学生态课堂的构建应创设评价机制

也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10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理想的教学环境应是和谐的、绿色的、生态的。日本教育家佐腾学提出了“润泽的教室”:教室中要洋溢着美好与感动。在润泽的教室里, 学生或出神倾听, 或点头会意, 或边听边记, 或相互议论, 有时肃然静穆, 有时哄堂大笑。试想在这样轻松的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效率能不高吗? 当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放下架子和学生做朋友,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犯错误、纠正错误的权利,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营造和谐民主又充满情趣的氛围。

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亲切感。”

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 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例如特级教师魏洁老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时, 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看电影的时候你最想和谁坐在一起? (好朋友) 要和好朋友坐在一起, 就要拿什么样的票? (连号的票) 如果这里有1-10号的电影票, 要拿2张连号的票, 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 请你独立思考, 可以写写, 画画,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忙开了:画图、连线、圈圈、平移……得出了10张票, 9种不同的拿法。

如果好朋友有三个, 要坐在一起, 那又有几种不同的拿法? 四个、五个、六个连在一起呢?

看电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 而且想和好朋友坐在一起看。所以魏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找电影票连号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通过自主探究, 全班交流, 物体的总数、平移的次数与得到多少种不同拿法之间的联系渐渐明朗, 对如何找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关注动态的学习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 也是生态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 关注学生的动态信息。学生的信息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闪光点, 这些闪光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 灵感的萌发, 稍不留意就会消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 让智慧闪耀光芒。

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后, 为了让学生区别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有一个圆柱体 , 它的侧面积是75.36平方厘米 , 半径是3厘米, 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同学们大都按照平时的解答方法, 就是先根据圆柱的底面半径, 用圆周长公式计算出圆柱的底面周长 (2×3.14×3=18.84厘米) , 再用侧面积除以底周长算出圆柱的高 (75.36÷18.84=4厘米) 。然后根据底面半 径和圆柱 的高求出 圆柱的体 积 (3.14×3的平方×4= 113.04立方厘米 ) 。正当我准备结束这题 , 准备下一题的时候, 突然胡同学举手说:“老师, 我是这样做的:75.36÷2×3= 113.04立方厘米。”结果是一样的 , 这样做有没有道理呢 ? 同学们进行了讨论, 一位同学说:“老师, 他是用侧面积的一半乘了半径, 我看没有道理。我们知道圆柱的体积就是底面积乘高。”其他同学也附和着, 说他是凑巧。胡同学却坚持自己的解法是正确的。只见他上前拿起讲台上的圆柱体体积演示 教具, 把拼成的长方体放倒了。几个平时脑子灵活的同学, 盯了一会, 突然叫起来:“老师, 我明白了, 他的方法是正确的。现在放倒的长方体, 它的底面积就是原来圆柱侧面积的一半, 高就是原来的半径。”有了教具的演示, 同学们茅塞顿开, 明白了原来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以高”来解答。“太精彩了! 多有创意的见解啊! ”我带头给胡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发生的一切, 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 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 更多的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胡同学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点燃了创新的火花, 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 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如果教师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想法, 就会抑制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学生的质疑、讨论。在课堂这个独特的生态场中, 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评价是多向的, 在学生的相互交流、倾听与启发中, 教学过程成了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被认同的过程, 学生亲历体验, 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 数学思维得到发展。

四、构建自主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 智慧从动作开始。”这都说明一点,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 都必须考虑到人的生态性, 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 只有这样, 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 在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 我是这样设计的: (1) 三条线段一定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 学生独立思考后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有的同学说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有的说不能, 有的说有时可以, 有时不可以。 (3) 答案不一,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用4厘米、5厘米、6厘米、10厘米的小棒各一根来围三角形) 。学生合作后对“4厘米、6厘米、10厘米”这组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还是意见不统一。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这三根小棒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过程, 学生终于明白了。通过合作探究并汇报交流得知: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探究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在这一探究过程中, 学生全部参与其中, 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 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浅谈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 篇11

关键词:生态课堂;和谐;自主发展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生态课堂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它能够让灵感轻舞飞扬,情感得以沟通、智慧得以交流。教师不仅要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情境,走向学生的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发现他们的潜能,焕发他们的生命激情,还要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发掘数学的文化美、语言美、艺术美,使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有机融合,成为学生数学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小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的基本特征

生態课堂”是人本主义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协调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氛围。和谐的生态课堂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了一节课要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但客观地讲,这些目标的立足点仍然是知识本位居多,特别是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达成也还是以有效为价值追求,因而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就数学学科教学而言,关注其文化价值,对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无疑是有帮助的,对改变数学的枯燥无味的错误认识也是很好的切入点,这正如成尚荣先生在《人民教育》2010第23期撰文那样:数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呈现,只有这样,小学数学教学才能唤醒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他们长大后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世界处理问题奠定基础。

二、为什么要构建小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数学生态课堂就必须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真正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使生态课堂系统中的各要素在不断递进式地循环变化,使生态课堂在 “平衡——失衡——新的平衡”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实现形态的更新和能量的转化、充盈,最终促进生命的成长,达到對本真生命的超越。

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所谓生态课堂,是建立在生态理论基础上,辩证的看待课堂中人际关系,是人文意识的具体体现。生态课堂是有利于师生交往、师生间关系处于平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中感悟抽象、推理、建模的思想,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由此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改变。

三、怎样构建小学数学生态文明课堂

国外学者汤普森197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专业数学思想的形成与他们表达数学内容的典型方式存在着一致性。这有力地说明了教师的数学观、数学信仰和爱好的确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活动。基于上述观点,要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构数学文化生态,就要求数学教师自觉地修炼数学文化素养的功夫,学会用数学文化的眼光分析教材,设计目标达成,深入浅出地挖掘数学知识所呈现的文化价值,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数学文化生态建构。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应是人格平等的主体,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经验共享的过程。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学习氛围,我们必须要丢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数学课堂的霸权控制,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以伙伴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以伙伴的身份跟学生一起探讨不同的想法,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互相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地解放。对教师而言,通过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但体味、领略了教学的神圣和精彩,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学习,得到了发展,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

这正如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所说,数学有两重功能:一个是科技的功能,一个是文化的功能,不应忽视文化的功能。因为数学的文化观念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数学文化观念中蕴含着的观点、信念和态度,如客观、公正、理性和追求完美等,可以影响人们的人格素质和个性品质。

数学生态课堂就像是链,链是一个个环做成的,最终表现出来的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学生和教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得到自己的需要,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知识、方法、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成就……,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欢乐、收获、信心,是生命的自由成长。让我们一起营造生态的氛围,在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思考数学文化的生态建构,做一名大气的、有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师。

分析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教学策略 篇12

一、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拟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教师新型教学理念的形成,是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建立的最大推动力。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不仅在学习上,还应在其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进行培养; 对学生一视同仁,并注重学生本身的基础发展,保证学生的可持续、不断地发展。

教师想要构建一个小学数学生态课堂,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展开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依据。在拟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注重简单明了而又具体化。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中是目前教学的主要目标,所以应抛弃以往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可以通过分组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以提高教学效率。

二、增设数学内容,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立需要和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生态课堂的教学,一方面,要辅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各个地方; 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学和生活是有很大的关联的,因此在增设数学内容时,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接纳,使其能更快地掌握学习点。

在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上开展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学生在融入到情境中时,能够全身心地关注情境,能够针对问题自觉地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并解决问题。在情境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数学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但是不等同于生活,数学课上要通过适当的模拟,通过简洁、有效的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也是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选择简单充实的教学内容

每一门科目的知识点都很多,但是教学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选择简单而又充实的教学内容。抓住教学的本质,选择正确的内容,既能够让课堂充实又不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在数学生态课堂上,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另一方面,不会使课堂变得沉重,节奏过快,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构建小学生生态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是要围绕学生进行的,教学环节也应该设计得简单一些,这样才能够使每个环节都包含很充实的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让学生能够快速融入课堂,发散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开展课堂的学习。

四、开展和谐的师生合作学习模式

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改后,新课标规定在课堂上要转变师生关系,课堂要以学生为第一主体,教师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每一位学生,老师和学生将处于平等的的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尊敬老师是必备的品德,上课认真学习,尊重老师并配合教学课程的展开。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模式,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要保持互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生态课堂发展的前提。

五、正确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在小学生态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时,教师需要明白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课堂还应该以教育为主,将授课、互动与多媒体教学相融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保障。要利用多媒体教学全面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难点和疑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生态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增强课堂的活力和生动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是以真实的面貌出现的,并具有开放、和谐、多样化与持续性发展的特点。小学数学的生态课堂的建立,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使其取得优异的教学成就; 另一方面,也推进了学生学习与自身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生态课堂中不断地挖掘自身的潜力,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拓展创新思维,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但是,如何更好地建设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还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

摘要:建立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一方面,用趣味教学法使得小学生能有效地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还为小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建立,能够为学生营造出互帮互助的合作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不受约束,创建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习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能和谐、自然地发展。主要分析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策略。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下一篇:成本管理与建筑施工论文